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空间数据库系统建设技术要求
子长区划报告
2006年度全国山地丘陵区地质灾害普查项目陕西省子长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二O O七年十二月2006年度全国丘陵区地质灾害普查项目陕西省子长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编写单位: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处处长:张茂省项目负责人:魏兴丽、陈社斌、孙合家编写人:魏兴丽陈社斌薛强丁辉曾磊参加工作人员:魏兴丽陈社斌薛强丁辉黄玉华王佳运武文英孙巧银孙合家朱建新李庆营成林贾向军魏学华审核:张茂省主管副总工程师:侯光才所长:李向提交单位: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提交时间:二○○七年十二月目录0 序言 (1)0.1目的任务 (1)0.2交通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2)0.3地质灾害灾情 (4)0.4以往工作程度 (5)0.5本次调查工作概况及工作质量评述 (5)1 区域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 (10)1.1地形地貌 (10)1.2气象与水文特征 (12)1.3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 (15)1.4新构造活动与地震 (19)1.5岩土体类型及工程地质特征 (19)1.6地下水类型与补、径、排特征 (20)1.7人类工程活动特征 (22)2 地质灾害分布与特征 (23)2.1 地质灾害发育类型 (23)2.2 地质灾害分布及发育特征 (26)2.3 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 (32)3 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性评价 (35)3.1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性评价 (35)3.2特大型和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性评价 (37)4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 (58)4.1 划分依据及方法 (58)4.2分区与评价 (59)4.3乡镇地质灾害评价 (61)5 地质灾害经济损失评估 (68)5.1 评估原则与方法 (68)5.2 经济损失现状评估 (69)5.3经济损失预测评估 (69)6 防治建议 (71)6.1防治工作的指导思想与防治原则 (71)6.2防治要求与目标 (72)6.3重点防治分区的划分与评价 (76)6.4特大型和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专业监测建议 (80)6.5群测群防系统建设与运行方案 (98)6.6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建议 (98)7 结论 (102)7.1 本次调查工作的主要成果 (102)7.2 工作质量评述 (103)7.3 防灾减灾效益 (103)7.4 防治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议 (104)7.5 下一步工作建议 (105)附表附表子长县地质灾害调查成果一览表附件附件1 陕西省子长县地质灾害防治区划附件2 陕西省子长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建设及特大型和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建议稿)附图附图1 陕西省子长县地质灾害调查实际材料图附图2 陕西省子长县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区图附图3 陕西省子长县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图0 序言延安市子长县地处陕北黄土高原腹地,属典型的黄土梁峁地貌,区内黄土斜坡高陡,沟谷深切,坡体前缘多临空,遇强降雨,易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4-07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国土资环发[2000]01号)一、目的为查明我国地质灾害严重县(市)的地质灾害隐患,划出地质灾害易发区,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健全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开展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
二、调查县(市)的确定县(市)人民政府向省地矿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省地矿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灾害严格程度和资金可能分轻重缓急提出建议,由部审批列入年度计划。
三、工作原则调查工作要紧密结合防灾需要,突出“以人为本”,以突发性地质灾害为重点,不按测图比例尺定额平均布设调查点,而围绕有受灾危险的居民点及重要设施进行调查。
四、调查对象通过走访每一个城镇及行政村,结合地质环境条件确定调查对象。
重点调查可能产生崩塌、滑坡、泥石流而对居民点的安全造成威胁的斜坡、沟谷以及对村镇有威胁的地面塌陷、地裂缝隐患,同时兼顾公路、铁路、河流沿线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调查。
五、调查内容主要是调查发生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包括已发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的形成条件、发育特征、已造成的损失、复活的危险性、危害性以及潜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对居民点及重要设施的威胁。
对斜坡,主要是调查斜坡的地层岩性、坡体结构、结构面组合特征、可能构成崩塌、滑坡的结构面押这界条件、坡体异常情况及附近人口、经济状况等,以此判断斜坡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性及可能的影响范围;对滑坡,主要调查滑坡发生时间、灾情,物质组成、外形及规模、运动形式、滑速、滑距、诱发因素、复活迹象,已有防治措施,并提出今后防灾减灾建议。
对泥石流沟,主要是调查沟谷中松散物源量、植被发育状况、降水特征及降水量、汇水面积、沟谷纵坡降、沟口地貌、新老泥石流扇地形关系、以往灾情等判断沟谷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
对地面塌陷,主要调查已有塌陷的发育特征,形成的地质环境条诱发因素、发展趋势,已造成的和今扣可能发生的灾害情况,已采取的防治措施、效果,提出今后防治建议。
区域地质调查数据库建设目标任务
区域地质调查数据库建设目标任务
1. 收集区域地质调查相关数据:包括地质钻探数据、地质地球化学数据、地质地球物理数据等。
建立一个全面而详细的地质数据库。
2. 整合现有地质数据:收集、整理和整合区域内已有的地质数据,包括实地调查报告、矿产资源勘查报告等。
3. 空间数据库建设:将地质数据与GIS技术结合,建立一个空间数据库,实现地质数据的可视化和空间分析。
4. 数据标准化和规范化: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确保不同地质调查单位采集的数据可以互相兼容和交流。
5. 数据质量控制:建立数据质量控制机制,对采集的地质数据进行质量检查和校正,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6. 数据共享与开放:建立数据共享平台,促进数据共享和交流,提供对外开放的接口和服务。
7. 数据更新与维护:及时更新和维护地质数据库,保持数据的最新性和完整性。
8. 数据挖掘与分析:利用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深入挖掘地质数据中的规律和信息,为地质研究和资源勘查提供支持。
9. 用户需求分析与服务:分析用户需求,提供针对性的地质数据查询、分析和应用服务,满足用户的需求。
10. 数据安全与保护:确保地质数据的安全性和机密性,制定相应的数据安全管理措施,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空间数据库系统建设技术要求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空间数据库系统建设技术要求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空间数据库系统》所包含的内容,并对空间图形库、地质灾害数据库的结构、数据格式、图层、视图工程文件的命名及图元编号的结构等做了规定。
该要求适用于1:50000~1:250000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的建立、地质灾害信息采集及空间数据库建设。
也可供其它比例尺地质灾害数字化图件编制参考。
2.引用标准及规定为保证数字化成果的共享,本技术要求的编写引用了部分标准和技术规定构成为本要求的条文,引用标准及规定为:GB/T2260-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13923-92 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GB/T2808-81 全数字式日期表示法GB12328-90 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DZ/T0197-1997 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3.基本术语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3.1 图元图面上表示空间信息特征的基本单位,分为点、线、面三种类型。
3.2 图素空间信息中的各种实体类型,由代表各类实体的若干图元构成。
3.3 图层为了有效的管理和利用空间数据,将一类图素或性质相近的一组图素的空间数据放在一个要素层(图层)中,同一图层具有相同的属性结构。
每个不同的要素层分别存放在不同的文件中,一幅地图往往由若干个图层组成。
为便于区分,我们将具有相同属性结构的一个图形文件要素层称为‘图层’(或称‘物理图层’);将在同一要素层中细分的层称为‘内部图层’(或称‘逻辑图层’)。
13.4 图类地质灾害图内信息的专业分类。
3.5 数据项属性数据和数据库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单元。
3.6 数据类型定义数据项所表现的数据属性,如:字符型C,数值型N等。
3.7 属性表描述空间实体基本属性的数据集合。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2000年3月1目录一、总则 1(一) 目地 1(二) 任务 1(三) 基本要求 1(四) 组织形式 2二、设计编制 3(一) 基本要求 3(二) 设计书提纲 4三、野外调查 5(一) 野外调查记录方式 5(二) 野外调查记录内容 5(三) 工作手图和清图填绘要求12四、群测群防网络建设12(一) 群测群防体系12(二) 监测网主要职责13(三) 工作内容14(四) 群测群防灾害体地选定14(五) 监测数据16五、室内资料分析整理16(一) 基本要求16(二)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17(三) 地质灾害危险区划18(四) 地质灾害调查图件编制18(五) 报告编制21(六) 报告附件24 附件1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表27 附件2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图图例36 附件3 地质灾害趋势预测模糊综合评判方法412一、总则(一)目地为查明我国地质灾害严重县(市)地地质灾害隐患,圈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立健全群专结合地监测网络,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升命财产安全。
(二)任务1.對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点进行调查。
查清其分布范围、规模、结构特征、影响因素等。
2.“已人为本”,對所属县(市)地主要集镇、厂矿、重要交通沿线、重要工程设施潜再地地质灾害体进行调查。
3.建立地质灾害调查信息系统。
4.进行地质灾害分区评价,圈定易发区和危险区。
5.编制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建议),协助当地政府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和编制地质灾害减灾预案。
6.结合调查成果,對所属县(市)有关人员进行地质灾害减灾知识培训,指导地质灾害地监测与预警。
(三)基本要求1.地质灾害调查,应再充分收集、利以已有资料地基础上进行。
收集资料内容包括区域地质、环境地质、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气象水文、植被,已及社會经济发展计划等。
地质灾害详勘技术要求
福建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县(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技术要求》的通知各市、县(区)国土资源局:现将《福建省县(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技术要求》印发给你们。
请你们结合实际,认真做好县(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
二○○九年六月十日附件:福建省县(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技术要求1总则1.1目的通过开展全省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及房前屋后高陡边坡详细调查、测绘与勘查,为群测群防、应急处置、减灾防灾提供基础地质依据。
1.2规范性引用文件1、中国地调局《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万DD2008-02)》2008年10月2、国土资源部《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修订稿)2007年10月3、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2008年1月4、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岩土体工程地质分类标准》(DZ/T0219-2004)5、福建省国土资源厅地环处、福建省地质环境监测中心《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野外调查记录本记录内容与技术要求》2003年5月30日1.3术语定义斜坡:是指自然作用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斜度的地形。
斜坡坡高:是指调查点处第一重山坡的坡顶至调查点处的垂直高度。
斜坡坡度:是指调查点处第一重山坡自然坡度。
不稳定斜坡:是指出现裂缝、但又未贯通的斜坡。
高陡边坡:是指在人类工程活动中对自然稳定山体进行切坡、削坡形成的临空面。
高陡边坡坡高:削、切坡形成的临空面的垂直高度。
滑坡:是指斜坡岩土体沿着贯通的剪切破坏面所发生的滑移现象。
崩塌:是指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山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有陡峭便于集水集物的适当地形;上游堆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短期内有突然性的大量流水来源。
重要城镇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区划技术导则
重要城镇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区划
建成区
规划区
区域地质灾害调查区 1∶5万城区地质灾害测绘区 1∶2000~1∶1万
隐患点勘查1 ∶ 2 0 0 ~1 ∶ 2 0 0 0
第15页/共78页
重要城镇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区划
第16页/共78页
4 总则
技术手段:宜采用地形测量、遥感调查、地面调查、工程地质测绘、钻探、物探、山地工程和实验测试等手段相结合的方式。鼓励采用遥感、地理信息、快速测量等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工作的主要内容:地质灾害形成条件的调查、致灾体调查、承灾体调查、防灾减灾能力调查。工作精度:区域地质灾害调查应按照《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比例尺1∶50000)》,了解区域地质环境条件,查明可能危及城镇安全的潜在远程地质灾害隐患点,精度不低于1∶50000比例尺草测的要求;城区地质灾害工程地质测绘宜在三维地形激光扫描、无人机航空摄影或高精度遥感解译的基础上,采用比例尺为1∶5000~ 1∶10000的地形图,测绘精度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严重程度采用正测、简测或草测;地质灾害隐患点(除泥石流之外)勘查宜采用比例尺为1∶200~1∶2000的地形图,地质灾害工程地质测绘的基础上进行,勘查精度达到规划前期勘查并满足地质灾害稳定性和风险评价的要求。
第24页/共78页
第12页/共78页
4 总则
4.1.3 对已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
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点进行调查。了解其分布范围、规模、地质结构特征、影响因素和诱发因素等,并对其复活的可能性和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复活性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建议。4.1.4 开展山区城镇1∶5000-1∶10000比例尺地质灾害易发性、危险性和风险区划,提出地质灾害减缓措施,从地质灾害防治方面提出山区城镇土地利用规划建议。4.1.5 协助当地政府建立群专结合的监测预警网络,协助编制地质灾害防灾预案。4.1.6 建立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区划空间数据库。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2000年3月w. . .v目录一、总则 1(一) 目的 1(二) 任务 1(三) 基本要求 1(四) 组织形式 2二、设计编制 3(一) 基本要求 3(二) 设计书提纲 4三、野外调查 5(一) 野外调查记录方式 5(二) 野外调查记录内容 5(三) 工作手图和清图填绘要求12四、群测群防网络建设12(一) 群测群防体系12(二) 监测网主要职责13(三) 工作内容14(四) 群测群防灾害体的选定14(五) 监测数据16五、室内资料分析整理16(一) 基本要求16(二)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17(三) 地质灾害危险区划18(四) 地质灾害调查图件编制18(五) 报告编制21(六) 报告附件24附件1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表27附件2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图图例36附件3 地质灾害趋势预测模糊综合评判方法41 w. . .v一、总则(一)目的为查明我国地质灾害严重县(市)的地质灾害隐患,圈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立健全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任务1.对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点进行调查。
查清其分布范围、规模、结构特征、影响因素等。
2.“以人为本”,对所属县(市)的主要集镇、厂矿、重要交通沿线、重要工程设施潜在的地质灾害体进行调查。
3.建立地质灾害调查信息系统。
4.进行地质灾害分区评价,圈定易发区和危险区。
5.编制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建议),协助当地政府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和编制地质灾害减灾预案。
6.结合调查成果,对所属县(市)有关人员进行地质灾害减灾知识培训,指导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警。
(三)基本要求1.地质灾害调查,应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
收集资料内容包括区域地质、环境地质、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气象水文、植被,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等。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细则(《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 )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修订稿)目录一、总则 (1)(一) 目的 (1)(二) 名词解释 (1)(三) 任务 (1)(四) 基本要求 (2)(五) 组织形式 (3)(六) 质量监控 (3)二、设计编制 (3)(一) 基本要求 (3)(二) 设计书提纲 (4)三、野外调查 (5)(一) 调查要点 (5)(二) 野外调查记录要求 (14)(三) 野外调查记录形式 (16)(四) 工作手图和清图填绘要求 (17)四、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设 (18)(一)群众监测网络建设 (18)(二)群专结合的预报预警系统建设 (20)五、室内资料分析整理 (20)(一) 基本要求 (20)(二)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 (20)(三) 重点防治区的确定 (23)(四) 成果图件编制 (23)(五) 成果报告编制 (24)(六) 报告附件 (26)六、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 (27)附件1: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表附件2: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图图例一、总则(一)目的为查明我国地质灾害严重县(市)的地质灾害隐患,划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健全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开展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
(二)名词解释1、地质灾害:本细则所称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地质灾害隐患:本细则所称地质灾害隐患,包括可能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不稳定斜坡、潜在滑坡、潜在崩塌、潜在泥石流和潜在地面塌陷,以及已经发生但目前还不稳定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3、灾情:本细则所称灾情为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包括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
4、险情:本细则所称险情为地质灾害隐患的潜在危害性,包括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的人数和威胁财产数(潜在经济损失)。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理论与方法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理论与方法1 基本概念1.1 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由于自然或人为作用,多数情况下是二者共同作用引起的,在地球表层比较强烈地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岩土体移动事件。
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具备自然演化和人为诱发的双重性,它既是自然灾害的组成部分,同时又属于人为灾害的范畴。
在某种意义上,地质灾害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安居的重要因素,同时又具有自然、社会和资源的三重属性。
1.2 地质灾害易发区指在地形地貌、岩土结构性质、区域地壳活动性、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等因素作用下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可借用的概念是地质灾害多发区或敏感区。
市县区域或1:25万精度以下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细分地质灾害多发区和敏感区,共具体布置地质灾害减轻措施使用;国家和省区域或1:50万精度以上划分地质灾害多发区,供宏观部署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使用。
1.3 地质灾害危险区是指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地域或地段。
可借用的概念是地质灾害危害区或地质灾害风险区。
1.4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是指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为四个等级:(1)特大级:威胁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者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亿元以上的;(2)大级:威胁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者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在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3)较大级:威胁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者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在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4)小级:威胁100人以下,或者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在500万元以下的。
1.5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程建设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指在有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地区对拟建工程区、在建工程区或正在运行的工程区有针对性地进行地质灾害调查和可能的危害程度评估,评价建设用地的地质适宜性,提出防治措施。
它是为保证工程规划的科学合理性、工程建设过程和工程运营安全而超前进行的一种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主要适用于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多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的可行性研究阶段或城市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阶段,是有效预防、减轻乃至避免地质灾害对工程设施及其运行环境的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的一种前期宏观性质的工作。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令狐采学实施细则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2000年3月目录一、总则1(一)目的1(二)任务1(三)基本要求1(四)组织形式2二、设计编制3(一)基本要求3(二)设计书提纲4三、野外调查5(一)野外调查记录方式5(二)野外调查记录内容5(三)工作手图和清图填绘要求12四、群测群防网络建设12(一)群测群防体系12(二)监测网主要职责13(三)工作内容14(四)群测群防灾害体的选定14(五)监测数据16五、室内资料分析整理16(一)基本要求16(二)地质灾害易发区划17(三)地质灾害危险区划18(四)地质灾害调查图件编制18(五)报告编制21(六)报告附件24附件1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表27附件2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图图例36附件3地质灾害趋势预测模糊综合评判方法41令狐采学创作一、总则(一)目的为查明我国地质灾害严重县(市)的地质灾害隐患,圈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立健全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任务1.对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点进行调查。
查清其分布范围、规模、结构特征、影响因素等。
2.“以人为本”,对所属县(市)的主要集镇、厂矿、重要交通沿线、重要工程设施潜在的地质灾害体进行调查。
3.建立地质灾害调查信息系统。
4.进行地质灾害分区评价,圈定易发区和危险区。
5.编制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建议),协助当地政府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和编制地质灾害减灾预案。
6.结合调查成果,对所属县(市)有关人员进行地质灾害减灾知识培训,指导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警。
(三)基本要求1.地质灾害调查,应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
收集资料内容包括区域地质、环境地质、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气象水文、植被,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等。
2.地质灾害调查的灾种主要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令狐采学创作地面塌陷、地裂缝等。
省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合研究技术要求
省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合研究技术要求一、目的任务整合集成1999年以来本区开展的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建立全省(市、区)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全面开展综合研究,分析不同地质灾害类型的发育分布规律,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及危害程度,划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客观分析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及群测群防体系运行的防灾减灾效果,结合政府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出合理有效的防治建议,为政府宏观决策和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二、工作内容1、编写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合研究报告(1)基本原则综合分析利用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和近年来地质灾害数据,阐明本地区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分布规律、发育特征,主要控制影响因素及危害,预测发灾条件和主要区域;全面分析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及群测群防体系运行的防灾减灾效益,针对本区地质灾害特点,提出合理、有效的防治建议。
(2)报告编写提纲序言本省(市、区)经济社会发展概况;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基本情况(工作部署、完成的工作量、质量评述);概念界定(地质灾害、地质灾害隐患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点等);主要成果等。
第一章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地形地貌;气象与水文特征;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新构造活动与地震;岩土体工程地质基本特征,地下水类型与补、径、排特征;植被生态;人类工程活动等。
第二章地质灾害特征地质灾害发育类型、分布、规模、特征、灾情、险情、稳定性等。
第一节地质灾害总体特征一、地质灾害概述二、不同类型地质灾害概述1、滑坡崩塌2、泥石流3、地面塌陷4、地裂缝5、不稳定斜坡第二节地质灾害隐患点总体特征第三章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关系研究阐明不同地质灾害类型发育的地质环境特点以及可能的发灾条件(如降雨临界值等)。
第一节地质灾害与地形地貌第二节地质灾害与岩土体类型第三节地质灾害与地质构造第四节地质灾害与地震第五节地质灾害与水系第六节地质灾害与降水第七节地质灾害与植被第八节地质灾害与人类工程活动第四章典型地质灾害本章重点介绍规模在大型以上、灾情险情在大型以上的灾害点的发育分布情况。
地质灾害调查规范
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
室 内 前 期 工 作
地质灾害专业调查
与地方政府紧密结合
前人资料收集、分析与研究 遥感数据处理与解译(Spot5、Quick Bird)
是核查解译的地质现象是否符合实际,二是核查实地存在而没有解译出来的地质 现象,对比研究实地情况与影像特征,补充和完善解译标志,提高解译精度和工 作质量。
对已有治理、勘查或调查资料的灾害点,根据已有资料的完备程度进行野外核查
与完善,重点核查地质灾害是否发生变化及其变化程度与发展趋势。
二、技术路线
三、工作部署原则
☛ 1、统一部署,统一要求,逐步推进的原则 ☛ 2、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3、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
☛ 4、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方法的原则 ☛ 5、采用点、线、面结合,以专业调查为主,地 方政府部门参与的原则 ☛ 6、调查与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三、工作部署原则
1、统一部署,统一要求,逐步推进的原则
三、工作部署原则
4、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方法的原则 ☛采用高精度遥感数据和影像,进行遥感解译,指导调查工作。
☛采用集GPS、GIS、RS以及地质灾害信息于一体的地质灾害数字采 集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以及地质灾害调查水平。
☛以GIS为平台,建立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和评价预警系统。
三、工作部署原则
三、工作部署原则
3、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 ☛把市区、乡镇人口密集区和主要居民点、工矿企业及主要工程设施
区、交通、通讯、油气管道布设区作为地质灾害重点调查区,不搞
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系统的构建及分析
数据关系与存储设计
明确地质灾害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之间的关系,并设计高 效的数据存储机制,以支持数据的快速查询、检索和分析 。
数据库的实现与构建
数据库搭建与配置
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系统的 构建及分析
汇报人:
日期:
• 引言 • 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系统的构建 • 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系统的分析 • 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系统的应用与
前景
01
引言
地质灾害背景
灾害类型多样
地质灾害种类繁多,每种灾害的 成因、特点和影响范围各不相同
,需要进行分类研究。
分布范围广泛
地质灾害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生, 不同地区的地质环境和灾害特征差 异明显。
优化建议
针对系统性能瓶颈,提出 针对性的优化建议,如升 级硬件设备、优用 与前景
在地质灾害预警中的应用
灾害风险评估
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系统能够整合地 质、气象、水文等多源数据,通过模 型分析,实现地质灾害风险的定量评 估,为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应用前景
评价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系统在地质灾害预测、防治和应急管理等 领域的应用前景,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02
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系统的构建
数据库系统设计
数据库结构设计
为了确保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的高效性和稳定性,需要设 计合理的数据库结构,包括表的设计、字段的定义以及索 引的选择等。
空间数据模型设计
THANKS
感谢观看
辅助决策
空间数据库系统可以为政府部门 和专业人员提供决策支持,提高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
省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合研究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
省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合研究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省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合研究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目录一、空间数据库建设 (1)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2.引用标准及规定 (1)3.基本术语 (1)3.1图元 (1)3.2 图素 (2)3.3 图层 (2)3.4 图类 (2)3.5 数据项 (2)3.6 数据类型 (2)3.7 属性表 (2)3.8 空间图形库 (2)3.9 地质灾害数据库 (2)3.10 多媒体文档 (2)4.空间图形库技术要求 (3)4.1 基本技术要求 (3)4.2 图层命名规则 (3)4.3 ‘统一编号’规则 (5)4.4 空间图层划分 (6)4.4.1 图层划分原则 (6)4.4.2 地质灾害图图层划分 (6)4.5 图层内部属性表 (8)5.地质灾害数据库 (19)6. MapGIS工程文件命名规则 (20)二、输出图形建设 (21)1.基本技术要求 (21)2.专题图层编制要求 (21)三、信息化工作文档编写 (22)1.信息化工作文档内容 (22)2.信息化工作文档编写要求 (22)四、信息化成果存储 (29)1.标准文件夹结构 (29)2. DataBase文件夹 (31)2.1 易发分区图 (31)县市地质灾害调查综合研究与信息系统建设培训班资料2.2 防治区划图 (31)2.3 实际材料图 (31)3.输出图形 (32)4.项目成果报告 (32)5.信息化工作文档 (32)6.照片 (32)五、备注 (33)附件1:空间数据库图式图例 (34)省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合研究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一、空间数据库建设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技术要求规定了《省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合研究空间数据库系统》所包含的内容,并对空间图形库、数据格式、图层、视图工程文件的命名及图元编号的结构等做了规定。
该要求适用于1:500000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的建立、地质灾害信息采集及空间数据库建设。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标准
中国地质调查局⼯作标准-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标准中国地质调查局⼯作标准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作指南(2.0版)2001-06-01发布2001-06-01试⽤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前⾔建⽴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旨在对以图件为基础的地质信息(传统的⽂字报告及图件),利⽤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将信息数字化,为基础地质研究、国⼟资源合理开发利⽤、矿产资源评价、国民经济建设、制定区域规划、保护⼈类赖以⽣存的地质环境提供有效的数字化信息,实现全国基础地学数据信息共享及信息社会化服务,提⾼其利⽤程度和使⽤价值,并为地质科学的信息化、⽹络化建设提供数据源。
为使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项⽬在统⼀规范的框架内正常有序的开展,确保该项⼯作的完成,特制定了本⼯作指南。
本⼯作指南,主要参考“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件格式[ DZ/T 0197-1997]”国家⾏业标准,对其中的相关内容直接引⽤,同时参考并引⽤其它相关标准,结合⼏年来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作实际⽽制定。
特别感谢李晨阳、李裕伟、姜作勤等同志在⼯作指南起草和执⾏过程中给予的⼤⼒⽀持。
本⼯作指南详细规定了建⽴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有关图层划分、⼯作流程、属性格式、数据内容、数据⽂件格式,以及质量保证要求、成果汇交办法等。
本⼯作指南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并归⼝。
本⼯作指南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负责起草。
本⼯作指南主要起草⼈:杨东来肖志坚李军李超岭李景朝⽥⽂新解⽴业本⼯作指南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信息资料处负责解释。
⽬录1 适⽤范围(1)2 引⽤标准(1)3 术语定义(1)4 图元及TIC点编号规则(2)4.1图元编号(2)3.2 TIC点编号规则(2)5、图层及属性表命名规则(2)5.1 图层命名规则(2)5.2 属性表命名规则(3)5.3 数据项名及代码(3)6 图层划分(3)7.属性表格式与说明(2)7.1 图幅基本信息图层(2)7.2 ⽔系图层(4)7.3 交通图层(5)7.4 居民地图层(5)7.5 境界图层(6)7.6 地形等⾼线图层(7)7.7 地层图层(8)7.8 ⽕⼭岩图层(12)7.9 ⾮正式地层单位图层(18)7.10侵⼊岩(包括变质变形侵⼊体)图层(19) 7.11 脉岩图层(27)7.12 围岩蚀变图层(28)7.13 混合岩化带、变质相带图层(29)7.14 断层图层(32)7.15构造变形带图层(33)7.16 矿产图层(35)7.17 产状符号图层(37)7.18其它图元图层(38)8 元数据⽂件格式(44)9 ⼯作流程(44)9.1 项⽬组织(46)9.2 资料准备(46)9.3 图件扫描(48)9.4 图形⽮量化(48)9.5 点线编辑(48)9.6 图⾯检查(48)9.7 图形校正(49)9.8 建⽴拓扑(49)9.9 建⽴分层⽂件(50)9.10 属性编辑(50)9.11 属性录⼊(50)9.12 属性⼀致性检查(50)9.13 图⾯整饰(50)9.14 投影转换(50)9.15 成果输出(51)10 质量监控(52)10.1质量监控体系(52)10.2 数据质量监控(52)11 成果汇交(59)11.1 成果汇交内容(59)11.2 汇交数据⽂件格式(60)11.3 成果质量检查验收内容(61)11.4 成果汇交注意事项(62)11.5 验收数据检查⽅法(63)11.6 检查评分⽅法(68)11.7 数据复核(70)12 1:25万和1:5万野外区调成果的空间数据库的建库⽅法(71) 12.1 建库原图(71)12.2 主要⼯作流程(71)附录A:地质年代单位符号及代码附件 1 :空间数据库⼯作⽇志表附件 2 :空间数据库建库⼯作报告编写提纲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作指南(2.0版)1 适⽤范围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适⽤于1:250000—1:50000地质图按图幅进⾏数据采集、存储管理、检索、输出和共享,其它⽐例尺地质图建⽴空间数据库可参照使⽤。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标准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2.0版)2001-06-01发布2001-06-01试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前言建立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旨在对以图件为基础的地质信息(传统的文字报告及图件),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将信息数字化,为基础地质研究、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评价、国民经济建设、制定区域规划、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质环境提供有效的数字化信息,实现全国基础地学数据信息共享及信息社会化服务,提高其利用程度和使用价值,并为地质科学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提供数据源。
为使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项目在统一规范的框架内正常有序的开展,确保该项工作的完成,特制定了本工作指南。
本工作指南,主要参考“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 DZ/T 0197-1997]”国家行业标准,对其中的相关内容直接引用,同时参考并引用其它相关标准,结合几年来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实际而制定。
特别感谢李晨阳、李裕伟、姜作勤等同志在工作指南起草和执行过程中给予的大力支持。
本工作指南详细规定了建立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有关图层划分、工作流程、属性格式、数据内容、数据文件格式,以及质量保证要求、成果汇交办法等。
本工作指南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并归口。
本工作指南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负责起草。
本工作指南主要起草人:杨东来肖志坚李军李超岭李景朝田文新解立业本工作指南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信息资料处负责解释。
目录1 适用范围(1)2 引用标准(1)3 术语定义(1)4 图元及TIC点编号规则(2)4.1图元编号(2)3.2 TIC点编号规则(2)5、图层及属性表命名规则(2)5.1 图层命名规则(2)5.2 属性表命名规则(3)5.3 数据项名及代码(3)6 图层划分(3)7.属性表格式与说明(2)7.1 图幅基本信息图层(2)7.2 水系图层(4)7.3 交通图层(5)7.4 居民地图层(5)7.5 境界图层(6)7.6 地形等高线图层(7)7.7 地层图层(8)7.8 火山岩图层(12)7.9 非正式地层单位图层(18)7.10侵入岩(包括变质变形侵入体)图层(19)7.11 脉岩图层(27)7.12 围岩蚀变图层(28)7.13 混合岩化带、变质相带图层(29)7.14 断层图层(32)7.15构造变形带图层(33)7.16 矿产图层(35)7.17 产状符号图层(37)7.18其它图元图层(38)8 元数据文件格式(44)9 工作流程(44)9.1 项目组织(46)9.2 资料准备(46)9.3 图件扫描(48)9.4 图形矢量化(48)9.5 点线编辑(48)9.6 图面检查(48)9.7 图形校正(49)9.8 建立拓扑(49)9.9 建立分层文件(50)9.10 属性编辑(50)9.11 属性录入(50)9.12 属性一致性检查(50)9.13 图面整饰(50)9.14 投影转换(50)9.15 成果输出(51)10 质量监控(52)10.1质量监控体系(52)10.2 数据质量监控(52)11 成果汇交(59)11.1 成果汇交内容(59)11.2 汇交数据文件格式(60)11.3 成果质量检查验收内容(61)11.4 成果汇交注意事项(62)11.5 验收数据检查方法(63)11.6 检查评分方法(68)11.7 数据复核(70)12 1:25万和1:5万野外区调成果的空间数据库的建库方法(71) 12.1 建库原图(71)12.2 主要工作流程(71)附录A :地质年代单位符号及代码附件 1 :空间数据库工作日志表附件 2 :空间数据库建库工作报告编写提纲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2.0版)1 适用范围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适用于1:250000—1:50000地质图按图幅进行数据采集、存储管理、检索、输出和共享,其它比例尺地质图建立空间数据库可参照使用。
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总则(试行)
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总则(试行)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 本总则包括前言、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基本术语、基本要求、设计书编制、调查内容与要求、调查工作技术方法、地质环境评价、报告书与图件编制及成果验收。
1.2 本总则原则上适用于比例尺1∶500000、1∶100000和1∶250000区域性环境地质调查。
2 引用标准GB 12329—90 岩溶地质术语GB/T 14157—93 水文地质术语GB/T 14498—93 工程地质术语GB 500027—2001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T 15772—1995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 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324—2001 冻土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749—85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 14848—93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DZ/0017—91 工程地质钻探规程DZ/T 0078—93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DZ/T 0190—1997 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程比例尺1∶50000DZ/T 0061—93 冻土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比例尺1∶10万~1∶20万)ZB/D 14002—89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10万~1∶20万)SL 190—96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TB 10055—98 铁路工程地质黄土地区勘测规则原地质矿产部地质环境管理司省(自治区)地质灾害调查基本要求(比例尺1∶50万至100万)(试行),1992年原地质矿产部地质环境管理司省(自治区)环境地质调查基本要求(比例尺1∶50万)(试行),1996年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2000年中国地质调查局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2001年3 基本术语3.1 地质环境geologic environment人类自然环境的一部份,系指与人类生活与生产活动有相互影响的地质体及地质作用的总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空间数据库系统建设技术要求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空间数据库系统》所包含的内容,并对空间图形库、地质灾害数据库的结构、数据格式、图层、视图工程文件的命名及图元编号的结构等做了规定。
该要求适用于1:50000~1:250000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的建立、地质灾害信息采集及空间数据库建设。
也可供其它比例尺地质灾害数字化图件编制参考。
2.引用标准及规定为保证数字化成果的共享,本技术要求的编写引用了部分标准和技术规定构成为本要求的条文,引用标准及规定为:GB/T2260-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13923-92 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GB/T2808-81 全数字式日期表示法GB12328-90 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DZ/T0197-1997 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3.基本术语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3.1 图元图面上表示空间信息特征的基本单位,分为点、线、面三种类型。
3.2 图素空间信息中的各种实体类型,由代表各类实体的若干图元构成。
3.3 图层为了有效的管理和利用空间数据,将一类图素或性质相近的一组图素的空间数据放在一个要素层(图层)中,同一图层具有相同的属性结构。
每个不同的要素层分别存放在不同的文件中,一幅地图往往由若干个图层组成。
为便于区分,我们将具有相同属性结构的一个图形文件要素层称为‘图层’(或称‘物理图层’);将在同一要素层中细分的层称为‘内部图层’(或称‘逻辑图层’)。
3.4 图类地质灾害图内信息的专业分类。
3.5 数据项属性数据和数据库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单元。
3.6 数据类型定义数据项所表现的数据属性,如:字符型C,数值型N等。
3.7 属性表描述空间实体基本属性的数据集合。
3.8 空间图形库由描述不同要素空间分布特征的数据(点、线、面),以不同的数据结构,构成空间图形库。
3.9 地质灾害数据库由描述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地裂缝及斜坡变形体特征的关系数据表构成。
3.10 多媒体文档由描述地质灾害特征的图片、录象、说明文档、电子表格等多种媒体资料组成。
4.空间图形库技术要求4.1 基本技术要求图幅组织形式: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是以行政区划为基本单位,因此,其图幅组织将以县(市)行政区划范围为基本单位。
坐标系类型:投影平面直角投影类型:高斯-克吕格(横切椭圆柱等角)投影坐标单位:米比例尺:1:100000为保证数据库中存放的灾害点大地坐标X,Y值与图形库的对应和方便GPS所采集数据的入图,统一规定图幅的水平线与大地坐标X平行。
县(市)境界范围若包含跨投影带的图幅,必须进行统一投影换带转换。
4.2 图层命名规则地质灾害以县(市)行政区划为单位进行管理,划分的图层在不同县(市)的数字化图中都是一致的。
为保证不同县(市)图形信息及相应属性信息的独立性,防止图层名重复出现,图层名编码结构如下:行政区划压缩代码其中,图类代码为相关专业术语的汉语拼音的首字母,如D :地质,L :地理,Z :地质灾害,G :工程地质,S :水文地质。
本要求将主要图类及相应图层编码规定如下:※图层代码由首码和尾码共同构成。
尾码根据图元类型确定:点文件=0;线文件=1;区文件=2。
行政区划压缩代码详见本文所附《全国行政代码表》示例:湖北省巴东县地质灾害图类滑坡图层命名ZA0H2823 (滑坡点文件)ZA1H2823 (滑坡线文件)ZA2H2823 (滑坡区文件)4.3 ‘统一编号’规则4.3.1地质灾害‘统一编号’规则地质灾害统一编号是GIS连接空间图元与属性表及外部数据库的唯一性关键字,三者必须保持一致。
其编码结构如下:灾害点顺序编号灾害类型编码 01-滑坡,02-崩塌,03-泥石流,04-岩溶塌陷,05-采空塌陷,06-地裂缝,00-斜坡变形行政区划国标代码,依次为省、地区、县三级共六位示例:湖北省巴东县(行政区划国标代码:422823)灾害点图元编码422823020016 (灾害类型:滑坡,野外顺序编号=0016)422823010053 (灾害类型:崩塌,野外顺序编号=0053)4.3.2其它图类‘统一编号’规则图元顺序编号图层代码行政区划国标代码,依次为省、地区、县三级共六位。
示例:湖北省巴东县(行政区划国标代码:422823)地形地貌图层图元编码422823F10001 (地形等高线,图元类型:线,图元顺序编号=0001)说明:当顺序号不足四位应在前面加0,补足4位。
4.4 空间图层划分4.4.1 图层划分原则◆按需求将地质灾害图素内容划分成为若干个图层。
◆相同逻辑内容的空间信息一般放在一个图层之中。
◆图层划分要适应GIS软件功能特点,相同的图层、图元类型将拥有且只可能拥有相同的属性表和属性结构。
4.4.2 地质灾害图图层划分地质灾害图内容包括地理要素、工程地质要素和地质灾害要素三大部分,根据需要,将三者分别划分如下图层:4.4.2.1 基本信息图层数字地质灾害图的总体描述,内容包括比例尺、调查单位及编制日期等。
4.4.2.2 水系图层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沟渠等。
4.4.2.3 交通图层包括铁路、公路及其类别和名称。
4.4.2.4 居民地图层包括乡镇以上政府驻地及村组以上的居民地及其名称。
4.4.2.5 境界图层包括乡镇以上各级行政区划线和其它特殊地区、自然保护区界线等。
4.4.2.6 地形等高线图层包括地形等高线、各类测量控制点、山峰高程点等。
4.4.2.7 气象图层包括降雨量分布等值线,降雨量分布等值区等。
4.4.2.8 植被图层包括植被发育密度及类型分布。
4.4.2.9 重要工程图层包括重要电站、水坝、桥梁及矿山等。
4.4.2.10 水文地质图层包括各类泉点、暗河,各类水文地质界线等。
4.4.2.11 工程地质岩组图层包括工程地质岩组分布及界线、标注等。
4.4.2.12 地层岩性图层各类地层界线及其主要特征。
4.4.2.13 地质构造图层包括各类断裂及其主要特征。
4.4.2.14 地层产状图层包括各类产状符号及注记。
4.4.2.15 斜坡变形体图层包括各类斜坡变形体灾害及其特征。
4.4.2.16 滑坡、崩塌图层包括各类滑坡、崩塌灾害及其特征。
4.4.2.17 泥石流图层包括各类泥石流灾害及其特征。
4.4.2.18 地面塌陷图层包括各类塌陷灾害及其特征。
4.4.2.19 地裂缝图层包括各类地裂缝灾害及其特征。
4.4.2.20 其它灾害图层其它灾害及其特征。
4.4.2.21 易发程度分区图层包括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及其特征。
4.4.2.22 防治规划图层包括防治规划、期次、方案、对策等。
说明:图层的划分不是一成不变的,部分图层内容可以缺省。
应用中应视具体情况,在遵循图层划分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灵活掌握。
4.5 图层内部属性表考虑到空间数据的应用和相互转换,每一图层均应建立相应的内部属性表,属性表必须包含以下基本字段内容。
根据具体任务的不同,用户可灵活扩充内部属性表字段内容。
4.5.1 基本信息图层线图元基本信息属性表图元代码说明:1001:经度线,1002:纬度线,1003:内图框线,1004:外图框线,1000:其它修饰线图元代码说明:1011:经纬度坐标,1012:图名,1013:比例尺,1014:责任签,1010:其它注记说明4.5.2 水系图层图元代码说明:21011:单线河流,22010:运河,22020:主要渠道,22030:一般渠道,22040:废弃渠道,22050:干沟,22090:沟堑图元代码说明:21000:河流,22010:运河,23011:淡水湖泊,23012:咸水湖泊,85020:淡水沼泽21020:时令河,23020:时令湖,22401:水库,21010:常年河,21030:消失河段4.5.3 交通图层图元代码说明:41011:电气化复线铁路,41012:电气化单线铁路,41021:普通复线铁路,41022:普通单线铁路,42010:高速公路,42011:建筑中的,42012:规划的,42020:一级公路,42021:建筑中的,42022:规划的,42030:二级公路,42031:建筑中的,42040:三级公路,42041:建筑中的,42050:四级公路,42051:建筑中的,42080:简易公路推荐公路采用代码:4001(国道)、4002(省道)、4003(县道)、4004(羊肠小道)4.5.4 居民地图层图元代码说明:31010:首都,31020:省、自治区,31030:省辖市(地级市)政府驻地,31040:地区、自治州、盟政府驻地,31050:市辖区、地辖市(县级市)政府驻地,31060:县、自治县、旗政府驻地,31070:省直辖行政单位政府驻地,31080:镇政府驻地,31090:乡政府驻地,31091:乡级以下居民地图元代码说明:4011:住宅区,4012:商业区,4013:机关,4014:工厂,95010:学校,4010:其它4.5.5 境界图层图元代码说明:61000:行政区划界,61010:国界,62000:其他界线,62010:特殊地区界,62020:自然保护区界图元代码说明:61030:省、自治区、直辖市,61040:地区、地级市、自治州,61050:县、县级市,61060:乡镇4.5.6 地形等高线图层图元代码说明:6001:首曲线,6002:计曲线,6003:间曲线,6004:助曲线;6005:陡崖说明:当为陡崖时,高程值项可填写陡崖高度,图元代码说明:11020:三角点,12000:高程控制点,12010:水准原点,12020:水准点,12021:一等,12022:二等,12023:三等,12024:四等,72000:高程,72010:高程点,72020:特殊高程点,72021:最大洪水位高程点,72022:最大潮位高程点,72023:溢洪道口底面高程点,72024:坝顶高程点,72025:堤顶高程点,72026:井口高程点,72027:水位点4.5.7 地貌图层图元代码说明:预留代码6101—6150:可视需要自定义扩充图元代码说明:预留代码6151—6200:可视需要自定义扩充4.5.8 工程地质岩组图层图元代码说明:7001:工程地质岩组界线,7002:工程地质岩组不整合接触界线,可自定义扩充—7050特别说明:工程地质岩组图元属性应当包含丰富的内容。
作为技术要求很难给出全国范围的统一标准。
实际操作中可根据当地的地质灾害发生发育特点,合理划分工程地质岩组类型,增加与地质灾害发育密切相关的字段内容,以便于GIS空间分析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