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演变及思考
社会主义发展历程及思考
一、从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来看,更加坚定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的空想平均社会主义是由英国的托马斯.莫尔在1516年出版的《乌托邦》和意大利的康帕内拉在1622年出版的《太阳城》里提出来的;18世纪空想平均社会主义的代表有摩莱里的“社会主义法典”、马布利的“理性社会主义”以及巴贝夫的“平等共和国”;19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圣西门、傅里叶,以及英国的欧文。
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揭露和批判,提供了研究资本主义早期发迹史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也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的极为珍贵的思想资料;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
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包含着趋向历史唯物主义的合理因素和许多精辟的思想及论据;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历史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想与时俱进的品格并且揭示和论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
空想社会主义在为历史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具有历史局限性。
空想社会主义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崇拜幸运的偶然性,宣扬天才论和英雄史观;空想社会主义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因而始终没能找到改造现代社会的物质力量;空想社会主义者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谈论和实践社会主义,他们的设想变成了空话,他们的实践活动也充满幼稚的思想;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基础是理性原则,他们的社会主义是从道德情感出发的社会主义,缺乏科学性;空想社会主义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空想社会主义有很多的消极成分:如保留奴隶与奴隶劳动、殖民地、宗教神秘主义因素、劳动偏见、政治极端主义和最高领导人职务终身制等。
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科学社会主义创立有其客观历史必然性。
从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来看,英国处于工业革命的完成阶段,大工业在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从阶段基础来看,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公开化了;从思想基础来看,西欧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成果提供了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前提。
20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特点及启示
20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特点及启示20世纪的社会主义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发展、高潮和衰退。
初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初期。
在这个阶段,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在苏联、欧洲东部和中国等地得到推广。
这些国家采用了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来实现社会主义转型。
高潮阶段:这个阶段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
在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迅速,生产力得到提高,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同时,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舞台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在太空竞赛中成为首个把人类送上月球的国家。
衰退阶段:这个阶段从70年代末期开始,一直持续到20世纪末。
在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包括经济停滞、政治腐败和社会不满等。
最终,苏联和欧洲东部的社会主义政权垮台,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20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特点包括: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国家采用公有制,即工业、农业、交通运输、通信等重要的生产要素均由政府掌控。
计划经济是指国家宏观调控经济,根据国家的经济规划来安排生产、流通和消费;政治中央集权:社会主义国家采用政党专政制度,单一的政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拥有最高权力;公平分配:社会主义国家追求的是公平分配,即劳动者的收益与贡献成正比;社会福利:社会主义国家认为福利制度是保障劳动者和民众的基本权益,因此建立了丰富的社会福利制度。
在20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社会主义国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提高生产力、提升物质生活水平、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等。
但是,在衰退阶段,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经济停滞、政治腐败和社会不满等。
这些问题提醒我们,在实现社会主义目标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民主、法治和人权等基本价值,同时要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使其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
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是,要坚持解决人民根本利益的原则,并以此为出发点来探索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和发展。
同时,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协调可持续发展,并贯彻人权理念,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社会主义发展状况、趋势和历史经验
社会主义发展状况、趋势和历史经验社会主义是一种经济体系和社会制度,旨在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化和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
它的发展状况、趋势和历史经验对于理解全球社会主义运动的演变和影响至关重要。
本文将简要探讨社会主义的发展状况、趋势以及历史经验。
社会主义的发展状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国家层面和全球层面。
在国家层面,社会主义在20世纪初至今得到了广泛的实践和发展。
苏联、中国、古巴、朝鲜等国家曾经尝试过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在这些国家,国有企业占据支配地位,经济生产和分配受到国家计划的控制和调节。
然而,近年来这些国家纷纷经历了经济改革和市场化的过程,使得私有经济的规模不断扩大,国有企业的地位相对削弱。
尤其是在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社会主义体制下的经济格局。
在全球层面,社会主义的发展状况也在发生变化。
20世纪后期,社会主义国家和运动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衰退。
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共产主义国家的转型是这一趋势的重要标志。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受到重大冲击,许多国家放弃了社会主义旗帜,转向市场经济和自由民主体制。
然而,社会主义的理念和原则仍然在很多地方保持着影响力。
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如古巴、委内瑞拉和玻利维亚,仍然秉持着社会主义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
社会主义的趋势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观察。
首先,市场经济和私有制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不可逆转。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国际间合作的加深,社会主义国家面临了更大的压力来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则和国际规范。
其次,社会主义的内部改革和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近年来,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但是,这些国家在改革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如贫富差距扩大、腐败等问题。
第三,社会主义的核心原则和价值观仍然具有吸引力,尤其是对于那些不满意当前社会秩序的人们来说。
社会不平等、贫困和环境问题等,都使得一些人重新思考社会主义的理念和解决方案。
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包含了成功和失败两方面。
从社会主义阵营裂变的启示
从社会主义阵营裂变的启示东欧剧变是指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是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西方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
最先在波兰出现,后来扩展到东德、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前华沙条约组织国家[1]。
东欧剧变的发生和实质:1989~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急转直下的政局变化,令全世界为之瞠目。
在短短一年多里,东欧的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和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6国,政权纷纷易手,执政四十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或下台成为在野党,或改变了性质。
紧随其后,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于1992年3月在大选失败后下台;在南斯拉夫,先是南共联盟不复存在,原南斯拉夫联邦内的各邦都发生了剧变,其后在经历近一年之久的内战后,于1992年4月最终分裂为五个独立的共和国。
伴随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政治上,实行多党制为基础的议会民主;在经济上,否定公有制占主导地位,开始实行混合所有制或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剧变后的东欧各国,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是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的一个标志性事件[2]。
认真分析东欧剧变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的原因,总结其历史教训,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要课题。
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初,试图通过加强苏联人的纪律来克服经济停滞问题,在发现加强纪律不足以解决问题后,他又提出改革。
由于苏联统治阶层内部已经存在着一个特权官僚集团,戈尔巴乔夫不能顺利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因为那些官僚不听从他的指挥。
为了打击官僚主义者,他推出了“公开化”战略,使苏联进入公开讨论问题和民主化过程,让人民发泄对苏联制度的不满情绪,因为这可以对官僚主义者施加很大的压力。
然而,在公开化和民主化过程中,许多人提出“我们要自由”,进而发现苏共统治缺乏合法性,从而否定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
20世纪社会主义经验教训
C、落后的俄国可以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 1920年后,西欧革命相继被镇压下去,不可能出 现胜利的西欧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帮助落后的俄 国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条件了。怎么办?是主动放 弃无产阶级专政,放弃革命的胜利果实,还是落 后的俄国坚持下去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呢。 列宁的一国胜利论的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这就 是落后的俄国不仅先于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进行 社会主义政治革命并取得胜利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而且依靠自身的力量也能巩固政权。列宁认为一 国不仅能够进行政治革命并取得胜利,而且还能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从事社会主义建设。但列宁认 为一国不能建设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
二、“一国”胜利后建 设社会主义的困境
困境一: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与推进世界革命 的矛盾 推进世界革命势必不可能与发达国家、周边国家 和平共处,势必导致一国社会主义不可能有和平 的国际和周边环境建设自己,势必导致的自身的 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出现扭曲变形,伤害了社 会主义自身。 如果要为自己赢得一个和平的国际和周边条件发 展自己,建设社会主义,势必放弃推进世界革命 的打算,仍由资本主义扑灭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 的无产阶级革命,就会让共产主义成为长久未来 的事情。
俄国无产阶级可以首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 主义革命的任务是作为欧洲革命的起点,唤醒西 欧无产阶级革命,在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的帮助下, 落后的俄国可以巩固政权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列宁说没有胜利的西欧无产阶级的帮助,俄国不 能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也不能建设社会主义。 ‚要么是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其他国家立刻爆发 或至少是很快爆发革命,要么是我们灭亡。‛ ‚俄国最大的历史课题就是:必须解决国际任务, 必须唤起国际革命,必须以我们仅仅一国的革命 转到世界革命。‛ ‚只有把已在俄国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转变 为国际工人革命,才是这个革命能够巩固的最可 靠的保证。‛
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和演变
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和演变社会主义是一种以共同财产制度为基础,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理想社会制度。
在实践中,社会主义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和演变过程。
本文将就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和演变进行探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一、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起来的时期。
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国家通常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政治方面,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建立稳定的政府机构和权力运行体系,有效管理国家事务。
经济方面,社会主义国家需要进行经济改革,实现国有资产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推动生产力发展。
文化方面,社会主义国家鼓励人民广泛参与文化建设,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
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通常是一个艰难的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践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需要通过不断的探索和改革来解决。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为进一步的社会主义发展打下基础。
二、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制度逐步成熟和完善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国家正式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并且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就。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更加科学合理,社会主义法制逐步健全,国家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经济方面,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深化改革,加强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的有效结合,实现了经济的稳定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文化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加强了文化事业的建设,保护和传承了民族文化遗产,推动了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相对较少,社会主义制度逐渐得到人民的认可和支持。
社会主义国家在不断发展中,积极探索适应当地国情和人民需求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三、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是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发展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国家已经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进入了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演变及思考
目录•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历史背景•社会主义国家关系演变过程•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现状分析•思考:影响社会主义国家关系演变因素•未来展望:构建新型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结论:总结与思考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历史背景社会主义国家体系形成十月革命胜利与苏联成立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标志着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诞生,为社会主义国家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建立在苏联的影响下,东欧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如波兰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等相继建立,形成了社会主义国家体系。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与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展开了冷战,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互相支持,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
冷战期间,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存在着意识形态分歧、民族矛盾等问题,导致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紧张甚至冲突。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矛盾冷战时期社会主义阵营01意识形态主导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强调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团结互助等原则。
02经济互助与合作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在经济领域展开互助与合作,推动计划经济、工业化进程等共同目标。
03军事安全与互助为了共同抵御外部威胁,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在军事领域展开合作,形成军事同盟关系。
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特点社会主义国家关系演变过程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1991年苏联解体,导致欧洲政治格局发生巨变,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成为主权国家。
东欧剧变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发生剧变,纷纷宣布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加入欧洲一体化进程。
影响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使得社会主义阵营力量大大削弱,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西方国家加强对原社会主义国家的渗透和干预。
改革开放01自1978年开始,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02对外关系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与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社会主义:历史演变与全球视角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
• 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实行计划经济,实现了工业化
• 中国在毛泽东领导下,进行土地改革,建立了人民公社制度
• 东欧国家在苏联影响下,实行计划经义的新发展与挑战
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实行市场经济改革
社会主义与全球化及国际合作
社会主义与全球化
• 社会主义国家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推动国际贸易与投资
• 社会主义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争取更大的发言权与影响力
• 社会主义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应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竞争与挑战
社会主义与国际合作
• 社会主义国家加强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 社会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南南合作
社会主义在经济领域的挑战
• 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体制、产业结构等方面,面临改革压力与矛盾
• 社会主义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如何应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竞争与挑战
• 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应对贫富差距、通货膨胀等经济问题
社会主义在政治领域的挑战
• 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体制、民主选举等方面,面临改革压力与矛盾
• 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应对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等政治问题
• 中国在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化改革
• 中国在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 中国在对外开放、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中国社会主义在新时代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中国社会主义在新时代的发展趋势
• 中国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加强国际合作
03
社会主义的全球视角与多样性
社会主义在不同国家的实践与模式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和当代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和当代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一)苏联的改革与解体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1)背景:①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国民经济比例失调)②1953年,斯大林逝世③战后苏联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四五计划”1946—1950,重点是恢复重工业)(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人民教育和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2)措施(以农业为重点):①政治: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轮换制与任期制)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1956年苏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②农业: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③工业:改革管理体制,扩大自主权④外交:提出“三和路线”(和平过渡、和平竞赛、和平共处),主张以缓和代替对抗(3)评价:①积极:改革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冲击了苏联模式,取得一定成效,具有开创性(推动了农业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但冒进思想使农业再次出现危机)(1957年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世界第一次载人航天)②局限:未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严重失调未全面评价斯大林的功过,造成思想混乱(1956年爆发波兹南事件和匈牙利事件)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1)措施(以工业为重点):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提高效益(2)评价:①积极:前期有一定成效,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综合国力增强(苏联国力达到顶峰)②局限: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逐渐停滞;未突破计划性经济体制3、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1)措施(1988年重点由经济转向政治):①经济: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实行“加速发展战略”,重视科技的作用,重点发展重工业②政治: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兴起(2)评价:突破了苏联模式,但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导致苏联解体4、苏联解体的原因(1991)(1)根本原因:苏联模式的弊端(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3)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军备竞赛和对外扩张拖垮了苏联经济;民族分离主义兴起5、启示:(1)改革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应充分认识改革的艰巨性和长期性(2)苏联解体是苏联模式的失败,但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3)要注重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要重视改善民生,要正确处理民族关系(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1、建设:战后着手恢复经济,但照搬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2、改革:(1)南斯拉夫:实行自治制度,通过权力下放调动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1948年苏南冲突)但改革导致分裂主义和民族问题尖锐,埋下分裂隐患(1992年分裂)(2)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被苏联武力扼杀)(1968)(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独立制定对外政策)(实质是要摆脱苏联控制和苏联模式,争取独立发展,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3)其他国家: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等都曾取得一定成效(4)评价:改革一直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在80年代的改革中又迷失了社会主义方向3、东欧剧变(1989—1992)(1)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的变化相对平稳,罗马尼亚发生流血冲突(3)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1990),捷克斯洛伐克分为两个独立国家,南斯拉夫内战后解体当代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一)世界多极化(20世纪60—70年代出现)1、表现:(1)西欧崛起——欧洲的联合①背景:原因:为了提高欧洲的国际地位;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威胁;经济发展的需要条件:西欧经济的恢复;法德和解;欧洲联合的思想由来已久;相近的经济政治文化地理②过程: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1967年,欧洲共同体(实现经济一体化);1993年,欧盟(向经济政治一体化迈进)③影响:欧洲要求摆脱美国控制,西方阵营逐渐分化,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2)日本崛起——日本成为经济大国(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强国)①原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教育和科技;战后民主化改革;经济非军事化;美国的扶持②影响: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冲击美国霸权,西方阵营逐渐分化(3)第三世界崛起——不结盟运动(1961年)①背景:二战后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希望在两极格局中保持中立;万隆会议奠定基础②发起:由南斯拉夫铁托、埃及纳赛尔、印度尼赫鲁发起成立③宗旨:独立自主、非集团;反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4)俄罗斯: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拥有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推行多极化外交(5)中国崛起:进一步改革开放,坚持和平发展,开展多边外交,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2、影响: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二)经济全球化概念:经济全球化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1、过程:(1)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原因:新航路开辟后,西、葡等进行殖民掠夺(2)17—18世纪早期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原因:早期殖民扩张不断扩大(3)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原因: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殖民扩张的扩大;商品输出的影响;交通条件的改善(4)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原因: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资本输出的影响;交通和通信的进步(5)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经济全球化陷入困境原因:战争与经济危机的冲击,贸易保护主义盛行(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制度化阶段原因: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IMF、WB、GATT)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7)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全面发展原因:两极格局瓦解;信息技术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跨国公司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推动2、影响:(1)对世界:①积极:加快世界经济发展;促进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使市场经济成为普遍的生产模式②消极:增加了国际经济风险;扩大了南北差距;带来一些全球性问题(2)对发达国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起主导作用(3)对发展中国家:①机遇: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②挑战: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挑战。
[最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国际关系各简况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国际关系各简况国际关系复杂多变,二战后,世界就形成了三类国家体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体系;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体系及新崛起的第三世界体系,随着国际舞台上国际组织不断增多和壮大,新产生的国际组织逐渐取代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作用的趋势。
国际关系的重点也逐渐转变为以经济为主。
八十年代以后,国际关系以此为基础,具体体现如下:一,八十年代美苏争霸的新态势七十年代,美苏争霸的态势是苏攻美守,到了八十年代,这种情况完全彻底改变,美国对苏联的态度重新强硬起来,此转变是从卡特上台后开始的,其政策可概括为"卡特主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1、苏联的全球攻势是对美国的利益和价值观的一个极大的挑战;2、强调地区性安全结构,主张东欧、中东和远东联合起来建立相互协作机制;3、下决心扩充军力,调整核战略,重新取得对苏优势。
卡特之后上台的里根在其政策上体现出与卡特一脉相承的特点,里根对苏政策被称为"新遏制政策",重点如下:1、扩充美国的军事实力,谋求打破与苏联的战略均衡状态;2、组建阻截苏联的战略防线3、以实力为后盾,执行以实力求和平的方针;4、开展对苏联的经济攻势;5、与苏联进行意识形态战。
该政策的最突出体现即"星球大战"计划,它正式名称叫"战略防御计划"原始目的是准备将"战略防御弹道导弹"拦截在到达美国之前,达到消除核威胁的目的。
里根认为:"战略防御计划"需要调动一切盟国的力量。
该计划出台后,在国际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震动,这是美国推行强硬的军事新政策的反映,标志着美国核战略的思想的转变,寻于苏联而言,该计划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诱饵,正是该计划是苏联不惜一切代价与美国展开了核军备竞赛,造成了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里根之后的乔治﹒布什提出了"超越遏制战略"它是里根战略的继续和发展,它强调谨慎、考验、渐变。
20世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和变革
20世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和变革20世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源于对西欧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战争的反思,被看作是发展中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一个成功范例。
早期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经济体制上对计划经济过分强调和忽视市场机制的作用让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
一、社会进步的因素在20世纪初期,东欧国家大部分为落后的农业国家,而城市人口比例较低,工业和商业水平相对落后。
这也让它们成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适宜之地。
经过土地改革、国有化和分配制度的改革等一系列措施,国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在经济上,国有制按照需求和供应的规律进行企业的协调,创造出了一个政府可以掌控市场的环境。
在此基础上,国家也加强了股票、债务、贸易和金融市场等一系列市场制度的建设,促进了其内部企业的合作、竞争与发展。
在文化上,政府大力投入建设教育和文化产业,将普及教育和文化充分融入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使社会主义民族文化得到了保护和发展,一些重要的文化机构得到了保护。
在环境上,国家也要求企业加强环保意识,大力改造环境;同时国家加强了公共设施的建设,供水、供电、交通、公共卫生等方面获得了长足发展。
这些进步让东欧国家的经济得到了积极发展,取得了世界上很多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无法取代的地位。
二、市场的复杂性然而,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些早期的经济体制面临了越来越大的困境。
由于计划的体制和意识形态的束缚,市场经济在东欧国家的发展没有继续如同西方那样增长,企业的问题开始显现出来,直接导致经济失速。
在经济上,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自认为是完全或局部地能够取代市场经济,但现实情况是不能够取代的。
计划书和指示书所指导的经济管理方式土地、工业企业、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公共卫生等前领域都受到大量的指令性指导,实现计划的责任把决策和实践分开,决策人不知道实践是如何进行的。
这样,各部门都应该由计划管理文本划分分工、规定任务,并且通过中央化企业的权利,直接参与各个政治方面的定制和执行。
20世纪60年代国际关系的动荡分化与重组(论文)
20世纪60年代国际关系的动荡分化与重组谈及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国际关系格局的基本特征,首先我们必须要了解到这一时期国际关系格局发生的重大变化,冷战爆发初期两大阵营全面对峙的局面已发生动摇,东西方两大阵营内部发生分化瓦解现象。
与此同时,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高潮迭起,一大批新兴民主国家开始登上世界政治舞台,逐步形成第三部国际政治力量即第三世界,从而使得六十年代国际关系呈现出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特征。
60年代国际关系的总体特征:一、两极格局开始受到冲击,世界形势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科技革命的发展导致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一些国家的兴衰,从而使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
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开始从两极向多极化发展。
这首先是因为西欧实力增强,进一步走向联合。
其次,日本在田中内阁上台后,于1972年7月提出以"对美国协调为主轴",恢复日中邦交为"首要课题"的"多边自主外交政策",明确表示"日本跟着美国脚步的时代已经过去了".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更是踌躇满志地要求从经济大国而实现"政治大国"的愿望,追求"政治大国"目标成为日本政府的主要国策。
第三,中国坚持独立自主路线,20世纪70年代末又开始改革开放,国家力量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最后,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第三世界的崛起,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的出现,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以及在斗争中成立的各种各样的区域性国际组织,使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政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美苏争霸格局形成,从美国占优势到苏攻美守。
由于力量对比的变化,苏联对外推行霸权政策;美国与苏联力量对比变化的影响。
⑴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期,苏联竭力加强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控制,同时利用民族解放运动作为同美国争夺的筹码,妄图实现美苏两家合作主宰世界。
浅谈冷战时代的社会主义国家关系
浅谈冷战时代的社会主义国家关系探究论文关键词:冷战时代社会主义阵营教训论文摘要:冷战时代的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形成、发展和演变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中苏、苏东关系是冷战时代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重点。
综观半个世纪的社会主义国家关系,虽有合作,但更多的是冲突。
不正常的国家关系是导致社会主义实践遭受重大挫折的主要原因。
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首次实现了由理论到实践的转变,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使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根本的变化,从国家社会意识形态质异性来说,产生了“一球两制”的局面。
单一的、占主导地位的资本主义国家关系嬗变为资本主义国家关系、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关系和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多维、互动性关系。
但从1917年到第二次世界太战结束前夕,苏联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在这一历史时期内尚不存在国际关系中的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关系问题。
我认为真正国际法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应从第二次世界太战结束至今,而掇究、反思冷战时代的社会主义国家关系既有利于我们对既往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也将有利于后冷战时代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健康发展。
一第二次世界太战在结束之余产生了一个显著的后果: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重新组合。
这种组合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具有地域转移性,即欧洲传统均势的崩溃和从工业革命时起形成的以欧洲为世界经济、军事、政治中心时代的结束。
德国沦为战败国,传统的“日不落帝国”英国尽管是二战中的战胜国,但二战中国民财富损失25%,海外投资减少50%,殖民地的解放运动此起彼伏。
而美国到1948年则雄居世界“金元帝国”之位。
因此,西欧在政治、经济、军事上能与美、苏抗衡的大国已消失殆尽,世界资本主义的重心或轴心由欧洲转移到了美洲的美国,并形成了以美国为核心的资本主义阵营;二是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即形成了在国际政治格局中与资本主义阵营相对立的具有一个中心、两个侧翼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学设计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案】【课程标准】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认识其发展过程中的成就和曲折。
理解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道路的复杂性、曲折性,坚信社会主义道路前途光明。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中外历史纲要》必修下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的第三节。
本单元共有四课,前两课介绍了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本课主要讲述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发展与变化,和下一课《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与前两课在时间上是平行关系,共同构成了这一时期的国际形势。
本课共有三个子目:“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和“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第一子目“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主要讲述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概况,以及苏联解体的过程。
第二子目“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主要讲述了东欧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改革和剧变的概况。
第三子目“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建设成就。
【教学目标】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理解苏联模式及改革的利与弊,认识东欧剧变的缘由及本质,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认识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经济恢复和发展及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的基本史实,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过梳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历史事实,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过程及原因。
家国情怀:了解当今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发展问题及挑战的具体表现,认识发展中国家面临问题的区域性与共性特征,以及问题解决的艰巨性。
【学情分析】由于是新教材试教,新入学不久的高一学生对高中历史学习在习惯、方法和基本能力、素养要求等方面的体验和训练不足,加之我校学生入学成绩较低,整体上的学习习惯如预习、主动思考等都比较欠缺,学习的惰性强而创造性不足。
关于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演变及思考
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重要性
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01
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和谐与稳定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进步。
有利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
02
社会主义国家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关系的演
变对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国家的繁荣与进步
03
国际组织的兴起
各种国际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在经济全球化的 推动下,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发展产生了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01
02
03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纪之交 的显著特征,社会主义国 家参与全球经济合作的程 度不断加深。
市场经济改革
许多社会主义国家逐步推 行市场经济改革,与资本 主义国家的经济联系更加 紧密,相互依存度增加。
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国家关系
01
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
的联系日益紧密,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02
共同利益的增长
全球化使得各个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增长,社会主义国家在维护自身利
益的同时,也积极寻求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以应对全球性挑战。
03
国际规则的制定
05
对社会主义国家关系演变 的思考与建议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总结词
在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演变过程中,和平发展是主线,和谐世界是目标。
详细描述
随着社会主义国家的崛起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各国逐渐意识到和平发展的重要 性。建设和谐世界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共同目标,这需要各国加强沟通、协调 与合作,化解分歧,实现互利共赢。
论社会主义国家间的政治经济关系及我国处理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论社会主义国家间的政治经济关系及我国处理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原则摘要:苏东剧变对现有的五个社会兰义国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压力,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在这种条件下,各国围绕国内的经济建设相继调整了各自的对外政策。
社会主义国家间改善和加强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搞好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团结。
社会主义国家的合作需要结台新的实际,不断探索合作新的形式。
社会主义各国都彻底改变了过去“一边例”(只与社会主义国家打交道)的外交战略,积极开展多方位的和平外交,实行对外开放,从而为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刨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国家利益决定着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总方向,虽然在不同时期其核心内容不同.但独立、安全、经济利益应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内容。
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时,应将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分开始,终坚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关键字: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已不再是国际交往的依据,社会主义国家都开始抛弃冷战思维,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一切国家、尤其是资本主义国家友好往来。
仍不能忽略这样一个事实:冷战思维依然存在,不仅发生在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近年来频繁发生的俄美间谍案就是例证,也发生在西方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
苏东剧变以来,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只是手段变得隐蔽而多样。
社会主义国家间在国内加强思想教育、制度建设、纪律建设以及干部管理的同时,也要加强社会主义国家的团结。
首先,社会主义国家的团结要建立在地位平等的基础之上,不能搞大国主义和霸权主义。
历史上,在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处理上,苏联曾表现出浓厚的大国主义色彩。
为加强对东欧国家的控制,苏联向东欧各国派出了大批军事顾问和国家安全顾问,并在各地驻有大量军队,引起东欧各国人民的强烈不满。
1956年发生的波兰危机和匈牙利事件,虽然具体发展情形不一,但都是苏联推行大国主义与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必然结果。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认同感,使其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历史观念。
2.通过学习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事业是充满希望的事业,坚定信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结合时事政治,将当前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动态引入课堂,提高学生的现实关注度和历史敏感性。
2.教学策略:
-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采取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建立课后学习小组,开展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团队合作的能力。
-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通过展示一组反映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变化的图片,如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等,引发学生对本节课主题的兴趣。
2.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这些图片反映了哪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3.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法治建设及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掌握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情况,如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等。
-分析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法治建设的进程,评价其对国家政治稳定和发展的作用。
-讨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改革中的利弊得失,思考其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启示。
-字数在1000字左右,要求观点鲜明,论述充分。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从国家和社会关系的演变认识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历程
社会 主 义理论 与 实践 ・
从国家和社会关系的演变认识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历程
刘 秀 华
( 阳师范学院 华锐学院, 信 河南 信阳 44 O ) 6O O
摘 要: 在社会 主义 实践 的发展 历程 中 , 国家和社 会 的 关 系大致 经 历 了以 下 三个 阶段 : 社会 主
义建 立之初 国家与社 会 的 关 系高度 一 体化 ; 通过 经 济体 制 和政 治体 制 改革 国 家和社 会 的 关 系 日渐 疏离; 在全球 化进 程 中社会 主 义 国 家职 能逐 渐 转型 , 会 自主 性不 断增 强 。 社
主义革命 胜利后 国家和社会 的关系 的演 进 ”30 [1 1。
在 政权 建立 之初 , 会 主义 国家 一 般 都 面 临着 国 内 社 外 反动 势力 的 的双重 压 力 , 国外 有 西 方资 本 主 义 国
家 的封 锁和 孤立 , 国内面 临着 在一 个积 贫积 弱 、 离 支
破碎的社会基础之上建立新政权的艰巨任务 。在这 种 情况 下 , 必须有 一 个 强 有 力 的 公 共 力量 对 社 会 重
生活的每个角落 , 国家高度控制社会 , 社会依附于 国 家, 具体 表现 在经 济 和政治 两个 方 面 。 ( ) 一 高度 集 中的计 划经 济一 统天 下 社会主义建立之初在经济发展方面最突出的实
验, 是建立 起 高度 集 中 的计 划 经 济 体 制 。新 生 的 社
力 培育 社会 自组 织 , 进公 民社 会 的成 长 具 有 重 要 促
信 阳师 范学 院学报 ( 学社会 科 学版 ) 哲
J un lo n a g Noma iest o r a fXiy n r lUnv ri y
关于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演变及思考
关于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演变及思考论文摘要: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演变经历7密切合作、分化改组、缓和调整等几个重大的历史时期。
反思这段历史,总蛄其中的经验教训,对新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调整和发展社会主义力量,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战后,欧亚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使社会主义越出一的范围,形成世界体系,这是战后国际关系中最重大的变化: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新型的国际关系,如何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和矛盾,这是社会主义国家需要总结和解决的个新课题。
回颐战后50多年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演变历程,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今后社会主义运动的巩固、演变和壮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战后初期至50年代中期:大家庭式社会主义关系的建立及平稳发展时期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威胁,为了维护自身的安生、主权和利益,苏联和欧亚人民民主国家加强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全面合作。
在经济上,针对美国曲马歇尔计划,1947年7—8月,苏联先后和东欧国家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协定,即“莫洛托夫计划”,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相互之间也先后缔结了一系列科技、经济贸易往来协定,建立起密切合作的关系。
为冲破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1949年1月,在莫斯科又成立了经互会,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内部的经济一体化;在政治上,建立了欧洲九国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这是苏联针对当时已经开始的冷战形势、加强社会主义国家问政治联盟而采取的一个重大举措;在军事上,苏联先后和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签订了一系列友好合作条约,欧亚民主国家间也签订了类似的条约。
与此同时,苏联还派军事顾问到东欧.并向这些国家派驻了约50万军队,从而加强了他们之间的军事联盟关系:在此基础上,为对抗北约,又成立华沙条约组织从此,苏联和东欧各国形成了正式的军事集团:社会丰义形成体系后,各国在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基础上相互团结,并通过条约、协定等形式相互支持、援助,结成了社会主义阵营,建立r大家庭式的兄弟般的互助合作关系。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思考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思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其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也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分析其中的思考和挑战。
一、国际关系的重要性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国际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国际关系影响着国家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国际局势的稳定与变动、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作用等都会对革命和建设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其次,国际关系影响着国内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
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政治合作等都会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产生重要的影响。
因此,正确处理国际关系,制定合理的外交政策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必要条件。
二、国际关系的思考和挑战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世界上存在着多种国际关系的形式和挑战。
首先,全球化的影响使国家的发展不再是封闭的,而是日益依赖国际社会。
国际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紧密,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度不断加深。
因此,国际关系的思考应当紧跟时代发展,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争取更多的发展机遇。
其次,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关系中面临着不同意识形态、经济模式的挑战。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常常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干涉和制裁,试图破坏其稳定和发展。
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应该保持警惕,增强自主权利,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和发展利益。
三、外交政策的思考和实践外交政策是社会主义国家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手段之一。
正确的外交政策可以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提供有益的支持和保障。
首先,外交政策应该坚持独立自主原则,主动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
社会主义国家应当根据自身国家利益制定合理的外交政策,积极争取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影响力的增强。
其次,外交政策应该秉持和平发展原则,倡导和平与合作。
社会主义国家应当以自身的发展成果,推动国际间的合作,促进和平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此外,外交政策还应注重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发展中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天然伙伴,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有助于提升社会主义国家的整体实力以及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演变及思考摘要: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演变经历7密切合作、分化改组、缓和调整等几个重大的历史时期。
反思这段历史,总蛄其中的经验教训,对新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调整和发展社会主义力量,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国家关系控制与反控制国际主义国家利益集团结盟独立自主二战后,欧亚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使社会主义越出一的范围,形成世界体系,这是战后国际关系中最重大的变化: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新型的国际关系,如何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和矛盾,这是社会主义国家需要总结和解决的个新课题。
回颐战后50多年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演变历程,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今后社会主义运动的巩固、演变和壮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战后初期至50年代中期:大家庭式社会主义关系的建立及平稳发展时期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威胁,为了维护自身的安生、主权和利益,苏联和欧亚人民民主国家加强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全面合作。
在经济上,针对美国曲马歇尔计划,1947年7—8月,苏联先后和东欧国家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协定,即“莫洛托夫计划”,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相互之间也先后缔结了一系列科技、经济贸易往来协定,建立起密切合作的关系。
为冲破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1949年1月,在莫斯科又成立了经互会,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内部的经济一体化;在政治上,建立了欧洲九国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这是苏联针对当时已经开始的冷战形势、加强社会主义国家问政治联盟而采取的一个重大举措;在军事上,苏联先后和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签订了一系列友好合作条约,欧亚民主国家间也签订了类似的条约。
与此同时,苏联还派军事顾问到东欧.并向这些国家派驻了约50万军队,从而加强了他们之间的军事联盟关系:在此基础上,为对抗北约,又成立华沙条约组织从此,苏联和东欧各国形成了正式的军事集团:社会丰义形成体系后,各国在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基础上相互团结,并通过条约、协定等形式相互支持、援助,结成了社会主义阵营,建立r大家庭式的兄弟般的互助合作关系。
这种关系的形成,对防御帝国主义的进攻、保障社会主义安全、巩固社会主义成果起了重要的作用。
所以,这-o~期是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发展最好的时期。
但是,这一时期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家庭的团结是建立在意识形态高度.致的基础上的,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存在,是社会主义国家团结一致的的客观条件,一旦这种条件发生变化,意识形态掩盖下的潜在的矛盾、民族利益的差异就会爆发。
第四,这-o,i”期出现的苏南冲突,是两国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它是战后国际共运中反对大国主义、大党主义的第一次正面的交锋,冲突车身充分说明,苏联与其他各国之间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
这些被掩盖着的矛盾,从50年代中期起终于暴露出来。
=、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苏联开始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社会主义国家间矛盾激化.社会主义阵营解体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是60—7IJ年代国际局势的基本特:这一特点在社会主义阵营的体现就是社会主义大家庭的解体,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苏联的霸权主义。
苏联领导人自赫鲁晓夫起,公开推行霸权主义政策,走上了霸权主义道路。
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虽然也强调团结,缓和一些紧张关系,但另一方面,无论是赫鲁晓夫还是勃列日涅夫都大大加强丁对其他国家的控制,把斯大林时期的大国沙文主义发展到霸权主义.并把控制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作为其主宰世界的重要步骤和资本,要求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为准”对表”,加强了对社会主义各国的控制和干涉。
分歧、矛盾、冲突、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贯穿了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始终。
其主要发展特点是:第一,控制与反控制斗争激烈。
6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反控制斗争大多以改革的形式表现出来:从50年代中期起.在东欧率先掀起改革的浪潮,如50年代的匈牙利事件、波兰十月事件,6o年代捷克的布拉格之春等。
这些国家改革有一个共同点,即带有强烈的民族意识,要求打破苏联的僵化模式.摆脱苏联的干预和控制。
而这一点,恰恰是苏联所不能容忍的.所以,这些尝试都在苏联的干预、甚至是直接出兵镇压下失败了。
此后,苏联更是在一直被其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的东欧(尤其是五个华约国家)强制推行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不许有任何改动和变化,而且还提出了所谓“主权有限论”、“国际专政论”、“社会主义大家庭论”等扩张主理论,为其控制、干涉这些国家进行辩解,把经互会、毕约组织变成了控制其他国家的工具。
所,这一时期在社会主义大家庭解体的同时.苏联和东欧某些国家的却空前强化了。
第二.国际共运大论战及中苏关系的完垒破裂。
从1956年苏共二十大开始,社会主义国家从政治上的完全一致开始产生了分歧、争论。
随后,争论越来越激烈,并有内部争论发展到1963年中苏两党为中心的公开大论战,由思想理论分歧演变为国家争端和民族利益的对抗和冲突。
论战的实质仍是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论战的结果是导致中苏、苏阿、苏罗等国关系的破裂,甚至是军事对峙和武装冲突。
此后,社会主义国家有分有台.进行了重新分化组合。
东欧五国对华关系开始冷淡、停滞;我国继续加强了同朝鲜、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的团结;阿尔巴尼亚则是四面出击,骂倒一切.把自己完全孤立起来。
这·切都表明,一十原来意义上的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已趋于瓦解,不复存在了=第三,社会主义国家问也爆发武装冲突和战争,这是战后出现的一种战争新形式。
社会主义国家间的战争主要是历史遗留问题和苏联霸权主义政策造成的。
1956年苏联出兵匈牙利,就已经开了苏联援助社会主义国家为名义,出兵武装干涉别国内部事务的先倒;1968年又发生丁武装八侵捷克的事件;1964-1969年.为了压中国屈服,叉制造了4000多起边境冲突。
1969年3月,更是制造了珍宝岛流血事件;7O年代.为控制东南亚,对中国形成包围,支持越南八侵柬埔寨,并开挑衅中国,导致1979年中国对越南自卫反击战的爆发。
这一切表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始终是世界和平的最大障碍和威胁三、8O年代至9O年代: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大调整并发生根本转折的时期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与以前相比.发生_r显著变化,:E要表现在:第一,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不再干涉东欧的事务。
戈尔巴乔夫八主克里姆林宫后.对苏联的外交政策进行了调整,即对话代替对抗,全面收缩。
在对东欧的关系上.提出了一条新原则.即“社会主义国家之问的政治关系的整个体系要严格建立在完全的独立自主的基础之上。
…--每个党独立自主,每个党有权自主解决本国的问题,对本国人民负责,这是绝对的原则。
”在军事上,“华沙条约缔约国在政治协商委员会定期会议的范围内.把各种主张和倡议汇集起来.互相‘对表’。
至于经济关系,则建立在“遵循互利和互助原则的基础之上”。
…“经互会的存在绝对不损害每个国家的独立.不损害他们支配本国的资源和潜在的主权.尽力造福本国人民的主权。
经互会不是一个凌驾于国家之上的组织。
”由此可以看出.戈尔巴乔夫改变了前苏联领导』、控制东欧的做法,力图与东欧建立自由、平等、互利合作的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东欧松了绑.从而给东欧各国创造了一个独立自主发展对外关系的机会:第二,社会主义国家的紧张关系缓和。
80年代,随着我国对外关系的调整,绝大多数的社会主义国家恢复了同我国的正常友好关系。
东欧五国领导人也实现20多年来的首次访华,经济贸易有较大幅度的增长;80年代中期,阿巴尼亚橙动了与东欧六国的关系,先后同东德、保加利亚、匈牙利恢复了大使级的外交关系,与渡兰、捷克的关系也有所改善;同时,还缓和了同中国的关系,停止公开专门攻击中国,并在1987年10月1日,电贺中国38周年国庆,签署86—90年惯易协定;80年代后期,两个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和苏联也开始了实现关系正常化的进程:1988年两国外长会谈,接着中国外长访苏,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访问中国.并同邓小平会晤,宣布中苏关系正常化,“结束过去,开辟未来。
”之后,两国领导人互访,双方关系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第三,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走向大调整。
就在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得到恢复、改善之际,1989--1991年,由于种种原因,东欧发生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走向低潮。
苏东剧变对现有的五个社会兰义国家产生丁一定的冲击和压力,在这种条件下,各国围绕国内的经济建设相继调整了各自的对外政策。
其共同走向是:一是改善和加强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搞好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团结。
如在90年代圣口中越、中古关系的恢复和改善表明了社会主义各国面对西方和平演变的压力,希望相互团结、援助、支持的共同愿望。
但在新的条件下,想要恢复到五六十年代那种“同志加兄弟”的结盟关系也不可能,社会主义国家的合作需要结台新的实际,探索新的形式;二是社会主义各国都彻底改变了过去“一边例”(只与社会主义国家打交道)的外交战略,积极开展多方位的和平外交,实行对外开放,从而为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刨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中国、越南、老挝从8O年代就开始了外交政策大调整;古巴在苏东剧变后.也开始走向世界,从而打破丁美国的经济封锁.度过了经济最困难的时期;朝鲜在保持与中国等国传统友谊的前提下.对外政策也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20XX年与韩国、美国国家关系的改善,更是引起了世界的瞩目,得到世人的高度评价。
社会主义国家的这些调整.不仅为本国的经济建设。
也为世界的和平、合作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纵观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演变,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笔者认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应该正确处理好以下几对矛盾:(一)国际主义和民族主义。
社会主义国家都是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无产阶级当家作主的国家,应该团结互助,考虑整体他国j益,奉行国际主义。
但社会主义国家首先是主权国家,它肓自己的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而且这种溢同样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社会主义国家关系作为一种新型的国际关系,也要遵循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建立在相互尊重主权和平等的基础上。
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最高准则,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打着国际主义旗号,让别国放弃民族的旗帜,牺牲自己的民族利益。
任何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都有权在维护自己国家主权和民族j益的基础上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合作,维护国际利益,国际利益是民族利益为基础的。
(二)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
国家利益决定着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总方向,虽然在不同时期其核心内容不同.但独立、安全、经济利益应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内容。
遗憾的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处理对外关系时,意识形态一度占了首位,以美划线,以苏划线;一旦在意识形态方面产生分歧.又往往不采取说理、平等讨论的态度.而是以势压人,采用了公开论战的方式,结果正如邓小平肝兑,“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回过头来看,双方都讲了许多空;”这无助于任何问题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