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中考复习要点及历年中考题
《桃花源记》中考训练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中考训练题训练题一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 B.阡陌交通..交通:运输事业C.咸.来问讯咸:全,都D.欣然规.往规:打算,计划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忘路之.远近能以径寸之.木B. 遂.与外人间隔遂.迷,不复得路C. 乃.不知有汉久而乃.和D. 不足为.外人道也愿为.市鞍马3、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通过环境描写,为读者展现了桃花源美丽和平、安宁的景象。
B.作者描写桃花源人接待渔人的一些细节,表现了他们的淳朴、热情。
C.“不足为外人道也”反映了桃花源人非常谦虚,不看希望渔人再来打扰的心理。
D.“桃花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
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欲穷.其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B. 悉.如外人悉.以咨之C.停数日,辞.去蒙辞.以军中多务D.未果,寻.病终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例句:武陵人捕鱼为.业A.因以为.号焉B.天子为.动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D.今为.宫室之美为之6、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渔人因迷路误入桃花源,出来时在路上处处做好了标记,但当他和太守一起再次寻访桃花源时还是失败了。
B.桃花源中人避世而居,生活和乐。
他们淳朴热情,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却不希望生活被打扰。
C.刘子骥听说此事后,计划前往探寻,但最终没有实现。
这一段叙述使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
D.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的美好理想,也表达了他追寻理想社会而不得的无可奈何之情。
7、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全,都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C.便扶向.路向:先前的D.诣.太守诣:拜访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息()A.处处志之.吾妻之.美我者B.乃.不知有汉乃.重修岳阳楼C.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既出,得其.船D.不足为.外人道也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9、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文章作者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
《桃花源记》中考复习要点及历年中考题
《桃花源记》中考复习要点及历年中考题《桃花源记》是唐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该篇小说以写田园生活为主题,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理想国。
以下是《桃花源记》的中考复习要点及历年中考题。
一、基本情节1. 故事背景:故事发生在齐梁两朝之间的晋代。
2. 主要情节:(1)故事开始,陶渊明在追捕一只兔子时,不慎迷路,最终发现了一个偏远的山谷,这里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2)陶渊明被当地居民热情接待,居民告诉他这里是他们远祖所创的桃花源,这里的人民过着安宁幸福的生活。
(3)陶渊明决定留在桃花源,过上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并将这个美丽的地方创作了一篇文章。
二、思想主题1. 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情绪:陶渊明通过对桃花源的描述,暗示了他对当时腐败世态的不满情绪,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2. 对人类社会的批判:陶渊明通过对桃花源社会的描写,暗示了对封建社会的不满,表达了对自由、平等、和谐社会的向往。
三、语言特点1. 清新自然的描写:陶渊明用简洁清新的语言描绘了桃花源的自然景色和村民的田园生活,给人以美好、宁静的感觉。
2. 山水描写与人物刻画相结合:在描写桃花源的自然景色时,陶渊明巧妙地结合了对居民的刻画,使山水与人物相辅相成。
历年中考题:1. 桃花源中的村民是怎样生活的?(2019湖南中考)2. 陶渊明为什么留在了桃花源不愿再回去了?(2018广东中考)3.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的桃花源是什么样的?(2017北京中考)4. 《桃花源记》揭示了什么社会问题?(2016陕西中考)5.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的写作意图是什么?(2015江苏中考)根据以上的复习要点及历年中考题,我们可以对《桃花源记》进行较为全面的复习。
《桃花源记》是一篇描写田园生活的作品,通过对桃花源的描写,传达了对现实社会和人类社会的不满情绪,展示了陶渊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该篇作品语言清新自然,结合山水描写与人物刻画,给人以美好、宁静的感觉。
关于《桃花源记》,中考通常会涉及到对故事情节、思想主题以及语言特点的问题。
《桃花源记》中考复习要点及历年中考题
《桃花源记》中考复习要点及历年中考题《桃花源记》是唐代诗人陶渊明的一篇诗文,全文共1400字,描写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里环境优美,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是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
本文中考复习重点包括以下几点:一、文体和作者背景1.《桃花源记》是一篇散文,别称《桃花源诗》,写于唐代,作者是陶渊明。
2.陶渊明是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出生于今江苏涟水人,以其清新自然的反玄作品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以酒为诗、以诗为人"。
二、篇章结构和主要内容1.篇章结构:《桃花源记》共有六段,分别是开篇、介绍桃花源、桃花源居民的起居、居民的名称情况、离开桃花源和终篇。
2.主要内容:文章讲述的是陶渊明偶然发现了一个偏僻的桃花坞,那里的人民与世隔绝、生活愉悦、四季如春,令他非常羡慕。
当地居民告诉他,他们的祖辈在东晋年间因为逃避兵乱而来此隐居,并一直世代繁衍生息,不再与外界联系。
陶渊明在这里与村民们相处,品尝美味食物,欣赏美景,过了几天快意的日子。
后来他告别了桃花源,回到世界上,但深深地怀念那个地方,许多年后写下了这篇《桃花源记》。
三、文学特点和独特价值1.《桃花源记》以它良好的人性、生命、自由、幸福等主题闻名于世。
2.全文透出一种恬静、唯美的豁达,追求唯美的人生境界,充其量只在生命短促的人身上发生。
3.作品中的桃花源生活和世外桃源理想的思想影响至今不衰,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
四、历年中考试题1.请用一个原因和两条具体表现描写陶渊明赞叹桃花源的原因和他对这个地方的情感。
(2021年浙江省绍兴市一模)答案:原因:与世隔绝;表现:四季如春、民风淳朴。
情感:爱不释手。
2.诗意《桃花源记》中,作者陶渊明在离开桃花源后,一回头望,始终看不到。
(2020年吉林省)A.桃花C.离愁D.居民答案: B3.《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
下列关于这篇诗文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2021年云南省)A.桃花源是在唐朝时期发现的B.桃花源在江南地区C.桃花源的人们生活困难D.桃花源中的人们对自然有深厚的感情结语《桃花源记》是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作,它深入描述了一个与外界隔绝的世外桃源,揭示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渴求与向往。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桃花源记》专项训练(含答案)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桃花源记》专项训练一、课内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B.悉如外人:全,都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男子的配偶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忘路之远近/已而之细柳军B.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其如土石何(3)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作者通过描绘桃花源的美景和民风民俗表现了他的入世思想,再借渔人“诣太守”寻找桃花源未果,表现了他的出世思想。
B.村人叮嘱要离去的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的心情。
C.全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把各个事情贯穿起来,最后以南阳高尚士刘子骥的经历再次突出桃花源的不可得。
D.文中反映了作者受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影响,但他所设想的境界,脱离实际,无法实现。
中考语文复习:第1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第10篇 桃花源记课件
三、主旨情感类 本文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的什么追求? 答案:本文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和平恬静、 人人自得其乐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反对剥削、反对战乱及对和平生活 的向往与追求。
四、拓展延伸类 这篇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实 现?为什么?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答案:寄托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 的向往。这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到 处一片混乱,想要摆脱这种现实是不可能的,所以这只能是一种空想。作者的这 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 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 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一词多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中中 先.帝 无创 杂业 树未半而中 中.道间。崩殂
半,一半。
2.闻鸡村犬中相闻.闻有.此人
听到。 听说。
不复出.焉
出去。
3.出皆 出 卷.石出 则.底 酒 无以敌 食国 出.外患者拿出露。出在。国外。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升起。
不敢出.一言以复
说,发出。
4.乃见 乃.渔 不人 知有 ,乃汉.大 ,无 惊论魏于晋是,就竟。然,竟然。
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渔人)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
既出,得其船, (渔人)已经出来,找到了他的船,
写太
便扶向路,处处志 就顺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
守派人随
之。及郡下,诣太 记号。到了郡城,(他)去拜访太守,
渔人寻找
守,说如此。太守 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
桃花源记(中考复习)
理解内容
1.找出描写桃花林的句子,它的作用是什么?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 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 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作 了铺垫。
2.桃花源中的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因为桃源与世隔绝久远,从来没有见过陌生人。
桃花源中的人定居此处的原因是: ——避秦时乱。
具答之 百废具兴
详细
同“俱”,全,皆
有桑田美池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类 同“嘱”嘱托
词句难点
一个意动用法:
异:认为……奇特
两个借代: 黄发、垂髫
三对同义词: 咸=悉=皆=并缘=扶 要=延语句翻译练习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小溪往前行,忘记了 路程的远近。
2.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芳草遍地,新鲜美好,地上落花繁多.
3.下面句中加点的词不能用“皆”代替的是( C )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问所从来,具答之 D.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
4.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D)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并且高高 兴兴,自得其乐。) B.渔人甚异之。(捕鱼的人认为他很奇怪。)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带领妻子和同乡人来 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 人到他们家里去。)
——————————————————————
8 、突出“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突出社会平静的句子是: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桃花源记》中考复习要点及历年中考题
《桃花源记》中考复习要点及历年中考题《桃花源记》是唐代大诗人陶渊明所著的一篇散文。
作品叙述了一个偏僻幽静的桃花源,以及陶渊明如何发现和探访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的故事。
该作品寓意深远,既体现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也表达了人类心灵中追逐“桃花源”的内在愿望。
因此,它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如何备考考试,以及历年中考的相关考点。
一、《桃花源记》的内容概述《桃花源记》共分为三段,分别是开头和结尾,以及叙述桃花源的中间部分。
开头部分,陶渊明描述了自己游历山水间的经历,并叙述了自己发现桃花源这个地方的过程。
中间部分,他详细地描写了桃花源的山水风光、人民生活、社会秩序等方面情况,以此展现出惬意宁静的生活状态。
结尾部分,他终究不忍离去,最终留在桃花源,成为当地人民,并以此寓意开创一片新天地。
二、应该重点关注的知识点1.作品基本情况:格律、体裁、内容简介等2.词语内涵:桃花源、安然无恙、方外之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白发三千丈、皆虚妄也等3.意象的详细描写:如水和山、民俗和风情、和谐和安宁、自然和环境4.作者的写作意图:如批判现实、追求境界、寻求理想、展现完美人生5.作品与时代:《桃花源记》的创作背景、作品的流传和影响力三、历年中考相关试题1.2012年山东中考试题:( )处的小说名,现已成为“桃花源”的代称。
A.《红楼梦》B.《鲁滨孙漂流记》C.《西游记》D.《桃花源记》2.2015年浙江中考试题:下面对“桃花源”理解不正确的是:A. 安逸宁静B. 独立自由C. 满足于现状D. 不受外界干扰3.2016年上海中考试题:下面关于桃花源的说法,错误的是:A. “桃花源”到现在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美好幻想。
B. 古人通过构思“桃花源”表现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C. “桃花源”所描绘的景象是人们追求过程中的终极目标。
D. “桃花源”向我们传递了珍爱和赞美自然的情感和哲学思想。
4.2019年湖南中考试题:下列哪句话中没有描述桃花源的山水?A. 溪水从花间流B. 山高自有客行舟C. 陶渊明别故乡D. 满地花飞红不落以上是几年中考历年考题的相关内容,可以看出,考察的重点与我们前面提到的相关知识点是相似的。
2024年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题:《桃花源记》必考知识点全是精华
2024年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题:《桃花源记》必考知识点全是精华这两天很多同学在后台私信老师,问我要《桃花源记》的学习资料,很多同学都知道,虽然《桃花源记》是八年级的知识点,但在中考时常常出现,所以为了不让同学们丢冤枉分,老师特意整理了一份《桃花源记》的必考知识汇总,同学们可要好好收藏哦。
一:写作背景于南朝宋永初二年(421),陶渊明时年57岁。
当时正处于东晋末期,战乱纷呈,生灵涂炭,陶渊明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隐居农村已十余年,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切身体会,于是虚构出一个与污浊的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世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二:作者简介1名: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
2时:东晋(约365—427)3地:浔阳柴桑(现在江西九江)人。
4评:长于诗文辞赋,其诗多描写自然景象及农村生活。
语言质朴自然,被称为“田园诗人”。
5作: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酒》《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三:字音字形遂(suì)邑人(yì)间隔(jiàn ɡé)语云(yù)俨然(yǎn)阡陌(qiān mò)垂髫(tiáo)刘子骥(jì)诣太守(yì)舍船(shě)屋舍(shè)怡然(yí)豁然开朗(huò)便要还家(yāo)四:文章节奏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wéi)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五:文章翻译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
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原文全览(注意加点字的写法)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重点实词1.落英:落花。
2.缤纷:繁多的样子。
3.渔人甚异之:惊异,诧异。
4.俨然:整齐的样子。
5.桑竹之属:类。
6.鲜美:新鲜美好。
7.缘:沿着,顺着。
8.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9.咸:全,都。
10.穷:尽。
11.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2.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13.延:邀请。
14.不足:不必,不值得。
15.扶:沿着、顺着。
16.向:先前的。
17.处处志之:做记号。
18.规:打算,计划。
19.寻病终:随即,不久。
20.问津:询问渡口。
这里是“探访、访求”的意思。
21.未果:没有实现。
22.诣:拜访。
23.叹惋:感叹惋惜。
24.间隔:隔绝,不通音信。
25.妻子:妻子儿女。
26.具:详细。
27.才:仅仅,只。
28.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29.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阡陌:田间小路30.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及中考真题
《桃花源记》知识清单一、重点字词1.重点实词(1)缘溪行缘:沿着(2)落英缤纷缤纷:繁多的样子(3)欲穷其林穷:穷尽(4)仿佛若有光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5)豁然开朗豁然:开阔的样子(6)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类(7)咸来问讯咸:都(8)皆叹惋叹惋:感叹、惋惜(9)来此绝境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10)才通人才:刚好,仅仅(11)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12)悉如外人悉:全,都(13)并怡然自乐怡然:快乐的样子(14)遂与外人间隔遂:于是,就(15)为具言所闻具言:详细地说出(16)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17)此中人语云语:告诉2.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意思:邀请3.古今异义(1)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2)芳草鲜美古义:鲜艳而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3)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配偶的称呼,指妻子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5)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6)寻向所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4.一词多义(1)寻:①寻向所志寻找②寻病终不久(2)舍:①便舍船舍弃②屋舍俨然房屋(3)中:①中无杂树中间,其中②其中往来种作里面(4)之: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②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③处处志之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无实义(5)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èi,介词,对、向(6)遂:①遂迷,不复得路终于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5.词类活用(1)形容词意动用法渔人甚异之异,在文中意思为对……感到诧异(2)方位名词作状语复前行前,在文中意思为向前(3)名词作动词①处处志之志,在文中意思为做标记②未果果,在文中意思为实现③欲穷其林穷,在文中意思为穷尽,走到尽头二、成语积累落英缤纷豁然开朗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怡然自乐无人问津世外桃源三、名句积累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及答案(精选) (1)
精选题《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一.(2004 ·肇庆)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令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①遂与外人间隔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D.①停数日,辞去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二. (07 重庆市, 15 分)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悉如外人(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文: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 不足为外人道也” 是因。
《桃花源记》中考复习要点及历年中考题
《桃花源记》中考复习要点及历年中考题《桃花源记》是唐代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散文,被称为“山水田园诗”之祖。
它以想象的形式描写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理想国,具有浓郁的田园风味,深刻地反映了陶渊明优美、深沉的情感和人文思想。
一、故事情节故事讲述了陶渊明在山野放羊时,一不小心走进了一处美丽的山林深处。
他发现那里居住着一群和平相处、乐于助人的人。
居民们生活简单、无忧无虑,自给自足,吃的粮食、喝的水都是由山林之间的自然资源提供,农具、家具、衣物都是自己动手制造的。
房屋都是随意搭建,在山林中谁都可以随意取用。
马路、桥梁、田垄、水渠,一切都是自主设计建造,有条不紊地运行着。
居民们友爱相处、互相合作,没有任何的争执和欺诈,不需要官府法律来维持秩序。
陶渊明惊奇又感动,为了不打扰那里的和平生活,便默默离去,回到了现实的世界中。
二、思想内容1. 描绘了美好的世外桃源故事中的桃花源是一个完全自给自足的世界,没有交通、通讯、经济等方面的压力,居民们过着简单、安稳、快乐的生活,与外面骚动无关,与高速发展无关。
这个简单却充实、安稳却快乐的世界令人向往,同时也描绘了一个理想的人间天堂。
2. 平和共处、互助合作“邻里相逢,悉数问好,各自主客,意气相投。
山林之内,无有违约之民;侯王之邦,不见猜忍之君。
”故事中的每个居民都能够和睦相处,大家没有丈量彼此利益的芥蒂,相信对方是能够与自己平等相对的,所以就不需要去猜心思、猜度颜色、分辨真伪,相互都已用心做到严守合约,让人感到平和与善良。
同时在这样一个自给自足的环境里,居民们共同劳动,互帮互助,实行互利共赢。
3. 追求自由、平等、自主故事中的桃花源是一个没有等级、没有权贵的社会,因此没有人受到压迫,也没有人受到歧视。
每个人都能够摆脱庸俗的世俗,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享受着自由、平等、自主的权利,实现人性的自由追求。
三、历年考题1. 翻译句子笔者称赞桃花源的颐养之道“其去物难禁,去情易止,去欲无痕”。
202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一文言文阅读教材文言文梳理22.桃花源记(课标篇目)
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2025版
语文
甘肃专版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就感到非常惊讶,
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 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
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 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
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 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
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 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
源的路了。
2025版
语文
甘肃专版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 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写刘子骥及后人寻桃花源未 果的情形,对桃花源的美好意境进 一步渲染和补充。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 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 打算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就因 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求
(tiáo),并怡然自乐。 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经
过,以及桃花源中的田园风光 和百姓的日常生活状态。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便 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 约约似乎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 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 通过【才:仅仅、只】。又走了几十步, 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 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 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 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 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互相 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 男女穿戴,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老
欲穷其林。
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遍地,
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和沿 新鲜美好,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
途所见的绮丽景色,为桃花源的出 到非常惊异,继续往前走,想要走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冲刺中考《桃花源记》考点精讲精练(含答案)
做记号
4.一词多义
晋太元中. _年__间_____ (1)中中.无杂树___中__间_____
其中.往来种作 ___里__面______
(2)舍便 屋舍 舍. .船 俨然
____舍__掉__________ ____房__屋___________
(3)闻鸡 村犬中相闻.闻 有.此_人___听____到__听____说_______________
四、文意理解 1.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 发现桃花源→___进__入__桃__花__源_______________→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__复__寻__(_迷__失__)桃__花__源______________ 2.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花源怎样的美景? 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 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生活美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 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垂髫:_垂__下__来__的__头__发__,__用__来__指__小__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具.答之 具:__详__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咸.来问讯 咸:__全__,__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遂与外人间.隔. 间隔:_隔__绝__、__不__通__音__讯__________________
(1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言:_详__细__地__说__出_________________ (16)皆叹.惋. 叹惋:__感__叹_惋__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_邀__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此中人语.云. 语云:__告__诉_(_渔__人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便扶.向.路 扶:____沿__着__、__顺__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中考复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中考复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习题分六部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句子翻译、问题探究、理解性默写、阅读理解选择题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便要.还家同,意思为:2.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古义:今义:食物味道好(2)阡陌交通..古义:今义:原是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统称,现仅指运输事业。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古义:今义:黄颜色的头发(4)率妻子..妻子:古义: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女子是男子的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古义: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5)无论..魏晋古义:今义: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3.词类活用(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渔人甚异.之原意为:惊异,诧异,句中意为:(2)名词作状语复前.行原意为:前面,句中意为:(3)名词作动词①处处志.之原意为:标志,句中意为:②未果.原意为:果实;结果,句中意为:4.其他重点实词(1)缘溪行缘:(2)落英缤纷缤纷:(3)欲穷其林穷:(4)林尽水源尽:(5)仿佛若有光仿佛:(6)初极狭,才通人才:通:(7)豁然开朗开朗:(8)屋舍俨然俨然:(9)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10)阡陌交通阡陌:(11)悉如外人悉:(12)并怡然自乐怡然:(13)咸来问讯咸:(14)遂与外人间隔间隔:(1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言:(16)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17)停数日,辞去辞:(18)诣太守诣:(19)欣然规往规:(20)后遂无问津者问津:5.一词多义(1)寻①寻.向所志:②寻.病终:(2)异①渔人甚异.之②得无异.乎③奇山异.水(3)舍①便舍.船②屋舍.俨然③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4)具①具.答之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③百废具.兴④各具.情态(5)志①寻向所志.②必先苦其心志.③志.怪者也④志.虑忠纯二、文言虚词1.乃①乃.大惊②乃.不知有汉2.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②不足为.外人道也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三、句子翻译1.武陵人捕鱼为业。
译文:2便舍船,从口入。
《桃花源记》中考复习要点及历年中考题
《桃花源记》中考复习要点及历年中考题《桃花源记》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方丈意外发现一个与世隔绝的山谷的故事。
这篇作品虽然短小,但是内容丰富,涉及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心灵等多方面的主题。
下面是《桃花源记》的考试复习要点及历年中考题。
1. 主要人物介绍:- 方丈:主人公,意外发现桃花源的山谷。
- 桃花源人:山谷中的居民,与世隔绝,过着安逸自在的生活。
2. 故事情节梳理:- 方丈跟随猎人穿越山林,意外发现一片蔚蓝的湖泊,进而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山谷。
- 方丈进入山谷后,发现山谷中的居民与外界完全隔绝,生活安逸自在。
- 山谷中的居民对方丈表示热情,方丈也对山谷中的美景和人民的生活赞赏有加。
- 方丈决定返回告知外界,但是山谷中的居民表示不希望和外界有任何联系。
- 方丈最终选择在山谷中定居,告别外界的纷扰。
3. 主要主题:- 人与自然:《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山谷生活,突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 人与社会:山谷中居民与外界隔绝,过着简朴的生活,呈现了对社会的回避和拒绝。
- 人与心灵:方丈在山谷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安宁,表达了个体追求心灵自由的愿望。
历年中考题:1. 选择题:下面哪一项是《桃花源记》的主题?A. 爱情悲剧B. 人与自然的和谐C. 革命斗争D. 动人的家庭故事2. 选择题:《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山谷,其中的居民过着安逸自在的生活。
这是在描述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还表达了哪一种情感?A. 对和谐生活的向往B. 对爱情的渴望C. 对物质财富的追求D. 对权力的追求3. 问答题:简述《桃花源记》中方丈的决定和原因。
答案:方丈最终选择在山谷中定居,告别外界的纷扰。
他对山谷中的美景和人民的生活赞赏有加,也被山谷中的居民的热情所打动。
山谷中的居民不希望和外界有任何联系,方丈也理解并尊重他们的选择,决定留在山谷中,过简朴自由的生活。
《桃花源记》中考复习要点及历年中考题
《桃花源记》中考复习要点及历年中考题《桃花源记》是唐代作家陶渊明所写的一篇隐逸小品,描绘了一个美好祥和的世外桃源。
这篇小品是文学史上杰出的隐逸典范之一,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下面是本文要介绍的《桃花源记》中考复习要点及历年中考题。
一、作品概述《桃花源记》是唐代文学家陶渊明所写的隐逸小品,讲述了一个绝美的桃源之地。
故事发生在东晋时期,主人公许渊农偶然发现了一个充满幸福生活的桃花源,并在那里生活了三十多年。
最后,当地居民不再满足现状,离开了这个安乐世界,许渊农也离开了这里,回到了现实世界。
二、主要人物许渊农:故事的主人公,一个普通的山民,偶然发现了桃花源,住在那里三十余年。
桃花源人:生活在桃花源的居民,与外界隔绝,生活安逸纯朴,没有奴役和旷工制度。
三、主要内容故事发生在东晋时期,许渊农偶然走进一个蜿蜒而深的山谷,发现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
那里有高山流水、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有美味的美食和美酒。
经过了一番探索,许渊农向桃花源人道出了外面的战乱和风雨飘摇的世界。
桃花源人感到震惊,要求许渊农这次来者不可告人。
尽管如此,许渊农还是被留下了,他在桃花源居住三十余年,逐渐适应了那里的生活。
然而,每年他都会前往桃花源的出口,觉得那个蜿蜒而深的山谷充满了旅途或是回家的气息。
有一次他的朋友跟随他来到了桃花源,朋友回到了外面的世界后向东晋王朝报告了这个神秘之地。
但是,东晋政府的官员到达那里时却发现桃花源的山路奇险阻塞,只好放弃了进入的念头。
之后还有几次前来寻找桃花源的人,但都被山路阻隔而失败。
最后,一群动荡不安的百姓发现了桃花源,他们对这个地方的安宁和幸福充满了向往,于是自愿在那里定居。
桃花源人倍感压力和困扰,最后所有人选择离开了这个美好的世界。
许渊农也在这个时候离开了桃花源,返回了原本的生活。
四、历年中考试题1. 下列作品中,没有反映辛酸、磨难的是:A.《孔乙己》B.《老人与海》C.《丑皮匠》D.《桃花源记》2. “桃花别后轻相忘,流水东来永不断。
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桃花源记》知识点检测题(含解析)
《桃花源记》知识点检测题一、理解背默题1. 描写桃花林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句子:。
2. 表明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总体感受的句子:。
3. 写出桃花源不易发现的句子:① ;②。
4. 从环境的角度写桃花源美异的句子:。
5. 从心情的角度写桃花源美异的句子:。
6. 从穿着的角度写桃花源美异的句子:。
7. 从活动的角度写桃花源美异的句子:。
8. 桃花源人的精神状态:。
9. 写出桃花源社会风尚的句子:。
10.写出桃花源人对渔人热情的句子:①。
②。
③。
11. 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
12. 桃花源人“遂与外人间隔”的原因:。
13. 桃花源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体现是:。
二、词语解释题1.武陵人捕鱼为.业。
2.便舍.船,从口入。
3.不足为.外人道也。
4.见渔人,乃.大惊。
5.寻.向所志。
6.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未果,寻.病终。
8.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0.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1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三、翻译句子题(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8)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9)后遂无问津者。
四、内容理解题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2. “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4.“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5.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7.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8.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9.“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了桃源人怎样的心理?作用是什么?10、“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回答,试说说渔人是怎么回答的?11.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那些内容?12、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样写的目的?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14、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述一下这个“世外桃源”的美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复习要点一、字词释义1 基本词语落英:落花缤纷:繁多的样子俨然:整齐的样子桑竹之属:类悉如外人:都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阡陌:田间小路邑人:同县的人相闻:可以互相听到鸡犬相闻:听到乃不知有汉:竟然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具答之(具言所闻)详细地咸来问讯:都桑竹之属:类叹惋:感叹,惋惜各复延至其家:邀请不足为外人道:值得既出:已经便扶向路:沿着;以前的及郡下:到了诣太守: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寻向所志:以前欣然规往:计划未果:没有实现问津:问路。
文中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津,渡口缘溪行:沿着2 古今异义芳草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总称妻子邑人古: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等)味道很好仿佛若有光古:隐隐约约,看不清楚的配偶今:好像来此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走投无路的境地古:交错相通阡陌交通无论魏晋古:更不用说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今:表条件1 / 9关系的连词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34 词类活用渔人甚异之:以(意)动用法,以……为异,认为……很奇怪欲穷其林:原意是形容词,尽,完。
这里活用作动词,走完。
6 一字多义(不久)(2)寻病终(对,向)(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捕鱼为业(当做)寻向所志(寻找))寻向所志(标4遂迷,不复得路(终于)((3)后遂无问津者(于是,就)处处志之(做标记)记)翻译句子二花草遍地,鲜嫩美丽,落花纷纷。
1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 2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处处可以听到。
3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4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6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后他们都感叹惋惜。
村中人告诉他,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面的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7人说啊。
2 / 9找到了船,就顺着之前的路划回去,每处都8 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做了记号。
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9(在那里)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10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就看见一座山。
,又继续往前走,1分)11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觉得非常奇怪(1分)想找到林子的尽头((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12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13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这里面的人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穿戴和桃花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三、补全省略的部分(村中人)(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
1、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人)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渔人)至、此人一一为(村中人)具言所闻,2(渔人)停数日,辞去。
其家,皆出酒食。
四、思考题1、作者描写“世外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语句有哪些?(用原文回答)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
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2并不存在。
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寄托了作者及广大人民的政治理想,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3 / 9(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而且害怕3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外人打扰他们的生活?“不足为外人道也”;这里的远离战乱、徭役,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们生活安宁、和睦相处,他们想继续过这样和谐宁静的生活。
4、郡太守遣人寻向所志,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
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用意是什么?(或说明他说明他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理想的地方,各个阶层的人都非常向往。
笔下的理想之境有着广泛的社会心理基础。
、在“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并未写出渔人的答话,请说说5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现在是晋朝。
秦朝以后还有汉魏,汉魏之后才是晋朝“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其中的“如此”指代哪些内容?6.渔人向太守报告发现了一个“世外桃源”,讲了发现的经过,讲了那里的自然界环境、社会风尚,讲了桃源人的生活状况,讲了自己与桃源人的交往,并说明归途中做了标记,要求太守派人去看个究竟7、请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人与渔人的交谈都交涉了哪些内容?桃花源人向渔人说明自己来到桃 2. 1 (.桃花源人问渔人从哪里来;花源的原因;桃花源人嘱咐人不要向别人提起 4. 3. 桃花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这里的情况)课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场景表现了他们(怡然自乐)的心情。
8、.(桃花源中的人与世隔绝的时间太桃花源中人为什么“见渔人乃大惊”?、94 / 9长了)、从“不复出焉”“皆叹惋”“不足为外人道也”可以看出桃花源人的生活理想10是什么?(希望永远生活在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和平安宁的社会里)、“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这些话表现11桃花源人什么样的特点?(淳朴厚道,热情好客的特点)、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世外桃源)就是浓缩本文的12故事而来,意思是?(比喻不受外界的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优美的地方)个:怡然自乐、阡陌交通、落英缤纷、鸡犬相闻13、请写出本文成语至少4、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么样14的思想?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的理想。
“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表达作者怎样的理.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15、想?桃花源——离开桃花源——进入——(访问)发现桃花源渔人的行踪。
即:(再寻桃花源)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5 / 9.作者在文中勾画了自己的理想社会,请你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16示例:没有战争、没有饥饿,没有贫穷,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科学技术发达,社会文明进步。
分。
分,语言表述1评分标准:(3分)内容合理2 分)(317.用原文语句作答:)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1(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避秦时乱(.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18 2分)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19 (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色。
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
3(共围绕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
1分)1分,结合作品内容1分,修辞手法分,语言生动形象、本文表达了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
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20 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
《醉翁亭记》、《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帮帮你〕可回忆《岳阳楼记》、等文章内容。
《岳阳楼记》中1:我认为领导干部心系百姓、心怀天下,可以使百姓安乐。
示例范仲淹、滕子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就使得当地“政能人和、百废俱兴”。
4.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入适当的成语。
21(分)6 / 9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世外桃源;与民同乐,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4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22、请根据本文内容的理解,创作一幅不少于五言的对联。
美好理想寄桃源,黄发垂髫享太平/ 穷源易访桃源境,入世难为世外人/世外桃园终难觅人间仙境不复临23.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2分)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
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2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25.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2分)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欲穷其林”。
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怡然自乐”。
离开桃花源时,他“处处志之”,但再来寻找时还是“不复得路”。
26.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2);(3)。
(3分)提示: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
答三点即可。
这道题是分点的,7 / 9不要简单地答:幸福。
27. 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3分)答:(1)活动(2)穿戴(3)心情28、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得一两处语句。
①“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②“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29.“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三句话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第一句是反映出避乱而出走,明曰“秦时”,实为东晋,战乱频仍,不堪重税,民不聊生;第二句是渔人就桃源人的“问今”而答,而且是“具言”,怎一个“乱”字了得,从听者的“皆叹惋”既与“秦时乱”相呼应,又可反映出“具言”的沉重;第三句是一种嘱咐、叮咛,如与“外人道”,这块静土何以独存,再一次表现出对外面的时局的恐慌。
1.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A.仿佛若有光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①遂与外人间隔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D.①停数日,辞去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D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8 / 9B.①问今是何世②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C.①不复出焉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D.①设酒杀鸡作食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4.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5.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