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期末考试《刑法学》课程重点考试复习资料整理汇总精编.docx

合集下载

(2020年整理)电大本科期末考试《刑法学》试题及答案.doc

(2020年整理)电大本科期末考试《刑法学》试题及答案.doc

学海无涯试卷代号: 8637 座位号电大分校14-15学年度第二学期6、放火罪的主观方面是过失。

7、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按盗窃罪定罪处罚。

&串通投标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投标人和招标人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刑法学》试题题号-一- -二二三四五总分得分9、故意伤害(致死)罪,行为人在主观上表现为意伤害(既遂)和故意杀人未遂的区别在于两者的10、携带凶器抢夺的,构成抢劫罪。

11、渎职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玩忽职守渎职财产。

伤害故意,对死亡结果过失。

故故意的内容不同。

利用职务方便实施渎职行为和得分评卷人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计20分)1 、犯罪构成是指依照我国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的一切主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

犯罪构成要件包括犯罪主观方面、客观方面、主体、客体。

2、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状态。

3、行贿罪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回扣、手续费,情节严重的行为。

4、洗钱罪一般主体(单位或个人)明知是毒品、走私、黑社会性质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收益,而以各种方法掩饰、隐瞒其收益性质和来源的行为。

得分评卷人、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20分)1、犯罪具有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惩罚性。

2、我国刑法在溯及力问题上采用的是从旧兼从轻原则________ 。

3、刑法的基本原则有罪行法定原则、罪行相话应原则、—原则。

4、我国刑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诰条件的,是犯罪预备。

5、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

《※※※※少试题第!语法错误,*页(共4页)得分评卷人三、不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计18分)1、危害行为只能表现为不作为一种形式的犯罪是()。

A遗弃罪B抢劫罪C故意杀人罪D强奸罪2、下列情况不属于犯罪中止的有()。

最新电大【刑法学】期末考试答案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最新电大【刑法学】期末考试答案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三一文库()*电大考试*【刑法学】简答和论述题汇总如何理解刑法学及其研究对象? 刑法学是法学的一个重要部门,是以刑法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而刑法是关于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因此,刑法学是研究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科学。

如何理解刑法的性质?阶级性质:刑法是统治阶级根据自己得意志和利益制定得,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得工具。

法律性质:(1)刑法保护得社会关系广泛;(2)刑法的强制性最为严厉。

怎样理解我国刑法制定的实践根据?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是我国刑法制定的时间根据。

刑法的解释有哪些种类? 一按解释效力得不同可分为:1.立法解释,就是立法机关对刑法得含义所作得解释.2.司法解释,就是由司法机关对刑法得含义所作得解释.3.学理解释,就是由国家宣传机构,社会组织,教学科研单位或者专家学者从学理上对刑法含义所作得解释.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属于有权解释,有法律约束力.学理解释在法律上没有约束力,属于无权解释.二按解释得方法不同可分为:1.文理解释,就是对法律条文得字义,从文理上所作得解释.2.论理解释,就是按照立法精神,联系有关情况,从逻辑上所作得解释.论理解释可分为扩张解释和限制解释.怎样理解刑法基本原则的特征?刑法基本原则的主要特征有:1刑法基本原则必须是贯穿全部刑法规范的原则2、刑法基本原则必须体现我国刑事法制的基本性质和基本精神3刑法基本原则具有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意义。

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1)法定化,即犯罪与刑罚必须事先由法律作出明文规定,不允许法官自由擅断。

(2)实定化,即对于什么行为是犯罪和犯罪产生得具体法律后果都必须作出实体性得法律规定。

(3)明确化,即刑法条文必须文字清晰,意思确切,不得含糊其词或模棱两可。

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的含义与基本要求是什么?新刑法典第4条规定: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电大刑法学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电大刑法学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三一文库()*电大考试*刑法学(2)复习题一、名词解释:罪状:指刑法典分则罪刑式条文对具体犯罪的基本构成特征的描述。

法定刑:指刑法典分则罪刑式条文对具体犯罪所规定的适用刑罚的种类和幅度。

简单罪状:即在条文中只简单地描述具体犯罪的基本构成特征。

叙明罪状:即在条文中较为详细地描述具体犯罪的构成特征。

引证罪状:即引用刑法分则的其他条款来说明和确定某一犯罪的构成特征。

空白罪状:即未在条文中直接表明某一犯罪的构成特征,而是指出确定该罪需要参照的其他法律、法规。

危害国家安全罪:是指故意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安全的行为。

背叛国家罪:是指勾结外国,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的行为。

分裂国家罪:是组织、策划、实施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

武装叛乱暴乱罪:指组织、策划、实施武装叛乱或者武装暴乱的行为。

叛逃罪: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公务期间,擅离岗位,叛逃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的行为。

间谍罪:指参加间谍组织或者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或者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的行为。

危害公共安全罪:指故意或者过失地实施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放火罪:指故意放火焚烧公私财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爆炸罪:指故意引发或者制造爆炸,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破坏交通工具罪:指故意破坏火车汽车电车般只航空器,足以使火车,汽车,电车,般只,航空器发生倾覆,毁坏危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劫持航空器罪:指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动持航空器的行为。

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指组织、领导、参加恐怖活动组织的行为。

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指违反枪支管理规定,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的行为。

交通肇事罪: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重大责任事故罪:指工厂、矿山、林场、建筑企业或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由于不服从管理,违反规章制度,或者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

2019年电大刑法学2考试资料试题汇编附全答案(Word版可编辑)

2019年电大刑法学2考试资料试题汇编附全答案(Word版可编辑)

2019年电大<刑法学2>考试资料试题汇编附全答案(可编辑)一、选择题1.王某为报复刘某,将刘某的店铺浇上汽油点着,致使刘某被烧成重伤,店铺被烧掉大半,损失巨大。

幸扑救及时,隔壁店铺未受损失。

王某的行为构成(D.放火罪)。

2.叶某以食品原料生产号称对急重病症有特效的”药品“,销售金额达10万余元。

经检验,该”药品“根本没有药效,纯粹就是食品。

对叶某的行为应以( C.生产、销售假药罪)论处。

3.过失致人死亡罪与过失致人重伤罪的根本区别在于(C.造成的危害结果不同)4.刘某为追讨李某所欠五万余元货款,设计将李某骗至某处扣押,然后打电话给李妻,称交清十万元后放人,否则就砍掉李某一只手。

二天后,李妻交给刘某十万元,刘某遂将李某释放回家。

对于刘某的行为,应当以( A.绑架罪)论处。

5.滥用职权罪的主体通常是指(A.国家机关工作人员)6.某甲意图杀死某乙,便在某乙值守的机床内安放了炸弹,致使某乙被炸成重伤,正在运行的机床设备等被炸毁,生产活动因而遭到严重破坏。

某甲的行为构成( B.爆炸罪)。

7.某甲受过某乙的羞辱,一直意欲报复。

一天,某甲邀集某丙等十余人与某乙等六人在一酒吧内相互斗殴,结果造成某乙死亡。

对某甲的行为应当依照( C.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8.王某和张某发现赵某从银行出来时手提包内装有大量现款,遂商议行抢。

王乘赵不备从背后用双手将其拦腰抱住,张乘机将赵手中的提包抢走。

王某和张某的行为构成(A.抢劫罪 )。

9.以暴力、威胁方法抗拒缉私的,应该以(D 走私罪和妨害公务罪)处罚10.某甲将某乙所开公共汽车的刹车损坏,意图制造行车事故,使某乙受处分.汽车开出后,某乙发现刹车有故障,及时采取措施,而未造成严重后果。

对某甲应当以( C破坏交通工具罪)论处。

11.生产、销售伪劣产品,销售金额在(C.5万元)以上的,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12.吴某明知某仓库被盗案是刘某所为,但当侦查人员向其调查时,他却谎称刘某当时与自己在一起,以致公安机关将刘某的嫌疑排除,侦查工作因而受到严重影响.吴某的行为(B 构成包庇罪 )。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刑法学(2)》2023-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代号:2108)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刑法学(2)》2023-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代号:2108)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刑法学(2)» 2023-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代号:2108)一、选择题(何小题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字母填入题目括号内。

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3分,共21分)1.信用卡诈骗罪在客观方面的行为方式有()。

A.使用伪造的或者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B.使用作废的信用卡C.冒用他人信用卡D.恶意透支2.某甲受过某乙的羞辱,一直想报复某乙。

一天,某甲邀集某丙等十余人与某乙等六人在一酒吧内相互斗殴,结果造成某乙死亡。

对某甲的行为应当依照()定罪处罚。

A.寻衅滋事罪B.聚众斗殴罪C.故意杀人罪D.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3.以暴力、威胁方法抗拒缉私的,应当以()处罚。

A.走私罪B.走私罪从重C.妨害公务罪D.走私罪和妨害公务罪合并4.王某为报复上司刘某,趁刘某一人值班时在其所在店铺浇上汽油点着,致使刘某被烧成重伤,店铺被烧掉大半,损失巨大。

幸扑救及时,隔壁店铺未受损失。

王某的行为构成()。

A.故意杀人罪B.故意毁坏财物罪C.故意伤害罪和故意毁坏财物罪D.放火罪5.下列人员中,可以成为刑讯逼供罪犯罪主体的有()A.公安机关的刑侦人员B.检察机关的检察人员C.纪检机关的纪检人员D.海关的缉私人员6.某甲将吴某等人藏在集装箱内组织偷渡,过关时,为防止箱内人员出声暴露,便将预留的通气孔遮盖,结果造成吴某窒息死亡。

对于某甲的行为,应当依照()处罚。

A.故意杀人罪B.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C.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从重D.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和故意杀人罪合并7.徇私枉法罪的行为方式表现为()oA.对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不使其受追诉B.对明知是无罪的人而使之受追诉C.在刑事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D.在民事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8.与境外机构、组织、个人相勾结,组织、、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的, 应当依照分裂国家罪从重处罚。

2020年电大期末考试刑法学课程重点期末考试复习试题打印版

2020年电大期末考试刑法学课程重点期末考试复习试题打印版

电大期末考试【刑法学】课程重点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应考指南期末考试复习重点范围绪论一、刑法学的概念:P2,是研究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科学.[重点]二、刑法学的研究方法 P2—3[一般]1、根本的研究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2、具体研究方法:分析的方法、比较的方法、历史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综合研究的方法.三、刑法学的体系 P6[一般]1、刑法学的理论体系:刑法学总论刑法学各论两大部分.2、刑法学的理论体系和刑法体系的联系和区别:联系:刑法学理论体现不脱离刑法体系.区别:刑法体系是刑法典法律规范体现.[编、章、节、条、款、项].而刑法学体系是理论体系,内容上和刑法有增删,更丰富和说服力.P7第一章刑法概述一、刑法的概念和性质 P10—11[重点]1、概念:刑法就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利益,依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和应负刑事责任,并给犯罪人以何种刑罚处罚的法律.2、显著特点:1]阶级性质:即刑法是统治阶级依据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制定的,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工具;2]法律性质:即刑法保护的社会关系的广泛性和最为严厉的强制性,刑法是直接用来同犯罪作斗争的法律;刑法是仅次于宪法的国家法律.二、刑法的创制和发展 P131、中国刑法的创制:建国初、单行法、条例不完备;50—60年代毛泽东倡导搞但未成;粉碎四人帮得重视.1979、7、1经过,1980、1、1起施行.中国第一部较完备刑法.1]局部修改:1981——1995年间[P14—15],对刑法的补充修改,共13条;2]全面修订:1997年3月14日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订草案]】;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共分三个部分,计15章452条;3]进一步完善:外汇、逃汇、期货交易、恐怖活动等犯罪得补充.三、刑法的制定依据 P19 [一般]1、法律依据:宪法是中国刑法制定的法律依据.具体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立法、解释不违宪,程序合法.[P19]2、实践依据:中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四、刑法的任务 P20—21,运用刑法、打击犯罪、保卫国家安全,政治制度、财产等.处罚犯罪和保护人民的统一,保障机能和保护机能的统一.[一般]五、刑法的体系 P21[一般]1、含义、刑法条文的组成结构:2、特点P23—24,统一、科学、独创性.六、刑法的解释 P25[重点]1、刑法的解释的概念:是指对刑法规范含义的阐明.2、刑法的解释的类型:1]按解释效力划分: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学理解释;2]按解释方法划分:文理解释、论理解释、[扩张、限制].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重点]一、刑法基本原则的界定含义:是指贯穿全部刑法规范、体现中国刑事法制的基本性质和基本精神、具有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意义的准则.[重点]二、罪行法定原则 P331、含义:就是指行为之定罪处刑,以行为时法律有明文规定者为限.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无规定不处罚.2、基本要求:罪刑规范的法定化、实定化、明确化.3、功能意义:保障无辜者,犯罪者亏法权区分、公权、私权界线等.4、类型:绝对、相对罪刑法定原则[在扩大解释、类推、习惯法、溯及力、法外施刑、不定期刑等方面的差异].5、罪刑法定原则在中国的体现.罪刑刑罚法定化、类推制度、溯及力从旧兼从轻原则、法条可操作性等.意义、功能、内容、要求、含义等.三、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P381、含义: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2、基本要求:无论是追究犯罪人还是保护被害人的利益,均应贯彻适用刑法上的平等和公正.司法公正,反对特权.四、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P401、含义:是指刑罚的轻重,应当和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法当其罪.2、基本要求:刑事立法上要依据罪责相适应的原则设置体现区别对待的刑法制度和轻重有别的具体犯罪的定刑幅度;刑事司法中要纠正重定罪,轻量刑的错误倾向,实现执法和谐,平衡统一.第三章刑法的效力范围[重点]一、刑法的空间效力 P451、刑法的效力范围:是指刑法在什么时间、什么地域以及对什么人具有效力.2、世界各国刑法空间效力的概念和原则1]概念:是指刑法对地域和对人的效力.它所要解决的是国家刑事管辖权的范围问题;2]世界各国刑法空间效力的原则:属地原则、属人原则、保护原则、普遍原则;3、中国刑法属地管辖权:[属地原则]法条,第6条第一款,凡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领域[空间区域,四领、飞机、船舶]特别规定[外交特权、豁免权、港奥台例外规定,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变通补充规定,特别刑法、刑法修正案规定].中国刑法属人管辖权:法条,第7条第一款,中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应本法.但按本法规定,最高刑为三年以下徒刑的,可不追究.本条第二款,国家工作员、军人无三年限,无但书.中国刑法保护性管辖权:法条,第8条第一款,外国人在域外对中国或中国公民犯三年上之徒刑之罪的,可适本法,但按犯罪地法不受处罚的外.中国刑法普遍管辖权:法条,第9条第一款,中国参加、缔结国际条约规定之罪的中国所承担条约义务范围内行使管辖权的适本法.[有限制,引渡]中国刑法解决空间效力的原则是:以属地原则为主,兼采属人原则、保护原则、普遍原则中的合理因素.二、刑法的时间效力 P501、时间效力:是指刑法的生效时间、失效时间以及刑法的溯及问题.2、生效时间,[公布日、公布后].3、失效时间,[宣布、自然].4、刑法溯及力的含义和原则1]含义:是指刑法生效后,对于其生效以前未经审判或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适溯,不适无溯.]2]原则:从旧、从新、从新兼从轻,从旧兼从轻原则,[中国通行].第四章犯罪概念P551、概念:是指严重危害中国社会并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2、基本特点:表现在三方面: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最本质、最基本特点]、刑事的违法性、应受刑罚惩罚性.3、意义:犯罪概念是统一认定犯罪和划分罪和非罪界限的标准.具体表现在10个方面.第五章犯罪构成[重点]一、犯罪构成的概念和特点 P62。

电大刑法学考试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完整版)-中央电大专科刑法学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电大刑法学考试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完整版)-中央电大专科刑法学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三一文库()*电大考试*中央电大刑法学专科考试考点归纳总结名词解释1、犯罪:是指严重危害我国社会、触犯刑法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2、犯罪对象:是指犯罪行为所直接作用的具体人或者具体物。

3、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4、犯罪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

5、犯罪的故意:就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态度。

6、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的危害社会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7、犯罪客观方面:是指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

8、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具体犯罪构成的实行行为,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

9、犯罪既遂:是指行为人所故意实施的行为已经具备了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的犯罪完成形态。

10、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

11、犯罪目的:是指行为人希望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某种危害社会结果的心理态度,也就是犯罪结果在犯罪人主观上的表现。

12、犯罪动机:是指刺激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犯罪目的的内心冲动或者内心起因。

13、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是指刑法所规定的影响行为人刑事责任的行为人人身方面特定的资格、地位或状态。

14、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15、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危害的社会关系。

16、犯罪预备:是指行为人为实施犯罪而开始创造条件的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犯罪实行行为的犯罪停止形态。

17、犯罪集团,又称特殊共同犯罪,有组织的共同犯罪,是指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

电大《刑法(2)》期末复习资料(3).doc

电大《刑法(2)》期末复习资料(3).doc

电大《刑法(2)》期末复习资料(3): 刑法(17)5 1、什么是侮辱罪、诽谤罪?它们各自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如何认定和区分这两种犯罪?答:侮辱罪是指使用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贬低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特征: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人格和名誉权利。

2、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

3、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

4、主观方而是直接故意,并且具有贬低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的冃的。

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江散布某种足以损害他人人格、名誉的虚假事实,情节严重的行为。

特征: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人格和名誉权利。

2、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捏造并散布某种足以损害他人人格、名誉的虚假事实的行为。

3、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

4、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并且具有损害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的目的。

区别1、行为的内容不同。

诽谤罪是捏造事实损害他人人格名誉;侮辱罪则不捏造事实。

2、行为的方式不同。

诽谤罪只能以口头或者文字方式实丿施,不包括使用暴力,而且多是不当着被害人的面前进行;侮辱罪则既可以是以口头或者文字方式实施,也可以是以暴力手段实施,而且多是当着被害人的面进行。

5 2、什么是刑讯逼供罪?它有什么特征?认定本罪应当划清哪些界限?答:指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肉刑或者变相肉刑,逼取口供的行为。

特征:1、侵犯的客体是公民的人身权利和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

2、客观方面表现为使用肉刑或者变相肉刑,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逼取口供的行为。

3、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只能是司法工作人员,也就是具人侦查、检察、市判、监管职责的工作人员。

4、主观方而是直接故意,并几具有逼取口供的冃的。

界限:一、本罪与非罪的界限。

二者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情节轻重不同。

二、刑讯逼供罪与非法拘禁罪的界限。

区别在于1、犯罪对彖不同。

刑讯逼供罪侵害的对彖只能是犯罪嫌疑人与被告人;非法拘禁罪侵害的对象可以是任何公民。

2、主体不同。

刑讯逼供罪只能由司法工作人员构成;非法拘禁罪可以由任何公民构成。

最新电大【刑法学】期末考试答案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整体名词解释

最新电大【刑法学】期末考试答案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整体名词解释

三一文库()*电大考试*刑法(1)1、刑法学是研究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科学。

是法学的一个重要部门。

2、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具体地说,刑法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和应负刑事责任,并给犯罪人以何种刑罚处罚的法律。

3、广义刑法是指一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它包括刑法典、单行刑事法律和附属刑法。

4、狭义刑法是指系统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刑法典。

在我国,是指1997年3月14日全国人大八届五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5、刑法的体系是指刑法的组成和结构。

我国刑法包括总则、分则和附则三部分。

按照总则、分则、附则的次序排列。

6、刑法的解释是指对刑法规范的含义的阐明。

刑法解释对于正确适用刑法,统一刑事法制有重要意义。

7、立法解释是指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刑法规范含义所作的解释。

它包括以下3种情况:(1)在刑法中用条文对有关刑法术语所作的解释;(2)由国家立法机关在法律的起草说明或者修订说明中所作的解释:(3)刑法在适用中发生歧义,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的解释。

8、司法解释是指由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对刑法规范含义所作的解释。

有权进行司法解释的机关是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

9、学理解释是指国家宣传机构、社会组织、教学科研单位或者专家学者从学理上对刑法规范含义所作的解释。

学理解释在法律上没有约束力。

10、文理解释是指对法律条文的字义,包括单词、概念、术语,从文理上所作的解释。

11、论理解释是指按照立法精神,联系有关情况,从逻辑上对刑法规范含义所作的解释。

论理解释分为扩张解释和限制解释。

12、扩张解释是指根据立法原意,对刑法条文作超过字面意思、大于字面范围的解释。

13、限制解释是指根据立法原意,对刑法条文作窄于字面意思、缩小字面范围的解释。

14、罪刑法定原则是指,刑法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最新电大《刑法学2》期末考试答案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最新电大《刑法学2》期末考试答案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刑法分则条文通常由罪状和法定刑两部分组成。

2、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犯罪主体的最低年龄是。

3、明知是、、、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以各种方法掩饰、隐瞒其来源和性质的行为,构成洗钱罪。

4、过失伤害他人,造成他人重伤的,构成;造成他人死亡的,构成。

5、以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以绑架罪论处。

6、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或者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抢劫罪定罪处罚。

7、倒卖文物罪是指以为目的,倒卖的文物,情节严重的行为。

8、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是指对的判决、裁定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行为。

9、贪污罪是指利用,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10、徇私枉法罪只能由构成。

二、选择题(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字母填入题目括号内。

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2分,共14分)1、构成间谍罪的间谍行为有()。

A、参加间谍组织B、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C、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D、战时供给敌人武器装备、军用物资2、王某驾车时不小心将李某撞倒,李某当即失血休克。

王某怕被人发现,忙将李某拖至路边后驾车逃离。

结果李某失血过多死亡。

对于王某的行为,应当以()论处。

A、重大责任事故罪B、交通肇事罪C、过失致人死亡罪D、故意杀人罪3、信用卡诈骗罪的行为方式是()。

A、恶意透支B、使用作废的信用卡C、冒用他人的信用卡D、使用伪造的信用卡4、某甲系公安局刑警,在办理一起盗窃案件中,因犯罪嫌疑人某乙拒不供认,遂对其严刑拷打,结果造成某乙伤重死亡。

对某甲的行为应当依照()处罚。

A、刑讯逼供罪从重B、故意伤害罪从重C、故意杀人罪从重D、刑讯逼供罪和故意伤害罪合并5、脱逃罪的犯罪主体是()。

A、被劳教人员B、被告人C、罪犯D、犯罪嫌疑人6、某甲受过某乙的羞辱,一直想报复某乙。

一天,某甲邀集了某丙等十余人与某乙等六人在一酒吧内相互斗殴,结果造成某乙死亡。

电大《刑法学(2)》期末复习资料(论述).doc

电大《刑法学(2)》期末复习资料(论述).doc

电大《刑法学(2)》期末复习资料(论述)刑法学(68)一:何某、宋某系某机械厂下岗工人。

自1995年初下岗示即想迅速发财,二人见摩托车市场町闯。

于是,二人从多处购买了大量的摩托车零部件,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次品;并从朱某处以2万元买来人最“嘉陵J “建设”、“木兰”等摩托车商标标识,乂先后雇请多人组装了摩托车800余辆,分别贴上“嘉陵”、“建设”、“木兰”等商标,运往各地销售,获利近400万元。

经国家有关部门鉴定,他们组织的摩托车质量低劣,有的刹车不符合要求,有的没有内胎,有的车架悍口有问题,有的链条不能使用。

问:木案该如何处理?为什么?答:1.何某、宋某的行为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概念特征)。

2.其手段是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乂构成假冒注册商标罪,属于牵连犯,按牵连犯的处罚原则即从一重罪论处,因此,只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二、被告人王某,男,21岁,农民。

1983年11刀25 B晚8时许,來自外省的女青年张某(18 岁),路过被告人家门口,向被告人问路。

被告人以给张带路为名,将张某骗至通往一水库的路上。

在行走屮,被告人不断对张某挑逗和抠摸。

张说:“你再这样我就喊人来”,被告人说:“你大声喊也没用,附近没有人家此时张有点害怕,没再言语。

被告提出耍与张发生性关系,张哀求说:“不要这样,哪怕我叫你哥哥也行。

”被告人说:“你喊我啥也不行,反正我要和你玩一下。

"说着就要搂抱张某。

张赶紧向前走去,被告人追上,抓住张的手说:“你看前边不远处就是水库,这里路西有水渠、路东有条沟,沟底是深潭,淹死过一男一女,可怕得很。

”张闻之更加恐惧。

被告知道张某害怕了,于是将张推倒在地,用力扯张的腰带。

张口知无法抵抗,只得将裤带解开,被王某奸污。

事后张没有告发,不久被告人因盗窃被抓获,在审查中坦白交代了上述事实,经查属实。

试分析:被告人王某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什么罪?理由是什么?答:干-某的行为构成强奸罪。

(完整word版)电大刑法学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电大刑法学复习资料

刑法学名词解释1. 刑法学-是研究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科学。

2. 刑法体系—即是指刑法的组成和结构。

3. 刑法解释—是指对刑法规范含义的阐明。

4. 立法解释—是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刑法规范本身需要明确界限,或者为解决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所作出的有关刑事司法解释的原则性分歧而进行的解释。

5. 学理解释—就是由国家宣传机构、社会组织、教学科研单位或者专家学者从学理上对刑法含义所作的解释。

6. 司法解释—就是由司法机关对刑法的含义所作的解释。

7. 文理解释—就是对法律条文的字义,包括单词、概念、术语,从文理上所作的解释。

8. 论理解释—就是按照立法精神,联系有关情况,从逻辑上所作的解释。

10. 扩张解释—是根据立法愿意,对刑法条文作超过字面意思的解释。

11. 限制解释—是根据立法愿意,对刑法条文作狭于字面意思的解释。

12.罪刑法定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13.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犯多大的罪,就应承担多大的刑事责任,法院亦应判处其相应轻重的刑罚,做到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罚当其罪,罪刑相称。

14.刑法的空间效力—是指刑法对地域和对人的效力。

是国家刑事管辖权的范围问题。

刑事管辖权是国家主权的组成部分。

15.属地原则—亦称领土原则。

即以地域为标准,凡是在本国邻域内犯罪,无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有适用本国刑法。

16.属人原则—亦称国籍原则。

即以人的国籍为标准,凡是本国人犯罪无论是在本国领域内还是在本国领域外。

17.保护原则—亦称自卫原则。

即以保护本国利益为标准,凡侵害本国国家或者公民利益的,否认犯罪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也不论犯罪地在本国领域内还是在本国领域外,都有适用本国刑法。

18.普遍原则—亦称世界原则。

即以保护国家社会的共同利益为标准,凡发生国际条约所规定的侵害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犯罪,不论犯罪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也不论犯罪地在本国领域内还是本国领域外,都适用本国刑法。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刑法学(2) 》 期末题库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刑法学(2) 》 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刑法学(2) 》期末题库及答案(word版ctrl+F可快速查询)《刑法学(2) 》题库及答案一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字母填入题目括号内。

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 3 分,共21 分)1.王某驾车时不小心将李某撞至马路边沿上,李某当即失血休克。

王某怕被入发现,忙驾车逃离。

结果李某失血过多死亡。

对王莱的行为应当以( ) 论处。

A.过失致人死亡罪B.交通肇事罪C.故意杀人罪D.重大责任事故罪2.侵犯著作权罪的行为方式表现为( ) 。

A.出版他人享有专有出版权的图书B.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其文字作品、音乐、电影、电视、录像作品、计算机软件及其他作品C.未经录音录像制作者许可,复制发行其制作的录音录像D.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术作品3.过失致人死亡罪与过失致人重伤罪的根本医别在于( ) 。

A.实施的危害行为不同B 使用的手段不同C.造成的危害结果不同D.行为人的主观心理态度不同4.某甲为某车站存包处职员。

某乙存包后离去,却将手提公文箱遗忘在存包处,某甲即将该箱藏匿。

当某乙返回寻找时某甲拒不承认并拒不交出。

某甲’盼行为构成( ) 。

A.贪污罪B.盗窃罪C.职务侵占罪D.侵占罪5.某仓库被盗时,吴某正与刘某等人一起吃饭,没有作案时间。

但当侦查人员向刘某调查时,他却谎称当时吴某并未与自己在一起,以致公安机关将吴某作为重点嫌疑对象进行了长时间的调查。

,刘某的行为( ) 。

A.构成诬告陷害罪B.构成伪证罪C.构成妨害作证罪D.不构成犯罪6.构成挪用公款罪的行为有( ) 。

A.个人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B.个人挪用公款进行营利活动C.个人挪用公款进行营利活动,数额较大D.个人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7.滥用职权罪的主体通常是指( ) 。

A.国家机关工作人员B.国家土作人员C.司法工作人员D.行政执法人员二、填空题(每小题 2 分,共20 分)8.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危害的生命、健康和安全的行为。

电大刑法学复习资料

电大刑法学复习资料

刑法学(1)填空题1.根据解释的效力不同,刑法解释可以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与(学理解释)。

2.我国刑法规定的基本原则有(罪行法定原则)、(使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与(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3.享有(外交特权)与(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问题,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4.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的问题的原则是(从旧兼从轻)。

5.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作为)与(不作为)。

6.(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不负完全刑事责任;(年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完全刑事责任。

7.犯罪的故意有两种类型,即(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

8.有期徒刑的期限,为(6个月)以上(15年)以下。

9.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10.累犯分为(一般累犯)与(特别累犯)。

11.刑法学的研究对象是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

12.犯罪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危害社会行为)。

13.(同类客体)是刑法对犯罪行为进行科学分类的基本依据。

14.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15.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16.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教唆者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17.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5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

18.数罪并罚时,拘役最高不能超过(1年)。

19.王某因故意杀人罪、盗窃罪,分别被判处死刑与有期徒刑6年,判处罚金5万元。

决定执行刑罚时,应当采取(吸收原则与并科原则)。

20.犯罪行为又连续或继续状态的,追诉期限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21.按照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要求,刑罚的轻重应当及(所犯罪行)与(承担刑事责任)相适应。

22.我国刑法解决空间效力的原则是以(属地原则)为基础,兼采(熟人原则)、(保护原则)与(普遍原则)的合理因素。

2019年电大期末考试【刑法学】课程重点期末考试复习试题.doc

2019年电大期末考试【刑法学】课程重点期末考试复习试题.doc

电大期末考试【刑法学】课程重点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应考指南期末考试复习重点范围绪论一、刑法学的概念:P2,是研究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科学.[重点]二、刑法学的研究方法P2-3E通常]1、根本的研究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2、具体研究方法:分析的方法、比较的方法、历史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综合研究的方法.三、刑法学的体系P6[通常]1、刑法学的理论体系:刑法学总论刑法学各论两大部分.2、刑法学的理论体系和刑法体系的联系和区别:联系:刑法学理论体现不脱离刑法体系•区别:刑法体系是刑法典法律规范体现.[编、章、节、条、款、项]•而刑法学体系是理论体系,内容上和刑法有增删,更丰富和说服力.P7第一章刑法概述一、刑法的概念和性质P10—11[重点]1、概念:刑法就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利益,依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和应负刑事责任,并给犯罪人以何种刑罚处罚的法律.2、显著特点:1]阶级性质:即刑法是统治阶级依据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制定的,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工具;2]法律性质:即刑法保护的社会关系的广泛性和最为严厉的强制性,刑法是直接用来同犯罪作斗争的法律;刑法是仅次于宪法的国家法律.二、刑法的创制和发展P131、中国刑法的创制:建国初、单行法、条例不完备;50—60年代毛泽东倡导搞但未成;粉碎四人帮得重视.1979、7、1通过,1980、1、1起施行•中国第一部较完备刑法.1]局部修改:1981——1995年间[P14—15],对刑法的补充修改,共13 条;2]全面修订:1997年3月14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订草案]];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共分三个部分,计15章452条;3]进一步完善:外汇、逃汇、期货交易、恐怖活动等犯罪得补充.三、刑法的制定依据P19 [通常]1、法律依据:宪法是中国刑法制定的法律依据•具体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立法、解释不违宪,程序合法.[P19]2、实践依据:中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四、刑法的任务P20-21,运用刑法、打击犯罪、保卫国家安全,政治制度、财产等•处罚犯罪和保护人民的统一,保障机能和保护机能的统%1.[通常]五、刑法的体系P21 [通常]1、含义、刑法条文的组成结构:2、特点P23—24,统一、科学、独创性.六、刑法的解释P25[重点]1、刑法的解释的概念:是指对刑法规范含义的阐明•2、刑法的解释的类型:1]按解释效力划分: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学理解释;2]按解释方法划分:文理解释、论理解释、[扩张、限制].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重点]一、刑法基本原则的界定含义:是指贯穿全部刑法规范、体现中国刑事法制的基本性质和基本精神、具有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意义的准则.[重点]二、罪行法定原则P331、含义:就是指行为之定罪处刑,以行为时法律有明文规定者为限•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无规定不处罚.2、基本要求:罪刑规范的法定化、实定化、明确化.3、功能意义:保障无辜者,犯罪者亏法权区分、公权、私权界线等.4、类型:绝对、相对罪刑法定原则[在扩大解释、类推、习惯法、溯及力、法外施刑、不定期刑等方面的差异].5、罪刑法定原则在中国的体现.罪刑刑罚法定化、类推制度、溯及力从旧兼从轻原则、法条可操作性等•意义、功能、内容、要求、含义等.三、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P381、含义: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厶基本要求:无论是追究犯罪人还是保护被害人的利益,均应贯彻适用刑法上的平等和公正•司法公正,反对特权.四、罪责刑相适应原则P401、含义:是指刑罚的轻重,应当和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法当其罪.2、基本要求:刑事立法上要依据罪责相适应的原则设置体现区别对待的刑法制度和轻重有别的具体犯罪的定刑幅度;刑事司法中要纠正重定罪, 轻量刑的错误倾向,实现执法和谐,平衡统一.第三章刑法的效力范围[重点]一、刑法的空间效力P451、刑法的效力范围:是指刑法在什么时间、什么地域以及对什么人具有效力.2、世界各国刑法空间效力的概念和原则1]概念:是指刑法对地域和对人的效力•它所要解决的是国家刑事管辖权的范围问题;2]世界各国刑法空间效力的原则:属地原则、属人原则、保护原则、普遍原则;3、中国刑法属地管辖权:[属地原则]法条,第6条第一款,凡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领域[空间区域,四领、飞机、船舶]特别规定[外交特权、豁免权、港奥台例外规定,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变通补充规定,特别刑法、刑法修正案规定].中国刑法属人管辖权:法条,第7条第一款,中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应本法.但按本法规定,最高刑为三年以下徒刑的,可不追究•本条第二款,国家工作员、军人无三年限,无但书.中国刑法保护性管辖权:法条,第8条第一款,外国人在域外对中国或中国公民犯三年上之徒刑之罪的,可适本法,但按犯罪地法不受处罚的外.中国刑法普遍管辖权:法条,第9条第一款,中国参加、缔结国际条约规定之罪的中国所承担条约义务范围内行使管辖权的适本法.[有限制,引渡]中国刑法解决空间效力的原则是:以属地原则为主,兼采属人原则、保护原则、普遍原则中的合理因素.二、刑法的时间效力P501、时间效力:是指刑法的生效时间、失效时间以及刑法的溯及问题.2、生效时间,[公布日、公布后].3、失效时间,[宣布、自然].4、刑法溯及力的含义和原则1]含义:是指刑法生效后,对于其生效以前未经审判或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适溯,不适无溯.]2]原则:从旧、从新、从新兼从轻,从旧兼从轻原则,[中国通行].第四章犯罪概念P551、概念:是指严重危害中国社会并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2、基本特点:表现在三方面: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最本质、最基本特点]、刑事的违法性、应受刑罚惩罚性.3、意义:犯罪概念是统一认定犯罪和划分罪和非罪界限的标准•具体表现在10个方面.第五章犯罪构成[重点]一、犯罪构成的概念和特点P621、概念:是指刑法规定的、决定的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具备的一切主客观要件的总和.2、特点:[三个方面]是一系列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是为行为社会危害性的法律标志;是由刑法加于规定的.二、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P651、犯罪客体:指中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2、犯罪客观方面:指刑法所规定的说明行为对某种客体造成侵害客观事实特点•犯罪行为客观外在表现.3、犯罪主体: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并且依法应承担刑事责任的人.4、犯罪主观方面:指犯罪主体对其所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三、犯罪构成的意义:犯罪构成对于正确区分罪和非罪,区分此罪和彼罪以及正确裁量刑罚,均具有重要意义•确定犯罪性质[如盗窃电缆,仓库中、通信中、供电中]第六章犯罪客体[重点]一、犯罪客体的概念:指中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二、犯罪客体的种类P701、通常客体:中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关系的整体;2、同类客体:某一犯罪行为所共同危害的中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是刑法对犯罪进行科学分类依据.3、直接客体:某一犯罪行为所直接危害的中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人身、民主权利:人身权民主权权等通常客体同类三、犯罪客体和犯罪对象P72生命健康权张三、李四选举、信仰、通信、自由直接即中国刑法所保护的某种具体的社会关系.4、单一客体[一种行为、一种关系]和复杂客体:P72[两上以上具体社会关系•抢劫犯罪[财产权、人身权]5、各类客体间的关系.1、犯罪对象的概念:是指犯罪行为所直接作用的具体人或具体事物.[人或物]2、犯罪客体和犯罪对象的联系和区别:联系,犯罪对象是具体社会关系[客体]物质表现或参加者•区别:犯罪客体决定犯罪的性质,犯罪对象未必;犯罪客体是任何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犯罪对象则不然,它仅仅是某些犯罪的必要要件;任何犯罪都会使犯罪客体受到危害,而犯罪对象则不一定受到损害;犯罪客体是犯罪分类的基础,犯罪对象则不是.如,盗窃电视机,客体财产权受侵害,但对象、电视机未损,偷越国境罪,游行示威罪,无对象.第七章犯罪客观方面[除第五点外是重点]一、犯罪客观方面概述P76概念:是指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包含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因果关系以及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等.二、危害行为P781、危害行为的含义:是指表现人的意志或意识并且对社会有害的行为, 是一切犯罪构成必备要件.2、有犯意,思想犯,未实施行为不罪,但语言煽动、教唆等行为可成立犯罪.3、人在睡梦中精神错乱状态下,不可抗力[紧急避险]身体受强制的合法行为等[搏斗中损贵重物品]不罪,但行为人受到强制,本人意志能够支配的情况下则应定罪.4、基本表现形式:作为、不作为.1]作为:是指犯罪人用积极的行为所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即刑法禁止做而去做的情况;2]不作为:是指犯罪人有义务实施并且能够实施某种积极的行为而未实施的行为,即应该做也能够做而未做的情况. 义务:法律规定特定义务;[扶养义务]职、业务上、履义;[医生、护土、消防,铁路扳道工,保育员、锅炉工]先行行为义务.[成年人带未成年人游泳,汽车驾驶员撞人后];3]不要把作为和不作为同故意和过失相混淆•如故意杀人过失致死均可作为,不作为构成.案例:教师带小学生外出游玩,教师有义务保护小学生的安全.三、危害结果P831、含义:危害结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广义的危害结果:是指由被告人的危害行为所引起的一切对社会的损害.2]狭义的危害结果:是指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通常也就是对直接客体所造成的损害,是构成犯罪的主要依据之一.举例:甲诈骗个体户乙大量钱财,乙因此自杀身亡,广义结果,诈骗钱财、自杀身亡•[间接]狭义、诈骗钱财,构成犯罪要件的结果•[直接]2、危害犯罪结果和既遂的关系:有的犯罪应有危害结果定罪,有的则不然,如举动犯、诲辱诽谤、行为犯、危险犯,传授犯罪方法等罪,实施行为即既遂无需结果定罪.3、中国对危害结果的规定及其意义:不同的危害结果对于划分罪和非罪、既遂和未遂以及适用不同幅度的法定刑等有着不同的意义.四、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P861、因果关系概念:现象和现象间、引起和被引起的联系.2、因果关系的特点.1]因果关系的客观性;2]相对性;3]时间序列性;4]条件性;5]复杂性;[一因多果,一果多因];6]因果关系的必定联系和偶然联系问题;7]不作为犯罪的因果关系问题;8]刑法因果关系和刑事责任的联系和区别.五、犯罪的其他客观要件P90[通常]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对定罪量刑的意义•如[禁渔期、禁猎期、禁用工具[暴力干涉婚姻自由,贪污盗窃救灾款物等].第八章犯罪主体[除第四点外全重要]一、犯罪主体概念P93概念: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二、刑事责任能力、刑事责任年龄.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辩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内容]•刑事责任年龄指法律规定的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三、中国刑法关于刑事责任能力、刑法责任年龄的规定:1、完全不负刑事责任能力、年龄阶段:不满14周岁的人.2、相对负刑事责任能力、年龄阶段:已满14岁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17条第二款]主要对杀人、强奸、爆炸等8种暴力犯罪负刑责•故伤致重、抢劫、放火、投毒.3、完全负刑责、能力、年龄阶段:已满16周岁人.[第17条第一款]4、未成年[14—18周岁]犯罪案处理•应从轻或减轻处.5、刑法:第18条,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能够从轻或减轻处罪.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责任.第19条,生理方面缺陷,盲、聋、哑人犯罪,能够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四、单位犯罪[通常]1、第30条,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2、第31条,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本法分则和其他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第九章犯罪主观方面一、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的危害社会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包含罪过[即犯罪故意或犯罪过失]以及犯罪目的、犯罪动机等因素.二、犯罪故意P1161、概念: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态度.2、构成要素:认识因素、[明知自己行为有危害结果]意志因素,希望[积极追求],放任[不希望、不追求].3、类型:直接故意[希望结果发生]和间接故意[放任结果发生]案例:某甲为杀其妻乙,在妻盛饭的碗内投毒,同时预见妻可能将饭给小朋友吃而祸及小朋友,但杀妻心切就抱着放任小朋友被毒死的心理态度,结果母子均中毒死亡,某甲构成杀妻的直接故意,杀子间接故意.三、犯罪的过失P1231、概念: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2、类型:疏忽大意过失[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过于自信过失[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四、直、间接故意的区别[表一]案例:司机某甲夜晚行车疏忽大意将乙撞重伤,甲为了脱逃,将昏迷的伤者拖到小树林中,后因流血过多死亡,此案律师辩护中称某甲已预见某乙有死亡结果出现,把他拖到小树林可能有人施救,而不一定死亡,因此认识因素属已预见能够避免的情况•所以死亡发生应属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 但应为间接故意.七、意外事件P1281、概念: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2、不能预见意外事件和疏忽大意过失的区别,能预见、未预见.八、犯罪目的和动机P129E通常]1、犯罪的目的:在一定动机的推动下实施某种行为达到某种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2、犯罪的动机:是指导推动人的行为去追求某种目的内在动力和内心起因.九、刑法上的认识错误P1321、概念: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性质、后果和有关的事实情况错误的认识.2、认识错误的类型1]法律认识错误:A、假想的犯罪.氏假想的不犯罪.C、行为人对自己的罪名和罪行轻重的误解2]事实认识错误A客体的错误.[伤害执法中的警察,不伤害罪应为防碍执行公务罪]氏对象的错误.[人二兽、甲=乙]C、行为实际性质的错误•[假想防卫]D、工具的错误•[白糖、砒霜、坏枪等]E、因果关系的错误•误为已达结果,结果它因行为出现预见目标以外结果,[故意伤害致死,共犯过限]•二行为中,何为致害结果的错误,[扼昏人后再抛河中或上吊,何行为致死•]第十章排除犯罪性的行为一、概念:P13&指在形式上符合某种犯罪构成的要件,而实质不具备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而不构成犯罪的行为.二、正当防卫P1391、概念: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所实施的不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行为.2、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P1411]起因条件[存在现实不法侵害,假想防卫,不仅限犯罪行为];2]时间条件[不法侵害已经开始并未结束的进行状态•防卫不适时、事前、事后防卫];3]对象条件[只能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不针对动物、对无刑事责任能人,可防但限制];4]主观条件[出于保护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的防卫意图•防卫挑逗,互相斗殴,黑吃黑行为等];5]限度条件[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防卫过当].3、防卫过当及其刑事责任: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为防卫过当•应负刑责,应减免处.4、特别防卫权:第20条第3款规定,对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等可行使特别防卫权•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三、紧急避险P1481、紧急避险的概念和特点1]概念、刑法21条第1款: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个较小的合法利益的行为;2]特点[2个][A]对合法利益有一定损害,但从整体利益保全了更大合法权益.[引紧急避险无故意过失心理态度.案例和思考:A、追捕的犯罪人闯入他人住宅里隐藏是否属于紧急避险?氏公民为了躲避抢劫犯的侵害而闯入他人住宅里隐藏是否属于紧急避险?厶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1]起因条件[存在危险•否则为假想避险]•大自然、动物、人为、生理疾病[饥、自取物];2]时间条件[危险正在发生];3]对象条件[针对第三者合法权益];4]限制条件[迫不得已];5]主观条件[保护合法权益];6]限度条件[不能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避险过当].3、怎样衡量合法权益的大小.人身权大于财产权,人身权中生命最高权,公共利益高于个人利益.4、负有职务,业务上特定义务的人不适用紧急避险.[军人、机组人员、船长、大副、医生、护土面对细菌传染等]6、避险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四、其他排除犯罪性的行为P152E通常]1、履行职务的行为.[身份、依据、范围、程序]2、从事业务的行为.[经批准,能力,医疗中境外身体器官移植].3、执行命令的行为.[下级执行上级命令].4、经权利人同意的行为.[同意自己的权利受损,但必是有益社会意图, 符合法律道德规范,巨额骗保、安乐死,帮助自杀等]•[复习指导P61, 7周XXX,男,43 岁]第十一章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重点]一、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的概述P1571、概念:是指故意犯罪在其发生、发展和完成犯罪的过程及其阶段中因主观原因而停止下来的各种犯罪状态•它仅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中•间接故意过失无此形态.2、种类:犯罪既遂形态[完成形态]犯罪的预备、未遂、中止[未完成形态]3、特点:因主观原因而停止•各形态不能相互转化,一行为不能同时具备两种以上形态.二、犯罪既遂概念P161,是指行为人实施的故意犯罪行为具备了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的犯罪完成形态.三、犯罪既遂的类型:P1621、结果犯.[行为但必应有结果•杀人、抢劫、诈骗等]2、行为犯.[完成法定犯罪行为即既遂•强奸、脱逃、偷越国境、投敌叛变等].3、危险犯.如:刑法114、116、117、118条,放火、决水、爆炸、毁坏,倾履、交通工具、轨道桥梁、机场、电力设施等危险状态即既遂.4、举动犯、即时犯、举动着手实行即既遂.参加恐怖组、黑社会组织等•煽动、分裂国家、教唆罪等.四、犯罪预备P1641、概念:是指行为人为实施犯罪而开始创造条件的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着手犯罪的实行行为的犯罪停止形态.2、特点:1]犯罪预备的客观特点: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犯罪的预备行为而尚未着手犯罪的实行行为;2]罪预备的主观特点:行为人进行犯罪预备活动的意图和目的是为了顺利着手实施和完成犯罪,而其犯罪在实行行为尚未着手时停止下来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3、预备犯的处罚原则:对预备犯,能够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五、犯罪未遂P1671、未遂的概念: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具体犯罪构成的实行行为,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2、未遂的特点:1]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这是犯罪未遂和犯罪预备的重要区别];2]犯罪未完成而停止下来[这是犯罪未遂和犯罪既遂的区别];3]犯罪停止在未完成形态是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这是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的根本区别].思考和案例:甲用枪击中乙[用枪报复乙]1的要害部位后离去,乙后经他人相救而未死.甲是故意杀人罪的未遂不是故意伤害罪的未遂?3、犯罪未遂的类型P169,未实行终了未遂[偷盗被抓],实终未遂[故意杀人致重伤,已投毒未食或被救],能犯未遂[行为实际可能]•不能犯未遂[砒霜、尸体,男当女对象]4、未遂犯的处罚原则:对于未遂犯,能够比照既遂犯从轻或减轻处罚.六、犯罪中止P171,23条第二款.1、犯罪中止的概念: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2、犯罪中止的类型和特点.1]类型: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2]特点:时空性、自动性、彻底性、[有效性].思考和案例:A、投毒后又救中毒者......B>小偷入屋行窃时听到外面有动静而逃走.3、中止犯的处罚原则:24条第二款,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第十二章共同犯罪[重点]一、共同犯罪的概念和成立条件P175。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刑法学(1)》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刑法学(1)》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刑法学(1)》期末题库及答案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

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刑法学(1)》题库及答案一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

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字母填入题目括号内。

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3分,共24分)1.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 )。

A.罪刑法定原则B.罪责刑相适应原则C.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D.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2.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在于它是( )。

A.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B.违反法律的行为C.触犯刑律的行为 D.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3.某甲已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当其犯( )时,应当负刑事责任。

A.盗窃罪 B.敲诈勒索罪C.放火罪 D.抢劫罪4.避险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 )处罚。

A.减轻或者免除 B.免除或者减轻C.酌情减轻或者免除 D.酌情免除或者减轻5.我国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 )处罚。

A.从轻或者减轻 B.从轻、减轻或者免除c.减轻 D.从轻6.某甲抢劫杀人的行为触犯了两个刑法条文、两个罪名,实际上只构成抢劫罪一个罪。

这种情况在刑法理论上称为( )。

A.想象竞合犯 B.法规竞合C结合犯 D.吸收犯7.根据刑法规定,对于审判时已满75周岁的人(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不适用死刑;对于( )也不适用死刑。

A.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 &审判时不满18周岁的人C犯罪时怀孕的妇女 D.审判时怀孕的妇女8.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最低为( )。

A.三个月&六个月C.-年 D.二年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9.刑法就是规定犯罪、和的法律。

10.根据属人原则,我国的和在我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不论该罪的法定最高刑是否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均适用我国刑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度最新广播电视大学(电大)期末考试《刑法学》课程重点考试复习资料整理汇总精编名词解释1.刑法学■是硏究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科学。

2.刑法体系一即是指刑法的组成结构。

3・刑法解释一是指对刑法规范含义的阐明。

4.立法解释一是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刑法规范本身需要明确界限,或者为解决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所作出的有关刑事司法解释的原则性分歧而进行的解释。

5.学理解释一就是由国家宣传机构、社会组织、教学科研单位或者专家学者从学理上对刑法含义所作的解释。

6.司法解释一就是由司法机关对刑法的含义所作的解释。

7.文理解释一就是对法律条文的字义,包括单词、概念、术语,从文理上所作的解释。

8・论理解释一就是按照立法精神,联系有关情况,从逻辑上所作的解释。

10.扩张解释一是根据立法愿意,对刑法条文作超过字面意思的解释。

11.限制解释一是根据立法愿意,对刑法条文作狭于字面意思的解释。

12.罪刑法定原则一"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O13•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一犯多大的罪,就应承担多大的刑事责任, 法院亦应判处其相应轻重的刑罚,做到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罚当其罪,罪刑相称。

14•刑法的空间效力一是指刑法对地域和对人的效力。

是国家刑事管辖权的范围问题。

刑事管辖权是国家主权的组成部分。

15.属地原则一亦称领土原则。

即以地域为标准,凡是在本国邻域内犯罪,无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有适用本国刑法。

16•属人原则一亦称国籍原则。

即以人的国籍为标准,凡是本国人犯罪无论是在本国领域内还是在本国领域外。

17.保护原则一亦称自卫原则。

即以保护本国利益为标准,凡侵害本国国家或者公民利益的,否认犯罪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也不论犯罪地在本国领域内还是在本国领域外,都有适用本国刑法。

18•普遍原则一亦称世界原则。

即以保护国家社会的共同利益为标准,凡发生国际条约所规定的侵害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犯罪,不论犯罪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也不论犯罪地在本国领域内还是本国领域外,者E 适用本国刑法。

19・刑法溯及力一B指刑法生效后,对天其生效以前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是五湖四海适用的问题。

20 •从旧原则一即按照行为时的旧法处理,新法没有溯及力。

21.从新原则一即按照新法处理,新法有溯及力。

22.从新兼从轻原则_即新法原则上有溯及力,但旧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则按照旧法处理。

23.从旧兼从轻原则一即新法原则上没有溯及力,但新法不认为是24.犯罪一^指仅从犯罪的本质的特征上给犯罪下定义,而不涉及犯罪的特征。

25.犯罪构成一是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26.犯罪客体一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危害的社会关系。

27.一般客体一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下社会关系的整体。

28.同类客体一是指某一类犯罪行为所共同危害的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

29.直接客体一是指某一犯罪行为所直接危害的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某种具体的社会关系。

30.犯罪对象一B指犯罪行为所直接作用的具体人或者具体物。

31.犯罪客观方面一《指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

32.危害行为一S指表现人的意志或意识并且对社会有害的行为。

33.作为一是指犯罪人用积极的行为所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即刑法禁止做而去做的情况。

34.不作为一是指犯罪人有义务实施并且能够实施某种积极的行为而未实施的行为,即应该做也能够做而未做的情况。

35.危害结果一是指由被告人的危害行为所引起的一切对社会的损害,它包括危害行为的直接结果和间接结果,属于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和不属于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

36.犯罪主体一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37•刑事责任能力一S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38•刑事责任年龄一是指法律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

39•犯罪主体的特殊一是指刑法所规定的影响行为人刑事责任的行为人人身方面特定的资格、地位或状态。

40.单位犯罪一是指由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41.犯罪主观方面一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的危害社会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42.犯罪的故意一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态度。

43.直接故意一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改期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44•间接故意一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45.犯罪的过失一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

46.过于自信的过失一是指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47.疏忽大意的过失一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有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48.意外事件一行为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行为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认为是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则按照新法处理。

罪。

49,犯罪目的一«指行为人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某种危害社会结果的心理态度,也就是犯罪结果在犯罪人主观上的表现。

50•犯罪动机一是指刺激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犯罪目的的内心冲动或者内心起因。

51.正当防卫一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所实施的不明显超过必要限的损害行为。

52•假想防卫一是由于行为人对事实的认识错误所致,因而对假想防卫的处理,应依照对事实的认识错误的处理原则进行。

53.防卫过当一是指在实行防卫过当过程中,违反正当的限度条件, 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给不法侵害人和造成重大损害,因而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

54.特别防卫一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的。

55.紧急避险一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下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个较小的合法官权益的行为。

56.避险过当一«指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危害的行为。

57・故意犯罪停止形态一是指故意犯罪在其发生、发展和完成犯罪的过程及阶段中,因主客观原因而停止下来的各种犯罪状态。

58犯罪既遂一是指行为人所故意实施的行为已经具备了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59.犯罪预备一是指行为人为实施犯罪而开始创造条件的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犯罪实行行为的犯罪停止形态。

60•犯罪未遂一S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具体犯罪构成的实行行为,由于其他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

61.犯罪中止一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

62.共同犯罪一B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63.主犯:是指组织、磅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64.从犯一是指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犯罪分子。

65.胁从犯一是指被胁迫参加共同犯罪的犯罪分子。

66•教唆犯一是指故意唆使他人犯罪的犯罪分子。

67.首要分子一是聚众犯罪的聚首,是犯罪的组织者、策划者和指挥者。

68.想象竞合犯一是指行为人基于一个犯罪意图所支配的数个不同的罪过,实施一个危害行为,而触犯两个以上异种罪名的犯罪形态。

69.结果加重犯一是指实施基本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由于发生了刑法规定的基本犯罪构成要件以外的重结果,刑法对其规定加重法定刑的犯罪形态。

70.连续犯一^指行为人基于数个同一的犯罪故意,连续多次实施数个性质相同的犯罪行为,触犯同一罪名的犯罪形态。

71.继续犯一是指犯罪行为自着手实行之时直至其构成既遂、且通常在既遂之后至犯罪行为终了的一定时间内,该犯罪行为及某所引起的不法状态同时处于持续过程中的犯罪形态。

72•理B■^旨行为人实施某种犯罪,而N去行为或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的犯罪形态。

73.吸收犯一是指行为人实施数个扌暉行为,因其所符合的犯罪构成之间具有特定的依附关系,从而导致其中一个不具有独立性的犯罪,被另一个具有独立性的犯罪所吸收,对行为人仅以吸收之罪置之不论的犯罪形态。

74.刑事责任一是依照刑事法律的规定,犯罪人应当承受而国家司法机关也强制犯罪有接受的否定评价和制裁标准。

75•刑罚一是刑法中明文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人所适用的限度或剥夺其某种权益的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方法。

76.刑罚目的一^扌旨国家制定刑罚、适用刑罚和执行刑事罚所预期达到的效果。

77.特殊预防一就是通过刑罚适用预防犯罪分子重新》暉。

78. 一般预防一就是通过对犯罪分子适用刑事罚,警戒社会上下不稳定分子,防止他们走上犯罪道路。

79圭刑一就是对犯罪分子适用的主要刑事罚方法。

80 •管制一它是指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但限制其一定自由,由公安机关予以执行的刑事罚方法。

81.担役一是短期剥夺犯罪分子的自由,就近执行并实行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

82.有期徒刑一S剥夺犯罪分子一定期限的人身自由,并强制其他进行劳动并接受教育改造的刑事罚方法。

83•无期徒刑一是剥夺犯罪分子的终身自由,强制其参加劳动并接受教育改造的方法。

84.死刑一也称生命刑,即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事罚方法。

85・附加刑一也称从刑事,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事罚方法。

86.罚金一S人民法院判处犯罪分子或者犯罪单位向国家缴纳一定金坯刑瞬5去,属J财产刑。

87。

剥夺政治权利一》剥夺》0罪分子参加国家管理与政治活动权利的刑事罚方法。

88 .跚沪■滙指将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的一部或全部强制无偿地收归国有的刑罚方法。

89。

驱逐出境一ft指强迫犯罪的外国人离开中国国境的刑事罚方法,它是一种专门适用于犯罪的外国人的特殊的附加适用。

90 .刑罚裁量一又称量刑,是指人民法院依据刑事法律,在认定行为人构成犯罪的基础上,确定对犯罪人是否判处刑事罚,判处何种刑罚以及判处多重的刑罚,并决定所判别刑事罚是否立即执行的刑事司法活动。

91.刑罚裁量情节一又称量刑事情节,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裁量刑事罚时应当考虑的、据以决定量刑事轻重或者免除刑罚处罚的各种情况。

92.法定情节一是指刑法明文规定的在量刑事时应当予以考虑的情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