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色革命小说《西行漫记》读后感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6篇(一)_心得体会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6篇(一)篇一《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红星照耀中国》(《RedStarOverChina》),原名《西行漫记》,作为一本真实描述红色中国的著作,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作品。
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革命和战争最凶猛、最危险的时期,斯诺孤身一人冒险穿越层层封锁,长途跋涉来到陕甘宁边区,寻找红色中国的故事,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撰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并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
《红星照耀中国》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以及叙事的角度几近出神入化的程度。
1937年10月,《红星照耀中国》首先在英国出版,一问世便轰动世界,在伦敦出版的头几个星期就连续再版七次,销售10万册以上。
该书先后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
世界舆论普遍认为这是一个杰作,标志着西方对中国的了解进入一个新时代。
《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出版后,在中国同样产生巨大的反响。
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通过亲身到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实地考察采访,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报告文学,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
《红星照耀中国》作为根据当时第一手资料写成的纪实文学,不仅详细介绍了红军的征战史,而且从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进行了报道和解释,从某种角度上讲,这既是一本研究党的历史、了解领袖们的经典资料,是第一部把新的中国介绍给世界的书,也是中国人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回顾党和军队的途径。
八十年前的经典著作,今天读来依然令人震撼,使人受到深刻的党史教育和党性锤炼,深切感悟中国共产党人在那异常艰苦的革命岁月,追求真理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的精神风貌,当时共产党人正是始终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农民才会主动组织起来保卫自己的红色政权,共产党也正是秉持了这种理念,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始终得到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推动革命事业从胜利走上胜利。
西行漫记读后感(锦集5篇)
西行漫记读后感(锦集5篇)西行漫记读后感篇1 第一次从一个美国人的作品里了解到一段珍贵的历史.从埃德加.斯诺的四个月西北红色旅行,看到另一个侧面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更大的胜利. 另我震撼的是在基于当时的延安,在1938年,的结束语,斯诺先生就预言,帝国主义反动派一定会被这个新生力量所埋葬. 另外,也了解到当时共产党不但领导红军加强部队建设,还了解到党还认真做好根据地的行政建设工作,不断研究做好经济工作,发行货币,搞好商务流通.紧紧把握土地政策,以取得广大农民的支持.认真做好统战工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不论身份,不计前嫌,只要是共同抗日都是我们的朋友.认真做好人力资源工作,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人尽其才.充分发挥全体成员的力量.从十几岁的儿童到年事已高的村民,都是生力军.认真做好宣传工作,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发扬革命主义的乐观精神,写标语,唱快板,演话剧,每一名红军战士,后勤人员,都保持较高的革命思想纯洁.认真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领导和员工一个样,没有多少区分.共同远景就是建立了新中国,自己会种地的去种地,会做工的去做工.我想伟大的斯诺先生,正是基于当时解放区的情况,又和国统区的比照,才得出如此高瞻远瞩的结论. 在《西行漫记》中,除了共产党领袖的故事,作者还描写了许多形形色色的黎民百姓。
从斯诺火车上偶遇的老者,到飞夺泸定桥的敢死队队员,还有穿得破破烂烂、头上拖着辫子的农民,这些普通人的群像组成了红区真实鲜活的生活画卷。
西行漫记读后感篇2 在《西行漫记》中,看一个人使斯诺是极感兴趣的,斯诺对他赋予的评价有:他显然是中国人中间最罕见的一种人、他是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知识分子、他是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他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周恩来,这个中等身材,个子清瘦、骨骼小而结实的纯粹知识分子,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的造反者,他不仅背弃古代中国的基本哲学中庸和面子哲学,还具有无可比拟的吃苦耐劳的能力;于是乎,他不仅在斯诺眼里成为了一名罕见的狂热分子,也在我心中成了一名不可思议而可以膜拜的狂热分子。
西行漫记读书心得
西行漫记读书心得第一篇:西行漫记读书心得《西行漫记》读书心得不了解中国的昨天,便不可能真正了解中国的今天,因而我们是有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的。
不亲身深入二三十年代中国的苏区,便不可能客观公正地了解中国共产党,因而斯诺亲自进入苏区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终成《西行漫记》。
因而,循着斯诺的足迹,我们似乎也解开了与斯诺进入苏区以前心中一样的谜团。
在斯诺的《西行漫记》刊出之前,中国的革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然而却基本处于被误解、中伤乃至与世隔绝的状态。
经济上的封锁固然可怕,但信息的封锁却会带来更大的伤害。
诸如国民党宣传共产党为“共匪”、“红胡子绿眼睛”、“杀人放火共产共妻”等。
又如在西安事变中,所有的消息受到封锁与干扰,人们在这假假真真的信息里实在难辨是非,以至于革命的道路曲折而又艰难。
我想,比起现在的我们,当时的人们心里更在疾呼——我们需要真相!斯诺的《西行漫记》第一次把中国共产党和她所领导的中国革命不带偏见地介绍给了世界,他以真实而生动的事实告诉人们,中国共产党是一群有着坚定信仰、富于理想、英勇无畏、廉洁自律的人。
斯诺的笔触,既有新闻记者的独特视角,又有观察家严密的逻辑;既有对小事件、小人物之微妙感悟,又有对大事件大格局的精辟解读;既有对共产党人、共产党政策、共产党根据地之全情投入,亦有对革命者、革命政策、革命建设的审慎剖析。
大到毛泽东对全球政治外交的精辟见解、抗日战争的著名论断、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小到部队的纪律规定,党员和民众的言语神态,事情经过的来龙去脉,斯诺以他独到的观察视角和出众的纪实文学技巧将那时的中国共产党的遭遇完美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我们似乎也如身临其境般处于那战时的烟火之中,只不过如果我们是那个时代的人,我们是否也能不屈地扬起我们的头颅。
当时的苏维埃社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斯诺详细地介绍了土地分配、取消苛捐杂税等经济政策、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结构、少先队、共青团等政治社会团体、慈蔼的财政人民委员林祖涵关于货币、税收、贸易、合作社等谈话、老当益壮的教育人民委员徐特立关于文化、学校、扫除文盲的讲话。
《西行漫记》读书笔记
《西行漫记》读书笔记《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 1936 年 6 月至 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书中,斯诺以他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红色中国”。
他深入红军战士和群众之中,与他们交流、生活,亲身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和坚定信念。
这种近距离的观察和体验,使得他的描述极具真实感和感染力。
在斯诺的笔下,我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毛泽东,这位伟大的领袖,既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又有着平易近人的亲切气质。
他对中国革命的深刻理解和坚定信念,让人深感敬佩。
他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革命历程,让我对他的思想和精神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斯诺描述他“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的研究,他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个人习惯和外表落拓不羁,但是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都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
”这样的描述,让一个生动而立体的毛泽东形象跃然纸上。
周恩来,一位温文尔雅、思维敏捷的领导者。
他的冷静、理智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
他态度温和地说出来的话,同国民党宣传九年来污蔑共产党人是什么‘无知土匪’、‘强盗’和其他爱用的骂人的话,形成了奇特的对照。
”斯诺的这段描述,鲜明地展现了周恩来的独特魅力。
彭德怀,一个性格爽朗、作战勇猛的将领。
他的直率和真诚让人感到无比亲切。
“我必须承认彭德怀给我的印象很深。
他的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很使我喜欢,这是中国人中不可多得的品质。
他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能吃苦耐劳,是个很活泼的人。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7篇)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7篇)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200字篇一┈┈吴柯翰《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作者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它记述了大量关于红军、苏区、长征以及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一手资料,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出了客观的评价。
费正清先生曾说过:“《红星照耀中国》的非凡之处在于,它首次记录了毛泽东和其他共产党人的生平故事,以及这场鲜为人知的革命。
”这本书是中国革命的体现,它彰显出了中国革命党的伟大精神。
这也是我们值得学习的。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600字篇二斯诺在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以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为基础,完成本书的写作。
作为一名西方记者,斯诺所站的是一个公正客观的角度去描述当时人民百姓的生活和心理状态。
除此之外,还表现出了红军及其领袖们的精神状态和思想状况。
这本书可以说是让人们可以进一步的去了解当时十分神秘的中国的红色革命。
并且,他把自己在红色区域的所见所闻都一点一滴的记录下来。
后来汇编为《红星照耀中国》。
整本书的内容丰富而且生动。
1936年,中国革命与战争最凶猛、最危险的时期,斯诺孤身一人冒险穿越南京国民军队的封锁,长途跋涉来到西贝苏维埃地区,寻找红色中国。
故事都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
更是让我对当时的人民、红军、毛泽东等等都有了崭新的可谓是颠覆性的认识。
这本书中所描绘的红色中国,与我们教科书上所学到的是有许多出入的。
相比之而言,这本书所讲述的内容更加真实、可靠。
说道红军,就不得不提军队。
在斯诺看来,他感受到了红军高度的政治觉悟,认为红军是中国唯一的一支从政治上来说是铁打的军队。
在真正的红军一节中,作者这样描写到:“他们向来都同士兵并肩作战,团长以下都是这样。
一位外国武官这样说,单单是一件事情就可以说明红军拥有极大优势的敌人的作战能力。
这就是红军的军官们习惯说的:“弟兄们,跟我来!”而不是“弟兄们,向前冲!”。
同样是六个字,差别却是很大的。
西行漫记读后感
西行漫记读后感导语:西行漫记读后感(一)久闻德加·斯诺和《西行漫记》的大名,今日有暇得以看到,第一眼看到这本书时,红色的略呈灰灰的书的色调,立即给人以“红色”的感觉,更兼有历史的厚重感,仿佛书面上一直有历史风沙在吹,显示出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和对红色中国那份历史的把握。
《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当时因为便于在“白色中国”发行才译成西行漫记的,坦率地讲,我更喜欢红星照耀中国这个名字,觉得更有中国革命的特色,更有力度,更有影响力和冲击力。
今年有幸去延安等西北地区参观学习,所以对书中提到的很多景物都有直观印象,那是一个什么地方呢,时过七十年了,依然属于欠发达的地区,同事们去一趟“面子上”都有反应,依然是一地干渴的黄土和太阳能晒开石头的缺水区。
翻开书本,心就平静下来了,作者平铺直叙、娓娓道来他的西部之行,而一个个鲜活人物跃然纸上,一幅红色苏区斗争图浮现在眼前。
作者运用欧美作家善用的描写的手法,以平视的角度,朴实的笔触给我们讲述着那段历史。
朴实的语句却将东西方文学的区别体现的淋离尽致,当时这样的文章应该算作新闻或通讯了,而在今天就是一部传记了。
朴实的语句却感觉别样而新鲜,外国人看中国的革命对每个读者和关心中国的人来说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我们还是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别样情景和人物的吧。
“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
这是对周恩来同志的描述。
“我开始有一点点懂得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这样长期地、这样毫不妥协地、这样不象中国人地进行战斗。
”这是作者对中国革命的初步认识和认同(当然象中国人地战斗我们不知道是一个怎样的战斗)。
“在我看来,毛泽东是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
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
这是对伟人毛泽东的描写——是一个喜欢憨笑的人。
从他的记叙中也让我们看到了极为难得看到的、很有点神秘色彩却极为悲壮的西路军的有关资料。
西路军的很多故事、当然也包括很多女红军战士惨烈经过至今仍在民间流传,在中国革命史上可能是绝无仅有的,当年的残酷是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而那种信念、意志也令我们不能望其项背的。
读西行漫记前四篇有感
读西行漫记前四篇有感【原创版3篇】目录(篇1)1.西行漫记简介2.读后感3.总结正文(篇1)一、西行漫记简介《西行漫记》是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创作的一部纪实性作品,主要记录了他在20世纪40年代初访问中国西北地区时的所见所闻。
通过斯诺的笔触,读者可以了解到中国革命战争的背景、红军的生活、以及中国共产党的理念。
二、读后感1.历史背景: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被书中描绘的历史背景所吸引。
通过斯诺的描述,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感受到了革命的艰辛和伟大。
2.红军生活:书中对红军生活的描述让我对他们的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们的生活虽然艰苦,但充满了乐观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这种精神让我深受启发。
3.共产党理念:书中对共产党理念的阐述让我对共产党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共产党追求的是人民的幸福和民族的复兴,这种追求让我深感敬佩。
三、总结《西行漫记》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
通过阅读它,我不仅了解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和红军的生活,也对共产党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目录(篇2)1.西行漫记简介2.读后感3.总结正文(篇2)一、西行漫记简介《西行漫记》是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创作的一部纪实性作品,主要讲述了他在1936年去往陕北根据地的路上所经历的故事。
通过他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
二、读后感1.历史背景: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艰辛历程。
作者通过描述他所见所闻,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
2.人物形象:斯诺笔下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我仿佛置身其中。
特别是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形象,让我对他们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3.语言风格:斯诺的语言风格朴实自然,让我感受到了他作为一个记者的真实感和责任感。
他的文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三、总结《西行漫记》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著作。
通过阅读它,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近代史上的艰辛历程,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物形象。
漫漫长征路——读《西行漫记》有感
漫漫长征路——读《西行漫记》有感从太古的“陆上之行”到中国古代环绕中原的“西行”,从传奇的千里马队到“青枫并蒂”的车队,中华民族在古往今来不断地开拓西部之旅,进行着“漫漫长征路”。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火热,这种精神传承至今,鼓舞着中华民族不断向西部前进,以及西部大开发的勇气。
据史书记载,古代“中原之行”,最早开始于西周时期,当时西周王室从西安沿西南方向行进,走遍了西北五州,进入汉朝时代,西部的探索又有了新的突破。
数千个年头以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大量的史料和文献出现在我们面前,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宣统五年(1909年),延安大学学生谢宝庭率领一行三十多人,从延安出发,走遍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完成了“西行”的传奇事迹,并且写下了《西行漫记》,成为让世人瞩目的经典之作。
从古到今,传奇的西行使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成为中国人豪迈英勇、勇往直前的精神象征。
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中国人正在迈上一步步向前的脚步,挑战未知的西部世界,继续探索发现更多未知的宝藏。
中国正在不断地拓宽西部新路,以崭新的形式继续着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西方探索精神,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荣耀,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漫漫长征路”。
“漫漫长征路”,这一传统精神,受到了中国历史上大量的西部探险家的影响。
读《西行漫记》,可以了解更多这段特殊历史的经历:这些探险家从延安出发,经历艰苦的路途,走访许多古代名山大川,经历了风雨,遇到沙漠,也到达了神奇的云海,形成了难以想象的美景,也有过困苦,面对种种磨难,他们始终坚定地前进,勇往无前;匆匆行程,期间经历着各种乐趣和历练,也经历了艰苦的旅程,书中记录了丰富的资料和趣事,更有对这段历史的深刻的思考和感想。
读着《西行漫记》,当我们回首往昔,想象着当初他们踏上漫漫长征路时的情景,一种前行的激情会在不经意间涌入心中;再看看今日,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壮观,一种承载着广大民族自豪感的力量,也会让我们心里涌出一种深深的惊喜和欣慰。
西行漫记读后感
西行漫记读后感
【篇一:西行漫记读后感】
我站在书架旁,翻开了这本由美国记者埃德加。
斯诺写的《西行漫记》,读了后给我不想放下它。
爱不释手。
被书中的一切深深的吸引……
主要写了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
斯诺作为西方新闻记者采访红色中国。
他带着无数当时无法理解的问题来到中国与西北地区与中共领导下的红军(共产党)共同生活了四个月,与众多中共领导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在他得眼中,像毛泽东、朱德这样的大人物为人民而奋斗有许多不理解。
而老百姓则是那么的纯朴拥护(共产党)。
埃德加·斯诺以他热情、真实地笔触,记录下中国渐渐强大的(共产党)的点点滴滴。
大到像毛泽东的领袖。
人物的语言、红军的故事、小到老百姓纯朴的神态。
让读者真实的感受到一个外国人眼中的红色中国。
我十分的由衷的敬佩埃德加。
斯诺这个“(洋鬼子)”他能冒着生命危险来到战乱的中国,来到战争前线,写下了这本书。
我不仅认识了埃德加。
斯诺这个人。
他向全世界介绍那神秘的中国,向全世界讲述了毛泽东、周恩来和中共领导人的革命历史与生活。
再现了中国人民遭受的侵略、压迫与宁死不屈的抗争。
我也通过读这本书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知道革命的胜利是无数战士的生命换来的。
我们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
学好本。
《西行漫记》读后感 5篇
《西行漫记》读后感一在家里书架的最上面,有一本封面早已泛黄的书,封面的颜色是已经褪色的橘黄色,一个吹军号的红军战士侧身像成为封面的主角,这本书就是《西行漫记》----一本我父亲小时候的书。
当我得知这次作业的时候,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这个红军战士的侧影--尽管我还是在高一的时候读过它。
也许,曾经读过的这本书,还藏在记忆深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刚读这本书,对它的名字感到很好奇,为什么叫《西行漫记》呢?难道不知道还有一本赫赫有名的《西游记》吗。
后来上网查资料得知这本书的英文名直译过来其实应该是《红星照耀中国》,尽管《西行漫记》这名字更诗意,我还是觉得前者更贴切些。
细读这本书,仿佛跟随作者的足迹,来到1936年的陕甘宁边区。
年代的久远,让我们难免对有些文字感到生疏,可是这丝毫不妨害斯诺告诉我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好像就在昨天。
这本书真实记录了斯诺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通过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广大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的接触交往,了解了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斗争业绩。
通过他的描述,我看到了一个此前虽有所了解却并不熟知的延安根据地。
当面对误解和扭曲,红色中国的领导人敞开胸襟,热烈的欢迎这个远方而来的不速之客。
无拘无束的告诉他他们所知道的一切。
然后信任地通过这个青年,告诉全世界,在世界东方的战场上,不起眼的角落里发生的故事----在这里,西北的漫天黄沙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新的民主之风;滚滚的硝烟暂时退却,到处一派欣欣向荣的革命气象。
斯诺仿佛是带着一张白纸来到中国,而他笔下的周恩来、彭德怀、林伯渠,直至毛泽东本人,都好像是在那白纸上画下的绚丽墨卷。
这些此前国民党通缉令上的人物,突然之间活生生的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坚定、执着、深邃而不乏快乐和幽默,让人迷醉。
这些红军领袖的个人魅力,也是成千上万的中国人,以各种形式去同情或追随共产党,并为之流血牺牲的原因之一吧!除了共产党领袖的故事,斯诺还描写了许多形形色色的百姓。
西行漫记读后感范文(4篇)
西行漫记读后感范文(4篇)西行漫记读后感1 在家里书架的最上面,有一本封面早已泛黄的书,封面的颜色是已经褪色的橘黄色,一个吹军号的红军战士侧身像成为封面的主角,这本书就是《西行漫记》----一本我父亲小时候的书。
当我得知这次作业的时候,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这个红军战士的侧影--尽管我还是在高一的时候读过它。
也许,曾经读过的这本书,还藏在记忆深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刚读这本书,对它的名字感到很好奇,为什么叫《西行漫记》呢难道不知道还有一本赫赫有名的《西游记》吗。
后来上网查资料得知这本书的英文名直译过来其实应该是《红星照耀中国》,尽管《西行漫记》这名字更诗意,我还是觉得前者更贴切些。
细读这本书,仿佛跟随作者的足迹,来到1936年的陕甘宁边区。
年代的久远,让我们难免对有些文字感到生疏,可是这丝毫不妨害斯诺告诉我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好像就在昨天。
这本书真实记录了斯诺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通过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广大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的接触交往,了解了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斗争业绩。
通过他的描述,我看到了一个此前虽有所了解却并不熟知的延安根据地。
当面对误解和扭曲,红色中国的领导人敞开胸襟,热烈的欢迎这个远方而来的不速之客。
无拘无束的告诉他他们所知道的一切。
然后信任地通过这个青年,告诉全世界,在世界东方的战场上,不起眼的角落里发生的故事----在这里,西北的漫天黄沙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新的民主之风;滚滚的硝烟暂时退却,到处一派欣欣向荣的革命气象。
斯诺仿佛是带着一张白纸来到中国,而他笔下的周恩来、彭德怀、林伯渠,直至毛泽东本人,都好像是在那白纸上画下的绚丽墨卷。
这些此前国民党通缉令上的人物,突然之间活生生的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坚定、执着、深邃而不乏快乐和幽默,让人迷醉。
这些红军领袖的个人魅力,也是成千上万的中国人,以各种形式去同情或追随共产党,并为之流血牺牲的原因之一吧!除了共产党领袖的故事,斯诺还描写了许多形形色色的百姓。
读西行漫记前四篇有感
读西行漫记前四篇有感
摘要:
一、引言
1.对《西行漫记》前四篇的阅读感受
2.表达作者对红军长征精神的钦佩之情
二、对《西行漫记》前四篇的具体感想
1.第一篇:介绍红军长征的背景和原因
2.第二篇:讲述红军长征途中的艰苦经历
3.第三篇:描绘红军长征中的战斗场面
4.第四篇:展示红军长征胜利后的喜悦与期望
三、对红军长征精神的钦佩
1.红军长征精神的内涵
2.红军长征精神在我国历史和现实中的意义
3.号召大家学习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
正文:
读《西行漫记》前四篇,让我对红军长征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更加钦佩红军长征精神。
在第一篇中,作者详细介绍了红军长征的背景和原因,让我明白这场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战略大转移,是在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被迫进行的一次战略大转移。
第二篇中,红军长征途中的艰苦经历让我为之动容。
他们爬雪山、过草
地,经历了无数的困难和磨难,但他们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没有一个掉队,没有一个退缩,充分展示了红军战士的钢铁意志和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
在第三篇中,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红军长征中的战斗场面,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看到红军战士们为了胜利,奋勇向前,视死如归,我被他们的大无畏精神深深感动。
第四篇中,展示红军长征胜利后的喜悦与期望,让我感受到他们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也让我对我国的未来充满信心。
红军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我国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
西行漫记读后感3000字
西行漫记读后感3000字
【篇一:西行漫记读后感】
从序言中得知,《西行漫记》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斯诺以他充满热情和生动的笔触,记录了日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在苏区的一点一滴。
大到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著名论断、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小到党员和民众的言语神态,斯诺以他出色的纪实文学技巧记录了正在成长中的陕北苏区的一副立体而丰富的影像,让阅读者无不感到身临其境而为之动容。
他对毛泽东以及红军的一无所知就像我们对逝去的历史一无所知一样,我们已经厌烦那些重复播放、没有任何新意的说教题材电视剧,就像斯诺厌烦了国民党对红军做的诋毁报道,我们渴求真实的东西。
《西行漫记》带给人们的就是真实的东西。
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毛泽东和周恩来等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作为第一个到中国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西方新闻记者。
带着无数他当时无法理解的关于革命战争的问题,到西北地区与中共领导下的红军共同生活了四个月,与许多中共领导者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这段不同寻常的旅程与经历为斯诺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真实、客观的素材。
《西行漫记》。
责任、中国——读《西行漫记》感
责任·中国——读《西行漫记》感林琛《西行漫记》,一部斯诺眼中的红色中国,其实在很早的时候读过,大概当时没有现在的想法吧,读过也只是读过而已,并没有让我留下太深的印象与感触。
这次重拾这本书,再看这段红色中国的故事,发现,我成熟了。
简单的说说,《西行漫记》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他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其中最深刻的形象塑造当属毛泽东,周恩来等伟人。
向世界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红色中国。
一,胸有责任,重于泰山。
作为一个新闻专业的学生,对于斯诺的想法我有很多。
为什么一个外国人会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当时最困难,也最“神秘”的地区?面对这个他所不熟悉的群体,国民党眼中的“赤匪”,他还是来到了中国。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记者的责任之感。
记者,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在当时中国那样混乱的环境下,他选择了来到这片红色土地。
为的,只是还原一个真实的中国给世界。
我一直在想,来这样一个“门板都成为奢侈”的地方,究竟是为了些什么。
在我看来,这其实是记者的探索精神,一种发自内心的想将真实公诸于众的责任感。
记得书中斯诺说到,他有时睡在炕上,是因为没有门板这样的奢侈品。
第一次读的时候,我感觉到很乐,但是后文再出现这句话的时候,我想的是十多个月来都这样生活,已经没有新鲜感与玩笑的意思了。
这种生活变成了一种坚持与信念,当然,这源于记者的使命感。
西方记者的纪实风格是非常平实简单的,这样一部浩浩然之大作,全文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却真实让人觉得感动,并被深深吸引。
从刚开始,斯诺对于红色中国的不了解,问的问题都很直白,问毛主席,“这样的革命能成功吗?”。
就是这样一个一个的简单问题将一个红色中国真实的还原给了我。
记者,就是该这样不畏艰难,就是该这样勇往直前,就是该有自己的坚持与热爱。
我想起了高考填志愿的时候,作为一名艺术特长生,我的艺术专业是非常优秀的,因此我可以报文科的所有专业。
读西行漫记有感5篇
很早就在历史课本上听说过《西行漫记》这本书,但是好几年过去了,对于它也只是仅仅停留在听说的阶段。
进期利用这次活动的机会,我有幸拜读了这本流行了半个多世纪的著作,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尤其是对中国革命的理解,对中国共产党员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在《西行漫记》中,除了共产党领袖的故事,作者还特地描写了许多形形色色的黎民百姓。
从斯诺火车上偶遇的老者,到飞夺泸定桥的敢死队队员,还有穿得破破烂烂、头上拖着辫子的农民,这些普通人的群像组成了红区真实鲜活的生活画卷。
对于不了解红区的人来说,普通人在红区的生活状态,更能真实反映红区的状况,也更为可信。
同时通过对这些小人物生存状况的描绘,作者在开篇提出的问题也一一得到了解答。
对斯诺而言,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反映主题,只是西方记者惯用的新闻表现手法。
但他笔下普通人的群像和生活状态,却在无意之中为后来的史学家们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一个社会史学的视角。
在斯诺笔下的那些小人物,看似不加拣析全部写出,但从他们的身上,却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精神状态,折射出当时思想、道德趋向的光芒。
这些人可能彼此互不熟识,只是凭借当时共同的社会舞台才得以彼此联系。
但通过对他们群体经验的描述,却可以清晰展现出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如何由显入微地悄然推动着历史前进的脚步。
与此同时,对于那些在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大人物,他们的言语和行为,他们的思想,也籍由这些小人物的环绕,获得了更加人性的衡量尺度。
如此的叙述形态,恰好在某种角度上符合了历史的要求。
它的意义,在于和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相互渗透、相互参照,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多维度、多方位的视角。
与同时期其他的同类作品比较,斯诺的《西行漫记》是第一本打破国民政党新闻的封锁,向世界报导中国革命真相的书。
美国新闻记者白修德说:“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美洲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
”正是这种唯一性和特殊性,使得《西行漫记》的成功在必然性之外,还蒙上了一层偶然性的神秘色彩。
《红星照耀中国》6篇读后感500心得体会
《红星照耀中国》6篇读后感500心得体会《红星照耀中国》又称《西行漫记》,讲述的是美国著名记者,不畏艰险在1936年来到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向全世界报道了真实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是一部非常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书籍,希望以下的读后感对您有所帮助!《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一红军看似简简单单的两个字,但在美国埃德加·斯诺的笔下把他们描述地如此伟大动人。
在他的笔下,我看见了祖国曾经的懦弱,老百姓曾经的无奈与痛苦。
他以一名记者的身份为我们展现了红军曾经那颗不图名利,爱国爱民的炽热之心。
在书中,作者埃德加·斯诺用了大量笔墨写了关于毛泽东爷爷的故事,并给予高度的赞美。
这让我深刻地了解到毛爷爷不平凡的经历和他对红军的热爱。
在他与毛爷爷的对话中,作者写到:“毛泽东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到深夜二,三点钟才休息。
”读到这段话时,我深深地感受到毛爷爷为了祖国而不辞辛苦。
顿时,我又陷入了深思,我们青少年也能像毛爷爷这样吃苦耐劳,这样懂得利于时间吗?我想大部分不能。
当今社会太多青少年用手机来打发时间,虽然也有人刻苦勤奋,但却少之则少。
我们应该像毛爷爷一样懂得利用时间,并学习他那种敢于吃苦耐劳的精神。
除了像毛爷爷这样爱国人士以外,书中还提到善于指挥的朱德,为人民着想的周恩来,严于律己的彭德怀,还有许多意气风发的“红小鬼们”,这一个个有着如钢铁般意志的革命者曾用鲜血为身处黑暗之中的老百姓们,点亮一盏盏明灯,让他们一步步走向光明。
他们什么都不图,他们只是希望祖国的未来能更加辉煌灿烂。
这种无私的人难道不令人感动敬佩吗?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的我们,是否想过这一切都是谁带给我们的呢?这一切啊是那些红军小将士们用生命拼死拼活带来的,是那些热爱祖国的优秀领导者绞尽脑汁想出一种治理方案带来的,这一切并不是说来就来,而是要用毛爷爷口中的“统一”和“决心”这两者,在当时来说如果一个集体具备了这两者就有胜算的可能。
西行漫记长征篇读后感
西行漫记长征篇读后感你想啊,那时候的红军就像是一群超级英雄,但是他们没有什么超能力,有的只是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
长征的路,那可不是一般的难走,什么高山大河的,感觉就像是游戏里的超级大关卡一个接着一个。
就说翻雪山吧,那冰天雪地的,我光是想想在雪地里走路就觉得冷得不行,可红军战士们还得穿着单薄的衣服,深一脚浅一脚地往上爬。
那狂风就像个大怪兽,嗷嗷叫着要把人吹跑,但是战士们互相搀扶着,就这么一步一步地征服了雪山。
这得是多强大的毅力啊,我觉得我要是在那队伍里,可能早就哭着喊着要回家找妈妈了。
还有过草地呢,那地方看起来软绵绵的,好像还挺好玩儿,可实际上到处都是陷阱。
一脚踩下去,说不定就陷进泥潭里了,就像被沼泽怪抓住了脚一样。
而且吃的东西还特别少,我现在要是一顿饭没肉吃都觉得委屈,可战士们能有野菜吃就不错了。
他们在这种情况下还能保持乐观的态度,这可太让我佩服了。
我就琢磨着,他们心里一定有个特别大的梦想在支撑着,那就是建立一个新中国,让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
在长征途中,战斗也是家常便饭。
那些战斗描写得特别惊心动魄,红军战士们可真是勇敢无畏啊。
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他们就像一群猛虎,毫不畏惧地往前冲。
我想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吧,他们知道自己是为了正义而战,为了人民而战,所以才会这么英勇。
我有时候在生活中遇到点小困难,就想打退堂鼓,跟红军战士们比起来,我简直就是个胆小鬼。
从长征的故事里,我还看到了红军战士们之间那种深厚的情谊。
大家互相照顾、互相鼓励,不管是谁遇到了危险,其他人都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这就像是一个大家庭,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充满了温暖。
我觉得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种纯粹的情谊也很珍贵,大家都应该像红军战士们那样,对身边的人多一些关心和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红色革命小说《西行漫记》读后感《西行漫记》作为第一部描写中国红色革命的小说。
对中国革命的进程起到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
它不仅让国外读者了解到中国还有个为人民的幸福在不断奋斗的政党,也让全国的贫苦老百姓找到真正的依靠。
《西行漫记》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斯诺以他充满热情和生动的笔触,记录了日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在苏区的一点一滴。
大到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著名论断、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小到党员和民众的言语神态,斯诺以他出色的纪实文学技巧记录了正在成长中的陕北苏区的一副立体而丰富的影像,让阅读者无不感到身临其境而为之动容。
他对毛泽东以及红军的一无所知就像我们对逝去的历史一无所知一样,我们已经厌烦那些重复播放、没有任何新意的说教题材电视剧,就像斯诺厌烦了国民党对红军做的诋毁报道,我们渴求真实的东西。
《西行漫记》带给人们的就是真实的东西。
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毛泽东和周恩来等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作为第一个到中国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西方新闻记者。
带着无数他当时无法理解的关于革命战争的问题,到西北地区与中共领导下的红军共同生活了四个月,与许多中共领导者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这段不同寻
常的旅程与经历为斯诺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真实、客观的素材。
《西行漫记》描绘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苏区,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朝气勃勃,信念坚定,乐观且充满活力,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
在全中国乌云一片的情况下,这里独存光明,难怪有那么多知识份子,有那么多热血青年,抛弃原有的地位与财富,义无所顾的奔赴苏区。
这时的苏区确实是个理想之地,是全中国最平等、最廉洁、最纯朴的地方。
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甚至照耀世界。
西行漫记,让我看到的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安宁,是为人民浴血奋战的红军,是与人民打成一片的优秀共产党领袖,是一群一心一意为了民族生存,为了祖国未来不断拼搏奋斗的年轻人,更看到的是中国的希望。
那些藏在我们骨髓中到危难关头一定会爆发出来的昂扬斗志。
我更深刻理解了中国共产党能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并成功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原因。
就是:一切为人民之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