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董仲舒的天命观

合集下载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董仲舒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的思想深刻而富有启发性,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在阅读董仲舒相关的著作后,我深受其思想的影响,产生了许多感悟与思考。

董仲舒的思想倡导“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人与天之间的和谐关系。

他认为人性本善,但人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变得恶劣。

因此,董仲舒提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他认为个人修养是实现全面和谐的基础,齐家治国是延伸和扩展个人修养的重要环节。

在个人修养方面,董仲舒强调了礼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遵守规范的礼仪,能够使人的内心得到净化和升华,从而追求道德的完美。

同时,他提出了“忠恕”二字,强调了对于他人的关怀和友爱,以及正直和诚实的品质。

在家庭伦理方面,董仲舒强调了君子之家的重要性。

他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通过规范的家庭伦理关系来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他主张君子应当尽到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以身作则,传承良好的家风,培养下一代的道德素养。

在政治治理方面,董仲舒提出了“君道”思想。

他认为天命之下,君权神圣且绝对。

君主应当遵循天命,依照道德的原则来治理国家,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繁荣。

他强调君主应具备德才兼备的能力,以身作则,为人民树立榜样。

在对天命的理解上,董仲舒提出了“明王之心”与“知命之学”。

他认为君主应当具备开明的心态,以正确的道德观念来治理国家和统治人民。

同时,他主张君主要有超越个人私利的胸怀,心怀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董仲舒的思想对我产生了深刻的触动。

他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使我认识到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塑造积极向上的品质。

同时,他对于家庭伦理的强调,让我更加注重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尊重他人并关心家人的发展与幸福。

而对于政治治理的思考,则让我明白了道德与权力的关系,以及一个明智君主对于社会稳定与繁荣的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董仲舒的思想,我深刻体悟到,在现代社会,董仲舒的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董仲舒与朱熹“天命观”的比较研究——以《论语集解》和《论语集注》为参照

董仲舒与朱熹“天命观”的比较研究——以《论语集解》和《论语集注》为参照

第20卷第2期衡水学院学报Vol. 20, No. 2董仲舒与朱熹“天命观”的比较研究——以《论语集解》和《论语集注》为参照常会营(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研究部,北京100007)摘要:天命观问题是历代中国哲人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

而在不同时代,天命观又存在着重大差异。

本文试图通过对《论语集解》与《论语集注》中有关天命的文本分析,比较董仲舒与朱熹天命观之不同,并进而揭示汉学与宋学对于天命的不同理解。

《论语集解》受汉代天人关系说特别是董仲舒‚三统说‛的影响,其关注的是‚三统说‛起源发展的历史,关注的是朝代和国家兴旺更替的根本原因以及改正朔、易服色的具体内容。

朱熹接续和发展子思、孟子及二程‚诚‛的思想,用其精深的理学本体论来解天命,其天命或天道也即子思、孟子的‚诚‛,或者如程子所言的‚忠恕之道‛的‚忠‛,认为它是‚事物所以当然之故‛。

这体现了宋学和汉学在天命观上的巨大差异。

关键词:董仲舒;朱熹;天命观;比较DOI:10.3969/j.issn.1673-2065.2018.02.001作者简介:常会营(1980-),男,山东寿光人,副研究员,哲学博士,衡水学院特聘教授。

中图分类号:B23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65(2018)02-0002-12 收稿日期:2017-08-10天命,是历代儒家学者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

无论是孔子在《论语》中所言的“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子思在《中庸》中所言的“天命之谓性”,孟子的“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孟子·万章上》)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荀子的“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汉代董仲舒的“三统说”以及唐代韩愈的有意志、能赏罚的天命,柳宗元《天对》和刘禹锡的《天论》中的“万物之所以为无穷者,交相胜而已矣,还相用而已矣。

董仲舒“天人思想”浅析

董仲舒“天人思想”浅析

据 。而董仲舒其人不仅通 过这样的一种思想来稳 固了当时汉
王朝 的统治地位 ,同时也 实现 了对君权 的制约 。在董 仲舒 的 思想体系 中 ,他认为 天对 于地 的统治是用一种符瑞和灾异表 现 出希望和谴责 的 ,并 以此来 指导地上生灵 的行为 ,而正是 这种类似于神话集权 的一种方式 ,使得 当时 的社会 民众对 于 王朝统治是极度敬畏 的。其实董仲舒的天人思想之所 以能够 促使这种 中央集权 的形成 ,最主要 的原 因也是 当社会存在 着 这样一种神化信仰 ,在精 神上 人们对于帝都集权形成 了迎合 的趋势 。
董仲舒将皇权视为 “ 天” ,而黎民百姓视为 “ 人 “ 。所 以 , 通过 天人感 应来 限制 无 限的君权 ,在 保证 君 主集 权 的状态


与人道之 间形 成一种紧密联系 ,而这种 紧密联 系也是当时社 会信仰 的一种 呈现。后来董仲舒 以此为基础构建 了 中华传统 文化 的主体 ,在当时来说 ,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 种思想 ,也 是一种社会状 态。其实单就天人合一理论来讲 ,其主要追寻 的是天 、地 、人 三者并立 ,并将人至于天地 之间 ,作 为核心 思想 ,这其 中足以说明思想家们对 于人之价值 的肯定 。而且 从根本上来看 ,天地人三才之道各有其深刻 内涵 ,但 是又彼 此相对 ,相互联 系 ,所以这不仅仅是一种 内在 自然的生成关 系 ,也是人 心对于生活的渴望 。如果说天地之道 乃 自然孕育 而生 的原则 的话 ,那么人之道就是一种外在 的实 现原则 。其 实, “ 天人合一 ”作为我 国古代哲学 中最根本 的观念 ,它所 阐述 的与其说是所 谓的天地与人之间的联系 ,倒不如 说是 自 然状态与 “ 人 ”这种个 体之间所存在的联系 。而且 “ 天人 合 ”思想 中 ,天与人是 相互对立的两个标准概念 ,天 能够 与

浅论董仲舒的天人观

浅论董仲舒的天人观

分类号学号 M200974422 学校代码10487密级硕士学位论文浅论董仲舒的天人观学位申请人:贺静学科专业:中国哲学指导教师:李耀南副教授答辩日期:2012年1月10日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PhilosophyOn Tung Chungshu's theory of Tian and ManCandidate : He JingMajor : Chinese PhilosophySupervisor : Professor Li Yaonan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Hubei 430074, P. R. ChinaDecember, 2011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 年 月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日期: 年 月 日本论文属于 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摘要建立在《春秋》公羊学基础上的天人观是董仲舒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并且与汉代政治背景密切相联,影响深远。

董仲舒具有怎样的天命观

董仲舒具有怎样的天命观

结合课后荀子、董仲舒的文 章,你认为荀子、董仲舒具有怎样 的天命观?他们的天命观和孔子的 天命观有什么不同?
【读解】
在“智”的问题上,典妙地表现了圣人现实而理 性的精神。一 方面是“务民(人)之义”,着眼于人 间事;另一方面是“敬鬼神 而远之”,对于我们搞不 太清楚的事情,既不轻易相信,也不盲目否定,姑且 把它放在一边存而不论、前一方面是现实的精神, 后 一方面是理性的精神。为什么要这样呢?在《先进》 篇里,当子 路问怎样侍奉鬼神时,孔于作了明确回答: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连近在眼前的人都没能侍奉好,谈什么恃奉远在 天边的鬼神呢? 凡事从眼前做起,从身边做起,不要 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 异想天开。
“智”的问题上是这样,“仁”的问题上也是这 样。所以,当樊迟问什么是“仁”时,圣人作出了 “先难而后 获”的回答。而且,不仅这次这样回答。 另有一次,樊迟跟随孔 子到舞字台下去游览,当他问 孔子怎样才能提高道德修养时,孔子照样回答说: “问得好!先事后得,非崇德与?”(《颜渊》意 思 是说,先做事后收获,这不是提高了道德修养了吗? 先难后获,先事后得,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 没有耕耘,哪 来的收获?或者从正面说,只间耕耘, 不问收获。或者再说行优 美一点,那就是-----十五的月儿十六, 要想收获先种田, 要想登山先探 路, 要想致富得开财。
对“鬼神” “远之” 是什么意思?为什 么要对鬼神 “敬而远之” ?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 祭。”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 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结合上下文段,你觉得孔子具有怎样的天 命观?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 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 人之言。”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其独特的观点和
思想影响了后世的学者和政治家。

读完董仲舒的相关著作,我深受启
发并产生了许多感悟。

董仲舒的著作向我们展示了他对于人类行为和社会秩序的深入思考。

他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天命和人事的密切联系。

董仲舒认为,人应该遵循天命,以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和谐。

这种观点在当时是非常
有影响力的,也成为了后来儒家学派的核心观念之一。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注重礼制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仪式
和礼节的规范,可以使个体和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他的思想对于政治
体制的建立和社会秩序的维护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此外,董仲舒还
强调“贤者治天下”,他认为只有具备高尚品德和才能的人才能担任治
理国家的重要职务。

这种思想对于领导者的选拔和培养具有积极的借
鉴意义。

董仲舒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的学者和政治家。

他的观点
不仅在儒家学派中广泛传播,也对其他学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
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
思想的宝贵遗产。

综上所述,董仲舒的著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对于天命、礼
制和贤者治天下的思考,为我们提供了观察世界和思考人生的新视角。

他的思想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对于实际社会和政治的发展具
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董仲舒的思想对于我个人而言,也促使我思考自己的行为和道德观念,以更好地履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责任。

浅谈董仲舒的天命观

浅谈董仲舒的天命观

浅谈董仲舒的天命观一.天的神学性董仲舒的“天”是宇宙人间的最高主宰,是“百神之大君也”,但这个“天”并未仅仅停留在人格神的意义上,而更多的是一种与其他因素相联系相配合的结合体,这些因素就是天、地、人、阴、阳、五行共十项。

十大因素相结合形成四时五行,“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所以“天”一方面是主宰,另一方面又是十大因素之一,是整体结构自身,这与商周时的天有所不同,与墨家人格神的“天志”也不同。

二.天的自然物质性在董仲舒关于“天”的观念中,“天次之序”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天”主要是通过五行次序来显示它的性格和功能。

董仲舒的五行完全是从政治伦常和社会制度着眼,他把天时、人体、政治、物候等列入了五行图表中,组成了一个相生相克的从宇宙到人事的结构系统,这种结构系统主要是作为帝国行政的依据,也就是说君主顺着五行特征施政,例如春天务农,“木者春,生之性,农之木,劝农事,无夺农时。

”如果破坏时令,则是破坏宇宙秩序,自然界出现灾祸,王朝也会覆灭。

所以,这里的“天”有自然物质性,同荀子的“天”有几分相似,但又不完全一样,董仲舒还把地震、水灾、日蚀等作为上天对人君的警示,这个“天”还包含了神性。

三.天的道德性董仲舒在肯定统治秩序的同时,又把这一秩序安排在谁也不能超越的五行图示的普遍模式中,他把自然事物伦理化,把自然的天赋予人格。

天的道德性,正是体现在这整个的统治秩序的系统中。

天子作为专职君主,其施政行令不能够任刑滥杀。

董一再强调德是阳,刑是阴,天是好仁恶杀的,“为政而任刑,谓之逆天,非王道也”,“圣人多其爱而少其严,厚其德而简其刑,以此配天”。

但这里天的道德性,是将儒家一贯的仁义与秦亡的经验相结合,是放在五行结构里以制约君权的。

先秦是从主体的道德性出发,而这里是从客观的宇宙论系统来论证,这里的道德性,并不纯粹。

四.以天为核心的宇宙论系统在统治中的应用首先,在社会方面,强调孝悌、衣食,“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

董仲舒“天”思想的解读

董仲舒“天”思想的解读

董仲舒“天”思想的解读作者:谢艾乐来源:《祖国》2017年第15期摘要:“天”在中国哲学里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范畴。

董仲舒以“天”为其哲学的根本,用阴阳五行学说建构了“天”的思想体系,董仲舒的天是人格之天、道德之天和自然之天的统一。

并将其天的哲学思想与当时儒家政治思想和社会哲学相结合。

目的就是为汉继续秦大一统政治理念,为当时社会建立新的政治社会秩序提供合理的理论依据。

董仲舒的这一思想体系不仅对汉代的思想流派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乃至对汉以后儒家思想的转变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天阴阳五行一、董仲舒“天”思想的历史渊源哲学思想的发展,无不受其历史、科学、认识以及现实社会需要等条件的制约。

所谓超越客观条件的哲学思想是不存在的。

董仲舒所提出的“天”的观念其实来源已久。

商周时期,天这一概念已经和政治产生了关联,在当时,天是具有人格的,是以一种最高者的形式存在。

君主的权力来源于天,政权的更替也是天所决定的。

在周时期,天的观念逐渐发生变化,更加具有道德性。

天对君主具有一定的道德约束。

要主政者“明德、敬德”。

到了孔子时期,孔子继承商周时期的传统,将天视为神,是宇宙至上的存在。

《论语》里孔子言:“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①天可以降罪于人并且成为人们的祈求祷告的对象,这可以看出孔子是将天视为一种拥有人格的存在,可以决定人的生死,决定万事万物的走向。

并他由此提出了“畏天命”思想。

他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②在这里孔子讲天命、大人和圣人一同排列,可以看出孔子对天命的重视。

但是“天”在孔子的思想中并不占支配性地位,“人”才是其思想的核心。

通过孔子“知天命”的说法就可以体现,他认为尽管人的生死、贫富都由天决定,但是人只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坚持不懈努力是可以弥补本身的不足的。

孔子关于天人关系的思想主要是引导人们注重道德修养,加强自身的精神建设,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而孟子时期,从其所提出的“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至而至者,命也。

浅论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权威资料]

浅论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权威资料]

浅论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本文档格式为WORD,若不是word文档,则说明不是原文档。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摘要】“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是历代思想家赋予的神圣使命。

在天人学说的逻辑演进历程中,董仲舒在广泛吸收前人天人合一思想上,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新模式——“天人感应”说,丰富并完善了传统“天人合一”观。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的精神实质是“言天道而归于人道”,适应历史发展的要求,促进了西汉的大一统局面。

但其哲学立场是唯心主义的,对历史发展起着明显的消极作用。

【关键词】董仲舒;天人感应;审视董仲舒是汉代杰出的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对汉代的政治和学术思想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他的哲学思想体系中,作为其天人观之基本内涵的天人感应论,是一个最有歧义的问题。

本文拟对此作一述评。

一、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渊源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殷周以来“上帝说”和“天命说”,二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三是汉代阴阳家的阴阳五行学说。

殷商时期“上帝说”和“天命说”非常盛行。

《诗经·商颂》曰:“帝立子生商。

”《尚书·召诰》曰:“有夏服天命”、“有商服天命。

”到了西周这种宗教神学思想发展成了“以德配天”的理论。

“惟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

”(《尚书·召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尚书·蔡仲之命》)这时的天人思想应该说是理性主义在宗教神学体系中的萌芽,人们观念中的上天是神灵之天和道德之天的统一。

春秋时期的天人思想里增加了孔子所说的命运之天的意思。

《论语·颜渊》中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述尔》中有:“天生德于予”。

天命中有人们无法预知、不能把握的部分,对于此人们是无可奈何的。

但是有修养的君子能够体认天命,人只有“知天”、“则天”才能达到自由的精神境界。

董仲舒思想总结

董仲舒思想总结

董仲舒思想总结董仲舒(179 BC-104 BC)是中国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以其在儒家思想的发展和推动方面的贡献而闻名于世。

董仲舒与汉武帝关系密切,他曾担任过汉朝的宰相,并在政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政治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政治思想有着重要的贡献。

董仲舒是儒家思想的一位重要代表,他对儒家经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政治哲学。

他主张“天人合一”,即“以天为师,以天为本”,认为人与天地之间应该保持和谐的关系。

他强调天命观念,认为天地自有道义,人类应该遵循天意,在天道下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

董仲舒还提出了“治国安邦”的思想,认为国家的安定与否与人民的思想和道德素质有密切关系。

他主张通过道德教育来塑造优良的公民品质,以达到国家安定、社会和谐的目标。

他提出了“以礼治国”的理念,认为礼仪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可以引导人们的行为,促进社会的秩序和谐。

董仲舒还对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主张教育应该从儿童时期开始,培养良好的品德和思想,使其成为有德有才的优秀人才。

他提出了“建章立法”的观点,认为国家应该通过制定适当的法律和制度来引导人们的行为,维持社会的秩序。

他还强调人的自觉性和自我约束,认为人民应该自觉遵守法律和道德,不依赖外在的约束。

董仲舒对政治理论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主张有序的等级制度,对于管理国家和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

他提出了“阴阳”、“五行”、“八风”的思想,认为这些天文自然的因素对于人的行为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他主张形势的变化和人的行为应该相互适应,政府应该根据形势的需要来调整政策和措施。

总结来说,董仲舒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政治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强调道德教育和自我约束,在治理国家和社会中认为人民的道德和思想素质是至关重要的。

他的政治理论充分考虑了天地自然的因素,强调了形势的变化和人的行为应该相互适应。

董仲舒的思想为后世政治家和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对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对于董仲舒的哲学的评价

对于董仲舒的哲学的评价

对于董仲舒的哲学的评价董仲舒的政治哲学思想正是从先秦以来的种种政治事件和自然灾异事件中概括总结出来的具有一般规律性的存在,是一种原理、规则和方法论,是董仲舒的哲学思想在政治生活中的运用,且能够立足于一定的原则和原理指导政治生活的理论工具。

董仲舒的政治哲学思想在当时已经上升为官方的意识形态,指导着西汉及后续王朝的政治生活。

实质上是封建统治者用于奴役民众的理论工具,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当时它是具有一定历史进步意义的。

.董仲舒政治哲学思想具有神秘的“天命”色彩董仲舒在其思想体系中创造了一个“自然神”意义上的天,“天”是造物者,同时也是一切宇宙生灵的主宰,“天”赋君权,统治万物生灵。

董仲舒将“天”、“阴阳”、“四时”比附人间,为封建社会确立了“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规范,还通过“天道”的变而有常,为封建社会确立了一套可以实时更新的理论,为封建社会的改朝换代提供理论依据。

董仲舒的政治哲学思想正是在神学外衣遮盖下,用于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统治工具,因此,不可避免的它带上了封建神秘的“天命”色彩。

董仲舒政治哲学思想具有深刻的阶级性和历史局限性董仲舒的政治哲学思想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它的一切宗旨和最终落脚点都是围绕着一点进行的。

董仲舒政治哲学思想从产生之日起就埋下了导致其灭亡的种子,这就是其历史局限性的体现。

随着封建社会的迈进,董仲舒的政治哲学思想渐渐走入死胡同,并最终成为社会进步的阻力。

董仲舒哲学思想具有融合性和与时俱进的特性董仲舒站在民众的角度来劝诫天子的。

“天道”变而有常,但总逃不开一个规律性,这个规律性就是一旦天子作出不该做的事情,“天”就会降下灾异,使天子悔过。

若是不悔过,“天”就会选择另外一个圣明的“天子”取代他,让封建王朝内部实时的自我更新。

当然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天子”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董仲舒政治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其当代价值1.促进了西汉大一统局面的出现西汉之时,中国历史进程经过了春秋战国,秦朝,再又秦末的战乱,楚汉的争雄,及至西汉的确立,使得西汉皇族取得了全国性的表面上的统一。

董仲舒的基本哲学观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董仲舒的基本哲学观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董仲舒的基本哲学观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02/2008:51董仲舒是汉朝最有才华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著有《春秋繁露》及《董子文集》。

他的哲学主张和政治主张,在中华民族的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复兴了传统的儒家文化,融会贯通先秦时期各家各派的思想,并把它们整合为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

董仲舒认为“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天意是要大一统的。

他还提出“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常,这是董仲舒的道德伦理哲学。

它的政治思想亦逐渐成为汉朝统治者以及历代封建皇朝巩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的重要工具。

它的政治思想是建立在他的哲学观基础之上的。

董仲舒的基本哲学观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他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有意志的,天生万物是有目的的,人与天是相合的。

他还认为“道”源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即使说“三纲五常”、“大一统”等维护统治秩序的“道”是永远不变的。

他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受命于天,包括认识活动;人认识的目的就是了解天意,人通过内省可以判断是非,达到“知天”的目的,通过对阴阳五行的观察,能了解天意、天道。

他还认为人与神相沟通是通过祭祀来达到的,这一活动使人能知道天命鬼神,看到日常见不到的东西。

对于皇位的更换和改朝换代等政治现象,他也做了详细的解释,提出了“遣告”与“改制”之说,谴责、警告统治者:如果为政有过失,天就出现灾害;如果不知悔改,就出现怪异和惊骇;若是还不知畏惧,大祸就会临头,历史是按照必然的顺序循环不已的。

此外,董仲舒还提出了“性三品”说,性是由天决定的,天生质朴,但是却要“带外教然后能善”,即人性善是教育的结果,君王对人民的教化也要顺乎天意。

董仲舒将儒家文化发扬到了极致,这样有利思想一统以及国家的统一。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董仲舒是中国汉朝时期的儒家学者,他的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日,我有幸阅读了关于董仲舒的相关著作,并深受启发。

在我看来,董仲舒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董仲舒的思想主要集中在政治和道德伦理方面。

他强调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们应该追求道德的完善和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他提出的“天命”观念引发了我对命运与自由意志之间的思考。

首先,董仲舒认为“天命”是人类活动的根本规律。

他认为每个人在出生之前就已经被赋予了特定的性格和能力,这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董仲舒认为,有些人天生高尚,能够成为君主;而有些人则适合从事农业或手工业。

他强调,人们应该“顺天而行”,接受自己的天命,不要违背自己的本性。

然而,董仲舒并没有将“天命”理解为宿命论。

他认为,人们仍然可以通过努力和修炼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主张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董仲舒提出的“至道无道,至德无德”观念启迪了我对无为而治的深入思考。

他认为无为并不意味着不做事或者任由一切自然发展,而是通过自觉地与自然规律相合作,以达到社会和谐与个人完善的境界。

我认为,董仲舒的思想对于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追求功利和物质利益,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董仲舒的思想提醒我们要重视自然规律,并与之相融合。

只有当我们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找到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在政治方面,董仲舒的思想强调了君主应该具备德才兼备的品质。

他认为君主应当注重修身养性,以身作则,引导臣民追求德行。

这对于现代政治也有启示意义,领导者应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并以身作则,为他人树立榜样。

董仲舒的思想也提出了道德伦理的重要观点。

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修身养性来提高道德水平,追求道德的完善。

在现代社会,伦理道德的缺失常常导致各种社会问题的产生。

董仲舒的思想提醒我们要关注个人道德修养,并通过道德教育来培养新一代的德行人才。

总之,董仲舒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浅析董仲舒“天人感应”哲学思想

浅析董仲舒“天人感应”哲学思想

浅析董仲舒“天人感应”哲学思想摘要:“天”是中国古典哲学最重要的范畴之一。

董仲舒继承了先秦哲学重视“天”的传统,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创立了“天人感应”的神学主义体系。

作为一种系统的理论体系,它的基本内涵包括十端说、人副天数说、祥瑞灾异说和受命改制说,其精神实质是“言天道而归于人道”,即通过祥瑞灾异说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和历史观。

这一思想体系成为汉代“大一统”政治统治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依据,在中国传统天人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天人感应人副天数谴告一“天人感应”的理论基础(一)天为大神董仲舒“天人感应”理论体系的出发点是论证“天”为至上神,为万物之始。

首先,董仲舒将“天”与宇宙万物建立起血缘伦理关系,把“天”看成是宇宙万物的母体和缔造者。

董仲舒认为:“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即万事万物皆由“天”所生,没有例外。

那么,作为万物之杰的“人”自然也是“天”的子民,董仲舒说:“为人者天也。

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

”这样,“天”与人的关系就被等同于父与子的关系,从而在伦理上获得了至上权力的合理依据。

其次,董仲舒巧妙地借助阴阳五行学说将”天”进一步神化,“天之道,出阳为暖以生之,出阴为清以成之”,使得“天”与阴阳建立了必然的联系。

因此,“天”自然就成为“王者之所最尊”,“百神之大君也”。

这样一来,“天”理所当然地取得了统摄自然与社会的无上权威。

(二)人副天数董仲舒认为,天人之间之所以能够相互感应,首先就在于“天人同类”。

“人生于天,而取化于天”,即人本身是“天”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出来的,称之为“人副天数”。

首先,人的形体结构就是“天”之模式的副本。

“人之身,首窾而员(圆),象天容也;发,象星辰也;耳目戾戾,象日月也;鼻口呼吸,象风气也;胸中达知,象神明也;腹胞实虚,象百物也”,认为人的身体结构与“天”有着相同的模式;“身犹天也,数与之相参,故命与之相连也。

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指出人体四肢关节、五脏六腑皆与“天数”相合,因此天人本为同类。

总结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

总结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

总结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董仲舒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天人感应思想被认为是儒家学说的重要发展。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可以追溯到汉代西汉初年,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

下面将对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进行详细总结。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主要集中在天地之间的关系上。

他认为天道是一切事物的根源和主宰,是人类道德行为的指南。

董仲舒根据天体的运行、天象的变化以及人类的行为来探寻天人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人类的行为能够影响天地的运行,同时天地的变化也会影响人类的生活和行为。

董仲舒将人类分为两个层面:天意之人和物欲之人。

天意之人是指具有高尚道德伦理的人,他们能够察觉天地的变化,遵循天道的指引。

物欲之人则是那些被欲望和私欲驱使的人,他们追求个体的利益而忽视了天地的规律。

董仲舒认为,只有天意之人才能与天地相应,与天地保持和谐的关系。

他强调了人类道德行为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们才能回归到人性的本源。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也对政治治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提出了“承天法”的概念,认为国家的法治原则应该与天地之道保持一致,以实现社会公平和稳定。

他强调了统治者的责任,认为只有具备高尚道德的统治者才能有效地统治国家。

董仲舒还关注了天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他认为天地赋予人类特殊的地位和能力,人类应该尊重天地之道,善待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平衡。

他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反对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资源的行为。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对儒家学说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强调了个体修身的重要性,不仅对封建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儒家学说中有着重要地位。

它为后来的儒家思想家提供了思考人性和社会道德的基础,并对中国古代政治治理和环境保护产生了深远影响。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的核心理念是通过顺应天道,实现个体境界的提升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这一思想仍然影响和指导着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

简析董仲舒“君权天制”法律思想

简析董仲舒“君权天制”法律思想

简析董仲舒“君权天制”法律思想摘要:董仲舒虽然肯定“君权神授”,替封建君主专制论证,但另一方面又要求“人君法天”,遵守天道,希望用天来监督世俗社会至高无上的皇权。

这种“君权天制”法律思想在封建专制的古代中国是难能可贵的,对于控制地主阶级过分剥削,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生产,安定农民生活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并影响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至今对于完善我国的国家权力监督制度具有时代借鉴意义。

关键词:董仲舒;“天人感应”;“君权天制”;监督推翻暴秦的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曾追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刘邦由一个不懂诗书礼仪的草民一跃而成为国君,这个问题得到了圆满的回答:王侯将相无种。

但是,出生入死夺得皇位并且希望家天下的汉皇帝无论如何都不能任由这种思想漫延,必须寻找另一思想来抵制这种思想,论证自己皇权的合法和永固性。

为此,汉朝思想家就找到了“天”,希望借“天”威提升君威。

董仲舒认为“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莫生”[1]268。

他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

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

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

”[1]199人君勾通了天人关系,其地位就是绝对神圣的,因而,尊天就必须尊王。

为了解决汉朝的皇权信仰危机问题,树立皇权的绝对权威,达到“一统乎天子”[1]89的目的,国君会欣然同意“君权神授”观点。

另一方面,国君承认了自己的权力来自于天,那么就“宜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1]172,必须法天。

这样,“君权天制”的法律思想就顺理成章的形成了,“天意”、“天命”就成为监督、约束君主的“宪法”。

这部“宪法”规定了君主应遵守的行为规范以及君主违“宪”后的制裁措施。

一、君主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在董仲舒看来,人君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类个体,“君人者,国之元,发言动作,万物之机枢。

枢机之发,荣辱之端也。

失之毫厘,驷不及追”[1]95“故为人君者,正其心以正朝廷,正朝庭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2]2497,只有加强自身修养,具备了“天德”,才能以德配天,才能胜任“人君”。

董仲舒的思想名词解释

董仲舒的思想名词解释

董仲舒的思想名词解释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对中国古代哲学有着重要的影响和贡献。

他提出了许多关于人性、天命、礼仪、教育等方面的观点,对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董仲舒的思想,对一些重要的名词进行解释和论述。

一、天命董仲舒的思想中,天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他认为,天命是人们所不能违背的自然规律,是一种超越个人意愿的外在力量。

董仲舒认为,人们生活在世间,必须顺应天命,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够获得幸福和成功。

他强调了人的行为必须符合天命的要求,否则就会导致灾祸和不幸。

因此,他提倡人们要反思自己的行为举止,以此来顺应天命,修正错误行为。

二、仁义仁义是董仲舒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

他认为,仁义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仁义可以理解为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以及遵循道德原则的行为举止。

董仲舒强调了人们应该尽力培养仁义之心,这样才能够和谐相处,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他提倡人们要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的利益,遵守社会规范,以此来彰显仁义之道。

三、礼仪董仲舒对于礼仪也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礼仪是一种行为准则,可以在社会交往中维护秩序和谐。

董仲舒认为,人们应该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以此来体现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

他提倡人们要尽量避免过度的自我表达和过分的行动,以此来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同时,他还强调了礼仪对于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认为通过遵循礼仪,可以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

四、教育董仲舒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和价值。

他认为,教育是人们修身养性、培养品德和智慧的重要手段。

他提倡人们应该从小就接受正确的教育,注重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他强调了教育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以此来推动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董仲舒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智慧的培养。

五、人性董仲舒对人性的看法与其他思想家有所不同。

他认为,人性本身是善良的,人们天生具备怜悯和同情的情感。

董仲舒天人之学微探

董仲舒天人之学微探

董仲舒天人之学微探董仲舒的天人之学是一个融汇了神灵之天、自然之天、人世伦理纲常等内容的庞大繁复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显现对西汉政治文化乃至以后近两千年的整个中国传统社会均产生了庞大的阻碍。

传统的观点以为董仲舒的天人之学是一种以“天”为“百神之大君”的宗天神学,即便其“天”也包括有“自然之天”、“义理之天”等内容,但仍以其中“神灵之天”为主导;或以其“天”为“人格化的自然”,如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所言:“董仲舒所谓之天,即与地相对之天,有时系指有智力成心志之自然。

有智力成心志之自然一名辞,似乎有自相矛盾的地方,然董仲舒所说之天,实有智力成心志,而却非一有人格之上帝,故此谓之为自然也。

”这些观点诚然有据有理,但恐怕也还有失偏颇。

董仲舒的“天”中包括有许多自然性质的因素,可是其“自然之天”在其整个天人之学中实际所起的是一个中介作用,目的是要沟通“神灵之天”与现实的“人”,从而一起构建一个“人道法天”的完整系统,为的是要说明西汉政权的合法性和如何维系这一政权乃至长治久安的政治目的。

神灵之天的演绎关于“神灵之天”的论述,早在西周初期便有了萌芽。

周人以“天”取代殷商时期的“帝”,用以指称至上神,从而使其取得完全意义上的宗教神灵的含义。

《诗》云:“侯服于周,天命靡常。

殷士膚敏,祼將于京。

”[1]周人的“神灵之天”要说明的一样是如此两个问题:帝王是天之子,于是政权的合法性取得解决;王权的兴亡与更替是天命使然,而天命弥常,于是需要敬德保民,需要唯德是辅,这是维系政权长治久安的问题。

但是西周的天人关系尚处于一种天人直接发生联系的状态,其理论形态也尚显单薄。

继承西周“神灵之天”观念的是墨子的天人之学。

第一墨子论证了人格神的存在,即“天志”。

此“天”高高在上,其功能依照社会人世的言行而实施出来。

在继承西周天人大体魄局与性质以后,墨子进一步论述道:“天子有善,天能赏之;天子有过,天能罚之”,“杀一不辜必有一不祥”。

董仲舒的宇宙观

董仲舒的宇宙观

董仲舒的宇宙观一、董仲舒的背景董仲舒,光听名字就知道他不是一个普通的人物。

要知道,他可是汉朝有名的大思想家,身上背负的可是中国古代哲学和政治的大旗。

说起他的名字,许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天人感应”理论。

嗯,简单来说,董仲舒把天和人之间的关系讲得明明白白,神奇得很。

他那会儿把“天”看得特别重要,几乎就是整个宇宙的主宰,几乎把天视为一个比人类还高的存在。

所以,一切事物的变化,都跟天有关系,天好像是个超强的控制者,时刻在观察、调整着这个世界。

简直像是古代版的“宇宙管理员”!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句,董仲舒的思想可不是闭门造车,他的宇宙观其实是吸收了很多当时的思想,比如儒家、道家、甚至一点点的鬼神之说。

所以说,董仲舒其实是个“融合派”,把各家的思想拉在一起,拧成一股绳,结果弄出来的理论既有深度,又特别有趣。

你想想,能把天、地、人、鬼、神全都串在一块儿的人,得多有才啊?二、天人感应的核心思想说到董仲舒的宇宙观,最有特色的就是他提出的“天人感应”了。

啥意思呢?简单说就是人间的事情,天上都会知道,天上的反应会影响人间的运势。

打个比方吧,天就像是个神秘的大Boss,给地球上的小人物们发号施令,控制着你我生活中的一切。

这个“大Boss”看人类的行为,如果你做得好,天就会“微笑”一下,给你好运;如果你做得不好,天可能就会给你点“惩罚”,比如天灾人祸啥的。

这一套理论,让古人既感到敬畏,又觉得有些安慰,毕竟,天知道你做了什么。

不过呢,董仲舒说的“天”并不是我们普通人想象的那种老天爷。

按他来说,天其实是有“情感”的,天高地厚,山川大河都跟人类心情一样,会有变化。

你说天上飘一朵云,不是普通的云,那是天的“心情”不好;要是天气大好,阳光明媚,那天应该是心情不错吧?所以,董仲舒觉得,如果人们的行为能符合天的“意图”,天就会对你宽容点。

如果不符合,天就会给你“考验”——比如气候不好,或者灾难频发。

是不是觉得特别像我们生活中的“上天安排”?董仲舒的上天可不是个懒得理人的存在,而是个随时观察你的一举一动的大Boss。

寄望以“天命”约束皇权

寄望以“天命”约束皇权

寄望以“天命”约束皇权与贤良、文学大战桑弘羊大略同期,庙堂与江湖之上另有一批知识分子也正以“天人感应”理论为武器,致力于批判西汉帝国的施政方向。

所谓的“天人感应”理论须回溯至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

那一年,年过四旬的董仲舒响应朝廷征召贤良的诏书,给汉武帝呈上三篇策论,得到了汉武帝的激赏。

他的三篇策论史称《天人三策》。

《天人三策》谈了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天命”,也就是王朝的合法性。

董仲舒说,谁获得天下是由“天命”决定的。

灾异是天与人之间的一种对话。

国家无道,上天就降下灾害来谴责皇帝和朝廷;屡次谴责、警告无效,上天就会改变初衷,把天下交给其他人,天命就会发生变化。

反之,国家有道,上天也会降下祥瑞来表彰皇帝和朝廷。

第二个问题是汉帝国的国策,也就是选择黄老之学还是选择儒学。

董仲舒支持的是融法家、黄老之学、阴阳家于其中的“新儒学”。

第三个问题是教育与选举,也就是如何打通体制外的知识分子进入官僚集团的渠道。

董仲舒攻击了现行的三种官员选拔机制:1.郎选,皇帝的近卫、侍臣任期到了可以升迁为官;2.任子,二千石及以上高级官员有资格推荐自己的子弟为官;3.资选,也就是花钱买官。

董仲舒认为,现有的三种办法选出来的官僚“未必贤”,他主张建立一种新的官员选拔机制,由地方每年推荐人才给朝廷,由朝廷量才授官。

围绕着这三个问题,董仲舒提出了五条实质性的建议:第一条,建立明堂,重塑礼制,以约束贵族(尤其是诸侯王)。

第二条,建立太学,培养官僚。

同时从民间选取贤良,为体制外的知识分子开辟入仕通道,重塑汉帝国的统治基础。

第三条,推行天人感应,塑造汉帝国的合法性。

第四条,限制豪绅占田,节制土地兼并。

第五条,以“新儒学”解释儒家经典,以儒家经典统一思想,建立官方意识形态。

第一、二条,刘彻早已在付诸实施。

第四条打击参与土地兼并的“官二代”“官三代”,与汉武帝着手打造新的统治基础,也就是变军功集团为官僚集团,可以说是直接相关。

至于第三条和第五条,刘彻只喜欢其中的“君权天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董仲舒的天命观
一.天的神学性
董仲舒的“天”是宇宙人间的最高主宰,是“百神之大君也”,但这个“天”并未仅仅停留在人格神的意义上,而更多的是一种与其他因素相联系相配合的结合体,这些因素就是天、地、人、阴、阳、五行共十项。

十大因素相结合形成四时五行,“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所以“天”一方面是主宰,另一方面又是十大因素之一,是整体结构自身,这与商周时的天有所不同,与墨家人格神的“天志”也不同。

二.天的自然物质性
在董仲舒关于“天”的观念中,“天次之序”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天”主要是通过五行次序来显示它的性格和功能。

董仲舒的五行完全是从政治伦常和社会制度着眼,他把天时、人体、政治、物候等列入了五行图表中,组成了一个相生相克的从宇宙到人事的结构系统,这种结构系统主要是作为帝国行政的依据,也就是说君主顺着五行特征施政,例如春天务农,“木者春,生之性,农之木,劝农事,无夺农时。

”如果破坏时令,则是破坏宇宙秩序,自然界出现灾祸,王朝也会覆灭。

所以,这里的“天”有自然物质性,同荀子的“天”有几分相似,但又不完全一样,董仲舒还把地震、水灾、日蚀等作为上天对人君的警示,这个“天”还包含了神性。

三.天的道德性
董仲舒在肯定统治秩序的同时,又把这一秩序安排在谁也不能超越的五行图示的普遍模式中,他把自然事物伦理化,把自然的天赋予人格。

天的道德性,正是体现在这整个的统治秩序的系统中。

天子作为专职君主,其施政行令不能够任刑滥杀。

董一再强调德是阳,刑是阴,天是好仁恶杀的,“为政而任刑,谓之逆天,非王道也”,“圣人多其爱而少其严,厚其德而简其刑,以此配天”。

但这里天的道德性,是将儒家一贯的仁义与秦亡的经验相结合,是放在五行结构里以制约君权的。

先秦是从主体的道德性出发,而这里是从客观的宇宙论系统来论证,这里的道德性,并不纯粹。

四.以天为核心的宇宙论系统在统治中的应用
首先,在社会方面,强调孝悌、衣食,“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

然后,在政治体制方面,树立绝对军权,重文士,轻武夫
由此建立了一个由孝悌、读书出身,经由推荐、考核而构成的文官制度,作为皇权的行政支柱。

这与先秦儒学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制度已有很大的不同,这建立了不以血缘维系的较为完善的整套行政官僚体制。

在官僚系统内部职能分化,各有规定,虽然也存在与社会人情的混杂,但从整体上,是从统一的大帝国处着眼,开创了中国新的官僚体制。

小结:董仲舒的天既有神学性,又有自然性,还有道德性,他们是混杂在一起的,其“天”的观念较之先秦有所退步,但以天为核心的宇宙论对儒家之仁义在现实生活中的落实,具有重大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