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名词解释心理学
集体无意识名词解释心理学引言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集体无意识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详细解释集体无意识,并探讨它在心理学中的作用和影响。
集体无意识的定义集体无意识是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 Jung)提出的概念。
他认为,除了个体心智之外,还存在着一种共享的、超越个人经验和意识的心智层面,即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包含了所有人类共有的心理结构、符号和原型。
它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普遍存在于人类文化中的非个人性心智层面。
通过集体无意识,个体可以与社会和文化背景产生联系,并获得对世界的共同认知。
集体无意识与个人无意识荣格将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区分开来。
个人无意识指个体内部深藏不露、未被自我认知所觉察的内容,如潜藏的欲望、恐惧和冲突等。
而集体无意识则是超越个体的,包含了整个社会和文化的心智结构。
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个体通过与集体无意识的联系,获得了对文化符号、象征和原型的理解。
同时,个人经验也会影响和丰富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在集体无意识中,存在着一些普遍共有的心理结构,被称为原型。
原型是人类心灵中固有的通用模式或形象,代表了某种基本经验或情感状态。
常见的原型包括父母、孩子、老人、英雄、恶魔等。
这些原型是跨越文化和历史时期的共同存在,它们具有普遍性和情感共鸣性,能够触发人们共同的情感反应和认知。
集体无意识与文化集体无意识不仅仅是个别心理现象的总和,还与文化紧密相关。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分享着相似的集体无意识内容,并将其通过语言、艺术和宗教等形式传承下来。
集体无意识通过文化的传播和演化,塑造了人类的价值观、信仰体系和行为准则。
它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和对自己的认知,进而塑造了个体和社会的发展。
集体无意识的作用集体无意识在心理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不仅连接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还提供了一种共同认知和情感共鸣的基础。
以下是集体无意识在心理学中的几个重要作用:1. 形成文化共同认知集体无意识通过原型、符号和象征等方式,形成了人们对文化共同认知的基础。
美学原理考试要点
美学原理什么是美学:最早使用“美学”这个术语作为一门科学名称的,是被称为“美学之父”的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通;因此他建议应该成立一门新的科学,专门研究感性认识;这么新的科学叫做“伊斯特惕克”,即美学;1750年,他则正式以“伊斯特惕克”这个术语出版他的<美学>第一卷;鲍姆嘉登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从不同的学科加以研究,研究知,即理性认识的学科是逻辑学;研究意志的学科是伦理学;而情,即对所谓“混乱的”感性认识加以研究,并最终用“埃斯物惕卡”来命名这门学科,即今天人们所说的美学;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的要算王国维;他在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红楼梦评论等文章中,力图用西方古典美学思想作为研究红楼梦的指导,以及阐明“古雅”作为美学范畴的位置等;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从客观事实上,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从社会生活中探索美的根源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柏拉图是在欧洲美学史上最早对美的问题作深入的哲学思考的人;他提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原理;他认为现实中的一切事物的美都根源于“美的理式”,即“美本身”;康德的美学是建立在先验论的基础上;在美的问题上,他认为美“只能是主观的”;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从客观事实上,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亚里士多德;达.芬奇在画论一书中,劝艺术家要善于窥视自然,他认为美并不是什么深意的体现,而是存在一现实生活中;荷迦兹着有美的分析,他提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从社会生活中探索美的根源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墨子“万民之利”才是美的标准;孔子‘里仁为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如有周公之才之美“孟子:全面继承孔子的思想、发展了孔子的’仁”变“修身“为”养气“突出”人性“的作用在美的观点上提出”充实之谓美“主张”人性善“荀子:主张“人性恶“从主客观关系研究美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无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空波谵谵起白鸟悠悠下第三节结合现实研究美在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理论中研究自然美的特点郭熙林泉高致第一章美的本质的初步探索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在自然创造中如何产生美但是在生产中的产品斌不是一切都是美的;美的产生:在美的产生过程中使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从实用价值到审美价值的过渡,这中间人类观念形态起了中间环节作用第二章社会美美的存在形式都是根源于实践,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首先表现在作为实践主体的先进人物身上其次表现在劳动产品上社会美是一种积极的肯定的生活形象社会美重在内容:“心灵美“”精神美“”性格美“”内在美“都是强调美的内容第三章自然美自然美是指自然事物的美●自然美在美育上的意义1祖国大自然的美,可以激发我们对生活对祖国的热爱2自然美可以培养人们优美的情操,寄托自己的理想3使人在怡静中消除疲劳,得到休息第四章形式美形式美和事物的美的形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事物的美的形式和美的内容有着直接的密切的联系;而形式美是指美的形式的某些共同特征,形式美所体现的内容是间接的,朦胧的;形式美主要法则单纯齐一对称均衡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多样统一形式美法则高级形式●什么事形式美法则再美的创造中有什么意义如何灵活应用这些法则答:法则:单纯齐一、对称均衡、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多样统一;意义:1、研究和探索形式美的法则,能够培养我们对形式美的敏感,指导人们更好地去创造美的事物;2、掌握形式美的法则,能够使我们更自觉地运用形式美的法则表现美的内容 ,达到美的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应用方法:运用形式美法则应注意:1、运用形式美法则进行创造时,首先要透彻领会不同形式美的法则的特定表现为功能和审美意义,明确欲求形式效果,之后再根据需要正确选择适用的形式法则,从而构成适合需要的形式美;2、法则不是凝固不变的,随着美的事物的发展,法则也在不断发展;因此在美创造中既要遵循法则,又不能犯教条主义错误,生搬硬套某种形式美法则,而要根据内容不同,灵活运用法则,在形式美中体现创造性艺术美;第五章艺术美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的美,黑格尔对艺术美的看法, 否认艺术美来源于生活;抽象的发展了人的能动性反对机械模仿自然艺术美来源于生活理解生活是想象的土壤,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生活推动艺术家技巧的发展第六章意境与传神传神——神形兼备传神在艺术中主要是指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第七章优美与崇高优美的特点: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的平衡状态形式上的特征表现: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的美给人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优美表现是:风和日丽鸟语花香山明水秀莺歌燕舞夕阳西下崇高的特点:美处于主客体的矛盾激化中一种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一张不可阻遏的强大气势表现:粗狂激荡刚健雄伟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名词:美学思想:美学思想是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美学之父: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着美学一书出版,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才正式宣告成立;因此,我们把鲍姆嘉登尊崇为“美学之父”;2 、移情说:是西主传统美学中的代表性美论之一,代表人物是立普思,它是要把我们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外物中去,使外物生命化,具有我们人的情感,因而令我们感到美;3 、距离说:在我与物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以审美的态度来观赏外物,这时就产生了美;代表人是英国的爱德华;布洛;4 、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观照、欣赏、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所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幸福感、和谐感、自由感;这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所获得的最高享受,也是人类心灵所达到的最高境界;5 、实验美学:1871年,费希纳开始创立实验美学,倡导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即实验、观察、内省和核对等方法,该派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经验主义的研究方法,同时主要通过实验,测量颜色、形状、声音等对于感觉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它们在心理上所发生的作用;6 、直觉:直觉和感受一样,是一种单纯的感觉活动;它不涉及到事物的关系和概念,而只专注于事物本身所形成的印象;它是通过灵感对对象进行内部直观的能力;一方面是物质的感性形式,另一方面却是心灵的情趣表现;7 、审美想象: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人们在外在对象和事物的刺激下,在头脑中对原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精神活动过程;在审美过程中,想象是按照情感的逻辑来进行活动的;8 、通感:人是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它们之间并不是相互割裂、互不相通的;一种感官的变化,常会引起其他感官的变化;它们之间还有协作,还有相互的影响和沟通;这种感觉现象就是通感;9 、崇高:崇高作为美的一种范畴,又称壮美;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直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10、悲剧性:是主人公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的冲突,冲突中主人公因感性生命遭到摧残和毁灭而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从而激起悲壮之情而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11、“突然荣耀说”或“鄙夷说”:是由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霍布斯在人类本性中提出来的,无伤大节的拙劣才可以令人发笑;当权威失去权威,让我们感到鄙夷时,他才使人感到可笑;霍布斯说:“笑的情感不过是发见旁人或自己过去的弱点,突然想到自己的某种优越时所感到的那种突然荣耀感;”喜剧性来自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发现别人的欠缺,对别人缺点的鄙夷,一是突然发现自己的优越,所以有一种荣耀感;这种说法有一下的道理;但不能涵盖一切喜剧性;12、“乖讹说”或“预期失望说”:乖讹,指不和谐、不协调;康德认为可笑的东西,是荒谬的、不伦不类的、乖讹的,常常出乎人的预料之外,让人们的心理期待突然归于消失;13、生命的机械化:是柏格森提出的;他认为生命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生命的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它的紧张性和活动性;而一般物质,作为生命的反面,则显得僵硬、呆滞,阻碍生命的前进;而喜剧产生的原因,就在于动作、姿态、形体的机械化;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不能涵盖一切喜剧性;14、游戏说:游戏说首先由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者康德提出,后由席勒、斯宾赛等人发展加以完善的;游戏说的倡导者认为,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是由游戏发展而来的;从心理学上看,艺术与游戏的确有相通之处,这是“游戏说”的合理之处;因此把艺术仅仅归结为游戏显然是片面的;15、集体无意识说: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艺术家正是在“集体无意识”的驱动下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它提示了艺术与人类集体无意识的某种内在联系;然而,“集体无意识”只是一种心理学的假设,同时,这种理论抹煞了艺术家的个性,也是不符合艺术创造的实际的;16、有意识味的形式说:20世纪英国美学家、艺术鉴赏家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所谓“形式”,就视觉艺术而言,指由线条和色彩以某种特定方式排列而组合起来的纯粹的关系;所谓“意味”,乃是这种纯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着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意味的唯一来源;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结构,也即有“有意味的形式”;17、符号说:当代美国女哲学家苏珊;朗格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是一种非逻辑非抽象的符号,具有表现情感的功能;艺术符号所表现的情感不应是个人瞬间的情绪,而应表现一种人类普遍情感或情感要领它能展示人的经验的、情感的、内心生活的动态过程,即人的“生命形式”,能表现出人类的情感和“生命形式”的内在本质;18、意向:是一种心理存在,一人审美的表象系统;它也有自己的基本结构,即意与象两个方面;“意”指主体的审美包括创作时的意向、意图、意志、意念、意欲,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审美理想、艺术追求等等:“象”,则指由想象创造出来,能体现主体之“意”,并能为感官所直接感受、知觉、体验到的非现实的表象;19、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范畴;主要是指运用艺术意象,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中;20、艺术敏感:主要是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指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21、灵感:所谓灵感,是艺术家在意象创造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精神昂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活跃的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 36.心理距离说:1心理距离说是由英国的爱德华布洛本世纪提出的;2认为人在审美时应在心理上与对象保持一种适度的、非功利的、非实用的距离;37.丑:1否定性的价值,使人厌恶、鄙弃、反感;2违背自身发展规律,有碍人生;39.意象的物态化与物化:1意象的物态化:把意象从心理层次引出,赋予其一定的形式符号即线条、语言、旋等,使之具有感性的物质外观,这是从意象走向艺术实存的第一步;2意象的物化:在意象物态化基础上,直接运用物质手段将已具形式符号的意象凝定下来,转化为现实的艺术品;3形式凌乱,不能怡人;论述题:1 、论为什么美符合生活的常识,确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答:生活的辩证法要复杂得多,也深刻得多;⑴生活中有美有丑,有悲也有喜,美和人们的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人们就在自己的在生活中塑造美的形象,美离不开人们的生活,但是,我们确不能简单地把一切生活都看成是美的,更不能把美定义为生活,说美学是生活;⑵“美是生活”的讲法也是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一方面,他说凡是能够显现生活的都有是美的,另一方面他又说只有“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才是美的;如果不是美的,违反了他第一句的讲法;如果是美的,又违反了他第二句的讲法;这样,在同一个定义中,他就自己发生了矛盾;⑶车尔尼雪夫斯基把人的喜爱与否当成美不美的标准;而我们之所以喜欢或不喜欢,又不外是生理上健康、愉快等一类原因;这样,主观的喜欢与生理上的满足成了“美是生活”在美学理论上的两根支柱;因此,他从客观的生活出发,最后却落到把主观唯心主义与庸俗的生理学观点相混杂的境地;2 、深入理解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P99 -102答:⑴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也在自然中选择对象、发现对象,把自己全部生命的本质力量灌注进去,使对象活起来,成为自己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创造,这时就产生了“对象化”;“对象化”是人“化”到对象中去然后再从对象中表现出来,使对象成为自己的“作品”;例:人和物,物就是人的情感的对象化;⑵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他的的本质力量首先是他的自然力和生命力,是他的自然禀赋和能力,是他的情欲和需要;其次,人之所以为人,主要还在于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精神力量;如,思维力量、意志力量和情感力量;因此,人除了有自然的本质力量外,更是具有精神的本质力量;⑶美是人的本力量的对象化,就是说,人在审美活动中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全面地在对象世界中展现出来;⑷当一个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了完美的表现,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和愿望,达到了自己的要求,于是就感满足、幸福、愉快,感到自己与现实的关系是和谐自由的,这时,就产生了美;3 、如何理解美是自由的形象答: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凡是美都是形象;面对形象,我们不能单凭理智来理解,而是要通过感性的形式,通过感情和想象来进行感受和感知;⑵虽然美都是形象,但形象却不一定都美;美的形象应当都是自由的形象;它除了能够给人带愉快感、满足感、幸福感和和谐感外,还应当给人带来自由感;自由感是审美的最高境界,因此,美都应当是自由的形象;首先,美的理想是与自由的理想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其次,自由不是盲目的,而是有规律的,自由的规律就在于对客观必然的规律的认识和掌握;美既有外在的自由,也要有内心的自由;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既是美的规律,又是自由的规律,二者的一致,美的形象就都成为自由的形象;⑶美的创造和欣赏的过程,正是客观现实中的美不断地自由化地转化为形象,不断自由揭示和显露其新内容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物质的感性形式也被精神化,变成自由的形式,用来自由地表现人的本质力量;黄山的“猴子观海”;4 、论人的感觉能够产生美感的基本原因答:⑴人的感觉特别是视听感觉,能够与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他们不仅不完全沉湎于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以旁观者的态度对对象进行关照和欣赏;感觉的自由性是产生美感的重要原因;⑵人的感觉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所以能既是认识的器官,又是审美的器官;由理性协调的感觉,超越了动物的感觉,成为产生出美感的感觉;⑶人的感觉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感性活动;人的感觉具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它能把错综复杂而又混乱的世界,整合、创造成富有诗意的画面;因此,人的感觉才不同于动物的感觉,而能够产生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⑷与此相联系的,人的感觉还具有自由创造的想象力,从而把有限的感觉能力推向无限丰富的体验;⑸人的感觉器官经过长期训练和锻炼,从社会实践中获得了丰富性和多亲友性的感觉,并且使得器官变得灵敏,为人具有高度的审美能力奠定基础;5 、论美感欣赏活动深层的心理牲征答:⑴生理与心理矛盾的统一;生理是物质性的,心理是精神性的,二者的矛盾是很明显的;但是,任何心理活动都必须建立在生理活动的基础之上,美感欣赏就是通过生理上的感觉器官来与客观现实发生审美关系,并对客观现实做出审美的评价;⑵个性与社会性矛盾的统一;美感欣赏是一种个人的活动,最富于个性色彩;但人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产物;人的个性归根到底,也是来自于他的社会性;美感欣赏因人而异,看似只有个性的千差万别,而没有共同的社会标准,其实不然;人的内心结构本身,就是个性与社会性的矛盾统一;这美感欣赏既是同中有异,富有个性色彩;又是异中有同,具有共同的社会标准;⑶具象性与抽象性的矛盾统一;在审美活动中,一方面我们要通过感受觉器官来与外物建立审美关系;感觉器官本身是具体的,它在审美活动中所接触的对象也是具体可感的;这就使得审美活动具有具象性的特征;另一方面,与此相关的是心灵在感受美的时候,通过直觉,把情感灌注在审美的过程中,从而沉浸和陶醉在具体对象之中;因此,人们在审美活动中,从外在感官到内在心灵,都表现出具象性的特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审美欣赏只是完全具象的,与任何抽象无关;具象性与抽象性,本来是人类心理结构中一对既矛盾而又统一的范畴;具象与抽象两者是相反相成的;在审美欣赏的心理活动中,抽象性不仅与具象性统一在一起,而且融贯在具象性之中,就象是钱钟书所说的“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从而加强了具体审美感受的意蕴和美感;⑷自学性与非自觉矛盾的统一;艺术创造和美感欣赏,一方面是一种高度自学的行为,另一方面却又常以不自觉的形式出现;因此,我们认为美感欣赏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是我们内心结构中的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的统一;⑸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矛盾统一;审美一方面超出了个人狭隘的功利打算和利害感,不具备任何实际的物质利益和功利性;但另一方面,也正因如此,它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水平,使人超出庸俗的个人主义的范围,从而达到把人提高到符合社会前进利益的广义的功利目的;因此,审美活动有着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矛盾统一的特征;6 、论优美的特征:答:优美的基本特征:和谐;⑴优美是建立在人与客体世界的最终的和谐共存关系中;优美与崇高相反,它没有主客体斗争历程的痕迹,不是以一方压倒另一方而达到统一,而是现实与实践、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交融无间的相对统一;是一个已经实现统一的形象实体,以比较单纯直接的形态表现了现实对实践的肯定;⑵就整体而言,优美对象是内外关系的和谐,是外观形式与美的内容的相互协调,以及个体形态与普遍内容完美有机的结合;优美的对象在其内容上是政常发展规律和人们的正常社会实践的肯定,不呈现为激烈的矛盾冲突,表现为矛盾双方的暂时相对静止状态,它要求用舒缓、轻柔、渐次、淡雅、精致、圆润等形式表现出来;因此优美事物往往以均衡、对称、比例协调等为特点;⑶优美的事物在感性形式方面多具有小巧、柔和、精致、轻盈、绚美、柔媚、安静、秀雅、圆润、舒缓、清新、渐次等品格;例如:柔柔的春风,绵绵的春雨,萋萋的芳草等自然风光的优美;7 、如何理解悲剧性的效果答:⑴悲剧由痛感到快感;当我们猛然感受到悲剧主人公的悲惨境遇时,我们的心情很沉痛,一旦把这沉痛的感情升华到更深层的领悟阶段,就会感受到其精神的无穷威力,感受到永恒不朽,感受到正义的力量,于是有了然之悦,有会心之悦;通过关照,可以彻悟人生;⑵要把悲剧由痛感向快感的转化放到人生境界的成就这一大背景上去理解,这样,有限的悲剧体验的净化作用,便同无限的人生追求有机地结合了起来;⑶悲剧的效果是积极的,是让人正视世界的现状、生存的意义,是主人颖悟历史性的矛盾,在悲壮之中对人生大彻大悟,最终起净化作用;悲剧让人在黑暗中见到了光明;8 、论述艺术意象的基本特征答:⑴虚拟性;意象可以“任意”地编造和虚构,有时可以违背现实的常情常理;意象的这种非现实性就是虚拟性;比如: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两句诗所描写的“景物”并非实存的,而经过了主体创造性的加工-即虚构、虚拟,目的是为了表现一种苍凉的人生况味;⑵感性;。
什么是大众意识
什么是大众意识:集体无意识的一种当所有人的共识达到一定的默认相似程度就成了大众意识。
通常指公共关系主体在公共关系活动中将公众的概念贯彻始终的一种自觉习惯。
自觉的公众意识是公共关系主体开展一切活动的基本前提。
个人与公众的关系是人的社会性的重要体现。
人生在世要与社会相协调,必须有公众意识。
什么是伦理道德:当代“伦理”概念蕴含着西方文化的理性、科学、公共意志等属性,“道德”概念蕴含着更多的东方文化的情性、人文、个人修养等色彩。
“西学东渐”以来,中西“伦理”与“道德”概念经过碰撞、竞争和融合,目前二者划界与范畴日益清晰,即“伦理”是伦理学中的一级概念,而“道德”是“伦理”概念下的二级概念。
二者不能相互替代,它们有着各自的概念范畴和使用区域。
经过长期的社会生活保存下来的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思想意识。
正方:大众意识有利于中国社会发展伦理道德的“中国问题”是伦理—道德悖论,即道德上基本满意,伦理上不满意。
研究发现,当前我国社会在伦理上仍守望传统,但道德上已经基本解构了传统而走向现代。
伦理与道德的变化趋势呈现反向运动。
伦理道德发展的新问题是集团行为的伦理—道德悖论即伦理的实体与不道德的个体。
公民道德素质中的最突出问题是知行脱节,或“良能缺场”。
思想文化领域最突出的“中国问题”:由信任危机而导致的思想领域的缺场。
调查发现,知识精英是当今对人们思想行为影响最大的群体,而由于官员腐败和分配不公两大问题的严重存在,在政治和经济上掌握话语权力的群体,恰恰是伦理道德上被认为最不满意的群体!这种状况动摇和消解了社会对于伦理存在的文化信心和文化信念。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最终会看清一切的,就像我们现在看过去的历史一样。
伦理道德不会永存的,这种东西在历史中不断被推翻,未来也将如此。
我们目前的伦理道德处于从传统形态开始转向市场型道德,但是它仍然处于受市场经济决定的阶段,它符合经济的基本规律,但还不是合理状态,还未达到理想类型。
第二是不稳定性,四边形结构的最大特点是不稳定性,因而伦理关系与道德生活呈现多样多变的特点。
浅论集体无意识及其表现
浅论集体无意识及其表现一、集体无意识的定义深层心理结构:集体无意识是人类心理的一个深层次结构,它包含了人类共享的、遗传下来的心理特征和模式。
这些特征和模式并非来自个人经历,而是源自人类的集体经验,是种族和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原型的存在:集体无意识中的核心概念是原型,原型是一些普遍存在的、象征性的形象、主题或情境,它们是人类共有的心理模式。
这些原型可以在不同文化和时代的神话、梦境、宗教仪式和艺术作品中找到。
文化差异的影响:虽然集体无意识包含某些普遍的元素,但它们的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可能会受到特定文化背景的影响。
这意味着不同文化中的集体无意识可能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表现方式。
个体与集体的关系:集体无意识与个体无意识相互作用,个体无意识是个人的心理特征和经历的集合,而集体无意识则是这些个体心理特征的共同基础。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地与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相互作用,形成自己独特的心理特征。
心理发展的作用:集体无意识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与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相接触,个体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从而达到心理成长和自我实现。
通过对集体无意识的定义进行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复杂性,以及文化和历史对个体心理的深远影响。
这一概念不仅在心理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也在人类学、文学、艺术等多个学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集体无意识的形成集体无意识是在文化中形成的。
人类的文化传统经过长期的积淀和发展,包含了许多共同的经验、信仰和价值观念。
这些共同的文化元素在人类的历史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形成了一种普遍的无意识共识。
集体无意识是在人类进化中形成的。
人类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与生俱来的本能和反应,这些本能和反应在人类的基因中得到了传承和延续。
这些基因遗传下来的本能和反应,形成了人类共同的无意识基础。
集体无意识是在社会中形成的。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社会环境对人类的行为和思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卡尔·荣格和集体无意识
卡尔·荣格和集体无意识在精神分析运动史上,荣格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他虽然没有像弗洛伊德为世人所尽知,但却具有超越于弗洛伊德的潜力。
或许正是由于他当时的年轻和才华,威廉·詹姆斯才在1909年听罢弗洛伊德和荣格为克拉克大学校庆所作的讲演后说,心理学的希望在精神分析家们的身上。
卡尔·荣格(1875—1961)出身于康斯坦斯湖畔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
1900年他在巴塞耳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那正是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问世之际,虽然这部醒世之作在当时遍遭冷遇,但却在荣格那里得到了极其热烈的反应,引发了另一位天才的心理学生涯。
几年后(1907)荣格专程赶往维也纳拜会弗洛伊德。
二人一见面便兴奋地长谈了近13个小时,开始了那一段亲密(但短暂)的不平凡的友谊。
1914年前后,由于荣格坚持认为里比多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性爱只是其中一部分,(弗洛伊德则坚持里比多主要应理解为性爱),而和弗洛伊德断绝了学术关系,另外组建了自己的“分析心理学”。
尽管如此,心理学史家们仍然认为荣格是弗洛伊德的最伟大的后继者。
“他有效地贯注于精神分析的潜意识并扩展了它,把它应用于社会心理学之中。
”荣格在个体的潜意识之外发现了一种社会或集体的无意识,并以此来解释个体以及集体的行为。
按照荣格的解释,“集体无意识是心灵的一部分,它有别于个体潜意识,就是由于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来自个人的经验,因此不是个人习得的东西。
个人意识主要是这样一些内容,它们曾经一度是意识的,但因被遗忘或压抑,从意识中消逝了。
至于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从来没有在意识里出现过,因而不是由个体习得的,是完全通过遗传而存在的。
个体潜意识的内容大部分是情结,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
”原型是人心理经验的先在的决定因素。
它促使个体按照他的本族祖先所遗传的方式去行动。
人们的集体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这无意识的原型所决定的。
由于集体无意识可用来说明社会的行为,所以荣格的这一概念对于社会心理学有着深远的意义。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阅读及答案(3)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阅读及答案(3)《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阅读及答案(3)《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一、阅读《传统文化》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4)1.作者为什么说“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在传统文化身上表现得最为鲜明”?因为传统文化应运而生,产生于过去,带有过去时代的烙印,所以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因为传统文化创成于本民族祖先,在民族中多多少少产生显性或隐性的影响,自然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
2.如何理解“凡是存在的,都曾经是合理的”这句话的涵义?凡是在历史上存在过的文化,自有其产生的历史环境、社会因素,自然会对社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发挥着这样或那样的作用,这对当时社会来说,都是合理的;但它的合理成分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减少。
3.我们对传统文化应采取怎样的态度?请举例加以说明。
对传统文化积极实行“拿来主义”的态度,明辨其时代风貌,确认其历史地位,接受或拒绝其余风遗响,尤其要保护好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
如韩国人把活字印刷术、端午祭申遗成功后,又着手将源于中国的“风水”学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
这对我们1/ 13就是一个警示。
4.这四段文字读起来很有气势和力量,很容易折服我们,其原因何在?一是用词准确,“大概”(第一段)源于作者自己的理解,体现表达的相对准确性;二是整散句结合(第三段),增强表达的气势和灵动性;三是大量贴切使用成语,表意凝练而丰富;四是内容、范围、特性、方针和态度,层层推进,逻辑性强。
二、阅读《财富和包袱》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5—13)5.“能理解这一点和做到这一点,看来并非易事”中的“这一点”指代什么内容?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两重属性,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千里之外,是一种艺术。
6.如何理解传统既是财富也是包袱?文章论述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是民族精神。
一个民族正因为有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才有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才能在传统的制约与支配下,凝聚成了一个稳定而团结的集体。
集体无意识名词解释
集体无意识名词解释集体无意识是指个体无法察觉但却存在于整个集体中的心理现象和模型。
这个概念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并成为了他心理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集体无意识是指人类共同的、集体性的无意识内容,它包括一系列的普遍性的心理结构、心理图腾、象征和原型。
这些普遍性的心理结构和象征存在于每个个体的潜意识中,并在集体中产生一种共同的行为和思维模式。
集体无意识与个体无意识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个体无意识是个体自己不知道的潜在心理内容,它主要是个体独有的经验和个性方面的内容,如个体的梦境、幻觉和挖掘出的潜意识材料等。
而集体无意识则是属于整个人类群体的普遍性心理内容,它不仅贯穿于每个个体的潜意识中,还影响和塑造着集体的文化、宗教、价值观等方面。
集体无意识在个体心理中的主要体现是通过梦境和象征来展现的。
每个梦境都包含着集体无意识的一部分,它们是来自共同的心理结构和特征,并以个体的梦境方式表现出来。
象征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符号和意象,它们在各个文化中都有共同的意义和共享的象征性。
集体无意识对于个体的影响是深远而潜在的。
它在人类历史上的表现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如原始宗教、神话和民间传说等都包含着集体无意识的内容。
在当代社会中,集体无意识对于形成集体认同感、文化共识、社会规范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集体无意识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基础,个体通常会在成长过程中通过接受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来塑造自己的个性和价值观。
总之,集体无意识是指存在于整个集体中的潜意识的内容和模型。
它是集体心理的基础,通过梦境和象征等方式影响和塑造个体和集体的行为、思维和文化等方面。
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群体无意识
群体无意识转载:群体无意识:被压倒的理性_不可愚民_新浪博客这是两本很有意思的书,一本是法国人勒庞著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另一本是奥地利人尔海姆·赖希著的《法西斯群众心理学》。
前者以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为背景,分析研究社会历史运动中作为主体参与的群众,他们的行为、心理的诸般特征,更多具有现象学意义。
后者则以希特勒纳粹时代为背景,兼及苏联斯大林时期,探索极权制度中在谎言和恐惧状态下生存的普通群众性格心理法西斯化过程呈现的非理性性质,并深入剖析其产生的生物性缘由,更多具有社会哲学价值。
两本书各有精义秘笈之处,却又互印连类而学理相通,都具有实证研究之价值。
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动物,理智与情感、思想与灵魂、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交替纠结在一起,支配着人的行为。
现代心理学有一“情商”之说,认为在人的性格中支配其行为的情感、意志、灵魂等力量大于聪明、才智的“智商”的力量。
性格即命运,优劣成败的人生例子,我们不难于现实生活中找到。
昆德拉写过一本叫《生活在别处》的有名小说,描述一个抒情浪漫的青年诗人人生追求,最后却沦为向警察告密的告密者。
昆德拉思考的是浪漫主义与专制政治隐秘的情感联系。
他说道:“抒情状态是人类的境况。
”这就是说,不仅是浪漫之情,而且追求的激情、豪情、失败痛苦的悲情,乃至怨恨愤怒之情、七情六欲,都是人类的宿命。
它们竟支配人生的始终。
“情商”重于“智商”的现象,不仅于个体,人类群体概莫能外。
不管是阅读历史书本,还是从现实生活之经验观察,凡有群体行为发生之处,特别是事关重大社会政治经济事件,莫不是场面汹汹。
激烈的冲动、狂热的感情,有如泛滥的洪水、狂奔的野马,那种情绪压倒理智、盲目冲动代替思考的状态,被心理学家荣格称为“兽性的上层建筑”。
对此无理性局面以及造成的恶果,凡经历过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大小政治运动或“文革”的国人,恐怕莫不有深刻的记忆、切身的体会。
集体无意识,是群体行为发生时的基本心理状态,勒邦在其书中对此有着透辟的论述。
个体无意识_集体无意识_社会无意识
第21卷第4期(2009年4月)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S OC I A L SC I ENCES JOURNAL OF COLLEGES OF SHANX I V ol .21N o .4(A p r .2009) [收稿日期]2008-12-22[作者简介]袁罗牙(1980-),男,江西宜春人,哲学硕士,江西蓝天学院教师。
个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社会无意识袁罗牙(江西蓝天学院,江西 南昌 330098)[摘 要]自弗洛伊德将无意识定位为人的心理结构之核心、精神分析学之基石以来,无意识成为精神分析学家们绕不开的一个概念。
在精神分析学史上经历了个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和社会无意识三大演变。
三大无意识理论相互关联,但更存有异质。
[关键词]个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社会无意识[中图分类号]B84-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09)04-0067-04 在弗洛伊德同时代或之后,出现过不少创新的精神分析学家,他们修正或发展了弗洛伊德思想,在理论上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但“作为一种关于潜意识的学说,精神分析学始终肯定潜意识的存在,所不同的只是不同的流派和学者对于潜意识的来源、机能等等的解释各不同”[1]4。
弗洛伊德的个体无意识、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与弗洛姆的社会无意识构成了无意识理论发展演变的三个里程碑。
一、弗洛伊德:个体无意识弗洛伊德在他的70诞辰庆祝大会上公然谢绝了对他的“潜意识的发现者”的尊称,坦言在他“以前的诗人和哲学家早就发现了潜意识”[2]574。
的确,在弗洛伊德之前,莱布尼茨、歌德、叔本华、尼采等已对无意识的发现做出过贡献,但对无意识的动机、意义和研究方法等问题提出过系统观点,把无意识提升为人的存在高度,把对无意识的探究推向高潮的不得不说是弗洛伊德。
依照弗洛伊德最初的解释,无意识主要来自个体早期生活,特别是幼年生活中那些受压抑、被遗忘的心理内容。
人的“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3]8。
大众传播心理学复习资料
大众传播心理学复习资料大众传播心理学新10.1 邹宇1、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是什么?(一)“内向传播”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二)研究传受者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及规律(三)新闻心理是主要研究对象(四)“传受者”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一个新概念2、什么是内向传播?内向传播即自我传播,就是指传媒信息借助符号系统在人脑的传入、加工、编解码、贮存、输出的全过程。
也可以理解理解为人脑对媒介信息(刺激)的认识过程。
内向传播是三种传播形式的基础(其他传播渠道还有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心理学把研究传授者在内向传播过程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作为本学科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3、你怎样理解“传受者”这个概念?第一,从传者和受者是“人”的角度来看:传者是传播信息的人,而受者是指接受信息的人。
第二,从传者和受者角色互换的角度来理解。
传者和受者既是传者,同是也是受者。
传受者是:传者与传者、传者与采访对象、受者与受者等之间的心理互动。
这个概念主要是对传者和受者作心理层面的界定,同时也是对在某些情况下的传者和受者作合二为一的理解。
4、西方心理学有哪几种理论(流派)呢?神经生物学论、行为主义论、精神分析论、人本主义论、认知心理学5、西方心理学的五种流派的创始人或代表人物有哪些?主要理论是什么?①构造主义奠基人:冯特②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美)刺激—反应心理学”,即S—R心理学;代表人物: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斯金纳强化理论;新的新行为主义则以班杜拉为代表。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③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荣格。
潜意识为主要研究对象两大支柱:心理结构的无意识论心理动力的本能论,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由马斯洛创立,以罗杰斯为代表,被称为除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
6、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定义:大众传播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研究,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传者和受者的心理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集体无意识名词解释
集体无意识名词解释1、集体无意识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一种无意识,人们总是将自己的观点、想法、感情强加于他人或环境之上。
这些被人们所重视的意义构成了群体文化,而不是来自于其内部成员之间。
2、集体无意识,在西方也被称为群体心理。
集体无意识是西方现代社会民众心理素质差,非理性心态泛滥造成的必然结果,但其根源却与宗教有着直接的关系,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它。
集体无意识来源于原始人的灵魂观念。
在远古时代,人们把人的生死看得比天还大,即使有人不幸遇难,作为家庭的主要成员,如果自己的兄弟姐妹都已成家立业,那么作为长子或长女,就有责任替父母养育自己的未成年的弟妹,从而避免再出现“多子多福”的现象。
于是乎,“长幼有序”成了传统观念。
另外,人们普遍相信,在所有死者中,惟有长者才是最有知识的人,因此必须由长者负责举行葬礼,把骨灰撒向大海。
可以说,我们的文明程度越高,集体无意识也就越发达。
3、集体无意识是对象征人类共同经验和价值观念的意义系统的抽象,它为其成员提供了解释和思考群体存在的合法性的前提条件。
但是,随着个人无意识的增长,一旦超出了集体无意识的容量和接受能力,便会遭到排斥,从而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讲,集体无意识又是创新的动力,集体无意识表现为不同意见在一定条件下的结合,为形成新的意见和观点开辟了道路。
集体无意识,指人类个体在团体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对其他人和事物的认知模式,是社会人特有的,区别于自然人的认知结构。
人类的个体有个人意识和集体意识两种,个人意识与社会紧密相连,集体意识反映的是社会人的意识。
4、集体无意识是对个人利益的压抑和挫败感产生的精神上的升华,也是对群体整体表现的认同与归属。
当我们看到在篮球场上奔跑着挥汗如雨的运动健儿,或者听到欢呼声震天的歌唱演员时,我们的眼前会浮现出许多美好的画面:奋力拼搏、顽强不屈、挥洒青春的活力;齐声歌唱,忘情演绎、陶醉于音乐的魅力;大步向前、奋勇争先,充分展示着竞技之美……这一切表现,令你赞叹!让你激昂。
心理动力学理论
心理动力学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的创始人是佛洛伊德,心理动力学人格理论认为,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塑造人格并引发行为。
根据精神分析理论,人格的核心是一个人思想中的各种事件,这些事件是产生行为的动机。
通常情况下人们会意识到这些动机;然而,某些动机也会产生在非意识层面。
心理动力学理论本质就在于对这些行为产生的内在来源以及这些内在驱动力之间冲突的关注。
佛洛伊德认为,所有的行为都是动机引发的。
行为从来不会由随机和突发事件引起,所有的行为都是动机所决定的。
人类的每一个动作都有一个原因和一个目的,这种原因和目的能够通过对思维联想、梦、错误和其他的关于内在情绪的行为线索进行分析而被发现。
在佛洛伊德的理论当中,人格的差异是由于人们对待基本驱动力方式的不同而引发的。
为了揭示这种差异,佛洛伊德描绘了一场人格大战——本我和超我之间的无休止的斗争,这种战斗,又是通过自我来调和的。
本我,可以看作是原始驱动力的储存处。
它非理性地运作着,它跟随冲动运动并追求即时的满足感,而不考虑渴望的行为是否现实可行、被社会认可。
本我被快乐原则所支配,无节制地寻找满足感能随时被实现而不考虑其后果,这种快乐是指性、生理和情感快乐。
超我,是一个人的价值观的储存处,包括从社会习来的道德态度。
超我大致上和良心的概念相对应。
当儿童开始将父母或者其他成年人对于某些社会禁忌作为他的价值观的一部分时,超我便逐步发展起来。
超我也包括理想自我,这是一个人想让自己努力成为的样子。
这样,超我经常和本我出现矛盾。
本我想做感觉上快乐的事情,而超我则坚持做那些正确的事情。
自我,是一个基于现实的自我方面,来调和本我冲动和超我需求之间的冲突。
自我代表一个人关于生理和社会现实的观点,是他关于行为的原因和结果的理性认识。
自我的一部分工作是选择那些能够满足本我冲动的行为,但这些行为同时又不会带来不愿看到的结果。
自我是受到现实原则支配的,这种原则为快乐的需求提供现实的选择。
佛洛伊德的追随者认为,人格的基本表征就是无意识的原始冲动和社会价值冲突的战场。
集体无意识的概念
集体无意识的概念集体无意识,是心理学中一个有趣的概念,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
它描述的是一种深层次的、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的共同行为模式、信仰和情感。
这种无意识不是个人的,而是集体的,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个体的范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和整个社会。
集体无意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代。
在那个时候,我们的祖先面临着种种生存挑战,如狩猎、防御野兽、寻找食物等。
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他们逐渐形成了一套共同的行为模式和应对策略。
这些经验和智慧被一代代传承下来,逐渐内化为集体无意识的一部分。
在今天的社会中,集体无意识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幅恐怖的画面,可能会不由自主地感到害怕;当我们看到别人在笑,自己也会不自觉地跟着笑起来。
这些都是集体无意识的表现。
它影响着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和行为反应,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遵循着某种规律。
集体无意识对于社会文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会塑造出不同的集体无意识,进而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例如,在一些文化中,强调个人独立和竞争;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则更注重集体和谐与合作。
这些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实际上是集体无意识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
当然,集体无意识并非全然积极或消极,它的影响也有其局限性。
在某些情况下,集体无意识可能导致盲从、偏见和刻板印象等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地审视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避免被集体无意识所左右。
综上所述,集体无意识是一个有趣而重要的心理概念。
它揭示了人类行为和思维背后的共同规律,对于理解人类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集体无意识
荣格:“分析是面对面的参与,每一个病人都 是独特的例子,而且,只有受过伤的医生才知 道要如何助人。并且记住,不要追问病人婴儿 时期的记忆,不要忘了灵性方面的问题,更不 可忘记病人的秘密故事。”
“集体无意识”作为一种典型的群体心理现象无处不在,并一直 在默默而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思想和我们的行为,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就是“封建社会”下所形成集体无意识的牺牲 品。
它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无意识,这种心理活动可以说是从人类的 祖先那儿遗传下来的,它使得人们常常会以与自己祖先相同的方式 来把握世界和对某些事物作出反应,如人们常常对黑暗、蛇等有一 种天生的恐惧感而并不需要后天经验的获得,就是因为我们的祖先 在长期生活经验中形成的对黑暗与蛇的恐惧遗传给了我们,这就是 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表现。
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主要是各种原型。所谓原型, 就是 带有集体性、普遍性的非个人的形式, 这种形式是先天的 超越个人经验的。它们是一些先天倾向或潜在的可能性, 为个人的行为提供了一套预先形成的模式从而决定个体出 生后将以何种方式来把握世界和作出反应。荣格称之为/ 原始意象0或/ 心灵的虚象 , 而这些意象则直接来源于我 们的祖先。正如我们的生理结构带有许多祖先遗传下来的 痕迹, 我们的心理结构同样如此。人类心理的发展实际上 就是意识从集体无意识中逐渐升起并不断扩展的过程.集 体无意识的原型是非常多的, 荣格认为/ 人生中有多少种 典型情境就有多少种原型.他在自己的研究中发现了许许 多多的原型, 如出生原型、再生原型、死亡原型、上帝原 型、魔鬼原型、智叟原型、英雄原型、大地母亲原型以及 许多自然物原型如太阳原型、月亮原型、风、水、火原型, 还有许多人造物原型如武器原型等等, 但其中最重要的是 四种原型, 即人格面具( the Persona) 、阿尼玛( anima) 和阿尼姆斯( animus) 、阴影( theshadow) 和自性( the self) 。
集体无意识名词解释心理学
集体无意识名词解释心理学引言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个体心理、社会心理、发展心理等。
其中,集体无意识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个体无法意识到但却对整个集体产生影响的无意识层面。
集体无意识的定义集体无意识是瑞士精神分析师荣格(Carl Gustav Jung)提出的概念。
他认为,除了个体心智层面上的个人无意识之外,还存在着一个超越个体的共享无意识层面。
这个共享无意识层面就是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包含了一系列共享的符号、象征和经验。
这些符号和象征在不同文化中表现出来,并通过传统、宗教、神话等方式被传递下来。
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通过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情感和行为模式来塑造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集体无意识与个人无意识与个人无意识相比,集体无意识更加广泛和深远。
个人无意识是指个体在无意识中储存的个人经验、欲望和情感。
它可以通过心理分析等方法来揭示和理解。
而集体无意识则超越了个人的范畴,它是整个文化、民族或群体所共享的。
集体无意识中包含了某种共同的人类经验和普遍性的象征系统。
它不仅影响着个体,也塑造着整个社会的行为和价值观。
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形式集体无意识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表现出来,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的特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集体无意识表现形式:1. 神话和传说神话和传说是集体无意识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
它们通过故事、象征和符号来传递文化、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神话中的角色和情节反映了集体心理层面上对于生命、死亡、爱情等基本主题的探索。
2. 社会规范集体无意识也通过社会规范来影响人们的行为。
社会规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规定了人们在特定社会环境中应该如何行动。
这些规范常常根植于集体无意识中的价值观和信念。
3. 民族文化不同民族的文化也反映了集体无意识的影响。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习俗、节日和美学标准。
这些文化元素是通过集体无意识传递下来的,并且塑造了民族身份和认同感。
4. 集体记忆集体无意识还包含了一种共享的历史记忆。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1、美学: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2、美的形象性:是指美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形象的、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美是人的末质力量的对象化,凡是美都是形象,能够被人的感觉直接把握。
3、美的社会性:是指美依存于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的社会内容。
是美与人类社会不可分割的属性。
4、美是多层累的突创:是关于美的创造的学说,认为美的创造不是某种固定的实体所致,而是多处因素的积累,是一种多层累的突创。
基本含义是(1)从美的形成来说,它是空间上的积累与时间上的绵延,相互交错,所造成的时空复合结构;(2)从美的产生和出现来说,它具有量变到质变的突然变化,我们还来不及分析和推理,它就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一下子整个抓住了我们。
5、毕达哥拉斯学派:由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及其信徒组成,成员我是自然科学家。
他们认为万物最基本的元素是数,认识世界就在于认识支配着世界的数。
美表现于数量比例上的对称与和谐,音乐就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人体的美就在于客观事物的均衡、对称、和谐、多样统一以及黄金分割等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6、美的客观性:是指美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7、“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德国古典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提出的着名命题。
他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认为只有理念才是美的,而且美的理念要获得一种感性的显现,要表现为一定的感性形象,才成为美。
8、美在愉快说:是西方关于美的本质的一种学说,认为事物引起的人生理和心理的快感的美的真正本质。
代表人物有休谟等。
9、美在关系说:是西方关于美的本质的一种学说,认为美存在于客观事物本身包含着的某种关系中,这种“关系”才是美的本质。
这是法国启蒙思想家、美学家狄德罗提出的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10、美是生活说:美的本质的一种说法,认为美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生活才是美的本质。
它是由俄国19世纪现实主义美学家、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
11、美是理念说:西方关于美的本质的一种学说。
浅析传播学中的集体无意识现象
浅析传播学中的集体无意识现象集体无意识首先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后来这一概念广泛被引用于行为学、管理学和文艺理论等,但是集体无意识在传播学领域的引用比较少见,对于传播学中集体无意识的研究也只是处于起初阶段。
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传播学中集体无意识概念的来源以及定义,然后分别从集合传播和组织传播中两方面来探讨传播学中集体无意识现象的形成过程、影响因素以及对社会的作用。
标签:传播学;集体无意识;集合传播;组织传播集体无意识是瑞士心理学家、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在20世纪初提出来的一个分析心理学的概念。
他的本意是指由遗传保留下来的人类历史经验在人类心灵上的沉积,是人类共有的一些普遍精神和自然情感。
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无数同类经验在某一种族全体成员心理上的沉淀物,它是以天性的方式存在于人性之中,后天的环境会激发这意识的出现,比如说恐惧黑暗、敬畏自然、同情弱小等天生的人类情感。
一、传播学中集体无意识的含义由于侧重点的不同,对于“集体”的定义,心理学和传播学有所区别,传播学中的“集体无意识”概念也有别于心理学上的“集体无意识”概念。
本文所讨论的“集体”的含义,是一种横向概念,是指因地理环境或者共同目标和利益诉求而集合起来的人群,它比较侧重于地理空间,如社会生活中的“人群”“组织” “大众”等表示群的概念。
这里的“集体”按其组织特点,主要可划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于事件、情感或者其他原因临时聚集起来的群体,比如,体育赛事的观众、逃荒的难民、网络围观者。
另一种是由于有共同意识、共同利益、相同信仰或者其他原因组织起来的,有一定的分工和协作的、比较稳定的社会团体,这样的团体有政党、宗教、军队、学校等。
前一种临时性的集体,被我们称为集合,后一种相对稳定的集体叫作组织。
所以本文所分析的集体无意识现象,主要是指集合传播中的集体无意识现象和组织传播中的集体无意识现象。
二、集合传播中的集体无意识现象在荣格的学说中,“意识的整个本质就是辨别、区分自我和非我、主体和客体、肯定和否定,等等。
集体无意识及其对群体行为的影响
集体无意识及其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在当今社会,个人的行为常常受到群体环境的深刻影响。
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为我们理解这种现象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集体无意识如同一种隐秘的心理驱动力,影响着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和行为方式。
本文将探讨集体无意识的概念及其在各种群体行为中的体现,从而揭示个体与群体间复杂的心理联系。
一、集体无意识的概念集体无意识是指超越个体经验,存在于所有人类心中的共同心理结构或内容。
这一概念强调了人类心理的共同性与相似性,认为每个个体都不仅是由自己的经历和情感构成,而且也受到了更广泛、更深层次文化及历史背景的影响。
荣格认为,这种无意识包含了人类共同的原型、象征和神话,这些元素构成了我们的文化表现形式与生活经验。
1.1 集体无意识的特征超个人性:集体无意识并不局限于任何个体,而是属于整个群体。
它包含了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人类经验。
文化传承:许多集体信仰和行为模式源于祖辈的传承,通过讲故事、宗教仪式等方式延续至今。
共通原型:荣格提出的一些心理原型,如“母亲”、“英雄”等,代表了人类普遍的情感与期待,这些原型会在不同文化中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
1.2 集体无意识与个人行为尽管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和思想,集体无意识依然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个人选择。
例如,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例如紧急情况或大型活动中,个体可能更加依赖于群体反应,而不是依照个人理智进行判断。
这种反应常常源于被深层次文化习惯与价值观所激励,从而形成了一种“从众”心理。
二、集体无意识对群体行为的影响集体无意识不仅影响个体日常生活中的选择,还在多个层面上塑造群体行为及社会动态。
从公司团队到民族主义,集体无意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2.1 社交媒体时代下的群体行为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交媒体已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
人们在网络上的言语和行为往往受到周围人的强烈影响。
例如,“网络暴力”现象的普遍存在,便是集体无意识对个别行为放大化的重要体现。
集体无意识的名词解释
集体无意识的名词解释在心理学领域,集体无意识是指个人心灵中与整个人类共享的普遍心理成分。
这个概念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引入,并被广泛讨论和研究。
集体无意识是个体心理中的一种非个人经验,是人类共同体验的心理结构。
1. 集体无意识的意义集体无意识是一种无形的心理力量,影响着人类的行为、思维和情感。
它超越了个人的意识,涵盖了大量的潜意识内容。
通过集体无意识,人们可以互相建立联系,共同分享和传递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集体无意识是人类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基础,也是人类共同体意识的来源。
2. 集体无意识的特征集体无意识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普遍性:集体无意识存在于每个人的潜意识中,与生俱来,不受个体意识控制。
(2) 内容共享性:集体无意识中的某些内容是所有人共享的,如原始符号、象征和意象。
(3) 文化影响:集体无意识受到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形成不同的集体心理模式和人类特征。
(4) 非人格化:集体无意识并非个人意识的扩展,它超越了个人的意识和自我。
3. 集体无意识的形成集体无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文化、社会和历史因素的共同作用。
(1) 文化传承:集体无意识通过文化的传承,被代代相传,并逐渐进入每个人的心灵深处。
(2) 社会交互:集体无意识通过社会交互和共享经验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
(3) 历史积淀:历史事件和集体记忆中的经验也影响了集体无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4. 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形式集体无意识以信仰、神话、原型、情感共鸣等不同形式呈现。
(1) 信仰系统:集体无意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形成了不同的信仰系统,如宗教信仰和哲学观念等。
(2) 神话故事:神话是集体无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在讲述一个文化或社会共同基础上,透露出深层次的心理和智慧。
(3) 原型与符号:集体无意识中存在着各种原型和符号,如母亲、圣人、英雄等,它们具有普遍意义和共通特征。
(4) 情感共鸣:集体无意识通过情感共鸣来传递和分享情感体验,使人们具有共同的情感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什么是“集体无意识”
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一)
文|申荷永
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既是荣格对弗洛伊德个体潜意识(personal unconscious)的发展,也是他自己的一种创造。
荣格用它来表示人类心灵中所包含的共同的精神遗传。
或者说,集体无意识中包含着人类进化过程中整个精神性的遗传,注入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荣格在给集体无意识下定义的时候,曾经这样说:“集体无意识是精神的一部分,它与个人无意识截然不同,因为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可以归结为个人的经验,因此不能为个人所获得。
构成个人无意识的主要是一些我们曾经意识到,但以后由于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的内容;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从来就没有出现在意识之中,因此也就从未为个人所获得过,它们的存在完全得自于遗传。
个人无意识主要是由各种情结构成的,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
”(荣格.“集体无意识的概念”.载:冯川编译.荣格文集.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83)
荣格在其自传中说,他关于集体无意识的思想,得自于1909年与弗洛伊德一起访美归来的途中所做的一个梦。
荣格曾这样陈述他的梦:
(在梦中)我身处在一所我不认识的两层楼的屋子里。
但它是“我的房子”。
我发现自己是在楼上,有点像是客厅的感觉,里面有做工精致的老式家具,墙上悬挂着一些古老的珍贵名画。
我奇怪这陌生的房屋怎么会是我的家。
不过我想:“还不错。
”于是我更想知道一楼是怎样的,便沿着楼梯走到了楼下。
在这里,一切东西都显得更加古老,我意识到房子的这一部分大概可以追溯到15或16世纪。
家具陈设似乎是中世纪式的,地面铺的是红砖。
这里的光线不足,显得阴暗一些。
我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心里想道:“唔,我实在得探究一下这整座屋子。
”我走到一道厚重的门前,用力打开了它。
在门的那边,我发现了一道通向地下室的石砌梯级。
于是我就走了下去,结果发现自己处在一个有拱顶的美丽的房间之内,而这房间则显得极为古老。
在仔细察看四周时,我发现在普通的大石块上砌有一层层的砖,而且在灰浆里也有砖头的碎块。
我一看到这个,便知道这面墙壁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
于是我的兴趣便高涨起来。
我更加仔细地观察着地板,发现它是用石片铺成的,在这些石片内我发现有一个环。
当我拉动这个环的时候,石片便抬了起来,我再次看到了一道窄窄的石级,通往地下更深处。
我沿着这些石级走了下去,最后便走进了一个在岩石里凿成的低矮的洞穴。
石洞的地面上盖有一层厚厚的灰土,灰土中散布着一些骨头和陶片,像是一种原始文化的遗物似的。
我看到两个人的头盖骨,显然也是很古老的,都有些要裂开了。
这时,我便醒了。
(关于荣格的这个梦,可参见:荣格.回忆·梦·思考:英文版.New York: Vintage Books,1965.158~160)
在往返美国访问的途中,荣格与弗洛伊德曾有几次相互分析各自的梦。
当荣格向弗洛伊德讲述这个梦的时候,弗洛伊德尤其关注那两个死人的头盖骨,以及透过这梦中的头盖骨,荣格是否具有某种希望某人永远死去的联想。
但对于荣格来说,这个梦中的房子即是一种精神大厦的象征:比如,楼上的客厅,显然就是意识或意识层面,而阴暗的楼下,可以说是无意识的第一层。
当荣格自己分析这个梦的时候,他激动地说:“(在梦中)我越深入,景象便变得越生疏和越黑暗。
在那个洞穴里,我发现的是一种原始文化的残存物,亦即我身上的原始人的那个世界,这个世界是意识所几乎无法接近和照亮的。
人的原始性精神近乎动物灵魂的生命,恰如史前时代的洞穴在为人所占有之前通常是由野兽所占据的一样。
”(关于荣
/
格的这个梦,可参见:荣格.回忆·梦·思考:英文版.New York: Vintage Books,1965.158~160)
于是,荣格有了这样一个梦,也就有了他的集体无意识的原型,当他的这一思想不断地被其临床实践所证实的时候,他也就逐渐地形成了关于集体无意识的理论。
(《向死者的七次布道》的第一页
这是荣格《向死者的七次布道》的第一页,写作于1916年,收录在他的传记《回忆·梦·思考》的附录中。
)
荣格的《向死者的七次布道》,也是他自己无意识体验的记录。
对此荣格曾有这样的介绍:
“1916年,我感觉到了要给某种东西赋予具体表现的冲动。
这一内心冲动迫着我去详细阐述并表达,比如说,斐乐蒙所可能要说的话。
这就产生出了《对死者的七次布道》及其中所使用的怪癖的语言。
”(荣格.回忆·梦·思考.刘国彬等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3)
(荣格1920年所画,对其1914年1月22日的一个梦境的描述,根据荣格自己的分析,那是在与集体无意识的碰撞中,触发了对即将爆发的世界大战的预知)
(本文节选自《分析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