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青海省建筑工程
青海省建筑工程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一个美丽而充满魅力的地方。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青海省的建筑工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青海省建筑工程的发展趋势、特点以及对青海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一、青海省建筑工程的发展趋势青海省地处高原地区,气候条件较为恶劣,这对建筑工程的设计和建造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建筑工程行业的逐步成熟,青海省建筑工程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1.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青海省建筑工程注重节能减排,推广使用新型环保材料,积极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2.绿色建筑:青海省建筑工程注重绿色建筑的设计和建造,努力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采用绿色建筑理念可以有效改善室内环境质量,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3.智能化:随着科技的发展,青海省建筑工程越来越注重智能化施工和管理。
通过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自动化设备,提高建筑工程的效率和质量,降低劳动强度,提升工人的工作环境。
二、青海省建筑工程的特点1.融合传统与现代:青海省建筑工程注重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建筑风格相结合。
在建筑外观设计中融入青海省独特的民族特色,既能展现当地的文化底蕴,又能满足现代人们对舒适居住环境的需求。
2.适应恶劣气候:青海省建筑工程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
建筑物通常采用保温隔热材料,具备良好的采光和通风系统,以应对青海省特有的高原气候。
3.注重安全防灾:青海省位于地震带上,因此建筑工程在设计时必须考虑抗震性能。
工程师采用了一系列的抗震技术和措施,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不会倒塌,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青海省建筑工程的贡献青海省建筑工程对青海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它为青海省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满足了人们对住房的需求。
同时,建筑工程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繁荣,如建材、装修等行业。
此外,建筑工程还为青海省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浅谈对青海少数民族的进一步认识
浅谈对青海少数民族的进一步认识【摘要】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
本文将从青海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民俗风情、经济发展和教育情况等方面进行探讨。
通过对青海少数民族的进一步认识,可以加强对他们的尊重和保护,促进其经济文化发展,推动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友好交流和合作。
青海各民族之间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民俗风情的差异体现了其多样性和丰富性。
了解青海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教育情况也有助于更好地关注和支持他们的发展。
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可以促进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推动青海地区的民族和谐发展。
【关键词】青海少数民族、多样性、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民俗风情、经济发展、教育情况、尊重、保护、经济文化发展、友好交流、合作1. 引言1.1 青海少数民族的多样性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资源。
青海少数民族的多样性体现在人种、语言、宗教、风俗等方面。
据统计,青海共有20多个少数民族,其中藏族、回族、土族、蒙古族等是比较主要的少数民族。
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景观。
藏族是青海最大的少数民族,其语言文字为藏文,信仰藏传佛教。
回族以回民为主要信仰伊斯兰教,土族则信仰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
蒙古族信仰藏传佛教,以牧民为主要职业。
不同的少数民族拥有不同的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构成了青海少数民族丰富多样的文化形态。
青海少数民族的多样性也体现在民俗风情的丰富多彩上。
不同民族在节日、婚礼、葬礼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习俗和传统,这些民俗风情反映了各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
青海少数民族的多样性丰富多彩,展现出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和文化交流。
对这些少数民族的认识和尊重是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繁荣的重要前提。
1.2 青海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保护青海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保护是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习俗的重要任务。
青海拥有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如藏族的唐卡艺术、土族的吊脚楼、蒙古族的蒙古包等。
青海省经济发展现状
青海省经济发展现状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民族文化多样的省份。
近年来,青海省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西北地区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青海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境内有大量的矿产资源,如煤炭、盐、石油、天然气和稀土等,其中煤炭储量居全国前列。
此外,青海还是中国最大的稀土产区,具有丰富的稀土资源。
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青海省经济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青海省积极发展特色产业。
青海特色农产品以牦牛、羊肉、青稞、中草药等为主,这些产品因其高质量和独特的口味而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
此外,青海还发展了一系列特色产业,如冰川旅游、民族文化旅游和高寒医药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
这些特色产业的壮大,为青海省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青海省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近年来,青海省注重推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加大了对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
青海省依托丰富的光热资源,大力发展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产业。
同时,青海还积极推进数字经济的发展,培育壮大了电子商务、数字内容和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产业。
这些举措使青海省经济结构逐渐优化,实现了由传统产业为主导向新兴产业为主导的转变。
青海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青海省近年来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了交通、能源、水利等方面的基础设施状况。
目前,青海省已建成一批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港口,实现了与周边地区的高效连接。
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善,为青海省经济的腾飞提供了有力支持。
青海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作为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之一,青海省一直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
青海省全面推行沙化土地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恢复工程,加强对天然草场和湿地的保护,提升了生态环境质量。
同时,青海省也致力于发展绿色产业,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的生态动力。
综上所述,青海省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在政府支持、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青海六个一的工作要求
青海六个一的工作要求
青海地处高原和盆地交汇之地,具有重要的生态资源和矿
产资源。
为了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这些资源,青海省提出了“青
海六个一”的工作要求。
具体要求如下:
1. 一条生态发展之路:青海省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的理念,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通过采取科学的生态修复和保护措施,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
2. 一体化发展:青海省提倡区域间的协同与一体化发展。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通信和能源等领域的互联互通水平,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高效运行。
3. 一起生活、一起发展:青海省鼓励各族群众团结和谐、
友爱互助。
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宗教依法管理,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发展。
4. 一带一路合作:青海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发挥
自身地理交通优势,加强与国内外地区的经贸合作。
通过互联互通和人文交流,促进青海与世界各地的合作与交流。
5. 一流教育体系建设:青海省要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
质量,推动高质量教育发展。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为青少年提供优质的教育环境。
6. 一方面向上、一方面向南:青海省要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边疆地区的发展。
加强与西北和西南部分省区的合作,打造对外开放的通道和合作平台,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青海六个一的工作要求为青海省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通过
坚持生态优先、区域一体化发展、民族团结、国际合作、高质量教育和边疆发展等六个方面的工作要求,青海将实现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推动青海省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
青海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建高档 宾馆饭 店、 养所 、 培训 中心” , 疗 “ 等 形 成 一批 高 污 染 、 消耗 、 效 益 的 企 业 , 坏 高 低 破
了旅 游 资 源 , 实 质 上 危 害 了 当 地 经 济 的 可 这 持 续发 展 。 二、 引发 的简单 的旅 游接 待设
例如 各 个互 助 民俗 风 情 村 进 行 旅 游 接 待 已经 没有区别 了, 待人 员明显在 表演 , 俗 套 、 接 很 做 作 。这 样 民 俗 旅 游逐 渐 失 去 个 性 化 、 特 独 的一面。面对这 种情 况 , 资 商 已经收 回 了 投 成本 , 取 了 高 额 利 润 , 于 以 后 如 何 发 展 , 赚 致
境友好型社会 , 实现 速 度 和 结 构 质 量 效 益 相
破 坏。
3 政 府 的主 导作 用 与 各 民 族 群 众 的 主 体 .
作用没 有很好 地 结合起 来。实践 告诉 我们 ,
人 类 不 断 地 从 大 自然 中 索 取 , 终 要 付 出百 最 倍 的代 价 偿 还 的 。我 们 发 展 旅 游 业 既 要 防 止
施 . 加 限 制 地 大规 模 进 行 旅 游 接 待 , 了节 不 为 约成 本 , 待 实 行 规 范 化 、 体 化 和 程 序 化 。 接 一
、
青 海省旅 游业 的发展 现状 及存在 的
问题 尽 管 许 多独特 的 生 态旅 游 景 点 和 民 族 文
每 当看 到 旅 游 获 得 重 大 发 展 , 人 们 带 给 来 一 系 列 好 处 的 同 时 , 隐 藏 着 旅 游 资 源 正 也 在逐 渐 地 消 失 或 者 正 在 被 开 发 者 恣 意 地 破 坏 , 一切 都 会 引发 许 多思 考 。 这 思 考 一 : 游 的 开 展 是 否 必 须 以 坚厚 的 旅
青海省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青海省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中国内陆省份中唯一的多民族省份。
青海省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本文将分析青海省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未来的趋势。
青海省的主导产业是能源与矿产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等。
这些资源的开采和加工对青海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特别是青海省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如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青海省是中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之一,这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为青海省注入了新的动力。
此外,青海省的农牧业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
在农业方面,青海省以种植小麦、玉米、油菜等作物为主,同时发展了特色农产品如中药材党参等。
在畜牧业方面,青海省以牦牛、羊、藏香猪等特色畜牧品种为主导,青海省的特色农牧产品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青海省旅游业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青海省拥有丰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如青海湖、茶卡盐湖、塔尔寺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青海省通过发展旅游业,不仅提高了地方经济的收入,也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酒店、餐饮等行业。
然而,青海省的经济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青海省的经济总量相对较小,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其次,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青海省的交通运输不便,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制约。
此外,在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环境保护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
未来,青海省的经济发展有望向更加可持续和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首先,青海省将进一步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特别是风能和太阳能。
通过发展清洁能源产业,青海省将加快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其次,青海省将继续注重农牧业的发展,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再者,青海省将进一步发展旅游业,挖掘和开发更多的旅游资源,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吸引更多的游客。
除此之外,青海省还可以进一步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增加制造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培育新兴产业如互联网经济、文化创意产业等,增加经济的多元性和稳定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青海经济发展的成就
在新我国成立以来的70年时间里,青海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成就。
从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到产业结构调整,从生态环境保护到民生改善,青海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全面评估青海经济发展的历程,并据此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以期深入理解青海这一特殊地区的经济发展之路。
一、基础设施建设1.公路建设青海自1959年开始修建青藏公路,成为我国第一条通往西藏高原的公路。
而在此基础上,青海还建设了多条高速公路和国道,极大地改善了区域交通状况,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2.铁路建设青海曾经是我国唯一没有铁路的省份,但随着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青海地区的交通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青藏铁路的通车,既改变了青海的传统交通格局,也为青海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3.能源开发青海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富集地,积极推动了青海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提高了能源自给率,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二、产业结构调整1.矿产资源青海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盐湖资源、白银资源等,通过深化改革,引进了一批国内外一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创新了生产技术,有效地提高了产品质量和产量。
2.农牧业发展青海地处高原,拥有丰富的农牧业资源。
政府大力扶持农牧业发展,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不断提高农牧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
3.旅游业青海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加之政府大力扶持,旅游业得以迅速发展。
青海旅游业成为了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也为当地居民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三、生态环境保护1.生态补偿青海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通过实施草原生态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增加了生态产品的供给,促进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
2.减少污染青海大力推进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修复,对工业和生活污水进行治理,加大了对工业企业的环保督察,减少了环境污染,改善了环境质量。
四、民生改善1.教育政府加大了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完善了教育体系,扩大了教育资源,提高了教育质量,使更多的孩子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发展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业促进青海区域经济发展
化 艺术节 形式不 断呈现 出来 ,在 为 民族 体育 的发展
提供条件的同时,也为民族体育架起 了一座传播民 族 体育 文化 、促 进 与 世 界 民族 体 育 文 化 发 展 与交
* 基金项 目: 青海省社会科学规划办课题《 打造“ 环青海湖民族体育圈” 推动相关 州县经济社会发展 问题研究 )0 0 3 阶段性成果 。 , ) 53) (
关 键词 : 民族 地 区 ; 族体 育 ; 游 资 源 ;区域 经 济 民 旅
一
、
从不 同的视角看 民族体 育与经济 的关 系
族体 育表演 吸 引了大批旅游 者 ;湖北长 阳的 日月 山 庄旅 游度假 村 ,其赖 以吸 引游客 的重要项 目之 一就 是 当地 的土家 民族体 育表演 节 目,为此 给 当地 带来 了良好 的经 济效益 。
从世 界经济发 展 的视 角来看 ,体育 与社会各 行 业发 展 的联 动效应是 十分 明显 的。美 国经 济学家 根 据部 门关联 数学模 型推算 出 的体育 行业与 其它部 门 产业关 联 度 相对 较 为 紧 密 的六 个 行 业 为 :旅 游业
(. 1 ,服 装 业 ( . 3 ,交 通 通 讯 业 ( . 2 ) O 2) 01 ) 0 13 ,
产生 的 。民族体 育与旅游 业结 合 ,可 以丰富旅游产
品 ,促进 民族体 育和旅游 市场 的繁荣 。因此 ,应 当 充 分利用 民族体 育的优势 ,发展旅 游 经济 。我 国民
了 “ 41 ” 的效 益 ,使 得 民族 体育 具 有带 动 旅 1 ->2 游 经济增 长的潜质 。民族 体育较 之现代竞 技体 育则
量的体 育活 动 。旅游 活动过程 中的体 育现象 是人对
体 育 的追求 与社 会给予充 分 的满足之 间合 为一体 而
青海经济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选择
《 经济师}06 20 年第 8 期
● 区域经济
青海经济区 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选择 模式
●赵 治 中
摘 要 : 定 的发 展 模 式 是 不 同 经 济 区域 实 现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重 要 一 手段 , 对提 高区域经济竞争力有 着重要 作用。青海各经济 区域在 自然 、 经济和社会等 方面差异较 大, 了充 分利用各 经济 区域 的有利条件 和 为 优势资源, 通过 对 各 区域 发展 现 状 的 分 析 , 出 青 海 各 经 济 区域 实 现 可 提 持 续 发展 的模 式 。 关键词 : 青海 经济区域
可持续发展 模 式 中图分类号 : 17 F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4 9 4 2 0 )8 6 1 0 —4 1 (0 6 0 —29—0 3
2 环青海湖生态农 牧业 区。该地 区以青海 湖为 中心, . 面积约 占全 省 总面积 的 8 , 口约 占全省总人 口的 3 9 国内生产 总值约 占全省 % 人 . %, 的 4 1 %。是农牧交错地带 , .6 畜牧业生产水平相 对较 高 , 特色农产品生
产有一定优势 , 水能资源和煤炭资源 比较 丰富; 金银滩 、 青海湖 、 鸟岛等 旅游景点为发展生态旅游业提供 了良好的条件。
3 柴 达 木 盆 地 工 业 区 。 以 格 尔 木 市 为 中心 , 积 约 占 全 省 总 面 积 、 面 的 4 %, 口约 占全 省 总 人 口的 5 3 , 内 生 产 总 值 占全 省 的 0 人 .% 国 1 、5 2 7 %。该区是全省资源富集区 , 现已探明的矿产潜 在价值 占全 省的 9 %以上 , 0 盐湖资源得天独厚 , 石油天然气资 源, 有色金属 以及 石棉 、 黄 金 资源 十 分 丰 富 , 有 良好 的工 业 发 展 基础 。 具 4 青南牧业生态保 护区。该地 区面积约 占全 省总面 积的 4 %, . 5 人 口约 占全省的 1 、 %, 2 9 国内生产总值约 占全省的 6 6 %。这一地 区是 .8 长江 、 黄河 、 澜沧江发源 地 , 是我 国著名 的三江源头 地区 , 被誉 为“ 中华 水塔” 是我国乃至世界上重要的生态区 。这 里地势 高峻 、 , 寒冷缺氧 、 平 均海拔 40 米 以上 , 00 自然条件恶劣, 社会发育程度低, 交通不便 , 口 人 分 散 。地 区经济发展水平 相对 比较落后 , 发展过程 中 已经造 成 了对生 在 态和环境的巨大破坏, 生态环境 十分脆 弱 , 是发 展条件最 差 、 发展难 度 最 大 的 地 区。 三、 青海各经济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选择 1可持续发展 的理论基 础。“ 持续发 展”的定 义正式 提 出是在 . 可 18 9 7年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 委员会主席 、 挪威 首相布伦特 兰女士在题 为《 我们共同的未来 》 的报告 中提 出: 可持续发 展是 指“ 既满足 当代人 的 需要 , 又不损害后代人 满足其需 要的能力 的发展。 其 核心主 要是: 】 ” () 发展的可持续性。即当前 的决策不应该对保持或改善将来 的生活水平 的前景造成危害。( ) 2 发展 的协 调性 。即人类 的经 济和社会 发展必须 限定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 力之 内。( ) 3 发展 的公平性 。即当代人群 间、 国际间 , 资源利用分配 以及资源利用和环境保 护两者利益一或分配 和负担 的公平。 区域可持续发 展理论认为区域经 济的发展要坚持 地区社会 、 经济 、 资源 、 环境协调发展, 逐步缩小地区问的发展差距。 2 基于区域经济基础上青海实现可持续发展 的思路。根据区域可 . 持续发展理论 , 青海经 济发展 的总体思路 是充分利 用各经济 区域 的优 势, 转变观念 ,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 大力发展特 色产 业; 协调好资源 开 发 与 持 续 发展 的关 系 , 视 环 境 保 护 和 生 态 建 设 ; 视 人 才 的 引 进 、 重 重 培 养 , 施科 教 兴青 , 力 追 求 宏 观经 济 效 益 稳 步 提 高 民族 地 区 差 距 逐 实 努 步 缩 小 的 双 重 目标 。 3 各经 济 区域 实 现 可 持续 发 展模 式 的 选 择 。各 经 济 区域 应 因 地 制 . 宜, 分类指导 , 区别对待 , 针对不同经 济区域发展 的不平 衡及其特点 , 选 择不同的发展模式 , 实现各经济区域均衡发展 , 达到促进青 海经济整体 发展的 目的。( ) 1东部核心经济区。依 托西宁中心城市 , 发展 高新技术 产业及特色经 济。充分 发挥西 宁市既 是全省政治 、 经济 、 文化 、 技中 科 心和交通通信 的枢纽 , 又是 国家确 立的 内陆开放城 市和 国家级 高新技 术 开 发 区 所 在 地 , 础设 施 、 础 产 业 相 对 交 好 , 技 力 量 雄 厚 的优 势 , 基 基 科 发挥其示范 、 辐射 、 带动作用 。选择以科技为手段 , 以市场为导 向, 以特 色为 目标 的综合产业发展模式 : 一是发展高新技 术产业 ; 二是发展 特色 农业 ; 三是发展特色旅游业 , 旅游业正在成为青海经济 发展的新 的增长 点。( ) 2 环青海湖地区。依托青 海湖 品牌 , 在生 态保护 的基础上 , 选择 生态旅游业和农牧业及其产品加工业 的发展模 式: 一是生态旅游业 ; 二 是农牧业及其产品加工业。( ) 3 柴达木盆地工业 区。依 ( 下转第 2 1 ) 7页
六个现代化新青海发言材料
六个现代化新青海发言材料1. 青海:推进绿色发展,构建生态文明范例在新的发展阶段,青海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核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我们将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推进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实现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
同时,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青海将以绿色发展为引领,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
2. 青海:推动创新驱动,打造科技创新高地青海将积极促进创新驱动发展,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
我们将加大对科技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
此外,青海还将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提高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努力构建创新型经济发展体系,打造青海的科技创新高地。
3. 青海:促进开放合作,助力一带一路建设青海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推进对外开放合作。
我们将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交流合作,增进互信、深化合作,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实现互联互通和共同发展。
青海将继续探索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开放型金融体系,加强文化和教育交流,为一带一路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4. 青海:加大扶贫力度,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青海将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
我们将加强产业扶贫,推动农牧民增收致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强教育和医疗扶贫,确保贫困地区群众享有基本公共服务。
青海将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地区整体脱贫。
5. 青海: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农村现代化青海将加大城乡一体化发展力度,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我们将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
同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青海将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
6. 青海:坚持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我们将始终坚持民族团结和谐的方针政策。
青海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浅议
青 海 民族 地 区经济 可 持 续 发展 问题 浅议
郭 殿 雄
( 海 师 范 大学 思 想 政 治 理论 课 教 学 科 研 部 ,青 海 西 宁 80 0 ) 青 10 8
摘 要 : 改革 开 放 以来 , 数 民族 地 区的 经 济 有 了长 足 的发 展 。 但 是 . 少 由于 诸 多 因素 的 综 合 影 响 , 数 民 族 地 区 经 少 济 总体 发 展 水平 不高 , 后 的 面 貌 没有 根 本 改 变 , 落 与东 南 沿海 地 区相 比差 距 不 是 在 缩 小 而 是 在 不 断 加 大 。 鉴 于 此 , 探 索 少 数 民族地 区 经济 可 持 续 发 展 不 仅 是 少 数 民族地 区也是 全 中 国 亟待 思 索 和解 决 的课 题 之 一。
第3 3卷
第6 期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学社会科学版) 哲
J u a fQig a No ma iest ( i s p ya dS ca ce cs o r l n h i r lUn v ri Phl o h n o il in e ) n o y o S
Vo . 3 No 6 13 . .
德” 的影 响 , 性 文 盲 率 更 高 。在 育 龄 妇 女 中不 识 字 或 识 字 女 很 少 的 占 9 . % ; 手农 牧 民 的观 念 陈 旧造 成 劳 动 技 能 差 , 44 由 k
相 当一 部 分 农牧 区 的 少 数 民 族 的 现 状 是 “ 钱 挣 不 上 、 钱 大 小
关键词 : 海 ; 青 民族 地 区 ; 济发 展 经
中 图分 类 号 : 1 7 F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o O 5 O 一 ( 0 1 O 一 O 1 一O 1 o 一 12 2 1 ) 6 O 4 3
青海省经济发展分析
青海省经济发展分析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
该省地处高原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特殊的地理环境条件,对经济发展具有独特的影响和作用。
本文将对青海省的经济发展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潜力和挑战。
一、青海省经济现状青海省的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导,兼有矿产资源开发、旅游业和新能源产业等支柱产业。
农牧业是青海省的传统产业,由于丰富的土地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农业发展潜力巨大。
同时,牧业资源丰富,养殖业成为农牧民的重要收入来源。
青海省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铜、铝等,尤其是稀土资源的储量位居全国前列。
这些资源的开发对青海省的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带动了相关的产业链发展。
此外,青海省的旅游业也在近年来快速崛起,得益于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
青海湖、茶卡盐湖、塔尔寺等景区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为青海省的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
最后,青海省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特别是风电和太阳能产业。
由于地理条件的独特性和丰富的风能和阳光资源,青海成为中国最大的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基地之一。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不仅为青海省带来了经济效益,还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青海省经济发展的优势青海省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首先,青海省地理位置优越。
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门户,青海省与内蒙古、甘肃、四川等地毗邻,地理交通便利。
这为青海省与周边地区开展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提供了有利条件。
其次,青海省自然资源丰富。
丰富的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为青海省的农牧业和矿产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青海省还拥有丰富的水资源,这对农业灌溉和水电能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青海省生态环境优美。
青海省拥有广袤的草原和湖泊,是珍稀濒危动植物的栖息地,生态系统保护成效显著。
这为青海省的生态旅游业和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独特的优势。
最后,青海省政府注重创新和科技发展。
青海省积极引进国内外的技术和资本,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
对民族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探讨
对民族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探讨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青海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受自然条件影响,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越来越大,本文就民族地区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积极培育新兴市场主体、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及实现民族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途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途径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的动力,是关系到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一、民族地区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的必要性1.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民族地区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投资和资源开发,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必然导致资源消耗高、产业链条短、技术层次低、工业生产方式粗放、经济效益差等结果。
上述因素已经成为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
只有改变传统的,落后的生产方式,以新技术、新工艺代替传统的、落后的生产技术,才能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民族地区发展水平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较仍然有较大的差距,是制约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瓶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难点。
因此,首先,应从资金、技术、人才、管理、资源开发和利用等方面,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努力支持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其次,民族地区必须在党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具体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针与政策;第三,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扶持下,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比较优势,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逐步缩小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
3.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民族地区工业化水平起点低,财政收入总量小,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结合当地自然资源,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是解决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问题的关键所在。
青海藏区经济发展的基本行业及其区位研究
青海藏区经济发展的基本行业及其区位研究【摘要】青海藏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藏区之一,其经济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从青海藏区经济发展的基本行业和区位研究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在青海藏区经济发展概况部分,将对其经济总体情况进行详细介绍。
接着,对青海藏区的基本行业进行分析,探讨其主要产业结构和发展状况。
通过区位优势分析,揭示青海藏区在经济发展中的地理位置优势。
文章还将探讨青海藏区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策略。
结论部分将总结本文的研究成果,并展望青海藏区经济发展的未来。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为青海藏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青海藏区、经济发展、基本行业、区位研究、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挑战、策略、总结、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青海藏区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中国最大的藏区之一,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青海藏区的经济发展逐渐受到重视,各项经济指标也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
青海藏区的经济发展仍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该地区的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以畜牧业、农业和矿产资源开发为主,缺乏现代服务业的支撑。
青海藏区的交通运输条件较为艰难,交通、能源和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亟待改善。
青海藏区的人口素质相对较低,人才短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
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青海藏区的经济发展现状,探讨该地区的基本行业结构和区位优势,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通过对青海藏区经济发展的基本行业及区位研究,进一步探讨青海藏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意义青海藏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是中国西部重要的藏区之一。
青海藏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随着国家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视和支持,青海藏区的经济也逐渐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深入研究青海藏区经济发展的基本行业和区位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青海高质量发展心得
青海高质量发展心得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区也纷纷加大了对高质量发展的重视。
青海作为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省份,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不断推动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
青海注重资源优化配置。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能源、矿产等。
但是,青海并没有盲目地大规模开发,而是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和利用,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
例如,在能源领域,青海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等,不仅满足了自身的能源需求,还向外输送了大量的清洁能源。
这种资源优化配置的策略,不仅确保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有助于保护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青海注重产业升级。
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青海积极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例如,在农业领域,青海发展了特色农业,如青稞、藏药等,通过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在制造业领域,青海加大了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型。
这种产业升级的策略,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还提高了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青海注重科技创新。
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青海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例如,在科研机构的支持下,青海加大了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了科技创新的效率和质量。
在企业方面,青海加强了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提高了企业的科技含量和核心竞争力。
这种科技创新的策略,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还提高了青海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青海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青海积极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例如,在工业发展过程中,青海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大了环保投入,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青海加强了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高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这种生态环境保护的策略,不仅保护了青海独特的生态环境,还推动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青海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得益于青海注重资源优化配置、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努力。
21世纪青海省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思考
21世纪青海省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思考摘要: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推动民族地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阶段青海省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既面临良好的机遇又面临巨大的挑战。
青海省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既需要国家的大力帮助,也需要民族自治地方自身的努力。
具体作法有四:加快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大力发展县城经济;强化政策支持;进一步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
关键词:新世纪;青海省;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青海省地处青海高原东北部,总面积72万平方公里,居全国各省(市、区)第四位,全省辖6个少数民族自治州、1地、1市、46个县(市、区、行委),其中,包括7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及28个少数民族乡。
共有53个少数民族,其中,土族和撒拉族是青海独有的少数民族。
2010年底,全省总人口562.67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64.32万。
新世纪以来,青海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社会全面进步,但由于多种原因,在发展中面临不少问题,需要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本文就此谈谈粗浅认识。
一、青海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21世纪以来,青海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青海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和城乡面貌有了进一步改善。
呈现出了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进入了建国后发展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快、各族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
1.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发展质量显著提高据有关数据,青海省6个民族自治州的生产总值由2001年的117.01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530亿元,增长了2.43倍,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由2001年的38.9%提高到2010年的39.3%。
人均GDP由2001年的7205元增加到2010年的27800元,是同期全省人均GDP 的1.15倍,全省6个民族自治州地方的一般预算收入保持着快速增长,由2001年的5.16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40亿元,增长了6.75倍,占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由26%提高到36.3%。
影响青海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平衡因素分析
密度为 0 1 . 5公里/ 百平方公里, 远低 于全 国0 6 公 .8
里/ 百平方公里的水平。此外, 风沙等灾害时时困扰 着铁路运输生产的正常进行。民用航空基础落后 , 航 空网络布局尚未形成。目前我省运营的机场仅有西
中的比重增加。20 04年青海省第一产业产值仅 占 G P总量的 1.% , D 24 而第二、 三产业则分别高达 4 . 8
的最低标准也未 达到 , 小学入学 巩 固率仅 5 % , 0 文
盲率为 4 %, 0 有的地区高达 7 %。 0 2基础设施建设不能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 良 、 好条件。迄今为止 , 全省 的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 个州没有完全通油路 , 个县不通油路 , 个县城至 1 7 3 州府为等外路 , 5个乡、 4 4 个行政村不通公路。铁路 7
20 04年分别 比全 国低 20 10元和 90元。城 乡居 民 3
收入水平与全 国的差距不断拉大。
行知识更新 。加强与国际、 国内的科研成果交流 , 注 重外部力量的作用 , 创造 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 建立良 好的人才引进机制 , 积极吸引人才 , 重人才 , 尊 留住
.3 远远低于全国 1. 33公里的水平。尚有 1 发展 , 第一产业对经济的贡献作用逐渐降低 , 另外两 25 公里。
3 国内生产总值。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 、
持续增强 , 工业化水平有 了新的提高。区域经济结 构调整向发挥优势 , 突出特色推进。总体产出效益 提升 , 三产业发展保持了良好的趋势 , 第 在国民经济
1科教发展落后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科 、 教事业发展滞后 , 经济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科技 支撑 和人才 保 障。截至 目前 , 藏族 纯牧 区县 均未 实现 “ 普七 ” “ 、普六” 目标 , 中 4县连 “ 其 普三” “ 四” 、普
试论青海地区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J UR AL O I HA U OR T AC E ’ oL E o N F Q NG I NI E H RS C L GE J
( d ct nSin e E u ai c c ) o e
20 0 9年第 4期 文章编 号:07— 17 2 0 )4— 0 6— 10 0 1 ( 09 0 0 1 0 4
N0 2 o9 4. 0
试 论 青 海 地 区 的 生 态 环 境 与 可 持 续 发展 问题
乔 龙
( 青海 民族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 青海 西 宁 80 0 ) 107
摘 要 : 文 立 足 青 海 地 区 的 生 态 环 境 状 况 并 从 生 态 环 境 及 其 在 经 济 发 展 中 的 作 用 、 护 和 建 设 生 态 环 境 是 青 海 省 可 持 本 保
l ・ 6
龙( 90一) 男 , 17 , 甘肃陇南人
续教育学院副教授 。
・
乔
龙: 试论青海地 区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问题
的管 理 , 生态 环境 问题 就 不 会 产 生 或 至少 可 以得 则 到某种 程度 的缓 和 。 “ 长期 以来 , 东 方 各 国 , 但 在 自 从 斯大 林 明确地 指 出 自然 因 素 、 自然 环 境 和 自然 资 源在 经 济发展 中不具 有 决 定 性 意 义 之 后 , 种 思想 这 观念 就一 直是 在包 括 中 国在 内的社会 主义 阵 营 国家 的主流经 济学 思想 中占居 主导地 位 。在西 方经 济学 中 , 环境 问题 的忽 视 也 一 直居 于 主 导 地位 战略模 式 的缺 陷 而试 图采 取某 些调 整策 略 时, 却往 往 由于 经 济本 身 的原 因 而难 以实 施 。原 因
青海大学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③313历史学专业基础
全日制
3年
历史学
(学术学位)
0602L2
历史文献学
(含∶敦煌学、古文字学)
01藏族历史文献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或266梵文(含40%英语)
③705历史学基础综合(藏文作答)
全日制
3年
历史学
(学术学位)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或266梵文(含40%英语)
③702民族学通论
④803藏学综合(含40%藏文题)
全日制
3年
法学
(学术学位)
050104
中国古典文献学
01藏族古典文献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或266梵文(含40%英语)
③703藏语言文学综合(藏文作答)
理论
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0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03思想政治教育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③71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④820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全日制
3年
法学
(学术学位)
008
教师教育学院
040100
教育学
01教育学原理
02课程与教学论
03学前教育学
04教师教育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体育
045201体育教学
045202运动训练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3日语或204英语(二)
③346体育综合
全日制
3年
体育
(专业学位)
01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以后,分居在全国各地的一些少数民族,在现代化潮流的冲击下,他们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残存无几,加之落后观念造成文化素质不高,市场经济意识淡薄,在强大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危及到民族的生存。
民族生存问题本质上就是简单文化与急剧变化了的环境关系问题,再者周边环境以及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影响更显得民族地区的经济落后。
为了使分居在青海各地而相对集中的民族地区振兴经济继续保持和发展本民族经济,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们党民族工作的根本宗旨。
早在1952年11月,毛泽东同志在接见西藏致敬团代表时就指出:“如果共产党不能帮助你们发展人口,发展经济和文化,那共产党就没有什么用处。
”(《接见西藏代表谈话的要点》,《人民日报》1952年11月22日。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满腔热情、诚心诚意地支持、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005年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吴仕民同志在民族地区经济分析会上认为,在“十五”时期,民族地区自己和自己相比发展很快,但与全国或东部相比,经济发展不论在速度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落后很多。
“十五”与“九五”相比,民族地区GDP占全国的比重从89%下降为85%;人均GDP相当于东部地区的比重从39.2%下降到2004年的36.7%。
西部少数民族占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绝大多数,可以说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全国、东部地区的差距是很大的。
那么我们青海的民族地区的经济与东部相比差距更大。
影响青海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很多,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条件恶劣。
自然条件恶劣表现为居住环境差、干旱、自然资源贫乏等。
加之广大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影响,致使整个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2、社会条件较差。
由于历史性的原因,民族地区的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发育程度低,使得其文化素质差、文盲现象严重。
如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总人口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占的比重很高,其中小学以上文化程度仅占总人口的23.4%。
由于受传统文化“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影响,女性文盲率更高。
在育龄妇女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94.4%;由于农牧民的观念陈旧造成劳动技能差,相当一部分农业区的少数民族的现状是“大钱挣不上、小钱不愿挣、推日下山”。
如此造成恶性循环特别是近几年赌博成风,有钱的大赌,没钱的小赌,直到倾家荡产、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由于受文化水平的影响,他们的择业观是“做生意不稳、办工业没个准、搞饲养太危险、种庄稼最保险”。
对生活的态度是“糊汤菜面不断、大家能吃饱饭、不求两转一响、只求瓦房一间”。
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交通和通讯上。
通讯线路少,质量差,整体通讯能力严重不足,交通设施相比之下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少数民族自身的原因如居住分散无法使道路处处通,故此很多发展的机遇受到交通的青海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之我见■郭殿雄制约。
4、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市场化意识比较淡薄,所以市场化程度较低,体制改革相对滞后,非国有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这是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之所以难以实现高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5、产业层次低,比较效益差。
少数民族居住区主要分布在农牧区,其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少数民族地区采掘工业和原料工业等资源型重工业所占比重较高,投资效益较差。
据统计,1998年青海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70.6%,远高于东部地区的24.6%和全国的28.9%。
不可否认,青海民族地区的这种资源密集型工业结构曾对缓解国家能源、原材料短缺,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做出过贡献,但是,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和“三废”排放也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以上这些因素严重影响或制约着青海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特困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停滞状态。
这些因素长期得不到改变,经济发展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都差,而这些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是在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显然不能马上通过一定的外部力量的作用立刻就把这种劣势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转化为与东部地区具有相当优势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
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努力创造条件来改变我们目前的落后状况。
二、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针对上述制约青藏高原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实现青海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需要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同时,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加大补偿力度。
要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建立完整的利益补偿机制,主要包括:(1)实行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资源开发必须对生态环境的维护和未来发展利益给予补偿,资源增值转移必须对当地居民优先受惠权给予补偿,补偿费计入资源价格。
(2)规范自然资源价格。
自然资源价格应反映自然资源使用的成本。
自然资源使用成本包括资源开发生产成本、资源消费成本、环境复原成本。
资源品消费成本通过征收资源品消费税补偿。
环境复原成本通过列支资源生产消费费用标准,对生态环境维护和未来发展利益的补偿,补偿费标准依据资源开发对环境的补偿应满足生态复原的要求,对未来发展的补偿应当为消费者所承担。
(3)设立不可再生资源未来发展补偿基金。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尽力改造现有的自然条件。
首先要加强自然生态建设,以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为主的生态环境治理和建设工作,加大对地质灾害、草场退化、沙化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和治理,并优先安排与各民族群众生产生活相关的农田水利、人畜饮水、农电改造、乡村公路、民房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民族地区群众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并努力解决特困少数民众的温饱问题。
其次,国家重点建设一批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起关键作用的交通、水利、电力、通信、能源等公共基础项目,规划建设铁路、高速公路和支线以及机构等尽可能向民族地区倾斜,以此带动民族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
如玉树机场的修建和开通,大大加速了玉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这对玉树地区的整体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
一个民族要振兴、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
笔者认为发展少数民族教育要做好以下几点:(1)严格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提高教育普及率,为此,国家要加大对青海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投资力度,要加强教育投资发放的管理,各级政府不得以各种理由挪用或推迟发放教育投资,保证教育投资的及时到位;同时要加强九年义务教育法的宣传,使少数民族地区儿童平等地接受教育。
(2)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教学条件和教师待遇,增加教学设施的投资,定期派教师到条件较好的地区进修,提高教学水平,同东部地区学校联合,在一些重点大学开办民族预科班和民族班,尽可能多地招收少数民族学生入学,加快民族地区所需人才的培养。
当然国家已着手此项工作,已和一些名牌大学合作招民族班,据笔者观察,有一部分民族班学生文化基础差加之不求上进,不但自己不学反而影响别人乃至影响到所在学校的学风。
对民族生的管理也成问题,说语言不通、生活不习惯、讲得听不懂等等问题造成学校管理者无法管理,甚至个别学生喝酒闹事聚众打架,严重影响所在学校的教学、生活秩序。
笔者认为管理好民族生不应该是校方一家管理,理应和派送民族生的当地教育部门配合管理,使效果更佳。
(3)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人才,职业教育的重点理应放在农、林、牧、果林管理、家庭蓄养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到那些条件艰苦且与所学专业对口的贫困地区扶贫,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4、作为民族大省的青海利用独特的优势加快发展旅游业。
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全国其他地方所无法相比的,它在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的价值已经引起了世界的瞩目,今后将成为全球旅游景观热点之一。
青藏高原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是与西部其他地区相比存在一定程度的雷同,因此要在整体上根据各地区的资源进行统一的区域性规划和分工,加快青藏高原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5、加快发展小城镇建设,促进乡镇企业向乡镇工业小区和小城镇集中发展。
促进乡镇企业合理集聚、健康发展,是当前城镇经济社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个重点,青藏高原地区小城镇发展的模式是: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乡镇企业及服务业向小城镇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模式。
力争各方面要做到:(1)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要本着实事求是、因势利导的原则,根据当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资源和劳动力情况以及市场状况等因素,综合协调生产与生活、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短期发展与长期发展的关系,要做到统筹规划、科学论证、合理布局、积极推进。
组织实施须严格按规划进行,严防不切实际、盲目攀比、铺摊子、扩规模。
(2)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合理集聚,坚持规模适度、有序发展的原则,注重小城镇基础的配套与完善,处理好全面发展与重点建设的关系,突出重点、突出特色,注重实效,合理布局,加快发展;除不宜在城镇发展兴办的企业外,新办企业都要建在小城镇。
(3)依法解决建设用地。
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建设用地,要按小城镇建设规划布局,并纳入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办理用地审批手续,在严格执行规划和节约用地、确保耕地的前提下,保证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发展的用地,尽量利用荒丘、荒坡、荒地。
(4)完善城乡人口有序流动机制,尽快形成人口和生产要素在城乡间有序流动机制,积极引导和组织农牧业人口向城镇转移。
(5)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发达地区的多方援助。
国家为了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事业,设立了“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少数民族地区补助费”、“财产定额补贴”等多项专用资金。
从1980年到1986年国家对内蒙古、新疆、西藏、宁夏、广西五个自治区和云南、贵州、青海三个少数民族聚居省的财政定额补助达420亿元。
1986年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各项财政补贴超过90亿元。
1979年7月,中共中央批准了全国边防工作会议的报告,首次提出组织内地发达省市实行对口支援边境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当时确定北京支援内蒙古,河北支援贵州,江苏支援广西、新疆,山东支援青海,上海支援云南、宁夏,全国支援西藏。
1996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组织经济较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扶贫协作的报告》,再次确定由北京与内蒙古,天津与甘肃,上海与云南,广东与广西,江苏与陕西,浙江与四川,山东与新疆,辽宁与青海,福建与宁夏,大连、青岛、深圳、宁波与贵州,开展扶贫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