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智慧中的创新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禅文化
15221107 王鑫禅,汉语意译为“思维修”或“静虑”,也有译为“弃恶”或“功德丛林”者。
禅不是一个实物,而是从智慧、精神中流露出的一种感悟,它是一种精神境界。
日本的茶道、书道、花道都体现了“禅文化”
的审美格调和设计艺术。
日本民族从“禅文化”中提炼出“空寂”、“闲寂”、“物哀”这三种审美意识。
“空寂”是日本民族最高的审美境界,它完全排除“物”的世界,建立在“无”的美学基础上,是一种最高精神境界的升华。
“空寂”崇尚“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体现了一切美源于大自然,最高的美也只存在于大自然,自然就是美的说法。
“闲寂”则是以“诚”为核心。
“诚”在日本文化中代表了真实。
要洞察“诚”不能走马观花,而是观察其中的内在。
从自然中的小事感受宇宙万物的静与动,最后感悟出来的精神境界叫做“闲寂”。
中国话中的“性情中人”就类似于日本“禅文化”中的“物哀”,它指的是当人心接触到外部世界时,所产生的喜怒哀乐,有所触动,涌现出来的感情。
“空寂”“闲寂”和“物哀”这三种审美意识是影响日本人深层文化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禅,佛教名词“禅那”的略称,意译作“思维修”,“弃恶”等,通常译作“静虑”。
禅宗作为中国佛教派
别的一支,由南朝宋末菩提达摩由天竺来华授禅法而创立,后分为很多派别, 南宋以来, 唯临济,曹洞两派
盛行,且流传到日本, 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可以说,日本的美处处体现了日本化了的禅文化的精髓。
世人认为日本消化了中国文化, 创造出独特的文化精髓是在平安时代, 这个时代最具支配的审美观是“物之哀”。
是指一种“物心合一”的意识, 以“意”来表现悲哀与同情, 爱怜浑成的感动情绪, 具
有优美、纤细、沉静等特殊的关照意义和情趣意义。
这种审美精神是由紫式部的《源氏物语》来开拓和完
成的。
里面的众多人物陷入苦海进行反省时,都进入“善恶不二”、“菩提即烦恼”的境界,紫式部的
目的虽然并不是宣扬佛教,但却处处流露出悟道,弃恶的味道。
《源氏物语》对日本后世的影响范围极广,
和歌自不用说, 甚至从工艺美术到造园艺术,都不断从它那里获得美的精神食粮。
“恬静”是战国时代结束后在人们寻求恢复内心平静的时代里,得势的町人所具有的审美观,是从崇尚“和苑寂静”,敬重“古雅”、“闲静”的茶道中产生的审美观。
指潜在内心的丰富情趣,极其狭隘、简朴的茶室反而寓意无边的开阔和无限的雅致。
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提倡茶道应以“贫困”为根底, 去掉一切人为的装饰, 追求至简至素的情趣。
千利休的草庵式空寂茶的精神,是超越人力而回归自然,视茶道为佛道, 通过禅宗与茶道的结合, 达到“茶禅一味”的精神境界,从中发现“空寂美”的存在,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茶道”。
以茶会友, “一味同心”, 构成了日本民族“茶道”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至今, “空寂”茶道仍然是日本文化的一颗明珠。
要使人觉得一朵花要比一百朵花更美。
日本的插花名家池坊专应也曾“口传”:“仅以点滴之水, 咫尺之树表现江山万里象,瞬息呈现千变万化之佳兴。
正所谓仙家妙术也。
”所以, 现今的日本茶道, 在茶室的壁龛里,仍然只插一朵花,而且多半是含苞待放的。
到了冬季, 就要插冬季的花, 比如插取名“白玉”或“佗助”的山茶花, 就在许多山茶花的种类中,挑选花小色洁,只有一个蓓蕾的。
没杂色的洁白,是最清高的最富有色彩的。
然后, 必须用几滴水珠滋润它,让它带上露水,晶莹欲滴,在茶室微暗的光下,从这种沉静的色泽中,可以想象出无限纷繁的形和无限多采的色。
五月间, 在青瓷花瓶子里插上一株牡丹花,这是茶道中最富丽的花。
这株牡丹仍只有一朵白蓓蕾,而且也让它披上露水。
很多时候,不仅在蓓蕾上点上水珠,还预先用水润湿插花用的陶瓷花瓶。
在日本陶瓷花瓶中,格调最高,价值最贵的古依贺陶瓷,用水濡湿后, 就象刚苏醒似的,放出美丽的光彩,同花上的露水相互辉映。
茶碗使用之前先用水湿过,使它带着润泽,这成了茶道的规矩。
由插花而悟道,唤醒了日本人的美的意识,大概也是这种心灵使得日本人在长期的内战的荒芜中得以继续生活下来吧。
日本传统建筑风格仍是至简至素, 以及与自然的协调和谐。
受禅宗“无中万般有”的文化精神的影响,室町时代末期建成的银阁寺拥有银一般沉静的美,这种美可以用“空寂”和“闲寂”, 或者枯淡来
表现,因其简素和纯雅而受到日本人的喜爱和尊敬。
由智仁天皇于1620年兴建的桂离宫又称天皇的“无忧宫”,排除一切人工装饰、涂色和多余之物, 布局简洁利落,一切顺其自然, 将其推向朴素、简明的极限, 展现了一副地地道道的日本式建筑风景,是纯粹日本建筑艺术的典型,是日本人的自然观与禅宗思想结合之后产生的一种幽玄、恬静和闲寂的世界。
另一方面,从战国时代至桃山时代,以强有力的中央权力为背景,形成了以创意奔放、富丽堂皇为特点的战国文化。
当时出现的金阁寺就是这种文化和审美价值的取向。
它反映了将军对建筑和色彩的审美好尚,其指导思想是夸耀恢弘壮伟的外表下所蕴涵的高贵权势和威严力。
但却有违日本传统建筑艺术的简约精神。
也许由于这个原因,1950 年一个年轻寺僧出于对金阁的反感,放了一把火,将金阁这座具有500年历史的古建筑付诸一炬。
作家三岛由纪夫以这一事件为主题,写了著名小说《金阁寺》。
他还说:“对我开说,被焚烧殆尽的金阁寺并不具有多大的魅力。
只记得小时候所看到的, 但没有留下很美的记忆。
”稍后于日光建成的东照宫沿袭了桃山时代的豪华色彩, 代表将军建筑艺术的追求。
但东照宫奢华的金与鲜艳的红, 与周边郁郁葱葱的绿很不协调,拉远了艺术空间与自然的距离,这有违乃至破坏了日本建筑至简至素, 以及与自然调和的审美传统。
安土桃山时的“南蛮文化”虽然成为日本文化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但是那种充满西方味道的奔放感和力度感却够不成日本人的审美主体, 与日本纤细、内敛、细致的传统审美理念是相悖的。
素”是日本设计美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日本的一些设计作品常会呈现出一种东方美学独树一格的设计品位,讲求自然、简单、静寂、朴素的意象,传达出一种静谧的诗意。
这些美学形式的显现,源于其所遵循的“素”的审美意识。
所谓“素”,指的是摒弃掉一切浮华、雕饰的外表,追求事物内在的本质属性,强调设计要保持本色,道法自然,顺势而为。
在日本人的传统审美意识当中,大都认为厚重的装饰和浓妆艳抹是不可取的。
人们所崇尚的,是低调的、自然的和朴实的“素”的美;人们所重视的,是高质量的原材料所体现出的自然的美。
日本民族传统审美意识的形成,受到了来自中国禅文化的极深影响。
禅自公元6世纪在中国诞生以来,就一直不仅是一种宗教,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东方式的关于生活的智慧。
中国禅宗传入日本后,经过与日本本土文化相融合,演化出了不同的形式,禅文化渗透到日本民族文化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其国民性格、民族审美意识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禅宗美学在日本设计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禅宗美学思想对于日本美学范畴体系的形成及成熟有着直接的催化作用”。
任何一个民族的观念、一种文化形态的形成都是长期的历史积淀, 是多种因素的合成。
日本民族和日本文化也不例外。
我们说在禅宗意识支配下的求道的观念对日本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并不否认其他因素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曾起到过的巨大作用, 例如中国的儒教。
进入近代以后, 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大量涌入日本, 使日本文化受到巨大冲击。
尤其当代的青年中思想观念欧美化倾向越来越明显。
不过, 日本文化自古以来就具有很强的包融性。
外来文化的渗入最终都被改造、吸收融入自己的体系, 创造出新的文化形态。
而那些作为传统文化根基的东西同时被完好地继承下来,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
禅与道就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