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联系的含义。
2、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事物的联系与人的活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联系概念的学习,体会哲学概念的形成和抽象过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结合联系普遍性的学习,培养从事物内部联系和事物外部联系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从事物联系中认识事物的辩证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联系观点,逐步树立唯物辩证的世界观。
2、学会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处理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矛盾,理解党的路线和政策,特别是改革、稳定和发展的关系。
[教材内容分析]
本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在知识体系上属于唯物辩证法的内容,围绕联系的观点,教材介绍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及多样性。
教材内容共设三目,第一目的逻辑顺序是:联系是普遍的——联系的概念。本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第二目的逻辑顺序是:联系是客观的——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最后得出结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第三目的逻辑顺序是:事物之间的联系多种多样——重视事物之间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重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本框的教学重点是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教学难点是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关系问题。
[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
[导入新课]
师:通过第二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那么,这个世界又是处于怎样的一个状态呢?
多媒体播放成语……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思考]城门失火为何会影响到池里的鱼呢?
[学生自由发言]
[思考]同学们还能不能找出类似的一些成语或俗语呢?
(唇亡齿寒;兔死狐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饮水思源等)
(从熟知的成语中寻找联系的观点,体现生活中处处有哲学的理念。)
(过渡)以上的这些成语或俗语都体现了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体现了联系的观点,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上要学习的内容。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联系的含义。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普遍性
(1)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分析]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中,“城门失火”与“水”、“鱼”之间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相互制约、影响的关系。
[思考]你能否举一例说明事物之间不存在联系?
(没有。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联系在一块的。因此,我们说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2)联系是普遍的
[学生活动]投影几幅图片,学生思考它们如何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图1:汽车由众多零件构成……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图2:以色列与黎巴嫩之间的战争带来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变动。——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有纵向联系与横向联系)
图3: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形成的统一体——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学生活动]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联系的普遍性。
(由学生从事例中总结出联系普遍的表现,而不是单方面的知识灌输,便于理解)
[过渡]我们说世界上的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是不是就等于世界上的任意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呢?你能否举例说明呢?
(不是。如:“喜鹊报喜,乌鸦叫丧”就是不成立的)
2、联系的客观性
(1)联系客观性的含义
(联系是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即人们不能创造联系,也不能消灭联系。否则将受到惩罚。)
[学生活动]寻找自己身边体现或违背联系客观性的例子,谈谈自己的认识。
(如:乱砍滥伐导致森林水土流失,环境恶化。过多使用农药使得人们在食用农产品后疾病增多。排放废气致使全球变暖。)
(使学生认识到应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过渡]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2)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自在事物的联系:人类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食物链)
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呈现着“人化”的特点,但仍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南水北调)
[过渡]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在产生后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3)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方法论)
[过渡]联系具有客观性,是不是就意味着人们在联系面前就无能为力呢?
[学生自由发言]不是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如:发射神六、西气东输、引水上山等)
[过渡]在我们认识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之后,我们再来认识一下联系的多样性。
3、联系的多样性
(1)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学生活动]找出它们分别体现了怎样的联系。
(无风不起浪;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牵一发而动全身;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唇亡齿寒。)
[过渡]可以看出,在实际生活中,既存在着直接联系,又存在着间接联系。有些事物之间可以通过一定的条件把它们联系起来,因此,条件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我们在认识和把握事物本质的时候,就需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2)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方法论)
[小结]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即使人们改变条件、创造条件的活动,也是有条件的。(如:在创造条件发射航天飞机时要尊重万有引力规律。)因此,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要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评析]
新课程要求学生知识的获得由静态预设到动态生成。作为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辩证法思想。本教学设计由日常生活中我们所熟知的成语入手引申到联系的概念、使学生领悟到成语中蕴藏着丰富的哲理。而后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一一讲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体现出生活处处有哲学的理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本教学设计安排了必要的学生活动、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一过程中,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得到了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