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云手及练习
太极拳的云手原来要这么练,快来看看你练对了没有!
太极拳的云手原来要这么练,快来看看你练对了没有!练过太极拳的人有一个动作一定不会陌生——云手万里澄空云为手,循环无迹舒广袖;圈中套圈何须有,法到无时拳自修。
云手,太极拳的一个经典动作,看似左右交替画圈的运动。
可却内含太极的棚、捋、按、螺旋缠丝、靠等多种内劲在其中,在练习云手时我们两手上下交替、翻飞旋转。
周而复始,循环往返,连绵不断,就好像云雾盘旋回绕、滔滔无间,令人难以捉摸,故名“云手”。
常常练习云手有诸多好处:1.心宁神明增气力:练习云手我们要求意念集中、全身舒展、松弛,呼吸绵长,气沉丹田,慢慢的就会达到心宁神明的状态,这时你对自己的每一个动作的变化都会有很清晰的感受,这很像佛家里面的坐禅入定。
当你达到这种状态时,深长缓匀而有规律的呼吸会使横膈膜对腑脏起到轻微按摩的作用,同时肺活量也会在长时间的练习下不断增大,在整个动作过程中,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血液循环系统都有促进和调解作用。
2.气机通畅,则气色绝佳。
在做云手的动作时,需要肩、肘、腕、手、腰胯的不断转换,同时配合呼吸吐纳,气血循环加快,经络畅通,可减轻心肺负担。
在助肺司呼吸、助心行血、增强呼吸运动的同时,增大了肺活量,肺气宣达无碍,气行则血行,心肺循环得以改善,气体交换充分,养分随气血温润全身。
使全身的气机运行流畅,整体功能增加。
肺又主皮毛,气血的充足,故而气色自然看起来白里透红。
3.养生+技击,四两拨千斤太极云手顺缠逆缠,发于腰胯,形于四肢,达于梢末,“棚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都有了。
运动时居上的一手为掤,护卫身体中上路,居下面的一手动作为按、捋、搂、托,护卫身体的中下路。
其拆拳解招有诗为证:掤捋採挒挤按推,全凭腰脊圆转随。
云到敌人双肘后,铜墙铁柱一齐推。
但云手看似简单,实则易错:1、其式上行时,前臂行于胸前,指不过眉,肘在胸肋;2、摇头晃脑,身体中心轴(从百会到会阴的垂直线)上端中正,不能偏左或是偏右,甚至超出体外,这样既影响形象美,又影响周身协调;做云手动作时必须腰胯放松、以腰为轴。
【大道至简】太极解析:云手
【大道至简】太极解析:云手
各位拳友,大家好!本期我们将讲述最近很流行的一个太极动作——云手。
该动作虽叫“云手”,但并不仅仅是云“手”,而是靠转腰带动。
我们来分析云手的详细步骤:
接单鞭
(1)腰右转,左脚内扣90°,左掌放松
掌心向下,右勾手变掌,两臂放松沉肘。
(2)右掌向下划弧至右腹前,腰向左转,
左肘下沉变竖掌准备下採,重心移至左腿,右
脚虚踩
(3)右脚向内移一小步踏实,腰向右转,
同时右掌由右腹至左胸前穿出呈掤,左手下採
至左腹前,面向正前
(4)重心移至右腿,腰继续向右转,右
前臂外旋变竖掌准备下採,左掌准备由左腹至
右胸前穿出,左脚虚踩
1
接单鞭,转身右脚内扣时,两手自然放松,随腰转动。
上图中错误在于两臂向内移动至胸前,动作多余。
2
当身体转至左侧时,左掌应当已变为竖掌,准备下採。
上图中左掌为平掌,未及时变化。
请看傅老师的动作示范。
3
在转腰面向正前方时,右手应当保持“掤”的状态,上图中错误在于右手过早外旋,应当在继续转腰,重心移至右腿时,再选臂沉肘。
【易犯错误4】两手丢劲
太极拳要求“不丢不顶”,上图中右手下採丢劲,左手掤得不够饱满,动作应当开阔大气,浑然一体。
请欣赏傅老师的正确示范。
在杨式太极拳传统85势中,“云手”多次出现,每次可做云手三个、五个或七个,是锻炼立身中正,腰胯分离的经典招式。
此外,上班族们也可坐着练习“云手”,坐下后,胯部就自动锁住不动了;在站立时没有腰胯分离的拳友,可以坐着感受云手的巧妙之处。
杨氏太极拳24式图谱
图解第一式:起势①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开立,与肩同宽,脚尖向前;两臂自然下垂,两手放在大腿外侧;眼平看前方.要点:头颈正直,下颏微向后收,不要故意挺胸或收腹。
精神要集中(起势由立正姿势开始,然后左脚向左分开,成开立步)。
②两臂慢慢向前平举,两手高与肩平,与肩同宽,手心向下。
③上体保持正直,两腿屈膝下蹲;同时两掌轻轻下鞍,两肘下垂与两膝相对;眼平看前方。
要点:两肩下沉,两肘松垂,手指自然微去。
屈膝松腰,臀部不可凸出,身体重心落于两腿中间。
两臂下落和身体下蹲的动作要协调一致。
第二式:左右①上体微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同时右臂收在胸前平屈,手心向下,左手经体前向右下划弧至右手下,手心向上,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左脚随即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右手。
②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右脚跟后蹬,右腿自然伸直,成左弓步;同时上体继续向左转,左右手随转体慢慢分别向左上、右下分开,左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右手落在右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左手。
③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微向外撇(大约45°--60°),随后脚掌慢慢踏实,左腿慢慢前弓,身体左转,身体中心再移至左腿;同时左手翻转向下,左臂收在胸前平屈,右手向左上划弧至左手下,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右脚随即收到左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左手。
④右腿向右前方迈出,左腿自然伸直,成右工部;同时上体右转,左右手随转体分别慢慢向左下、右上分开,右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左手落在左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右手。
与③解同,只是左右相反。
与④解同,只是左右相反。
要点:上体不可前俯后仰,胸部必须宽松舒展。
两臂分开时要保持弧形。
身体转动时要以腰为轴。
弓步动作与分手的速度要均匀一致。
做弓步时,迈出的脚先是脚跟着地,然后脚掌慢慢踏实,脚尖向前,膝盖不要超过脚尖;后腿自然伸直;前后脚夹角约成45°--60°(需要时后脚脚跟可以后蹬调整)。
36式杨氏太极拳分解教学
36式杨氏太极拳分解教学标题:36式杨氏太极拳分解教学引言:36式杨氏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中的经典套路之一,不仅具有很高的实战价值,还有助于锻炼身体和增强健康。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36式杨氏太极拳的分解教学,帮助您更好地掌握这一拳法。
一、起势篇1. 开合式:双脚分踩两脚心与肩同宽,双手自然下垂,胸松腰圆。
2. 左右野马分鬃:双手轻轻提起至胸前,掌心相对,膝盖微曲。
3. 白鹤亮翅:右手掌心向上,左手掌心向下,向前推出,身体略向右转。
二、单鞭篇4. 单鞭:左手掌心向下,右手掌心向前推出,左脚略向左转,重心转移到左腿上。
5. 下势:右手收回胸前,左手手指指向前方,降低身体。
三、掤捋按推篇6. 右螺旋捋:右手轻轻向右推出,手心向上。
7. 左螺旋捋:左手轻轻向左推出,手心向上。
8. 单鞭:右手掌心向下,左手掌心向前推出,身体向左转。
9. 左靠:左手手心向右下方,右手手心向前上方,轻轻推出。
四、抱球篇10. 捧球:双手向上提起至胸前,手掌相对,腰部微曲。
11. 斜单鞭:右手向右推出,左手按住下方。
五、拗步篇12. 倒龙门:左手轻轻往前推出,右手按住左臂,身体略向右转。
13. 手揽雀尾:左手手心向左上方推出,右手按住左手腕,身体向右转。
六、云手篇14. 手揽雀尾:左手手心向左上方推出,右手按住左手腕,身体向右转。
15. 左右云手:左脚跨出,右手向右推出,左手手心向左上方。
16. 右左云手:右脚跨出,左手向左推出,右手手心向右上方。
七、高探马篇17. 左玉女穿梭:左脚跨出,左手向右上方推出,右手掌心向下。
18. 右玉女穿梭:右脚跨出,右手向左上方推出,左手掌心向下。
19. 进步搬拦捶:左脚跨出,左手推出,右手握拳向右前方。
八、摇步篇20. 左摇步掌:左脚踏出,左手拉至胸前,右手手心向下。
21. 右摇步掌:右脚踏出,右手拉至胸前,左手手心向下。
九、左右分脚篇22. 左分脚:左脚跨出,左手向左前推出,右手放于胸前。
23. 右分脚:右脚跨出,右手向右前推出,左手放于胸前。
杨氏太极拳37式动作和要领
杨氏太极拳37式动作和要领第一式:预备式动作:面朝南,两脚左右分开站立,平行与肩宽。
两臂自然下垂,腋下留有空隙。
两掌心朝内,五指自然伸直。
头正直,目平视。
要领:心静体松,周身骨节、肌肉、内脏在意识的引导下,自然松弛,形成上虚下实。
做到“立身中正安舒”,并贯串于整个套路动作之中。
第二式:起势动作:1、两臂缓缓向前平举至肩高,同肩宽。
同时臂内旋使两掌心朝下,五指朝前。
2、随即两肘下沉,两掌随势向下按至两胯旁前,掌心朝下,五指朝前,眼平视。
要领:两手平举时,应以两手中指领劲,带动腕,小手臂、大手臂,并徐徐吸气,身体有拔长、内力充实之感;而落臂时,则肘尖下沉,带回小臂,并缓缓呼气,使内气沉入丹田,同时注意举臂时脚跟勿起,落时腿勿蹲,应使周身骨节“寓动于静,静中求动”之中。
第三式:揽雀尾(一)左掤式动作:1、两膝微屈,身体略沉,两掌稍向左向上微起,接着右脚尖外撇60度,身随体转,重心移于左腿屈膝坐实,左脚跟随之领起。
与此同时,右掌随转体经腹前向上至右胸前,使掌心朝下;左手随转体向左平抹,掌心朝下,与腹同高。
2、前势不停,右掌向外向右向里抹一小平圈,掌心朝下,左手也同时经腹前向右弧形抄至右掌下方,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上,与右手成抱球状;同时左脚离地虚领。
接着左脚向正南方迈出一步,先以脚跟着地,随之身体转朝西,左脚尖内扣约30度踏实,然后重心移向左腿,弓左、蹬右腿成侧弓步式,此时的左脚尖同右脚掌以在一条直线上;随弓步左小臂向左弧形掤出,左掌高与肩平,掌心朝右偏上,左肘与腕平略低,肘尖与左膝齐,右掌向右下采,掌心朝下,坐腕,手指朝前。
眼神顾及两掌前视。
要领:在叙述手眼身法之动作时虽有先后,身体各部必须同时开始和同时完成,做到协调一致,“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二)右掤式动作:1、重心移向腿,右腿自然领起,腰稍左转。
同时左臂内旋,使掌心朝下移于左胸前尺许,右掌随之由右向左经腹前弧形抄至左手下,臂外旋使掌心朝上,与左手成抱球状,两臂呈弧形。
杨式式太极拳拳谱习练说明及记忆方法
杨式式太极拳拳谱习练说明及记忆方法杨式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武术拳法之一,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拳谱和习练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杨式太极拳的拳谱,并提供一些记忆方法,以帮助习练者更好地掌握。
杨式太极拳共有108式,分为三个大部分:基本功、套路和推手。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三个部分的拳谱和习练说明。
一、基本功1.标准站桩杨式太极拳的基本功之一,通过站立姿势来训练身体的平衡、力量和柔韧性。
站立时,两脚自然分开,与肩同宽,两膝微曲,脊椎挺直,头颈放松。
2.云手云手是杨式太极拳的标志性动作,通过双臂的慢速前后交叉来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和柔韧性。
手臂由心脏位置向两侧做圆弧状运动,动作连贯流畅。
3.常见步法杨式太极拳的基本步法有:单步、提步、跨步、顶扫、踢出等。
这些步法的习练能够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平衡能力。
二、套路1.杨式太极拳一路杨式太极拳一路共有85个动作,包含起势、慢动作、快动作和收势。
习练时应保持身体的稳定和呼吸的平稳,动作要做到齐步齐臂、通腰舒胯、伸腹顶墩、开胸露背等。
2.开展拳套路开展拳套路是杨式太极拳的一个较为复杂的套路,有38个动作。
习练时需要注重动作的变化和力度的掌握,动作的曲线要连贯流畅。
三、推手推手是杨式太极拳的重要部分,通过双方的对碰来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力量和反应能力。
推手分为单人推手和双人推手,习练时要保持身体的放松和意念的集中。
为了帮助习练者更好地记忆拳谱,以下提供一些记忆方法。
一、理解拳谱的逻辑顺序拳谱的顺序是有一定逻辑的,习练者可以把每个动作的名称和顺序按照一定规则进行记忆,如按照动作的大小、目标部位的远近进行编排。
二、划分拳谱的小节把拳谱分为几个小节,每个小节包含几个动作。
在习练时,先把每个小节的动作记住,然后再将各个小节进行衔接,最后整个拳谱就能够顺利记忆和习练。
三、建立动作与形象的联想将每个动作与具体的形象进行联想,帮助记忆。
例如,把云手联想为轻盈的云彩,把踢出动作联想为踢球的动作等。
四、合理安排每天的习练时间每天按照一定的时间段进行习练,可以保持习练的连贯性和持久性,有助于巩固记忆和提高技能。
连载?|太极拳实战用法:云手(口诀:云手三进进臂退上攻)
连载⑱|太极拳实战用法:云手(口诀:云手三进进臂退上攻)杨公澄甫云手拳势(晚年拳照)1、杨澄甫:甲如骑马式,乙自前面,用右拳打来,甲用右手自左边往右边云去,如乙用左手打来,甲用左手自右往左云去,领进落空,乙力虽千斤,无所用矣,练法横走,使法正面。
2、杨振铭:由单鞭式,设敌人以右脚在前,自我前方右侧用拳击我的胁部,我急转左足尖,用右手在敌腕下转上向右转动粘住,同时含胸松腰胯,右脚向左收回半步,成骑马式,重心寄于右腿。
如敌人有变动,我急翻右掌,握住敌人这右手腕,左手握住敌人之右肘,向右膝下用采劲,以受动敌人这根力,如敌人用靠袭胸,我急含胸,随上左脚半步,用双手将敌人向左后方斜解按去,此乃云手变化之手法也。
左右云手用法相同。
3、杨振基:《太极拳体用全书》述此式用法的内容是:对方自前右侧用右手击我胸部或胁部,我将右手落下,手心向里,以腕上侧与对方胸腕下相接,由左而上往右旋转,复翻下向左行划一大圆圈,如云行空,绵绵不断。
左右用法同。
云手的妙用全在转动手腕上侧。
4、杨振铎:设对方在我前方或偏向一侧,以右拳向我胸部或胁部击来,我速将右臂提起,掌心由内以掤劲逐渐向外翻转,接近对方小臂及腕部,握其小臂及腕使其随同身体由右向左转动,将对手之力化于一侧,使彼不得力,反受我之支使,尤其彼空出胸部,我可以右掌击之。
如彼以左拳击我,我以同样手法制之,仍可以我之右掌击其肩部及胁下。
以上所谈均系向左转体,以左臂化右臂击的手法进行的,如果以右臂迎接对方,就应向右转体。
这一势之妙用,全在腰胯的转动以牵动对方重心,拔其根力,为我所制。
5、李雅轩传授陈龙骧、李敏弟:右手向右云转,以化对方向胸部进犯之来手,以护己胸,左手随动以护腹部、裆部,并可挡对方向下部进犯之拳脚。
6、陈微明:云手本为练腰之要式,两手如轮,所以捋敌之手也。
或敌由后面来击,我转腰以臂接之,翻掌击其肩部。
7、郑曼青传授黄性贤:对方用手击来,我用手掤化,随势再向其按去,或一手掤化,另一手以掌击之,至于练架子时,据说可掤去体内肝肺混俗之气。
如何练好太极拳“云手”,练出“螺旋力”
如何练好太极拳“云手”,练出“螺旋力”
太极云手作为太极拳标志性基础技术动作之一,其来源主要借鉴于我国传统水墨画中以螺旋手法表现云朵的方式。
武术中的“云手”具有较强的攻防特点,收肘缠手,以腰发力,是实现“四两拨千斤”之关键。
这个动作能够训练人体对于“螺旋力”的应用,通过配合意识与呼吸,长期练习的人会肩胯灵活,能够更好运用螺旋力量,同时对腰椎、髋关节的深层肌肉力量起到加强作用。
“云手”使手臂部和躯干部、下肢部融为一体运转,就会构成人体最佳的攻防动态动作,无论是在演练套路还是实战中,肘随手变,对方立刻处于“落空”与被动状态,若非高手则即刻出局。
习练云手对人的身体部位协调性要求极高,初学者难以掌握其中之技巧。
其动作要点:1.在习练时不能以手臂来带动身体发力,而是要以腰为中心轴,同时松肩、沉胯与呼吸相和。
在习练、演练等过程中要始终保持重心平稳,不得出现重心起伏,否则会造成底盘空洞,失去技击之功效。
双手要随腰部的转动而移,从而使手臂在运动过程中收放自如,达到“腰为枢纽,手脚相随”的最佳状态。
2.脚下要稳,脚尖向前,不可抬脚跟或内八字,否则易分力。
在习练中要使呼吸与动作相应配合,手在提起时吸气,落下时呼气,始终要意守丹田,形神合一。
太极“云手”对习练人员的身体素质与协调性要求极高,其动作看似简单却深有奥妙,整个动作的完成需要上肢、腰部、下肢与意念精巧配合。
太极“云手”具有较强的实战性,有高低架之分,长期习练者可降低重心,稳固“底盘”,在实战中可处于明显的优势。
“云手”作为太极拳特有的力量训练之一,把太极拳的精神特点完整地表现出来,对于人体核心区力量的增加,尤其是核心稳定性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杨氏太极拳的基本功有哪些
杨氏太极拳的基本功有哪些杨氏太极拳的基本功有哪些杨氏太极拳的基本功有哪些(一)手型1.拳:五指卷屈,自然握拢,不要过紧,用力自然、舒展。
2.掌:五指自然伸直微分,虎口撑圆,掌心内凹。
3.勾:五指第一指节自然捏拢,屈腕。
(二)手法1.掤:屈臂成弧形,横于体前肘关节下垂,掌心向内,高于肩平,力达前臂外侧。
2.捋:两臂稍屈,掌心斜相对,两掌由前向后划弧摆至腹前。
3.挤:一臂屈于胸前,另一手贴近屈臂手腕内侧,手心向前,两臂同时向前推出,两臂撑圆,高不过肩,力达前臂。
4.按:两臂由屈而伸,两手由后向前弧形推按,沉腕舒指,掌心向前,高不过肩,力达两掌。
5.打拳:拳从腰间内旋向前打出,力达拳面。
拳眼向上为立拳,拳心向下为平拳。
6.栽拳:拳从上向前下打出,拳面斜向下,力达拳面。
7.贯拳:拳从侧下方向斜上方弧形横打,臂微屈,拳心斜向下,力达拳面。
8.撇拳:拳从上向前翻臂打出,拳心斜向上,高与头平,力达拳背。
9.分掌:两手由合抱向前后或左右分开,两臂微屈。
10.搂手:一掌由腹前经膝向外横搂,掌心向下。
11.推掌:掌从肩上或胸前向前推出,肘部放松微屈,掌心向前,指尖向上。
12.穿掌:掌沿另一手臂或大腿内侧伸出,指尖朝前。
13.云手:两掌在体前,依次由里向外向上交叉划立圈,低不过裆,高不过头。
14.架掌:屈臂上举,掌架于额前上方,掌心斜向外。
15.撑掌:两掌上下或左右分撑,对称用力。
16.压掌:拇指向内,掌心向下,横掌按压。
17.托掌:掌心向上,由下向上托举。
18.挑掌:由指尖向前过渡到指尖向上,侧立掌由下向上挑起,高与眉齐。
(三)步型1.弓步:两脚前后分开,前腿屈膝,大腿斜向地面,脚尖向前,膝与脚尖,上下相对,后腿自然伸直,脚尖斜向前,全脚着地。
2.虚步:后腿屈膝半蹲,脚尖斜向前,全脚着地,前腿稍屈,用前脚掌或脚跟着地。
3.仆步:一腿屈膝全蹲,全脚着地,脚尖外展;另一腿向体侧自然伸直,脚尖内扣,全脚着地。
4.半马步:前脚直向前微内扣,后脚横向外,两脚相距约三脚长,全脚着地。
杨式太极拳分解动作之杨式太极拳教学图解全套
杨式太极拳分解动作之杨式太极拳教学图解全套杨式太极拳全套教学1.一二三:杨式太极拳一二三式预备式和起势和揽雀尾2.四五六:杨式太极拳四五六式单鞭和提手上势和白鹤亮翅3.七八九:杨式太极拳七八九式左搂膝拗步和手挥琵琶和左右搂膝拗步4.十三至十五:杨式太极拳十至十二式手挥琵琶和左搂膝拗步和进步搬拦捶5.十六至十八:杨式太极拳十三至十五式如封似闭和十字手和抱虎归山6.十九至二一:杨式太极拳十六至十八式肘底看捶和左右倒撵猴和斜飞式7.二二至二四:杨式太极拳十九至二一式提手上势和白鹤亮翅和左搂膝拗步8.二五至二七:杨式太极拳二二至二四式海底针和扇通背和撇身捶9.二八至三十:杨式太极拳二五至二七式进步搬拦捶和上步揽雀尾等10.三一至三三:杨式太极拳二八至三十式云手和单鞭和高探马11.三四至三六:杨式太极拳三一至三三式左右分脚和转身蹬脚等12.三七至三九:杨式太极拳三四至三六式进步栽捶和翻身撇身捶等13.四十至四二:杨式太极拳三七至三九式右蹬脚和左打虎式和右打虎式14.四三至四五:杨式太极拳四十至四二式回身右蹬脚和双峰贯耳和左蹬脚15.四六至四八:杨式太极拳四三至四五式转身右蹬脚和进步搬拦捶和如封似闭16.四九至五一:杨式太极拳四六至四八式十字手和抱虎归山和斜单鞭17.五二至五四:杨式太极拳四九至五一式野马分鬃和揽雀尾和单鞭18.五五至五七:杨式太极拳五二至五四式玉女穿梭和揽雀尾和单鞭19.五八至六十:杨式太极拳五五至五七式云手和单鞭和下势20.六一至六三:杨式太极拳五八至六十式金鸡独立和左右倒撵猴和斜飞式21.六四至六六:杨式太极拳六一至六三式提手上势和白鹤亮翊和搂膝拗步22.六七至六九:杨式太极拳六四至六六式海底针和扇通背和转身白蛇吐信23.七十至七二:杨式太极拳六七至六九式搬拦捶和揽雀尾和单鞭24.七三至七五:杨式太极拳七十至七二式云手和单鞭和高探马带穿掌25.七三至七五:杨式太极拳七三至七五式十字腿和进步指裆捶和上步揽雀尾26.七六至七八:杨式太极拳七六至七八式单鞭和下势和上步七星27.七九至八一:杨式太极拳七九至八一式退步跨虎和转身摆莲和弯弓射虎28.八二至八五:杨式太极拳八二至八五式进步搬拦捶和如封似闭和十字手杨式太极拳发展简史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个主要流派。
杨式太极拳云手的正确练法
杨式太极拳云手的正确练法杨式太极拳动作要求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
此动作之完成,乃下一动作开端,绵延相续。
心法上亦要求一气呵成。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杨式太极拳云手的正确练法。
欢迎阅读!杨式太极拳云手的正确练法1、头要虚虚领起。
头容正直,神贯于顶,《十三势行功歌》中有“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之说。
练拳时头部不可偏侧与俯仰,意念头顶好似有物,含有虚虚上顶之意,这样才有精神,才能达到满身轻利。
杨式太极拳云手的正确练法2、守住中心。
前人太极拳理论中有以“中土为框机之轴”“以腰为轴”,就是强调以身为中心,所谓“中土”的中字,不单纯指身体在前后左右之中的中字,还应作中央、中心解。
拳论日“主宰于腰”,不仅强调腰部运动的机能,也指出了这里是中心所在,也是重心所在,我们做云手动作时必须以腰为轴,带动四肢、躯干有规律地运转,即“源动腰脊转股肱”,躯干要中正,不散漫,不歪斜,才能立身中正,守住中心。
杨式太极拳云手的正确练法3、分清虚实阴阳。
前人拳论中有“练拳不谙虚实理,枉费功夫终无成”。
可以试验一下,云手时两脚不分虚实,看能否提脚开步?显然不能。
正确的做法就要分清虚实、阴阳相济。
如做左云手时,重心坐在右腿上为实为阳,左腿左脚为虚为阴,侧行开步才能轻起轻落,点起点落;右手在上格挡对方来手为实为阳,左手在下、静中寓动为虚为阴;当左脚跟落地后,重心渐渐移到左腿上为实为阳,右脚点起向左脚并步(小开步)为虚为阴;左手在上格挡对方来手为实为阳,右手在下、静中寓动为虚为阴。
就这样一阴一阳、一虚一实在两腿两手之间不断转换,才能做到重心平稳过渡、迈步轻灵,当然分清虚实阴阳不仅体现在形体上,首要的是神意上要有虚实阴阳的概念为先导。
杨式太极拳云手的正确练法4、裆走立圆下弧。
裆走下弧,裆劲松沉,一能做到开胯圆裆,二能稳住重心,三能防止身体时起时伏。
裆走下弧也是重心在两腿问平稳过渡的一个条件。
杨式太极拳云手的正确练法5、腰走平圆后弧。
如何练习太极拳云手?全国武术太极拳冠军为您讲解示范!
如何练习太极拳云手?全国武术太极拳冠军为您讲解示范!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种,与形意拳和八卦掌并列内家拳。
最新研究证明,太极拳的练习可以增强免疫系统。
云手,为太极二十四式第十式。
云手作为太极拳基本技术形式,虽然已经融化在各式拳势当中,但原型还独立存在着。
那么,如何练习太极拳云手?今天的How 视频告诉你。
练习云手的方法:Step 1 单手练习右手下按,划于腹前,举起手臂,外捧手心朝内,摆臂于胸前高度,按掌下落。
单手练习时注意手型,转到45°的方向翻转手腕。
指尖放松,掌根下按,悬臂捧起。
手法上一直要有转动。
手型不能划得太大,也不能划得过小,高度在胸前,下落高度在腹前。
Step 2 双手练习右手捧出,左手跟随,同时向右旋转至45°;双手交叉;右手下落,左手捧出。
左手下落,右手捧出;以腰为轴旋转,上下相随。
要一气呵成,气息不要断。
练习中可以做到一吸一呼,左手捧出做吸气,换手之后做吐气。
Step 3 步伐练习脚下横向走,注意重心移动。
重心起初移到右腿,慢慢抬起左脚后跟;左脚开步,左脚尖轻轻点地,重心移动至左脚,右脚收起;右脚点地同时,重心移动到右腿;左脚脚跟抬起,向左迈出,重心再次移动。
注意下蹲的高度,屈膝下蹲,微微蹲起5 -10厘米。
蹲好后在行进中保持同一高度,收脚也需同一高度。
不要忽上忽下,不要收脚过低,不要出脚站起。
Step 4 整体练习(手脚并用)中心移动到左脚,身体微微向左旋转;同时扣右脚尖,左手做捧出状,右手下按;重心右移,右手捧出,左手下按;原地两次后收右脚;出左脚,双手交叉,重心移动;转腰的同时重心要移动到左腿;收步,上下换手,移重心;重心移动到右腿,出步,上下换手,移重心;左手捧出,右手画弧形相随;同时向左旋转,重心移动,收步;上下双手交叉,重心再次移动。
云手的练习也可以向右方迈步。
出脚,马步过渡;收脚,上下换手;原地转腰,出脚,重心移动;以腰为轴,上下换手。
左右两边的云手只是方向不同,手法和脚法是一样的。
谈谈传统杨氏太极拳的“云手”势(刘习文)
谈谈传统杨氏太极拳的“云手”势(刘习文)四、问题解答发动运动的技术操作问题凡事都有窍门,有了窍门还要有诀要,得诀才容易人门。
腹腔、胸腔是使呼吸发生变化的窍门。
这两门之间的运动能起连锁反应,如能打开任何一门,其它一门也就跟着打开。
为便记诵起见将诀要编成顺口溜如下挥圆在转臼,圈高躯稳妙隔息,抑掌宜背直,两臂永张腋胸息转腰兼转腹,保持臀部笃·腹息。
儿点诀要解说为—双掌左右挥圆主要是使肩臼转动,牵引隔丛神经,激化内部隔肌运动,必须躯干稳定,圈子稍高,高可过头,低于逾隔,否则会起抵销作用。
—肋间肌运动是肋弓上下伸张,如背弯不直,肋弓则受抑制,运动势难开展。
胸息动作,两臂亦不能贴身,腋下应常留一拳空隙。
抑掌主要在收紧食、中、无三个手指的指梢与指根的末梢神经,牵弓、激化内部肋间肌运动。
抑掌不能用力,又不可无力,应象抑着有弹性的肋弓一样。
着力点有手指梢、手指根和手腕等三点。
先将双掌合起、合紧,在胸前三点同时互相顶抑,至能自动如频频作揖时,下肢宜略虚一脚,即一脚踏实,一脚略浮。
一点尝试也可以第一点手指梢从上两旁斜开带抑而下,或从上兜抑而下。
第二点覆掌向前平推着指梢指根而抑。
第三点覆掌垂直抑腕,将指端翘起,或向前伸臂立掌推腕而抑,或左右伸臂扩胸立掌而抑。
一式一式摸索,任何一式如略有感动即应顺势反复锻炼,巩固一会儿再转人肩息或腹息动作。
一一腹息是腰腹带着头、肩、背、臂、手左右运转,头、肩、背、臂、手各本身都不动。
两臂弯着前伸,左转时左掌在下,右转时右掌在下。
保持臀部即保持小腹尽量稳定。
这样运转绞腹就容易触动神经,激化腹肌运动。
—胯正指两侧腿胯排开,两膝微曲,小腹套在腹股沟,套得越正、越进越好。
胯正笃谓笃定即稳定意。
··也能牵引小腹两旁神经,强化内部腹肌运动,使腹腔、胸腔的阴压相继陡增。
这样就手足摇转,变为逆腹式四肢鼻腔如迎风而扇,变为逆腹式呼吸。
—三息动作都要在一个大前提下进行。
这个大前提有三点,即放松全身,保持胯正,避免两足双重。
杨式太极拳练习的基本方法
杨式太极拳练习的基本方法杨式太极拳练习的基本方法杨式太极拳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健身运动之一,不过对于杨式太极拳的练习方法你又有多少了解呢?我们该怎样练习杨式太极拳呢?下面就和店铺一起来看看吧!杨式太极拳练习的基本方法(一)基本手型、手法1.手型、手法。
在练习杨式太极拳时,在手、眼、身法、步的要求中把手放在第一位,说明了它的重要性。
现分别介绍如下:(1)拳:四指卷屈握拢,拇指扣压于食指和中指的第二关节上,拳面要平,拳不易握的太紧,拳有拳心、拳背和拳面。
其拳势有搬拦捶、肘底捶、撇身捶、栽捶、指裆捶,还有打虎式、双峰贯耳、弯弓射虎之捶等八种捶法。
(2)掌:五指自然舒展,掌心微含,虎口呈弧型。
掌易微伸,指易微屈,指缝稍离。
掌分为2个类型约9种:第一类型:坐腕立掌型,有5种掌法,立掌(如搂膝拗步上方掌)、正掌(如揽雀尾之按)、平掌(如由按势转单鞭之过渡式)、俯掌(如白鹤亮翅之下方掌)、反掌(如玉女穿梭之上方掌)。
第二类型:“直伸型”有4种掌法,垂掌(如预备式)、直掌(如单鞭过渡)、侧掌(如云手的棚)、仰掌(如高探马的下方掌)等。
易犯错误:五指并拢;掌心外挺,食指翘起。
(3)勾:五指第一指关节自然捏拢屈腕,也称为吊手。
易犯错误:屈腕僵硬,不松弛。
2.手法的动作说明。
(1)内旋:拇指向手心方向旋转。
(2)外旋:拇指向手背方向旋转。
(3)缠绕:手臂自然运转的同时在空间弧形运转。
(二)基本步型、腿法1.步型。
(1)弓步:两脚前后分开站立,前腿屈膝,膝尖不的超过脚尖,后腿微屈前蹬,脚尖向前倾斜45度,全脚着地,两脚横向距离约10—30厘米。
顺弓步:(如“单鞭”,左腿、有左手一顺或右手、右腿一顺)两脚横向距离约10—15厘米。
拗弓步:(如“搂膝拗步”,左腿与右手前,或右腿、左手在前时),两脚横向距离可以在15—30厘米之间。
易犯错误:前脚尖外撇,膝与脚方向不一致,后腿挺劲绷的太直。
>>>杨式太极拳爱上柔和的有氧运动(2)虚步:两腿屈膝,后脚尖斜向前方,屈膝半蹲,全脚踏实,前腿微屈,脚尖或脚跟点地,两脚横向距离约5厘米左右。
85式杨氏太极拳图解及各动作要领
八十五式杨式太极拳之马矢奏春创作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个流派.这派太极拳是由河北永年人杨碌禅(1799-1872)及其子杨健侯(1839-1917)、其孙杨澄甫(1883-1936)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举措和顺,轻灵冷静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形成共同的风格.由于杨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 ,因此它深受广年夜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杨式太极拳的拳架有高;中、低之分,初学者可根据分歧年龄、性别、体力条件,以及分歧的要求,采纳高低分歧的拳架适当调整运动量.因此,它既适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又适用于体弱者作为疗病和保健的手段.杨式太极拳的特点(1)虚灵顶劲(2)含胸拔背(3)松腰(4)分虚实(5)沉肩坠肘(6)用意不用力(7)上下相随(8)内外结合(9)相连不竭(10)动中求静八十五式杨式太极拳拳谱第一式预备式第二式起势第三式揽雀尾第四式单鞭第五式提手上势第六式白鹤亮翅第七式左搂膝拗步第八式手挥琵琶第九式左右搂膝拗步第十式手挥琵琶第十一式左搂膝拗步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第十三式如封似闭第十四式十字手第十五式抱虎归山第十六式肘底看捶第十七式左右倒撵猴第十八式斜飞式第十九式提手上势第二十式白鹤亮翅第二十一式左搂膝拗步第二十二式海底针第二十三式扇通背第二十四式撇身捶第二十五式进步搬拦捶第二十六式上步揽雀尾第二十七式单鞭第二十八式云手第二十九式单鞭第三十式高探马第三十一式左右分脚第三十二式转身蹬脚第三十三式左右搂膝拗步第三十四式进步栽捶第三十五式翻身撇身捶第三十六式进步搬拦捶第三十七式右蹬脚第三十八式左打虎式第三十九式右打虎式第四十式回身右蹬脚第四十一式双峰贯耳第四十二式左蹬脚第四十三式转身右蹬脚第四十四式进步搬拦捶第四十五式如封似闭第四十六式十字手第四十七式抱虎归山第四十八式斜单鞭第四十九式野马分鬃第五十式揽雀尾第五十—式单鞭第五十二式玉女穿越第五十三式揽雀尾第五十四式单鞭第五十五式云手第五十六式单鞭第五十七式下势第五十八式金鸡自力第五十九式左右倒撵猴第六十式斜飞式第六十一式提手上势第六十二式白鹤亮翅第六十三式左搂膝拗步第六十四式海底针第六十五式扇通背第六十六式转身白蛇吐信第六十七式搬拦捶第六十八式揽雀尾第六十九式单鞭第七十式云手第七十一式单鞭第七十二式高探马带穿掌第七十三式十字腿第七十四式进步指裆捶第七十五式上步揽雀尾第七十六式单鞭第七十七式下势第七十八式上步七星第七十九式退步跨虎第八十式转身摆莲第八十一式弯弓射虎第八十二式进步搬拦捶第八十三式如封似闭第八十四式十字手第八十五式收势八十五式杨式太极拳图解与举措要领第一式预备式两足左右开立,距离同肩宽,脚尖皆朝前;身体自然直立;两臂自然下垂;眼向前平视. (图1)要点1.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尾闾中正”、“含胸拔背”.在这几个主要要求下, 放松全身,做到“立身中正安舒”,并贯串于整套举措之中.这几点要求,为太极拳所有举措的共同要点,熬炼时须刻刻记住,在后文的要点中不再一一重述,而仅提醒某一举措容易违反其中某一要求.例如,揽雀尾中的挤式和按式,初学者往往身体容易前俯或后仰,因此就在要点中及时提出,而其他共同要点虽未提及,但仍然要注意.2.两臂下垂,肩关节要放松;手指自然微屈.3.精神要自然提起;心要静,不要有丝毫杂念.4.预备式中的要点年夜都是整套举措的要点,所以该式是一切举措的基础,初学者尤当注意.第二式起势举措一:两臂徐徐向前平举至高与肩平,两掌相距同肩宽,掌心皆朝下.(图2)举措二:两肘下沉,自然地带动两掌徐徐向下按至胯前,手指仍朝前,掌心仍朝下;眼向前平视 .(图3)要点1.在两臂未举之前.应仔细检查一下预备式是否合乎要求,然后开始做起势举措.这时,思想要领先.要集中在每个举措的意向上,也就是要做到《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要求的“先在心,后在身”.例如在做该式两臂前平举时,先要意识到怎样举,然后随着徐徐举起;即使是重复的或已很熟练的举措,也必需这样做,否则,内外举措容易散乱.2.练习太极拳时.自起势至收势,每个举措都要求“沉肩坠肘”(详见《太极拳十要》一文). 如该式两臂前举和两掌下按时,两肩不成耸起、紧张或用力.必需松开下沉.两臂前举时两肘不成挺直,须有微屈下坠之意 .两肘下沉带动两掌下按时,“坠肘”固然很明显,即使在两掌已下按到两胯前时,仍然要求“坠肘”.在这点上,初学者往往较难理解:认为肘部既已垂在下面,终不能把肘“坠”于两掌的下面去.其实,在这种姿势上(后面举措中也有类似情况,如搂膝拗步中搂膝之手等),对“坠肘”应该这样来理解:就是两肘须微屈,使小臂向前微弯.这样,肘尖露出,与空中成垂直线,仍然可达到“坠肘”的要求;而如果两小臂也垂直,就失失落“坠肘”之意了.3.要做到坐腕.所谓坐腕,就是把掌根下沉.手指节微微上翘,但不成用力翘起,必需自然, 这样才华把劲贯至掌根,手指也有所感觉.能坐腕,才华“形于手指”.4.太极拳从起势到收势,所有前后举措之间必需连接,不成停断,要求速度均匀,绵绵不竭, 一气呵成.例如.该式两掌前举至高与肩平时即下落,其间不成有停顿现象,亦即每一举措到定点时,必需做到“似停非停”.5.练习此拳套用掌时,五指要自然舒展,不成用力张开,也不成松懈、弯曲,掌心要微呈凹形 .第三式揽雀尾(一)左右掤式举措一:右脚尖外撇45度,身体同时右转45度.随转体时,重心渐渐移于右腿,右腿屈膝微蹲, 左脚经右踝内侧向右提.同时,右掌随转体自下经腹前而上,在右胸前向右向里向左抹转一小圈,掌心朝下;左手也同时经腹前向右弧形抄至右掌下方.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右面上方;两掌相对如抱球状,右肘稍坠;略低于腕.两臂呈弧形 .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稍先于右臂达到,并要顾及右臂.(图4 -5)举措二:右腿继续渐渐下蹲,左脚向左前迈出一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而至全脚踏实,脚尖斜朝西南,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当左脚前迈时,身体稍向左转,当左脚跟一经着地,身体即渐渐右转.同时,左肘稍屈,以左小臂向左上弧形掤出,左掌高与肩平,腕微里屈,掌心斜朝右面上方;右掌向前而右弧形下采至高与胯齐,掌心朝下,手指朝前,坐腕,指节微向上翻.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左右分开(图6).举措一、二为左掤 ,举措三、四为右掤.举措三: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身体微左转,右脚经左踝内侧弧形向前提起.随转体时,左肘向左后方微下撤,自然带动左掌下移于左胸前,随下移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右面下方;右掌同时向左弧形抄至腹前,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左面上方,与左掌成抱球状,两臂均呈弧形.眼神略顾左臂后撤,即渐渐转向右臂前方平视.(图7)举措四:右脚向右(西)迈出,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右脚而至全部踏实,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同时身体微向右转.随着转体,右小臂同时向右(西)上掤,右掌高与肩平,肘稍低于掌;左掌随右臂向前推出.眼向前平视,眼神要顾及右小臂前棚.(图8—9和图9的正面图)注:关于举措说明中的臂外旋或臂内旋的详细举措.在这里作一下说明,后文不再重述.臂外旋,如以右手心朝里(图乙)为例,就是把拇指的一侧向掌背(或拳背)一面旋转,使手心转朝外,亦即使小臂的桡骨离开尺骨而向“外旋”转(如由图乙向外旋转而成图甲);臂内旋,就是把拇指一侧向掌心(或拳心)一面旋转,使手心转朝里, 亦即使桡骨围绕尺骨“内旋”而交叉在尺骨的上面(如由图甲向内旋转而成图乙).要点1.身体左右转动时要以腰为轴,身体仍须正直,后面所有转体举措都必需这样做.2.身、手、足等方面的举措都须柔缓,速度均匀.3.身、手、足等方面的举措在文字叙述中虽有先后,但必需同时开始和同时完成,要做到协调一致.所以《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4.《十三势行功心解》要求“迈步如猫行”.因此.凡步迈出都必需轻灵.例如该式右脚向右迈出,应以坐实之左腿渐渐下蹲来控制着迈出的右腿向前徐徐伸迈,才不致粗笨.这也是“分清虚实”在步法上的一种暗示 .5.凡弓步,弓腿之膝不成超越脚尖;蹬腿的脚掌和脚跟要全部着地,腿也不成蹬得挺直.凡弓步,以弓腿为实.蹬腿为虚;一般以弓腿负担体重十分之七,蹬腿负担十分之三.膝要与脚尖方向一致.6.右臂前掤须与肩平,不成偏高或偏低;掤出时肩关节不成前探;不成过于前棚,要以上体直立前移而右膝盖不超越脚尖为度,同时身体不成前扑.7.重心前移时,腿、腹、胸、手须不先不后地一致前去,自然“上下相随”,变动过程中也要坚持“立身中正”.(二)捋式举措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身体同时渐渐左转;同时左臂外旋,右臂内旋,使右掌心翻朝外下,左掌心翻朝里上,两掌随翻随向左捋.(图10)举措二:身体继续微左转;重心继续移向左腿,坐实左腿,成右虚步;两臂稍沉肘随转体继续左捋,左掌至左胸前,右掌至右胸前;在开始左捋时,眼神先关及右臂左捋,将要捋至尽处时,眼神稍关及左手,即渐渐转向前(西)视.(图11-12)要点1.两臂须随腰左捋.左掘时两掌不成向外豁开,但两肱里侧也不成贴着肋部;沉肘起着护胁的作用,但两腋要留有约可容一拳的空隙.整套举措都应该这样,防止把身体困住.2.左捋时身体仍须正直转体,不成前俯后仰或摇晃;关键在于“上下相随”、“不先不后”. 如果,下肢后坐得快些就会前俯,慢些就会形成后仰.3.在捋的举措过程中,由于翻掌、沉肘和向后坐实左腿等,看来两掌似乎稍有低下的现象.其实两掌其实不是有意识地向左“下”搌.这点在循着棚、搌、挤、按四式规定的定步推手中也是如此:其中“捋”式也同样只向左(或右)捋,并没有向下之处.所以,凡是向左(右)“下”捋或向“下”捋者,都是不正确的,因这与推手是不相符合的.4.掘时左臂松松捋住,捋的过程中,两手要坚持着与推手中捋式时同样的距离,也就是要用一手搭在对方腕节,一手搭在对方近肘节的年夜臂处来引进,使搌化的距离相等,不成拉得太开,这叫做“上于两膊相系”.(三)挤式举措:身体微右转;同时体重渐渐移向右腿,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随着转体,右臂外旋使右掌心翻朝里,左臂内旋使左掌心翻朝外,右臂呈弧形横于胸前,右肘稍低于右腕,左掌在右小臂里侧,以右小臂与左掌向右(西)挤出;左掌随挤随着贴近右脉门内侧;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右臂. (图13—14)要点1.前挤时上身不成前俯或后仰;肩部不成耸起,须放松下沉;臀部不成凸出;肘部不成抬起, 须稍低于腕.2.挤出后左掌与右脉门之间要似挨非挨.(四)按式举措一:右臂微内旋使掌心翻朝下,左掌经右掌上侧交掌而过,随即两掌分开,距离稍狭于肩, 两掌心皆朝下,两肘渐屈下沉,带动两掌略向下抹回;同时重心渐渐后移,坐实左腿;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抹回. (图15—16)举措二:两掌向前按出,两腕高与肩平;同时,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前按.(图17)要点1.重心渐渐后移时,右胯根 (股骨头关节)微向后抽,使身体正对前方,不致偏向左斜角.2.两掌要随陪后坐抹回.要松肩,两肘不成外凸.3.两掌须随重心前移而向前按出,呈微微往上的弧形,但幅度不宜年夜;两臂与肩部不成紧张,不成耸肩.两时不成用力挺直,身体不成前俯或后仰.4.两掌尚未按出时,左掌心斜朝右面前方,右掌心斜朝左面前方;两掌按出时,掌心须随按随向前转,但两掌心不成转至朝正前方;同时要求两掌根下沉,拇指一侧微往后翘.5.初学太极拳时,首先要把整套的所有举措和姿势都做准确,然后在做每个举措的同时还要练习运劲.第四式单鞭举措一:重心渐渐移于左腿,身体左转;同时,右脚尖微翘,以脚跟为轴随转体脚尖尽量里扣踏实,重心随即移回于右腿;同时,两肘微沉稍屈,两掌心微下复随转体向左抹转半个平面椭圆形,两掌高与肩平;眼神随转体向前平视转移,稍先于左掌达到左方,但眼神须要顾及右手.(图18— 19)举措二:身体微右转;两掌随转体向里经胸前向右弧形抹转半个平面椭圆形,两掌高与肩平;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要关顾右掌.(图20)举措三:重心全部移于右腿,左脚向里提起;同时身体右转.随重心右移时,右掌渐渐右伸,随伸随着五指尖下垂撮拢成吊手;身微左转;左掌向左弧形上移,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渐渐转朝里.眼神关顾左掌左移.(图21)举措四:身体继续向左微转,左脚向左迈出,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左移而至全脚踏实, 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右吊手继续松肩右伸;左掌经面前(距面部一市尺左右)左移,随移随着臂内旋将掌心翻朝前,即向左微微推出.眼平视左移,稍先于左掌达到左方,但眼神要关及左掌左推.(图22)要点1.图18、19、20中,两掌前后抹转一个平面椭圆形时须随腰转动,同时两肘(肘尖须下沉)也须圆活地随两掌抹转而屈伸.两臂转动时距离要相等,总须前手去,后手跟,“两膊相系”不散漫.当两掌向里抹转经胸前时要含胸转腰才华圆活.但含胸要注意不成凹胸,并要注意胸部不成乎板,所以拳论说:“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2.上身要正直,防止前俯、后仰或向左歪斜.3.要“沉肩坠肘”和松腰胯.4.定式时两臂与腿(左臂与左腿、右臂与右腿)方向要一致,上下要垂直,防止右臂斜朝右前斜方;膝部不成超越脚尖.鼻尖、脚尖、手尖要三尖对齐.5.右吊手的腕关节要弯曲,使五指撮拢下垂,与右足尖咸一垂直线;第五式提手上势举措一:左脚尖里扣45度踏实,坐实左腿,身体渐渐左转;右脚提起,落于左脚前一步,以脚跟着地,脚尖自然微翘,右膝微弓,成右虚步.在转体时,右吊手仍变掌,与左掌分别自左右坠肘,并随着向前合拢,右掌在前,高与眉齐,掌心朝左;左掌在后,高与胸齐,掌心朝右,正对右肘关节.眼神通过右掌向前平视.成提手式.(图23、24)举措二:腰微左转,左胯根(股骨头关节)微内收,右脚提起;同时,左肘向左后撤,随撤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下;右掌也同时随转体自前而下向左前弧形移于左手下侧,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上;眼神稍顾左肘后撤,即转向前平视.(图25、26)举措三:右脚向前仍于原地落下,先以脚跟着地,腰渐左转,右脚尖以脚跟为轴渐渐里扣踏实, 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右腿屈膝下蹲坐实;在上步转腰的同时,右臂向前挤出,随挤随带肩靠,左掌附于右小臂里侧随右臂前挤.眼先随右臂前挤,即渐渐移视右掌.(图27)要点1.由单鞭过渡到图24的两手举措是合劲,脚和手的举措要协调一致.2.做图24的姿势时,两肩和腰胯要放松,臀部不成凸出,身体应坚持正直,胸部不成正对前方 .脚跟虚点空中,脚尖微微抬起,不要翘得太高,右膝要微弓,不成挺直.要坐腕.重心应全部坐于左腿上.3.由图24开始向图27过渡时,由于左胯根内收,左腿要有继续微微下蹲的现象.在挤的同时须有靠的意思,但不成耸肩;身要正直,不成前俯.第六式白鹤亮翅举措:左脚稍提起,移至右脚前(东),以脚尖点地,左膝微弓;身体向左微转.同时,右掌向前上提,随提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外;左掌也同时弧形下落于左胯旁.眼稍关及右掌上提,即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图 28)要点1.由提手上势过渡到白鹤亮翅时要有朝上的气势,但右腿仍要下坐,要拔腰,这样就有着上下对拉、身肢拔长的感觉,但要注意不成形成挺腹;顶劲上领,精神就提得起;沉气落胯,下体就稳重;左脚尖要虚点空中, 不成用来支撑身体.2.成白鹤亮翅式时,两臂要呈弧形,不成挺直;右掌虽在右额前上方,但不成抬肘、耸肩,要松肩沉肘、坐腕;身体仍须坚持中正,不成前俯、后仰,不成挺胸、凸臀.第七式左搂膝拗步举措一:腰微右转,右胯根微内收.随转腰,右肩下松,右肘下沉,自然地带动右掌弧形下落( 经右胯侧),随下落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上;同时左掌也随转腰自左下向前而上(高与横膈膜齐)弧形右移.眼随转腰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右掌.(图29—30)举措二:左脚提起,上体继续向右微转;随转体,右掌弧形向右斜角上移,左掌继续向右弧形落于腹前;眼稍关及右掌即移顾左掌.(图31)举措三:左脚向前落下,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而至全脚踏实,身体也同时渐渐左转,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左掌随转体向下经左膝前以半圆形搂至左胯旁;右掌也随着体重前移和身体左转继续弧形向上经右耳旁向前 (东)推出.眼关及左掌搂过膝部即向前平视,眼神并要关及右掌前推.(图32—33)要点1.两手必需随腰的转动而举措;腰部由右转酿成左转时,切不成摇晃,因为一摇晃,上体势必或侧或倾或仰或俯,与“立身中正”的要求不符.向前迈步时,上体也仍要正直,防止前俯、后仰.在迈步过程中,因为只有下蹲的一腿作支撑,所以往往会为了照顾身体的平衡而把臀部凸出,这就不符合“敛臀”和“尾闾正中”的要求了,这点必需注意.定式时两手应该同时到齐,不要一只手已停着,另一只手还在运转.2.由图30过渡到图31时,右掌自下向右上移要与左脚提起一致;体左转、变弓步与右掌推出要一致.整个搂膝拗步举措要做得协调、圆满、柔和,不成有滞顿或棱角的现象.3. 右肩往下松沉时,不成形成右肩低左肩高的现象.整套举措中双肩须平齐.4.凡搂膝拗步中搂膝的一臂要呈弧形,防止伸直;推出的右掌,要微微旋转而推出,但到定式时,掌心不成正对前方,须稍朝左斜;两掌要坐腕.第八式手挥琵琶举措: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如前所述,弓腿的一足负担重心约百分之七十,要完全落实),右脚稍提起,向前距原地一脚许落下,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身体渐渐右转;右脚稍提起,向前也距原地一脚许落下,以脚跟着地,脚尖微抬,膝微弓,成左虚步.同时,左掌随转体向前弧形上举,随举随着臂稍外旋使掌心朝右,食指高与眉齐;右掌也同时随转体向下后撤,臂稍外旋使掌心朝左,收于左肘里侧,两掌心前后遥对,如抱琵琶状.眼通过左掌向前平视. (图34— 35)要点1.由搂膝拗步酿成手挥琵琶时,重心前移和后坐都要求上体正直,不成前俯或后仰.2.右掌后撤收回时,要以腰为轴,要松肩、坠肘、沉腕这样节节贯串地收回;要以身领手,不可先将右掌撤回而失落臂肩肘部份.3.左掌上举要带弧形,右臂也不成挺直.4.做手挥琵琶举措时要有下沉的气势,但精神仍要具有轻灵活泼的意思.5.同前提手上势要点2,惟左右式相反.第九式左右搂膝拗步(一)左搂膝拗步举措一:腰微右转,右胯根微内收.随转腰,右肩下松,右肘下沉,自然地带动右掌弧形下落经右胯侧,随下落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上;同时左掌也随转腰自前弧形向右下移,随移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下.眼随转腰向前平视转移,眼神要关及右掌.(图36)举措二、三:同前左搂膝拗步举措二、三.(接图31—32再接37)要点同前左搂膝拗步.(二)右搂膝拗步举措一:左脚以脚跟为轴,脚尖外撇45度,身体渐渐左转.随转体,左掌渐渐弧形向左后移,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上;同时右掌也随转体自前弧形向左下移,随移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下.眼随转体向前平视转移,眼神要顾及左掌.(图38)举措二: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向前提起,身体继续微左转;随转体,左掌弧形向左斜角上移,右掌继续向左弧形落于腹前;眼神稍关左掌即移顾右掌.(图39)举措三:右脚向前落下,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右腿而至全脚踏实,身体也同时渐渐右转,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同时,右掌随转体向下经右膝前以半圆形搂至右胯旁;左掌也随着重心前移和身体左转继续弧形向上经左耳旁向前(东)推出.眼一关及右掌搂过膝部,即向前平视,眼神并要关及左掌前推.(图40— 41)要点与左搂膝拗步同,惟左右式相反.(三)左搂膝拗步举措与前右搂膝拗步相同,惟左右式相反.(图42接31-33)要点1.同前搂膝拗步要点.2.练习该拳套时,其步型中弓步、虚步的两脚不成站在一条横线上,这样容易发生重心不稳和别扭的现象;必需后一脚与前一脚彼此稍微离开横线.所以每当上步或退步时就应注意落步的地址要稍开一些,才显得平稳.“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失势”(引自《太极拳论》)这句话,也包括步型与步法的正确性在内.第十式手挥琵琶举措和要点皆与第八式“手挥琵琶”相同.(图34—35)第十一式左搂膝拗步举措和要点皆与第九式“左右搂膝拗步”中(一)左搂膝拗步相同.(图36接图31—32再接图43)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举措一:左脚尖外撇45度,身体渐渐左转,随即重心渐渐向前移于左腿,右脚跟离地(开始上步) .随转体,右掌弧形向左下(低与胯齐)移,随移随变拳并随着臂内旋使拳心朝下;左掌也随转体向左后移.眼神关及右手下移,但不成垂头. (图44)举措二: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向前提起.同时,右拳自右前向左下绕;左掌向左而上划弧,高不超越耳部,随划弧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右面下方.眼稍关右拳向左下绕,即渐渐转向右平视.(图45,反面参看图99)举措三:右脚向右前(西北)斜方迈出一步,先以脚跟着地,随即脚。
太极拳云手的正确练法
太极拳云手的正确练法:
1.起式:双脚站立同肩宽或比肩略宽,双手放松自然落于大腿两侧。
2.左云手:左手向内旋至小腹处,然后逐步向上移动,左手升至鼻尖高度时开始向左画圈。
同时右
手逐步从小腹处沿直线上升,左手下落和右手上升均到胸口檀中穴高度时,双手形成左抱球,然后右手从中线继续上升至鼻尖处,同时左手向下画圈落至小腹处。
3.右云手:右手向右画圈,落至胸部檀中穴高度处,左手从中线升起至同样位置形成右抱球,右手
画圈下落至小腹处,左手上升至鼻尖。
4.收式:至此一式云手练习完毕,双手各画了一个半圆,合成一个整圆,加上中间深起的直线就如
同在身前画了一个太极图。
云手横跨步的练习
云手横跨步的练习太极拳的横跨步,只有“云手”一式。
有传授“云手”者,横跨左足在先,平移右足靠近或并拢左足在后,这种“并拢”之说有误。
杨澄甫在《太极拳体用全书》中已经说明,“右足由(此字在原书中误为‘往’字)右侧往左移动半步坐实,左足亦即向左踏出一步,成一骑马式。
”指明练拳者的左足,是横跨一步,右足则平移半步,说明双足移动距离,有一个比例,右足不是靠拢左足。
如果右足平移,与左足并拢,两足掌距离几近于无,则练拳者的重心即摇晃小稳;如果两足太近,小于“半步”,其弊也相似。
练太极拳者,对此不可略而不察。
练拳者重心的移动,至任何一足掌之内六分之一处,即须回移。
其全身重量,始终在两足之中间的六分之四、即三分之二的范围内移动;重心左移,则左实而右虚,右移,则右实而左虚。
如两足一前一后,则重心前移,得前实而后虚,后移,后实而前虚。
重心在两足掌涌泉穴连线上移动,是为之“中正”。
动而保持重心不过足掌,除单足立式以外,距离任何一个足心,大抵总有双足距离的六分之一,即行回转。
学拳者动步、移步,出足用滑步,收足用拖步,所为者,保持大体重心始终在两足连线中部的三分之二部分移动,而得其最稳定态。
如果练太极拳时,每换步必抬足,在空中划一个或大或小的弧线,再行落地,即使迈步如猫行一般轻柔,其人之重心,已经全部放在未离地面的另-一足,相当于不断地单足站立,大失太极阴不离阳,阳不离阴之道理,也会致自身重心不稳;在慢练太极拳套路时,此弊端尤其明显。
“云手”的横跨步法,正如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所述,“此式之妙用,全在转腰胯,然后可以牵动敌之根力,应手翻出。
”“惟变化虚实交互旋转时,万不可露有凸凹断续之意。
”人之腰胯旋转,至骑马步时为“无极式”,人体重心恰在双足距离之中点,如练拳者身体起伏动作较大,其“无极式”亦可不成为“骑马式”,只要双膝微屈,达到瞬间平衡,亦无不可。
上环的左臂或右臂,均为掤劲;自己的身体如随腰胯转动而起伏,其掤劲即含有斜上或斜下之暗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式太极拳云手及练习杨式太极拳云手及练习谱诀:横步蹑行似踩莲,连环运转连绵绵;捞抄拥捌等闲手,妙用全在转腰际。
传统杨氏太极拳的“云手”势传统杨氏太极拳云手势,双手运转如轮,右手轮如钟针顺时转,左手轮如钟针逆时转,两轮(园)上下交替、翻飞旋转,且周而复始,循环往返,连绵不断,恰似云雾盘旋回绕、滔滔无间,另人难以捉摸,故名“云手” 。
杨氏拳云手,武氏拳称“纭手” ,陈氏拳称“运手” ,他种拳技亦多有之,皆为异写,功用大同小异。
在传统杨氏太极拳中,凡重要拳势,必多次重复演练。
如揽雀尾,重复练习就有八次之多。
前辈言云手在杨式拳中作用重要,不亚于揽雀尾,故拳路中先后重复演练三次(趟),每次(趟)重复云手势3—4个,共计有9—12个之多。
所以三次(趟)重复,在于云手势不但有着其他拳势难以替代的多种劲别和技击作用,而且还有着捡验太极拳演练水平的功效-今尝试论述。
1 ;云手势行架中的多种劲别云手运转如轮,轮为园,为太极运行模式。
今将园以先天八卦定方位,论述云手势的劲别:以右手园为例:手在乾(上)位,手高肘低、手心向内、手指朝左,小手臂斜上横,为棚劲;手在离(右)位,手高肘低、手心向外、手指向上,腕部下沉,为按劲;手在地坤(下)位,手低肘高,手心向上、手指朝左,小手臂斜下横,为捞劲;手在坎(左)位,手心向内,手指朝左,小臂有向上横挑滚翻意,为抄劲。
此为乾坤坎离四正劲别。
手由天位按园形轨迹向右外、向右下、朝离位移动,翻腕向外滚动小臂,手心由向内变作向外,手指由朝左变作朝上时,为劲;手由离位按园形轨迹向下、向内朝地位移动,翻腕向下手心向外不变,手指由向上变作向右时,为采切劲;手由地位按园形轨迹向左外、向左上、地朝坎位移动,拧腕带动小臂向左外上方滚翻,手心由向上变作向内,手指朝左,为搬翻劲;手由坎位按园轨迹向上、向右,朝天位移动,手心手指方向不变,为搬带劲。
此为巽震兑艮四隅劲别。
以上八种方位劲别皆以右手为例,左手亦然,不过方向相反而已。
不作另述。
2;云手势的多种技击作用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谈云手用法为:“设敌人自前面右侧用右手击我胸部或胁部,我即将右手落下手心向里,由左而上往右翻转云出,至敌腕臂外间,手心向下往右化去,左手同时随落下,手心向下随往右云去,身亦随右手拗转,眼神亦同时看去,右足往右侧挪步,坐实左足亦略有向右移动之意稍虚,则敌之位置自然错乱矣。
” 陈微明《太极拳答问》言云手用法曰:“云手本为练腰之要式,两手如轮,所以捋敌之手也。
或敌由后面击来,我转腰以臂接之,翻掌击其肩部。
” 笔者愚拙,怎敢在前辈面前张扬煊显。
昔年少候先生尝言,“兵无常势,拳无常法,太极无法,动即是法。
”而太极拳的着法又是在“沾粘连随不丢顶”的前提下,“因敌变化视神奇”、顺势借力使用的。
云手的练法方向是向左横进,但在临阵应用中,却可左可右,可进可退。
愚意以为云手用法在于根据敌情的变化,以抄棚为主“接手不接力” ,首在沾粘对方,然后随机运用上述各种劲别,顺势借力制服对方。
特别是两手环形运转,在破除对方连续进击中沾连接手时具有特殊功效。
3;云手势对太极拳演练水平的捡验1958年笔者少年时,师从北京通州张虎臣 (1898—1979)先生学习太极拳技。
先生尝言,太极拳架套路中凡重要拳势必有多次重复演练,如揽雀尾、倒撵猴、云手等势。
道理很简单,揽雀尾中含有“棚捋挤按” ,倒撵猴中含有“肘靠” (笔者按:这里的倒撵猴指的是少候拳架中的“采列肘靠倒撵猴”),关系到八中基本劲别的运用,必须反复演练,方可熟能生巧,运用自如;云手势所以连续三遍练习,在于它不但有着其他拳势难以替代的多种劲别和技击作用,而且还在于它有着捡验太极拳演练水平的功效。
先生言,太极拳演练得法、进入佳境,练到第一趟云手时,劳宫、十宣穴当有胀热或针刺般感觉,拳家谓之“得气” ;练至第二趟云手时,腹部胃肠蠕动有声,拳家谓之“雷鸣” ,又名“翻江倒海” ;练之第三趟云手时,舌下津液自生、两耳有风,拳家谓之“气通”,医家、道家认为,“气为添年药,津为续命芝;气为水母,水为命根,勤而行之,可以长生。
”因为云手不同于其他拳势而走横劲,谓之“换味” ,故有上述奇异显现,因此,云手势有着捡验太极拳演练水平的功效。
前辈述说如上,但在拳架套路的练习实践中,各人的感觉并不统一,这就是太极拳(气功)实践中人们常说的所谓“个体差异性” 。
今天的太极拳改革者,多认为太极拳中重式太多,力求精减去掉复势,同前辈们的意见相悖。
愚意以为,杨澄甫是太极拳一代宗师,也是举世公认的太极拳改革家,经他数次改革定型的杨式大架传统套路,依然保留着太极拳重要拳势的多次重复,其中道理不言自明,这应该是对太极拳改革的重要警示……4;传统杨氏拳云手势的练法及其注意事项传统传统,异彩纷呈,所谓一个师傅一本经,极难统一,这是传统太极拳的多样性;传统又有着封闭、保守的惰性,强调拳路的原汗原味,这是传统太极拳拳的原始性。
因为各家有各家的衣钵传授,无法以一家派系之言,一统传统杨氏太极拳云手势具体练法。
若以杨氏大架而论,自然以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练法为准。
但话又说回来了,不论是何种太极拳,都应以三贤(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拳论为审核标准。
具体到杨氏拳,用三贤及杨班候、杨澄甫《太极拳术十要》拳论,论述其注意事项足矣:云手为太极拳练腰的重要拳势之一。
两手运转如轮,皆腰转所带动,所谓“腰似车轴”为主宰、“刻刻留心在腰隙”。
最忌讳手动腰不动。
云手势要求“立定脚跟竖起脊,拓开眼界放平心”。
最忌讳挺胸耸肩弯腰、摇头晃膀。
云手势两手运转如轮,园的直径上下轴为喉与脐连线。
最忌讳上手高而遮眼,致使双目审视无据。
云手势双手运行,速度须等同;步随身移,上身不宜摇摆;眼神须注意在上部运行之左右手。
最忌讳上下不能相随,手动脚不动或手快脚慢,周身不能一家。
云手势向左横开步、横并步时,须注意虚实分明。
最忌讳马步双重;最忌讳并步时相距太近,身体重心不稳;最忌讳双脚尖外撇呈八字形,违反太极拳“裹裆”原则。
(笔者按:有太极拳要求双脚尖呈八字型者,与老年人练习有关。
笔者不赞成这种练法)其他方面当以杨澄甫《太极拳术十要》为准则。
杨式太极拳云手在杨式十六式、二十四式、四十八式、八十式,及杨式传统八十五式等套路中均是一个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式子,它充分体现了杨式太极拳舒展大方、中正圆满、动作和顺、轻灵沉着,以及练习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的风格特点。
在做杨式太极拳云手时,要求立身中正,虚灵顶劲,沉肩垂肘,以腰为轴,步随身换,点起点落,虚实分明,圆活自然,上下协调,周身一家。
常出毛病可是有不少人在练杨式太极拳云手时,常常出现如下毛病:1、摇头晃脑,身体中心轴(从百会到会阴的垂直线)上端不是偏左就是偏右,甚至超出体外,既影响形象美,又影响周身协调;2、虚实不分,重心不稳,造成突然开步、全脚着地或收步脚拖地现象;3、低头猫腰,眼死盯住某手某点,双目无神;4、侧行步两脚成外八字,造成斜身扭臀;5、身体时起时伏,上云的手高于眼,使头部往上抬,下云的手,前臂与大臂几成90 度,高于腰部左右来回摆动。
上述毛病的出现是由于没有以腰为轴。
正确做法:头容正直,神贯于顶,《十三势行功歌》中有“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之说。
练拳时头部不可偏侧与俯仰,意念头顶好似有物,含有虚虚上顶之意,这样才有精神,才能达到满身轻利。
2、守住中心。
前人太极拳理论中有以“中土为框机之轴” “以腰为轴” ,就是强调以身为中心,所谓“中土”的中字,不单纯指身体在前后左右之中的中字,还应作中央、中心解。
拳论日“主宰于腰”,不仅强调腰部运动的机能,也指出了这里是中心所在,也是重心所在,我们做云手动作时必须以腰为轴,带动四肢、躯干有规律地运转,即“源动腰脊转股肱” ,躯干要中正,不散漫,不歪斜,才能立身中正,守住中心。
3、分清虚实阴阳。
前人拳论中有“练拳不谙虚实理,枉费功夫终无成” 。
可以试验一下,云手时两脚不分虚实,看能否提脚开步显然不能。
正确的做法就要分清虚实、阴阳相济。
如做左云手时,重心坐在右腿上为实为阳,左腿左脚为虚为阴,侧行开步才能轻起轻落,点起点落;右手在上格挡对方来手为实为阳,左手在下、静中寓动为虚为阴;当左脚跟落地后,重心渐渐移到左腿上为实为阳,右脚点起向左脚并步(小开步)为虚为阴;左手在上格挡对方来手为实为阳,右手在下、静中寓动为虚为阴。
就这样一阴一阳、一虚一实在两腿两手之间不断转换,才能做到重心平稳过渡、迈步轻灵,当然分清虚实阴阳不仅体现在形体上,首要的是神意上要有虚实阴阳的概念为先住重心,三能防止身体时起时伏。
裆走下弧也是重心在两腿问平稳过渡的一个条件。
5、腰走平圆后弧。
腰走后弧是在腰的垂直轴带动四肢躯干协调运转的前提下,腰弓向后,左右运转的。
但要注意,不管裆走下弧,还是腰走后弧,这个弧线的弧度、长度都不能大,别人不一定看得出来,只要自己体会到就行。
6、要明确云手的攻防含义。
云手是对方用手向我面、胸部击来,我则用手去防挡,视机变招进击对方。
老拳家们有一句话:“走架无人似有人,打手有人似无人。
”就是说我们在盘架子时招招势势都要视为身前身后有敌情,做起动作来势势圆满有掤劲,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在行拳走架中明确攻防含义,一方面可以提高练拳人锻炼的兴趣,一方面又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拳艺水平。
7、配合好拳式呼吸。
为什么要配合拳式呼吸拳师陈子明在《太极拳之要点》中说过:“呼吸调气,足以发达肺部,若早晨呼吸后练习拳术,或者练拳时有相当的呼吸随其动作出纳以调气,则筋肉与肺部必同时发育,自无肺弱之患。
”太极拳的招势动作有大小,而呼吸要求深、长、细、匀,每个动作都要能与呼吸配合,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自然呼吸与拳式呼吸交替进行,尽可能在那些能够配合好呼吸的式子里,做好呼吸动作,即手足由实而虚时,用同样的速度以意导气,用吸气去配合它;手足由虚而实时,以意导气,用呼气去配合它。
云手就是一个能与呼吸配合很好的式子,如:左云手,重心移到右腿上,左脚向左,侧行开步;左手向下向右向上画弧(左脚左手为虚),右手向上向右画弧配合吸气;这时会阴微微紧缩,小腹内收,横隔肌上提,胸廓扩展,重心回移到左腿上,右腿提起向左脚并步(小开步),右手向上向左画弧,左手向左边旋边推掌(左脚左手为实),配合呼气。
这时小腹松沉,有腹鸣感,两手十指有麻、胀感(我练的是逆腹式呼吸),这就是太极拳的“与动作相结合的腹式呼吸运动” 。
只要认真去体验,用意导气,日久自然能得到“气沉丹田”的功夫,收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除以上几点外,更重要的是认真学习太极拳理论知识,尤要学习王宗岳等太极拳先辈们的经典着作。
当然,也要学习现代太极拳名家的文章,观看由他们录制的各式太极拳套路动作,以指导自己练拳的实践。
动作过程1.身体右转90。
,重心不变,左足尖里扣朝东南偏南方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