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乡村特色文化的时代传承(最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得体会:乡村特色文化的时代传承(最新)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乡村在城镇化过程中较多地受到都市文化影响。但是,文化的发展并不仅仅是单向度的借鉴吸收,更需要在传承优秀文化基因的过程中凸显自身特色。为此,我们必须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乡村特色文化本身的价值,立足于社会发展现实和文化发展规律推动其传承与发展。

传承与发展乡村特色文化的重要意义

从文化发展的历史逻辑来看,传承与发展乡村特色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时代性发展的必然要求。早在河姆渡时期,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一系列风俗、伦理、娱乐、祭祀实践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元、特色鲜明的文化。它以乡村生产生活为现实基础,影响着中国数量庞大的农民阶层的精神生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特色文化之于传统文化,既有文化主体上的同质性联系,又有文化客体上的同构性联系。所以,传承与发展乡村特色文化,其实就是在乡村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从文化发展的理论逻辑来看,传承与发展乡村特色文化是生成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文化自信是一种深层次的力量。它表现为对自身文化的生命力有着充分的认识、认同,继而积极践行文化内在的价值指向。从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来看,文化自信首先是对主流文化的自信;但如果把视域缩小,不同地区的人们往往也生活在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亚文化中。主流文化是意识形态的直接体现,对亚文化起统摄作用,能够引领亚文化不断朝着有利于人民利益的方向发展;亚文化是社会各特定群体文化生活的集中体现,它的价值与观念不断影响主流文化,为主流文化的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乡村特色文化作为中国社会重要的一种亚文化,它的重要价值就在于使主流文化以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于乡间,进一步增进文化自信。

从文化发展的实践逻辑来看,传承与发展乡村特色文化是推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越繁荣,意味着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发展水平作为基础,空洞地谈论文化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往往难以得到满足,长此以往又会反过来抑制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提出的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传承和发展乡村特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承与发展乡村特色文化的双重困境

就乡村特色文化而言,它的最外层是以务农为主要内容的生活方式、中层是本土性知识体系、核心是乡村人民淳朴勤劳的品格。这种由感性到理性再到价值情感的文化结构是自恰的,是非常稳固的。但是,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乡村文化也开始由外及内渐渐地发生着变化。在充分把握文化发展主客体的前提下,以辩证的方法全面看待乡村文化发展现实,有助于乡村文化的科学发展。

文化主体困境是当前传承与发展乡村特色文化所面临的第一重困境,它表现在务农人口数量急剧减少、乡村生活“空壳化”和文化主体的代际壁垒三个方面,这是导致乡村特色文化传承力减弱的主要因素。马克思主义人学中最核心的观点即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最本质属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人在现实生活中谋求发展,其对时空环境的选择必然受到经济、政治、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城乡发展的二元分立造成了农村和城市间普遍存在的在收入水平、居住质量、医疗服务等方面的差距,这使得城乡间的人口流动一直处于由乡村到城市的单向度流动,这直接造成了乡村特色文化的传承主体不断流失。与此同时,不断流失的文化主体也在一

定程度上解构着过去作为传承乡村特色文化基本载体的家庭单位,使得农村人口对“乡土”的认知与感情出现了代际壁垒甚至代际断层。

文化客体困境是当前传承与发展乡村特色文化所面临的第二重困境,它一方面表现为乡村地区文化的“离土”趋势,另一方面表现为乡村文化内涵的逐渐丧失,这是导致乡村特色文化发展动力不足的主要因素。正如提及中华传统文化,人们会自觉联想到以儒家文化为显学的传统文化,提及乡村特色文化,影响较大的是传统农耕文化。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乡村地区逐渐形成了以聚族而居、自给自足、渔樵耕读为特点的生活方式,它凝聚了乡村特色文化中应时、守则、和谐的价值取向;展现了乡人吃苦耐劳、集体至上、爱好和平的优秀个人品质。由文化的生活到文化的观念,再从文化的观念孕育文化的道德,这每一个环节都与农村的发展现实息息相关。但是,随着乡村特色文化主体的大规模离乡,作为客体的文化自身也面临“去农业化”的困境。相应的,它的内涵和外延也都在慢慢缩减。

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推动乡村特色文化良性发展

要突破现阶段乡村特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双重困境,就要遵循文化的发展规律,立足实际,推动乡村特色文化的良性发展。第一,要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以科

学的决策与规划重建乡村特色文化。乡村文明要不断吸收城市文化及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不断丰富其时代内涵。各级政府部门需要根据所辖区域内乡村文化的具体特点,在大力提升农村经济水平的同时,努力发掘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定期举办保护、传承与促进乡村特色文化发展的活动,鼓励院校、企业和民间团体以多种形式传播乡村特色文化,形成多方传承合力。

第二,要注重人文教育,以重塑乡村特色文化价值为重点,增强文化认同感。乡村振兴战略在教育方面主要体现为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它旨在统筹城乡教育资源,从教育着手提升公民文化自信。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必须要厘清两对关系:一是乡村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关系。乡村特色文化来源于传统的农耕生活,其文化特质具有天然的保守性和稳定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与主流文化是不能共通的。二是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关系。乡村与城市现阶段在物质层面上有着显而易见的差距,但在文化上是无优劣之分的,它们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转变城市文化本位心理,重视培育学生对乡土文化的亲切感和自豪感。

第三,要提升乡村特色文化的传播力,通过新媒体进一步扩大乡村特色文化的影响力。过去,乡村特色文化的传播主要依靠口口相传,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

产劳动组织方式为其传承提供了稳定的载体。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不断发展,文化的传播媒介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作为其中重要一极的乡村特色文化也必须顺势而为。我们不无欣喜地发现,在微博、微信和各大短视频平台上,正在逐渐兴起一些能够反映乡村生活、凸显乡村旨趣的文化作品。它们或是有着与当代乡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特定主题,或是对个人处于农村环境下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由于其中蕴含着截然不同于城市文化的慢节奏、闲适性、朴素性而使人眼前一亮,吸引了大量读者驻足观看、品读。未来,我们要进一步充分挖掘这种文化内涵,以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中心,在对乡村特色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中不断推动其传承与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