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二语文《谈中国诗》教案

合集下载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1.了解中国诗歌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演变;2.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语言技巧;3.能够在赏析和创作中国诗歌时应用所学知识。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谈论中国诗歌,其中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诗歌的历史发展;2.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和技巧;3.赏析和创作中国诗歌。

三、教学过程1. 中国诗歌的历史发展通过讲解中国诗歌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演变,帮助学生了解其地位和影响。

(1) 先秦时期在先秦时期,诗歌与音乐和礼仪相结合,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这一时期的诗歌主要是形式固定、主题简单的雅颂和歌谣。

(2)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诗歌以「诗人至此,华夏文明之趋于完满,子夜歌声,吾庐翁之声也」(明·陈义觉)为代表,形式和内容都更加丰富多彩。

(3) 近代以来自近代以来,中国诗歌的风格逐渐多样化,并不断向民间文化和现代性发展。

2. 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和技巧让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语言技巧,包括韵律、字数、修辞等方面。

(1) 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种基本形式。

五言诗,即每句5个字,取字数和韵律的平衡。

七言诗,则每句7个字,形式比较宽松,更加适合抒情。

(2) 韵律和平仄诗歌中的韵律是指韵母相同的音节排列,而平仄则是指字音的音调高低。

古诗词韵律多样,平仄相间,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

(3) 修辞和意境修辞是指词、音、形、意等方面的修饰表达方式,如对仗、反复、比喻、衬托等。

意境则是指诗作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即通过修辞手段抒发出的感情、思想或意境。

3. 赏析和创作中国诗歌在了解中国诗歌的历史和形式后,让学生尝试赏析和创作中国诗歌。

(1) 赏析范例例如“静夜思”、“登高”、“春晓”等这些著名的传统诗歌,让学生分析这些诗歌中的词语、句式和其象征意义。

(2)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创作中国风格的诗歌,让其动手实践所学的技巧和知识。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历史演变和特点,包括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

2. 使学生掌握中国诗歌的基本形式,如绝句、律诗、词、曲等。

3. 培养学生欣赏中国诗歌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4.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古典诗歌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

3. 现代诗歌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

4. 欣赏和分析几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诗歌。

5. 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国诗歌的历史、形式和特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欣赏和分析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作品。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诗歌创作技巧和审美观念。

4. 利用实践法,让学生尝试创作诗歌,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中国诗歌资料,如诗集、诗歌鉴赏书籍等。

2. 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作品和诗歌创作技巧。

3. 准备诗歌创作所需的纸张、笔等工具。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国诗歌历史、形式和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欣赏和分析诗歌的能力。

3. 学生诗歌创作的水平和审美观念。

4.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教学安排1. 第1-2课时: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第3-4课时:古典诗歌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3. 第5-6课时:现代诗歌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4. 第7-8课时:欣赏和分析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作品5. 第9-10课时: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诗歌的历史演变、形式特点、欣赏方法和创作技巧。

2. 教学难点:古典诗歌的韵律、意境和修辞手法,现代诗歌的自由性和创新性。

八、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中国诗歌的起源,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国诗歌的演变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的特点。

3. 欣赏:分析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作品,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教案主题: 谈中国诗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诗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 认识中国著名的古代和现代诗人,并了解他们的作品。

3. 引导学生欣赏中国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中国诗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 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及其作品的介绍。

3.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及其作品的介绍。

4. 欣赏中国古代和现代诗歌的经典作品。

教学步骤:Step 1: 引入 (5分钟)介绍中国诗的重要性和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引发学生对中国诗的兴趣和好奇心。

Step 2: 讲解中国诗的历史背景和特点(10分钟)简要讲解中国诗的起源、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

包括韵律的要求、象征意义和诗歌的修辞手法等。

Step 3: 介绍古代著名诗人及其作品(15分钟)简要介绍古代中国著名诗人如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等,并选择几首他们的作品进行解读和欣赏。

Step 4: 介绍现代著名诗人及其作品(15分钟)简要介绍现代中国著名诗人如北岛、余光中和顾城等,并选择几首他们的作品进行解读和欣赏。

Step 5: 欣赏经典诗歌作品(15分钟)选择几首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经典诗歌作品,让学生欣赏,并尝试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Step 6: 课堂互动讨论(10分钟)与学生互动,鼓励他们分享欣赏诗歌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创作一首简单的诗歌,并与同学分享。

Step 7: 总结与反思(5分钟)总结课堂内容,加深学生对中国诗的认识,并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人们情感和思想的影响。

教学资源:1. 课件或黑板等教学工具。

2. 中国古代和现代诗歌的选集。

3. 绘画或图片等辅助材料,用于展示相关诗歌和诗人的形象。

教学评估:1. 课堂互动和讨论的参与程度。

2. 学生对中国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的展示。

3. 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中国诗歌,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欣赏。

2. 组织学生举办中国诗歌朗诵会,展示自己的朗诵和创作才华。

高二语文《谈中国诗》教案范文三篇

高二语文《谈中国诗》教案范文三篇

高二语文《谈中国诗》教课设计范文三篇篇一●教课目标篇二[教课目标]篇三教课目标:一、知识教育目的: 1. 指引学生认识中国诗的一些特点; 2. 指引学生从课文的段落结构下手,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从而掌握全文粗心。

二、能力培育目的: 1. 指引学生掌握经过抓住要点性语句区分段落和汇总段意。

2. 学习作者在中国诗与外国诗的比较中,汇总中国诗的特点的写法。

三、德育浸透目的:经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优异的诗歌艺术的热爱之情。

四、美育浸透目的:1. 对文中的比喻进行解析,领悟比喻的含义和表达成效;2.激励学生对作者看法提出不一样建议,提升自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要点:1. 指引学生认识中国诗的一些特点; 2. 指引学生理解解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尝作者用语之机巧。

难点:1. 指引学生掌握经过抓住要点性语句区分段落和汇总段意。

2. 对文中的比喻进行解析,领悟比喻的含义和表达成效。

一、导入课文我们学过《字斟句酌》和《说木叶》,都或多或少和中国诗歌有所关系。

《字斟句酌》中举了好多先人思索诗歌语言的例子,说明语言文字老是和感情有关系的。

《说木叶》则谈了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示意性的特点,启迪我们注意掌握诗歌中的传统意象的内涵。

今日我们一同来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如何说的。

(板书课习题《谈中国诗》)二、知人论世⑴作者简介(略)(学生阅读,认识)⑵需切记的代表作:(学生解析,老师指导学生切记)散文集 : 《写在人生边上》长篇小说 : 《围城》短篇小说集 : 《人兽鬼》学术著作 : 《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

⑶拓展激发阅读兴趣:(老师介绍)《围城》中的经典语句: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想冲入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听说上个世纪八九十年月,西方的文化界名人到中国常常要了结两个愿望,一个是要见解一下中国有名中外的万里长城,再一个就是要见解一下有名世界的学贯东西的大学者钱钟书先生。

可见钱老先生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荣誉,他被称为“文化大家”。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谈中国诗》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钱钟书的生平经历、主要作品以及学术思想。

2.从段落布局出发,理清作者行文思路,明确文章大意。

3.品析钱钟书涉笔成趣的精妙比喻之文字特点。

4.掌握中国诗歌的特征并在此前提下比较中西方诗歌异同。

5.体味文章论证方式中的对比论证与例证法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问题探究方法,引导学生将文章划分层级段落,整体把握作者观点与主张。

2.通过布置课堂任务,检验学生对于中国诗歌特征的理解程度。

3.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解读文章的论证方式,帮助学生学习并运用对比论证及例证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于优秀中国经典诗歌的热爱之情。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念,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学情分析】《谈中国诗》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五册书中的内容,因此学生在学习此文章前,已经阅读了一定的文学作品并具有了一定的文学素养。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引出并复习已学课文(例如《归园田居》、《登高》)等篇目)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于中国诗歌特征的理解。

此外,《谈中国诗》所属教学单元是以学习文艺评论和随笔为主,其内容多为理论阐述与论证,理解难度较大。

因此,在课堂中除帮助学生掌握文章基本观点外,还要鼓励学生参照这些文章的写法对已学课文进行分析与论说,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升其文艺评论能力。

【教学重点】1.由全篇结构入手,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论证构思之巧妙与语言之精湛。

2.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中国诗的特征并将其与西方诗歌特征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领略中国诗歌艺术的博大精深。

3.引导学生充分掌握并运用对比论证、例证法以及比喻手法等写作技巧和方法,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1.品味作者比喻手法的运用及其背后所蕴含的言外之意。

2.作者行文时旁征博引了大量的诗歌及文论,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较为冷僻且理解难度大,因此较难准确把握作者的文学观点。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教案:谈中国诗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诗的特点和发展历程;2. 掌握中国诗的基本形式和韵律;3. 培养学生欣赏和创作中国诗的能力;4. 培养学生对中国诗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他们对诗的了解和经验,并引发他们对中国诗的兴趣。

2.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中国诗有哪些特点?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中国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包括古代诗歌的产生、发展到现代诗歌的演变;2. 解释中国诗的基本形式和韵律,如古体诗、词、曲等;3. 举例说明中国诗的特点,如意境深远、表达简洁、含蓄、形象独特等。

欣赏和分析(20分钟):1. 选择几首经典的中国诗歌,让学生欣赏并表达自己的感受,例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2.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境、表达手法和情感;3. 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受力。

创作实践(30分钟):1. 提供一些中国诗的写作题目,让学生自由发挥创作,鼓励他们尝试运用中国诗的基本形式和韵律;2. 引导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培养他们的文学创作能力;3. 学生互相分享和交流自己的作品,鼓励他们欣赏和评价彼此的创作。

总结和延伸(10分钟):1. 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价和点评,鼓励他们继续探索和提高;2.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体会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拓展对中国文学的理解和欣赏;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中国诗歌的阅读和创作,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教学资源:1. 课件或教材提供的中国诗选读材料;2. 音频或视频播放设备;3. 学生的诗歌创作作品集。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对诗歌欣赏和创作实践的积极程度;2.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对中国诗特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作品评价:对学生的诗歌创作作品进行评价和点评。

中国诗的独特魅力使它成为了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而理解和欣赏中国诗的过程不仅是对语言艺术的鉴赏,更是对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的深入了解。

《谈中 国诗》 教学设计

《谈中 国诗》 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的特点,培养学生对中国诗的欣赏能力。

2、帮助学生掌握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3、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梳理文章内容,理解中国诗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体会作者的观点。

2、难点(1)理解文中一些较深奥的语句,如“中国诗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等。

(2)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中西方诗歌,深入理解中国诗的独特之处。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中国诗的基本知识和文章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理解。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3、比较法通过中西方诗歌的比较,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中国诗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几首经典的中国诗和外国诗,让学生初步感受两者的差异。

(2)提问:大家觉得中国诗和外国诗有哪些不同之处?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作者钱钟书的生平、文学成就。

(2)说明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的初衷。

3、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4、文本研读(1)中国诗的特点让学生找出文中论述中国诗特点的语句,进行归纳总结。

特点包括:篇幅短小、韵味悠长、富于暗示、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等。

(2)中西方诗歌的比较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中西方诗歌在形式、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差异。

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5、难点突破(1)对于文中较难理解的语句,如“中国诗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引导学生结合历史文化背景进行思考和讨论。

(2)教师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深层含义。

6、拓展延伸(1)让学生列举自己喜欢的中国诗,并分析其体现了中国诗的哪些特点。

(2)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诗歌评论作品,加深对中国诗的理解。

7、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中国诗的特点、中西方诗歌的比较等。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教案主题:谈中国诗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史;2. 学习中国古代经典诗歌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鉴赏能力;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教学内容:1.中国诗歌的发展历史概述;2.中国古代经典诗歌的文化内涵;3.中国古代诗歌的形式与技巧;4.中国诗歌在当代社会的生命力。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 (5分钟)引用一首中国古代诗歌,向学生展示并问学生对诗歌的感受。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第二步:知识讲解 (15分钟)通过多媒体或教材介绍中国诗歌的发展历史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各个时期的主要诗人及其作品,培养他们对中国诗歌的整体认识。

第三步:文化内涵学习 (20分钟)选择一首中国古代经典诗歌,分析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的字句、意象、意境等方面,了解古代文人的审美追求、时代背景和社会风貌。

第四步:诗歌形式与技巧的学习 (20分钟)介绍中国古代诗歌的各种形式和常用技巧,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等。

通过分析范例诗歌,让学生熟悉其结构和特点,并进行相关练习,培养学生运用形式和技巧创作诗歌的能力。

第五步:诗歌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10分钟)讨论中国诗歌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

通过引用一些当代诗人的作品,让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激发学生对当代诗歌的关注和创作兴趣。

第六步:总结与作业布置 (5分钟)总结学习内容,回顾诗歌的基本特征和历史发展,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创作一首符合中国诗歌传统的诗歌作品,并布置作业。

教学辅助手段:1.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范例、相关图片和音频资料等;2. 教材:提供相关的课文和诗歌范例;3. 板书:记录重点和学生讨论结果。

评估与反馈:1.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情况,评价学生对诗歌文化内涵的理解以及对当代诗歌的看法;2.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创作的诗歌作品的质量和创新性;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和建议,以便优化教学方案。

《谈中 国诗》教案

《谈中 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的特点,提高对中国诗歌的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比较文学的思维,通过与外国诗的对比,深入理解中国诗的独特魅力。

3、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中国诗的特点,如篇幅短小、韵味悠长、含蓄内敛等。

(2)理解作者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的关于中国诗的见解。

2、难点(1)体会作者在论述过程中运用的巧妙的论证方法和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2)引导学生从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的角度,深入思考中国诗与外国诗的差异。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比较分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经典的中国诗歌,如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山居秋暝》等,引发学生对中国诗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简要介绍钱钟书先生的生平、文学成就以及在文学研究方面的重要贡献。

(三)文本解读1、整体感知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梳理作者的论述思路。

2、具体分析(1)中国诗的发展探讨中国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等不同阶段的特点和演变。

(2)中国诗的特点①篇幅短小通过与外国史诗的对比,说明中国诗在篇幅上相对简短,但却能以小见大,蕴含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②韵味悠长分析中国诗在语言运用、意象选择、韵律节奏等方面的特点,如何营造出令人回味无穷的韵味。

③含蓄内敛举例说明中国诗人在表达情感和思想时往往不直接抒发,而是借助于象征、隐喻等手法,让读者自行领悟其中的深意。

(3)与外国诗的比较从形式、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将中国诗与外国诗进行对比,突出中国诗的独特之处。

(四)论证方法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在文中运用的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体会其对观点阐述的有力支撑。

(五)语言特色鉴赏品味文中幽默风趣、机智俏皮的语言,感受钱钟书先生独特的语言魅力。

(六)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诗应如何传承和发展?2、你认为中国诗对现代社会和个人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七)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中国诗的特点和价值,强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谈中国诗》教案与教学反思

《谈中国诗》教案与教学反思

《谈中国诗》教案与教学反思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案目的本教案旨在通过分析《谈中国诗》一文,使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及其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谈中国诗》的阅读与理解1.2.2 中国古代诗歌的起源与发展1.2.3 中国诗歌的主要特点1.2.4 中国诗歌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1.3 教学方法1.3.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诗歌的起源与发展、中国诗歌的主要特点等知识点。

1.3.2 案例分析法:分析《谈中国诗》一文,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诗歌的魅力。

1.3.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中国诗歌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1.4 教学准备1.4.1 教材:《谈中国诗》一文1.4.2 参考资料:关于中国古代诗歌的起源、发展、特点等方面的资料1.4.3 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设备第二章:中国古代诗歌的起源与发展2.1 诗歌起源2.1.1 介绍诗歌的起源:古代民间歌谣、祭祀歌曲等2.1.2 讲解诗歌与音乐、舞蹈的密切关系2.2 诗经与楚辞2.2.1 介绍《诗经》的特点:现实主义、民间色彩等2.2.2 介绍《楚辞》的特点:浪漫主义、豪放派等2.3 唐宋诗词2.3.1 讲解唐诗的繁荣原因及其主要特点2.3.2 讲解宋词的兴起背景及其主要特点2.4 明清诗歌2.4.1 介绍明清诗歌的发展概况2.4.2 讲解明清诗歌的主要特点第三章:中国诗歌的主要特点3.1 形式美3.1.1 讲解诗歌的形式美:韵律、对仗、排比等3.1.2 举例分析《谈中国诗》中的形式美3.2 意境美3.2.1 讲解意境美的概念:景与情的交融、寓意深远等3.2.2 举例分析《谈中国诗》中的意境美3.3 思想内容3.3.1 讲解中国诗歌的思想内容:咏史抒怀、山水田园、爱情离别等3.3.2 举例分析《谈中国诗》中的思想内容第四章:中国诗歌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4.1 影响东方文学4.1.1 讲解中国诗歌对日本、韩国等东方国家文学的影响4.1.2 举例分析中国诗歌在东方文学中的地位4.2 传入西方世界4.2.1 介绍中国诗歌在19世纪以来的西方世界传播情况4.2.2 讲解中国诗歌对西方文学的影响4.3 跨文化比较4.3.1 讲解中西方诗歌的异同:形式、意境、主题等4.3.2 引导学生从比较中更深入地理解中国诗歌的价值第五章: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评价5.1.1 学生对课文《谈中国诗》的理解程度5.1.2 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起源、发展、特点等方面的掌握情况5.1.3 学生对中国诗歌在世界文学中地位的认识5.2 教学方法改进5.2.1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讲授、案例分析、讨论等教学方法的运用5.2.2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5.3 教学内容拓展5.3.1 探讨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融合:如历史、哲学、艺术等5.3.2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优秀的中国诗歌作品,拓宽视野第六章:诗歌鉴赏技巧的培养6.1 诗歌的语言艺术6.1.1 讲解诗歌的语言特点:含蓄、凝练、富有音乐性6.1.2 分析《谈中国诗》中的语言艺术运用6.2 诗歌的形象思维6.2.1 介绍诗歌的形象思维:比喻、象征、拟人等6.2.2 引导学生通过形象思维理解诗歌意境6.3 诗歌的情感表达6.3.1 分析诗歌的情感类型:喜怒哀乐、忧国忧民等6.3.2 讲解如何通过诗歌的情感表达体会诗人的心境第七章:课堂互动与学生参与7.1 讨论与提问7.1.1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共同探讨诗歌鉴赏问题7.1.2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的阅读感悟7.2 创意写作7.2.1 布置课后诗歌创作作业,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7.2.2 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交流7.3 诗歌朗诵比赛7.3.1 举办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情7.3.2 邀请其他老师和同学担任评委,共同评价第八章:诗歌与生活的联系8.1 诗歌与个人生活8.1.1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寻找与自己生活经历相关的元素8.1.2 分享诗人如何通过诗歌表达个人生活感悟8.2 诗歌与社会文化8.2.1 讲解诗歌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反映时代背景、表达民众心声等8.2.2 分析《谈中国诗》中的社会文化内涵8.3 诗歌与自然环境8.3.1 介绍诗人如何通过诗歌描绘自然景色,抒发对自然的热爱8.3.2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受自然之美,提高环保意识第九章: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诗歌解读9.1 比较文学视角9.1.1 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分析中国诗歌与其他国家诗歌的异同9.1.2 引导学生从跨文化的角度解读诗歌9.2 现代文学观点9.2.1 引入现代文学理论,解析诗歌中的象征、隐喻等手法9.2.2 分析《谈中国诗》在现代文学背景下的价值9.3 跨学科研究9.3.1 探讨诗歌与其他学科(如历史、哲学、艺术等)的联系9.3.2 引导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深入研究诗歌第十章:教学总结与展望10.1 教学收获10.1.1 总结学生在本次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成果10.1.2 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总结经验教训10.2 改进措施10.2.1 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10.2.2 计划下一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10.3 展望未来10.3.1 设想未来在中国诗歌教学领域的拓展方向10.3.2 鼓励学生持续关注中国诗歌,培养对诗歌的热爱和鉴赏能力第十一章:诗歌创作与实践11.1 诗歌创作的基本原则11.1.1 讲解诗歌创作的基本原则: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情感与思想的表达等11.1.2 分析《谈中国诗》中的创作手法,引导学生学习诗人的创作技巧。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谈中国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谈中国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谈中国诗》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特点,掌握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讲解、讨论和扩展阅读,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对诗歌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对诗歌的阅读兴趣,增强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中国诗歌的特点和欣赏方法,培养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2.教学难点:启发学生通过感悟诗歌的形象和内涵,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中国诗歌朗诵录音或展示一组中国诗歌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2.知识点讲解:结合课本讲解的内容,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补充和拓展。

例如讲解中国诗歌的特点时,可以引用一些经典诗句来加深理解。

3.学生分组探究:根据预先设置的探究题目,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例如,“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差异”、“你最喜欢的中国现代诗人及其作品”等。

4.课堂交流与分享:让各小组代表上台分享讨论成果,鼓励学生们发表不同的观点,进行思想交流。

5.扩展阅读与作业:推荐一些中国诗歌的经典作品,让学生进行扩展阅读。

结合本课所学知识,布置与欣赏诗歌有关的作业,如写一篇读后感或诗评等。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讲解、演示、小组探究、讨论交流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诗歌朗诵音频或视频、图片展示等。

五、课堂练习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通过设置问答题、选择题等形式,检验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2.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以及作业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知识技能的应用、学习态度和参与度等方面。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辅助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诗歌朗诵音频或视频、相关图片等。

2.工具:教室或活动室、笔、纸等文具用品。

七、结论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对中国诗歌的特点和欣赏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谈中国诗》优秀教案

《谈中国诗》优秀教案

《谈中国诗》优秀教案《谈中国诗》优秀教案《谈中国诗》优秀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的一些特点;2.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段落结构入手,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进而把握全文大意。

二、能力培养目标:1.引导学生掌握通过抓住关键性语句划分段落和归纳段意。

2.学习作者在中国诗与外国诗的比较中,归纳中国诗的特点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优秀的诗歌艺术的热爱之情。

四、美育渗透目标:1.对文中的比喻进行分析,体会比喻的含义和表达效果;2.鼓励学生对作者观点提出不同意见,提高自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的一些特点;2.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段落结构入手,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进而把握全文大意。

难点:1.引导学生掌握通过抓住关键性语句划分段落和归纳段意。

2.学习作者在中国诗与外国诗的比较中,归纳中国诗的特点的写法。

解决办法: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资料。

例如,关于作者的资料,关于课文内容的资料。

如有条件,指导学生自己进图书馆查找或者上网搜索。

学生也可以分成小组,合作寻找有关资料,然后供班上集体使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段落结构入手,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进而把握全文大意。

2.引导学生掌握通过抓住关键性语句划分段落和归纳段意。

3.学习作者在中国诗与外国诗的比较中,归纳中国诗的特点的写法。

二、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非常喜欢长篇小说《围城》,其作者就是学贯中西的鸿儒钱钟书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文艺论文《谈中国诗》(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

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江苏无锡人。

钱钟书深入研读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的阅览和研究。

主要著作有《谈艺录》(1948)、《管锥编》(1979)、《宋诗选注》(1958)。

2021谈中国诗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2021谈中国诗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2021谈中国诗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谈中国诗》主要讲解了中国诗与西方诗在形式方面的不同,以及对待中国诗歌以及中国诗歌研究的正确态度。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谈中国诗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谈中国诗》教案[教学目标]一、学习本文运用比较方法展开论述的写作特点,体会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的积极作用。

二、了解中国诗的特点,欣赏旁征博引的论述风格。

三、感受本文生动、机智的语言,体会其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形象的妙处。

[教学重点及难点]一、体会比较法的妙用,学习使用这种方法;二、欣赏本文生动、形象的论述语言。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请你谈谈中国人的形象。

(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

)那么欧洲人呢?(黄头发,蓝眼睛,白皮肤。

)在回答这两个问题时运用了什么思维方式?(比较思维)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从把握其特点开始的,但如何去把握其特点,这就需要一定的方法,比较法是运用最普遍的一种。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成功运用这一方法的文章。

(板书课题)二、介绍作者1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2教师补充。

三、通读全文,感知内容完成课后练习一的表格。

四、阅读、思考、回答1文章从哪些方面展开了论述?2论述时侧重于哪些方面?为什么?3谈一谈本文运用比较方法的作用。

明确:“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

4如果把文章划分为引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具体怎么分?明确:首段为引论,末段为结论,中间为本论。

5文章的结论是什么?明确: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中国的”更重要;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

第二课时一、精读、探究1完成课后练习三。

2感受本文生动、形象的论述语言。

(1)找出你认为最妙的比喻句,谈谈你的理解。

指导:抓住本体、喻体,弄清比喻义,说出它在表达上的积极作用。

(2)除了比喻句,还有哪些你认为意蕴深厚的语句?谈谈你的感受。

(3)找出你不理解的语句,大家讨论解决。

二、拓展、应用试用比较的方法分析某种文艺现象,比如元曲、戏剧小品、通俗歌曲、踢踏舞等等。

《谈中 国诗》 教学设计

《谈中 国诗》 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的特点,提高对中国诗的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比较文学的思维,能够将中国诗与外国诗进行对比分析。

3、激发学生对中国诗歌的热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中国诗的特征,如篇幅短小、韵味悠长、含蓄深沉等。

(2)理解作者通过比较中西方诗歌所阐述的观点。

2、难点(1)体会作者对中国诗独到而精妙的见解,并能够形成自己的评价。

(2)引导学生在跨文化的视角下,深入思考中国诗的独特价值。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比较分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经典的中国诗歌朗诵音频,如李白的《将进酒》,让学生在感受诗歌韵律美的同时,引发对中国诗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简要介绍钱钟书先生的生平、文学成就以及在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贡献,为学生理解本文的观点和风格奠定基础。

(三)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文中主要论述了中国诗的哪些特点?2、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明确作者的论述思路。

(四)文本精读1、中国诗篇幅短小(1)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体现中国诗篇幅短小的语句,如“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

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

”(2)通过与外国诗的对比,如荷马史诗等,让学生体会中国诗在篇幅上的特点。

(3)组织学生讨论:篇幅短小是否会影响中国诗的表现力?2、中国诗韵味悠长(1)分析文中关于中国诗韵味的论述,如“言有尽而意无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等。

(2)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所读过的韵味悠长的中国诗,并谈谈感受。

(3)探讨:中国诗韵味悠长的原因是什么?3、中国诗含蓄深沉(1)找出文中体现中国诗含蓄特点的例子,如“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2)引导学生与直白表达情感的外国诗进行对比,感受中国诗含蓄之美。

(3)思考:含蓄的表达方式对读者理解诗歌有怎样的挑战?4、中国诗重暗示(1)解读文中关于中国诗暗示手法的阐述,如“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一种现象。

《谈中国诗》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

《谈中国诗》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

《谈中国诗》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谈中国诗篇一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能力目标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难点1.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由王维的《山居秋暝》入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如果说这首诗从某一个角度代表着中国古代诗歌,那么中国诗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可以从多角度来理解(语言的形象、凝练,结构跳跃,画面美等等)引出学者钱钟书先生在1945年面对着一群美国人,他是怎样向他们演说中国诗的特点的,大家也可以对照着思考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或者体会自己与他的观点的差异。

二、作者简介出示投影:钱钟书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攻读,获B.Litt.(Oxon)学位。

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

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

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

1953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

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

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8226;兽#8226;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

《谈中国诗》教案与教学反思

《谈中国诗》教案与教学反思

《谈中国诗》教案与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诗歌的起源、发展和主要特点;(2)掌握一些中国古代著名诗人的生平和作品;(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中国诗歌的艺术特色;(2)学会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诗歌的主题、形象和表达技巧;(3)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中国诗歌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激发创造力;(3)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作品。

二、教学内容1. 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2. 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及其代表作;3. 中国诗歌的主要特点和艺术魅力;4. 文学鉴赏方法的应用;5. 诗歌主题、形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及其代表作,中国诗歌的主要特点和艺术魅力。

2. 教学难点:文学鉴赏方法的应用,诗歌主题、形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诗歌的认识和感受,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及其代表作。

3. 课堂讲解:讲解中国诗歌的主要特点和艺术魅力,教授文学鉴赏方法。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主题、形象和表达技巧,分享学习心得。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编写一篇关于中国古代诗人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准确地介绍了中国诗歌的发展和特点,是否突出了重点和难点。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程度是否有所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是否有所增强。

4. 改进措施:针对教学中的不足,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提高文学素养。

2. 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提升审美能力。

3. 通过学习中国诗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诗歌的基本特点:押韵、节奏、意象、抒情。

3. 诗歌的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

4. 鉴赏诗歌的方法。

5. 经典诗歌作品的欣赏与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鉴赏诗歌的方法。

2. 难点:理解并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深入解读经典诗歌。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基本特点、表现手法和鉴赏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诗歌,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魅力。

3. 互动教学法:分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 实践教学法:创作诗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诗歌的基本特点。

2. 第二课时:诗歌的表现手法,鉴赏诗歌的方法。

3. 第三课时:经典诗歌作品的欣赏与分析。

4. 第四课时:分组讨论,分享心得。

5. 第五课时:诗歌创作实践,展示成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诗歌鉴赏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作业,评估学生对诗歌意象、抒情等方面的理解深度。

3. 诗歌创作能力:评估学生在诗歌创作中的表现,包括用词、节奏、表现手法等方面。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选读》等。

2. 参考资料:有关中国诗歌的论文、书籍、网络资源等。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八、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古典诗歌的朗诵或演唱版,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3.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基本特点、表现手法和鉴赏方法。

4. 案例分析:分析经典诗歌,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魅力。

5. 互动环节:分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谈中国诗优秀教案

谈中国诗优秀教案

谈中国诗优秀教案中国诗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2. 学习和欣赏中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作品。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诗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掌握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 学会欣赏中国古代诗歌的美。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难点:1. 学生的诗歌创作和表达能力。

2. 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

通过讲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使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要素和写作技巧。

2. 组织课内外的诗歌欣赏活动,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

3. 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内容和方法:1. 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

通过讲解和学习中国古代诗歌的典型作品,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唐诗三百首》的学习和欣赏。

学习和欣赏《唐诗三百首》中的经典诗歌,理解其意境和艺术特点。

3. 诗歌创作。

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组织课内外的诗歌创作比赛,展示学生的才华和创造力。

六、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2. 学习和欣赏《唐诗三百首》中的经典作品。

3. 分组进行诗歌创作和表演活动。

4. 组织课内外的诗歌欣赏和创作比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七、教学评价:1. 学生的诗歌创作和表达能力。

2. 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八、教学资源:1. 《中国古代诗歌选》。

收集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作品,是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2. 《唐诗三百首》。

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代表作之一,学习和欣赏《唐诗三百首》对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九、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诗歌优秀教案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学会了欣赏和创作诗歌,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诗歌创作和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高二语文《谈中国诗》教案

高二语文《谈中国诗》教案

高二语文《谈中国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与特点;2.学习并掌握中国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3.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兴趣与能力;4.通过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口语表达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中国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2.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历程与特点。

教学难点:1.掌握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的方法与技巧;2.理解中国古代诗歌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介绍诗歌的基本概念、功能等,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导入问题:诗歌是什么?诗歌有什么重要意义?你最喜欢的诗歌是哪一首?2. 课堂讲授(25分钟)通过PPT或教材的介绍,讲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与特点,包括唐宋诗、元曲、近现代诗歌等。

重点讲解唐诗时期的发展特点,如诗人的社会地位、艺术追求等;元曲的代表作和特点;近现代诗歌的追求等。

同时,让学生认识中国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包括诗歌的朗诵、音韵、笔法、意象等。

3. 课堂讨论(25分钟)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唐诗、元曲、近现代诗歌的鉴赏讨论,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每组选出一首代表作,进行朗诵,并分析诗歌的音韵、笔法、意象等,总结归纳鉴赏方法。

4. 课后作业(10分钟)要求学生在课后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中国古代诗歌,进行鉴赏分析,并用PPT 制作一个简单的诗歌鉴赏报告,反馈给老师。

四、教学方式1.课堂讲授;2.分组讨论;3.个人作业。

五、教学评估1.出示10道选择题,检测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鉴赏方法等方面的掌握程度;2.通过课堂讨论和个人作业,评估学生的口语表达和鉴赏能力。

六、教学反思该教案通过讲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历史发展和代表作品,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课堂活动和个人作业,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鉴赏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适时引入中国古代文化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诗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从而更好地去欣赏和鉴赏诗歌。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历史演变和基本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中国诗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古典诗词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3. 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表达。

4. 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

5. 欣赏中国古代著名诗人的作品。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诗歌的历史、形式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诗歌作品,引导学生体会意象、意境和情感。

3. 鉴赏实践法:让学生动手赏析诗歌,培养审美能力。

4.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谈中国诗》相关内容。

2. 课件: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著名诗人及作品。

3. 诗歌鉴赏素材:古今中外著名诗歌作品。

4.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白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中国诗歌的历史演变,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国诗歌的形式、特点和鉴赏方法。

3. 实践:让学生动手赏析诗歌,体会意象、意境和情感。

4. 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赏析活动中的积极参与情况。

2. 诗歌鉴赏作业: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分析和表达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和分享。

4. 课后心得体会:收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反馈和心得体会。

七、教学拓展1. 组织诗歌朗诵会,让学生体验诗歌的韵律美。

2. 邀请诗人或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诗歌创作和鉴赏的理解。

3. 开展诗歌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4. 参观文学馆或博物馆,了解诗歌历史和诗人生活。

八、教学资源1. 诗歌鉴赏书籍和杂志:提供给学生深入学习参考。

2. 在线诗歌数据库:方便学生查阅和欣赏诗歌。

3. 诗歌朗诵视频: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4. 诗歌创作指南:指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谈中国诗》教案《谈中国诗》是钱钟书所写,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语言,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有卓著成绩。

职场准备了高二语文《谈中国诗》教案,供大家参考!●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了解大概。

本文写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词造句、行文布局、佳构机巧、言语妙喻都需要深入口味,反复吟诵。

2.串通文义,学习文法。

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

此文结构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别具风采。

3.不求全貌,雕琢精义。

理解本文的另一要点在于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细琢;特别是文中生动奇巧的妙言妙语,要用心揣摩体会。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诗歌,大家能背几首吗?(学生试背三两首)那么,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自由发言: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等)如果要更进一步了解诗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

(板书课题《谈中国诗》)二、 ___简介出示投影:钱钟书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攻读,获B.Litt.(Oxon)学位。

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

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 ___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 ___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 ___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

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

1953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

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

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 ___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

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

《谈艺录》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

解放后,钱先生出版有《宋诗选》《管锥篇》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

钱先生还参与《 ___选集》的外文翻译工作。

主持过《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

他的《宋诗选注》在诗选与注释上都有高明识见,还对中外诗学中带规律性的一些问题作了精当的阐述。

《管锥篇》则是论述《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史记会注考证》《老子王弼注》《列予张湛传》《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外传》《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学术巨著,体大思精,旁征博引,是数十年学术积累的力作,曾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

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

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意1.学生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明确:本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 ___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

这部分又分三层:第一层(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从诗的篇幅上进行论述: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

第二层(自“-一位中国诗人说”至“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论述中国诗的意韵之美一一“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富于暗示。

第三层(自“西洋渎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至“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通过对比的方式具体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

第四部分(自“所以,你们讲,中国诗……”至“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觉得甜蜜的家乡困远征增添了甜蜜”),论述中国诗的总体特色,并且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2.学生准确筛选有关段落中的信息,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学生思考后,明确: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

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3.学生分组时论本文行文的特点.要求举例说明。

明确:本文在行文布局上的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中外相容,古今兼顾,且处处都设机巧,让读者回味无穷。

比如要回答“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钱钟书巧妙地设下一个“陷阱”。

他告诉我们,要用这样的问题来提问是不合适的。

只有在具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和将中外诗进行对比的情况下才能作出合理的结论。

并且告诉读者,这种方法即是比较文学的方法。

不多的几句话,就把基本观点和原则交代清楚了。

以下的每一个论述几乎都包藏着对比和综合。

如中国诗的发展史问题,就由伏尔泰所引出,然后道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如谈中国诗的篇幅,则以爱伦坡的话立论。

不仅指出了中国涛的特点及其原因,还指出了中国诗的特殊之处: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在谈中国诗的意韵和特殊表达方式时,则援引了魏尔兰、济慈、维荣、莎士比亚、拜伦等外国诗人的见解,材料充实,说服力强。

四、品味文章的语言方法一:学生自己找出感兴趣的句子自由发言。

方法二:教师出示投影中的句子让学生品析。

如用第二种方法,可出示下列句子供学生品味。

1.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2.中 ___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

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3.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

……余下的只是静默一一沉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4.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

《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

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5.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

这事了不足奇。

教师提示:1.这句话的本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诗”,即不是指中国诗歌中的某一类作品或某位诗人的作品,而是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

早熟,是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是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腐化,是对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而言的)。

这句话,借助比喻和比喻中的对比(“早熟”与“早衰”),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特征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

2.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二是点明造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

“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这样的建筑物就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 ___以此作喻,批评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往往脱离客观实际,没有坚实的基础,其结果必定影响艺术的健康、稳定地发展。

这个批评是相当尖锐的,比喻中透出了强烈的讽刺意味。

句中“聪明”一词是反语,是没有掌握艺术创作规律只凭臆断从事的思想方法。

所渭的“聪明”不过是自欺欺人。

“流毒无穷地聪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上述思想方法的危害一一错误的东西 ___得不到批评、 ___,反倒堂而皇之地沿传下去,贻害无穷。

3.此句意在说中国诗的意蕴很悠远,但其表达风格却十分平和。

4.本句隐讽那些对于西方文化不懂装懂的人。

5.此句意在讲对外国诗了解得越深,越能 ___本国诗。

五、课文总结钱钟书融会多种知识,探幽入微,条理精辟地论述了中国诗歌的特点。

并在保证论述严谨周密的同时运用了大量比喻,使文章多姿多彩,幽默睿智。

真不愧为“文化大家”!六、布置作业试用比较的方法探究:与中国古诗相比,中国新诗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征。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 ___及其作品;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过程与方法:3.学习本文运用比较方法展开论述的写作特点,体会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的积极作用;4.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欣赏旁征博引的论述风格;5. ___本文生动、机智的语言,体会其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形象的妙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6.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 ___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 ___用语之机巧。

[教学难点]1.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你喜欢读中国诗吗?它有怎样的特点呢?“诗”(湿)其实是“干”的,即它首先是凝练的。

读它就像吃压缩饼干,非要用水融一融才能吃得下去,这“水”就是你的思想感情,你的直接京历或间接经历,你的思考,你的品味。

那么,除此之外,它还有哪些特点?西方国家的诗是否也像压缩饼干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来 ___诗和西方诗的。

(板书课题--谈中国诗)二、 ___简介及背景资料:多媒体课件展示 ___简介: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江苏无锡人。

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

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 ___光华大学任教。

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

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 ___学位。

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

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 ___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

与此同时,他在 ___暨南大学、 ___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

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需牢记的代表作:(学生记录)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长篇小说:《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

(《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

多卷本《管锥编》, ___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

)背景资料: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