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青岛版精品
完整)青岛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完整)青岛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空气1、找空气教学目标:1、初步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我们周围有空气。
2、在教师指导下,能使用简单的器材进行“证明空气存在”的实验;能借助物体对无法直接观察的空气进行间接观察,证明空气的存在。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感知到的空气表现出探究性趣;能尊重事实。
培养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4、了解空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谜语导入。
教师出示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没有颜色没味道,无孔不入到处跑,人人时刻都需要。
学生解释谜底:空气。
教师展示小魔术:做关于大气压力或压缩空气的小实验,激发学生探究空气的兴趣,一次导入探究活动。
二、活动过程1、想办法,找空气。
1)提出问题:找一找,哪里有空气。
2)小组合作设计找空气的方案。
3)交流找空气的方法。
4)分组找空气。
5)汇报、交流通过哪些方法找到了空气。
2、实验探究“杯子中是否有空气”。
1)提出问题:杯子中有空气吗?2)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提出猜测。
3)小组讨论试验方法。
4)交流实验方法。
5)小组实验探究。
6)得出结论:杯子中也有空气。
3、交流试验情况,获得结论。
1)提出问题:通过以上实验,你们有哪些发现?2)学生列举实例,得出结论:我们周围有空气。
4、拓展活动1、提出活动指向:想一想,哪件衣服里面空气多。
2、对以上问题进行猜想。
3、引导学生课下找衣服验证。
12、认识空气教学目标:1、知道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息、能流动。
2、在教师指导下,能用简单的器材对空气特点进行探究;能运用多种感觉器官从颜色、气味、状态等方面认识空气的特点。
3、培养爱提问、爱探索、爱发现、爱合作交流的情感与能力。
4、了解空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谜语导入。
说个宝,道个宝,大家一刻离不了;看不见,摸不着,越往高处越稀少。
猜猜它是什么。
学生说明谜底:空气。
关于空气,你们有哪些了解?二)演示小魔术——纸为什么不会湿?教师提问:为什么纸第一次没有湿,第二次湿了?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对空气的探究活动。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研究制作纸风车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风是流动的空气,能够推动物体的概念。
教学过程一、引入1、教师出示一张纸,在课堂上演示如何制作纸风车,引导学生一起动手尝试。
2、提问:你们知道纸风车是怎么旋转的吗?是什么推动它的?二、制作纸风车1、教师现场演示制作纸风车的方法,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制作。
2、学生自主制作纸风车,教师巡视指导。
三、观察风车运动1、将纸风车放在通风处,观察风车运动。
2、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为什么会这样?3、引导学生理解风是流动的空气,能够推动物体的概念。
四、小结1、回答提问:你们学到了什么?你们现在能制作一个纸风车了吗?2、鼓励学生动手制作更多的纸风车,观察它们在不同环境下的运动情况。
3、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们把纸风车放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什么不同的运动情况呢?可以尝试在不同环境下观察纸风车的运动情况,记录下来并进行比较。
四、课后作业1、回家后制作一个纸风车,并观察它在不同环境下的运动情况。
2、写一篇关于纸风车的文章,介绍纸风车的制作方法和运动原理,以及你们在制作和观察中的收获。
教学导入:1、出示动物图片,引导学生猜测动物名称。
2、通过猜测,引导学生注意动物的特征,如马尾长,兔尾短,松鼠尾巴像把伞等。
3、板书题目:“马尾长,兔尾短,松鼠尾巴像把伞。
蜂采蜜,羊吃草,动物特征仔细找。
”教学过程:一、认识常见动物1、分小组交流自己知道的常见动物名称及其特征。
2、学生汇报,教师补充介绍其他常见动物。
3、讨论常见动物的用途和与人类的关系。
二、比较和分类动物1、出示不同动物图片,引导学生根据特定标准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分类。
2、讨论不同动物的特征和生活性,如食物、栖息地、行动方式等。
三、选择研究题目1、引导学生思考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提醒学生选择并确定研究的题目,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背景进行选择。
四、猜动物1、出示动物图片,引导学生猜测动物名称。
2、通过猜测,引导学生注意动物的特征和生活性。
青岛版科学教案一年级下册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1课《找空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对空气提出想知道的问题,能用简单的器材进行空气存在的验证实验。
2.知道我们周围存在空气,愿意合作交流,能体验到合作交流可以更好地完成认知。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知道我们的周围有空气。
难点: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多种感官,感知空气的存在。
三、教学准备PPT课件、塑料袋、海绵、粉笔、砖块、土块、杯子、水槽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谜语导入: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到,无孔不入到处跑,动物植物都需要。
(谜底:空气)(二)探究过程1.提出问题空气真的在我们周围吗?2.猜想假设引导学生大胆猜想,鼓励学生说出猜想的理由。
3.制定方案引导学生用身边的材料找空气,并设计方案:(1)用塑料袋找空气方法:拿一个塑料袋,抓住袋口,在空中来回挥动几下,然后抓紧袋口。
(2)用杯子找空气方法:把一個空杯子垂直压入装水的水槽中。
(3)扇扇子找空气方法:用扇子对着脸扇风。
(4)用海绵找空气方法:把海绵放入水中,用力挤捏,观察现象。
(5)用粉笔找空气把粉笔放入水杯中,观察现象。
……4.实施探究学生根据所制定的方案,进行实验探究,教师适时引导。
5.展示交流(1)拿一个塑料袋,抓住袋口,在空中来回挥动几下,然后抓紧袋口,可以发现塑料袋变得鼓鼓的。
(2)把一個空杯子垂直压入水中,结果水并不会跑进杯子里。
(3)用扇子对着脸扇,感觉到有风。
(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4)把海绵放入水中,用力挤捏,发现有气泡冒出。
(5)把粉笔放入水杯中,发现有气泡冒出。
师生总结:我们周围有空气,空气无处不在。
6.拓展活动想一想:运动服、羽绒服、毛衣中哪件衣服里面空气多?(三)课堂总结我们周围有空气。
第2课认识空气活动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空气的存在,发现到处都有空气,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2、初步了解空气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人和动植物都需要空气。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春天的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变化情况;2.了解小动物的生产生活及依靠性;3.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作用;4.了解各种水生生物的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
二、教学重点1.对于春天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变化情况的理解和掌握;2.对于小动物的生产生活及依靠性的认知;3.对于蚯蚓的生活习性和作用的认知;4.对于各种水生生物的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的认识。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春天的植物和动物的照片和制作PPT;2.教师准备小动物的模型、蚯蚓饲养箱、手动井水筛等实物;3.教师准备各种水生生物的图像资料和视频。
四、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第一课时春天的植物1. 教师讲解1.春天的气温逐渐升高,花儿就会绽放,这是春姑娘带给我们的礼物。
2.通过春天植物的图片,向学生展示春天的美丽,让学生体会春天的气息。
2. 学生练习1.巩固学生对春天植物的认知程度,让学生描述春天植物的外型、颜色、花形等。
2.学生分组,扮演花,学生依照花开放的方式和节奏跳舞。
3. 拓展延伸1.通过视频、图文等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植物和自然的关系,鼓励学生亲自去观察自然。
第二课时春天的动物1. 教师讲解1.春天得到生物的最好展示,就是动物的出现,比如蜜蜂、蝴蝶等。
2.通过图片和PPT,了解春天出现的动物信息。
2. 学生练习1.在小组内,学生交流动物的稳定区域,颜色和特征等。
2.以小组为单位,表演小蜜蜂采蜜的故事。
3. 拓展延伸1.学生画出自己心中的春天,表演出春天动物上演的戏剧。
2.通过室内摄影,捕捉家里到处活动的小动物,记录这些动物的特征。
第三课时小动物的生产生活及依靠性1. 教师讲解1.小动物是土地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人们可以通过他们的活动得到丰富的食物和其他物品。
2.通过实物—小动物的模型展示小动物的生产生活,以及小动物是如何依靠环境来生存的。
2. 学生练习1.学生在班级中组成小动物小组,了解小动物的生产生活、依靠性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本次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是按照教材编写的,旨在帮助老师更好地备课授课。
以下是本次教案的详细内容。
第一讲植物种子(1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植物种子的特点和功能。
2.掌握抽象事物“种子”的表达语言。
3.培养观察能力,了解种子的外形、颜色、大小、形态等。
4.通过观察摸索,探究种子结构。
【教学重点】1.能够说出植物种子的特点和功能。
2.通过观察和探究了解种子的构造和形态。
【教学难点】1.抽象概念“种子”的表达。
2.培养学生探究和发现的能力。
【教学方法】1.课堂讨论2.观察法3.活动法【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1.教师用一个种子或播种器等,让学生猜测这是什么并加以引导,以吸引学生的兴趣。
2.仔细分析种子外形,互相交流,思考一下种子有什么功能,它是从那里发芽的?Step 2 提高兴趣,证明植物种子的特点和功能让学生不论从颜色、大小等先进行观察,严谨的环保教育,引导学生表述出一些植物种子的特点和功能,并让学生据此作出一些实验性质的预测。
教师可以通过实验验证,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感受种子的特点和功能。
Step 3 观察种子的结构和形态让学生学会观察和探究,梳理出种子的构成部分,有哪些器官、有什么功能。
Step 4 拓展知识通过丰富的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有关种子的知识,加深学生对植物种子的理解。
Step 5 总结,巩固1.三思而后行,了解种子的性质和功能。
2.种子的观察方法。
Step 6 作业1.家里自带一些花草种子,通过观察前面所讲的知识,记录种子的颜色、形状、大小、形态等等,留他/她一些自己的原创思想。
2.自己制作一张自己记录种子的日和月,每天观察种子的生长变化。
注:目标达成与技能运用可以通过手绘或图片演示来呈现。
第二讲天气预报(1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天气气象的基本知识。
2.掌握天气预报所使用的部分装备及方法。
3.会依据天气预报制定或调整出行计划。
【教学重点】1.掌握天气预报所使用的装备和方法。
2021五四制《新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全部教案(共16课时)
根据(五四制)新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制定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全册共16课时学校:姓名:日期:第一单元《空气》全部教案(共3课时)1.《找空气》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找空气》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一年级下册《空气》单元的第一课时。
本课通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能用眼看到、用耳听到、用手感觉到空气的存在,用事实证明空气就在我们身边。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利用图片提示本课探究活动中学生需要准备的部分典型材料:砖块、土块、海绵、粉笔、塑料袋等。
第二部分活动过程,首先指导学生通过用纸板扇、用塑料袋装,使学生感知我们周围的空间有空气;然后引导学生把粉笔、砖块放入水中观察、在水中握海绵,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知道一些固体中也有空气;最后通过把杯子倒扣入水中再倾斜的活动,使学生又认识到“空”的容器里也有空气。
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引导学生课下继续探究“空气的无处不在”,学生通过想办法知道哪件衣服里面空气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使学生认识到衣服里面也有空气,从而进一步认识到处处有空气。
本课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我们周围处处有空气。
【学生分析】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学生虽然知道有空气,但对空气的认识却是非常肤浅的,尤其对“到处都存在空气”这个事实缺少具体的实际感受。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初步感知空气的存在。
2.知道我们周围有空气。
科学探究目标:1.指导学生能用简单的器材进行空气存在的实验。
2.能借助物体对无法直接观察的空气进行间接观察,证明空气的存在。
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感知到的空气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尊重事实,培养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空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重难点】用肉眼观察到空气的存在。
【器材准备】学生准备:砖块、土块、海绵、粉笔、塑料袋等教师准备:课件、玻璃杯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PPT 3 出示]出示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没有颜色没味道,无孔不入到处跑,人人时刻都需要。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总48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1.找空气一、导人新课实验导入:不会湿的纸图。
教师给学生展示一只空的玻璃杯,让他们看看杯子中有没有东西。
生:杯子中没有东西,是空的。
教师在杯子内的底部塞上纸团,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
在这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猜一下纸团能不能湿。
师: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生:纸团没湿。
师:为什么纸团不会湿呢原来杯子不是空的、里面有空气二、活动过程(一)感受空气的存在。
师:同学们,我们的周围哪里还有空气呢生:教室里、嘴里、杯子里、书里、书包里、衣服里里等。
师:既然我们的周围到处有空气,那么哪些现象能说明我们周围有空气存在呢?生:树叶、衣服、旗子随风飘动;风吹到验上、验能感觉到凉凉的。
师:同学们想到了很多能证明我们的周围有空气的方法。
谁有什么简单的方法吗?学生交流自己想到的方法:用手在脸旁扇一扇、用望料袋上下抖动装空气等。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进行指导,使学生明确如何操作。
学生进行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交流汇报活动的结果和发现,明确我们周围到处有空气存在。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明确:用手在脸旁扇一扇、用塑料袋装空气等在教室内外很多地方能够实现;让学生明白在我们周围有很多地方有空气。
教师小结: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感受到了我们周围到处有空气。
(二)找一找物体中存在的空气。
师:刚才我们感受到周围到处有空气。
那么,我们周围的物体里有没有空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小游戏检验一下。
小游戏:找一找物体里存在的空气。
实验材料:塑料盆、矿泉水瓶、玻璃杯、石头、土块、粉笔、海绵、砖头、木块等。
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找空气的方法。
学生进行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安全和卫生;同学之间要相互合作进行实验,完成下表。
学生汇报找空气的情况,教师适时进行评价和鼓励。
青岛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和全册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教学安排一、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惫,留意力简洁分散,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一年级上册科学在小学六年科学学习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假如说他们在幼儿阶段主要是通过“玩”来相识和了解科学的话,从现在起,他们进入的将是一门“课程”。
课程的含义是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系统的设计,但绝不是说不再“有意思”,不再令人“感爱好”,不再有孩子们的“个人看法”和“探究空间”。
恰恰相反,好的科学课应当是属于“儿童的科学”。
二、教材解读“什么是科学”“怎样做科学”诸如此类的问题,无法也不应当教给孩子们,而是让他们在科学学问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与之交融的探究活动渐渐体验和理解。
因此,一年级上册科学的主要功能是为六年的科学学习打基础。
三.内容分析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内容由“我们一起学科学”和“我们怎么知道”等5个单元组成。
原则上每个教学内容需1课时来完成教学。
另外每个单元最终都有“科学阅读”内容。
一年级的科学书每课一般由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拓展活动等三个板块组成。
在实际教学中,这四个板块并不是截然分开、机械运用的,四个板块呈现的是一个有结构的,既符合科学家的工作特点,又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目的是让儿童亲身经验和体验问题解决的系列科学实践。
这个实践过程与儿童转变他们的原有相识相关,与促进他们对科学的理解相关,与发展他们的相识实力相关,而且肯定是以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共生的方式发生的。
五、详细教学措施1.培育学生科学学习的爱好和良好习惯学习爱好对于科学学习特别重要。
在教学中要擅长激发学生的爱好,利用教材所供应的素材,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
教学时,时常关注学生参加学习活动的热忱,多激励学生主动参加,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
让每个学生喜爱上课、喜爱老师,进而喜爱学科学。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能简洁地理解为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索、敢于提问、细致倾听他人的看法、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品质。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制)一年级科学下册优秀全册教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制)一年级科学下册优秀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教学计划单元专题:空气单元内容:1、找空气 2、认识空气 3、纸风车科学知识目标:学生能初步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我们周围有空气。
了解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但能流动。
科学探究目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用语言初步描述空气的特征。
能用多种感觉器官和简单工具观察空气的特点等。
科学态度目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空气的特点。
能在好奇心驱使下,对空气的特点表现出探究兴趣等。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学生能初步了解空气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了解人类可以利用风车技术改造自然,让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单元教学重难点:观察并描述空气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
单元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注意问题:1、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
2、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
3、科学课实验落到实处。
4、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
教学措施:1、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研究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2、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要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研究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第二单元教学计划单元专题:认识周围的动物单元内容:4.常见的动物 5.动物的反应 6.动物的运动 7.小动物找妈妈科学知识目标:学生能认识周围有多种多样的动物,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特征。
了解有的动物生活在水中,有的动物生活在陆地上。
了解许多动物会对食物、气味、声音等做出反应,知道动物主要靠四肢、翅膀等器官运动,能繁殖后代。
科学探究目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动物外部形态特征。
能根据动物的反应做出预测。
能按照动物运动的快慢进行排序。
科学态度目标:学生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动物的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
在教师指导下,能围绕蚂蚁、金鱼等动物对多种刺激的反应做出猜测,尝试多方式认识动物的特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增强学生对于小动物喜爱的情感、保护小动物的意识,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动物的兴趣。
青岛版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青岛版(五四制)科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学情分析:通过半年来的科学课的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学生已掌握许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学习科学的兴趣,喜欢动植物,能参与课堂学习,动手实践操作,但观察的注意力不集中,没有目的的观察,不会从动手操作中总结经验,学生的合作交流也不强,喜欢单独行动。
本学期在学生在以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并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科学教材是以学生生活经验圈的不断扩大逐步展开教学内容的。
按照“家庭—学校—家乡与祖国—地球和宇宙”的脉络,随着学生成长过程中生活经验圈及视野的不断扩大,逐步扩展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体现多学科知识的整合。
突出了以科学探究为核心,注重探究学习活动安排,尽可能让学生投入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从而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获取一定的科学知识。
注意了体现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利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和科学素养的逐步形成。
教材实用性、可操作性强。
每个阶段设计了相对独立的研究内容,如种凤仙花单元,分别设计了播种(认识植物的种子)、观察茎叶的生长(认识植物茎叶的特点)、研究凤仙花的花(认识植物花的构造)、对“结果”的观察研究(认识植物果实的特点及存放种子的方法)、对凤仙花一生的生长情况进行整理(了解生物的生命周期),而且,每一课有较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研究活动,便于教师操作。
同时,这些内容又是相关联的,它们是根据植物自然生长过程有机编排的,在教学实践中,有利于教师针对植物生长阶段的最佳时机,调整实施教学过程。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我们周围存在空气。
●知道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透明、会流动的。
●知道什么是观察。
●知道借助空气可以让纸风车转起来。
●了解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了解生活中的风车有什么用途。
●了解空气和水的不同点。
青岛版科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全册)
第一单元空气风车转,柳枝摇,风筝飘飘入云霄。
看一看,找一找,空气特点我知道。
1. 找空气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空气到处都有、到处都是特点。
2、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3、喜欢进行小实验,探究空气的秘密。
教具准备:砖块、土块、海绵、塑料袋,水槽、杯子。
教学过程:一、导人新课实验导入:不会湿的纸图。
教师给学生展示一只空的玻璃杯,让他们看看杯子中有没有东西。
生:杯子中没有东西,是空的。
教师在杯子内的底部塞上纸团,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
在这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猜一下纸团能不能湿。
师侗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生:纸团没湿。
师:为什么纸团不会湿呢?原来杯子不是空的、里面有空气二、活动过程(一)感受空气的存在。
师:同学们,我们的周围哪里还有空气呢?生:教室里、嘴里、杯子里、书里、书包里、衣服里里等。
师:既然我们的周围到处有空气,那么哪些现象能说明我们周围有空气存在呢?生:树叶、衣服、旗子随风飘动;风吹到验上、验能感觉到凉凉的。
师:同学们想到了很多能证明我们的周围有空气的方法。
谁有什么简单的方法吗?学生交流自己想到的方法:用手在脸旁扇一扇、用望料袋上下抖动装空气等。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进行指导,使学生明确如何操作。
学生进行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交流汇报活动的结果和发现,明确我们周围到处有空气存在。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明确:用手在脸旁扇一扇、用塑料袋装空气等在教室内外很多地方能够实现;让学生明白在我们周围有很多地方有空气。
教师小结: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感受到了我们周围到处有空气。
(二)找一找物体中存在的空气。
气二、活动过程(一)感受空气的存在。
师:同学们, 我们的周围哪里还有空气呢?生:教室里、嘴里、杯子里、书里、书包里、衣服里里等。
师:既然我们的周围到处有空气, 那么哪些现象能说明我们周围有空气存在呢?生:树叶、衣服、旗子随风飘动;风吹到验上、验能感觉到凉凉的。
师:同学们想到了很多能证明我们的周围有空气的方法。
最新】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最新】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年级下册科学青岛版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空气风车转,柳枝摇,风筝飘飘入云霄。
在这样的日子里,我们不禁想起空气。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空气到处都有、到处都是的特点,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并喜欢进行小实验,探究空气的秘密。
一、找空气教学过程:1.让孩子知道空气的特点教师出示一个塑料袋(装空气)。
塑料袋鼓鼓的。
教师:小朋友,塑料袋里装的是什么呀?学生:空气。
教师:空气宝宝,我好想跑出去和小朋友玩一玩……让孩子自己说出空气的特点。
2.做实验验证杯子里面有空气1)在玻璃杯里放入面巾纸,将杯口朝下,垂直放入水中,过一会将杯子垂直拿出来,杯中的纸没有湿。
幼儿猜想,教师最后总结原因。
2)同样做实验,这一次杯子斜斜的插入水中,这一次纸湿了,为什么?幼儿猜想,教师最后总结原因。
3.学生自己找空气1)同学们,杯子里面有空气,哪里还有空气呢?2)哦,这么多地方有空气,那教室里哪里有空气呢?3)那外面哪里有空气呢?4)原来啊,到处都有空气。
拓展活动:1.“抓空气”游戏结束本次活动(记住塑料袋用完不要乱扔呦。
)2.想一想,哪件衣服里面空气多。
二、认识空气教学过程:1.探索发现空气的存在1)请学生想办法把桌上的塑料袋、气球都鼓起来(不能装东西)。
2)提问:它们是怎样鼓起来的?里面装的是什么?3)请学生看看、摸摸、闻闻、尝尝空气,有什么感觉?小结: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气体。
2.认识空气1)让学生闭上嘴巴,捏住鼻子,说出有什么感觉?为什么?小结:人和动物都离不开空气,否则会因缺氧而死。
实验:空气助燃把两只点燃的蜡烛粘在平板玻璃上,将大小不同的两个玻璃瓶同时倒扣在两只蜡烛上,看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小结:空气能帮助燃烧,大瓶里的空气多,蜡烛燃烧时间长;小瓶里的空气少,蜡烛燃烧时间短。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空气的作用和重要性,认识空气与水的区别。
2.培养学生观察、表达和思考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下册科学青岛版全册教案第一单元空气单元教学目标1、能用感官观察并描述出空气的特点。
2、能说出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透明、能够流动的气体,我们周围都有空气。
3、激发学生探究空气的欲望。
教学重点:探究空气的特点教学难点:空气能够流动。
教学材料准备分组材料:保鲜袋、橡皮筋、气球、烧杯(250ML)、粉笔、泥块、海绵、毛巾演示材料:打气筒、气球、水槽1 找空气教学过程一、猜谜1、让学生猜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我们的生命离不了。
2、引出课题:空气在哪里?是什么样呢?二、找空气1、要研究空气,先要找到空气,你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生汇报2、组织学生收集空气。
到小组想去的地方用保鲜袋收集空气。
通过在不同的地方找空气,让学生初步体会我们周围有空气。
三、观察空气1、提出问题:空气找到了,小组讨论并汇报实验方法,你用什么方法观察它?2、分组观察,通过亲身的观察和感受,学生用眼、耳、舌头等感官非常自然轻松地来了解空气的特点。
没有味道,没有气味。
小结:空气没有颜色、透明的、3、感受空气的流动性:观察空气并汇报观察结果。
学生活动,先将气球吹涨,再对着自己的手或脸放气。
你有什么感觉?说出自己的感受。
4、归纳: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透明、没有味道、没有气味、能够流动的一种气体。
四、到处有空气1、空气是我们的眼睛看不见的你有什么办法知道空气的存在呢?个别回答并演示方法。
开拓学生思维,例如你怎样证明这个气球里有空气呢?观察实验现象。
2、演示实验:将气球放进水中。
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个别回答4、出示实验材料,你猜它们里面有空气吗?怎样证明?学生填写猜测,引导学生学习证明空气存在的方法。
放手让学生探究,物体里有无空气。
4、小组讨论并回答。
分组实验并填写实验现象及判断结果。
汇报实验结果,有不同结果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记录习惯。
可以重做一次。
五、小结今天你学习了什么?2、回家之后,将今天的海绵或别的物体里面有空气的实验做给爸爸妈妈看。
回答让学生对所学东西做个回顾。
使学生将科学带回生活中,也引起家长对科学的注意和重视。
3 纸风车教学目标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装可以转动的风车。
2、知道风是流动的空气,它可以推动物体.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知空气的流动形成风教学难点:感知空气的流动形成风教学材料准备:剪刀、折纸、大头针、铅笔(带橡皮擦)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1、出谜面2、谈话:你知道风的什么知识?3、提出问题:你知道风是怎样形成的?二、风的形成1、出示一个充满气的气球,提出问题:气球里有什么?学生回答2、指导学生分组活动。
学生将气球嘴对着手或脸进行慢慢放气,注意手或脸的感受。
通过触觉亲身感受风的形成。
3、你有什么感受,你认为风是怎样是形成的?学生交流实验小结:空气流动形成风感受并讨论风形成的。
三、做风车1、出示一个风车:你能使它转动起来吗?学生个别上来发散学生思维小结:风可以使风车转动。
2、想不想做一个风车?会不会做?学生学会做风车,并演示方法。
老师提醒要注意的地方:用剪刀、大头针的安全;剪的位置;学生说做风车的方法。
3、发大头针,做风车,巡视,个别指导。
4、组织学生玩风车四、各种各样的风车1、出示各种各样的风车图片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能力。
在玩中调试风,体会风有力量。
2、提出问题:这些风车有什么用途?学生回答3 、你知道我们人类利用风的例子吗?学生讨论交流五、巩固与拓展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生自主回让学生学会提问。
2、关于风,你还有什么问题想知道的?学生思考,回答第二单元马尾长,兔尾短,松鼠尾巴像把伞。
蜂采蜜,羊吃草,动物特征仔细找。
4 常见的动物教学目的:1、能说出常见动物的名称,初步意识到要抓住动物的典型特征来认识动物。
2、在对动物进行特征描述的过程中增加对动物的了解。
3、促进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识别常见动物,观察描述常见动物的特征教学难点:会依据特定标准对不同动物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分类;知道进行科学研究,先要选择并确定研究的题目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出示动物图片,自然界中动物的种类很多,大约有 150 万种。
,今天就带大家走进动物的王国。
2、你们认识哪些动物呢?3、我们又认识哪些常见的动物呢?4、导入新课,板书题目。
二、教学新课活动一:认识常见的动物1、分小组交流自己知道的动物名字及其特征.强调"常见 ".2、学生汇报。
3、你想知道把你知道常见的动物的哪些知识呢?(小组讨论汇报)三、回顾总结:同学们,经过这节课的研究,你们学到了什么?活动二:猜动物。
1、想一想,怎样才能让别人很快就能猜到结果?2、用语言描述一种动物的特征,让其他同学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3、老师描述学生集体猜,再由一个人猜,最后小组说其他人猜。
看看那个小组猜得对猜的多。
四、拓展延伸它们有哪些不同?(出示课后图片,学生交流)5 动物的反应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动物行为的类型、特点以及对动物的生存或繁衍的意义。
(2)举例说出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及其特点。
(3)归纳总结出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2.能力目标(1)通过对动物各种行为的学习,培养探究自然界奥秘的能力。
(2)通过“探究金鱼的觅食行为”探究活动,知道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逐步培养分析处理资料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动物的几种行为类型特点以及各种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种族延续的意义。
2. 探究金鱼的觅食行为。
难点:探究金鱼的觅食行为教学方法:发现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几种方法在一节课中综合运用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初识动物的行为。
1.要求同学们用3分钟时间预习课本。
2.提出问题:(1)什么是动物的反应?(2)按照对动物所起的作用,你知道动物的反应有哪些类型?带着问题自主学习课本:动物的反应这一节,并思考。
二.预习反馈,学习动物的行为,区分动物行为的类型。
1.倾听同学们对预习题的解答。
2.通过图片和视频补充、强调、介绍动物的行为和类型。
3.表格总结动物行为的类型,举例,作用。
学生:1.交流预习成果,回答上述两个问题。
2.认真观看图片和视频,了解动物的行为,区分动物行为的类型。
三、探究金鱼的觅食行为1.提问: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
2.根据实验步骤:提出问题。
3.要求学生做出假设,把全班分为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合作实验。
四、交流展示——金鱼的觅食行为。
学会分析、思考、评价,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恰当的描述。
拓展活动要下雨了,观察动物有什么反应。
(出示课后图片,学生交流)6 动物的运动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运动这一功能,使学生能阐明运动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
2.通过对运动系统组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认同动物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3.通过各种动物的运动与观察,使学生能举例说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1.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结构,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使学生阐明运动系统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
3.使学生能够举例说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中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并能阐明运动与其他系统的联系。
四、教具准备搜集一些各种动作运动的画片。
五、教学过程1、[观看录像、直接导课]教师首先播放有关猎豹、狮子等捕食斑马、羚羊、仙鹤起舞、鸟儿高飞、鱼翔浅底、运动员的竞技表演等内容的录像资料,最后将画面指向运动员凸起的肌肉和猎豹奔跑时强劲收缩的后肢肌肉;然后教师出示人体运动模型或直接用自身作标本,用自己的体态语言示屈肘的动作,让学生注意观看胳膊发生了什么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大家注意观察老师的胳膊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胳膊上的肌肉鼓起来了。
学生:发生了一种动作。
3、教师:是的。
但这种动作是怎么发生的呢?再请大家来看看这个模型(出示人体骨骼模型)。
我现在用手牵引着它的手骨,结果,大家看,它怎么了。
学生:胳膊绕着肩关节(或肘关节)发生了运动。
教师:很好。
大家答得完全正确。
那么,我要不牵引它呢?能动吗?教师的这几个设问答案是很明显的。
但答案本身不是设问的目的,设问的目的是要引出“运动的结构”。
最终使学生认识:运动是由运动系统来完成的;运动系统是由关节、骨和骨骼肌组成的。
其中,关节是运动的支点;骨是运动的杠杆;骨骼肌是运动的动力。
为了强化这一认识,教师可用劳动工地上的大吊车、挖掘机等画片或影像资料,与人的运动的画片或影像资料在多媒体上播放,让学生充分理解:关节是运动中的支点、骨是运动中的杠杆、骨骼肌是运动中的动力。
最后,让学生结合课本的讨论问题进行讨论,根据讨论结果和以上知识让学生用自备的硬纸板、松紧带、图钉制作肌肉牵动骨运动的简易模型。
从而巩固了以上所学知识,也使学生在认识运动的结构的基础上,尝试模拟制作实验的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使学生在日后的成长道路上,善于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发展学生的发散、创新的思维能力。
[模型展示,体态语言,引申新课内容]首先,教师用青蛙(或蟾蜍)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装在实验仪器上,让学生注意观察针刺激肌肉时,指针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发生了变化,停止刺激,指针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理出: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引,因为骨骼肌具有一个收缩的特性。
然后,结合学生观察自备猪、羊的关节(带些肌肉能示关节组成),进一步理解关节的组成并观察骨骼肌的组成。
通过观察使学生认识:骨骼肌由肌腱和肌腹两部分组成,肌腱可绕过关节分别连在不同的骨上。
从而认识:当骨骼肌受刺激收缩时,就牵引着附着的骨发生运动。
然后,教师可让学生跟着一起做屈肘下蹲、蛙跳等动作。
这样做的时候,教师首先要组织好课堂纪律4、[亲身体验,发生联想,提高认识]接着上面的活动,教师接着让学生做一个屈肘动作,维持一段时间,学生会给出一个结果:老师,我胳膊上的肌肉酸胀;支撑不住了;累了。
此时教师恰好抓住酸、累这一感觉引出神经系统与运动系统的联系,进而引出运动系统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
例如:教师可以如下组织教学活动:教师:噢!你累了,怎么就知道困了、累了?学生:我感觉到的。
教师:哦,是感觉到的。
那你知道感觉由哪个系统完成?假如我们今天一上午都是体育课,那你还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学生可能会答出:饿了、出汗、脸红、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疲劳等等。
教师应及时抓住各系统的功能对学生进行引导。
比如:教师:饿了,你要干什么?学生:吃饭。
教师:与哪个系统有关?这个系统出现什么生理变化?学生:消化系统。
这个系统将会……如此,引导学生联系各大系统,让学生能够阐明各类动物的运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下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