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语文句子衔接及解析

合集下载

2017年江苏省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详解版

2017年江苏省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详解版

2017年江苏省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详解版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刺绣画艺术,就是以绘画为稿本,以针黹、缣帛为绣材的艺术再创作。

在其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无数绣娘以的工匠精神,创作出令人的作品。

它们或如摄影写实,或如油画般立体,或姿态婀娜,或设色古雅,可谓争奇斗艳,。

A.精益求精耳目一新美不胜收B.励精求治刮目相看美不胜收C.精益求精刮目相看数不胜数D.励精求治耳目一新数不胜数【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运用。

首先辨别成语的意思和用法,然后结合语境进行选择。

精益求精,比喻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

比如“美不胜收”和“数不胜数”,前者突出“美”和“多”,后者突出“多”。

第二,辨析感情。

第三,辨析用法。

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比如“刮目相看”一般指人。

“励精图治”一般形容国家领导者。

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3分)A.“一带一路”是我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而提出的一项互利共赢的倡议,它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转型升级、走出衰退困境的新引擎。

B.气象部门预计,随着暖湿气流增强,我省明天会迎来一场及时雨,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将快速下降,人们的舒适度会大幅度提升。

C.一种突如其来的网络病毒洪水猛兽般地袭击全球,导致150多个国家受灾,我国也有近3万家机构的计算机受到影响。

D.我国企业在参与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主动强化环保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带动了东道主在观念上弯道超车。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卷)(解析卷)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卷)(解析卷)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1.(9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

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

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高考语文 母题题源系列 专题04 语句衔接(含解析)

高考语文 母题题源系列 专题04 语句衔接(含解析)

专题04 语句衔接【母题来源】2017年高考江苏卷第4题【母题原题】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一个人在创作和欣赏时所表现的趣味,大半由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和传统习尚三个因素决定。

,,。

,,。

这三层功夫就是通常所谓的学问修养,而纯正的趣味必定是学问修养的结果。

①它们的影响有好有坏②我们应该根据固有的资禀性情而加以磨砺陶冶③接收多方的传统习尚而融会贯通④这三者都是很自然地套在一个人的身上的⑤不易也不必完全摆脱⑥扩充身世经历而加以细心地体验A.②③⑥④①⑤B.②⑥③④⑤①C.④①⑤②⑥③D.④⑤①②③⑥【答案】C【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连贯性。

首先了解整段的大概内容,从第一句话来看,“一个人在创作和欣赏时所表现的趣味,大半由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和传统习尚三个因素决定”,后面应是讲述这三个因素对人创作和欣赏时表现出趣味的决定作用。

然后分析所给的小句子,找出句间的关系,第④句中,“这三者”,应是指代“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和传统习尚”,由此确定第一句,排除AB两项;再根据标点符号来看,这六个句子应分为两个部分,根据六个句子的主语来看,可以看出,一是以“这三者”为主语展开说明,一是以“我们”为主语展开;①中的“它们”指的就是“这三者”,故应紧跟在④后,由此可以选出答案。

【命题意图】这是一道语句衔接的题目,考点为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题目给出一组句子,让排列顺序。

【考试方向】语句衔接的题目,应该是各省考核的重点,大部分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注意的类型是语句排序、填写衔接句,个别省市以填空排序的形式出现,应该是江苏卷近几年较为稳定的命题形式。

【得分要点】对于考查语句连贯性的题目,考生应按照如下步骤操作:1.抓中心。

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

2017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及解析详细整理(师生版)

2017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及解析详细整理(师生版)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2017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及解析详细整理(师生版)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 分)(1)此地有崇山峻岭,________________,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王羲之《兰亭集序》)(2)________________,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3)柳永《雨霖铃》中“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两句,直抒胸臆,感情深厚;陆游《书愤》中也有直抒胸臆的一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再现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解析】手法要对应。

【答案】(1)茂林修竹(2)遥岑远目;水龙吟(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2.按要求选择。

(5 分)(1)小明做事马虎,他想写一句话来警醒自己,以下句子合适的一项是()。

(2 分)A.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B.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C.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

D.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考点】在提供的新情境中使用名篇、名句等。

【解析】“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包含了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说明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聪明之人不可能永远聪明;看似愚笨的人,他也有聪明的时候。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连一间屋子都不打扫,怎么能够治理天下呢?引申义: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积累,才能做成一番大事业。

“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指的是祸患往往产生于不经意的疏忽、祸患常常在平时的细微处隐藏。

也就是细节决定成败。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坏事就去做,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善事就不去做。

【答案】C(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吴人的祖先很会唱歌,这是人所共知的。

,而且被民间文艺工作者收集保存。

2017年天津高考语文试题及详解(2)

2017年天津高考语文试题及详解(2)

2017年天津高考语文试题及详解(2)(二)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21-22题。

(7分)鹊踏枝(五代)冯延巳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

谁把钿筝移玉柱①?穿帘海燕②又飞去。

满眼游丝③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注]①细钿:用金翠宝石装饰的筝;玉柱:筝上定弦用的玉制码子。

②海燕:传说燕子来自海上,故称“海燕”。

③游丝:指在空中飞扬的虫丝。

21.上阕中“六曲阑干偎碧树”的“偎”字富有特色,请作赏析。

(2分)22.结合“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两句,分析词中主人公的形象。

(5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

(5分)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其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致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大学》章句)23. 这段话中“格物”“致知”的含义分别是什么?(2分)24. 根据这段话,分析“格物”与“致知”的关系。

(3分)(四)古诗文默写。

(6分)25.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①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________;________,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② 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③ 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

(李商隐《锦瑟》)④ 有如此之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趋于亡。

(苏洵《六国论》)⑤ 青山隔送行,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实甫《长亭送别》)四.作文(60分)2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2017年江苏省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详解版

2017年江苏省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详解版

2017年江苏省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详解版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刺绣画艺术,就是以绘画为稿本,以针黹、缣帛为绣材的艺术再创作。

在其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无数绣娘以的工匠精神,创作出令人的作品。

它们或如摄影写实,或如油画般立体,或姿态婀娜,或设色古雅,可谓争奇斗艳,。

A.精益求精耳目一新美不胜收 B.励精求治刮目相看美不胜收C.精益求精刮目相看数不胜数 D.励精求治耳目一新数不胜数【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运用。

首先辨别成语的意思和用法,然后结合语境进行选择。

精益求精,比喻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

比如“美不胜收”和“数不胜数”,前者突出“美”和“多”,后者突出“多”。

第二,辨析感情。

第三,辨析用法。

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比如“刮目相看”一般指人。

“励精图治”一般形容国家领导者。

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3分)A.“一带一路”是我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而提出的一项互利共赢的倡议,它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转型升级、走出衰退困境的新引擎。

B.气象部门预计,随着暖湿气流增强,我省明天会迎来一场及时雨,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将快速下降,人们的舒适度会大幅度提升。

C.一种突如其来的网络病毒洪水猛兽般地袭击全球,导致150多个国家受灾,我国也有近3万家机构的计算机受到影响。

D.我国企业在参与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主动强化环保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带动了东道主在观念上弯道超车。

2017年全国卷1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

2017年全国卷1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

2017年全国卷1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
2017年全国卷1高考语文试题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项“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无中生有;B项把国际国内公平问题,粗暴地归纳为“限制排放”不当。

C项“为后代设定义务”不当,原文说的是“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不对。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与原文的“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不符。

4.【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题。

B项,“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错误。

5.【答案】(1)作为线索贯穿情节始终。

全文情节围绕“渴”这一中心,从队员受困受渴,到渴望被救,最后得瓜解渴展开故事。

(2)塑造人物形象。

学科@网通过队员受困受渴这一事件,塑造出不畏艰险,认真负责,热心救人的科研工作者形象。

(完整版)2017年浙江卷高考语文试题真题和答案解析

(完整版)2017年浙江卷高考语文试题真题和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语文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风靡.(mí)各大城市的共享单车给大众出行带来了便利,但乱停乱放,妨碍交通,成为城市“烂疮.(chuāng)疤”,则与共享的初衷背道而驰。

B.某某快递公司陷入“自噬.(shì)”的困境,背后是快速扩张带来的后遗症;加盟模式曾是其业绩突飞猛进的密诀,但也是动摇其大厦基石的蚁穴.(xué)。

C.近日,《我是范雨素》一文在网上刷屏,开篇一句“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zú)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便让很多人不禁.(jìn)潸然泪下。

D.作为一部主旋律片,《湄公河行动》真实再现了那场发生在金三角的缉.(jī)毒战役,片中抓捕过程之惊险,战斗场面之惨烈,令人咋.(zé)舌。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A项,风靡mǐ;B项,秘诀;C项,不禁jīn。

【考点定位】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能力层级为识记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后2—3题。

有人曾将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存在的微妙关系,称为“智慧争夺战”。

【甲】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欧洲开启..了“人脑项目”,集神经科学、医学和计算机等多领域为一体,试图从科学高地上把握技术。

这种“智慧竞争”不只是人类脑科学研究的自我赶超,更包括心理与情绪在内的自我认知。

让这场智能革命惠及所有的人群,使得人人可以享受智能的红利,这是时代付与..我们的使命。

【乙】不管..达到临界值,超过人类智能总和的“奇点时刻”能否到来,我们都应当从智慧的延伸中,努力升华那独一无二....的想象与思考,理性与善良。

【丙】这或许才是人类认识自己、激发潜力的关键所在。

2.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启 B.付与 C.不管 D.独一无二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A.甲 B.乙 C.丙【答案】2.B3.B【解析】2.试题分析:B项“付与”错误,应是“赋予”。

2017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版

2017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版

2017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版2017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版目前,备受关注的新一轮高考改革已开始。

其中高考语文试题有哪些变化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2017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版,仅供大家参考!2017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第I卷(共36分)一、(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隆冬之际,西伯利亚的寒流(笼罩/席卷)欧亚大陆,狂风肆虐,草木凋凌,而那些春天的元素——温暖、雨水、绿叶、鲜花,都集结在位于热带的海南岛。

海南岛就像是一艘花船,(系/停)在雷州半岛上,满载寒冬大陆的梦幻和想象。

每年,从广州向漠河,春天昼夜兼程,都要进行一次生命版图的(扩展/扩充)。

他像赤足奔跑的孩子,一路上用稚嫩的声音轻轻呼唤,于是万物苏醒,盛装应和,可谓“东风好作阳和使,。

”迢迢旅途中,气候的巨大差异,导致众多物种只能有限地参与这一盛会。

木棉花花朵硕大,是南国花中豪杰,“一声铜鼓催开,千树珊瑚齐列,”但她终究无法走出岭南。

当春天行经长江、黄河流域时,出场的是桃花、杏花等新主角,“桃花嫣然出篱笑,”,然而她们却无法追随春天深入雪国,陆续抱憾退出,随后登场的便是白杨、连翘等北国耐寒植物。

1.文中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肆虐凋凌B.集结昼夜兼程C.版图稚嫩D.嫣然抱憾退出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席卷系扩展B.笼罩停扩展C.席卷停扩充D.笼罩系扩充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诗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逢草逢花报发生只恨春归我未归B.万柄莲香一枕山只恨春归我未归C.逢草逢花报发生似开未开最有情D.万柄莲香一枕山似开未开最有情【答案】1.A2.A3.C【解析】1.试题分析:A项“凋凌”应为“凋零”,泛指花的凋谢,零落。

后也用来比喻人的死伤离散。

【考点定位】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延续了2015和2016年高考题型,让考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完成字形的辨析。

2017年天津市高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2017年天津市高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2017年天津市高考语文试卷解析版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12分)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追溯.(sù)隽.(jùn)永忙不迭.(dié)返璞.(pú)归真B.信笺.(qiān)洗漱.(shù)一溜.(liù)烟恪.(kè)守不渝C.收敛.(liǎn)蕴藉.(jiè)一刹.(chà)那敷衍塞.(sè)责D.整饬.(chì)框.(kuàng)架肇.(zhào)事者心无旁鹜.(wù)【考点】11:字音;12:字形.【分析】读音辨析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记忆,部分词语也可以根据词义和词性来辨别读音.【解答】A、“隽”的正确读音为juàn;B、“笺”的正确读音为jiān;C、正确;D、“心无旁鹜”的正确书写为“心无旁骛”。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多音字、音近字的读音,以及方言误读字的读音,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对一些常用字的不常见读音的识记.2.(3分)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大多数人的_____中,真与美并不是一回事,尤其是文艺复兴以后,美成为人文素养中的主要_____,真与美就_____了。

这并不是说真与美是对立的,而是把美的价值提高,达到与真_____的程度。

A.观点内含劳燕分飞同日而语B.观念涵义天南海北平分秋色C.理念涵养南辕北辙相提并论D.心目内涵分道扬镳分庭抗礼【考点】13:字义、词义辨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词义辨析,做本题的时可采用“替换法”,首先先阅读语句明确语句的含义,可以根据语句的含义,然后用意思相同的词语替换,其次结合词语的含义、使用方法、适用范围等,选择词语.【解答】观点:1.观察事物时所处的立场或出发点2.从一定的阶级利益出发所形成的对事物或问题的看法;观念:1.思想意识2.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形象3.关于某方面的认识和觉悟理念:理性概念。

2017年高考新课标Ⅱ卷语文高考试题解析(解析版)

2017年高考新课标Ⅱ卷语文高考试题解析(解析版)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Ⅱ)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2017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的逐句分析

2017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的逐句分析

2017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的逐句分析2017年的高考语文考试中,文言文部分的真题是考察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下面将对2017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进行逐句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文言文的考试。

题目:请根据所学的文言文知识,对下面文言文句子进行分析。

句子一:朝中措置事务者多言曰“廷杖则不行所宜焉,下寄挞则不行所宜焉,当按则不行所宜焉,斥责则不讳所宜焉。

”此世之大醇也。

分析:这句话主要是讲述了官员在处理事务时存在的问题。

句中的“廷杖”、“寄挞”、“当按”都是指对官员处罚的方式。

然后通过四个“则不行所宜焉”的说明,强调了官员所做的措施都不符合规则和宜官之道。

最后加上“此世之大醇也”的评价,暗示官员在处理事务上应当诚信守法。

句子二:上字透上官愈清,下字透下官愈明,官吏之所以宜尊君上者,百世之良相也。

分析:这句话是在赞扬官员尊重国家元首的重要性。

通过上字和下字透露出官员对于上级及下级在官场中的地位不同,上级愈清,下级愈明。

然后通过“官吏之所以宜尊君上者”表明,官员尊重上级是为了让自己能够在历代中成为良好的官员,从而服务于国家百世之良相。

句子三:昔者秦人用兵伐韩、赵,则草木为兵,甚于人民;赵、韩人用兵救己,则民以守辱,兵以图存。

分析:这句话主要讲述了秦国和赵、韩两国的战争时的情景。

句中的“草木为兵”和“民以守辱,兵以图存”两句话,通过对比表现了双方在战争中的不同。

秦国用草木来军事进攻,让草木兵力超过了人力,而赵、韩两国则以人民来进行守卫,=不顾个人的尊严和威信,为的是图存。

句子四:乃聚群臣而谋曰,“岁之穷年,宜省以恤民有伤于时者”乃止兵卒而代之以民夫。

分析:这句话主要描述了谋士们在解决困难时的行动。

通过“乃聚群臣而谋曰”表明了谋士们商议后的方案,在穷年时节时,应该节省开支,用于救济那些受到时局伤害的民众。

然后“乃止兵卒而代之以民夫”说明停止了征召士兵,而是让民众来承担农田的耕作,以缓解困境。

2017高考江苏卷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版)

2017高考江苏卷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版)
【答案】
6.C
7.B
8.(1)我超过容甫,是凭借官位;如果论学问,那么我应以容甫为老师。(得分点:“先”“以”“北面”各1分,句意1分)(2)他对那些老友旧交去世后家道衰落的,关心慰问超过生前,因为他的本性就是这样忠实厚道啊!(得分点:“殁”“存”“笃厚”各1分,句意1分)
9.治学:范围广泛,学有专精。为文:取则于古,自成一家。
C.一种突如其来的网络病毒洪水猛兽般地袭击全球,导致150多个国家受灾,我国也有近3万家机构的计算机受到影响。
D.我国企业在参与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主动强化环保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带动了东道主在观念上弯道超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考核修辞手法的运用。A项,“一带一路”成为“新引擎”;C项,“洪水猛兽般”;D项,“弯道超车”。
D.尚欲扬榷而陈之 陈:陈述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江左:文中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左即江东。
B.三代:文中指曾祖、祖父、父亲三代,古人参加科举考试须如实填报三代履历。
C.菽水:豆和水,指粗茶淡饭。多形容清贫者对长辈的供养,如成语“菽水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刺绣画艺术,就是以绘画为稿本,以针黹、缣帛为绣材的艺术再创作。在其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无数绣娘以的工匠精神,创作出令人的作品。它们或如摄影写实,或如油画般立体,或姿态婀娜,或设色古雅,可谓争奇斗艳,。
A.精益求精耳目一新美不胜收B.励精求治刮目相看美不胜收
汪容甫先生行状
王引之
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少孤,好学。贫不能购书,助书贾鬻书于市,因遍读经史百家,过目成诵。年二十,应提学试,试《射雁赋》第一,补附学生,诗古文词日益进。仪征盐船阨于火,焚死无算,先生为《哀盐船文》,杭编修世骏序之,以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由是名大显。当世通儒如朱学士筠,卢学士文弨,见先生所撰,咸叹赏以为奇才。

广东省广州市2017高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精选试题:语句衔接01含答案

广东省广州市2017高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精选试题:语句衔接01含答案

语句衔接01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也许是由于狭窄弯曲的加查峡谷把顺谷而上的印度洋暖湿气流断然截住,翻过布达拉山,放眼一望,景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村庄和小镇散落其间,到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东一堆西一堆的沙丘散布在宽阔的河谷里,如同一个个令人头疼却又无奈的脓包。

③很多村子里还保留了许多刷了白灰的土坯老房子,低矮而狭小,简洁而朴素,一如“西藏”在人心里的印象。

④一块块田地铺在河谷里,田埂上高大的柳树一排排纵横林立,为这些珍贵脆弱的耕地防风挡沙。

⑤山上的灌木更少了,山坡上薄薄地覆盖着一层干黄的草皮。

⑥宗教建筑已经遍地皆是了,不经意间寺庙的鲜艳红墙就鹤立鸡群般从灰白、低矮的藏式民居里脱颖而出,以极大的反差显示出了自己地位的尊崇。

A.⑤④②⑥①③B.②⑤④⑥①③C.②①③④⑤⑥D.⑤②④①③⑥【答案】D【解析】注意作者观察景物的角度和顺序,由上到下,由面及点。

作者站在布达拉山从上往下看,当然首先看到的是从“山上”到“山坡”的景色(⑤),然后是凸起在田地上的“沙丘”(②),再是沙丘下的“田地”(④);①③⑥写田地上的村庄和建筑,其中①句是总写,③句写民居,⑥句写散在民居中耀眼的宗教建筑。

2.把后面的句子按恰当的顺序填入文字横线处,使其前后衔接、语意连贯。

(只填序号)()第一种境界是崇尚聪明和知识的智慧。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然而,在智慧与知识、有智慧与有知识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否则就不会有“书呆子”这个称谓了。

①智慧与知识也是联系在一起的②因此,爱智慧与爱聪明之间是有巨大差别的③没有知识的储备,不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就难以达到很高的智慧④“聪明反被聪明误”这句话,反映了聪明与智慧之间存在着一条并非所有聪明人都能跨越的鸿沟⑤智慧总是与天赋的聪明联系在一起的⑥在一些人心目中,智慧就在于具有高出常人的聪明才智,爱智慧就在于不断培养出自己不断增长的聪明才智。

2017年高考江苏卷语文试题解析(参考版)

2017年高考江苏卷语文试题解析(参考版)

1.【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该题考核成语运用。

精益求精,比喻已经很好了,还要求更好。

励精求治: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

第一空格修饰对象为工匠精神,故应选用“精益求精”。

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令人感觉到很新鲜。

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修饰对象为作品,应选用耳目一新。

美不胜收强调“美”。

而数不胜数强调“数”,故应选用美不胜收。

2.【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该题考核修辞手法的运用。

A项,“一带一路”成为“新引擎”;C项,“洪水猛兽般”;D项,“弯道超车”。

3.【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该题考核对联的运用。

题干中要求“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的对联,那么对适用对象提出要求。

4.【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该题考核语句衔接。

根据前文中“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和传统习尚”可以判断。

5.【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该题考核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

从漫画中可得知“离别”这一关键因素,回到选项判断即可。

【考点定位】学科#网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6.【答案】C【解析】置:放弃7.【答案】B【解析】三代:指夏商周三代。

8.【答案】(1)我在汪中的前面,凭的是官爵;如果凭才学,我应当面向北而尊崇他啊!得分点:“先”“以”“北面”各1分,句意1分(2)他在知心的老朋友去世后,对他们的慰问比生前还要多,这大概是他性情厚道成这样了吧!【解析】得分点:“殁”“存”“笃厚”各1分,句意1分9.【答案】学识渊博,涉猎广泛,见识不凡,卓然不群,自成一家,精于史学,研究古代学制兴废。

【解析】根据原文“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博考三代典礼”“为文根柢经、史,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可概括出答案。

10.【答案】天地狭窄无容人之处,日月迫近深感岁月匆匆,疲病交加,无处施展抱负。

【解析】试题分析:该题考核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2017年高考天津卷语文试题解析(精编版)(解析版)

2017年高考天津卷语文试题解析(精编版)(解析版)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1至6页,第Ⅱ卷7至11页。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

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第Ⅰ卷注意事项: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追溯.(sù)隽.(jùn)永忙不迭.(dié)返璞.(pú)归真B.信笺.(qiān)洗漱.(shù)一溜.(liù)烟恪.(kè)守不渝C.收敛.(liǎn)蕴藉.(jiè)一刹.(chà)那敷衍塞.(sè)责D.整饬.(chì)框.(kuàng)架肇.(zhào)事者心无旁鹜.(wù)【答案】C【考点定位】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字音需要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

字形主要考查形近字和音近字,试题的内容有两字词语、三字熟语和成语,成语是考查重点。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

主要的方法是:①形辨法。

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

②音辨法。

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

③义辨法。

即结合具体语境,根据字的意思辨析正误。

如骛:追求。

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大多数人的中,真与美并不是一回事,尤其是文艺复兴以后,美成为人文素养中的主要,真与美就了。

2017年全国高考III卷语文试卷和答案解析

2017年全国高考III卷语文试卷和答案解析

2017年全国高考III卷语文试卷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

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

2017高考语文试卷答案解析

2017高考语文试卷答案解析

2017高考语文试卷答案解析高考模拟成绩差了没有关系,从中找出原因,改正一下复习方法。

祝高考成功!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2017高考语文试卷,仅供大家参考!2017高考语文试卷第一部分一基础题(1-8每题2分,9-11每题3分,共计25分)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D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最相近的一项是 ( )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 三餐而反,腹犹果然C 于是相如前进缶D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只是,不过B 蔺相如固止之坚决金就砺则利接近C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奋勉D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白白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应当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泉涓涓而始流人非生而知之者B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王好战,请以战喻C 而君幸于赵王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D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其身也,则耻师焉5.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 彼且奚适也D 君安与项伯有故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 舍相如广成传C 天雨雪,武卧啮雪D 善万物之得时7.下列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A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B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C 武父子无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D 戍卒叫,函谷举8.下列句子中不是定语后置句的一项是( )A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B 求人可使报秦者C 去以六月息者也D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A. 厂长动情地说:“为了扭转目前的不利局面,我们将采用一种新的对策,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功败垂成,在此一举!”B. 据了解,“陆海统筹海水西调高峰论坛”中“海水西调”观点的始作俑者为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工程研究中心教授霍有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高考语文:语句衔接题的设置及解题思路
“语言的运用简明、连贯、得体”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

所谓“简明”,就是语言表达简单明白,即语言表达成分不赘余;所谓“连贯”,就是连接贯通,即语言表达思维不断路;所谓“得体”,就是语言表达得当、恰如其分,即话语适合特定的语境。

衔接题的设置类型
1.排列句序
目的是通过语段结构关系的客观规定性考查考生语言理解能力、语言组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同时考查考生的思维判断能力。

语段内部的句子排列次序是句子根据语意的需要进行的正确组合,这种组合具有不可随意更改的逻辑性,所以句序安排也有一定的规律:或以空间先后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或以时间先后为序;或以事物发展前后为序;或以人们的认识规律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或以主次轻重为序。

2.语句复位
语句复位能较好地测试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的条理性、语言表达连贯性。

是考试题常采用的题型。

句子复位主要有二种类型:一是“定位选句”,即
句子的位置已确定,要求选择合适的句子,这种类型是近几年考查的主要类型。

二是“定句选位”,即句子内容确定,要求从文章、段落中找出合适的位置复位。

语句衔接题的解题思路
语句衔接的测试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在解题时,应该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明确解题思路,以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话题的统一。

2、合理、正确排列顺序,符合或时间或空间或逻辑等关系。

3、保持情境(语境)统一、和谐,列举对应,句式协调。

4、保持叙述角度一致、词语照应。

下面以1995—2000年的高考题为例做简要的分析说明。

1.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 )(1995年)
①远处看,山顶上明显地有座宝塔。

可是,走近一看才发现,宝塔并不在山顶上。

②远处看,宝塔明显地坐落在山顶上。

可是,走近一看才发现,宝塔并不在山顶上。

③他们在工厂里向工人学习排版、印刷、装订等技术活。

他们过去不但没有干过这些活,连见也没见过。

④他们在工厂里向工人学习排版、印刷、装订等技术活。

这些活他们过去不但没有干过,连见也没见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这道试题,①②句要从话题和陈述对象考虑。

①②的话题是“宝塔”在什么地方。

②句是以“宝塔”为陈述对象,两个句子的主语是“宝塔”,前后一致,表述连贯。

③④句要从语意的连贯考虑。

④句中的第2句以第1句的宾语为主语,在语意上衔接更紧密。

2.将下列四句话填在下面的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1996年)
①就像勇猛的战士一样,②不顾一天行军的疲劳,③马上扔下背包,④听到大雨即将来临的广播,
某校师生野营训练来到村里,__和村民们一道投入抢收战斗。

A.②④①③
B.①④②③
C.④②③①
D.④①②③
答案:C
这道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叙述“某校师生”关心集体,忘我地“和村民们一道”冒雨“投入抢收战斗”。

我们知道,叙述一件事,语言的先后顺序要正确体现一定的逻辑关系。

④句是写师生听到广播,即得到信息。

②句是写师生此时的
一种心理,即得到信息后所产生的心理。

③句是描写师生的具体动作,即在心理知道下的动作。

①句是对师生投入抢收战斗的形象描写。

所以,答案应该选择C。

3.填入下面横线上的两句话,与上下文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1997年)
泰山的南天门又叫三天门,创建于元代,至今已有六百余年。

__为“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A.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西侧。

一副石刻对联在门的两旁,
B.门外西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

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副,
C.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西。

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副,
D.门外西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

一副石刻对联在门的两旁,
答案:B
这道题要从叙述角度一致考虑。

本段文字是以“南天门”为中心来叙述的,所以承接上文应该先说“门外”,然后再说“门两旁”。

联系下文的语意来看,前面的语意最好是“对联一副”,这样才能够衔接紧密。

所以应该选择答案B。

4、下列各句括号内的两种表述分别编为四组,表述全都恰当的一组是(1998年)
①鲁大海--四凤的哥哥,鲁贵的半子,他身体魁伟,(a.粗黑的眉毛,b.眉毛粗而黑,)两颊微微陷下去。

②天山连绵几千里,(a.不论高山、深谷,不论草原、湖泊,不论森林、溪流,b.不论高山、深谷,不论草原、森林,不论溪流、湖泊,)处处有丰饶的物产。

A、①a ②a
B、①a ②b
C、①b ②a
D、①b ②b
答案:D
这道题第1句要从保持句式协调考虑。

第1句中要求选择的句子的前后两个句子都是主谓句,保持句式协调,选择的句子也应该是主谓句而不是偏正短语,所以选择b;这道题的第2句中对景物分类的角度要符合事理逻辑,将“高山”与“深谷”、“草原”与“森林”、“溪流”与“湖泊”分别并列在一起,这种分类才符合事理逻辑,所以应该选择b。

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几句话,排列恰当的一项是(1998年)
国务院早就要求沿淮企业必须限期停止向淮河排放污水,可这个工厂的领导却一直置若罔闻、拖延推诿,__。

A、既不传达上级指示,也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以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环保工作没人管
B、既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也不传达上级指示,以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环保工作没人管
C、既不传达上级指示,也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以致环保工作没人管,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D、既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也不传达上级指示,以致环保工作没人管,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答案:C
这道题要从表述的先后顺序考虑,这里的先后顺序应该是逻辑顺序。

“不传达上级指示”这一统一思想认识的工作应该放在“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这种具体实践操作的工作前面,而不落实这两项工作的直接后果是“环保工作没人管”,最终的结果便是“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C选项排列恰当。

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1999年)
去年夏天,我在杭州一所疗养院里休养。

__江岸后面是起伏的山峦和绵延不断的树林。

①这儿的景色真是美极了!②那儿的景色真美!
③六和塔静静地矗立在钱塘江边,④六和塔在钱塘江边静静地矗立着,
⑤帆影点点的江面上碧波粼粼,⑥江面上帆影点点,碧波粼粼,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⑥
答案:A
这道题可以说是近几年最有创意的题目,解答此题要多角度考虑,一是注意空间关系,二是保持叙述角度一致,三是保持句式协调。

从叙事的时间看,“我”现在不在杭州,应用“那”来远指;从叙述角度看,叙述的对象是“钱塘江”,所以应以“钱塘江”为中心来描写景物;从句式协调角度看,应该与最后一句用相同的句式。

由此看来A选项最恰当。

7.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2000年春季)
公安干警及时赶赴现场侦察,中午12时,__。

A.在家里犯罪嫌疑人被抓获,全部赃物和赃款也同时起获
B.在犯罪嫌疑人家里将其抓获,全部赃物和赃款也同时起获
C.犯罪嫌疑人在家里被抓获,并起获了全部赃物和赃款
D、在犯罪嫌疑人家里将其抓获,并起获了全部赃物和赃款
答案:D
这道题可以说是近几年考查得最简单的题目,从保持陈述对象一致考虑。

后两个分句的主语应该是“公安干警”。

所以D选项衔接最恰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