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校园形态历史演进研究
北京大学历史沿革简介PPT课件
在学术期刊方面,北京大学所发 行的部份学术期刊,是中国大陆
在国内傲视同侪,不少各界出色
业者及知名学者出自北大或曾在 北大任职。
学外,其余领域均高踞中国大陆
之首。在中国大陆的一些排名榜 中,各种排名均是以清华大学或 者北大居首。
内第一,更曾获评为澳、亚地区
最佳大学,名列世界第十四,比 国立澳大利亚大学及东京大学等 更高。然而,单就中国大陆而言, 大学排名的首二位均不出北大和 清华,暂未见有其他大学能跃居 首二名内。
未名博雅 图 书 馆
百年讲堂 考古博物馆
未名博雅
未名湖
未名湖,是北京大学校园内最大的人 工湖,位于校园中北部。形状呈U形。 湖南部有翻尾石鱼雕塑,中央有湖心
岛,由桥与北岸相通。湖心岛的南端
有一个石舫。湖南岸上有钟亭、临湖 轩、花神庙和埃德加·斯诺墓,东岸有 博雅塔。是北京大学的标志景观之一。
未名博雅
历史名人
北大起源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京师大学堂,是中国 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 政机关。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
作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 祥地,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 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 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爱国、进步、 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院系设置 科研机构
学术成就
院系设置
人文学部 社会科学部 信息与工程科学部
医学部 理学部
跨学科类
快速成长期大学校园历史文脉的传承与创新
快速成长期大学校园历史文脉的传承与创新吕斌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北京大学发展规划部一、大学的理念与校园空间形态的形成原理1.大学的理念正当世界进入21世纪,面对知识经济与网络化的时代,基于大学教育基本理念的大学办学体制迎来了个性化与多元化的时代,“改革”与“挑战”成为世界各国大学教育的中心话题。
与此同时,作为大学教育物质载体的校园空间同样面临着发展与继承的挑战。
一所大学历史愈是悠久,其传统愈是逐渐凝结于物化的校园之中。
大学校园及其建筑的品质不仅体现出其特定的地域性、历史性、文化性、艺术性,而且还能突出反映其特有的学术传统与氛围。
2001年7月公布的第5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北京大学未名湖燕园建筑、清华大学早期建筑、东北大学旧址和武汉大学早期建筑名列其中,这也充分显示了大学及其校园在近代中国思想启蒙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然而学科建设的全面发展、事业规模的逐渐扩大与校园空间的相对有限之间的矛盾也日显突出,许多高校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扩大、调整、合并、改建、搬迁或新建等大规模校园建设的局面。
其中也出现了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
这些问题集中反映在:对当代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宗旨及校园文化传统的理解甚浅,校园规划设计过于追求图面的轴线和形体视觉艺术效果,建筑标准一味求高,而对特定的区域基地条件、投资经济合理性及校园的文化内涵却考虑较少;攀比成风,规模求大,侵占大量农业良田,不注重土地使用效益;国家宏观调控不力,大学城遍地开花,区域资源配置和布局不当;对校园及周边环境的自然要素往往“重改轻保”。
大学是百年育人之地,其本质是生产知识、创造知识的场所。
大学不仅需要有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进行知识传授和交流的场所,还需要有可供教师与学生共同携手生产或创造知识的实在的场所,或者说是教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的空间,这就是大学的空间,是其它形式所不能取代的空间。
中国大学校园形态演变
中国大学校园形态演变中国大学校园形态演变近年来,中国大学校园形态经历了巨大的演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校园的建设和规划也在不断提升和完善。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中国大学校园形态的演变。
首先,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大学校园的建设变得更加先进和现代化。
过去,大学校园主要是以教学楼和宿舍楼为主,功能单一,建筑风格较为单调。
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化的设施如实验室、图书馆、运动场馆等开始在大学校园中出现。
这些设施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也为科研和创新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其次,大学校园形态的演变也体现在环境和绿化方面的改善。
过去,许多大学校园面临着环境污染和绿化不足的问题。
然而,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大学校园开始注重绿化和环境保护。
学校建立了各种绿化和环保项目,如园林景观改造、垃圾分类、节水节电等。
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校园的美观度,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此外,大学校园形态的演变还体现在建筑风格和功能布局上的改变。
以前,大学校园的建筑风格主要是传统的中式建筑,且基本上只有教学楼和宿舍楼。
然而,现如今的大学校园开始注重多样性和功能性。
各种不同风格的建筑如现代风格、欧洲风格、日式风格等开始出现在校园中。
同时,在功能布局上,大学校园也增设了各种服务设施如超市、餐厅、医院等,方便学生的生活和学习。
最后,大学校园形态的演变还体现在科技应用方面的提升。
过去,大学校园的信息化程度相对较低,学生和教师们的信息交流较为有限。
然而,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大学校园开始借助互联网和智能化设备来提高信息化水平。
现在的大学校园往往配备有免费Wi-Fi网络覆盖,学生可以轻松获取学习资料和信息。
同时,一些大学还开设了线上课程和教学平台,增加了学生们的学习方式和便利性。
综上所述,中国大学校园形态经历了巨大的演变。
从传统的教学楼和宿舍楼到现代化的设施和建筑风格的多样化,从环境保护到科技应用的提升,大学校园的发展表明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进步和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当年自由开放、兼容并蓄的北大如今变成了丑陋的北京大学
当年自由开放、兼容并蓄的北大如今变成了丑陋的北京大学第一篇:当年自由开放、兼容并蓄的北大如今变成了丑陋的北京大学当年自由开放、兼容并蓄的北大如今变成了丑陋的北京大学手机变钱是怎么做到的?点击标题下方蓝字订阅本号,回复“手机”揭晓答案。
赶快来学会,给自己身边的朋友炫耀一下吧!我是2004年2月调到北大社会学系的。
已经记不得多少次了,朋友们让我谈谈对北大的印象。
我心口如一:我哪里了解北大,它是庞然大物,我是边缘侏儒,我只在有限的程度上了解我的一些学生。
但是以后的经历却使我深深地疑惑:校内各级领导都了解北大吗?我们所知道的事情他们都清楚吗?经过各自主客观上的微妙组合,每个北大人都有自己对北大的印象。
中心的人未必没有盲点,边缘的人未必没有洞见。
一个基层教师可能见木不见林,一个全局领导者可能失去了细微和纵深。
普通教师的积极态度就是利用一切机会谈自己的印象,发自己的牢骚。
它是一个边缘人参与北大建设的第一步。
接触北大、形成印象,在成为它的一员之前就开始了。
大概是1988年的五四,我应邀参加北大团委组织的一个座谈会。
会上一位同学站昂首天外、慷慨陈词:“社会在改革,北大也应该改革;北大不要作象牙塔。
北大有太多的没有用的课程,都应该撤销,北大要为社会服务,要为中国现代化做贡献。
”我记得当时我也像他一样霍然起立:“照这位同学的看法,很多院系和专业应该撤销,梵文、考古等等,能够帮助中国致富吗?如果完全致力于实用,大学还是大学吗?”该同学的言论在那个时代,乃至今天,出现在社会上都稀松平常,使我惊讶的是,他可以在中国第一学府中像发现真理一样,坦然陈述。
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举办了演讲比赛,我当时还是人大教师,被邀请担任评委。
第一个讲完,我的感觉是真好,别的学校本科生恐怕达不到。
第二个讲完,惊呼更好。
讲到第三个,觉得只有北大能如此人才荟萃。
再听第四个、第五个,坏了,越听越倒胃口,仿佛看到了一批精致闪光的螺丝钉。
听完全部,悲从中来。
燕园主题教育文化
燕园主题教育文化燕园是北京大学的校园,也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地方。
作为中国最高学府之一,北京大学一直致力于教育和培养优秀的人才。
而燕园作为校园的核心地区,也承载着北京大学的教育文化。
本文将从燕园悠久的历史、建筑和景观、文化传统以及教育精神等方面探讨燕园的主题教育文化。
燕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98年,当时清政府设立京师大学堂,即后来的北京大学的前身。
经过几次迁址和改建,燕园于1952年成为北京大学的永久校址。
这段丰富的历史使燕园充满了沉淀和积淀的文化底蕴。
一进入燕园,映入眼帘的是悠久的建筑和独特的景观。
燕园的建筑以中西合璧的风格为主,包括中式的主建筑和西式的教学楼。
其中最著名的建筑就是钟楼和校训楼。
钟楼位于燕园中心,建于1924年,高46米。
它象征着时间的流转和学问的沉淀。
校训楼是一座古典式建筑,内有校训“厚德至善,学习为本”四个大字。
这些建筑都是燕园的标志,也是教育文化的象征。
除了建筑,燕园的景观也具有独特的教育意义。
燕园内有山岳颐景园等景点,可以让师生们远离喧嚣的城市生活,沉浸在自然中。
这些景点不仅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更是培养学生们对自然环境关注和保护的意识。
此外,燕园还有一些纪念碑和雕塑,如毛泽东、陈寅恪等人的铜像,它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教育文化的精神。
燕园的文化传统是北京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有丰富的学术氛围和人文精神。
在燕园里,你可以看到学生们激烈的讨论,可以听到学者们精彩的演讲。
这种积极的交流和思辨精神是北京大学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
此外,燕园还有各种各样的社团和组织,如学生会、社团协会等,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发展自己兴趣和才能的机会。
最重要的是,燕园代表了北京大学的教育精神。
北京大学一直秉承着自由、民主、科学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为目标。
这种教育精神体现在燕园的每个角落。
在燕园里,学生们不仅接受专业知识的培训,更注重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中国大学校园形态演变的回顾与展望
.
n w ive t o n s men c n  ̄, t ha nes
l w rs C i ̄euie i c m u , rh l y rnio . h rc rR v wa dpop c m o d l h l n r a p s Mo p o o t s i C a a t . e i n r s e t ns v s g a tn e e
1引 言
mod r ier t c e nunv si ampu o m ”an ln hep er on u esunv r i a p y sf r sn T ap c cld ie st c m usta  ̄o c r t s nd1 iats ta p liaI 0 y r ns in haacer a ndc e h e ic t t
学校园形态发展中。
化渊源上的 质 使 异 性 其总是处于政治改造 、 文化 中 突和 教育理念 融合 等的中 。因此, 中国 心 对 大学校园形态演 变起连贯性作用 的主要因素是:国家政治 、 育理念、 教 文化特性,以及建 、 筑 规划 思 潮,本文从 以 上四个方面 着手研究 l 世纪 6 年代至今中国 g 0 大学校 园 形态演变的 整体特征, 而 讨 进 探 未来 中国 大学校园形态生长、发展
与根植干 西方社会 、历史文化进程中,在形式和内
21 . 国家政治 主导下 的中圜大学 校园形 态发展
() 1 政治性起源。
【老照片中的北大校史(一)】京师大学堂时期(1898
【老照片中的北大校史(一)】京师大学堂时期(1898北京大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创建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1912年改称北京大学校。
一百多年来,北京大学的发展和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形成了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良的学术传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发祥地,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最初基地。
北京大学“承太学正统,立大学祖庭”,催生了中国近代最早的现代学制,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独特地位。
巍巍上庠,国运所系。
北京大学115周年校庆之际,在校史馆的支持下,本网特编辑一组校史照片,从这些珍贵的历史瞬间中,一窥北京大学发展的脉络,重温文化传统,以“弘扬五四精神,共筑中华梦想”。
1898年,京师大学堂在戊戌维新运动中诞生。
它是我国近代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性大学。
京师大学堂改革旧式科举制度,制订新的学制章程,以“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宗旨,教学内容强调“中体西用”、“中西并重”。
成立之初,行使双重职能,既是全国最高学府,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统辖各省学堂。
京师大学堂匾京师大学堂旧址,原马神庙和嘉公主府,位于今北京景山东街。
1902年由张百熙主持制定的《钦定大学堂章程》,共8章84节。
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由政府颁布的全面系统的学制章程。
1903年京师大学堂仕学、师范师生合影师范馆学生孙昌烜的中国文学试卷京师大学堂教职工合影,背景为藏书楼。
京师大学堂足球队光绪二十九年(1904)清廷将管学大臣改为总理学务大臣,统辖全国学务。
京师大学堂设总监督,专管大学堂事务,张亨嘉为首任大学堂总监督。
京师大学堂1907年首次举行毕业典礼。
图为京师大学堂学生杜福堃毕业文凭编辑:Clark。
“北京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心”简介
办 “ 国史青年沙龙” “ 国史读书会” , 加强国史青年学者学术互动; 举办 “ 国史口述研究” 活动,
推进国史口述历史资源交流、 培训当代口述采访人员; 举办 “ 当代中国史料的搜集、 ( 下转第 159 页)
· 156·
中共党史研究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1962)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财政汲取能力研究 ( 1949—1955) 》 等博士论文得到外审专家的
良好反馈。 研究人员还陆续发表了一批代表性成果, 诸如黄道炫 《 社会的隐没和复现: 共和国史七
十年》 、 张静 《 中美民间科技交流的缘起、 实践与叙 事 ( 1971—1978) 》 、 黄 江 军 《 〈 毛 泽 东 选 集〉
前述国史研究的复杂性、 难度及学术前景, 既激发着研究者破除学科成见、 探求智识边界的学
术兴趣, 也强化着研究者反思舆论话语、 廓清历史谬说的职业责任。 有鉴于此, 北京大学于 2020
年 10 月成立实体学术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心 ( 以下简称 “ 国史中心” , 挂靠北京大学
历史学系) 。 几乎同时, “ 四史” 学习教育被正式提出, 国史研究进一步受到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
2023 年 3 月编印问世。 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 “ 中共党史专题”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专题” “ 改
革开放史专题” 等课程, 组织研究生定期举办 “ 新编地方志读书会” 等活动。 指导国史研究方向的
学位论文 30 余 篇, 其 中 《 供 销 社、 物 资 流 通 与 计 划 经 济: 计 划 商 业 体 制 的 逻 辑 与 困 境 ( 1948—
建立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 是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的必然要求。 有
北京大学校园建设概况
北京大学校园建设概况为了把北京大学建设成第一流的教育中心和科学研究中心,近年来学校十分重视校园建设,并于1991年制定了《北京大学海淀校区总体改扩建规划》,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描绘了蓝图。
一校园建设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1898年建校时,是用地安门内马神庙和嘉公主府旧第为临时校舍,即后来的景山东街理学院,也称二院。
1918年,位于汉花园(今沙滩)的红楼落成,连同嵩公府成为了学校的本部,它包括孑民纪念堂在内的总办事处,30年代建成的图书馆和法学院使用此楼,其后红楼主要为文学院使用,这一地区也统称为一院。
其他校舍还有北河沿的男生宿舍,称为三院,国会街的先修班称为四院(现在的新华社社址),工学院位于西城端王府,医学院在府右街,农学院在西郊罗道庄。
1952年院系调整时,燕京大学文、法、理科各系并入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的校址迁入西郊原燕京大学校园,经过40余年的建设,成为了今天的北京大学校园。
北京大学校园是北京西郊明清时期著名的园林区的一部分,它北邻闻名中外的圆明园遗址,西边遥对颐和园、香山、玉泉山,东边和清华园相接。
从明朝末年著名书画家米万钟在今校内勺园大楼一带创建勺园以来,至今已有370余年的历史。
风景秀丽的未名湖一带,是清代宠臣和坤随着圆明园的营造而开发的,原称淑春园,在其周围有恭亲王奕■的朗润园、醇亲王奕■的蔚秀园、惠亲王的鸣鹤园、庄静公主的镜春园,这些园林在清代皆属内务府管辖,统称赐园,它是燕京大学校园的主体,也统称为燕园。
现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未名湖一带的这些古园林划为文物保护区。
自1952年以来,北京大学先后建设发展了东面直到兰旗营的理科教学区,南面直到与海淀镇隔路相接的学生生活区,以及蔚秀园、承泽园、畅春园、中关园、燕东园等教工居住区,近几年来又在圆明园西侧建设了燕北园居住小区。
这些形成了今天北京大学海淀校区占地170公顷的校园。
原燕京大学校舍的总面积不足10万平方米。
经过40余年的建设,现在校舍总面积已达到97万多平方米。
北京高校 校史馆优秀案例
北京高校校史馆优秀案例
1. 北京大学校史馆:北京大学校史馆是中国高等教育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校史馆之一。
校史馆通过丰富的展品和多媒体展示手段,生动地展示了北京大学百年来的发展历程和重大事件,展示了该校在教育、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卓越成就。
2. 清华大学校史馆:清华大学校史馆是中国高等教育校史馆中的佼佼者。
校史馆将清华大学的创办和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展示,通过丰富的实物展品和数字化展示手段,深入展示了该校在工程科技、人文社科等领域的重要贡献。
3. 北京师范大学校史馆:北京师范大学校史馆以丰富的展品和多媒体展示方式,全面展示了该校百年来的发展历程和教育理念。
通过展览和文献资料的展示,校史馆充分展示了该校在教育、师资培养、教育科研等方面的重要成就。
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史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史馆通过展示丰富的实物和多媒体展示手段,生动地展示了该校在航空航天领域的重大突破和科研成果。
校史馆还通过展览和文献资料的展示,全面展示了该校在人才培养、国防建设等方面的重要贡献。
5. 北京理工大学校史馆:北京理工大学校史馆通过丰富的展品和多媒体展示方式,全面展示了该校在军事科技、工程技术等领域的重要成就。
校史馆还通过展览和文献资料的展示,深入展示了该校在
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方面的突出贡献。
这些北京高校的校史馆优秀案例,通过丰富的展品和多媒体展示手段,生动地展示了各校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成就,为观众提供了了解和认识这些高校的机会,同时也向人们展示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和成就。
北京大学校园本部在规划建设上的继往开来
北京大学校园本部在规划建设t肿娃往开来北京大学校园本部在规划建设上的继往开来北京大学侯仁之(一)校园本部的地理位置和发展过程今天北京大学校园本部,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既包括了原燕京大学的校园本部,即今西校门内一直到未名湖的周围地区,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淑春园,又包括了淑春园咀北的镜春园和朗润园。
(图1:北京大学校园略图)围1北京大学校园略图实际上,这三处旧日园林,都是从清代前期的自怡园中逐渐分化出来的。
可是,自怡园一名早已失传。
要说明它的来历,就必须追溯到清朝前期在西郊地区的园林建设。
(图2:北京大学主校园航空遥感影像图)有清一代在北京城的发展上最大的成就,不在城内,而在城外,也就是从海淀地堡壅堕竖查璺!皇垫望墨塑堕塑鱼Cros,-Strait。
C0m口0,ofUniversity’Conference区开始的园林建设,其中最初营建的就是“三山五园”中的畅春园和圆明园。
田2北京大学主校固航空遥感影像图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首先在海淀镇西北的低地上,利用万泉河下游明代清华园的遗址,兴建了皇家御苑的畅春园之后,叉立即下令就近在其下游,也就是它的东北一侧,为武英殿大学士(相当于宰相)明珠兴建了一座别墅园,叫做“自怡园”。
(图3-1:畅春园与自怡园略图)该园的设计和建造,出自著名画家兼造园叠山艺术家叶洮,这也是他造园艺术的代表作。
(详见刊物《圆明园》第四集曹汛的“自怡园”一文,拙作“未名湖溯源”一文有择要,见《晚晴集》第一篇。
)园中以水景取胜的水源,来自畅春园,当是经由明代勺园故址,流注园中。
(图3—2:畅春园与自怡园图)圈3-I畅春园与自怡园略图不幸的是这座一代名园,仅仅北京大学校园本部在规划建设上的继往开来经历了37年,到了雍正二年(1724年),竞因明珠之子揆叙获罪而被“籍没”,自怡园之名不再见于记载。
当时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开始兴建的圆明三园,相继经营,前后历时60余年。
到了乾隆中期,三园相继建成之后,自怡园的故址才从新见于记载,这就是日后闻名的春熙院和淑春园。
北京大学的历史
历任校长
1. 孙家鼐(1898年7月—1900年春 ) 2. 许景澄(1900年春—1900年8月) 3. 张百熙(1902年1月—1904年1月) 4. 张亨嘉(1904年1月—1906年2月) 5. 李家驹(1906年3月—1907年8月) 6. 朱益藩(1907年8月—1908年1月) 7. 刘廷琛(1908年1月—1911年12月) 8. 柯劭愍(1910年12月—1911年12月) 9. 劳乃宣(1911年12月—1912年2月) 10. 严复 (1912年2月—1912年10月) 11. 章士钊(1912年10月—1912年12月) 12. 何燮侯(1912年12月—1913年11月) 13. 胡仁源(1913年11月—1916年12月) 14. 蔡元培(1916年12月—1927年7月) 15. 刘哲 (1927年8月—1928年6月) 16. 李煜嬴(1928年6月—1929年1月) 17. 陈大齐(1929年1月—1929年8月) 18. 蔡元培(1929年9月—1930年12月) 19. 蒋梦麟(1930年12月—1945年10月) 20.傅斯年 (1945年10月—1946年7月) 21. 胡适 (1946年7月—1948年12月) 22. 汤用彤(1949年5月—1951年9月) 23. 马寅初(1951年9月—1960年3月) 24. 陆平 (1957年10月—1966年5月) 25. 周培源(1978年7月—1981年3月) 26. 张龙翔(1981年6月—1984年3月) 27. 丁石孙(1984年3月—1989年8月) 28. 吴树青(1989年8月—1996年8月) 29. 陈佳洱(1996年7月—1999年12月) 30. 许智宏(1999年12月—2008年11月) 31. 周其凤(2008年11月—现在)
北大校园史
校情校史
北大院、系、所、中心分类
2003-04-21 17:14:00
校情校史
出国际一流科技成果建世界一流大学
2003-02-21 16:39:00
校情校史
北京大学校史
2003-02-21 16:37:00
校情校史
燕园情
2003-02-21 16:37:00
校情校史
56校情校史李政道杨振宁在获得诺贝尔奖后给北大教授吴大猷的谢师信2007042818
发布时间
所在栏目
文章标题
2009-04-05 17:43:00
校情校史
方继孝: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
2007-10-27 03:13:46
校情校史
蒋梦麟校长与西南联大
2007-08-01 11:46:22
校情校史
北京大学1946年开学典礼
2002-08-31 13:43:00
校情校史
北京大学概况
2002-07-04 15:42:00
校情校史
变科举废八股京师大学堂打开西学之门
2002-06-17 14:10:00
校情校史
北大理科百年辉煌
2002-06-06 08:44:00
校情校史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北大
2002-02-04 11:30:00
校情校史
老北大的故事之一:“太学传统”
2004-10-31 20:32:50
校情校史
五十余年沧桑史半个世纪跨越路
2004-09-16 12:22:56
校情校史
胡适在风雨飘摇的旧北大
2004-04-25 18:52:17
校情校史
选择北大的十大理由
数字化校园
北京大学数字化校园目标(图)
思考(问题的提出)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有一 个整体解决方案,需要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 、统一的权限控制;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要解决从“有路无车” 变成“交通 混乱”的现象,因此急需建立网络秩序、政策法规和各种 标准;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会引起管理组织结构的重组;
规模、性能指标:
协议 802.11B,带宽 11M,接入点 250个 支持用户 4000-5000个,15-20个用户 / 每个接入点
现状和发展(校园无线网)
现状和发展(数字图书馆)
SIRSI系统支撑传统业务,管理百万书目 图书馆网页全文检索、学位论文提交和检 索、古籍拓片检索、视频点播
数字型文献索引数据库覆盖全校相关专 业,全文期刊近2万种 CALIS文献保障体系,已实现几百万的 书目期刊数据共享
思考(问题的解决和建议)
4、学校可以由党办校办牵头,每年召开一到二次全校性 的数字校园建设工作会议,布置工作,总结交流经验,逐 渐建立激励机制,表扬鼓励先进,促使各级干部的观念转 变,形成大家都来重视数字校园建设的局面。计算中心可 以不定期地举办各种技术培训,培训各单位的信息网络管 理员,形成一支较为稳定的信息网络建设的技术骨干队伍 。
现状和发展(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现状和发展(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现状和发展(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现状和发展(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现状和发展(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现状和发展(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现状和发展(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现状和发展(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现状和发展(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现状和发展(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现状和发展(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从名园到名校-清华早期校园景观形成及其特征
从名园到名校清华早期校园景观形成及其特征为“求振作,议更张”,清政府在1901年废止了两千余年的私家教育,兴办了诸多新式学堂。
这既是清末“新政”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成为此后中国近代国家和社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
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和清华学校即诞生于这种大背景中。
20年间,清华园从一座私家园林,被改造成一所“环境宜人,设备完全,学风良好的一个大学”[1],“为京国第一名校”[2]。
国内将清华大学校园规划和建设作为专门的课题进行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其重要特征是发掘了新的图像类史料,如建筑及模型照片、图纸、外文报刊的附图[3]。
之后台湾学者孙云峰、杨翠华根据“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保存的民国外交部档案,先后出版了有关清华校史的专著[4]。
但是有关清华校园景观如何形成及其特征的系统研究一直付之阙如。
“与其说清华是一个大学,毋宁说它是一座花园来得确切。
……无怪清华的同学写信约朋友去玩,多半说:‘请来园子里逛逛罢’,而很少用‘请到敝校参观’。
”[5]清华校园的环境究竟有哪些特色?它是如何从一座王府花园转变而来?为什么时人认为“清华是‘园’的空气多于‘大学’的空气”[5]?本文以此为题,根据耶鲁大学墨菲档案和新发现的多种文献,研究清华园向近代大学转型过程中早期校景的形成过程。
本文所谓的“早期”指的是从清华建校的1909年至其改为国立大学的1927年,并将这一时期分为三个阶段,即1914年墨菲规划校园之前,1914~1921年在墨菲和周诒春的主持下第一次扩张时期,以及1922年曹云祥主持校政后的发展时期,论证清华早期校园的规划和建设均是围绕着将“游美预备学校”扩建成在学术上独立的完全大学这一目的进行的。
一京郊名园:清华园在近代之变迁(一)清华园之得名及其历史沿革清华园之名最早见《日下旧闻考》:“武清侯别业额曰清华园,引西山之泉,汇为巨浸,缭垣约十里。
叠石为山,堤旁俱植园果,为京国第一名园”。
武清侯指明神宗母慈圣太后之父李伟[6]。
北京大学的前期评定
北京大学的前期评定你对北大的前世了解多少?作为一名地道的国人,我想我们从小大到听过最多的话就是,我们得好好学习将来长大了考北大、考清华。
曾几何时,我们在高考那一年在课桌上还写上我们理想的大学-北京大学。
今天,我就来为大家讲讲北京大学的前世今生。
我们都知道,北京有两所中国高端且顶尖的大学,一所是北京大学,一所是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依的很近,几乎步行我们就能到达。
北京大学是第一所以国家的名义建立起来的综合性高等学府,创办于1898年,是戊戌变法的产物,创办初期名字为京师大学堂。
北京大学也是中国近代最早以“大学”身份和名称建立的学校,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1919年,北京大学撤销,改系,中国文学系改为中国文学系。
教学制度也进行了改革,实行了选课制。
1925年,中文系进一步完善学科体系,开始实行专门分类制度,分为语言文字、文学、整理国故三大科。
这就是后来的文学、语言、文学三个专业的由来。
此后,虽然教学体系不时变动,院系名称几经变更,但总体框架基本保持不变。
北大中文系建校初期,涌现出林纾、严复、陈独秀、鲁迅、周作人、胡适、刘、钱、刘半农等著名学者。
,在文学、语言、文学方面都有很大成就。
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发起的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近代史上,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学者们以他们的学识和关怀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京大学是年南迁,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建长沙临时大学与西南联合大学。
北大与清华原有的国文系合并为联大国文系。
在战火纷飞的时期,北大中文系的师生一方面积极投身到抗日战争的潮流之中,另一方面坚持对学术的追求。
1946年,西南联大结束,国文系随北大北返。
在这段特别的历史中,北大的精神得以延续和传承,北大中文系也以这种独特的方式保留了力量,并在艰苦的条件下培养了大批人才,后来在北大中文系任教的著名学者朱德熙﹑季镇淮﹑阴法鲁﹑吕德申﹑王瑶﹑李荣﹑冯钟芸和作家汪曾祺等都出于此时。
《百年北大校园形成的历史由来》
《百年北大校园形成的历史由来》郑祖军(北京大学学报:郑祖军1986年9月4日写于临湖轩)北京大学之所以被称为燕园,是因为北京大学的核心区域;未名湖与博雅塔,以及周边美轮美奂的近代建筑,都是当年燕京大学的旧址。
一九一九年,司徒雷登就任燕京大学校长。
当时,燕大实行男女分校制度:男校在崇文门内盔甲厂,女校在灯市口同福夹道。
担心狭窄的校舍会阻碍学校的发展,司徒雷登决定另寻校址。
这位中国出生中国长大的美国人,或步行,或蹬自行车,或骑毛驴,走遍了北京近郊,看了不计其数的荒坟野岭,最终选中了清华大学堂对面的一块地皮。
为买下此地,司徒雷登不辞辛劳,先乘两天火车,再由督军卫兵护卫,骑马一周,穿过土匪出没的险恶地带,亲赴西安,与这块地皮的主人,陕西督军陈树藩当面谈妥了土地交易。
他以高超的口才,成功说服这个封建旧军阀以六万大洋的价格将这块风水宝地“半卖半送”给了燕大。
燕京大学就在这块老校长历尽周折辛苦置得的土地上建造起来了。
这片占地三百八十亩土地,实际上是两座古园林的遗址:一座是明朝著名画家米万钟的勺园;另一座,就是和珅的私家花园“淑春园”—燕京大学的主体建筑,就是在这个园子的遗址上建造起来的。
后又扩大到清代的“朗润园”、“镜春园”、“蔚秀园”,一九二六年全部建成,并正式迁校成立燕京大学。
冠绝京师的和家花园淑春园最早是在什么时候开辟的,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
根据清《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中“乾隆二十八年奏准,圆明园所交淑春园并北楼门外等处水田一顷二十三亩六分三厘,岁征租银三十九两一钱九分五厘有奇”和“ 北楼门外水田一亩七分九厘”的记载。
可见,至晚在乾隆中叶以前,这个园子就已经存在了。
然而,此时的淑春园,基本算不上是个“园林”,仅仅是个大水田。
淑春园的美丽时刻,直到和珅成为它的新主人才真正开始。
和珅的府第是今天恭王府的前身,而淑春园是他的私家花园。
乾隆四十九年,和珅出任大学士后,乾隆将圆明园附近的淑春园赐予和珅。
因乾隆皇帝常在圆明园临朝听政,为随时应付皇帝的召见,和珅便经常居住在淑春园中,并将这个曾经是稻田的园子建设得富丽堂皇,花团锦簇,成为当时冠绝京城的私人园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大学校园形态历史演进研究
作者:孙华, 陈威, Sun Hua, Chen Wei
作者单位:孙华,Sun Hua(北京大学发展规划部), 陈威,Chen Wei(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北京 100871)刊名:
教育学术月刊
英文刊名:Education Research Monthly
年,卷(期):2012(3)
1.陈晓恬;任磊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简史 2011
2.李向群老北大校园变迁回顾 2005(z1)
3.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 1993
4.侯仁之北京大学校园本部在规划建设上的继往开来[外文期刊] 2005
5.方拥燕园规划和发展刍议二则 2005
6.方拥北大建筑与园林 2008
7.同济大学历史图片
8.李婷婷;冯支越;唐伽拉北京大学海淀本部校区校园规划的历史考察 2009(07)
9.吴良镛学园建设与文化内涵 2005
10.北京大学规划草案1959
11.周逸湖;宋泽方高等学校建筑规划与环境设计[外文期刊] 1993(3)
12.北京大学“十二五”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本文链接:/Periodical_jxjyky201203011.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