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源阁_清末四大藏书楼之首
海源阁“四经四史”之书
坊 私宅 ,都竞相刻书 。有关 毛诗 的刻 本也层 出不穷 ,其
中有个 本子 ,叫 ( < 监本纂图重言重意互注点校毛诗 ,亦是
毛传郑笺 陆德 明释文 。北图此本既采 左传 三礼 有及 于《 诗 》者 引为互注 ,又标注重言重 意……北京 图书馆笼统
地将其蒋录为 毛诗 训诂传> ) ,是没有反映该书全貌的 ,因
楼 则又 以所藏珍本丰富存续时 间长亦得 “ 南瞿 北杨” 之美誉 。
学者诚能致力于此 ,博考互稽 ,析疑 申奥 ,则训诂既定 ,义
理斯 明,于 经学岂 日小补之哉。 ”[ 2 1 。 ∞以郑学为本乃杨以 增治经之 “ 源” 。 检 楹书 隅录初编 》海源 阁所藏 “ 四经”者 :宋本 毛
第3 5卷 第 1 2 期
2 0 1 4年 1 2月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Hu n a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E n g i n e e r i n g
V_ ol - 3 5 N O. 1 2
辟 专室储存 ,名 “ 四经 四史之斋” 。杨绍和 曾引陆敬 安 冷 庐杂识 文字 , “ 吴 门黄荛圃部曹多藏宋版书 , 颜所居 日 ‘ 百 宋一廛 ’ ,吴 以 ‘ 千元 十驾 ’揭榜 与之敌 。聊城杨侍 郎得宋 版 诗经 尚书 ( < 春秋 ( < 仪礼 史记 两 汉书
书 已毁存仅 三卷 。是书为查慎行购 自江西志局 ,其记 毛诗 举 要》二十卷。顾广圻曾于嘉 庆七年 ( 1 8 0 2 )于西 湖寓馆校 读 一过 ,并认为是钱 曾 读书敏求记》所著录的南本 毛诗 郑 氏笺 二十卷 。李致忠先生认为 :“ 宋朝南渡之 后, 自谓 有过一段 中兴 。就在高宗 、孝宗这断中兴期间 , 刻书事业也
海源阁抄书考略
文献学山东图书馆季刊2006年第4期海源阁抄书考略丁延峰 (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93)[摘 要] 山东聊城海源阁为我国晚清四大藏书楼之一,搜罗宏富,为世所称。
海源阁杨氏还勤于抄书。
所抄存世者有十四种,杨氏抄书特点有抄缺补亡、影摹存真、罕秘传世、家著不泯等。
[关键词] 海源阁 抄书[中图分类号] G256.22 [文献标识码] A 抄书一事,古代藏书家之同好也。
山东聊城杨氏海源阁为我国晚清四大藏书楼之一,藏书达四千余种,十七万余卷,可谓搜罗宏富,为世所称;杨氏又刻印书籍四十余种,[1]于清季私家刻书中位列中上;然杨氏不惟藏刻,对于抄书,亦甚勤奋。
经笔者爬梳整理,所抄共十六种,存世者有十四种,以集部为主,计经部一种,史部四种,子部一种,集部八种。
佚去两种分别为《宋元本书目》和《金石书画目录》。
海源阁遗书散佚严重,所抄书亦必然失散不少,故这个数字定不是最终数字。
兹将现存十四种叙录考析于下。
1 《古韵分部谐声》不分卷4册(藏鲁图)(清)杨以增撰,杨氏海源阁抄本。
19.3×13.5c m ,9行,行字不一,红格,四周双边,白口,单红鱼尾,版心下题:海源阁。
2 《历科甲第录》不分卷4册(藏鲁图)不著辑者,杨氏海源阁抄本。
19.8×13.2c m ,9行20字,红格,四周双边,白口,单红鱼尾,版心下题:海源阁。
所辑自道光壬午(公元1822年)恩科至丁未科(公元1847年),从所录科第至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可知,此书当抄在是年之后。
3 《先都御史公奏疏》36卷36册(存21卷21册)(藏鲁图)(清)杨以增撰,(清)杨绍和辑,杨氏海源阁抄本。
18.8×11c m ,6行20字,红格,四周双边,每格一字,注文每格两字,白口,单红鱼尾,版心上题朱字:先都御史公奏疏。
目录后杨绍和序。
4 《海源阁书目》不分卷6册(藏鲁图)(清)杨绍和、杨保彝撰,杨氏海源阁抄本。
16.9×11.5c m ,8行,字数不一,红格,四周双边,白口,版心上题“海源阁书目”。
聊城古迹
聊城名胜古迹之六海源阁沈雁冰为海源阁题词海源阁位于聊城光岳楼南,万寿观街东首路北杨氏宅院内,由清代江南河道总督、著名藏书家、聊城人杨以增创建于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
杨以增画像海源阁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私人藏书楼之一,为清道光二十年(1840)进士杨以增所建,总计藏书二十余万卷。
它与江苏常熟县翟绍基的“铁琴铜剑楼”,浙江吴兴县陆心源的“皕宋楼”,浙江杭州丁申、丁丙的“八千卷楼”合称清代四大藏书楼。
其中以翟杨两家所收藏的宋元刻本和抄本书为最多,因之又有“南翟北杨”的美称,深为海内外学者所仰慕。
海源阁为单檐硬山脊南向楼房,面阔三间,上下两层。
下为杨氏家祠,供杨氏先人牌位;上为宋元珍本及手抄本等秘籍收藏处。
海源阁藏书楼上层中间门眉上悬有杨以增亲书“海源阁”阳文匾额一方(白地蓝字,长112公分。
宽45公分,大字径25公分,跋文字径4公分)。
跋为:“先大夫欲立家庙未果,今于寝东先建此阁,以承祀事。
并藉藏书取《学记》…先河后海‟语,颜曰…海源‟”;“盖寓追远之思,亦仿鄞范氏之以…天一‟名…阁‟云。
时道光二十年岁次庚子亥月中浣,以增敬书并识。
”下有“杨以增印”和“志堂”阳文篆书印章两方。
海源阁牌匾.jpg海源阁总计藏书二十余万卷。
它与江苏常熟县翟绍基的“铁琴铜剑楼”,浙江吴兴县陆心源的“皕宋楼”,浙江杭州丁申、丁丙的“八千卷楼”合称清代四大藏书楼。
其中以翟杨两家所收藏的宋元刻本和抄本书为最多,因之又有“南翟北杨”的美称,深为海内外学者所仰慕。
海源阁为单檐硬山脊南向楼房,面阔三间,上下两层。
下为杨氏家祠,供杨氏先人牌位;上为宋元珍本及手抄本等秘籍收藏处。
上层中间门额上悬挂“海源阁”阳文匾额一方,白地蓝字,为杨以增亲书,额后有杨以增自题跋语,曰:先大夫议立家庙未果,今于寝东先渐此阁,以承祀事,并籍藏书。
取《学记》“先河后海”语,颜曰“海源”,盖寓追远之思。
亦仿鄞范氏之以“天一”,名“阁”云。
楼檐廊门前立柱上,有木刻楹联一副:食荐四时新俎豆,书藏万卷小琅環。
《海源阁书目五种》序
目
录
,
其 余 四 种 均 为简
。
若
海源阁书
、
为 普通
,
其余四 种
。
均为 宋元秘本 书 目 书 目 非编 于
。
一
杨 氏 藏 书 号称 数
必 须 合 而 观之 卷数
、
,
十万卷
,
宋存书 室
。
四经 四 史 之斋
向 为人所艳 称
目
人
一
时
、
,
方 能 窥其 全 豹 数
、
即 以 四 种 宋 元秘 本 书
。
而言
,
其 中 详略 各 异
,
虽 肖肇
,
自
至堂
以增
)
勰卿
(
绍和
)
继之
,
凤阿
,
(
保彝
又继
迄于 敬夫
阅 时 四世
一
时 间 亦 长达 百 年 以 上
,
,
然 终 因 地 方 不清
人 谋不 臧
,
寻致 宋 元 孤
本 秘笈 散 落人 间 铜 剑楼
,
,
发 而 不 可 收拾
酿 成我 国 近 代 藏 书 史 上 之 最 大 惨 剧
。
较 之 常 熟 瞿 氏 铁琴
,
著录书 名
册数
、
函
版本
,
亦偶有 不 同
倘能 相互参 阅
,
劭基
目
以 及 门 之雅
,
曾登阁
,
一
而江 建霞
标
随汪 柳 门
《
(
学
使
也
,
按使 所经
大运河考察记之聊城
杭州|生活品质Hangzhou | quality life56 2012.4大运河考察记之聊城一转后,即直奔博物馆项目主管单位——聊城市建委进行联系交流。
获悉该博物馆投资近亿元,总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规划分为陈列区、收藏区和研究及学术交流区3个功能区域,系统介绍运河发展史、科技史以及沿岸地区的重要文化面貌和文化内涵等。
目前,该馆陈列布展用的相关文物、资料亦在征集中。
随后,笔者寻访了有“有江北第一楼”之称的光岳楼,该楼位于聊城老城十字街中心,始建于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
“光岳楼”,取其近鲁有光于岱岳也,故命名。
清代康熙皇帝曾四次登楼并题匾《神光钟暎》,而乾隆皇帝更是九过东昌,六次登楼,并以此为行宫。
上楼见有一尊神采奕奕,作题诗状的乾隆皇帝塑像,可供游客与之合影。
从光岳楼上远眺,聊城“城中有湖、湖中有城、河城辉映”的城市特色一览无遗。
光岳楼墙角处有乾隆御笔“天下第一楼”石碑。
城楼下有充满乡土气味的聊城民俗文物展,陈列着犁耙、纺车、磨盘、辘轳、船锚等展物,令人目不暇接。
光岳楼南侧不远的杨氏宅院内,就是聊城海源阁藏书楼。
大门上有胡乔木题写的楹联:“一人致力万人受惠,四代藏书百代流芳”。
醒目地悬挂在海源阁大门两侧。
据介绍,该藏书楼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私人藏书楼之一,由清道光二十年进士,江南河道总督杨以增所建。
杨以增,生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咸丰六年(1856年)卒于江苏清江浦任所。
海源阁总计藏书22万册,是清代四大藏书楼之一。
建筑分上下两层,下为杨氏家祠,上为宋元珍本及手抄本等秘籍收藏处。
海源阁藏书浩瀚,是杨氏四代人潜心搜集的结果,也是聊城在明清时期运河畅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标志。
从海源阁出来,我们向东关古运河西岸的山陕会馆进发,沿途见大小码头、廊桥等古运河遗存。
山陕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八年,原是山西、陕西两省商贾联乡谊、祭神明的处所。
会馆面河而立,是一座庙宇和会馆相结合的富丽堂皇的建筑群体,主要建筑有戏楼、钟鼓楼、碑亭、大殿、春秋阁等160余间。
近世藏书皕宋楼
晚清有四大藏书楼闻名于世,这就是山东聊城杨绍和的“海源阁”、江苏常熟瞿镛的“铁琴铜剑楼”、浙江杭州丁丙的“八千卷楼”和湖州陆心源的“宋楼”。
陆心源是近世的大藏书家和收藏家,他的故居就在湖州月河街,这里也是藏书楼所在之处。
记得小时候,我经常去宋楼玩,那时的宋楼很大,包括文昌阁巷和月河街口、华楼桥口,有段时间曾做过月河派出所办公地,门厅很大,很多活动都在那里举行。
有记载说,北宋大教育家胡瑗的燕居堂也在月近世藏书宋楼□徐 勇河,是否也在附近,不得而知,但对于宋楼主人陆心源则是很早就知道的,陆家花园,又称潜园,在湖州家喻户晓,陆家花园也是陆心源的别业。
陆心源,字刚甫,晚号潜园老人,浙江归安(今湖州)人。
他资质过人,好读书,勤思考,年十三通九经,精于笺疏。
因仰慕顾炎武的学问人品,自题堂名“仪顾”。
他学识渊博,与同郡名士姚宗谌、戴望、施补华、俞刚、王宗羲、凌霞切磋学问,并称“苕上七子”。
咸丰九年(1859年)陆心源中举人,后以知府分发广东。
同治二年(1863年)奉调直隶,陆心源像◇◇督办直、豫、鲁三省边境“剿匪”的军需善后,因功擢道员;四年(1865年)回广东,历南韶兵备道、高廉道,父丧回湖州;十一年(1872年)赴闽,管理军政洋务及税原通商总局,署盐法道。
因与上司不合,乞奉养辞职回湖州。
回家两年后又以盐务加耗革职。
他回湖州月河街故第后,在城东莲花庄北营建“潜园”,其间水木清华,疏朗明怡,他在此藏书著述。
他又出资建升山桥,便利交通,修复安定、爱山二书院,建仁济善堂,兴义学,为国子监捐书,赈助山东难民棉衣万件。
光绪十九年(1893年)经李鸿章举荐恢复原官职,并受光绪召见,回乡途中患疾,乃至不起。
病逝后葬逸村埠,国学大师俞樾为其撰墓志铭。
陆心源就读府学时,就立下“尽读天下书”的心愿,每每倾囊藏书。
他在南韶兵备道任上时,尽管政务繁忙,仍不放弃对书的嗜好。
返湖时,带回了100多个书箱,在家六年,几乎天天抄书、读书。
傅增湘与海源阁遗书
・史海撷英・傅增湘与海源阁遗书丁延峰摘 要 民国年间,列“晚清四大藏书楼”之一的海源阁藏书遭劫散佚,成为我国私家书厄史上的大事。
在这批“国宝”散而复聚的过程中,北平藏书大家傅增湘无论在对其进行保护,还是在研究、利用等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每观一书必详记版式、行款、讳字、刻工、题跋,兼及收藏印记,梳理版本源流,比勘版本优劣,鉴定版本真伪,凡所论断,往往凌驾前修,并时有新意,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这是傅氏对海源阁遗书的最大贡献。
关键词 海源阁 傅增湘 藏书 民国年间,有“晚清四大藏书楼之一”之誉的海源阁藏书陆续散出。
民国初年,袁世凯之子克定欲将海源阁藏书攫为己有。
张宗昌督鲁时,东昌不靖,曾有充公之说。
民国十六年(1927),海源阁第四世主人杨敬夫恐遭不虞,将宋本二十六种捆载至天津出售。
民国十七年,北伐军马鸿逵部进驻聊城,海源阁藏书略受损失,敬夫于是年冬冒雪又将宋元校抄十余大箱运至津门。
民国十八年七月二十九日土匪王金发、民国十九年春冀匪王冠军两次洗劫海源阁,并将抢掠之物大肆抛售,海源阁善本毁佚无数。
所幸后屋明清书籍大体完整无恙,敬夫于民国十九年十二月分装五十余箱运往济南。
至此,海源阁遗书星散,人去楼空。
自阁书散出,“凡读书好古之士以及当代名公巨卿,咸奔走告语,谋所以保存之策。
或搜求于琉璃厂肆,或远访于齐鲁都会,或咨询于杨氏后裔……”(傅增湘《海源阁藏书纪略》,以下简称《纪略》)。
当时,很多有见识的藏书家都设法购置,无力付资则以一睹为快。
如潘复、周叔 、王文进、李盛铎、陈清华、潘宗周、刘少山、张乃熊、莫伯骥、王献唐、赵万里等人都曾“尝鼎一脔”。
北平藏书大家傅增湘就是这批人士中的佼佼者。
他数次到津观书,竭力呼吁保护阁书,以免外逸;尽其最大财力,自购善本九种;观书百六十种以上,鉴赏亦最为精细。
可以说,在这批“国宝”散而复聚的过程中,傅增湘无论在对其进行保护,还是在进行研究、利用等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海源阁抄书考略
不是最终数 字 。兹将现存 十 四种叙 录考析于下 。
c 8 , m, 行 字数不一 , 红格 , 四周 双边 , l单鱼尾, 白E, 1 《 古韵分部谐声》 不分卷 4册( 藏鲁图)
( ) 以增 撰 , 氏海 源 阁抄 本 。 l . 清 杨 杨 9 3×1 . 35 上 题 “ 石 书 画 目”, 金 下记 页 数 , 下 题 “ 源 阁” 次 海 。
( 藏鲁 图 ) ‘
7 《 北堂书钞》 6 卷 2 册 ( 10 0 藏鲁 图)
( ) 唐 虞世 南 纂 , 氏海 源 阁 抄本 。2 . 杨 2 4×1. 55
( ) 以增 撰 , 清 ) 清 杨 ( 杨 和辑 , 氏 海 源 阁抄 杨 本 。l. 88×1e 6行 2 lm, O字 , 格 , 红 四周 双边 , 格 每
经部一种 , 史部 四种 , 子部一 种 , 集部 八种 。佚去两 种
( 杨 绍 和 、 保 彝 撰 , 氏 海 源 阁 抄 本。 清) 杨 杨
1. 6 9×1 . e 8行 , 1 5 m, 字数 不 一 , 格 , 红 四周 双 边 , 白 口, 版心上 题 “ 海源 阁书 目” 。每卷 卷 端钤 满 汉 对 照
维普资讯
文 献 学
山 东图书 馆季 刊 2 0 0 6年 第 4期
海 源 阁 抄 书 考 略
丁 延 峰
( 京 大 学 中文 系 , 苏 南 京 20 9 ) 南 江 10 3
【 摘 要 】 山东聊城海源阁为我国晚清四大藏书楼之一 , 搜罗宏富 , 为世所称 。海源阁杨 氏还勤 于抄书。所抄存世 者有十
一
c 1 m, 0行 2 l字, 红格 , 四周 双边 , E, 红鱼尾。 白 l单
清代四大私家藏书楼之一——海源阁探究
南北藏家 而上之势 。杨绍 和著有《 书隅 录》 楹 五卷 、续 编 四 《 卷= 《 } 海源 阁藏 书 目= 、 } 一卷和《 宋存 书室宋元秘本 书 目》 四卷 。 及绍和子杨保彝( 82 1 1 )就绍和《 15 — 9 0 。 宋存 书室宋元秘本 书 目) 拾遗补 阙 。 撰写《 海源 阁宋元秘本 书 目》 四卷 于聊城市古城 区万寿观街 东首 海
路北杨 氏宅院 内。 为三 间硬山脊南 向二层楼 阁 , 下为杨 氏家 祠。 上为宋元 珍本藏 书处 。楼檐正 中悬有杨 以增手 书“ 海源 阁” 匾额 , 阁下正 中两柱上有 “ 食荐 四时新俎豆 。 书藏万卷小
书源于岂山徐健庵、 泰兴季沧苇。 而徐、 季之书又得 自于毛氏
书4 4 13 8 。 6 部 12 卷 海源 阁孤本秘籍 , 大体 与焉。又有《 海源 阁
书 目=册 。 } 6 抄本存山东省 图书馆。
1 海 源 阁 图 书保 存 I 3
为 了使海源阁图书得 到永久 保存 。 书楼有 十分严格 的 藏 保存制度 。海源阁藏书实行 绝对的关门主义 , 外人与戚族一 概不能人藏书楼一步 。 这其 中的苦心是外人不易理解 的。 老 《 残游记= }的作者刘鹗在一首诗中写道 :沧苇尊 王士礼 居 。 “ 艺 芸精舍 四家 书 。 一齐归入 东 昌府 , 深锁 琅 , 饱蠹 鱼 。” 不言 而 喻。 刘鹗在借诗发泄对海源阁拒他 于门外 的不满 。光绪 十八 年 (82 ) 19 年 冬刘 鹗 冒雪前 往海 源 阁 , 竞不 能得 见海 源 阁藏 书。 扫兴而归 。 一番牢骚也在情理之中。像刘鹗这样被海源阁 拒之门外的文人学 士不在少数 , 像历城解元徐金铭 为得见海 源 阁藏 书求 为杨 氏童子师 ( 即给海源 阁第 四代 杨敬夫 当老
海源阁——清末四大藏书楼之首
藏普通 版本 。 史子集 四部 计有 三 干二 百 三十 六部 , 经 二十 万
八千三百 卷 。这些 当时视为普 通版本 的书 。 在多应 视 为善 现 本 。二 是《 源阁宋元秘 本书 目》 即杨 氏“ 海 , 宋存 书室” 藏善 所
本, 计有 四百六十 四部 , 万一 千 三百 二 十八 卷 。经 王献 唐 一
海 源阁藏书究 竟有 多少 ? 当以 杨 氏向县 府验 备 查 的两 种藏书 目录为准 。其 一是《 海源 阁藏 书 目》 六卷 ) 为海 源阁 ( ,
士, 先后 在 贵州 、 广西 、 湖北 、 南 、 淮 、 河 两 山西 、 西 等省 为 陕
官, 后升任 江南 河道 总 督 , 平 生“ 他 嗜 , 于 书 ” 远 在 其 无 专 ①, 道光五年 即开始 收 藏 宋元 珍 本 。1 4 8 0年 , 家乡 修 建海 源 回
呈 。杨绍 和购得 “ 乐善 堂 ” 旧藏 精 善 之 本一 百 余部 , 少 为 不 《 四库 全书 》 未收之本 , 其版 本价值可 想而知 。 著名学 者王 献 唐 云 : 近 人 多 以杨 书珍 本 , 出百 宋 一 “ 率
“ 醑宋楼” 并称清末 四大藏 书楼 , 而杨 氏亦被誉 为 四大藏 书家
之首 。
廛 , 以 目验所 及 , 其得 于乐 善 堂 者 , 不 亚 于 艺芸 书 舍 余 知 正
海源 阁主人杨 以增 (7 7 15 ) 字 益之 , 18~ 86 , 号至 堂 , 出生 于书香 门第 , 其父杨 兆煜 , 是当时 山东 省即墨 县教谕 , 教育 在 界较 有名望 . 而且 有 一 定 藏 书基 础 。杨 以增 早 年 受 父亲 影
响, 酷爱 善 本 珍藏 , 且聪 慧 好 学 , 清道 光 二 年 ( 8 2 中进 于 12 )
吴文化
判断正误(对/错)对/错在江南地区,考古学家在20世纪20代就发现了原始人类的踪迹和遗见教材P3 址。
南京猿人的头盖骨和相关遗迹的出土表明,大约50万年的远古时期,见教材P3 南京一带就有了古人类的活动。
1985年,三岛山哺乳动物化石和旧石器的发现,首次揭示了太湖地区见教材P4 一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面貌。
旧石器时代,人类利用粗糙的石器进行采集和狩猎活动。
见教材P3苏南地区的旧石器时代遗址,除三山岛外,还有苏州工业园区唯亭镇见教材P6-7 的草鞋山、吴江的梅埝、无锡锡山区的彭祖墩和常州圩墩等处。
和黄河流域一样,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见教材P2太湖流域的江南土著文化,就是吴文化。
见教材P2周族部落的始祖为中国远古时期的农神后稷,后稷的父亲乃是“皇帝见教材P11 之曾孙”的帝喾,而后稷的母亲则为“炎帝之后”的姜原。
商朝末年,周族部落因部落权力的继承问题,导致了部落首领古公亶见教材P16 父的长子泰伯、次子仲雍的南奔。
由此,中原文化与江南文化开始了最初的融汇于整合,从而产生了吴文化。
公元前1046年,渭水流域的周族首领周武王联合800多个部落推翻见教材P11 了商王朝,建立了周王朝。
“长三角”的地理学概念,据《辞海》介绍,指的是江苏省镇江以东,见教材P11 通扬运河以南、浙江省杭州湾以北这一地区,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
“长三角”既是一个行政概念,也是一个地域概念。
这一地域以上海为龙头,由江苏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见教材P27 通和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台州等16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群。
“长三角”区域,土地面积约10余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见教材P28 的1%;人口近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6.25%,近年却创造了约占全国五分之一的GDP。
因长江在今安徽芜湖、江苏南京间作西南南、东北北流向,不再江分见教材P29 南北,而是分为东西。
江的两岸,隋唐以前,是南来北往主要渡口的所在,习惯上称自此以下的长江南岸为江东。
清末四大藏书楼名词解释
清末四大藏书楼名词解释清末四大藏书楼是指清朝末年(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四个重要的图书馆,它们是北京图书馆、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天津图书馆。
下面我将对这四个藏书楼进行解释。
1. 北京图书馆,位于中国首都北京,是中国最早建立的现代图书馆之一。
清末时期,北京图书馆成立于1909年,前身是皇家图书馆。
它收藏了大量珍贵的古籍文献和图书,包括历代典籍、史书、经部、子部等各类文献资料,是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源。
2. 南京图书馆,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图书馆之一。
清末时期,南京图书馆成立于1907年,前身是江苏图书馆。
它以收藏明清时期文献为主,包括历代典籍、史书、经部、子部等各类文献资料,还有一些珍贵的地方志、方志等地方文献,是研究江苏地方文化的重要资源。
3. 上海图书馆,位于中国上海市,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图书馆之一。
清末时期,上海图书馆成立于1847年,前身是上海文庙图书馆。
它收藏了大量珍贵的古籍文献和图书,包括历代典籍、史书、经部、子部等各类文献资料,还有一些珍贵的民国时期的文献,是研究上海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源。
4. 天津图书馆,位于中国天津市,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图书馆之一。
清末时期,天津图书馆成立于1902年,前身是天津图书馆堂。
它收藏了大量珍贵的古籍文献和图书,包括历代典籍、史书、经部、子部等各类文献资料,还有一些珍贵的民国时期的文献,是研究天津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源。
这四大藏书楼在清末时期起到了重要的文化保护和传承的作用,它们不仅收藏了丰富多样的文献资料,也为学者提供了良好的研究环境,对于推动中国学术研究和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王献唐与海源阁遗书
手材料 。返济后 , 献 唐先 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除 向 当局 汇 报 并 商 王
定 善后处 置 办 法 外 , 在 不 久 之 后 , 撰 写 出 版 了 还 即 《 城杨 氏海 源 阁藏书 之 过去 现 在 》 , 仅 有 十 一 聊 j虽
希望杨氏改变从前 的固守观念 , 学习清初的曹溶 、 周
永 年 , 利 己 利 人 永 远 保 护 之 处 置 , 提 出三 项 建 作 并
惨遭 劫掠 , 失极 大 。这 是 杨 氏藏 书 自咸 丰 十一 年 损 ( 8 1 春 陶南 山馆 遭 逢 “ 匪之 乱 ” 失 惨 重 后 的 16 ) 捻 损 又一 次浩 劫 。此次 海 源 阁 劫 难 发生 后 , 任 山东 省 时
而 “ 源 阁藏 书 之 损 失 及 现 状 ” 当 时 的读 者 和 后 海 为 来 的研 究者 提供 了一 份 海源 阁被 劫掠 的触 目惊心 的
即会 同县长 召集 各 界 代 表 , 织成 立 海 源 阁藏 书 清 组
查 委员会 。次 日( 九 日) 同 往 海 源 阁 清 查 , 见 十 又 “
其 书籍 零落 , 尘逾 寸 , 本 《 记 》, 馀 一 册 , 积 宋 史 残 宋
本《 咸淳临安志》 残馀二册 , 均散置地上 , 与乱纸 相 杂。……黄荛圃手校宋本《 中郎集》 为海源阁刻 蔡 ,
册 府 说 苑
山东图 书馆 学刊 2 1 第 2期 0 0年
王 献唐 与海 源 阁遗 书
周 晶
( 齐鲁书社 , 山东济 南 2 0 0 ) 5 0 1
众所周 知 , 聊城 杨 氏海 源 阁作 为 清 末 四 大藏 书
海 源 阁
海源阁海源阁位于聊城市古城区光岳楼南万寿观街路东北首杨氏宅院内。
海源阁建于清朝道光20年,即公元1840年,由清代江南河道总督,聊城本地人杨以增创建。
海源阁藏书楼是江北最大的私人藏书楼,与江苏常熟瞿绍基的"铁琴铜剑楼"、浙江杭州丁申、丁丙的"八千卷楼"、浙江吴兴陆心源的“百百宋楼”并称为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
现在的海源阁藏书楼,是1992年10月重新修复的。
"海源阁"三个字是由山东大学教授、著名书法家蒋维崧题写的。
进门后东西两侧各有一石,分别书有"书山"和"学海"二字,这是郭沫若先生题写的。
在二石后面,可以看到东西两侧各有一块石碑,这是为纪念重修海源阁,由聊城市人民政府在1992年10月立的。
明清时期,聊城依靠京杭大运河,乘借漕运之利,经济发达,商贸繁荣,聊城成为运河的九大商埠之一,享有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的美誉。
在这个时期,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昌盛。
在这两个朝代,聊城出了状元3人,进士99人,举人439人。
其中,有被明熹宗誉为"讲官第一"的吏部尚书朱延禧;有清代顺治年间的开国状元、兵部尚书傅以渐;有被康熙皇帝赞为"字压天下"的状元邓钟岳;还有道光年间任江南河道总督的著名藏书家杨以增等。
|海源阁是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
另外三家都在江南。
非常遗憾的是,“八千卷楼”和“百百宋楼”现在已经不存在了。
存在的只有“海源阁”,因为海源阁和铁琴铜剑楼的藏书版本最为珍善,宋元刻本及名人手抄本最多,所以有"南瞿北杨"的美誉。
海源阁的匾额就是藏书楼的第一代主人杨以增亲自题写的。
海源藏书楼为第二展区。
藏书楼一楼正中间的图片是1972年9月毛泽东主席将海源阁藏书《楚辞集注》的影印本,作为国礼赠送给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时的照片。
可见海源阁藏书在我国的外交史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清末民初四大藏书楼之聊城杨氏海源阁的风雨历程
清末民初四⼤藏书楼之聊城杨⽒海源阁的风⾬历程爱书之⼈⾃古有之,⼀开始买书是为了⾃⼰读,后来不再纯粹是为了⾃⼰看,⽽是因为喜欢它的版本、喜欢它的内容、喜欢它的精美、喜欢它的悠久,很多藏书家凭借着对⽂化的敬畏、对书籍的痴迷,穷尽⼀⽣,不遗余⼒地寻书、藏书。
江苏苏州城西有⼀个⼩镇,名叫藏书镇。
⼀听这名字,就知道这地⽅肯定与读书⼈有关。
事实也的确如此,它是为了纪念西汉名⾂朱买⾂发奋读书⽽得名。
藏书镇的故事我们不多讲。
这⾥我们说⼀下清末民国著名的四⼤藏书家之⼀的聊城杨⽒海源阁。
聊城杨⽒海源阁与江苏常熟瞿⽒铁琴铜剑楼在当时有“南瞿北杨”之称。
⽽且它也是四⼤藏书楼中唯⼀在北⽅的。
这样⼀说,就知道它地位的重要性了。
四代藏书百代流芳⼀、海源阁的渊源海源阁的创始⼈可以追溯到杨兆煜(1768-1838),但他⼀⽣的⼤部分时间都居住在乡⾥,因官职不⾼,交游不⼴,资⼒有限,所收藏图书并不多。
⽽且此时还没有⽤海源阁的名称,只有⼀个“厚遗堂”的称谓。
海源阁⼤规模收书活动,是从杨以增开始的。
并且海源阁也是杨以增在1840年建成,并专门⽤来藏书所⽤的。
所以严格来说,海源阁的创始⼈是杨兆煜的⼉⼦杨以增。
海源阁简介⼆、河道总督杨以增收书1.开始收藏杨以增(1787-1855),1822年考中进⼠,随后出任贵州荔波县知县。
收书⽣涯也从此时拉开帷幕。
在1822年⾄1840年间杨以增在贵州、⼴西、湖北辗转为官,贵阳与遵义⼀带是王阳明讲学之地,民间藏书很多,收书也便利。
但此时收集的书籍,以普通及精刻本为主,珍本很少。
1838年杨以增因⽗亲病故,回乡丁忧。
居家期间,为实现其⽗藏书遗愿和⾃⼰⼤规模藏书理想,于1840年建⼀座⼆层的藏书楼,名⽈“海源阁”。
海源阁取⾃《礼记·学记》中的⼀句话:“先河后海”,意为:书就好⽐是是河流,河流尽头必是⼤海,做学问不但要饱读诗书,还要探究其源头。
此外还有⼈认为“海源阁”隐藏着杨以增藏书的“野⼼”,意为:他的这个藏书楼会成为天下古书的源头。
杨氏海源阁与黄丕烈遗书
黄丕 烈是 我 国清 中叶大 藏书 家 。陈登原 云 :昔 “ 人谓 乾嘉 以来 藏 书家 , 以丕 烈为 大宗 , 当 而乾嘉 间之 藏书 史 , 谓 百宋一 廛 之时代 允矣 o [ 同时 , 可 nt ] 他又 是
—
杨 以增 出身 书香 世 家 ,平 生 无 他嗜 , 专 于 书 。 “ 一 宦游 各地 时 , 不忘 搜 求 , 累积 数 十 万 卷 , 海 源 阁藏 庋
之 。但 以增购 书高 峰是 在河督 任上 时 , 时 , 此 汪士 钟
12 ) 绍武 , 85字 号荛 圃 , 又号 复翁 。江 苏长 洲 ( 江苏
实 ,荛 圈 藏 书 题 识 >目录 统 计 漏 收 了不 少 , 者 据 < 笔 < 书隅 录> 鲁 图 < 藏 海 源 阁书 目> 其 它 目录著 楹 、 馆 及
录重新 核对 统计 , 氏共 收 黄 丕 烈校 跋 本 、 本 、 杨 跋 校
以沈 冥 其 中 ” 川 对 其 简 直 达 到 了 “ 魔 似 佞 又 如 , 似 痴州 的程度 。据 黄 氏于嘉 庆十七 年 所编< 古 居 宋 求 本 书 目> 可知 , 时他 已藏宋 版 书 一 百八 十七 种 , 当 再
收 稿 日期 :0 6— 3 2 20 0 — 2
6 6
察 。未几 , 阳书 库 扃 钥 亦 疏 , 咸 丰 辛亥 (8 1 、 平 在 15 ) 壬 子 (82问 , 往为 聊城 杨 端勤 公 所得 。 荛 15) 往 ’据< 圃藏书题 识= 》 目录统 计 , 海源 阁杨 氏收 藏复翁 遗 书有
清末四大藏书楼名词解释
清末四大藏书楼名词解释
清末四大藏书楼是指清朝末年在北京设立的四个重要图书馆,
它们分别是钦定四库全书、北洋图书馆、京师图书馆和图书馆总纂
修馆。
下面我将对这四个藏书楼进行详细解释。
1. 钦定四库全书,是清朝乾隆年间(1733-1772年)编纂的一
套巨大的文集,收录了中国古代典籍的大部分内容。
该藏书楼的目
的是为了将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保存下来,并且供学者研究和参考。
四库全书分为经部、史部、子部和集部四个部分,涵盖了儒家经典、历史著作、哲学文献、文集等各个领域。
2. 北洋图书馆,成立于清朝光绪年间,是中国第一家现代图书馆。
该藏书楼的建立是为了满足近代中国社会对西方科学、技术和
文化的需求。
北洋图书馆的馆藏以西方文献为主,收录了大量的外
文书籍和期刊,对于中国近代的科学、医学、工程等领域的发展起
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 京师图书馆,是清朝末年在北京设立的一所图书馆,其前身
是明朝的翰林院,后来在清朝时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图书馆。
京师图书馆的馆藏以中国古代文献为主,收录了大量的古籍、善本
和手抄本,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4. 图书馆总纂修馆,是清朝末年设立的一个专门负责编纂、整理和保管图书馆藏书的机构。
该机构的职责是对各个图书馆的藏书进行整理分类,并进行修订、补充和出版相关的书籍目录,以方便读者查阅和利用图书馆的资源。
图书馆总纂修馆在清朝末年起到了重要的组织和管理作用,为后来的图书馆事业奠定了基础。
以上是对清末四大藏书楼的解释,它们在清朝末年对于图书馆事业和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晚清四大藏书楼是哪些
坐落在“藏书之乡”常熟罟里村瞿氏宅第的铁琴铜剑楼,是清后期江南最著名的藏书楼,与海源阁并称“南瞿北杨”。
瞿氏藏书的创基者是嘉道年间的瞿绍基,书楼初名“恬裕斋”,得稽瑞楼、爱日精庐等虞山故家旧藏,贮积十余年,蓄书十万余卷。
瞿氏三世藏书,所收必宋、元古书及世人多未得见的版本。
瞿镛编撰的《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共收录元代以前著述的图书1,194种,其中宋刻173部、金刻4部、元刻184部、明刻275部、抄校稿本558部。
民国初年(1911年),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四部丛刊》,影印宋元珍本,出铁琴铜剑楼者近半。
在历经五世传承之后,瞿氏家人将铁琴铜剑楼藏珍善秘本捐献给国家图书馆。
山东聊城杨氏海源阁是晚清北方第一藏书楼,与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并峙海内,号称“南瞿北杨”。
海源阁第一代藏主杨以增,字至堂,号东樵。
山东聊城人,生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卒于咸丰六年(1856年)。
道光二年(1822年)进士,官至两湖河道总督。
在任期间,得获汪士钟艺芸书舍及汪中等江南藏家之书甚多。
道光二十年(1840年),筑书楼二层于故里宅院,取《学记》“先河后海”语,题匾“海源阁”。
第二代传人杨绍和,字彦合,又字勰卿。
同治四年(1865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擢侍读,充日讲起居注官。
海源阁藏书达二十余万卷之多,其中宋元版本就有464部,约万余卷。
海源阁楼上层存放宋、元本,辟“宋存书室”贮宋版,又以宋版《毛诗》、《三礼》、《前四史》为“镇库之宝”,庋架四经四史斋中。
底层置放明版、清初版、清武英殿版和抄本。
精华荟萃,蔚然北方图书之府。
编有书目《楹书隅录》等。
清末民初,海源阁曾遭三次劫盗破坏,损毁流失,相当严重。
掠去之书大半散落民间,劫余善本多归北京国家图书馆,普通典籍今存山东省图书馆。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由丁氏昆仲兴建的嘉惠堂藏书楼崛起杭州城郊。
楼主丁丙,字嘉鱼、松生,号松存,浙江钱塘人,生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卒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
百年沉淀 希世珍藏
百年沉淀希世珍藏将山东省图书馆馆藏以时代来区分,可分为古代文献、近代文献、现当代文献3大部分。
其中古代文献中的特色馆藏主要有:海源阁专藏、易学专藏、佛藏、齐鲁地方文献、金石拓片;近代文献中的特色馆藏有:解放区书刊、“满铁资料”;现当代文献中以鲁版书刊、轻工、医药、哲学、化工、电子技术等中外书刊为收藏重点。
这里主要介绍古代文献、近代文献中的特色馆藏。
一、海源阁专藏。
“海源阁”是晚清著名四大藏书楼之一,其藏书于民国二三十年开始散佚。
山东省馆所藏主要以1945年济南绅士辛铸九、苗兰亭、张蔚斋等人捐赠为主,另外王献唐任馆长时零星购置的几种。
二、易学专藏。
山东省馆易学专藏按照来源的不同,可分为两部分:一是该馆历年来零星入藏的易类书籍,约700种左右。
二是卢松安捐赠的“易庐易学”藏书980余种1064部3534册,其中比较珍贵的版本有元代吴澄撰《周易纂言外翼》,内有元版、明版各一部;明代何楷撰《古周易订诂》,传世多为清乾隆版,此为崇祯溪邑文林堂刻本;清光绪永盛斋刻刘一明《??易考》,传世亦不多见。
山东省馆的易经专藏,是海内外屈指可数的一座易经文献宝库,共收入易经文献1240种(上述两部分有重复者),2205个不同版本,近1万册。
其收录范围为古今中外对易经进行注释、论说、考订、图解者,以及专著、古易、易纬、易占等类书籍。
三、齐鲁地方文献专藏。
包括山东地方名人手稿、齐鲁方志、山东革命文献、“满铁资料”等几部分。
1、山东地方名人手稿。
在山东省馆善本专藏中,有关齐鲁先贤著述的收藏非常宏富,且多为稀见珍本,如蒲松龄《聊斋文集》手稿,张笃庆《厚斋自著年谱》,李文藻《恩平程记》等,都是研究齐鲁文化的珍贵资料。
在善本古籍中,还保存有王士祯、刘墉、丁耀亢、桂馥、许瀚、高凤翰等许多齐鲁名人的手迹。
2、齐鲁方志。
包括旧志、新志两部分。
海内现存齐鲁旧志约640种,山东省馆馆藏为528种,占82.4%。
其内容涉及范围之广,覆盖全省各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3 , (1) . [ 8 ]梅曾亮. 海源阁记 ,柏枧山房文集. [10 ]山东省教育厅呈报海源阁藏书情形. (一) 第一次中国教
育年鉴 ,1935. [11 ]邵养轩பைடு நூலகம் 海源阁藏 书聚 散 始 末记. 教育 短 波一 卷 六
新视角
海源阁 ———清末四大藏书楼之首
陈文辉 周建华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永州 425100)
摘要 :本文在阐述海源阁百年兴衰的基础上 ,论及杨氏的藏书旨趣及其藏书的特色 。 关键词 :海源阁 ; 兴衰 ; 藏书旨趣
我国古代的私人藏书 ,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 分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建构和承传中 ,有着举足轻重的 地位 。海源阁是清朝晚期山东省聊城杨氏的私人藏书楼 ,其 藏书之宏富 ,版本之精善 ,驰名中外 ,与江苏常熟瞿氏的“铁 琴铜剑楼”、浙江杭州丁氏的“八千卷楼”、浙江吴兴陸氏的 “皕宋楼”并称清末四大藏书楼 ,而杨氏亦被誉为四大藏书家 之首 。
著名学者王献唐云 :“近人多以杨书珍本 ,率出百宋一 廛 ,余以目验所及 ,知其得于乐善堂者 ,正不亚于艺芸书舍 ……综上二支 ,可知杨氏藏书 ,半得于北 ,半得于南 ,吸取两 地精佚 ,萃于山左一隅”⑥ 。除此之外 ,杨氏还极力收购其他 藏书家散佚之书 ,使海源阁庋藏更加丰富 。
海源阁藏书究竟有多少 ? 当以杨氏向县府验备查的两 种藏书目录为准 。其一是《海源阁藏书目》(六卷) ,为海源阁 藏普通版本 ,经史子集四部计有三千二百三十六部 ,二十万 八千三百卷 。这些当时视为普通版本的书 ,现在多应视为善 本 。二是《海源阁宋元秘本书目》,即杨氏“宋存书室”所藏善 本 ,计有四百六十四部 ,一万一千三百二十八卷 。经王献唐 调研 ,对《海源阁宋元秘本书目》中略有出入处做了更正 ,并 重新编印该目录 。以上所讲的海源阁两种藏书目录 ,著录各 异 ,不相包容 ,因此 ,就海源阁藏书宏富而言 ,其所藏之普通 版本和精善之本 ,应该合起来看 ,这样海源阁所藏总数约为 三千七百零五部 ,二十二万四千六百余卷 。
阁”、“述古堂”散出的藏书 ,多半为徐乾学和季振宜所得 ,而 徐 、季两家藏书 ,又归于“乐善堂”。由些可见 “, 乐善堂”所 藏 ,多系名藏家之旧 ,宋元精秘本颇多 ,乾隆修《四库全书》 时 ,全国藏书家尽其所藏向四库馆进呈 ,而“乐善堂”拒不进 呈 。杨绍和购得“乐善堂”旧藏精善之本一百余部 ,不少为 《四库全书》未收之本 ,其版本价值可想而知 。
经济理论研究1 43
新视角
也 ,势也 。学者而不观于海焉 ,陋矣 ! 虽然是海也 ,久其中而 不归 ,茫洋浩瀚 ,愈远而不知其所穷 ,倘然不知吾之所知 ,浮 游乎无所归休 ,以终其身为风波之民 ,不亦惫哉 ! ……同年 友杨至堂无他好 ,一专于书 ,然博而不溺也 。名藏书阁曰‘海 源’,是涉海而能得所归者欤 !”⑧不言而喻 ,杨氏海源的实际 收藏 ,全面贯彻了他这种“涉海而能得所归”的“入海求源”的 藏书旨趣 。杨绍和云 “: 先端勤公平生无他嗜 ,一专于书 ,所 收藏数十万卷 ,庋海源阁以藏之 ……别辟书室曰宋存 ,藏天 水朝旧籍 ,而以元本校本抄本附焉 。”⑨由此可见 ,杨氏海源 阁藏书的突出特色 ,是庋藏宏富 ,版本精善 ,这正是杨氏藏书 旨趣的具体体现 。
二 清道光 、咸丰年间 ,由于内忧外患 ,清王朝处于风雨飘摇 之中 ,社会局势动荡不定 ,名门大户的私家藏书大量散出 ,杨 以增当时正在江南河道总督兼漕运总督任上 ,近水楼台 ,将 南方散出的大量私家藏书购为己有 。苏州大藏书家汪士钟 (字阆源 。长州 (今江苏苏州) 人) ”艺芸书舍”的藏书先后散 出 “, 往往为海源阁主杨至堂所得”② ,而汪士钟之收藏则得 之于“嘉庆时黄荛圃 、周香岩 、袁寿阶 、顾抱冲所所谓四藏书 家也”③ ,而黄荛圃之藏书“乾嘉间一大宗 ,为南方藏书一巨 擘”④。上述四家藏书归于汪士钟 ,但汪氏藏书最终为杨以 增所得 。杨氏用粮船沿大运河运往聊城 ,在海源阁收藏 。 清宗室怡府“乐善堂”的藏书散出时 ,杨以增的儿子杨绍 和正在北京为官 , 故“得之颇名”⑤。早在康熙年间 “, 汲古
杨氏在京津先后零售和劫难中散出部分藏书外 ,以上两大宗 精善之本和普通版本藏书均被收归国有 ,为国家藏书作了重 要的补充 ,国人深为庆幸 。
1947 年初我军解放聊城时 ,曾颁布三项命令 ,其中第二 条即为“保护中国四大藏书家之一海源阁图书馆”。我军入 城后 ,朱德总司令视察了海源阁旧址 ,并责令有关单位认真 保护 。1956 年 12 月 ,海源阁遗址被列为山东第一批省级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历史博物馆亦把海源阁与明皇史宬 , 天一阁和清文渊阁列为全国四处著名公私 藏 书 的 典范 。 1957 年 6 月 30 日 ,杨敬夫在北京“山东省地主志座谈会”上 , 向山东省省长赵建民捐献了三十七种八十五件有关海源阁 藏书的重要历史文物 ,其中有林则徐致杨以增的信函十七 件 。这些历史文物于 1958 年 5 月转入山东省省立图书馆存 藏 。1960 年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的《二十四史》,就以海源阁 藏书做为重要参考本 ;旨在反映我国文化瑰宝的《中国版刻 图录》,共收入海源阁宋元珍本书影四十四种之多 。1992 年 10 月 ,聊城市人民政府集资 200 万元 ,将海源阁重新修复 。 重修之海源阁 ,座其原址 ,因其旧制 ,单檐歇山 ,上下两层 ,并 设左右配房 。阁内藏有名人字画 200 多幅和大批珍贵图书 文物 ,散失在聊城及周边地区的部分原海源阁藏书 ,亦被其 重新聚集收藏 ,修复后的海源阁已成为鲁西南文化昌盛的 标志 。
四 民国初年 ,国内政局动荡 ,山东兵祸四起 。这种严重的 混乱局面 ,对于拥有大量珍藏的海源阁主人来说 ,不能不感 到极大的忧虑和不安 ,而且早在军阀张宗昌统治山东时期 , 就有将杨氏藏书收归公有之说 。因此 ,杨承训为了不使所藏 归公和在混乱中散失 ,他先于聊城混乱之前 ,于民国十六年 夏天和十七年十月间 ,先后两次把海源阁大批珍善之本秘密 运往天津 ,并“声言在津招股影印”⑩。他的大批珍善之本由 聊城海源阁运出 ,致使这批中国文化的瑰宝免遭兵燹 ,而海 源阁其它珍藏未能逃脱散失的厄运 。 1929 年 7 月 10 日 ,土匪王金发占据聊城 ,设司令部于杨 氏海源阁 ,对其藏书大肆焚毁 。1930 年 ,战事又起 ,聊城继 被土匪占据 , 海源阁再遭劫难 , 致使杨氏海源阁藏书大量 散失 。 海源阁屡遭匪劫 ,国内学人闻之愤慨 ,许多专家学者为 之奔走呼号 ,刹时间一个抢救海源阁藏书 、保护中国文化遗 产的浪潮波及全国 。例如 ,天津《大公报》发表《为海源阁藏 书作最后呼吁》;山东省教育厅在报界发表“重要启事”,对海 源阁散出之书 ,禁止私人出售 ,严防外流 ,违者绳之法 。 当土匪从聊城逃窜之后 ,海源主人将其余书籍 ,装五十 多箱运往济南杨宅 。当时的山东省省立图书馆本着保护中 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之目的 ,向杨敬夫提出了妥善保管这批 藏书的三条协议办法 :一是杨氏委托图书馆代为保藏办法 ; 二是半捐半卖办法 ;三是平价收买办法 。然而杨敬夫欲转书 价为实业投资 ,而山东当时又没有相当款数 ,王献唐虽为之 奔波 ,杨氏存津之精善珍本九十多种 ,仍通过天津人士组织 的“存海学社”于 1931 年 9 月 ,以八万元抵押于天津银行 。 1945 年日本投降后 ,在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宋子文的干预下 , 这批藏书被收归国有 ,于 1946 年 2 月 5 日为北京图书馆正 式收藏 。通过点收 ,这批图书共有九二种 ,一千二百零七册 。 至于杨氏存济南劫余之书 ,抗战时又运往北京 。1944 年杨 氏售书的消息传到济南 ,济南人士辛铸久 、苗兰亭 、张萧斋等 人集资三百万购回济南 ,战后捐入山东省省立图书馆 ,其书 共有二千五百余种 ,三万二千余册 ,其中“善本书共五百九十 种 ,九千八百零二册 ,三万二千八百二十二卷”。⑾至此 ,除了
三 早在杨以增幼时 ,其父亲就建有“袖海庐”藏书斋 ,并有 匾额一方 。为什么杨以增重建藏书楼时将其名更为“海源 阁”呢 ? 显然这同他的藏书旨趣有关 。杨以增在“海”匾额跋 语中说 “: 取‘学记’‘先河后海’语 ,颜曰‘海源’;盖寓追远之 思 ,并仿鄞范氏以‘天一’名阁云 。”⑦在这个仅有七十字的跋 语里 ,杨以增用了不到三十字精练语言 ,告诉人们他为什么 将藏书楼名为“海源阁”,而他的藏书旨趣 ———“盖寓追远之 思”,就如《礼记 学记篇》里说的那样 ,先人祭川“皆先河后 海”,意在“务本”。而他蓄志藏书 ,广搜博取 ,旨在学术上“盖 追远思”,加意探源 。杨氏藏书旨趣的具体解释 ,则有其同年 梅曾亮 (字伯言) 所著的《海源阁记》言之最详 。梅曾亮说 : “昔班固志艺文 ,自六艺而外 ,别为九流 ,则凡书之次六艺 ,如 诸子者 ,皆流也 ,非其源也 ……故书犹海也 ,流之必至于海
一 海源阁主人杨以增 (1787 - 1856) ,字益之 ,号至堂 ,出生 于书香门第 ,其父杨兆煜 ,是当时山东省即墨县教谕 ,在教育 界较有名望 ,而且有一定藏书基础 。杨以增早年受父亲影 响 ,酷爱善本珍藏 ,且聪慧好学 ,于清道光二年 (1822) 中进 士 ,先后在贵州 、广西 、湖北 、河南 、两淮 、山西 、陕西等省为 官 ,后升任江南河道总督 ,其平生“无他嗜 ,专于书”① ,远在 道光五年即开始收藏宋元珍本 。1840 年 ,回家乡修建海源 阁藏书楼 。 杨以增的儿子杨绍和 (字彦合 ,号勰卿 ,同治四年进士 , 官至翰林院编修 、侍讲学士等职) 亦十分注重收藏善本珍籍 。 显著贡献在于搜残存佚 ,保存文献 ,刻其著作行世 。 杨绍和之子杨保彝 (1852 - 1910 年 ,字凤阿 ,同治举人 , 官至阁中书转员外郎) ,并继续收藏 ,但到了其嗣子杨承训 (1900 - 1970 ,字敬夫) 时 ,却处于守业艰难之际 。 总之 ,杨氏海源阁藏书 ,可以说是历经四代 。
杨氏历代的私家藏书 ,一向是不轻易示人的 ,现在 ,劫后 余存的海源阁藏书 ,已收归国有 ,公之于世 ,愈益引起了人们 的重视 ,它正以崭新的面貌 ,为我国的文化建设发挥其应有 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