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经典赏析———《罗拉快跑》后现代性分析
谈《罗拉快跑》中的后现代主义叙事风格-2019年文档

谈《罗拉快跑》中的后现代主义叙事风格由“德国的卢贝松”之称的新锐导演汤姆?蒂克威编导及配乐的影片《罗拉快跑》是一部非常前卫的、实验性很强的影片,同时也是一部很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电影。
此片凭借着独特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以及产生的效果,被誉为德国有史以来最棒的电影。
甚至有人称它为一次伴奏着强烈鼓点打击乐的革命行动,一个“电影叙事的革命”。
[1] 这个革命性的电影叙事,正是反映着后现代主义精神的电影叙事。
本文就结合后现代主义的理论,从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对《罗拉快跑》的叙事风格进行分析。
一、精神分裂式的叙事结构:三个时空、三种结局王宁在《后现代主义之后》一书中,在对后现代主义做概括时提到:“后现代主义又是一种叙事风格或话语--后现代主义文本呈现出某种'精神分裂式'的结构特征”。
[2]《罗拉快跑》的背景就体现了这种精神分裂式的特征:柏林,没有历史,没有政治背景,也没有历史化政治化的背景,只有精神分裂式的情节:在一个非历史化非政治化的城市空间中,玛尼,一个普通的小混混,把老大的10万马克弄丢了。
可笑的是,那是被一个流浪汉捡走的。
20岁的红头发罗拉,必须在20分钟之内为男友玛尼筹到10万马克,否则玛尼的性命就难保。
接到求救电话的罗拉开始狂奔。
故事在这儿裂变为三个时空,同时也产生了三种结局……但无论哪一种可能,罗拉总是奔跑于现时之中,奔跑在精神分裂的时空中。
导演通过这三种戏剧化的情节的设置,通过罗拉的不停奔跑,来说明时间是一个可以被任意挤压和延宕的概念,通过三个相同时空相同情境下的微小差别以及最终带来的不同结果的展示,传递新的思想。
这种对统一、普遍的模式的放弃,呈现出一种精神分裂式的结构特征,给人一种碎片式拼贴的感觉,并凸显了影片传达出的后现代特质。
在这种平面奇观下,命运完全无常了,对社会、心理危机的焦灼与疏离反而离人远去,被感官上的愉悦取代。
这或许才是作者想要达到的目的,而这是传统结构所无法企及的。
《罗拉快跑》观后感

《罗拉快跑》观后感《罗拉快跑》观后感(一):“游戏”人生《罗拉快跑》是由汤姆·提克威执导的于1998年上映的影片,特殊的叙事结构,并采用多元化的手法,将动画电子乐等一些现代化元素融入进影片,创作出了现代电影的新的表达方式。
同时影片中对女权主义的表现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将影片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首先,电影采取的是一种板块式的叙事结构,整部影片被清晰明了的分为三段。
影片开端由一个面目狰狞的兽面钟摆引入,钟摆来回发出沉重的声响伴随着节奏越来越快的“滴答”声,给影片定下了一种强有力的节奏。
随后由钟摆怪兽口中推入镜头,乱走的人群在虚化的场景以及降格处理下显得漫无目的,碌碌无为如行尸走肉般,显示出一种对人生的思考。
同时,片中次要人物此时一一出现,并以银行警卫踢起的足球为连接,镜头转入动画版罗拉,动画中首先生动形象的交代了罗拉的主要形象,并用一种闯关的方式来表现其游戏的性质,至此片头结束。
接着镜头快速推进到罗拉房中,人物正式出场,开始第一段叙事。
影片接下来的三段叙事结构大体相同,每一段中罗拉奔跑的时间都占了大部分,罗拉的奔跑伴随着电子化的音乐更加富有动感,让人精神紧绷,而在三段奔跑之间由曼尼和罗拉的想象空间分隔开,一大片红色的环境与两人之间的低语让观众紧绷的神经得以缓冲。
影片叙事中用黑白和彩色来区分过去和现在两种时空,同时用镜头的快速运动和快节奏的剪辑构建了一个节奏性极强的氛围。
影片的看点不仅在于其结构的新颖,在影片所构建出的清晰轮廓中,导演在影片中融入动画、涂鸦、电子乐等多种元素,令人耳目一新。
这些多元素的运用亦更符合现代社会人对于新鲜刺激事物的好奇心,从而使影片更加引人注目。
同时,其亦有独到之处。
其中影片对于动画的运用可谓神来之笔,就其画风而言,它算不上细腻,甚至有些粗糙,然而这种有些粗糙的涂鸦式的动画生动传神的表现出画面所要表达的内涵。
一如影片开头之处,寥寥几笔就勾勒出罗拉的整体形象,红头发、蓝背心、绿裤子,特征明显,生动形象。
赏析电影《罗拉快跑》

对电影《罗拉快跑》的赏析《罗拉快跑》是德国导演汤-蒂克的一部成功的后现代主义电影, 它是一部视听感极强的电影。
影片主题是写爱情, 罗拉为了营救爱人不顾一切拼命奔跑, 三个奔跑过程, 三种不同结果。
本文从跑谈起,以美学、结构、技术等视角对影片进行浅析。
影片结构新颖,开篇精彩,色彩鲜明,强调主观真实。
很多人初次看了这个电影之后都会感觉比较过瘾,有些人会发出“没想到电影可以这样拍”的感叹。
它既是一部形式电影,融合了动画、涂鸦、电子乐、MTV 等多种元素;也是一部技术电影,除了多元化的表现手法,无论剪辑手法,还是拍摄风格,都流露着一股浓浓的实验意味。
这个电影情节也许并不能让人耐人询味地去深刻地思考,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内容却让人感到它的真实性。
在德国柏林,混黑社会的曼尼打电话给自己的女友罗拉,曼尼告诉罗拉: 自己丢10万马克。
二十分钟后, 如果不归还10万马克, 他将被黑社会老大处死。
为了得到10万马克和营救曼尼, 罗拉在二十分钟之内拼命地奔跑。
同时,曼尼在电话亭不断地打电话到处借钱。
电影表现了罗拉奔跑、罗拉找钱营救曼尼的三个过程和三种结果:第一次奔跑:罗拉没借到钱, 罗拉和曼尼抢超市, 罗拉被警方击毙。
第二次奔跑: 罗拉在银行抢到钱, 曼尼被急救车撞死。
第三次奔跑: 罗拉在赌场赢到钱, 曼尼找回丢失的钱, 罗拉、曼尼成为富人,故事圆满结束。
这个电影的故事情节是简单易懂的,但是其中的艺术手法地运用确实神乎其技,让我们对导演的思想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敬佩。
影片还重视听觉感受, 伴随奔跑的是强烈的声音。
影片声音方案的核心是主观声音, 即影片主观的音乐贯穿, 影片客观环境真实的音响很少, 这充分地体现了导演对现代音乐的喜爱与迷恋。
我们应该注意到导演似乎不相信我们人类器官所听到看到的世界的真实性, 更相信他的内心所感受到的主观真实,他用主观声音努力表现这种主观的更高层次的真实。
伴随罗拉的奔跑影片用快节奏的音乐贯穿, 这种音乐既渲染了气氛, 同时又加快了节奏, 这种音乐是时下流行的新潮音乐, 新潮音乐无疑给观众带来了新的感受与刺激。
《罗拉快跑》从电影结构板块方面观后感

从电影结构的角度赏析《罗拉快跑》在分析影片之前,我们得先来探讨一个问题——什么事电影结构?电影结构:传统的电影理论把电影结构等同于情节的结构。
实际上,电影结构是由不同的一些要素、方面、层次和形态构成的复杂系统,毫无疑问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由于结构系统的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身调整性,不管内部结构发生怎样的变化,它作为电影的基本特性却一直保持住了。
在整体规定的有力约束之下,各个区别系统此消彼长、互相替代,对结构空间展开争夺,对结构“权力”重新分配。
电影结构的符合常规是艺术在创作和接受之间早已订立的一个契约,但突破常规则更是艺术在创作和接受之间所进行的一次新的谈判。
正是在电影结构不断的调整和更新中,电影的艺术生命才不断获得重生。
电影结构系统又包括场景结构、情节结构,时空结构等等。
在这里我们把电影结构方式简单的分为1、单一因果线性结构。
2、回环套层结构。
3、交织对比结构。
4、版块结构与团块结构。
5、环形结构:对谜底的最终揭示。
6、碎片结构。
7、意识流结构。
十几年前,一部小成本电影在世界影坛风靡一时,那就是德国年轻导演汤姆・提克威执导的《罗拉快跑》。
影片以电子游戏中的闯关模式讲述了一个老套的爱情故事,在美国、德国和欧洲以及亚洲地区都取了突出的票房成绩,引起世界影人的关注。
更重要的是,自1999年影片问世以来,它就被电影评论界定位为‘新世纪的新电影’,至今仍被先锋艺术派所推崇,无疑这部电影也是板块结构与团块结构的代表之作。
影片讲述了女孩罗拉接到男友曼尼的求救电话,在接下来的20分钟时限内不停奔跑去解救曼尼的故事。
故事听起来似乎非常简单,但是导演巧妙地借鉴电脑游戏中的运行方式和操作规则,将一种游戏化的娱乐意识与叙事智慧融汇到故事的讲述当中。
同时,叙述视角上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点和第一人称主观视点的交叉,能够让观众参与到影片的情景中紧跟罗拉的步伐一起奔走。
整部影片的叙述可以分为四个环节:罗拉的三次疾走段落构成的三个环节和故事的缘起一个环节。
电影《罗拉快跑》影视鉴赏

电影《罗拉快跑》影视鉴赏《罗拉快跑》是一部借鉴电脑游戏运行方式和操作规则且具有娱乐色彩与叙事智慧的德国电影。
很多人初次观看《罗拉快跑》都会大呼过瘾,“没想到电影可以这样拍”。
它既是一部形式电影,融合了动画、涂鸦、电子乐、MTV 等多种元素;也是一部技术电影,除了多元化的表现手法,无论剪辑手法,还是拍摄风格,都流露着一股浓浓的实验意味。
在镜头和段落剪辑上,它也具有电脑游戏的节奏感、全知视点和主观视点的交叉,以及多种电影手法的新尝试。
影片梗概德国柏林,黑社会喽罗曼尼打电话给自己的女友罗拉,曼尼告诉罗拉:自己丢了10万马克.20分钟后,如果不归还10万马克,他将被黑社会老大处死。
为了得到10万马克和营救曼尼,罗拉在20分钟之内拼命地奔跑.同时,曼尼在电话亭中不断地打电话到处借钱。
不同于一般电影叙事的起承转合,这部影片分别用三个整齐的20分钟段落来表现罗拉奔跑、罗拉找钱营救曼尼的三个过程和三种结果:第一次奔跑:罗拉没借到钱,罗拉和曼尼抢超市,罗拉被警方击毙。
第二次奔跑:罗拉在银行枪到钱。
曼尼被急救车撞死.第三次奔跑:罗拉在赌场赢钱,曼尼找回丢失的钱。
罗拉、曼尼成为富人。
在遇到倒霉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询问,什么是倒霉事情的原由,一旦找到了最初的原由,我们往往会感叹一句,“如果某某事不发生就好了",“如果我当时这么做就好了”……。
“罗拉快跑”正表现的是这个“如果……”.在罗拉的三次奔跑中,往往是一个很细小的变化导致整个事物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生的不可测性一览无疑。
一,叙事角度:游戏化的结构《罗拉快跑》就像一部罗拉闯关的电脑游戏,正如片头所说:“地球是圆的。
游戏只有九十分钟。
其他纯属理论."电影中不时出现挂在墙上的巨大表盘,显示离规定时间还有二十分钟或者三分钟,摇滚式的音乐节奏似乎也在提示罗拉:“RUN!RUN!”一次的结果不满意,还可以从起点重新来过,玩出不同的结果。
输赢不是最关键的,关键的是把游戏玩到最后,是游戏过程中所必需的人的坚强意志和竭尽全力。
后现代电影《罗拉快跑》视听语言分析

第2卷第20期H鎳谂祕文化纵横后现代电影《罗拉快跑》视听语言分析周蕊(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摘要:《罗拉快跑〉邊一部快节奏的后现代主义作品,“快速”“眩目”“冲击”“迷惑”是其风格化的视听语言带给观众 的直观感受。
导演汤姆•提克威运用大量运动镜头、快速的剪辑风格、重金属摇滚风的音乐等语言来展现这部后现代 作品的视听魅力。
风格化的视听语言有效表现了主题,展示了新的意象所指,动画人物和游戏化情节给影片增添十足 的哲理性和趣味性。
关键词:罗拉快跑;视听语言;后现代中图分类号:J9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079 (2019) 20-0149-02后现代主义作品的突出特点是无中心、无深度、平面 化、娱乐化、碎片化,后现代电影通过视听语言来表达后现代 主义的特征和精神,使得影片在形式美感上更倾向于“快”,并且充斥着大量的复制、拼贴等各种手法,《罗拉快跑》尤为 典型。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总结《罗拉快跑》的风格基调,那 就是一个“快”字。
正如其名字一样,影片集中体现了“快”美 学。
从内容上说,主人公罗拉在狭长的楼道,在钢筋水泥的楼 宇间,在银行前的马路上飞快地奔跑,为在二十分钟内凑齐 十万马克,观众跟着其飞速的步伐也在心里快速喘息:从形 式美上说,快速摇移镜头、快切镜头、大量跟镜头以及快节奏 敲打的鼓点和重金属乐感有机搭配在一起,推动情节快速发 展,营造出“快”的美学风格。
《罗拉快跑》通过其风格化的视 听语言使观众如身临其境般参与了一场生与死的赛跑,更为 直接地展现并告知观众一一对同样的事情,有不同的选择和 结果,因受到现实生活的限制,结局是多种多样的。
―、运动镜头的大量使用在运动造型上,本片的运动镜头重在表现,追求画面观 赏性。
罗拉在奔跑中,导演让摄影机不停地运动,夸张地违反 生活常态地运动。
多种镜头运动方式表现了罗拉狂奔的紧张 感和影像的新奇特质。
(一)景别频繁切换的运动铣头景别是摄影造型的重要手段,是构成节奏的重要元素,观众的观影方式、接受程度都是由景别以及不同景别之间 的构成效果决定的。
电影《罗拉快跑》影视鉴赏

电影《罗拉快跑》影视鉴赏《罗拉快跑》是一部借鉴电脑游戏运行方式和操作规则且具有娱乐色彩与叙事智慧的德国电影。
很多人初次观看《罗拉快跑》都会大呼过瘾,“没想到电影可以这样拍”。
它既是一部形式电影,融合了动画、涂鸦、电子乐、MTV等多种元素;也是一部技术电影,除了多元化的表现手法,无论剪辑手法,还是拍摄风格,都流露着一股浓浓的实验意味。
在镜头和段落剪辑上,它也具有电脑游戏的节奏感、全知视点和主观视点的交叉,以及多种电影手法的新尝试。
影片梗概德国柏林,黑社会喽罗曼尼打电话给自己的女友罗拉,曼尼告诉罗拉:自己丢了10万马克。
20分钟后,如果不归还10万马克,他将被黑社会老大处死。
为了得到10万马克和营救曼尼,罗拉在20分钟之内拼命地奔跑。
同时,曼尼在电话亭中不断地打电话到处借钱。
不同于一般电影叙事的起承转合,这部影片分别用三个整齐的20分钟段落来表现罗拉奔跑、罗拉找钱营救曼尼的三个过程和三种结果:第一次奔跑:罗拉没借到钱,罗拉和曼尼抢超市,罗拉被警方击毙。
第二次奔跑:罗拉在银行枪到钱。
xx被急救车撞死。
第三次奔跑:罗拉在赌场赢钱,曼尼找回丢失的钱。
罗拉、曼尼成为富人。
在遇到倒霉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询问,什么是倒霉事情的原由,一旦找到了最初的原由,我们往往会感叹一句,“如果某某事不发生就好了”,“如果我当时这么做就好了”……。
“罗拉快跑”正表现的是这个“如果……”。
在罗拉的三次奔跑中,往往是一个很细小的变化导致整个事物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生的不可测性一览无疑。
一,叙事角度:游戏化的结构《罗拉快跑》就像一部罗拉闯关的电脑游戏,正如片头所说:“地球是圆的。
游戏只有九十分钟。
其他纯属理论。
”电影中不时出现挂在墙上的巨大表盘,显示离规定时间还有二十分钟或者三分钟,摇滚式的音乐节奏似乎也在提示罗拉:“RUN!RUN!”一次的结果不满意,还可以从起点重新来过,玩出不同的结果。
输赢不是最关键的,关键的是把游戏玩到最后,是游戏过程中所必需的人的坚强意志和竭尽全力。
罗拉快跑

元叙事的怀疑与解构:德国后现代电影经典《罗拉快跑》上海·同济大学杨晓林发布于: 2010-11-06 20:15选自:杨晓林主编《影视鉴赏》上海教育出版社。
(孙振涛)一相关影视史知识:后现代电影概述要对后现代电影做一个概述,首先面对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是后现代电影?这是一个可以有无数种答案的问题,因为后现代电影并非一个电影类型,而是一种世界观。
什么样的世界观是“后现代”式的世界观呢?按照后现代主义的旗帜性人物利奥塔的经典定义,后现代即是对“元叙事的怀疑”,即对任何一种给定的权威模式的不信任和解构。
利奥塔说过,后现代主义并不是现代主义的末期,而是现代主义的初始状态,要想成为现代作品,必须具有后现代性[①]。
由此推而论之,所有具有“反电影”特征的影片都可以归入后现代电影的范畴。
所谓“反电影”,即是不按照传统常规电影的游戏规则而以一种不同于此的先锋姿态制作的电影。
利奥塔曾写过一篇文章,名字就叫《反电影》。
电影生产的规范化强制性地要求在通常的影片里排除所有不符合行业规范的东西,影片里的一切必须是组织严密的、符合格式的、可被广泛接受的。
但是,电影并不总是屈服于这种规范性的法则。
利奥塔将不符合、不遵守行业规范的这部分电影叫做“反电影”,即主流电影的否定部分,主流电影压制的另一种电影。
一般认为,1981年艾伦·帕克的《迷墙》可以看作是后现代电影的一个始点。
这部集摇滚音乐、现代美术和各种形态的影像之大成的影片,是一部对后现代影像充满自觉的影片,《迷墙》甫一上映就风靡了世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平克·弗洛伊德这支成立于1966年的英国前卫摇滚乐队本身的音乐魅力。
不过,《迷墙》首先还是一部电影,一部从视觉上加快步伐将大众带向MTV时代的电影。
《迷墙》成了后现代电影的一个里程碑,同时也宣告了“后现代无经典”谬论的不攻自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后现代电影在世界各地到处开花结果,在当代美国、法国、加拿大、西班牙、中国等都有众多作品出现,它们的后现代特征有些体现在叙事上,有些体现在造型上。
从《罗拉快跑》看后现代主义

从《罗拉快跑》看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思潮迅速地蔓延到各种文艺形式的领域之中,电影作为一种文艺形式也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手法既有后现代主义的一般特征又有电影这种特殊文艺形式的独有特征,本文简要分析了一些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手法,以及后现代主义手法受到欢迎的原因。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叶出现的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思潮,然而它并非一产生就是世界性的,后现代主义的正式出现是20世纪50年代前期,其声势浩大并震撼思想界是在70年代至80年代,这一阶段,在欧美学术界引起一场世界性的“后现代主义论争”,到了90年代初,后现代主义开始由欧美向亚洲地区“播撒”。
使后现代主义成为一个当代社会的热门话题。
后现代主义是在现代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在吸收了现代主义的因素同时对现实主义又有了超越和突破,尽管学术界对后现代主义思潮还存在诸多争议,但它作为一场文艺思潮确实对文艺创作和评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谈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美国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家杰姆逊向我们这样描述到:“后现代主义文化已经是无所不包了,文化和工业生产和商品已经紧紧结合在一起,如电影工业,以及大批生产的录像带、录音带等等,在19世纪,文化仍然是逃避现实的一种方法。
而到了后现代主义阶段,文化已经完全被大众化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距离正在消失。
”文学创作中的后现代主义作品可谓比比皆是,但此种艺术思潮对文艺活动的影响却不仅限于文学,它对电影艺术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美国电影理论家尼克·布朗说:“电影理论目前似乎正处于我们称之为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的一组研究课题的发展史的终点和我们认作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的一组课题与主题的起始阶段”表明理论工作者已经注意到后现代主义对电影理论及创作的影响,他们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去探讨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因素和手法。
那么什么是后现代电影呢?若想了解后现代主义电影,必须要了解其一般特征:只注意表面,不涉及任何意义,没有深度、内涵;历史意识消失,使影片自身与历史处于断裂状态;主体已消失,人不再处于中心地位,一切都是碎片;世界都以物的形式呈现没有任何热情和主题思想需要表现,只做客观地陈述和展现;对象距离感消失,审美距离不复存在。
《罗拉快跑》影视作品分析

《罗拉快跑》影视作品分析影视作品分析——《罗拉快跑》“我们不放弃探索,探索的终点将是它的起点,让我们重新认识探索吧!”——爱特略《罗拉快跑》堪称电影天才汤姆?提克威的巅峰之作,它的公映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巨大的反响。
在人们思忖着21世纪的电影将会呈现何种面貌之际,《罗拉快跑》似乎已经使我们嗅到了新时代、新电影的新气息。
21世纪,一个“视听时代”的到来,不可避免的会引领影视界发生巨变,他们信息、知识的来源主要是电视、电脑,并不断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生活。
电影神童汤姆?提克威从小整天泡在电视机和电脑前,是个在“电脑游戏界”小有名气的游戏高手,《星际大战》的电脑游戏他能够才能够从第一关打到最后一关。
这样的人生经历在《罗拉快跑》中被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它事实上就是一部罗拉闯关的游戏,影片中共表现了罗拉的三次奔跑,三个过程、三个结果,……因此,就不难想象为何影片会受到狂热并赞不绝口,众多志同道合的英豪们,和罗拉一起快跑,一道“共振”,一同“闯关”。
《罗拉快跑》的主题是一个异常“陈旧”的爱情主题:罗拉为了救自己的爱人,她不顾一切地奔跑。
然而,影片的核心和精神实质又是全新的;同样是爱情的营救,过去的电影表现营救的通常是男人救女人,即所谓的“英雄救美人”,而该影片中却变成了“美人救英雄”,似乎在宣誓着“女权主义时代”的来临。
影片的叙事形式永远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采用的是不信任的叙事形式。
而我们不要过于沉迷于它的叙事结构,应看作是一种形式的表演,因为它已经把通常意义上的叙事结构简约到了最简单的程度,即一个叙事的骨架,完全单向的、线形的叙事方式,一切有可能出现旁逸的情节都被以“照片”的形式压缩。
影片的结构分成明显的三大块,它们本身的叙事各自独立,互不关联,而使三大板块连为一体的,不是叙事,而是整个影片的立意和作品的主题,从而呈现出典型的板块式结构,融为一体,各显其色。
故事的内核如此,为了配合故事的走向,在视听手段上,《罗拉快跑》极尽华丽炫目之能事,不断通过制造感官刺激,大大增强了其可视性。
影视鉴赏《罗拉快跑》

鉴赏《罗拉快跑》首先,鉴赏一部影片应该从镜头的运用、景别的变化、声画对应的关系、时空结构、蒙太奇手法的运用、轴线的变化、色调、影调的搭配等来分析。
这些都属于镜头语言,也是影视鉴赏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清楚的了解导演拍摄影片的意图以及后期剪辑上的完美衔接。
以《罗拉快跑》为例。
故事的开始,有节奏的加速移动的镜头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气氛,镜头移动越来越快,时间越来越紧迫,从一开始就把观众直接的带入到了影片紧张的故事情节当中。
罗拉接起电话,先出现曼尼的背影,之后罗拉的一句话“怎么了?你在哪?”然后又是一个快速移动的推镜头,推动到在电话亭里无助的向罗拉倾诉的曼尼,这个时候的声画是对应的,画面人物与要说的话都是一致的,只不过在剪辑时运用了平剪与串剪,通过上一个镜头声音与画面一切出,下个镜头画面与声音马上出现表现一种激烈的氛围,在后面曼尼的倾诉时还适当添加了捅声法增加了变化性。
而两人打电话的场景实际是不同时空同一时间,这就体现了一种交叉蒙太奇。
在罗拉叙述为什么迟到没去接曼尼以及曼尼在回答为什么把钱弄丢的时候,导演运用插入镜头展现罗拉回忆叙述的故事情节,这部分画面运用了加速镜头,不仅与影片的快节奏相呼应,与故事的紧张发展相一致,并且在这部三段式叙事结构的电影中很好的节省了时间。
曼尼告诉罗拉:如果20分钟内不还钱,自己将没命。
曼尼乞求罗拉救自己,曼尼甚至讥讽罗拉:"你说过,爱情能够解决一切"。
罗拉让曼尼等自己。
此时是罗拉的"第一次大叫"。
罗拉大叫时,喊声震天,同时,屋内的玻璃器皿暴碎,声音和影像表现罗拉的力量和神奇。
罗拉大叫后,镜头无声,切换到一个乌龟在缓缓爬行。
用无声和缓慢来衬托前面大叫的剧烈。
这是隐喻蒙太奇。
紧接着是影片情节的高潮也是主体部分,罗拉开始快跑,主要是用跟镜头表现一组运动镜头,罗拉跑步的画面始终遵循轴线原则,中途通过骑轴、插入空镜头、大动作跳轴很好地实现了合理越轴,在罗拉第二次奔跑时,虽然叫住了曼尼,但是最终曼尼却被红色的救护车撞死了,这个时候镜头还定格在罗拉欢笑的脸上,继而,切换到曼尼倒地和七窍出血,这两组镜头形成强烈的对比,更加衬托出曼尼的死亡带给罗拉的巨大的悲怆。
与时间赛跑挑战命运的后现代影像

与时间赛跑挑战命运的后现代影像摘要《罗拉快跑》采用一系列形式快感,三个相互解构的情节走向和情节链中互相颠覆分解的内部元素,成功地将故事、叙事、游戏结合起来,在镜头处理上的薛戏节奏感、全知视点和主观视点的交叉,主题表现中解构化的情节、奇观性的细节、疏离后的价值及其反秩序的倾向性使《罗拉快跑》在表达人文内涵上具有典型的后现代文化特质,在一个表面荒诞的情节层面下传递出对时空和生死的质疑和反思,在游戏化的叙事风格和荒诞,怪异的情节段落拼贴中,所要传递的依旧是对个人努力拼搏永不放弃的肯定和歌颂。
关键词后现代情节解构镜头视点游戏化叙事《罗拉快跑》这部如瑞士钟表般精确高速运行的电影,其快速简捷的节奏、紧张急促的音乐、强烈直接的视觉效果,使这部电影具有了传统的经典和现代文本中所罕见的连串形式快感,同时,这部具有娱乐色彩与叙事智慧的德国电影又借鉴了电脑游戏运行方式和操作技巧,在镜头处理和段落剪辑上也具有了电脑游戏的节奏感、全知视点和主观视点的交叉,在主题表现上,影片中解构化的情节、奇观性的细节、疏离后的价值及其反秩序的倾向性使《罗拉快跑》在表达人文内涵上具有典型的后现代文化特质,在表层上。
影片消解了时空的意义,否定了爱情和死亡的价值,但在深层次上,影片在游戏化的叙事风格和荒诞、怪异的情节段落拼贴中,罗拉与时间赛跑,主动接受命运的挑战。
所要传递的依旧是对个人努力拼搏永不放弃的肯定和歌颂,这是部表现手法和思想内涵上创新与深度完美结合的影片,《罗拉快跑》成为99年德国影坛大胆的实验之作。
一《罗拉快跑》表层上是个爱情故事。
罗拉所有的奔跑都是一个原因,她爱曼尼,她要拯救曼尼,爱情是整部电影的叙事依据,罗拉为了在20分钟内筹到男友所需要的钱。
一路狂奔冲破了所有的障碍,包括一切现实的逻辑,对曼尼的爱,甚至让死去的罗拉复活,重新开始一轮的奔跑和较量。
影片在总体结构上,同一个故事,不同的细节,不同的发展,不同的结局,每一个人物在故事不同的走向里都有不同的命运。
现代主意电影美学角度简析罗拉快跑 (2)

现代主意电影美学角度简析罗拉快跑剪辑的风格:快节奏,不仅压缩了时间也符合了“视听的一代”追求刺激的视听享受。
它让人感到刺激、紧张、恐惧、欣喜……整部影片的影像以动态镜头为主,他运用跟移镜头,表现、喧染罗拉的奔跑过程。
声音:快节奏的音乐,渲染了气氛,同时又加快了节奏。
女生抒情的歌声。
罗拉得到钱奔跑时,影片采用的是一个女声抒情的歌声。
歌声不仅表现了罗拉此时此刻的喜悦的心情,同时,歌声还有力烘托了后面罗拉身亡的巨大悲哀色彩:影片中突出使用了三种色彩:红色,黑色,白色。
除了罗拉其他人都是黑白色,乏味。
而红色是刺目的颜色,是爱情的颜色,是浪漫的颜色,同时也表现出了不安与危机因为紧凑的剧情和前所未有的思路,还有影片的配乐也十分恰到好处。
每到一个段落结束的时候,男女主角进入仿佛是冥界的状态开始轻声细语的探讨爱情,影片突然在紧张的节奏中慢下来,而后又进入下一个章节,刚刚失望透顶的观众很高兴一切都可以重新再来,于是我们随着那个红色电话落下,随着罗拉一阵风似的跑掉,开始新一轮的提心吊胆。
直到最后皆大欢喜的结局,罗拉第一次露出微笑,相信那时候所有观众也都会会心的微微一笑的。
在《罗拉快跑》的世界中,不倾向唯神的教条,也不服从唯物的秩序,它亲近的是混沌中的人的随机选择,严格说起来,还是有些唯物论的气息,但重点在于罗拉的每个临时抉择,并不一定直接缘由自有迹可循的环境影响,她的叁次奔途,各自有细微的差异处,忽而贴墙而奔,再一次就忽而稍稍绕开,引发千万种可能的连锁反应,她这毫无来由的举动也可能有千万种因素,即使用超级电脑运算,也可能梳理不出萝拉每个细小决定的充份理由,这点导演在电影开头就表达了他的意见,人,是最神秘难解的动物。
同时,它也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片子。
罗拉在20分钟内拿到10万马克,并把钱送到的可能是3亿分之一。
面对这个3亿分之一,罗拉的选择是“奔跑”,是把自己的头发染得像燃烧的红色火焰,她在钢铁水泥的城市中奔跑,拼命地奔跑。
《罗拉快跑》的影评

《罗拉快跑》观后感本影片并不屈从于好莱坞的经典叙述模式,而是采用了三段式的格局,叙事结构上采用重写式的板块结构。
电影多处用了动画、蒙太奇、大量的快速切换镜头,贯穿始终的喧闹的摇滚乐,罗拉的红头发以及奔跑晃动的画面营造出的紧张急促的气氛足以让人窒息。
本影片大约有1581个镜头转换,71分钟的运动镜头,平均每个镜头长2.7秒。
有趣的是影片结尾节奏相对变慢,这跟时下《罗拉快跑》的时光倒流是不合逻辑的,对大多数电影正好相反。
比三次时光倒流中,人物经历的事件、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他们最终的结局,《罗拉快跑》还是富有一定教化含义的:导演在试图告诉观众,像打劫、威胁这些非法手段都是没有办法解决问题的,他宁愿赋予罗拉一种超能力,让她名正言顺地通过“正确”的手段达成目的。
只是当最后一次,罗拉站在十字路口寻找曼尼,结果发现曼尼已经顺利地将问题解决了的时候,罗拉的脸上反而显露出呆滞、无措的神情。
或许是罗拉猛然发现了自己的奔跑、自己的千方百计其实毫无意义,就像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所意识不到的——因为大家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总有一定目的,也就是有意义所在,但意义可能突然消失;又或是像片子开头所说的,罗拉在问自己一个这样的问题:“一个答案将衍生一个新的疑问,而下一个答案又将衍生下一个疑问,如此循环不止。
但最终,会不会永远是相同的疑问?并且永远会不会是相同的答案?影片中一个非常关键的事件是遇上梅耶先生。
梅耶的车是去银行接罗拉父亲的,在前两种情况下,梅耶因撞车耽误了行程,没准时赶到银行。
也正是由于这个时间差,罗拉才得以见到父亲。
而在第三种情况下,梅耶没有撞车结果接走罗拉父亲,导致罗拉最终从赌场赢得10万的概率事件,但同时也间接导致了梅耶车与那部车更严重的车祸,殃及父亲。
遇见急救车也是一个关键事件,第一种情况,罗拉没有想搭急救车,急救车在遇到玻璃时也停了车。
而第二种情况下,由于罗拉的干扰,急救车就撞上了玻璃,并直接导致司机为赶时间超速行驶撞上了曼尼。
《罗拉快跑》影视赏析

《罗拉快跑》影片赏析这学期的影视赏析课程学习让我对电影有了一些深层次的认知,在观看过的众多电影中《罗拉快跑》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它是一部“崭新的电影。
”下面是我结合自身感受、借鉴相关影视评论做出的影片赏析。
一:影片主题表面上看影片叙述的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爱情。
罗拉的男朋友曼尼(一个黑社会小弟),奉命去收钱,因为将接受到的10万马克不慎丢在了地铁上,为了不被黑社会老大处死,打电话给罗拉求救。
于是罗拉为了营救她的爱情开始了三次有着不同结局的奔跑。
深层的主题则是写世界的不可知。
罗拉奔跑了三次,每次都有不同的结局。
在她三次奔跑过程中遇见了几个相同的路人,但这些偶遇之人未来的人生却因为时间快了一秒或者慢了一秒而有了的截然不同的生活。
包括他父亲在内都有着不同的结局。
二:影片结构《罗拉快跑》影片的结构比较特别。
通过人物复活方式,分三段对影片进行了刻画。
第一次奔跑:罗拉第一次去救曼尼,在向其父求助无果的情况下,帮助男友去超市抢钱,最后因警察枪走火,罗拉身亡。
第二次奔跑:前段内容相似,罗拉无奈之下挟持父亲到她父亲任职的银行成功抢钱,但最后曼尼被救护车撞死。
第三次奔跑:罗拉在各种巧合之下跑到赌场,并奇迹般赢得10万马克,与此同时曼尼追回丢失的钱。
最好的结局。
三:影片画面1:在赏析过的电影《有话好好说》中,一开始是跟镜头拍摄男主人公奔跑画面,但镜头摇晃十分厉害,让人感到眼晕、厌烦。
相比之下,《罗拉快跑》这部影片几乎全篇都在拍摄女主角罗拉跑的画面,在紧张急促的节奏中,拍摄出来的画面却并没有使我们感到厌烦,反而会为罗拉为了爱情奋力奔跑而一起紧张,镜头运用非常好。
2:画面切换技巧很好。
电影《罗拉快跑》里面的画面切换让人感觉到很自然。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切换镜头有以下两个。
一是在影片中加入动画。
罗拉接到曼尼打来的电话然后开始奔跑,镜头推向罗拉母亲房间里电视机里的动画。
通过电视机里播放的动画片与现实中罗拉在楼梯奔走情形相重合而完成镜头切换,然后罗拉打开楼梯大门,画面出现白屏,小区全貌淡入,转到了小区。
《罗拉快跑》影片分析

.经典影视作品专题研究结课论文叙事艺术的后现代式三重奏——浅谈《罗拉快跑》的后现代主义叙事元素学生:子萌学号:2015710056系别:光明新闻传播学院专业名称:新闻专业班级:新闻1502指导老师:叙事艺术的后现代式三重奏摘要德国导演汤姆·提克威编导及配乐的《罗拉快跑》是一部经典的后现代主义作品,这部电影几乎包含了所有后现代电影需要的元素。
而本文根据后现代主义电影理论浅析《罗拉快跑》的叙事风格。
本文通过以下几个部分:解构传统的板块结构;动画插入的叙事意义;上帝视角的碎片叙事来解读与浅析《罗拉快跑》的后现代叙事元素。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电影叙事;《罗拉快跑》1影片《罗拉快跑》有着鲜明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也一直被后现代主义电影流派奉为圭臬。
影片甫一开始,我们就能明显的感觉到它的新锐形格——节奏强烈的电子音乐,抽象鲜明的动画片头,MTV风格的画面……无处不体现着上世纪末的欧洲资本主义的骚动和反思。
《罗拉快跑》讲述了一个红发叛逆少女为了帮助自己的男友而在20分钟之筹集10万马克的故事。
作为德国电影中最卖座的实验电影,有人称《罗拉快跑》具有一种“充满力的叙事艺术”1这样的叙事艺术正是《罗拉快跑》之中最具有后现代风骨的电影元素。
本文结合后现代主义电影理论,从结构,动画,碎片叙事三个方面对《罗拉快跑》的叙事元素进行分析。
一、解构传统的板块结构:罗拉的三次人生游戏《罗拉快跑》与传统电影叙事结构不同的地方就是采取了非线性叙事的结构,一般电影的模式往往是预设一个理性的架构,按照逻辑或者时间的秩序来完整地叙述一个故事。
后现代语境中,线性时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人们在时间里任意的转换与拼贴,再多繁复的结构都能在这种转换之中融合。
由此可见,对于传统叙事的解构是后现代主义的最大贡献,昆汀的《低俗小说》、《落水狗》等作品都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结构。
然而是《罗拉快跑》彻底解构了这种传统结构,“颠覆了由所谓的中心本源扩散开来的等级秩序,而让1 刘进《充满张力的叙事艺术——电影板块结构论》《电影文学》2008-01-052一切都显得零乱、模糊、不确定。
从电影《罗拉快跑》论后现代女性主义对传统男权的消解

从电影《罗拉快跑》论后现代女性主义对传统男权的消解作者:冉隆丽来源:《电影评介》2012年第18期[摘要] 《罗拉快跑》是由德国导演汤姆·蒂克威编导及配乐的一部非常前卫的、实验性很强的影片,它通过女主角罗拉在戏剧化的情节中为了救男友而不停地奔跑的故事,体现了后现代女性主义对传统男权的消解和颠覆。
[关键词] 《罗拉快跑》后现代女性主义男权颠覆消解《罗拉快跑》讲述了罗拉为救男友曼尼而不停奔跑的故事,是一部借鉴电脑游戏运行方式和操作规则、且具有娱乐色彩与叙事智慧的德国电影。
在镜头和段落剪辑上,它也具有电脑游戏的节奏感、全知视点和主观视点的交叉,以及多种电影手法的新尝试。
在主题表现上,它不仅在表面上消解了时间和空间的意义,否定爱情和死亡的价值,更在深层次上消解了传统男权社会的男性主导地位,体现和歌颂了女人的奋力拚搏和永不放弃的精神。
可以说,它是一部消解男权主义的电影,更是一首激励女性主义的赞歌。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西方国家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进程,出现了一个崭新的理论流派,这就是后现代女权主义流派。
作为后现代女性主义的经典之作《罗拉快跑》,从表面上看,它的主题是一个异常“陈旧”的爱情主题:罗拉为了救自己的爱人,她不顾一切地奔跑。
但是,影片的核心和精神实质又是全新的。
影片在错综复杂的一系列随机事件和形形色色的人物关系中,利用后现代主义的电影手法,体现了女权主义发展的第三阶段——后现代女权主义对根深蒂固的男权社会的反讽和颠覆,是一部深刻反映女权主义的影片。
一、《罗拉快跑》剧情简介德国柏林,黑社会喽罗曼尼打电话给自己的女友罗拉。
曼尼告诉罗拉:自己丢了10万马克,20分钟后,如果不归还10万马克,他将被黑社会老大处死。
为了得到10万马克和营救曼尼,罗拉在20分钟之内拼命地奔跑。
同时,曼尼在电话亭中不断地打电话到处借钱。
电影表现了罗拉奔跑—罗拉找钱—营救曼尼的三个过程和三种结果。
第一次奔跑:罗拉没借到钱,罗拉和曼尼抢超市,罗拉被警方击毙。
电影《罗拉快跑》的精神分析解读

电影《罗拉快跑》的精神分析解读作者:龙浩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21期摘要:《罗拉快跑》是一部极具后现代主义色彩的电影,根据个人的多次电影观赏,也发现了其具有精神分析学的特点。
本文通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对《罗拉快跑》进行解读。
关键词:《罗拉快跑》;弗洛伊德;梦;精神分析《罗拉快跑》是一部犯罪爱情故事,讲述的是为了拯救男友而奔跑的罗拉要在20分钟内得到10万马克。
这是电影的简介,然而,通过观影,不少人感到十分疑惑:是什么使得罗拉和其男友死而重生,是什么使得罗拉能轻易救治救护车上的病危男士,又是什么能使得人生重置?梦,就是我对这些疑惑的解释。
这也是我对《罗拉快跑》的一种解释。
可是,我们为什么要做梦?梦的内容为何会相同?梦的内容为何会相似却又会改变?弗洛伊德曾提出“梦由愿望而引起,并且愿望的实现就是梦的内容——这是梦的一个主要特征。
梦并不仅简单地表达一个想法,而且以一种幻觉体验的方式代表愿望的实现。
”[1]梦的相同与不同取决于各人格的状态。
弗洛伊德的分析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本我”是无意识的,处于最底层,遵循“快乐原则”,基本上由性本能组成;“自我”代表着人类的理性,受外界活动影响,并遵循“现实原则”,满足本能的要求;“超我”则代表着社会的道德规范,是人格在道义层面的体现,遵循“至善原则”,压制着本能冲动。
由于“本我”与“超我”常常处于相互冲突和矛盾中,“自我”就成为沟通“本我”与“超我”之间的桥梁,只有这三者相互协调,才能实现人格的正常发展,否则就会走向崩溃的边缘。
[2]就个人而言,人们做的相同的梦是恐惧式的梦,鬼怪的追赶、自我选择跳崖等相同场景,是本我的对恐惧的释放,寻求逃脱的快感;亦或是快乐的梦,童年的乐趣,与亲友和谐相处等,是本我对快乐的追求。
而人们做的相似却不同的梦,则是生活场景的展现,第一次或者说前几次的梦是跟随本我进行,本我是最原始的部分,也是人性最黑暗的部分,想办法满足本能需求,在梦中人性中黑暗的一面得到释放,只为追求快乐的本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视觉效果: 高速运动、 跳格式剪接、 动画影像、 浓郁色彩、 垂直摄影、 流畅剪辑 、拼贴画面等等。 共同构成了《罗拉快跑》的视觉效果,使成为一部好 “看”的电影作品。
视听语言(视觉效果)
拼贴画面 一个屏幕、两个画面、
一个空间
“三分屏幕”
视听语言(音响声效)
(二)音响声效: 具有节奏感的摇滚音乐、对话的紧凑,暗含冲突 伴随着罗拉的奔跑,影片用快节奏的音乐贯穿。 既渲染了气氛,同时又加快了影片的节奏。摇滚重金 属伴随流行强节奏的新潮音乐,给观众带来了新鲜感 和刺激。
三、罗拉是谁?
一
、
罗
拉
是
曼
尼
的
爱
人
罗拉为了营救自己的爱人,不顾一切地奔跑从表面上
这是一个女人拯救一个男人的故事。 二、故事真的是这样吗?
四、为何三次奔跑?——时空结构
一、影片叙事时空分析:
罗拉没借到钱, 赶到地点时曼 尼已经抢超市, 罗拉被警方击 毙。 (23分11秒)
五、影片风格——结构创新性、视听语言独特性
影片对给定的一个故事、在表征和符号层面的解释了 三种可能性。多次运用了动画、蒙太奇、大量的快速切 换镜头,贯穿始终的喧闹的摇滚乐,罗拉的红头发以及 奔跑晃动的画面营造出紧张急促的气氛足以让人窒息, 在观看影片过程中,最关心的问题从她为什么奔跑的故 事性而转移到她的奔跑状态本身。是电影表现形式对内 容的一次超越。 不强求故事、结构与电影文本内在表达的至全至美 和接受共鸣,宽容地面对影片各层面的断裂、局限、矛 盾与不稳定性。最终使影片被打上“后现代”标签。
六、影片的意义
(一)探索了新的电影的时空转换方式;
(二)颠覆了传统好莱坞时空顺序式结构,采用非线性 三段式来组织电影文本结构;
(三)开创了用叙事方式作为表意的物质承载的电影表 意,影片呈现的方式构成了影片的意义。 (四)镜头节奏的表达性、声音节奏的渲染性、剪辑节 奏的时空性,对整部电影的内部节奏风格的形成至关重 要。 成为独具后现代特征的代表作品之一。
9
四、为何三次奔跑?——深层主题
影片的假定性——罗拉的三次奔跑都因细节上的一点 小差异而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将“如果……就会”的 叙事方式发挥得淋漓尽致,可是人生没有如果。命运的 不可预知的结局让人不断关照自身。
深层主题:世界的不可知,和人类对世界的无奈与绝 望。 爱情被弱化处理,在爱情的外衣下,整部电影从无法 预知的意外开始,用低概率事件的发生揭示偶然与必然 的关系,表达了面对命运的无常和不可控性人类的渺小。
思考:《罗拉快跑》非线性叙事对影片主题体现及 后现代风格的形成有什么联系?
思考:三次奔跑,相同的故事,不同的结局,哪 一段才是真实? 第一次
罗拉没借到钱,赶到地点时曼 尼已经抢超市,罗拉被警方击 毙。任务失败
第二次
罗拉在银行抢到钱。曼尼 被急救车撞死。任务失败
第三次
罗拉在赌场赢钱,曼尼找回丢失的 钱。罗拉、曼尼成为富人。 任务成功
影视经典赏析
———解读《罗拉快跑》的后现代性特征
主讲人:林雪娇
一、影片基本情况介绍
片 名:罗拉快跑 Run Lola Run 出品时间:1998年 制片地区:德国 导演、编剧:汤 姆〃提克威 片 长:80分钟 主 演 : 弗 兰 卡〃波坦特、 莫 里兹〃布雷多
二、《罗拉快跑》的影响
罗拉的奔跑地图
得知曼尼遭遇,思考
家
罗拉找父亲借钱,两次失 败后,第三次走进赌场, 开启预定轨道中的隐藏地
营救可能性,每次都 是从家出发。
银行、赌场
曼尼在电话等待罗拉的
图。
电话亭、超市
救护车、手枪等道具以 及一路上的群演路障。 细微差别,改变结局。
救援,最后一次根据线
索,追回丢失钱款。
奔跑路上
五、影片风格——结构创新性、视听语言独特性
七、课后思考
(一)《罗拉快跑》的主题是什么? (二)《罗拉快跑》的结构特点是怎样的?
(三)为什么说《罗拉快跑》是“视觉一代的电影”?
(四)《罗拉快跑》中对电子游戏形式的借鉴有哪些? (五)《罗拉快跑》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影视经典赏析 谢谢大家!
片头铺垫 第一段 第二段
罗拉在赌场赢 钱,曼尼找回 丢失的钱。罗 拉、曼尼成为 富 人 。 (20分35秒)
第三段 结束
79 分31秒
任务出现 20分钟以内, 筹集10万马克 (10分39秒)
罗拉在银行抢 到钱。曼尼被 急救车撞死。
(23分20秒)
片尾
四、为何三次奔跑?——时空结构
段落结构: 主人公分别在三条平行时空中奔跑,发生 三种故事,得到三个结果。
五、影片风格——结构创新性、视听语言独特性
一、《罗拉快跑》结构创新: (一)“重写式的板块结构”:
不同于任何一种好莱坞的经典叙事模式,而是采用了 三段式格局的非线性叙事,每一次叙事就是一个全新的 故事。
(二)对电子游戏模式的模仿: 1、一次投币,三次机会;
2、时间限制,轨道设臵,道具路障;
3、一个任务,三次闯关,三个结果。
《罗拉快跑》在德国曾经变成 一种现象、一个奇迹,它是德国98 年最卖座的电影。 “我们不可以放弃进行探索, 探索的终极将是开始的出发点, 就让我们开始重新认识它吧。” ——T.S .艾略特 “为什么我们对一切深信不疑” ——片头
二、《罗拉快跑》的三个问题
三个问题: 1、罗拉是谁?——人物关系与表层主题 2、为何三次奔跑?——时空结构与深层主题 3、这部电影的独特之处是什么?——影片风 格以其意义。
1、空间结构:伴随罗拉的急速奔跑,在同一条路上遇 到了相同的点和分岔路,一个细小差别的选择,主人公的 遭遇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2、时间结构:打破传统的线性时间结构,紧凑的非线 性三段故事,每一次重新奔跑,就是一段重写的时间。
四、为何三次奔跑?——时空结构
(一)影片叙事结构 1 、影片内部各元素的组合关系,如情节、画面、剪辑 组合关系。 2、电影整体系统的组织关系,如类型片结构模式。 3、表达方式或者总体结构。影片生命的骨骼和躯干, 是电影面貌和风格特征的最重要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