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十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1.面临严峻经济形势(经济崩溃原因:帝国主义掠夺;国名政府搜刮;战争破坏)

2.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年完成国民经济恢复

3.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⑴先发展重工业:建成长春一汽等,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⑵三大改造:(1953--1956)

①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手工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和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

二.探索与失误

1.中共八大正确决策(贡献)

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中共八大是正确的探索。

但在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路线,实践中出现问题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

分别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出现1959-1961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加上三年自然灾害,广大人民生活状况不断下降,饥荒严重,食品紧缺。(1959--1961)

面对经济困难,中共中央纠正“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1962年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三.文革劫难(1966—1976)

1.文革爆发:国民经济的劫难

2.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1971)

3.邓小平全面整顿,经济呈现迅速回升(1975)

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1.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遵循客观规律,不急于求成

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5.抓住机遇

第十二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1.内容:

①.确立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②.抛弃错误:弃“以阶级斗争为纲”

③.重心转移:经济建设为中心

④.伟大决策:改革开放

2.意义:我国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

归纳党在历史上的三代领导集体的形成

二.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目的:解放发展生产力

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改变经营方式-家庭承包责任制(安徽、四川)

改变行政机构-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得到大发展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管理体制:自主经营;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分配体制: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改革调动了积极性,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1989年前后,改革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

邓小平南巡讲话

2.过程:

十四大:提出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框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十五大:完善理论-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21世纪初: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3. 意义: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十三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对外开放的背景

1.必要性:

①.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需要

②.封闭自守阻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可能性:

①.党中央决策

②.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需要

③.国际形势总体走向缓和

二.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1.五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2.沿海开放城市: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

3.沿海经济开放区:长三角、珠三角等。后连成一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4.内地浦东开发(重大战略步骤;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三.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十四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一.动荡中变化的金代社会生活

1.服饰

①.鸦片战争前:传统长袍马褂

②.鸦片战争后:舶来品西服

③.辛亥革命后:创新中山装

④.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旗袍

2.食品:从传统饮食到西餐

3.建筑:从传统民居到欧式洋房

4.社会风俗:戊戌变法时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婚姻制度

5.影响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因素:

①.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②.重大历史事件的引领作用

③.社会文明的进步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二十世纪50-70年代)

1.主流:勤俭节约、无私奉献(但物资匮乏,生活水平较低,计划供应)

2.改革开放以后衣食住行走向多元化,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第十五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一.铁路与公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