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结题报告(2017年版)
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研究报告
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研究报告12020年4月19日《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结题报告本课题从 5月申报, 10月由山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开始课题实施,于 11月结题,顺利完成了为期三年的课题实验研究。
三年来,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我校积极开展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课题组老师团结协作,扎实研究,深入推进,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研究成果,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又系统规范的礼仪教育,受到了家长,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
一、课题背景中国自古素有“礼仪之邦、文明古国”的美称,礼仪文化源远流长,从最初的原始起源到保守礼仪的形成、革新和衰落,再到现代礼仪的形成与发展,它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零散到完整的渐进过程,形成如今的中华礼仪。
中国教育史上,统治者、思想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儿童早期礼仪教育。
在课程设置中充分体现“礼”的主导地位。
孔子规定弟子学习礼、乐、射、御、书、数。
她指出:“不学礼,无以立。
”在中国历史上沿用了以前多年的科举教材四书五经中,礼仪占有重要地位。
有学者认为:用礼仪教育打造儒雅公民。
有的认为:礼仪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尊重,礼仪素质集中体现在人的言谈和行为上。
礼仪美德是立身处世的基本要素,也是个体文明的重要体现,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对小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有助于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对其今后的学习和整个人生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作用,特别对小学生的个性、社会性及道德品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确定以礼仪教育为突破口开展礼仪教育专题研究,力图经过此项专题研究,有针对性地对全校学生进行生活礼仪、交往礼仪、学习礼仪和公共场所礼仪教育,让学生从小养成遵循行为准则和交往规范的良好行为习惯。
基于以上的学习与考虑,我校于 5月申报了《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省级课题。
二、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礼仪是指一个人内在的文化、艺术、道德、思想素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人们在各种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用以美化自身、完善自我、修身养性、敬重她人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
文明礼仪教育结题报告初稿
文明礼仪教育研究的研究报告一、课题的提出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可见礼仪的重要性。
什么是“文明礼仪”?简单地说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
在迈入21世纪的今天,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培养下一代的人文素质:如韩国《道德》课,将教育学生理解生活中的基本礼节及行为规范的内容和重要意义作为课程目标;日本设立“道德时间课”、“友爱课”;美国推行“公民教育”……这已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道德风貌与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尊礼守仪,源远流长。
传统文化中的“礼”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它对现今学校德育仍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对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校是一个文明的大舞台,文明礼仪是学校精神面貌的展现。
古人云:“百行以德为首”。
心理学家调查表明:学生的第一需要是学会交往,其次才是学会学习,只有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才能进一步发展个性。
高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强,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因此在高中阶段进行“文明礼仪普及教育与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研究,使学生系统地接受良好礼仪规范的熏陶教育,从而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进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其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奠定良好的人生基础。
当今社会,由于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与礼仪相悖的行为直接侵袭和影响着广大高中学生。
我们发现不少学生缺乏起码的礼仪常识:有些学生不知道鞠躬,不会微笑,不会握手;有的家庭甚至出现“孝顺颠倒”的不正常现象;不少孩子在社交中,习惯于以自我为主,缺乏一种与人谦让、合作的思想,不懂得尊重、关心、体谅别人,常常显得智力有余而教养不足、缺乏必要的礼仪修养。
对学生实施文明礼仪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是个体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们不仅要培养高智商的学生,同时我们还肩负着规范他们的行为习惯,教会他们懂得基本的文明礼仪的责任.把他们培养成具有高智商和高情商共同发展的社会新人.如何在新的课改环境下,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文明礼仪常识,去除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良的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摆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新问题.这正是本课题提出的背景.文明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
《小学生校园礼仪研究与实验》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校园礼仪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对于我们申报的《小学生校园礼仪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这个课题,可以说,我们是经过了很长时间才定下来的。
这要追溯到2008年和2009年。
当时,我们学校的校长沈启平同志提出“学生的养成教育”。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老师们觉得“养成教育”,题目太大,难于具体化,不好整。
在这个“养成教育”的启发下,教务主任蒋德发提出“学生的礼仪教育”的研究课题。
经过反复讨论,调查研究,把实验内容圈定在学生的升降旗礼仪、上学放学礼仪、集队礼仪、课间活动礼仪和课堂礼仪等几方面。
老师们认为这样的课题,要做的事情很明确,对于我们没做过课题的学校来说,要容易些。
于是我们就向区教育学会申报了“学生的礼仪教育实践研究”这个课题。
现在已经结题。
在这几年里,经过对这个课题的实践与研究,我们的老师尝到了一些甜头,感到做课题对于提高我们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也看到了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礼仪方面的问题,因此认为有进一步深层次地研究的必要。
于是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大环境下提出了“小学生校园礼仪教育的研究与实验”的子课题。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礼仪教育在中华民族古代教育中曾占有极其突出和重要的位置,形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的庞大的理论体系。
对“礼”做出创造性发展的关键人物是周公。
周公在沿袭过去礼仪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社会实际情况,“制礼作乐”。
周公首创的礼制号称“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礼记·中庸》),其内容包罗万象,从军制、丧祭、冠婚、朝聘、饮食、射御、辞让到日用起居的方方面面,都做了详细而又严密的规定。
到了汉武帝时代,儒学独尊的统治地位得以确立,被孔子及儒家后学所极力推崇的“周礼”,自然也就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最强劲的力量规范中国人的生活行为、思维方式、是非观念,从而将中国文化建构成一种礼仪文化。
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实践研究报告
《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课题人员: 石命华刘建军刘建军一、课题提出的背景我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实施礼仪教育,不仅是教会儿童懂礼貌,做文明人,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更是提高未来公民素质和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百般呵护甚至溺爱,不少孩子在家庭及社会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关心、体谅他人,“不懂礼貌,做事不计后果,自私任性,不善于和同伴合作"等现象普遍存在,在少数孩子身上还较为严重,因此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传统养成教育有着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中华文明赋予我们学校教育的历史使命和光荣责任。
从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入手,让学生从小学会做人,学会交往,学会做事,丰富和发展了养成教育的内涵,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新探索。
二、理论依据: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学校的特色发展和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们期望通过新理念的教育、新视角的教育,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探究出一系列切合学校实际的礼仪教育新途径新方法构新的德育模式,进一步弘扬古今“礼仪文化美德",增强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实验目标(一)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总目标:将学生培养成为讲文明、懂礼仪、有教养的人,让学生成为精神饱满、情绪愉快、人际关系协调、言谈举止文明得体、受欢迎的人。
(二)文明礼仪教育明细目标:1、探索生活化、情境化的礼仪教育新模式,创新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构建以礼仪养成教育活动为主,以各学科教学渗透为辅的校园养成方法;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礼仪教育模式.2、培养学生的现代文明意识和行为习惯,承传中华礼仪文化,提高学生礼仪素养,为少年儿童打下终身受益的厚实基础。
四、实验内容1、确定“楼霞学校小学生礼仪常规”内容: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三大方面。
2、明确小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具体内容:能向老师和进入校园的客人主动问好;服装整洁、仪表端庄;学会用礼貌用语与别人交往;掌握热情待客之道;知晓、掌握必要的社交礼仪。
小学文明礼仪特色班级建设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文明礼仪特色班级建设研究课题结题报告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小学文明礼仪特色班级建设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乌鲁木齐市第八十中学附小韩蔚然一、课题研究的意义自古以来,礼仪就是人类文明的基本要求,也是个体道德素质的外在体现,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文明礼仪,尚礼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障,也是每个人立身社会、走向社会的人格基石。
文明礼仪是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是衡量一个人程度的标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不仅是个体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也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教育。
文明礼仪及其习惯的养成也对的终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当今社会,学生们多数为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的居多,再加上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心切,过分看重分数,养成教育反而被淡化。
从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就是对文明礼仪知识的无知、少知、偏知和淡知,从而导致违规违纪、违背社会公德的事时有发生。
这就要求我们要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的文明礼仪教育,使之学会正确的认识问题,掌握判断是非美丑、荣辱善恶的标准,为逐步形成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课题的研究背景长期以来,学校文化都以学校层面的统一部署、统一干预为主,很少触及班级个体和学生个性,因此往往产生“绝对统一”、“整体划一”的班级环境文化、班级制度文化和班级课程文化,以这种文化为载体的德育明显缺少针对性、主体性,也不能保证可持续性,更谈不上有特色。
这类“千班一面”的班级文化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班级之间存在的差异,使教育工作有效性大打折扣。
基于此,我工作室力求通过文明礼仪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研究探索一条班级文化建设的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1、以《小学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研究》课题为依托,制定“文明礼仪特色班级”规划。
小学文明礼仪课题
《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一、课题的提出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一向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直到今天,我国人民热情好客、文明礼貌、尊老爱幼等优良传统仍为世界各国所称道。
但毋庸讳言,在当今现实生活中,有辱人格甚至国格的不文明现象依然存在。
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实施礼仪教育,不仅是教会儿童懂礼貌,做文明人,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更是提高未来公民素质和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百般呵护甚至溺爱,不少孩子在家庭及社会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关心、体谅他人,“不懂礼貌,做事不计后果,自私任性,不善于和同伴合作”等现象普遍存在,在少数孩子身上还较为严重,因此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传统养成教育有着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中华文明赋予我们学校教育的历史使命和光荣责任。
从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入手,让学生从小学会做人,学会交往,学会做事,丰富和发展了养成教育的内涵,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新探索。
我们的研究旨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熏陶、影响乃至改变目前小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提高小学生的文明素养,为提高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尽责出力。
二、理论依据和研究意义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学校的特色发展和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们期望通过新理念的教育、新视角的教育,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探究出一系列切合学校实际的礼仪教育新途径新方法构新的德育模式,进一步弘扬古今“礼仪文化美德”,增强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研究礼仪养成教育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具有良好礼仪习惯的人,首先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礼仪能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学校,能够使师与生、生与生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友善,使校园的文明氛围更浓,树立起学校的良好形象;在家里,使家庭更加充满关爱,更加温馨、和睦、幸福;在社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有人情味,少一些矛盾,多一份温情,使人们的行为受到自我约束,使社会更加文明、和谐。
小学礼仪教育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doc
小学礼仪教育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深圳市翠竹外国语实验学校课题组一、课题的提出(一)课题的研究背景中华民族历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讲文明、懂礼貌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也随之不断提高,而在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下生长起来的独生子女,却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一方面,在“四二一式”的家庭教育中,来自家庭的过分溺爱现象严重,导致了他们的冷漠自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或不懂得与周围的人交往;另一方面,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存在,学生耳闻目睹受到影响,给其还未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混乱,因此在少年儿童中却普遍出现了“不懂礼貌、做事不认真、不计后果、自私任性等现象。
第三方面,在学校教育中,由于长期追求“高、大、全”的教育目标,没能遵循学生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脱离实际,缺乏切实可行的系统的教育内容和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使学校在礼仪养成教育方面显得苍白无力。
因此也常常可以看到学生“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现象。
然而,人类的一切活动,是以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为前提的。
对于人来说,交往是一种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活动。
在现实社会中,随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们与世界各国间的交往日趋频繁,国际往来日益重要,人际交往中的礼仪就更加值得我们关注。
正因为这样,国家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高素质、高品位的未来公民必须注重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古人云:“百行以德为首”。
理学家调查表明:学生的第一需要是学会交往,其次才是学会学习,只有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才能进一步发展个性。
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强,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因此在小学阶段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研究,使孩子们从小系统地接受良好礼仪规范的熏陶教育,从而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为其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奠定良好的人生基础。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校从2009年开始着手开展“小学生礼仪实践与研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成长规律,探索小学生道德礼仪养成教育的有效策略。
《农村小学生礼仪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农村小学生礼仪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内容摘要】目前,在校的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追求分数,养成教育反而被淡化甚至放弃。
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确立,内在素质、外在素养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人在社会中的发展和成功,加强礼仪行为养成教育既是我们弘扬传统美德的需要,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必然。
礼仪行为的养成必须从学生中抓起。
本课题从营造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教育氛围;对学生进行礼仪行为习惯的认知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发挥家长、社区的礼仪行为习惯的教育作用这四方面来阐述通过礼仪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树立自信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提高学习主动性、自觉性等都产生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礼仪行为习惯礼仪认知教育礼仪实践活动礼仪之花盛开礼仪之果累累《农村小学生礼仪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古人云:“百行以德为首”。
理学家调查表明:学生的第一需要是学会交往,其次才是学会学习,只有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才能进一步发展个性。
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强,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因此在小学阶段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研究,使孩子们从小系统地接受良好礼仪规范的熏陶教育,从而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为其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奠定良好的人生基础。
多年来,我校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特别重视礼仪教育,特别重视对学生礼仪素养的提高,把礼仪教育贯穿于学校的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
自2007年3月《农村小学生礼仪行为规范的研究》开题以来,学校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个个喜人的阶段性成果。
现将我校课题研究情况作一个汇报:一、课题研究前期工作:1、课题背景认识我校位于城乡结合部,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及外来工家庭,家长文化水平较低,道德修养也不尽人意,许多忽视孩子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教育。
周边环境更为复杂,城区人口、农村人口、外来人口混杂,不少学生耳濡目染的是扑克、麻将、粗言秽语。
有的学生举止粗野,满口脏话;有的恃强凌弱,以大欺小;有的损坏公物,行为任性……若不加强教育,这种道德上的缺陷将伴随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进入社会。
《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的界定“文明行为”具体讲就是指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按照社会公德去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的行为,是必须遵守的起码公共生活准则,是作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习惯”是指由无数次的生息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养成教育”是指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
用比较概括的话来讲,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按照社会公德去处理他所能涉及到的社会公共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并经过多次重复或练习而固定下来、形成习惯的、外在的良好文明行为方面的教育。
二、研究目标1、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主要包括良好的生活习惯、礼仪习惯和学习习惯和公共场所文明习惯等;2、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发展,初步探讨良好行为习惯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及相应教育对策;3、研究良好的基本习惯的时代性和差异性,研究适合我国国情和文化发展需要的学生基本良好行为习惯以及健康人格培育的新途径;4、通过研究,找到良好习惯培养的科学策略和基本方法。
三、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实践性强,研究方法是多样化的。
主导方法是说理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际锻炼法、榜样示范法、修养指导法、定期评价法。
辅助方法是调查研究、个案研究和理论研究等方法。
四、研究原则1、正面教育的原则。
要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积极引导学生贯彻执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使学生统一认识,掌握正确的行为标准。
2、系统性原则。
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大家的配合。
在校内,班主任要常抓不懈,任课老师要互相配合,少先队、团组织要发挥作用。
在校外,要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访等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发挥德育基地、劳动基地的作用,促使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合力。
3、活动性原则。
单纯靠说教,学生不容易接受,还会使学生感到厌倦,那么效果也当然差了。
所以学校、班级要多开展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并在不知不觉中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学生文明礼仪习惯培养课题研究小结
小学生文明礼仪习惯培养课题研究阶段小结小学生文明礼仪习惯培养课题展开以来,我们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认真开展了实践与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现小结如下。
一、及时成立课题组。
课题一确立,我校及时成立了课题组,由梁国锋校长担任课题组组长。
课题组的人员进行课题开展的认真研究和详细分工,尽量调动起各位成员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二、确定课题研究的内容。
1、文明礼仪教育与学习新《规范》、《守则》有机结合,在融合中深化学生礼仪认识。
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就必须首先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只有让《规范》深入人心,才可能更好地开展文明礼仪教育。
我们积极进行“学规范,学做人”的宣传,营造良好气氛。
有计划地进行“学习规范”专题教育活动,专设礼仪教育篇让学生学习礼仪常规和待人接物。
2、构建完整的学生文明礼仪要求,使文明礼仪教育向家庭、社会延伸。
根据新《规范》与《守则》中对于学生礼仪教育的基本要求作为独立的内容提出来,并按“学校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三个方面加于细化,逐一开展训练。
提出具体要求为:a、能向老师主动问好b、服装整洁,仪表端庄c、学会用礼貌用语与别人交往d、掌握热情待客之道e、知晓、掌握必要的社会礼仪3、学习中华传统礼仪,将礼仪教育纳入到德育教育工作之中,实现德育特色化发展与德育课题研究相互促进的德育新模式。
三、积极开展实践与研究。
1.学习宣传。
什么是“礼仪”?学什么样的礼仪?这两个问题是此课题实践与研究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我们首先组织学生学习《规范》、《守则》、“坐、立、行”正确姿势、待人接物的规范等等,然后发动学生查找中华传统礼仪知识,把历史上知礼仪,懂礼仪的名人故事收集起来,利用班会时间交流学习。
通过这两个步骤活动的开展,学生对礼仪有了较全面的认识,明白了懂礼仪、有礼仪对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从而产生主动参与学礼仪的活动的想法,既调动起积极性,又为以下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_研究报告
《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结题报告本课题从2012年5月申报,10月由山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开始课题实施,于2014年11月结题,顺利完成了为期三年的课题实验研究。
三年来,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我校积极开展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课题组老师团结协作,扎实研究,深入推进,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研究成果,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又系统规范的礼仪教育,受到了家长,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
一、课题背景我国自古素有“礼仪之邦、文明古国”的美称,礼仪文化源远流长,从最初的原始起源到保守礼仪的形成、革新和衰落,再到现代礼仪的形成与发展,它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零散到完整的渐进过程,形成如今的中华礼仪。
中国教育史上,统治者、思想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儿童早期礼仪教育。
在课程设置中充分体现“礼”的主导地位。
孔子规定弟子学习礼、乐、射、御、书、数。
他指出:“不学礼,无以立。
”在中国历史上沿用了以前多年的科举教材四书五经中,礼仪占有重要地位。
有学者认为:用礼仪教育打造儒雅公民。
有的认为: 礼仪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尊重,礼仪素质集中体现在人的言谈和行为上。
礼仪美德是立身处世的基本要素,也是个体文明的重要体现,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对小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有助于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对其今后的学习和整个人生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尤其对小学生的个性、社会性及道德品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确定以礼仪教育为突破口开展礼仪教育专题研究,力图通过此项专题研究,有针对性地对全校学生进行生活礼仪、交往礼仪、学习礼仪和公共场所礼仪教育,让学生从小养成遵循行为准则和交往规范的良好行为习惯。
基于以上的学习与考虑,我校于2012年5月申报了《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省级课题。
二、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礼仪是指一个人内在的文化、艺术、道德、思想素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人们在各种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用以美化自身、完善自我、修身养性、敬重他人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
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结题报告
篇一:小学生文明礼仪培养与养成教育结题报告书小学生文明礼仪培养与养成教育实验报告山东省青州市王坟镇孙旺小学课题实验组一、实验的背景及拟解决的主要问题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文明古国”的美誉,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专门场所,文明礼仪教育更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促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学习现代文明礼仪知识,遵守现代文明礼仪规范,我校以科研带动战略,结合我校实际,积极开展了文明礼仪学习实践活动。
我们国家始终都非常重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非常重视未成年人的健康和谐成长。
2004年9月教育部修订颁布新《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2006年10月,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等。
这些重要的纲领性文件都充分表明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文明修养的提高,是关系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
我们以为,中华民族的礼仪中,保留了丰富的优秀文化元素,它实际上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体现。
实行礼仪教育,不仅是教会儿童懂礼貌,讲理解,做文明人,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人生存、交往的基础。
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是落实民族精神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
同时对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构建和谐社会也有着积极作用。
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需要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特点的好的方法途径。
因此,在学生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教会学生“做人”,提高学生文明礼貌修养,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我校学生的礼仪现状调查发现我校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礼仪常识,不懂得温和谦让,不善于与周围的人交往,讲究个人自由,忽视文明礼仪的重要性,缺乏良好的礼仪习惯,而且一部分家长重智轻德,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忽略了对孩子文明礼仪的教育,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礼仪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使我们的生活更有秩序,使人际关系更为和谐。
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德育课题结题报告德育课题组一、课题研究意义本课题坚持以“为每个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为指导思想,体现“立德为本,美善相谐”的理念,即:以立德为根本,以美载德、寓美于德,追求美善相谐的教育境界。
我校选定“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主要基于如下两方面的原因:1、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德育要求: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肩负着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定良好基石的重任。
我们容桂的经济发展走在前列,生活不断富裕,但如何真正做到“仓廪实而知礼节”,让小学生成长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的“小公民”,需要教育探索;2、我校的校情与学情:我校地处容桂街道较中心地带,在校学生中外来工子女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流动的生活环境和相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让这些孩子文明礼仪素质不尽如人意;另外,在校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多数,百般呵护甚至溺爱的生活环境让这些孩子在家庭及社会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不懂礼貌,自私任性,不懂得尊重、体谅、关心他人,不善于和同伴合作等现象普遍存在;我校德育常规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面对教育的新形势、新问题缺乏富于实效性的新探索。
基于这样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学校在各级领导、专家的引领下启动了这一课题。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以“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为教育出发点,旨在将文明礼仪教育与美育有机结合,融入对联、书法、剪纸等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打破单一的文明礼貌教育的局限,通过新理念、新视角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探究出切合学校实际的礼仪教育新途径、新方法的德育模式,践行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念;通过夯实文明礼仪教育的文化底蕴,深化礼仪情感,让文明礼仪成为我们的校园文化,成为师生精神成长及生活的需要;着力打造学校、家庭、社区之教育系统工程,较好地解决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脱节的问题,实现了教育环境的整体优化;有效促进了学生文明礼仪行为的养成与巩固,全方位提升了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与道德品质;同时,丰富和发展了养成教育的内涵,促进了文明家庭、和谐社会的构建。
文明礼仪课题结题报告
文明礼仪课题结题报告1. 引言文明礼仪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素养和技巧。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变迁,文明礼仪的意义越来越凸显,对于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文明礼仪的意义、现状、培养和弘扬等方面展开探讨,旨在提高人们对文明礼仪的重视和认知。
2. 文明礼仪的意义2.1 社会和谐文明礼仪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之一。
它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举止,使人们能够相互尊重、互相包容,有效避免了冲突和纷争。
文明礼仪的实践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和谐发展,营造了友好、融洽的社会环境。
2.2 个人修养与素质的提升文明礼仪的实践可以帮助个人提升修养和素质,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
遵守礼仪规范可以培养自律、自尊和自爱的品质,让个人更加自信、自强,对自身的发展有积极影响。
同时,礼仪的实践还能培养个人的感恩之心和宽容之心,提升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
3. 文明礼仪的现状3.1 社会礼仪的淡漠当前,文明礼仪在一些场合和群体中受到冷落和忽视。
一些人对礼仪的重要性缺乏认识,甚至将其视为无关紧要的事情。
这种现象导致了一些不文明行为的存在,给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困扰。
3.2 面子文化和功利主义倾向在一些地方和人群中,面子文化和功利主义思想盛行,追求个人利益和形式,忽视了真诚、善意和互相尊重的原则。
这种现象导致了一些浮夸、虚伪和不真实的社交行为,不利于社会文明的推进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4. 培养和弘扬文明礼仪4.1 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和弘扬文明礼仪,需要重视教育的力量。
教育是塑造人们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重要途径,通过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可以将文明礼仪的意识和规范植入每个人的心中。
4.2 社会的引导和倡导社会的引导和倡导是培养和弘扬文明礼仪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当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强对文明礼仪的宣传和培训,提高社会各界对文明礼仪的重视和认知。
4.3 个体自我修养个体的自我修养是弘扬文明礼仪的基础。
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文明礼仪习惯养成的研究》结题报告东港市马家店镇三道岗小学于忠生孙鸿儒一、课题的提出:现在的小学生辨别能力较差,模仿能力强,一些社会上流传过的脏话及不文明的行为,极易误导他们。
我校处于偏僻的农村,学生家长忙于生计,对孩子的教育无暇顾及,孩子在文明行为习惯方面表现较差。
许多家长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
结合我校现有的德育工作经验,我们研究探索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新途经,为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品位注入新的活力。
二、课题的界定文明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
重视、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
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不是一般的礼貌教育,而是一种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的教育。
三、研究目标:(一)课题研究总体目标:利用各种资源,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行为开始养成良好的习惯到学会做人,从热爱学校及周围环境做起,形成热爱家长、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从培养学习兴趣做起,形成探索能力,从自尊自爱做起,达到自律慎独,自觉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生态文明交往、和谐合作、自主进取、积极探索、努力创造的情感体验、思想认识、行为习惯和优良品质。
(二)研究具体目标1 、通过对小学生实施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与途径的研究与实验,进一步增强师生的道德修养与情感素养,掌握先进的德育方法。
2 、着力树立起“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才”的人才观。
充分发挥学校在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3 、养成教育观念,使养成教育生活化、具体化、系统化。
4 、让所有学生了解掌握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
5 、力求取得成功经验,不断扩大实验及辐射面积,促进农村小学生的礼仪教育。
6 、进一步丰富德育内容及评价体系,构建“自主体验,引导疏通,循序渐进”的德育教育工作模式,为他们的人生发展奠定基础。
小学生文明礼貌研究报告
小学生文明礼貌研究报告小学生文明礼貌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报告主要研究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文明礼貌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对他们的个人成长和社会交往的影响。
一、小学生的文明礼貌行为小学生的文明礼貌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尊敬师长:小学生要尊重老师和家长,遵守师长的教导和安排,不随意说话、打闹或抗拒。
2. 关心他人:小学生应该学会关心他人,尊重别人的感受,乐于助人,积极参与班级和社区的公益活动。
3. 礼貌用语:小学生应该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如请、谢谢、对不起等,与人交往时注意言辞和表情的友好和谐。
4. 礼貌待人:小学生应该注重与人相处的礼节,如不插队、不争抢、不恶意捉弄他人等。
5. 文明用语:小学生在言语表达上应该避免使用粗俗的语言和词汇,尊重他人的感受,传递积极正能量。
二、文明礼貌行为对小学生的个人成长的影响1. 培养自信心:通过学会尊敬师长和关心他人,小学生能够建立自信心,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积极参与各种活动。
2.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小学生通过学会礼貌待人和使用礼貌用语,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与他人的沟通交流能力。
3. 培养优秀品格:通过文明礼貌行为,小学生能够培养良好的品格,如善良、宽容、友爱等。
三、文明礼貌行为对小学生的社会交往的影响1. 增进友谊:小学生通过展示文明礼貌行为,能够吸引他人的喜欢,建立良好的友谊关系。
2. 增强凝聚力:小学生在班级和社区中展示文明礼貌行为,能够增强集体凝聚力,促进和谐发展。
3. 塑造良好形象:文明礼貌行为使小学生成为身边的榜样,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结论:小学生的文明礼貌行为对他们的个人成长和社会交往有着积极的影响。
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努力,培养小学生积极参与文明礼貌行为的意识和能力,为他们的成长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小学生文明礼仪课题研究个人总结
小学生文明礼仪课题研究个人总结(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资料、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方案大全、职场资料、个人写作、教学资料、经典美文、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material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clauses, documents, plans, workplace materials, personal writing, teaching materials, classic American essay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小学生文明礼仪课题研究个人总结小学生文明礼仪课题研究个人总结精选9篇个人工作总结需要加强自我定位和定向,根据职业规划和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拓展。
【最新】依托中华经典进行礼仪教育的科研课题结题报告-word范文 (1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依托中华经典进行礼仪教育的科研课题结题报告篇一:《小学生校园礼仪研究与实验》课题结题报告《小学生校园礼仪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对于我们申报的《小学生校园礼仪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这个课题,可以说,我们是经过了很长时间才定下来的。
这要追溯到201X年和201X年。
当时,我们学校的校长沈启平同志提出“学生的养成教育”。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老师们觉得“养成教育”,题目太大,难于具体化,不好整。
在这个“养成教育”的启发下,教务主任蒋德发提出“学生的礼仪教育”的研究课题。
经过反复讨论,调查研究,把实验内容圈定在学生的升降旗礼仪、上学放学礼仪、集队礼仪、课间活动礼仪和课堂礼仪等几方面。
老师们认为这样的课题,要做的事情很明确,对于我们没做过课题的学校来说,要容易些。
于是我们就向区教育学会申报了“学生的礼仪教育实践研究”这个课题。
现在已经结题。
在这几年里,经过对这个课题的实践与研究,我们的老师尝到了一些甜头,感到做课题对于提高我们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也看到了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礼仪方面的问题,因此认为有进一步深层次地研究的必要。
于是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大环境下提出了“小学生校园礼仪教育的研究与实验”的子课题。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礼仪教育在中华民族古代教育中曾占有极其突出和重要的位置,形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的庞大的理论体系。
对“礼”做出创造性发展的关键人物是周公。
周公在沿袭过去礼仪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社会实际情况,“制礼作乐”。
周公首创的礼制号称“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礼记·中庸》),其内容包罗万象,从军制、丧祭、冠婚、朝聘、饮食、射御、辞让到日用起居的方方面面,都做了详细而又严密的规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结题报告(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结题报告本课题从2012年5月申报,10月由山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开始课题实施,于2014年11月结题,顺利完成了为期三年的课题实验研究。
三年来,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我校积极开展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课题组老师团结协作,扎实研究,深入推进,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研究成果,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又系统规范的礼仪教育,受到了家长,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
一、课题背景我国自古素有“礼仪之邦、文明古国”的美称,礼仪文化源远流长,从最初的原始起源到保守礼仪的形成、革新和衰落,再到现代礼仪的形成与发展,它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零散到完整的渐进过程,形成如今的中华礼仪。
中国教育史上,统治者、思想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儿童早期礼仪教育。
在课程设置中充分体现“礼”的主导地位。
孔子规定弟子学习礼、乐、射、御、书、数。
他指出:“不学礼,无以立。
”在中国历史上沿用了以前多年的科举教材四书五经中,礼仪占有重要地位。
有学者认为:用礼仪教育打造儒雅公民。
有的认为:礼仪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尊重,礼仪素质集中体现在人的言谈和行为上。
礼仪美德是立身处世的基本要素,也是个体文明的重要体现,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对小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有助于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对其今后的学习和整个人生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尤其对小学生的个性、社会性及道德品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确定以礼仪教育为突破口开展礼仪教育专题研究,力图通过此项专题研究,有针对性地对全校学生进行生活礼仪、交往礼仪、学习礼仪和公共场所礼仪教育,让学生从小养成遵循行为准则和交往规范的良好行为习惯。
基于以上的学习与考虑,我校于2012年5月申报了《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省级课题。
二、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礼仪是指一个人内在的文化、艺术、道德、思想素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人们在各种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用以美化自身、完善自我、修身养性、敬重他人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
它是维系人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
三、本选题的意义和价值我国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要“立于礼”。
所谓“立”,就是健全人格的确立。
而健全人格的确立是和“知礼”是分不开的。
目前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的趋势已引起国内外教育界的重视,对学生实施礼仪教育已成为他们的共识,可见对小学生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的教育有利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都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中、小学生还要注意进行伦理道德以及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把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同积极学习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结合起来。
”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而宝贵的礼仪文化遗产,对学生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有益于弘扬我国优秀的礼仪文化传统,是落实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
2、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今天的中小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必须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人。
而小学时期是人生社会化的启蒙雏形时期,教育学生养成做人、学会待人接物的文明习惯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对小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教会他们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培养他们乐观、豁达、健康的心理素质,引导他们学会尊重别人,培养善于合作、热心参与、善于交往的能力,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更好地发挥才能,拥有更多的成功机会奠定基础。
3、文明礼仪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具体途径和载体。
礼仪属于道德体系中社会公德的范畴,是德育中的基础教育,又深蕴着美育、健康心理素质教育、人生成长启示教育、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小学生的可塑性较强,对小学生实施礼仪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是小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德育,是实实在在的精神文明建设,是学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好的方法途径。
同时礼仪教育也是对学校德育内容的完善补充。
但由于目前多数家长及学校都偏重知识学习和传授,忽视对学生思想的正确、持久教育的,出现了德育的薄弱偏差问题,也就出现了受教育者人生成长过程中人格、道德素质不完善的问题。
现如今,将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摆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来,是对受教育者在思想、道德、心理、艺术等方面教育的完善与补充,是提高德育教育时效性的有效途径,对构建和谐社会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四、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国外对学生的道德与礼仪教育研究非常重视,已有相应成果。
如新加坡的礼仪道德教育侧重于有文化修养、勤劳、努力、合作;韩国十分重视国格教育,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以人为本,尊师爱生;同时还设有道德教育课。
美国的教育侧重在培养爱国精神与公民意识上面,开设公民教育;英国家庭教育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长就开始对其进行有形或无形的“进餐教育”,目的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学会良好的进餐礼仪。
我国许多地区、许多学校也都进行了礼仪教育,如北京的花家地实验小学实行“三礼教育”;上海的小昆山中心小学进行了“低年级学生礼仪养成教育”;广州的天河区元岗小学开展了“小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培养与研究”等。
国外对礼仪的文化建设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对礼仪的教育重在养成,而我国则多偏向于说服教育。
综合国内外礼仪教育的研究,我校把礼仪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教育,以切实提高学校德育教育的时效性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文明礼仪教育为抓手,不断提高小学生的文明素养,使其影响身边的人,特别是家人及社会上的人,从而为学生全面发展,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尽一份力。
拟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小学生礼仪教育内容的确立。
现代礼仪教育的内容按照适应的范围分为学校礼仪、餐饮礼仪、待客礼仪、交往礼仪、公共场所礼仪等。
每个部分又可以分解成若干个方面,每个方面又有明晰具体的要求,这样完整的体系可以覆盖学生学习、生活、社交等各个方面。
如学校的礼仪可包括课堂礼仪、课间礼仪、集会礼仪、校园交往礼仪等。
我们将会吸取中华民族礼仪中的优秀文化元素,汲取他人之长,结合本地实际,确定适合于小学生学习的基本的文明礼仪教育内容。
2.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方法的研究。
礼仪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要从培养学生认识、情感、意志三方面入手,促使学生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
也就是说礼仪规范认识的培养,礼仪道德情感的培养、礼仪行为意志的培养。
要让学生不仅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更要知道怎样去做,最终内化为自己的言行,养成习惯,形成品质。
3.小学生礼仪教育评价内容及评价方式的研究。
五、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原则和实施步骤。
(一)本课题的研究思路1、组织开展一系列文明礼仪教育活动。
根据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特点,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遵循“小”、“实”、“新”、“活”的原则,以“文明礼仪伴我行”为主题开展开展丰富多彩、直观形象的礼仪教育活动。
如礼仪知识竞赛、小品剧、文明礼仪用语征集、演讲、征文等,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礼仪活动中,使学生在活动中磨炼意志,在活动中扬褒弃贬,在活动中掌握文明礼仪的方式方法。
为大力推广学校礼仪教育的成功经验,树立教师、学生身边的文明礼仪榜样,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课题组将组织文明礼仪教育专题调研和研讨会,组织文明礼仪教育案例、论文和“文明礼仪示范班级”、“文明礼仪之星”等评比活动,积极推动文明礼仪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2、将礼仪教学渗透到各学科之中。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要把文明礼仪教育寓于各学科教学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课堂管理中,注意礼仪要求的规范和准确,充分挖掘课堂教学中礼仪教育的因素,集合礼仪要求的各种积极因素,让学生学礼仪、讲礼仪,形成全方位礼仪教育的态势,使学生懂得尊重知识、尊重教师、尊重同学,使文明的气氛充满校园。
3、以班级为主阵地,把班级作为学校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场所。
利用班队活动使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成为学生教育自己的有效方式。
充分依托班委会和班集体组织,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及班级实际,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和“礼仪之星”评选活动,积极争创文明礼仪示范班级和文明礼仪学生。
4、优化环境,家校同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家庭是孩子最初受到教育的课堂,父母既是孩子的家长,又是孩子的第一个教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
家庭环境的状况和父母的言行,对子女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在整个行为训练和习惯养成过程中,注重与学生家长紧密联系,强调互访,要求互励,并通过家长学校进一步加强对家长的文明礼仪教育,以其获得更佳的效果。
(二)本课题的研究方法1、基本研究方法:“实践—反思”式行动研究法。
研究过程中,边实践、边反思,不断修正研究方案,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实效。
学校课题组将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培养小学生礼仪习惯的教育,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2、调查研究法。
从课题立项之前到研究的各个阶段,分别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不同内容的调查研究,提高研究的可行性。
3、文献研究法。
查阅文本资料及相关教育信息网,搜集资料,进行先期的文献研究,分析研究的时代背景,构建研究的理论框架,为课题实施奠定基础。
4、经验总结法。
由具体经验总结,上升到科学经验总结,提高研究水平。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1、科学性原则:文明礼仪教育是道德启蒙教育,应根据教育学与心理学原理为实践的理论依据,在要求上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
依据《纲要》、《守则》、《规范》的框架,遵循我校学生道德发展的特点和文明礼仪表现情况,研究制定适合各学段学生水平和礼仪规范层次目标等内容系列,使之具有科学性,以防止步入超前化和成人化误区。
2、系统性原则:在学校主课题下落实到各年级,每位班主任都有自己相应的研究计划、阶段总结,形成课题研究的系统性。
3、一致性原则:教师、家长、学生对研究实践的目的、意义有统一的认识,在实践中保持行动的统一,特别是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4、渗透性原则: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不是孤立的,它要通过各学科、多角度、多渠道地进行渗透教育。
在时间上渗透于校内外一日生活的全过程,空间上渗透于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场所,形式上渗透于环境创设、学科教学、课外活动、校外实践、家庭生活之中。
5、主导与主体相结合原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训练、自我管理,充分发挥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使该实验充满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