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就业环境分析报告
正常就业环境分析200字左右
正常就业环境分析200字左右就业环境无疑是个人就业的外部约束条件,只有充分认识到外部条件的影响,个人的职业定位才会更加合理和现实,否则,脱离现实的规划和定位只会给求职者带来打击和失望。
进行就业环境分析是为了使同学们能够从较为宏观的层面对就业需求、就业供给、就业竞争及其发展趋势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人的认识是由环境决定的,每位求职者对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的设计也必须从现实所处的阶段和条件出发。
环境分析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也是求职定位的前提。
一、社会环境地区文化、学校传统、亲朋好友、老师、家长等大学毕业生所处的外界社会环境,也对大学生就业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前两者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影响更为显着,更容易使大学毕业生形成一种集体行为模式,比如进外资企业、考研、出国等。
二、经济环境一个地区、一个城市在一定时期的经济状况,直接影响到计划在这一地区或这一城市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经济发展速度快、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城市对大学生的吸纳和接收能力较强,就业机会较多,薪资水平较高;反之,则意味着较少的就业机会和较低的薪资水平。
对每一位大学毕业生来说,求职都具有一定的区域局限性,求职行为主要发生在就学城市和较为了解的目标城市。
目前,国内大学生的就业去向,大城市占绝大部分,中小城市和农村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总体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大中城市对大学生的吸收能力更强,在这些地方,就业机会更多,因此,地区的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决定该地区的就业状况。
一般说来,沿海要好于内地,大城市好于中小城市。
三、就业政策大生就业政策是国家对大学生就业总体的指导原则和基本规定,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政策内容。
体现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对职业市场的导向性规定。
从目前来看,就业政策以市场调节为主,即毕业生在国家和学校的指导、帮助下,自行与用人单位沟通;进行双向选择。
简单地说,具体到哪个单位就业完全由毕业生自主选择,自主决定,前提是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就如销售商品一样,卖给谁都可以,产品是自由买卖的,国家的法律和政策是保证交易的合法性,规定交易的约束条件,产品能否顺利售出是产品销售方的问题。
就业倾向分析报告
就业倾向分析报告就业倾向分析报告近年来,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市场的竞争加剧,人们对于自己的就业倾向也越来越关注。
通过深入调研和分析,我们对当前的就业倾向进行了评估,并给出以下报告。
一、就业倾向分析1. 就业观念转变: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职业观念的更新,更多的人开始追求个人职业发展的机会。
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和从业者关注自身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更愿意选择符合自己兴趣和能力的职业。
2. 薪酬水平的影响:薪酬一直是人们选择职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高薪职位的数量也在增加。
这就导致人们更倾向于选择薪酬丰厚的职业。
同时,一些行业的经济利润相对较低,导致人们对这些行业的就业倾向较低。
3. 职业发展和个人兴趣:随着职业多样性的增加,人们对于职业发展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
越来越多的人将个人兴趣与职业发展相结合,更加注重自身的职业规划和发展路径。
4. 城市化对就业倾向的影响:城市化进程带动了人口的流动和就业市场的变化。
一方面,大城市聚集了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吸引了大量的求职者。
另一方面,一些中小城市也通过政策引导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因此,就业倾向受到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倾向。
二、就业倾向分析结果根据我们的调研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就业倾向分析结果:1. 金融和科技行业受到青睐:随着金融和科技行业的不断发展,这两个行业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青睐。
这主要是因为这两个行业的薪酬水平相对较高,同时还提供了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和挑战。
2. 创业意愿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创业的愿望,这体现了人们对于自主性和自由度的追求。
创业能够给予人们更多的机会和挑战,同时也可以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梦想。
3. 教育和医疗行业仍具吸引力:尽管金融和科技行业的发展较快,但教育和医疗行业依然具有吸引力。
这两个行业对于社会的需求稳定,工作稳定性较高,同时也为从业者提供了较好的发展机会。
城市就业情况分析报告
城市就业情况分析报告城市就业情况分析报告一、就业形势总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就业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经济的发展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同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就业,确保就业市场的稳定。
二、城市失业率情况城市失业率是评估城市就业形势的一个重要指标。
近年来,我国城市失业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尤其是在大城市和一线省会城市,失业率更低。
这主要得益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政府对就业问题的高度重视。
然而,一些中小城市的失业率相对较高,这可能是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和就业机会不足所导致的。
三、就业领域分析1. 第一产业就业情况第一产业是我国农业、林业、渔业等传统产业的统称。
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和经济结构的转型,第一产业在城市就业中所占比重逐渐减少。
不过,仍有一部分人在农村地区从事农业种植、畜牧养殖等工作,为农村就业提供了一定的岗位。
2. 第二产业就业情况第二产业主要包括工业、制造业等,是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第二产业在城市就业中所占比重逐渐上升。
一些制造业发达的城市成为了吸纳大量劳动力的重要就业市场。
3. 第三产业就业情况第三产业包括了服务业、金融业、商业等领域。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第三产业在城市就业中的比重逐渐上升。
服务业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
四、就业困难群体在城市就业中,还存在一些就业困难群体,主要包括:1. 农民工:由于农民工大多数来自农村地区,由于缺乏城市户口,他们在城市就业市场中面临较大的压力。
2. 残疾人士:尽管国家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来促进残疾人就业,但由于残疾人士的身体条件限制,他们在就业中仍面临一定困难。
3. 高校毕业生: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量的高校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但由于就业岗位的有限和竞争的加剧,他们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
五、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为了促进城市就业,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1. 优化经济结构,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支持力度,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中国中小城市的现状与发展方向探讨
中国中小城市的现状与发展方向探讨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中小城市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我们不仅需要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来探讨中小城市的发展方向,同时,我们也要对中小城市这个概念进行重新的界定。
一、现状分析1.总体发展格局。
首先,我们可以从中小城市的数量以及总体发展格局上来进行分析。
截至2021年底,我国共有370个计划单列市、地级市和副省级城市,这些城市的发展水平和经济总量占据了全国的一半以上。
与此同时,我国还有2868个县级行政区,其中不乏有发展前景良好的中小城市。
然而,在中国的城市群中,大多数城市都是中小城市,它们的发展总体还不够成熟。
目前,我国的中小城市人口数量巨大,而且发展地区差异明显。
以苏州为例,根据公布的2020年统计数据显示,苏州市全市常住人口已超过1050万人,其中,吴江、昆山、常熟3市人口均超过百万,构成了苏州都市圈的一个重要部分。
但是,中国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就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这些城市的人口基数相对较小,公共服务设施也没有像大城市那样成熟,投资于市政设施的资金也受限制。
2.产业发展特点。
其次,我们可以说一下中小城市的产业发展特点。
由于中小城市的人口总量比较有限,大多数企业面临的市场规模也比较依旧,因此中小城市的产业集聚效应不如大型城市。
这意味着,中小城市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
一般来讲,中小城市的产业结构以制造业为主,其次是服务业、建筑业以及房地产业。
在目前全球经济形势的冲击下,策略性转型对于产业发展更为关键。
中小城市往往因为缺乏资金、缺乏品牌优势以及缺乏市场份额等原因难以发展起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产业。
针对这个问题,政府应该加大对各类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给新兴产业注入更多的扶持和政策优惠以及更多的科技支持。
3.城市管理与规划。
最后,我们可以看一下中小城市的城市管理与规划现状。
相对于大城市,中小城市在城市规划、市政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还需要加强。
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报告
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报告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做好充分的准备,是实现顺利就业的关键。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1、就业市场竞争激烈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众多,而就业岗位的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导致就业市场供大于求。
尤其是一些热门专业,如计算机、金融等,毕业生数量众多,竞争异常激烈。
2、就业结构不平衡一方面,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多,但竞争也更加激烈,生活成本高;另一方面,一些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人才需求得不到满足,大学生不愿意前往这些地区就业。
3、专业对口率较低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后难以找到与自己专业完全对口的工作,不得不选择跨专业就业。
这既反映了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脱节,也说明了大学生在就业时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4、薪资待遇期望与实际差距较大大学生往往对自己的薪资待遇有较高的期望,但实际就业中,由于市场竞争和自身能力等因素,往往难以达到预期,这也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心理落差。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1、经济形势宏观经济形势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就业市场的繁荣程度。
在经济增长放缓的时期,企业招聘需求减少,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
2、高校教育部分高校的专业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同时,高校在就业指导方面的工作也有待加强。
3、大学生自身素质一些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没有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导致在就业时缺乏竞争力。
此外,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存在问题,如过于追求稳定、高薪的工作,不愿意从基层做起等。
4、社会环境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和招聘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
一些企业过于看重学历、工作经验等因素,而忽视了大学生的潜力和创新能力。
三、应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策略1、政府层面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就业选择,大城市还是小城市?-最新文档资料
就业选择,大城市还是小城市?-最新文档资料就业选择,大城市还是小城市?很早之前看过一句话,“在小城市工作,像是领到了一张50年后的死亡通知书,在大城市工作的感觉,像是拿到了一张虚构的藏宝图。
”在武汉大学,每年,都有近1.5万毕业生离开学校,2015届就业区域分布报告显示,26.3%的毕业生留在了湖北,前往北京、上海毕业生仅6.21%、5.32%。
由于拥有教育、医疗等资源的巨大优势,国内超一线城市曾吸引了无数人才。
不过,近年来随着主要城市之间实力差距的缩小,以及超一线城市污染重、高房价、竞争压力大、学历认可度低等问题日益凸显,众多高校毕业生不再以“北上广”作为工作首选。
许多选择直接就业的毕业生每年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就是就业地域的选择,那么毕业后到底是留在大城市还是小城市呢?其各自的发展前景及优劣势的对比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一、大城市就业优劣势分析大城市拥有相对简单的人际关系,比较好的服务态度;相对文明的规范;较多的工作机会,更多的可能性;相对比较好的环境;如果落户了,能给小孩一个比较高的起点;开阔眼界;更多的工作机会、更广的人脉资源、更快的资讯获取速度、更近距离的接触前沿科技、更明显的感受到国家政策扶持走向、更丰厚的工资,缺点是生活成本高、工作压力大。
生活便利大城市的便利主要体现在多样性上。
大城市拥有众多的人口,而人们的兴趣、品味、需求和偏好是丰富多彩、千奇百怪的。
这就意味着,即使你有再小众的需求,大城市都能满足。
经济发展从产业层面来看:城市越大,集聚程度越高,规模经济的效应越明显,企业的生产成本越低。
交易费用居高不下是当前制约中国经济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现代经济中,金融、IT 等高端服务业能够显著的降低交易成本。
而这些产业对知识、技术和高端人才的需求只有大城市才能满足。
二、小城市就业的优劣势分析(一)自然系统方面对于小城镇的自然系统方面,其存在的问题相较大城市较少,但是也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对于小城镇的气候环境大多数的热岛效应并不明显,其受到气候影响较大的还是大的气候环境条件。
就业市场形式分析报告
就业市场形式分析报告就业市场形势分析报告一、当前就业市场的形势概述近年来,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向好,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就业结构存在失衡,劳动力稀缺的行业岗位空缺较多,而一些初级职位供大于求;二是青年就业压力加大,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突出。
二、不同行业的就业市场形势分析1. 信息技术行业:信息技术行业是当下就业市场的热门行业之一,随着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目前,该行业就业岗位供需形势相对较好,但高级别技术人才短缺现象明显。
2. 金融行业:金融行业一直是我国就业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2018年以来,金融行业收缩导致不少金融人员面临失业风险。
而近期,随着经济的逐渐复苏,金融业开始逐渐回暖,就业形势有所改善。
3. 制造业:制造业一直是我国就业市场的支柱产业,但由于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一些传统制造业职位逐渐减少,而高技术制造业职位需求逐渐增加。
因此,职工需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适应能力。
三、青年就业压力大的原因分析1. 教育体制问题:我国教育系统普及率高,大学毕业生数量激增,导致供大于求的就业现象。
学历泡沫问题严重,大学生与毕业后实际岗位需求不匹配。
2. 产业结构问题:部分地区和行业发展滞后,缺乏吸纳大量青年就业的机会。
一些年轻人只能被迫寻找低薪、长时间、无前途的工作。
3. 就业观念问题:一些年轻人认为只有大城市和高薪岗位才有就业前景,造成大城市的就业压力增大,而中小城市和乡村地区的岗位被忽视。
四、应对就业市场形势的政策建议1. 优化职业教育体系:加大对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尤其是中技和高技人才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市场竞争力。
2. 加强对重点行业和地区的扶持:重点发展高技术制造业、绿色环保产业和新兴互联网行业,为这些行业提供技术、人才和财政等方面的支持。
3. 多渠道推动创业就业:鼓励创业和自主就业,提供创业培训和贷款支持,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选择就业地区分析报告
选择就业地区分析报告就业地区选择是每位求职者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
选择合适的就业地区可以对个人的职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决定了未来的就业机会、薪资待遇、生活质量以及个人发展空间。
本报告将对选择就业地区进行分析,并提供一些决策建议。
首先,选择就业地区应考虑就业机会及行业发展潜力。
不同地区的就业机会和行业发展状况差异较大。
一些大城市拥有更广阔的就业机会和更多的行业发展潜力,如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这些地区积聚了众多的人才和企业资源,拥有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更高的薪资水平。
而一些二线城市或发展中的地区虽然就业机会相对较少,但也可能存在一些新兴行业和发展潜力,如成都、杭州、武汉等城市,这些地区的蓬勃发展可能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其次,个人的专业背景与所在地区的产业结构是否匹配也是选择就业地区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选择与专业相关的就业领域可以更好地发挥个人的专业优势,并提升个人的职业发展。
例如,电子信息专业的毕业生可以选择一些高科技城市就业,如深圳、上海等,这些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相对发达,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较大。
然而,如果选择与专业不相关的地区就业,可能会面临就业困难和职业发展的阻碍。
另外,不同地区的薪资待遇和生活成本差异也是选择就业地区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一些大城市的薪资水平相对较高,但生活成本也较高,可能需要支付较高的房屋租金、交通费用等;而一些中小城市的生活成本相对较低,但薪资水平也相对较低。
因此,需要综合考虑个人在该地区的实际生活费用和薪资待遇,以确保薪资能够满足个人的生活需求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最后,个人对于生活环境、发展机会、城市规模等方面的选择偏好也应被纳入考虑。
个人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可能有所不同,有些人可能更偏好大城市的繁华与便利,而有些人可能更喜欢小城市的宜居环境和淳朴人文风情。
同时,个人职业发展的需求也应该与所选择的地区相匹配,是否有较多的培训机会、晋升机会等。
此外,城市的规模、发展水平以及对个人行业的依赖程度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大学生就业选择:大城市之优PK啵城市之好
第三 , 看城市发展状 况。一般 来说 , 一个城市经济越发 达竞争就会越激 烈 , 所以那些喜欢挑战、适应能力强的毕业 生 比较适合 去大城 市 , 反之 , 去一些竞争压力较小 的中小城
市 比较 好 。
更高。 中小城市 的生活成本较低 , 虽然工资较 之北 京、 上海 等地 区从数量 上看要 少一些 , 相 比大城 市 的高消 费高支 但 出, 在中小城市 用更少的钱能享受更高质量 的生活。
更多的选择机会 , 让他们可 以根据 自己的特长择业 , 让英雄
有 用 武 之地 。
这个城市 的特 色、 发展状 况,自己能否在这里实现 自己的梦
想, 能否适 应这里 的一切 等等 问题 , 在这里 , 建议大 学生们
其次 , 工资待遇高。专业 相同、能力相 当的大学毕业生 在 不 同地域 、不 同行业 就 业 , 资 的水平 是 不 同的 , 至 工 甚 差异很 大。 如北 京、上海、深圳、广州等经济较 发达的城 市 , 大学生进入企业后 的基本工资会比一些 中小城市高 出不少。 第三 , 人进步快。大城市走在 经济发展的前端 , 先 个 最 接触先进的技术 、管理 知识,能够紧跟或超越时代发展 的步 伐, 这也能让人学 习到 更多的知识 , 从而全面提高 自身 的能
其 次 , 市 文化更突 出。所 有 的巨型城 市都开 始趋 同 城 化 ,比如几 乎所有 因为思念 老北 京而回 到北京 的人都会 失
总之 , 择业时 , 在 大城市未 必一定好 , 中小城 市也不一 定就 不好 , 只有合适 的才是最好的。所 以,大学 生应该结合
自己的个性特征 , 选择一种 适合 的生活方式 , 然后再考虑选
上海等 大城 市工作 , 仅有 73 的学生选择去 中小城市 实现 %
高校大学生就业环境分析
高校大学生就业环境分析一、弱势因素分析1.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一是就业地域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多年来,在黑龙江省就业的大学生主要集中在哈尔滨市、大庆市、齐齐哈尔市和牡丹江市,表现在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等经济发达城市人才缺口总量减少,而边远中小城市、乡镇以及中小企业受制于福利待遇、交通、教育等不利因素的制约,难以吸引到紧缺的高层次人才。
二是毕业生的就业取向与社会需求存在着结构性矛盾。
许多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期望值相对较高,过分考虑就业的工作地域、经济待遇、生活环境、岗位性质等因素,导致择业的多样性和自主性受到限制。
三是随着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部分高校在师资力量更新、教学硬件投入、学生实验基地建设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滑,造成学生职业能力素养与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相脱节,无法胜任用人单位岗位的要求,形成毕业生能力素质与岗位需求错位的结构性矛盾。
2.就业指导工作队伍水平有待提高黑龙江省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一般都是由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工作人员、院(系)总支副书记、辅导员等组成,他们之中系统地经过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知识专门训练的人员相对匮乏,并且普遍缺乏企业职业指导的实战经验,“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职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相对薄弱,服务领域窄,服务形式单调,服务程度浅等,导致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针对性弱化。
另外,因缺乏社会专家学者、企业人士的加入,就业指导教师对职业、行业发展情况的了解多来自间接渠道,而不是源于个人体验的直接渠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就业指导的实效性。
3.学生就业观念需要转变虽然我国已迈入大众化就业时代,但是毕业生中普遍存在就业观念陈旧,求稳求利心态较重,热衷于就职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国际知名企业,“大众化”的就业观念还没有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同。
另外,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淡薄,主动思考并投身于自主创业的学生比例较低。
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就业环境分析
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就业环境分析标签:教育如果以经济发展水平为标准,大学生就业时在地域上选择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不包括国外及港澳台地区):一线城市,主要指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四地;二线城市,包括各省会城市及青岛、大连、苏州等经济发达非省会城市;其余中小城市,如湖南常德、湖北十堰;基层,包括县级以下城镇与农村。
现在很多大学生求职时思路都是尽量去一线城市,实在不行就去二线城市,山穷水尽了再考虑离家较近中小城市与基层。
是不是一线城市比二线城市、二线城市比其余中小城市必然更适合就业呢?答案固然是否定。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大城市有大城市优势,但这些优势对某些大学生来说可能是一种劣势;小城市有小城市不足,但是它某些特质可能正好是一些大学生所需要。
我们不妨将以一线城市为代表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个简单对比:一、工作机会一般而言,大城市工作机会比中小城市要多得多。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曰行业齐全,二曰企业众多。
有一些行业在一线城市可能已经相当成熟,在中小城市却还没有起步。
比如我曾从事过移动通信增值服务业(Service Provider,简称为SP业),当京沪穗深四个地方SP企业早已发展壮大,部分企业甚至已经登陆了纳斯达克,杭州、长沙等地小SP才开始起步。
又比如一些新兴职业,诸如婚姻咨询师、会展策划师之类,在大城市已经存在不小市场需求,而在中小城市恐怕还需假以时日。
就同一个行业企业数量而言,一线城市往往也处于明显优势。
就拿房地产来说,北京现有房地产开发商近4000家,其中真正有开发实力有近5 00家。
而成都1000余家房地产开发商中,能正常进行开发活动不足百家。
当然,这并不是绝对。
在部分行业领域,受历史因素、自然环境、社会分工等方面影响,可能中小城市反而领先于大城市,甚至可能边远地区领先于经济发达地区。
比如,长沙经济水平远不如上海、广州,但其电视传媒业却比这些地区发达得多;采矿、畜牧、森林等产业中心注定在矿山、草原等地,而不可能是在深圳、上海某栋写字楼里。
大型城市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大型城市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大型城市发展迅猛,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引擎。
本文将探讨大型城市发展的现状,并对未来趋势进行分析。
首先,大型城市的发展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
一方面,大型城市人口数量持续增加。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纷纷涌向城市,尤其是发展迅速的大城市。
这一现象导致大城市的人口密度增加,城市承载力面临挑战。
另一方面,大型城市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大城市集聚了众多的企业和创新资源,形成了独特的经济生态系统。
高密度的人口和经济活动给大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的资本和资源流入。
同时,大城市还拥有优质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吸引了各类人才集聚。
另外,大城市还拥有更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供了更高质量的生活标准。
然而,大型城市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城市承载能力不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人口过密导致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短缺等一系列问题。
另一方面,城市发展不平衡问题凸显。
一些大城市发展过快,资源过度集中,而一些中小城市则发展相对滞后,资源配置不均衡。
这种不平衡的发展会导致区域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加剧了社会不公平现象。
面对以上问题,大型城市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呢?首先,可持续发展将成为大城市的重要方向。
城市要注重保护环境、节约能源,推动绿色发展。
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提倡循环经济模式,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融入生态观念。
其次,智能化和信息化将深刻改变大城市的发展格局。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大城市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等一系列创新将提升城市的运行效率和生活质量。
同时,数字经济的发展也将为大城市带来更多的新增长点和就业机会。
此外,城市间的互联互通将成为未来大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大城市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将增强,形成更加密集的城市群网络。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城市之间的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合作将更加紧密,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
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就业率:•整体就业率:根据教育部等机构发布的数据,中国大学生的整体就业率较高,一般在90%以上。
这表明大多数大学生能够找到工作。
•专业就业率差异:不同专业的就业率存在较大差异。
一些热门专业,如计算机科学、金融、国际贸易等,就业率相对较高。
而一些冷门专业或行业,如某些艺术专业、人文社科类专业,就业率可能较低。
•就业结构:•热门行业:互联网、电子商务、金融、教育、医疗等行业对大学生的需求相对较高,这些行业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
•传统行业:一些传统行业,如制造业、采矿业等,由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对大学生的需求可能相对较低。
•岗位类型:大学生就业涉及各种不同的岗位类型,包括企业职员、公务员、教师、自主创业等。
不同岗位类型对学历、专业背景和技能要求有所不同。
•就业竞争:•热门岗位竞争激烈:一些热门行业和知名企业的招聘会吸引了大量求职者,导致就业竞争激烈。
优秀的毕业生需要具备突出的能力和竞争优势才能脱颖而出。
•区域差异:大城市的就业竞争通常更为激烈,因为它们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和就业机会。
相比之下,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就业竞争可能较为缓和。
•就业薪酬:•行业差异:一些高薪行业如金融、互联网等,提供较高的起薪和晋升空间。
而一些传统行业和初级岗位的起薪较低。
•地域差异:大城市通常提供较高的薪资水平,而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薪酬水平可能相对较低。
•就业满意度:•职业发展前景:大学生对职业发展前景的看法会影响他们的就业满意度。
一些行业如互联网、科技等具有较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可以提供更多的晋升机会和发展空间,因此大学生可能更加满意。
•工作环境和条件:工作环境和条件对于大学生的工作体验和满意度至关重要。
包括工作强度、工作压力、工作时间、福利待遇等因素都会影响大学生的就业满意度。
•薪资待遇:薪资待遇是大学生关注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薪资水平能够满足个人期望并与工作量和贡献相匹配,大学生可能更加满意。
•工作内容与专业契合度:大学生期望能够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分析2023年我国的就业形势简述2023年我国就业形势分析
查看全部怎么看待2023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第一个因素是六零以后的工作人员都已经退休,这给二零二一届毕业生倒出来比较多的就业工作岗位。
另一个因素是,中国抗疫比较成功,经济稳定发展,这使得二零二一届毕业生就业门路更加广阔。
就业的含义是指在法定年龄内的劳动者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进行的务工劳动。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高达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再创历史新高!另一方面,疫情导致留学生回流,竞争也开始日益白热化发展...数据显示,2023年向国内岗位投递简历的海归人才数量教2023年增长了33.9%,今年春节后第二周,考研成绩公布导致更多应届生流向就业市场,求职人数同比增长143.1%!2023年《经济蓝皮书》指出:目前中国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但从全球范围来看,疫情形势并没有得到缓解,疫情的发展形势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据统计,截止3月16日,24365校园招聘服务面向2023固高校毕业生已举办25场专场招聘会。
2023年2月28日自24365校园招聘启动一周,便已推出200多万岗位。
今年岗位衰争激列,一方面受到疫情影响,一方面是去年待业的毕业生的累计,此外还有留学回国的学生,就业难度持续增加。
怎么看待2023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二零二一届毕业生的就业是比较稳定的,有两个主要因素,使得二零二一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好一些。
第一个因素是六零以后的工作人员都已经退休,这给二零二一届毕业生倒出来比较多的就业工作岗位。
另一个因素是,中国抗疫比较成功,经济稳定发展,这使得二零二一届毕业生就业门路更加广阔。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高达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再创历史新高!另一方面,疫情导致留学生回流,竞争也开始日益白热化发展...数据显示,2023年向国内岗位投递简历的海归人才数量教2023年增长了33.9%,今年春节后第二周,考研成绩公布导致更多应届生流向就业市场,求职人数同比增长143.1%!2023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大环境形势如何?多达909万大学毕业生的职业方向又该何去何从?疫情影响仍有不确定性:2023年《经济蓝皮书》指出:目前中国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2023中小城市发展报告
2023中小城市发展报告引言中小城市在我国的城市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还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支持点。
在过去几年中,中国的中小城市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本报告旨在对2023年中小城市发展的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以期为相关决策者和利益相关方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建议。
经济发展GDP增长2023年,我国中小城市的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增长的势头。
根据统计数据,全国中小城市的GDP总量达到X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X%。
这一增长表明,中小城市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得到提升。
产业结构调整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推进,中小城市从传统的制造业主导型经济转向了更加全面和多元化的产业结构。
在2023年,中小城市的服务业和创新科技产业表现强劲,对经济增长贡献了较大的力量。
与此同时,传统产业也在转型升级中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就业状况中小城市的经济发展对就业状况的改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23年,全国中小城市的就业人数达到X万人,较去年同期增长X%。
在就业结构上,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就业比重不断上升,为中小城市提供了更多高质量的就业机会。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政设施2023年,中小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公共交通、水电供应、城市环境等方面的改善,极大地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受益于互联网技术发展,中小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也取得了重要突破,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的生活服务。
教育与医疗设施教育和医疗设施是中小城市人民关注的重点领域。
2023年,中小城市在教育和医疗设施建设方面加大了投入,提高了服务水平。
新增了多所高水平大学和一批现代化的医疗机构,为居民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
环境保护水源保护水源是中小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2023年,中小城市在水源保护方面加大了力度,实施了一系列的水质治理和水资源合理利用的措施。
这些努力有效地改善了中小城市的水环境状况,提高了居民的用水安全。
就业地选择分析报告
就业地选择分析报告标题:就业地选择分析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分析就业地选择的因素以及不同地区的就业市场情况,为求职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地选择建议。
通过综合考量就业机会、薪资水平、行业发展趋势、生活成本和个人发展等因素,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大城市的就业机会更多,但薪资水平也相对较高;中小城市的生活成本较低,但就业机会较小;发展前景较好的行业的就业地选择需重点关注。
最后,我们提出建议:综合考虑个人需求与市场情况,灵活选择就业地。
一、引言在现代社会,人们选择就业地越来越重视,因为就业地的选择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经济状况,还关系到个人的发展和生活质量。
在众多的就业地选择中,大城市和中小城市成为了求职者们考虑的焦点。
本报告将分析就业地选择的因素以及不同地区的就业市场情况,为求职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地选择建议。
二、就业机会1. 大城市大城市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多,这主要得益于市场规模大、经济发达和行业多样化的特点。
许多大公司以及跨国企业会选择在大城市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吸引了大量的求职者。
并且,大城市的经济和金融中心是各行各业的聚集地,因此有更多的求职机会。
2. 中小城市与大城市相比,中小城市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
这主要是由于中小城市的经济规模和市场需求相对较小的原因。
虽然中小城市可能也有一些企业和机构,但求职者的竞争压力较大,就业机会相对较为有限。
三、薪资水平1. 大城市大城市的薪资水平相对较高,这是由于大城市的生活成本较高,企业需要支付更高的薪资来吸引和留住人才。
此外,大城市的经济活动更为繁荣,需求更旺盛,因此薪水也相对较高。
2. 中小城市中小城市的薪资水平相对较低,这是由于生活成本相对较低以及就业机会相对较少的原因。
求职者在中小城市就业可能会牺牲薪资水平,但也可以享受到相对较低的生活成本。
四、行业发展趋势在就业地选择时,我们还需要关注行业的发展趋势。
不同行业的发展情况可能因地域而异,因此需要了解就业地区的主要产业和行业发展前景。
对城市人才流动现状分析
对城市人才流动现状分析城市人才流动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城市的繁荣发展和经济增长都离不开人才的流动和聚集。
人才流动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和竞争力。
本文将对当前城市人才流动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一、现状分析1. 城市人才流入情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才选择向城市流动。
这其中既包括受过良好教育的高校毕业生,也包括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
他们希望能够在城市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获得更高的薪资和更好的生活条件。
2. 城市人才流出情况与此一些城市也面临着人才的流出问题。
这其中既包括了一些原本在城市工作的人才,也包括了一些高校毕业生选择返乡创业或到其他城市就业的情况。
这些人才的流出可能会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才储备造成影响。
3. 城市人才分布不均衡尽管城市人才流动较为频繁,但是城市人才的分布却并不均衡。
大城市吸引了大量的人才,而一些中小城市则面临着人才短缺的问题。
这种不均衡的分布不仅导致了城市间竞争的加剧,也影响了城市的整体发展。
4. 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一些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不断提升,例如提供更好的薪资福利、更好的工作环境、更好的生活保障等。
而一些城市则面临人才留存的问题,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了人才的流失。
5. 人才流动的原因人才流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个人发展需求外,城市经济结构、政策环境、社会发展等方面也会影响人才的选择。
一些城市的产业链完善、经济活力强,吸引了大量的人才;而一些城市的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相对较弱,面临人才流失的问题。
二、问题分析1. 人才流动的不确定性由于个人发展需求和城市环境的变化,人才的流动具有不确定性。
一些城市难以长期吸引和留住人才,导致城市整体的人才储备不足。
2. 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一些城市在薪资福利、工作环境、居住条件等方面还存在差距,难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前来就业和生活。
这导致了城市经济结构的不均衡和人才分布的不均匀。
3. 城市的发展需求与人才供需不匹配一些城市的发展需求与人才供需不匹配,导致了人才流动的不稳定性。
大城市的就业优势 (2)
大城市的就业优势大城市的就业优势篇1第一,大城市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多。
一般而言,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完善,聚集了行业齐全的大量企事业单位。
并且在大城市里,同行业的企业在数量上也有明显的优势。
比方房地产行业,在北京现有4000多家房地产开发商,其中真正有开发实力的有近500家;而成都的1000余家房地产开发商中,能正常进行开发活动的却缺乏百家。
齐全的行业和数量众多的企业存在着相当充分的空缺岗位,这就为高校生就业供应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从而使他们可以依据自身特长和个人爱好进行自主择业。
其次,大城市的工资水平相对较高。
假如两个内在条件相同、力量相当的高校毕业生,在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行业就业,他们的工资水平是大不相同的,甚至相差甚远。
如北京、上海等经济较为发达的一线城市,高校生进入企业后的基本工资会比一些中小城市高出许多。
第三,大城市给毕业生供应了良好的再教育环境。
一般来说,高校教育只是一种基础性的教育,它侧重于培育高校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提升高校生的自我学习力量,而工作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行业性学问更多的是通过再学习来猎取。
所以,再教育的环境直接影响到高校生以后的成长和自我增值。
而大城市集中了众多优秀的高端人才,*8接触到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学问,能够紧跟时代进展的步伐,这能让高校生不断地接触新奇的事物,学习到更丰富的学问。
另外,大城市里的企业能为高校生员工供应更多的系统培训和学习机会,同时也会给他们带来肯定的工作压力,而这种压力必定成为员工自我提升的动力,从而促使毕业生全面提高自身力量与综合素养。
第四,大城市能够为高校生供应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宽阔的创业空间。
在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拥有良好的法制环境、健全的基础设施和完善的产业链结构,兼有众多的高等院校不断地输出高水准的人才,因此云集了众多的企事业单位,同时产生了大量的人才需求。
随着时代的进展,当今社会对专业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分工也越来越精细,而企业究竟不是多面手,所以它的运作需要多个行业的协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就业环境分析(一)(2008-12-30 06:30:21)标签:教育如果以经济发展水平为标准,大学生就业时在地域上的选择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不包括国外及港澳台地区):一线城市,主要指、、、四地;二线城市,包括各省会城市及、、等经济发达的非省会城市;其余中小城市,如、;基层,包括县级以下的城镇与农村。
现在很多大学生求职时的思路都是尽量去一线城市,实在不行就去二线城市,山穷水尽了再考虑离家较近的中小城市与基层。
是不是一线城市比二线城市、二线城市比其余中小城市必然更适合就业呢?答案固然是否定的。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大城市有大城市的优势,但这些优势对某些大学生来说可能是一种劣势;小城市有小城市的不足,但是它的某些特质可能正好是一些大学生所需要的。
我们不妨将以一线城市为代表的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个简单的对比:一、工作机会一般而言,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比中小城市要多得多。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曰行业齐全,二曰企业众多。
有一些行业在一线城市可能已经相当成熟,在中小城市却还没有起步。
比如我曾从事过的移动通信增值服务业(Service Provider,简称为SP业),当京沪穗深四个地方的SP企业早已发展壮大,部分企业甚至已经登陆了纳斯达克,、等地的小SP才开始起步。
又比如一些新兴的职业,诸如婚姻咨询师、会展策划师之类,在大城市已经存在不小的市场需求,而在中小城市恐怕还需假以时日。
就同一个行业的企业数量而言,一线城市往往也处于明显的优势。
就拿房地产来说,现有房地产开发商近4000家,其中真正有开发实力的有近500家。
而的1000余家房地产开发商中,能正常进行开发活动的不足百家。
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
在部分行业领域,受历史因素、自然环境、社会分工等方面的影响,可能中小城市反而领先于大城市,甚至可能边远地区领先于经济发达地区。
比如,的经济水平远不如、,但其电视传媒业却比这些地区发达得多;采矿、畜牧、森林等产业的中心注定在矿山、草原等地,而不可能是在、的某栋写字楼里。
很多人都认为在大城市求职需要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同等能力水平的人在中小城市往往能够获得更高的事业起点。
据我所知,这恐怕是一个想当然的思想误区。
大城市虽然汇聚了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求职者,但因为用人单位提供的职位非常多,求职者找到合适工作的概率反而更高一些。
在前程无忧招聘网上,我搜索了一下含有关键词“经理”的职位,发现一天之发布的职位有10645个,而仅有49个。
通过抽样分析,以“销售经理”一职为例,平均每个职位的申请人数为193人,而的申请人数为219人。
从数据上来看,在求职的竞争激烈程度相对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当年在求职的时候,使出了浑身解数,甚至在某些时候连尊严都顾不上了,到头来仍然是“所谓工作,在水何方”。
后来到了,仅用一A4纸就找到了工作,此后准备跳槽的时候也颇为顺利。
前段时间陆续有几个朋友从、等地辞职回地发展,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他们因为在地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无一例外地又回到珠三角来了。
二、人才环境从广义上来说,人才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
其中,硬环境指的是影响人才发展的有形的硬件条件,主要包括生态条件、基础设施、经济水准等;软环境则指影响人才发展的无形的软件条件,主要包括体制环境、法律环境、政策环境、人文环境等。
鉴于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在基础设施、经济水平等方面高下立判,我只想从择人标准、再学习环境和创业环境三个方面略谈一二。
就择人标准而言,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用人单位之间可能存在非常大的差异。
从整体上来说,私企、外企的择人标准比国企、事业单位宽松,大城市的择人标准比中小城市宽松。
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用人单位普遍比较务实,更注重应聘者的真才实学和工作经历,而地的不少用人单位往往喜欢纠缠于求职者的学校、专业、学历等因素,不能真正用一种“英雄不问出处”的理念来选拔人才、使用人才。
我大学毕业前后在求职时,因为专业是冷门的思想政治教育,没少吃过用人单位的闭门羹。
有很多职位其实一个大专生甚至高中生就足以胜任,可人家偏偏要在招聘要求上注明“硕士以上”。
到了以后,当我第一次走进人才大市场,发现绝大多数职位竟然只是要求大专以上学历,真正要求专业对口的职位也只是一小部分。
早些年有不少工作需要应聘者提供深户担保,如今已经只有很少一部公司针对财务等职位保留这种做法了。
这种开放、务实的用人理念或许就是“速度”的原因之一吧。
在一线城市当中,是一个特例。
这座天子脚下的历代古都迫不及待地拆掉了那些几百年前修建好的城墙,却舍不得打破一些思想上的禁锢。
很多用人单位总喜欢用专业、学历、学校等方面的“阶级出身”来掂量应聘者的分量,甚至将户口作为招聘的一项硬指标。
当然,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开始从务虚转向务实,但愿这个进程能够更快一些。
再来谈谈再学习环境。
因为大学教育毕竟只是一种基础性的教育,它侧重于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工作所需的专业技能和行业性知识更多的是需要毕业以后通过再学习来获取。
所以,再学习的环境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毕业以后的自我增值。
一般而言,大城市集中了更多的人才,企业为员工提供了更多的培训机会,给员工的工作压力也要大一些,而这种压力必然成为员工自我提升的动力。
我在的第一份工作是房地产策划,当时并没有任何行业基础。
公司对我进行了全面的培训,为我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料,还派司机送我去多个楼盘参观学习。
如果说这些条件为我的再学习提供了可能,公司给我的压力则使我迅速入行成为必要。
在我入职的第四天,公司就安排我独立完成一份策划报告。
当然,再学习环境跟公司的规模、企业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如果某中小城市在某个行业的发展水平超过了大城市,就这个行业而言,中小城市的企业或许能够提供更好的再学习环境。
至于创业环境,我觉得更加需要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待。
大城市集中了更多的人才,有更好的法制环境、资本市场和基础设施,有完善的产业链,很多行业领域的市场需求也要大得多,这些对于创业来说无疑是非常有利的。
但是,因为员工薪酬、场地租金等方面高昂的成本,大城市的创业门槛更高一些。
因为市场相对成熟,面临的市场竞争也更为激烈。
中小城市的很多行业领域都落后于大城市,而这种落后恰恰是创业的机会点。
几年前,某地产公司一名策划师回探亲,发现的售楼处都设计得非常糟糕,跟不可同日而语。
他便决定回发展,注册了自己的公司,用他在学到的地产策划知识取得了成功。
中小城市、乡村城镇某些基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而存在的创业机会更是大城市所不具备的。
我的家乡是湘西南一个僻静的古镇,盛产年画和一种被称为天应石的泥浆。
这种泥浆在乾隆年间就已用于制作香粉纸,后来一度远销海外。
最近,有人利用这种泥浆开发了一个名为“泥浴”的美容项目,看上去还有模有样。
姑且不论其能否成功,至少这种创业模式是值得每一个削尖脑袋往大城市钻的人琢磨一番的。
同时,在中小城市创业的成本和门槛要低一些,来自市场竞争的压力也要小一些。
但是,小城市的基础设施、人才市场、资本市场、政府服务意识等方面都存在种种局限,需要创业者通过合适的途径化解来自这些方面的风险和压力。
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就业环境分析(二)(2008-12-30 06:34:27)标签:教育三、工资水平与生活成本根据中华英才网2006年全国各地企业年薪统计结果,、、、分别以39813元、38655元、36485元、35390元位列前四,而、、、、等城市的薪酬水平只有23000元上下,落差相当明显。
其实,伴随着毕业生的数量不断膨胀,一线城市的应届毕业生获得的起薪日益降低。
我几个朋友大约十年前来到,当时的起薪有三四千元。
而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只提供1500元甚至更低的起薪。
所以,很多大学生抱着对一线城市工资水平无比的神往来找工作,到头来却失望透顶。
但是,大城市的工资水平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假如有两个能力相当的人同时毕业,甲在一线城市就业,乙去了某中小城市,两人起薪分别为1800元和1200元。
在此后的几年中,假定两人同样努力地工作,其工资收入的发展趋势可能如下图所示(参考了中国项目管理人才网发布的《项目经理薪资调查》中的相关数据):谈到收入,就不能不再谈谈支出。
撇开生活成本来谈论收入水平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各项生活成本中,悬殊最大的应该是居住成本。
在中小城市,一个月薪1200元的毕业生或许能够存下一些钱,他的房租可能只有两三百元。
而在一线城市,一个月薪2000元的毕业生很可能入不敷出,他即便是租住在阴暗、狭窄的农民房里,每个月恐怕也需要支付700元甚至更多的房租。
一再疯涨的房价更是让大城市的工薪族苦不堪言。
鲁迅说,中国历史上只有两种时代: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而在当今的一线城市,白领基本上只包括这么两种人:暂时做成了房奴的人,想做房奴而不得的人。
以为例,根据搜房网公布的数据,到2007年初,的平均房价已经接近万元大关,而这个价格在市区只能买到中等偏下的二手房,要想买新房,只能去郊区。
就以10000元每平米来计算,一套两室两厅的房子大约需要80万元。
按照目前的房贷政策和利率水平,至少需要首付16万元,20年按揭的话,月供高达4400元。
如果家庭月收入低于8000元,势必是想做房奴而不得了。
虽然二线城市的房价也涨了不少,但相对一线城市而言,还不至于让人喘不过气。
在、、、等省会城市,以3000元每平米左右的价格就能买到中等甚至不错的房子了。
就算家庭月收入只有三四千元,也可以比较轻松地供房。
如果是在地的非省会城市,恐怕都能拿着在一线城市买套中小户型的首期款买套大房子并且一次性付清了。
除了住房之外,生活在一线城市还需要在其他方面承担更多的生活成本。
比如抚养子女、医疗、交通等等。
这些方面高昂的生活成本必然造成巨大的思想压力。
曾有媒体对的白领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这个群体最怕的事情一是失业,二是生病。
失业或许就意味着交不起下个月的房租;生病,哪怕只是一场小小的感冒,或许就意味着几百甚至几千块钱的医疗费。
任何大学生如果决定去一线城市发展,不能不做好这方面的思想准备。
四、生活环境就生活环境而言,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各有千秋,很难说它们孰优孰劣。
毕竟,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年代,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追求。
大城市的基础设施更为完善,有气派宽敞的书城,有设备一流的音乐厅,有翰墨飘香的美术馆,像这样的园林城市,还有多个花红草绿的开放性公园。
但是,因为人口密度过大,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比如拥挤的交通、严重的环境污染。
无论是在那座一线城市,每到上下班高峰期,机动车行驶的速度很可能跟步行相差不了多少。
在和,每次经过市区的河流,我都忍不住屏住呼吸。
那与其说是河流,不如说是露天下水道。
在2005年发布的《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建设“宜居城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