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消费性电子产业发展及现状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湾消费性电子产业发展及现状分析
作者:李建美
来源:《海峡科技与产业》2014年第03期
消费性电子产品与一般日常用品或生产设备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消费性电子产品的购置是不能用来增加生产力的,它只能用来增加生活乐趣或其他娱乐功能,日常生活缺少了消费性电子产品不会造成阻碍,但某些消费性电子产品却可以增加生活的便利性。消费性电子产品的产值,通常与经济景气的成长成正比,即与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成正比。消费性电子产品的应用范围广泛,并不以某一特定范围的应用领域为主,由于它针对的是消费者的偏好和追求流行的趋势,造成消费性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很短。
消费性电子产品类别繁多。凡与人们日常生活所接触的音乐、声音、影像、视讯,都依赖于它来传播。由于科技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促使越来越多消费性电子产品的出现。就台湾而言,消费性电子产业主要包括视讯产业、音讯产业、电子玩具产业,以及其他属于个人及家庭所拥有的电子产品。
消费性电子产业是台湾建立最早的电子工业。在台湾整体电子工业中,它独领风骚数十年。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尽管消费性电子产业仍是台湾“十大新兴工业”之一,但不论是其产值还是出口值都呈现递减趋势。近年来,台湾加快了消费性电子工业的调整步伐,以期再现昔日的黄金时期。
一、台湾消费性电子产业发展历程
1.20世纪60年代起步,1987年世界排名第7位
台湾消费性电子工业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它伴随着台湾出口加工区(高雄、南梓、台中)的发展而崛起。一方面,消费性产业是出口加工区最大规模的产业;另一方面,台湾的消费性电子产业是通过装配加工、技术引进逐步形成的。就产品而言,1961年台湾大同电子公司推出了台湾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1964年台湾开始生产黑白电视机;1969年开始生产彩色电视机。这三大块基本构成了台湾消费性电子产业的基础。
20世纪70年代,是台湾消费性电子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期间包括洗衣机、空调、冰箱等家电产品的门类不断增多,而且创造了台湾电子工业的两个50%。从1978年的统计数字看,一是消费性电子产业的产值占台湾电子工业总产值的50%;二是台湾出口加工区出口总值的50%是消费性电子产品。这一时期,彩电业发展最快,在整个70年代,其年均增长率为22%。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消费性电子产业原来的发展惯性,加上受到台湾资讯产业快速发展的影响,促成了台湾消费性电子工业的持续增长。至80年代中期,台湾消费性工业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其总产值世界排名第7(1987年)。其中,有“十大”家电产品在世界市场名列前茅,即组合音响、收录放音机、电子钟表、电视机、录放影机、汽车音响、电唱机及唱盘、CD、电子乐器。
造成台湾消费性电子产业不断扩张的宏观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先是组装加工,为承接OEM订单积累了基础;OEM的发展又推动了产业规模的扩大;消费性电子工业的发展又推动了台湾电子工业的发展。这些发展与变化无疑推动并加速台湾经济的发展。
从微观层面观察,可以看到,与台湾消费性电子产业发展同步进行的,是台湾电子企业,特别是家电厂家的数量有惊人的增长。据“台湾电子厂商名录”统计,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台湾的电子工业生产厂家已发展到5500多家,其生产消费性电子产品的厂家占l/3。其中规模相对较大的公司,如大同、声宝、金宝、济业、歌林、台湾松下等都是在这一阶段崛起,并获得迅猛发展。
2.20世纪90年代产值开始逐年递减,1997年被挤出世界前10名
20世纪90年代,台湾消费性电子业的经营状况每况愈下。从台湾消费性电子产业的产值变化来看,1991年台湾消费性电子工业的总产值近700亿元(新台币,下同),1996年降为405亿元,1998年再降为336亿元,缩水近二分之一,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岛内产量递减。在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台湾消费性电子产业总产值年均减少13%。1996年至1998年年均减少11%。其中最突出的原因,一是电视机的制造被韩国超过,二是被视为最有发展前途的空调的产值下降了一半。
(2)出口份额大幅减少。电子产品是台湾出口的主力产品,历来都占台湾出口总额的5成以上。在台湾整体电子产品的出口额中,消费性电子产品所占的比例逐年下降,1998年约占16%。
(3)在对外竞争方面,台湾在世界消费性电子生产中的地位直线下跌。1997年台湾消费性电子工业在世界的排名已下跌到第14。导致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台湾家电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减弱。
一方面,台湾家电业的劳动生产率低于东南亚地区,而台湾的劳动成本又高于东南亚地区。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消费性电子业在东南亚国家的发展近似于起飞。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马来西亚。当台湾消费性电子业在世界排名节节下落的同时,马来西亚的家电业却直线上升,1998年它在世界的排名仅次于日本,居第2位。
另一方面,缺少自有技术。这与台湾消费性产业的特点息息相关。其表现主要有三:一是厂家数量多,且主要是中小企业。在开发自有技术方面,在资金与人才两方面,均不易达到科技研究发展所需的临界规模。因此,长期以来,特别是关键技术与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以彩色电视而言,彩色电视制造成本,CRT占41%,主要由日本进口,其它零部件自日本进口也高达67%。二是台湾家电厂商发展的背景大致接近,且产品结构趋同。三是岛内市场狭小,对家电产品的需求有限。因此,家电产品一直属于岛内市场价格战最频繁、竞争最激烈的领域,而价格战的结果是产业利润的下降。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企业生存,台湾家电厂家纷纷外移。
除了上述因素外,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因特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及广泛应用,加速了家电产品的更新换代。在消费市场中,传统家电产品的需求已趋成熟,增长趋于饱和。这些变化也是影响台湾消费性电子产业衰退的一个重要因素。
3.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以期再现黄金时期
为了走出消费性电子产业的困境,近年来台湾业界大刀阔斧地调整消费性电子产业的经营活动,以期再现“黄金时期”。
(1)以“三化”为导向,发展新消费性电子产品。所谓“三化”即数字化、生态化、网络化。台湾期望以此为方向,推进传统家电向“信息家电”、“生态家电”和系统整合方面转移。基于此目标,台湾选择了12项产品包括高清晰度电视、卫星数码电视接收机、数字网络电视接收机、数码音讯广播接收机、数码录影机、DVD、可复写式光碟机、数码摄放影机等作为现阶段的重点发展领域。从近年发展情况看,新产品效应日趋明显。
(2)加大研发投入,以“高画质视讯发展计划”、“数码与互动技术的发展计划”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台湾实施这些研发计划的战略目标是,通过产学合作的形式,整合科技资源,掌握自有的技术。台湾业者认为,要在新消费电子领域占一席之地,必须拥有自有技术,否则难以摆脱长期依赖日本技术的阴影。就“数码与互动技术的发展计划”而言,近3年以来,仅企业界的研发投入经费每年都在5亿元以上。
(3)加强与日本和欧美跨国公司的业务合作,利用对方的技术、品牌、销售渠道等优势拓展市场。诸如台湾的大同、声宝、东元、宏碁等以“股权购买”、“策略联姻”、“供需结盟”等形式,与欧美跨国公司进行信息家电的合作。其中,合资办企业的比例趋于上升。例如,日立公司以DVD关键技术的“承载器”转让,宏碁集团与日立公司合资成立宏电公司。
(4)调整产业组织,构建产业供应链。近年来台湾产业组织变革的一个重要现象,是产业供应链的兴起。即以主导厂商主动领头,吸引中下游零件供应商,以及上游原料厂形成新的供应链。在供应链的合作关系上有两种形态,一是紧密型的合作关系,另一种是松散型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