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设计及反思

合集下载

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设计及反思

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二章、一元一次方程: 2.1 从算式到方程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2.通过“列算式”和“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方程是应用广泛的数学工具;3.初步学会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渗透建立方程模型的思想;4.经历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树立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品尝成功的喜悦,增强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1.了解什么是方程、一元一次方程;2.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一、游戏激趣同学们,大家小时候一定都说过儿歌吧?那么这一首儿歌你一定说过(屏幕出示):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

现在,我们就来“比一比,说儿歌”(屏幕出示)。

要求是:以这样的速度说(师说一段),不能说错或停顿,如果停顿或者说错了就立即停止。

规则是:每一大组各派一名代表,看谁说得又快又好;第一大组,谁来?其他同学可听仔细了。

(进行比赛)我们知道,这是一首永远也说不完的儿歌,你能不能想个方法用一句话把这首儿歌说完呢(屏幕出示)?(根据学生回答,说出“x只青蛙x张嘴,2x只眼睛4x条腿,x声扑通跳下水”)(屏幕出示)这样,我们用字母x代替了具体的数,就用一句话代表了所有情况,使问题变得方便、简捷。

二、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同学们都挺喜欢吃巧克力吧!假如你妈妈从县城买了42颗你最喜欢吃的巧克力,你准备怎么处理呢?好东西要与好朋友分享,对吧?如果你和你的好朋友一人一半,你分得多少呢?我们也不能忘了孝敬长辈,假如分给奶奶的是分给你的2倍,那么你分了多少颗?如果还要分给爷爷,且分给奶奶的不变,还是你的2倍,分给爷爷的比分给你的1.5倍少3个。

此时你又分得多少颗?(让学生自己回答出两种解法——代数方法和算术方法)2、刚才解决这个问题时,两位同学一人用了列算式的方法,一人用了列方程的方法(屏幕出示)。

从算式到方程教学教案分析

从算式到方程教学教案分析

从算式到方程教学教案分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算式和方程的区别,并能正确区分它们。

2. 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方程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算式和方程的定义及区别。

2. 方程的解法及应用。

3. 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的过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算式和方程的定义,方程的解法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的过程,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算式和方程的概念及区别。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方程。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解方程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算式和方程。

2. 新课讲解:讲解算式和方程的定义,举例说明它们的区别。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从中抽象出方程。

4. 方程解法讲解:讲解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并通过例题演示。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算式和方程的区别及解方程的方法。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算式和方程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是否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方程。

3. 评价学生是否能正确解一元一次方程并应用于实际问题。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介绍一元二次方程及其解法,为学生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八、教学资源1. PPT课件:展示算式、方程的定义及解方程的过程。

2. 练习题:提供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实际问题案例:用于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方程。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算式和方程的定义及区别。

2. 第3-4课时: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抽象出方程。

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设计及点评

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设计及点评

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设计及点评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算式和方程的概念,认识算式和方程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能够通过给定的算式写出相应的方程,并能够根据方程解决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2.教学重点:(1)理解算式和方程的定义。

(2)掌握从算式到方程的转换方法。

(3)理解方程的意义和用途。

3.教学难点:(1)理解方程的意义和用途。

(2)掌握根据给定的算式写出方程的方法。

4.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1)引入问题:有一些运算式,例如:"5+2=7",你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吗?(2)学生回答并解释规律:等号左边的算式和等号右边的值相等。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这种形式的式子叫做算式,其中有一个等号,左右两边相等。

步骤二:引入方程的概念(1)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如果我们把算式中的一些数用一个字母表示,如"5+x=7",这种式子叫什么?(2)学生回答并解释:这种式子叫做方程,字母代表的是一个未知数。

(3)教师解释:方程和算式的结构非常相似,只不过其中有一个未知数,我们可以通过解方程来求出未知数的值。

步骤三:从算式到方程(1)教师出示一些算式,并要求学生根据算式写出相应的方程。

(2)学生通过思考和分析,用未知数表示算式中的一些数,并写出方程。

(3)学生互相交流并对答案进行讨论。

步骤四:解决问题(1)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并要求学生用方程去解决问题。

(2)学生根据问题提供的信息写出方程,然后解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3)学生互相交流并对答案进行讨论。

步骤五: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自己用方程来解决。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并互相交换答案进行对比。

(3)教师进行讲评,梳理学生解题思路和方法。

步骤六:总结和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什么是方程?怎样从算式到方程?(2)教师拓展讲解方程的更复杂形式,如多项式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等。

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设计

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设计

从算式到方程(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处理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2.初步学会如何寻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了解方程的概念;3.理解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等概念;4.掌握检验某个值是不是方程的解的方法;5.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教学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相等关系;对于复杂一点的方程,用估算的方法寻求方程的解,需要多次的尝试,也需要一定的估计能力.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问题1:树林中有杨树124棵,比柳树的棵数的2倍少1吨,树林中有柳树多少棵?示意图:从上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必要时可以提示学生从时间、路程、速度、四地的排列顺序等方面去考虑.)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回顾小结.你会用算术方法求出王家庄到翠湖的距离吗?(当学生列出不同算式时,应让他们说明每个式子的含义.)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回顾小结.列出算式:×(13−10)+50如果设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为x千米,你能列出方程吗?教师引导学生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①题目中的“汽车匀速行驶”是什么意思?②汽车在王家庄至青山这段路上行驶的速度该怎样表示?你能表示其他各段路程的车速吗?③根据车速相等,你能列出方程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分析,如:依据“王家庄至青山路段的车速=王家庄至秀水路段的车速”可列方程:方程中,的意义是从王家庄到青山的车速,的意义是从王家庄到秀水的车速二、例题讲解:4.练习:根据下列条件列出方程。

(1)x的2倍与3的差是5(2)长方形的长比宽大5,周长为36,求长方形的宽。

以上各方程都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归纳:而对于一个实际问题当我们列出方程后,还必须解这个方程,也就是要求出未知数的值.解方程就是求出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这个值就是方程的解三、课堂小结:着重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归纳:①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学习了方程、一元一次方程、解方程,以及方程的解的概念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并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解方程:求出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这个值就是方程的解.②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路是什么?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设出未知数(通常用x,y,z等字母),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练习:根据下列问题列方程。

《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设计-参考模板

《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设计-参考模板

《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设计设计教师:薛俊龙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内容,在掌握整式的基本性质以后,本章利用整式的性质和基本运算对方程求解,建立方程模型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从算数到方程正是本章第一节,它是本章的一个窗口,理解方程的列法及列方程的必要性是本节的一个重点。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转变时期,从算式到方程正好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另外,学生有求知的需求,有独立思考,协作探究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来合理的引导,并且开发、利用学生的思维特点。

学习目标:1.初步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学习重点和难点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学习过程设计: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在小学算术中,我们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关知识,那么,一个实际问题能否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呢?若能解决,怎样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相比较,它有什么优越性呢?为了回答上述这几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题.问题1:某数的3倍减2等于某数与4的和,求某数.(首先,用算术方法解,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解法1:(4+2)÷(3-1)=3.答:某数为3.(其次,用代数方法来解,教师引导,学生口述完成)解法2:设某数为x,则有3x-2=x+4.解之,得x=3.答:某数为3.纵观上述问题的这两种解法,很明显,算术方法不易思考,而应用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并通过解方程求得应用题的解的方法,有一种化难为易之感,这就是我们学习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目的之一.我们知道方程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等式表示了一个相等关系.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应用题中提供的条件,应首先从中找出一个相等关系,然后再将这个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本节课,我们就通过实例来说明怎样寻找一个相等的关系和把这个相等关系转化为方程的方法和步骤.二、师生共同分析、研究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问题2 一辆汽车匀速行驶,途中经王家庄、青山、秀水三地的时间和王家庄、青山、秀水的位置如下图所示:观察上图,根据图表中给出的信息,回答以下问题.(1)根据图中的汽车匀速行驶途经王家庄、青山、秀水三地的时间表,•你知道,汽车从王家庄行驶到青山用了多少时间?青山到秀水呢?(2)青山与翠湖、秀水到翠湖的距离分别是多少?(3)本问题要求什么?(4)你会用算术方法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呢?不妨试试列算式.(5)如果设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为x(千米),你能列出方程吗?解:(1)汽车从王家庄行驶到青山用了小时,青山到秀水用了小时.(2)青山与翠湖的距离为千米,秀水与翠湖的距离为千米.(3)王家庄到翠湖的距离是多少千米?(4)分析:要求王家庄到翠湖的距离,只要求出王家庄到青山的距离,•而王家庄到青山的时间为小时,所以必需求汽车的速度.如何求汽车的速度呢?这里青山到秀水的时间为小时,路程为千米,因此可求的汽车的平均速度为(千米/时)王家庄到青山的路程为:(千米)所以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为:(千米)列综合算式为:。

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设计教案

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设计教案

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设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基本掌握从算式到方程的概念,能够把算式转化为方程,能解决
一元一次方程组;
2、能够灵活运用适当的算法解决算式转化为方程的问题,熟练掌握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掌握从算式到方程的概念;
2、掌握从算式转化为方程的算法;
3、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1.交流提问:本节课将学习从算式到方程的概念,在开始本节课前,
大家交流一下以前对方程的了解情况。

让学生说出他们之前对方程的认知,让孩子们了解方程的概念,让他们更加熟悉方程的概念。

2.精讲从算式到方程的概念:老师结合部分例题,举一反三,讲解从
算式到方程的概念。

让学生熟悉从算式到方程的概念,通过演示好例子,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从算式到方程的概念,以促使他们更好地记住和使用概念。

3.练习练习:结合老师讲课的知识点,让学生认真完成练习题,让学
生运用所学知识,便于他们更好地理解从算式到方程的概念,以及从算式
转化为方程的方法,有效帮助学生学习从算式到方程。

4.要点梳理:把学生练习完后,老师需要复习答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重要的考点和重点再次仔细梳理。

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

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

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五篇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一1、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2、了解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及什么是方程的解。

1、认识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想以及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用方程表示相等关系的符号化的方法2、结合从实际问题中得出的方程,学会用“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进一步体会化归的思想。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问题与情境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展示问题:问题1:世界最大的动物是蓝鲸,一只蓝鲸重124吨,比一头大象体重的25倍少一吨,这头大象重几吨? 问题2:章前图中的汽车匀速行驶途经王家庄、青山、秀水三地的时间如表所示,翠湖在青山、秀水之间,距青山50千米,距秀水70千米,王家庄到翠湖有多远? 地名时间王家庄10:00 青山13:00 秀水15:00 教师展示问题,要求用算术解法,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算术方法:(124+1)25=5(吨)方程方法:可设大象重为`吨,则124=25`-1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代表发言,解释说明。

问题1的算术解法:(50+70)2=60(千米/时) 605-70=230(千米) 问题1用算术法较容易解决,但问题2却不容易解决,这样产生矛盾冲突,使学生认识到进一步学习的必要性。

示意图有助于分析问题。

二、寻找关系,列出方程1、对于问题1,如果设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是`千米,则:路程时间速度王家庄-青山王家庄-秀水根据汽车匀速前进,可知各路段汽车速度相等,列方程。

2、比一比:列算式与列方程有什么不同?哪一个更简便?3、想一想:对于问题1,你还能列出其他方程吗?如果能,你根据的是哪个相等关系?你认为列方程的关键是什么? 结合图形,引导学生分析各路段的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填写表格。

学生思考回答:1、王家庄-青山(`50)千米,王家庄-秀水(`+70)千米。

从算式到方程教学反思

从算式到方程教学反思

从算式到方程教学反思在教学中从算式到方程的转化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普遍存在一些困惑和难点,需要我进行反思和改进。

首先,我发现学生对于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思路理解不够清晰。

他们往往仅仅看到了算式的表达形式,但未能理解其中隐藏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考能力,让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问题,并学会运用适当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求解。

其次,我的教学方法可能欠缺启发式和探究性学习的元素。

我往往会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将算式转化为方程,不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发现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了改进这个问题,我应该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发现。

同时,还应该让学生进行一些具体的实例分析和实践操作,让他们亲手解决问题,从中积累经验和体会。

此外,我还应该注意在教学中减少学生的被动接受和机械记忆。

一些学生可能只是简单地记住算式和方程的模式,而不了解其中的内在逻辑和原理。

我应该通过举例和实践演练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方程的本质,掌握相关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同时,还需要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让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最后,我认识到我在教学中过于关注知识点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这样很容易导致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找到他们的内在动机,让他们愿意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同时,还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让学生能够从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

总结起来,从算式到方程的转化需要我们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考能力,采用启发式和探究性的教学方法,减少学生的被动接受和机械记忆,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调整,相信我们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1《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1《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1《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1《从算式到方程》是学生在学习了整数和分数的基础上,开始接触代数的知识。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方程的概念,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方程,理解方程的含义,并掌握方程的解法。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整数和分数有了深入的理解。

但是,对于代数知识,尤其是方程,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方程,理解方程,并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方程的概念,理解方程的含义。

2.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掌握方程的解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方程的概念,方程的解法。

2.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并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方程,理解方程。

2.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规律,掌握方法。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实例,用于引导学生认识方程。

2.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方程的理解。

3.准备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认识方程。

例如:小明有2个苹果,小红的苹果数是小明的3倍,请问小红有多少个苹果?让学生尝试用数学语言表述这个问题,从而引出方程的概念。

2.呈现(15分钟)呈现一组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用方程来解决。

例如:甲车和乙车同时出发,甲车每小时行驶60公里,乙车每小时行驶80公里,请问甲车追上乙车需要多少时间?引导学生发现实际问题中存在的等量关系,并将其转化为方程。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决呈现的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在这个环节中,重点让学生掌握方程的解法,并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

人教版七年级上数学《 从算式到方程 》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上数学《 从算式到方程 》教学反思

《从算式到方程》教学反思一、尽量体现“从算式到方程”的发展过程,体现符号表示的优越性。

本节内容是小学里学过的基础知识,也是中学阶段学习代数初步知识的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一些生活实例,让学生用算式表示出来,体会代数式比算式具有优越性。

再通过分析具体数量之间的关系,引出方程的概念,体会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的优越性。

二、尽量体现“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本节课所学的知识都是学生小学里学过的知识,因此教师在设计时不能只注重细枝末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数时,要尽量让学生自己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在引导学生由具体实例建立方程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体会方程比算式更具有优越性;在安排练习时,要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方程的实用价值。

三、尽量体现“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

本节课在例题的选择上遵循了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

开始安排了两个简单的例题,旨在让学生通过列算式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算式的优越性;然后安排一个难度较大的例题,旨在通过分析具体数量关系引出方程的概念,体会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的优越性;最后再安排一个例题,旨在让学生学会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这样由简单到复杂,步步深入,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自然地得出新知识。

四、尽量体现“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

本节课在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数时,先让学生用一个字母表示数,再让学生用多个字母表示数;在引导学生由具体实例建立方程的过程中,先让学生用一个未知数表示未知量,再让学生用两个未知数表示未知量;在安排练习时,先安排只有一个未知数的练习,再安排有两个未知数的练习。

这样由特殊到一般,步步推进,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自然地得出新知识。

从算式到方程教学反思

从算式到方程教学反思

从算式到方程教学反思这是从算式到方程教学反思,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从算式到方程教学反思第1篇这节课的内容是一元一次方程第一课时。

课后,我对本节课从四方面进行了如下反思:一:对选择引例的反思在小学学生已接触过方程,但没有过多的研究。

而本节课是一元一次方程的开篇课,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这节课既要让学生认识到方程是更方便、更有力的数学工具,又要让学生体验到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数学的进步,这些目标的实现谈何容易!课本上的例题虽然能很好的体现方程的优越性,但难度较高。

学生很少有利用方程解应用题的经历,能否理解和接受?斟酌再三,还是放到后面再讲。

那么哪个题既简单又能明显地承载着从算术到方程的进步呢?几乎翻阅了所有的有关资料,无独有偶,在新课标教案126页的一道数学名题“啊哈,它的全部,它的一半,其和等于19。

”让我眼前一亮,我为自己好不容易找到一个例题而兴奋不已,立刻拿去和我们数学组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交流一下我的想法,他们觉得这个例子倒挺好的,可是也提出了一个让我深思的问题,这个题不是能够很好地体现出从算术到方程的进步,因为题很简单,方程的优越性体现的不够明显。

刚才的新奇和兴奋迅速冷却了下来,陈老师的一句话彻底点醒了我,如果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例题,不妨就用这个题,通过这个题从语言和方法上突破它,可以先让学生感知方程的优越性,后面学习中再不断地渗透方程的优越性。

听完陈老师的一席见解,我顿时豁然开朗,增加了以这个题作为引例的信心。

事实证明,这个引例既富有创新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既符合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水平,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对选题的反思我在备课中【活动3】最初选用的题是:(1)21+2 =23(2)5x+4(3)6x+2=8 (4)9x+2>3(5)6y+2y=4修改后的题是:判断下列各式是方程的有:(1)(2)(3)(4)(5)考虑到学生初对方程概念的研究,不在数字上人为的设置障碍,因为是否是方程与数字的大小根本无关,于是把数字全部统一成了6、2、8三个数,利于学生从未知数和等号的角度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概念。

《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设计

《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设计

《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方程及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2.通过实际问题的分析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3. 通过列方程的过程,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由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一大进步,从而体会数学的方程模型思想.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方程、一元一次方程和方程解的概念难点 从实际问题中找出相等关系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问题1:一辆客车和一辆卡车同时从A 地出发沿同一公路同方向行驶,客车的行驶速度是70 km/h ,卡车的行驶速度是60 km/h ,客车比卡车早1 h 经过B 地,A ,B 两地间的路程是多少?(1)如果客车比卡车多行60km ,那么走了几小时呢?客车每小时比卡车每小时多行多少km ?2小时呢?(2)当客车到达B 地时客车比卡车多走多少km ?走了多少时间呢?(3)你能用算术的方法算出AB 之间的路程了吗?通过3个小问题引导学生用他们熟练的算术解法求出答案。

在学生为难之际教给他们种新方法。

引导他们思维的转变。

(2)如果将AB 之间的路程用x 表示 客车行完AB 全程所用时间: 卡车行完AB 全程所用时间: 两车所用的时间关系:客车比卡车早1h比较用算式方法和列方程方法解应用题:用算术方法解题时,列出的算式表示用算式只能用已知数,对于较复杂的问题,列算式比较困难;用方程解题时,方程是根据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的等式,其中既含有已知数,又含有用字母表示的未知数。

有了方程以后,人们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就方便了。

通过今后的学习,你会逐步认识: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应用题中提供的条件,应首先从中找出一个相等关系,然后再将这个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本节课,我们就通过实例来说明怎样寻找一个相等的关系和把这个相等关系转化为方程的方法和步骤.二、师生共同分析、研究一元一次方程列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例(1) 用一根长24 cm 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师生共同分析:1.本题中给出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h 70x h 60x 16070x x -=2.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等关系?(相等关系:边长×4=周长.) 解:设正方形的边长为x cm.相等关系:边长×4=周长.列方程: .(2)一台计算机已使用1700 h ,预计每月再使用150 h ,经过多少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 h ?解:设x 月后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2450 h相等关系:已用时间+再用时间=检修时间.列方程: .(3)某校女生占全体学生数的52%,比男生多80人,这个学校有多少学生? 解:设这个学校的学生数为x ,那么女生数为0.52x ,男生数为(1-0.52)x .相等关系:女生人数-男生人数=80列方程:0.52x- (1-0.52)x=80依据例题的分析与解答过程,首先请同学们思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采取提问的方式,进行反馈;最后,根据学生总结的情况,教师总结如下:(1)仔细审题,透彻理解题意.即弄清已知量、未知量及其相互关系,并用字母(如x)表示题中的一个合理未知数;(2)根据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这是关键一步);(3)根据相等关系,正确列出方程.观察上述方程的特点,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 等号两边都是整式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练习: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1) ;(2) ;(3) ;(4) ; (5) ;(6) .(7)三、巩固提高练习:根据下列问题,找出等量关系,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并指出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1)环形跑道一周长400 m ,沿跑道跑多少周,可以跑3 000 m ?(2)甲种铅笔每支0.3 元,乙种铅笔每支0.6 元,用9 元钱买了两种铅笔共20 支,两种铅笔各买了多少支?(3)一个梯形的下底比上底多2 cm ,高是5 cm ,面积是40 cm2,求上底.(4)用买10 个大水杯的钱,可以买15 个小水杯,大水杯比小水杯的单价多5 元,两种水杯的单价各是多少元?再探新知使得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人教版七年级上数学《 从算式到方程 》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数学《 从算式到方程 》教案

《从算式到方程》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方程的概念,了解方程与代数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学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方程的实用价值。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方程的概念,学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方程与代数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感受方程的实用价值。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黑板、练习纸。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如计算人数、重量、长度等,让学生用算式来表示。

2.引导学生回顾算式和方程的概念,并思考算式和方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3.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从算式到方程。

二、探索新知1.通过实例讲解方程的概念和特点。

2.通过例题的解析,让学生理解如何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多个例题的讲解,让学生掌握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技巧和方法。

4.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5.总结从算式到方程的思路和方法:首先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然后用字母代替未知数,建立方程,最后解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三、巩固提高1.通过一系列的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2.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一些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让学生再次明确从算式到方程的概念和方法。

2.引导学生总结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强调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从算式到方程反思

从算式到方程反思

“从算式到方程”一课的教学反思一、教材分析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中关于“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的。

知识与技能方面: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归纳并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领悟一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方面:在学生根据问题寻找相等关系、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使学生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方程的过程,认识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初步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

二、教学方面采取的措施:学生在知识内容上比较容易接受,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学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1)学生初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往往弄不清解题步骤,不设未知数就直接进行列方程或在设未知数时,有单位却忘记写单位等。

(2)习惯于用小学算术解法,对用代数方法分析应用题不适应,不知道要抓怎样的相等关系;抓不准相等关系。

(3)找出相等关系后不会列方程。

针对以上问题在教学过程中:1、要求学生仔细审题,认真阅读例题的内容,弄清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分析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只写在草稿上,在写解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先设未知数,再根据相等关系列出需要的代数式,再把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形式,然后解这个方程,并写出答案,在设未知数时,如有单位,必须让学生写在字母后。

2、特别是学生抓不准相等关系这方面,如例1在分析过程中通过线段图写出等量关系式让学生直观、清楚解决列方程的难点。

在课后习题的安排上适当让学生通过模仿例题的思想方法,加深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这主要由于学生刚刚入门,多进行模仿,习惯以后,再做与例题不一样的习题,可以提高运用知识能力,同时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找出共同点、区别或最佳列法,以开阔学生的思路。

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设计

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理解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等概念.2.掌握检验某个值是不是方程的解的方法.3.培养学生根据问题寻找相等关系、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的能力.4.体验用估算方法寻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培养学生求实的态度.教学重点: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教学难点:对于复杂一点的方程,用估算的方法寻求方程的解,需要多次的尝试,也需要一定的估计能力.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问题:小雨、小思的年龄和是25.小雨年龄的2倍比小思的年龄大8岁,小雨、小思的年龄各是几岁?如果设小雨的年龄为x岁,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小思的年龄吗?(25-x,2x-8)由于这两个不同的式子表示的是同一个量,因此我们又可以写成:25-x=2x-8,这样就得到了一个方程.二、自主尝试1.尝试:让学生尝试解答课本p79的例1.2.交流:在学生基本完成解答的基础上,请几名学生汇报所列的方程,并解释方程等号左右两边式子的含义.3.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补充讲解,并强调:(1)方程等号两边表示的是同一个量;(2)左右两边表示的方法不同.4.讨论:问题1:在第(1)题中,你还能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表示另一个量,再列出方程吗?问题2:在第(3)题中,你还能设其它的未知数为x吗?5.建立概念(1)概念的建立:在学生观察上述方程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各方程都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个未知数;“一次”:未知数的指数是一次.判断下列方程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①23-x=-7; ②2a-b=3;③ y+3=6y-9; ④ 0.32m-(3+0.02m) =0.7.(2)引导学生归纳:从上面的分析过程我们可以发现,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一般要经历哪几个步骤?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用方框表示:实际问题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6.估算求解列出方程后,还必须解这个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对于简单的方程,我们可以采用估算的方法.(1)问题:你认为该怎样进行估算?可以采用“尝试—发现—归纳”的方法:让学生尝试后发现,要求出答案必须用一些具体的数值代入,看方程是否成立,最后教师进行归纳.(2)在此基础上给出概念: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一般地,要检验某个值是不是方程的解,可以用这个值代替未知数代入方程,看方程左右两边的值是否相等.三、课时小结对于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四、课堂作业1.x=3是下列哪个方程的解( )a. 3x-1-9=0b. x=10-4xc. x(x-2)=3d. 2x-7=122.方程=6的解是( )a. -3 b -c. 12d. -123.已知x-5与2x-4的值互为相反数,列出关于x的方程.4.某班开展为贫困山区学校捐书活动,捐的书比平均每人捐3本多21本,比平均每人捐4本少27本,求这个班共有多少名学生?如果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请列出关于 x的方程.第3课时等式的性质教学目标:1.了解等式的两条性质.2.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用等式的一条性质)一元一次方程.3.渗透“化归”的思想.教学重点:理解和应用等式的性质.教学难点:应用等式的性质把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化成“x=a”.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用估算的方法我们可以求出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你能用这种方法求出下列方程的解吗?(1) 3x-5=22; (2) 0.28-0.13y=0.27y+1.第(1)题要求学生给出解答,第(2)题较复杂,估算比较困难,此时教师提出:我们必须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其他方法.二、探究新知1.实验演示:教师先提出实验的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实验的过程,思考能否从中发现的规律,再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你发现的规律,然后按课本p81图3.1-1的方法演示. 教师可以进行两次不同的实验.2.归纳:请几名学生回答前面的问题.3.表示:问题1:你能用文字来叙述等式的这个性质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必须说明:等式两边加上的可以是同一个数,也可以是同一个式子.问题2:等式一般可以用a=b来表示.等式的性质1怎样用式子的形式来表示?如果a=b,那么a±c=b±c.字母a、b、c可以表示具体的数,也可以表示一个式子.4.拓展:观察课本p81图3.1-2,你又能发现什么规律?你能用实验加以验证吗?然后让学生用两种语言表示等式的性质2.如果a=b,那么ac=bc;如果a=b(c≠0),那么=.问题3:你能再举几个运用等式性质的例子吗?5.应用举例: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我们可以运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例1:课本p82例2分析:所谓“解方程”,就是要求出方程的解“x=?”,因此我们需要把方程转化为“x=a(a为常数)”的形式.问题 1:怎样才能把方程x+7=26转化为“x=a”的形式?问题2:式子“-5x”表示什么?我们把其中的-5叫做这个式子的系数.你能运用等式的性质把方程-5x=20转化为“x=a”的形式吗?例2(补充):小涵的妈妈从商店买回一条裤子,小涵问妈妈:“这条裤子需要多少钱?”妈妈说:“按标价的八折是36元.”你知道标价是多少元吗?要求学生尝试用列方程的方法进行解答.在学生基本完成的情况下,教师给出示范.三、课堂练习1.分别说出下列各式的系数:3x,-7m,,a,-x,.2.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1) x-5=6; (2)0.3x=45;(3)-y=0.6; (4)y=-2.3.七年级3班有18名男生,占全班人数的45%,求七年级3班的学生人数.四、课时小结谈谈对“化归”思想的认识.。

七年级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设计

七年级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设计

七年级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设计方程是初等数学的基本学问,也是进一步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

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七班级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设计,盼望大家喜爱!七班级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设计一一、教材分析1.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目标:(1)了解方程的解的概念.(2)体验对方程解的估算,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某个一元方程的解.(3)渗透对应思想.重点:方程解的意义,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个一元方程的解.难点:方程解的意义,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个一元方程的解.2.例、习题的意图本节课重点是了解方程的解的意义. 通过实际问题中对所列方程解的估算,了解什么是方程的解以及由于估算遇到了困难,产生寻求方程解法的需求,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例1是通过实际问题列出方程,依据(1)题未知数的取值范围以及方程解的概念逐一代入方程来寻求方程的解,使同学亲身体验什么是方程的解,也为例2检验一个数值是不是方程的解做好铺垫. 对第(2)、(3)题再采纳(1)题(方法)寻求方程的解已不简单,这又为后边学习解方程奠定了乐观的心理储备.例2是依据方程的解的意义,使同学会检验一个数值是不是方程的解,这一点应切实使同学把握.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难点是方程解的意义和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个一元方程的解. 例1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估算方程解的过程中,理解方程解的意义,学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个一元方程的解.抓住关键字“等号左右两边相等”,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个一元方程的解,要分别计算方程的左右两边,若其值相等,则这个未知数是方程的解,若不相等,则不是方程的解.二、新课引入复习:1.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2.练习:当,,时,求式子的值.答案:,, .通过练习2强调求式子的值的一般步骤,其中易错易混的地方,如代入的值是负数,应加上括号,数与数相乘时应恢复乘号,运算关系不能混淆等.三、例题讲解例1 教材P69 中例1分析:三个题目中的相等关系分别是:(1)计算机已使用的时间+连续使用的时间=规定的检修时间.(2)2(长+宽)=周长.(3)女生人数—男生人数= .问题:列方程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利用所列的方程我们可以得出未知数的值,你能估算方程中的的值吗?分析:方程中等号左边有未知数,估算的值代入方程应使等号左边的值等于等号右边的值2450,这样的值才适合方程. 由于表示月份,是正整数,不妨让,,……分别代入方程算一算.由计算结果可以看到,每一个的允许值都使代数式有一个确定的数值,为便利起见,可以列一个表格:1 2 3 4 5 6 7 … 1850 2000 2150 2300 2450 2600 2750 … 从表中发觉:当时,的值是,也就是,当时,方程中等号的左边: . 等号的右边:2450. 由此得到方程的左边=右边,就说叫做方程的解,也就是方程中,未知数的值为5. 所以,方程的解就是 .教材P71中的小云朵,可以多选几个情况来说明,以加强对方程解得意义的理解.从表中你还能发觉哪个方程的解?(引导同学得出)如方程的解是 ;方程的解是等等,使同学进一步体会方程解的概念.方程解的意义: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教材P71的思索:你能估算方程和方程的解吗?通过估算这两个方程的解,你有什么想法?由于这两个方程估算其解有肯定的困难,数不整齐,或方程比较简单,消失冲突冲突,引导同学得出:学习解方程的方法非常必要.怎样检验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解呢?七班级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设计二目标 1.使同学初步把握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设未知数和列方程; 2.培育同学观看力量,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3.使同学初步养成正确思索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重难点重点:从同学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在学校算术中,我们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关学问,那么,一个实际问题能否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呢?若能解决,怎样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相比较,它有什么优越性呢?难点:师生共同分析、讨论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依据实际问题设未知数和列方程。

数学思维拓展:从算式到方程的教案设计方法

数学思维拓展:从算式到方程的教案设计方法

数学思维拓展:从算式到方程的教案设计方法数学思维是一种发现、理解和创新的过程。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是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从算式到方程是一个很好的拓展数学思维的主题,本篇文章将介绍如何设计一堂以“从算式到方程”为主题的数学课。

一、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理解运用式子的概念2. 建立运用式子转化为方程式的概念3. 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考能力4. 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二、教学内容1. 式子和方程的概念通过根据算式的解释,学生们理解式子和方程的概念。

指出既然等号两边的数值是相等的,我们可以把等式转化为一种更紧凑的符号表示方法,例如在y + 3 = 5这个等式中,我们可以把它写成y = 2。

2. 建立过程根据一个实际的例子:小明有两箱苹果和三箱梨子,苹果每箱有5个,梨子每箱有8个,求他有多少个苹果和梨子。

攻略如下:步骤1:将苹果的个数和箱数的乘积相加,得出苹果的总个数;将梨子的个数和箱数的乘积相加,得出梨子的总个数。

步骤2:分别用a和b表示苹果和梨子的个数,则苹果的总个数可表示为5a,梨子的总个数可表示为8b。

步骤3:通过a和b相加得到小明拥有的水果的总数,即5a + 8b。

步骤4:将步骤3中的运算结果和题目中已有的信息(小明有两箱苹果和三箱梨子)联立起来,可以列出方程式子5a + 8b = 46。

步骤5:解方程式子,求出a和b,就可以得到小明拥有的苹果和梨子的个数。

三、教学方法1. 课前激发兴趣在引入课题之前,可以让学生看一段视频,引入关于等式和方程式的问题,从而激发他们对此话题的兴趣。

2. 小组合作学习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

要求学生们针对步骤4中列出的式子进行讨论,看看他们能不能找出方式,通过加减法和除法等简单的数学运算,解出方程的变量,最终的结果是什么。

3. 学生互动交流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鼓励学生互相交流,鼓励他们在课堂上积极的吸收新知识和方法,并鼓励他们进行思考,增强自己的创造性思考能力。

《从算式到方程》教学案例

《从算式到方程》教学案例

3.1从算式到方程(1) 教学案例
一、教学内容:3.1.1一元一次方程
二、教学目标:
1、初步让学生学会如何寻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了
解方程的概念。

2、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四、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先学后教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1、什么叫方程?(提问学生)
2、学习课本第81页例1。

多媒体显示:例1: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1)用一根长24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
多少?
(2)一台计算机已使用1700小时,预计每月再使用150小时,
经过多少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小时。

(3)某校女生占全体学生的50%,比男生多80人,这个学校有
多少学生?
让学生讨论(3)小题设不同的未知数得到的方程不同,但本质是
一样。

4、当堂训练:第82页练习1、2、3、(学会设未知数列方程)
5、从课本中找出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
6、解决课本第79页问题,让学生体会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
进步,体会用方程解决很多问题的方便。

7、课堂小结
用算术方法解题时,列出的算式表示用算术方法解题的计算过程,其中只能用到已知数,而方程是根据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的
等式,其中有已知数,又有未知数,有了方程后人们解决很多问题
就方便了,通过今后的学习,你会逐步认识,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
的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一元一次方程: 2.1 从算式到方程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2.通过“列算式”和“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方程是应用广泛的数学工具;
3.初步学会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渗透建立方程模型的思想;
4.经历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树立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品尝成功的喜悦,增强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1.了解什么是方程、一元一次方程;
2.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难点: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
同学们,大家小时候一定都说过儿歌吧?那么这一首儿歌你一定说过(屏幕出示):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

现在,我们就来“比一比,说儿歌”(屏幕出示)。

要求是:以这样的速度说(师说一段),不能说错或停顿,如果停顿或者说错了就立即停止。

规则是:每一大组各派一名代表,看谁说得又快又好;第一大组,谁来?其他同学可听仔细了。

(进行比赛)我们知道,这是一首永远也说不完的儿歌,你能不能想个方法用一句话把这首儿歌说完呢(屏幕出示)?(根据学生回答,说出“x只青蛙x张嘴,2x只眼睛4x条腿,x声扑通跳下水”)(屏幕出示)
这样,我们用字母x代替了具体的数,就用一句话代表了所有情况,使问题变得方便、简捷。

二、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同学们都挺喜欢吃巧克力吧!假如你妈妈从县城买了42颗你最喜欢吃的巧克力,你准备怎么处理呢?
好东西要与好朋友分享,对吧?如果你和你的好朋友一人一半,你分得多少呢?我们也不能忘了孝敬长辈,假如分给奶奶的是分给你的2倍,那么你分了多少颗?
如果还要分给爷爷,且分给奶奶的不变,还是你的2倍,分给爷爷的比分给你的1.5倍少3个。

此时你又分得多少颗?(让学生自己回答出两种解法——代数方法和算术方法)
2、刚才解决这个问题时,两位同学一人用了列算式的方法,一人用了列方程的方法(屏幕出示)。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共同来研究“2.1节从算式到方程”。

3、什么是方程?同学们还记得吗?请大家回忆一下。


4、刚才的问题是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的请举手。

确实,方程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好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巧克力问题,1、让学生认识到列方程也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个好方法,甚至有时比算术方法要简单,2、引出方程的概念)
三、呈现问题,自主探索
1、请你用算术方法或列方程解决下列问题:
每一道题你都可以选择用算术方法还是列方程解决,只要想到方法的就到黑板上来写,不需要举手,如果列算术请写在左边,如果列方程请写在右边。

注意:我们这一节课只研究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怎样从方程中求出未知数,我们以后会深入讨论。

所以,今天的问题都只要求同学们列出算式或方程,不需要求出结果。

现在开始。

2、学生自由到黑板上写
3、现在请各位同学解释一下自己的方法。

(学生在座位上回答,教师适当提醒学生说出等式两边的含义和列方程所依据的相等关系。

针对解题格式上的问题加以提醒。


统计每道题用算术方法和用代数方法的人数。

4、通过解决刚才的这几个问题,对于做一道题时,是选择列算式还是列方程,你有什么感想?(生答)
其实呀,方程确实是一种应用很广泛的数学工具,在现实生活中有好多好多的问题可以用方程解决。

下面我们不妨来试试看。

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几道例题,1、让学生初步学会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2、渗透建立方程模型的思想)
四、巩固练习,提高发展
1、现在我们就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请拿出学案纸,完成第一大题。

要求是:(屏幕出示)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同样不需要求出结果。

2、学生独立完成。

3、哪位同学来讲讲你做的第一题,说说你的解题思路和过程。

4、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利用方程解决问题要经过哪些步骤呢?
先设未知数,然后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这样,就将实际问题转化成了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继续学会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五、合作学习,开拓创新
1、我们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今天,老师在来滨江初中的过程中,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
汽车匀速行驶,7:00从实验初中出发,7:30途经常青初中到达滨江初中是7:50,吴庄在常青初中、滨江初中两地之间,距常青初中6千米,与滨江初中的距离是总路程的,问实验初中到吴庄的路程有多远?
现在,就请大家运用你所掌握的知识、方法,结合线段图解决它。

请拿出学案纸,看第二大题,只需要列式,并说出理由,不需要求出结果。

请大家先独立思考,然后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互相讨论,看看谁想到的方法多。

现在开始。

2、学生完成
3、学生展示不同的方法。

(设计意图:改变书上的引例,把它换成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鼓励学生探索、合作、交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交流收获,归纳总结
各组同学都积极开动脑筋,想出了各种方法解决问题,看来同学们今天都是“学有所获”,我们共同来对今天的学习活动作一个总结与回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七、课后作业,拓展视野
1.必做题:阅读课本第86页“阅读与思考”;完成课本第84页第1题,第2题。

2.选做题:课本第85页第10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在初一(2)班教学的时候效果较好,而到初一(1)班上这一节课,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甚至没有能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

通过这一节课,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要上好一节课不仅要埋头钻研教材,设计教学过程,还必须善于与学生交流,要学会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也就是常说的要学会备学生,应从学生能否理解的角度来安排适当的教学程序,用有趣的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应主动地去了解学生对过去相应的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才能把握住施教的深浅及分寸,做到进行适当的引导,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