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受力分析教学设计有哪些
高中物理受力分析教案
高中物理受力分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能够正确识别物体所受到的各个力,并进行受力分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示范和练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思考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
1. 受力分析的基本概念;
2. 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3. 实例分析和习题练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掌握受力分析的基本概念;
2. 熟练掌握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3. 能够准确分析实际案例中的受力情况。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示例教材和案例分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书写工具。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际示例引导学生思考,引发学生对受力分析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受力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如何识别和分析物体所受到的各个力;
3. 实践:让学生进行实例分析和习题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澄清学生可能存在的疑惑。
六、课堂检测:
1. 请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一个实际物体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
2. 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一定数量的受力分析习题,以检测其掌握情况。
七、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堂检测中的练习题;
2. 阅读相关教材,深入了解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3. 准备下节课的课前预习。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和练习,帮助学生建立了对受力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的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继续引导学生掌握受力分析的技巧,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高中物理外力问题解析教案
高中物理外力问题解析教案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外力问题的解析方法,能够熟练运用力的概念和计算力的大小和方向。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外力问题的解析方法。
2. 计算力的大小和方向。
3. 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
1. 复习力的概念和性质,引入外力问题。
2. 讲解外力问题的解析方法,让学生掌握力的大小和方向的计算方法。
3. 练习外力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
1. 示范讲解结合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外力问题的解析方法。
2. 课堂练习和小组合作,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
1. 引入:复习力的概念和性质,引入外力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外力问题的解析方法:介绍计算力的大小和方向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解析外力问题的技巧。
3. 练习:进行一些外力问题的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学生在课后复习和巩固。
六、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堂练习题。
2. 制作外力问题解析示意图。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入外力问题,让学生了解外力问题的解析方法和计算力的大小和方向的技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后续需要加强让学生进行更多练习,提高他们的理解和运
用能力。
高中物理物体受力平衡教案
高中物理物体受力平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物体受力平衡的概念。
2. 掌握物体受力平衡的条件。
3. 能够应用物体受力平衡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 物体受力平衡的条件。
2. 物体受力平衡的方向和大小。
三、教学难点:
1. 如何应用力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2. 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力的平衡状态。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力的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2. 引入:介绍物体受力平衡的概念,说明物体受力平衡的条件。
3. 讲解:详细讲解物体受力平衡的方向和大小的相关知识点,给出示例进行讲解。
4. 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力的平衡条件来解决问题。
5. 总结:总结物体受力平衡的条件和解题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6. 拓展:引入一些拓展知识,例如力矩的概念和应用。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理解物体受力平衡的概念,掌握物体受力平衡的条件,提高了解题能力和计算能力。
在后续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例让学生熟练掌握物体受力平衡的方法和应用。
高一物理--受力分析-必修一(经典)
受力分析专题一、教学目标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作出物体的受力示意图。
二、重点与难点分析一个力不漏,一个力不多,一个力方向不错。
三、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前面的学习中,共学习了三种常见力:重力、弹力、摩擦力。
其中重力是地球上的物体都受到的,而弹力与摩擦力是两物体必须发生接触才产生的,因为这个原因,弹力和摩擦力又被分为接触力。
在具体情况中,我们如何处理才能更科学,避免发生错误呢?(二)、新课讲授如何正确地受力分析?①明确考察对象,并把它从周围其它物体中隔离出来,单独画出“隔离体”图形。
②仔细分析考察对象除了受重力作用以外,还受到几个弹力和几个摩擦力的作用。
沿顺时针方向依次对每个接触面和连接点作分析。
③画出完整的受力图:要注意,只考察对象所受外力,决不能同时画上它施于其他物体的作用力。
难点突破策略:物体的受力情况决定了物体的运动状态,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是研究力学问题的关键。
受力分析就是分析物体受到周围其它物体的作用。
为了保证分析结果正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难点。
1.受力分析的方法:整体法和隔离法2.受力分析的依据:各种性质力的产生条件及各力方向的特点3.受力分析的步骤:为了在受力分析时不多分析力,也不漏力,一般情况下按下面的步骤进行:(1)确定研究对象—可以是某个物体也可以是整体。
(2)按顺序画力a.先画重力:作用点画在物体的重心,方向竖直向下。
b.次画已知力c.再画接触力—(弹力和摩擦力):看研究对象跟周围其他物体有几个接触点(面),先对某个接触点(面)分析,若有挤压,则画出弹力,若还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则再画出摩擦力。
分析完一个接触点(面)后,再依次分析其他的接触点(面)。
d.再画其他场力:看是否有电、磁场力作用,如有则画出。
(3)验证:a.每一个力都应找到对应的施力物体b. 受的力应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对应。
说明:(1)只分析研究对象受的根据性质命名的实际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不画它对别的物体的作用力。
高中物理必修一力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力教案在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力学作为基础性的章节,对于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份针对高中物理必修一的力学教案范本,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同时也让学生能够更加系统地掌握力学知识。
力学,作为物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以及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在高中物理必修一的教学中,通常会涉及以下几个核心概念:力的概念、力的分类、牛顿运动定律、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平衡条件等。
我们要明确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它能使物体的状态发生改变,或者使物体发生形变。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实验演示或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我们需要讲解力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性质和来源,力可以分为重力、摩擦力、弹力、电磁力等。
每一种力都有其特定的计算方法和作用特点,这些都需要学生逐一掌握。
牛顿运动定律是力学中的重点内容,包括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和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这部分内容不仅需要学生理解定律的含义,还要能够运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通过实验测定物体的加速度,进而验证加速度定律的正确性。
力的合成与分解是解决复杂力学问题的基础。
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将多个力合成一个等效的单一力,或者将一个力分解成几个分力。
这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几何方法,还要能够运用向量的概念进行计算。
力的平衡条件是判断物体是否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依据。
学生需要了解并能够应用力的平衡条件来分析各种静态和动态的物理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通过实验演示、模型制作、问题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评价和反馈也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教师应该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步和存在的问题,从而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高中物理重力教案分析
高中物理重力教案分析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重力的概念,了解质量和重力之间的关系;
2. 掌握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的方法;
3. 能够进行实验,根据实验数据得出质量和重力之间的关系;
4. 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3. 根据实验数据得出质量和重力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1. 弹簧测力计;
2. 不同质量的小物体;
3. 实验台;
4. 笔和纸。
四、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实例引入重力的概念,介绍质量和重力的关系;
2. 实验设计:给出实验问题和目的,让学生设计实验步骤和思考可能的实验结果;
3.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
4. 数据处理: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尝试得出质量和重力之间的关系;
5. 实验讨论: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并讨论,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发
现质量和重力之间的定量关系。
五、案例分析:
1. 实验结果显示,随着物体的质量增加,物体受到的重力也增加,呈现线性关系;
2. 通过数据处理,学生得出结论:物体的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重力的计算公式为F=mg。
六、教学反思:
1. 学生对重力和质量的概念理解较为模糊,需要在引入部分加强概念讲解;
2. 学生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该加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1一、应用解法分析动态问题所谓解法就是通过平行四边形的邻边和对角线长短的关系或变化情况,作一些较为复杂的定性分析,从形上就可以看出结果,得出结论.例1 用细绳AO、BO悬挂一重物,BO水平,O为半圆形支架的圆心,悬点A和B在支架上.悬点A固定不动,将悬点B从1所示位置逐渐移到C点的过程中,试分析OA绳和OB绳中的拉力变化情况.[方法归纳]解决动态问题的一般步骤:(1)进行受力分析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一般情况下物体只受三个力:一个是恒力,大小方向均不变;另外两个是变力,一个是方向不变的力,另一个是方向改变的力.在这一步骤中要明确这些力.(2)画三力平衡由三力平衡知识可知,其中两个变力的合力必与恒力等大反向,因此先画出与恒力等大反向的力,再以此力为对角线,以两变力为邻边作出平行四边形.若采用力的分解法,则是将恒力按其作用效果分解,作出平行四边形.(3)分析变化情况分析方向变化的力在哪个空间内变化,借助平行四边形定则,判断各力变化情况.变式训练1 如2所示,一定质量的物块用两根轻绳悬在空中,其中绳OA固定不动,绳OB在竖直平面内由水平方向向上转动,则在绳OB由水平转至竖直的过程中,绳OB的张力的大小将A.一直变大B.一直变小C.先变大后变小D.先变小后变大二、力的正交分解法1.概念:将物体受到的所有力沿已选定的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分解的方法,是处理相对复杂的多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常用方法.2.目的:将力的合成化简为同向、反向或垂直方向的分力,便于运用普通代数运算公式解决矢量的运算,“分解”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合成”.3.适用情况:适用于计算三个或三个以上力的合成.4.步骤(1)建立坐标系:以共点力的作用点为坐标原点,直角坐标系x轴和y轴的选择应使尽量多的力在坐标轴上.(2)正交分解各力:将每一个不在坐标轴上的力分解到x轴和y轴上,并求出各分力的大小,如3所示.(3)分别求出x轴、y轴上各分力的矢量和,即:Fx=F1x+F2x+Fy=F1y+F2y+(4)求共点力的合力:合力大小F=F2x+F2y,合力的方向与x轴的夹角为α,则tan α=FyFx,即α=arctan FyFx.4例2 如4所示,在同一平面内有三个共点力,它们之间的夹角都是120°,大小分别为F1=20 N,F2=30 N,F3=40 N,求这三个力的合力F.5变式训练2 如5所示,质量为m的木块在推力F的作用下,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运动.已知木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那么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A.μmgB.μ(mg+Fsin θ)C.μ(mg-Fsin θ)D.Fcos θ三、力的分解的实际应用例3 压榨机结构如6所示,B为固定铰链,A为活动铰链,若在A处施另一水平力F,轻质活塞C就以比F大得多的力压D,若BC间距为2L,AC水平距离为h,C与左壁接触处光滑,则D所受的压力为多大?例4 如7所示,是木工用凿子工作时的截面示意,三角形ABC为直角三角形,∠C=30°.用大小为F=100 N的力垂直作用于MN,MN与AB平行.忽略凿子的重力,求这时凿子推开木料AC面和BC面的力分别为多大?变式训练3 光滑小球放在两板间,如8所示,当OA板绕O点转动使θ角变小时,两板对球的压力FA和FB的变化为A.FA变大,FB不变B.FA和FB都变大C.FA变大,FB变小D.FA变小,FB变大例5 如9所示,在C点系住一重物P,细绳两端A、B分别固定在墙上,使AC 保持水平,BC与水平方向成30°角.已知细绳最大只能承受200 N的拉力,那么C 点悬挂物体的重量最多为多少,这时细绳的哪一段即将被拉断?参考答案解题方法探究例1 见解析解析在支架上选取三个点B1、B2、B3,当悬点B分别移动到B1、B2、B3各点时,AO、BO中的拉力分别为FTA1、FTA2、FTA3、和FTB1、FTB2、FTB3,从中可以直观地看出,FTA逐渐变小,且方向不变;而FTB先变小,后变大,且方向不断改变;当FTB与FTA垂直时,FTB最小.变式训练1 D例2 F=103 N,方向与x轴负向的夹角为30°解析以O点为坐标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xOy,使Ox方向沿力F1的方向,则F2与y轴正向间夹角α=30°,F3与y轴负向夹角β=30°,如甲所示.先把这三个力分解到x轴和y轴上,再求它们在x轴、y轴上的分力之和.Fx=F1x+F2x+F3x=F1-F2sin α-F3sin β=20 N-30sin 30° N-40sin 30° N=-15 NFy=F1y+F2y+F3y=0+F2cos α-F3cos β=30cos 30° N-40cos 30° N=-53 N这样,原来的三个力就变成互相垂直的两个力,如乙所示,最终的合力为:F=F2x+F2y=-152+-532 N=103 N设合力F与x轴负向的夹角为θ,则tan θ=FyFx=-53 N-15 N=33,所以θ=30°.变式训练2 BD例3 L2hF解析水平力F有沿AB和AC两个效果,作出力F的分解如甲所示,F′=h2+L22hF,由于夹角θ很大,力F产生的沿AB、AC方向的效果力比力F大;而F′又产生两个作用效果,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如乙所示.甲乙Fy=Lh2+L2F′=L2hF.例4 1003 N 200 N解析弹力垂直于接触面,将力F按作用效果进行分解如所示,由几何关系易得,推开AC面的力为F1=F/tan 30°=1003 N.推开BC面的力为F2=F/sin 30°=200 N.变式训练3 B [利用三力平衡判断如下所示.当θ角变小时,FA、FB分别变为FA′、FB′,都变大.]例5 100 N BC段先断解析方法一力的合成法根据一个物体受三个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则三个力的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第三个力大小,方向与第三个力方向相反,在甲中可得出F1和F2的合力F合竖直向上,大小等于F,由三角函数关系可得出F合=F1sin 30°,F2=F1cos 30°,且F合=F=G.甲设F1达到最大值200 N,可得G=100 N,F2=173 N.由此可看出BC绳的张力达到最大时,AC绳的张力还没有达到最大值,在该条件下,BC段绳子即将断裂.设F2达到最大值200 N,可得G=115.5 N,F1=231 N>200 N.由此可看出AC绳的张力达到最大时,BC绳的张力已经超过其最大能承受的力.在该条件下,BC段绳子早已断裂.从以上分析可知,C点悬挂物体的重量最多为100 N,这时细绳的BC段即将被拉断.乙方法二正交分解法如乙所示,将拉力F1按水平方向(x轴)和竖直方向(y轴)两个方向进行正交分解.由力的平衡条件可得F1sin 30°=F=G,F1cos 30°=F2.F1>F2;绳BC先断, F1=200 N.可得:F2=173 N,G=100 N.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2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一个已知力的分力;2、会用三角形法则求解;能力目标1、熟练掌握物体的受力分析;2、能够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情感目标培养分析观察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态度.教学建议重点难点分析是力的合成的逆预算,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由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将一个已知力进行分解,所以平行四边行定则依然是本节的重点,而三角形法则是在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基础上得到的,熟练应用矢量的运算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的难点.教法建议一、关于的教材分析和教法建议是力的.合成的逆预算,是求一个已知力的两个分力.在对已知力进行分解时对两个分力的方向的确定,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的.在前一节力的合成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于运算规律的掌握会比较迅速,而难在是对于如何根据力的效果去分解力,课本上列举两种情况进行分析,一个是水平面上物体受到斜向拉,一个是斜面上物体所收到的重,具有典型范例作用,教师在讲解时注意从以下方面详细分析:1、对合力特征的描述,如例题1中的几个关键性描述语句:水平面、斜向上方、拉力,与水平方向成角,关于重力以及地面对物体的弹力、摩擦力可以暂时不必讨论,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2、合力产生的分力效果,可以让学生从日常现象入手(如下图所示).由于物体的重力,产生了两个力的效果,一是橡皮筋被拉伸,一是木杆压靠在墙面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铅笔、橡皮筋,用手代替墙面体会一下铅笔重力的两个分效果.3、分力大小计算书写规范.在计算时可以提前向学生讲述一些正弦和余弦的知识.二、关于力的正交分解的教法建议:力的正交分解是一种比较简便的求解合力的方法,它实际上是利用了的原理把力都分解到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然后就变成了在同一直线上的力的合成的问题了.使计算变得简单.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未接触到有关映射的概念,所以教师在讲解该部分内容时,首先从直角分解入手,尤其在分析斜面上静止物体的受力平衡问题时,粗略介绍正交分解的概念就可以了.教学设计方案一、引入:1、问题1: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什么定则?2、问题2:力产生的效果是什么?教师总结:如果几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原来的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那个力的分力.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反之,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引出课程内容.二、授课过程1、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也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师讲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过程,所以平行四边形法则同样适用于.如果没有其它限制,对于同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如图).这就是说一个已知的力可以分解成无数对不同的共点力,而不像力的合成那样,一对已知力的合成只有一个确定的结果.一个力究竟该怎样分解呢?(停顿)尽管没有确定的结果,但在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时,一般都按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下面我们便来分析两个实例.2、按照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例题1: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一个斜向上的拉力的作用,该力与水平方向夹角为,这个力产生两个效果:水平向前拉物体,同时竖直向上提物体,,因此力可以分解为沿水平方向的分力、和沿着竖直方向的分力,力和力的大小为:例题2: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常把它所受的重力分解为平行于斜面的分量和垂直于斜面的分量(如图),使物体下滑(故有时称为“下滑力”),使物体压紧斜面。
高中受力问题物理教案设计
高中受力问题物理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力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受力平衡和受力不平衡的条件。
3. 能够应用力的平衡条件解决受力问题。
教学重难点:
1. 力的概念和分类。
2. 受力平衡和受力不平衡的条件。
3. 如何应用力的平衡条件解决受力问题。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验器材和示意图。
2. 学生准备铅笔、笔记本等学习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简单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力的概念,并让学生探讨不同类型的力。
二、讲解(15分钟)
1. 讲解力的分类和力的平衡条件。
2. 分析受力平衡和受力不平衡的情况。
三、练习(20分钟)
1. 学生根据给定的情景进行受力分析,判断力的平衡情况。
2. 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受力平衡的条件。
四、拓展(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受力平衡和受力不平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讨论力的平衡条件在工程中的重要性。
五、总结(5分钟)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力的概念和受力问题的解决方法。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受力问题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力的概念和分类,讲解受力平衡和受力不平衡的条件,以及实际应用中的力的平衡条件,帮助学生掌握受力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高一物理受力分析教案5篇
高一物理受力分析教案5篇高一物理受力分析教案篇1知识目标1、知道涡流是如何产生的;2、知道涡流对我们的不利和有利的两个方面,以及如何防止和利用;情感目标通过分析事例,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和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教学建议本节是选学的内容,它又是一种特殊的电磁感应现象,在实际中有很多应用,比如:发电机、电动机和变压器等等.所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讲,或者知道学生阅读.什么是涡流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涡流和自感一样,也有利和弊两个方面.教学中应该充分应用这些实例,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和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教学设计方案一、引入:引导学生观察发电机、电动机和变压器(可用事物或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它们的铁芯都不是整块金属,而是由许多相互绝缘的薄硅钢片叠合而成引导学生看书回答,从而引出涡流的概念:什么是涡流把块状金属放在变化的磁场中,或者让它在磁场中运动时,金属块内将产生感应电流,这种电流在金属块内自成闭合回路,很象水的旋涡,因此叫做涡流. 整块金属的电阻很小,所以涡流常常很大.(使学生明确:涡流是整块导体发生的电磁感应现象,同样遵守电磁感应定律.)二、涡流在实际中的意义是什么⑴为什么电机和变压器通常用相互绝缘的薄硅钢片叠合而成,就可以减少涡流在造成的损失⑵利用涡流原理制成的冶炼金属的高频感应炉有什么优点电学测量仪表如何利用涡流原理,方便观察提出上述问题后,让学生看书、讨论回答三、作业:让学生业余时间到物理实验室观察电度表如何利用涡流,写出小文章进行阐述.高一物理受力分析教案篇2知识目标1、掌握波长、频率、波速的物理意义;2、能在机械波的图象中识别波长;3、掌握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一关系进行计算和分析问题;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材料、识别图象、钻研问题的能力.教学建议本节的重点是理解波长的含义及公式的含义;要求对公式能灵活应用,学习中要理解波的传播速度的`特点,掌握波速、频率、波长各由什么因素决定,减少理解概念出错的机会。
高效6+1课堂教学模板高一物理《物体受力分析》
§4.52《物体受力分析》(第一课时)班级姓名小组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说出三种力的产生和方向的判断②指出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写出受力分析的基本步骤。
③能正确画出物体受力分析图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让学生思(独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通过让学生议(对学、群学)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通过组内展示和全班展示培养学生物理语言表达能力。
②通过让学生全班展示物体受力分析过程,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感受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认识由实践归纳到总结物理规律是研究物理学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在应用导学案学习的过程中,树立认真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道德品质,严谨有序的思维习惯。
②通过群学对学班级展示,养成合作意识和乐观向上的品质。
二、重点难点:重点:正确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难点:弹力摩擦力有无及其方向的判断漏力多力问题三、导学流程:(一)回顾旧知(3分钟)根据第三章重力弹力摩擦力的学习得出结论:1、重力方向,符号。
弹力产生条件,弹力中的支持力方向,符号;压力方向,符号 ;绳子拉力方向,符号 ;弹簧弹力方向,符号 ;静摩擦力产生条件静摩擦力方向符号 ;滑动摩擦力方向符号 ;导语:受力分析是解决物理问题及其重要的基础,如何正确受力分析?思(15分钟)学生要求:全神贯注浏览课本资料,思考并填写下列问题,发现疑惑记下来;不交流、不提问埋头动笔勾画圈点;下列问题在15分钟内全部解决掉,不在一个问题恋战,对不能解决问题用红笔圈起来,以备讨论展示环节提出求解。
第一层:了解感知:(二)初步学习阅读《精讲精练》79页右下角、80页左上角,初步认识受力分析的定义顺序及方法。
1、把研究对象(指定物体)在指定的物理环境中受到的所有力都分析出来,并画出物体所受力的,这个过程就是受力分析。
2、受力分析的一般顺序:3、受力分析的常用方法和隔离法;隔离法的定义:隔离法选用原则:;隔离法注意问题:第二层:深入学习:(一)分析课本83页物体的受力分析第三段内容,看懂受力分析图4.5-9,尝试完成下列案例。
人教版物理高一年级《物体的受力分析》教学设计
[高一物理教案]物体的受力分析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认识物体受力分析的一般顺序,。
理解物体受力图。
(2)初步掌握物体受力分析的一般方法,加深对力的概念、常见三种力的认识。
2.思想方法目标:(1)分析和综合的思维方法指导下,认识物体不是孤立的,它与周围物体是相互联系的。
(2)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和周密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点拨:1.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关键。
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是:(1)明确研究对象,即明确分析哪个物体的受力情况;(2)隔离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从周围物体中隔离出来,并分析周围有哪些物体对研究对象施加力的作用;(3)分析受力顺序是:先重力,后弹力和摩擦力。
2.在深化力的概念和物体受力分析的教学中,进行分析综合思维方法的教育,是教学难点3.受力分析时要注意防止“漏力”和“添力”,按顺序进行受力分析是防止“漏力”的最有效的措施。
注意寻找施力物体是防止“添力”的措施之一,同时还要深刻理解“确定研究对象”的含义,以防止把研究对象施于另外物体的力错加在研究对象上。
三、教学方法分析、归纳、总结四、教具幻灯片,投影仪五、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力的概念、重力、弹力、摩擦力。
也可以让学生填写复习提纲(提纲复习法),见附录。
(二)进行新课:物体的受力分析1.二力平衡(初中知识)现象的受力分析:⑴灯泡挂在空中保持静止(课本第七页例二)由学生自学解决受力分析过程和画受力图方法。
【教师引导】用二力平衡条件演绎解释课本中的实例和实验,得出有关弹力和摩擦力知识。
例如依据悬绳下重物的平衡,支持面上重物的平衡,推断出悬绳弹力的存在和支持面弹力的存在,推断出弹力的大小和方向。
依据水平支持面上物体拉而不动,或在拉力作用下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推断出静摩擦力或滑动摩擦力的存在,并判断出它们的大小和方向。
(演绎时力的作用点不作严格要求,在受力物体上即行)小结:①物体受力分析的内容:经过观察分析,将研究对象所受的所有外力,正确地反映在一张图上,叫做物体的受力分析图;②隔离法:一个受力图,只反映一个跟周围其它物体隔离开的物体的受力情况,研究对象施于别的物体的作用力,不能在图中出现,这种分析方法叫隔离法,隔离物就是研究对象。
高中物理笔记受力分析教案
高中物理笔记受力分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受力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受力分析解决物理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进行实验验证和总结结论的过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态度,培养学生勇于挑战困难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
1. 受力分析的基本原理
2. 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3. 应用受力分析解决物理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受力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难点:运用受力分析解决复杂物理问题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牛顿三定律,引出受力分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 学习与探究: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己尝试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探究受力分析的原理。
3. 梳理与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受力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应用受力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步骤。
4. 拓展与应用: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练习,不断提升受力分析的能力,解决更为复杂的物理问题。
5. 归纳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学生真正理解受力分析的重要性和应用。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有序,教学过程生动有趣,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但是在学生的实践操作环节,需要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能
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出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变通,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物理受力技巧教案
高中物理受力技巧教案
目标:帮助学生理解受力的概念,掌握受力的计算方法和应用技巧。
学习目标:
1. 理解受力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受力的计算方法;
3. 能够应用受力的技巧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 引入受力的概念,让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受力情况;
2. 通过实验或示意图展示受力的情况,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讲解
1. 讲解受力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2. 介绍受力的计算方法,如平衡力与合力的概念,力的合成与分解等;
3. 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动手计算受力的大小和方向。
三、练习
1. 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受力;
2. 指导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受力技巧,如物体静止、匀速直线运动等。
四、巩固
1. 综合练习,测试学生对受力的理解和应用;
2. 让学生展示自己思考的结果,讨论解题思路。
五、总结
1. 总结受力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受力在日常生活和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六、作业
布置作业,巩固学生对受力的理解和应用。
评价:
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清晰掌握受力的概念、分类和计算方法,能够在实际问题
中运用受力技巧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动手实践和讨论交流,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精神。
高中物理承受力问题教案
高中物理承受力问题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承受力的概念,掌握承受力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承受力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承受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是本课的重点,学生需要理解力的平衡条件和力的作用效果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步骤:
1.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力的施加场景,引入力的概念和承受力的定义。
通过讨论,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承受力。
2.讲解承受力的概念(15分钟)
通过实例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理解承受力的方向和大小的关系。
通过讲解承受力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承受力的技巧。
3.练习承受力的计算(20分钟)
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承受力的知识解决问题。
通过分组讨论和展示答案,加深学生对承受力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总结(5分钟)
通过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再次回顾承受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鼓励学生在课后多练习,加深对承受力的理解。
教学反馈: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检查学生对承受力的掌握情况。
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提供额外辅导。
33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高一物理
第3节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观察与思考:播放视频。
一、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思考与讨论:(1)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还能举出哪些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例子?(2)你所举的这些例子,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间受力有何共同的特点?识图与思考:生活实例分析观察和实验表明:1.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2.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后一物体一定同时对前一物体也施加了力,即同时存在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通常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思考与讨论:(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方向有什么样的关系呢?(2)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定量且直观的反映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关系呢?二、牛顿第三定律(一)实验探究:用弹簧测力计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图3.33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把A、B两个弹簧测力计连接在一起,B的一端固定,用手拉测力计A。
可以看到两个测力计的指针同时移动。
这时,测力计B受到A的拉力F,测力计A则受到B的拉力F'。
F与F'有什么关系呢?【实验演示】(1)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2)演示用力传感器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二)实验现象1.实验现象:用手拉弹簧秤A,可以看到两个弹簧秤的指针同时运动,且两个弹簧秤的示数是相等的,改变手拉弹簧的拉力,弹簧秤的示数也随着改变,但两个示数总相等。
2.实验结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总是相等的,也是同时变化的。
(三)牛顿第三定律1.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2.公式:F=F’(负号表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方向相反)3.牛顿第三定律的适用范围牛顿第三定律是个普遍规律。
所阐明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不仅适用于静止的物体之间,也适用于相对运动的物体之间,这种关系与作用力的性质、物体质量大小、作用方式(是否接触)、物体运动状态及参考系的选择均无关。
4.对牛顿第三定律的进一步理解(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三个特征:①等值;①反向;①共线。
高中受力问题物理教案
高中受力问题物理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受力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受力图的画法和常见受力的作用特点;
3. 掌握平衡条件和平衡问题的求解方法。
教学重点:
1. 受力的分类和受力图的绘制;
2. 平衡条件和平衡问题的求解方法。
教学难点:
1. 复杂平衡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受力问题实例教学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通过实例问题引入受力问题,让学生思考物体在做运动过程中所受到的各种力。
二、概念讲解
1. 受力的概念和分类: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可以分为接触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2. 受力图的绘制:通过示例教学,让学生掌握受力图的画法和标记方法。
三、例题讲解
教师通过解析一些常见的受力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受力图的作用和力的平衡条件。
四、练习
学生进行练习,巩固受力图的绘制和平衡问题的求解方法。
五、拓展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更复杂的平衡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
六、小结
对今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
七、作业
布置相关受力问题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引导学生掌握受力图的绘制和力的平衡条件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物理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高一物理第二章受力分析
例4、在竖直双线悬吊着的均质木板 上放着质量为 、在竖直双线悬吊着的均质木板M上放着质量为 m的物体,试分析木板的受力情况。 的物体, 的物体 试分析木板的受力情况。
T1 T2
f N(N<mg) < mg
叠放在一起, 例5、三个物体 、B、C叠放在一起,有一水平外 、三个物体A、 、 叠放在一起 作用于B上 但三个物体均保持静止状态。 力F作用于 上,但三个物体均保持静止状态。试 作用于 分析A、B、C三个物体的受力情况。 分析 、 、 三个物体的受力情况。 三个物体的受力情况 NC
垫江中学高12级物理教研组 垫江中学高 级物理教研组
一、受力分析 1、明确研究对象:即确定要分析的那个物体的受 、明确研究对象: 力情况,把它确定为受力物体。 力情况,把它确定为受力物体。 2、隔离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从周围物体中隔离出 、隔离研究对象: 分析周围有哪些物体对它施加了力的作用。 来,分析周围有哪些物体对它施加了力的作用。 3、受力分析的顺序: 、受力分析的顺序: 先分析重力和已知力,接触处分析弹力, 先分析重力和已知力,接触处分析弹力,有弹力 处分析摩擦力,最后看是否受其他力(如介质阻力) 处分析摩擦力,最后看是否受其他力(如介质阻力)
A
v
B
作业: 作业: 1、复习教材前4节的内容 、复习教材前 节的内容 2、完成《优化设计》上前面没有做完的练习 、完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化设计》
例1、画出下图中均质物体A的受力示意图 、画出下图中均质物体 的受力示意图
T N A
引伸
T N f T A
G T A G
引伸
G
f A G
4、强调: 、强调: (1)不要把研究对象的受力与其他物体的受力情况 ) 相混淆 (2)每一个都必须要明确它的来源 ) (3)只分析性质力不分析效果力 ) (4)对有些难于确定的力,可用假设法来判断 )对有些难于确定的力, (5)作图时,除转动的物体外,可以将其他力的作 )作图时,除转动的物体外, 用点移到物体的重心上。 用点移到物体的重心上。 例2、一均质木棒,一端靠在光 、一均质木棒, 滑圆球上, 滑圆球上,另一端搁在水平地面 木棒处于静止状态。 上,木棒处于静止状态。试分析 木棒的受力情况。 木棒的受力情况。
新课标高一物理教学设计案例5篇
新课标高一物理教学设计案例5篇新课标高一物理教学设计案例1一、教学目标1.在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础上,研究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情况,学习处理这类问题的方法。
2.对功和能及其关系的理解和认识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本节教学是本章教学内容的总结。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功和能的关系,明确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并能应用它处理有关问题。
3.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能更加全面、深入认识功和能的关系,为学生今后能够运用功和能的观点分析热学、电学知识,为学生更好理解自然界中另一重要规律——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是使学生认识和理解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掌握应用这一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和认识功和能的关系。
2.本节教学实质是渗透功能原理的观点,在教学中不必出现功能原理的名称。
功能原理内容与动能定理的区别和联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要解决这一难点问题,必须使学生对“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的认识,从笼统、肤浅地了解深入到十分明确认识“某种形式能的变化,用什么力做功去量度”。
3.对功、能概念及其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不仅是本节、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认识到,在今后的学习中还将不断对上述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认识。
三、教具投影仪、投影片等。
四、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结合复习机械能守恒定律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1.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及物体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各是什么评价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2.如果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机械能如何变化物体机械能的变化和哪些力做功有关呢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是什么呢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不要求学生回答。
在此基础上教师明确指出:机械能守恒是有条件的。
大量现象表明,许多物体的机械能是不守恒的。
例如从车站开出的车辆、起飞或降落的飞机、打入木块的子弹等等。
高中物理受力分析专题教案
高中物理受力分析专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受力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受力的合成和分解方法;
3. 能够应用受力分析方法解决物理问题;
4.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受力的定义和分类、受力的合成和分解方法。
难点:利用受力分析方法解决物理问题。
三、教学内容
1. 受力的定义和分类
2. 受力的合成和分解方法
3. 应用受力分析方法解决问题
4. 实验:受力的测量与分析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实例引入受力分析的概念
2. 授课:介绍受力的定义和分类、受力的合成和分解方法
3. 分组讨论:分组讨论并解决一些关于受力分析的问题
4. 实验操作:进行受力测量实验,并分析测量结果
5. 总结反思:总结受力分析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自主反思学习
五、作业布置
1. 阅读相关教材,并整理受力分类和受力合成分解方法;
2. 完成一些相关题目,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与反馳
1. 学生学习情况的实时反馈
2. 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
3. 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教学反馳和调整
七、教学资源
1. 教材及相关课件
2. 实验器材及实验指导册
八、教学效果评价
1. 课后复习的效果
2. 学生在作业中的表现
3. 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能力
以上为高中物理受力分析专题教案范本,仅供参考。
高一上-5.力的合成与分解及受力分析-教案
力的合成与分解及受力分析一考点直达(一)合力与分力当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时,我们常常可以求出这样一个力,这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原来几个力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原来几个力叫做分力。
(二)力的合成1. 定义: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或求合力的方法,叫做力的合成。
2. 平行四边形定则:两个力合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这个法则叫做平行四边形定则。
对力这种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进行合成运算时,必须用平行四边形定则。
(三)共点力如果一个物体受到两个或更多力的作用,有些情况下这些力共同作用在同一点上,或者虽不作用在同一点,但它们的作用线交于一点,这样的一组力叫做共点力。
平行四边形定则只适用于共点力的合成。
(四)特殊情况讨论:1. 力的合成的意义在于保证作用效果相同的前提下,用一个力的作用代替几个力的作用,这个力就是那几个力的“等效力”(合力)。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是运用“等效”观点,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共点力的合成法则,它给出了寻求这种“等效代换”所遵循的规律,作图法和计算法是运用这一规律进行共点力合成的具体方法。
(1)作图法:要选取统一标度,严格作出力的图示及平行四边形,量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长度(注意是哪一条对角线),根据标度求出合力的大小,再量出对角线与某一分力的夹角,求出合力的方向。
(2)计算法: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力的示意图,然后利用解三角形的方式求出对角线,即为合力。
2. 力的合成的几种特殊情况: ①相互垂直的两个力的合成,如图所示,2212F F F =+,合力F 与分力F 1的夹角θ的正切为:21tan F Fθ=。
②夹角为θ的两个等大的力的合成,如图所示,作出的平行四边形为菱形,利用其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特点可得直角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求得合力2cos 2'θF F =,合力'F 与每一个分力的夹角等于2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物理受力分析教学设计有哪些
【难点精析】
1、“孤掌难鸣”说明了一个什么物理道理?
解析:本题考查应用力的基本概念解释实际问题。
鼓掌时,左右两手互相拍击,两手均有感觉,并发出响声,孤掌难鸣即一只手拍不响,说明了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要理解力的概念,必须回到实践中去,以所见事实为基础,通过观察思考,体会力的概念。
“孤掌难鸣”说明了力是物体与物体的相互作用,单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的道理。
2、被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飞行(空气阻力不计)时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解析:被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飞行,因为空气阻力不计,它仅与地球有相互作用,只受到重力的作用。
有的同学认为,足球还受到踢球的脚对它的作用。
错误的原因在于对力的概念没有理解好。
因为力不能凭空产生,足球受脚对它的作用仅仅在于用脚踢足球的那一瞬间,一旦脚与球分离,球就不再受脚的作用了。
所以分析物体是否受到某个力的作用,必须分析该时刻物体与其他物体的相互作用情况,不能把物体前一段时间里曾经受到过的力,不加分析的套用到后一段时间里去。
【例题精析】
例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射出枪口的子弹,能打到很远的距离,是因为子弹离开枪口后受到一个推力作用。
B.甲用力把乙推倒,说明只是甲对乙有力的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
C.只有有生命或有动力的物体才会施力,无生命或无动力的物体只会受到力。
D.任何一个物体,一定既是受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
解析:子弹在枪管内受到火药爆炸所产生的强大推力,使子弹离开枪口时有很大的速度,但子弹离开枪口以后,只受重力和空气阻
力作用,并没有一个所谓的推力,因为不可能找到这个“推力”的
施力物体;故不存在,所以A错。
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甲推
乙的同时乙也推甲,故说法B错。
不论物体是否有生命或是否有动力,它们受到别的物体作用时,都会施力,马拉车时,车也拉马;书
向下压桌子,桌子也向上推书,故C错。
由于自然界中的物体都是
相互联系的,找不到一个孤立的、不受其他物体作用的物体,所以
每一个物体既是受力物体,又是施力物体,故说法D正确。
例2、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B.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
C.同一物体在地球上无论怎样运动都受到重力
D.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答案:CD
解析: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产生两个效果:一个效果是吸引力的一部分使物体绕地球转动;另一个效果即另一部分力才是重力,也就是说重力通常只是吸引
力的一部分。
重力只决定于地球对物体的作用,而与物体的运动状
态无关,也与物体是否受到其他力的作用无关。
例3、如图3—1—1所示,绳对物体竖直向上的拉力大小为150N,用力的图示法表示拉力。
解析:画力的图示要严格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选定标度。
(2)从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线段,线段长短按选定的标度和力
的大小画。
线段上加刻度,如图甲所示从O点竖直向上画一段3倍
于标度的线段;
(3)在线段终点上加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为了简便也可以照图乙
那样不画物体,而用质点来表示物体,画出力F的图示。
例4、正误判断
A.物体受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错误)
B.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一定是物体受到了力。
(正确)
C.物体只有相互接触才会产生力的作用。
(错误)
D.甲把乙推倒在地,但甲并没有倒下,说明甲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错误)
E.同一物体既可以是施力物体也可以是受力物体。
(正确)
F.力的大小可以用天平测量。
(错误)
G.找不到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
(正确)
H.无生命的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错误)
I.物体的重力总是大小不变的。
(错误)
J.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错误)
K.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的。
(错误)
L.把物体从赤道拿到北极,物体的重力将增大。
(正确)
M.在地球表面运动的物体,无论怎样运动,总会受到重力的作用。
(正确)
N.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
(错误)
O.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一定在其几何中心上。
(错误)
P.细绳下吊一小球,细绳的拉力总等于小球的重力。
(错误)
例5、一个被吊着的均匀的球壳,其内部注满了水,在球的底部
有一带阀门的细出水口。
在打开阀门让水慢慢流出的过程中,球壳
与其中的水的共同重心将会()
A.一直下降
B.一直不变
C.先下降后上升
D.先上升后下降
解析:在注满水时,球壳和水的共同重心在球心,随着水的流出,球壳的重心不变,但是水的重心下降,二者共同的重心在下降。
当
水流完时,重心又回到球心,故选项C正确。
【能力提升点】
1、重心位置的变化——极限法
极限法就是设想物理过程、物理变化、物理现象或物理问题的本质特征,使我们弄清其变化过程。
这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判断重心位
置变化的方法。
极限法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直观,便于
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
2、四种相互基本作用
自然界中存在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它们分别是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它们的基本特点是:万有引力相互作用存在于一切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度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电磁相互作用是存在于电荷之间
和磁体之间,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称之为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
用和弱相互作用存在范围很小,它们的作用范围只有10-15m,但是
弱相互作用的强度只有强相互作用的10-12。
自然界的这四种相互作用是近几十年才发现的,许多科学家都认为这四种相互作用是一种相互作用不同的体现形式,也就是说有更
为一般的一种相互作用就可以解释自然界所有的力学现象了,这里
面包括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支持这种说法,并且在晚年致力于统
一场方面的研究但没有成功。
这也给我们同学们留下了需要研究的问题,希望有一天同学们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二力平衡又是力学中的重点之一。
力的概念和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为学生学习二力平衡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而二力平衡的学习是学生探究摩擦力、力和运动的关系以及浮力、压强知识的重要基础,更为高中学习多力平衡以及力矩的平衡做铺垫,所以,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2)对教材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