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生平、创作、思想发展三个阶段
现代文学史第三章 鲁迅一简介
(一)少年生活和叛逆精神:(1881--1898)
•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1881年9月25 日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家庭。 祖父周介孚,进士出身,当过知县和内阁 中书,父亲周凤仪是个秀才,没有官职。 母亲鲁瑞,娘家住在乡下,但通过自修达 到看书的能力。
• 18岁以前,先后在本宅家塾和本城三味书屋读书;课余喜 欢野史笔记,爱好民间艺术,打下了扎实的中国历史、文 化和文学的基础。外婆家在农村,少年鲁迅常随母探省, 得以和农民及其孩子亲近,了解农民的生活和思想,并对 他们产生好感和热爱之情。(《故乡》、《社戏》),这 对鲁迅一生的思想和创作都有深刻影响。 • 1893年以后,因祖父周福清犯科场案监押于杭州狱中多 年,父周凤仪又长期患病,家境衰落,鲁迅经常出入于当 铺、药店,深切体味到社会的势利、冷酷,从而萌生了背 叛封建阶级,寻求新的思想和道路的想法,终于成了他出 身阶级的逆子。
• 从1907年发表第一篇论文《人之历史》,至1936年10月 19日逝世,笔耕一生,留下了大量著述,主要有短篇小说 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 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热风》、《坟》、 《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南腔北调 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伪自 由书》、《集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 遗》等16本杂文集和书信集《两地书》。此外,还写有 《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
二、鲁迅的思想发展轨迹
•
1、进化论思想与鲁迅:进化论是鲁迅前期思 想的一个重要内容,鲁迅摒弃了进化论中"弱肉强 食"等消极的因素,汲取了进化论中注重生存斗争、 相信事物的新陈代谢和社会的进步、强调人类精 神发展的重要性等积极因素。鲁迅这样回忆起早 期所受进化论的影响:"进化论对我还是有帮助的, 究竟指示了一条路,明白自然淘汰,相信生存斗 争,相信进步,总比不明白、不相信好些。"
鲁迅先生的生平轨迹
鲁迅先生的生平轨迹鲁迅(1881年9月25日- 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作家,还是一名社会评论家、翻译家和文学研究者。
鲁迅的一生经历了清朝的晚期、辛亥革命、北洋政府时期、国民政府时期,直至逝世。
他的生平轨迹深受中国近现代历史变革的影响。
早年生活鲁迅先生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落魄绅士家庭。
少年时期,他接受了传统的儒家教育,后来进入江南海军学堂研究。
1902年,周树人赴日本留学,最初研究医学,但不久后转而关注文学和社会问题。
文学创作与思想觉醒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
此后,他连续发表了《阿Q正传》、《呐喊》、《彷徨》等一系列短篇小说集,深刻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面,对封建礼教和社会不公进行了犀利批判。
鲁迅的作品多以现实主义手法,揭示社会底层人物的悲惨命运,展现了深厚的悲悯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他以锐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社会活动与思想传播鲁迅不仅是作家,他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1920年代,他积极参与《语丝》杂志的编辑工作,倡导新文学和白话文运动。
同时,鲁迅还与许多文化界人士交往,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晚年生活1930年代,鲁迅在上海的生活中继续进行文学创作和社会评论。
他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支持进步文学运动,并与其他左翼作家合作。
在这期间,他创作了《故事新编》等作品,继续发挥其文学和社会批评的影响力。
逝世与遗产鲁迅先生于1936年10月19日逝世,享年55岁。
他的逝世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哀悼,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界的一大损失。
鲁迅的文学遗产至今仍被广泛研究,他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先生的一生,是对中国近现代文学和社会变革的重要见证。
他以锐利的目光和不屈的精神,用笔作为战斗的武器,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和深刻的思想印记。
鲁迅人物介绍PPT课件
鲁迅小说集《呐喊》的封面
鲁迅小说集《彷徨》的封面
《野草》,民国36年出版
《
从
百
草
园
到
三
味
民国影印本《朝花夕拾》
书
屋
》
三、思想与创作的文学史意义
木刻画鲁迅
• 鲁迅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学家,他一直以思考民族 发展问题为创作核心。通过文学来阐发对国民性 问题的思考,这是理解鲁迅最重要的地方。
• 鲁迅一出现就以成熟的创作姿态进入文坛,成为 让后人难以企及的一座高峰。鲁迅自觉地背负了 太多的思考,这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充分的准 备。
1927年1月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 在中山大学任教。
1927年8月,在广州时所摄
1927年8月19日,与许广平等合影
• “四一二”事变以后,鲁迅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 1927年10月到达上海。
从1927年到1936年,鲁迅创作 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 品,和大量的杂文收录在《而 已集》、《三闲集》、《二心 集》、《南腔北调集》、《伪 自由书》、《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 等中。
• 鲁迅对古今中外的文学创作手法进行了多方位的 继承、吸纳和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风。
• 鲁迅创作的小说、散文、杂文很难用一种风格来 概括,而这正是鲁迅的风格所在。
毛泽东: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
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 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叶圣陶: 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 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郭沫若: 鲁迅先生无意做诗人,偶有所做,每臻绝唱。 老舍: 看看《鲁迅全集》的目录,大概就没人敢说这不是个渊博 的人。可是渊博二字还不是对鲁迅先生的恰好赞同。
鲁迅生平思想
战斗在上海
发起左联
全家福
1930.1.4
柔石牺牲后为释母亲牵挂而拍摄
左联为鲁迅秘密纪念50岁生日而摄
鲁 迅
岁 生 日 照
50
1931.8.18
鲁 迅 墓 碑
鲁迅遗容
上海鲁迅墓
鲁迅手迹
三、人格精神和独特贡献
多层次多侧面的立体性格系统 外在特征是敢爱、敢恨。“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行动上,敢于叛逆、大胆反抗的硬骨头精神和 韧性战斗精神。 创作中,激情与理性交织的美学特征。 核心是自由独立精神与“听将令”的启蒙者的 社会角色之间的深刻冲突。
强烈的爱国主义和现实主义精神; 韧性的战斗精神; 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
撰写《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 等论文,宣传进化论、人道主义、个性 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编辑《域外小说 集》。
年 摄 于 日 本 东 京
1909
初步形成“立人”思想。 审视中外文化的标准。
3、1908—1927年 创作与战斗 1908年回国,在绍兴、杭州教书,
1912年进民国政府教育部工作。 形成悲观绝望情绪。
江南水师学堂
江南陆师学堂附属矿路学堂
东京弘文学院毕业照 1904.4
1904年 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藤野先生
"弃医从文
“赴会馆,跑书店,往 集会,听讲演”
鲁迅断发照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黯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血荐轩辕
"(一)怎样才是理想的 人性?(二)中国民族 中最缺乏的是什么? (三)它的病根何在?"
鲁迅
1881——1936
鲁迅的生平及思想发展轨迹[1]
鲁迅生平及思想的发展轨迹一、从小康坠入困顿的生活经历鲁迅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绍兴一个逐渐没落的士大夫家庭。
有四个因素对于少年鲁迅的成长及思想基础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一、宏观上,在帝国主义“坚甲利炮”的进逼下,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的中国现实;二、诗书经传的教育和对民间艺术的爱好;三、外祖母的纽带作用使之能接近农村社会;四、从小康而坠入困顿的生活经历。
(见《呐喊·自序》、《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鲁迅全集·集外集》第七卷第81页)二、从科学救国向“改治文艺”的改变一八九八年鲁迅离开家乡赴南京求学,从此初步接触进化论思想。
一九○二年鲁迅赴日本留学,决心以身许国。
一九○三年,二十三岁的鲁迅在《自题小像》中写到: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国。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一时期他的注意力在科学方面,除译述爱国主义小说《斯巴达之魂》(1903年6月发表于《浙江潮》)外,主要是翻译、介绍科学知识。
仙台学医时,一次涉及到麻木的中国人的日俄战争幻灯片刺激了鲁迅的感情,从而决心改治文艺。
鲁迅改治文艺,是从民族革命和人民解放的要求出发的。
鲁迅认为医治精神的麻木更急于医治肉体的病弱,而文艺是改变精神的利器。
把社会革命寄托于精神改造,是启蒙主义者难免的弱点;但当群众还没有普遍觉醒的时候,这种思想仍然有它积极的意义;特别是作为一个作家,使文艺活动结合政治的要求,将文学艺术的任务自觉地和启发人民群众的觉悟联系起来,并且愿意尽毕生之力为之服务,在鲁迅的整个生涯里,这是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起点。
三、文学创作和研究的准备时期一九○六年,鲁迅回到东京,计划创办文艺杂志,并多方搜集被压迫民族的作品,准备将反抗压制、追求自由的思想介绍到国内,因而其注意力侧重于俄国、波兰和巴尔干诸国,特别喜欢深刻地分析和批判社会现实的小说,较深地受到果戈里、契诃夫、显克微支等现实主义作家的影响。
同时,又引“叫喊和反抗的作家为同调”,竭力推崇浪漫主义作家拜伦、雪莱、雨果、海涅、普希金、莱蒙托夫、密茨凯维支和裴多菲等同情弱小、抵抗强暴的作品。
关于鲁迅的生平简介
关于鲁迅的生平简介关于鲁迅的生平简介相信大家大家对鲁迅这个伟大作家都是不陌生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鲁迅的生平简介,供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鲁迅的生平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他”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他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他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他"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鲁迅的生平
第一章鲁迅的生平、创作与思想发展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新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的一生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历史阶段,他的思想发展和文化创作是与时代的发展同步的。
鲁迅从一个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鲁迅的生平、创作与思想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节寻求真理的爱国主义者1881~1917年是鲁迅思想发展的初期,包括童少年时期、南京求学时期、留学日本时期、辛亥革命前后。
这个时期的鲁迅是一个寻求真理的爱国主义者。
1.童少年时期鲁迅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成内东昌坊口一个日趋衰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
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为豫才,18岁到南京读书时改名为周树人。
鲁迅是他1918年写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鲁迅出生时,祖父周介孚是一个翰林院编修,正在北京做官。
鲁迅的祖父有他自己的一套思想,和当时的人不很一致。
比如对于读书,他不赞成习惯地依一定次序,从《大学》开始,先《四书》,后《五经》地读下去,主张先读《西游记》等。
鲁迅虽然并不认为祖父生平的一切行动都对,但就这思想中比较开明民主的成分,不能不受一点影响。
祖母姓蒋,是一位慈祥的善于说故事的老人,给鲁迅讲了许多优美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父亲周伯宜诗歌秀才,当时“洋务派”的同情者,主张富国强兵。
母亲鲁瑞,士绍兴乡下安桥头村人,以自修达到能看文学作品的程度。
她丝毫不沾有瞧不起农民等劳动者的思想习惯,这当时也给鲁迅很大的影响。
鲁迅7岁进本宅家塾从叔祖父周兆蓝(号玉田)学《鉴略》,12岁又到另一个族叔祖周子京的私塾读书。
同年进本成私塾“三味书屋”从寿怀鉴(号镜吾)读书,一直到16岁。
他学习很勤勉,10年中读了不少儒家经典,但对有些问题逐渐滋生了怀疑和不满。
课余,他喜欢涉猎野史、笔记。
绍兴府属的那些富有反抗精神和爱国思想的古代先贤们的著作和事迹,引起他浓厚的兴趣。
鲁迅生平、创作、思想发展三个阶段
鲁迅三个发展阶段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新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生平、创作与思想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1881-1917)寻求真理的爱国主义者(37岁之前)包括童少年时期、南京求学时期、留学日本时期、辛亥革命前后。
一、生平1.童少年时期鲁迅于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城内东昌坊口一个日趋衰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
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为豫才,18岁到南京读书时改名为周树人。
鲁迅是他1918年写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7岁进本宅家塾从叔祖父周兆蓝学《鉴略》,12岁又到另一个族叔周子京的私塾读书,同年进本城私塾“三味书屋”读书,直到16岁。
鲁迅13岁时,祖父因科场作弊案监候7年,家庭由此衰落。
16岁时,其父因患水肿病久治不愈而去世。
2.南京求学时期1898年5月,18岁的鲁迅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分在管轮班的机关科学习,并正式改名为周树人。
因不满该校的乌烟瘴气而于翌年1月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编在矿务班,至1902年1月毕业,在南京度过了四年的时光。
这期间,鲁迅经历了洋务运动的尾声、戊戌变法失败、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的入侵等重大历史事件。
3.日本留学时期1902年1月,鲁迅与南京矿路学堂毕业。
1902年3月,他被江南督练公所派往日本留学。
同年4月,入东京弘文学院修习日文及普及速成科,课余研究文学艺术、哲学和历史,并开始了译著活动,至1904年4月30日毕业。
1904年9月,鲁迅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1906年6月中止学医后,回到东京与友人许寿裳等提倡文艺运动,并在1908年加入光复会。
4.辛亥革命前后(这里所说的辛亥革命前后,是指鲁迅于1909年8月从日本回国,到1918年4月他写出小说《狂人日记》是为止这段时间。
)鲁迅归国后,先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任生理学和化学教员,同时担任植物学日籍教师铃木珪寿的翻译。
如果没有鲁迅
如果没有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史将黯然失色。
——题记一、鲁迅的生平及道路人们通常认为,鲁迅的一生道路及其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从青少年时期到一九一八年为第一阶段;从一九一九年“五四”时期到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为第二阶段;从一九二七年到一九三六年他的逝世为第三阶段。
鲁迅在青少年时期是一个自觉的启蒙主义者,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便发展成为一个战斗的民主主义者,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使他又经历了一次痛苦的考验,认识到唯有无产阶级才有将来,他便以一个共产主义支持者的姿态献身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直到他停止了呼吸。
下面按以上三阶段为序,分别加以说明:(一)从青少年时期到一九一八年阶段(第一阶段)一百年前,也就是1881年9月25日,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诞生在美丽富饶的江南水乡——浙江绍兴。
鲁迅,姓周,初名樟寿,字豫才(过去的人有几个名字,名和字分开,名是婴儿生下来三个月后由父起的,字是到二十岁左右行冠礼,戴帽,请当地名人起的,号是自起的)一周岁时,他家把他送到庙寺,和尚还替他起了个名字叫长庚。
十八岁时,又改名周树人(独幕喜剧《约会》中有个不学无术的小青年,家中买了不少书装斯文,还向他的女朋友大谈鲁迅文学,说鲁迅是周树那地方的人),鲁迅出身在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家中有四、五十亩水田,祖父周介孚是清朝的进士,曾在翰林院任职,又做过地方知县,是个清廉、耿直的人,烟酒不沾。
父亲周伯宜,秀才,是个正直的读书人,未做官。
母亲姓鲁名瑞,出身于农村,以自修达到能看书的学力,鲁迅最早的启蒙老师是他的母亲。
六岁至十一岁,在私塾读书,老师是叔祖周玉田,对鲁迅要求很严,使鲁迅学到不少知识。
12岁进三味书屋读书,老师是寿镜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的就是这段生活,十三岁那年祖父周介孚因科场舞弊案被关进监狱。
鲁迅被送往农村外婆家暂住,与农民十分亲近,和农民的孩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有这段生活经历,后来才写出小说《社戏》、《故乡》等。
第二讲:鲁迅的生平和创作
第二讲鲁迅的生平和创作一、鲁迅的生平:从周树人到“鲁迅”。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其言也厉。
许羡苏孟子云:“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在读鲁迅的书之前,我们首先先了解一下鲁迅其人。
“鲁迅”本身就是一个象征。
鲁迅的生平,即从“周树人”到“鲁迅”,可以看做是从一个传统的士大夫到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型的过程。
鲁迅的生平,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少年鲁迅、青年鲁迅、中年鲁迅、晚年鲁迅。
下面予以介绍:卫俊秀(一)、少年鲁迅(1881—1901):“破落户子弟”。
绍兴、南京时期。
主要讲“家道中落”的重大事件:“科场案”对鲁迅的人生选择和思想感情的重大影响。
台门货破落户子弟周福清科场案丁忧斩监侯1893年,鲁迅十三岁,发生“周福清科场案”。
1898年,鲁迅18岁,考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简称“矿路学堂”)。
1902年,从矿路学堂毕业,经江南督练公所审核批准到日本留学。
俞名震(二)、青年鲁迅(1902—1909):“弃医从文”。
留学日本八年。
主要讲“幻灯事件”后鲁迅“弃医从文”的重大人生选择。
“立人”思想的形成。
“桥”幻灯事件漏题事件“立人”:第一、什么是理想的人性?价值观的问题。
自利第二、中国人精神中缺少的是什么?诚和爱。
道德理想主义。
“伪士当去,迷信可存”。
中国历史上两次沦为奴隶的境遇。
两个时代:第一、暂时作稳了奴隶的时代;第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第三、怎样才能解决这种“奴隶”的状态呢?“立人”。
——改造国民劣根性。
五篇文化论文:《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冯天瑜:《“封建”考论》1902——1904年,在弘文学院学习日语;1904——1906年,在仙台医专学习。
1906年发生两大事件:一是“幻灯事件”;二是本年夏秋间,奉母命回国与绍兴府山阴县朱安女士完婚。
1907——1909年,在东京从事文学事业,并从师于章太炎先生。
著作,主要是六篇文化论文:《说鈤(镭)》、《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破恶声论》;翻译:《月界旅行》、《地底旅行》《域外小说集》;并开始了古籍《会稽郡故书杂集》、《古小说钩沉》、《岭表录异》的辑录工作。
鲁迅生平
20、30年代中国的百科全书
• 鲁迅杂文的文化意蕴:质疑。对中国传统文化、 现实社会、政治、思想、人生、人性的批判和反 省;对现代化的探索和思考。 • 杂文的斗士风格:批判性、否定性和攻击性。; • 鲁迅杂文的文体创造:萌芽于文学革命和思想革 命,由鲁迅所开创、推动而发展、成熟的一种文 体。;形象性、情感性个逻辑性的完美结合,严 密而生动的逻辑结构,辛辣而幽默的讽刺。是诗 化的政论,是政论化的诗,是思想与艺术的高度 融合和统一。
艺术特点
• 以反逻辑、非现实、 超历史的思维解构 历史和文化,创作 新的历史预言;大 量使用西方现代创 作手法,夸张,变 形,解构;语言的 幽默、精炼与反讽。
四、《朝花夕拾》、《野草》 和杂文
——
《 朝 精花 神夕 的拾 还》 乡
《野草》——自我拯救的心灵 炼狱
五四以后不久,《新青年》的 团体解散了,有的高升,有的 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 一回同一战阵中 的伙伴还是 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个 ‘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 中走来走去,……有了小感触, 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 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 《野草》”——(鲁迅:《南 腔北调集· 自选集自序》
鲁迅
一、鲁迅
(一)生平
不同时期的鲁迅
经典论述
• 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 伟大的文学家 • 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辗转的人生:故乡
•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士大夫家庭。18岁以 前,先后在本宅家塾和三味书屋读书。
关于鲁迅
•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 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 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 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 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 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 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 ——毛泽东
鲁迅的生平、创作及对其评价
鲁迅的生平、创作及对其评价1.生平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
母亲鲁瑞,农民的女儿,品格高尚,对鲁迅影响很大。
七岁入私塾“三味书屋”,读诗书经传,但他更喜欢野史、杂记,同时又喜欢美术和民间文艺。
十三岁时,祖父因科场案被捕入狱,父亲又患了重病,家庭由小康而坠入困顿。
十六岁那年,父亲去世,家里“几乎什么也没有了”。
家庭经济地位的变化,使鲁迅饱尝了世态炎凉的况味,看到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封建道德的虚伪。
鲁迅幼年及祖父下狱后常住外婆家,使他有机会接触农民的孩子,了解农民的痛苦生活和勤劳朴素的品质。
所有这些,对鲁迅后来的思想和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1898年5月鲁迅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转入江南矿务铁路学堂。
在南京四年,鲁迅从维新派变法中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和近代自然科学知识。
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使他接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相信“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
1901年12月鲁迅从矿路学堂毕业,怀着“救国救民”的信念决定去日本留学。
次年1月入东京弘文书院学习。
为了表示与满清统治斗争到底、献身祖国解放事业的决心,鲁迅毅然剪掉象征种族压迫的辫子,并存照题诗,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庄严誓言。
1904年鲁迅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以为“日本维新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想借此走“科学救国”的道路。
但严酷的现实使他醒悟到改变“愚弱的国民”的精神尤为重要。
于是弃医从文,立志以文艺来唤起民众。
1906年6月,鲁迅回到东京,积极参加反清爱国的革命活动,翻译与介绍了具有反抗精神的外国小说。
1907年,他写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文章,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以进化论为主要武器,对形形色色的反动思潮进行猛烈的批判,提出改革中国社会的政治主张。
1909年夏,离日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教书。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鲁迅非常兴奋,热情地欢迎、支持这一革命。
鲁迅生平与思想发展道路
鲁迅生平与思想发展道路、寻求救国真理的爱国志士(1)家庭与童年(1881-1898)1881.9.25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封建官僚家庭。
祖父周福清(字介孚),父亲周凤仪(字伯宜),外祖父鲁晴轩,母亲鲁瑞。
周树人,原名周樟寿(字豫才,笔名鲁迅),二弟周作人(魁寿),三弟周建人(松寿),四弟周椿寿(早夭)(2)南京求学和接受进化论思想(1898-1902)1898年鲁迅来到古都南京,进入南京水师学堂管轮班(机关科)学习;次年初,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属矿物铁路学堂,学习矿业科,1901年底以优异成绩从矿路学堂毕业;1902年春,考取官费留学资格,赴日本留学。
南京的学习生活不仅使鲁迅走出故乡,开阔了视野,更重要的使他开始接触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哲学等社会科学著作及其文学作品,接触了后来对其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进化论(赫胥黎著、严复翻译《天演论》)从此进化论的思想成为他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武器。
关于进化论:《天演论》又名《进化论与伦理学》,是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宣传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学说的重要著作。
比赫胥黎早几十年的达尔文著有《物种起源》和《生物进化论》,其学术的核心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败,自然淘汰(物种强盛和生态平衡的规律),阐明了生存竞争是生物进化的基本法则,这一学说给教会的神创论以及物种不变的唯心主义自然观以致命的打击,被列宁称为第一次把生物学置于完全科学的基础上,研究自然界的发展变化。
赫胥黎借用达尔文的自然进化观点来观察人类社会,则必然导致唯心主义,因为赫胥黎只生物的人,而非社会的人。
《进化论与伦理学》前半部分阐述自然进化的理论是科学的,后半部分用进化论解释人类社会现象,是唯心的、不科学的。
《天演论》宣传了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认为世界万物处在不断的、激烈的发展变化之中,新形态的出现和旧形态的消亡是自然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是赫胥黎学说中最精彩的部分,也是鲁迅所接受的部分。
鲁迅从憎恶和反对旧的封建制度的要求出发接受了进化论思想,这种反封建的愿望和要求促使他吸取了进化论中的积极因素。
1鲁迅的生平、思想发展与创作概况
鲁迅的生平、思想发展与创作概况一、鲁迅的生平、思想发展与创作概况.早期(1881——1899)家庭生活的“由小康坠入困顿,饱尝了人生间的冷眼”,养成了他恨世与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基础.中期(1900——1917)经历了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曾在日本留学,接受了进化论的影响,确立了“立人”的思想,完成“弃医从文”的转变.中后期(1918——1927)成为革命民主主义者.后期(1928——1936)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二、前后两期思想之间的联系与区别:1、联系: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冷静执着的现实主义精神.2、区别:前期的思想基础是进化论,革命民主主义者,后期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由个人主义者称为集体主义者.三、鲁迅的文学史地位:鲁迅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他由早期的肠道呐喊与反抗的浪漫主义文学转向深广的现实主义的“遵命文学”,启蒙文学,最后自觉地确认文学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一翼”.鲁迅思想上的转变与其创作上的发展步伐是一致的,而对中国、对民族、对人民的热爱及其解放道路的探索则贯穿始终而且是其发展与变化的根本动力.鲁迅的一生中经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历史阶段,他的文学创作也伴随着这一革命进程,是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现实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像鲁迅这样深刻理解中国历史,中华民族和中国现实人生,并进行了真实有力反映和勇敢深入探索的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首屈一指的,鲁迅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者和新文学的开拓者、奠基者,无愧于中国新文学的灵魂.任何一个民族在历史转折的紧要关头,都需要巨人.它需要巨人来参与和鼎助自己的转折,也需要巨人来思考和记录自己的转折.鲁迅,是我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转折到新民主主义的历史关头,用文学来思考时代的要求,记录时代的步音,参与和鼎助时代发展的旷世巨人.鲁迅是现代中国“民族魂”的代表,也是现代“民族魂”的塑造者之一.鲁迅所走过的道路——从封建阶级逆子发展为民主主义、爱国主义者,最后成为共产主义者,鲁迅所坚持的方向——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方向,在现代中国都具有典范意义.“鲁迅精神”对于我们的民族,对于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于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的影响,是怎么估计也不会过分的.他思想艺术的某些特质,是在现代文学整体面貌上打下鲜明的印记,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现代文学是“鲁迅时代”的文学.正如郭沫若说:“大哉鲁迅!鲁迅之前,无一鲁迅.鲁迅之后,无数鲁迅.”这个赞词正确地反映鲁迅在中国革命史、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和伟大影响.毛泽东同志对鲁迅一生的非凡业绩和战斗精神作了最充分的评价,他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斗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文化战线上,代表全国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新民主主义论》,《毛选》第二卷)1938年:鲁迅“并不是共产党组织中的一人,然而他的思想、行动、著作,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他是党外的布尔什维克.”(《论鲁迅》)毛泽东说:“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来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第二节《狂人日记》中国现代小说史的开篇之作——《狂人日记》一、创作动机:“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充满了尖锐而深刻的理性批判精神.它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也表现了鲁迅“忧愤深广”、志在改造社会和人生的革命人道主义情怀.《狂人日记》不仅是“五四”新文学彻底反封建的战斗“宣言”,也是鲁迅此后小说创作的总“序言”.二、忧愤深广的思想内容:第一大段(1——6)写狂人对封建社会“吃人”本质的发现.第一节是全篇的总冒,写狂人的猛醒.三个自然段之间无内在联系,表现了狂人特有的错乱思维.然而,寥寥数笔便清晰地勾画了他活生生的狂人形象: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他怀着紧张而恐惧的心情,十分敏感的注视着周围的一切,小心翼翼得提防着别人对他的迫害.他认真思索三十年来的生活道路,已经恍然大悟:过去三十年“全是发昏”.第二大段(7——10)写狂人企图以“劝转”的办法改造吃人的社会终于失败的过程.第三大段(11——13)写狂人“劝转”失败后寄希望于将来.三、奇特而真实的艺术形象:作者运用独特的心理描写方法,塑造了狂人这个奇特而真实的富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四、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艺术创新,扩大了小说的审美张力,从不同的思路解读“狂人”形象,可以得出不同的认识.1、《狂人日记》是一篇日记体小说.这种格式不便于作者铺叙故事和刻画人物肖象,其优点是便于作者充分刨露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因此,逼真而深刻的绝妙的心理描写是其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2、《狂人日记》是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小说的语言新鲜活泼而富有表现力.3、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艺术创新.这些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调整、更新了我国传统的创作思维和审美习惯,具有为现代文学奠基的价值和划时代的意义.第二节《呐喊》与《彷徨》一、分析《呐喊》、《彷徨》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礼教的深刻批判.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的总主题是反封建,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礼教的揭露批判极其深刻.其中的多数作品描写了封建势力对人民压迫及制造的一系列人生悲剧,主人公主要是农民、知识分子和妇女.阿Q、孔乙己、祥林嫂,他们以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血泪人生,控诉封建社会的黑暗.如孔乙己身受封建科举制度和等级观念毒害,沦落到下层穷愁潦倒,表现了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惊人冷漠.揭示了封建思想道德的“吃人”本质及其对人民群众毒害的深广.如《药》的悲剧是双重封建统治者用钢刀杀害革命者,封建迷信思想使华老栓把人血馒头当药为华小栓,但却治不好病.悲剧在于,华小栓吃的人血馒头,竟是反清革命志士的鲜血做成的.革命者为人民革命而献身,作为人民一员的华老栓并不理解.表现出群众的愚昧麻木,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之深.小说既暴露了封建势力造成的人民物质上的“病苦”,更着重暴露了人们精神上的“病苦”,以惊醒“不幸的人们”起来摆脱封建思想道德的枷锁.1、分析《呐喊》中的阿Q、闰土、七斤等农民形象小说集《呐喊》中的阿Q、《故乡》中的闰土、《风波》中的七斤,是三种类型的农民形象.他们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一、共同点:都受封建势力压迫剥削,却愚昧麻木不觉悟.二、不同点:闰土是个典型的旧中国农民,勤劳、质朴但精神近乎麻木.他儿童时代机灵、能干,二十多年后,由于社会的压迫使他像个木偶人.七斤是另一类农民形象,虽与外界有接触,但仍然十分愚昧.“辫子风波”,使他自己没有辫子而发愁得不知如何是好.这些都表现了农民的愚昧落后缺乏觉悟.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民典型.他是赤贫的雇农,被地主压迫,他不正视现实,常以精神胜利法自我陶醉,而忘却了自己失败者的悲惨屈辱的处境.通过阿Q、闰土、七斤等农民形象,小说揭示了一个重大的社会矛盾:农民被封建主义残酷压迫剥削,生活极其悲惨;农民精神上愚昧麻木,却没有改变自己悲惨境遇而奋斗的思想和行动.同时也提出了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农民问题.要改变农民悲惨的地位境遇和启发农民的思想觉悟,使农民从封建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进行反封建斗争.2、简析《呐喊》中对辛亥革命的描写及其思想意义《呐喊》中对辛亥革命的描写,主要有《阿Q正传》的后半部,是侧面描写,写辛亥革命在未庄和县城的影响.在未庄,阿Q受到影响要“革命”了,他的“革命”观中有不少糊涂观念和错误思想.假洋鬼子成为未庄的革命风云人物.在县城,清朝的知县老爷、把总还是原官,但官的名称改了,而且也参加了革命党.这些描写,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对封建势力妥协,使封建势力摇身一变成为革命党,篡夺了革命胜利果实.辛亥革命未能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农民,未能注意启发农民民主主义觉悟.3、分析《彷徨》中祥林嫂、爱姑、子君等妇女形象和妇女问题的提出. 祥林嫂(《祝福》)、爱姑(《离婚》)、子君(《伤逝》)遭封建社会迫害的妇女,她们对封建主义的压迫有过反抗的行动,但最后都以悲剧告终.《祝福》展示了封建礼教对妇女压迫的深重残酷.作品通过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的系统周密、强大深固.从鲁四老爷、四婶到婆婆等这样一个周密的封建观念大网络,封建网络决定了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也无情地压碎了祥林嫂们的一切挣扎努力.《离婚》中的爱姑,不能忍受那种丈夫另有新欢、叫她走就得离婚回娘家的极不公正的待遇.她的反抗是强烈的,但在七大人装腔作势的威风下终于屈服.《伤逝》中的子君,是另一类型的妇女.她是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知识女性.她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妇女个性解放的呼声.她以此为思想武器,为自己的恋爱婚姻自由而奋斗,和史涓生建立起小家庭.封建势力的压迫与个性解放思想的局限性是造成悲剧的思想根源.作品通过这三个妇女形象的描写,揭示了妇女的问题:祥林嫂等的悲剧都是封建社会、礼教造成的,因此妇女解放必须反封建.作品也表现祥林嫂和爱姑都还没有摆脱封建礼教的精神枷锁,她们的反抗缺乏清醒的意识和明确的目标.启示人们:妇女解放,必须自身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才能进行有效的斗争.作品通过子君的悲剧说明离开了社会改革,妇女追求个人的自由幸福,是很难实现的.个性解放思想虽有一定的反封建作用,但不能解决妇女解放的问题.4、分析《彷徨》中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知识分子形象和对知识分子道路的探索.小说集《彷徨》中,涓生(《伤逝》)、魏连殳(《孤独者》)、吕纬甫(《在就楼上》)是基本属于同一类的知识分子.他们都是新知识分子,接受了民主主义、个性解放等西方近现代思潮影响.涓生为自己爱的权利而勇敢奋斗;魏连殳被人说成是“一个可怕的新党”,常在报刊上“发些没顾忌的议论”;吕纬甫年轻时敏捷精悍认真,敢于在小城封建迷信思想深重的氛围中破坏神像.但是他们的反抗都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中国社会黑暗势力的强大,封建传统思想和习惯力量的根深蒂固,因此觉醒者受到的压迫是深重的.觉醒者自身的思想局限性和性格弱点.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进行反抗的思想基础是个性主义.这些觉醒者在强大的旧势力压迫下,表现出自私卑怯(涓生)、动摇妥协(吕纬甫)、消沉颓废(魏连殳).涓生在爱的小舟遭到社会黑风恶浪时,认为最重要的是救出自己,视子君为累赘,终于遗弃子君而造成悲剧.吕纬甫敏捷精悍认真变成现在的“敷敷衍衍,模模糊糊”.魏连殳以躬行所恶来报复社会、世俗的压迫、冷遇,却陷入更深的精神孤独和痛苦的境地,以自戕式的毁灭宣告了自己的失败.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中国近代新知识分子形象及其悲剧,提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道路问题,表明了个性解放、个人奋斗不是小资产阶级的正确道路,应别寻新路.二、分析评价《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艺术特色一:1、“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人物形象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同时又非常个性化.2、白描手法,采取“画眼睛”和“勾灵魂”的方法.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各种特征进行描写.如祥林嫂和子君的神态和眼睛、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孔乙己的长衫.挖掘和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写幻觉、潜意识等,深入揭示人物的灵魂.人物语言简洁传神,高度个性化.艺术特色之二:艺术多姿多彩.将浓烈的感情寓于客观的叙事之中为主要特色,但也常有诗意的抒情和以抒情手法为主的作品.主要是以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刻画性格,但也不乏对人物心理、幻想等的描写和以心理刻画见长.基本上是悲剧的结局,但在悲剧中常融进幽默夸张的悲剧因素,形成悲喜剧交融的特色,并有以讽刺手法为主的喜剧作品.创作手法以现实主义为主,但也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成分.之三、注意典型环境的勾勒和环境、气氛的渲染,浓郁的浙东地方风光和民俗民情,使小说成为中国现代最早的乡土文学.之四、结构形式丰富多样.小说多截取生活的横断面,以一个或几个生活场景、片段连缀而成;或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顺序为主,也有倒叙;多为单线发展,也有两条线索的交叉叠合;体式有日记体、随笔体、章回体、速写等多种;之五、以口语为基础,吸取有生命的古代语言,具有简洁、生动的特点.三、分析《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地位《呐喊》《彷徨》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革命现实主义的光辉传统,表现在:1、思想方面:它以“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现实主义精神,如实描写,深入地状写了社会的一切丑恶、罪恶和病根.由于作者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立场上,因而作品对封建性旧社会的暴露批判,异常深刻,达到过去的文学所没有达到的思想境界.作品渗透着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作品凝聚着作者对农民、妇女、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对人民解放和社会改革道路的执着探求.作品从思想革命的角度,侧重描写和揭示封建思想对人民群众的精神奴役和毒害,暴露和解剖民族病态心理,期望中国人民摆脱封建传统思想束缚,改革国民劣根性.2、《呐喊》《彷徨》的重要地位还表现在艺术上的杰出成就.作者在民族生活的土壤上,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从而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表现手法,开拓了多中创作方法的源头,革新了中国短篇小说的结构第四节《阿Q正传》一、分析评价《阿Q正传》的思想及其艺术成就《阿Q正传》是鲁迅惟一的中篇小说.思想上成就之一:小说通过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社会典型环境的描写:塑造了辛亥革命时期贫苦农民阿Q的典型形象.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等种种方法自欺自慰,陶醉于虚幻的精神胜利之中.阿Q无法清醒认识自己的悲惨的社会地位和命运,做出改变自己境遇的反抗斗争.阿Q还受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深恶造反、“男女之大防”.是一个集中了较多国民劣根性的艺术形象.阿Q革命观中还夹杂着许多落后的观念.阿Q形象的塑造和精神胜利法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弱点,因此,阿Q是一个“现代的我们的国人的灵魂”.思想成就之二:提出了农民问题,即农民的悲惨的生活境遇和他们缺乏民主主义觉悟的矛盾.阿Q过着被剥削、受压迫的生活,但是他缺乏觉悟.作者把阿Q放在辛亥革命中考察.他有革命的要求,但是他的革命观中狭隘报复、取赵太爷而代之等糊涂思想,他也没有完全摆脱精神胜利法.小说通过阿Q的悲剧,在客观上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提出了民主革命中启发农民觉悟的重要性.二、阿Q形象分析1、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一个不觉悟的流浪雇农的典型形象.2、性格特征:基本特征:既沾有油手之徒的狡猾,又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突出特征: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等种种方法自欺自慰,陶醉于虚幻的精神胜利之中.三、作品的艺术成就: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如阿Q、假洋鬼子、赵太爷等.白描手法的成功运用.如阿Q瞪着眼睛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什么东西.”形象地表现了他的精神胜利法的性格特征.作品基本风格是客观叙事的现实主义风格,在写实中又加入了讽刺,如对赵太爷的讽刺是尖锐无情的、对阿Q的弱点的讽刺比较温和,是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阿Q的悲剧性遭遇和喜剧性格,形成小说悲喜剧交融的特色.第五节《野草》与《朝花夕拾》简析《野草》的思想内容一、《野草》的较多篇什,虽然流露出彷徨、苦闷等情绪,但着重表现的是黑暗重压下的战斗、追求、牺牲精神.如《秋夜》中枣树的韧性战斗精神,正是鲁迅精神的富有诗意的形象表现.《这样的战士》中战斗显得英勇而悲怆.战士面对“无物之阵”这样的“绝望的抗战”反映了鲁迅的思想矛盾,也更体现了鲁迅的清醒执着,永不停息战斗的坚韧意志.《过客》中反映了在人生长途中战斗、探索的艰苦和矛盾,但不停顿地向前走,对旧社会绝无留恋的态度.二、《野草》重点在袒露内心的矛盾和苦闷彷徨,展示了理想与现实、光明与黑暗、希望与绝望等等痛苦而激烈的内心矛盾,更显示了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如《影的告别》中“彷徨于阴暗之间”的回环反复的语句,传达出内心斗争的深刻.《希望》希望与绝望的激烈矛盾.《墓碣文》自我解剖艰难痛苦.三、以辛辣的讽刺针砭圆滑的处世哲学、无聊的围观等病态心理以及黑暗丑恶的社会世态,或以沉痛的笔刻画群众的冷漠麻木.简析《野草》的艺术特色1、《野草》的多数篇什在艺术上采用象征主义的方法,以创造又物质感的形象来表现复杂的内心感受.例:人物如过客;自然景物如天空、枣树都是象征性形象.作品中的故事也都具有象征性形象.2、艺术构思奇特,写梦境的作品有9篇,创造了许多非现实性的形象和境界:如影和人的告别.3、《野草》的艺术境界奇幻、神秘,但表现的是现实性的内容.4、《野草》的语言精致形象,饱含诗情,具有音乐美、绘画美的特点.简析《朝花夕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思想内容:描叙了作者从童年到壮年时期的某些生活片段,具有传记意义.勾勒了从清末到辛亥革命时期的若干社会生活风貌,是一副副世态图和风俗画.贯穿全书的,是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和对封建教育、道德、顽固派的批判.展示了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的某些历史真实,揭示了极为深刻的历史教训.艺术特色:十分注意人物刻画.作者运用白描和画眼睛的方法,创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先生;《范爱农》中的范爱农.文体不很一致.如《狗·猫·鼠》《二十四孝图》《无常》三篇夹叙夹议,描述往事也批判现实穿插交织,有较多的杂文笔法.《藤野先生》《范爱农》重在写人.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以深沉的感情记事怀人,以白描和画眼睛的方法刻画人物,在往事追叙中闪耀着社会批判的锋芒.简析《朝花夕拾》的人物形象一、作为叙事散文,十分注意人物刻画,尤其是写人散文.人物性格鲜明,如长妈妈的朴质、愚昧,范爱农耿直古怪,藤野先生严谨认真.二、刻画人物方法有:运用白描和画眼睛的方法.如范爱农眼球白多黑少.如实描写,如写藤野先生衣着马虎等.饱含感情,常有凝练的抒情文字.三、全书贯穿的人物形象是“我”——作者自己.“我”从充满童心的孩提时代,到身受封建家长制迫害而萌发叛逆思想,离家出走,成为爱国青年等.既具有传记意义,又因注意性格刻画,“我”又是个十分成功的艺术形象.。
鲁迅的生平、创作及对其评价
鲁迅的生平、创作及对其评价1.生平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
母亲鲁瑞,农民的女儿,品格高尚,对鲁迅影响很大。
七岁入私塾“三味书屋”,读诗书经传,但他更喜欢野史、杂记,同时又喜欢美术和民间文艺。
十三岁时,祖父因科场案被捕入狱,父亲又患了重病,家庭由小康而坠入困顿。
十六岁那年,父亲去世,家里“几乎什么也没有了”。
家庭经济地位的变化,使鲁迅饱尝了世态炎凉的况味,看到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封建道德的虚伪。
鲁迅幼年及祖父下狱后常住外婆家,使他有机会接触农民的孩子,了解农民的痛苦生活和勤劳朴素的品质。
所有这些,对鲁迅后来的思想和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1898年5月鲁迅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转入江南矿务铁路学堂。
在南京四年,鲁迅从维新派变法中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和近代自然科学知识。
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使他接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相信“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
1901年12月鲁迅从矿路学堂毕业,怀着“救国救民”的信念决定去日本留学。
次年1月入东京弘文书院学习。
为了表示与满清统治斗争到底、献身祖国解放事业的决心,鲁迅毅然剪掉象征种族压迫的辫子,并存照题诗,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庄严誓言。
1904年鲁迅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以为“日本维新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想借此走“科学救国”的道路。
但严酷的现实使他醒悟到改变“愚弱的国民”的精神尤为重要。
于是弃医从文,立志以文艺来唤起民众。
1906年6月,鲁迅回到东京,积极参加反清爱国的革命活动,翻译与介绍了具有反抗精神的外国小说。
1907年,他写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文章,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以进化论为主要武器,对形形色色的反动思潮进行猛烈的批判,提出改革中国社会的政治主张。
1909年夏,离日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教书。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鲁迅非常兴奋,热情地欢迎、支持这一革命。
鲁迅文学巨擘
鲁迅文学巨擘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和文化评论家。
他的文学作品以冷峻、激烈的笔调,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丑恶,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鲁迅的生平、创作特点以及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鲁迅的生平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后经历了日本留学和医学专业学习。
他的医学背景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素材。
鲁迅毕业后曾任职于各地医院,但他渐渐放弃了医学事业,开始全身心地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化评论。
在他的一生中,他发表了大量的小说、杂文和文化批评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坛的璀璨巨星。
二、鲁迅的创作特点鲁迅的文学作品以犀利的笔触、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文风而闻名。
他经常以冷峻、讽刺的口吻揭示社会的黑暗面,批判当时的封建社会和旧文化。
他的小说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人的悲惨境遇,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例如,《狂人日记》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了一个疯子的心理变态过程,将社会的疯狂与人性的扭曲相结合,呈现了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批判。
另外,鲁迅的作品注重描绘生动的人物形象,他塑造的人物个性鲜明,逼真地展现了当时社会各个层面的人物形象。
三、鲁迅对中国文学的影响鲁迅以他惊人的创作才华和独立思考的精神,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启示了后来的一代作家,使他们认识到文学的责任和使命。
鲁迅的文化批评作品提出了“变革文学,变革中国”的口号,呼吁文学要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他的思想和文学风格影响了很多后来的作家,包括著名的钱钟书、茅盾等人。
同时,鲁迅的文学作品也获得了国内外的认可和赞誉,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
综上所述,鲁迅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巨擘,他的文学作品以冷峻、激烈的笔调,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丑恶,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生平经历、创作特点以及对中国文学的影响,都使他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化符号。
他的文学成就和精神遗产将永远在中国文学史上发光发热,为后人所敬仰。
鲁迅生平创作思想发展三个阶段
鲁迅生平创作思想发展三个阶段鲁迅的生平创作思想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启蒙期、成长期和成熟期。
一、启蒙期(1881-1918):在这个阶段,鲁迅主要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他的早年经历包括观察和反思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这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这一时期,鲁迅深受进化论思想的影响,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变革和进步,才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同时,他也接触了一些西方文化思想,开始关注人性和个人自由等课题。
这个时期的作品主要是一些散文、随笔和短篇小说,例如《狂人日记》、《呐喊》等,这些作品主要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人们的麻木不仁。
二、成长期(1919-1926):在这个阶段,鲁迅逐渐从封建传统中挣脱出来,开始更加深入地思考中国社会的问题。
五四运动期间,他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和自由的思想。
这一时期,鲁迅的作品开始更加关注社会问题,特别是底层人民的生活和命运。
他的作品开始以更加鲜明的形象和更为深刻的社会批评为特点。
这个时期的作品包括《阿Q正传》、《祝福》、《药》等,这些作品通过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民的苦难。
三、成熟期(1927-1936):在这个阶段,鲁迅的思想更为成熟和深刻。
他逐渐明确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和社会主张。
在抗日救亡运动中,他积极参与并发表了许多重要的言论和文章,号召民众为民族生存而斗争。
这一时期,鲁迅的作品更加深入地反映了社会的黑暗面,同时也表现出对人民的深深同情和对民族未来的信心。
他的作品开始注重揭示人性的复杂性,通过人物形象来表达对社会问题的深刻认识。
这个时期的作品包括《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故事新编》等。
鲁迅的创作思想发展与他的生活经历紧密相连。
从早年接受传统教育到五四运动时期的思想启蒙,再到抗日救亡运动的积极参与,鲁迅的思想不断成长和发展。
他的作品不仅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也表现了他对人民的深深关怀和对社会进步的坚定信念。
鲁迅的创作思想不仅影响了当时的读者,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鲁迅的研究报告
关于鲁迅的研究报告鲁迅是中国近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是一位作家、思想家、革命家,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关于鲁迅的研究报告的一些主要内容。
一、鲁迅的生平1. 出生和早年经历: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10月25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家境富裕。
在受到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他也接触到了西方文化。
2. 留学日本和医学经历:鲁迅于1902年赴日留学,就读于早稻田大学医学院。
在此期间,他接触到了日本的政治、文化和文学思潮,对中国的落后和自卑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3. 文学创作与思想转变:在日本期间,鲁迅开始撰写小说和文章,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有《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
这些作品通过对现实社会的揭露和批判,展现了他深厚的思想和对社会的关切。
4. 回国后的活动与影响:回国后,鲁迅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先后在北京大学、广州中山大学等学校任教,并创办了《独立评论》和《新青年》等刊物,推动了中国新文化运动。
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一代文人和知识分子,对中国现代文学和社会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鲁迅的文学思想1. 反对封建文化与旧思想:鲁迅批判传统文化和旧思想,主张反对封建礼教、追求个性与自由,提倡个人独立和自主精神。
2. 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与抨击:鲁迅通过揭露社会的黑暗面,批判社会不公和劣根性,呼吁社会改革和人性的觉醒。
3. 积极探索新文学形式:鲁迅对于文学形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创造性地运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束缚,开辟了现代文学的新风格和新路径。
三、鲁迅的思想影响1. 对文学的影响:鲁迅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他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容对后来的作家和文化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对社会的影响:鲁迅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和批判,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讨论,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觉醒和变革,并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3. 对思想的影响:鲁迅的思想成果拓宽了人们的思维边界,对中国现代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革命和改革思潮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借鉴。
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背景
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背景1. 早年经历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树人,字豫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贫苦的士人家庭。
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对古代文化和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2. 留学日本鲁迅在清朝末年考入了江宁法政学堂预备科,后又考入了同治大学医学堂。
在此期间,他广泛涉猎中外文学,尤其是西方文学,对社会现实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1902年,鲁迅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前往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学习。
3. 文学创作鲁迅在日本期间,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
他以笔名鲁迅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强烈社会批判色彩的小说、散文和杂文,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进行了揭示和抨击。
他的作品犀利、直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政治活动鲁迅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也是一位坚定的革命家。
他积极参与了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和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了重要的宣传工作。
他的文章和演讲为革命事业提供了理论和思想支持。
5. 教育事业除了文学和政治活动,鲁迅还致力于教育事业。
他曾在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担任教职,为培养新一代的知识分子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提倡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的精神,影响了许多学生。
6. 鲁迅的影响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和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文学风格直接、犀利,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陋,引起了社会的共鸣。
他的思想启示了许多人,激发了他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7. 逝世和纪念鲁迅先生于1936年逝世,终年55岁。
他的离世对中国文学界和社会产生了巨大的震动和哀悼。
为了纪念他的贡献,中国成立了鲁迅文学奖,用以表彰对中国文学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作家和学者。
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背景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多重身份。
他的作品和思想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三个发展阶段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新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生平、创作与思想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1881-1917)寻求真理的爱国主义者(37岁之前)包括童少年时期、南京求学时期、留学日本时期、辛亥革命前后。
一、生平1.童少年时期鲁迅于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城内东昌坊口一个日趋衰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
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为豫才,18岁到南京读书时改名为周树人。
鲁迅是他1918年写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7岁进本宅家塾从叔祖父周兆蓝学《鉴略》,12岁又到另一个族叔周子京的私塾读书,同年进本城私塾“三味书屋”读书,直到16岁。
鲁迅13岁时,祖父因科场作弊案监候7年,家庭由此衰落。
16岁时,其父因患水肿病久治不愈而去世。
2.南京求学时期1898年5月,18岁的鲁迅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分在管轮班的机关科学习,并正式改名为周树人。
因不满该校的乌烟瘴气而于翌年1月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编在矿务班,至1902年1月毕业,在南京度过了四年的时光。
这期间,鲁迅经历了洋务运动的尾声、戊戌变法失败、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的入侵等重大历史事件。
3.日本留学时期1902年1月,鲁迅与南京矿路学堂毕业。
1902年3月,他被江南督练公所派往日本留学。
同年4月,入东京弘文学院修习日文及普及速成科,课余研究文学艺术、哲学和历史,并开始了译著活动,至1904年4月30日毕业。
1904年9月,鲁迅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1906年6月中止学医后,回到东京与友人许寿裳等提倡文艺运动,并在1908年加入光复会。
4.辛亥革命前后(这里所说的辛亥革命前后,是指鲁迅于1909年8月从日本回国,到1918年4月他写出小说《狂人日记》是为止这段时间。
)鲁迅归国后,先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任生理学和化学教员,同时担任植物学日籍教师铃木珪寿的翻译。
1910年8月,鲁迅回故乡改任绍兴府中学堂监学兼博物学及生理学教员。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绍兴光复,鲁迅被委任为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
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邀请离绍前往南京任教育部部员。
同年5月5日,鲁迅随部迁往北京,先后担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长和佥事等职。
二、创作1.辛亥革命前后鲁迅在这将近九年的时间里,主要致力于校辑古书的工作,而写作活动比较少。
他先后校辑的有《古小说钩沉》、《嵇康集》等。
1911 年冬,鲁迅创作了短篇文言小说《怀旧》。
在这篇作品中,他尖锐地讽刺了地主阶级惧怕和投机革命的卑劣行径。
另外,他仍注意外国文学和艺术理论的翻译。
三、思想发展1.童少年时期主要思想特征:第一、勤奋好学,热爱知识。
第二、对封建传统思想、封建教育的强烈批判精神。
第三、热爱劳动人民及扶弱抑强的叛逆性格。
第四、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与热切关心民族存亡的爱国思想。
2.南京求学期间的思想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政治思想上,鲁迅对洋务运动感到非常失望,同时初步接受了维新思想的影响。
其二、对封建传统思想的怀疑与反叛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其三、在哲学思想上,鲁迅开始用进化论来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
(新的必胜旧的、将来必胜过去和青年必胜老人,这三点构成了鲁迅进化论信仰即社会发展观的基本特点。
【2012.4填空题】)3.鲁迅在留日时期的主要思想情况是:第一、鲁迅在政治思想上经历了一个从改良维新到革命的发展过程。
第二、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第三、在哲学上,鲁迅提出了“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的主张。
(所谓“掊物质而张灵明”就是强调主观精神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任个人而排众数”就是强调少数天才和英雄人物在创造历史中的作用。
)第四、文艺思想初步形成。
4.辛亥革命前后这一时期鲁迅的思想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辛亥革命由热烈欢呼到严重失望。
(他对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其一、鲁迅认识到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政治上的软弱、妥协,对资产阶级能否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感到绝望。
其二、鲁迅认识到了中国民主革命任务的艰巨性、长期性。
其三、他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尚不觉悟,对辛亥革命也缺乏理解的现实情况,从而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又一重要原因,即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严重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第二、在苦闷和寂寞中继续奋进、战斗。
(鲁迅读佛经起码有两个原因:一是把它作为人类思想史上的一种材料来对待,是从哲学和文学的角度来研究的。
二是鲁迅当时在思想上极度苦闷,在黑暗现实中又一时找不到出路,他可能试图从佛教教义中来求得精神上的某种解脱。
)创作了第一篇小说《怀旧》第三、缅怀古代先贤,从历史遗产中汲取精神力量。
(他整理、研究古籍的主要特点:立足现在,古为今用。
)中期(1918-1927)战斗的革命民主主义者(37岁至46岁左右)包括五四时期、五卅前后、厦门时期、广州时期一、生平1.五四时期(这里的所谓五四时期,是指1918年4月鲁迅创作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始,到1923年年底这一段时间)1918年1月,《新青年》杂志改组,鲁迅与李大钊等一起参加了《新青年》的编辑工作。
从此,鲁迅结识了李大钊,并给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从这年起,鲁迅参加了多方面的社会文化工作。
除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外,还以投稿、帮助组稿或思想指导等方式,支持当时一些倾向进步的报刊,如《新潮》月刊、《晨报》副刊等。
1920年6月22日,鲁迅收到陈望道寄赠的第一个《共产党宣言》的中文译本。
【2012.4填空题】2.五卅前后(这里所说的五卅前后,指的是从1924年起到1926年8月鲁迅赴厦门前将近3年的时间)这时期,鲁迅继续从事多方面的社会文化工作。
这时期,鲁迅除继续在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世界语专门学校、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校任教外,还在集成国际语言学校、黎明中学、大中公学、中国大学等校兼课。
在女师大风潮和“三一八”惨案中,鲁迅坚定地站在进步青年学生一边,热烈支持他们反对封建势力的正义斗争,无情地揭露了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罪行和反动文人陈西滢之流的反动嘴脸。
就在这场斗争中,鲁迅与女师大学生运动的领袖人物许广平产生了真挚的友谊与爱情。
1925年12月12日,许广平以平林为笔名在《国民新报》副刊第八号发表《同行者》,正式表明与鲁迅结为战斗伴侣。
这时期,鲁迅对共产党与马列著作有了进一步的接触。
3.厦门时期1926年8月,“为了暂避军阀官僚‘正人君子’们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前往厦门大学,担任国文系教授。
鲁迅是1926年9月4日抵达厦门的,但因不满于厦大的腐朽沉闷空气,又于1927年1月16日赴广州。
在厦门期间,鲁迅与厦门大学党支部书记罗扬才建立了密切的关系。
4.广州时期鲁迅是于1927年1月18日到达广州的,应中山大学之聘担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
鲁迅在广州共度过约8个半月的时间,因在“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杀中营救学生无效等原因,愤而辞去中山大学职务,于同年9月29日离开广州,前往当时文化斗争的中心上海迎接新的战斗。
二、创作本时期是鲁迅创作的爆发期。
他共写作出版了《呐喊》、《彷徨》两本小说集;《坟》、《热风》、《华盖集》及《华盖集续编》四本杂文集;一本散文诗集《野草》;一本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除文艺创作外,鲁迅还撰写发表了学术专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并翻译了许多外国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和文艺论集。
1.五四时期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猛烈抨击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峰简历及,卓越地显示了文学革命运动的“实绩”。
1919年爆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
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这一年,鲁迅的战斗热情更加高涨。
他又陆续创作了《孔乙己》、《药》等短篇小说,后结集为《呐喊》,并把它称为“遵命文学”。
同时,鲁迅还写出了许多精悍、富有战斗性的杂文,如《我们应该怎样做父亲》等,对封建主义的旧道德和旧文学进行了更为猛烈的批判。
1920-1923年,是五四运动的落潮期。
随着革命的深入发展,新文化运动的统一战线开始分化。
这时期,鲁迅的小说创作有了新的收获,写出了《阿Q正传》《故乡》《风波》等重要作品,后结集为《彷徨》。
但是杂文写作却明显地减少了,不仅1920年一篇未写,就是1921、1923年也只写了三五篇。
2.五卅前后这时期,鲁迅在写作上又获得了大的丰收。
杂文有《华盖集》和《华盖集续编》里的绝大部分篇章以及《坟》里的部分篇章。
小说集有《彷徨》。
散文诗《野草》和散文《朝花夕拾》中的前五篇。
此外,还有一些翻译作品。
3.厦门时期鲁迅在厦门虽然只度过了四个多月的时光,但创作上仍取得了很大成绩。
在这里,他编定了两本杂文集《坟》和《华盖集续编》。
又整理完毕《古小说钩沉》与《汉画像考》。
另外,还撰写了学术著作《汉文学史纲要》,并继续写作在北京期间就已开始的回忆散文。
4.广州时期鲁迅在广州期间,工作十分繁忙,但写作仍很勤奋。
他写了后来收集在《而已集》中的全部杂文和《三闲集》中的部分杂文,并编定了散文诗集《野草》和回忆散文《朝花夕拾》,整理好译稿《小约翰》,纂集了学术著作《唐宋传奇集》,还写了《唐宋传奇集考证》,翻译了后来收集在《思想·山水·人物》中的文章。
三、思想发展1.五四时期的思想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政治思想上,基于强烈的民主主义要求,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
第二、站在时代前列,积极发现和支持新事物。
第三、深沉思索如何唤醒群众的问题。
(在这方面,鲁迅具体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其一、国民性问题。
其二、农民问题。
其三、妇女问题。
妇女解放的程度乃是衡量社会解放的天然尺度。
在关于妇女解放问题的论述上,鲁迅达到了相当高的思想水平,他的卓越见解是:a.鲁迅认为妇女的解放,只是整个社会解放的一部分,它的最终解决不能仅靠个性的解放,靠离家出走。
b.鲁迅认为妇女要解放,还必须掌握经济权。
)第四、进化论与唯心史观仍在鲁迅的思想中占有显著地位。
第五、热烈赞颂十月革命“是新世纪的曙光”。
2.五卅前后本时期,随着中国革命运动的迅猛发展和马列主义的深入传播,鲁迅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及文艺思想都有新的发展。
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具有强烈的反帝思想。
第二、能用阶级观点分析社会问题。
(本时期,鲁迅阶级论的思想因素有明显的增长。
首先表现在他对青年的看法上。
其次还表现在他对某些日常生活现象的分析上。
)第三、十分明确地认识到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意义。
第四、对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
第五、鲁迅本时期文艺思想的主导倾向是现实主义。
3.厦门时期主要思想情况是:第一、进一步认识到青年有优劣之分,好坏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