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6.20高二语文《宋诗的理趣》

合集下载

富有理趣的宋诗

富有理趣的宋诗

富有理趣的宋诗1.《观书有感·其一》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春日》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4.《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5.《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其五》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6.《观书有感·其二》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7.《插秧歌》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8.《蚕妇吟》谢枋得
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

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9.《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0.《春日六绝句》杨万里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宋诗的理趣

宋诗的理趣

宋诗的理趣来源:《福建民进》2008年第2期发布时间:2010-09-01 作者:蔡天敏说起宋诗,人们爱将其拿来和唐诗作比。

有人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酝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析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唐诗如芍药海棠,秾华繁彩;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

总体来说,唐肥宋瘦的评价,还是中肯的,这也许是宋代理学的兴盛对诗歌的浸润所形成的艺术趣味吧。

不过,宋诗的理趣,那是诗人在创作时的不经意的艺术自觉,是笔底的意象经过人们的赏玩和联想,而获得的审美高度。

我们通常所说的,有些诗句具有艺术的张力,正是从其中的意象中可以提炼出理性的内涵,而带给人们的审美愉悦。

下面,就此举一些例子来加以说明。

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淳朴民风的优秀诗作。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读了如此流走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茂盛,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

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

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

而陆游在乡间赏景的这一体验,也可经过提炼后,用于其他方面。

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何在?于是顿生茫茫之感。

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

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

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描写庐山,意在说明观察山的角度不同,其获得的影象也是不同的。

因此,多一些观察的大视角,有助于认识庐山的真面目。

浅谈宋诗的理趣美

浅谈宋诗的理趣美

浅谈宋诗的理趣美著名学者钱钟书在《谈艺录?诗分唐宋》中称:“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诚如此言,宋诗喜欢议论,喜欢在诗中谈论哲理。

但许多宋诗在阐发道理时并非只是空洞枯燥、淡而无味的说教,而往往是寓之于形、伴之以趣,融形、理、趣于一体,从而使宋诗呈现出独特的理趣美。

理趣,顾名思义,是要说理而有趣。

这个说法是宋人先提出来的。

包恢在《答曾子华论诗》一文中说:“古人于诗不苟作,不多作。

而或一诗之出,必极天下之至精,状理则理趣浑然,状事则事情昭然,状物则物态宛然。

”包恢认为凡“状理”好的诗,必能做到“理趣浑然”。

这方面的代表作品当推苏轼的七绝《题西林壁》: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七绝从横侧、远近、高低的不同视角去描绘庐山峰峦重叠、变化多姿的景色。

作者用庐山面目随人的现象,启发人们观察事物要“出乎其外”,保持一定的距离。

只有这样,才能看清事物的真相,乃至发现出美来。

否则,就会被事物的一个局部、一个细节所阻碍,无法客观、整体的把握事物特点。

诗人在自己游山的感受的同时,也自然而然的揭示了“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这一古老哲理。

“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语言浅近,哲理深刻,含有禅言偈语的机锋,至今仍被人引用不疲。

如果说“形”是一首诗的躯体,那么“理”便是这首诗的灵魂,“趣”便是这首诗的性格。

读这类诗歌犹如和一位幽默风趣的智慧老人在谈话,既能让你得到谆谆教诲,又让你感到和蔼可亲。

又如苏轼的另一首七绝《唐道人言天目山上俯视雷雨,每大雷电,但闻云中如婴儿声,殊不闻雷震也》:己外浮名更外身,区区雷电若为神。

山头只作婴儿看,无限人间失箸人。

唐道人是天目山中的一个道士,这首诗是作者与他交谈后有感而作。

离放电的云层越远,听到的雷声就越低;身处雷电之下,雷电似有无穷威力,令英雄豪杰也惊怖失箸(用刘备典故)。

作者由此归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雷霆之威”对于把浮名乃至生命置之度外的人是不起丝毫作用的。

最有理趣的宋诗

最有理趣的宋诗

最有理趣的宋诗二级标题:宋诗的典藏价值三级标题:宋诗的史学价值三级标题:宋诗的文化价值三级标题:宋诗的艺术价值二级标题:宋诗的主题与风格三级标题:宋诗的主题三级标题:宋诗的风格三级标题:宋诗的表现手法二级标题:杜甫的宋诗之最三级标题:杜甫的传世之作三级标题:杜甫的思想主题三级标题:杜甫的艺术成就二级标题:苏轼的宋诗之最三级标题:苏轼的豪放派风格三级标题:苏轼的山水诗三级标题:苏轼的人生哲思二级标题:辛弃疾的宋诗之最三级标题:辛弃疾的豪放痛快风格三级标题:辛弃疾的爱国之诗三级标题:辛弃疾的战争歌曲二级标题:柳永的宋词之最三级标题:柳永的田园词三级标题:柳永的爱情词三级标题:柳永的音乐意境二级标题:晏殊的宋词之最三级标题:晏殊的豪放风格三级标题:晏殊的离别词三级标题:晏殊的政治隐喻二级标题:宋诗的影响与传承三级标题:宋诗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三级标题:宋诗的传承与变革三级标题:宋诗在当代的价值二级标题:结语三级标题:宋诗的无尽魅力三级标题:继往开来,传承千秋宋诗的典藏价值宋诗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诗歌创作时期之一,其典藏价值不容忽视。

无论是从史学、文化还是艺术的角度来看,宋诗都有其独特之处。

宋诗的史学价值宋诗是研究宋代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重要史料。

通过宋诗的题材、风格和表现手法,可以了解到宋代社会的风貌与百姓的生活状态。

比如,晏殊的《浣溪沙·端午》一词,通过描绘端午节的民俗风情,展现了宋代民间的节日习俗。

这些诗作为文人的体验与感悟,不仅给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也为我们研究宋代社会提供了文学素材。

宋诗的文化价值宋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和精髓。

宋诗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表达了对自然、人生、情感的思考和感悟。

比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通过描绘出猎场景,展现了男子志趣与豪情。

这些诗歌中的文化符号和意象,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神与智慧,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宋代诗歌理趣

宋代诗歌理趣

宋代诗歌理趣
《宋代诗歌的理趣》
哎呀呀,要说这宋代诗歌的理趣啊,我就想起了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儿。

有一次我去公园闲逛,那正是一个阳光特别好的日子哟。

我走着走着,就看到湖边有棵柳树,那柳枝随风飘啊飘的,特别好看。

我就站在那儿看呀看,突然就想到了宋代诗人贺铸的那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你说这诗人多有意思呀,把那看不见摸不着的闲情,用这一川烟草、满城风絮还有梅子黄时雨给形容出来了,太绝了吧!就像我看着这柳树,我也能感觉到一种说不出的美感和韵味呢。

然后我又接着走,看到了一群小孩子在那嘻嘻哈哈地玩耍,他们天真无邪的样子,让我又想起了宋代诗歌里那些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描写。

这些诗歌就像是一个个小窗口,让我们能看到宋代人的生活百态,看到他们对自然、对人生的感悟。

真的特别神奇呢!
我就这么一边逛着公园,一边想着宋代诗歌理趣的这些事儿,感觉这一天都变得特别有意思了。

原来诗歌离我们的生活这么近呀,就在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里藏着呢。

这宋代诗歌的理趣呀,还真是值得我们好好去品味一番呢!。

09年高考试题精选2009年高考试题——(湖北卷)精析版

09年高考试题精选2009年高考试题——(湖北卷)精析版

09年高考试题精选2009年高考试题--(湖北卷)精析版测试题 2019.91,四、古诗词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14.阅读下面的诗句,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三月晦日偶题秦观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元好问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

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

青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5分)答:秦词的理趣:元词的情趣:(2)分析《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的艺术特点。

(2分)2,15.古诗文默写。

(6分)(1)古文默写。

(必须默写)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

,。

(司马迁《屈原列传(节选)》)(2)古诗默写。

(任选一首默写)①,。

,。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杜甫《客至》)②,。

,。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3,五、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17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19题。

云南看云沈从文(1)云南是因云而得名的,可是外省人到了云南一年半载后,一定会和本地人差不多,对于云南的云,除了只能从它变化上得到一点晴雨知识,就再也不会单纯的来欣赏它的美丽了。

看过卢锡麟先生的摄影后,必有许多人方俨然重新觉醒,明白自己是生在云南,或住在云南。

(2)战争给了许多人一种有关生活的教育,走了许多路,过了许多桥,睡了许多床,此外还必然吃了许多想象不到的苦头。

然而真正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说不定倒是明白许多地方各有各的天气,天气不同还多少影响到一点人事。

云有云的地方性:中国北部的云厚重,人也同样那么厚重。

南部的云活泼,人也同样那么活泼。

海边的云幻异,渤海和南海云又各不相同,正如两处海边的人性情不同。

河南河北的云一片黄,抓一把下来似乎就可以作窝窝头,云粗中有细,人亦粗中有细。

徐有富:宋诗的理趣

徐有富:宋诗的理趣

徐有富:宋诗的理趣就写诗宗旨而言,不外抒情、言志、说理三端。

诗歌本质上是抒情的,说理非其所长。

但爱说理却成了宋诗的一大特点。

宋严羽说:“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

”明李梦阳说:“宋人主理,作理语。

诗何尝无理,若专作理语,何不作文而诗为耶?”稍后的杨慎也说:“宋人诗主理。

”清刘大勤说:“宋诗多言理。

”近人钱钟书也指出:“唐人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宋人以诗说理的内容很多,最重要的当然是表现哲理。

譬如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不少宋诗都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如梅尧臣《对花有感》:新花朝竞妍,故花色憔悴。

明日花更开,新花何以异。

恩格斯指出:“生命首先正是在于:生命在每一瞬间是它自身,同时又是别的东西。

”黄庭坚《书舞阳西寺旧题处》也说:万事纷纷日日新,当时题壁是前身。

寺僧物色来相访,我似昔人非昔人。

邵雍用诗写的哲学讲义亦称:向日所云是,如今却是非。

安知今日是,不起后来疑?向日所云我,如今却是伊。

不知今日我,又是后来谁?(《寄曹州李审言龙图》)最耐人寻味的要算孔平仲的《马上小睡》:夹路桃花眼自醉,昏昏不觉据鞍眠。

觉来已失初时景,流水青山忽眼前。

刚刚还是满眼桃花,在马背上打了个盹,眼前就是青山绿水了。

佛教徒常以诗来宣传佛教教义。

当然,宗教也属哲学范畴。

《五灯会元》卷一讲过一个故事:“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嘱诸摩柯迦叶。

”佛教教义难以尽说,所以佛祖释迦摩尼拈花示众以启发弟子们,自己去领悟。

“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说明只有迦叶有所领悟,所以得到释迦摩尼的青睐,成了禅宗的创始人。

中国禅宗六祖慧能认为“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身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

所以他强调:“令学道者顿悟菩萨,令自本性顿悟。

”《鹤林玉露》卷一八载牟尼诗云:近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

归来拈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略谈苏轼诗词中的“理趣”

略谈苏轼诗词中的“理趣”

略谈苏轼诗词中的“理趣”作者:朱嘉鼎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09年第12期【摘要】苏轼的诗词内容非常广阔,不仅是以文人之笔写就,更是以哲人之眼观照人生后的感悟之作,能使读者获得格外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他的诗词渗透或溶进了理性思考的成分,這就深化了诗词的思想内蕴,提高了诗词的艺术品位。

【关键词】苏轼诗词理趣苏轼既是位覃思深虑、机趣横溢的哲人,又是一位“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的作文高手。

他的诗词里经常可以见到那类富有“理趣”的作品。

苏轼的诗词内容非常广阔,不仅是以文人之笔写就,更是以哲人之眼观照人生后的感悟之作。

苏轼诗词中的这些作品因其“言情”的同时夹寓进了某种新的艺术要素——“言理”和“理趣”。

因而读他的诗可以获得格外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也可以获得韵味隽永的悲旷意蕴、心物交融的艺术境界。

也就是说,它们在炽热真挚的情感中,“升华”或“提炼”出了理性的思索,这就比一般的“言情”更加显得“深刻”和“丰富”。

或者也可以说,它们在优美细腻的抒情中,渗透或溶进了理性思考的成分,这就深化了诗词的思想内蕴,提高了诗词的艺术品位。

如他的《题西林壁》诗中的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至今还启迪着人们的思维,蕴含深刻的哲理。

他的某些咏物之诗,如“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琴诗》),虽其本意并不一定在于“言理”,但因其描咏对象本身含有一定的启示性,加上作者“智慧之光”的涵盖,故也能催人联想、发人深思。

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感慨遂深”一语,就指出了后主某些词所带有的“言理”倾向。

而苏轼能使“言理”与“抒情”成功地结合起来,使“言理”形成为“理趣”。

我们试读他有名的《水调歌头》,此词本是抒情之作——抒写中秋之夜思念手足之情,但写到后来,那手足情深却久不得见的苦闷终于“升华”成了三句千古传颂的“至理名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宋诗l理趣

宋诗l理趣
唐诗和宋诗比较
唐诗 情感: 热烈外扬 风格: 色泽丰美 擅长: 情韵 宋诗 内敛温和 平淡瘦劲 思理
严羽《沧浪诗话》
“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
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苏诗妙喻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有同学抓住材料中“他无路可走”一句,就推测 是因为没有朋友帮助他,社会缺乏必要的救援机 制. 因而写“拒绝冷漠,让人间充满温情”“加强社 会保障体系”等。或者认为海因茨其实还有很多 办法,如向“消协”投诉,向媒体求助,向网络 曝光等。 因为写作所依据的并非是材料所提供的事实,而 是写作者自己的推断,并且材料并没有提供相应 的背景,很难说这种推断是否合理,因此属于 “不完全符合题意” ——无中生有,任意联想拓展 也有同学抓住材料中“他无路可走就去偷药”这 一个局部的点,引发出如下观点 “冲动一时,酿成大错”“做事要讲究方 法”“遇到困境要理智和冷静”“做事不要偏激” 这应该也属于“不能全面理解材料”。



法外有情,情中存法 当强制而严肃的法律遇上柔软而温暖的人情,环 境将人置于窘境,法律让人坚守原则,而情感却 触动人性柔弱之处让人动摇。法外之情,与法冲 突逼人取舍,却又试图共存。 在人所生活的环境中,既有法律的规范,又有复 杂的人性情感。海因茨面对生命垂危的妻子和价 格高昂的药剂,法与情在他的心中疾驰而过,毫 不留情地相撞,而海因茨在这次法与情的冲突中 选择了情,留下了一地破碎的法。海因茨的确应 受法律的惩罚,但事件中的法外之情却触动了人 心,因为,阻止海因茨选择的是人生而就已存在 的亲情,这种情感让人迟疑,而法的破碎终也让 情难以重圆。

浅述宋诗中的理趣

浅述宋诗中的理趣

浅述宋诗中的理与趣班级:11级17班姓名:陈霏斐学号:3号“理趣”一词最源自佛典,最早被用于诗歌评论是在宋代.南宋学者李塑认为“诗惟陶渊明,唐文惟韩退之,自理趣中流出,故浑然天成,无斧凿痕。

”理学家包恢也认为:“古人于诗不苟作,不多作。

而或一诗之出,必极天下之至精,状理则理趣浑然,状事则事情昭然.状物则物态宛然,有穷智极力之所不能到者,犹造化自然之声也”(卷二答鲁子华论诗)。

而就以上两段话,总结了古人为文做诗的最高境界。

南宋降后,“理趣”成为学者品评诗歌的重要标准之一。

古人惜墨如金,用字极为俭省,对于“理趣”没有给出明确解释。

于是关于理趣的解释也就无人能具体明白的说清道明。

或许。

“理趣”一词本身就蕴含着天机,一旦说破,就会落入言筌,失去它的微言大义。

现代学者对“理趣”一词就有诸多的理解与认知,葛晓音认为:“蕴含在诗歌感性观照和形象描写之中的哲理,便可称之为理趣。

”阎福玲解释“理趣”就是“通过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的吟咏描绘或刻画来展示诗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与体悟,阐说道理而有诗趣诗味,既给人诗美的愉悦,又能启迪人的心智。

”而笔者因所学不多只有从字意上简单粗暴的理解“理”就是道理重在表现诗歌的思想内容,写诗就是要言之有物,有所感有所发儿而写。

而“趣”就是使诗歌“有趣”使人有读下去的愿望,侧重于指诗歌的艺术形式,强调其审美功能,要求诗歌能感发读者的审美趣味。

简而言之,“理趣”就是指在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与诗情的水乳交融,和谐统一,理融于趣,趣中有理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说:“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较之唐诗,宋诗更注重理趣,表现了诗人从对自然、社会的外在兴象转向内在人生理念世界的开掘。

在繁荣兴盛的宋代文化氛围中,宋诗在唐人遗风中变革自立,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宋诗之“理”谈到宋诗,人们总是习惯于把它和唐诗作一番比较,然后便对二者的优劣进行一番争议。

这种争议,自南宋以后,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成为中国诗歌美学批评史上一个特殊的现象。

“理趣”,宋诗的灵魂

“理趣”,宋诗的灵魂

“理趣”,宋诗的灵魂作者:来源:《作文评点报·高中版》2018年第42期中国宋代是继唐代之后出现的又一个诗歌高潮。

其诗歌不仅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而且艺术风格上也有变化,具有独特的风貌与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推荐此文,希望可以使你一窥宋诗风貌。

“理趣”这个说法是宋人首先提出来的。

“理趣”,顾名思义,是要说理而且有趣。

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和宋诗的特点有密切关系的。

宋诗由于受理学泛滥和韩愈“以文为诗”的影响,与唐诗以抒情为主的特点不同,比较侧重于说理。

如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是苏轼写给他弟弟苏辙的一首诗,写的是诗人回忆当年与弟弟进京应举时路过渑池县,借宿寺庙内,在寺壁题诗的往事。

诗中前四句以“雪泥鸿爪”为喻,说明了一个发人深省的人生哲理:由于仕途坎坷,沧海桑田,变幻多故,早年的经历、理想、抱负,有如“雪泥鸿爪”,回忆起来令人感慨万千。

这样的诗乍一读来并不觉得是说理,但是仔细体会一下,就会感到其中寓有很深刻的道理。

注重“理趣”虽是宋诗的重要特点,但它的渊源却是很早的。

像陶渊明、谢灵运这样有成就的诗人,也常在诗中表现“玄旨”,却并不影响他们诗作的艺术水平。

比如谢灵运的《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末尾四句全写“玄理”:“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

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但这是诗人从对傍晚的山水风光中感受和体会到的,它和“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这样优美、秀丽的景色描写不可分割地紧紧联系在一起。

正如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谢灵运《从游京口北固应诏》一诗时所说:“理语入诗,而不觉其腐,全在骨高。

”所谓“腐”即指坠入“理障”,即说理诗违背了艺术特殊规律、丧失了审美特性;而“骨高”正指有“理趣”。

怎样才能使诗歌虽以说理为主,而又不违背艺术本身的特殊规律呢?这就要使诗歌中的理和趣相统一,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

宋诗的理趣

宋诗的理趣

宋诗的理趣来源:《福建民进》2008年第2期发布时间:2010-09-01 作者:蔡天敏说起宋诗,人们爱将其拿来和唐诗作比。

有人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酝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析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唐诗如芍药海棠,秾华繁彩;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

总体来说,唐肥宋瘦的评价,还是中肯的,这也许是宋代理学的兴盛对诗歌的浸润所形成的艺术趣味吧。

不过,宋诗的理趣,那是诗人在创作时的不经意的艺术自觉,是笔底的意象经过人们的赏玩和联想,而获得的审美高度。

我们通常所说的,有些诗句具有艺术的张力,正是从其中的意象中可以提炼出理性的内涵,而带给人们的审美愉悦。

下面,就此举一些例子来加以说明。

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淳朴民风的优秀诗作。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读了如此流走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茂盛,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

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

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

而陆游在乡间赏景的这一体验,也可经过提炼后,用于其他方面。

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何在?于是顿生茫茫之感。

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

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

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描写庐山,意在说明观察山的角度不同,其获得的影象也是不同的。

因此,多一些观察的大视角,有助于认识庐山的真面目。

诗歌的“理趣”

诗歌的“理趣”

诗歌的“理趣”我国古代的诗歌内容丰富,风格多样。

在琳琅满目的诗歌画廊里,有一部分是以“理趣”见长而引人入胜的。

比如苏轼著名的七绝《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一首说理诗,但它却十分生动有趣。

苏轼以身处庐山为喻,说明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一个人如果陷在某个具体的环境或事件之中,不能摆脱出来,那就无法全面、客观地去认识这个环境和事件的真相,往往容易产生片面性和主观性。

后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几乎成了大家所常用的成语典故。

这就是我国古代传统所说的富有“理趣”的诗作。

“理趣”这个说法是宋人首先提出来的。

包恢在《答曾子华论诗》一文中说:“古人于诗不苟作,不多作。

而或一诗之出,必极天下之至精,状理则理趣浑然,状事则事情昭然,状物则物态宛然。

”(《敝帚稿略》卷二)包恢认为凡“状理”好的诗,必能做到“理趣浑然”。

“理趣”,顾名思义,是要说理而有趣。

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和宋诗的特点有密切关系的。

宋诗由于受理学泛滥和韩愈“以文为诗”的影响,与唐诗以抒情为主的特点不同,比较侧重于说理。

明代的李梦阳就说过“宋人主理”(《缶音集序》)的话。

然而,过分强调说理,有可能使诗歌变得枯燥乏味,产生概念化的缺点,甚至于损害和忽略了诗歌的形象思维特征,而以写一般理论文章的抽象思维方法去写诗,其结果就会像宋代道学家以及受他们影响的某些诗歌一样,成为理学“语录讲义之押韵者”。

那么,怎样才能使诗歌虽以说理为主,而又不违背艺术本身的特殊规律呢?这就要使诗歌中的理和趣相统一,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

所谓“趣”,是针对诗歌的艺术特征而说的,要求诗歌能够感发读者的审美趣味。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说:“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其实并非否定“理”,而是强调仅仅有“理”不能算诗,诗还必须有“趣”。

我国古代有许多文艺家都认为诗歌贵有“理趣”,而不能坠入“理障”或“理臼”。

所谓“理障”和“理臼”,都是指说理诗中那些违背了艺术特殊规律、丧失了审美特性的作品而言的。

宋诗理趣的特点

宋诗理趣的特点

宋诗理趣的特点宋诗有着独特的理趣,可有趣啦。

宋诗理趣的一个特点就是在平常事物中发现哲理。

就像杨万里写的那些诗,他看个小池,就有“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里面泉眼、小荷、蜻蜓都是平常能见到的东西,但是组合起来就有了一种哲理的感觉。

那泉眼好像有着珍惜细流的情感,小荷刚冒尖就有蜻蜓站上去,好像在说新事物一出现就会被关注,有一种对自然生命规律的小感悟在里头。

还有啊,宋诗的理趣常常借助一些诙谐幽默的表述。

苏轼就特别擅长这个。

他的诗有时候像在开玩笑一样就把道理讲出来了。

比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本来是说庐山的不同面貌,但是呢,一下子就引申到了人看待事物的局限性这个大道理上。

这就好比我们看自己的生活,老是陷在里面的时候就看不清全貌,但是跳出来就不一样了,就像从不同角度看庐山一样,这道理说得又俏皮又深刻。

宋诗理趣还体现在用故事来体现哲理。

像王安石的诗,他讲一个故事然后就有哲理在其中了。

他可能写一些历史故事或者民间故事,然后从故事里提炼出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

这就好比我们听长辈讲故事,讲着讲着就突然明白一个道理了,那种感觉。

宋诗的理趣很多时候是和诗人的生活态度相关的。

有些诗人乐观,那他们诗里的理趣就带着乐观的色彩。

比如说范成大,他写田园生活的诗,像“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里面有田园生活的乐趣,同时也有一种对劳动、对生活的热爱所蕴含的哲理。

好像在说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在自己的生活里扮演着角色,都有着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这也是一种很温暖的哲理啊。

再看啊,宋诗理趣常常和读书人的那种儒雅结合起来。

因为宋朝文化很发达,读书人多,诗里的理趣就有那种书卷气。

就像黄庭坚的诗,可能会引用一些典故,然后通过对典故的解读和再创作,得出一些哲理。

这就好像是读书人的一种游戏,把自己读过的书,知道的故事,变成有哲理的诗,这也是宋诗理趣的独特之处呢。

宋诗提现“理趣”的例子或者税局

宋诗提现“理趣”的例子或者税局

宋诗提现“理趣”的例子或者税局唐诗和宋诗之优劣,在后代引起了旷日持久的争论。

对唐宋诗不同风格的评价,往往因个人爱好的不同而大相径庭,大致激情发越者多喜唐诗,性格沉潜者多爱宋诗。

唐诗太辉煌了,以至使人发出一切好诗皆以被唐人作完的感慨。

它像一座座巍峨的高峰威压在宋诗面前,成为宋诗难以回避与超越的文化背景。

但宋人又不甘心不超过它,于是有了种种考虑,种种安排及由此而产生的种种特点,种种利弊。

其中有些人认为宋诗的毛病在过于追求理致,驰骋辩驳,喜好奇特,这样就不如唐诗真率多情,兴致盎然。

如严羽批评宋人之诗时说道:“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而理在其中。

”还说道:“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严羽“尚理”的批评,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诗者,吟咏性情也。

”这样,“理”就被排斥在诗歌艺术本质特征的大门之外了。

客观而论,宋诗胜于唐诗之处在于诗歌创作技巧的进步,意境的深刻,取材的扩大。

大量“有理趣无理障”的哲理诗应被视为宋诗的一大成就。

在宋人之前,也曾多次出现过以诗表达哲理的诗风,如山水诗之前的玄言诗,王维等唐人诗中表现佛理禅思味道的诗都是一种哲理诗,但前者由于“质木无文,淡乎寡味”而很快被山水诗取代,后一类的诗歌在大量光彩夺目的意象诗面前,也显得黯然失色,构不成一代诗风的主流。

至宋王安石,苏轼时代,诗含哲理渐成风气,诗歌“尚理”才成为有宋一代的审美风尚。

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

唐诗多以风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苏轼可谓是宋代“理趣”诗的集大成者,苏诗中的一部分以议论的方式直接阐发哲理,其中最成功之作莫过于《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陈衍说:“此诗有新思想,似未经人道过。

”《题西林壁》一诗,表面上是写庐山,实际上是从哲理的高度提出一个认识事物的原则。

要了解掌握事物的本质、真相,必须摆脱限于一时一地的片面性和自以为是的主观性,必须对事物客观地不带成见地作全方位的历史的反复观察,深入研究。

20XX年高二语文上册期中考试模拟卷(含答案)

20XX年高二语文上册期中考试模拟卷(含答案)

20XX年高二语文上册期中考试模拟卷(含答案)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习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习题。

“理趣”这个说法是宋人首先提出来的。

“理趣”,顾名思义,是要说理而有趣。

这个问习题的提出,是和宋诗的特点有密切关系的。

宋诗由于受理学泛滥和韩愈“以文为诗”的影响,与唐诗以抒情为主的特点不同,比较侧重于说理。

明代李梦阳就说过“宋人主理”的话。

然而,过分强调说理,有可能使诗歌变得枯燥、乏味,产生概念化的缺点,甚至于损害和忽略了诗歌的形象思维特征,而以一般理论文章的思维去写诗,其结果就会像宋代道学家以及受他们影响的某些诗歌一样,成为“理学语录讲义之押韵者”。

那么,怎样才能使诗歌虽以说理为主,而又不违背艺术本身的特殊规律呢?这就要使诗歌中的理和趣相统一,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

所谓“趣”,是针对诗歌的艺术特征而说的,要求诗歌能够感发读者的审美趣味。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说:“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其实并非否定“理”,而是强调仅仅有“理”不能算诗,诗还必须有“趣”。

宋代多数诗人,包括一些道学家写的诗,也是注意到了诗歌中的“理”是应当有“趣”的。

比如北宋的程颢曾赞扬石曼卿的两句诗“乐意相关禽对语,生香不断树交花”,是“形容的浩然之气”的状况的。

诗歌的“理趣”虽然主要表现在以生动具体的美的形象去表现特定的某个生活真理,但是也并不仅仅在此。

有“理趣”的诗歌也不完全排斥“以理语入诗”。

诗歌并不是绝对地不能写“理语”,问习题要看这种“理语”在全诗中所起的地位和作用。

如果它是和全诗的艺术形象和谐统一,而且也是它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的话,那么这种“理语”不仅可以“入诗”,往往还是十分必要、不可缺少的。

注重“理趣”虽是宋诗的重要特点,但它的渊源却是很早的。

袁枚《随园诗话》说:“或云:‘诗无理语。

’予谓不然。

《大雅》:‘于缉熙敬止’;‘不闻亦式,不谏亦入’:何尝非理语?何等古妙?”玄言诗坠入“理障”,历来是大家所否定的,但像陶渊明、谢灵运这样有成就的诗人,也常在诗中表现“玄旨”,却并不影响他们诗作的艺术水平。

宋诗中的理趣阅读题答案

宋诗中的理趣阅读题答案

宋诗中的理趣阅读题答案宋代文人的生命范式更加冷静、理性和脚踏实地,超越了青春的躁动。

下面是店铺为收集整理的《宋诗中的理趣》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学习。

《宋诗中的理趣》阅读原文:客观而论,宋诗胜于唐诗之处在于诗歌创作技巧的进步,意境的深刻,取材的扩大。

大量“有理趣”的哲理诗是宋诗的一大成就。

宋王安石、苏轼时代,诗含哲理渐成风气,诗歌“尚理”成为宋代的审美风尚。

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

唐诗多以风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苏轼可谓是宋代“理趣”诗的集大成者,其中最成功之作莫过于《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陈衍说:“此诗有新思想,似未经人道过。

”《题西林壁》表面上是写庐山,实际上是从哲理的高度提出一个认识事物的原则:要了解掌握事物的本质、真相,必须摆脱限于一时一地的片面性和自以为是的主观性,必须对事物客观地不带成见地作全方位的历史的反复观察,深入研究。

这也是诗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的基本思想。

这两句诗是近乎明白说理的议论,但说理而不枯燥,议论而不质直,因为它没有脱离游庐山的内容,而与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的状庐山之态融为一体。

所以它具有情韵,能够使读者在从思想上受到启迪的同时,仍然感到它那丰饶的诗意是多么的耐人咀嚼、品味。

应当说,这是宋人诗中理趣所达到的最高境界了。

宋代“理趣”诗更多的是哲理、意象、情感、议论这四个要素的结合体。

宋人遨游于精神领域,习惯于把包括自己在内的人类主体置于广袤的宇宙空间,寻找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他们对于现实乃至日常生活的关注,对人生和历史的思考,都以意象与议论结合的方式表达于深含情感的哲理诗中。

至此,文言理,诗言情这种机械性的划分被打破了,唐诗言情,宋诗言理这种抑此扬彼的绝对批评也不攻自破。

宋诗以发人深省的哲理与耐人寻味的诗意相融合,就构成了所谓的“理趣”,这个“理”绝非抽象的“玄理”,也不同于封建礼教的“理”,而是从一般的社会生活中概括出的具有普遍规律的生活真理。

浅谈苏轼诗词中的“理趣”

浅谈苏轼诗词中的“理趣”

浅谈苏轼诗词中的“理趣”摘要:在宋代文坛中,苏轼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在继承盛唐诗歌的辉煌成就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开拓诗境和诗的表现手法,有意识地以议论入诗,将对事物的形象感受与哲理思考结合起来,开辟出宋诗的新生命。

而在词的创作上,苏轼更是摆脱了花间词婉转绸缪之态,无论是豪放词还是婉约词,都开始充分表现出作者的个性。

关键词:苏轼诗词理趣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他是宋代最有影响的作家,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历经磨难而笑对人生,思想自由,品格坚贞、坦荡、旷达。

他的诗,如天地奇观,于境无所不收,于情无所不畅;他的词,如天风海雨逼人,指出向上一路。

他学博才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豪放派词的开山祖,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苏轼的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又兼纳了道家和佛教的学说,显著特点是“杂”,他所倡导的蜀学就是融合佛、道、儒三家的杂学。

各家思想似乎对他都有吸引力,然而,他是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的,又大致以“外儒内佛”的形式把二者统一起来。

儒家的淑世精神与佛道化解人生苦难的虚幻意识互补,使他的人生观没有发展到对社会人生的厌恶和伤感,他在以佛老庄禅超物我齐生死的空无思想化解人生忧患的同时,也含有一种儒家士大夫在恶劣的社会政治环境中追求道德人格挺立的意味。

他援佛道入儒,又始终保持做人的气节,佛老的静达放旷用儒家道德人格的浩然正气来支撑,成就虚静高洁的心灵和淡泊超逸的人格。

宋代美学思想的一大特点,便是开拓诗的境界,追求诗中蕴涵的哲理内涵,即所谓诗的“理趣”。

在这方面取得最大成功的可以说是苏轼。

苏轼具有思想自由,旷达敏锐,性格豪放开朗,富于创新精神的特点,加之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这在其诗歌创作中成为一种艺术追求审美的理趣色彩。

作为政治家他有洞察世事的头脑和治世才干,作为诗人又有诙谐幽默机智风趣的气质。

一方面常有沸腾的儒家志士的报国热情,一方面却有顺乎自然,随缘自娱的佛老“看穿”态度,这种进退出处的复杂心情加上他升降浮沉的生活经历,形成了勤于和善于思考的性格特征,从而也使他的作品显示出更加深厚的艺术底蕴和耐人咀嚼的哲理内涵。

苏轼的理趣诗

苏轼的理趣诗

苏轼的理趣诗苏轼的理趣诗(之一)“苏诗长于趣”(《艺概诗概》),这是刘熙载比较李杜韩苏四家诗的长处而得出的结论,说明趣是苏轼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

而“初看若散缓,熟读有奇趣”,这又是苏轼对陶渊明诗的评价,说明“趣”又是苏轼评价诗歌的一项主要标准。

可见“趣”在苏轼文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何谓“趣”?“趣者,生气与灵机也。

”(史震林《华阳散稿》自序)诗人只有运用形象化的表现方法,是作品充满活力,具有浓郁的情趣并具有深意,才能吸引众多的读者。

理趣诗不同于一般的哲理诗和议论诗,关键就在于这个“趣”,有“趣”就有诗意,就能把事物讲活,成为理趣,否则必然讲得死而成为理障,便是概念化的作品。

沈德潜之所以称杜诗“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水流心不竟,云在意俱迟”是“俱入理趣”,而理学家邵翁的诗“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是“以理语成诗矣”(《说诗啐语》卷下),原因即在于杜甫说明大自然无私等道理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表述的,而邵诗则缺乏形象,是理学家的腔调。

苏的理趣诗能通过形象来表现思想,说明事理,或写人物神态,或写生活小事,或写自然景物,都具有从生活中来,到形象中去的特点。

如《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认为,“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身在此山中”,换言之,“要识”庐山真面目,就应走出庐山,山外观山。

这是诗人为我们所揭示的深刻哲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人们为了认识事物的全貌与实质,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克服主观主义的毛病。

此诗正在于蕴涵哲理,把感情和智慧合为一体而诉诸思考。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也。

”其实“不识”即为“识”。

庐山本是千姿百态的,从不同的距离不同的角度,以及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观看它,其景都会不同,不可能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样子。

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往往因客观条件的限制而受到局限,一时看不清它的全貌和真相,这是完全合乎认识规律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苏轼
己外浮名更外身, 区区雷电若为神。 山头只作婴儿看, 无限人间失箸人。
唐道人言天目山上俯视雷雨,每大雷电, 但闻云中如婴儿声,殊不闻雷震也
苏宋·轼 己外浮名更外身, 区区雷电若为神。 山头只作婴儿看, 无限人间失箸人。 所谓“威严”,对于把浮 名乃至生命置之度外的人是不 起丝毫作用的。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 了不可知的 偶然性,漂泊是人生的常态;
用鸿飞雪化一切不复存在,感叹人生短暂而 无常,功败盛衰,一切都会归于虚无。
《观书有感》 朱熹 昨夜江头春水生, 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观书有感》 朱熹 昨夜江头春水生, 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人的修养往往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 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里澄澈,无拘无束,自 由自在。
唐道人言天目山上俯视雷雨,每大雷电, 但闻云中如婴儿声,殊不闻雷震也
诗分唐宋,唐诗多以丰神情韵 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之美 在气骨,故瘦劲。 唐诗如芍药海棠,秾华繁彩;宋诗如寒 梅秋菊,幽韵冷香。 ——缪钺在《诗词散论·论宋诗》
08年湖南高考作文题
《早春呈张水部》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请根据划线的诗句你能读 出的意境和哲理写一篇议论 文或记叙文。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阐述自己读书的感受:只有多读书,常读书, 才能不断获得新知识。 借景喻理:比喻思想要不断有所发展提高才 能活跃,免得停滞和僵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