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曲的传播状况
简论戏曲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我国的传统戏曲是中华民族优秀的艺术形式之一,它融合了多种表演技法之美,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反映着我国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
中国戏曲也是世界戏剧的三大源头之一,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随着戏曲的不断发展,我国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地方剧种,并拥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中华民族进步的历史进程中,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丰富的精神文化享受。
因此,传播戏曲文化对于传承中华文明以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精神需求不断向新颖化、多元化、快捷化方向发展,题材陈旧、节奏缓慢的中国传统戏曲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瓶颈问题,导致我国戏曲在不断没落。
据统计,平均每两年消失三个剧种,且其中74个剧种仅剩一个职业班子。
加上戏曲工作者工资低,无法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且没有名气,导致大批人才流失至其他行业。
随着技术的发展,电视和网络节目的发展给戏曲的传承带来了新的渠道,但也难掩戏曲的颓势。
如近年来央视戏曲频道打造的《中国戏曲大会》、东方卫视的《喝彩中华》、湖北卫视的《戏码头》等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戏曲的关注度,部分节目还取得了首播几乎零差评的喜人成绩,但也仅能在首播或决赛时登上收视率的前20榜单,且与其他娱乐节目的收视率差之千里,更不必说中间几期的收视情况[1]。
为了继续传承和发扬戏曲文化,我们必须面对这些问题,发掘问题根源并寻找合理的手段解决它们。
大量学者针对戏曲文化当前面临的问题及对应的解决方案进行探讨,取得了丰硕成果[2][3],同时,部分学者关注到传播学在研究人类文化活动方面的优势,将该方法引入到我国文学分析中,为我国戏曲文化分析提供了新思路[4][5]。
对比传统的研究手段,传播学能更全面地分析我国戏曲文化的核心要素。
当前戏曲传播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但鲜有成果基于传播的 五个要素(主体、内容、媒介、客体、效果)全面分析我国戏曲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手段。
本文拟对这些内容进行讨论,为戏曲文化传播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河南豫剧的海外传播推广现状和对策研究
河南豫剧的海外传播推广现状和对策研究河南豫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随着中国经济的开放和文化输出的不断加强,河南豫剧也开始面向海外,希望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推广。
一、海外传播推广现状1. 海外演出和展示河南豫剧已经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展示和演出,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吸引了一定的观众群体。
一些华人社区也举办了豫剧演出活动,为当地华人和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外国人提供了接触豫剧的机会。
2. 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一些文化交流活动中也会邀请河南豫剧演员参与演出,例如文化节、艺术展、戏剧节等活动。
这些活动为豫剧演员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也增加了海外观众的接触机会。
3. 传统艺术教育在一些国家,也有一些学校或机构致力于传统艺术的教育和推广,他们会邀请专业的豫剧老师来教授豫剧表演技巧和演唱技巧,培养当地的豫剧爱好者和传承人才。
1. 文化认知障碍在海外,许多人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戏曲并不了解,对豫剧的审美需求和接受程度也有所不同。
这就需要豫剧的推广者在海外市场做好市场调研和文化适应性调整。
2. 地域文化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戏剧审美观念,豫剧要想在海外传播和推广,需要在表演形式、剧情叙事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编和调整,使其更符合当地观众的审美需求。
3. 语言障碍豫剧是中国传统戏曲,演出通常是使用中文进行的,而海外观众大多数是使用英文或其他语言,这就需要配备专业的翻译团队,或者在演出中加入多媒体字幕等方式,方便海外观众理解和欣赏。
1. 打造品牌形象在海外推广豫剧,首先要提升豫剧的品牌形象,塑造一个有辨识度和吸引力的品牌形象。
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海报、宣传册、宣传片等方式,向海外观众展示豫剧的魅力和特色。
2. 举办巡回演出可以组织专业的豫剧团队,进行海外的巡回演出,走进不同的华人社区、文化中心、大学校园等地方,为海外观众提供近距离的观赏体验。
4. 举办讲座和培训可以组织豫剧表演技巧的讲座和培训班,在当地的戏剧学校、文化机构等场所,向当地的表演者、学生和观众介绍豫剧的历史、表演技巧和唱腔技巧,增加当地民众对豫剧的了解和兴趣。
戏曲传播调研报告
戏曲传播调研报告戏曲传播调研报告一、研究背景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然而,在当今社会,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和文化多样性的增加,戏曲的传播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为了了解戏曲传播的现状以及可能的变化趋势,本报告进行了戏曲传播的调研。
二、研究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1. 戏曲的传播渠道和方式;2. 戏曲传播受众的特点;3. 正在发生的改变和可能的趋势。
三、研究方法本次调研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法。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20-50岁之间的受访者,包括了他们对戏曲的了解程度、喜好程度以及获取戏曲信息的方式等方面;访谈则主要针对戏曲传媒机构的相关从业者,了解他们对戏曲传播的看法和目前遇到的挑战。
四、调研结果1. 传播渠道和方式:根据调研结果显示,目前戏曲的传播主要通过电视台、剧院演出、社交媒体以及网络直播等方式。
其中,电视台是最主要的传播渠道,占比达到60%,其次是剧院演出,占比约为25%。
2. 传播受众特点:调研结果显示,戏曲的传播受众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群,尤其是60岁以上的人群。
其中,男性受众占比稍高,占到了55%左右。
3. 改变和趋势:调研显示,随着新媒体的兴起,戏曲的传播方式正在发生改变。
使用社交媒体和网络直播等渠道观看和学习戏曲的人数在逐渐增加。
此外,也有调研结果显示,部分年轻人对戏曲表现出一定的兴趣,他们通过在线平台观看解说戏曲的视频,进行自学和欣赏。
五、结论与建议根据以上调研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目前戏曲传播的主要渠道还是传统的电视台和剧院演出,但新媒体渠道的使用已经开始成为趋势。
2. 戏曲传播的受众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群,但年轻人对戏曲的兴趣有所增加。
基于上述结论,可以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戏曲在电视台和剧院的传播,提高传统渠道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同时积极开发新媒体渠道,满足年轻人群对戏曲的需求。
2. 在新媒体渠道上推广戏曲,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戏曲短视频,提高年轻人的参与度和兴趣,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戏曲传播中来。
传统戏曲的创新与传承——中国戏曲发展现状与前途展望
传统戏曲的创新与传承——中国戏曲发展现状与前途展望中国戏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在中国文化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多元化,中国戏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一、传统戏曲的创新与发展传统戏曲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传统戏曲涵盖了多种表演形式,如京剧、豫剧、越剧、粤剧等,每种剧种都有其独具特色的表演方式和风格。
传统戏曲的创新与发展是中国戏曲界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积极应对时代变革的必要条件。
1. 新表演形式的创新随着时代的变化,观众对于戏曲表演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戏曲形式已经无法完全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因此创新也成为了戏曲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些新型表演形式的出现,如电视舞台剧、戏曲小剧场、微电影等,为戏曲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其中,电视舞台剧是一种将舞台剧表演方式与电视剧形式结合的新型表演形式。
它将传统戏曲剧目、舞美、配乐、服装等元素与电视剧拍摄技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表演形式。
这种形式更加适合现代观众的口味,也更容易传播和接受。
2. 艺术语言的革新戏曲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需要有精湛的表演技艺,还需要有优秀的艺术语言,才能够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但是,传统的戏曲艺术语言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失去了传播和接受的市场。
因此,创新戏曲艺术语言,不失传统特色,更符合现代审美需求,已经成为了戏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近年来,京剧故事以及戏曲剧目在内容上逐渐融入了当代生活元素,如网络时代、社交媒体、新闻事件等。
另外,一些新的表演技巧也被引入到传统戏曲表演中,如音乐、乐器演奏、身体语言等。
这些都为戏曲语言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切入点。
3.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戏曲发展需要一种平衡,既要传承传统,又要创新与发展。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就成为了戏曲发展的关键之一。
在传承传统的同时,充分注入现代审美元素,从内容上、形式上、艺术语言上寻求突破,将传统戏曲与现代文化相互渗透,是中国戏曲发展的未来方向。
河南豫剧的海外传播推广现状和对策研究
河南豫剧的海外传播推广现状和对策研究河南豫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源自河南省豫剧以歌唱为主,表演形式较为简练,以情节布局、音乐民俗和武术等为主要特色。
作为中国的国粹之一,河南豫剧在国内有着相当广泛的影响,但在海外的传播推广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本文将从河南豫剧海外传播推广现状出发,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1.海外传播渠道狭窄目前,河南豫剧在海外传播的渠道相对较为狭窄,主要是通过一些文化交流活动或者中国文化中心的演出来进行传播。
在一些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上,虽然会有河南豫剧的演出,但是受众相对有限。
而且这种方式的传播往往只是片面地展示了河南豫剧的表演特色,没有给观众提供更多深入了解的机会。
2.推广宣传力度不足在海外进行河南豫剧的推广宣传方面还存在不足,很多国外观众对于中国戏曲的了解还停留在表面,对于河南豫剧的特色和魅力并不清楚。
除了零星的演出之外,很少有以河南豫剧为主题的展览、讲座等文化活动,以便更好地向外界介绍和宣传河南豫剧这一中国传统文化。
3.文化融合不足在海外传播推广过程中,河南豫剧与当地文化的结合不够紧密,缺乏对当地观众文化心理和审美需求的深入了解。
这样就无法很好地利用当地文化的优势,将河南豫剧与当地的文化进行融合,以吸引更多的观众。
二、对策建议1.开拓传播渠道针对河南豫剧在海外传播渠道狭窄的问题,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国际文化交流机构或者组织河南豫剧的海外巡回演出,以便更好地向海外观众展示河南豫剧的魅力。
同时也可以积极开展与国外文化交流机构的合作,将河南豫剧的演出引入到国外的一些重要文化活动中,以便更广泛地推广河南豫剧。
2.加大推广宣传力度针对推广宣传力度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国际推广团队,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和新闻媒体等多种渠道,加大对河南豫剧的宣传推广力度。
同时也可以通过举办河南豫剧专题展览、举办讲座、举办中外文化交流活动等形式,让更多的国外观众了解并喜爱上河南豫剧。
传统戏曲在现代传播
传统戏曲在现代传播
中国传统戏曲种类繁多,黄梅戏、京剧、评剧、越剧、豫剧、昆剧、粤剧、庐剧、徽剧、淮剧、沪剧、吕剧、湘剧、柳子戏、茂腔、淮海戏、锡剧、婺剧、秦腔、碗碗腔、关中道情、太谷秧歌、上党梆子、雁剧、耍孩儿、蒲剧、陇剧、汉剧、楚剧、苏剧、湖南花鼓戏、潮剧、藏戏、高甲戏、梨园戏、桂剧、彩调、傩戏、琼剧、北京曲剧、二人转、二人台、拉场戏、单出头、河北梆子、漫瀚剧、河南坠子、河北梆子、湖南花鼓戏、淮北花鼓戏、梅花大鼓等等等等都有保存.在新时代,这些曲种都或多或少的遭到了冲击,就连国粹京剧也不例外.什么原因呢?我比较同意姚家余老师的观点:传统戏曲与现代生活节奏格格不入,现代生活节奏快,传统戏曲一句唱腔就会甩半分钟.当然不会有人来听.不过做为传统戏曲,我们不应抛弃它,许多仁人志士在为传统戏曲复兴做着努力。
所以诞生了许多新戏,如:今日痛饮庆功酒等。
传统戏曲在新时代不受待见是显而易见的,但不受待见也可以将责任推到政府身上,政府不提倡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所能接受到最多的戏曲是在CCTV11频道,但大多是老年人才会观看,我走马观花看了一下,五天有四天在播同一部《武松打店》,没有新东西,央视频道还极其死板,不肯播出民间剧团的作品,终日只有几个吃皇粮的戏子在台上咿咿呀呀,一年只需拍几个作品就行了。
当然不会有人来看,终上所述,传统戏曲因其本身特点与现代节奏不符,以及政府并不想复兴它,所以传统戏曲在现代传播成了一个巨大的难题。
新媒体时代的戏曲传播与传承研究
新媒体时代的戏曲传播与传承研究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传承和传播也在新媒体时代经历了新的发展阶段。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新媒体时代的戏曲传播和传承研究。
一、新媒体时代戏曲传播的变革戏曲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品,文化底蕴深厚,历代传承丰富。
但是,传统戏曲文化艺术品传承和宣传方式相对落后,长期以来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传承问题。
传统的戏曲表演在现代社会中显得过于古老单一,面临着失去年轻观众的困境。
而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则为戏曲的宣传和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
1. 网络直播以前,戏曲只能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体进行宣传,具有时效性和局限性,观众无法随时随地地欣赏到想要的经典演出。
而现在,网络直播重新定义了人们对戏曲的接触方式。
各种网络直播平台为戏曲爱好者提供了随时随地接触戏曲的机会,让传统的戏曲文化艺术品获得更多的关注和传播。
2. 穿越重重时空的短视频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了短视频创作和分享的行列中来。
戏曲传承者们也通过短视频平台,将戏曲文化通过流行化、个性化的展现方式呈现在年轻人的面前,让年轻人重新认识传统文化,激起年轻人的文化自信。
3. 音频节目近年来,以古代小说和历史题材为主的声音剧在市场上受到广泛欢迎,而戏曲音频节目则在这个背景下逐渐得到市场的认可。
这种传统文化艺术品的内容,以声音为主要表现形式,适合冥想、放松和随时随地享受的观众。
通过长期广泛的戏曲音频节目播出,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戏曲,激活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力量。
二、新媒体时代戏曲传承的挑战除了为戏曲传播和宣传提供了新机遇,新媒体时代也带来了一些难以克服的传承问题。
1. 普及理解困难戏曲是一种需要对语言、舞蹈、音乐和绘画等多种形式要素进行综合理解、把握和欣赏的艺术品,需要较长时间的观看和学习。
然而,现在年轻人都非常忙碌,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接受这种传统文化艺术品,这也是新媒体时代的大量媒体内容引起注意力不足的一个原因。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保护与传播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保护与传播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传统戏曲文化逐渐遭遇困境,面临着保护和传播的问题。
保护和传播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是十分重要的,不仅有助于文化传承,还能够提升人们的审美享受和文化素养。
为了保护和传播传统戏曲文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加强对传统戏曲文化的研究和保护。
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戏曲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组织专家学者对传统剧种进行深入研究,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和政策。
还可以鼓励年轻人参与戏曲文化的研究,培养一批专业的传承人。
加强对传统戏曲文化的宣传和普及。
政府可以通过各种媒体渠道,比如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宣传传统戏曲文化的价值和魅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传统戏曲文化,并培养对其的兴趣和爱好。
还可以组织各类活动,如戏曲展览、演出、讲座等,吸引更多的观众参与,推广传统戏曲文化。
加强对传统戏曲艺术家的培养和扶持。
政府可以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培养年轻的戏曲人才,提供经济支持和各类培训机会,帮助他们提高演技和创作能力。
还可以对传统戏曲艺术家给予一定的荣誉和保障,建立健全的福利制度,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激励更多的人从事传统戏曲艺术的创作和表演。
加强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交流和融合。
传统戏曲文化可以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表现方式和创作手法,与现代戏剧、电影、音乐等相结合,创造出更具有现代感和吸引力的作品,吸引更多的观众。
也可以促进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间的艺术交流和碰撞,推动传统戏曲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保护和传播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政府、学者、艺术家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研究和保护工作、加大宣传和普及力度、培养和扶持艺术家、加强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交流和融合等多方面的努力,可以实现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保护与传播,继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戏曲网络传播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中国戏曲网络传播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摘要:中国戏曲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是独属于中华民族的宝贵艺术财富,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随着网络的发展,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我国的戏曲也试图通过新的媒介来传播和传承,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碰撞,拓展了戏曲的传播领域。
通过对中国戏曲网络传播的调查,笔者发现虽然中国戏曲在网络中传播,但是传播效果并不好,针对此种现象,本文从中国戏曲网络传播现状分析和针对中国戏曲网络传播现状的对策两方面着手,对中国戏曲网络传播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中国戏曲;网络传播;对策1中国戏曲网络传播的现状分析中国戏曲是中华传统艺术之一,历经汉、唐、宋、金,形成了完整的戏曲艺术。
其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将美术、舞蹈、音乐、文学等众多艺术门类融于一身。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传统戏曲受到了强大的冲击,所以,中国戏曲要借助网络传播力量继续发展。
中国戏曲作为艺术与文化的特殊载体,却处于受众老化、人才流失、在中国日趋小众化的尴尬境地。
针对这种现象,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目前各个网站都在传播戏曲,各大网络平台都有戏曲的相关视频、介绍和推广,但是传播效果并不明显,有三点原因:第一,人才断层,越来越少的年轻人去学习戏曲,对戏曲产生兴趣,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个是戏曲传播范围小,年轻人很少接触戏曲,另一个是演员的工资低,用人机制不完善;第二,受众面小,现阶段看戏曲的人大部分是老年人,如果年轻人不主动在各个网站搜索戏曲两个字,网站也不会主动推送戏曲相关内容;第三,戏曲本身的内容不够新颖,无法吸引年轻人的注意。
此外,在网络的冲击下,逐渐形成了“快餐文化”,而戏曲一般分为十几出,甚至几十出,比如昆曲的《牡丹亭》一共有55出,在这样一个追求“快”的时代里,戏曲演出显得拖沓、漫长,很少有人愿意花几个小时去看一个故事。
2针对中国戏曲网络传播现状的对策2、1重视对中国戏曲的创新中国戏曲不能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内容不够新颖,无法吸引年轻人,所以要對戏曲进行创新。
浅析传统戏曲在当下的传播方式
传播效果
01
增强文化认同
通过传播传统戏曲,有助于增强 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 感。
02
传承传统文化
03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传பைடு நூலகம்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通过传播,可以传承 和弘扬传统文化。
传统戏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 观赏价值,通过传播,可以为群 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03
传统戏曲在当下传播的挑战与 机遇
移动终端应用
开发戏曲相关的移动终端应用, 如APP、小程序等,方便观众在 手机上随时随地欣赏戏曲表演、 了解戏曲知识、参与互动交流等 。
创新传播内容
多样化表演形式
除了传统的舞台表演,还可 以将戏曲与舞蹈、音乐、话 剧等其他艺术形式结合,创 新表演形式,吸引更多观众
。
跨文化交流
通过将戏曲与西方戏剧、音 乐等文化形式的交流与融合 ,创作出更具有时代感和国
际化的戏曲作品。
故事情节创新
在保留传统剧目经典元素的 同时,结合当代人的审美和 价值观,对故事情节进行创 新和改编,使戏曲更加贴近 现代观众的生活。
创新传播效果评估方式
数据化分析
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传播效果进行分析 和评估。通过分析观众的点击量、观 看时长、互动行为等数据,了解观众 的喜好和需求,为后续的传播策略提 供参考。
戏曲的内容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传说 ,通过表演来讲述故事,传达思想。
民间艺术
戏曲起源于民间艺术,包括说唱、舞 蹈、杂技等,这些艺术形式在长期的 发展过程中相互融合,形成了戏曲。
戏曲的演变过程
汉唐时期
汉唐时期,戏曲开始从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表演艺术。这个时期的戏曲表演形式比较简单,内容也较为 单一。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保护与传播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保护与传播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
它不仅是中国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中国传统戏曲文化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保护和传播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它的表演形式多样,剧种繁多,每种戏曲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从京剧、豫剧到川剧、粤剧,每一种戏曲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演唱技法。
这些戏曲作为中国民间文化的一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传承了中国古代哲学、伦理和美学观念,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民族文化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代社会,由于电子娱乐产业的兴起,戏曲文化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年轻一代对传统戏曲文化的认知逐渐淡化。
这对于传统戏曲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保护和传播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显得至关重要。
为了保护和传播中国传统戏曲文化,首先需要加强对戏曲文化的保护。
这包括对古老剧种的收集整理和保存,对传统剧目进行修复和保护,以及对相关文物和资料的保存和展览。
还需要加强对传统剧种的挖掘和研究,发掘和整理传统剧目的经典之作,推动戏曲文化的精品呈现和传承。
需要大力提倡传统戏曲文化。
通过举办戏曲文化展览、演出和比赛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传统戏曲,也可以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将传统戏曲文化向更广泛的受众传播。
还可以通过开设戏曲文化课程,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推动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还需要加强对传统戏曲艺术人才的培养。
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优秀的戏曲艺术人才,他们是戏曲文化的生命和灵魂。
应该建立健全戏曲艺术教育体系,培养一批专业的戏曲艺术人才,通过传带教育的形式,将戏曲艺术的精髓传承下去,保持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还需要加强对传统戏曲文化的政策扶持。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对于传统戏曲文化的保护和传播给予经济支持和政策倾斜,提高传统戏曲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促进传统戏曲文化的商业化运作,同时也要强化对传统戏曲文化的管理和监督,抵制低俗化和商业化的影响,确保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纯粹性和正统性。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是中国戏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人文内涵。
作为一种具有独特表演形式和艺术风格的表演艺术形式,戏曲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深受人们的喜爱。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戏曲文化面临着许多挑战。
传统戏曲的观众群体逐渐减少,演员队伍老龄化,传承人才不足等问题也逐渐显现。
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戏曲文化,许多措施被采取。
首先,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支持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政府设立了许多专门的基金,用于资助戏曲学校和传统戏曲剧团的建设和发展。
政府还鼓励年轻人参与戏曲的学习和传承,通过一系列的奖励措施,激发年轻人的学习和传承热情。
其次,大量的文化机构和民间组织积极参与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这些机构和组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传播渠道,将戏曲文化推广到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戏曲文化,从而保持其活力和传承。
最后,广大戏曲爱好者也发扬了传统戏曲文化的爱好,积极参与到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来。
他们组织各种戏曲文化活动,传承戏曲文化知识和技艺,同时也积极推广戏曲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这种文化。
总之,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文化机构、民间组织以及广大戏曲爱好者共同努力,才能让这种瑰宝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扬。
戏曲艺术的传播趋势
戏曲艺术的传播趋势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独特的艺术形式之一。
戏曲艺术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强大的艺术表现力,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并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全球文化传播的大环境下,戏曲艺术的传播趋势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戏曲艺术的传播途径日趋多样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戏曲艺术传播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
传统演出形式、舞台直播、互联网传播等方式在推动戏曲艺术的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统演出形式通过在国内外举办戏曲演出和文化交流活动,向世界展示中国戏曲的魅力。
而舞台直播通过高清的画面和立体的声音效果,使观众可以在家中观赏到精彩的戏曲演出。
互联网传播则极大地扩大了戏曲艺术的受众范围,使更多人能够了解和欣赏戏曲艺术。
其次,戏曲艺术在国际间的传播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作为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戏曲艺术在国际上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随着国际间文化交流的加强,戏曲艺术在国际间的传播得到了更多机会。
例如,国际音乐剧大师安德鲁·劳埃德·韦伯曾表示对中国戏曲艺术的喜爱,而且在他的音乐剧《经典戏剧》中融入了中国戏曲元素;此外,中国戏曲也经常在国外演出,并引起当地观众的热烈反响。
这些都表明,戏曲艺术在国际间的传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再次,戏曲艺术在青年人中的传播日渐兴盛。
戏曲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年轻人中逐渐走红。
通过在学校、社区等场所开展戏曲文化培训和推广活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中来。
同时,一些戏曲家的创新性尝试和时尚元素的加入,也使戏曲艺术更适合现代年轻人的口味和欣赏习惯。
这些都为戏曲艺术在年轻人中的传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最后,戏曲艺术的传播面临着一些挑战。
尽管戏曲艺术在传播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戏曲在海外传播的历史及文化意义
戏曲在海外传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特别是在东亚地区。
在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戏曲一直是重要的文化艺术形式,并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在近代,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文化交流的增加,戏曲在海外的传播范围也不断扩大。
例如,中国的京剧、越剧、豫剧等戏曲品种在海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推广,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和爱好者。
戏曲在海外传播的文化意义非常重大。
首先,戏曲是一种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它能够传递和传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价值观和历史传统。
通过戏曲的传播,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
其次,戏曲在海外传播也有助于增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软实力。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戏曲在海外得到广泛传播和认可时,它可以提高这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上的文化影响力和知名度,进而促进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发展。
最后,戏曲在海外传播还可以促进跨文化的交流和合作。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戏曲品种有着不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形式,通过相互学习和交流,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融合,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总之,戏曲在海外传播的历史和文化意义非常重大,它不仅可以传递和传承一个
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价值观和历史传统,还可以增强文化软实力,促进跨文化的交流和合作。
他者观照:中国京剧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
他者观照:中国京剧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中国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代表之一,自19世纪末开始传入日本,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成为了日本戏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个过程中,京剧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受到了日本当地文化、社会和观众的多方面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传统传播模式和观看方式。
本文将从他者观照的视角出发,探讨中国京剧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的历史、现状和影响。
一、中国京剧在日本的传播历史中国京剧最早传入日本可追溯至19世纪末,当时日本开始大规模引进中国戏曲艺术,京剧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其中最早的京剧演出可以追溯到1871年,此后,京剧在日本开始逐渐发展起来。
20世纪初,由于中日文化交流的加强和传媒的发展,京剧在日本的演出数量开始增加,观众规模也逐渐扩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京剧在日本的演出形式、演员阵容、剧目选择等方面逐渐与中国的京剧产生了一定的差异,形成了日本特色的京剧传统演出模式。
这种新的京剧传统演出模式,成为了日本当地戏曲文化的一部分,与日本其他戏曲艺术相互渗透、交流、互动,从而形成了多元、综合的戏曲文化传统。
目前,京剧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已经成为了日本戏曲文化中的一部分,京剧演出在日本各地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接受。
日本有一大批京剧演出团体,每年都会在各大城市进行巡回演出,吸引了大批戏曲爱好者和观众。
京剧在日本的传播渠道也在不断拓展,除了传统的演出活动之外,京剧视频、音频、图书等媒介也通过网络、电视、音像制品等途径广泛传播。
京剧在日本的传播途径不断多元化,为更多的观众了解和接触京剧提供了便利。
在京剧接受的过程中,日本观众对中国京剧也进行了一定的改编和创新,形成了一些具有日本特色的京剧作品。
在京剧表演、剧本改编、音乐配乐等方面,日本文化元素被融入使得京剧更贴近日本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文化背景。
在文化层面上,中国京剧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也对日本当地戏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京剧的传入,促进了日本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接触,使日本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更多的兴趣和好奇。
粤剧的生存状况及传承和发展探析
粤剧的生存状况及传承和发展探析粤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粤剧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状况、传承和发展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粤剧的生存状况及传承和发展进行探析,以期能够更好地了解并关注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现状与未来。
粤剧的生存状况粤剧作为南中国乐曲剧种,流行于中国南方的粤、港、澳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崛起,粤剧的生存状况备受关注。
传统粤剧的受众群体逐渐减少,特别是在年轻一代中,由于社会变迁、生活方式的改变,粤剧的传统观众日渐减少,观众年龄普遍偏大,年轻人对粤剧的认知度和兴趣较低。
粤剧剧团和演员的生存压力日益增加,受到来自电视、网络、电影等娱乐产业的冲击,演员招聘、演出场地等问题也成为粤剧传承和发展的困难所在。
传承和发展粤剧的传承和发展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粤剧剧团和演员需要积极探索和创新,开拓观众市场,拓宽表演风格,加强文化交流,通过培训、教育等方式提高演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需要积极推广和宣传粤剧,引导社会各界重视和关注粤剧的传承和发展,通过各类文化活动、演出等形式,传播粤剧的精髓和魅力,吸引更多的观众和支持者。
政府、社会机构等应加大对粤剧的扶持力度,加强政策引导,出台相应的保护政策和措施,切实保护和传承粤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未来展望尽管粤剧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困难,但我们相信,粤剧仍然有着光明的未来。
粤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表演艺术魅力和内涵,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认可,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
随着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和信息化发展,粤剧也有着更好的传播和推广条件,可以通过新媒体、网络平台等方式,拓展观众群体,提升影响力和知名度。
粤剧的传统艺术特色和价值观念也能够得到更多人的认同和接受,促进粤剧的传承和发展。
在此背景下,粤剧未来的发展前景是值得期待的。
粤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值得我们共同努力去传承和发展。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保护与传播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保护与传播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作为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历经千年,深受人民喜爱。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以及新媒体的兴起,传统戏曲文化在一段时间内受到了冲击,甚至有些地方出现了传承中断的现象。
保护和传播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保护与传播。
要保护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就必须从政府层面出发,加大对传统戏曲文化的扶持力度。
政府可以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提高对传统戏曲文化的保护力度,并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戏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政府还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机构或者部门,负责传统戏曲文化的保护与传播工作,制定相关规范,规范传统戏曲的演出和传承活动,加强对传统戏曲艺术家的培训和引进。
传统戏曲文化的保护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参与。
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认可,需要更多的人来加入到传统戏曲文化的保护工作当中。
社会各界可以通过举办相关的活动,如戏曲演出、戏曲培训营等,提高民众对传统戏曲的认识和热爱。
各级学校也可以将戏曲文化纳入到课程当中,让更多的学生接触和了解传统戏曲文化,从小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保护和传播中国传统戏曲文化需要借助现代化手段和新媒体平台。
当今社会,新媒体的兴起为戏曲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
通过互联网、移动通讯等现代化手段,传统戏曲文化可以更好地走进千家万户,用更加现代的方式让年轻人了解和喜爱传统戏曲文化。
各大电视台、广播台也可以开设专门的戏曲节目,加大对传统戏曲文化的宣传推广力度。
一些新兴的平台如抖音、快手等也可以开设相关的戏曲传播频道,让更多的年轻人通过这些平台来了解传统戏曲文化。
保护和传播中国传统戏曲文化需要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是中国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在传承的也需要加强与国外相关机构和个人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让更多的国际友人了解和喜爱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推动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国际化发展。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保护与传播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戏曲的社会在场性和传播困境
文化长廊南方论刊·2022年第6期一、戏曲的社会在场性(一)戏曲的想象和综合性寓于民俗之中1.戏曲的想象和受众的生成“想象”或虚拟性,作为产生戏曲受众的必要前提之一,是戏曲传导共鸣的主干通道。
戏曲在艺术上将“以人为本”作为主体立场,以“一桌二椅”为话语形式,以“虚实相生”为美学语境。
此三者皆指向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审美取向之一——“留白”。
想要让留白的艺术发挥作用,首先要让艺术本体保持完整和纯正,即空无的留白之中同时存在能够激发受众之“想象”的清楚明白、无可置疑的本体。
无本体便无想象,无想象即无受众,无受众则无戏曲。
2.戏曲的在场和民俗张世英认为,想象“冲破界限、超越在场,不仅冲破某一个别事物的界限以想象到同类事物中其他的个别事物,而且冲破同类的界限以想象到不同类的事物。
”[1]而只有在场事物足够明晰以至于形成切实的“界线”,才有“冲破界线”的前提,即想象的前提。
作为一种传播文化的媒介,戏曲离不开演出团体和演出场地,但二者并不能明晰完整地构成戏曲在场的条件,而只能作为一种附属的镶嵌物。
最终明确构成戏曲在场并使戏曲通往不在场的是被附属的民俗。
当戏曲演出团体和演出场地有机结合并镶嵌于合适的民俗之中时,戏曲的本体方能在场。
想象和受众也只有在此前提和根据下才有可能。
3.戏曲和民俗的综合性关系戏曲和民俗融贯于戏曲的综合性之中。
综合性是戏曲的根,而这综合性并不囿于其表演艺术形式上,还体现在与之全方位接触且不断进行物质精神交流的社会语境的综合性上,同时体现在戏曲和社会语境的关系的综合性上。
戏曲传承的线索与社会结构的勾连之处,即民俗。
民俗是戏曲扎根的水土,是戏曲综合性的必要依靠。
“保护戏曲必须保护民俗,把它作为一个传承场,关注生存于它的一切艺术因素与非艺术因素,才能让戏曲切实地传承发展下去。
”[2](二)社会在场性戏曲对民俗绝对的、恒常的依赖性,笔者称之为戏曲的“社会在场性”。
1.表演形式和演出环境的关系戏曲的社会在场性可分为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两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戏曲的传播状况中国传统戏曲如何走向现代化,是近几年引起热议的一个话题。
之所以引起热议,是因为在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中,传统的戏曲似乎被抛在了时代车轮的后面。
而传统戏曲自身的艺术原则如深巷陈酒,依然有它自身的魅力在。
如何使它的魅力不被时代的光华遮掩,许多人都做了不同的尝试。
例如2003年,上海戏曲界联合举办的戏曲进校园活动,清亮或浑厚的嗓音,韵味十足的一招一式,服装脸谱和道具,的确让年轻的学子们激动一时。
2007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实施的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工程,将传统戏曲与现代动漫相结合,一度被认为是戏曲与动画的双赢。
2009年3月,中央电视台《体育人间》栏目播出了一期京剧演员跳街舞的节目,据这个演员说,他很想为京剧的发展做一些事情,但是他觉得京剧需要走一条新路,他想做一个尝试,把最传统的戏曲和街舞做一个对接。
这一举动也引起很多人的关注。
京剧背景音乐配上现代的街舞,让观众很新奇。
这些尝试,都是在为传统戏曲的生存和发展探寻新路。
但就其效果来说,并不能算是成功的。
传统的戏曲仍然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笔者认为,传统戏曲的现代化传播存在如下问题: 传统戏曲现代化尝试,首位传播没有接力棒在传播学中,首位传播是一种传播的技巧,能极大地提高传播效果。
例如前面所举的几个例子,传统戏曲大规模挺进校园,前所未有;把传统戏曲用flash的形式来播放,前所未有;穿着京剧的服装,配上京剧音乐跳街舞,前所未有。
这些都符合首位传播的特征。
因为,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势必会因为其首位和新奇而引发公众的关注。
但是其传播效果并不持久,就像烟花被燃放到空中,只是刹那的辉煌和灿烂,转而销声匿迹。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形成集合传播的强势,也缺乏连续传播的后劲。
戏曲进校园,演员在舞台上表演完毕,观众看看热闹,曲终人散。
最多是媒体做做相关的报道,然后就不见了踪影。
一个京剧演员跳跳街舞,很新奇,但是用京剧和街舞相配,有点生拉硬拽,这种形式能接受的人毕竟不多,昙花一现,怎能为京剧谋求新的出路?谈到集合传播和连续传播,传统戏曲可以借鉴一个成功的例子,那就是热热闹闹的传统历史文化普及传播,其中涌现了明星学者,如于丹、易中天、纪连海等人。
传统历史与文化,也被认为是与时代相隔甚远而逐渐被人们忽视和遗忘。
但是这场传统历史文化大规模的普及活动却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集合传播和连续传播在其中功不可没。
四个媒体齐上阵,于丹等学者在电视上开讲座,在出版社出书,上报纸新闻报道,在网络上频频见诸各大门户网站。
热闹一阵后,这股传统风潮却方兴未艾。
接下来有更多的学者参与进来,《百家讲坛》陆续播出了系列的传统文化普及知识讲座,出版社陆续出版学术普及性图书,学术明星不断涌现。
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论语》,关注《三国演义》,关注《三字经》,关注历史。
传统戏曲的传播如能像这样加大传播力度并持之以恒,生存和发展是大有希望的。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传统戏曲现代化尝试与沉默的螺旋沉默的螺旋是传播学中强调大众传播效果的理论,它认为大众传播中,公众舆论造成的意见环境,影响传播的效果。
在戏曲传播中,沉默的螺旋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戏曲本来就是一种大众文化娱乐形式。
由于大众对传统戏曲生存的关注,引发了探求传统戏曲现代化生存的热潮。
从社会心理机制的角度来看,公众对这一传统艺术的心理反应,就是一种鸡肋心理,就像一个非专业人士收藏了一件有价值的古董,既珍爱它,不忍心毁弃,又渐渐地疏远了它。
他知道它是有价值的,但是又不知道该怎样让人们充满热情地去关注它、爱护它。
他不知道,是给这遥远时代流传下来的古董抹上新漆,涂上鲜艳的花纹来吸引人们的眼球,还是用一个新的盒子,装上这个本来模样的古董给人们观看。
在这种惶惑中、不安中,这样的社会心理就像一个沉默的螺旋,推出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尝试。
这些尝试反映了社会心理过程,可是最终并没有取得成功,也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沉默的螺旋否定了这些尝试。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沉默的螺旋把传统戏曲现代化的尝试推向潮头,但是它又把它们从潮头拉了下来。
当人们用好奇的眼光审视这些尝试的时候,最终公众还是无法真正接受,不能认可这些尝试,这种沉默的否定,让这些尝试昙花一现。
传统戏曲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因素不可忽视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卢因提出了把关人理论。
他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指出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
传播学者怀特认为在大众传播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关人,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内容最后与受众见面。
把关人理论把信息的传播归因为大众传媒组织的有意操作,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影响传播效果。
在传统戏曲现代传播的过程中,如果从传播媒介或者大众传播组织作为把关人的因素来看,其对于戏曲传播效果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现代生活中,电视传播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传播途径。
传统戏曲每演出一场,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人们去现场观看戏曲演出,也要付出一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成本。
而电视传播的权威性和便利性,使人们更多地通过电视来了解戏曲。
这对于戏曲更为广泛地流布和传播,应该是有利的。
但是,如果从把关人,也就是电视媒体选择戏曲信息进行播放的角度来看,电视媒体对于戏曲的传播既是有功之臣,又有很大程度的损害。
从利的一面说,通过电视这种便捷的传播途径,观众对传统戏曲有了更多的了解,像一些传统的经典剧目,逐渐深入人心。
例如一说起黄梅戏,多数人都会知道“夫妻双双把家还”;一说起越剧,会哼上两句“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一说起京剧,能唱出“苏三离了洪洞县”、“这个女人不寻常”;说起豫剧,人们会唱“那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武戏里,很多人都熟知《三岔口》……从弊的一面说,电视里总是重复播放这些经典剧目,虽然能够强化传播的效果,但是也使人们对传统戏曲的丰富性和民间性丧失了认识和感受。
传统戏曲本来有着很丰富的民间生态和基础,但是进入到电视媒体视野的,剧目往往很常见,演员也大多是老面孔。
举例来说,笔者看中央台戏曲频道,《三岔口》都不知道播放了多少遍。
在电视台举办的戏曲晚会上,历时多年,唱京剧的几个着名演员一直是占据舞台的常青树。
由于人们对电视台强势和便利传播的接受,由于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去戏院或者现场欣赏戏曲演出的机会越来越少。
而现场欣赏戏曲演出,是戏曲民间性发挥的一个重要途径。
人们在戏院中,共同欣赏戏曲演出中的唱念做打,共同喝彩,群情振奋,集体沉醉,对于戏曲魅力的发挥和人们情绪的调整,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但是一个人独坐家中看电视,这种气场完全丧失,自然戏曲的魅力也会大打折扣。
在这个网络信息时代,网络媒体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传播媒介,真正成为强势的大众传播平台。
而在这个平台上,戏曲的声音并不多。
关于传统戏曲的网站、新闻、论坛相比之下寥若晨星,而且反响甚小。
有时候传统戏曲相关新闻被热炒,却让人悲哀地感觉,传统戏曲只不过是一种附庸。
比如电影《梅兰芳》的上演,曾经在网络中沸沸扬扬地热闹了一段时间,似乎让人们对京剧又关注了一把。
可是看到网络中的诸多评论,对于演员、演技、梅兰芳的私生活的关注才是焦点。
《梅兰芳》火了,可京剧没有因此而火。
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要适度发挥美国学者拉斯维尔和赖特提出,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中,除了监测功能和协调功能外,还有传承文化功能和娱乐功能。
娱乐功能可以表述为:给人们提供消遣而不一定提供任何其他功能性价值。
那么在媒介形态发挥娱乐功能的时候,明星的生产与消费,就成为不可或缺的因素。
对于中国传统戏曲来说,一直以来,明星都是戏曲繁荣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
以前的戏园子,明星叫角儿,追星叫捧角儿。
角儿一出场,必是满堂彩。
看客们看一场戏,如果看不到角儿的身影,比没有吃饭还失落;如果看到了角儿,比中了彩票还高兴。
捧角儿的热情比现在歌星的粉丝追星的热情毫不逊色。
1927年,北京《顺添时报》评出了京剧四大名旦尚小云、梅兰芳、程砚秋和荀慧生,一时之间,京剧因为这四大名旦而名声大噪,红遍神州,甚至冲出国门,走向海外。
例如梅兰芳在美国举办个人专场取得巨大成功。
而现在,虽然传统戏曲的各门各派也有不少的传人,甚至也得过国家设置的各种戏曲奖项,例如梅花奖,但是具有个人魅力、红遍大江南北的戏曲明星却非常少见。
而和传统戏曲一样冷僻的其他传统艺术,却造星不断,以至于那些由于有明星产生的艺术热潮不断,而戏曲却香闭幽闺难为众人识。
明星必须具有非同一般的个人魅力,因此吸引观众和读者去接触他所引领的艺术。
这样,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才更容易发挥。
明星的个人魅力,有时能带动一个娱乐产业的发展。
例如,梅兰芳和京剧,常香玉和豫剧,侯宝林和相声,赵本山、小沈阳和二人转,都是耳熟能详的事例。
再比如现在谈起三国,言必称易中天;谈起清朝,言必称纪连海;谈起论语,言必称于丹;谈起明朝的那些事,言必称当年明月。
这些明星给文化的普及输入了新鲜的血液,让那些冷僻的传统艺术样式以及尘封的历史,甚至被人冷淡的古文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
比如赵本山和二人转。
二人转是东北的地方戏,形式并不复杂,一男一女,服饰鲜艳,造型搞笑,手拿扇子或者手绢,边唱边舞,表现一段故事,声腔粗犷高亢,语言幽默诙谐。
这样的地方小戏,却因为东北出了几个娱乐明星,走红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甚至走上了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舞台。
试想一下,传统的戏曲,比二人转更精致更复杂更有魅力的何其多也,近年来却很少能赶上二人转的火爆。
东北人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外地人去东北,一定会想到去刘老根大舞台看二人转。
可是,如果外地人到北京,会想到一定得去京剧院看京剧吗?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梅兰芳擅场的时代,如果有可能,人们是一定要去看梅先生演出的京剧的。
而现在,戏曲界有这样充满魅力的明星吗?再比如近年来比较火的学术明星们,对于一般人来讲,历史文化,阳春白雪,曲高和寡,而学术明星的出现,让这些历史又火了一把,形成了文化普及的热潮。
学术明星为学术与大众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在现在这样一个大众文化传播的时代,无疑是顺时顺势而行,不仅有助于学术走出神秘的象牙塔,而且有助于提升大众的文化品位。
那传统戏曲呢?从这些文化艺术明星的生产和消费中,能否得到一些借鉴?传统的艺术需要在新的时代保持生命力,但是自身的艺术原则和标准仍然是其魂魄,不能因为要紧跟现代步伐而丢掉最基本的特点。
传统戏曲的现代化探索还有很多路要走。
但是有不断的探索,本身就是艺术繁荣的一个体现,也是传统戏曲不断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