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字形体的演变
字形演变
战国文字原因: 1.诸侯各自为政 2.文字应用多 3.使用者由贵族扩散到民间
• 使用情况:秦国地处西 僻,继承春秋、西周的 文字传统;东方六国文 字变化大
• 如:鹿、步
秦代小篆:秦统一中国后颁行的标准字体
许慎在《说文解
是根据战国时期的 秦国文字(最多地
楷书:
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楷 书书法家是钟繇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和其 子王献之在钟繇基础上 又有发展,显得更为美 观
尽管楷书魏晋时期已形 成却使用得很少,终在 南北朝成主要字体
第一部甲骨文著录书:刘鹗《铁云藏龟》,之后罗 振玉、王国维、郭沫若等人的研究奠定、形成了甲 骨学
甲骨文特点
象形,但已线条化,笔莫
画纤细,圆笔少,直笔 多,如:目、牛、止 (趾)、莫(暮)
·字无定格,如:逐牢车(車)
2.两周金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 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 乐器以钟为代表。两周盛 行在铜器上铸文,铸(少 数是刻)在青铜器物上的 文字就叫做钟鼎文,又称 金文、吉金文字、铜器铭 文等。从商代中期开始出 现,到西周已成为通行文 字,两周的古文字留传下 来的,以金文为最多。毛 公鼎铭文497字为西周时 最长的铭文。
第 一 节 汉字形体的演变
汉字形体演变的六个阶段: 一)殷商甲骨文二)两周金文三)战国文字四)秦代 小篆五)汉代隶书六)魏晋楷书
1、 殷商甲骨文
甲骨文又称卜辞、殷虚文字等,
主要是指商代锲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
字。甲骨文出土于商代故殷墟(今
安阳小屯村),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
成体系的文字。(发现一些少量陶文,
被认为比甲骨文早)主要出现在商代后期二百多年 间。(周代有甲骨文,但很少。)商代的主要书写 工具是毛笔。但用毛笔写的保存下来的很少。刻在 龟甲兽骨上的不易腐朽,所以保存下来的较多。
汉字形体演变
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1、甲骨文
上古时期人们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的甲骨文 最为典型,是甲骨文的代表。甲骨文是考古发现的人们能够辨 识出的最古老的汉字。
甲骨文是古人占卜的记录,用甲骨文记录的占卜内容叫 做“卜辞”。
殷代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这里是殷都的故址, 所以人们也称甲骨文“殷墟文字”。
隶变叫是“汉隶字定发”展、史“上隶最古大定也”是。最重要的一次变革,是古文字 和今文字的分水岭,使汉字的象形意味大部分丧失,变成了表意 的书写符号。
隶书对篆文字形的改造,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曲为直。将篆书圆转相连的线条变为方 折笔画,字形变得方正平直。
2、省并。对一些繁复的笔画乃至部件加以 省并、简化。
程邈 徒隶 隶人
晋代卫恒《四书体式》:“秦即 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 人佐书,曰隶字。”
隶书的特点 1、用笔:左波右磔(波势和挑法)“蚕头雁尾”
掠
波磔
东汉《史晨碑》(局部)
2.体态扁平,字形“八”字分散,呈现出一种动态美:
秦代的隶书叫“秦隶”,也称“古隶”。 汉代的隶书叫“汉隶”,也称“今 隶”。 隶变:汉字在秦汉之际由小篆到隶书的演变叫做“隶变”。 也
同源分化的古今字:
昏
①傍晚、黄昏 ②婚姻、结婚
晁错《言守边备塞疏》:
婚 “男女有昏。”
要
①人的腰部 ②重要、关键
腰 《荀子》:“量要而
带之。”
取
①战场上取左耳
《诗·齐风·南山》:
②娶亲
娶 “取妻如之何?”
同音假借的古今字:
然
①燃烧 ②文言虚词
燃 《孟子》:“若火之
文字发展的七个阶段
文字发展的七个阶段汉字演变的七个阶段:一是甲骨文,二是金文,三是篆书,四是隶书,五是楷书,六是草书,七是行书。
汉字从甲骨文以来发生了许多变化。
根据史实,这些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改革和自然流变。
汉字的改革一般是非连续的、剧烈的、短期内完成的;而汉字的自然流变是连续的、缓慢的、长期的。
1、甲骨文(商及商之前)甲骨文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统之一。
其中,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失传,仅有中国的汉字沿用至今。
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完整的文字体系。
在已发现的4500多甲骨文单字中,目前已能认出近2000字。
2、金文(周)与甲骨文同期,青铜器上铸造的文字称为金文或钟鼎文,西周时期的《散氏盘》、《毛公鼎》具备很高的史料和艺术价值。
3、小篆(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李斯在大篆和六国古文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和整理,制定出了小篆作为秦朝的标准书写字体,统一了中国的文字。
小篆呈长方形,笔画圆润流畅。
从甲骨文到小篆,汉字经历了从象形文字到表意文字的发展过程,字形逐步脱离事物的具体形象。
这一时期的汉字称为古文字。
4、隶书(汉)到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书体。
隶书的出现,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5、楷书(汉末)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
《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
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6、草书(汉末)《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
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7、行书(汉末)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
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汉字的形体演变
甲骨文
天 马 羊
金文
金文到西周后期及春秋时期,在形体上也发生了一 些变化,最显著的是线条化和平直化。这些变化使得汉字 的象形程度明显降低,而符号化程度明显增强。例如:
早期 车
晚期
马
天 家
篆书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合称。小篆以前的篆 书称为大篆。“小”是简化的意思。在《说文 解字》中,除了小篆外的各类古文字,基本上 都属于战国文字,即大篆。其中的“籀文”出 自《史籀篇》,《说文》中收集了二百多个; 其中的“古文”,是东方六国系统的文字。大 篆结构整齐,笔道匀称。小篆是秦朝推行的规 范化字体 。战国时期,“诸侯力征,不统于 王。”“田畴异亩, 车涂异轨,律令异法, 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说文 解字· 叙》)各个国家使用的文字在形体上逐渐 趋异。请看下图:
王羲之所书的《兰亭集序》,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图 为《兰亭集序》的唐人摹本。
楷书
楷书又叫正书、真书, 是出现于东汉,成熟并通 行于魏晋,一直沿用至今 的标准字体。楷书的主要 特点:去掉了隶书的波势 挑法,笔画十分平直,字 形比较方正,结构显得紧 凑,字的笔画大大减少。
楷书有一种稳重而衍生出宁静之感; 这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标准字体 且为世人所喜爱。
大篆
大篆是从西周金 文直接发展而来,其 形体及结构特点与金 文大体相同,变化小 而规范,可以从中清 晰地看出汉字字体发 展的痕迹。大篆的主 要特点:字形整齐匀 称,笔画粗细一致, 趋于线条化,比金文 前进了一大步。
小篆
笔画均匀 结构工整
小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 次汉字规范化的产物,在汉 字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 地位。小篆的通行,结束了 从甲骨文以来一千余年汉字 形体纷繁、写法多样的混乱 局面。小篆的主要特点:笔 画、结构简易规范,字体、 字形最显著的变化是从婉曲的 线条变为平直的笔画,从 无角变成有角,方正、厚 实。
汉字形体演变顺序
汉字形体演变顺序
1.甲骨文:最早的汉字形式,刻在龟骨或兽骨上,图形简单粗犷,线
条粗大。
2.金文:铜器、金器、玉器等上刻的文字,形态逐渐清晰,线条细腻。
3.小篆:秦朝统一文字后,形态更加规范、工整,笔画变细,字形繁复。
4.隶书:汉代开始使用的方便快捷的行书形式,笔势更加简练,排版
紧凑。
5.楷书:唐代形成的一种规范、稳健的书法形式,字形端正、工整,
成为现代书法的基础。
6.行书:隶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法形式,隶书的工整与草书的随意
自由相结合,适合快速书写。
7.草书:中国书法最具个性化和艺术性的一种书法形式,自由奔放、
独立自主,字形多变丰富。
汉字形体演变
5)草书
章草起于西汉,盛于东汉,字体具隶书形式,字字区别,不相纠连;历 代对章草的名称有不同的说解。有见汉末以来《急就章》有草书写本而 说章草因《急就章》的章字得名的,最为无稽。有以章帝爱好草书或曾 令用草书作奏章,甚至说章帝创造草书的,都属臆测。有以章法之章与 章程书、章楷的章同义,符合早期草书略存八分笔意,字与字不相牵连, 笔画省变有章法可循的事实,近人多信此说。 今草起于何时,又有汉末张 芝和东晋王羲之、王洽两种说法。从传世的表、帖和出土的汉简、汉砖 看,在汉末以八分书为正体字的同时,已经出现近似真书的写法。草书 也会随之变异。略晚于张芝的草书家崔瑗作《草书势》,对草书有“状 似连珠,绝而不离”、“绝笔收势,馀纠结”、“头没尾垂”、“机 微要妙,临时从宜”的描述,可见汉末的草书笔势流畅,已不拘于章法。 书体演变本来没有截然的划分。说今草起于张芝是从新体的萌芽看;说 今草起于二王,是着眼于典型的形成。唐代以来真书沿袭至今。
7 )楷书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是由魏晋开始流传,书体 架构严谨、端正整齐 。楷书书写重纵势,要善于 利用毛笔丰富的弹性、锋芒,才能表现出 点墨的 优美;其碑帖众多,自魏晋以来,历代名家都有 佳作,除了在 民间普遍使用外,更是官家文书的 标准。所以初学书法宜从平稳的楷 书下手,立下 基础,再求其他的变化。
3)篆体 1.大篆
西周后期,汉字由甲骨文发展演变为大篆。 大篆, 也称籀(zhòu)文。是小篆前期文字,是小篆的基础。 大篆,一般认为是春秋战国时流行于西土秦地的汉字, 相传这种字体为周宣王时太史籀所著,故而又称为 “籀文”。大篆的形体结构比六国古文一般要规整和 繁复,它上承西周春秋金文,下启小篆,发展脉络是 清晰可辨的。大篆文字的代表字体是唐时出土的“石 鼓文”。
优美的汉字
关于汉字的形体讲解(学霸笔记)
关于汉字的形体讲解一、汉字形体的演变1.甲骨文甲骨文是指通行于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由于龟甲、兽骨坚硬,所以甲骨文的笔画以直折为主,很少圆转。
又因为甲骨文用尖刀雕刻,所以线条细而均匀。
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具有早期汉字的特点:图画性强、写法上没有定型、大小不一、随意性大。
2.金文金文又叫钟鼎文,主要是指通行于西周的青铜器上的文字。
因为金文是把字刻在模子上再浇铸而成,比较容易写,所以它的笔画特点是:字形圆转、大小均匀。
金文的象形性比甲骨文有所降低,字的定型性有所提高,但还有较多的异体字。
3.篆书篆书有大篆与小篆之分。
狭义的大篆是西周晚期周宣王时的一种文字,形体特点与金文大体一致,具有笔画繁多的特点。
小篆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整理、推行的标准字体。
小篆笔画更加匀称整齐,线条粗细一致,更加圆转,符号性增强了,图画意味大大削弱了。
4.隶书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字形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隶书起源于秦代,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5.草书草书形成于汉代,是由秦隶的草化、连笔演变而来的。
草书包括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种。
章草中还保留着隶书的波磔(zhe,波磔指汉字书法的撇捺),以《急就章》为代表。
今草进一步省减了章草的点画波磔,成为更加自由简略的草体,它笔画相连越发展越潦草难认。
唐代产生了狂草,狂草已经由实用字体转变为纯粹的书法艺术了。
6.楷书楷书又名真书、正楷,产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唐代,一直沿用到今天。
它完全清除了非书中残存的小篆的影响,形成了完善的笔画系统。
楷书的特点是:形体方正、横平竖直、笔画清楚。
7.行书行书介于草、楷之间,既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工整,笔画连绵呼应,宇字独立,写得快,认得清。
它是人们常用的手写体,和楷书一样,一直使用至今。
二、名家书法1.草书历来都认为草书(今草)是汉代张芝始创的,他被后人尊称为“草圣”。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介绍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
其演变过程如下:
1.甲骨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出现在商朝早期,既表意又表音。
2.金文:刻在金属(主要是铜)上的文字,主要出现在商末至秦汉时期,既表意又表
音。
3.小篆: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整理规范的一种字体,笔画纤细匀称,风格独特,仍能
部分表意,但主要表音。
4.隶书:在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结构扁平,笔画粗细不一,起于秦代,盛行于汉
代,逐渐成为定型字体。
5.楷书:也称真书或正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起于汉末,一直使用到
现在。
6.行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汉末,书写起来比楷书简便,但比
草书易于辨识。
7.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而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快速书写的字体,
最早的草书是章草,后来逐渐演变为今草和狂草。
此外,汉字的演变也伴随着造字原则的变化,从早期的表形、表意到形声。
如今使用的简化字是在长期文字演变的基础上形成的。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关于中国汉字演变的资料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汉字形体演变
汉字的形体演变汉字的历史上出现过多种书体,每种书体都有自己的形体特点。
(一)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卜辞”、“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今河南安阳小屯被发现,是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汉字样品。
总共10余万片有字甲骨中,含有5千多不同的文字图形,其中已经识别的约有1000多字。
甲骨文中形声字约占27%,可见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
羊、牛、马、鱼、鸟、虫、犬日、月、山、川、水、舟、虎人、足、目、车、戈、斤、门甲骨文的特点甲骨文是以刀为书写工具、以龟甲兽骨为载体材料,属于汉字的早期阶段,因此具有以下特点:1、笔划的线条细瘦,直画居多,折笔常刻成两刀,几乎没有弯转;2、字形瘦长,直笔较横笔为长,这与握刀的手用力的难易有关;3、形体结构因笔划多少而改变,大小不统一;4、存在大量异体字,尤其是象形字中,一个字常有多种写法;5、合体字中偏旁的位置可以互换,说明当时形体结构还不固定。
(二)金文又称为“钟鼎文”,是殷商时期(主要是西周)青铜器上刻铸的文字。
牛、马、鱼、鸟、虫、犬、虎日、月、山、川、雨、水、舟人、手、足、目、车、戈、斤金文的特点因使用的书写工具和材料不同于甲骨,金文在形体结构和笔划等方面,有如下的特点:1、笔划粗壮丰满,笔势圆转,出现了连贯的折笔;2、字形接近长圆,大小差距缩小,渐趋整齐;3、笔划粗细和结构布局较为匀称;4、异体字仍然存在,但是比甲骨文已经大为减少;5、限于材料和内容,金文的字数比甲骨文少,但是,金文的形声字明显多于甲骨文。
(三)大篆又称为“籀文”,是通行于春秋战国时代秦国的一种书体。
广义的大篆也包括六国文字在内。
大篆的代表字样为公元前770年(秦襄公8年)——刻在石鼓上面的“石鼓文”。
牛、马、鱼、鸟、虫、虎日、月、山、雨、水、舟人、手、足、目、车、门大篆的特点因为采用凿刻的方法,在石头表面点击而成,因此可以避免刀具或者铸造的“书写”限制,基本反映了当时实际使用的汉字形体特点。
汉字形体演变过程
汉字形体演变过程几千年来,汉字的形体经过了多次的演变,主要字体有下面几种:一、甲骨文。
这是商朝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二、金文。
这是商、周时期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又叫“钟鼎文”。
三、小篆。
这是秦朝通行的文字,又称“秦篆”。
四、隶书。
这是汉朝通用的文字。
始于秦未,沿至三国。
五、楷书。
这是汉朝未年开始出现,一直通行到今天的一种字体。
七、行书。
这是一种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三国和晋朝以来流行。
【隶书代表作】:主要有《曹全碑》《乙瑛碑》《张迁碑》《石门颂》其一、清丽雅秀。
如《曹全碑》、《史晨碑》、笔画圆润飘逸,如行云流水,结构精巧玲珑,结体扁平,体态典雅,为圆笔之代表。
其二、端庄严谨。
如《礼器碑》、《乙瑛碑》、《华山庙》等,书风茂密雄强,方峻坚挺,用笔起伏多变,方圆相间,粗细有致,行笔流畅。
其三、浑厚古穆。
如《张迁碑》、《衡方碑》、《西狭颂》、《鲜于璜碑》等,骨力雄健,方正险峻,结构内松外紧,用笔古拙,寓意高古,实为汉隶方笔之代表。
其四、奇异纵姿。
如《石门颂》、《开通褒斜道石刻》等,书风雄厚潇洒,开阔大度,朴质奇趣,无矫作之态,恣肆变异,有隶书中草书之称,近于篆书用笔。
清代杨守敬称《石门颂》:“其用笔如闲云野鹤,飘飘欲仙,六朝疏秀,皆从此出。
”章草: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
楷书: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
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
行书: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汉字的演变过程顺序
汉字的演变过程顺序
1.甲骨文阶段:大约从商代晚期至周代初期,约公元前14世纪至公
元前11世纪。
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形体记录,主要出现在龟甲和兽骨上,字形多为直线组成,具有象形和指事性质。
2.金文阶段:大约从周代初期至西汉中期,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
前2世纪。
金文是汉字的另一种古文字形式,主要出现在铜器上,字形逐
渐演变为笔画结构复杂的形式,有更多的象形和会意字。
3.考古文字阶段:大约从西汉至东汉,约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
考古文字是指出土的汉字形态,包括篆书、隶书等多种字形。
这一阶段出
现了汉字的繁草书写形式,字形开始趋于简化。
4.隶书阶段:大约从东汉至北魏,约公元2世纪至6世纪。
隶书是一
种工整的汉字书体,字形更加规范和工整。
在这一阶段,字形逐渐由繁到简,开始出现了一些楷书的特征。
5.楷书阶段:大约从唐代至现代,约7世纪至今。
楷书是现代汉字书
写的主要形式,字形规整、平衡,逐渐形成了现代常用汉字的基本形态。
在这一阶段,汉字的结构和笔画逐渐趋于稳定,字形也更加统一和规范。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的演变过程是一个概括性的总结,实际上每个阶
段都有相应的变化和细分,汉字演变是一个相当复杂和长期的过程。
古今汉字字形演变的举例介绍
古今汉字字形演变的举例介绍
中国的汉字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字形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不断演变。
下面介绍一些汉字字形的演变过程。
1. 「人」字:古代「人」字像一个站立的人形,后来逐渐变为一个斜倒的形态,再后来又变为现在的直立形。
2. 「木」字:古代的「木」字呈现一棵树的形状,后来逐渐变为类似于「十」字形状,目前「木」字的形态与古代差别不大。
3. 「月」字:古代的「月」字呈现出弦月的形状,逐渐演变为现在的圆形,但是在日本的一些书法中还能看到类似于弦月的形状。
4. 「日」字:古代的「日」字呈现出太阳的形状,后来演变出了阳文、阴文两种形态,其中阳文中「日」字像一个小车,阴文中则像一个烛火。
5. 「马」字:古代的「马」字表现出马的整个形态,后来演变为只表现出马头的形态,而现在的「马」字则是一个立体的形态。
简述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
简述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
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可以追溯到距今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以下是汉字形体演变的基本过程:
1. 甲骨文:甲骨文是汉字最早的形式,出现于商代早期(公元前
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以占卜和文字记录为主要用途。
甲骨文的
字形比较规范,以龟甲和兽骨为主要载体,采用刻写或书写的方法。
2. 金文:金文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的汉字形式,以青铜器为主
要载体,采用铸造或镌刻的方法。
金文的字形比甲骨文更加灵活,出现了一些笔画复杂、形态独特的字形,如“鼎”、“良”、“觚”等。
3. 秦朝隶书:秦朝统一六国后,采用了隶书作为官方文字。
隶书
的出现标志着汉字书写正式纳入了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进程。
隶书的特点是笔画简练、规范,速度较快,易于书写和辨认。
4. 汉朝楷书:汉朝时期,楷书开始流行,成为汉字的主要书写形式。
楷书的特点是笔画规范、端正,具有一定的对称和平衡感,是汉字演变中的基本形态。
5. 唐朝行书和草书:唐朝时期,行书和草书逐渐流行,成为汉字
书写的主要形式之一。
行书和草书的特点是笔画自由流畅,具有一定
的变化和动感,是汉字演变中的高级形态。
以上是汉字形体演变的基本过程,不同的时代和地域,汉字的书
写形式和形态也会有所不同。
汉字形体演变的总趋势
汉字形体演变的总趋势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汉字的形体从甲骨文到小篆、再从小篆到隶书、楷书的演变,主要经历了由繁到简的变化,演变的总趋势是在表义明确的前提下由繁趋简。
按照下面这几个部分给您总结了一下:一、演变过程甲骨文:殷商金文:西周篆书大篆:战国时代秦国小篆:秦朝标准字体隶书秦隶(古隶):秦朝日用字体汉隶(今隶):汉代楷书:萌芽于西汉,成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沿用至今。
草书章草:东汉章帝今草:东汉末年狂草:唐代行书:东汉末年二、演变趋势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简化,主要表现在:1、图画描绘性记录方式改为符号性记录方式。
2、同字异形减少,字的写法和结构趋简。
3、肥笔改为瘦笔,弧形线条改为直线。
三、演变原因1、内部原因:书写者对汉字的简易需求和美观要求。
2、外部原因:书写工具、书写方式方法和书写材料的变化汉字从甲骨文以来发生了许多变化。
根据史实,这些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改革和自然流变。
汉字改革是指人们有意识地、主动地治理汉字的过程,而汉字的自然流变是指汉字自然的变化过程。
汉字的改革一般是非连续的、剧烈的、短期内完成的;而汉字的自然流变是连续的、缓慢的、长期的。
汉字的自然流变有时间上的因素,也有地理上的因素,它使得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多样化,造成异体字越来越多,字音读法不同,字义发生变化,导致了汉字不统一、不规范。
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演变后,人们必须对汉字进行改革,使得汉字规范化、统一化。
此外,汉字不可能一产生就很完美,就能满足各个时期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因此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也会主动地改革汉字,使得汉字满足生产力继续发展的需要。
而当改革的措施推广之后,汉字又开始新一轮的自然流变。
汉字的变化好像路的变化一样。
路是人们走出来的;路走出来之后,人们隔一段时间就得修缮一次;修缮之后,路又渐渐发生一些变化,如变宽、变直、损毁,或者出现新的分支,需要再次修缮。
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前的路渐渐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需要建设新的道路,如铁路、高速公路等等。
汉字形体的发展顺序
汉字形体的发展顺序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
汉字的形体是汉字发展的重要方面,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演变。
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和类别,介绍汉字形体的发展顺序。
一、甲骨文时期甲骨文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字之一,它的形体特点是线条粗壮,笔画直线为主,弯曲较少。
甲骨文的形体主要是象形和指事,如“人”、“口”、“日”等。
甲骨文的形体简单明了,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二、金文时期金文是甲骨文的后继者,它的形体特点是线条细腻,笔画弯曲较多,构造复杂。
金文的形体主要是象形和指事,如“马”、“鸟”、“手”等。
金文的形体比甲骨文更加精细,更加美观。
三、篆书时期篆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正式书法之一,它的形体特点是线条粗壮,笔画直线为主,弯曲较少。
篆书的形体主要是指事和会意,如“山”、“水”、“火”等。
篆书的形体简洁明了,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艺术性。
四、隶书时期隶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行书之一,它的形体特点是线条流畅,笔画弯曲较多,构造复杂。
隶书的形体主要是指事和会意,如“木”、“金”、“土”等。
隶书的形体比篆书更加流畅,更加美观。
五、楷书时期楷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正式书法之一,它的形体特点是线条流畅,笔画弯曲较少,构造简单。
楷书的形体主要是指事和会意,如“人”、“口”、“日”等。
楷书的形体简洁明了,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和美观性。
六、草书时期草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隶书变体之一,它的形体特点是线条潇洒,笔画弯曲较多,构造复杂。
草书的形体主要是指事和会意,如“山”、“水”、“火”等。
草书的形体比隶书更加潇洒,更加自由。
七、行书时期行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草书变体之一,它的形体特点是线条流畅,笔画弯曲较多,构造复杂。
行书的形体主要是指事和会意,如“木”、“金”、“土”等。
行书的形体比草书更加规范,更加美观。
总之,汉字形体的发展顺序是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篆书、隶书、楷书、草书和行书。
每个时期的汉字形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魅力,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瑰宝。
汉字形体演变
六国古文
晋 玉 石 盟 书
战 国 帛 书
战国中山鼎及铭文
秦系文字
秦系文字指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以及小 篆。秦国文字也有正体、俗体之分。秦国文字的 正体后来演变成小篆,俗体则是隶书形成的基础。 笔画变为勾廓,而且常常有简笔,因此有人称它 是当时的俗体字。
《说文解字· 叙》云:“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 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 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皆取 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史籀大篆指春秋 到战国初期的秦国文字。省改包括两方面: 一是改变笔画,进一步趋于规整匀称,结果是减弱 了古文字的象形意味。二是省略偏旁和简化线条。
甲骨文的特点
1、象形程度较高,沿用图画写实手法;接 近图画文字。
2、字体不规范:甲骨文里象形、指事、会意、 形声、假借这几种造字法都已具备,所以说它 是一个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但是在字形上还 很不固定。 (1)同一字写法不定。 (2)字的繁简不一。 (3)一些意近的偏旁可互相替代。 (4)同一个字可以正写、反写、侧写、倒写。 (5)偏旁位置左右上下不分。 3、笔画方折,线条瘦直。笔画纤细而不规则。
3、笔画方折,线条瘦直。笔画纤细而不规则。 甲骨文因为是用刀刻的缘故,字体比较瘦, 笔划比较硬。而且由于刀刻的不易,所以使得 原来的圆形变为方形。
金文是商周时期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由于 商周铜器以钟鼎为最多,又由于钟是主要乐器, 鼎是主要礼器,所以又称金文为钟鼎文。古代以 祭祀为吉礼,称祭祀所用的铜器为吉金,所以又 称金文为吉金文字。商周时人们对钟鼎彝器非常 重视,所以在上面铸上政令、契约、诸侯贵族还 常铸上他们光荣事件的一些文字做为永久纪念。 这种文字也普遍地铸在青铜兵器、货币、符玺上, 统称为“金文”。
汉字形体的演变
第一节汉字形体的演变一、汉字形体演变的几个阶段及其代表字体汉字形体演变的六个阶段 : 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小篆、隶书、楷书。
(一)甲骨文甲骨文又称卜辞、殷虚文字等,主要是指商代锲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甲骨文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
甲骨文的特点:1 .象形、象意字多。
形声字占百分之二十。
2 .字无定格,异构字多。
3 .存在不少异字同形现象。
(二)金文金文又称钟鼎文、铜器铭文等,是古代铸(少数是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
金文的特点:1 .象形性弱化,符号性增强2 .趋向定型化,但异体依然不少。
3 .形声字增加。
4. 注重字形美化。
(三)战国文字(六国文字)战国文字的品类很多:金文、石刻文字、玺印文字、货币文字、陶文、简帛文字战国文字的特点:1 .形体歧异多。
2 .俗体使用广泛。
(四)小篆秦统一中国之后颁行的标准字体;是根据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稍作整改而来。
小篆的特点:1 .结构定型,固定了偏旁部首的位置和写法。
2 .符号化(表意抽象化,笔画线条化,书写规整化)3 .构形系统性加强(基本构件、组合模式、组合层次三要素)(五)隶书隶书历史上也称佐书、史书、八分,是以点、横、掠、波磔等点画结构取代篆书的线条结构而使之便于书写的一种字体。
隶书有秦隶、汉隶。
一般指汉隶。
汉隶由秦隶发展,秦隶是秦系文字的发展。
汉隶又叫“八分”。
隶书的特点:1 .用方折、平直的笔法改变篆书圆转的笔道。
2 .用点、画结构取代篆书的线条结构。
3 .书法上有挑法、波势、和波磔。
字形构造特点放在下面“隶变”讲。
(六)楷书楷书也叫真书、正书,它产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一直沿用至今。
楷书的特点:1 .彻底摆脱了篆书的影响,构形单一。
2 .点画形态丰富二、汉字形体演变的三个问题(一)隶变所谓隶变,是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演变,是汉字由古文字演变为今文字的一次质的飞跃。
隶变抛弃象形特征,用笔势代替笔意(用书写符号代替描绘符号),失去构形理据。
中国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7体
中国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七体汉字的七体是指汉字经过6000多年的变化,发展成七种不同的结体方式——"甲金篆隶草楷行"称为"汉字七体"。
中国汉字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商)(周)(秦)(汉)(魏晋)(唐)整体趋向是简化,然则简化后少了汉字的文化内在。
汉字的演变重要履历以下几个进程:甲骨文甲骨文首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朝前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期最早、系统较为完好的笔墨。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现代文字,被以为是当代汉字的初期情势,有时刻也被以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生文字。
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是一种很主要的古汉字资料。
尽大部门甲骨文发明于殷墟。
这些甲骨根基上皆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记载。
占卜所用的质料主如果黑龟的背甲、背甲战牛的肩胛骨。
凡是先在筹办用来占卜的甲骨的后背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类小坑甲骨学家称之为"钻凿"。
占卜的时辰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是甲骨概况发生裂缝。
这类裂缝叫做"兆"。
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模样。
处置占卜的人就按照卜兆的各类外形去判定休咎。
从殷商的甲骨文看来,其时的汉字已开展成为可以或许完全及在汉语的文字系统了。
在已收现的殷墟甲骨文里,呈现的单字数目已达4000摆布。
此中既有年夜量指事字、象形字、会心字,也有许多形声字。
这些文字和我们此刻利用的文字,在形状上有庞大的区分。
可是从构字办法来看,两者根本上是分歧的。
甲骨文献的内容触及那时天文、历法、景象形象、天文、方国、世系、家属、人物、职民、挞伐、刑狱、农业、畜牧、野猎、交通、宗教、祭奠、徐病、生养、灾难等,是研讨中国古代出格是商朝社会汗青、文明、说话文字的极为贵重的第一脚材料。
金文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
汉字的形体
汉字的
形 体
第七组 第八组
演变
可分为两大段:古汉字阶段,隶书楷书阶段。两个 阶段的分野是小篆到隶书的转变。 古汉字阶段:自商于秦,字体有甲骨文、金文、大 篆、小篆。 隶书楷书阶段:起自汉代,延续至今,字体有隶书 、草书、行书、楷书。
隶书
隶书,亦称汉隶 ,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 ,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 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 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 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隶书是从篆书发展而来的,隶书是篆书的化繁为简,化圆为 方,化弧为直。 在用笔上,方、圆、藏、露诸法俱备,笔势飞动,姿态优美 。在结构上,有小篆的纵势长方,初变为正方,再变为横势 扁方汉隶具有雄阔严整而又舒展灵动的气度。 结构特点:字形扁方左右分展,起笔蚕头收笔燕尾,化圆为 方化弧为直,变画为点变连为断,强化提按粗细变化
小篆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 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 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 代新防伪技术出现。 小篆体势修长,讲究对称,笔画停匀,用笔起收不露痕迹, 体态端庄而妍美。起笔藏锋敛毫,行笔中锋,收笔多垂露, 笔画停匀,讲究对称,字型方整,结体疏松古拙。
Thanks
草书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 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 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在狂乱中觉 得优美。
初期的草书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是一种草率的写法。称 为"章草",章草是早期由草书和汉隶相融的雅化草体,波挑 鲜明,笔画钩连呈"波"形,字字独立,字形扁方,笔带横势 。章草在汉魏之际最为盛行,后至元朝方复兴,蜕变于明朝 。到了唐代,今草写的更加放纵,笔势绵环绕,字形奇妙, 变化百出,称为"狂草",亦名大草。 汉末直到唐代,草书从带有隶书笔意的章草发展成韵秀宛转 的今草,以至奔放不羁、气势万千的狂草。 今草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以 张旭、怀素为代表,代表作如唐代张旭《肚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 ,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 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就 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汉字形体的演变
[摘要]:2008年8月8日晚,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文字"一章的演出,精彩绝伦。
897块字模在897位演员的操控下,通过字模道具的无数次升降,组成不同字体的"和",用图案展现了中国汉字五千年演变的缩影。
中国汉字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先后经历了符号、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8种字体的演变.
关键词:汉字;形体;演变
汉字发展至今,经历了五六千年的历史。
几千年来,汉字都在不断发展变化。
商代的甲骨文,西周的金文,秦代的小篆,汉代的隶书,汉以后的楷书,行书和草书等。
各自有其鲜明的特征。
它们相互间的明显差别,就是汉字形体变化发展阶段性的最好说明。
一、商代的甲骨文
商代的甲骨文是我们目前所见到的形成体系的汉字中最古老的一种。
它是以刻在龟甲或兽骨上而得名,也称契文;又由于它出土地是河南安阳市郊区的小屯村一带,历史上叫“殷墟”的地方,因此也称“殷墟文字”;其内容多“卜辞”,也有少数“记事辞”,所以还有“卜辞”或“殷墟卜辞”的名称。
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
因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
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甲骨文的特点:首先它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体系。
甲骨文是离原始文字较近的字体,保留不少早期文字的特征.:(1)象形成分重,会意字主要是靠部件的图画式组合起来的偏旁观念还较薄弱;(2)构字方式多样,字形很不固定:形符随意增减变换。
如:凤;(3)书写形式十分自由,有反书和倒书。
如:帝;(4)由于刀刻难于填实,遇有肥笔,多以钩外廓表示,且多以横直线条代弧曲线。
如:王。
(5)假借字大量使用。
形声字已产生,整体上为象形字,会意字占绝大多数。
除甲骨文外,商代尚有金文,陶文和石刻文。
不过,后两者留下来的不多。
所以谈商代文字,一般以甲骨文为代表。
二、西周的金文
谈西周文字,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代表性上讲,都比不上金文的价值。
金文是“吉金文字”的简称,主要铸或刻在铜器上。
因为古代称铜为金,所以把这样的文字称金文。
由于古铜器中乐器的钟体型最大,乐器中的鼎数量最多,因此也称金文为“钟鼎文”。
人们对金文的认识水平比甲骨文高出许多。
(1)图绘成分减少,方块结构趋于稳定,偏旁意识增强。
如弧曲线拉直,如:车;(2)构字方式日趋成统一,字形日益固定,倒书大大减少。
如:望;(3)偏旁的调整。
主要表现为扩大近似形符,和同化近似形符;加强主观选择,夸张区别特征,增加区别特征,规定区别方向;直接同化,有标记的同化。
如:龙;(4)金文形符的增减与变换。
例如:哲。
虽然金文比甲骨文又前进了一步,但比起后世文字还不算十分进步的文字。
四、秦代的小篆和大篆
六国地域差异,给人们的交往带来不便,对政治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着手文字的统一。
标准字体为小篆。
1.大篆
在中国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对文字学的贡献而言,以史籀为最。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
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2.小篆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
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标准字体,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笔力遒劲之意。
小篆之形体结构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作了改换归并,与大篆相比较无象形性。
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其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极重大的意义。
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
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具体特点如下:(1)线条化。
“角”字也不像牛角了。
如:马;(2)简省化。
结构简单明了。
如:雷;
(3)定型化。
变现为偏旁的形体、构成和位置,还有笔画数的笔顺也基本定型;(4)新的近似形符的产生比较微小。
如“王”与“玉”。
五、汉代的隶书
汉隶是到了两汉中晚期在秦隶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汉隶则为隶书之成熟字体通。
常所说的隶书是指汉隶中的“八分”而言。
它是篆书形体的归于消失和波磔的开放由竖伸变为横展使字形扁平,体势左右相分的汉隶风格隶。
书因其字较方正、厚实,故带有刚正不阿的严肃感。
1.汉隶的特点
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最重大的一次变革,隶变的完成,是汉字形体一个根本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1)变篆书圆转线条为方折笔画,字形变得方正平直,看不出原来的相形面貌了。
(2)对一些繁复的字的笔画乃至部件省并简化。
如“雷”部件简省,“书,”偏旁省并。
(3)
部分偏旁因位置的不同而发生变形分化为若干不同的形体。
(4)偏旁的变形,省略与归并,使一些篆书形体不同的偏旁混而为一。
如:“丰”,到隶书基本上变得完全相同。
隶书完全抛开古汉字的象形因素,使得汉子变成抽象的符号,实行全面的符号化,这无疑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它结束了几千年的古汉字阶段,形成了近两千年的今汉字的
格局,并为楷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在汉字演变过程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六、汉代后的楷书、行书、草书
1.楷书
它是今天通行的正体字,含有楷模,规范的意思它。
由汉隶发展而来,大抵出现于汉末魏初,成书于东晋时期。
如欧阳询、柳公权等碑帖之字属之。
包含了古隶之方正、八分之遒美及章草之简捷等。
这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标准字体且为世人所喜爱。
楷书有一种稳重而衍生出宁静之感。
2.行书
它是楷书的快写,它的取名从“民间最为流行的书体”而来它,与楷书同时产生。
它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
一方面,它克服了草书过于放肆而难于辨认的缺点而采取了楷书的形体。
另一方面,又接受了草书书写快捷的优点,弥补楷书过于拘谨的缺陷,既易识易认,又简易快捷。
行书是运笔自由的一种书(字)体,表现出浪漫唯美的气息。
3.草书
草书,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
草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用笔的连和结体的简两个方面:
(1)用笔的连。
具体体现在:1)改变笔顺。
2)改变笔画形态。
3)改变笔画部位。
(2)结体的简。
1)笔画借用。
2)笔画简省。
3)偏旁简省。
4)一旁多用。
草书趋于简捷,同时草书给予观者豪放不羁、流畅之感。
七、结束语
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时代的中国文字都有着与众不同独特的民族、民风的内涵,中国的文字史里处处刻着中华儿女的智慧与勤劳。
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
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草书风驰电掣、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文字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史的痕迹,中国文字的演变是跳跃式的,是华丽的,是耐人寻味的,就如同中国的历史一样。
中国人创造中国文字,中国文字也同样引导着中国人前进。
文字是国家的灵魂,为了了解祖国文字的变迁,祖国的历史,祖国的灵魂,我们很有必要再次深刻认识汉字。
参考文献:
[1]杨开义.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书系[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0.
[2]韩鉴堂.中国汉字[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9.
[3]萧启宏.中国汉字经[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
[4]张桂光.汉字学简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