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谈语言》导学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0《谈语言》教案 (新版)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0《谈语言》教案 (新版)语文版

10《谈语言》请大家用“七月流火”造句,理解使用词语不能望文生义,否则会闹出笑语。

1.学习作者将中心论点自然地化于文中的论证方法和平易近人的谈话方式。

2.通过本文的学习,掌握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

3.学会规范地使用语言。

1课时一、新课导入听故事找毛病。

小红给在外地工作的妈妈写信:“亲爱的妈妈,好久不见了,真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啊!现在我的成绩是日新月异,老师对我的关怀是无所不至。

……祝你健康快乐,永垂不朽!”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不当?找出来。

二、自主学习(一)——预习与展示1生字注音时髦.(máo)圩.堤(wéi)斟酌..(zhēnzhuó)以讹.传讹(é)一劳永逸.(yì)弄巧成拙.(zhuō)2生词注解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弄巧成拙:想耍巧妙的手段,结果反而坏事。

适得其反:结果跟希望正好相反。

不假思索:不经过思考。

假,凭借,通过。

以讹传讹: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出去,结果越传越错。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

约定俗成:指某种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是由人们经过长期实践而认定或形成的。

一劳永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费事了。

3作者名片王力(1900—1986),字了一。

著名语言学家、诗人,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

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以及《中国语法纲要》等,共计40余种,论文近200篇,约1000万字。

三、自主学习(二)——合作与交流(一)整体感知请大家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结构和大意。

第一部分(第1段):爱好写作的人应当爱语言,掌握好语言。

第二部分(第2~5段):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第三部分(第6~12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归纳文章中心论点: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二)深层理解本文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试概括所举的事例。

(1)第3段:一篇报道中的不准确的句子“故作姿态”;(2)第4段中对“七月流火”的误用;(3)朱自清晚年作品与早年作品的比较;(以上三例证明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4)第6段:发言与记录的区别;(5)对“最好水平”的病因分析;(6)第9段:对“不以为然”意思的误解。

10。谈语言.doc

10。谈语言.doc
蛇形中学语文科导学案(八上)
使用日期学案主人班级小组组内编号
课题
10、谈语言
学习
目标
一、扫除字词障碍。
二、明确本文的观点,体会举例论证的作用。
三、学会规范的使用语言。
学习内容
学习感悟
一、预习检测
1、请各组号上台板书,号批改。其余同学各自默写,互相批改。
2、朗读检测。
知道今天要学什么了吗?关于今天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问?
组内合作学习后,你收获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班内大展示你的关注点是什么?
本节课已经接近尾声,对照目标想一想,今天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呢?
2、“约定俗成”不见得就是准确的、全面的。人们常说的“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就是约定俗成的,但有些时候它就不正确,如观看魔术表演。因此,遇上问题应开动自己的大脑。
六、当堂检测:
分析下面电视广告语存在的问题。。
2.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七.学后反思
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的方法。
(1)第3段:。
(2)第4段:。
(3)朱自清早年作品与晚年作品的比较
以上三例证明书面语不能脱离。
(4)第6段:。
(5)对“最好水平”的病因分析
(6)第9段:。
以上三例说明书面语应该
2、对如何使用书面语作者有什么看法?用自已的语言概括。
四、展示
五、课堂小结:
1、本文通过的例子,阐述了的观点,并指出的过程。
二、独学
初读课文,把握作者观点。
1.语言通常分为书面语和口头语,本文重点谈论的话题是什么?
2.找出并划出记每段的重点句,并归纳作者的观点,明确本文论点。
分论点一:。
分论点二:。

10谈语言导学案定稿

10谈语言导学案定稿

10 谈语言【教师寄语】我们应该学会规范的使用祖国语言,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吧!【学习目标】1.学习作者将中心论点自然地化于文中的论证方法和平易近人的谈话方式。

2.通过本文的学习,掌握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学习规范的使用语言。

3. 能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认识并学习事理论证。

【学习重点】把握本文的论点,学习本文使用的主要论证方法—事理论证。

【学习难点】从自身做起,规范地使用口语和书面语。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王力(1900—1986),著名语言学家,诗人。

字了一,广西博白人。

曾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顾问,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本文选自《王力文集》,有改动。

这是作者接受《新闻与成才》杂志记者采访时的谈话记录。

写作背景:表面看来信马由缰,想到哪说到哪,然而所说的内容却是一位语言学家所深思熟虑的关于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而且脉络清晰。

因而这篇课文实在是大雅似俗。

学习流程:一、预习导学(一)我能利用注释、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

弄巧成拙()圩堤()以讹传讹()娓娓动听()斟酌()一劳永逸()(二)整体感知,梳理结构1. 语言通常分为口头语和书面语,本文重点谈论的话题是什么?2. 由于课文是一个谈话记录,所以论点不是直接提出,而是渗透在具体的谈话中。

再读课文,你能依据文中的关键句,从谈话中找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吗?(批注在书上)二、合作探究(一)为了能以理服人,作者在文中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1.论述“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时,作者举了哪些例子?请你概括出来。

示例:(1)第3段:一篇报道误用不准确的句子是“故作姿态”。

2. 论述“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作者举了哪些例子?也请你概括出来。

(提示:概括事实论据的形式应该是一个主谓句:谁﹢怎么做﹢结果。

)3. 请在两个分论点中各选一个事实论据,分析其作用。

(提示:请你用规范的事实论证的答题格式。

)(二)课文可分几部分?试根据以上分析拟出全文的结构提纲。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谈语言》导学稿1(无答案)语文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谈语言》导学稿1(无答案)语文版(2021年整理)

广东省河源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谈语言》导学稿1(无答案)(新版)语文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广东省河源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谈语言》导学稿1(无答案)(新版)语文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广东省河源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谈语言》导学稿1(无答案)(新版)语文版的全部内容。

谈语言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的结构,掌握文章的内容.2、了解语言学家所谈的关于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一、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王力(1900-1986),著名语言学家,诗人。

字了一,广西博白人。

曾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顾问,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汉语音韵学》《汉语史稿》等,共计40多种,论文近200篇,共约1000万余字。

本文选自《王力文集》,有改动。

这是作者接受《新闻与成才》杂志记者采访时的谈话记录。

2、背景资料王力先生的《谈语言》是一个谈话记录,因此与一般的文章不一样,有一种特殊的风格。

表面看来信马由缰,想到哪说到哪,然而所说的内容却是一位语言学家所深思熟虑的关于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而且脉络清晰。

因而这篇课文实在是大雅似俗.二、【预习反馈】1、给划线的字注音弄巧成拙( ) 圩堤( )以讹传讹()娓娓动听()斟酌()( ) 一劳永逸( )2、词语解释弄巧成拙:适得其反:费解:不假思索:推敲:以讹传讹:约定俗成:一劳永逸:3、这是一篇相当于学术讲座的谈话文,请大家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结构和大意。

三、自主探究,释疑解惑整体感知课文:1.作者在文中举了很多语言使用不当的例子,请把它们找出来.2.各组分别谈论找出的例子中各自出现了什么毛病,尽可能用课文的语句来回答。

第10课谈语言导学案

第10课谈语言导学案

10 谈语言学习目标:1、扎实掌握“弄巧成拙”“以讹传讹”等词和文学常识,能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培养从议论文具体的论述中提炼、概括论点的能力。

2、通过合作探究,掌握在文章中恰当运用口语和书面语的方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积极投入,全力以赴。

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会规范地使用语言。

学习程序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王力(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

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

1924年赴上海求学,1926年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赵元任等,1927年赴法国留学,1932年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后返国,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岭南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授,并先后兼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他出版专著四十余种,发表论文200余篇,研究领域之广,取得成就之大,中外影响之深远,在中国语言学家中是极其突出的。

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语法》、《汉语音韵学》、《中国语法理论》、《汉语史稿》等。

二、文体知识1、议论文的论证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立论是以充足的论据正面证明作者自己论点正确的论证方式;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

立论和驳论都是一种证明,无非一个是从正面证明其正确,而另一个是从反面证明其错误。

它们可以使用基本相同的论证方法。

2、基本的论证方法:包括三大类五种:归纳法、例证法、演绎法、类比法、对比法。

①归纳法。

归纳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

它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

归纳法可以先举事例再归纳结论,也可以先提出结论再举例加以证明。

前者即我们通常所说之归纳法,后者我们称为例证法。

例证法就是一种用个别、典型的具体事例实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②演绎法。

演绎论证是一种由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

它由一般原理出发推导出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须的。

演绎法有三段论、假言推理、选言推理等多种形式,但最重要的是三段论。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谈语言》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谈语言》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谈语言》教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谈语言》教案内容预览:谈语言学习重点:1. 初步了解议论文的特点,学习阅读议论文和写作议论文的方法。

2. 获取文化营养,丰富思想,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辨的习惯,享受思辨的乐趣。

3. 培养阅读欣赏议论文的兴趣和习惯。

4. 议论文的阅读和写作所带来的思想水平的提高,对于记叙文写作的立意、选材也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建议1. 本文的论点未直接提出,可组织学生讨论,以提高分析课文和组织语言的能力。

2.“七月流火”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弄巧可能成拙。

但此例的直接意义却在于读书不能望文生义。

教学中可借此例引导学生认真读书。

“最好水平”,作者说在书面语中不能用,在口语中勉强可用,因为本文是在谈论书面语。

其实,用在口语中也是错误的,也不可取,口语也要规范。

学习内容1. 大雅似俗的风格王力先生的《谈语言》是一个谈话记录,因此与一般的文章不一样,有一种特殊的风格。

表面看来信马由缰,想到哪儿说到哪儿,然而所说的内容却是一位语言学家所深思熟虑的关于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而且脉络清晰。

因而,这篇课文实在是大雅似俗。

2. 关于课文的论点本文谈论的是书面语的使用问题,其论点是“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

它有两个分论点。

第一个分论点是“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第二个分论点是“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课文的论点并没有直接提出,而是化解为两个分论点。

分论点也没有直接提出,而是隐含在或者说渗透在具体的论述中。

这种情况在文章中比较少见,但在谈话中也并非绝无仅有。

因为谈话必须平易,而直接说出论点可能过于庄重。

而且谈话中,句子与语境的关系更为密切,因而不能生硬。

同时,谈话常常是开始的时候想到了最重要的内容,然后又想到其他方面,逐步把思想表达完整。

有人习惯于在文章中找原句作为论点,可能认为本文的论点是“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

把这话作为论点的困难在于:第一,所指不明,究竟这里的规范化和大众化指什么?第二,文章谈论的是书面语与口语的关系,“大众化”指的其实是“不能脱离口语”,只是因为上下句都谈到了读者,才说成“大众化”。

[精品]谈语言导学案.doc

[精品]谈语言导学案.doc

语文教研组集体备课主讲教师:2010年2月16日一、教学目标的确定1.知识与能力:熟悉“祸不单行、蹒跚、颓唐、触目伤怀、情郁于中”等字词,熟练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来体会文章的主旨内涵,从而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父爱子孝的一片深情。

二、重点难点的确定1.重点:(1)理解感情线索背影、流泪;(2)体会主旨内涵和父爱子孝的深情;2.难点:细节描写,对主题的表达作用。

三、突破口的确定(1)“祸不单行、蹒跚、颓唐、触目伤怀”;(2)为什么不正面描写父亲的面貌,而以“背影”为题?可用“父爱”作标题吗?以“背影”为题,是为了突出作者家境衰落,父亲老境颓唐,心情忧郁,表达哀伤、怀念之情;以“父爱”为题,文意直白,没有深意。

四、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加强朗读,弓I导学生了解以“背影”贯穿全文的主线,四次写背影四次流泪,影泪交融。

(二)四次流泪,情感各自相同吗?第一次是因祸不单行而悲伤流泪;第二次是因感激而流泪;第三次是因浓浓的离情别绪而流泪;第四次是因思念伤心而流泪。

总之,四次流泪,是由父爱的背影情感产生。

四次刻画“背影”,虚实相生。

前后两虚,中间两实。

开篇寄思,不忘背影;中间回忆,描写背影;收编圆合,思念背影。

(三)体验写法1.文章的第2段〜第5段看似多余的,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为下文写背影和流泪,铺垫蓄势,厚积薄发,让情感更深沉。

(1)家庭祸不单行;(2)家境惨淡,负债累累;(3)决定护送;(4)讲价钱;(5)拣座位;(6)铺好座位(紫毛大衣);(7)嘱咐关照;(8)反省体悟父爱的珍贵。

2.第6段是全文的精华,也是全文的高潮,是点题的文眼,而且内容丰厚, 颇有层次。

(1)对话描写(体现父亲关怀备至);(2)环境描写(为写买橘子的艰辛作铺垫);(3)外貌描写(黑布,既朴素又忠孝,也与“紫毛大衣”对比);(4)动作描写(细节描写)(表现买橘子的艰辛,高度渗透着强烈的父爱,与前面环境描写照应,为两次写“背影”“流泪”铺垫蓄势,以达到父爱的高潮;“蹒跚”也为后面写父亲的老境颓唐埋下伏笔)。

语文版八年级谈语言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谈语言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谈语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熟悉文本,把握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2.指导学生学习讨论文章的基本结构,学习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引出论点;
3.学习和练习运用本文学到的一些新词;
4培养学生写作锤炼语言的好习惯
二、重点难点:区分分论点和中心论点,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课前预习布置:
1.熟读课文,自学字词并积累;
2.以《基训》为初学案,做好全部题目,难题放教学时提出;
3.按议论文三要素,各组新授前将观点展示在小黑板。

四、教学过程(导学案)
(一)导入设计
1.从我们平时写作文语句不通,有很多病句谈起,再谈到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板书“语言”二字,问:写作文该如何使用语言呢?
3.加上“谈”字,明示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题。

(二)检查与检测
1.检查各学习小组预习情况(基训题、展示题、课文圈点)
2.检测预习效果(听写、指名读)
(三)点评质疑
1.评价与激发讨论各组展示题的答案
2.提出新问题,让学生独学
(1)这篇议论文是怎样的结构形式?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3)作者是怎样论述这个观点的?
(四)交流讨论
1.首先各组交流思考学习的结果
2.组内根据不同意见展开讨论
3.组内帮扶困难迷惘者
4.各组选派专人发表学习成果
(五)评价讲述
1.教师评价各组学习的成果
2根据学生的思考不足作必要的讲述
3.给各组打好评价分并作说明。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谈语言》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谈语言》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

《谈语言》序号日期执笔八年语文组审核李树锐四、理解并抄写生词。

课题《谈语言》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的结构,掌握文章的内容;了解语言学家所谈的关于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

2、体味文章清晰的脉络;教育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教师教法课上交流助学学生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作品语言的魅力。

一、释题:“谈语言”是一个论题式标题,题目交代了本文的议论对象——语言。

本文是一篇谈话录,是作者接受《新闻与成才》杂志记者采访时的谈话记录,后收入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王力文集》。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共12个自然段,阐述的是“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的中心论点。

课文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而是化解为两个分论点,课文脉络清晰,请列出全文的结构提纲:全文的结构提纲如下:第一部分(1 自然段),爱好写作的人应当爱语言,掌握好语言。

第二部分(2~5 自然段),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第一层(2 自然段),某些人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第二层(3~4 自然段),例证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第三层(5 自然段),朱自清的文章做作的不好,朴实的好。

第三部分(6~12 自然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第一层(6、7 自然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第二层(8、9 自然段),例证某些用语的不规范。

第三层(10 自然段),既要规范,又要大众化。

第四层(11 自然段),不应以“约定俗成”反对规范化。

第五层(12 自然段),规范的标准是发展的。

细细品读课文,紧紧围绕这一部分的“主要问题”,积极采用自主学习、同桌互议、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赏析课文内容。

重点目标1难点目标2其他项目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朗读、合作、探究。

教师教法课前预习导学学生学法引导学生自学,及时完成所布置的预习任务。

一、引语:听故事找毛病:小红给在外地工作的妈妈写信:“亲爱的妈妈,好久不见了,真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啊!现在我的成绩是日新月异,老师对我的关怀是无所不至。

10.谈语言(导学稿)

10.谈语言(导学稿)
简答:
1、短文的论点是什么?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成功来自执著地追求和勤奋地工作。此论点是在开头引出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生命不止、追求不已的感人事迹(事实)的基础上提出的。
2、短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阐述。
短文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文中所举事例有:①钱学森生命不止、追求不已;②马克思奋斗四十年完成《资本论》的写作;③司马迁忍辱负重撰写的历史巨著《史记》,成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第10课谈语言
王力
八年级()班执行教师:学生姓名: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理解文中的成语。
2、培养从议论文具体的论述中提炼、概括论点的能力。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时髦(máo)圩堤(wéi)以讹传讹(é)弄巧成拙(zhuō)
费解(jiě)斟酌(zhēn zhuó)杳无音讯(yǎo)一劳永逸(yì)
这些事例有力地论证了“成功来自执著地追求和勤奋地工作”这一中心论点。
课后反思:
(2)对如何使用书面语作者有什么看法?
(1)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2)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1)为了能以理服人,作者在文中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找出文中的例句
采用举例论证。如第3段、第6段、第9段中的句子。
课后练习
1、大家讨论一下,下列对联,哪一副最适合贴在书房门口。(D)
A.门集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财。B.万户春风为子寿,半窗松雪论天伦。
让我们再看看其他的例子:
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遇难不退,奋斗了四十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和刊物,其中做过笔记的就有一千五百种以上。我国历史巨著《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从二十岁起就开始漫游,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后来因李陵之祸,遭受宫刑,但他忍受奇耻大辱,发愤著书,终于写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成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湖南省耒阳市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谈语言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

湖南省耒阳市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谈语言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

《谈语言》导学案老师寄语: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了【学习目标】1、把握重点字词,了解作者.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3、理解并体会本文语言流畅凝练的语言风格。

4、从小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和正确的苦乐观。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体会文章清楚的脉络、明确的论点几到位的论证。

难点: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从文章中找到中心论点呢?论点应当是明确的推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当是完整的句子,有些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

有些文章开头就提出论点,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消灭在篇末,有些文章则是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有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这就要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

事实和道理是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道理论据往往由于它与论证过程联系得格外紧密而不简洁辨认。

【学习过程】五、预习检测一、给加点字注音(C层次呈现,课前5分钟完成)纯粹.()派遣.()漠.不关怀()晋察冀.()热忱.()弄巧成拙.()圩堤..()斟酌..()以讹.传讹()一劳永逸.()不假.思考()时髦.()娓.娓动听()2,解释词语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不假思考:头头是道:二,,自主学习(1)同学朗读文章,留意体会谈论文的语言特色,感悟谈论文的语言。

(2)理解下列成语的意思。

以讹传讹:一劳永逸:商定俗成:费解:不以为然:斟酌:.3,文章2-5自然段写了什么?6-12自然段写了什么?你认为作者对语言总的看法是什么?2-5自然段6-12自然段总的看法(文章的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全文围绕那个论点来写,分论点就是一个或者几个段落的论证的论点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

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

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

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分论点必需体现中心论点2,作者为了证明某些用语的不规范,列举了2个语言使用不当的例子,请找出来。

八年级上册语文《谈语言》教案导学稿(学生练习版)

八年级上册语文《谈语言》教案导学稿(学生练习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3)分析课文中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2)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

(3)培养批判性思维,对课文内容进行评价和分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2)认识到语言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 重点词语和句型的掌握。

3. 论证方法和逻辑思维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2. 重点词语和句型的运用。

3.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查找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2.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问题,共同完成任务。

3. 引导式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帮助他们理解和分析课文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语言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2)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让学生查找生词和短语的含义,并进行解释。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问题,共同完成任务。

(2)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展示和讨论。

4. 引导式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帮助他们理解和分析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引导他们思考和探讨问题。

5. 总结与反思:(1)让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语言使用习惯,提出改进措施。

6. 作业布置:(2)选择一个重点词语或句型,进行造句练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展示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质量,包括课文理解、生词解释和心得体会等。

3.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

八年级语文上册 3.10《谈语言》导学案 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3.10《谈语言》导学案 语文版

第三单元第十课谈语言【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理解文中的成语。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及语言的口语化规范化。

(教学重点)3.培养从议论文具体的论述中提炼、概括论点的能力。

(教学难点)【预习案】一、作者简介王力(1900—1986),著名语言学家,诗人。

字了一,广西博白人。

曾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顾问,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汉语音韵学》《汉语史稿》等,共计40多种,论文近200篇,共约1000万余字。

本文选自《王力文集》,有改动。

这是作者接受《新闻与成才》杂志记者采访时的谈话记录。

二、背景资料王力先生的《谈语言》是一个谈话记录,因此与一般的文章不一样,有一种特殊的风格。

表面看来信马由缰,想到哪说到哪,然而所说的内容却是一位语言学家所深思熟虑的关于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而且脉络清晰。

因而这篇课文实在是大雅似俗。

三、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时髦.()圩.堤()以讹.传讹()弄巧成拙.( )费解.()斟酌..()杳.无音讯()一劳永逸.()四、解释下列词语适得其反:七月流火:以讹传讹:故作姿态:弄巧成拙:【探究案】一、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二、反复朗读课文,分小组讨论,回答问题(1)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2)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3)对如何使用书面语作者有什么看法?(4)试举出一些语言不规范的例子【检测案】完成《课后作业》我的感悟和反思:。

10谈语言导学案.doc

10谈语言导学案.doc

10《谈语言》导学案班级:姓名:主备老师:时间:导学目标: 1.能够提炼中心论点和分论点2.掌握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

3.学会规范的使用语言。

教学方法:默读、讨论完成本课基础训练。

教学过程:一、预习作业1.通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读准下列字词的字音并掌握词义。

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不假思考:头头是道:以讹.(.).传讹:约定俗成:一劳永逸.(.).:二、简要介绍作者王力先生是广西博白县歧山村人,早年家境贫寒,十四岁的时候,仅念完初小的王力就失学了。

此后十年,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刻苦自学,为他今后在学术界的纵横驰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凭着自学打下的基础,王力二十六岁考入清华研究院。

二十七岁自费留学法国攻读语言学,1931年获得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从此开始致力于中国现代汉语语言学科大厦的构建工作。

从那时起直到 1986年去世的五十多年间,无论是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年代里还是在人妖颠倒的“十年浩劫”中,无论条件怎样艰苦、环境怎样险恶,先生的学术研究从未停止过。

1954年,王力教授从广州中山大学奉调北京大学。

他先后写作了《汉语史稿》《中国语言史》《同源字典》《诗词格律》《诗律余论》《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汉语音韵学》等大量著作和论文。

五十多年来,他以渊博的学问,过人的才识,拓荒者的气魄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在语言学领域里辛勤耕耘,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自己也成为我国20世纪最卓越的语言学家之一,当之无愧的一代学术大师。

三、小组讨论1、课文可分成三部分。

全文的结构提纲如下:第一部分(自然段):第二部分(自然段):第三部分(自然段):2、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

并指出分论点。

3、为了能以理服人,作者在文中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

4、语言通常分为口头语和书面语,本文重点谈论的话题是什么?四、合作展示五、板书设计谈语言王力分论点中心论点论证方法1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书面语应当是经过加工的口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垌中学初二语文科设计:初二语文组班级:10、《谈语言》导学案时间:2013-10-28 学案编号:2013C2013 :学号:老师寄语:今天不为学习买单,未来就为贫穷买单学习目标:1.学会提炼文章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掌握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

3.学会规的使用语言。

教学重点:学会提炼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掌握书面语与口语的关系教学方法:默读、讨论知识:作者简介:王力先生是广西博白县歧山村人,早年家境贫寒,十四岁的时候,仅念完初小的王力就失学了。

此后十年,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刻苦自学,为他今后在学术界的纵横驰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凭着自学打下的基础,王力二十六岁考入清华研究院,师从梁启超、寅恪、王国维、元任四位学术大师。

二十七岁自费留学法国攻读语言学,1931 年获得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33 年回国,从此开始致力于中国现代汉语语言学科大厦的构建工作。

自主学习、初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理解部分词语和成语费解推敲斟酌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以讹传讹约定俗成一劳永逸不假思考头头是道二、默读课文思考:1、语言通常分为口头语和书面语,本文重点谈论的话题是什么?2、对如何使.用.书.面.语.作者有.什.么.看.法.?结合文中关键的语句概括。

(提示:可以使用分层归并法。

即将论述同一个问题的段落归并为一层,然后概括作者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3、为了能以理服人,作者在文中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

三、独立思考后,学习小组讨论,然后小组派代表参加班级交流提示:1、2、看法:3、本文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四、根据上面交流的容填写下面提纲谈语言:1、结构方式:2、()段论述分论点一:3、()段论述分论点二:4、中心论点:五、课堂练习1.将下列词语恢复其本来面貌(成语)骑乐无穷(摩托车广告)一明惊人(眼病治疗仪广告)咳不容缓(止咳药广告)地酒天尝(白酒广告)2.找出下面故事中用词不当的地方。

小的朋友小胡结婚,小去参加婚礼,婚礼上,小对打扮得很漂亮的新娘说:“哟,你今天真漂亮真是面目全非呀!”新娘听了很不高兴。

小意识到自己说得不好,赶紧弥补,走到新郎面前,举起酒杯说:“小胡,你知道我不会说话,请多包涵。

我们是铁哥们儿,来,喝!我们同归于尽!”小胡听了差点晕过去。

每课一练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时髦.()圩.堤.()斟.酌.()勉强.()逻.辑.()二、阅读下面的片段,回答问题。

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从新闻记者到作家,拿起笔来总想我现在是写文章,跟说话不一样,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把文章写得“美妙”一点。

于是总想造一些时髦的句子,东拐西缠多绕一些弯子。

实际呢?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有一篇描写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说:“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

”这是一个很费解又不准确的句子,作者在说话时绝不会这么说,这叫“故作姿态” 。

还有篇报道,出现“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

“七月流火”出自《诗经》,指夏历七月星辰位置的移动,并不指天气炎热。

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就不对。

我们平常说话从不这样说,可能说“冒着烈火” “顶着烈日” ,如果说“我冒着七月流火怎样怎样……”肯定要被人大笑一番。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比他早年的作品好,他晚年的作品更受读者欢迎,我自己就爱看他晚年的作品。

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

他早年的作品语句过于修饰、做作,读起来很绕口,理解就更不容易了。

他晚年的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就很受读者欢迎。

这对我们后人是一种启发。

1.选段部分论说的中心是:2.作者为了证明论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选段第1 段中三个加点的词语,各是指写文章的什么弊端呢?“华丽”是指:“文雅”是指:“美妙”是指:中垌中学初二语文科12、《懒惰的智慧》导学案设计:初二语文组时间:2013-10-28 学案编号:2013C2014 班级::学号:老师寄语:学习目标:行为懒惰穷—代,思维懒惰穷三代!1.学会提炼文章中心论点。

2.学会分析论据类型,辨别论证方法及掌握其作用。

3.品味作者生动形象、幽默传神的语言风格。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出作者对“懒惰”与“懒汉”的议论性文.字.2)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中心论点:、速读课文,找出文中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的作用是什么?(1)学生自己寻找事例,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提示:1、除了尾段,其他段都有例子;2、按“人+ 事”的公式来概括)明确:1.所举事例如下:2.学生讨论举例论证的作用。

合作探究一、学习对比论证1本文作者在运用事例论证论点的时候,有什么特点?(结合对比论证的概念来理解)2•本文从哪些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提示:先明确对比的对象,再就对象的容来思考)3 •讨论对比论证的作用。

二、自主探究,体味语言。

分析画横线的词句,体味语言的风格特点1、人家雇他整天坐在一台讨厌的蒸汽发动机旁边:他是个懒汉,觉得这活儿太累人:不但他可以脱身走 __________ 人,玩个痛快,而且发动机的功率也提高了一倍;他就这样懒洋洋地发现了往复式发动机活塞的原理。

2、她小心翼翼地把碗碟摞得高高的。

这时妈妈冷言冷语地责备说:“真是懒汉干活儿!他总是一次就把餐具都送到餐桌上,他讨厌哪怕多走半步路。

人类的一切进步想必都出自懒汉们想少走几步路的良苦用心。

最优秀的工人毫无例外地都是懒汉,他们懒得连一个多余的动作都不肯做。

三、归纳小结,理解“懒惰的智慧”的含义文章用一系列事实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了一个常为习惯思维所忽视的道理:讨厌吃苦受累的“懒惰”情绪,激励了发明;想在脑力劳动中寻找捷径的“懒汉”,促进了人类进步。

将来人类的进步,还要靠懒惰的智慧。

接下来,请大家谈谈你们此时对“懒惰”的理解。

中垌中学初二语文科10、《谈语言》导学案设计:初二语文组时间:2013-10-28 学案编号:2013C2013 班级::学号:老师寄语:今天不为学习买单,未来就为贫穷买单学习目标:1.学会提炼文章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掌握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

3.学会规的使用语言。

教学重点:学会提炼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掌握书面语与口语的关系教学方法:默读、讨论自主学习导入新课听故事找毛病:小红给在外地工作的妈妈写信:“亲爱的妈妈,好久不见了,真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啊!现在我的成绩是日新月异,老师对我的关怀是无所不至。

……祝你健康快乐,永垂不朽!”你觉得哪些词语使用不当?找出来。

(学生很快能够找出其中的错误。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地使用语言呢?(停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初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理解部分词语和成语费解:难懂;不易理解。

约定俗成:指某种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是由人们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经过长期实践而认定或形成的。

斟酌:反复考虑以后决定取舍。

一劳永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费弄巧成拙:想耍巧妙的手段,结果反而坏了事。

事了。

适得其反:结果跟希望正好相反。

不假思考:不经过思考。

以讹传讹: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出去,头头是道:这里形容说话很有条理。

结果越传越错。

二、默读课文思考:1、语言通常分为口头语和书面语,本文重点谈论的话题是什么?2、对如何使.用.书.面.语.作者有.什.么.看.法.?结合文中关键的语句概括。

(提示:可以使用分层归并法。

即将论述同一个问题的段落归并为一层,然后概括作者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3、为了能以理服人,作者在文中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

三、独立思考后,学习小组讨论,然后小组派代表参加班级交流提示:1、本文主要谈论的是书面语的使用问题。

2、看法:(1)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2-5)。

(2)书面语应当规化(6-12)。

3、本文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1.第3 段:本篇报道中的不准确的句子“故作姿态”;2.第4 段中对“七月流火”的误用;3.朱自清晚年作品与早年作品的比较;(以上三例证明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4.第6 段:发言与记录的区别;5.对“最好水平”的病因分析;6.第9 段:对“不以为然”意思的误解。

(以上三例说明书面语应规化)四、根据上面交流的容填写下面提纲谈语言:1、结构方式:先概述,后分述。

2、(2-5)段论述分论点一: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3、(6-12)段论述分论点二:书面语应当规化4、中心论点: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化五、课堂练习1.将下列词语恢复其本来面貌(成语)骑乐无穷(摩托车广告)一明惊人(眼病治疗仪广告)咳不容缓(止咳药广告)地酒天尝(白酒广告)2.找出下面故事中用词不当的地方。

小的朋友小胡结婚,小去参加婚礼,婚礼上,小对打扮得很漂亮的新娘说:“哟,你今天真漂亮真是面目全非呀!”新娘听了很不高兴。

小意识到自己说得不好,赶紧弥补,走到新郎面前,举起酒杯说:“小胡,你知道我不会说话,请多包涵。

我们是铁哥们儿,来,喝!我们同归于尽!”小胡听了差点晕过去。

每课一练参考答案3.(1)弄巧成拙:想耍巧妙的手段,结果反而坏了事。

(2)适得其反:结果跟希望正好相反。

(3)以讹传讹: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出去,结果越传越错。

(4)约定俗成:指某种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是由人们经过长期实践而认定或形成的。

(5)一劳永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费事了。

二、1.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2.运用了举例论证,通过具体的事例,让说明的道理更加清楚明白,令人信服。

3.写文章总想造一些时髦的句子;不朴实;写文章不能够朴素自然、平易近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