从心读论语第一讲一一学而时习之
《学而》原文解读翻译全文
《学而》原文解读翻译全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第一)孔子说:学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地时时复习、练习,这难道不是一件让人感到愉快的事情吗?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第一)孔子说: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让人感到快乐的事情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第一)即使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这不是君子的表现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学而第二)学习不思考就是无用而空虚的,但单纯的思考而不去学习也是危险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学而第三)知道某件事和喜欢这件事的人并不相同,喜欢这件事的人又不如享受这件事的人来得更好。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学而第七)走在路上总有人可以作为我的学习对象,我会选择他们身上的好处去学习,而把他们的缺点加以改进。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学而第八)君子总是看到周围的人和事物,而不是比较个人和其他人,而小人则相反。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第一)学习并不是单一的,需要时时复习、练习;有朋友从远方来应该感到快乐;即使别人不理解自己也不应该生气,这才是君子应有的风度。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学而第三)孔子说:我15岁时就开始立志于学习;30岁时能够自立;40岁时有了一定的头脑和见识;50岁时懂得了天命;60岁时能够听取别人的建议;70岁时能够按照自己的愿望所依照的行事,不重犯过错。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学而第七)孔子说:我不会感到学习厌倦,我也不会感到教书无聊,这样的心态使我感到满足。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学而第三)孔子说:喜欢学习的人比知道学习的人更优秀,喜欢学习的人又不如享受学习的人来得更好。
《论语》十二章 讲义
《论语》十二章讲义《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深入探讨一下《论语》中的十二章。
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章主要讲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以及个人修养的问题。
“学而时习之”强调了学习之后要按时温习,这样才能将知识巩固并内化为自己的能力,从而获得内心的愉悦。
“有朋自远方来”则表达了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相聚交流的快乐。
而“人不知而不愠”则展现了一种宽容和大度的君子风范,即使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生气抱怨。
第二章:“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里孔子提出了每天自我反省的重要性。
反省自己替人做事是否尽心竭力,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
这种自我反思的精神对于个人的成长和进步至关重要。
通过不断地反省,我们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加以改正,从而不断完善自己。
第三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一章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学习和修养的总结。
他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在社会上立足,四十岁对人生的各种问题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知晓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则可以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这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不断追求进步和完善的人生历程,也让我们明白,学习和成长是一个终身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目标和任务。
第四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旧知识从而能有新的领悟和发现,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这告诉我们,学习不能只追求新的知识,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同样重要。
通过温故,我们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发现其中的新内涵,从而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
第五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读后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读后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论语》开篇的第一句话,也是孔子对于学习的深刻见解。
“学”,意味着获取新知识、新技能、新思想。
它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求知的过程。
在我们的生活中,学习无处不在,无论是在学校里接受系统的教育,还是在社会中通过与人交流、阅读书籍等方式增长见识,都是“学”的体现。
然而,仅仅“学”是不够的,还需要“时习之”。
“习”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实践、温习和巩固。
当我们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创造价值,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和意义。
比如,我们学习了数学的定理和公式,通过做练习题和解决实际问题,才能真正掌握其用法;我们学习了做人的道理,通过在与人相处中践行,才能体会其真谛。
“不亦说乎”则强调了学习和实践所带来的快乐。
这种快乐并非来自于物质的享受或外在的赞誉,而是源自内心的满足和成长。
当我们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提升了自己的能力,解决了难题,收获了成功,那种喜悦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常常忙于追求功名利禄,而忽略了学习的本质和乐趣。
“学而时习之”提醒我们,要保持一颗好学的心,不断充实自己,并且将所学付诸实践。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享受学习带来的无尽快乐。
同时,这也让我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有时候,我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或完成任务而学习,没有真正去理解和运用知识。
今后,我要努力改变这种状况,将“学而时习之”作为自己的学习准则,注重知识的积累和实践的运用,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乐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简短而深刻的话语,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它将激励着我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断探索,不断成长。
论语十则原文以及翻译详细
论语十则原文以及翻译详细论语十则告诉我们很重要的道理。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语十则原文以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论语十则原文以及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
学而时习之标准解释
学而时习之标准解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篇》,是孔子的名言之一。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
那么,学而时习之的标准是什么呢?首先,学而时习之要求我们不断地学习。
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应该停止在某一个阶段。
无论是在学校学习知识,还是在工作中学习技能,都需要不断地学习。
只有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社会的发展。
其次,学而时习之要求我们善于总结和应用所学知识。
学习知识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要善于总结和应用所学知识。
只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才能真正发挥出知识的作用。
同时,通过总结和应用,也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再次,学而时习之要求我们注重实践和经验积累。
在学习的过程中,实践和经验同样重要。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同时,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发现知识的不足之处,进而不断地完善和提高自己。
最后,学而时习之要求我们保持持续的学习动力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学习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的过程,需要不断地保持学习的动力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只有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才能够坚持不懈地学习下去,不断地提高自己。
综上所述,学而时习之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学习过程,要求我们不断地学习、善于总结和应用所学知识、注重实践和经验积累,以及保持持续的学习动力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只有按照这个标准,才能够真正做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希望大家能够牢记这个标准,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不断地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这样才能够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导语:《论语》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供各位阅读和借鉴。
《论语》全文及译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论语》原文加译文学而第一
《论语》原文加译文学而第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句能做为《论语》开章的第一句,不简单啊,是告戒修道的人要精进,不要光说不练,要以身行去印证,印证的同时,对同道之人的心态是怎样的,对道不同的人应持有的心态都交待清楚了。
以此如如不动之心去学习,去印证,才能得论语之真道意。
悦:是发自身心的一种愉悦乐:是与众同有的一种氛围朋:通凤,古文凤,象形。
凤飞,群鸟从已万数,故已为朋党字。
此说假借也,朋本神鸟,以为朋党字。
古时比喻有圣德的人。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是指的发自内心的一种愉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指的与众同有的一种氛围。
这两句是说的,因为闻道而习道,即而得道的一种成就感,与天人相互感应。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指的君子对于那些不能闻道,不能修道,无道可言的人的一种态度,对这些人表现出来的种种无道的行为,君子不会有任何的气恼.译文:孔子说:“学到君子为人之道的真谛,并在生活中加以印证实践,能得到发自内心的愉悦!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如同有凤来仪之境,感得同道之人从四面八方来与之相应,为有同样的目标而乐在其中!对于其它不能明道,知道的凡夫之人而没有任何的气恼,这是君子才有的境界啊!”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译文:一个人孝顺长辈,听命兄长;而犯上做乱这样的事,是很难发生在这种人的身上;不好冒犯长辈的人,而做出扰乱常规之事的人,这种人是没有的。
君子着重于根本的原则,根本的原则确立了,而令世人效仿的大道也就产生了,孝顺长辈,听命兄长,此二者,即为人之根本。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擅长花言巧语,奉承他人的人,这种人很少有仁义道德的修养。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我每天都会用三条原则来和自己的行为进行较对!第一,与人共事有没有不忠的方面?第二,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失信的方面?第三,师长传给我的道法真理有没有在生活中印证实践?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一起学《论语》1.1学而篇——学而时习之
一起学《论语》1.1学而篇——学而时习之学而篇导读朱子曰: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
凡十六章。
《论语注疏》曰:此篇论君子、孝弟、仁人、忠信、道国之法、主友之规,闻政在乎行德,由礼贵于用和,无求安饱以好学,能自切磋而乐道,皆人行之大者,故为诸篇之先。
既以“学”为章首,遂以名篇,言人必须学也。
钱穆先生曰:孔子一生重在教,孔子之教重在学。
孔子之教人以学,重在学为人之道。
本篇各章,多务本之义,乃学者之先务,故《论语》编者列之全书之首。
又以本章列本篇之首,实有深义。
学者循此为学,时时反验之于己心,可以自考其学之虚实浅深,而其进不能自已矣。
雪公曰:人非生而知之者,故人生来即须求学。
学,觉也。
学喻开蒙,学然后知不足。
故二十篇以“学而”为首。
康有为曰:周时用竹简,凡简若干以韦束之为一篇。
云门隐者按:本篇共16章。
一起学《论语》1.1学而篇——学而时习之【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白话】孔子说:“学了要时常练习、实践之,不也觉得喜悦吗?有志同道合者从远方而来,不也觉得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而我也不会生气,不也就是有道之君子吗?”【释词】子:古代男子之通称,此谓孔子也。
《论语》中孔门弟子惟有有子、曾子称子,闵子、冉子各一见。
曰:《说文》云,词也。
从口乙,象口气出也。
(乙象气,人将发语,口上有气,故曰字缺上也。
)学:觉也,效也。
先觉觉后觉,后觉习效先觉之所为。
孔门教人,第一字乃“学”。
然所学何事?是本书之一大关键。
试思之。
(朱子曰:学之为言效也。
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
)时:时常,或曰以时、按时。
雪公曰:有人指年龄(身中时),或指春夏(年中时),或指一日之时(日中时),这都对,但须融合。
习:習,鸟数飞也。
学之不已,如鸟之数飞也。
即今之反复练习,实践。
学贵在能习。
说:同“悦”,喜悦。
学而时习之的文言文翻译
夫学而时习之,何谓也?盖学问之道,广大而深远,非一日之功可成。
学者必勤于问学,潜心于研究,始能有所得。
故学而时习之,谓学者须随时问学,随时研究,使学问不至荒废,不至遗忘。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此言学者学而时习之,则其心得快乐矣。
何谓其义也?夫义者,道之用也。
学者学道,必求其义。
义者,所以正心术,齐言行,合道德,成仁义也。
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此言学者须时习其义,以正其心术,齐其言行,合其道德,成其仁义。
何谓其道也?夫道者,天地之理也。
学者学道,必求其道。
道者,所以导人向善,使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
孔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此言学者须时习其道,以导人向善,使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吾尝有三得。
夫学而时习之,一得也。
得何也?得学问之道也。
学问之道,如同一座高山,学者如登山者,须步步攀登,方得山顶之乐。
学者若不勤于问学,潜心于研究,则如登山者不进不止,终不得其乐。
故学而时习之,学者得学问之道。
其二得,得义也。
义者,学者学道之用也。
学者学道,必求其义。
义者,如同一盏明灯,照亮学者前进的道路。
学者若不时习其义,则如夜行者不携灯火,终不得其路。
故学而时习之,学者得义。
其三得,得道也。
道者,学者学道之体也。
学者学道,必求其道。
道者,如同一片沃土,滋养学者成长。
学者若不时习其道,则如苗而不秀,终不得其茂。
故学而时习之,学者得道。
学而时习之,何其重要也!学者须勤于问学,潜心于研究,时习其义,时习其道,方得学问之道,方得义,方得道。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此言学者学而时习之,则其心得快乐矣。
吾人宜谨记此言,勤学不辍,时习不懈,以期得学问之道,得义,得道,成就一番事业。
论语开篇第一句,学而时习之,那么学的是什么内容呢?
论语开篇第⼀句,学⽽时习之,那么学的是什么内容呢?⼦⽈:学⽽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远⽅来,不亦悦乎,⼈不知⽽不愠,不亦君⼦乎。
这⼏句话,相信有⼩学⽂化的朋友,都会⾮常熟悉。
但是深究起来,这三句话却包含了许多的意外之意。
我们读先秦⽂学,有⼀个需要注意的地⽅,就是我们需要⼀个字⼀个字的理解,不能像现在⼀样,⽤两三个字的词来理解。
⽐如古代⽂章中妻⼦的解释应该分为妻和⼦分别解释,再汇合。
学⽽时习之,这⼀句,我觉得有三个问题,第⼀:学,学的什么,第⼆,习的意思是练习还是实践?第三,时字,改如何解释。
当我们问出这三个问题,并能说明⽩的时候,我们算是初通这句话了。
作为论语开篇第⼀句,学⽽时习之,是有开宗明义的地位。
那么他们学的是什么内容呢?⾸先,孔⼦的时代是东周春秋时期,那时候只有贵族才有资格上学,⽽且上的是官学。
古代培养⼠⼦的内容主要是:诗书礼乐这四门功课,诗就是诗经,书就是尚书,礼就是周礼,乐就是⾳乐,这⾥就不说更细致的了。
那么孔⼦教学⽣的,必定也是从诗书礼乐⾥⾯得出来的东西。
根据孔⼦的弟⼦年龄,孔⼦⽂化⼤成应该已经年进花甲了,春秋/易学那时候也会教给他的弟⼦,他最有名的弟⼦都是孔⼦晚年的学⽣。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孔⼦说的学:除了包含了诗书礼乐之外还有周易/春秋。
当然我们后⾯看论语的时候,发现他们师徒谈论的话题并不局限于此。
另外,根据四书中《⼤学》的论述,我们学的⽬标就是明德,亲民,⽌于⾄善。
总的来说就是归于修⾝的学问。
学这么些学问,孔⼦要求是时习之!我认为时,应该有经常/时时之意习,有练习实践之意。
学⽽时习之,换成我们今天的话,也就是说:学习学问并经常练习和实践学问!不亦乐乎?不也是件快乐的事情吗?学以致⽤,当我们从跌跌撞撞到灵活应⽤这个过程,是⾮常有成就感的,也是⾮常快乐的。
⽐如我们练习⾃⾏车/学习游泳等等都会经历很多失败,但是经过反复练习之后,我们掌握了这些技能,那确实是值得开⼼的事情。
学⽽时习之,这句话⼜是放在论语的开头,可想⽽知孔⼦对学⽣的教导,这⼀句是极深刻的,它也包含了知⾏合⼀的思想,学习与实践的结合。
论语学而第一原文注释 学而第一原文及翻译
论语学而第一原文注释学而第一原文及翻译学而第一【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这是《学而第一》的开篇。
这里有这么一个语境:孔子在传播“道”,即仁道。
学仁道,要经常复习,经常和人探讨,哪怕说得不很准确,也不要责怪。
后人可以将道理延伸开,无论学什么,都要勤于复习,乐于交流和表达。
孩子对问题见解比较肤浅,我们要以鼓励为主。
【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通“悌”,尊敬兄长为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长辈仁的根本啊!”这段话一言以蔽之,就是百善孝为先。
有了孝,就有了家庭秩序;有了家庭秩序,就有了社会秩序。
母慈子孝,至今仍然是文明和谐家庭关系的象征。
【原文】子日:“巧言令色(1),鲜矣仁。
”【注释】(1)令色:令,好、善;色,脸色。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前一句教我们有言必行,喜欢说好话、轻易许诺人的,不是个有仁德的人。
比如有人喜欢说“改天请你吃饭”,几年下来也没请过,你信任这样的人吗?第二句话是让我们多反思自身,是否真诚待人?是否坚持学习?【原文】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学而时习之-论语》原文及解读
论语《学而时习之-论语》原文及解读(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论语《学而时习之-论语》原文及解读【导语】:[一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鉴赏〕这里的说同悦。
论语学而时习之注释评析
论语学而时习之注释评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论语》开篇的第一句话,也是广为流传、深入人心的一句名言。
然而,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和阐释,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视角。
“学”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多种含义。
它不仅仅是指获取知识、技能,更包含着对道德、修养的追求,以及对人生智慧的领悟。
从狭义上讲,“学”可以是读书识字、学习礼仪制度;从广义上看,“学”是对世间万物的观察、思考和探索。
孔子所倡导的“学”,是一种全方位的学习,既包括书本知识,也涵盖了社会实践和人际交往中的经验积累。
“时习之”的“时”,并非单纯指按时、定时,而是有着更深刻的意义。
它可以理解为适时、时常、在恰当的时候。
也就是说,学习到的东西,要能够在合适的时机进行温习、实践和运用。
“习”字,通常被解释为温习、练习,但它的含义远不止于此。
“习”还包含着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通过不断的实践来巩固和深化理解。
只有将学到的理论与实际行动相结合,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的内容。
“不亦说乎”的“说”,通“悦”,表示喜悦、快乐。
为什么学而时习之会让人感到快乐呢?这是因为当我们通过学习获得了新的知识和技能,并且能够在生活中有效地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我价值时,内心会产生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这种感觉就是“悦”。
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学而时习之”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在现代社会,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极快,如果我们只是满足于一时的学习成果,而不进行持续的温习和实践,很快就会被时代淘汰。
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同时将以往所学的知识反复运用,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比如,我们在学校里学习数学、语文等基础学科,通过课后的作业和练习来巩固所学的知识,这就是“时习之”的一种体现。
当我们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或者在生活中运用所学帮助他人时,我们会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
再比如,我们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不仅要掌握语法和词汇,还要通过与他人交流、阅读相关的书籍和文章等方式来不断练习。
《学而篇》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篇第一1.1 子z ǐ曰yu ē:“学xu é而ér 时sh í习x í之zh ī,不b ù亦y ì说yu è乎h ū?有y ǒu 朋p én ɡ自z ì远yu ǎn 方f ān ɡ来l ái ,不b ù亦y ì乐l è乎h ū?人r én 不b ù知zh ī而ér 不b ù愠y ùn ,不b ù亦y ì君j ūn 子z ǐ乎h ū?”【注释】▲时:时时,随时。
▲习:实践。
▲说:同“悦”,内心的欢悦。
▲远:远方。
含空间和时间,通过书籍与古人对话交友。
▲朋:志同道合为朋。
▲乐:快乐。
“悦”和“乐”,是谦谦君子之道;“学”和“习”是君子自我修炼之路;“不愠”是君子的修养境界。
【译文】孔子说:“不断学习并能随时实践,不也很欢悦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不被人所知,心里却没有丝毫怨恨,不正是一位谦谦君子吗?”【学而思】本章作为《论语》开篇首章,其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历来有各种解读,就不一一叙述了,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看似简短的几个字,却包含了人生自我修炼的三大要素:“学、时、习”,“学”是学习,学知识、学礼仪、学做人、学做事。
“习”是见习,实践。
“学”和“习”加在一起,后世有个词是“知行合一”,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理论联系实际。
“时”是时时,指要有毅力,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收获。
用孔子的原话则是:“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
”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指的是学业有成,需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为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而共同努力。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因此,《论语》第二篇即“为政篇”。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其中的“人不知”指的是为人不能追求名利,不要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而是担心自己有没有真本事。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全文理解和感悟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全文理解和感悟
嗨,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论语》里那句特别有名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你看哈,“学而时习之”,就是说咱们学了知识和本领,还得常常去温习、练习。
这就好像你学会了骑自行车,要是长时间不骑,是不是就生疏啦?学习也是这样,学过的东西,时不时拿出来“练练手”,你会发现原来还有新的体会和收获呢!
“不亦说乎”,这里的“说”是“悦”的意思,就是心里开心呀!想象一下,当你通过反复温习,把之前觉得很难的知识点搞懂了,那种成就感,是不是让你的心情一下子就好起来啦?而且,每次复习都能有新的理解,就像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发现宝藏,能不快乐吗?
其实呀,咱们的生活中到处都能用到这句话。
比如说学做饭,第一次可能做得不太好,但多做几次,熟练了,做出美味的饭菜,自己吃得开心,家人也夸你,多有成就感!再比如学画画,经常练习,画得越来越好,那种喜悦是从心底里冒出来的。
学习可不仅仅是在学校里的事儿,出了学校,咱们还是得不停地学习新东西。
工作上的技能,生活中的小窍门,都得靠学了再时常复习巩固。
这样,咱们才能不断进步,让自己变得更厉害,也能更快乐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所以呀,小伙伴们,别觉得学习是件苦差事,记住“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让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儿,咱们一起加油,在成
长的道路上收获满满的喜悦!怎么样,是不是觉得孔子爷爷这句话特别有道理呀?。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原文】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论语·学而第一》)【注释】(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悦”,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
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韵”,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
此处指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翻译】孔子说:“若能时时反复温习已求得的学问,不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欣喜的吗?即使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因此感到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评析】孔子的人生最大乐趣,在于学习与教学,《论语》的第一篇〈学而〉的第一章,就强调努力学习的重要性。
关于孔子谈论学习经验的篇章,在《论语》全书中可以说是俯拾即是,例如《论语·为政》中,孔子说他“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在《论语·述而》更提到,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因为喜欢读书,常忘记吃饭、睡觉,甚至连自己快老了也不知道。
后世有学者认为,《论语》一书的编纂者将〈学而〉篇列为诸篇之首,便是要强调“学习”是《论语》的根本,用心可谓深远。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论语第一篇第一章原文与解析
论语第一篇第一章原文与解析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第一篇第一章中的原文。
这一章主要讲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待人接物的态度和修养。
下面对原文进行解析。
首先,孔子在开篇就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中的“学而”意为学习,并强调了学习的持续性,“时习之”则强调了学习的反复性。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反复的练习,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这一观点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持续的、积极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其次,孔子提到了朋友之间的重要性。
他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中的“有朋”指的是拥有真挚的友谊。
孔子认为,朋友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支持可以给人带来快乐和满足。
他认为,有了真正的朋友,即使距离很远,也能够感到快乐。
这一观点告诉我们,朋友的存在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能够给我们带来快乐和支持。
最后,孔子强调了待人接物的态度和修养。
他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中的“不知”指的是别人的无知或误解,并指出一个君子在面对别人的无知或误解时,不会生气或愤怒。
孔子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具备宽容和包容的品质,不因为别人的无知或误解而产生愤怒或不悦的情绪。
这一观点告诉我们,待人接物是一种修养,我们应该以宽容和理解的态度来对待他人。
综上所述,《论语》第一篇第一章中的原文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待人接物的态度和修养。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反复的练习,我们能够获得快乐和满足。
同时,真挚的友谊也能够给我们带来快乐和支持。
作为一个君子,我们应该以宽容和理解的态度来对待他人的无知或误解。
这些观点对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时刻牢记并践行这些原则,以成为更好的人。
《论语》原文加译文[学而第一]
《论语》原文加译文学而第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句能做为《论语》开章的第一句,不简单啊,是告戒修道的人要精进,不要光说不练,要以身行去印证,印证的同时,对同道之人的心态是怎样的,对道不同的人应持有的心态都交待清楚了。
以此如如不动之心去学习,去印证,才能得论语之真道意。
悦:是发自身心的一种愉悦乐:是与众同有的一种气氛朋:通凤,古文凤,象形。
凤飞,群鸟从已万数,故已为朋党字。
此说假借也,朋本神鸟,以为朋党字。
古时比喻有圣德的人。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是指的发自心的一种愉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指的与众同有的一种气氛。
这两句是说的,因为闻道而习道,即而得道的一种成就感,与天人相互感应。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指的君子对于那些不能闻道,不能修道,无道可言的人的一种态度,对这些人表现出来的种种无道的行为,君子不会有任何的气恼.译文:孔子说:“学到君子为人之道的真谛,并在生活中加以印证实践,能得到发自心的愉悦!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如同有凤来仪之境,感得同道之人从四面八方来与之相应,为有同样的目标而乐在其中!对于其它不能明道,知道的凡夫之人而没有任何的气恼,这是君子才有的境界啊!〞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译文:一个人孝顺长辈,听命兄长;而犯上做乱这样的事,是很难发生在这种人的身上;不好冒犯长辈的人,而做出扰乱常规之事的人,这种人是没有的。
君子着重于根本的原那么,根本的原那么确立了,而令世人效仿的大道也就产生了,孝顺长辈,听命兄长,此二者,即为人之根本。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擅长花言巧语,奉承他人的人,这种人很少有仁义道德的修养。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我每天都会用三条原那么来和自己的行为进展较对!第一,与人共事有没有不忠的方面?第二,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失信的方面?第三,师长传给我的道法真理有没有在生活中印证实践?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是
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是学者常常引用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句话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和持之以恒的态度。
这一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篇》,是孔子对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的总结。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并分析其在现代教育中的意义和启示。
首先,了解论语中“学而时习之”的背景是很重要的。
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篇》的第一章。
在这一章中,孔子教导学生要“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即要持之以恒地学习,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
这一教导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需要长期坚持的态度。
那么,“学而时习之”在现代教育中的意义是什么呢?首先,它提醒着我们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地反复习题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
这与现代教育中的“螺旋式教学法”相呼应。
螺旋式教学法强调通过反复学习和巩固来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能力,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层次上理解和应用知识。
其次,“学而时习之”也指出了学习需要有正确的时间规划和分配。
学生不能只在考前突击备考,而应该建立起长期的学习计划和习惯,使学习成为一种持续的生活方式。
这与现代教育中提倡的“高效学习法”是一致的。
高效学习法包括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遵循科学的学习方法,善于时间管理等。
只有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时间,才能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
同时,“学而时习之”也强调了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学生不能完全依赖教师和家长的监督和督促,而应该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主动探索和研究。
这与现代教育中的“自主学习”理念相呼应。
自主学习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主动选择和安排学习内容和方法,通过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来提高学习效果。
此外,“学而时习之”还提醒着我们学习应该去追求深度和广度的平衡。
学习不仅仅要追求知识的广度,还需要深入理解和应用知识。
这与现代教育中的“拓展学习”理念相呼应。
拓展学习是指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和研究,拓展和延伸自己的学习内容,培养创新和综合应用能力。
论语第一章原文与解析
论语第一章原文与解析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为主。
第一章是论语的开篇,以下是原文以及相应的解析。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解析:这句话是孔子的名言,表达了他对学习,交友以及待人处事的观点。
让我们来逐句解析: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学习了之后要不断地复习,这不是很愉悦的吗?”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学习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并且通过不断地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2.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有朋友从远方来访时,难道不令人高兴吗?孔子认为真正的友谊是无关距离的,即使朋友来自远方,也能给人带来快乐和喜悦。
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别人不了解自己时,自己能够保持平静而不生气,这难道不是君子的行为吗?君子在这里指的是道德高尚、修养深厚的人。
孔子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能够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别人的无知或误解。
这段论语揭示了孔子对于学习、友谊和待人处事的观点。
他认为学习是一个不断努力和复习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努力,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孔子也强调了友谊的重要性,他认为友谊是一种带来快乐和享受的美好感觉,无论朋友是否来自远方。
此外,孔子还提到了君子的行为表现,强调了保持冷静和宽容的重要性。
这些言论体现了孔子的思想,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学说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对于社会人际关系和道德伦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结:论语第一章原文与解析,展示了孔子对学习、友谊和待人处事的深刻思考。
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复习。
他也强调了友谊的美好和无关距离。
此外,孔子指出了保持冷静和宽容的重要性,这是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具备的品质。
这些思想启示了后世,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天我们一起开始学习《论语》,这部经典,古往今来无数的学者都讲过,我这个人学识浅薄,也没看过那么多的版本,只能从我个人理解的角度,来聊一聊,我对《论语》的一些理解。
咱们这里听课的有很多高人,学传统文化很多年的,我这也算是班门弄斧了,让大家见笑了。
《论语》第一章,学而第一,由于时间所限,我们只讲第一段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段,三句话,其实说的是人生的三种不同的境界。
第一句话,说的是个人生活的改变;第二句话说的其实是面对孤独的态度;第三句话说的是不再追求认同时的自由状态;我们从第一句话开始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听就让人吐血而死。
我还记得我第一次知道这句话,是上初中的时候,那时候刚学古文,老师解读说这话的意思是说”“努力学习,然后经常复习,难道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所以吧,有的时候“尽信师,则不如无师”然后我的同桌跟我说“我也没觉得学习哪就快乐呀,怎么说学习就快乐呢,还问我,‘你呢’”,我当时无话可说,因为我也真没觉得怎么快乐,但心里对孔子开始反感,这么没脑子的人,怎么能成圣人呢。
我觉得现代中国人对《论语》的厌倦,就是从初中老师政治正确的暴力解读中来的。
你说学习是快乐的,纯粹是胡说八道呀,根本不符合人性。
有人来南山书苑,偶尔就会遇到不懂事的,抓住南山书苑的小孩子问“你喜欢学国学吗?”“你喜欢学中医吗?”,喜欢这两个字还总是着重强调。
这是成年人对儿童的关心吗?其实不是,这是成年人无知的窥探,事实上只要你是一个长脑子的人,就应该知道,天底下没有人愿意学习,所有的学习都是枯燥乏味的,“热爱学习”这件事本身就是不符合人性的,人类天生就是趋利避害,而且是只趋眼前的利益,有一次,南山书苑有一个孩子跟我说“我将来就想去要饭”,还有一个孩子跟妈妈说“我觉得当小偷挺好的”,无论要饭还是当小偷,都是不劳而获的典型,这才是人性。
这种人性本身的趋利避害,就会导致几乎是人就不会热爱学习,不只是不热爱书本文字的学习,而是所有的学习都不会热爱,因为学习、教育本身就是要有约束,有制约的。
前两天我说,就算是朗朗,足够有音乐天份的了,但也是父亲打着学弹琴的,没有残酷刻苦的训练,绝不会有今天的朗朗。
所以,我们很多传统的解释,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意思是说不但要学,还要不断地温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纯粹是绑架孔子,篡改《论语》。
这是不符合人性的。
严肃点以佛教的语言来说,纯粹是毁谤佛法。
这个世界不是学所有的东西都会快乐幸福。
体制学校所学的内容就不用说了,我们大多数都是学着高考必考科目过来的,十多年的学习,说实在的,真没觉得快乐幸福。
关于这一点,每个人都有真实体验。
再比方说,学杀猪,即便你学会了,当你开始去做的时候,第一次一定是恐惧,一定不会快乐,而且说不定还会做很久很久恶梦。
杀时间长了,心会麻木,也不会快乐,没有人会觉得杀害一个动物是快乐的,除非是反社会人格者,但是即便是反社会人格者,随着年龄的增长,控制力的衰弱,一样还是会恐惧。
再比方说,学其他的不良习惯,杀、盗,淫、妄,会快乐吗?根本不会快乐,即便快乐也是暂时的无智的选择,最终一定会带来痛苦。
很多人热衷于戒淫欲,是善吧,但是快乐吗?也不快乐,痛苦死了。
所以学什么就变得很重要。
在传统来讲很多人认为此处学习的内容就是五经六艺,五经就是《诗经》、《书经》、《礼经》、《乐经》跟《易经》这五本经典,《六艺》是六种生活技能,包括礼跟乐、射箭、驾马车,还有书写,计算。
但实际上在《论语》中我们看不到孔子在教这些东西,我们没有看到在儒家经典中孔子教他的弟子们怎么弹琴,怎么吟诗作赋,怎么通过《易经》窥探点什么天机之类的,完全没有,整部《论语》其实都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在教授后人如何立身行事,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林林总总。
如果所学的内容仅仅是诗、书、礼乐、易而已,学这些就会很快乐吗?我看未见得,不用说别的,就是“礼乐”这一点就够让人痛苦的。
所以才会有“吃人的礼教”这种说法,很多人不学还象个人,学了反而连人也不象了。
而且这显然是不对的,并且也不足以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生活不仅是技能,不仅是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做人,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处理人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如何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作为《论语》在开篇第一章,第一句话,毫无疑问是对整部《论语》的总结性发言,这是中国古人行文的传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用最直白的现代语言来解释就是“学习论语这部书,按照这部书上说的去做,你的人生就会越来越幸福”。
“之”就是指《论语》,但其实这种解读也是非常暴力的,如果你问那些整天在私塾里背论语的孩子们,学《论语》快乐吗?他肯定用看鬼的眼神看你,怀疑你是不人类,人类怎么会问出这么白痴的问题。
所以其实学论语也不快乐。
那这个“之”指代的是什么呢?实际上就在《学而第一章》的后面,就明确地表达了人应当学习什么: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学而时习之”所学的内容就是就是学习如何做人,学如何修身,如何处理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如何处理自己与他人(这个他人包括与父母和兄弟姐妹,朋友的关系,与领导的关系),与社会亲族的关系等等,用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就是透过处理生活中的人际关系,获得整个人生的学习和成长,简而言之,就是“孝悌忠信”,当然这就是整部《论语》所讲述的内容。
至于怎么学,学什么,这是以后整部《论语》讲的内容。
今天首先我们先谈一谈,什么要学习“孝悌中信”就会获得幸福快乐的人生。
在“孝悌忠信”中,“忠”字其实是应当排在首位的。
因为习惯认为“忠”是跟“忠君爱国”挂勾,所以才排在孝和悌的后面,但事实上这是不对的。
《论语·里仁第四》中讲: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此处应当有“百家讲坛”式的音乐进入,烘托气氛。
意思是说,曾参啊,我所讲的一切道法都是以“一”来贯穿的。
这个“一”是什么呢?古汉语认为一的意思包括: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意思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意思。
天地之初始之时,道由一得以显现,有一才有了天地的区分,才有对万物的识别。
我隐约记得这个字在古代还念“天”,就是因为“天人合一”曾子曰:“唯.”意思是说,我明白了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个就比较奇怪了,孔子明明说“一”,他为什么说是“忠恕”呢?单从字型上来看“忠”字,上“中”下“心”,也就是心在中道的意思,中道是佛家的用法,在儒家称为“中庸之道”,其实是同一个意思,“庸”的意思是指日常生活,“中庸”的意思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行于中道。
心在中道,其实是一种内心的中正平和,不偏不倚,不左不右的状态,这种状态以诚实为基础,必须安住于当下,心在当下,没有分别,没有判断的时候,就非常容易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所以为中道没有标准可依,没有原则可以奉行,而且当下是在不断变幻的,依中道而行的心,才能谈得到“忠”。
而“恕”这个字的本身意思就是“如己之心”,就是以待己之心待人。
也是没有区别的意思。
所忠恕虽然不如“一”更精确,但是至少一般人能听得懂,做得到。
所以“忠”其实是孔子言教的核心,学会了“忠”,学会了让心保持在中道,儒家精髓就明白了。
“吾道一以贯之”,儒家的精神就是以“心在中道”来贯穿的。
“一”正是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上下贯穿,心在中道所能达到的结果。
这话的意思是说,夫子的道呀,是心保持在中道上,以待人之心待己,以待己之心待人。
所以有人说曾子并没有理解孔子,说曾子的解读太小气了,其实是因为自己不知道什么是“心在中道”,也没明白“一”是什么。
也有人说中国儒家的文化是以“孝”道为基础,这是不对的,儒家的文化本面贯穿的不是“孝”而是“忠”,也可以说是“忠恕”。
“忠”这件事,看上去好象简单,但其实是非常复杂的。
“忠”首先要忠于的是自己的良知。
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我们中国人眼中,“忠”已经成为一种道德标准,但是当某种评价成为道德标准的时候,在心灵层面上就离“人性”越来越远,它成为一种责任,一种负担,但事实上“忠”不是一种道德标准,而是一种心理需求。
以“爱国主义”为例,当我们提到“忠”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忠君爱国”,现在没有皇帝了,但是还有国家,所以一提到“忠”就想到“爱国”。
事实上当“爱国主义”失去了“忠于内心良知”这个基础的时候,就带上了“是非对错”的分辨,和情感上的执着,就容易使人颠倒迷惑,比方说希特勒所鼓吹的爱国,二战时日本天皇所鼓吹的爱国,都是对“忠”的滥用,都是以道德来操控绑架人心。
所以当失去了“忠于内心良知”这个基础时,“爱国主义”更象是对人类从众心理的教育和利用,所以我们可以观察到一讲到“爱国”的时候,大多数人就没有了智商,似乎只要是“爱国”就是对的,也正因为如此,前几年才会出现,在反日货游行中暴力袭击开日本车车主的事件。
前一段时期《战狼2》火爆,就导致一种逻辑——《战狼2》是爱国的,爱国的就是对的,所以批评《战狼2》就是错的,不可以有任何人说《战狼2》是有瑕疵的,凡是说“《战狼2》是有瑕疵的”就是应当被攻击和打倒的。
一提到爱国,就会有点群情激奋的味道,这其实是不对的。
纳粹的兴起,其实就是利用了爱国主义。
我记得曾经有人因为我使用某品牌的保健品而质问我,“我们是不是应当爱国,推荐国货吗”,她背后的逻辑就是“你应当爱国,爱国就应当推荐国货,不推荐国货就是不爱国”,现在持这种逻辑的人特别多,这是很典型的权威主义的思维模式,爱国会让一个权威主义者感觉到自己充满了力量感。
事实上,好的国货可以推荐,也可以不推荐,选择权在我,我又没收你广告费,我想推荐什么就推荐什么,我只需要为了推荐的东西负责就可以,你可以相信我,也可以不相信我,甚至可以不理我,但是用道德不能绑架我,“你如果爱国,就只能推荐国货,你不推荐国货,你就是不爱国”,这是很暴力很无耻的结论。
我推不推荐国货,是我自己做主,我爱不爱国,也不是你能评价得了的,你也没资格评价。
在这里我声明一下,我绝不会因为爱国而推荐国货,你也操那个心,也不用费那个力,我也不听劝。
我只能推荐我喜欢的东西,不管它是哪个国家的,所以在失去了“忠于内心这个基础时,“爱国”就会成为一种道德绑架,而我拒绝被绑架,也讨厌被绑架。
忠,提供了在内心的良知,在“我”和人、事、物之间达到一种平衡。
有智慧地去分辨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二战时期的德国,其实也有很多德国人不受希特勒的绑架,而拒绝其鼓吹的民族主义,对希特勒的言行颇为反对,甚至帮助犹太人,他们没有被“爱国主义”蒙蔽,但是却是真正的爱国者,因为他们尊重了自己内心的良知,而做到了“忠”。
二战之前的日本也是如此,很多有良知的日本人非常反对当时的日本天皇篡改教材,在报纸上也公开的进行批评,虽然后来他们受到了政治的破害和打压,但是这才是真正的“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