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一章第四节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优秀教学案例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场景下的速度现象,如运动员百米冲刺、汽车行驶等,让学生感受速度的存在。
2.邀请相关行业专家,如赛车手、运动员等,进行课堂分享,让学生了解速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创设生活情境,如学校到家的往返路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自己的平均速度。
(二)问题导向
2.分配实验任务,明确各组成员的责任,鼓励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
3.开展小组间的交流与竞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竞争意识。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实验中的收获与不足。
2.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和他评,鼓励学生勇于承认错误,积极改进。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强调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
4.反思与评价的环节:本节课设置了反思与评价环节,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收获与不足。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给予肯定和鼓励。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承认错误、积极改进的良好品质。
5.作业小结的环节:本节课的作业环节,要求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平均速度,并撰写实验报告。通过作业小结,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总结实验技能。此外,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有效反馈。
1.引导学生提出与速度相关的问题,如“什么是平均速度?如何测量平均速度?”等。
2.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思考题,如“影响物体平均速度的因素有哪些?如何设计实验验证?”等。
3.鼓励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小组合作
1.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选定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和实验。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1.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师点评学生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堂小结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速度的概念、测量方法及应用。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高学习效果。
七、作业布置
1.完成课本相关练习题,巩固速度知识。
2.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道与速度相关的应用题,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会设计以下练习题:
1.计算题:给出物体在不同时间内的路程,让学生计算平均速度。
2.应用题:设计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速度知识解决问题。
3.实验题: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设计一个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实验。
学生在完成练习题的过程中,可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知识应用能力。我会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和不足,帮助他们改正。
3.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学生需在实验报告中体现出对平均速度的理解,以及对实验过程中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4.小组合作,制作一份关于测量平均速度的科普海报。海报内容需包括速度的定义、公式、单位、实验操作步骤等,要求图文并茂,简洁明了,便于他人理解。
5.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速度相关的科普文章或书籍,如《从一到无穷大》(乔治·伽莫夫著),了解速度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拓宽知识视野。
6.观察生活中的速度现象,记录下来并进行分析。要求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现象,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要注重思考、积极参与,提高作业质量。
4.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逻辑思维和合作交流能力。
(二)教学设想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3.能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物体的平均速度,并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4.掌握速度的单位和换算,如米/秒(m/s)、千米/小时(km/h)等。
5.通过对实际运动物体的速度测量,培养学生对物体运动状态的观察和判断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1.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测量过程,增强他们对速度概念的理解。
-实验过程中,如何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如何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平均速度的数值?
2.小组代表汇报: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实验方案和操作技巧。
3.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讨论,给予肯定和鼓励,指出存在的问题,提供改进建议。
(四)课堂练习
1.设计练习题: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如计算题、实验操作题等。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章节的核心是使学生掌握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和原理。学生需了解并能够运用以下知识点:
1.理解速度的定义,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2.学会使用刻度尺、秒表等基本工具进行平均速度的测量,掌握简单实验操作技巧。
-使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解释平均速度的定义,帮助学生建立概念。
-结合公式和图表,讲解速度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
3.实践操作教学:
-设计简单易行的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测量平均速度的过程。
-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操作错误及时纠正,提高实验准确性。
2.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理解在测量过程中如何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二、学习目标:1.知识和技能学会使用秒表、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会求平均速度.2.过程和方法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组实验使学生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三、学习重点:用伏安法测定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和不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

学习重点:测量平均速度学习难点:学生合作练习测量平均速度。

四、学前准备:制好的课件、印好的导学案、分组实验器材(小平板车、斜面、金属片、停钟、小木块)五、学情分析六、学法指导:利用10分钟时间预习课本,用红笔勾画出重点,标记出疑点,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独立认真完成学案;鼓励提前在组内及组间进行相互讨论研究或请教老师。

七、自主学习与探究(一)知识回顾1、在物理学中,用物理量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等于,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的国际单位单位是。

2、在物理学中,用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快慢程度,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是。

(二)课内探究1.倒入新课一由“龟兔赛跑”的故事引入二、自主学习自学课本23页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 实验原理是什么2. 测量路程需要什么仪器测量时间需要什么仪器3.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三、合作探究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器材】学生斜面、停表、米尺、【实验方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分组实验1. 检查器材后组装斜面,调整斜面倾角使小车能缓慢的滑下2.确定小车在斜面的初始位置和理想的终点位置并装上金属片,测量出路程S1。

3.用停表测量小车运动路程S1的时间t1 。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

5.用停表测量小车通过路程S2 的时间t2.【展示交流】实验后比较两次的速度有什么不同【巩固拓展】学生有时间可以去操场完成实验:(测量跑步时的平均速度)八、板书设计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一、基本实验器材:(安装、操作使用)原理:——公式步骤:(v1 v2 )问题讨论:误差分析;注意事项;拓展练习;二、超声波传感测距、计算机测出各处速度,显示出速度变化图像。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物理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物理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课题测量平均速度授课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测量路程和时间,并求出平均速度.2.会分析实验数据,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过程与方法体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的全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重难点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难点时间的测量,表格设计与平均速度的计算.教学准备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学生实验器材一组.学生每组需要:带刻度尺的长木板、机械停表、小车、金属片、小木块各一个.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播放视频】激流勇进(如图1-4-1)图1-4-1同学们,你知道当人从轨道顶端下滑到底端时的速度是如何变化的吗?要比较速度的变化,就要先会测量平均速度,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测量平均速度.从生活中的游乐活动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动一:探究新知活动一:探究新知学点1:实验的目的、原理和器材【自学辅导】教师让学生阅读P23内容,对照实验器材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问题1:本节课我们实验的目的是什么?答:测量小车在全程和上半段的平均速度,判断小车速度的变化情况.问题2:实验的原理是什么?答:实验的原理是v=st,测量出物体运动的路程s和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通过这一公式计算物体在这段路程(时间)的平均速度.问题3:实验中是如何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图1-4-2中小车从A运动到B通过的路程是多少(不估读)?图1-4-2答:利用刻度尺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利用停表测量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小车从A运动到B通过的路程是80 cm-40 cm=40 cm.问题4:实验中金属片和木块的作用各是什么?答:金属片是为了确定小车通过的路程,同时也便于测量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木块的作用是使木板形成斜面.问题5:实验中斜面不能太陡,这是为什么?答:减小时间测量的误差.实验中如果斜面太陡,小车运动时间太短,时间测量的相对误差就太大,所以实验中使斜面缓一点可以增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通过自学明确实验的目的、原理和器材.提前提示路程测量应该注意的问题:两次读数都要看车头对应的刻度,以避免实验出错.活动一:探究新知的时间,减小时间测量的误差.(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以简单提示:假设时间的测量误差是1 s,如果运动时间是5 s,相对误差是20%,而如果运动时间是10 s,相对误差是10%)学点2:进行实验和数据处理【进行实验】学生在熟悉实验操作的基础上,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注意分工与合作,最后把实验数据填入表格.先测全程,再测上半段,最后计算.【成果展示】找几组同学汇报测量结果,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总结实验结论,具体以学生记录和算出的结果为准.【典型数据示范】(计算速度时要确定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同一性)【议一议】根据以上的实验数据,你能否计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s3的平均速度v3呢?答:小车通过下半段的路程s3=s1-s2=0.60 m-0.30m=0.30 m,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3=t1-t2=4 s-2.5 s=1.5 s,所以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33st=0.30m1.5s=0.2 m/s.【实验结论】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运动速度越来越快.【交流评估】问题1:你的数据和其他同学相同吗?为什么?以选定的标准不同,物体运动静止的判断就不同为例,引入参照物,不但可以说明参照物的必要性,还为后面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做了铺垫.灵活运用,举一反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提升的能力.活动一:探究新知答:不相同.因为斜面的坡度、选取路程等不同.问题2:实验中什么环节容易出现误差?答:时间记录与小车开始下滑可能不同步会产生误差;小车撞击金属片时,停止计时可能会产生误差.问题3:如果小车碰了金属片后才停止计时,会使测得的平均速度偏大还是偏小.答:停止计时迟了会导致时间的测量值偏大,这样根据v=st计算出的速度值就偏小.问题4: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某同学将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段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为什么?答:不正确,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段的时间t3;正确的方法: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段BC段的时间.学点3:扩展性实验【播放视频】播放人教社配套的《用传感器研究物体的运动》视频,如图1-4-3所示,通过固定在斜面一端的位置传感器B、装有回声挡板的小车A,和计算机连接后,计算机屏幕可以直观显示小车A在斜面上运动速度的变化.图1-4-3【尝试实验】1.测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2.测量人行走的速度变化.【读一读】让学生阅读课本P24阅读“超声波测了解高科技测速度的方法,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了解测量速度的其他方法,开阔视野.距”,了解测距的原理.活动二:运用举例活动二:运用举例类型一:实验原理、器材等例 1.利用刻度尺测出物体所通过的路程,利用停表测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则可利用公式svt=计算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解析】实验的原理是v=st,实验中用刻度尺测量出物体运动路程s,用停表测量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用v=st计算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时间)的平均速度.例 2.用斜面和小车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当小车自斜面顶端出发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1-4-4所示.在此过程中,小车的平均速度是(B).图1-4-4A.10 cm/s B.9 cm/s C.8 cm/s D.7 cm/s【解析】小车运动路程是(两次都取车头位置)40cm+5 cm=45 cm,所用的时间是14 h 35 min 05 s-14 h 35 min 0 s=5 s,所以小车通过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st=45 cm5 s=9 cm/s.故选B.类型二:测量实验例3.图1-4-5是某实验小组“测量平均速度”的情景:(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svt=.以例题巩固所学,加深理解.活动二:运用举例图1-4-5(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填“大”或“小”).(3)BC段的路程是4.80 cm.(4)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是0.02 m/s.(5)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熟练地使用电子计时器,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会使测得的平均速度偏大(填“大”或“小”).【解析】(1)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v=st.(2)实验中如果斜面太陡,会导致小车下滑速度太快,所测时间很短,难以准确计时,所以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3)C、B两点车头的位置分别是1.20 cm和6.00 cm,所以BC段的路程是6.00 cm-1.20 cm=4.80 cm.(4)AB段的路程是10.00 cm-6.00 cm=4.00 cm,时间是 2 s,所以平均速度是v=st=4.00 cm2 s=2 cm/s=0.02 m/s.(因为时间测量误差较大,这里速度值不必写成 2.00 cm/s)(5)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测得的时间偏小,而路程的测量值准确,由v=st可知测得的平均速度会偏大.检测反馈让学生完成《》“当堂小练”P5,完成后同桌之间互相批改.课堂小结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st,实验中利用刻度尺测量路程,利用停表测量时间.2.计算平均速度时要注意速度和路程、时间的同一性.通过实验可知,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快.布置作业【正式作业】教材P25“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4题【家庭作业】《》P12-P13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实验目的:学会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v=st.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实验步骤:用刻度尺分别测出全程和上半段的路程s1和s2,用停表分别测出相应的时间t1和t2,再用v=st分别求出小车通过全程和上半段的平均速度.实验结论: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越来越快,做变速直线运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教案设计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一、教学目标1.能用刻度尺测出物体运动的路程,能用停表测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能根据公式v =s/t计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2.能写出简单的实验报告。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

难点:平均速度的测量,停表的使用。

三、教学用具斜面、木块、金属片、小车、秒表、刻度尺、多媒体课件等。

四、相关资源【教学实验】《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视频资源、【知识解析】《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注意事项》视频资源、【知识解析】《平均速度》图片资源、【知识解析】《测量平均速度小结》(思维导图)图片资源、【物理时空】《超声波测距》图片资源。

五、教学过程【课堂引入】【知识解析】《平均速度》我们已经学习了什么是平均速度,你能通过实验测出斜面上运动小车的平均速度吗?【新知讲解】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播放视频【教学实验】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此图为视频资源截图, 请下载使用【教学实验】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mp4看完视频后,请大家回答几个问题。

问题一: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是通过什么原理测出速度的?实验原理:v =s/t。

问题二: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哪些?分别用什么仪器测量?还需要其他什么辅助器材?测量的物理量:路程、时间;所用的器材是刻度尺、停表;还需要的其他器材有斜面、小车、长方盒子、金属挡板、铅笔。

问题三:哪一段是小车运动的路程?如图所示:小车车头运动的距离为小车运动的路程。

问题四:为什么斜面要保持很小的坡度?使小车能够顺利下滑,又不至于速度太快,便于准确测量时间。

问题五:请设计实验步骤。

1.调整斜面呈较小的坡度,并保持这个坡度不变。

2.用刻度尺测量小车的车头到车头的运动距离s1,并记录在表格中。

3.用停表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静止滑下到撞击挡板的时间t1,并记录到表格中。

4.将挡板移至s1的中点,重复步骤2、3,测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运动距离s2和时间t2,并记录到表格中。

5.根据公式v =s/t,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和上半程的平均速度v1、v2。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原因,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3.针对练习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教师进行集中讲解,巩固学生对平均速度知识点的理解。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速度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实验操作技巧。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4.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速度测量问题,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通过以下过程与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实践与探究能力:
1.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际测量实验,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交流沟通的能力。
2.利用实验数据,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以致用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尊重事实,敢于质疑,勇于探究,追求真理。
4.通过对速度测量实验的学习,使学生关注交通安全,提高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掌握了速度的基本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速度计算。然而,对于平均速度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技巧,仍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在此阶段,学生的思维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实验操作充满兴趣。但同时,他们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相对较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此外,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沟通与协作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实验探究,提高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的能力,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优秀教学案例
(四)反思与评价
1.让学生在实验结束后,反思自己的实验过程,总结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与技巧。
2.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分析实验数据的可靠性,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激发他们的自我提升意识。
4.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与评价,强调测量平均速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运动场景,如运动员跑步、汽车行驶等,引导学生关注运动物体的速度。
2.邀请学生分享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物体及其速度,激发学生对测量平均速度的兴趣。
3.设计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如“如何计算公交车从一站到下一站的时间?”引导学生思考并探讨解决方法。
4.创设实验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测量平均速度的过程,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2.引导学生思考实验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如如何准确测量距离和时间。
3.鼓励学生提出创新性的实验设计方案,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4.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实验设计思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总结归纳
1.让学生总结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步骤、方法和注意事项。
2.强调实验数据的重要性,提醒学生认真记录实验数据。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何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测量平均速度有哪些方法?”
2.让学生通过实验、讨论等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如何提高测量平均速度的准确性?”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
4.鼓励学生思考生活中的问题,如“为什么出租车计价器上的速度数值不稳定?”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分组实验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使他们能够共同解决问题,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测量路程和时间,并求出平均速度。

2.会分析实验数据,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体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的全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作风。

2.养成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在实验中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组织调控学生有序地进行实验。

【实验准备】教师用: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组需要:长木板一个带刻度尺、机械停表一块、小车、金属片、小木块一块。

二、实验: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1、实验目的、原理和实验器材2、实验设计【模拟情境】本节课我们用小车代替下滑的人,搭起的长木板(斜面)代替轨道,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思考讨论】1、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是怎样的?如何粗略描述?2、测量小车下滑的平均速度用到的实验原理是什么?3、具体要测量哪些物理量?怎么测?4、需要选择哪些实验器材?等等。

【小结】&【板书】实验目的: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v=s/t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路程和时间。

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设计意图:测量性实验,必须先明确实验目的、原理和器材。

)【设计实验方案】【第一步】如何测量路程和时间请同学们根据桌上提供的实验器材,初步组装,试着操作,思考如何把路程进行分段?学生讨论后老师用PPT展示如下图所示:学生讨论、回答:生1:越来越快平均速度生2:公式v=s/t生3:测路程和时间;生4:刻度尺、停表【温馨提示】同学们也可以结合生活中骑自行车下坡的情况,进行讨论。

学生讨论后师生共同归纳:(1)S1,t1,(2)S2,t2,【第二步】明确实验步骤:明确了路程和时间的测量,那么做实验的先后顺序又是怎样的?请你把空缺的部分填写完整,用PPT展示根据刚才的讨论,完成空缺的部分:3、进行实验动特点,试着测两组数据。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一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一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关注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并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会设计以下练习题:
1.计算题:给出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让学生计算平均速度。
2.应用题: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运用平均速度知识解决问题。
3.实践题: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平均速度。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4.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到实验在物理研究中的重要性。
3.作业完成后,要求学生认真检查,确保计算准确、表述清晰。
4.对于作业中的共性问题,我将在下节课上集中解答,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5.写作任务: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本节课学习的反思报告,内容包括对平均速度概念的理解、实验操作中的体会、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解决方法等。这样的写作任务有助于学生梳理知识,提高表达能力。
在作业布置时,我会强调以下几点:
1.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以保证作业的质量和效果。
2.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遇到问题及时与同学或老师沟通交流。
3.在实验教学中,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完成实验任务。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操作规范性,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4.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实验报告中,要求学生详细记录实验过程、数据及结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人教版八上物理 1.4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上物理 1.4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上物理 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设计背景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测量平均速度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不仅涉及到实际生活中的运动问题,还是后续学习中速度、加速度等概念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学会如何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掌握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培养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目标•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能够利用计算公式计算出平均速度;•掌握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能够运用仪器和工具进行实验测量;•培养对实验数据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种测量工具:卷尺、计时器等;–实验用具:小车、直线轨道等;–实验记录表格。

•学生准备:–学生需要熟悉Markdown文本格式的使用。

教学过程导入新知识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复习速度的概念,并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速度的概念。

2.在黑板上或课件上给出如下问题:小明骑车行驶了100米,花费了20秒的时间,求小明的平均速度是多少?3.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速度的计算公式。

实验探究1.教师向学生介绍实验任务: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测量小车在直线轨道上的平均速度。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准备,每组由2-4名学生组成。

每个小组需要准备一辆小车、直线轨道和测量工具。

3.每个小组安排一名学生负责记录实验数据。

4.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测量,记录实验数据。

5.实验结束后,学生汇总实验数据,计算出小车在不同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6.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和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回答以下问题:–小车的平均速度是否与其行驶的距离和时间有关?–小车的平均速度是否在不同时间段内相同?讲解与应用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解释实验结论。

2.教师讲解平均速度计算公式:平均速度 = 总距离 / 总时间。

3.教师讲解平均速度的单位:米/秒(m/s)。

4.教师给出一些例题,让学生通过计算求解平均速度。

5.学生分组进行练习,互相讨论并解答问题。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知识拓展:介绍影响物体运动速度的因素,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3.教学评价:
-采用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实验操作、问题回答、合作交流等,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
-采用总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形式,检验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
2.难点: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实验操作中的准确性及数据分析;将物理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物理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采用任务驱动法,设置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如何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
2.影响物体运动速度的因素有哪些?
3.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2.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4.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如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等。
5.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认识到实验数据的重要性,尊重实验事实。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生活品质。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速度概念和公式,为学习测量平均速度打下基础。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单元1.4 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单元1.4 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单元1.4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体的速度概念,并能够清楚区分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含义。

2.学会通过实验测量平均速度,并能够运用平均速度公式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区别和计算方法。

2.难点:能够灵活运用平均速度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材。

2.教具:速度计、计时器、测量距离的器材。

3.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主题(5分钟)在开始本节课之前,首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即什么是速度,了解速度的概念。

然后,通过展示一段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对速度的注意。

步骤二:讲解概念(10分钟)1.通过板书或PPT,引领学生对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概念进行理解和区分。

–瞬时速度: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位移,即速度的瞬时变化率。

–平均速度:物体在总时间内运动的位移除以总时间。

2.以示例和图表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速度公式。

步骤三:实验操作(15分钟)1.分组进行实验操作。

2.实验要求:用速度计测量相同物体在不同时间段内的位移。

3.记录实验数据,并计算得到平均速度。

步骤四:案例分析与讨论(15分钟)通过实验数据和计算结果,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并帮助学生理解实验数据与实际情况之间的联系。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速度的影响因素,例如距离、时间、速度计的精确度等。

步骤五:概念巩固(10分钟)利用课堂练习和问题解答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概念巩固和运算能力的训练。

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计算出相应的速度,并加以分析解释。

步骤六:小结与拓展(5分钟)对本节课学到的内容进行小结,并与学生共同总结出学习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同时,可以提供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速度的应用场景和实际意义。

五、教学评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实验操作的完成情况等进行实时评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4.阅读拓展:查阅与平均速度相关的物理知识,了解平均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它在其他学科领域的作用。将自己的学习心得与同学分享,提高彼此的物理素养。
5.合作探究:与同学组成学习小组,共同讨论以下问题:
a.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有哪些?
b.在测量物体平均速度时,如何减小实验误差?
c.平均速度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积极评价,强化学生的学习成果。
3.教师强调平均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4.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平均速度的理解,提高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本第28页的练习题1、2、3,并认真核对答案,对自己的解答进行反思和总结。
5.能够通过数据分析,总结出物体运动速度与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过程自主探究平均速度的概念。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利用实际案例和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2.掌握实验操作技能,正确使用刻度尺、秒表等测量工具,进行物体运动速度的测量。
3.能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物体运动速度与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
3.实践操作,培养技能

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备课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备课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测量平均速度”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测量平均速度”教学目标和“测量平均速度”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测量平均速度”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3. 通过实验,学会使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物体的运动距离和时间,从而计算出物体的平均速度。
4. 了解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确保测量距离和时间的准确性,减小误差等。
5. 能够运用所学的平均速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平均速度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实验过程中误差的减小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测量平均速度”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测量平均速度”内容,强调“测量平均速度”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测量平均速度”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4. 团队合作: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够与同伴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1)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平均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计算公式为v=Δx/Δt。
(2)掌握计算物体平均速度的方法:能运用平均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并能运用所学的平均速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问题驱动:提出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平均速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上册 《1.4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教案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上册 《1.4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3.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教学重难点】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难点:1.用停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2.绘制表格。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展示图片, 生活中大部分物体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

我们知道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可以用平均速度来描述。

我们要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平均速度的测量。

激流勇进的视频,学生带着兴趣观看视频中人下滑的速度变化。

知道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快慢用平均速度来描述。

教师顺势提出:当人从轨道顶端下滑到底部时的速度是如何变化的?如何测量平均速度?(二)新课讲授:实验原理教师提出问题:测量小车下滑的平均速度用到的实验原理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实验原理是v =s t。

学生结合实验原理汇报实验中所需要的两种测量工具:刻度尺和停表。

小组同学讨论以下问题:(1)使用刻度尺时应注意什么?(2)要使用停表前应观察什么?教师点拨:1.观察刻度尺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度线,使用时要放对、读对、记对。

2.观察停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度线,停表的最小刻度是0.1 s ,读数时准确到十分位即可。

教师提问:需要选择哪些实验器材?学生讨论得出:需要的实验器材有: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实验设计请同学们根据桌上提供的实验器材初步组装,试着操作,思考如何把路程分段。

学生思考如下两个问题:1.实验的过程中,斜面的坡度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为什么?2.金属片在实验中有什么作用?如何能使测量的时间更准确?学生结合实验桌上的实验器材,交流讨论明确实验步骤。

思考并讨论斜面坡度对实验所带来的影响,思考并讨论金属片的作用,明确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准确应在正式实验前练习测量几次,并根据要测量的数据讨论交流如何绘制实验表格。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能够通过实验测量平均速度,并能分析与解释实验结果。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动力。

2.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测量平均速度,并能分析与解释实验结果。

•教学难点:如何设计实验方法,使学生能够准确测量平均速度。

3.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直线轨道、小车、计时器、测量尺等。

•实验材料:实验数据表格、实验报告模板。

•PPT课件:包含实验步骤、示意图和实验数据分析的PPT。

4. 教学过程4.1 导入与引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速度概念,并与日常生活中的速度相联系,加深对速度的理解。

4.2 实验设计•根据教材的示例实验,设计一个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4-5人。

(1)实验材料准备•将直线轨道放在桌子上,并确定好起点和终点位置。

•将小车放在起点位置,保证小车在直线轨道上运动。

(2)实验步骤•学生按照小组分工执行以下实验步骤:–选取一个学生作为实验员,负责启动计时器和记录实验时间。

–另一名学生将小车推动到起点,实验员启动计时器。

–被记录人员负责记录小车运动经过的刻度数。

–实验员在小车到达终点后立即停止计时器。

–将实验数据记录在实验数据表格中。

(3)数据分析与计算•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析和计算自己的实验数据。

•引导学生将实验数据表格中的刻度数转化为实际距离,然后计算每个时间段的平均速度。

•通过讨论和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平均速度与所用时间和位移的关系。

4.3 实验报告撰写与分享•每个小组根据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撰写一份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包括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实验数据分析与计算、实验结论等内容。

•每个小组选取一名代表,将实验报告分享给全班同学。

5. 教学延伸•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进行以下延伸活动:–设计不同条件下的平均速度测量实验,进一步探究平均速度与时间、位移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

会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3.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说“承上”是因为速度的概念是本章知识的核心,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

说“启下”是因为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体会间接测量物理量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

教材设计实验来巩固平均速度的知识,练习用停表测时间,用刻度尺测长度,选用的器材比较简单,只有木块、斜面和小车,通过在斜面的中间放上铁片,用来划分两段路程,在小车或小球撞击铁片时记录时间,两段时间之和就是小车在斜面上的总路程所通过的时间。

教材要求学生计算前半程和总路程的平均速度,应当严格按照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计算,在计算中复习巩固解决物理计算题的方法和步骤,通过分析实验数据,体会说到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

难点:平均速度的测量,停表的使用。

三、教学策略
创设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例子,学生容易判断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也能猜想出物体速度是怎样变化的。

但是要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必须进行速度测量。

接着引导学生分析要测量速度,必须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用停表测量时间。

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测量下滑的小车在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巩固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用停表测量时间的方法。

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同时让学生巩固平均速度的概念。

通过分析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让学生知道平均速度的数值在不同的时间段内或不同的路程段中其大小会不同。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一组视频或图片:由博尔特与苏炳添运动比赛引入,它们运动的快慢相同吗?哪个最快?用什么物理量表示运动的快慢?---速度
2、提问:(1)1博尔特是匀速的吗?他的速度是否变化?在做什么运动?
(2)如何知道他的平均速是多少?需测哪些量?需要哪些测量工具?
如图1,让小车从斜面滚下,观察小车的运动速度是否改变?怎样测量小车的速度?
(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让学生阅读课本中关于实验的内容,要求学生明确该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各个器材的作用和用法。

交流总结:
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实验依据的原理是,需要测量的是运动小车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主要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刻度尺的作用是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

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要“放好”“读对”“记全”。

停表的作用是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使用停表前应观察秒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

使用停表的方法:第一次按动──启动,长短指针开始转动;第二次按动──暂停,长短指针暂时停止转动;第三次按动──回零,长短指针迅速回到零点。

金属片的作用:便于测量路程和时间。

1.实验前的准备
指导学生将斜面调整好坡度,坡度既不能太陡,这样会使小车滑下的时间太短;坡度也不能太小,由于摩擦,小车可能无法自行下滑。

还要调整好小车的运动方向,不要使它从斜面上中途滑下。

做好小组内人员的分工,哪一个学生操作小车,哪一个操作停表,哪一个记录数据,要分工明确,并协调好。

学生练习用停表计时,先将小车放于斜面顶端,将金属片置于斜面底端,并开始数数:“5、4、3、2、1、0”;读到“0”时操作小车的同学释放小车,负责计时的学生迅速启动停表计时,当听到小车撞击金属片的声音时,学生立即按下停表,并报出数值。

应让学生练习几次,熟练以后会使测量的结果更准确些。

2.学生分组实验
要求按图组装器材,注意调节斜坡坡度,小车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越长,越容易计时,测量的误差越小。


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把s1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

(3)根据测得的s1、t1,利用公式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

(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6)思考:如何得出小车在整段路程的后半段的平均速度?并进一步求出后半程的平均速度。

教师巡视,随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辅导,纠正错误操作。

数据展示:将几组学生填好的实验表格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对比每组的实验数据,教师提出问题:
(1)通过实验求得的不同路程里的平均速度是否相等?
讨论总结:做变速运动的同一物体,在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并不相等,平均速度描述的是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s这段路程或在t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

严格地讲离开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平均速度是没有意义的。

强调:求解物体通过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时,一定要用物体通过的这段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注意对应关系。

思考:
(2)你的数据和其他同学相同吗?为什么?
(3)v3与v2大小有何关系
六:课堂练习:
1、一个物体沿平直路运动,由静止起在10s内加速到20m/s,共运动了80m,该物体在10s 内平均速度是 [ ]
A.20m/s B.10m/sC.8m/sD.都不对
2、在百米赛跑中,小明前50m的平均速度是5m/s,后50m的平均速度是10m/s,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七: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或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恰当总结。

八:布置作业
1、填写实验报告
2、设计一个测量自己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