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基本要求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体框架及要求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体框架及要求为加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管理,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创新培养理念,确保培养质量,根据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03号)《关于制订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学位办【2018】14号)的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培养目标把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掌握某一特定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各学科、专业(领域)根据教育部和我校研究生培养总体目标的要求,结合行业专业认证标准和学院实际需要,确定更加具体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二、修业年限(学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为2.5年,最长学习年限为4年。
三、培养方式实行导师(组)负责制,导师组应有来自培养单位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指导经验的教师,以及来自企业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主要采取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三者同等重要;专业学位研究生可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学习方式。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必须依托行(企)业力量,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协同创新”的原则,通过基地共建、人员互通、项目合作等,在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置、课程教学设计、专业实践训练、论文写作指导等方面,构建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多元一体的合作培养模式。
四、培养计划的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在入学后一个月内,在导师指导下根据本学科培养方案的要求和研究生本人的具体情况确定培养计划,经指导教师审核同意和专业委员会负责人签字后,要求一式四份,其中一份由研究生本人保管,一份导师保存,一份存二级学院存档,一份交研究生院备案。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0903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0903)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方针,培养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正确的政治立场,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的创新精神,较高的专业素质,可在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政府机关、企业和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生产、推广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
1.政治思想要进一步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学术正派,团结协作,品行端正,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努力奋斗的理想。
2.业务水平要求掌握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某一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及独立从事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理论研究或技术研究中有新见解。
较为熟练地掌握1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3.学术素养及能力掌握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某一领域试验设计方法、试验技术及数据处理手段;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诚实工作的能力;具备较强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洞察力和获取知识能力;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科学实验等实践能力;具有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善于与他人沟通与合作,遵守学术规范。
4.身体素质具有能够承担本学科范围内各项专业工作的良好体魄。
二、学科方向本一级学科设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土地资源与信息技术、农业环境保护、水资源与农业节水、资源环境微生物学6个专业方向。
1. 土壤学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土壤肥力、土壤物理、土壤化学、土壤改良利用、土壤发生分类。
2. 植物营养学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新型肥料与现代施肥技术、土壤肥力与肥料效应、植物营养诊断与推荐施肥、植物营养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养分资源管理与利用等。
3. 土地资源与信息技术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空间信息与土地整理、土地规划与景观设计、土地经济与信息管理等。
农业大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农业大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目标定位我们要明确培养目标。
作为农业大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我们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
简而言之,我们要培养出能在农业领域独当一面的人才。
二、课程设置1.公共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等,这些都是基础中的基础,不可或缺。
2.专业课程:根据不同专业方向,设置植物学、动物学、土壤学、农业经济学、农业生态学等课程,让学生对农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实践课程:包括实验室实践、农场实习、企业实训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技能。
4.选修课程:鼓励学生跨学科选修,如、大数据分析、生物技术等,以拓宽知识面。
三、师资队伍1.学术导师:选择具有丰富科研经验和教学能力的教授、副教授担任学术导师,指导学生的学术研究。
2.实践导师:邀请农业企业、农场负责人等担任实践导师,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
3.国际导师:引进国际知名教授、学者,为学生提供国际化视野。
四、培养过程1.课程学习: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后进入下一阶段。
2.实践环节:学生需参加实验室实践、农场实习等,以提升实践能力。
4.论文答辩:学生在完成学术论文后,需进行论文答辩,通过答辩后方可毕业。
五、质量保障1.教学评估:定期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
2.学术监督:对学生的学术论文进行严格审查,确保论文质量。
3.实践考核:对学生的实践环节进行考核,确保实践效果。
4.毕业审核:对学生的毕业条件进行严格审核,确保培养质量。
六、就业指导1.职业规划: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指导,帮助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2.校企合作:与农业企业、农场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就业渠道。
3.创业支持:鼓励学生创业,提供创业指导、资金支持等服务。
4.就业跟踪:对毕业生进行就业跟踪调查,了解就业情况,为培养方案改进提供依据。
在这个方案中,我们旨在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农业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
山东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基本要求
山东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基本要求(定稿)一、培养目标硕士研究生培养在加强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重视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创新精神、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1.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
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求实创新、严谨的科学作风、献身科学的精神。
2.具有本学科较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及研究动态,具有从事本学科教学、科研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教学、科研、生产和管理等多种工作岗位的需求。
3.具有良好的外语读、写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能力。
4.身心健康。
二、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学制为三至五年。
五年不毕业者作结业处理。
三、课程设置课程学习采用学分制,自然科学类专业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经济、管理类专业不低于34学分;法学、文学类专业不低于36学分。
其中学位课、选修课程成绩分别以70、60分为及格标准。
跨学科或同等学力研究生,须在导师指导下补修2-3门本学科本科主干课程,计成绩,不计学分。
补修课程成绩不合格者,不进行中期考核。
学位课程是研究生必修课。
选修课分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两部分。
选修课由导师根据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和科研需要确定,鼓励跨学科专业选修1-2门课程。
四、培养方式和方法(一)教育与管理研究生教育管理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以院为主的管理体制。
各学院党委分管书记负责研究生政治思想和教育工作,分管院长负责研究生培养与管理工作。
研究生辅导员(秘书)具体做好研究生政治思想教育、培养和日常管理等工作。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导师对研究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负责,从思想、作风、治学等方面以身作则,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导师要积极指导、帮助研究生就业或创业。
充分发挥研究生党团组织和研究生会的作用,建立健全研究生思想工作和管理制度,不断提高研究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二)培养方式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
农业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
农业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农业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将学习培养学科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相结合,培养学生具备农业工程领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为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高水平的专门人才。
培养目标:1.具备系统的农业工程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农业工程设计与管理、农业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技能;2.具备扎实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具有解决农业工程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质;3.具备国内外农业工程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前沿知识,了解国家对农业产业发展的政策及相关标准和法规,具备跨学科研究和合作的能力;4.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能够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和复杂的科研任务。
二、培养方式1.课程学习(1)基础课程:农业工程研究生应修习基础理论课程,包括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生物质资源利用等基础理论课程。
(2)专业课程:农业工程研究生应修习相关的专业课程,包括农业工程设计与管理、农业装备制造技术、农业信息工程等专业课程。
(3)选修课程:研究生可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兴趣,选择一定数量的选修课程,从而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2.科研实践(1)实验室实践:农业工程研究生应参与实验室课程,熟练掌握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科学实验方法。
(2)科研项目:研究生应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独立完成一定数量的科研课题,从而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
(3)学术活动: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学术讲座、研讨会等活动,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与他人交流学习。
3.实习实践(1)实习机会:研究生应利用实习机会,走出校园,走进企业或农业实践基地,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积累实践经验。
(2)实习报告:研究生应完成一定数量的实习报告,总结实习经验,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三、评定标准1.学位课程学习:农业工程研究生应完成一定数量的学位课程学习,取得规定的学分。
2.科研成果:研究生应发表一定数量的科研论文,或者完成一定数量的科研项目,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
农业硕士农村发展领域095138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研究生院
农业硕士农村发展领域(095138)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第一章学位授予基本要求第一部分领域概况与培养方向一、领域概况农业硕士,原名农业推广硕士,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
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2014年11月召开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将“农业推广硕士”定名为“农业硕士”的报告。
农村发展领域农业硕士是与该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培养能够掌握社会学、管理学和发展规划等学科的农村发展理论和知识、能够运用其中的工具和工作方法对农村发展问题进行分析和应对的实践型、应用型和专业型的高层次农村发展专门人才。
二、培养方向农业农村发展、农村发展规划、农村社会发展。
第二部分硕士学位授予标准一、获本专业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1.学术道德应恪守学术道德规范与研究伦理,充分尊重他人的学术成果,在严格遵守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借鉴和创新。
2.专业素质应具备良好的科学态度与团队协作精神,系统掌握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涉及的各种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增强创新创业能力。
3.职业精神应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立志于农村发展的研究与实践,自觉履行职业责任,掌握全面的职业技能,爱岗敬业,坚守优良的职业作风。
二、获本专业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1.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为我国农村发展事业服务的社会责任感。
2.熟悉农村发展领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正确认识和分析农村发展领域的现实和实际问题;掌握农村发展的理论、方法和工具,能够阅读和综述农村发展领域的中外文文献,掌握论文写作能力;能够运用农村发展领域的理论、方法和工具,对农村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应对,具有独立承担农村发展领域实际工作的能力。
3.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一、引言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是为了培养具备扎实的农业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而设计的。
本文将从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和培养要求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培养目标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以下基本素质和能力的高级农业专门人才:1.具备深厚的农业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2.具备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精神,能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3.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农业生产、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政策制定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能力;4.具备良好的科研伦理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在跨学科和跨领域中开展工作。
三、培养内容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基础课程,包括农业科学基础、农业经济学、农业生态学等;2.专业课程,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和个人兴趣,选择相应的专业课程,如农业生物技术、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机械与自动化等;3.实践环节,包括实验课、实习、科研项目等,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4.学位论文,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研究方向,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学位论文。
四、培养方式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方式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和科研教学等。
其中,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主要途径;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环节;科研教学是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五、培养要求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学习要求,学生需完成规定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并取得一定的学分;2.实践环节要求,学生需完成规定的实验课程、实习和科研项目,并取得一定的实践成果;3.学位论文要求,学生需选择一个研究方向,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一篇学术论文;4.学术活动要求,学生需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学术会议等学术活动,提升学术能力和科研水平。
六、总结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农业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农业推广硕士(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
农业推广硕士(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为规范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学位授予等环节,确保培养质量,特制定本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1.培养目标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是与农业科技管理、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科技教育、农业职业教育、农民技术培训等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领域。
主要为从事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管理和推广等工作的企事业单位、教育机构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2.培养要求(1)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具有集体主义观念,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能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掌握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掌握解决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问题的先进方法和现代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管理领域的开发或管理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1.攻读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学习,在校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采取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
2.学位论文实行双导师制,由具有农业推广、农业或农村科技管理实践经验和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
3.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最长不超过五年。
三、课程学习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课程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设置。
教学内容应体现宽广性、综合性、实用性,并充分反映当代农业科技管理发展前沿。
攻读本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需学习以下课程,总学分应不少于30学分,课程设置按20学时为1学分。
1.公共课:(13学分)(1)政治理论课――――――――――――3学分(2)外国语---―――――――――――――3学分(3)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3学分(4)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2学分(5)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2学分2.领域主干课:(10学分)(1)农村科技服务组织概论―――――――2学分(2)农业科技管理与经营――――――――2学分(3)农村社会调查方法―――――――――2学分(4)农业高新技术进展专题―――――――2学分(5)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2学分3.选修课:(1)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论――――――――2学分(2)生态农业理论与实践――――――――2学分(3)多媒体技术与应用―――――――――2学分(4)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2学分4.必修环节:必修环节应包括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要求安排第四学期末进行)、论文中期检查(要求安排第六学期的九月份)、随机安排的校外专家讲座等环节。
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农艺与种业095131
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农艺与种业095131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农艺与种业)一、培养目标农艺与种业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作物品质以及保护农作物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专业力求培养具备扎实的农艺与种业理论基础、较高的农艺技术操作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农业硕士研究生,能够在农业科技研究、农业生产管理、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培养要求该专业旨在培养具备以下能力和素质的研究生:1.具备较好的农艺与种业基础知识,熟悉农作物的生命周期和生长发育规律,掌握种子繁育与保存、育种与选育、种植技术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2.具备较强的实验设计和科学研究能力,能够独立进行实验研究,掌握现代农艺与种业研究方法,能够运用生物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
3.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能够认识和分析农业科技研究的前沿问题,具备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
4.具备较强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和相关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信息管理。
5.具备良好的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能够有效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能够领导和组织团队开展农艺与种业相关工作。
三、培养内容1.农艺与种业基础课程:农作物生理学、农作物病虫害诊断与防治、农作物遗传育种学、农艺学、农业生态学等。
2.专业方向课程:种子繁育与保存、农作物栽培技术、农作物营养与施肥、农作物品质形成与改良、农作物良种推广与应用等。
3.研究方法与科学论文写作: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农业科研方法与科学规范、农业科技写作与报告等。
4.实践教学:包括实验研究设计、农田调查与分析、实习实训等。
5.学术研究与创新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开展独立的科学研究能力,包括选题、实验设计、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与讨论等。
四、培养方法1.采用导师制,每位学生配备一位导师,由导师全程指导学生的选课、研究方向选择、科研活动、学位论文等。
2.倡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鼓励学生主动申请科研项目并参与合作研究。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农业科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在农业生产、科研、管理、服务等领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能力1.系统掌握农业科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
2.具备从事农业科研、生产、管理、服务等工作所需的专业技术能力。
3.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能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具备团队协作和组织管理能力。
5.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三、培养要求1.政治思想素质良好,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2.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
3.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核心知识和相关 frontier 知识。
4.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实验技能和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5.具有独立工作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6.具有较强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7.具有良好的外语读写能力和国际视野。
8.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内容和学分设置1.公共基础课:思想政治理论、管理学等,不少于6学分。
2.学科基础课: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等,不少于10学分。
3.专业课:核心课、限选课、任选课,不少于40学分。
4.学术活动: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学位论文等,不少于4学分。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学术报告、学位论文等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六、培养条件具备完善的教学实训条件、科研平台和设施设备,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经费充足。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培养方案(领域代码:095136)一、培养目标和要求(一)培养目标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农业硕士是与该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农业信息化、农业机械化、农业设施化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开发、应用、推广及管理,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交叉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领域包括农业信息技术、农业机械技术及智能装备、设施农业技术四个方向,培养要求如下:1.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三农”、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信息化、机械化和新农村建设与发展服务。
2.掌握农业信息技术或农业机械技术或农业设施技术等方向的坚实基础理论、系统化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技术研究、开发、应用、推广和管理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和新农村建设与发展工作。
3.掌握一门外国语,基本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4.恪守学术道德标准和学术规范;具有学术道德诚信,遵循学术伦理;具有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坚守学术研究的社会责任。
二、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一)招生对象主要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人员。
(二)入学考试入学考试由参加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和招生单位组织的复试组成。
三、学习方式及学习年限学习方式分全日制或非全日制两种: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的,学习年限为3年;采用非全日制学习方式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5年。
四、培养方式(一)采取课程学习、实践训练、论文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各培养单位应根据培养需要建立稳定的农业硕士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加强研究生的实践训练,促进实践与课程教学和学位论文工作的紧密结合,注重在实践中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标准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标准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标准包括以下要求:
1. 学术要求: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限一般为3年,要求学生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从事科研和专门应用技术工作的能力。
2. 学科要求:学生需要深入学习相关专业的核心知识,了解农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具备分析和解决农业问题的能力。
3. 科研要求:学生需要参与科学研究项目,包括选题、实验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能够进行独立的科研工作,具备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
4. 实践要求:学生需要参加实践性课程和实习实训,熟悉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具备实际操作和管理能力。
5. 学位论文要求:学生需要完成一篇独立的学位论文,包括选题、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实验数据和结果分析等内容,能够体现学生研究成果和创新能力。
6. 学科要求:学生需要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展示自己在学术研究方面的专业水平,回答评委和专家的提问。
7. 其他要求:学生需要修满规定的学分,完成学业考核和培养计划要求。
以上标准可能会有所差异,具体的授予标准需依据当地高等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规定而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基本要求
山农大办字〔2010〕25号
一、培养目标
硕士研究生培养在加强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重视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创新精神、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1.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
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求实创新、严谨的科学作风、献身科学的精神。
2.具有本学科较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及研究动态,具有从事本学科教学、科研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教学、科研、生产和管理等多种工作岗位的需求。
3.具有良好的外语读、写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能力。
4.身心健康。
二、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学制为三至五年。
五年不毕业者作结业处理。
三、课程设置
课程学习采用学分制,自然科学类专业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经济、管理类专业不低于34学分;法学、文学类专业不低于36学分。
其中学位课、选修课程成绩分别以70、60分为及格标准。
跨学科或同等学力研究生,须在导师指导下补修2-3门本学科本科主干课程,计成绩,不计学分。
补修课程成绩不合格者,不进行中期考核。
学位课程是研究生必修课。
选修课分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两部分。
选修课由导师根据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和科研需要确定,鼓励跨
学科专业选修1-2门课程。
四、培养方式和方法
(一)教育与管理
研究生教育管理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以院为主的管理体制。
各学院党委分管书记负责研究生政治思想和教育工作,分管院长负责研究生培养与管理工作。
研究生辅导员(秘书)具体做好研究生政治思想教育、培养和日常管理等工作。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导师对研究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负责,从思想、作风、治学等方面以身作则,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导师要积极指导、帮助研究生就业或创业。
充分发挥研究生党团组织和研究生会的作用,建立健全研究生思想工作和管理制度,不断提高研究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二)培养方式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
导师组负责学位点建设规划及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订,组织研究生入学考试命题、阅卷及复试,组织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的论证、专题讨论、中期考核、论文答辩,研究决定与研究生培养有关的其它重要事项。
导师负责指导制定培养计划、课程学习、文献阅读、教学生产或社会实践、论文选题、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等。
研究生与导师指导关系的确定采取研究生和导师双向选择的办法。
导师调离学校或外出时间超过一年,或因其它原因不能继续指导时,学院负责变更研究生的指导关系,并报学校备案。
(三)培养计划的制定
在导师指导下,根据学科(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研究方向,填写《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表(一)》的制定,此项工作于入学两周内完成。
研究生课程学习必须按计划进行,如变更学习计划,需
由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院审核,报学校批准。
在导师指导下,确定论文选题,并在本学科范围内进行开题报告论证,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并填写《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表(二)》,经导师、导师组长和学院分管领导签署意见后送学校备案并开始实施。
(四)科研工作和学位论文
从事科学研究并撰写研究论文,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科学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基本途径,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论文选题应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或实践价值。
开题报告应包括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主要研究方法、各阶段的工作计划、预期结果和主要创新点等。
研究内容创新明显,技术路线科学合理,研究方法先进可行。
学位论文要求试验设计周密,观察、测定、记载准确,数据资料翔实,分析推理客观,结果、结论可靠,论文格式规范。
对于投机取巧、拼凑数据、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败坏科学道德和违背国家论文要求的行为,一经查出,将严肃处理。
论文于答辩前2个月完成初稿,经导师审阅、修改后,按有关规定申请论文答辩。
(五)专题讨论与实践教育
为培养研究生的文献综述、资料分析、论文写作和学术交流能力,建立研究生专题讨论制度。
研究生应结合文献查阅和研究进展,至少完成2次文献综述或研究进展报告。
根据学科特点,鼓励研究生在读期间参加教学、生产或社会实践。
(六)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一般在第四学期进行。
中期考核包括三部分,即平时表现、课程成绩、开题报告与科研能力。
平时表现考核,成绩占20分。
其中,基本分15分,在基本分基础上按平时表现进行加或减分。
课程成绩考核,自然科学类专业占40分,人文社科类专业占50分。
计算方法:课程成绩得分= [∑(课程成绩×学分)/总学分]×0.4(或0.5)
开题报告与科研能力考核,自然科学类专业占40分,人文社科类专业占30分。
考核包括开题报告、对学科方向和研究动态的掌握情况、研究技能、课题研究进展、表达能力、发表论文情况等。
考核小组不少于5位专家,并有相关学科专家参加,导师不参加自己指导研究生的考核。
研究生向考核小组汇报入学以来的政治思想、课程学习、论文开题报告及研究进展等情况。
每人考核时间不少于25分钟。
考核小组对研究生的德、智、体诸方面做出评价。
中期考核成绩70分为合格;60-69分者给予预警,并视具体情况经导师同意后参加下一年的中期考核;低于60分者淘汰。
五、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
答辩资格审核: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任务、实践环节,修满规定学分,完成学位论文,经导师同意后方可申请预答辩。
学院对硕士研究生的答辩资格和科研原始资料(资料存档地点由学院和导师协商)进行审核。
审核通过后报学校核准,准予预答辩。
论文预答辩:各学位点组织硕士研究生论文预答辩。
学校抽取部分研究生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预答辩。
通过预答辩发现论文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建议并决定是否进行正式论文答辩。
预答辩不通过者,则延期毕业,参加下次的预答辩。
论文答辩:答辩工作由学位点统一组织;答辩委员会由5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在职专家组成,外单位专家至少1人。
学位授予: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须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至少1篇
体现学位论文主要内容的研究论文(署名单位为山东农业大学),方可申请硕士学位。
各学位点可根据学科特点制定高于上述基本要求的论文要求,经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通过后,报学校审核备案后执行。
未达到学位点申请硕士学位所必需发表论文要求的硕士研究生,经个人申请,导师和导师组推荐,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同意,可申请参加由学校统一组织论文盲评和预答辩,通过者参加论文答辩。
对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按照《山东农业大学研究生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要求,由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推荐,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授予硕士学位。
六、培养工作程序
时间工作内容
第一学年课程学习;科学研究。
第二学年开题报告及中期考核;科学研究;
专题讨论与实践教育。
第三至第五学年科学研究;专题讨论与实践教育;撰写论文;
论文答辩。
七、本方案自2010级硕士研究生开始实施,由研究生处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