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
一、从人类活动的影响来看,水文效应可分为以下5类:
1•从河流和地下含水层以及湖泊中直接提取用水,减少了河、湖、地下水的天然数量,改变了水文情势。
2•工农业、城市生活废水及各种有害物质(包括各种重金属无机物和农药化肥等有机物)的排放,污染、恶化了水质。
3•土地利用的变化,如森林的砍伐和营造、垦殖、草场放牧、沼泽疏干、农田灌溉等,活动的范围或尺度很大,对河流和各种水体数量及时空分布的影响相当广泛。
4•水利工程措施,如兴建蓄水库、蓄洪区、防洪堤坝、建水闸和大型水电站、航道整治、修建排灌站、河网化以及跨流域引水等,均可直接改变河湖水流、地下水水文情势及水量与
时空分布特征。
5•城市化和工业开发,包括城市的兴建、采矿、开辟工业区等,都可使不透水的地面扩大,加大地表径流,加剧洪水威胁。地表下渗量减少,再大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改变了地下水的天然排泄通道和补给条件。城市附近天然河道的整治、渠化或裁
弯取直,可加速洪水的排泄,改变水流性质和水质,并影响河流的生态条件。
不同的人类活动,其水文效应的影响规模、变化过程、及变化性质上的可否逆转等均各异。
例如跨流域引水、大型水库等水利工程措施,这类活动时间短、范围小,但可突然改变水循
环要素,而且一旦改变,将发生持久变化,长期而不可逆转的存在下去。而植树造林、城市化等长期的人类活动,其水文效应是渐变的,且对水文要素的影响也是逐渐加重的。
总之,人类活动对水循环有很大的影响,而水循环的改变,又会引起自然环境的变化。
这种变化可能是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也可以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弄清其机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人类活动水文效应的研究方法
(一)水量平衡法
(二)对比分析法
(三)流域水文模拟法
三、水利工程、农业措施对水文要素的影响
跨流域调水的水文效应可分3个影响区来分析:
水量输出区
主要是由于水量减少,从而于枯水季节在引水口以下会导致泥沙的沉积,河道特性改变,河水自净能力减低,河口海水入侵加剧等;
输水通过区的水文效应,
由输水环境效应、渗水环境效应、阻水环境效应和蓄水环境效应等一系列水文环境
效应引起的,调水后将抬高输水线两侧和蓄水体周围的地下水位,加重土壤盐碱化,并给水质、湖泊水域环境和水生生物带来一定的影响;
水量输入区的水文效应
是由外水大量引入造成的,可能导致地下水位升高,水溶盐的积累,蒸发量增加,土壤次生盐渍化和农田小气候的变化等。
(三)小型农田水利措施水文效应
主要包括:灌溉、排水措施、山区梯田谷坊措施、平原与区
的控制措施等
农田灌溉主要通过修建蓄水塘坝或提水工程、输配水系统等措施,改变天然河道的流量
过程及水量的空间分布。
一方面引取河水减少了上游河水来量;另一方面,抬高了地下水位,最终再回归下游河道。
由于大规模灌溉,不仅抬高潜水位,而且增大了土壤含水量,这就使潜水和土壤的蒸发量增加,因而使得灌区上空往往温度低,湿度增加,为降水创造了有利条件。
地表或地下排水的效应,主要是加速地下水消退,降低地下水位,减少潜水蒸发,从而加大地下水对河流的补给量,使水流量增加。同时,排水能减少地面积水和蒸发,改善汇流条件,加速水流的汇集,从而增加河川径流量。
排水区在流域中所处位置不同,对洪峰流量的影响也不同,排水工程在流域上游,则加速洪水的汇集,加大洪峰流量。使洪水过程线趋于尖瘦;处在流域下游将可能降低洪峰,拉平洪水过程。
排水措施的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排水河系的密度和深度。
山区修筑水平梯田、谷坊、鱼鳞坑等,增加地表水的下渗,变地表水为潜流,因而延缓洪
水过程,同时也起着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三角洲平原感潮河网区地势低平,为了防洪挡潮及降低地下水,通常修筑圩堤并建立以骨干
河道和水闸泵站为主的联圩分片治理的大控制体系。这样大面积圩区被圩堤水闸所包围,内外河关系受人工控制,虽然改善了圩区农业生产条件,但大控制缩小了河网的调蓄容积,增大了外河洪潮威胁,而且内河被控制,水流不畅,往往使内河遭受污染,并日趋严重。
(一)森林的拦洪作用
林地由于林冠、枯枝落叶层的截留和增大土壤渗蓄能力而起到拦洪作用
森林对地下水的影响,它与地质、地貌、地下水位等各因素有关
滥伐森林的后果
大面积毁林会使宝贵的水源变成水患。森林的砍伐会使地下水位上升,减少地下水的调节能力,从而加剧了洪水灾害。森林砍伐前地下水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由于植物根系大量吸水,地下水有明显的下降,森林砍伐后季节变化趋势完全消失,终年保持较高的水位。
毁林的后果会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并导致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森林通过调节径流、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良水质以改善人类的生态环境的显著作用,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森林水文效应的研究对开发营造森林,对环境质量的控制与改善
均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
五、城市水文效应
概念:指城市化所及地区内,水文过程的变化及其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一)城市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
(二)城市水资源危机
(三)城市化对水质的影响
城市兴建和发展后,城市气候和下垫面条件均发生明显的变化。
城市气候:由于城市人口、建筑及工业的高度密集,城市气候的热岛效应、凝结核效应(烟、尘增多),及高层建筑障碍效应的影响,城市地区雨岛效应也明显反映出来。通常城市的降
雨量较四周的郊区农村约增加5-17% ,汛期的雷暴雨量也增多10-40%。
下垫面条件:大面积的天然植被和耕地为街道、工厂、住宅等建筑物代替,下垫面的滞水性、渗透性、热力状况均发生明显的变化,城市降雨后,截留滇洼,下渗的损失量很小,加之城市道路、边沟及下水道系统的完善,使城市集水区内天然调蓄能力减弱,汇水的水力效率增大,径流系数也明显增大,城市地区的产汇流水文过程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导致雨洪径流、洪峰流量增大,峰值出现时间提前,行洪历时缩短,洪水总量变大,洪水过程线比相
邻农村明显变得峰高坡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