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二章大气的热能与温度27页PPT

合集下载

气象学与气候学ppt课件

气象学与气候学ppt课件
氮+氧+氩=99.95%
13
干洁空气的组成结构
14
④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大气保温效应) ⑤ 臭氧(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图大气臭氧浓度随高度的变化
15
图各高度上氧和氮的组成比例
16
2. 水汽(唯一发生相变的大气成分) (1)来源:陆面、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 (2)含量: 占整个地球总水量的0.001% (3)重要性:产生天气变化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地面和低
气象观测:地面观测、高空观测、遥感技术 天气与气候分析:天气气候图分析、四维分
析、统计分、诊断分析 天气与气候的数值模拟
8
0.4 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发展简史
1. 萌芽时期 :十六世纪中叶以前 感性认识和经验形成阶段,萌芽时期我国和希腊是露过锋芒的,气象学与天文学 是混在一起的,可以说具有天象学的性质。
34
2.3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有两部分: 直接辐射:太阳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 接投射
到地面上。 散射辐射:经过散射辐射后自天空投射到地面
上。
二者之和称为总辐射。
35
1、直接辐射:
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 度
(1)太阳高度角(h): 太阳光线与水平面间的 夹
角;h不同, 地表单位面积上所获得的太
21
1.2.3 中间层(55~80km) 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降低; 对流运动强烈(又称为上对流层)。
22
1.2.4 暖层(80~800km) 温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增高; 空气处在高度电离状态(又称为电离层)。
23
1.2.5 散逸层(暖层以上) 空气极其稀薄,温度高; 空气质点运动速度快,大气质点不断逃逸到

大气的热能和温

大气的热能和温

电磁波谱
不同电磁波的具体波长范围
名称
紫外线
可见光
近红外

中红外

线
远红外
超远红外
毫米波


厘米波
分米波
波长范围 100埃~0.4微米 0.4微米~0.76微米 0.76微米~3.0微米 3.0微米~6.0微米 6.0微米~15微米 15微米~1000微米
1~10毫米 1~10厘米 10厘米~1米
(三)辐射差额
定义: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不仅不停地向外放出辐射能, 而且还不停地吸收别的物体放出的辐射能,在某一时段内, 收支差额即为辐射差额额。
若:
收入>支出
差额为正
温度升高
收入=支出
差额为零
温度不变
收入<支出
差额为负
温度降基尔霍夫定律 2、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 3、维恩定律
反射 Qr
Qa 吸收 能量守恒:Qa+Qr+Qd=Qo
透射 Qd
Qa / Qo +Qr / Qo +Qd / Qo =1 a + r + d =1
吸收率 反射率 透射率 分别表示物体对辐射吸收、反射和透射的能力
(二)物体对辐射的吸收、反射和透射
Qa Qr Qd 1 QO Qo Qo
a + r + d =1 吸收 反射 透射
一、辐射的基本知识
• (一)辐射与辐射能
• 在物体中,带电粒子在原子或分子内部的振动可以 产生电磁波。由于带电粒子作热运动时具有加速度, 而且有不同的频率,因而发出各种不同波长的电磁 波。
• 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以电磁波的方式向四周放射 能量。

《气象学与气候学》课件

《气象学与气候学》课件

气象学基本概念和定义
1 气象要素
介绍气温、湿度、气压等气象要素的基本概念。
2 气象现象
解释雷暴、云层和气象灾害等常见气象现象。
3 气象学方法
探讨气象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方法与技术。
大气成分和结构
成分
描述大气中主要的气体成分, 如氮氧等。
层次结构
解释大气分为不同的层次, 如对流层、平流层等。
影响因素
探讨影响大气成分和结构的 因素,如人类活动与自然过 程。
《气象学与气候学》PPT 课件
本课件将介绍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从大气成分到气候变化, 让您深入了解气象科学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气象学与气候学的概述
1 定义与关系
2 历史演变
了解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区别与联系。
探索气象学与气候学领域的发展历程。
3 现代应用
展示气象学与气候学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人为因素
分析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如温室气体排放。
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和研究进展
1
温度上升
解释全球变暖和气温上升的趋势。
2
海平面上升
探究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的现象。
3
极端天气
讨论频繁发生的极端天气事件,如飓风和洪灾。
计进行观测。 使用湿度计进行观测。 采用气压计进行测量。
气象预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
气象观测
收集气象数据以了解当前天气状况。
2
气象模型
利用数学模型预测未来天气情况。
3
预报技术
介绍各种预报技术,如数值天气预报。
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自然因素
探讨太阳辐射、地球运动等自然因素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气象气候学第二章 大气的热能与温度

气象气候学第二章  大气的热能与温度

气象学与气候学
METEOROLOGY & CLIMATOLOGY
第二章 大气的热能与温度
辐射强度( ) 辐射强度(I) 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垂 是指单位时间内, 直于选定方向上的单位面 积的辐射能。 积的辐射能。
气象学与气候学
METEOROLOGY & CLIMATOLOGY
第二章 大气的热能与温度
气象学与气候学
METEOROLOGY & CLIMATOLOGY
第二章 大气的热能与温度
(3)维恩(Wein)位移定律 )维恩( ) 根据研究, 根据研究,黑体单色辐射强度极大值所对应的波长与其 绝对温度成反比, 绝对温度成反比,即: λmT=C 上式称维恩位移定律。如果波长以微米为单位, 上式称维恩位移定律。如果波长以微米为单位,则常数 C=2 896µm· K。上式表明,物体的温度愈高,其单色辐 。上式表明,物体的温度愈高, 射极大值所对应的波长愈短;反之,物体的温度愈低, 射极大值所对应的波长愈短;反之,物体的温度愈低, 其辐射的波长则愈长。 其辐射的波长则愈长。
气象学与气候学
METEOROLOGY & CLIMATOLOGY
第二章 大气的热能与温度
(2)斯蒂芬 玻耳兹曼定律 )斯蒂芬-玻耳兹曼定律 由实验得知, 由实验得知,物体的放射能力是 随温度、波长而改变的。 随温度、波长而改变的。随着温 度的升高, 度的升高,黑体对各波长的放射 能力都相应地增强, 能力都相应地增强,物体放射的 总能量也会显著增大。 总能量也会显著增大。
设投射到物体上的总辐射能为Q 被吸收的为Q 设投射到物体上的总辐射能为 0,被吸收的为 a,被反射的为 Qr,透过的为 d。根据能量守恒原理:Qa+Qr+Qd=Q0 透过的为Q 根据能量守恒原理: 经变化得: 经变化得:Qa/ Q0+Qr/ Q0+Qd/ Q0=1 式中左边第一项为物体吸收的辐射与投射于其上的辐射之比, 式中左边第一项为物体吸收的辐射与投射于其上的辐射之比, 称为吸收率( ); );第二项为物体反射的辐射与投射于其上的辐 称为吸收率(a);第二项为物体反射的辐射与投射于其上的辐 射之比,称为反射率( ); );第三项为透过物体的辐射与投射于 射之比,称为反射率(r);第三项为透过物体的辐射与投射于 其上的辐射之比,称为透射率( ), ),则 其上的辐射之比,称为透射率(d),则a+r+d=1。 。

气象学 第二章 大气的热能和温度

气象学 第二章 大气的热能和温度

5.水相变化:潜热交换
(二)气温的绝热变化
1.干绝热过程
假定有一个空气团(干空气或远离饱和的空气) 由低空升到高空 高空的气压要相对低一些 空气团将会膨胀→ 对外作功→ 内能减少→ 温度下降
柏淞方程:T/T0=(P/P0)0.286 干绝热直减率γd ≈0.98℃/100m
一般取为1℃/100m
到正午,太阳辐射达 到最强,由此,地面吸收 的太阳辐射便逐渐减少, 但得失之间仍然是得大于 失,地面仍然处于热量储 存状态,故地面温度继续 升高,直到午后1点左右, 地面达到收支平衡,地面 温度也就达到最高。 至此,其热量由储存转为损失,地温 开始下降。由于地面的热量传递到空气需 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气温一般在午后2点 左右达到最高。
到该物体上的所有波长的辐射都能全部吸收,则该物体被称为黑体。即 a=1,r=d=0。一切非黑体的吸收率都小于1。

如果某一物体对辐射的吸收率小于1,但吸收率不随波长而变,即吸收
率对所有波长来说都是小于1的常数,则此种物体被称为灰体。

实际上,自然界并不存在真正的黑体和灰体。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例
如在一定的波长范围内,我们可以把某些物体近似地看成黑体或灰体。
吸收甚微
臭氧
氧气
固液 微粒
由于大气中主要吸收物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带都基本位于太 阳辐射光谱两端能量较小的区域,因而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 不大。也就是说,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并不多,特别对于 对流层大气来说,太阳辐射不是主要的直接热源。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
① 分子散射(蕾利散射): 原因:空气分子的直径小于太阳辐射的电磁波波长。 规律:在此前提下,波长越短,散射越强,散射能 力与波长的4次方成反比。 例子:雨过天晴,天空呈青蓝色,因为青蓝色光波 长较短,容易被散射。 ② 粗粒散射 原因:固液微粒的直径大于太阳辐射的电磁波波长。 规律:辐射的各种波长同样地被散射。 例子:尘埃雾粒较多时,天空呈灰白色;浪花之白 色。

【2021】气象学原理与气候学第二章.完整资料PPT

【2021】气象学原理与气候学第二章.完整资料PPT


B
A
C
(3)气象要素(指温度、气压、湿度、风向、风速、
辐射等)的水平分布不均匀
2、平流层(stratosphere)
平流层的主要特征: (1)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 升高 (2)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3)水汽含量极少,大多 数时间天气晴好
3、中间层(meosophere)
特征:气温对高度的增加迅 速降低,气流有强烈的垂直 运动,故又称为高空对流层。 其顶部的气温可降至- 113℃~-83℃。
为正值,通常以 表示, 即
。 T
Z
0 表示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0 表示气温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这种气层称
为逆温层;
0 表示气温随高度不产生变化,这种气层称为等
温层。
根据温度、成分、电荷等物理性质,同时考虑 大气的垂直运动状况,将大气分为对流层、平 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五层。
分布: 10~50㎞高度的平流层大气中,极大值在20~30 ㎞ 高度之间。
平流层臭氧的作用: (1)阻挡强紫外辐射到达地面,保护了地球上的生 命。 (2)臭氧层吸收的太阳紫外辐射能量使平流层大气 增温,对平流层的温度场和大气环流起着决定性作用。
对流层内的臭氧是一种大气污染物
(1)是一种强氧化剂,能促进二氧化硫的氧化及氮 氧化物的转化,这些过程是酸雨和光化学烟雾的主要 成因之一;
4、热层(thermosphere)
特征: (1)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迅 速升高。 (2)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 态。
五颜六色的极光
5)散逸层(exosphere )
大气的最高层,温度 随高度很少变化;大 气粒子经常散逸到宇 宙空间,是大气圈与 星际空间的过渡地带。
第二节 主要的气象要素

二大气的热能和温度PPT课件

二大气的热能和温度PPT课件

❖ 气象学着重研究的是太阳、地球和大气的热辐射, 它们的波长范围大约在0.15—120μ之间。在气象学中, 通常以焦耳(J)作为辐射能的单位。
❖ 在平行光辐射的特殊情况下,辐射强度与辐射通 量密度的关系为:
I=E/cosθ 式中θ为辐射体表面的法线方向与选定方向间的夹 角。
❖ 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选定方向上的单位面 积,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能,称为辐射强度。常以符 号I表示。
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体球,它的表面温度约为6000K,
内部温度更高。根据维恩定律可以算出太阳辐射最强的波长
m为0.475微米。这个波长是在可见光范围内相当于青光部分,
因此,太阳辐射主要是可见光线(0.4—0.76微米),也有不可
见的红外线(>0.7611微米)和紫外线(<0.411微米),但在数
量上不如可见光多。在全部辐射能之中,波长在0.15—4微米
(二)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
太阳辐射先通过大气圈,然后到达地表,由于大 气对太阳辐射有一定的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使投 射到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能完全到达地面,所以在
地球表面所呈现的太阳辐射强度比1367W/m2小。
曲线1是大气上 界太阳辐射光 谱;曲线2是臭 氧层下的太阳 辐射光谱;曲 线3是同时考虑 到分子散射作 用的光谱;曲 线4是进一步考 虑到粗粒散射 作用后的光谱; 曲线5是将水汽 吸收作用也考 虑在内的光谱, 它也可近似地 看成是地面所 观测到的太阳 辐射光谱。
λmT=C
(2—13)
常数C=2896微米·度
(2—13)式表明,物体的温度愈高,其单色辐射极
大值所对应的波长愈短;反之,物体的温度愈低,其 辐射的波长愈长。
二、太阳辐射
(一)太阳辐射光谱和太阳常数 以T=6000K时,根据黑体辐射公式计算的黑体光

气象学与气候学课件02大气的热能和温度

气象学与气候学课件02大气的热能和温度

3、维恩位移定律
根据研究,黑体单色辐射强度极大值所对 应的波长与其绝对温度成反比,即
λmT=C (C为常数) 上式表明:物体的温度愈高,其单色辐射 的极大值所对应的波长愈短;反之物体的 温度愈低,其辐射的波长愈长。
二、太阳辐射
太阳一刻不停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 间放射出巨大的能量,这就是太阳辐射 能,简称太阳辐射。
2、太阳常数——就日地平均距离来 说,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 的1平方厘米面积内,1分钟内获得 的太阳辐射能量,称太阳常数 (I。)
(二)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
对比曲线1和5可以看出太阳辐射光谱 穿过大气后的主要变化有:
①总辐射能有明显的减弱; ②辐射能随波长的分布变得极不规则; ③波长短的辐射能减弱的更为显著。
如果dt时间内通过ds面积的辐射能为dΦ ,
那么辐射通量密度可表示为:
E= dΦ / dt ds
(4)辐射强度I—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 于选定方向上的单位面积(单位立体角内) 的辐射能,称为辐射强度,单位是W/M2。
(5)E与I之间的关系:
辐射强度与辐射通量密度有密切关系, 在平行光辐射的特殊情况下,辐射强度 与辐射通量密度的关系为
第二章 大气的热能和温度
第一节 太阳辐射
一、关于辐射的基本知识
(一)辐射与辐射能 1、定义
辐射——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以电磁波 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传播能量的 方式叫辐射。 辐射能——以辐射的方式向四周输送的能 量,叫辐射能,简称辐射
辐射能是通过电磁波的方式传播的,电磁波 的波长范围很广,如下图所示。
(2)对不同物体,放射能力较强的物体, 其吸收能力也较强,放射能力较弱,吸收 能力也较弱。
(3)对于同一物体,如果在某温度下,它 放射某一波长的辐射,那么,在同一温度 下,它也吸收某一波长的辐射。

气象学与气候学 第二章 大气的热能和温度

气象学与气候学 第二章 大气的热能和温度

黑体的温度与其辐射光谱联系起来了。即使对非黑体,只要知道它们
的温度和吸收率,利用基尔荷夫定律,它们的辐射能力也可以确定。
2006-09-13
6
太阳辐射光谱和太阳常数
• 图2.5太阳辐射光谱是如何绘出的? • 所以:
太阳表面温度6000K,太阳辐射最强的波长为0.457微米,称短波辐 射,太阳中心为2万多度。 大气约250K,大气辐射称长波辐射 地面约300K,地面辐射称长波辐射
• 这种辐射能量的现象又叫热辐射。热辐射 是传递热量的一种方式,以光速传播,既 不靠介质,也不靠对流。
2006-09-13
2
• 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称辐 射通量密度(E),单位是W/m2。
• 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选定方向上的单 位面积(对球面坐标系,即单位立体角) 的辐射能,称为辐射强度(I)。其单位是 W/m2 或W/sr。
2006-09-13
10
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 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决定于地表面的性质和状态。 • 陆地表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约为10%—30%。其中深色土
比浅色土反射能力小,粗糙土比平滑土反射能力小,潮湿土 比干燥土反射能力小。 • 雪面的反射率很大,约为60%,洁白的雪面甚至可达90%。 • 水面的反射率随水的平静程度和太阳高度角的大小而变。当 太阳高度角超过60°时,平静水面的反射率为2%,高度角 30°时为6%,10°时为35%,5°时为58%,2°时为79.8 %,1°时为89.2%。对于波浪起伏的水面来说,其平均反射 率为10%。因此,总的说来水面比陆面反射率稍小一些。
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
它是波长与温度的函数。
太阳表面温度6000K,太阳辐射最强的波长为0. 太阳辐射光谱和太阳常数

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二章 第一节 太阳辐射ppt

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二章 第一节 太阳辐射ppt
斯蒂芬 — 玻耳兹曼定律和维恩位移定律是测量高温、遥感 和红外追踪等的物理基础。
• 黑体的总放射能力与它本身的绝对温度 的四次方成正比:
• ET=σT4 , σ为斯—玻常数。
• 可计算出黑体在T时的辐射强度,也可 由黑体的辐射强度求得其表面温度。
维恩 (Wilhelm Wien 德国人 1864-1928) 热辐射定律的发现
等各种颜色组成的光带,其中红光波长最长,紫光波长最短。其他各色 光的波长则依次介于其间。波长长于红色光波的,有红外线和无线电波; 波长短于紫色光波的,有紫外线,X射线、丫射线等,这些射线虽然不 能为肉眼看见,但是用仪器可以测量出来(图2-1)。
v气象上着重研究的是太阳短波辐射(0.15-4 µm) 和地气长波辐射(3-120 µm)。
4
一、辐射的基本知识
3. 波长:电磁波长范围有很大的差异,如宇宙射线的波 长为10-10 微米,而无线电波长可达几公里根据波长可将 电磁波分为γ射线、χ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 无线电波。
气象学研究的是太阳、地球、大气的热辐射,他们的 波长范围大约在0.15~120微米。
可见光经三棱镜分光后,成为一条由红、橙、黄、绿、青、蓝、紫
等。各种波长的太阳辐射都要被散射。 如:当空中存在较多的尘埃、或雾等粗 粒时,太阳辐射的长短波都被同等的散 射,使天空呈现灰白色,也叫漫射。
云层、尘埃具有强烈的反射作用对各种波段的光都反射,因
而呈白色。随着云层增厚反射能力也增强。平均为50%——
55%:高云25%;中云50%;低云65%;薄云10-20%;厚云 90%。
纬度越低总辐射越大。反之,越小。
一般情况下,一年中总辐射量最大的时候往往不会 出现在雨季云量最大的时间。在我国北方出现在雨季到 来之前的5、6月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 T0 dT
将 d
dT' dZ

dT dZ
代入上式有:
T' T0 d dZ ,T T0 dZ (对于未饱和空气干空气按 γd 变化)
∴T T' ( d )dZ ………………………………………③
将③代入②式,得
2006-9-30
F1
G
d
T
dZm' g
4
讨论: <1> d 0
2006-9-30
1
大气稳定度(atmospheric
stability)
• 大气稳定度是指气块受任意方向扰动后,返回或远离原平 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 它表示在大气层中的个别空气块是否安于原在的层次,是 否易于发生垂直运动,即是否易于发生对流。假如有一团 空气受到对流冲击力的作用,产生了向上或向下的运动, 那末就可能出现三种情况:
2006-9-30
12
• 类似地可引出表示温度变化的特征量:
• 平均温度(mean temperature):日平均温度、年 平均温度
• 振幅(amplitude) — 又叫变幅、较差(range),即 一个周期中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
• 日较差(diurnal range) :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 低值之差 。
大气稳定度(atmospheric stability)
• 空气在上升过程中的绝热变化是大气中降温最快 的过程;
• 上升过程中的绝热变化会导致水汽的凝结,这是 大气中云、雾、雨、雪形成的最重要的原因;
• 因此,判断大气中是否会产生云雾,主要就是看 大气中是否会产生上升运动;
• 判断空气是否会产生上升运动,就要看空气在铅 直方向上位置稳定的程度,即大气稳定度。
一般实验时用此法,但不实用,实际应用中常用另一种方法。 ②用位温梯度判别

Z
T
d
Z
0,
d时,气层稳定

Z
0,
d时,气层不稳定
Z
0,
时,气层中性
d
2006-9-30
7
③用层结曲线(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曲线)和状态曲线(即上 升空气块的温度随高度的变化曲线)的分布来判断大气稳定度。
1、如果空气团受力移动后,逐渐减速,并有返回原来高度 的趋势,这时的气层,对于该空气团而言是稳定的 (stable) ;
2、如空气团一离开原位就逐渐加速运动,并有远离起始高 度的趋势,这时的气层,对于该空气团而言是不稳定的 (unstable) ;
3、如空气团被推到某一高度后,既不加速也不减速,这时 的气层,对于该空气团而言是中性气层(neutral) 。
3) 地形(geographical relief):凸地变幅小,凹地 变幅大,因为凹地白天散热慢,夜间有效辐射强
4) 下垫面性质(features of underlying surface): 水面上日较差小,陆地上大
2006-9-30
2
判断大气稳定度的基本方法
气块在受到扰动后上升z高度后自身产生的加
速度取决于气块受到的合力。
气块受到的合力为浮力与重力之差:
F= mg-m’g =(-’) V g
, P, T
单位质量气块所受的力就是加速度,所以合
力产生的加速度:
’, P’, T’
用状态方程代入:
a T'T g T
由此可见空气的稳定度取决于 气块与周围空气的温度差。
2006-9-30
z
0 , P0 , T0 0 , P0 , T0
3
∴RT ' RT' => T ' ' T
F1
G
'Vg
' m'
'
g
'
1m'
g
T
'T T
m'
g
……②
设气块在起始位置高度的温度和环境温度相同,均等于 T0,于是:
T' T0 dT'
平展型 扇型
漫烟型 熏烟型
波浪型
锥型
爬升型 屋脊型
2006-9-30
11
大气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 气温随时间的变化有两种周期:年变化和 日变化。
• 气温的周期性变化类似于正弦函数的变化, 因此可用与正弦函数类似的几个特征量来 表示其变化规律。
• 表示正弦函数的特征量有: • 平均值 • 振幅 • 位相
气块上升时,dZ↗,F1 G 0 a 0 ,符合不稳定条件;
气块下降时,dZ↘。F1 G 0 a 0 ,符合不稳定条件。
∴ d 0 无论上升、下降均属于不稳定状态。 <2> d 0
气块上升, dZ↗,F1 G 0 a 0 ,稳定状态;
气块下降,dZ↘。F1 G 0 a 0 ,稳定状态。
2006-9-30
8
稳定度的综合判定方法:
综合干空气和未饱和湿空气的判定方法,可归纳如下:
<m 绝对稳定 m < <d 对干空气稳定,湿空气不稳定,此为条件性
不稳定;
>d 绝对不稳定。
以上判定方法可用如下的数轴表示:
m 条件性不稳定 d
绝对稳定 干稳湿中性
干中性 绝对不稳定 湿不稳
2006-9-30
在此状态下,不易扩散。
γ=0 等温;γ<0 逆温是稳定状态中更稳定的状态。
d 0 <3>
F1 G 0 a 0 ,中性状态。 2006-9-30
5
2006-9-30
6
∴ 判断大气是否稳定:
对于未饱和空气、干空气,可利用 d 0 来判断;
而对饱和空气而言,用 m 0 来判别,
9
不稳定能量
• 不稳定能量就是气层中可使单位质量空气 块离开初始位置后作加速运动的能量。
• 气层能提供给气块的不稳定能可分为下述 三种情况:
2006-9-30
10
大气稳定度对大气污染的影响
• 大气稳定度对烟流扩散有很大的影响,不同稳定度导致从烟囱 排出的烟羽形状不同。下面是与稳定度有关的五种典型烟流:
• 年较差(annual range) :一年内最热月与最冷月 的月平均温度之差06-9-30
13
• 气温的周期性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diurnal variation) : 近地层气温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下垫面温度 的变化,变化特点有:
1、位相比地面落后,且随高度的升高而 推迟。1.5m高处日最高温度出现在14~15 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振幅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
2006-9-30
14
• 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
1) 纬度(latitude):日较差随纬度减小。因高纬度 白天气温低、夜间有效辐射少。
2) 季节(season) :夏季大、冬季小,但最大在春 季,最小在冬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