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教学案例一则》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教案教学设计
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才是商品。
教师活动:商品既然是劳动产品,它里面就消耗了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叫商品的价值。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购买商品是需要货币的,商品和货币是不是一起产生的?
教师点评: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必须是现实货币,因为它是财富的代表。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5页一二自然段内容,思考:货币产生后的商品交换方式,给商品生产者带来什么样的威胁?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商品流通中,由于买卖是分开的,生产者只有卖出商品,付出的劳动才能得到补偿,否则,就会亏损,甚至破产倒闭。因此,生产者必须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好的商品。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二)进行新课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货币的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一段,同时提出问题:要了解货币,首先要了解商品。
(1)、商品及其价值
商品使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是不是一切物品都是商品?什么样的东西才能成为商品?
教师活动:同学们想想,货币可以交换一切商品,是不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越多越好?
教师点评:不是的。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4)、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教师活动:同学们,现代经济生活中,货币除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外,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大家可以看课本P5页,了解一下。
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叫做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商品――货币――商品。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教学案例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教学案例1.备课:重要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1教学准备是实施政治课全部教学工作的基础。
全部教学工作,大体包括教学准备,教学活动,教研与总结。
2教学准备是完成政治课任务的先决条件。
三个转化:一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二是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三是把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转化为学生的思想觉悟。
3教学准备是政治教师责任心的体现。
4只有认真备课,才能不断提高教师水平和课程质量。
5只有认真备课,才能掌握教材的精神实质并善于应用。
6只有认真备课,才能切实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针,使教学做到“有的放失”特点:1备课劳动的育人和创造性。
备课是教师有目的,有创造性的劳动。
创造性,卓越的教学观点,崭新的教学内容,巧妙的课堂设计,先进的教学方法以及独特的讲授风格。
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必须具有创造性。
2备课劳动的序列阶段性。
①对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摸清知识底数和思想脉搏,。
——前提。
②依据课标教材和实际,选准重点,攻破难点,对有关马列主义原理进行严密的逻辑论证,这是基础阶段,也是设计阶段。
③选用有关马列主义原理,深入分析学生提出的实际问题,并作出正确的有说服力的答案,这是有决定意义的阶段。
3备课劳动的自觉性和无止境性。
主要依据和原则:依据:课标,教材,教参,及学生实际。
原则:a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b观点与材料相统一的原则。
c坚持思想性,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统一的原则。
d坚持适度原则:忌过深过细,过浅过粗,过宽过广,过窄过少。
e坚持既备教材也要备教法。
基本过程:1深入钻课标,教材。
①初读,精读教材,至少3-5遍。
明确每课课时的教学目的与要求,重点,难点,逐课逐节逐个框题乃至逐段逐字逐句地去读,读出关键词句等。
②对教材的理解达到懂,透,化。
懂:把教材的基本概念,观点,材料,直至段落大意和基本思想弄懂弄通。
透:不仅把握重点难点,还要找出教材的内在联系,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正确把握深度和广度,掌握教材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和系统性。
思想政治人教版高中必修1 经济生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市场配置资源》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4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9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2节的教学内容,从理论上说,我国改革开放后确立的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进行的,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存在根本区别,为此必须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内容上说,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了消费、生产、分配,我国的任何经济生活都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进行的,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方式,具有缺陷和不足,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并为我的小康社会的建设提供体制保障:从现实情况看,2008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面临严峻形势,为此国家出台了庞大的经济刺激政策,如四万亿投资、扩大内需、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家电下乡等,对于学生而言这些举措,多少都会有感受,通过本课的学习,既让他们更深入、准确的理解宏观调控政策,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时培养其观察生活、理解和把握社会现象的能力与创造精神,提高政治课的信度。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说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目标;(2)记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3)能够针对宏观经济运行问题,提出合理的对策,从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角度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经济生活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的信念;通过学习国家的宏观调控,感悟社会主义能够实施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认同国家宏观调控的重大举措。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难点:在具体运用中国家宏观调控三种手段的区别。
四、学情分析学生平时对这一框题的内容有所接触,但知之不深,因此会感兴趣,会产生一种深入求知的欲望,通过对前几课知识的学习,又为本框题的学习打下了基础.高一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断增强,开始留意的关心身边的社会生活.因此要充分调动学生这种分析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逐渐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五、教学方法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
高中思想政治教案《经济生活》
高中思想政治教案《经济生活》高中思想政治教案《经济生活》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思想政治教案《经济生活》,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设计思路:贯彻实施新课标整体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要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生活,经历探究学习与社会实践的过程,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坚持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坚持学法和教法的统一。
1.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教学中把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社会现象的分析、学生的生活情景联系起来。
2.贯彻主体和主导的原则。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扮演好“主导”的角色。
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思考、讨论、角色扮演等达到认知和行为上的教育目的。
3.贯彻教学多感官共同参与的原则。
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运用多媒体手段,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视听效果,直观性原则。
遵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发展规律,在教学中从分析社会现象入手揭示事物的本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从本框的地位和内容要求来看:(1)本课是全书的切入点消费是再生产过程的第四个环节(旧教材把它放到最后来讲),但是消费却是中学生参与经济生活最直接、最主要的形式。
新教材之所以把它放在第一单元来讲,正是要把“与中学生关系最为密切、最为直接的经济活动”作为切入点,这充分体现了新教材蕴涵的“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2)本课是第三课《多彩的消费》的落脚点,本框所涉及的消费原则不仅仅是一般的指导原则,而且包含了在实际生活消费中具体的、可操作的要求。
如量入为出、绿色消费等具体内容,直接告诉人们在消费中应具体怎样做。
这些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5.课程结构:本课共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消费心理面面观”,第二部分“消费要践行的正确原则”。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教案模板5篇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教案模板5篇高中政治经济生活教案篇1一、总体思路以课程标准、省颁的《考试说明》为纲,以教材为本,以社会热点、重大实际问题为素材,充分研究高考,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高三复习课模式,增强政治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和能力。
具体讲:1、以培养考生的学习方法为根本。
考能力知识是基础,而获得知识和能力,方法具有根本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对于有了一定文化基础的高中生来说,应把培养他们获得正确的学习方法摆在最突出的位置,高考中这失分那失分,根本原因是学、练、考不得其法。
2、以全面培养素质为目标。
指导学生以全面的联系观点抓学习,在学习效率提高的基础上开展身心保健活动,又以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促进文化学习兴趣与效率的不断提高。
3、以考生为主体。
考试中取得成功取决于考生自己,讲方法、练素质,也取决于学生积极性,在政治课教学复习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扎扎实实地抓好复习,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最大的学习效益。
总之,要引导学生抓住根本,把握方法,跳出题海,提高效率。
二、具体设计1、第一轮复习(系统复习):基础能力过关。
①目标:根据学生实际,依纲据本,系统全面复习高中政治高考考点,逐一落实,引导学生走进课本,参与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夯实基础知识。
②措施:第一:第一轮复习应遵循模块安排按单元从考点、重难点、易混点、典例分析、讲练结合、练习巩固、单元检测、讲评的程序进行。
第二:一定要引导学生立足于课本夯实基础知识,建构知识网络。
因为万变不离其宗,文综考试下的政治试题基础性非常突出,漫画取材于课本,所以,一定要引导学生夯实基础知识,可适时采取默写和抽查的方式,督促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做到“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
第三:加强学法指导,重视训练学生科学的解题思维,培养学生基本的解题能力。
尤其加强探究题、评析题的解题技巧训练。
第四:继续开展课前时政演讲,把时政学习常态化,“化整为零”。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设计《经济生活》
《经济生活》中关于消费理论的知识点【教学依据】理论依据:高考考频考点现实依据:物价上涨导致人民消费压力增大国家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巩固已有知识,2、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能力目标]1、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学会分析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变化的依据,理解社会保障机制健全的重要性,理解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背景意义。
3、熟悉高考的基本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发挥德育的教育的作用,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更好的认识社会,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意义,这样的政策对于人民的投资理财有一定的影响;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态度,增强学生的政治素养。
面对经济形势的变化,作为消费者应该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教学重、难点]难点与重点:消费与宏观调控相关方式的关系,消费与收入以及未来收入的关系;科学发展观与消费的关系[教学方式]教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讲授法学法:探究式学习、合作交流式学习、讨论法[教学构思]围绕“消费”这个话题展开,这部分知识涉及到《经济生活》第二课、第三课、第四课、第六课、第七课、第八课、第十课的内容,牵扯的知识点非常广,希望通过这种串联法,将相关的知识点有机的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构建立体的知识体系,更好的学会融会贯通。
计划通过三个部分来进行即:经济现象分析----经济措施理解-----经济意义一、经济现象分析课堂导入: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一个话题:消费!请大家回忆一下,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哪些?学生答:居民收入和物价总水平1、复习收入与消费的理论知识进一步追问:具体来说收入理论是如何描述的?学生甲答: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当前可支配收入越多,消费量越大。
学生乙补充:居民消费水平还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
如果未来收入不乐观,人们会节制当前的消费,以备不时之需,反之亦然。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3.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消费观的概念,认识到消费观对个人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2.掌握正确的消费观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如合理消费、绿色消费、理性消费等。
3.学会分析现实生活中各种消费观念的合理性,具备评价和选择消费观念的能力。
(3)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估学生在正确消费观念方面的认同度和践行情况。
4.教学拓展:
(1)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了解不同人群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开展跨学科学习,如结合语文、历史等学科,探讨消费观念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鼓励学生参与环保活动,将绿色消费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
2.各小组针对所选消费现象进行讨论,从合理消费、绿色消费、理性消费等角度进行分析。
3.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关注消费观念的合理性、环保性等方面,帮助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
4.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正确的消费观念,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一组关于正确消费观念的选择题、判断题或简答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5.结合所学知识,为班级策划一次“绿色消费,从我做起”的主题活动,包括活动目标、内容、形式等,形成书面策划书。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对待作业,按时完成,确保作业质量。
2.作业中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和分析,避免照搬照抄。
3.家长和相关人员协助学生完成作业,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
4.教师将对作业进行认真批改,给予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将正确的消费观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特布置以下作业: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经济生活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优秀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如“谁劳动谁受益”、“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等;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经济生活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当前社会,分配制度是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重要机制,而按劳分配作为我国分配制度的主体,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针对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经济生活7.1节“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内容,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本案例旨在通过引入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及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素养。
小组合作是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互相借鉴和学习。例如,在探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时,让学生分组讨论各种分配方式的优缺点,并展开小组间的交流与辩论。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案例以我国当前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背景,通过分析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收入差异,使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同时,结合我国现行的多种分配方式,如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按需分配等,引导学生探讨各种分配方式的适用场景和利弊,以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分配制度与社会公平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通过改革分配制度,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
(政治精品教案)高一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全套教案
第 1 页共150 页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200 年月日星期课标要求分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解释几种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
提示与建议▲对商品交换中没有货币会发生的困难进行分析,说明货币的作用。
▲以金银、纸币、账面结算为例,归纳出货币的基本职能。
▲ 演示:使用支票、信用卡、外汇的情景。
▲讨论:“金钱万能”吗?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货币知识,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货币,要对学生进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传统教育,增强学生抵制拜金主义思潮影响的自觉性。
【基础知识】识记:商品、一般等价物和货币的定义,货币的职能、纸币理解:理解商品交换经过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四个阶段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了解货币的基本职能和纸币【能力过程】着重培养学生善于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重点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难点纸币课时教具方法导入新拿出人民币问:“同学们,这是什么?”(钱)好,在经济学上被称为纸币,是货币的符号,具有流通职能。
大家都很清楚“钱”可以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一张印刷精美的纸片为何会有如此神奇的力量?我们应当如何理性地认识和对待它呢?教学过程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板书)1、货币的本质(板书)货币不是天神创造的,也不是圣贤发明的,也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商品和货币的紧密联系。
(板书)讨论思考P4 探究活动问题(1)引导学生探究思考:▲要求学生由表及里,从表面各不相同的商品中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劳动产品、用于交换)▲讨论:是不是所有的劳动产品都是商品?(必须又有着交换的目的的)如母亲为你织的毛衣和商店的毛衣比较。
从以上讨论我们知道第 2 页共150 页①“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板书)。
”而且,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购买商品需要货币,但货币的出现要比商品晚得多②货币是商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板书)最初的商品交换是不是像我们现在用钱买商品的呢?(不是)最初的是物物交换。
人教版高中政治高一必修经济生活上册全套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政治高一必修经济生活上册全套教案教学设计高一政治教案前言教学目标知识要求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的知识经济的基本含义经济常识的主要内容 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知识从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公民参加经济活动的实际需要三个方面,说明学习经济常识的意义。
能力要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思想觉悟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经济概况,增强发展经济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1.经济的基本含义2.学习经济常识的重要意义教学难点经济的基本含义课时安排一课时导入新课我们经常要买东西,工人要生产产品,等等,这些活动都属于经济活动。
那什么叫经济呢?从今天起我们就学习有关经济常识的知识。
讲授新课经济的基本含义1.经济和人们的生活、从家庭和个人角度看社会的活动关系最密切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看2.经济的基本含义经济是指人类进行的①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在和发展的基础②经济活动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经济活动包括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人类的生产活动是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
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结成了人与人的关系。
经济的基本含义。
学习经济常识的意义1.经济常识的特点。
2.经济常识的主要内容。
3.学习经济常识的重要意义。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经济的含义,知道了经济常识的特点,主要内容,及学习的意义。
前言知识结构图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经济关系中1.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一、经济的基本含义经济的 2.物质资料基本含义生产活包前括四个环节3.经济的基本含义经济常识的基本言二、学习经济常识特征的意义经济常识的主要内容学习经济常识有三点重要意义第一课教学目标知识要求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的知识商品经济的基本含义、存在条件和类型货币的职能人民币的主币和辅币;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所使用的纸币名称 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知识商品的含义;商品与物品、商品与劳动产品的区别和联系商品的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区别,商品的价值量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价格、商品流通、纸币、通货膨胀的含义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3.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的问题结合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不同看法,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说明应如何正确认识货币的作用用价值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商品生产者必须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能力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力,运用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能力思想觉悟要求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改革开放意识,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树立对待货币的正确态度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商品的概念2.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3.商品的基本属性4.商品价值量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5.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6.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7.价值规律的含义8.等价交换的原则是怎样贯彻的 9.价值规律的作用课时安排原则上每框一课时,共八课时。
10.1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优秀教学案例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经济生活
1.理论讲解:详细讲解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包括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发展动力等方面的变化。
2.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典型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战略布局,如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
3.知识拓展:介绍一些与新时代经济发展相关的理论知识,如市场经济体制、开放型经济等,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2.创设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情境,如税收政策调整、企业转型升级等,引导学生关注新时代经济发展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3.利用视频、图片、数据等教学资源,展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设计具有挑战性的角色扮演、模拟经营等情景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新时代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3.组织小组讨论、分享和评价,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在教学评价中的作用,让学生在评价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加深对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解。如:“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认为哪些知识点最重要?为什么?”
2.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发现自身不足,提高学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组织讨论,引导学生学会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4.通过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小组合作
1.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确保学生在小组内能够互相学习、互补优势。
2.设计小组合作任务,如案例分析、经济现象调查、政策建议等,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探讨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二)问题导向
1.针对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教案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教案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取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进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
感谢您的浏览,以下是作者带来的高一政治经济生活教案内容,期望能帮助到您!高一政治经济生活教案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价格、纸币、常用的信誉工具、外汇和汇率的含义。
(2)知道物物交换的困难和货币产生的必定性。
(3)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看法,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4)运用初步掌控的信誉工具的知识,联系实际谈谈信誉工具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1)通过梳理货币产生的历史,剖析货币产生的必定性,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
(2)通过从具体生活现象分析货币的本质和职能,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通过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现象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知道货币的本质和作用,使学生逐渐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的商品货币观念,理性看待金钱的气力,建立正确的金钱观。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教学内容:第一课奇妙的货币课时安排:3~4课时知识结构: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纸币。
教学难点:货币的本质;纸币和货币的区分;外汇和汇率。
四、教学设计情形导入学生活动教学内容设计意图高一政治经济生活教案2教学目标本课是全书的起始课和理论基础。
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了解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为学习和知道邓小平有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打下理论基础,也为以后各课的学习作好知识上的准备。
具体要求知识要求识记以下知识:商品经济的基本含义、存在条件和类型。
货币的职能。
人民币的主币和辅币;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所使用的纸币名称。
知道以下知识:商品的含义;商品与物品、商品与劳动产品的区分和联系。
高中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教案
必修1《经济生活》教案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一、内容标准1、知识与技能知识目标识记: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纸币。
支票和信用卡。
外汇和汇率。
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与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商品流通及其公试。
商品流通与物物交换的区别。
纸币与金属货币的联系和区别。
信用工具的用途和使用。
人民币外汇牌价。
运用: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不同看法,从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说明应该正确对待金钱。
联系实际谈谈信用工具的作用。
能力目标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正确使用信用工具,增强学生积累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 导入法。
介绍货币简史和世界各国货币趣闻,还可以采取由学生介绍世界各国货币的名称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
(2)采取讨论和辩论法。
(3)社会调查法。
(4)类比法。
(5)比较法。
(6)热点分析法。
结合现实生活中“一切向钱看”等思潮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批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二、知识纵横:(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1、货币的本质。
(1)商品和货币的密切联系,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物物交换的困难和一般等价物的产物;(3)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是货币的第一种基本职能。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
若不是一切商品,就不是货币,只是商品的等价物。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有价值,这样货币才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出来的时候就是价格。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是货币的第二种基本职能。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经济生活》7.2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优秀教学案例
1.布置作业:设计一道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了解他们的收入情况,分析家庭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并提出改进建议。
2.强调作业要求:强调作业的重要性,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培养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以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培养他们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同时,我运用人性化的语言,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在评价学生时,我注重全面评价,既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也关注学生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表现。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3.采用小组竞赛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设立小组竞赛环节,让学生在合作中竞争,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例如,在课堂的最后环节,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2.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观察、讨论、问答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2.设计问题情境:提出问题:“什么是收入分配?为什么说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重要?”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一段关于我国收入分配现状的视频,让学生了解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讲解我国的分配制度:介绍我国实行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阐述各种分配方式的特点和作用。
在评价学生时,我注重全面评价,既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也关注学生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表现。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3.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优秀教学案例
2.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什么是消费观?消费观对个人和社会有哪些影响?”引导学生思考消费观的重要性。
3.总结消费观的定义和作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二)讲授新知
1.介绍我国消费市场的现状,如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等,让学生了解消费行为的变化。
2.分析消费观念的演变过程,从传统的节俭观念到现代的消费观念,引导学生认识正确的消费观。
4.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资源的情感,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践行正确的消费观。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生活实例导入,通过展示我国消费市场的现状,让学生感受到过度消费、盲目消费所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
2.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消费环境中,如模拟购物、讨论消费话题等,引导学生关注消费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3.利用多媒体手段,如视频、图片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感受,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我国消费市场的现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消费观念的演变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正确消费观的重要性。
3.提出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讲解正确的消费原则,包括绿色消费、理性消费、精神消费等,让学生掌握消费的基本原则。
高中思想政治课《经济生活》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高中思想政治课《经济生活》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经济的概念,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2.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经济的概念,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经济现象的分析。
2.难点: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经济学知识,如:“同学们,你们知道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吗?”2.知识讲解(1)讲解经济的概念教师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本质,即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
(2)讲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教师以供求关系为例,讲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如价格、弹性、市场均衡等。
(3)讲解经济现象的分析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如通货膨胀、失业、经济增长等。
3.案例分析(1)教师提供案例,如:“某城市近期房价上涨,请同学们分析原因。
”(2)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
4.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5.课后作业(1)整理课堂笔记,加深对经济学知识的理解。
(2)收集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等。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正确率。
3.考试成绩:通过考试检测学生对经济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调整,以提高教学质量。
1.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有利于学生理解经济学知识。
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是否较高,是否积极思考。
3.作业和考试是否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通过不断反思和调整,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参加经济学知识竞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邀请经济学专家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高中人教版思想政治人教版高中必修1 经济生活【教学设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政治人教必修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着重从经济体制方面介绍我国经济活动的基本舞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市场经济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以及宏观调控的含义、主要目标、手段等基础知识。
学习这一课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经济活动是在什么样的宏观背景下进行的,坚定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
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了解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知道宏观调控的含义。
了解宏观调控的目标。
了解宏观调控的手段及其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针对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初步提出合理化的政府干预与宏观调控对策的应用能力。
通过学习市场经济的共性与特性,准确把握事物的共性和根本特性的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宏观调控方面的优势,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树立竞争意识,培养开拓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宏观调控的手段。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搜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自主勾画教材重点词句,完成预习案有关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引导:你可能知道中国的高铁里程是世界第一,但你可能不知道这个“第一”是超过了第二到第十名里程的总和,而且近六成是近五年建成的。
教师:最近五年,平均每年7400多亿元的投入,这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投产新线最多的时期。
---中国路,中国桥,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托起了中国梦!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
【设计意图】通过大型纪录片的导入,让学生感受十八大召开后这五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从而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探究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活动一:教师引导:世界500强企业中前十名中国就有三个,它们分别是中国国家电网、中国石油化工集团、中国天然气集团。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经济生活6.1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优秀教学案例
4.反思与评价的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巩固记忆,提高理解能力。学生自我评价,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明确改进方向。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积极的反馈,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这种反思与评价的环节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储蓄存款的优点和局限性,如灵活性、安全性等。
3.接着,教师讲解商业银行的性质、业务及作用,包括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
4.结合实例,阐述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推动经济发展、服务民生等。
5.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金融市场的基本概念和功能,认识金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
5.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教师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系统讲授了储蓄存款的类型、特点及作用,以及商业银行的性质、业务及作用。教师还结合实例,阐述了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得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理解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的知识。此外,教师还引导学生关注金融市场的基本概念和功能,认识金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这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结构。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布置讨论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的例子。
3.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补充意见,形成共同认识。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梳理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的主要特点和作用。
思想政治人教版高中必修1经济生活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思想政治人教版高中必修1经济生活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3.2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新课标要求(一)知识目标1、识记四种消费心理的含义。
2、理解怎样正确看待、评价各种消费心理。
3、理解四大消费原则的内涵。
4、理解艰苦奋斗在今天并不过时。
5、根据理智消费的原则,模拟一份家庭消费计划。
并结合个人行为,说说怎样才算应该理智的消费者。
(二)能力目标1、学习“消费原则”时,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模拟一份家庭消费计划,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本框学习,向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树立环保和绿色消费的理念,针对今天环境污染等问题,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3、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养成适度消费、量入为出等消费观念,成为理性的消费者。
教学重点做理智的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教学难点适度消费★教学方法1、本课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为学生所熟知。
同时,学生观点可能各不相同,所以,可采取“讨论式”教学方法。
2、在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对消费进行社会调查。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消费的类型、消费结构的变化,也重点学习了影响消费的因素,知道我们的生活消费受居民收入、消费品价格和商品的性能、外观、质量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其实,我们的生活消费不仅受客观因素的影响,还受消费心理的影响,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消费观?这就是第二框的内容(二)进行新课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1、消费心里面面观教师点拨:我们的消费往往受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这些外部因素常常影响到消费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使消费带有复杂性。
然后多媒体播放:教师节期间,小学生纷纷给老师送礼物;元旦前后,同学之间互送礼物的调查情况,设问:你是不是也有如此经历?这是受什么心理的影响?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学生活动:积极思考与讨论,每组选出代表,发表见解,回答问题(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教师点评:有从众心理的人,看到许多人在做同一件事情,便不由自主地加入,这种消费会受别人行为、别人评价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生活教学案例一则
──政治课一次探究问题学习中的发现
1.问题的发现
在一次预习作业中,我布置了一道新课标实验教材必修1第三课的探究问题。
题目给
出了两段材料。
材料一:西方一位经济学家曾以蜜蜂作比喻,说在蜜蜂的“社会”里,奢侈之风盛行时,各行各业都兴旺;当节俭之风代替奢侈之风后,“社会”反而衰落了。
由此他得出结论
──个人的奢侈会推动社会的繁荣。
材料二:我国有句古语,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问题:你怎样看待这两种消费观念?试加以分析。
结合书上的内容,本来我想学生们会回答“量入为出,适度消费,不要过度消费,也不要过度节俭。
”但没想到,学生回答上来的答案和教参上的答案大相径庭。
有的说:的确,奢侈可以带动消费,促进社会发展。
有的说:奢侈一定会产生罪恶吗?我看不一定,所以我国的古语说得不对。
答案各有不同,同学们都写出了自己的理由,反而回答“适度消费”的
极少。
我一方面为同学们积极动脑而感到高兴,同时也对如此众多的答案一时有些无所适从。
同学们说的理由对吗?为什么这么说?他们是怎么分析的?怎么会有这样的观点呢?
我将一些认为有价值的答案摘录了下来,准备在课堂上讨论这道题。
2.问题的解决
课上我将这道探究题提出,把这道题的问题分成两部分,首先问这两段材料说明了什么观点,并且要求学生尽量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观点。
同学们很快有了答案。
学生甲说:“第一段说奢侈有好处,有利于社会的进步;第二段说奢侈不好,会产生恶,节俭才是良好的品德。
”
我见大家都看懂了这两段材料,于是我问:“那你们觉得这两段话哪个对?”同学们纷纷讨论,发表意见。
有的说,“第一段对,奢侈好。
”有的说,“第二段对,奢侈不好,节俭好。
”……我见大家的意见不统一,便对同学们说:“请说出你的判断,并说明理由。
”
学生乙说:“两段话都太偏激了,过度的奢侈和过度的节俭都不好。
过于奢侈会使人太安逸、懒惰,过于节俭不利于促进消费和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所以要适度消费才好。
”
这正是书上所说的观点。
本来问到这里,这道题目也就有了答案,但是由于我事先让学生做了预习作业,发现有许多其他观点,如果就这么结束,也许题目有了标准答案,但许多同学心中并不信服。
所以,我又让这个话题继续了下去,并未立刻表态。
学生丙忙不迭地跳起来说:“我不同意乙的说法。
什么叫‘奢侈’、‘节俭’,各人的理解不同。
同样月收入2000元的人,一个愿意花1000元买件衣服,另一个只愿意买30元一件的地摊货。
她们自己觉得这样消费对她们很‘适度’,没有过分奢侈、过分节俭,别人怎能以自己的标准来评价她们的行为呢?既然‘节俭’、‘奢侈’的标准无法统一,好坏也就无法评判,那‘适度’又从何说起?乙的观点说了等于没说。
”
学生丁接着站起来说:“我们知道过度的奢侈是不好的,可能会使人走上邪道。
但是过于节俭对其本人来说并无损失,甚至有益,为什么也要批判。
不是说人人有消费的自由吗?
难道连‘节俭’的自由都没有吗?又不损害他人利益,为什么说不好?”
学生们能积极思考问题,这让我很高兴,但我还非常希望学生们能从更高层面上来分
析这个问题。
于是我说:“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但如果我不问这两段材料谁对谁错,你们设身处地的想一想,西方经济学家和我国古人为什么这么说?这时你们再来分析看这两种观点,怎么
样?”
同学们沉寂了一会儿,又低声讨论了一会儿。
这时学生甲举手了。
学生甲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这两段话都有一定的道理,并不能将他们放在同等条件下进行评判。
因为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西方经济学家是从社会整体的角度来看奢侈对生产的好处,而我国古语则是从个人品德的角度来说奢侈对人的坏处。
所以不能说谁对谁错。
”
我点头鼓励说:“非常好,想到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
这时,学生戊说:“老师,我也认为这两段材料阐述的角度不同。
不过我认为西方经济学家是从物质文明的角度说了奢侈对社会生产的好处,而我国古语则是从精神文明角度说
了奢侈对人品德的不良影响。
”
3.问题的引申
见到同学们开始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不再仅仅停留在“对错”的判断上,我及时地肯定和表扬了他们的进步。
同时又深入下去:“同学们说得都不错。
其实这道题目还能从许多角度来分析,比如,西方和我国的国情不同。
且不说这两段材料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一个是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达的社会中,一个是产生于我国落后的奴隶制或封建制经济社会中),现在,由于各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使得人们站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角度,对这两段材料的认识也会不同。
我国现在经济还不发达、资源紧缺,能
否提倡用奢侈来促进生产呢?”
“所以说,面对问题我们不能武断地下结论,尤其是不能将问题简单化,简单地回答‘对’、‘错’。
而要深入思考、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观点,出发点是什么,当时的时代背景如何,现在情况又是怎样的。
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会对问题和事件有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我还要强调,千万不要人云亦云,特别是不要盲目崇拜‘权威’。
要学会自己独立思考问题,有自己的思想,这样才能真正的理解知识,认识世界。
”
4.结论的应用
在做了上述总结后,我又提出一个问题:“现在很流行MP3,小王同学前不久买了一款最新的苹果iPOD。
你怎么看待这种消费,认为合理还是不合理?”
这时学生们都不再立刻回答“合理”、“不合理”了,许多学生都说“这要看情况”。
学生乙说:“如果小王真是需要这个工具,且这种消费也在其支付能力范围内,我看就是合理消费。
但如果小王仅是为了攀比、跟风、与人较劲,消费超出其收入水平,那我认为这消费就是不合理、不理智的。
长此以往,对他本人和他的家庭都会造成负担。
”
5.探究性问题教学中我的收获
听到学生们的回答,我深受鼓舞。
因为这个探究问题的讨论并不是课前预设好的,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生的。
如果没有让学生自己学习、做预习作业,我也无法发现这个问题,也就不可能通过课上的讨论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
我发现,通过讨论这个探究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新课程三维目标有机统一起来。
(1)在课程要求的知识目标方面,通过预习、讨论探究问题,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主动识记和理解了消费心理、理智地消费等知识。
(2)在课程要求的能力目标方面,通过讨论探究问题,学生们将所学的知识和具体事例相结合,举一反三,增强了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3)最为关键的是,通过探究问题的讨论,达到了课标要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同学们在讨论中理解了正确的消费观,知道消费要和自己的收入水平、社会的经济状况相适应,不能盲目消费、不能盲从,节约是美德。
学生在自己心中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政治新课程与以往教学的很大不同之处,就是思想教育的方法和以前大不一样了。
以前政治课,老师常常是将正确的价值观“教”给学生,学生记住了这些观点,然后用这些观点来分析问题,但是学生是否真的从心底里认同呢?如果不给学生自己思考的自由,不让他自己探究问题,学生可能并不会真的接受思想上的教育。
这就是为什么以前说到政治课,有些学生会认为过于“正统”、没有兴趣。
现在,新课程通过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出正确的价值观、正确地对待事物的态度。
通过这种方法,将思想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语言中、行为中,让学生真正从心里接受正确的思想。
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的是引导作用。
这种探究问题的教学不但能达到教学目标,也能增强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提高学
生的参与积极性。
学生通过讨论问题,在掌握知识、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强的
满足感。
通过这次问题的讨论,我深刻地感受到,政治课新课改中教师教学观念应有如下转变:
(1)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思维的可开发性、可塑性非常强,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充分信任学生、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2)面对开放性问题,答案不要有局限性。
如果仅以书本知识作为教学的唯一答案,虽有标准答案,但学生的思维会被束缚,可能会抑制学生思考问题的热情。
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教他们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十分重要的。
因为在考试中考题多变、情况多变,只有学会自己独立思考问题,才能回答好题目,光背几个“标准答案”是没有用的。
现实中也是如此,我们将会遇见许多不同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可供参考,只有靠自己分析问题、判断情况,这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体现,也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所要注重培养的
学生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共同进步。
新课程带来的教学变化有许多,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还要不断地发现、认识、探索,一边教课一边学习。
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发展、新课程的推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会有更多的惊喜、更多的体会和大家一起讨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