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淋巴结结核CT表现附15例报告

合集下载

颈部淋巴结结核的CT诊断

颈部淋巴结结核的CT诊断

最小直径为 5 m m ,最大直径 5 m 。形态为椭 圆形 、圆形 、不 m 0 】 4例患者淋巴结边界清晰,周围脂肪间隙存在 ( 】 2 。l 图 _ ) 例.
中国 C 和 I T 杂志 21 年l 月 第8 第5 总第3 期 00 0 卷 期 4
图 1、 2 同 一 病 例
颌 下 见 多 发 肿 大 淋 巴 结 , 呈 圆 形 及椭 圆 形 , 图 1平 扫 密 度 均 匀 ; 图 2增 强 后 均 匀 强 化 ,淋 巴 结 边 缘 光 整 , 边 界 同一 病 例 图 3 平 扫 右 侧 胸 锁 乳 突 肌 内 前 方颈 血 管 鞘 周 围可 见 肿 大 淋 巴结 ,淋 巴结 边 缘 可 见 片 状 钙 化 。左 侧
l ・ 0
肺 结 核 血 性 播 散 或 肺 门淋 巴结 颈部淋 巴结结核是较常见 的 核 、继发肺结核病 灶经淋 巴管播
CHI S OUR NE E J NAL OF CT AND I OCT 2 0Vo , . t tl .4 M u, 01 , l No5 oa 3 8 No
颈部淋 巴结是常见的肺外结核好发部位。随着近年来 C T自 对颈部淋 巴结结核病灶的大小 、形态 、数 目、范围及对周围结
犯 、压迫情况 的观察有极大的帮助,增强扫描对病灶的定性有
值 。本文结合病理 回顾分析 1 5例颈部淋 巴结结核的 C T表现, 对 本病 的认 识 。
清 晰 图 3 4 5 6 、 、 、
胸 锁 乳 突肌 外 缘 淋 巴结 结 核较 大 病灶 呈不 规 则 低密 度 影 , 平 扫密 度 不 均 ,边 界不清 , 图 4平 扫 左侧 胸 锁 乳 突肌 淋 巴结 结核 致 周 围脂 肪 间 隙 不 清 ,皮 下 筋膜 增 厚 , 后 方可 见 一 肿 大 淋 巴结 , 平 扫 密度 均 匀 图 5增 强扫 描 ,左 侧 淋 巴结 核 呈 不 规 则厚 壁 环 形 强 化 ,环 不 完 整 , 中心 未 强 其 化 区延 伸 至 淋 巴结 外 。后 方 肿 大 淋 巴结 呈 不 均 匀 强 化 ,其 内见 小 片状 低 密度 影 图 6增 强 扫 描 更 加 清 晰 显示 ,病 灶 周 围 渗 出致 周 围脂 肪 间 隙消 失 , 皮 下 I I . . 胸锁乳突肌周围发病最多,单侧发病 8

彩超技术对于颈部淋巴结结核的鉴别效果观察

彩超技术对于颈部淋巴结结核的鉴别效果观察

彩超技术对于颈部淋巴结结核的鉴别效果观察发布时间:2023-01-06T08:29:02.799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2年12期作者:郑宝琴[导读] 目的:观察彩超技术对于颈部淋巴结结核的鉴别效果。

郑宝琴河南省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河南郑州 450000【摘要】目的:观察彩超技术对于颈部淋巴结结核的鉴别效果。

方法:从本院(2021年3月-2022年3月)收入治疗的颈部淋巴结肿大诊断患者中,选取78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以是否是结核性淋巴结将其分组如下:对照组(共39例)为非结核性淋巴结,观察组(共39例)为结核性淋巴结,均行彩超检查,观察两组患者指标水平。

结果:(1)检查后,对照组彩超图像特征:皮质呈均匀增宽、皮髓质的分界模糊、髓质的回声呈增强或降低。

观察组彩超图像特征:皮质呈向心增宽、髓质相对薄且偏心,直至消退。

(2)检查后,观察组患者L/S显著高于对照组,最大的血流速度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

结论:在颈部淋巴结结核中应用彩超技术,可提高鉴别的效果,为诊断疾病的早期病变情况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彩超技术;颈部淋巴结结核;鉴别效果颈部淋巴结结核为一种颈部外科常见的疾病,是肺外结核易发部位,多发生在年轻女性群体中。

由于颈部淋巴结结核早期没有显著的临床症状,大多患者因发现颈部有肿物就诊时才被确诊,而错过了治疗最佳时机。

长期以来,临床往往选择结核菌素诊断颈部淋巴结结核,但存在一定局限性,且特异性较低[1]。

而彩超技术因在检查多类疾病中具有明显的效果,已被广泛应用到临床疾病诊断中。

基于此,为了进一步观察彩超技术对于颈部淋巴结结核的鉴别效果,此研究以本院2021年3月-2022年3月收入的78例颈部淋巴结肿大诊断患者为对象,科学分组后给予彩超检查,现将检查方法及检查效果总结报告如下:1.基础资料及方法1.1基础资料纳入(2021年3月-2022年3月)本院收入的78例患者,均属于颈部淋巴结肿大诊断患者。

淋巴结结核(CT、MRI表现)+鉴别诊断

淋巴结结核(CT、MRI表现)+鉴别诊断

淋巴结结核(CT、MRI表现)+鉴别诊断病史:46岁男性,因颈部肿胀、腹部疼痛就诊于急诊科,患者十年前曾从美国去过利比里亚。

行颈部CT增强,轴位及冠状位如下所示。

由于患者腹部不适,进一步行胸腹盆CT增强,冠状、轴位及矢状图像如下所示。

影像表现:颈部、纵隔、肺门、腹腔及腹膜后见多发坏死性肿大淋巴结。

(补充: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鉴别诊断:•淋巴结结核•淋巴瘤•转移癌•结核分枝杆菌感染•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感染•惠普尔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淋巴结结核(活检证实)背景:•结核(TB)通常局限于呼吸系统;•然而,也可以累及其它器官,免疫缺陷人群更易患肺外结核;•超过95%的儿童及超过40%的成人结核患者影像学可发现淋巴结肿大;•婴儿常常仅表现为淋巴结肿大,这种情况随年龄增加而减少。

影像表现(CT):•淋巴结大于2cm时常由于坏死而表现为中心低密度,提示疾病处于活动期;•颈部结核性淋巴结肿大常是胸外淋巴结受累的第一站,被称作淋巴结结核或颈部结核性淋巴结炎。

诊断:•在美国以外的地方,多达50%的慢性淋巴结肿大患者的病因为结核;然而,恶性肿瘤是一个重要的替代诊断;•因此,需活检证实为TB,除外其他诊断。

几例淋巴结结核、肿瘤女,2岁,3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侧颈部肿物,起初小,约1×1cm,进行性增大,皮肤表面无红肿、发热,无溃烂,当地医师给予草药局部外敷,无明显疗效。

左颈部明显肿大淋巴结,密度、信号不均匀,内见斑点状无强化坏死囊变区,增强扫描大部分区域呈明显强化。

术后病理:颈部包块:灰白灰红色类圆形肿物一枚,大小4x3x3.3cm,切面灰黄灰红相间;颈淋巴结2枚,1枚米粒大,另一枚灰白灰红色,类圆形,大小1x0.6x0.3cm。

送检颈部包块及颈部淋巴结见淋巴结结构,淋巴结组织内多处可见多个片状的干酪样坏死组织,周围可见较多由类上皮样细胞及郎罕氏巨细胞构成的结核结节,其间散在多少不等的淋巴细胞浸润。

颈部淋巴结核(infectiouscervicallymphadenitis)CT病例图片。。。

颈部淋巴结核(infectiouscervicallymphadenitis)CT病例图片。。。

颈部淋巴结核(infectiouscervicallymphadenitis)CT病例图⽚。

诊断】:Scrofula (infectious cervical lymphadenitis) caused by mycobacterium【影像诊断】tuberculosis 颈部淋巴结核【诊断要点】:【诊断要点】Lymph nodes with centrally diminished (non-fatty) density on CT are abnormal, reflecting eithernecrosis or tumor infiltration. In an adult they are considered neoplastic until proven otherwise.淋巴结在CT上表现为中⼼性密度减低(⾮脂性)是不正常的,反应坏死或肿瘤侵犯,在成⼈常常被考虑为肿瘤性,除⾮被证实为其他。

In adults, 95% of scrofula cases are caused by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while in children,90% are caused by 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um, such as mycobacterium aviumintracellulare (MAI). 成⼈95%的瘰疬性脓肿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童,90%为⾮结核性的分枝杆菌所引起,如鸟胞内分枝杆菌(MAI)Tuberculous lymphadenitis may be unilateral or bilateral and is usually found in Level 2, 3, 4,and 5 nodes.结核性淋巴结炎克雅⽒单侧或双侧。

【讨论】【讨论】:Scrofula, or infectious cervical lymphadenitis, is a term predominantly appliedto tuberculous and 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l infections (NTM) affecting the cervical lymphnodes. Humans are the only reservoir for M. tuberculosis. Other tuberculous bacilli that causedisease in humans are M. bovis, and M. africanum, which most often cause extrapulmonarydisease. NTM are ubiquitous, and reside in the soil. They can be found in contaminated water,dairy products, eggs, dust, and even tap water. Approximately 95% of adult scrofula cases arecaused by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while the remaining 5% are caused by NTM, such asM avium intracellulare, M scrofulaceum, M kansasii and M chelonei. In children, this statistic isreversed, with NTM responsible for up to 92% of scrofula cases.成⼈95%的瘰疬性脓肿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5%为NTM所引起,如鸟胞内分枝杆菌(MAI),M scrofulaceum, M kansasii and M chelonei.在⼉童,则恰恰相反,92%以上的瘰疬为NTM所引起Scrofula produces lymph nodes that are discrete, firm, and typically nontender, in contrastwith the lymphadenopathy associated with acute infection that is often tender. A firm mass ofmatted nodes may become apparent with disease progression, and if untreated,lymphadenopathy can become fluctuant with draining fistulas. Enlarging nodes may compressthe esophagus causing dysphagia. The presence of systemic symptoms is variable and morelikely in immunocompromised patients.瘰疬所导致的淋巴结是分散的、坚硬的,通常是⽆触痛的,⽽相对应的,由急性炎症所致的淋巴结肿⼤经常是有触痛。

颈部淋巴结转移CT表现及鉴别诊断

颈部淋巴结转移CT表现及鉴别诊断
15
鉴别诊断

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与颈动脉 体瘤鉴别。 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与甲状腺乳头 状癌淋巴结转移的鉴别 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与淋巴瘤的鉴 别
16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与颈动脉体瘤鉴别

颈动脉体瘤:增强后明显强化,部位特殊,
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分叉角增大,颈内外
动脉分叉夹着一个血供丰富的肿物,颈内外
颈部淋巴结分区
2



V区:颈后三角区,又 称脊副链。胸锁乳突肌 后缘、斜方肌前缘及锁 骨构成的三角区。 VI区:中央区淋巴结包 括喉前、气管前和气管 旁淋巴结。上缘为舌骨, 下缘为胸骨上切迹,两 侧外缘为颈动脉间隙。 VII区:上纵隔淋巴结。
颈部淋巴结分区
其他组:咽后、颊组、腮 腺内、耳前、耳后、枕 下组
13
头颈部不同原发肿瘤转移淋巴结的好发部位
CT检查对于颈部淋巴结转移,不仅要能发现,还要对淋巴结 进行准确的定位,以便判断原发灶的部位。

上颈部转移癌,原发灶多在鼻咽、口咽、口腔、腮 腺、鼻腔、 扁桃体及头皮等部位。

中颈部转移癌,原发灶多在咽喉部、甲状腺、下咽、舌根等
部位。

下颈部转移癌,原发灶多在梨状窝、甲状腺等。
颈部淋巴结转移CT诊断 及鉴别诊断
1
依照国际通用的7分区法:




I区:颏下及颌下淋巴结, 位于颏下及颌下三角区 内,其边界为舌骨、下 颌体及二腹肌后腹。 II区:颈内静脉链上组, 颅底(二腹肌后腹)至 舌骨水平。 III区:颈内静脉链中组, 舌骨至环状软骨下缘水 平。 IV区:颈内静脉链下组, 环状软骨下缘至锁骨水 平。
10

颈部淋巴结结核的CT表现

颈部淋巴结结核的CT表现

#摘要:目的探讨颈部淋巴结结核的!"表现及在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病理确诊的&*例颈部淋巴结结核,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并与#+例淋巴结转移癌比较。

结果颈部淋巴结结核病变好发部位为颈静脉链下、中组及颈后三角组。

按颈淋巴结核的!"扫描的形态,密度及周围脂肪间隙的情况分为五型,以!型(分房样强化或周边强化,周围脂肪层闭塞,*+,&-)及"型(大于(./的大单房,&&,*-)最多见,其中单纯型(0例,混合型#1例。

增强!"可反映颈部淋巴结结核的病理改变。

结论!"在颈部淋巴结结核的诊断及疗效观察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不仅可以明确病变的部位、数目、大小、形态特征及周围情况,尚可以反映其病理改变。

关键词:结核,淋巴结;体层摄影术,2线计算机!"#$%&$%’()#*+,-$*.//0123%)&+456+,*5/)($(!"#"$,%$"&’($)*,+,-’%$),’./0"$1$)*2’3"45’6-7$7.)82,-4.5$52’(-49)7:$:’:",0"$1$)*#%##&’76(4,.*4:869+*4$-+"345657/895:94;73<56=5!"8/:>89>?5:6@753?.57A8.:B6@<57.@B3@C B D/E ;=:459868C:946=5A:B@5?3748:>93C8C,:+43)&(F B:89!":9459=:9.54!"G575C.:989&*.57A8.:B B D/;=93456@<57.@B3C8C;:68596C:94#+/56:C6:C8C6@/37;:68596C A578?854<D;:6=3B3>D,;+(5/4(H9&* .:C5C,6=5/3C689A3B A54:75:3?.57A8.:B B D/;=/3456@<57.@B3C8C G:C89?57837896579:B I@>@B:7(0J,#-),/844B5896579:B I@>@B:7(J%-):94;3C657837678:9>B5B D/;=/345C(&(,(-),K:C54396=5.39?8>@7:6839,:6659@:6839:94C@773@9489>?:6;B:95C39!"C.:9,.57A8.:B B D/;=93456@<57.@B3C8C G57548A84548963?8A5 6D;5C,"D;5#:=3/3>5953@C C3?668C C@5459C86D;"D;5(:.5967:B B3G459C86D:94;578;=57:B78/59=:9.5E /596G86=75B:68A5;75C57A:68393?C@773@9489>?:6B:95C;"D;5+:/@B68B3.:B.5967:B B3G459C8685C:94;5E 78;=57:B78/59=:9.5/596G86=3<B8657:68393?C@773@9489>?:6;B:95C;"D;5&:B:>57.39?B@596B3G459C86D G86=;578;=57:B78/59=:9.5/596:94B3C C3?B D/;=9345:7.=865.6@75,"D;5*:=56573>5953@C C3?668C C@5 459C86D,L/39>6=5&*.:C5C3?!"K M,"D;5+G:C/3C6.3//396D;5<593654(*+,&-),?3B B3G54<D 6D;5&(&&,*-),6D;5#((0,’-),6D;5*(##,#-),6D;5((J,1-),!)%*/5($)%!".:993639B D G5B B 45/39C67:656=59@/<57,B3.:6839,C8N5:9459=:9.5/596?5:6@753?!"K M<@6:B C375?B5.66=5;:6=3B3>8.:B ?5:6@75,H6=:C8/;376:96A:B@58948:>93C8C:946=57:;D3?!"K M,<+0=),&(:M D/;=93456@<57.@B3C8C;2E7:D.3/;@65463/3>7:;=D肺外结核中#/J系体表淋巴结结核。

颈部淋巴结病变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颈部淋巴结病变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例 ,淋巴结结核 8例 ,非特异性淋 巴结炎 3例 ,化脓性淋巴结 横径 ≥10mm为诊断标准 。 炎 2例 。临床表现 除 1例吞咽异物感外 ,其余均以颈部肿块 2 结 果
为就诊原因 ,其中伴有发热 2例 ,局部疼痛或压痛 6例 ,近期
颈部淋 巴结转移癌多 发生于 Ⅱ 一Ⅳ区 ,和原发肿 瘤部
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后加 增强 ,增强时从 肘静脉 高压注射 欧 >2的 7例(87.5%);淋 巴结 瘤为 多个部位 ,多组 淋 巴结 受
乃派克 80—100ml,注射速率 3m/s,扫描参数 120kV,150mAs, 累,本 组 5例淋巴结 ( T)均 <2(100%)。化脓性淋 巴结炎 、
淋 巴结 。 淋巴结病变的 CT诊 断标准 l2J:在 CT扫描一 旦发现气
1.1 一般资料 本组 46例 ,男 27例 ,女 19例 ,年龄 11—84 管食管沟内淋 巴结即可确 定为病变性 淋 巴结,但 颈部 I 一
岁 ,平均 56岁 。其 中颈部淋 巴结转移癌 28例 ,恶性淋巴瘤 5 Ⅵ区以淋巴结最大横径 ≥15rrma,纵隔 (Ⅶ区)以淋 巴结最大
经统计学处理两个 诊断标准 有显著差 异。作者 以 Ⅱ、Ⅲ、Ⅳ 性 ,常位 于单 侧或 多侧 多区 ,可 以侵犯颈静脉周 围和后三角
区肿大淋 巴结直径 ≥15rrma,其他 区域直 径 ≥10mm为 诊断颈 区 ,本 组以Ⅲ 一V区受累多见 ,尤其 Ⅳ区 +锁骨上 区明显 ,约
部淋 巴结肿 大的标准 。敏感性 为 84.6%,特异性为 86.7% , 占 75%;淋巴结炎 、化脓性淋 巴结炎往往合并咽喉炎 、扁桃体 诊断失误滤 在 10% 一2o%。作者认 为若 以较 大径为诊 断标 炎和头面部皮肤炎症 ,I区为好发 部位 。(3)形态 :有学者【 J

颈部淋巴结结核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颈部淋巴结结核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删 h u a / ,I V A NG b ' e n g - f u ,X U
,Q , H o n g - b o
伽删 o yR a d i o l o g y , Y u Y a o H o s p i t a l o f . C . M 撕
P r o v i n c e 3 1 5 4 0 0 , P . R . C h / n a
n e o p l l f s mf 1 .T h e e o n i f g u r a d o n .a t t e n u a i t o n a n d s u r r o u n d i n gf a t p l a n e  ̄0 n CI ' 8 c a n r e t l e e t l n g t h e p a t h o l o g i c a l f e a t u r e o f c e r v i c a l l y mp h n o d e t u b e r c u l o s i s .Co n d u s l o n: C T c a r I n o t o n l y w e l l d e m o n s t r a t e t h e n wn b e r ,l o c a i t o n ,s i z e a n d e n h a n  ̄ t f e a t u r e o f c e r v l e a l l y mp h n o d e
【 A b s t r a c t 】O b j e c t i v e : T o d e t e r m i n e t h e C T i m a g i n g f e a t u r e o f c e r v i c a l t u b e r c u l o u s l y m p h a d e n i i f 8 a n d t h e v a l u e f o r t h e d i a g n o s i s a n d

颈部淋巴结病变的MSCT表现特征与病理对照分析

颈部淋巴结病变的MSCT表现特征与病理对照分析

颈部淋巴结病变的MSCT表现特征与病理对照分析
韦树华; 董江宁; 李乃玉; 王传彬
【期刊名称】《《中国CT和MRI杂志》》
【年(卷),期】2014(012)005
【摘要】目的探讨颈部淋巴结病变的MSCT表现特征与组织病理间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与病理证实的62例颈部淋巴结病变患者的临床、MDCT表现,并与组织病理对照。

结果淋巴瘤14例,多累及两个以上的分区和其他部位的淋巴结受累,部分融合成团块状,呈结节状、团块状均匀强化为主;淋巴结结核8例,以单个区域分布为主,可见钙化与淋巴结周围渗出性改变,增强见蜂窝状、分房状厚壁强化;淋巴结转移36例,以两个以上的分区、中心坏死及薄壁环状强化明显;巨淋巴结增生4例,肿块密度均匀伴持续性血管样强化,结论颈部淋巴结病变的MSCT表现与组织病理相关,综合分析有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总页数】4页(P5-8)
【作者】韦树华; 董江宁; 李乃玉; 王传彬
【作者单位】安徽省肿瘤医院影像科安徽合肥239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826.62; R322.2+5
【相关文献】
1.浅淋巴结病变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与病理对照分析 [J], 彭季兰;杨通明;唐石初;吴泽惠;刘世平;周纯芝;程智
2.MSCT诊断颈部淋巴结病变的价值 [J], 韦炜;程涛;周燕;罗英姿
3.常见坏死性颈部淋巴结病变的 MSCT 鉴别诊断 [J], 阿里甫・依马木;努尔兰・吐尔逊;孙睿;周永;文智
4.颈部淋巴结病变的超声鉴别诊断与病理对照研究 [J], 杨晓华;刘炜
5.颈部淋巴结病变MDCT表现特征及病理学基础 [J], 李成杰;姚尉;叶奕兰;杨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颈部淋巴结结核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分析

颈部淋巴结结核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分析

颈部淋巴结结核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分析作者:吴静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2024年第05期【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部淋巴结结核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至2023年10月贵阳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收治的120例颈部浅表淋巴结肿大患者(173枚肿大淋巴结)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分组,分别为结核性组(71枚)、反应性组(55枚)与恶性转移性组(47枚)。

对比各组的淋巴结长径/短径比值(L/S)、血流动力学参数及血流分型结果。

结果结核性组、反应性组淋巴结L/S>2的比例分别为81.69%(58/71)、85.45%(47/55),均高于恶性转移性组的8.51%(4/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组最大血流速度和阻力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恶性转移组上述两项指标最高。

3组淋巴结门型、边缘型、中央型、混合血流型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门型多来源于反应性组,边缘型、中央型主要来源于结核性组、恶性转移性组,混合血流型更多的来源于结核性组、恶性转移性组。

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诊断颈部淋巴结结核时,可通过L/S、血流动力学参数与恶性转移性淋巴结相鉴别,通过血流分型与反应性淋巴结相鉴别,为颈部淋巴结结核的筛查诊断提供参考。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颈部淋巴结结核;诊断价值中图分类号 R5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4)09--03淋巴结结核是浅表淋巴结结核中最常见的一类,因结核分枝杆菌侵入颈部淋巴结引起,该疾病对患者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患者主要表现为淋巴结肿大、乏力、低热等症状,与其他常见类型的淋巴结肿大(反应性、恶性转移性)的临床症状表现相似[1-2]。

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医学影像工具,尤其是其对淋巴结血流信号的捕捉,为颈部淋巴结结核的诊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3-4]。

颈部淋巴结结核25例的CT分析

颈部淋巴结结核25例的CT分析
中国临床新医学
21 0 0年
9月
第 3卷
第 9期
・8 9 ・ 5
颈 部淋 巴结 结 核 2 5例 的 C T分析
李瑞雄
作者单位 : 4 00 广西, 530 梧州市人民医院放射科 作者简介 :李瑞雄(9 4 , , 16 一) 男 大学本科 , 治疗 。Em i K K Q G @13 cm - a : O O Q G 6 .o l
ss M eh d T ec me aao 5 p t nso mp o etb ruoi of d b a oo ial ,icu ig8 i. t o s h l a d t f2 a e t fl h n u eclssen me yp t lgc l i l i y d i h y n ldn
w r vl di 4 0 l aet, h ff rne a jg a dspal i a m hn e e vl d i e i o e 8 % f lpt n tei e e t l uu r urc v u r y p o s r i o e ,n e n v n a i s ni i r l a n n ac l l d we n v
di1.99 ji n 17 3 0 .0 0 0 .0 o:0 36/ . s.6 4— 86 2 1 .9 2 s
颈部淋 巴结结核 的 C T表 现有一定特 征性 ,T C
C nf tt n f evclu hn d u ec ls T ma i s i s cria lmp o etb ruoi ea o o s
6 % 0 l p t ns t e p se o i g e lmp o ewee i v l e . h n a c d p t r s o T c n w r ii e o f l ai t . o tr rt a l y h n r n ov d T e e h n e at n n C s a e d vd d a e h i r n d e e

颈部淋巴结结核40例临床治疗分析

颈部淋巴结结核40例临床治疗分析
临床研究
21 l 第8第8 0年O l 2 1 月 卷 期
颈部淋 巴结结核 4 例 临床治疗 分析 0
辛 彦 军 吉 林市 肿瘤 医院头 颈乳 腺外 科 , 林吉林 吉 120 30 2
【 要】 摘 目的 : 讨 颈部 淋 巴结 结核 的临床 特 征 、 疗方 法 及 临床疗 效 。方 法 : 探 治 将本 院 20 年 6 ~0 9年 5 收 治 08 月 20 月 的4 0例颈 部淋 巴结结 核 的患者 随 机分 为观 察组 和对 照组 , 每组 2 例 , 照组 采 用抗结 核 药物 治疗 、 O 对 手术 治疗 . 察 观
[ sr c]Obet e T v s gt tecii l h rc r t so evcly p o etbruoi t amet n l ia Ab ta t jci : oi et a l c aa t i i f ria lm hn d u ecls ,r t n dci cl v n i eh n ac e sc c s e a n
b r uo i s a ma s s o d h mo e e u r h trg n o s e h n e n,a d sme p rs o h s h w d a fso ec lss a s h we o g n o s o eeo e e u n a c me t n o a t fte mas s o e u in p e o n n Th u d h aig rt fo s rain go p wa 50 wh n i s9 .% i o t lgo p o sg i c t h n me o . e wo n e n aeo b e t u s9 .% l v o r e twa 00 n c nr u .n in f a o r in dfee c , 00 . ettle ce c fo s rain go p wa 0 0 a d te c n rlgo p wa 50% ,n i i c n i rn e P> .5 Th oa f in y o b e t u s 1 0.% n h o to u s9 . i v o r r o sg f a t n i dfee c , 00 . lt ep te t r olwe p fr2 y as t ee w sn e u r n e i ainswi nag d lmp i r n e P> .5 Al h ainswee flo d u o e r, h r a o rc re c n p t t e t e lr e y h h

颈部CT检查报告

颈部CT检查报告

颈部CT检查报告颈部CT检查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查,可以对颈部组织和器官进行高清晰度影像的获取,从而帮助医生快速、准确地发现颈部疾病。

一份典型的颈部CT检查报告通常包含有关扫描结果、异常所在位置和程度、可能的疾病原因,并给出诊断建议。

以下是一份典型的颈部CT检查报告的解读。

扫描结果首先,颈部CT检查的结果一般包括两个方面,即图片和文字描述。

图片一般是一系列横断面图像,可以清晰地显示颈部内部结构的形态和组织结构,包括颈椎、喉部、颈动脉、甲状腺和淋巴结等。

而文字描述则一般是医生的诊断结果和建议,主要是对图片中发现的异常结构或组织进行文字描述、分析和解释。

异常颈部CT检查中最常见的异常是淋巴结肿大。

淋巴结是一种位于颈部淋巴系统中的小型腺体,通常可以帮助人体抵御各种细菌和病毒的感染。

然而,如果我们的身体感染了某些特定的病原体,淋巴结将对这些病原体做出反应,导致淋巴结肿大。

因此,在颈部CT检查中发现淋巴结肿大,可能是某种感染的信号,这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其他常见异常包括甲状腺结节、颈部肿块、炎症和肿瘤等。

颈部肿块可能是淋巴结肿大或其他致病细菌或病毒感染的结果,而甲状腺结节则可能是甲状腺功能异常、疾病和肿瘤等引起的。

炎症则可能是呼吸道感染、口腔感染等引起的炎症反应的结果,肿瘤则可能是恶性或良性的实质性和上皮性肿瘤,这一点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来确定。

疾病原因对于发现的异常,医生通常会分析和解释它们的原因,这有助于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可能的原因包括:感染:感染是颈部CT检查中最常见的异常原因之一,可能和各种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感染有关。

这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测试来明确。

甲状腺疾病:甲状腺疾病可能是甲状腺结节、甲亢或甲减等引起的,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测试来确定。

肿瘤:颈部肿瘤可能是恶性或良性的实质性或上皮性肿瘤。

这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测试来确定是否需要治疗。

其他疾病:除上述疾病外,颈部CT检查还可能发现其他疾病,如淋巴管瘤、软骨瘤、淋巴瘤等。

探讨原发性颈淋巴结核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探讨原发性颈淋巴结核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探讨原发性颈淋巴结核的诊断及治疗方法作者:杨文坤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07期【摘要】目的对原发性颈淋巴结核的诊断及其治疗方法进行探讨。

方法对56例原发性颈淋巴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对其中48例患者进行了CT及B超检查,56例患者中10例患者是通过穿刺针吸活检查确诊,其余46例经过手术病理检查确诊。

56例患者中,有44例实行了部分淋巴结清扫术,并施以为期半年的抗结核治疗。

对其余12例的患者施以为期一年的抗结核常规治疗。

结果患者CT及B超结果显示颈淋巴结核肿块有所强化甚至融合。

对治疗后患者进行回访后,有2例患者手术治疗后出现局部肿块增大,并发生其它部位结核病灶,其余54例患者均愈合良好,未出现复发情况。

结论CT、B超检查有助于对原发性淋巴结核的诊断。

采取切除淋巴结手术为主,抗结核药物相结合的方式对此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颈部;淋巴结核;诊断与治疗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08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587-01原发性颈淋巴结结核与常见的继发性淋巴结结核不同,在以往是比较罕见的病症,但是近年来发病率不断升高,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原发性颈淋巴结结核的早期临床特征比较难鉴别,容易与其他肿块区分,造成误诊率较高,导致有些患者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本文将以本院56名原发性颈淋巴结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原发性颈淋巴结核的诊断及其治疗方法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文选取2009年——2012年在我院治疗的原发性颈淋巴结核患者56例进行分析和探讨。

其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6-28岁不等,平均年龄18.5岁。

病史3-16个月不等,平均7.5月。

其中3-6个月有12例,6-12个月有30例,12-16个月有14例。

患者临床表现为颈部肿块。

据患者自述及临床观察,未发现患者有结核病史或结核中毒症状。

颈部淋巴结转移CT影像学表现

颈部淋巴结转移CT影像学表现

颈部淋巴结转移CT影像学表现2019-10-15【摘要】⽬的探讨颈动脉淋巴结CT影像征象,以提⾼诊断率。

⽅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病理证实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瘤CT影像表现,总结其影像特点及特征性征象。

结果孤⽴及散在淋巴结45枚,融合淋巴结灶4个;增强呈环形强化淋巴结38例,结节直径⼤于5mm;均匀明显强化灶7例,直径均⼩于8-10mm;融合淋巴结灶呈花环状、⽹格状强化。

结论颈部转移瘤多为环形强化,早期以孤⽴或散在结节表现为主,晚期结节融合呈环状或块状。

【关键词】转移瘤;淋巴结;CT/X线计算机颈部淋巴结临床表现多发结节或团块状占位,触诊可以了解结节的疼痛感及活动度。

通过CT检查可以进⼀步了解病变的分布、⼤⼩及强化情况,本⽂旨在通过总结转移淋巴结结节的CT影像增强表现,尽早明确诊断,以利于进⼀步积极寻找原发灶,提⾼患者⽣存率及⽣存质量。

1 材料与⽅法1.1 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12例经⼿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淋巴结转移瘤15例CT影像资料。

15资料中,男性11例,⼥性4例,年龄42-78岁,中位年龄58岁。

临床表现为病变结节、肿块;活动度差;轻压痛6例,9例⽆明显压痛。

1.2 检查⽅法均为SEMENSE16排螺旋CT容积扫描,15例均为⼆期增强扫描,均有MIP、冠状、⽮状位重建图像。

层厚、层间距2mm;矩阵512X512。

2 结果15例病例共发现孤⽴或散在淋巴结结节45枚,融合淋巴结灶8个;孤⽴或散在淋巴结结节中增强呈环形强化者38例,环厚薄不均,结节直径⼤于5mm;均匀明显强化结节灶7例,直径均⼩于8-10mm;淋巴结融合灶4例,均呈花环状、⽹格状不均匀强化。

3 讨论3.1 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判断淋巴结肿⼤标准:影像上常以淋巴结⼤⼩、形状、内部结构以及分布来判断淋巴结是否有异常。

淋巴结最⼩径线在颈内静脉⼆腹肌淋巴结(2区)⼩于11mm,其他淋巴结⼩于8-10mm,⼤于此数值提⽰异常。

在原发肿瘤淋巴结引流区域见到3个或3个以上淋巴结(2区淋巴结最⼤径线8-15mm,其他区域8-9mm)也应视为异常。

颈淋巴结结核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颈淋巴结结核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摘要 :以颈部 包块为主要表现的淋巴结结核 ,在病 因诊 断上往往 被耳鼻咽 喉头颈 外科 医师 忽视 ,其 临床表
现特 点,超声 、C T影像检 查,病理检查 、鉴别诊断及治疗要 点都应是 临床 医师掌握的 内容 ,就近期 相关文献作
以整 理 ,综 述 如 下 。
关键词 :颈部 包块 ;颈部淋 巴结结核 ;诊 断;治疗
JL i
辽 孝 压 学 院 学 握 2 1 e 02F b

a nn d c lU ie s v o i g Me ia n v ri t

3 ( 31
颈 淋 巴结 结核 的 临床 表 现 及 治 疗
刘滢 综述 ,谷 京城 审校
( 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辽宁 锦州 110 ) 20 1
颈部 的炎症 、肿瘤 、先 天畸形 均可 以表现 为颈 部肿 块 。一 般来 说 ,颈部肿块 除 甲状腺 以外 ,8 % 0 是肿 瘤性 的 ,其 中 8 % 是 恶 性 肿 瘤 ,在 恶 性 肿 瘤 0
道 或慢 性 溃 疡 ,溃 疡边 缘 皮 肤 暗 红 ,肉芽 组 织 苍
白 、水肿 。其病 理组 织学 检查多 显示 肉芽肿性 炎症 由上皮样 细胞 、朗汉 斯 巨细胞加 上外周 局部 聚集 的
中图 分 类 号 :R 2 52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 章 编 号 :64一 4 4 2 1 ) 1 0 8 0 17 o2 (0 2 0 — 04— 3
Cln c lCh r c e itc nd Tr a m e fCe v c lTu r ul ss Ly p d nii i i a a a t rsi sa e t nto r i a be c o i m ha e ts

【原创】颈部淋巴结结核

【原创】颈部淋巴结结核

【原创】颈部淋巴结结核颈部淋巴结结核一、病史女性,31岁,发现右颈部疼痛、肿胀两月,发热两周。

二、CT 图片三、病理结果(右颈部)软组织及淋巴结内肉芽肿性炎伴干酪样坏死,并有郎罕巨细胞。

考虑结核,抗酸(-);(右颈部淋巴结)淋巴结5枚均呈反应性增生改变。

四、诊断依据结核杆菌侵入人体后,除在肺内表现外,体表淋巴结结核也是常见的侵犯方式。

主要累及颈部、腋窝、腹股沟区及胸壁软组织,以颈部最为多见。

结核杆菌所致淋巴结炎病理改变可分为4个阶段,即以下4型。

01病理和CT的第一型:淋巴组织增生,淋巴结内形成结核结节或肉芽肿。

我们在CT上看到的增强表现,其实是和相应的病理过程分型相对应的。

当病变刚发或发生不久时,肿大淋巴结较小,直径一般小于20mm,此时病理显示其内为丰富的肉芽组织,很少有干酪性坏死,和周边无黏连,可移动,有手术指症,可行手术清扫。

此时CT平扫时密度均匀,增强时呈均匀一致强化。

02病理和CT的第二型:淋巴结内灶状干酪样坏死液化。

病变进一步发展,肿大淋巴结内有干酪性坏死,CT平扫大部分病例见淋巴结内有密度减低区,增强检查可见淋巴结内部为低密度影,未见增强,周边呈细环状强化,这是因为周边肉芽肿含有丰富的血管组织。

尚有少部分病例在平扫时肿大淋巴结肉眼观看为均匀密度影,增强后呈现周边强化,其内未见强化,显示其内为低密度影,这可能是干酪性坏死刚开始。

03病理和CT的第三型:淋巴结包膜破坏,互相融合,合并淋巴结周围炎。

随着病变发展,淋巴结包膜坏死,有明显的淋巴结周围炎,淋巴结相互黏连,大多数增大的淋巴结平扫时密度不均匀,中心可见低密度区,增强时多呈周边不规则厚壁强化。

这是因为周围炎及淋巴结未坏死的肉芽组织在增强时强化造成的。

一般认为二、三型不宜手术清除,只能化疗。

04病理和CT的第四型:干酪物质穿破至周围软组织形成冷脓肿或窦道。

当肿大淋巴结进一步坏死,其内可液化,形成脓肿,部分在溃破前未行病灶切开引流的,可溃破形成窦道。

淋巴结结核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分析

淋巴结结核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分析

第29卷第6期CT理论与应用研究Vol.29, No.6 2020年12月(687-694)C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Dec., 2020黄仁军, 滕跃, 朱静芬, 等. 淋巴结结核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分析[J]. CT理论与应用研究, 2020, 29(6): 687-694. DOI:10.15953/j.1004-4140.2020.29.06.06.HUANG R J, TENG Y, ZHU J F, et al. Analysis of imaging features of tuberculosis of lymph nodes[J]. C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2020, 29(6): 687-694. DOI:10.15953/j.1004-4140.2020.29.06.06. (in Chinese).淋巴结结核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分析黄仁军,滕跃,朱静芬,李勇刚,姚飞荣(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江苏苏州215006)摘要:目的:分析淋巴结结核的CT和MRI表现特点,并与病理学对照,探讨两种检查方法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34例经手术、穿刺病理或临床证实为淋巴结结核患者的CT或MRI影像学资料,分别从生长方式(融合/非融合)、边缘(光滑/欠光滑)、境界(清晰/欠清晰)、密度及信号、增强后强化方式(均匀/不均匀/环形规则/环形不规则)这5个方面对所受累淋巴结进行分析。

结果:34例患者中共累及223枚淋巴结,其中颈部淋巴结67.7%,纵隔内淋巴结27.7%,肺门淋巴1.8%,肺内淋巴结0.5%,腹腔淋巴结0.5%,腹膜后淋巴结1.8%。

所有受累淋巴结中,8.5%呈融合性生长,83.9%形态规则,79.4%边缘光滑。

CT上发现的171枚病变淋巴结以等密度较多(53.8%)、低密度次之(43.3%),MRI上发现的66枚病变淋巴结中98.5%为等T1长T2信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淋巴结结核CT表现附15例报告
摘要】目的通过对淋巴结结核CT表现的分析,提高对淋巴结结核的认识。


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为颈部淋巴结结核15例患者的资料,其中男7例,女
8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检查。

年龄21-63岁,平均32.73岁。

病史最短3周,
最长8年。

结果15例均为多个淋巴结同时受累,多累及多个区域淋巴结(10例,占66.7%),累及单一区域淋巴结较少(5例,占33.3%),以中下颈部为多见。

CT扫描表现为多个淋巴结异常,体积大小不等,密度不均,可见斑点状钙化;增
强表现分为3型:l型均匀强化;2型环状强化;3型不均匀强化。

以环状融合强
化最具特征。

结论颈部淋巴结结核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检查对本病
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结核淋巴结计算机断层扫描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0-0339-01
近几年来,结核病发病率在全球有回升趋势,颈淋巴结结核也日渐增多,且
发病趋于年轻化。

现收集我院自2012年10月至2013年4月经病理学证实为颈
部淋巴结结核的病例15例,并对其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其诊断和鉴
别诊断水平。

1 材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15例均经病理证实(手术或穿刺),其中男性7例,女性8例,年龄21-63岁,平均3
2.73岁,其中绝大部分在40岁以下,共12例,占80%。

病史长短不等,最短3周,最长8年,其中2-4个月占9例(60%)。

单侧发病
为主,占93.3%,右侧9例,左侧5例,双侧发病仅1例。

主要以颈部肿块就诊,部分破溃不愈(6例)。

1.2检查方法使用SIEMENS欢悦双排CT机,扫描条件为120Kv,80 mA,层
厚5mm,层距5 mm。

扫描范围自颅底至主动脉弓水平或以病灶为中心。

1.3淋巴结分区第Ⅰ区为颏下(IA)及颌下区(IB)淋巴结。

第Ⅱ区为颈内静
脉淋巴结上组,起自颅底至舌骨水平,前界为胸骨舌骨肌侧缘,后界为胸骨锁乳
突肌后缘。

第Ⅲ区为颈内静脉淋巴结中组,自舌骨水平面至肩胛舌骨肌与颈内静
脉交叉处,前后界同Ⅱ区。

第Ⅳ区为颈内静脉淋巴结下组,自肩胛舌骨肌与颈内
静脉交叉处至锁骨上,前后界同Ⅱ区。

第V区为颈后三角淋巴结,包括锁骨上淋
巴结,前界为胸锁乳突肌后缘,后界为斜方肌,下界为锁骨。

第Ⅵ区为颈前隙淋
巴结,亦称内脏周围淋巴结,包括咽后淋巴结、甲状腺周围淋巴结、环甲膜淋巴
结及气管周围淋巴结。

两侧界为颈总动脉,上界为舌骨,下界为胸骨上窝。

第VII 区为上纵隔淋巴结。

2 结果
2.1病变的分布及数目患者绝大部分为单侧发病,仅1例为双侧发病。

病变
均累及多个淋巴结,未见单个淋巴结异常者。

在单侧发病者中,右侧(9例,60%)明显较左侧(5例,33.3%)多见。

病变可累及单一区域淋巴结,也可累及
多个区域淋巴结,累及单一区域淋巴结较少(5例,占33.3%;V区3例,II区及
IV区各l例),累及多个区域淋巴结较多(10例,占66.7%)。

在各区域淋巴结中,以中下颈部淋巴结较多,具体为:II区6例;III区5例;IV区8例;V区10例;VI区3例;VII3例;I区未见。

2.2病变的影像学特点病变淋巴结大小不一,小者仅数毫米,平扫无钙化时
密度较均匀,大者在2-3cm,密度不均匀,可见坏死区,相互间可融合成大脓肿。

增强后,有3种强化方式(1型均匀强化;2型环状强化;3型不均匀强化),病灶
较小时呈均匀强化或不均匀强化,病灶较大时呈环形强化,部分融合形成分隔,
以环状融合强化最具特征,占10例。

2.3病变周围表现当病变周围有炎性反应时,淋巴结周围脂肪密度呈絮样增
高4例,甚至与邻近肌组织融合,严重者,伴有窦道形成(6例)。

3 讨论
3.1颈部淋巴结结核多见于青壮年人,女性多见。

临床表现不典型,常延误诊断和治疗,导致病变迁延不愈。

可以是全身性疾病的颈部侵犯,也可是在没有任
何全身病史情况下独立发生。

临床上大部分病例首先为无明显诱因的颈部不适感,局部无痛性肿块,起病时多为蚕豆大小,增大缓慢,质地较硬,表面光滑,可移动,无粘连;然后随着病变发展,多个淋巴结可融合成团,呈结节状或与周围组
织粘连,其组织内坏死明显,表皮发红发暗,终了体表可触及波动感;最后部分
患者破溃,形成窦道与皮肤表面相通。

颈部淋巴结结核多位于中下颈部及锁骨上窝,与文献报道相一致[1]。

3.2淋巴结结核CT平扫时,密度有均匀或不均匀,但当表现为两侧或一侧颈
部多发小淋巴结,沿颈动脉鞘上下分布,伴有小片状钙化时,且病程较长者,具
有相对的特征性。

淋巴结结核强化与否及强化形式与淋巴结结核所处的时期及实
质内含血管、肉芽组织多少及分布有关,淋巴结环形强化或分隔样强化病理基础
为淋巴结外周缘或液化区分隔带含毛细血管丰富的肉芽组织,中央的无强化区为
无结构的干酪坏死组织。

明显强化淋巴结属于增殖性淋巴结,含毛细血管较丰富,淋巴细胞浸润明显,干酪坏死区较少且小。

不均匀强化淋巴结病理表现为病灶以
大量淋巴细胞浸润为主,含有多少不等上皮细胞及毛细血管结构,其内散在大小
不等的均匀干酪坏死区。

淋巴结结核常以多种强化形式共同存在为特征,这种形
式与同一患者肿大淋巴结处于不同病理阶段有关。

Moon等[2]的研究显示活动期
患者,CT发现结节中央低密度衰减区和周边强化,环形强化在淋巴结结核中最为
常见。

本组病例以环状融合强化为主,占66.7%,符合以上观点。

但却有人认为
该种表现并非淋巴结结核的特征性表现,认为小于2cm的淋巴结环形强化更支持
淋巴结结核的诊断[3],而非活动期患者无这些发现,结果与病理干酪化或液化坏
死和肉芽组织炎性血管过度形成一致,而结节内钙化由于在活动和非活动期患者
都可见,对诊断活动不是很可靠[4]。

3.3鉴别诊断:颈部淋巴结结核主要与恶性淋巴瘤和淋巴结转移瘤相鉴别:淋巴瘤的典型表现为双侧多发密度均匀,轮廓清楚的肿大淋巴结,坏死和钙化少见,轻中度均匀强化,可侵犯颈部任何区域淋巴结;转移性淋巴结肿大,一般可发现
原发恶性肿瘤,以一侧较多,也可两侧转移,分房样强化及钙化少见,病灶内低
密度为液化性坏死,CT值较低,通常在10 Hu左右,而淋巴结核为干酪性坏死,CT值多在40 Hu左右。

此外,还需与坏死性淋巴结炎相鉴别,坏死性淋巴结炎一
般为单一淋巴结肿大,坏死,临床伴有热痛等表现。

综上所述,青壮年患者、多个区域淋巴结肿大,CT平扫内部密度不均,增强
后呈环形强化,尤其病灶相互融合,结合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应考虑淋巴结结
核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李瑞雄.颈部淋巴结结核25例的CT分析[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0,3(9):859-860.
[2] Moon WK,Im JG,Yeon KM,et a1.Mediastinal tuberculous lymphadenitis:CT
findings of active and inactive disease [J].AJR,1998,170(3):715-718.
[3] 吕平欣,周新华,谢汝明,等.成人原发型肺结核的CT表现[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38(1):15-17.
[4] 刘蓉,彭卫斌,王虹,等.成人纵隔淋巴结核的CT诊断[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7,8(6):359-36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