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广场发展的脉络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教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十一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教案➊教学目标一、理清资本主义国家和中国城市化演进的发展脉络二、知道人们居住条件改善的表现,理解居住条件改善的原因和意义三、了解发达国家和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表现及其原因和影响四、了解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➋教学重难点一、本课重点: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和问题二、本课难点:城市化的成因及影响➌教学过程设计一、城市化的演进1、近代以来城市化原因(1)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向城市集中(2)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为其提供了劳动力与市场,也要求城市设施服务与用地相应升级2、西方国家的城市化(1)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初步城市化阶段①工业革命前,英国等西方国家城市化缓慢发展②工业革命时期是英国人口流动最稳定、规模最大的时期③19世纪中叶,英国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城市化的国家注:英国近代城市化特点(仅作了解)A、城市化开始早,并带有自发性、盲目性和不平衡性B、城市化规模大、速度快C、城市间职能分工明确,产生了专业性城市(2)第二次工业革命至二战时期:快速城市化阶段①机械化生产彻底代替了手工生产,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加快了城市化步伐②大批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形成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村镇向城镇发展,城镇向城市化发展(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城市郊区化阶段①二战后,西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高铁和公路),居民汽车拥有量增加②人们能远离城市中心区,为城市人口郊区化和产业郊区化创造了条件3、中国的城市化(1)近代时期:起步阶段①鸦片战争后中国沿海城市上海、天津、广州等成为通商口岸,逐渐发展起资本主义工商业②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发展壮大,吸引了大量乡村人口进城,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2)新中国时期:发展新阶段①新中国成立初期伴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建设展开,城市化进程稳定发展(城镇人口比例约20%)②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化进程加快③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迅猛发展(2011年城镇人口比例超过50%)4、城市化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二、城市居住条件的改善1、建筑技术的革新(1)19世纪50年代,美国人发明了电梯并在楼房住宅中普及,使人们生活更加便捷(2)19世纪70年代,比利时人首次使用钢筋混凝土技术建设楼房住宅(3)20世纪以来,集中供暖和制冷得到推广,私人卫生间2、市民生活更加便利与丰富(1)二战后城市社区功能增加(慈善救济→教育、医疗、服务、娱乐、绿化)(2)二战后公共设施与消费娱乐场所增多,城市绿化面积增大注:主要有购物中心、体育场馆、公园、广场、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仅作了解)三、城市基建设施的发展1、西方国家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动)(1)19世纪以来居民住宅设施建设不断完善①钢铁管道用于水网建设,自来水与排水系统逐渐普及到百姓家中②煤气灯、电灯相继出现,为居民提供照明,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③电报、电话逐渐普及,便利了人们的通信联系(2)20世纪以来城市交通设施建设不断发展①19世纪末第一条地铁线在伦敦问世②柏林、纽约开始将铁路高架桥纳入交通网络③电车、汽车、自行车得到普及④城市交通呈现多样化、立体化趋势,便利了人们出行2、中国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1)近代时期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以上海为代表)②但当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依然有限,且很不平衡(2)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①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进②自来水、天然气等通到家家户户,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逐步标准化和环保化(仅作了解)③城市道路四通八达,公交、电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普及(仅作了解)四、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1、废气污染(1)城市化早期,城市集中了大量工厂,林立的烟囱将烟尘不断排放到大气中(2)随着私人汽车普及,城市中又出现了汽车尾气污染2、废水污染:城市化早期,由于工厂沿河而建,又没有污水处理设施,从而产生废水污染3、交通拥堵:私人汽车普及,使交通拥堵成为各大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注:私人汽车普及原因(仅作了解)(1)采用标准流水线生产,汽车造价成本降低(2)随着城市化发展,居住区与工作区分隔;为解决远距离出行,人们越来越依赖汽车4、贫富分化(1)工业化、城市化带来了巨额财富,但大部分财富聚集于少数资本家,工人阶级生活贫困(2)19世纪,城市中的工人住房条件恶劣,缺乏基本生活设施和干净水源(仅作了解)5、社会问题日益突出(犯罪率上升、失业者增加)补充知识: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经历了发达国家曾经出现的一系列问题➍当堂练习1. 19世纪上半叶,英国住房压力巨大。
中国古代都城中轴线发展
1北京城市轴线的演变和发展1.1第一阶段——元、明、清时期(1206—1911年)北京城市轴线的形成北京的城市轴线基本成型于元大都的建设时期。
元大都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南起丽正门,穿过皇城灵星门,宫城的崇天门、后载门,经万宁桥(又称海子桥今地安门桥),直达大天寿万宁宫的中心阁[2],这就是北京中轴线的雏形。
在这条轴线上及两侧,布置着内中书省、宫城、也里可滋十字寺、大天寿万宁、中心阁等一些核心功能区。
明代永乐年间迁都北京,毁去元大都宫室,却保留了包括城市轴线在内的城市格局,改建过程中,先将中心阁改建为鼓楼,作为城市轴线的终点,扩建外罗城时,亦通过永定门的改造,确定了中轴线的南起点。
从外城南门永定门直至钟鼓楼构成长达八公里的中轴线,经过笔直的街道,九重门阙直达三大殿,并延伸到景山和钟鼓楼。
在中轴线两侧,分别布置着天坛和先农坛、衙门和官署、“T型广场”和千步廊、太庙和社稷坛、宫城、景山、钟鼓楼。
明代中轴线除了继承元代的思想之后,最主要的就是它建了景山,原来的中轴线上景山位置上有圆形建筑,上面没有山。
景山是挖湖堆出来的山,其巧妙之处在于,使景山成为中轴线上的全城制高点,增加了城市景观,也丰富了城市轴线的内容。
中轴线的末端是钟鼓楼,钟鼓楼的作用和皇城不一样,它是给老百姓报时的,是为民服务的,这体现了一个重大的变化。
1.2第二阶段——民国时期(1912—1949年)北京城市轴线的演变自明中叶北京大规模添建直至民国,北京的城市轴线格局未有大的变化。
古代北京的中轴线上是皇家的建筑,所有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政治性、宗教性建筑都是在中轴线两侧对称布局。
民国以来,由于皇家禁区的整修开放,大规模改造和拆除城墙、增辟城门,中轴线两侧建筑的皇权意义淡化并最终消失,代之而起的是这些封建禁地成为市民化的公共空间,皇权空间轴线转变为单纯体现北京旧城风貌的空间轴线[3]。
1.3第三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1949年至今)北京城市轴线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来,虽然景山以北和前门以南段轴线在城市建设中逐渐模糊,但与此同时建设的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及毛主席纪念堂却进一步强化了原有的中段轴线,使原先封闭的轴线具有了开敞特性,生长出一种新的空间特点。
公共环境设施的发展历史及其趋势
拥有7 4年历史的法国照相公司PHOTOMATON近日宣布该公司所属的自 动照相亭将安装与因特网接头设备.使前去照相的顾客或者非顾客, 都能免费发出录像邮件和电子邮件。安装这些因特网免费接头,使人 们能够随时与合作联网单位,例如与巴黎公共交通公司、商业中心、 当地问事处等机构进行联网咨询,它还能够向人们提供因特网电子邮 件的网址。肚子饿了不需要上餐馆了,也不用长时间下厨了,弗勒里· 米雄(PLEURYMI—CHON)农业食品企业,开发了一种叫熟食自动贩卖机 ,这种熟食自动贩卖机可以使人们在几分钟之内拥有一份热饭菜。弗 勒里· 米雄集团负责人说这个计划并非创举,但以前的几次尝试不是以 流产告终,就是仍处在萌芽阶段,原因主要还是在技术方面.随着技 术的发展使他们的设想成为可能(图1.11、1.1 2)。
公共环境设施设计
第二章 公共环境设施的发展历史及其趋势
本章概要
本章学习两个问题: 第一、公共环境设施发展历史; 第二、公共环境设施发展趋势; (1)多元化和专业化;(2)智能化;(3)人性化;(4)工 业构件标准化与模块化设计;(5)艺术化与景观化 重点:公共环境设施的发展历史 难点:公共环境设施的发展趋势
2.2 公共环境设施发展趋势
(1)多元化和专业化
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人在不同的场合对公共环境设 施有着不同的需求;科技的发展也为公共环境设施由 单一走向多样提供了生产制造的条件,同时新产品的 发明也带动了与之配套的公共环境设施的开发。 公共环境设施设计已从传统意义的喷泉、饮水机、休 息座椅等单一的几种产品向多品种、更加专业化的方 向发展。电脑的出现产生了智能化的自助系统,如提款机,卖报机,自
故宫太和殿前的定时器功能的日晷划分空间控制空间作用的石牌坊以天安门前最初起谤木作用具有接纳百姓意见功能后来成为权力象征功能的华量香炉等在古代的国外有神庙纪功柱方尖牌及凯旋门喷泉以及设协和广场上方尖碑钟楼新艺术运动时期的hectorguimard设计的巴黎地铁入新艺术运动时期的hectorguimard设计的巴黎地铁入口新艺术运动时期的hectorguimard设计的巴黎地铁入口日晷gui古代计时工具一些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文化与一些现代化的大都市都有完备的公共环境设施象征战争胜利的凯旋门具有标志性的方尖牌纪功柱等古代设施具有城市象征与观赏景观意义的埃菲尔铁塔还有实用功能的饮水机路灯指示牌和设计新颖的现代环境设施的自助系统电话亭公共汽车站儿童游乐设施等等我们可以从城市公共设施看到巴黎城市发展的脉络与辉煌的历史和现代化大都市的身影
大雁塔北广场分析 (2)
历史文脉在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伴随着历史的演进,城市作为历史形态的一部分,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历程。
而每一座城市都有其自身的历史发展机缘,通过这些有形的物质形态与无形的非物质形态的演变与积淀,演绎成为城市与众不同的气质和魅力。
当今中国,西化趋势越演越烈,西方文化、思想强势入侵我国,而华夏五千年的文明思想、文化价值观却在传承发展中逐渐丧失。
虽然现代化风格的城市景观随处可见,城市却失去了特色与个性,缺少深层次的历史文化内涵。
1 历史文脉内涵与构成要素1.1 历史文脉内涵文脉(Context)一词,原意指文学中的“上下文”,可以理解为“文化的脉络”,广义上可引申为某一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与其他事物的关系。
城市景观设计中的“文脉”,更多地被理解为城市景观文化上的脉络,包括景观文化的承启关系和城市记忆的延续。
1.2 文脉的构成要素城市是社会文化的荟萃,建筑精华的集中和科学技术的结晶。
而城市广场是城市开放空间体系中的“闪亮点”,代表着城市的形象。
城市广场景观表达中的传承发展要素主要体现在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 2方面,所承载的内容均为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宝贵资源。
1.2.1 物质形态。
城市广场景观要素在物质形态方面主要体现在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物质组成 3方面,3者相互联系,又各具特色。
(1)自然环境。
任何一种文化,其发展的历史轨迹都有一定的特殊性,“因环境而生,因环境而传,因环境而变,因环境而衰”。
人与自然相互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些特有的符号和排列方式在环境中沉积下来,注入到自然之中,赋予了自然环境人文与历史的内涵。
(2)人工环境。
人工环境与历史文脉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广场景观定位要以地方特色为前提,与周围环境相容为基础,以增强城市广场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人工环境主要体现在空间格局、建筑风格、视觉元素与符号等方面。
①空间格局是指整个广场区域的空间划分与表达的布局;②建筑风格代表着整个广场的整体形象,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价值,通过建筑物的体量、色彩、结构形式等方面展示出独特的地域风貌;③视觉元素是指广场景观设计中的点线、面、色等。
城市广场
2、城市广场的演变
作为城市重要的组成要素,广场受到 政治、商业、军事、文化传统和自然等 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在不同的历史 时期,广场有着不同的适应城市发展的 方式,呈现出不同的特征。通过对各个 历史时期城市广场的分析,可以对其建 立起较全面的认识,并从中获得有益的 经验。
a、寺庙广场
寺庙广场位于寺庙的前面,供宗教祭
祀及其它庆典活动使用。它总是以庙宇 的山门作为主体,配以照壁、牌坊、戏 台等围隔实体来界定空间。作为寺庙建 筑群的延伸和由市俗环境向宗教环境的 过渡,广场往往有明确的中轴线。平日 广场的气氛相当严肃,但是在庙会期间, 广场就成为商业贸易、娱乐活动的场所, 体现出多种功能及作用。
1.广场必须是位于城市之中,且不被建筑物所 占用的露天场所,以吸引、组织人们进行休憩、交 往、娱乐、集会等各种室外活动。为此,广场应有 较为集中的铺装场地面积。
2 广场必须有明确的边界范围和空间围合,较 好地协调周围建筑物、道路、绿化、水体的关系。
3.广场要配置一定的设施,改善城市的环境质 量,成为城市景观风貌的重要体现场所。
罗马帝国时期,随着政治权力的集
中,广场的性质产生了改变。商业功能 转移到比较小的广场上,庆典和体育活 动改在圆形竞技场内进行,法律和经济 事物转移到大会堂内处理。皇帝们兴建 广场不再是为了集会和日常使用,而是 为了标榜自己的功绩,为自己树碑立传。 皇帝的雕像开始出现在广场中央的主要 位置上。广场群以巨大的庙宇、华丽的 柱廊来表彰各代皇帝的业绩。广场形式 由自由转为规整,由开敞转为封闭,建 筑形体设计也服从广场空间创造的需要, 以塑造一个供人观赏的空间艺术组群。
历史地理知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介绍
历史地理知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介绍1. 引言1.1 概述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有着众多历史文化名城。
这些名城不仅承载着中国的过去荣光,也展现了其独特的地理特点和人文魅力。
本篇文章将介绍几个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包括北京、西安、南京、成都以及广州。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讨论。
首先,在"正文"部分(2. 正文),我们将详细介绍北京、西安、南京、成都和广州这五个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性和特点。
其次,在"结论"部分(3. 结论),我们将总结历史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并探讨这些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在现代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对其保护和传承提出建议。
1.3 目的通过介绍中国的历史地理知识,尤其是这些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我们旨在增加读者对中国丰富多彩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了解。
同时,我们希望强调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遗产的重要性,以及这些城市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通过读完本文,我们相信读者将对中国历史地理有更深入的认识,并对保护和传承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持有更积极的态度。
2. 正文:2.1 北京- 中国的政治中心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化。
这座城市是中国的政治中心,自古以来一直是各个朝代的统治中心。
在北京,我们可以找到许多重要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
例如,故宫是中国最著名的古代皇宫之一,曾经是明清两代皇帝的居住地和政治中心。
天安门广场则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之一,见证了许多历史时刻和国家仪式。
2.2 西安- 千年古都与丝绸之路的起点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最著名的古都之一,西安承载了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这座城市曾是13个朝代的首都,在不同时期留下了大量珍贵而独特的遗产。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兵马俑坑,那里埋葬着秦始皇陵墓保护着近8000个兵马俑雕像。
此外,西安还是丝绸之路起点,连接了东西方文化和贸易的重要节点。
2.3 南京- 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南京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城市,也是多个朝代的首都所在。
场所理论的要点及脉络
场所理论的思想要点及脉络
二、场所理论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凡是不先进入感官的就不能进入理 智。” 胡塞尔:意识总是关于某物的意识,不存在空洞的 、没有指向的意识。意识总是指向某一对象,因而意识 与意识对象无法分开。
场所理论的思想要点及脉络
二、场所理论的发展
胡塞尔人为要面向 事物本身,必须将我们 一直用来探讨世界的现 有知识悬置起来,已达 到意识自身的固有存在 ,这是著名的“现象学 的悬置”。
场所理论的思想要点及脉络
一、空间与场所
2.场所的概念及产生的条件
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荷尔德林的一首诗 “只要良善、纯真尚与人心同在, 人便会幸福地 用神性度量自身. 神莫测而不可知? 神如苍天彰明较著? 我宁愿相信后者. 神本是人之尺规. 劬劳功烈,然而人诗意地 栖居在大地上.” 诺伯格·舒尔茨引用这首诗的栖居精神, 表达“栖居”就是“存在”的意义。他认 为,人要栖居,就必须能够在环境中辨认方 向,并与环境认同.所以,“栖居”并不只是 “庇护所”,其真正的意义是指生活发生的 空间,是场所。
还原的目的就是为 了建立绝对没有前提的 知识 。这里掺进的是“ 人”的价值,把世界还 原到“人的世界”。
场所理论的思想要点及脉络
二、场所理论的发展
在胡塞尔的基础上, 海德格尔拓展了”回归事物本身” 的现象学理论. 他认为现象学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方法论, 这种方法意味 着依照本源,回归到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中, 注重事物之间的关系, 克服科学研究的抽象性。 现象学对于建筑的启发意义在于它立足于实实在在、 丰富多彩的世界, 热情赞颂并深入考察了人们最基本、 最 本质的日常生活世界,关注人的行为和体验。
场所理论的思想要点及脉络
二、场所理论的发展
城市广场在中国——从中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的对比看中国城市广场的前景
目1 7
‘昔m上河目》月口
是州桥丈街与相国寺一带最为繁华.夜市兴旺、通宵达旦。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图17)描绘了汴
城南正阳们外硌行的市则集中在以该行业为名的街巷
中,如巾帽胡同、罐儿胡同、豆瓣胡同、象牙胡同等・ 虽然亚洲城市中公众活动较少,也没有形成市民集 会或休闲的广场,但是传统亚洲城市公共空间的特点反 映了东方人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由中国的城市、
适度围台形成积极空间,增强使用者的安全感、领域感。 (4)遵从边界效应规律,将边缘作为设计重点,尽量提供阴角空间、袋状空间、中间空间。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公共生活的需求势必更加丰富多样。作为窨纳大量市民公共活动 的主要场所一一广场,其设计理念应强调更好的满足广大市民的休闲、交流等各方面的需求・而非单一 的满足大型集会或礼仪括动公共场所。因此,我们既要吸取西方城市广场的成功经验・也应考虑东方传 统公共空间行为和需求的特点,更应该考察当前生活方式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新需求。
22)等。
现代城市广场是由西方古典广场逐步演变而来的,作为一种舶来品,广场设计和建设在我国尚处于 初级阶段。尽管近年来各地的广场建设如火如荼.但真正能够得到人们认可的广场井不多-甚至在很多 地方.我们看到的所谓广场就是犬面积的硬质铺地、不锈钢雕塑加上装饰性的草坪.广场似乎成了“宽 广”的“空场”,不仅仅是空间意义.广场的内涵也被严重的曲解了。城市中心广场的策划和设计有时 没有考虑到市民公众生括的实际需求.而是将广场作为形象工程、政绒工程-只保留下空洞的图案化的
览、商业活动场所。 18世纪中叶,法国城市广场的形式逐步由封闭向开故过渡。例如南锡广场群(HaceLouisXV,Nancy)、
协和广场(Plar∞delaConcorde.图13),巴黎协和广场(图14)位于塞纳河北岸,长方形平面,长247 米、宽172米,中心是方尖碑和一对喷泉。广场东『临丢勒里花园、西接爱丽舍大道-两边都是宽阔的绿 地。19世纪初,丢勒里花园北边建了一条商业街,广场南面修建了一座桥.之后北端的教堂和桥南岸代
北京中轴线之旅感受历史与现代的交融
北京中轴线之旅感受历史与现代的交融北京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其中,北京中轴线作为一条贯穿古今的历史线索,集中展示了北京城的历史演变和现代发展。
我有幸进行了一次北京中轴线之旅,深刻感受到了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之美。
一、天安门广场:国家荣誉与人民力量的象征天安门广场位于中轴线的起点,是中国的国家象征。
我来到这个宽阔的广场,首先被鹅卵石铺成的地面所吸引。
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但其历史的痕迹仍然清晰可见,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广场上矗立着巍峨的天安门城楼,充满着庄严肃穆的气息。
刻在城楼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巨字,彰显出国家的荣誉与人民力量的庄严。
天安门广场上国旗飘扬、人们熙攘的场景,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国家的伟大和人民的团结。
二、故宫博物院:中华文明的瑰宝继天安门广场之后,我来到了故宫博物院。
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瑰宝,展示了中华文明的辉煌。
走进故宫,沿着中轴线前行,我逐步感受到了历史的沉淀。
在太和殿的金碧辉煌中,我仿佛走进了古代帝王的世界。
黄琉璃瓦,红墙朱柱,每一处细节都展示着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
而紧挨着太和殿的是中轴线上的文华殿和宁寿宫,它们展示了明清皇帝的居住生活,更加丰富了我的中华文明之旅。
在故宫的漫漫长廊、碧玉石阶间,我仿佛看到了过去的帝王和妃子的身影,仿佛穿越时空感受着历史的韵味。
三、北海公园:古韵与现代生活的交融故宫后,中轴线上的北海公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座优美的园林景观位于中轴线的后半段,展示了北京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底蕴。
在北海公园,我漫步于湖光山色之间,感受着古代皇家园林的风采。
湖泊岸边的百花亭、玉花堤,散发出古香古色的气息,仿佛看到了古代文人墨客的身影。
而在北海公园东侧,现代的娱乐和休闲设施也为我带来了惊喜。
如今的北海公园已经成为了人们休闲娱乐、运动健身的好去处,古韵与现代生活在这里完美交融。
四、中轴线文化长街: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轴线文化长街,是连接天安门广场与北海公园的一条文化长廊。
浅谈近代西安明城区城市广场的发展
浅 谈 近代 西 安 明城 区城 市 广场 的发 展
赵 亚 茜
摘 要: 对近代 西安 明城 区城 市广场 的发展脉络及其发展特征进行 了探讨 , 并分析 了该 区域 内城市广场 建设 中存在 的问
题 , 测 了未来 西安 明城 区城 市广场发展 的趋势 。 预 关键词 : 市广场 , 城 发展, 宅间, 特征 。
3 改革开放 至今 (9 8年 ~今 ) 17
1 解放初 期 ( 9 9年 ~ 16 14 9 6年 )
建 国初期 , 国的城市规划建 没主要 向苏联学习其规划 和建 我 设 经验 。西安 明城 区的城 市广场 建 没主要是 火车站 广场 和新城
广场。
改革开放之 后 , 城市建 设迎来 了空 问繁 荣 的局 面 , 市广场 城
现正在建设 的法 门高 中, 即将展 示着 幽雅树 立在 法 门镇 , 通 餐厅没计中作 r一些尝 试 , 希望 它既能 传承历 史 , 又能体 现 过此次设计实践 , 也让 设计师 坚定 了在校 区规划 设计 中, 应着 重 时代精神 。设计 中注重室 内外空间 的营造和过渡 , 由率外通 过高 体现对校 园环境 与文脉 的尊重 , 积极 营造 人文 氛 围的交往 空 间,
维普资讯
・
6 ・ 4
第3 4卷 第 6期 2 008年 2月
山 西 建 筑
S HANXI AR(HI TE( r I v L KE
Vo . 4 NO. 13 6 F . 20 曲 08
文 章 编 号 :0 96 2 (0 8 0 0 40 10 —8 5 20 】60 6 —2
修建于 1 8 的环城公 园是一处包 括明代城 墙 、 城河 、 9 3年 护 环 城林 带三位于一体的立体 化公 园。它紧邻 西安明城墙 和护城河 ,
当代小城镇街道和广场设计理念
小城镇建设2005/556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城市化加速时期,小城镇建设面临空前的发展机遇。
作为其主要景观要素的街道和广场设计,自然就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
我国小城镇分布地域广阔,历史文化环境不同,从而形成了各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小城镇。
传统村镇是协调自然风景、人文环境与民俗风情的聚居群落,它浸透着融合地理环境与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
既结合地形、节约用地、顺应气候条件、节约能源、注重环境生态及景观塑造,又运用手工技艺、当地材料及地域独到的建造方式,形成自然朴实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的设计理念指导下,传统村镇街道和广场更是创造了多义的空间功能、尺度宜人的空间结构、丰富的景观序列和融合自然的空间变化。
但是随着近年来城镇建设规模的扩大和速度的加快,小城镇建设中也逐渐呈现出大城市中出现的城镇面貌雷同、失去城镇特色的趋势。
更为严重的是,不少小城镇中出现了盲目照搬大中城市空间形态的做法,各地热衷于修建宽阔的道路和空旷的广场,小城镇应有的亲切尺度已消失在对大城市刻意的模仿之中,影响了小城镇空间形态的健康发展。
因此,急需对小城镇空间设计加以指导。
街道和广场是构成小城镇空间的首要环境要素,也是小城镇城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能体现小城镇活力的窗口。
不仅在美化小城镇方面发挥着作用,更重要的是要满足现代社会中人际交往,购物休闲的需要,因此小城镇街道和广场设计一定要同时体现作为街道和广场所固有的功能和无可替代的小城镇自身的特点,才能具有生命力,才能形成城镇的个性。
此外还要正确处理好适用与经济,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以及整体与局部、重点与非重点的关系。
小城镇特色的创造要注重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尊重历史,这样才能创造出优美的小城镇街道广场的景观特色。
一、突出小城镇的空间环境特色 (一) 注重挖掘城镇的特色 小城镇的特色系其自身区别于其他小城镇的个性特征,是小城镇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之所在。
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广场
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广场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城市广场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城市的脉络之中,成为了人们生活、交流和休闲的重要场所。
城市广场不仅仅是一片开阔的空地,它承载着城市的文化、历史、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的功能,对于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以及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城市广场的类型多种多样,每一种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功能。
商业广场通常位于城市的商业中心区域,周边环绕着商场、写字楼和酒店等商业设施。
这里人流如织,充满了活力和商机,是城市经济活动的重要场所。
市民广场则更多地服务于当地居民,为他们提供了休闲娱乐、健身锻炼和社交活动的空间。
文化广场往往以展示城市的文化特色和历史底蕴为重点,通过雕塑、纪念碑、文化展览馆等元素,传承和弘扬城市的文化传统。
还有交通广场,主要用于疏导交通流量,保障城市道路的畅通。
城市广场的规划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首先是地理位置的选择。
一个好的城市广场应该位于城市的核心区域或者重要的节点位置,便于居民和游客的到达。
同时,要考虑周边的交通状况,确保有便捷的交通网络与之相连,以提高广场的可达性。
其次,空间布局是关键。
广场的规模应该与城市的规模和人口密度相适应。
过大的广场可能会显得空旷冷清,缺乏人气;而过小的广场则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在空间布局上,要合理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域,如休闲区、表演区、儿童游乐区等,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再者,景观设计也是城市广场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优美的景观能够提升广场的吸引力和舒适度。
可以通过种植花草树木、设置喷泉、水池等元素,营造出宜人的环境。
同时,要注重景观的季节性变化,使广场在不同的季节都能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城市广场对于城市的文化传承和社会交流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是城市文化的展示窗口,通过雕塑、壁画等艺术形式,展现城市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
同时,广场也是人们聚集交流的场所,促进了社会的互动和融合。
在这里,人们可以结识新朋友,分享彼此的故事和经验,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城市设计-城市设计的历史发展
(三) 欧洲中世纪的城市设计
2.城市设计思想
许多城市都有它自 己的环境特色。
二.在对象上,多是局部的、城市部分的空间环境。 它关心的是具体的人。
三.在方法上,以跨学科为特点,注重城市建设的 连续决策过程,并由一组织机构驾驭。
四.设计成果图文并茂。
史总 特结 征:
城 市 设 计 的 历
“自下而上”----城市设计的形成
“自下而上”的城市一般是以聚落为基础, 从不自觉的自然村落逐渐发展到一定规模 的城市;城市没有一个预先构想的目标与 形态,依实际发展需要,在自然环境、客 观规律作用下长期积累而成,因此也被称 为“自然城市”。 特点:城市形态自由灵活、有机 多变
城市设计的缘起
01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以后,人类劳动工具的改进与技术水 平的提高促进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手工业逐渐从农业 中分离,产生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02
随之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货币开始流 通,一个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产品交换的阶级——商人 出现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形成。
03
商人和手工业者摆脱了对土地的依赖,自然向有利于加 工和交易的地点聚集,形成固定的商品交换居民点—— 城市。
展起来。
按照人们喜欢的方向,依据所处的 位置环境海岸走向、河谷或山坡地 势修建城镇,且建筑于自然高地或 人工高台上以抵御水患。
另一方面,为保护统治阶 级的私有财产与加强军事 防御,早期村落四周的土 筑、木栅进一步发展为坚 固的城墙,以“空中花园” 著称的新巴比伦城甚至修 筑了里外两道城墙。
唐文化符号在现代广场景观中的应用———以西安大雁塔北广场为例
唐文化符号在现代广场景观中的应用———以西安大雁塔北广场为例作者:张倩詹秦川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8年第1期西安作为13个封建王朝建都所在地,被赋予了浓重的历史色彩。
文章选取唐代这个特殊时间节点,多角度、全方位解读广场景观语言,展现西安古城的时空魅力与个性特色。
1 唐文化的产生及特征1.1 唐文化的产生“唐文化”,即是指唐朝时期集文学、宗教与哲学、艺术、天文历法、地理、数学、医学、百工技艺等诸多方面为一体的庞大而完整的文化体系。
唐文化以成熟的汉族文化为主体,既保持自己的特性,又具有吸收消化他类文化内容的能力。
经过魏晋南北朝多元文化的激荡和融合,唐文化中的诗词歌赋、人文地理、宗教文化等领域都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频繁、积极的文化交流,既为唐朝培养了大批文化人才,又创造了有利的文化氛围;当然,国家的强盛、经济的繁荣,从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到玄宗的“开元盛世”,政治相对稳定,经济高度发展,为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 唐文化的特征唐文化具有开放性的特征。
就唐朝的宗教文化而言,佛教东汉时即已传入我国,但由于唐代对外来文化“吸纳、融合”的时代特征,使得佛教文化在唐代才真正开始。
亦是在这样开放的外交政策下,才得以发展直至鼎盛。
唐文化具有富美的特征。
以唐长安城为例,从设计到建造即如此,城内街道如棋局方格,车马来往入流,达官贵人的“甲宅”林立,穷极奢华,高大壮丽,无一处不体现着唐朝的繁荣昌盛之景。
唐文化具有兼容性的特征。
唐朝完成了对前面朝代优秀制度的吸收,并加以发展。
如科举制度,此制度虽起源于隋文帝开皇间,但科举制真正辉煌一时却是在唐代。
2 唐文化符号在西安大雁塔北广场设计中的应用2.1 布局文化视觉符号城市骨格———里坊的再现:北广场的设计中,借用了唐代里坊的概念,以27m×27m 为基本单位,将中心水池的东西两侧皆划分为36个单位空间。
每个单位空间象征1个“里坊”单位。
浅谈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
。
1 9 , 9 98 . l - 4广场 与周 围 建筑 环境 和 交通 组 织上 的 协 考虑 广场布局 规划 。 调统一, 城市广场的人流及车流集散及其交通组织 整体 0 : 从整体环境 E 把握城市的梅 电和 『 蘩新冬 ‘ 补 ” 市m 城市靓划 汇刊卫 0 ( 3 】 修 城 0 61
是保证其坏晓质量不受外界干扰的重要因素。 有城 市交通与广场的交通组织和广场内部交通组织两 部分组成。城市交通与广场的交i组织上, 百 要保证 有城市各区域到广场的方便性。 在广场内部的交通组织上, 考虑到人们的参 观, 浏览交往及休闲娱乐等为主要内容, 结合广场
、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 民生活水平的提 高, 我国的城市化建设也进 入了加速期 , 各大 国内 城市兴起建造城市广场的热潮 ,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 然结果。虽说城市广场遍地开花, 十 但是 质量却 良 莠不齐。 仔细考察研究国内近 几 年修建的城市广 场, 大多尺寸偏大 , 周边的建筑并未形成 良 好的围
—
31 — 6ຫໍສະໝຸດ 则设 计 深 入 研 究的 课 题 。
关键词 : 城市广场 ; 规划设计; 原则
发展脉络。只有从整体 E 把握城市形态 , 才能有的 放矢的去分析细小的个体。 这样的广场才能主次分 明、 特色突出。 尺度适配原则:根据广场不同使用功能和主 题要求 , 赋予广场合适的规模和尺度。 如政治性广 场和— 般的市民广场就应存咬大的区别。 合, 因而很难衡量广场的空间品质和艺术性。通常 的性质, 很好的组织人流车流 , 形成良好的内部交 3 城市广场的设计重点 使人们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 拥有欣赏文 3 科学地界定广场的尺度,广场建设必须与 . 1 的评论是 : 广场太大, 有些拢不住人气 , 不耐看 , 人 通组织 , 没有地方呆藏 者说不像广场 , 像公园 , 大拼盘等 , 化广场的场所及 交往机会。 城市的规模、人 口的分布和广场的功能定位相协 1 标志物与可识别 . 5 性标志物本身就是为了提 调 。 可见 人 得 们心中还有 自 己的衡量标准。 起来现 概括 £ ’ l J ¨ 耀 L 1 1】 I - Ⅳt : i。 :' 高广场的可识别 性。这里要明确可识别性的含义。 3 注 茹 I色, . 寺 2 设计主题 挟 出内容丰富 可识别 的广场, 体现出地方特色。 充分 艚 的主观意识影响城市广场的设计结果, 可识别性是易辩性的易明性的总和。因此, 使它背离了广场的本质 ,与百姓产生了距离; 尺 性要求事物的独特性 , h 针对城市广场来说 , 其可识 度过大, 没有科学地界定广场的尺度 , 导致广场尺 别性将增强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 度过大而造 成—些负面影响; 市广场脱离所处 溅 通过 述间题盼认识和研 ,结合 自己 究 规划 结合广大市民的日常生活、 休憩活动 , 并为满足他 的周围环境 , 空间围合感不强 , 建筑形式欠协调 ; d 重鼠 及手法作简 们对城市空间环境 日 益增长的艺术审美要求而兴 建 的。 广场背弃了城市历史和文化的背景 , 丧失了 广场独 要论 述 。 特的 计风格——大城f 西方 , 宦 中小城市i大城 皂 2 城市广场的设计原贝及重 点 U 3 4在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中应力求突出广场在 市, 互相模仿攀比, 致使—个个广场大同小异, 对地 2 以人为本的没计原则:—个聚居地是否适 塑造城 市形象 、 1 方传统文化体现不可及。e 城市广场交通组织不协 宜, 主要是指公共空间和当时的城市肌理是否与其 城市环境 ( 包括城市空间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 的 居民的行为习惯相符, 即是否与市民在行为空问和 三大功能。并体现时代特征为主旨, 整体考虑广场 调。 导致广场功能降低。 1 城市广场的设计 个 人对‘ I 适宜” 的感觉 布 局规划 。 1 广场作为城市空间艺术处理的 . 1 精华 , 往往 就是“ 好用”即是一种用起来得心应手、 , 充分而适 4 设计 匕 采用的『 1 种手法 是城市风貌、文化内涵和景观特色集中体现的场 意。城市广场的使用直充分体现对“ 的关怀 , 人” 更 4 引人自然环境的手法 , . 1 引入树林 , 绿化, 花 所。因此, 城市广场的主题和个性塑造非常重要。 贴近 凡的生活。 比如广场要有足够的铺装硬地供 ^ 卉, 、 草坪, 自 水等 然环境。 如生态绿化林 , 碧波皓月 1 广场的环境应与所在城市所处的城理位 们活动 , . 2 广场的小品、 绿化 、 物体等均应以 “ 为 水景 , 人” 沿街模纹绿化等。 置及周边的环境、 街道 、 建筑物等相互协调, 共同构 中 , 心 时时体现为‘ 臣 务的宗旨。 4 2引入 轴线设计 来组织文化广 场环境, 并通 成城市的活动中心。 设斟喇要考虑到广场所处城市 2 2地方特色原则: 城市广场的城市特色既包 也包括其社会特色。首先城市广场应 有机的整体。 轴线贯穿于两点之间, 围绕轴线布置 的历史、 文化特色与价值。 注重设计的文化内涵, 将 括自然特色, 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领 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 ^ 即 文特性和历史特性。城 空间, 虽然看不见, 却强烈的存在于人们的感觉中, 悟和理解, 设计出该城市, 该文化环境下, 该时代背 市广场建设应承继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 适应 沿着人的视线, 轴线有深度和方向感, 轴线的终端 景下的文化广场用 适合该广场的表现形式将其表 地方风情民俗文化 , 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 , 有利 指引着方向。 达。 于开展地方特色的民间活动 , 避免千城一面 , 似曾 4 中式园林造景手法的引用 , 3 利用地形高差 , 1 3丰富广场空间的类型和结构层次与周 围 相识之感,增强广场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 空间环境运用对称 , , , 对景 虚实 呼应等手法。 整体环凇 间比倪L二 上的协i统一, 月 B 城市文化广场 如济南泉城广场 , 代表的是齐鲁文化,体现的是 城 市文化广场的设计是城市设计的重要课 的结构—般都为开敞式的, 组织广场环境的重要因 “ 泉、 河” 山、 湖、 的泉城特色。 西安的钟鼓楼广场, 注 题, 它反映了城市整体设计的重要性 。 在任何—个 素就是其周围的建筑, 结合广场规划性质 , 将周围 重把握历史的文脉, 整个广场以连接钟楼、 , 鼓楼 衬 环境设计中, 整体的得失都比布局的黼 要得 并把广场与钟楼、 鼓楼有机结 多。城市广场i计虽 双 殳 然 是贼 的— 部分, 但 建筑很好的融 入广场环境中。 广场空间的类型和层 托钟楼为基本使命 , 次可看作是广场环境系统的空间结构 , 丰富空间的 合起来 , 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他的规划设计与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质量密不可 层次和类型是对系统结构的完善, 将有助解决广场 2 突出主体原则: l 3 城市广场无论大,盎何, J 口 首 分, 以在设 . 的时候应考虑到当今城市广场 、 所 , 先应明确其功能 , 确定其主题。 这也可谓之‘ ‘ 纲举目 在规划中存在的主要和常见的问题。尽量加以避 使用多样性的需求。 丰富空间的结构层次 , 利用尺度、 围合程度 、 张” 一 。围绕着主要功能 ,广场的规划设计就不会跑 免, 基本认真地把握总规自 求和全面分析了广场 地面质地等手法在广场整体中划分出主与从、 公共 题 , 就会有“ 轨道” 可循 , 也只有如此才能形成特色 所处的环境和地域历史文化特点。 以使广场成为一 与相对私密等不同的空间领域。 在不同空间丰富空 和内聚力与外引力。 是交通广场、 商业广场, 还是融 个生态型、 文化型和生活型的市民广场 , 自己在 使 间边沿的状态, 人的行为表明 ^ 在空间倾向于寻找 纪念性, 标志性、 群众性于—体的大型综合性广场, 今后 的规划设 计 之路 匕 有长 足的进步 。 可依靠的边界, ‘ 即‘ 边界效应” 。环境通过物质形式 要有标准的定位。 在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中应力求出 参 考文献 向 ^ 供传 达环境 意义的线 索 。因此 , 、 提 在空 间边沿 城市广场在塑造城市形象、 满足人们多层次的活动 【李德华城 市规划原理- 版阿 北京: 1 ] 3 中国建筑工 2 Ol 的没计中, 丰富其类型, 提高人们选择的可能陛, 从 需要与改善城市环境( 包括城市空间环境和城市生 业 出版 社 ,O 矗 而满足 多样性 的需求 。 态环境) 的三大功能。 并体现时代特征为主 旨, 整体 『 王建国. 2 】 城市设计 【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隶 ^
城市公园发展历程
•
城市公园的产生和发展为当时由于工业化大生产所导致的人口拥挤、卫生环境严重恶化、城市各种污染不断加剧
等城市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在当时,各国普遍认同城市公园所具有的价值,即保障公众健康、滋养道德
精神、体现浪漫主义(社会思潮)、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效率、促使城市地价增值等。城市公园运动为城市居民带来了清新
美 国
纽 约
中
央 公 园
约340hm2
精品资料
西方(xīfāng)城市公园发展
精品资料
西方(xīfāng)城市公园发展
• 美国城市公园运动:
•
1843 英 利物浦 伯肯海德公园( Birkinhead Park)
•
1858 美 A.J.Downing 和F.L.Olmsted 曼哈顿岛 纽约中央公园
有华盛顿、西雅图、堪萨斯城、辛辛那提等。
•
•
精品资料
西方(xīfāng)城市公园发展
• 美国城市公园运动:
•
波士顿公园系统又被波士顿人称为
翡翠(fěicuì)项链,它是从波士顿公园到
富兰克林公园绵延约16公里,由相互连
接的9个部分组成。
• • •
•
精品资料
西方(xīfāng)城市公园发展
• 美国(měi ɡuó)城市公园运动:
精品资料
西方(xīfāng)城市公园发展
• 17世纪以后:
• 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公园是17世纪在英国产生。
• - 产生背景:1.产业革命导致农村人口(rénkǒu)大量向城市聚集。
•
2.城市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
3.居住环境恶化。
•
往日王公贵族的专有园地,逐渐被迫对广大市民开放为公园。如伦敦的肯新顿公园、圣詹姆斯公园以及
中外建筑史知识点总结
中外建筑史知识点总结一、建筑史的起源和发展建筑的历史可以被追溯到远古时代,人类早在石器时代就开始建造简单的住所和聚居地。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建筑也逐渐从简单的住所发展为复杂的宗教、政治和文化建筑。
古代文明如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中国、希腊和罗马等国家的建筑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风格,对后世的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有特色的建筑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寓意着古代中国人民对木材资源的尊重和珍视。
中国古代建筑以“檩柱”、“长条对称”、“凸梁”和“合院”等形式为特点,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古典建筑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在宫殿、寺庙、园林和民居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深受世界各国建筑师和设计师的敬仰和借鉴。
除了中国古代建筑之外,欧洲古代建筑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也有着重要的发展和影响。
欧洲古代建筑以石头、砖瓦和玻璃为主要建筑材料,建筑风格主要分为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和巴洛克式等。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耸的拱顶、尖塔和精美的玻璃窗而著称,文艺复兴式建筑则以其典雅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和对古罗马建筑的继承和发扬而闻名。
二、不同时期建筑风格的演变与特点建筑风格是建筑史上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建筑特点和风格。
建筑风格可以根据不同的特征和风格分为古典主义、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新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多种类型。
古典主义建筑风格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以其严谨的对称美和精致的装饰而著称。
古典主义建筑风格主要表现在古代宫殿、神庙和城市规划中,深受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建筑大师安德烈亚·帕拉第奥的典范和影响。
哥特式建筑风格是中世纪欧洲建筑的代表,以其高耸的尖塔和巨大的窗户而著称。
哥特式建筑主要表现在教堂、修道院和堡垒中,代表作有法国巴黎圣母院和英国威斯敏斯特教堂等。
文艺复兴式建筑风格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建筑的代表,以其对古典主义建筑的继承和发扬而著称。
文艺复兴式建筑主要表现在宫殿、城堡、广场和城市规划中,代表作有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和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等。
城市空间形态视角下旧城更新中广场空间场所精神的丧失——以彭州市牡丹文化广场为例
试点论坛shi dian lun tan297城市空间形态视角下旧城更新中广场空间场所精神的丧失——以彭州市牡丹文化广场为例◎钱奕衡摘要:随着城市更新的进行,很多对于城镇居民有意义的场所都逐渐消逝,彭州市旧市政广场就是一个典例。
本文基于诺伯次·舒尔茨的场所精神理论及相关城市设计理论,对现有的牡丹文化广场(新市政广场)进行分析,发现其严重缺乏场所精神的问题。
进而以城市空间形态的角度切入,对新老广场进行对比,从而找出部分问题的原因所在,并提出一定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旧城更新;场所精神;城市空间形态;广场空间尺度一、广场发展概述彭州市旧行政中心广场修建于1986年,广场位于老城核心区,西侧正对彭州市行政中心。
旧行政中心广场宜人的尺度、丰富的公共空间触发了多样的户外社会活动;而广场北边一座修建于1937年的钟楼,早已经成为众多老彭州人心中的“彭州标志性建筑”。
2012年,随着旧城改造更新的进行,旧新政中心广场被拆除,在原址上进行新市政广场——牡丹文化广场的修建。
随着广场被拆除的,还有屹立了近80年的钟楼,取而代之的是一座新建钟楼,耸立在新广场北侧中间位置,显得格外突兀。
新广场地下做成了购物中心,而地上则是光秃秃、毫无生气的空旷广场。
曾经旧广场的尺度与活力烟消云散,新建的钟楼也难以再成为彭州的地标,而地下的商业也因为场所活力丧失而苟延残喘。
二、场所精神理论下新广场分析(一)场所精神理论分析“场所精神(spirit of place)”是一个古罗马的概念,愿意为地方守护神。
古罗马人相信任何一个独立的空间都有一个守护神,守护神赋予他们灵魂和精神,场所精神是场所的特性和意义,是环境特征集中和概括化的体现。
[1]换句话说,场所精神承载的是人对整个场所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是容易打动人心,引发共鸣的元素。
根据场所理论,场所的内涵不在于地点,而是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特征的空间。
这里说的空间是指建筑内部空间或由建筑、人造物等实体物质所围合的空白区域;而独特的意义和特征主要是指场所与人与场所间的独特的心理活动与联系,包括场所使用者对场所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大连商圈
大连的商业,天津街、西安路等老的经济商圈占据了大连比较繁华的地段,呈现出来的是一片国际现代化都市的繁荣景象,而随着高铁的开通,东港的崛起,带动了周围的经济,一个又一个新的大连商圈渐渐形成,注入了新的活力,促成了现在9大商圈的繁荣景象。
大连9大商业圈分布图大连商业发展历史看出,大连市的传统零售商业发展经历了由传统百货的兴起、高度集中、调整的几个阶段,现在正处于购物中心以及综合体商业配套项目的快速发展期。
大连商业发展历程大连共有2个市级商圈:青泥洼商圈、西安路商圈,能辐射到大连及周边城市的高端消费群体,另外,还有7个区域商圈,包括东港、长春路、香炉礁、和平、黑石礁、高新园区、华南商圈。
它们分布较为紧密,商圈规模及定位各具特点:大连9大商圈、业态及消费群体详情1、青泥洼商圈青泥洼是大连城市的发源地,也是大连商业的发祥地,在这里诞生了大连市第一家百货副食店——大连商场、东北地区第一家外资百货店——麦凯乐商场、大连市第一家大型购物中心——新玛特购物休闲广场。
影响力:青泥洼商业区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已经渗透到每一位大连人的心里。
青泥洼商圈地理位置:地处中山区,管理范围东至解放路,西至友好街,南至五惠路,北至中山路,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是大连市第一个成立专门管理机构进行封闭式管理的现代化步行街区。
功能特点:汇集餐饮、购物、娱乐、休闲、商务等功能的各种大规模的百货商场和大型购物中心以及品牌连锁店、专营店等。
如大商家电商场、秋林女店、胜利广场、大世界国际家居中心以及万宝海鲜舫、必胜客、星巴克、合声量贩KTV、新玛特影城等,完全满足人们的各种消费需求。
同时还有商务功能齐全的酒店和写字间。
购物中心:大连商场、新玛特、麦凯乐、太平洋百货、百年城、大都会、香榭里、柏威年;消费水平:连最繁华的市级零售商圈之一,以中高档为主,2015年4月底,柏威年入驻并开业,进一步提升了商圈整体的消费水平。
交通条件:临近大连火车站,交通便利,又有三十余条公交经停,地铁二号线与未来的五号线更是交汇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