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和诊断—6.1.4望姿态
三张图看懂中医之望诊(见附图)

三张图看懂中医之望诊(见附图)
望全身:
1、望神、气:有神——两眼灵活,明亮有神,语言清晰,神志不乱。
提示正气未伤,有病也轻,预后良好。
无神——目光晦暗,语声低微,精神不振,反应迟钝,提示正气已伤,病势较重,预后较差。
2、望色泽:望颜色——青色,主寒、主痛、主瘀、主惊风,望光泽——鲜艳、荣润,提示病轻易治,预后良好;晦暗、枯槁,提示病重难治,预后欠佳。
3、望形体:胖人——食少气短,提示胖人多湿。
瘦人——多食易饥,提示瘦人多火。
形瘦纳少,提示中气虚弱。
形瘦肉脱,提示精气衰竭。
望舌:
一般正常人舌质应是红润。
淡红,多是虚象;淡白者,则是元阳不足之虚证;深红者,为有热;舌质红绛,在外感证则是热入营分、血分之象,在内伤证则五脏受损、阴液涸竭的危候。
舌质光剥无苔者,为肝肾阴源不足之征。
若一旦稍受外感而见浮白苔时,切忌辛燥表散,只可给予淡味,以清宣肺气,待气机疏透后,外感自解,白苔即退,然后再进滋养扶正之剂调理。
望诊秘诀:
1瘰疬痰核-------肝气郁结
2脖子僵硬-------风寒或落枕
3脖子酸软--------肾亏或脾胃虚。
4四肢青筋暴露---------血行障碍
5脱肛--------中气不足
6阴部湿痒--------肝胆膀胱湿热
7阴囊肿大--------水疝或狐疝
8稀白痰---------肺寒
9痰少而黏-------燥,量多性滑-----------湿
10口水清稀量多-------脾胃寒,口水黏-------湿浊。
中医和诊断—6.2.4望诊-局部望诊-四肢

6.2.4局部望诊-四肢同学们好,下面我们来学习局部望诊之望四肢诊病。
【意义】由于人体五体合五脏:比如心主四肢血脉,肺主四肢皮毛,脾主肌肉四肢,肝主四肢筋膜,肾主四肢之骨。
所以五脏均与四肢有关,而脾与四肢的关系尤为密切。
四肢有手足三阴三阳经脉循行,故四肢与经脉关系也很密切。
因此,望四肢可诊察五脏病变,和循行于四肢的经脉病变。
【内容】望四肢,主要望手足、手掌和手腕、手指和脚趾的形态变化、以及动态异常等等。
(一)形态异常首先,我们来看看四肢形态的异常变化。
当肌肉萎缩时,通常见于气血亏虚,或经脉闭阻,肢体失养的病人。
当四肢肿胀,通常见于水肿病病人。
下肢青筋暴露,就见于寒湿内停,络脉瘀阻的病人。
膝盖肿大,又称为鹤膝风。
通常见于风寒湿痹,或者是风湿热痹。
手指变形,成梭状指,通常见于痰瘀互结的风湿病病人。
手指变形,为杵状指,就是手指端膨大,通常见于心肺气虚,血瘀痰阻的病人。
而下肢畸形,比如:O型腿,X型腿,足内翻或足外翻等,这些下肢畸形的病人,通常都会见于先天不足,肾气不充,或后天失养,发育不良的佝偻病病人。
(二)动态异常下面我们看看四肢动态的异常。
其中肢体痿废,是指肢体肌肉萎缩,筋脉迟缓,痿废不用。
多见于痿病,常因精津亏虚,或湿热浸淫、筋脉失养所致。
若一侧上下肢体痿废不用,称为半身不遂,多见于中风病病人。
多因风痰阻闭经络所致。
若双下肢痿废不用,见于截瘫的病人。
多因腰脊外伤,或瘀血阻络所致。
四肢抽搐,是指四肢筋脉挛急与弛张间做,舒缩交替,动作有力。
多因为肝风内动,筋脉拘急所导致的病症。
手足拘急,是指手足肌肉挛急不舒,屈伸不利。
多因寒邪凝滞,或气血亏虚,经脉失养所导致的病症。
手足颤动,是指双手或下肢颤动,或振摇不定,不能自主。
多由血虚,筋脉失养,或饮酒过度所致,也可为肝风内动的先兆。
手足蠕动,是指手足时时掣动,动作迟缓无力,类似虫之蠕行。
多为脾胃气虚,筋脉失养,或阴虚动风的病人。
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是指重病神昏的病人,不自主地伸手抚摸衣被、床沿,或伸手向空,手指时分时合,状似穿针引线,这是重病失神之象。
中医和诊断—6.0望诊概述

6.0 望诊概述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中医诊法中第二种诊断方法,望诊。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望诊的含义。
【含义】望诊:是指医生运用视觉对人体外部情况(包括神色形态、局部表现、舌象、分泌物和排泄物色、质的变化)进行观察,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测知病情的方法。
望诊在中医诊断学中被列为四诊之首,有望而知之谓之神之说。
这是因为人的视觉在认识客观事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医生在诊病时要充分地利用视觉观察,并在临床实践和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和训练敏捷、准确的观察能力,通过诊断知识的学习和临床经验的积累,使望诊技巧日臻熟练。
但望诊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不应单纯地以望诊代替其它的诊法。
诊病时,还需四诊合参,才能全面地了解病情。
【原理】为什么望病人的外部情况就可以了解健康状况以及测知病情呢?这是因为望诊包含了整体观和司外揣内这两个原理。
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体的外部,特别是面部和舌体等等,与脏腑的关系最密切,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到全身,而体内的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必然会在其体表、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的相应部位反映出来。
因此观察神色形态的变化,不仅可以了解人体的整体情况,而且可作为分析气血津液、脏腑等生理病理状况的依据之一。
【注意事项】医生在望诊时,必须注意以下的事项:第一,就是光线要充足,避免干扰。
应该尽量的在充足的自然光下进行望诊。
如果没有天然的自然光线,也应该在日光灯下面进行。
必要的时候,白天再进行望诊。
要避开有色的光线,以及室温高低的干扰。
第二,就是要充分暴露,排除假象。
诊查时要充分地暴露受检的部位,以便能清楚地进行观察,便于诊查出个体和整体病情不符的真相。
对于个体与整体病情不符的真相,应认真地分析,排除非病理性的原因所导致的假象。
第三,就是要熟悉生理,以常衡变。
为了更好地识别病理体征,必须学习各部位组织的正常表现和生理特点,将病理体征与生理体征相比较,并要熟悉各部位组织与内在脏腑经络的联系,运用整体观念,进行分析,动态观察,从病情发展的角度来判断病理体征所提示的临床意义。
中医基础-望诊

中医基础-望诊第一章第一节全身望诊全身望诊的内容:望神、望面色、望形体、望姿态•望神1、神的概念广义——是对生命活动表现于外的各种现象的高度概括狭义——指人的意识、思维、精神、情感活动2、望神是望广义之神,指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外在表现来判断整体病情的方法。
3、神的产生及与形体的关系精气-先天(化生)/后天(滋养)-充养形体(表现与外)-神4、望神的意义:望神可以了解人体正气存亡,脏腑精血的盈亏和形体的强弱,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
5、望神的要点:神情、眼神、气色和体态,其中尤应注重察目(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目系通于脑,为肝之窍,心之使,神之舍)6、神的表现类型和意义1)得神(有神)表现:精神良好、神志清楚、表情自然、反应灵敏、面色荣润、两目灵活明亮、语言清晰、呼吸平稳 --精充、神旺病机:正气充足、精气充盛(正常)正气未伤、精气未衰(病轻)意义:正气未伤,病轻易治,预后较好2)少神(神气不足)表现:精神不振、面色少华、两目无神、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作迟缓病机:正气不足、精气轻度损伤意义:素体虚弱,病情较轻,病后恢复3)失神(无神)①正虚失神(多见)表现:精神萎靡、面色晦暗无华、两目呆滞、反应迟钝、呼吸微弱、喘促无力,甚至神志不清、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精亏、神衰)病机:精气大伤,脏腑衰败意义:久病重病,预后较差②邪盛失神表现:神昏谵语、烦躁不安,或壮热神昏、呼吸气粗,或猝然昏倒、双手紧握、牙关紧闭病机:邪气亢盛,扰乱心神,或邪阻气闭,或肝风夹痰,上蒙清窍意义:急性危重病4)假神表现:久病重病者本已失神,突然精神转好、两目转亮、语音高亢、食欲大增,想见亲人病机:脏腑精气极度衰弱,正气将绝,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绝。
意义:临终,回光返照,残灯复明5)神乱①神志不宁:表现:烦躁不安,失眠惊悸,多言喜动(易于激动兴奋)病机:多由里热炽盛、阴虚火旺,心神所扰所致,常见于情志或食积化火、外感热病或久病阴亏之人②癫:表现:神情呆滞、神情淡漠,或哭笑无常,不敢独处,或喃喃自语,应答错乱,妄见妄闻病机:多由情志内伤,气郁痰凝,蒙蔽心神,或先天不足,脑神虚损,渐积而发(文痴)③狂:表现:狂躁乱动、打人毁物、言行越常、叫骂不避亲疏,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病机:多由暴怒伤肝,气郁化火生痰,痰火扰乱心神,或心肝火盛④痫:表现:猝然昏倒、四肢抽搐,目睛上视、口吐涎沫,醒后如常病机:多由脏器失调,肝风夹痰,或颅脑外伤,或胎气不足•望色1、面部色诊的原理及意义(1)气血外荣:心主血脉,其华在面,手足三阳经皆上行于头面,故面部的血脉丰盛,为脏腑气血之所荣。
中医诊断学—望形态(思维导图)

中医诊断学—望形态(思维导图)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对人体外部情况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测知人体病情的一种方法。
临床诊断中一定要【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免误诊。
脏腑有疾,往往会反应在人体的形态动作上。
所以,人体的形态动作又可以拿来解释人体内部的矛盾。
如:肥胖者多痰湿;体弱者多气血虚弱;猝然昏倒者多为中风、痫病。
生活中,脑部和关节类疾病在形态和动作上往往反应比较明显。
望形态
观望形态也重要,分清肥胖与消瘦,胖者湿多易生痰,中风暴厥费劳够。
瘦者津少阴血虚,相火易亢多劳嗽,指甲肌肉腠骨筋,临床辨证开心窍。
望动作角弓反张痉病容,口眼歪斜掉线风,毛悴色夭肺痿病,肌肤甲错血劳生。
项强落枕太阳症,手足抽搐急惊生,下肢瘫软为足痿,偏枯震颤各不同。
若有错字错句,请通过下面(发消息)告知。
谢谢!。
中医望诊形态望诊和姿态望诊的基础理论

中医望诊形态望诊和姿态望诊的基础理论形是形体,态是姿态。
望形态是通过观察患者之形体胖瘦强弱及动静姿态,以诊断疾病的方法。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内外相应的有机整体,形体强弱、动静变化均与脏腑精气盛衰及气血运行密切相关。
内盛则外强,内衰则外弱。
脏腑阴阳气血失常可表现为形态的异常,以此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不同的形态又能体现体质的差异,提示某些疾病的倾向性和证候的特异性。
望形态时应注意:整体与局部变化的联系,动作与姿态的动态变化,年龄、性别、职业对形态的影响等。
望形态包括观察形体和姿态两方面:(一)形体望诊望形体是指观察人形体之胖瘦强弱及体质形态等,以诊断疾病的方法。
望形体时应注意观察形体的强弱胖瘦和体质的差别。
1. 强弱胖瘦(1)体强即形体强壮。
表现为筋骨强健、胸廓宽厚、肌肉丰满、皮肤润泽、精力充沛等。
这是内脏坚实、气血充盛、阴阳和调的征象。
身体强壮则抗病力强而少病,即或患病也易治疗,预后较好。
(2)体弱即形体虚弱。
表现为筋骨不坚、胸廓狭窄、肌肉瘦削、皮肤不荣、疲惫乏力等。
这是内脏虚弱、气血不足、阴阳失衡的征象。
身体衰弱则抗病力弱而易病,或病多虚证难治,预后较差。
(3)体胖即形体肥胖,有常态和病态之分。
若体胖能食、肌肉坚实有力、动作灵活者,为形气俱盛,身体健康的表现。
若体胖超常、肌肉松弛、神疲乏力、动作笨拙者,为形盛气衰,这是阳气不足,或多痰多湿的表现,易生痰饮、中风、胸痹等病。
(4)体瘦即体形瘦削,亦有常态与病态之分。
虽体瘦,但筋骨肌肉坚实、精力充沛、食欲旺盛者,仍属健康。
若体瘦无力、神疲倦怠者,是形气俱虚,多为脾胃虚弱,后天不充所致。
形瘦而多食易饥,是中焦有热;形瘦颧红皮肤干枯,多属阴血不足,虚火内生;久病极度消瘦、骨瘦如柴,即“大肉已脱”,是气虚至极,津液干枯,脏腑衰败,神气欲脱之危候。
2. 体质差别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等方面相对稳定的特性。
体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机体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盛衰的禀赋特点。
中医四诊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望诊

中医四诊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望诊一、概念望诊是医师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局部表现、舌象、分泌物和排泄物色质地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二、望诊要点注意望诊应在充足的天然光线下进行,如无天然光线,也应在日光灯下进行,尽量避开有色光线,并注意室内温度要适宜。
诊察时要充分暴露受检部位,以便能清楚地进行观察。
通过整体分析,结合其他诊法,四诊合参,进行综合判断。
三、望诊内容包括全身望诊(望神、色、形体、姿态)、局部望诊(望头面、五官、皮肤等)、望排出物(望痰涎、呕吐物、二便等)、望小儿指纹、望舌(望舌体、舌苔)。
1.全身望诊:全身望诊即指医师在诊察病人时首先对病人的精神、面色、形体、姿态等整体表现进行扼要的观察,以期对病性的寒热虚实和病情的轻重缓急获得一个总体印象。
(1)望神:精气充足则体健身旺,抗病力强,即使有病也多数轻症,预后较好;精气亏虚,则体弱神衰,抗病力弱,有病多重,预后较差。
因此,观察病人神的旺衰,可以了解其精气的盛衰,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
1)望神的内容:着重观察两目、神情、气色、体态等;同时结合语言、呼吸、舌象、脉象等,进行综合判断。
2)对神气的判断:分为得神、少神、失神、假神。
①得神:即“有神”,表现为神志清晰,两目有神,呼吸平稳,语言清晰,面色红润,肌肉丰满,动作自如,反应灵敏,提示正气充足,精气充盛,机体功能正常,为健康表现,或虽病而正气未伤,精气未衰,属病轻;②少神:即“神气不足”,表现为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色少华,肌肉酸软,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作迟缓,提示正气不足,精气轻度损伤,机体功,能较弱,多见于轻症或恢复期病人,亦可见于体质虚弱者;③失神:又称“无神”,是精亏神衰或邪盛神乱的重病表现,可见于久病虚证和邪实病人。
其中因精亏神衰而失神者,多提示正气大伤,精气亏虚,机体功能严重衰减,多见于慢性久病病人,属病重;而因邪盛神乱而致失神者,多为机体功能严重障碍,气血津液失调,多见于急性病人,亦属病重;④假神:是危重病人出现的精神暂时“好转”的虚假表现。
中医学中医诊断望诊

图1
关键词:面色淡黄,阳黄 形 象:面色淡黄明润,隐约可见 红点红纹,两目淡黄,精神不振。 舌淡红,苔白中剥 主 病:脾虚湿盛,热多湿少; 脾虚肝郁血滞;湿热伤及胃阴 病 例:阳黄。脾虚肝郁,肝胆湿热(急性传染性黄 疸型肝炎)
4、假神 意义:脏腑精气衰竭已极,阴不敛阳,虚阳外
越,残精外泄。是阴阳离决的危候。 古人称之为“回光返照”或“残灯复 明”。 《医宗金鉴》: “病情危重反精神,欲食多言想亲人,回光复明 残灯照,危在旦夕死来临”。
假神与病情好转如何区别
※假神与病情好转的区别:
二者有本质上的区别。
假神的“好转”是突然出现的,—反原来的病态。 与疾病本质不符,时间短暂且迅速恶化。多见于 危重病人,是临终前的预兆。
意义:是正气不足表现。见于虚证或轻病。
※4、假神 含义:危重病人出现的精神暂时“好转”的虚假征
象,是临终的预兆。 表现:久病、重病之人 本已失神,突然精神转佳,目光转亮,想见亲人 原本声低懒言,突然言语不休,语声洪亮 原本毫无食欲,突然食欲增进,食不知饱 原本面色晦暗枯槁,突然两颧泛红如妆,游移不定
实热证满面通红即为病色外现 肾病面黑暴露枯槁无华即为真脏色外露
病色分类:
※(1)善色—
虽一色独亢,但尚有光泽,为“气 至”。说明胃气尚存,预后较好。
※(2)恶色— 一色独亢,且枯槁晦暗,为“气不
至”。说明胃气不能上荣于面,预后
较差。
如臌胀病人面色黄黑晦暗枯槁; 水肿病人面色暗黑无光泽。
2、病色
关键词:善色,左腮独红 形 象:主色面黄而独,左腮浮 红而聚,环口晦暗,明堂亦浊 主 病:肝火上炎;肾水侮脾; 湿热蕴结
(2)皮肤的光泽:明度的变化,荣润或枯槁, 是脏腑精气外荣的表现。主要反映脏腑精气的 盛衰,属气、属阳。对判断病情轻重和预后有 重要意义。
中医诊断学四诊知识要点

中医诊断学四诊知识要点你知道中医诊断学的四诊知识要点是什么吗?下面是yjbys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中医诊断学四诊的知识。
欢迎阅读。
第一节望诊第一节全身望诊一、望神二、望色三、望形态四、望姿态一、望神(一)望神的含意: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广义──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生命狭义──人体的精神活动:精神(二)望神的原理和意义• 先天之精→神←滋养后天之精• 神、精、气三者同盛同衰• 精能生神,神能御精,精足则形健,形健神旺望神可以了解脏腑精气的盛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三)望神的要点• 目光(重点)、神情、气色• 体态、言谈举止、应答反应得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面色:面色润泽两目: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言语呼吸:言语正常、呼吸气息平顺形态:形体壮实、肌肉不削、形体活动正常精神:精神充沛、神清、对外界反应合理饮食:正常或稍减临床: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得神失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面色:晦暗暴露两目:活动迟钝、目无精采言语呼吸:言语失常、呼吸气息低弱形态: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反应迟钝、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摄空理线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应失常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 失神假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面色:突然颧红如妆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饮食:突然思食、索食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阴不敛阳,虚阳外越假神1、神气不足:轻度失神虚证患者2、神志异常癫--抑郁型(湿痰蒙闭)狂--兴奋型(痰火扰心)痫--发作型(肝风挟痰上扰)二、望面色• 望色,又称色诊,是医生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肤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 一般以望面部色泽为主(一)面部色诊原理面部色诊原理:面部血脉分部丰富“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1)色泽是脏腑气血之外荣(2)面色与脏腑有内在联系(二)面部色诊的意义1、判断气血的盛衰:2、识别病邪的性质:3、确定疾病的部位:气色正常:脏腑未伤,正气未挫,预后较好,其病易治气色不正常:脏腑已伤,正气已虚,预后不佳,其病难治色与泽的关系色与泽,又称“气色”色属阴,主血,反映血液的盈亏泽属阳,主气,反映脏腑精气和津液盛衰《内经》记载望色的方法(1)按照五色与五脏对应的关系青--肝赤--心黄--脾白--肺黑--肾按照颜面的脏腑分部位诊图(1)按照颜面的脏腑分部位诊图(2)(三)望色十法(四)常色与病色1、常色:健康人面部的色泽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有神气(1)主色──面色、肤色一生不变的色泽(2)客色──因季节、气候不同而发生正常变化的面色常色2、病色(1)五色善恶顺逆• 善色-五色光明润泽虽病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气至”,预后良好• 恶色-枯槁、晦暗、暴露气血匮乏,脏腑精神衰败,不能上荣于面,“气不至”,预后较差《素问五脏生成篇》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乌羽青如草兹、赤如血、黄如枳实、白如枯骨、黑如炲(2) 五色主病1、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和惊风面色淡青或青黑-阴寒内盛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心阳虚衰面色青灰,突发剧烈心痛-心阳暴脱眉间、唇周青灰-小儿惊风五色主病2、赤色主热证,亦可主戴阳证实热:满脸通红、目赤虚热:午后颧红戴阳证:面红如妆五色主病3、黄色主虚证、湿证虚证:脾虚──黄胖(黄而虚浮)血虚──萎黄(淡黄枯槁无光)黄疸:阳黄──黄而鲜明如橘子阴黄──黄而晦暗如烟熏五色主病4、白色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淡白无华──气血不足恍白──阳虚水泛苍白──阳气暴脱或阴寒凝滞大失血证五色主病5、黑色主肾虚、寒证、痛证、水饮和瘀血肾虚:阳虚──面黑暗淡阴虚──黑而干焦水饮:眼眶黑瘀血:黧黑,肌肤甲错三、望形态扁平胸──肺肾阴虚或气阴两虚桶状胸──肺肾虚损、伏饮积痰鸡胸──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呼吸节律不整──多为重病腹部膨隆──肝气郁滞、水肿病、积聚腹壁青筋暴露──多属肝郁血瘀脐部突起──水肿、臌胀腹部凹陷──腹皮甲错,深凹着脊(舟状腹):精气耗竭,多属病重四肢肿胀──多见于水肿病膝部肿大──热痹:风湿郁久化热鹤膝风:寒湿久留气血亏虚龟背──先天不足、或后天调理失宜背曲肩随──心肺精气衰败脊疳──极度消瘦,脊骨突出“膝内翻”(“O”型腿)“膝外翻”(“X”型腿)二者均属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小腿青筋暴露──多属血瘀手指变形──梭状指:风湿久蕴,筋脉拘挛杵状指:心肺气虚,血瘀湿阻四、望姿态• 喜动仰卧常揭衣被者阳证• 喜静俯卧喜加衣被者阴证• 角弓反张肝风内动• 循衣摸床,撮空理线邪热扰心四、望头颈五官九窍(一)望头面颈项与头发(一)望头面1、头形过小──囟门早闭过大──先天性脑积水均属先天性发育不良,多伴智力不全(肾精亏虚) 2、囟门高突:“囟填”──多属实证、热证下陷:“囟陷”──多属虚证迟闭、不闭:“解颅” ──肾气不足3、头摇4、面肿──水肿:阳水、阴水火肿:红肿焮热──火毒邪热上攻5、腮肿:耳下肿痛──感受时邪热毒6、口眼歪斜:中风三、望躯体2、望颈项瘿瘤──颈前颌下结喉之处,有肿物如瘤,逐渐长大,可随吞咽移动。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望诊之望形体与姿态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望诊之望形体与姿态望形体既望人体的宏观外貌,包括身体的强弱胖瘦,体型特征、躯干四肢、皮肉筋骨等等。
人的形体组织内合五脏,故望形体可以测知内脏精气的盛衰。
内盛则外强,内衰则外弱。
人的形体有壮、弱、肥、瘦之分。
凡形体强壮者,多表现为骨骼粗大,胸廓宽厚、肌肉强健、皮肤润泽,反映脏腑精气充实,虽然有病,但正气尚充,预后多佳。
凡形体衰弱者,多表现为骨骼细小,胸廓狭窄、肌肉消瘦,皮肤干涩,反映脏腑精气不足,体弱易病,若病则预后较差。
肥而食少为形盛气虚,多肤白无华,少气乏力,精神不振。
这类病人还常因阳虚水湿不化而聚湿生痰,故有“肥人多湿”之说。
如瘦而食少为脾胃虚弱。
形体消瘦,皮肤干燥不荣,并常伴有两颧发红,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等症者,多属阴血不足,内有虚火之证,故又有“瘦人多火”之说。
其严重者,消瘦若达到“大肉脱失”的程度,卧床不起,则是脏腑精气衰竭的危象。
望姿态正常的姿态是舒适自然,运动自如,反应灵敏,行住坐卧各随所愿,皆得其中。
在疾病中,由于阴阳气血的盛衰,姿态也随之出现异常变化,不同的疾病产生不同的病态。
望姿态,主要是观察病人的动静姿态、异常动作及与疾病有关的体位变化。
如病人睑、面、唇、指(趾)不时颤动,在外感病中,多是发痉的预兆;在内伤杂病中,多是血虚阴亏,经脉失养。
四肢抽搐或拘挛,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属于痉病,常见于肝风内动之热极生风、小儿高热惊厥、温病热入营血、也常见于气血不足筋脉失养。
此外,痫证、破伤风、狂犬病等,亦致动风发痉。
战栗常见于疟疾发作,或外感邪正相争欲作战汗之兆。
手足软弱无力,行动不灵而无痛,是为痿证。
关节肿大或痛,以致肢体行动困难,是为痹证。
四肢不用,麻木不仁,或拘挛,或痿软,皆为瘫痪。
若卒然昏倒,而呼吸自续,多为厥证。
痛证也有特殊姿态。
以手护腹,行则前倾,弯腰屈背,多为腹痛,以手护腰,腰背板直,转动艰难,不得俯仰,多为腰腿痛;行走之际,突然停步,以手护心,不敢行动,多为真心痛。
中医望诊

失神(一)
两目直视,表情 淡漠,面部肌肉 消脱,形体羸瘦, 是眼和形体失神 表现之一,提示 脏腑精气衰竭, 病情严重,预后 不良。
失神(二)
神昏谵语,撮 空理线,循衣 摸床,是失神 的表现。
失神(三)
神志昏迷,目合 口开,呼吸气急, 齿焦舌燥。提示 脏腑精气衰竭, 预后不良。
失神(四)
两目睁大而视 不见人,应答 错乱,神志模 糊不清,是失 神的表现。
失神(五)
在疾病中出现精 神萎靡、表情淡 漠,目无光彩、 面色晦暗、形容 消瘦,属于失神。 提示病情较重, 正气已伤。
失神(六)
两目直视而不见 人,瞳仁散大, 口开欲语而不能 出声,齿燥舌枯, 形容憔悴,提示 精气将夺。
失神(七)
两目上视,眼珠 固定,称为“戴 眼”。提示精气 将绝,生命垂危。
假神
假神又称回光返 照,是病人临终 前的预兆,可表 现于面色、目光、 语言、饮食等方 面与病情不符。
望神的注意事项
做到一会即觉 务必形神合参 抓住主要症征 注意识别真假
二、望色
望色,是观察病人 面、目、皮肤、脉 络等体表组织色泽 变化,分析病情的 方法,其中以面部 色泽为望色的重点。
主色
正常人面部色泽称 为常色。常色与种 族、个体禀赋有关。 其一生不变者又称 为主色。我国正常 人面色微黄红润、 明润含蓄。提示脏 腑功能正常,精气 充盛。
客色
正常面色可随季节气 候等自然条件的变化 而变化,称为客色。 夏季气温偏高,光照 较多,面色偏红润; 冬季光照较少,面色 偏白。 本图为健康男性,摄 于夏季。
病色特征(一)
面部枯槁,缺 少光泽,是体 内精气不足的 表现。
病色特征(二)
久病重病患者如 面部突然油亮, 使脏腑精气将绝 的表现之一。
中医和诊断—6.1.4望姿态

6.1.4全身望诊-望姿态同学们好,下面我们继续学习全身望诊之望姿态。
(四)望态望态又指望姿态,是观察病人动静姿态和肢体的体位变化和异常动作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望姿态诊病原理】为什么望姿态可以诊病?首先,因为人体的动静姿态与机体的阴阳盛衰和病性的寒热虚实关系密切。
比如:躁动不安的人,通常机体功能比较亢进,这种人患病,常常多见于阳证、热证、实证;而喜静懒动的人,通常机体功能比较衰退,这也就是那种容易宅在家里面的人。
这种人患病,常见于阴证、寒证和虚证。
另外,人体的肢体活动受到心神支配,与经脉及筋骨、肌肉的状况密切相关。
所以,望人体姿态变化,不仅可以反映我们人体的阴阳盛衰和病情的寒热虚实,也可以反映心神和经脉、筋骨以及肌肉的病变。
【望姿态的内容】望姿态主要有3个内容:即望动静姿态,望衰惫姿态和望异常动作。
望姿态第一个内容,就是望动静姿态。
动静姿态的诊断要点是什么呢?我们看两张图,这张图,可以看出这个病人喜动,动作比较僵硬,喜仰喜伸。
他的病变通常是属于阳证、热证、实证;而这个病人,他喜静,动作比较柔弱,喜俯喜屈。
他的病变,一般是属于阴证、寒证和虚证。
下面我们学习一下,动静姿态中的强迫体位。
强迫体位,有两种。
第一种,但坐不卧,病人只能坐着或者半坐位,不能够平躺,如果平躺着,会发生气逆,通常见于肺胀,或者是胸水、腹水的病人。
我们这里用3张图片来说明一下:第一张,是端坐呼吸,这是肺水肿临终前的一个表现;第二张,是肺胀的病人,他只能采取一个高枕的半卧位;第三张,是腹水的病人,也只能采取坐位。
这3种病人,都只能是坐位,或者是半坐位。
如果平躺着,他们就会觉得呼吸困难,这是一种强迫体位,病情比较重。
第二种强迫体位,是但卧不坐,病人坐则眩晕。
这个病人,是一个癌症晚期的病人,气血大亏,或者是脱血夺气的病人,她只能躺着,不能够坐起来,这也是一种强迫体位。
动静姿态中,我们还要特别注意的一种特殊姿态,就是在生活中,常有的保护动作,中医称为“护处必痛”。
中医和诊断—6.1.1望神

6.1.1 全身望诊望神同学们好,下面首先我们学习全身望诊。
【概念】全身望诊,又称为整体望诊,是医生在诊查病人的时候首先对病人的精神、色泽、形体和姿态等整体的表现进行扼要的观察,以期对病情的寒热虚实和轻重缓急等能获得一个总体的印象。
全身望诊,就是强调诊察病人时的第一直觉印象的重要性。
比如,有两个病人,一个是昏迷,被担架抬进来看病,面色晦暗。
另外一个是活奔乱跳的过来看病。
就这两个病人,我们看一眼,第一直觉就是,第一个病人病情重,第二个病人病情轻。
因此,对病人第一直觉印象的观察,能对病人神的旺衰和病情的轻重有一个初步的判断。
全身望诊,包括望神、望色、望形、望态4个内容,我们分别进行讲解。
一望神首先我们来学习望神的内容。
【含义】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是对人体生命现象的高度概括。
这个神,包括有两层含义:第一个是广义之神,又是指神气,它是指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和精神意识状态的综合。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比如说肝主疏泄就藏血,它在外的表现,与眼神、与情志、与筋骨活动有密切关系。
心主血脉,它的外在与人体的面色、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语言有密切关系。
脾主运化,它的外在表现与人体的消化功能、与人体的胃口有关。
肺主气司呼吸,它与人体呼吸的均匀程度有密切关系。
肾主藏精,主骨,生髓,通脑,所以人体的骨骼强健的外在表现可以反映肾精充足与否。
所以,这些外在表现,比如说胃口好不好,肌肉是不是丰满,筋骨活动是不是灵活,情志是不是开朗,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语言是不是清晰等等,都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这都可以理解为是广义的神气。
神的另外一层含义,是指狭义之神。
它是指的神志,就是指心的神志活动,包括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所以,中医上面的神是包括广义的神气和狭义的神志两个部分。
它是与人体的五脏六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以及人的神志活动的一个综合。
因此,我们通过望神可以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来判断病情。
中医执业医师诊断学考点串讲:望形态

中医执业医师诊断学考点串讲:望形态一、形体1.体强:身体强壮,气血旺盛,抗病力强2.体弱:身体衰弱,气血不足,抗病力弱3.体胖胖而肌肉坚实,食欲旺盛--形气有余胖而肉松皮缓,食少懒动,动则乏力气短--形盛气虚“肥人湿多”、“肥人多痰”4.体瘦:“瘦人多火”二、姿态:动静姿态、异常动作要点内容要求整体望诊神:得神,失神,少神,假神,神乱掌握色:五色主病掌握形:强弱胖瘦了解态:动静,异常望面色要点学习要求常色与病色了解五色主病√掌握望面色意义了解一、常色与病色1.常色:①色+泽②中国人的常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③主色,客色2.病色:①病色特征:晦暗暴露②善色恶色二、五色主病1.赤色:主热证①实热:满面通红②虚热:两颧潮红③假热:两颧泛红如妆(戴阳证)1.白色的主病不包括()A.血虚B.气虚C.阳虚D.热证E.寒证【正确答案】D2.湿热熏蒸的面色是()A.黄而鲜明B.黄如烟熏C.苍黄D.淡黄消瘦E.淡黄浮肿【正确答案】A3.下列不属面色青主病的是()A.寒证B.惊风C.湿证D.气滞E.血瘀【正确答案】C4.在五色病中,青色主()A.寒证B.热证C.虚证D.湿证E.水饮【正确答案】A5.出现淤血证时,面部颜色可见()A.青色赤色B.黑色青色C.黄色黑色D.赤色白色E.赤色黑色【正确答案】B6.水湿内停时,面部颜色可见()A.青色赤色B.黑色青色C.黄色黑色D.赤色白色E.赤色黑色【正确答案】C望神1.得神--有神--精充神旺--正常人或病情轻浅2.失神--无神--精亏神衰-久病重病3.少神--神气不足--虚证或恢复期神志、语言、目、面色、动作、呼吸、肌肉神志、语言、目、面色、动作、呼吸、肌肉望神神志语言目面色动作呼吸肌肉得神清楚清晰明亮,灵活荣润灵活平稳不削少神不振懒言乏神少华迟缓少气松软失神不清混乱呆滞无华迟钝微弱瘦削4.假神--回光返照、残灯复明--脏腑精气极度衰竭--突然好转---常见于临终之前,为死亡的预兆突然原来失神→假有神如:神志、目、语言、面色、饮食5.神乱--癫、狂、痴、痫、脏躁①脏躁:时时恐惧,焦虑不安,心悸气促,不敢独处②狂:狂躁不安,胡言乱语,打人毁物,不避亲疏③癫、痴: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悲观失望④痫:突然昏倒,口吐白沫,目睛上视,四肢抽搐,移时苏醒,醒后如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1.4全身望诊-望姿态
同学们好,下面我们继续学习全身望诊之望姿态。
(四)望态
望态又指望姿态,是观察病人动静姿态和肢体的体位变化和异常动作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望姿态诊病原理】
为什么望姿态可以诊病?
首先,因为人体的动静姿态与机体的阴阳盛衰和病性的寒热虚实关系密切。
比如:躁动不安的人,通常机体功能比较亢进,这种人患病,常常多见于阳证、热证、实证;
而喜静懒动的人,通常机体功能比较衰退,这也就是那种容易宅在家里面的人。
这种人患病,常见于阴证、寒证和虚证。
另外,人体的肢体活动受到心神支配,与经脉及筋骨、肌肉的状况密切相关。
所以,望人体姿态变化,不仅可以反映我们人体的阴阳盛衰和病情的寒热虚实,也可以反映心神和经脉、筋骨以及肌肉的病变。
【望姿态的内容】
望姿态主要有3个内容:即望动静姿态,望衰惫姿态和望异常动作。
望姿态第一个内容,就是望动静姿态。
动静姿态的诊断要点是什么呢?
我们看两张图,
这张图,可以看出这个病人喜动,动作比较僵硬,喜仰喜伸。
他的病变通常是属于阳证、热证、实证;
而这个病人,他喜静,动作比较柔弱,喜俯喜屈。
他的病变,一般是属于阴证、寒证和虚证。
下面我们学习一下,动静姿态中的强迫体位。
强迫体位,有两种。
第一种,但坐不卧,病人只能坐着或者半坐位,不能够平躺,如果平躺着,会发生气逆,通常见于肺胀,或者是胸水、腹水的病人。
我们这里用3张图片来说明一下:
第一张,是端坐呼吸,这是肺水肿临终前的一个表现;
第二张,是肺胀的病人,他只能采取一个高枕的半卧位;
第三张,是腹水的病人,也只能采取坐位。
这3种病人,都只能是坐位,或者是半坐位。
如果平躺着,他们就会觉得呼吸困难,这是一种强迫体位,病情比较重。
第二种强迫体位,是但卧不坐,病人坐则眩晕。
这个病人,是一个癌症晚期的病人,气血大亏,或者是脱血夺气的病人,她只能躺着,不能够坐起来,这也是一种强迫体位。
动静姿态中,我们还要特别注意的一种特殊姿态,就是在生活中,常有的保护动作,中医称为“护处必痛”。
比如:
护着头,常是出现了头痛。
护着牙,是牙痛,
护着胸,是胸痛。
胸中有心和肺,所以胸痛可能与肺的病变和心的病变有关。
护着胃,通常是胃痛,
护着腹部,通常是腹痛。
所以特殊姿态意义是“护处必痛”,我们要注意跟望诊结合起来。
望姿态第二个内容,是望衰惫姿态。
衰惫姿态,通常代表了五脏六腑的精气虚衰,功能低下的表现,通常属于病重的病人。
我们现在看到这张照片,她的精神衰惫,面色萎黄晦暗,喘咳短气不得卧,头部无力抬举。
这种病人,多为久病伤肾,元气衰惫的一个表现,通常病情比较重。
望姿态第三内容,是望异常动作。
比如:
这个病人,颈项强直,两目上视,四肢抽搐,角弓反张,通常见于肝风内动的病人。
这个病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角歪斜,半身不遂,通常见于中风病。
左边这张图,是一个年轻人,他只有口眼歪斜,并没有半身不遂,病情是比较轻的。
而右边这张图,是一个老年人,他是有昏倒的病史,苏醒后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这两种情况,都属于中风。
不过左边的中风,病情比较轻,为中经络;右边的老年病人中风,病情比较重,为中脏腑。
下面这两张图中的病人,突发昏倒,不省人事,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这可见于癫痫病的病人。
中医称为痫病。
这一张图,是一个小儿麻痹症的小孩。
他的肢体软弱,行动不便,通常见于痿病。
这张图,表现为关节拘挛,曲伸不利,通常见于痹病,也就是关节炎的病人。
这个小孩,手足伸屈而扭转,挤眉眨眼,呶嘴伸舌,状似舞蹈,不能自制。
这是儿童的手舞足蹈症,是由于气血不足,风湿内侵所导致的病变。
以上是我们学习全身望诊之望态的内容。
现在我们已经将全身望诊的望神、望色、望形体和望姿态,全部讲述完毕。
接下来我们将学习局部望诊的内容。
本节课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