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杜致礼同学
名人故事之杨振宁的两任妻子
名人故事之杨振宁的两任妻子杨振宁共有两任妻子,均是其学生!第一任杜致礼,是杜聿明的女儿,1944年,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附属中学,杨振宁是杜的数学老师!杜2003年10月因病过世。
他们有两个儿子与一个女儿。
1951年长子杨光诺出生,后来成为了一位电脑工程师,他曾跟爱因斯坦合照过一张照片。
1958年次子杨光宇出生,他成为了一位化学家,1961年女儿杨又礼出生,她成为了一个医生。
三个子女全部定居美国。
第二任翁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系硕士班学生,二人2004年底结婚时闹得全世界沸沸扬扬——时年杨82岁,翁28岁!杨振宁谈前妻:58年前的师生恋杨振宁和前妻杜致礼是标准的师生恋,杜致礼是杨振宁1940年代在西南联大教书时的学生。
不过据杨振宁讲,杜致礼在当时他教的30个学生中,并不是特别出色的,他甚至没有太在意这个学生,更谈不上产生爱意。
突变发生在1949年的一次重逢之后。
那是在美国一家中国餐馆的聚会上,师生两人相遇了。
离西南联大一别已经好几年,杜致礼那清新的气息给了杨振宁极大的好感,“套用香港话说,我们很快就"拍拖"了。
1950年8月我们就结婚了。
”从相恋到结婚,时间快得让人眼花缭乱。
杜致礼为杨振宁生了3个孩子,一个女儿,两个儿子,“她陪伴了我53年,直到2003年她75岁的时候因一种很难治疗的疾病去世。
”不过,杜致礼却见过丈夫的第二任妻子翁帆,并对翁帆表示满意。
杨振宁谈翁帆:遇见她是历史性事件杜致礼见到翁帆那次,也是杨振宁第一次和翁帆见面。
“那是1999年在汕头大学的学术会议上,学校派了一批一年级的同学来作客人的向导,这里面就有翁帆。
这是历史性的事件。
”杨振宁昨天强调,那次见面,“我和杜致礼都觉得这个女孩子很好。
”而事实上,因为有杜致礼,杨振宁5年后才会下定决心和翁帆结婚。
汕头一别后,翁帆和杨振宁一家一直保持着联系,每年都会寄来圣诞卡片,而2004年初翁帆的一张贺年片,彻底感动了还处于失去杜致礼寂寞之中的杨振宁。
李政道与杨振宁决裂事件
事件背景
季承坦言,“我写他们的恩怨,是抱着客观的态度写历史,历述事实,不偏不倚,不做结论。”对于这段恩 怨,杨振宁和李政道都深以为憾,但各执一词。杨振宁虽然认为和李政道友情的永久破裂是他一生的遗憾,但是 他最先对外公开“事实真相”。杨振宁还曾引用苏东坡与其弟诗“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不了因”,来表达 他对苏轼兄弟情谊的羡慕,他说:“很遗憾,我和李政道没能做到这点。”
李政道在普林斯顿工作,既有成就又很愉快。但此时纠纷却发生了,由头是他们合写的两篇论文的署名次序 问题。
这两篇论文的总标题是《状态方程和相变的统计理论》,第一篇《凝聚理论》署名是杨振宁和李政道,第二 篇《格气和伊辛模型》署名是李政道和杨振宁。
季承写道,在第一篇论文完成后,按惯例合作者的署名应按姓氏英文首字母的顺序排列,应该是“李政道和 杨振宁”。但是,杨振宁提出,如果李政道不介意的话,他希望排在前面,因为他比李政道大四岁。李政道对这 一要求很吃惊,勉强同意。
季承写道:“推而广之,似乎只要是李政道赞成的,杨振宁就反对。杨振宁的个人意气远超出了高能物理领 域。意气的来源完全在杨振宁。相反,李政道却没有表示出对杨振宁回国后所作所为的个人意气。人们看不到 ‘只要杨振宁主张,李政道就反对’这种现象。”
季承对本刊表示:“我写他们的恩怨,是抱着客观的态度历述事实,不偏不倚,不做结论。”
在第二篇论文署名时,李政道说服杨振宁按国际惯例改了过来。
署名问题给二人带来裂隙,李政道决定不再和杨振宁合作。之后,虽然他在普林斯顿又工作了一年半时间, 但是他们没有再合著论文。
论文署名的事情使李政道耿耿于心。那时,他并不知道杨振宁的夫人杜致礼(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的长女) 也参与其间。据杨振宁回忆,上述两篇论文的署名次序,杨振宁本想把李政道放在前面,因为李毕业后科学事业 一直不顺利,要帮助他,可是杜致礼根据“女人的第六感”出面阻止,说李政道这个人不值得他这样信任。
给一位青年朋友的信
给一位青年朋友的信
侯仁之
【期刊名称】《中学生数理化(七年级数学华师大版)》
【年(卷),期】2008(000)011
【摘要】@@ 人们常说,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往事如烟飘散.然而,当我们建立记忆的原点,定位往事的坐标,却发现往事并不如烟.<中学生数理化>创刊之初,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欣然为她题写了刊名,并为创刊号撰写题为"熟能生巧勤能补拙"的文章.
【总页数】3页(P4-6)
【作者】侯仁之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给一位青年朋友的信
2.给一位青年朋友的信
3.给一位青年朋友的信
4.自学的道路是宽广的——给一位青年朋友的信
5.从《三侠五义》谈侠义人物——给一位青年朋友的复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悼念同学的祭文范文
悼念同学的祭文前言亲爱的同学们: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我们聚集在这里,为了悼念我们班级中离我们而去的一位同学。
我们心中充满了悲痛和失落,但也应该铭记他的美好,为他送上最诚挚的祭文。
回忆与缅怀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忆起与我们离去的同学共度的美好时光。
他是一个活泼开朗、乐于助人的人。
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余时间,他总是积极参与各种活动,为班级增添了无尽的欢声笑语。
他是一个真诚友好的同学,总是乐于助人。
无论是学习上的问题,还是生活中的困难,他总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他的善良和真诚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让我们感受到了友情的力量。
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同学,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各种比赛中,他总是能够取得出色的成绩。
他的努力和勤奋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成功是我们努力的动力。
感悟与思考同学们,离别是一种痛苦,但也是对生命的思考和启示。
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每一天,珍惜与同学们在一起的时光,珍惜我们的友谊。
不要让时间的流逝成为我们悔恨的源泉,而是应该成为我们成长的催化剂。
生命是脆弱而宝贵的,我们要学会珍惜。
我们应该用心去对待每一个人,用爱去温暖每一个人。
不要因为小事而争吵,不要因为琐事而失去友情。
让我们用我们的行动,去传承他的精神,去传递友爱和温暖。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为我们离去的同学默哀,让我们一起为他祈祷。
愿他在天堂里安息,愿我们珍惜眼前的一切。
祭文亲爱的同学们:在这个庄严而悲伤的时刻,我们向我们离去的同学致以最深切的哀悼。
他的离开让我们感到痛苦和失落,但我们要坚强,要用我们的行动来纪念他,来铭记他的美好。
他是一个乐观向上的人,他总是能够从困境中找到希望。
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他总是能够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一切。
他的乐观和坚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他是一个善良纯真的人,他总是把别人的需要放在第一位。
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他总是乐于助人,从不计较回报。
他的善良和慷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应该向他学习,用爱和关怀去温暖他人。
毕业二十年同学聚会致辞5篇
毕业二十年同学聚会致辞5篇毕业二十年同学聚会致辞篇1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我们一别就是三十八个春秋,三十八年对于历史而言不过弹指一挥间,而对于人生来说就过去一大节。
经过漫长的等待,今天我们终于怀着喜悦之情,含着激动之泪,在故乡的皇家大酒店相聚了。
岁月催人老,昔日风华正茂的年青人,如今都变成了大叔大妈。
面对沧桑巨变,我们只有无奈地叹息,叹时光流的太快,叹人世太匆匆,更叹我们分别的太久太久。
朝阳与我们渐行渐远,而夕阳的脚步正悄悄向我们走来。
过去的岁月已无情地逝去,无法追回。
既然昨日之日不可挽留,那么今日之日就莫放过。
为了提高大家未来的生活质量,我对各位学友有三个愿望:一愿你们积极参加各项活动,该唱的唱,该跳的跳,跳出健康体魄;该玩的玩,该笑的笑,笑出精彩人生。
二愿你们淡泊名利,知足常乐,保持平和心态,儿孙自有儿孙福,千万不要考虑的太多,尽量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开心过好每一天。
三愿你们多多与人交流,这样既可释放烦恼,又可分享喜悦,在交流中学习,在交流中进步,在交流中快乐。
同学们相聚是幸福的,也是短暂的,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明天我们又将各奔东西,正所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份真挚的感情,以后就让电波为我们继续传递吧。
久别重逢,要说的太多,但时间不允许,只能将心中的千言万语压缩成一首诗,来表达我此时此刻的心情。
阔别将近四十秋,老大相逢热泪流。
条条皱纹刻眼角;丝丝白发爬上头。
念念不忘同学谊;深深挂怀是乡愁。
但愿诸位万事好,身体健康心无忧。
毕业二十年同学聚会致辞篇2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猪年学校一别,转眼十年过去了。
今天大家从四面八方相聚在一起,自有千言万语相叙。
在这里我代表十年前的班委会及为这次同学相聚而忙碌的组委会,向大家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谢意;并请允许我代表我亲爱的同学们向辛勤培育过我们的老师表示最真挚的敬意--敬爱的老师,你们辛苦了!我们这个集体,九七农学班,简称“九七农”,响当当的名字,凝集了我们一起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还记得九七年的夏天我们从中招考试没考上重点的失落中走向信阳市四职高的情形吗?是校园小路旁芬芳的葱兰花接待了我们,是学校年轻有知识、能帮我们燃起新的希望的老师接纳了我们,是从四面八方相聚到九七农的同学拥抱了我们,从此我们携手相惜,共同前行。
杜致礼:陪伴了杨振宁53年,直到交给差49岁的第二个“自己”
杜致礼:陪伴了杨振宁53年,直到交给差49岁的第二个“自己”杜致礼:给了杨振宁53年陪伴,直到交给相差49岁的第二个“自己”提到杨振宁教授的名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被称之为当今在世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有人说他有令人高山仰止的大师风范,是真正的大先生、大师中的大师。
还有人说他是我国科学工作者的一面旗帜,是泰斗级别的人物。
关于物理、关于学术,我们已经对杨振宁谈得太多太多了。
同样在爱情方面,他的人生经历也是非常传奇的。
1949年,杨振宁和杜致礼在餐厅一见倾心,这位学术界的泰斗和将门之后结为了夫妻,一时之间羡煞旁人。
但令众人没想到的是,世事无常,两人相伴多年后,杜致礼却先一步离开了人世。
她陪伴杨振宁教授53年,未能陪君一起白头,想必她的心中也是有很多不舍的。
可幸运的是,就在她走到生命尽头的时候,一位和她长相颇为相似的女人,却走入了杨振宁的视野,接替她守护了她的爱人。
杜致礼郎才女貌结连理在学术方面,杨振宁总是那样的认真、沉着、冷静,可当他遇到杜致礼时,却一改往日地沉着,变得羞涩了起来。
身为杜聿明的女儿,杜致礼同样也是不遑多让的。
杜致礼不仅极为自律、知书达理,并且还有着非凡的谈吐能力。
在父亲的教导下,她从小就饱读诗书、擅长音律,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杰出女性。
凭借着过人的家世和美丽的外表,她很快便成为了上海滩的顶级名媛。
不过和其他专心于社交的大小姐不一样,她是一位真正的潜心研究学术的才女。
她不仅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而且还在文学和音乐方面也有着颇高的造诣。
当年她不仅引来了许多男青年的注目,就连蒋介石夫妇都对她颇为欣赏。
在升学的时候,她没有辜负大家的期待,考入了一所名校,并在那里遇到了杨振宁。
当时的杨振宁在学术界已经颇具声望了,为了去美国深造,学习更精尖的学术知识,他主动来到了西南联合大学做起了代课老师。
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决定,一方面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可以在这里锻炼一下自己的表达能力。
另一方面,他也可以趁此机会赚一点学费,给家里减少负担。
30年的同学情感悟
30年的同学情感悟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回想起三十年前的师范学习生活,五十名同学的音容笑貌,仿佛昨日,依旧那么清晰,特别是老班长傅得东的干练豁达、生活委员郭怀德的嬉笑轻松、体育委员乔晓军的稳重健谈……电影画面般闪现在脑海中,这就是世间常说的同窗之情,虽不能常相见,却常常想起、常常怀念。
三十年岁月,弹指一挥间。
恰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
步入社会,恍惚间,我们已年近不惑,经历了风雨,阅读了沧桑。
同学聚会,怎样的场景?凝望星空,思绪激荡,那应该是令人遐想神往、令人激动开心的大聚会。
昔日的同学虽然多年未见,但感觉依然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真切、那么的自然……
大家相见的第一刻,或许是多年怀旧激情的放纵、无拘无束地惊喊,或许是少年般的打趣、戏谑、握手,更或许是情人般的拥抱久久不愿松开……相互间忘记了自己的年龄,仿佛又回到了三十年前的校园。
彼此想说的话太多,有聊不完的前尘往事,有说不尽离情别绪,更有道不完的喜悦、沧桑。
三十年聚散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走上社会,方知校园生活的美好;经过洗礼,才知道惟有同学友情的可贵。
往事如烟,温馨如昨,相聚使我们重温起那一同走过的日子,回忆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历久弥新,永不褪色……
三十年的聚会,是一个句号,也是一种新的开始。
不要问我们何时再相逢,也不要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我们共同期待着下一次的重逢,期待着年老的时候,还能像此刻一样的“年轻”!。
杨振宁演讲
杨振宁演讲杨振宁北大演讲主持人: 各位朋友,大家好。
我是北京电视台的主持人曾涛。
今天,我们在中国著名学府北京大学的讲堂里,迎来了来自台湾的一千多名大学生朋友,还有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同学们,在这里首先对你们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在三个月以前,我们北京电视台世纪之约栏目在清华大学归根居杨先生的寓所对杨教授进行了一次采访。
杨先生深厚的文化素养、杰出的科学贡献和充满睿智的谈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很高兴能与大家一起来分享。
杨振宁:非常高兴有机会跟这么多的台湾同学见面,这个大礼堂我曾经参观过,但还从来没有在台上或者台下参加节目,今天是第一次。
我是1922年在安徽省合肥县出生,一共在合肥住了6年。
这是我最早的一张照片(现场投影),坐在妈妈的膝头上。
那时我父亲刚刚考取了安徽省公费(留学),要到美国留学,在离开以前我们一家三口人照的一张相,就在我们家住的院子里。
我父亲穿着长袍马褂。
我叔叔抱着我,我左边的是堂哥哥,右边的是堂姐姐,照这张相寄给我父亲。
到4岁时,我和我妈妈在一个照相馆里照的,穿的也是长袍马褂。
1928年,我父亲从美国回来,在厦门担任数学系教授。
所以我在厦门住了一年。
在那个时候,合肥非常闭塞,没有电,比如说晚上就点煤油灯。
我到厦门第一次看见电灯。
在合肥时,没有见过杨梅,也没见过菠萝,那些都是我到了厦门才见到的,可以说从19世纪进入了20世纪。
这是我们在厦门照的相片,我父亲从美国回来已经改穿西装洋服了。
1929年夏天的时候,我父亲接受了清华大学的聘书,我们一家就从厦门经过上海到了北京,那时候叫北平,住在清华园里。
所以1929到1937年这8年时间,我是在清华园里成长。
那8年的幼年生活是非常美丽的,一切都是我非常怀念的。
清华大学里有一个小学,清华大学那个时候虽然很小,也有50个教职员子弟,所以就成立了一个小学。
这个照片(现场投影)里站在门口的两位是我的弟弟。
这个房子现在还在,不过已经不做小学用了。
走下神坛的杨振宁
本资料来自"马照跑,舞照跳"地区的老同学(上海南洋模范中学同班同学) Mr.& Mrs.ha ping cheung,有兴趣的话,不妨花点时间读一下,内容很有意思。
高走下神坛的杨振宁他依然是继牛顿丶爱因斯坦丶麦斯威尔之后的最重要物理学大师-刘永龄-第一部份:杨振宁―翁帆黄昏恋04年12 月早晨我正与荆妻早餐,忽然她说“杨振宁竟然结婚了”,我问你怎麽知道?她说报纸登了,我接过报纸,果然大幅报导,图文并茂,确实令人震惊。
随即她冷冷撂下一句话“报上说他回港还要摆喜筵,如果收到请帖,你要去参加,听从尊便,我是决不参加”,这番说话同样令我吃惊。
杨后来并未办喜筵,祇是香港知名人士查济民先生出面,请了少数人便宴招待杨振宁新婚伉俪,我们收到邀请,但内人有话在先,我只能单人赴宴。
自2004年杨翁婚后,我和他们也相见过不少次,多数我们三人共餐,边吃边聊天,翁帆很少出声,只是倾听我和杨的对话,我对翁了解不多,一般感觉是她还斯文有礼。
在此前不久,杨夫人杜致礼女士病逝,我和杨振宁有如下对话,清华配备什麽人来照顾你?杨回答女工及秘书丶司机各一人,再问这三位住处离你家多远,杨答都不超过2公里,我说你心脏做过大手术,万一有事打电话都来不及,我公司生产一种对讲机,可以通话超过10公里以上,我送你四个,如调到同一频道,只要按一下立即四人同时可通话,我会从深圳生产厂直接寄给你,杨欣然同意。
所以听到上述消息,我第一个反应,是我的对讲机刚刚寄出不久,即使收到也用不上了, 但深为杨得到人照顾而高兴,但事情的发展和我想的完全不同,熟悉或不熟悉杨振宁的人,谈起此黄昏恋都为杨“惋惜”,认为“犯不着” “不值得这麽做”,对杨的做法深感失望,特别对结发半个多世纪的夫人尸骨未寒, 即如此高调闪电式结婚,甚至还对传媒说这是“上帝送给他最后的一个礼物”。
相对目前中国的世俗社会,很多人都是难以接受,特别是女士们有此想法的更多,看来拙荆并非完全过激,各种流言在网上流传,越讲越离谱,开始我认为杨振宁只是结婚太高调了,我并不同意人们的看法,甚至同人辩论,认为任何人处于杨的处境都会这样做。
岁月如歌:韦源口镇柏林中学89届毕业生三十周年首届同学聚会
岁月如歌:韦源口镇柏林中学89届毕业生三十周年首届同学
聚会
[完整版]
[高清版]
序言
韦源口镇柏林中学89届毕业生首届同学聚会序言
作者:费新权
三十年前,我们还是一群天真浪漫的少年,天定情缘,一起走进柏林中学,同窗共读。
只因我们曾经一起长大,缔结了一生的情谊。
当我们离开校园,走向社会,虽然工作忙碌,但彼此挂念;虽然音讯寥落,但我们的心依然紧紧想连。
尽管各自成就不同,但我们始终彼此守望,在心中默默牵挂着亲爱的同学,我们总在企盼,何时能相聚。
相聚的日子终于来了2019年1月30日。
那一刻,我们又看到了当年的身影。
尽管时光老人在我们每个人脸上都刻下了岁月的疤痕,但它却刻不断我们珍藏三十年的思念、牵挂和友谊。
我们欢聚一堂,追忆少年时光,享受久违的重逢。
同学友谊,今生永存!让我们把短暂的留恋定格在这一本同学纪念册里,让这本小册子架起我们心的桥梁。
让我们思念同窗,思念青春,让我们心心相印,互相关爱。
让中学时期的友谊谱写新的篇章。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满怀激情翘首期盼下一次重逢吧。
热烈祝贺韦源口镇柏林中学89届毕业生首届同学聚会取得圆满的成功。
▲再聚首
光辉岁月
透过三十年的月光,看到往日清纯、活泼、友善的少年模样。
▲89届柏林中学团员合影
▲89届柏林中学毕业照
欢乐的相聚
同窗三年,相隔三十载,无论岁月如何更迭都无法改变彼此的师生恩,同学情。
今朝相聚尽情畅饮,放声舒怀。
继续同学情
友谊万岁
为美好的岁月干杯,
89届柏林中学师生谊义长存!。
揭秘:杨振宁与杜聿明女儿杜致礼的一段婚姻传奇
揭秘:杨振宁与杜聿明女儿杜致礼的一段婚姻传奇杨振宁与翁帆的结合可谓轰轰烈烈。
其实,他的第一次婚姻同样充满着传奇与精彩。
1922年10月1日,杨振宁出生在安徽合肥三河镇一个书香门第。
1942年7月,杨振宁从西南联大物理学系本科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读研究生。
1944年8月,杨振宁考取清华大学第6届留美公费生。
在等候出国的这一年,杨振宁在西南联大附中代课,认识了他的学生杜致礼,杜致礼的父亲就是鼎鼎大名的杜聿明将军。
亭亭玉立的妙龄少女杜致礼,在联大附中简直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而杜致礼对杨振宁这位即将出国、才华出众的老师也十分敬仰。
虽然相互都曾有过浪漫的梦想,但只是没有机会表白。
1945年夏,杨振宁动身赴美。
选择芝加哥大学并不是因为它是杨振宁父亲曾经留学过的学校,因为他仰慕已久的费米教授去了芝加哥大学,杨振宁从师费米教授三年半,取得博士学位后,于1949年夏去普林斯顿大学高等学术研究所。
杨振宁与杜致礼1949年,吴大猷先生找到杨振宁,告诉他胡适先生来到纽约要找他谈谈。
胡适也是安徽人,跟杨振宁的父亲私交甚厚。
当时,杨振宁并不知道这位前辈是什么缘故要见他。
在纽约见到胡适后,杨振宁才知道,原来是胡适不久之前离开上海赴美时,杨振宁的父亲跟他说:“振宁现在该交女朋友了。
”杨振宁当时已经27岁了,父亲怕埋头在实验室搞学问研究的儿子,错过婚配的最佳年龄。
也许是月下老人早有安排。
在纽约告别胡适之后,不久就是1949年的圣诞节。
杨振宁跟美国朋友在普林斯顿一个小镇的唯一的中国餐馆用餐,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杜致礼。
杨振宁做梦也没有想到会在四年之后的异国他乡遇到自己昔日欣赏的学生;同样,杜致礼也没有想到会在这里遇见自己心仪过的老师。
当下,二人一边吃饭,一边互相倾诉各自的情况。
杜致礼是如何来到美国的呢?1947年,时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的杜聿明获准赴美治病,当他带着在辅仁大学中文系读书的18岁长女杜致礼在上海机场登机时,突然接到蒋介石派人专门送来的紧急手谕,令其在沪治疗。
小学同学聚会致辞
小学同学聚会致辞3分钟8篇小学同学聚会致辞3分钟1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弹指之间二十几年过去了。
多少次日夜思念,梦中相见,今天,我们爱国小学八八届的同学们带着热切的期盼,怀着重逢的喜悦,满怀激-情,今天在金河湾终于相聚一堂了。
我在这里向在座的同学们说一声大家好。
二十几年光阴荏苒,风雨彩虹。
时光磨砺了我们的精神,岁月雕刻了我们的容颜,但是,时光与岁月却不能改变我们纯真的友谊,无法磨灭我们浓郁的思恋,岁月可以催老我们的容颜,时光却改变不了我们几年同窗的情缘。
那纯真而青涩的记忆永远存留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当年点点滴滴历历在目,同学们,还记得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一起劳动,一起歌唱吗?还记得春天时一起去挖野菜,秋天时一起去捡豆榨。
那所有的一切,都令我们珍惜,令我们回味。
在爱国小学的几年,我们30多位同学度过了人生美好的童年,拥有了生命里最难忘的刻骨铭心。
同学们,一日同窗,终身为友;同学友谊最纯,同学之情最真。
二十几年前,我们还是活泼天真的少年儿童,而今,我们带着成熟与深沉走过青年步入中年。
虽然无情的岁月可以带走我们年轻的容颜,但却永远带不走我们曾经纯洁与年轻的心,永远带不走我们彼此之间的深情厚意。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有割不断的情,分不开的缘。
我们的友情来自心灵,无论时间与空间如何变化,那份纯真的感情永远都在。
(有的同学已经着急喝酒了,我也就不在说什么了)最后祝今天到场的或还有没有到场的同学身体健康、心情舒畅、万事如意!祝在座的和没有在座的同学们家庭幸福、工作顺利、事业有成!万语千言藏心底,唯举金樽干一杯。
请大家共同举杯,为我们今天的相聚,干杯!小学同学聚会致辞3分钟2亲爱的同学们:金秋送爽,丹桂飘香。
期盼已久的大学同学联谊会在今天终于在这美好的时刻隆重召开了,曾经有一位作家曾经说过:童年是一场梦,少年是一幅画,青年是一首诗,壮年是一部小说,中年是一篇散文,老年是一套哲学,人生各个阶段都有特殊的意境,构成整个人生多彩多姿的心路历程。
怀念我班近年逝世的同学上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借,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怀念我班近年啦世的同学(上丿1951届却苏氏2008年6月3日杨在道同学在北京逝世。
2009年12月31日赵裔生同学在武汉逝世。
2010年6月1日晚10时鲁尔葵同学在昆明逝世。
杨在道同学是1948年随父母从北京来到昆明的,其父杨苹因受熊庆来聘请到云南大学社会系任系主任z其母张若名因怕将来形成隔江而治的而造成骨肉分离的局面而一道来到昆明在云大中文系任教授。
杨在道来到附中时大家就感到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小伙子,在数理方面表现得特别突出, 英语也很好”因为他理一个平头‘于是赠给他一个绰号”原子头〃。
附中毕业后高考考到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土木系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专业。
然而在毕业前夕的肃反运动却审査到他,原因是曾受过基督教洗礼,曾参与过教会中对儿童进行的〃主日学〃活动。
但这些事他在入团时都交代过。
结果1956年他报考建筑研究院研究生时,就因这些事使他〃不符合报考条件〃而被拒绝。
这一切使他感到绝望,开始远离政治。
1957 年〃整风"运动中他虽然没有公开表示过自己的意见,但在给自己母亲的信中流露出对肃反扩大化不满。
母亲张若名看出儿子思想上的〃危险信号",而此时〃整风〃已转变为"反右〃便狠狠批评了杨在道。
杨在道自然不服, 在信件中和母亲信件往来不断争辩。
张若名为了尽快改变儿子的思想便想到了倚靠”组织”对儿子进行教育”便把杨在道与她的十多封信交给了云大中文系党总支书记,这些信又转到了校党委。
这一切杨在道并不知道。
到1958年5月上旬的一天杨在道的名字连同他给母亲的十来封信被写成大字报出现在所在单位食堂墙壁上的大字报上。
随之而来的隔离审奁、大会、小会批判。
到1958年5月13日杨在道被所在单位党委定为右派,开始长达21个年头的劳教生活。
其母张若名也在1958年6月18日在云大因当年退出〃少共〃被批判为叛徒等等原因而投河自杀。
杨振宁
1957年,杨 1957年 振宁与李政 道因共同提 出宇称不守 恒理论而获 得了诺贝尔 得了诺贝尔 物理学奖。 物理学奖。 他们两个人 是最早获得 诺贝尔奖的 中国人。 中国人。
可惜的是获得诺贝尔奖后二人过于争名夺 可惜的是获得诺贝尔奖后二人过于争名夺 因论文署名排名先后的问题交恶。 利因论文署名排名先后的问题交恶。 1962年因为《纽约客》的一篇文章,这对 1962年因为《纽约客》的一篇文章, 年因为 科学界的“黄金搭档”正式决裂 决裂。 科学界的“黄金搭档”正式决裂。
杨振宁读小学时, 杨振宁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 绩都很好。 绩都很好。 1938年 中学还没有毕业他, 在1938年,中学还没有毕业他, 就考入了西南联大,当时他才16 16岁 就考入了西南联大,当时他才16岁。 1942年 20岁的杨振宁大学毕业, 1942年,20岁的杨振宁大学毕业, 岁的杨振宁大学毕业 旋即进入清华大学的研究院。 清华大学的研究院 旋即进入清华大学的研究院。 两年后,他以优异成绩获得了硕 两年后, 士学位,并考上了公费留美生, 士学位,并考上了公费留美生,于 1945年赴美到芝加哥大学进修 年赴美到芝加哥大学进修。 1945年赴美到芝加哥大学进修。 1948,26岁的杨振宁获得哲学博 1948,26岁的杨振宁获得哲学博 士学位 。 1958年至1979年获普林斯顿大学 年至1979 1958年至1979年获普林斯顿大学 和波兰、美国等6 和波兰、美国等6所院校的理学博士 学位。 学位。
1973年夏, 1973年夏,已经步 年夏 入晚年的毛泽东 毛泽东主 入晚年的毛泽东主 席在北京中南海会 见了杨振宁。 见了杨振宁。在这 次会见时, 次会见时,杨振宁 十分吃惊地发现, 十分吃惊地发现, 日理万机的毛泽东 竟然对自然科学抱 有十分浓厚的兴趣。 有十分浓厚的兴趣。 那天, 那天,他跟杨振宁 兴致勃勃地讨论了 基本粒子的结构问 题。
关于杨振宁的小故事
关于杨振宁的小故事 2017工作总结【络综合关于杨振宁的小故事】以下是公务员考试儿童故事频道为大家提供的《关于杨振宁的小故事》,公务员考试还为大家提供优质的儿童睡前故事、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名人故事、传奇故事、美德故事、哲理故事、励志故事、民间故事及爱国故事等多种儿童故事范文,供大家参考!相关推荐:睡前故事 | 童话故事 | 神话故事 | 寓言故事 | 成语故事 | 名人故事 | 民间故事在,杨振宁的名字从知识阶层,到平民百姓,可谓家喻户晓。
一位从事自然科学的学者具有这样宽泛的知名度,不仅因为他是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之一,还因为他是1949年新建国以后第一个回国访问的卓有成就的美籍华裔学者。
合肥小男孩从厦门走进清华园2001年10月29日下午,杨振宁应上海市海外联谊会邀请,在浦东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作《21世纪的科技》演讲后,又以“八十自述”为题即席演讲。
他用亲切的语调对大家说:“按旧历的算法,今天我整整八十岁!”台下响起一片深情的掌声……1922年,杨振宁出生在安徽合肥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
当他未满周岁时,父亲杨武之先生考取美国公费留学,去了着名的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整整6年,他一直没有见到过自己的父亲,甚至不认识父亲。
6年过去了,父亲从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受聘于厦门大学数学系。
母亲带着全家人从合肥老家出发,风尘仆仆地赶往厦门与父亲团聚。
他们一路水陆兼程,途经上海。
当杨振宁站在上海这座东方大都市的大马路上,望着生平第一次见到的往来穿梭奔驰的汽车,他的惊愕程度绝对不会逊于《子夜》里那位从乡下初到大上海的吴老太爷!尔后,他在下榻处,又第一次看到了手指一揿便会涌出哗哗流水的抽水马桶。
这个富于想象的孩子第一次朦胧地感受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无比伟力!父亲任教的厦门,是一个给杨振宁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
他们家住的那栋小楼就坐落在大海的边上。
在那段美妙岁月里,他看到了蓝天大海无穷无尽的变化,看到了伟大宇宙无边无际的奥妙。
深切而温馨的一段怀念
深切而温馨的一段怀念
吴礼明
【期刊名称】《师道·情智》
【年(卷),期】2011(000)001
【摘要】@@ 我于1991年6月从一所离家不远的师范学院毕业后,与所有满怀教育理想的年轻人一样,对于自己的未来都怀着强烈的憧憬.适逢千里之外的淮北遭受严重水灾,我主动报名去了那里,被分配到一所煤矿子弟中学教书.
【总页数】2页(P40-41)
【作者】吴礼明
【作者单位】安徽铜陵三中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深切的怀念难忘的回忆--深切缅怀张令慧同志
2.瞬间的触动深切的怀念——《秋天的怀念》课堂实录
3.深切缅怀父亲庄晚芳一段鲜为人知的革命历史
4.深切怀念敬爱的周总理——怀念周总理
5.深切怀念地球物理研究所老所长、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顾功叙院士——写在顾功叙院士逝世30周年之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幸福的回忆 殷切的教诲
幸福的回忆殷切的教诲
杨坚白
【期刊名称】《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78(000)001
【摘要】<正> 一九五一年二月二十四日,是天津南开中学师生终生难忘的日子。
这天午后三时,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来到了他的母校——南开中学。
南开中学是解放前天津第一所仿照欧美资产阶级教育制度建立的私立学校。
创办人抱着“教育救国”的思想,憧憬美国的富强,开设了数、理、化等新课;同时还十分重视外国语和体育的教学,希望以此抵制和洗刷帝国主义把我中华民族视为“不文明”和“东亚病夫”的
【总页数】3页(P17-19)
【作者】杨坚白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58.3
【相关文献】
1.大学生要立大志,铸大材——从蔡元培的殷切教诲谈起 [J], 张翼星
2.大学生要有宏大的志向——遵循蔡元培校长的殷切教诲 [J], 张翼星
3.殷切关怀谆谆教诲——访原周恩来总理秘书纪东同志 [J], 罗京;于菲
4.谆谆教诲殷切期望——记中塑协廖会长一行视察《广东塑料》杂志社 [J], 汪萍;
吕宗尹(摄影)
5.幸福的回忆亲切的教诲 [J], 苏培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是您的学生——给老学校的一封信
我是您的学生——给老学校的一封信
葛轶君
【期刊名称】《中文自修:中学版》
【年(卷),期】1999(000)0Z1
【摘要】我的老学校:您好!又是春天了,又下起了雨。
老学校现在您好吗,一切都好吗?时间过得真快,我离开您已整整两年了。
现在我是一名初三的学生,功课很忙,但我常常想起您,想起在您的怀抱中度过的那段日子,我笑过、哭过、疯过、闹过,也吵过……哦,我的老学校,也许您根本不知道我是谁,我只是您许许多多孩子中平平凡凡的一
【总页数】2页(P8-9)
【作者】葛轶君
【作者单位】七宝中学;初三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4.34
【相关文献】
1.我读《篱槿堂自叙》——从赵老的一封信说起
2.纪念吴凤刚老友来台——他给台湾老邮友的最后一封信
3.老黑给医生朋友们的一封信
4.梦想不会随风而逝——写给“老男孩”的一封信
5.用邓小平理论武装青年学生是学校政治思想教育的根本任务——学习徐老有关学校思想教育论述的一点体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峥嵘的岁月
峥嵘的岁月
徐辉才
【期刊名称】《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1989(000)002
【摘要】1958年正处大跃进时期,当时的省委宣传部部长宋振庭找我,让我办个艺
术学校,按延安鲁艺的原则办,下设四个系:音乐、美术、舞蹈、话剧。
究竟是办中专还是办大专,宋部长的意见是办大专,含本科4年和大专2年。
我提了一个方案,办本科和专科。
因为是吉林省来办,学生来源有局限,我提出办个后备附中,定为中专学制。
【总页数】2页(P43-44)
【作者】徐辉才
【作者单位】前吉林艺专;校长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
【相关文献】
1.忆往昔峥嵘岁月望今明壮志豪情——纪念建军82周年(1927-2009)——记
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J],
2.忆峥嵘岁月做薪火传人 [J], 周丽
3.党史报史交汇映照百年初心——从《新华日报》新闻报道中解码党的峥嵘岁月[J], 季铖
4.峥嵘岁月二十载——与财政监督同行 [J], 陈华清
5.六秩春秋风雨兼程峥嵘岁月逐梦前行——《起重运输机械》杂志六十年发展缩影 [J], 《起重运输机械》编辑部(图/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怀念杜致礼同学
1945届张丽石
时光荏苒,岁月如流,杜致礼同学去世至今,转瞬又将三年,每忆及和致礼在附中同窗学习的往事,感慨良多。
致礼是前国民党名将杜聿明将军的女儿,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的夫人。
抗战期间,杜聿明自广西调云南工作,致礼随父母来昆明,进入附中我班。
她中等身材,脸略瘦,温文尔雅,说话慢条斯理,平易近人。
她喜欢打篮球,与我同是班级篮球队员,因而在球场上厮混熟了,结下纯真的友谊。
平时文静的她,在球场上可活跃了,满场跑动,身手矫健,投篮准确,常博得同学的喝采。
当时她家住西山,常常是一早从西山来学校上课,比较辛苦。
有时因故缺课,便借我的听课笔记去抄,从不缺漏,可见她学习认真的态度。
因为新来乍到,人地生疏,他父亲杜聿明、母亲曹秀清曾来学校看望她,并与我们同学接触。
高中毕业后,同学们各奔东西,或就业,或升入大学,足迹遍布祖国各地、港、台及欧美。
先后往美国定居的有致礼、庆年、保均等七、八人。
致礼是50年在美国与杨振宁结婚的。
在联大附中时,杨振宁曾教过致礼,后来两人在美国异地重逢,成就一段师生良缘。
结婚后致礼在家相夫教子,使杨振宁得以专心学术研究而无后顾之忧。
两人育有二子一女,俱已成才,在美国从事电脑、医疗等专业工作。
1971年春,中美关系开始显现解冻迹象,杨振宁马上给在上海复旦大学的父亲写信,表示要回祖国看望父母、岳父母和和同学朋友,国务院表示祖国敞开胸怀欢迎杨振宁远洋归来。
这样,致礼和杨振宁回到阔别26年的故土。
他们在人民大会堂与致礼的父母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会见和宴请,还见到许多同学和好友。
1973年,致礼和杨振宁在三年间第四次回国探亲,在世界上引起极大的反响。
2003年“非典”时期,保均自美国回昆明,说他参加在美华人聚会,商讨集资支援祖国抗击“非典”事宜,其中有原附中师生,杨振宁也来了,告知致礼患老年痴呆症,不能前来,我们都感到惋情。
谁知不长时间竟溘然长逝!
安息吧,致礼,虽然你长眠在异国他乡,我们会永远怀念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