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技术设计书1
E级GPS测量技术设计书
![E级GPS测量技术设计书](https://img.taocdn.com/s3/m/f6eb06a5cc22bcd126ff0c2e.png)
E 级GPS 测量技术设计书一、任务概述为巩固此学期所学的GPS控制测量,安排了此次实习,本次实习要求通过GPS定位测量综合训练,掌握布设GPS控制网的方法,培养自身的测量能力,熟悉GPS技术。
能使用GPS进行静态数据的采集并且数据处理,可以完整的整理出坐标数据。
本次实习先布设E 级GPS控制网,再进行GPS控制测量。
二、测区概况本测区位于xxxx,地势相对比较平坦,视野也较开阔,我们选的点尽量选在地势较空旷开阔的地方,以减免一些不必要的干扰。
由于条件限制,有两个点位于马路边,由于马路边行人,大型车辆比较多,这可能给测量带来一定的不便和误差。
其他总体情况还是比较良好。
三、测量依据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2、《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99);3、《公路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JTJ/T066—98);4、《数字产品质量要求》(GB17491.1);四、已有资料利用情况此次测量任务利用分布在xxx和xxx三个已知点D1、X2、X1,经过对这两点的分析可知,这三点的坐标系统与此次测量所用坐标系统相同,点位保存完整,精度及等级也能达到本次测量要求,无需进行换带计算。
只需将此已知数据引入测区即可。
五、主要的作业方法和技术规定此次实习所用的仪器是南方测绘型号的GPS,此GPS操作简单,只需进行静态选择,主要的技术指标是针对选点和外业观测的,具体技术指标如下:1、GPS测量主要技术要求(1)平均边长表1 GPS网中各点平均边长AA A B C D E平均距离1000 300 70 10~15 5~10 0.2~5 (2)外业观测要求表2 各级GPS测量基本技术要求规定AA A B C D E卫星截止高度角(°)10 10 15 15 15 15 同时观测有效卫星数≥4 ≥4 ≥4 ≥4 ≥4 ≥4 有效观测卫星总数≥20 ≥20 ≥9 ≥2 ≥4 ≥4观测时段数≥10 ≥6 ≥4 ≥2 ≥1.6≥1.6表3 观测技术要求AA A B C D E时段长度min静态≥720≥540≥240≥60≥45≥40 快速静态双频+P(Y)码- - - ≥10≥5 ≥2双频全波- - - ≥15≥5 ≥2级别项目级别项目级别项目单频或双频半波- - - ≥30≥5 ≥2采样间隔S静态30 30 30 10~3010~3010~30 快速静态- - - 5~5 5~155~15时间中任一卫星有效观测时间min静态≥15 ≥15 ≥15 ≥15≥15≥15 快速静态双频+P(Y)码- - - ≥1 ≥1 ≥1 双频全波- - - ≥3 ≥3 ≥3 单频或双频半波- - - ≥5 ≥5 ≥5注:1、在时段中观测时间符合表7中第七项规定的卫星,为有效观测卫星;2、计算有效观测卫星总数时,应将各时段的有效观测卫星数扣除其间的重复卫星数;3、观测时段长度,应为开始记录数据到结束记录的时间段;4、观测时段数≥1.6,指每站观测一时段,至少60%测站再观测一时段。
G N SS技术设计书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G N SS技术设计书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4904af56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b9.png)
G N SS技术设计书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哪些G N SS技术设计书包括哪些内容。
技术设计书,主要内容:①任务来源及工作量;②测区概况;③布网方案;④选点埋石;⑤观测;⑥数据处理;⑦完成任务的措施。
注释:G N SS技术设计书作业模式及使用范围。
一、经典静态定位模式作业方法:两台或两台以上接收机分别放置在基线的两端同步观测四颗以上卫星,时段长45 — 120分钟。
适用范围:建立全球性或国家级大地控制网,建立地壳运动监测网、建立长距离检校基线、进行岛屿与大陆联测、钻井定位及精密工程控制网的建立等。
二、快速静态定位作业方法:选测区中部安置一个基准站,另一接收机作为流动站,每站观测数分钟。
适用范围:控制网的建立及加密、工程测量、地籍测量、大批相距百米左右的点位定位。
三、准动态定位1、作业方法:在基准站上安置接收机,连续观测可见卫星,将流动站接收机置于1号点观测,在保证卫星不失锁的情况下,分别观测2、3、4 · · · 各点数秒钟。
适用范围:开阔地区的加密控制测量工程定位及碎部测量、剖面测量及线路测量等。
四、往返式重复设站作业方法:在基准站上安置接收机,连续观测可见卫星,流动站接收机置于每站观测12分钟;之后,逆序观测各点12分钟。
适用范围:控制测量及控制网加密、取代导线测量及三角测量、工程测量及地籍测量等五、动态定位作业方法:在基准站上安置接收机,连续观测可见卫星,流动站接收机先在出发点上观测分钟,然后,流动站接收机自出发点连续观测。
适用范围:精密测定运动目标的轨迹、测定道路中线、航道、河道测量。
六、实时动态测量RTK实时动态(RTK)测量技术是以载波相位观测量为根据的实时差分GPS测量技术,定位技术精度高,可以全天候作业,可以实时的给出观测站的观测站的定位结果和定位精度。
RTK的作业模式:1、快速静态测量,可用于城市矿山等区域性的控制测量工程测量和地籍测量等2、准动态测量,主要用于地籍测量,碎部测量,路线测量和工程放样。
E级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E级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https://img.taocdn.com/s3/m/d7e1f445a8114431b80dd848.png)
E级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XXX建筑工程设计院二0一四年二月目录1、作业技术流程2、技术要点2.1准备工作2.2技术设计2.4选点埋石2.5野外观测2.6数据处理2.7平差计算2.8质量检查与自检报告2.9技术报告3.0成果整理与提交3、范例1、作业技术流程E级GPS控制测量在地形测量、地籍测量中一般是测区的首级平面控制,控制网的精度保证是后续其它工序的基础。
E级GPS控制测量工作时一般按下列流程进行工作:准备工作→技术设计→选点埋石→野外观测→数据处理→平差计算→质量检查与自检报告→技术报告→成果整理与提交。
2、技术要点2.1准备工作E级GPS控制测量的准备工作主要有:熟悉工程的合同或协议,了解委托单位对工程的特殊要求。
收集与测区有关的高等级控制点成果及相关资料,收集需用的地形图资料、技术标准,按规范或委托单位的要求制作标石,对参加施工的仪器设备按要求进行检验或校验。
进行现场踏勘了解测区现状和已知高等级控制点的保存情况,为技术设计做好准备。
准备施工的其它后勤保障工作。
2.2 选点埋石2.2.1 选点1.选点人员应由熟悉GPS测量技术及地质技术的人员承担。
选点前必须充分研究专业设计书;充分认知测区的地理、地质、水文、气象、验潮等环境信息;熟悉可利用的各种设施、位置环境、交通、水电等信息。
2. 选点人员应收集测区地质资料,实地勘察选定点位。
同时考察卫星通视环境与电磁干扰环境,确定可用标石类型、记录点之记有关内容,实地树立标志牌、拍摄照片等。
选点(埋石)所占用的土地,应得到土地使用者或管理者的同意。
3.点位应选择在稳定坚实的基岩、岩石、土层、建筑物顶部等能长期保存、满足观测条件的地点,并做好选点标记。
点位尽可能位于地面,城区内应尽量选在楼顶上,以便于保存和通视。
点位应尽量选在交通便利,方便观测的位置。
4.选点时应避开环境变化大,测量标志难以永久保存的地点,如易受水淹的河床、低地、靠近铁路、公路、已规划的易受施工影响有剧烈震动的地点。
第六章_GPS测量技术设计
![第六章_GPS测量技术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ef0e11e6edb6f1aff001fcb.png)
同步观测:两台或两台以上接收机同时对同一组卫 星进行的观测。
同步观测环:三台或三台以上接收机同步观测获得 的基线向量所构成的闭合环,简称同步环。
GPS网的几个基本概念
独立基线:对干N台GPS接收机构成的同步观测环,有 J=N×(N-1)/2条同步观测基线,其中独立基线数为N一 1。独立基线之间没有相关性。 独立观测环:由独立观测所获得的基线向量构成的闭 合环,简称独立环。
天线高:观测时刻天线相位中心到测站中心标准的距 离。
GPS网的特征条件的计算
GPS网的特征条件的计算
GPS观测时段: S=n×m/N
n为需要布设的GPS点数
m为每个点的观测次数 N为接收机台数
GPS网特征条件参数
GPS网特征条件参数 GPS网特征条件计算式
总基线数
必要基线数 独立基线数 多余基线数
第六章 GPS测量的技术设计
本章主要内容:
1,GPS测量的精度设计、密度和基准设计 2,GPS控制网的图形设计及设计原则
3,GPS观测纲要设计
4, GPS技术总结和资料上交
重点是GPS控制网的图形设计。
第一节 GPS测量技术设计
GPS测量的流程
项目立项 技术设计 测量实施 数据处理 成果验收
(2)同步闭合环的闭合差较小只能说明基线向量的计 算合格,并不能说明GPS边的观测精度高,也不能发现 接收的信号受到干扰而产生的某些粗差。
关于同步环和异步图形的几点说明
(3)为了确保GPS观测效果的可靠性,有效地发现观 测成果中的粗差,必须使GPS网中的独立边构成一定的 几何图形。这种几何图形可以是由数条独立边构成的 非同步多边形(亦称非同步闭合环)。当GPS网中有若 干个起算点时,也可以是由两个起算点之间的数条GPS 独立边构成的附合路线。
E级GPS平面控制网技术设计书
![E级GPS平面控制网技术设计书](https://img.taocdn.com/s3/m/b555569bcc7931b765ce15b3.png)
E级GPS平面控制网技术设计书1、概述本次gps平面控制测量任务和作业容是位于北部松花江主航道北侧,为配合本次控制测量课程设计任务,需在江心岛开发区约4.2平方公里的测区围建立E级GPS平面控制网。
2、测区自然地理概况和已有资料2.1、测区自然地理概况测区位于省市北部松花江主航道北侧,是松花江泛洪区自然形成的梭形岛,为河漫滩湿地。
该岛地理位置优越,南北与市区相望,西隔宾洲铁路桥与太阳岛相望。
测区东西长约4.5公里,南北最宽约1.3公里,面积达4.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15米,位于松花江中游,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长夏短,全年平均降水量569.1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0%。
四季分明,冬季1月平均气温约零下19度;夏季7月的平均气温约23度。
测区围:测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26度37分—126度40分北纬:45度48分实测围呈不规则形状,围面积约4.2平方公里。
2.2、测区已有资料成果情况测区有google earth卫星遥感图一幅,该图可供图上选点。
此外,测区有校区控制三角点2个,其数据如下:3、测量技术设计依据(1)GB-T-18314-2009《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2)CJJ 73-97《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3)CH 1002-95《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4)CH 1003-95《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5)CH / T1004《测绘技术设计规定》(5)CJJ -8-99《城市测量规》4、使用仪器本次测量采用的GPS接收机型号是南方北极星GPS 9600,该GPS仪接受的信号是L1-C/A码。
其平面精度:5mm+1ppm ,高程精度:10mm+2ppm 。
5、布网方案5.1、布网要求GPS 网相邻点间基线中误差按下式计算:式中(mm)为固定误差;(ppm)为比例误差系数;(km)为相邻点间的距离。
GPS-E 级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规定。
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1)
![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1)](https://img.taocdn.com/s3/m/c9279d4b2f60ddccda38a0da.png)
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1.工程名称及任务。
2.测区概况简述。
3.已有资料的来源及分析、利用论证。
4.坐标系统的选择及处理方法的论证,起始数据的配置和处理。
5.水平控制网布设方案阐述,其中包括:(1)首级网的等级和布网方式,以及本次控制网在精度和密度方面对日后布设加密网的保证。
(2)控制网(点)精度估算的简要过程及结果。
(3)从经济上、技术上、精度上对两个以上布网方案进行对比论证,从中确定一个最优方案。
(4)填写精度统计表。
6.技术依据及作业方法。
内容主要包括:(1)工程执行的规范及施测细则。
(2)觇标及标石图并注明规格,材料及埋设方法(绘出示意图)。
(3)仪器的选择及检验项目要求。
(4)观测方法及各项限差(参阅规范或教材,不能杜撰)。
(5)概算内容和平差方法。
7.工作量综合计算及工作进程计划表(自行估计)。
8.需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包括名称、型号和标称精度)、材料及经费预算。
9.工程项目完成后应提交的资料清单。
目录一.测区情况1.1测区位置及面积1.2地理状况二.作业依据三.测区已有资料及利用3.1平面控制资料3.2高程控制资料3.3其他资料四.平面控制测量4.1E级GPS测量4.2三级导线测量五.高程控制测量5.1四等水准测量5.2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六.一级导线、水准测量和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平差计算6.1观测数据的检查6.2平差计算七.提交成果资料7.1技术总结7.2控制点成果表的制作7.3控制网图的制作要求八.图根控制测量8.1图根导线8.2图根高程测量8.3平差计算8.4提交资料九.附图、附表、附件本次实习的目的是了解控制测量作业的全过程,通过对长沙县水渡河及其周边地区实现控制测量,巩固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提高理论水平与外业操作能力。
一.测区情况1.1测区位置及面积东经113°,北纬28°向涉及周围13km左右。
施测范围呈不规则形状,范围面积约14km2。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https://img.taocdn.com/s3/m/60a06ad6b8f67c1cfad6b88f.png)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一任务概述任务概述任务概述任务概述1、任务情况任务情况任务情况任务情况本次GPS测量下达的任务和作业内容是位于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2公里范围内,掌握GPS 静态测量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巩固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提高理论水平与外业操作能力。
需在学校附近布设一定量的E级GPS控制网。
2、测区概况测区概况测区概况测区概况测区位于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向外延伸两公里左右。
测区地形平坦、起伏不大,视野相对开阔,高层建筑物较少,主要分布在学院内,且无各类大型信号源,便于布设各类GPS控制点网。
3、测区范围测区范围测区范围测区范围测区范围呈不规则形状,主要集中在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内及四周外围。
4、技术设计依据技术设计依据技术设计依据技术设计依据GPS测量规范是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或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的GPS测量技术标准,是GPS测量工作必须遵守的指令性法则。
目前现行的GPS测量规范有如下几种:(1)CH 2001-92《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2)CJJ 73-97《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3)CH 1002-95《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4)CH 1003-95《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5)CJJ 8-85《城市测量规范》(6)JTJ/T O66-98《公路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7)CH/T1004-1999 《测绘技术设计规定》5、测区已有资料成果测区已有资料成果测区已有资料成果测区已有资料成果测区现有资料较少,没有可参考利用的GPS测量成果图及地形图,需要进一步进行现场实地踏勘,粗略了解测区概况。
二、GPS控制网设计方案1.技术要求与布置原则建立城市或其它局部性GPS控制网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而技术设计则是建立GPS网的第一步,是保证GPS网能够满足经济建设需要,并保证GPS成果质量可靠的关键性工作。
因此,必须科学地、严谨地作好这一工作。
基于单片机的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设计
![基于单片机的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105cbf9941ea76e58fa04f8.png)
目录第一章GPS简介及基本理论 (2)1.1 GPS的概述 (2)1.2 GPS的组成 (3)1.3 GPS的发展趋势 (3)1.4 Globalsat和HOLUX的EB-3531 (4)1.5 EB-3531的特点 (5)第二章硬件电路设计 (7)2.1 电源转换电路设计 (7)2.2 GPS接收模块与单片机接口电路设计 (9)2.3 单片机控制系统的硬件电路 (9)第三章软件部分设计 (11)3.1 串口通行模块 (11)3.2主程序设计 (13)第四章调试 (15)4.1 硬件调试 (15)4.2 软件调试 (15)第五章总结 (17)致谢 (18)参考文献 (19)第一章 GPS简介及基本理论1.1 GPS的概述GPS是英文Navigation Satellitte Timing and Ranging/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的字头缩写词(NAVSTAR/GPS)的简称。
它的含义是,利用卫星的测时和测距进行导航,以构成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现在国际上已经公认:将这一全球定位系统简称:GPS。
GPS系统的前身为美军研制的一种“子午仪”导航卫星系统(Transit),1958年研制,64年正式投入使用。
该系统用5到6颗卫星组成的星网工作,每天最多绕过地球13次,并且无法给出高度信息,在定位精度方面也不尽如人意。
然而,子午仪系统使得研发部门对卫星定位取得了初步的经验,并验证了由卫星系统进行定位的可行性,为GPS系统的研制埋下了铺垫。
由于卫星定位显示出在导航方面的巨大优越性及子午仪系统存在对潜艇和舰船导航方面的巨大缺陷。
美国海陆空三军及民用部门都感到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卫星导航系统。
为此,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NRL)提出了名为Tinmation的用12到18颗卫星组成10000km高度的全球定位网计划,并于67年、69年和74年各发射了一颗试验卫星,在这些卫星上初步试验了原子钟计时系统,这是GPS系统精确定位的基础。
E级GPS平面控制网技术设计书
![E级GPS平面控制网技术设计书](https://img.taocdn.com/s3/m/a5281555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66.png)
E级GPS平⾯控制⽹技术设计书E级GPS平⾯控制⽹技术设计书1、概述本次gps平⾯控制测量任务和作业容是位于北部松花江主航道北侧,为配合本次控制测量课程设计任务,需在江⼼岛开发区约4.2平⽅公⾥的测区围建⽴E级GPS平⾯控制⽹。
2、测区⾃然地理概况和已有资料2.1、测区⾃然地理概况测区位于省市北部松花江主航道北侧,是松花江泛洪区⾃然形成的梭形岛,为河漫滩湿地。
该岛地理位置优越,南北与市区相望,西隔宾洲铁路桥与太阳岛相望。
测区东西长约4.5公⾥,南北最宽约1.3公⾥,⾯积达4.2平⽅公⾥,平均海拔115⽶,位于松花江中游,属中温带⼤陆性季风⽓候,冬长夏短,全年平均降⽔量569.1毫⽶,降⽔主要集中在6-9⽉,夏季占全年降⽔量的60%。
四季分明,冬季1⽉平均⽓温约零下19度;夏季7⽉的平均⽓温约23度。
测区围:测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26度37分—126度40分北纬:45度48分实测围呈不规则形状,围⾯积约4.2平⽅公⾥。
2.2、测区已有资料成果情况测区有google earth卫星遥感图⼀幅,该图可供图上选点。
此外,测区有校区控制三⾓点2个,其数据如下:3、测量技术设计依据(1)GB-T-18314-2009《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2)CJJ 73-97《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3)CH 1002-95《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4)CH 1003-95《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5)CH / T1004《测绘技术设计规定》(5)CJJ -8-99《城市测量规》4、使⽤仪器本次测量采⽤的GPS接收机型号是南⽅北极星GPS 9600,该GPS仪接受的信号是L1-C/A码。
其平⾯精度:5mm+1ppm ,⾼程精度:10mm+2ppm 。
5、布⽹⽅案5.1、布⽹要求GPS ⽹相邻点间基线中误差按下式计算:式中(mm)为固定误差;(ppm)为⽐例误差系数;(km)为相邻点间的距离。
GPS-E 级⽹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规定。
全境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全境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https://img.taocdn.com/s3/m/8f9b95f8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c0.png)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全县域D级GNSS控制网测量技术设计书测绘公司二〇二〇年十一月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全县域D级GNSS控制网测量技术设计书委托单位:编制单位:测绘公司负责人:总工程师:编制人员:目录一、目的和任务 (1)1、目的 (1)2、任务 (1)二、测区概况 (1)1、测区简介 (1)2、测区GNSS控制网布设示意图 (3)三、测量依据 (3)1、技术标准 (3)2、已有资料 (4)3、控制网起算数据 (4)四、测量要求 (4)1、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和时间系统 (4)2、GNSS网的布设 (5)3、GNSS网点的选点、埋设 (5)五、GNSS静态测量外业观测及观测数据资料的处理 (7)1、GNSS外业观测 (7)2、外业作业操作流程: (8)3、外业观测数据的检核 (9)4、GNSS控制网的数据处理 (10)六、GNSS控制点高程测量 (11)七、项目进度计划 (13)7.1项目进度计划 (13)7.2项目进度保障措施 (14)八、最终提交成果资料 (15)九、D级GNSS控制点的管理与维护 (15)1、控制点管理 (15)2、控制点维护 (16)十、仪器鉴定证书 (17)附件1、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2、测绘资质(副本复印件)一、目的和任务1、目的为满足A县全境测绘坐标系的统一,顺应国家推行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提高A县城区和周边乡镇D级GNSS控制点管理与应用,加强土地管理和满足城镇规划建设的需要,统一全县境内批后管理坐标系,确保测区的成图质量,也为用图单位在征地、放桩等工程测量中的提高精度,做到平面控制点坐标反算的边长与矢量边长尽可能相符,为此而建立一套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D级GNSS控制网系统,计划使用年限不少于10年。
2、任务受“”委托,测绘公司负责承担其A县全境的D级GNSS控制网测量任务,现将本次测绘工作依据与作业流程做详细介绍。
二、测区概况1、测区简介1.1位置境域A县县域范围位于东经115°7′12.35″~115°98′8.33″、北纬40°14′21.20″~40°65′7.40″。
2000年地形测绘项目测绘(航测)技术设计书
![2000年地形测绘项目测绘(航测)技术设计书](https://img.taocdn.com/s3/m/7f0a5748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d0.png)
2000年地形测绘项目测绘(航测)技术设计书1. 项目概述本技术设计书旨在详细描述2000年地形测绘项目的测绘(航测)技术设计方案。
2. 项目背景地形测绘项目旨在获取地表地形的准确数据,以支持相关领域的规划和决策。
本次项目计划于2000年进行,需要使用测绘(航测)技术来获取目标地区的地形数据。
3. 技术设计方案3.1 测绘方法为了确保测绘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本项目将采用航测技术进行地形数据的获取。
航测技术能够高效地覆盖大面积地区,并提供高精度的测量数据。
3.2 测绘设备本项目将使用先进的航测设备,包括全球定位系统(GPS)和激光扫描仪。
GPS技术将用于确定飞行器的精确位置和轨迹,激光扫描仪将用于获取地表地形的三维点云数据。
3.3 数据处理与分析在测绘数据获取完成后,我们将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工作。
主要包括对获取的点云数据进行滤波、配准和重建等处理,生成数字地形模型。
同时,还将进行地形特征提取、等高线生成等分析工作,以满足项目的需求。
4. 时间计划本项目的时间计划如下:- 项目准备阶段:2000年1月至2000年3月- 数据采集阶段:2000年4月至2000年6月- 数据处理与分析阶段:2000年7月至2000年9月- 报告编制阶段:2000年10月至2000年12月5. 预期成果本项目的预期成果包括:- 数字地形模型- 地形特征提取结果- 等高线图- 技术设计报告6. 风险管理本项目的风险主要包括测绘设备故障、天气条件限制等。
我们将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计划,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及时应对风险,以确保项目顺利完成。
以上是对2000年地形测绘项目测绘(航测)技术设计方案的简要描述,具体的实施细节将在后续工作中进行制定和完善。
GPS控制网技术设计方案
![GPS控制网技术设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8480ccbf312b3169a551a432.png)
GPS控制网技术设计方案课程设计说明书设计题目:鞍山市及周边E级GPS操纵网技术设计书学院、系: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专业班级:测绘工程2020-2学生姓名:张贺指导教师:宁殿民杨凤芸成绩:2010年12 月31 日名目一、作业目的及任务............................................................................ - 1 -二、测区概况........................................................................................ - 1 -三、测量依据、原那么........................................................................ - 4 -四、技术指标........................................................................................ - 4 -五、技术设计内容步骤........................................................................ - 8 -六、高程操纵的布设...........................................................................- 11 -七、1:500测区地势图测绘................................................................ - 12 -八、工作进程、时刻安排.................................................................. - 12 -九、检查验收...................................................................................... - 13 -十、上交资料...................................................................................... - 13 - 十一、经费预算............................................................................ - 14 -一、作业目的及任务为满足鞍山市及周边的规划设计用图的需要,受鞍山市委市政府〔甲方〕托付,辽宁科技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测绘工程08级学生〔乙方〕承揽1:500、1:2000数字化地势图测量任务。
一级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一级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https://img.taocdn.com/s3/m/52316c07a76e58fafab003e6.png)
G P S 控制测量设计书1.工作大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1任务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2工作内容及任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技术设计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1概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1.1项目区概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1.2已有资料及其利用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2技术标准和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3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3.1控制测量设计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项目目组织实施计划和进度安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1项目组织机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1.1组织机构设置计划本项目组织机构设置计划如下图所示___________ 53.1.2各部分的具体职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1.3项目设备资源配置计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2项目进度安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4.质量管理措施、进度控制措施、生产安全保障措施_______ 64.1质量保证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4.2项目进度控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4.3生产及资料安全保障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5. 提交成果资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6附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6.1GPS点之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泸州市金山村控制测量工程(一级GPS控制测量设计书)技术设计书1.工作大纲1.1任务来源为满足泸州市金山村泸职院2016级工程测量1班在金山村进行的数字化测图实训任务,泸职院2016级工程测量1班在金山村及其邻近地区开展控制测量工作。
GPS技术设计书
![GPS技术设计书](https://img.taocdn.com/s3/m/4f5797a0dd3383c4bb4cd241.png)
GPS技术设计书一、测区概况本次实习的测区位于桂林理工大学雁山校区及其周边村庄,雁山镇位于桂林市南,属桂林市五城区之一,东与灵川县相连,西与临桂县毗邻,南与阳朔县交界,北与象山区、七星区接壤,行政区域总面积288平方公里,地貌为平原丘陵,桂阳公路从北至南贯穿雁山镇,交通便利。
二、技术依据1)《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 73-1997;2)《城市测量规范》CJJ 8-1999;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4)《全球定位系统(GPS )测量规范》(GB/T 18314-2001)5)《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 20257.1-2007 ;6)《1:500、1:1000、1:2000地形图数字化规范》(GB/T17160 —1997);7)《地籍图图式》(CH5003-94 )。
三、测区已有资料概况1、表1 已知点经纬度表2 已知点坐标和高程四、GPS网布设1、GPS技术要求1.1系统基准平面基准为1980 西安坐标系,3°带高斯-克吕格投影,测区中央子午线111°。
高程采用1985 国家高程基准,基本等高距:平地、丘陵 1 米,山地为2.5米。
同一图幅内基本等高距保持一致。
1.2、GPS网精度1.2.1 GPS测量精度分级表1.2 .2GPS测量基本参数表1.2.3 平面精度1)、四等以上平面控制网中最弱相邻点的点位误差不得超过±5cm。
2)、四等以下平面控制网最弱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5cm。
3) 测站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15.0cm。
4) 地形图实地地物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及地物点间距中误差按下表执行。
(单位:图上mm)间距中误差表1.2.4 高程精度1)高程精度按下表规定执行:表:高程精度表(单位:m)2) 地形特征点必须测注高程点,高程注记点间隔一般不大于15 米。
GPS控制网的建立与技术设计
![GPS控制网的建立与技术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fa9301d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ed.png)
第三节GPS控制网的建立与技术设计一、GPS控制网的建立通常将应用GPS卫星定位技术建立的控制网称为GPS网。
与常规方法相比,应用GPS卫星定位技术建立控制网的主要特点是:1.采用相对定位方法,即若干台GPS接收机同步观测,确定各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并采用载波相位测量,从而得到高精度的测量结果。
2.GPS测量不要求各点之间互相通视,使得控制点的点位选定灵活方便。
3.GPS测量可以全天候进行,不论白天黑夜或晴天雨天,均能正常工作,使得测量工作更具有计划性。
4.观测时间短,当测站之间的距离小于30km时,同步观测1~2h便可得到较好的观测成果;当测站之间的距离小于10km时,还可采用快速定位方法,观测时间可以缩短为10—20min,甚至更短。
5.GPS测量的观测数据是自动记录的,GPS基线向量的计算和GPS网的平差计算的自动化程度很高。
目前大致可以将GPS控制网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国家或区域性的高精度的GPS控制网。
(相邻点的距离通常是从数千公里至数百公里),其主要任务是作为高精度三维国家大地测量控制网,以求定国家大地坐标系与世界大地坐标系的转换参数,为地学和空间科学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服务;或者是对GPS网进行重复观测,用以研究地区性的板块运动或地壳形变规律等问题。
另一类是局部性的GPS控制网,包括城市或矿区GPS控制网,或其它工程GPS控制网。
一般来说,这类GPS网中相邻点间的距离为几公里至几十公里,其主要任务是直接为城市建设或工程建设服务。
GPS控制网的建立按其工作性质可以分为外业工作和内业工作两大部分。
外业工作主要包括选点、建立测站标志、野外观测作业等;内业工作主要包括GPS控制网的技术设计、数据处理和技术总结等。
也可以按工作程序大体分为GPS网的技术设计、仪器检验、选点与建造标志、外业观测与成果检核、GPS网的平差计算以及技术总结等若干个阶段。
尽管GPS测量具有一些优越性,但为了得到可靠的观测成果,也必须有科学的技术设计,严谨的作业管理和工作作风,且GPS测量也应遵循统一的规范。
GPS静态控制测量技术设计指南
![GPS静态控制测量技术设计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5e767d8e102de2bd960588a0.png)
GPS静态控制测量实施指南一、综述GPS网建立过程分3个阶段:设计准备、施工作业、数据处理1.设计准备该阶段的主要工作项目:项目规划、方案设计、施工设计、测绘资料收集、选点埋石、仪器检测。
1.1项目规划①位置及范围:测区的地理位置、覆盖范围及控制网的控制面积②用途及精度等级:控制网的具体用途、所要求达到的精度或等级。
(各级GPS网采用中误差作为精度指标,以2倍中误差作为极限误差。
)C级网用途:三等大地控制网、区域、城市及工程测量的基本控制网;D 级网用途:四等大地控制网;E 级网用途:中小城市、城镇及测图、地籍、土地信息、建筑施工等。
(由于本基坑工程跨距较长,基坑深距大,暂定C、D级测量精度GPS测量相邻点间基线长度的精度用下面公式表示:σ为基线向量的弦长中误差,单位mm,a为固定误差,单位mm,b为比例误差系数,单位1 X 10-6 ,d为相邻点间距离,单位为km。
城市GPS测量精度指标:(本工程选用四等)GPS高程拟合板块:D、E级网点按四等水准测量方法进行高程联测,GPS点需要高程联测时,可采用使GPS点与水准点重合,平原、微丘地形联测点的数量不宜少于6个,必须大于3个,联测点的间距不宜大于20km,且均匀分布;重丘、山岭地形联测点的数量不宜少于10个。
各级GPS控制网的高程联测应不低于四等水准测量的精度。
当GPS控制网点间距离小于20km时,可不考虑对流层和电离层的修正;当大于20KM 时,每时段应于始、中、终个观测一次气象元素,并采用标准模型加入对流层和电离层的修正。
为GPS控制网点的正常高,先利用已联测高程的GPS点正常高和经GPS控制网平差得到的大地高,求其高程异常值,然后采用拟合或插值等方法求其他高程异常值和正常高。
③点位分布及数量:控制网点的分布、数量及密度要求。
(GPS网点应均匀分布,相邻点间距离最大不宜超过该网平均点间距的2倍。
依据城市测量规范三等基线平均距离为5km,四等为2km,鉴于平时土方开挖收方测量需要5km左右设置一控制观测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PS技术实训计划书专业:姓名:学号:指导老师:职务:年月日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GPS测量技术设计书一、目的要求及任务范围二.已有测量成果及利用(一)、实习已有成果(二)、技术依据:三、控制测量(一)、作业方法(二)、外业观测四、布网方案五.提交成果资料一、目的要求及任务范围1、目的要求本次实习的目的是了解控制测量作业的全过程,掌握GPS静态测量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巩固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提高理论水平与外业操作能力。
2 测区情况本测区位于南阳市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位于南阳市北部独山脚下0.35平方公里,新校区建筑物宏伟高大,植被较少,通视条件良好。
本次实习在测区内布设10个GPS控制点,构建一个d 级GPS网,满足实习需要。
二.已有测量成果及利用(一).实习已有成果1.已有资料测区如有已知的国家高等级三角点,可考虑联测国家高等级点,将GPS网点的坐标转换到国家坐标系中。
如测区无已知的国家高等级三角点,采用测区独立坐标系。
2.控制网起算数据本次实习GPS控制网可考虑利用国家等级点2个,国家等级点必须有西安—80坐标系坐标或北京—54坐标系坐标,作为本次实习GPS网的起算数据。
如无已知的国家高等级三角点,则采用测区中任意两点的独立坐标作为本次实习GPS控制网的起算数据,独立坐标系可选用已知建成的地方独立坐标系,也可以在实习是自己建立。
3.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和时间系统GPS基线向量为WGS-84坐标系,GPS网平面平差成果为西安——80坐标系坐标或北京——54坐标系坐标,并转换为测区相应的坐标系。
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或1956黄海高程系统。
时间系统采用北京时间或UTC时间系统。
(二)、技术依据:CH 2001-92《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CJJ 73-97《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H 1002-95《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CH 1003-95《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CJJ 8-85《城市测量规范》测区已有的大地控制成果:在南阳市交通驾校附近、南阳市师院附近、南阳市解放广场附近有已知的国家D级GPS控制网点3个,点号、点之记、坐标、高程建下表。
本次实习GPS控制网可考虑利用国家等级点2个(据实际情况而定)D 级网控制点坐标表点号坐标地点80坐标系(3°带)高程三、控制测量四.布网方案(一)、作业方法1.GPS 网的布设采用三台GPS 接受机,按边连式的布网形式布设GPS 控制网,等级为E 级。
2.GPS 网的选点(1)GPS 点位的选择应符合技术要求,有利于使用其他测量方法进行联测; (2)点位的基础应坚定稳固,易于长期保存,并有利于安全作业;(3)点位应便于安置接收设备和操作,视野开阔,被测卫星的地平高度角应大于15。
; (4)点位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点发射源(如电视台、微波站等),其距离不得小于20 并应远离高压输电线,其距离不得小于50m ;(5)点位附近不应有强烈干扰接收卫星信号的物体 3、GPS 网点的密度标准 针对不同的任务要求和服务对象,GPS 网点的密度要求也不同。
各级GPS 网中每个闭 环或附和线路中的边数应符合的规定如下表:级别A B C D E 闭合环或附和线路的边数 ≤5 ≤6 ≤6 ≤8 ≤10收集资料 技术设计书踏勘 控制测量过程检查控制计算与检查检查验收成果提供《JJ规程》还对平均边长作出了说明:规定了最小距离是平均距离的1/2~1/3,最大距离是平均距离的2~3倍,在特殊情况下,个别边长还可以超出表中规定。
5、选点和埋石GPS控制网点位布设时,点位的点名取组名,点位编号按101----111。
GPS选点时应遵守如下原则:(1)观测站应远离大功率的无线电发射台和高压输电线,以避免其周围磁场对GPS卫星信号的干扰。
接收机与其距离一般不得小于200m;(2)观测站附近不应有大面积的水域,或对电磁波反射(吸收)强烈的物体,以减弱多路径效应影响;(3)测站应设在易于安置接受设备的地方,且视场开阔。
在视场内周围障碍物的高度角,根据情况一应小于10-15度;(4)观测站应选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并且便于其他观测手段联测和扩展;(5)对于基线较长的GPS网,还应考虑测站附近应具有良好的通讯设备和电力供应,以供观测站之间的联系和设备用电;(6)点位选定后,均应规定绘制点之记,其主要内容应包括,点位及点位略图,点位的交通情况以及选点情况;(7)在建立点位标志时点的标石和标志必须稳定、坚固,易于长期保存和利用,并有利于安全作业。
(二)、外业观测1、注意事项:(1)外业作业调度安排。
(2)GPS接收机的检验:一般检视;通电检验。
(3)观测组严格按调度表规定的时间进行作业,保证同步观测同一卫星组。
(4)每时段开机前,作业员量取天线高,并及时输入测站名、年月日、时段号、天线高等信息。
关机后再量取一次天线高作校核,两次量天线高互差不得大于3mm,取平均值作为最后结果,记录在手簿中。
若互差超限,应查明原因,提出处理意见记入测量手簿备注栏中。
(5)仪器工作正常后,作业员及时逐项填写测量手簿中各项内容。
当时段观测时间超过60min以上,应每隔30min记录一次。
(6)一个时段观测过程中不得进行以下操作:关闭接收机又重新启动;进行自测试(发现故障除外);改变卫星高度角;改变数据采样间隔;改变天线位置;按动关闭文件和删除文件等功能键。
(7)观测员在作业期间不得擅自离开测站,并应防止仪器受震动和被移动,防止人和其他物体靠近天线,遮挡卫星信号。
(8)接收机在观测过程中不应在接收机近旁使用对讲机;雷雨过境时应关机停测,并卸下天线以防雷击。
(9)每日观测结束后,应及时将数据转存至计算机硬、软盘上,确保观测数据不丢失。
(10)记录雨、晴、阴、云等天气状况。
4、GPS静态测量外业观测及观测数据资料的处理2、操作事项:1、天线的架设(1)、天线距地面1米以上,严格整平,基座测前经过检验;(2)、严格对中,其对中误差小于等于1毫米。
2、天线高量取(1)、量取天线高应从标石中心量至天线外边沿标志处;(2)、互成120°各量取一次,较差小于3毫米。
3 观测的基本技术要求观测模式静态数据采集间隔20秒卫星截止高度角≥15°天线安置的对中误差1mm有效观测卫星数≥ 4 两次丈量天线高之差3mm观测时段长度≥60分卫星的几何图形强度因子PDOP ≤8观测时段数≥ 1 任一卫星的有效观测时间≥15分4本次实习的GPS控制网采用GPS技术静态观测方法施测。
采用设备:3—4台双频GPS接受机(标称精度5mm+1pmm·D,D以Km计)。
本次D级GPS网对GPS接收机的技术指标见下表:接收机类型标称精度观测量同步观测接收机数双频或单频≤(10mm+3ppmp*d) 载波相位4台或3台计算机:一台。
5 外业记簿观测过程中记录员记录以下内容:测站名、测站编号、观测年月、观测员、记录员、时段号、接收机和天线号、天线高、开关机时间、卫星信噪比及天气情况等信息。
6 外业观测数据的检核作业组外业观测后,及时地对野外观测数据进行质量分析。
Ashtech公司提供的Solution(Ver 2.1)软件包。
同一条边任意两个时段的成果互差应小于接收机标称精度的倍;同步环各坐标分量闭合差符合以下规定;式中n为闭合环边数,D为平均边长公里数;异步环各坐标分量闭合差符合以下规定;式中n为闭合环边数,D为平均边长公里数。
基线处理采用标准参数解算,采用其它技术参数(如删除卫星、单频或开窗等)解算的基线以文本文件(磁盘)说明。
7 .GPS控制网的数据处理1.基线解算基线数据解算采用随机软件包GPPS(Ver 5.2)或Solution(V er 2.1)软件求解,基线解算采用消电离层的双差浮点解或加点离层改正的双差整数解(固定解),其主要技术参数如下:卫星截止高度角≥150电离层模型为:Standard模型对流层模型为Hopfiled或Computed模型。
星历为广播星历或精密星历采用L1频率或L1L2两个频率2.网平差GPS网的平差计算应用Solution2.6软件在WGS—84空间直角坐标系下进行三维无约束平差,以检查本次GPS网的内符合精度。
同时为将WGS—84坐标系下的GPS基线观测值投影到高斯平面上,并转换到1980西安坐标系或1954北京坐标系中(或地方独立坐标系),采用GPSADJ(Ver 2.0)软件包或Solution(ver 2.1)软件包进行二维约束平差。
五.提交成果资料每组应上交电子光盘一张(包含所有电子版的资料,如图纸、基线解算结果、技术设计、技术总结等资料),每人应上交技术总结、实习日志各1份,其内容如下:1.测区踏勘状况;2.已有控制点的资料(四等水准计算资料);3.布设的GPS网略图,每个控制点点之记;4.星历预报的详细资料;5.内业计算成果:基线解算、网平差成果;6.四等水准计算资料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