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一

合集下载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B,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 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三、教学小结
通过本讲,我们领悟到作为新月社的代表,徐志摩非常赞同闻一多关于新诗的“三美”主张,而在诗的音乐美上,他又有自己的独创性。
四、教学反思
2,绘画美,所谓绘画美,是指诉诸视觉形象的“词藻”的选择和使用,能充分体现我国象形文字在状形绘色上的特点,富于色彩感。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PPT展示)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涌动着的激情,把握主题,理解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
说教法
高中语文新课标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包身工》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包身工》

《包身工》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掌握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抓住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把握课文的线索。

2、通过对文本的解读,理解“包身工”的内涵。

3、学会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

三、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四、教学课时(二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附图片导入)在本世纪初的中国,生活着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工人阶层,他们住的是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的鸽笼,吃的是豆腐渣熬成的稀汤和烂菜叶,他们的年龄与我们相仿,甚至更小,但他们干的却是每天十二三小时繁重的纱厂劳动。

他们没有阳光,没有欢笑,甚至他们也不能拥有他们自己――这就是包身工,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压榨、失去人身自由的包身工。

从本世纪的三十年代起,一个伟大的剧作家一直向人们含泪诉说着包身工的苦难生活——2、疏通字词(文中的一些注释,请同学们自己课后认真看)(1)给加黑字注音:衍(yǎn)汀(tīng)游说(shuì)辊(gǔn)栅(shān)趾(zhǐ)骷髅(kū)弄堂(lòng)船舷(xián)执拗(niù)籼米(xiān)簿子(bù)(2)解释下列词语和短语中的加点词:吆喝:(大声喊叫)生杀予夺:(指统治者掌握了生死赏罚的大权,横行霸道,对人民生命财产随意处置。

生,让人活着;杀,叫人死亡;予,给予;夺,剥夺。

)呻吟:(病痛时口中发出的声音。

)3、浏览全文,了解文体特点以及写作背景。

这是一篇报告文学,是一种兼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文体。

高中语文优质课评选课堂简录其一

高中语文优质课评选课堂简录其一

高中语文优质课评选课堂简录其一说课写作课人性光辉,写人要凸现人物个性一、说教材二、说学生。

高一的学生有一定的写作基础,不陌生,处于青春期,求知和表现欲都很强。

三、说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重难点:引发学生情感冲动,激起他们的写作欲望。

五、说教学方法。

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趣性、讨论评价。

六、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三毛”图像,经过处理,仅三根毛,让学生猜人物。

学生容易猜,从而引出本课特点“个性”。

2、课文链接。

看文中的例子,激发写作兴趣。

3、引活水,练细节。

(1)取时代感强的。

播央视公益广告,体会老人对儿子深深的爱;学生写,小组讨论;学生用自己的评价来概括。

(2)展示“洗手”的图片,然后介绍背后的故事。

(新颖时代性)学生写,小组讨论,互评。

教师作品夹杂其中,学生客观评价。

(3)以齐白石的话来看另一幅图。

七、板书宿州辛集中学《祝福》一、文本分析。

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角度。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用“十月一”引入本课,引出“灵魂”问题。

2、解析文本。

(1)祥林嫂对灵魂的态度。

①纵观祥林嫂的一生,在她身上发生了哪些事让她想要弄清灵魂的问题?(引导学生概括故事情节。

)②从这一系列事件中看出祥林嫂是什么样的人呢?通过这个问题归纳人物形象。

③祥林嫂对灵魂的态度。

(2)小户人家对灵魂的态度。

(3)大户人家对灵魂的态度。

△联系新文化运动,表现小知识分子,鲁迅的苦闷和彷徨。

△比较句式:“内中一个破碗,空的。

”“内中一个破碗是空的。

”黑格尔:艺术最终会变成哲学。

尼采:艺术本质上是对生命的肯定和祝福,将生命神化。

怀着悲悯心关注生存,关爱生命。

让学生体察自己的心灵,从而走入到文本,让学生达成与鲁迅先生的共鸣。

五、说设计特色。

合肥一中《祝福》一、学情分析。

鉴于学生有一定的鉴赏力…二、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

2、教学目标。

3、教学重点:人物形象。

4、教学难点:悲剧人物的根源,小说的主题。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归园田居(其一)》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归园田居(其一)》
僶俛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抱兹苦心,良独内愧。
——《与子俨等疏》
于是我努力使自己辞去官场世俗事务,因而使你 们从小就过着贫穷饥寒的生活。 ……怀抱着这样的 苦心,内心很是惭愧。 僶俛:mǐn miǎn 勉力,努力
三、留心朝政,不能忘怀 于朝政还是留心,也不能忘掉死, 这是他诗文中时时提起的。
——鲁迅评价陶渊明
一、生活窘迫,忍饥挨饿 二、失责歉疚,内心纠结 三、留心朝政,不能忘怀
所谓知易行难,归隐田园也并 非易事。
——陶渊明
心有桃花源
作业
请以“陶渊明,我想对你 说……”为开头写一段话。(不少 于200字)
一、生活窘迫,忍饥挨饿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读山海经》
我欢快地饮酌春酒,采摘园中的蔬菜。
一、生活窘迫,忍饥挨饿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夏天缺粮长饥饿,冬夜无被受冻寒。
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夜幕降临盼天亮,日出却愿日落山。
一、生活窘迫,忍饥挨饿
诗书塞座外,日昃不遑研
——《咏贫士》七首(凄厉岁云暮)
诗书堆满在座外,过午腹肌没空看。 昃: zè 太阳西斜 遑: huáng 闲暇
一、生活窘迫,忍饥挨饿
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天地的规律幽深而且久远,鬼神的事情也渺茫难知。
二、失责歉疚,内心纠结
二、失责歉疚,内心纠结
心有桃花源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பைடு நூலகம்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故都的秋》教学实录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故都的秋》教学实录

基于学情的课堂教学:郁达夫为何钟情于故都的秋——《故都的秋》课堂实录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学情,从学情的视角来确定教什么,怎么教,否则,课堂教学就成了盲目性的行为,就很难谈得上教学有效,更谈不上高效课堂。

那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学情呢?首先需要真实的学情,教师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凭空臆造,要把切实的真正的学情表述出来;其次需要具体的学情,要了解学生哪些内容他是自主学习、自主解决的,哪些内容她非常感兴趣,有兴致去进行深入的探究,把这样的内容梳理出来,描述出来,就是有用的、具体的学情;接着需要动态的学情,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课堂是随时发生变化的,很多学情是不可预知的,甚至有时候是不可控的,那么,不妨慢下来,尽最大可能的去捕捉最佳的生成时机,捕捉有价值的动态学情,营造动态的生命课堂。

本课,就是“基于‘学’的视角改造语文教学”研讨会上的一次尝试。

在开展《故都的秋》的教学之前,设计了调查问卷,进行了充分地学情调查和分析学情。

关于《故都的秋》,学生的现有学情如下:已知:本单元学习写景状物散文,已学过《济南的冬天》、《荷塘月色》,学生能通过文中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的对比、文章描绘的五幅画面等体会作者对古都的秋的热爱、眷恋、怀念之情。

未知:题目“故都的秋”的含义?为什么选取的景物多是冷色调?倒数第二段的作用和意义?最后一段的含义?文中为什么使用英语?第12段读不懂。

想知:既然作者认为北国之秋令人难忘,作者又如此热爱眷恋,又为什么是“悲凉”的呢?悲凉的内容和原因?景与情似乎矛盾?(迫切想知)需知:作者的过往经历,时代背景,创作主张等。

进一步的阅读拓展,郁达夫究竟是怎样的一位作家,如何定位?能知:结合课下注释,结合课外阅读,了解郁达夫其人其事;结合古人写秋的诗词歌赋,体会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体会中国文人之于秋或悲或颂的情感。

基于这个学情,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学会以情驭景的写作手法。

高中语文课赛课教案

高中语文课赛课教案

高中语文优质课赛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阅读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交流能力。

1.2 教学内容选取适合高中生的文学作品进行教学。

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韵律、修辞和表达技巧。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采用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分享。

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文学作品来进行教学。

2.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等,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利用纸质教材和参考资料,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利用网络资源,如在线文章和文学作品的电子版,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组织3.1 教学过程课堂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话题或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文学作品阅读与分析: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并进行分析和解读。

讨论与分享: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2 教学组织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增加课堂的互动性。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学生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学生作业评价:评价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表达能力。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4.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问题。

家长反馈:与家长保持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材料5.1 教学资源文学作品:选取适合高中生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等。

教学教材:利用现有的语文教材和相关教辅材料。

多媒体资源:制作PPT、查找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加教学的生动性。

5.2 教学材料学生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学习资料: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参考。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奇妙的对联》 (1)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奇妙的对联》 (1)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一.三维目标:知识目标:学习并积累平仄、对仗等有关对联知识;欣赏对联佳作,重点积累一些名联。

能力目标:在把握对联有关常识的基础上尝试对对子,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感受对联艺术中所体现出来的中国古代文人的高超智慧和高雅情怀,陶冶良好的审美情趣,提升人格品位和人生境界。

二.教学重点:对联基本知识三.教学难点:尝试对对子四.教学关键:赏析名联及名联故事,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

五.活动组织过程.(一)导入:名人对联故事(1.解缙与老员外对联故事 2.郑板桥对联故事)(二)新知探究:1.对联常识:a.对联的起源。

b.对联的别称。

c.对联的种类。

2.对联的基本要求:(1)对仗: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2)平仄:平仄相异,声调和谐。

(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对仗:基本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a.工对:平仄相反,词性相同,事物类别一致。

如: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b.宽对:相对宽松,词性大体相同,平仄可不过分要求。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c.正对(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反对(有关国家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串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集句对(夕阳无限好,高处不胜寒),无情对(无心复命维他命一意孤行任我行),回文对。

3.名联欣赏:数字联:万砖千瓦百匠造成十佛寺,一篙二橹三人摇过四仙桥。

拆字联:冰冷酒,一点两点三点;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

十口心思,思家思国思社稷;八目尚赏,赏花赏月赏秋香。

谐音联: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

格言联: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复字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4.积累迁移,学过的古诗文中的名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诗歌鉴赏》 (54)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诗歌鉴赏》 (54)

怀才不遇、人生易老、壮志难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考点阐释
诗歌的人物形象有两类: 一是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诗人形象) 二是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
心中有数
脑中有题
高考设题方式: ① 诗(词)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或者诗中的人物具有怎样的特点? ②分析诗中描写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形象列举,连线明晰
1.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 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爱国者形象
2.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寄情山水、恬淡闲适的隐者形象
3.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4.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迟暮英雄形象 5.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
唐代
诗歌:49403首 作者:2873人
诗歌鉴赏
高考《考试说明》
写什么?
怎么写?
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
选择其他时代、其他体裁的作品。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
技巧。
为什么写?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态度。
人物形象
形 象 景物形象
事物形象
诗歌鉴赏 ——人物形象
回顾已学,感受形象
结合诗句 具体描绘形象
“心在天山”,胸怀报国之志,
心系抗金前线。
步骤三: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
造,表达了自己因理想与现实格 格不入的痛苦与愤闷以及强烈的 爱国热情。
形象的意义 (情感)
鉴赏人物形象答题步骤
步骤一:什么形象;(身份、特征) 步骤二:结合诗句具体描绘形象 步骤三:形象的意义(情感)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案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案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案XXX《再别康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3、当堂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难点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教学设想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

四、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有一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有一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有一首诗,清新空灵,载誉中华。

你想欣赏这座桥,走进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今天,让我们研究XXX的再别康桥二、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XXX(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XXX。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XXX,攻读博士学位,”XXX说XXX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的确是一语中的。

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充满着诗人气质的作家,XXX短暂的人生的旅途中既表现出这位旷世奇才的天真和浪漫,同时亦流露出这位生活在乌托邦之国中的理想主义者的幼稚和可笑。

当然若是论XXX 的散文深义,它恐怕既无XXX之深刻尖锐及宏阔感,XXX及沧桑感,但就其抒情性特征则是任何一位现代散文家不可比拟的,它的散文始终充溢着饱满的激情,哪怕是颓废,读来亦痛快淋漓,决无缠绵有泥淖之感。

他爱做梦,梦是唯美的,又是飘摇的,她会很跳跃,如美丽的天使与你玩捉迷藏,会时不时俯下微笑着的脸膛,然后又迅即离去,却留下一绢幽幽灵动的轻纱。

XXX就是个寻梦、追梦的孩子,他在重逢XXX因时曾伤感的说:一生中有太多的梦从指缝中溜走了,也许就只能用诗来网住梦的残影。

三、简要情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XXX所在地。

1920年秋,XXX 经美国到伦敦,在XXX、XXX研究,1922年上半年由XXX 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

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优质课⼀等奖⾼中语⽂必修⼆《归园⽥居(其⼀)》教学设计《归园⽥居》教学设计⼀、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古诗词是中华⽂明的优秀遗产,是我们的精神⾷粮。

⾼中新课标对诗词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尚的审美情趣,提⾼⽂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

⽤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古代诗⽂的阅读,应指导学⽣学会使⽤⼯具书,⾃⾏解决阅读中的障碍。

要求学⽣精读⼀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诵读的兴趣,培养学⽣诵读的习惯。

⼆、教学背景分析(⼀)学习内容分析⼈教版⾼中语⽂必修⼆第⼆单元是古诗单元,本单元学习⽬标是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归园⽥居(其⼀)》是本单元《诗三⾸》中的⼀⾸诗,本课重在对⽂本的鉴赏审美及对作者思想情感的分析。

《归园⽥居》共五⾸,⼤概写于诗⼈辞去彭泽县令,归隐⽥园的次年(公元406年),课⽂选的是第⼀⾸,诗⼈以兴奋的⼼情写出了⽥园景物的美好和他对归隐⽣活的热爱。

诗⼈选择了⼀些典型的⽣活场景来写,兴之所⾄,⽆意⽽⼯,颇得神韵。

(⼆)学⽣情况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年级学⽣,⾼⼀学⽣对诗歌已经有了⼀定的欣赏能⼒和⽅法,⽽且初中阶段已学过陶渊明的诗歌和散⽂,粗略了解了陶渊明所⽣活的时代特点和隐⼠思想,但学⽣知识⾯还不是很开阔,对于理解作者的情感、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汲取诗歌等古代⽂学作品的精华,从⽽对⾃⼰的⼈⽣形成积极有益的影响和启⽰还有⼀定的难度;对作者⽢于贫困⽽悠然⾃乐的⼈⽣境界还难以真正的理解。

语⽂学习“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如果在课堂能帮助每⼀位学⽣习得正确的语⽂学习⽅法,养成良好的语⽂学习习惯,那就是他们终⾝受⽤不尽的财富。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通过各种⽅式激发学⽣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并让学⽣懂得从意境⼊⼿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法,掌握⼀定的古诗鉴赏⽅法。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品味波澜起伏,学习兴波方法》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品味波澜起伏,学习兴波方法》

屋檐下,我会用他们练气枪射击,会掏鸟蛋使它断子绝孙。
我冷视小麻雀的挣扎,猜想它的悲惨结局----累死、饿死、给成群的蚂蚁吃掉…… 忽然间,一个褐色的影子从我眼前闪过,停在电线上。那是只老麻雀,它喳喳的叫,
显得很焦急,声音很凄惨。随即又冲下来,在我眼前急速盘旋,似乎在想营救的办法。
我若伸手,都能抓住它。但它全然不顾,它已忽视的存在。我想,它一定是母亲,多么
声明:“如果不把马还给我,那末我就要采取我父亲在这种情况下采取过的非常 措施。”威胁生效了。小偷不知道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不过他想着可能是某种 特别可怕的惩罚,很害怕,于是偷偷地把马送还了?能有这样的结局,贵族老爷 很高兴。他向朋友们说,他很幸运,因为不须要步父亲的后尘了。
“可是,请问你父亲是怎么做的?”朋友们问他。 “你们想知道我父亲是怎么做的么?好吧,我告诉你们……有一次他住旅店时 ,马被偷走,他就把马肚带套在脖子上,背着马鞍走回家了。如果小偷不是这样 善良和客气的话,我发誓,我一定要照父亲那种做法去做!”
“谢谢!”富豪办完手续后,从容离去。
一直在一旁观望的银行行长怎么也不明白,一个拥有50万美元的人,怎么会跑到银行来借一美元呢?于是
,他追了上去,大惑不解地问这位富豪:“对不起,先生,我想问您一个问题。这实在弄不懂,您拥有50万
美元的家当,为什么还要借一美元呢?”
“好吧,我可以把实情告诉你,我到这里来办事,需要一段时间,随身携带这些有价票据很不安全。这曾到
思思是个文静的女孩,平时都不怎么和同学聊天,若不是这事,同学们都 不知道班里还有个她,她不知道如何为自己辩解,拧起书包,冲出了教室。
之后的几天,同学们都在议论这事,思思也总在逃避,原本沉默的她
这一下变得更沉默了。自这事之后,只要同学们一有东西少了,就会去翻 思思的抽屉,也许是她受不了,一连几天都没有来上课,直到听说思思跳 楼死了,才知道她再也不会回来了。

(湖南赛课优质课)湖南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归园田居》特级教学设计

(湖南赛课优质课)湖南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归园田居》特级教学设计

(湖南赛课优质课)湖南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归园田居》特级教学设计(湖南赛课优质课)湖南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归园田居》特级教学设计永顺一中彭永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节课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

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二个问题:从何而归?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境。

1。

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赏析宁谧优美的田园风光,体悟作者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

3。

背诵《归园田居其一》在诵读中领悟诗歌宁静优美的意境。

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其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课时一、情境导入选取一组湘西的自然风光和风俗人情的画面制作成视频导入.〔师生一起回忆初中所学陶渊明的诗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其三〕《饮酒》〕二、作者简介1、七嘴八舌话渊明(请同学们根据初中的学习,七嘴八舌说一说你了解的陶渊明,一句话两句话都可以。

譬如说“陶渊明爱菊花〞)2、教师小结: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

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私谥)。

又自称作“五柳先生〞。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

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

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

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三、朗读课文1、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2、师生指导朗读,听视频朗读。

3、请学生再次齐读课文。

四、品析诗歌1、解题,理清诗歌思路。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朗诵比赛活动课》教学设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朗诵比赛活动课》教学设计

朗诵比赛活动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这节朗诵比赛活动课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华。

2、通过这节朗读比赛活动课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诗词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感情。

3、通过这节朗读比赛活动课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热爱。

学情分析:语文课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感的培养是其中之一。

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阅读实践──朗诵。

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看,朗诵能够更好地刺激他们的语言直觉,所以朗读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最有效途径和方法。

高中阶段的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和水平。

但通过教学发现高中生朗读方面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朗读的现状不容乐观,部分学生对朗读的热情不高;二是部分学生对再朗读方面展示自己的兴趣不浓,主要是因为胆子小、怕出丑;三是大多数的学生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把文章朗读出来,但是在朗读的情感方面还需要加强。

四是朗读中存在的问题是参差不齐的,也反映了我们学生朗读水平的良莠不齐。

教学重点:朗诵是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是用形象化的口语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艺术手段,是培养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朗诵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通过这次朗读比赛活动课,培养学生对朗读的浓厚兴趣。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完成教学。

课时:本节朗诵比赛活动课计划一课时。

教学过程:同学们:上午好!朗诵是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是用形象化的口语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艺术手段,是培养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朗诵,能培养我们的语感;朗诵,能提高我们的普通话水平;朗诵,可以加深我们对课文的理解;朗诵,对于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也有很大的帮助。

激情朗诵,还能使我们学以致用;饱含感情的朗诵,能引发我们的学习兴趣。

为此,我们今天迎来了大城职教中心高一.六班朗诵比赛,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培养同学们良好的朗诵习惯和朗诵爱好。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奇妙的对联》(上课)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奇妙的对联》(上课)
其实,这是二人开玩笑的一副哑联。你猜得出来吗?
苏轼上联的意思是: 狗 啃 河 上 骨;
(和尚骨)
佛印下联的意思是: 水 流 东 坡 诗。
(东坡尸)
南北








缺“一”(衣)少“十” (食),无“东西”!
版块三
牛刀小试显身手——撰写对联
▪ 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对联, 能说说吗?
▪天 ▪风 ▪海 ▪新 ▪ 南北 ▪ 千山 ▪ 千山秀
对对看
▪ 庆贺 ▪ 月白 ▪ 时时闻鸟语
▪ 春江花月夜
▪ 福如东海
▪请你从自己励志做人的角 度写副对联。
▪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 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 吞吴
作业
1、搜集名联。 2、熟读背诵一些名联。 3、为学校图书馆拟写一副对联。
再 见 !
连连看
林则徐幼时聪慧,由父亲带着去考秀 才,父亲怕他旅途劳累,便让林则徐坐在 自己的肩上,不料被主考官看到,他不欣 赏这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即景出联“以父 为马”要求林则徐对答,父亲非常的尴尬, 但聪明的林则徐灵机一动,对道:望子成龙 这不仅给父亲解了围,而且对的工整,让 主考官拍案叫绝,你知道年幼的林则徐说 了什么吗?
奇妙的对联
与传统对话 任思绪飞扬
共同走过一段文化之旅……
版块一
掀起你的盖头来-—走进对联
▪ 说说看你听到的对联有哪些共 同的特点?
你听到的对联
买卖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
开市大吉 万事亨通
根深叶茂 本固枝荣
忠厚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
上天言好事 回宫降吉祥
联一第华中
后蜀之主孟昶(chǎng)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1)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1)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人论世,领悟本词的用典技巧。

2、诵析结合,感悟怀古诗词的艺术特征。

3、以史为鉴,感受词人的报国之志与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用典技巧与怀古诗词的艺术特色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导读法、点拨法。

四、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趣味典故导入课每个学校都有美丽的故事,我母校中文系的师兄师姐通过诗词对话成功的建立了感情。

他们交往的精华如下:女:你见我的第一感觉是什么?男: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女:感觉我很美吗?男: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女:(红着脸)还有吗?男: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女:你会永远都爱我吗?男: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女:暂且信你一回。

大学里的爱情数不胜数,他们的对话之所以成为系里的经典,主要是因为运用了很多精彩的典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也是以典故出名,我们一起来领悟典故的魅力。

二、整体感知说典故1、请学生齐声诵读一遍。

根据学读的情况发现问题当时进行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1)佛(bì误读为fú)狸祠下。

(2)封/狼居胥,误读为“封狼/居胥”。

狼居胥是山名,封是动词,封山,是在山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

2、自主诵读一遍,结合课后注释,看作者都怀想了哪些古(典故)?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寻找典故,我并没有笼统地提问“词中引用了哪几个典故”,而是把它细化成以下几个小问题,由浅入深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1、有几个典故?分别与谁有关?2、请分别用一句简练而完整的话来概括这些典故?老师导读再做总结。

本词中共用了五个典故,它们分别是:明确:1、孙权:孙权击败曹操,三国鼎立。

2、刘裕:刘裕北伐收复中原。

3、刘义隆:刘义隆因草率北伐而惨败。

4、拓拔焘:拓拔焘追击宋文帝。

5、廉颇:廉颇虽老,不忘报国。

三、修改课文比典故1、古人写词,今人对话,为什么要用典故,请同学们说一说典故的作用?可能的答案:(1)典雅厚重有文化(2)含蓄委婉有韵味(3)言简意赅有容量(4)借古讽今有余地2、是不是只要用典就是传世佳作?看一首改动的词作,请同学们对比用典的高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赵子龙处。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

奇妙的对联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为人教版第一模块梳理探究单元第二课,是我国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作为第一模块的学习内容,可以很好地激发高一学生对文化文学的热爱,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探求活动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喜爱这一类型的课程,感觉到新课程教与学与过去的不同,从而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初中时已初步接触对联知识,中考有考对联,初中时对仗的基本知识已掌握,可不作为教学重点;但初中时对联多作为应试要求,对于对联的艺术性、趣味性、承载的文化没有专题的探究活动或未充分开展过有关对联的探究活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望得到充分的调动。

三、设计思想“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在教学中扣紧“奇妙”二字,以欣赏与对对子激励兴趣,以兴趣激励学生对对联的知识、文化的探究学习。

在教学中采用迁移教学法:教学循序渐进,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迁移的方法就是能较好的进行类比推理,沟通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

启发式教学法:在学生对对的过程中,采用启发的办法,帮助学生对出正确答案。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书法展示、用学生姓名创设对联情境的办法,激发学生兴趣,感受对联艺术和文化。

作为梳理探究单元课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体现学生主体,提高学习兴趣,引发进一步自主探究的愿望。

四、教学目标通过对联的欣赏和对对子的活动,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领略对联艺术和文化的魅力,引发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学会基本的对仗方法,学会自主、创新、推理、演化。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参与活动,激发兴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赏与对。

六、教学过程设计(一)课前学习1.关于对联的知识,重点抓住“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平仄相异”“区分上下联”“对联的张贴”的知识,学生课前解决。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烛之武形象分析。

3、烛之武如何退秦师。

4、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

过程与方法1、问题式。

以问题层层推进,梳理故事情节。

2、探究式。

烛之武退秦师原因及现实影响力。

3、对比式。

烛之武、邹忌、魏征、触龙等说话艺术之对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烛之武临危授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学会如何与人交流、沟通。

教学重难点:1、烛之武如何劝退秦师。

2、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带给我们的启示。

3、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式。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相关故事背景。

3、梳理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秦王威风八面的朝堂,蔺相如轻启三寸不烂之舌,挫败秦王夺璧的阴谋,使宝璧平安归赵;在群儒唇枪舌剑的进攻面前,诸葛亮轻动三寸不烂之舌,折服东吴的饱学之士,使孙刘迅速结盟;在郑国危如累卵之际,老迈的烛之武轻摇三寸不烂之舌,虎狼之师不击自退,铁桶之围不攻自破。

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护郑国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

巧设悬念,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急于阅读课文的欲望。

二、了解《左传》《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春秋》三传(解说《春秋》)《左传》《公羊传》《谷粱传》三、推进新课(一)分角色朗读(二)、理清脉络按“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1、起因: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齐读第一自然段,然后由学生回答。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教学设计 (1)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教学设计 (1)

《登高》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文本简析]《登高》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本单元是诗歌单元。

第五课节选的是杜甫在夔州所写的三首诗,而《登高》处于尾篇。

《登高》是诗人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之作,学习这首诗要善于把握景情交融的关系及诗人悲欢愤激之情,并同当时战乱的时局联系在一起,深入感知诗中意境。

启发学生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图景和抒情主人公形象。

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

主要遵循读诗、品诗、悟诗这一基本框架。

【学情分析】这首诗是高一学生学习的一篇课文,高一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过去的学习更偏于感性片段,未形成系统的知识和学习方法。

高一学生注意力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记忆以有意记忆为主,能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能够初步完成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思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往往会以偏概全。

情绪体验较初中阶段强烈,情绪内容广泛,充满了青春的热情。

教师需利用这些特点,让学生理解诗歌,体验诗情,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学会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

2.分析文中的意象,学会意象分析的赏析方法。

3.朗读品味诗歌,着重理解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和抱负无成的怅恨。

4.品味杜诗借景抒情的手法、音韵美的特点和沉郁顿挫的整体风格。

【教学重点】1.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引导学生以分析诗句为突破口,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感受诗意之丰、诗情之深。

2.读懂这首诗,把握律诗的特点。

【教学难点】全面把握这首律诗的丰富意象、深远意境、深沉情感。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1)抓住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2)领会诗人通过写景所表达的感情。

(3)赏析诗歌的写作技巧、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

2.利用《能力培养与测试》等相关资料充分预习。

(二)课堂教学一、导入1、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杜甫的一首律诗《登高》。

请同学两两合作检查背诵情况,并默写。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一(选修教材)教案实录高中语[导读]高考语文该怎么复习,高考语文复习要点有哪些?那些为高考语文苦恼不堪的考生,老师将帮您辅导高中语文,为您解答高中语文的疑难问题,并为您解读历年各省高考语文试卷,同时为您分析高考作文题目,要想高考语文拿高分,快来巧顾吧。

很多同学写不好高考作文,却不知该怎么练习?每年的高考满分作文更是层出不穷,怎样写出高考满分作文?下面,专家就为您详细点评高考作文,您想看看历年的高考满分作文究竟是如何写出来的吗?快来看看下文吧,顺便了解一下历年的高考作文真题。

《湘夫人》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游沙湖》教学设计《将进酒》教学设计《项羽之死》教学设计湖南省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一(选修教材)教案实录《湘夫人》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常德市津市一中满浩英【教学设想】《湘夫人》瑰丽飘渺,浪漫神秘,她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魅惑力,引得后世人猜测纷纷。

在第一课时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本课时准备由"我是谁"这个问题引发学生想象探讨,牵一发而动全身,从不同层面解读诗歌,以期打开学生视野,感悟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目的】1.通过涵咏诗句,充分认识诗歌思想意旨的丰富性,情感表现的艺术性。

2.通过不同视角的抉择、探究,懂得诗歌解读的多重性。

3.民俗文化的拓展激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兴趣。

【课程预设】第二课时一、导入《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赞美屈原的文字"金相玉式,艳溢缁毫"。

意思是说--"如金似玉的好文章,它的艳丽文采至今还在纸上笔下蹦跳。

"(幻灯展示)刘勰距离屈原大约八百多年,他感受到屈原文字的生命力,并且预言屈原"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那么距离屈原时代2000多年的今天,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屈原文字的鲜活吗?二、诵读涵咏1.教师配乐诵读,激发学生兴趣。

2.学生自由朗诵,感受诗歌丰富意蕴。

三、主题探究争鸣:"我"的阅读--根据我个人的阅读和理解,诗歌中的"我"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发表见解。

强调文本落实,以诗句印证观点。

例如:如果"我"是湘君,从通过哪些诗句描写出湘君的什么心情,其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教师归纳学生意见,总结诗歌鉴赏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四、拓展引申从"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中透露的微妙心理,结合《九歌》创作背景,引导出楚地巫文化,从祭神曲的角度品味诗歌奇异的色彩,幽眇的境界,和注入其中的屈原自己的愁苦心情,体会诗歌那美妙而略带轻愁的意境。

幻灯补充钱锺书的观点:"作者假神或巫之口吻,以抒一己之胸臆。

忽合而一,忽分为二,合为吾我,分相尔彼,而隐约参乎神与巫之离坐离立者,又有屈子在,如玉之烟,如剑之气…"(钱锺书《管锥编·楚辞洪兴祖补注》播放傩戏视频,学生重读诗歌,体会。

五、归纳总结本节课从"予"出发,多角度解读诗歌内涵,领会诗歌"如玉之烟,如剑之气"的妙不可言之意境。

作者留给我们驰骋想象的艺术空白,便是诗歌最迷人之处吧!六、课外延伸屈原的《九歌》都与楚地的巫文化有关,你了解巫文化吗?请探寻沅水流域古老巫文化留下的记忆。

附录一: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提纲)1.学生结合课后注释,疏通课文。

2.结合资料补充背景:关于屈原,《楚辞》,《九歌》,湘君湘夫人的传说…3.疑难词句的点拨:①"遗余褋兮澧浦",教材注释"遗(wèi),赠送"有误,此处应为"遗(yí),遗弃"。

(参考汤炳正先生《楚辞今注》57页)"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在这句中"遗"是赠送之意,念wèi。

②"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这是特殊的比兴手法,是屈原模仿民间"倒反"艺术表现手法,比喻因所处不当,故而所求不得。

(参考钱锺书《管锥编·楚辞洪兴祖补注》)4.布置思考题:"目眇眇兮愁予"等句中出现的"予"是谁?附录二:资料补充(印发给学生)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于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

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

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

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

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

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楚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楚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汩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是我国积极地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是我国第一位爱国主义诗人,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屈原、歌德、但丁、莎士比亚)之一。

楚辞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收集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诗歌,西汉刘向辑,东汉王逸作章句(对古书的分析解释)。

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句式长短不一,多用语气词"兮",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九歌《楚辞》篇名。

"九歌"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

《楚辞》的《九歌》,是战国楚人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

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湘君湘夫人的传说湘君与湘夫人相传为舜帝与娥皇、女英所化。

舜帝率大军南巡,娥皇、女英亦相随而行,留于湘水之滨。

后舜帝不幸于九嶷去世,娥皇、女英接到噩耗,亦投水而殉,后舜帝化身湘君,娥皇、女英化身湘夫人,同为湘水之神。

《湘夫人》参考译文(袁梅)湘夫人降临在北面的洲岛,望眼欲穿,不见伊人,使我愁绪如潮。

袅袅地、徐徐地吹拂着萧瑟的秋风,洞庭湖扬起微波,万木落叶飘飘。

我站在薠草芊芊的地方纵目遥望,我与佳人约会在黄昏,及早准备周到。

唉!鸟雀为何群集在苹泽之中?鱼网又为何张挂在高高的树梢?沅水有白芷啊,澧水有幽兰,怀恋湘夫人啊,未敢直言!心思恍惚迷惘啊,放眼远眺,失魂落魄地静观那流水潺湲。

麋鹿觅食,为何来到庭院?蛟龙又为何困在水际浅滩?清早,我策马驰骋在江边高地,薄暮,却又渡过西面的水湾。

听说佳人召唤我来相聚,我要吩咐车骑,与她同行远去。

构筑宫室在那绿水之中,采集荷花覆盖屋顶。

编结溪荪装潢室内四壁,粉饰屋墙,用那香椒和泥。

木兰作房椽,桂木作正梁,辛夷作门上横框,又用白芷和泥涂墙。

编织薜荔作为幔帐,将那蕙草制的隔扇分开安放。

白玉作为镇席的宝器,又分散栽植石兰,取其四处播放清香。

再把白芷覆盖在荷叶屋顶之上,又将杜衡围绕在屋宇四方。

汇集百种芳香,栽满庭院,馨香飘逸远近,洋溢在廊下、门前。

九嶷山上的众神,纷纷同来迎接夫人,神灵们一齐降临,多如彩云满天。

把您赠我的短袄向大江之中投弃,又向澧水之滨抛下您赠我的单衣--我却又到平坦的汀洲采来杜若,且将它珍重地赠给远人,聊表我的柔情蜜意。

华年犹如逝水,不能常有良机,万般无奈:我姑且逍遥周游,以抛遣烦苦悲戚!(选自《屈原赋译注》,齐鲁书社1983年版)《湘君》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

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

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

薜荔柏兮蕙绸,荪桡兮兰旌。

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

扬灵兮未极,女婵媛兮为余太息。

横流涕兮潺湲,隐思君兮陫恻。

桂棹兮兰枻,斫冰兮积雪。

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

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

交不忠兮怨长,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闲。

鼌骋骛兮江皋,夕弭节兮北渚。

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

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醴浦,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

时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

阅读回执:班级姓名根据我个人的阅读和理解,诗歌中的"我"是()。

(课前回收此阅读回执,摘录学生观点及姓名,做入课件。

)《游沙湖》教学设计长沙市长郡中学谭艺琼【教材分析】现代学人吕淑湘先生论苏轼随笔小品,曾称其"不刻意为文,遇有可记,随笔写去","或直抒所怀,或因事见理,处处有一东坡,其为人,其哲学,皆豁然呈现。

"这篇似乎是随手所记,决无刻意痕迹的《游沙湖》,就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居黄州时留下的一篇写人记游的随笔小品,是一篇充分显示作者人格品味,能让我们见"其为人,其哲学"的佳作。

文章前一部分以文写人,后一部分以词记游,文、词融为一体,相互激发,自然流畅而情韵悠长。

真正体现了单元主题"文无定法,贵在鲜活"。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品味"文无定法、贵在鲜活"的随笔小品特色;2.过程与方法目标:感知情趣、探究理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苏轼在黄州时期的心路历程,学习他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感知情趣、探究理趣【教学难点】了解黄州东坡的心路历程,学习他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学生预习】了解苏东坡的黄州生活;阅读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教学过程】一、生平多磨砺,"老来事业转荒唐"著名学者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一文说到: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1."这一切"指的是什么?2.了解"乌台诗案"3."突围"的意蕴是什么?二、黄州有新篇,"客来梦觉知何处"我们无法知道初到黄州的苏轼,当时会是怎样的心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