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作用教学设计概论

合集下载

高中数学中的相互作用教案

高中数学中的相互作用教案

高中数学中的相互作用教案
教材版本:人教、苏教等
教学内容:相互作用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教学目标:
1. 了解相互作用的概念,区分各种不同类型的相互作用;
2. 掌握相互作用的性质,能够利用相互作用性质解决问题;
3. 熟练应用相互作用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相互作用的概念和性质;
2. 相互作用的具体应用。

教学难点:
1. 运用相互作用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相互作用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相互作用的概念。

二、概念讲解(15分钟)
1. 讲解相互作用的定义和性质;
2. 介绍不同类型的相互作用,如引力、电磁力、弹力等。

三、例题练习(20分钟)
1. 基础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和分析,加深对相互作用概念的理解;
2. 拓展练习:给学生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应用实践(20分钟)
1. 设计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相互作用的知识解决;
2. 鼓励学生讨论,互相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五、总结归纳(10分钟)
对整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和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结合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互作用的知识。

可以通过更多的实例和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81电磁相互作用及应用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81电磁相互作用及应用

教学目标:1.了解电磁相互作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掌握电磁相互作用的应用领域。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重点:1.电磁相互作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电磁相互作用的应用领域。

教学难点:1.电磁相互作用的应用领域。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利用实物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展示电磁铁吸引物体。

2.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为什么电磁铁能吸引物体吗?二、知识讲解(25分钟)1.介绍电磁相互作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通过实例介绍电磁相互作用的应用领域,如电磁铁的应用、电磁感应的应用等。

三、实验探究(30分钟)1.设计实验:利用电磁铁吸引物体的实例进行实验演示,观察吸力的大小与电流、匝数、铁芯材料等因素的关系。

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并总结规律。

四、课堂小结(10分钟)1.回顾本节课的内容,确保学生对电磁相互作用及其应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所了解。

2.展示电磁相互作用的其他应用领域的案例,如电动机、电磁炉等。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

五、作业布置(5分钟)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观察和记录身边的电磁相互作用现象,如电视遥控器的使用、手机充电等,并写一篇小报告。

教学反思:此次教学针对电磁相互作用及其应用的内容进行了讲解,并通过实验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实验探究环节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并激发他们的科学探究兴趣。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总结,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然而,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初中物理光的相互作用教案

初中物理光的相互作用教案

初中物理光的相互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掌握折射定律,并能够运用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掌握反射定律,并能够运用反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光的折射现象2. 折射定律3. 光的反射规律4. 反射定律5. 生活中的光的相互作用现象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光的传播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光在传播过程中会遇到哪些现象。

2. 新课:介绍光的折射现象,讲解折射定律,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折射现象,并运用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光的折射现象:讲解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的现象。

介绍折射定律,即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正弦比为定值。

4. 实验探究: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光从空气进入水或玻璃等介质时的折射现象,记录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验证折射定律。

5. 光的反射规律:讲解光在遇到界面时,会发生反射现象。

介绍反射定律,即入射角和反射角相等。

6. 实验探究: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光从空气射向平面镜、凸面镜和凹面镜时的反射现象,记录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验证反射定律。

7. 生活中的光的相互作用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光的相互作用现象,如眼镜、彩虹、潜望镜等。

8.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光的折射和反射规律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讲解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理解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掌握折射定律和反射定律。

2. 学生能够运用折射定律和反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学生具备良好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整体性视域下的“概论”课教学:内涵重要性和实践要求

整体性视域下的“概论”课教学:内涵重要性和实践要求

整体性视域下的“概论”课教学:内涵重要性和实践要求【摘要】本文探讨了整体性视域下的“概论”课教学,围绕整体性视域的概念、概论课的内涵分析、整体性视域对概论课教学的重要性、实践要求在整体性视域下的概论课教学以及整体性视域下概论课教学的案例分析展开讨论。

通过对整体性视域的探究,揭示了其对概论课教学的启示和未来发展方向。

文章旨在引领教育者从整体性的角度重新审视概论课教学,为教学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习效果。

整体性视域的引入将为概论课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意义,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关键词】整体性视域、概论课、内涵分析、重要性、实践要求、案例分析、启示、发展方向1. 引言1.1 整体性视域下的“概论”课教学:内涵重要性和实践要求在当今教育领域,整体性视域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理念,它强调整体性思维和跨学科的综合性。

在概论课教学中,整体性视域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

概论课作为大学教育的基础课程,对于学生的学术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起着重要的作用。

探讨整体性视域在概论课教学中的内涵和实践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整体性视域的概念指的是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把知识和现象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在概论课的教学中,运用整体性视域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更为完整和深入的知识体系,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

概论课的内涵分析包括涉及到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

整体性视域对概论课教学的重要性在于可以促进课程的整合和协调,使得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和理解各种知识,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批判思维能力。

实践要求在整体性视域下的概论课教学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策略。

教师应该注重课程内容的整合和衔接,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并引导学生从整体的角度来思考和分析问题。

学生则应该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积极思考和总结知识,培养综合分析和跨学科学习的能力。

药学概论第三版教学设计

药学概论第三版教学设计

药学概论第三版教学设计一、课程简介《药学概论》是药学专业必修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药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了解各类药品的基本性质、使用和管理,为后续药理学、药剂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文主要介绍《药学概论》第三版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药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理论体系;•了解药品的分类、基本性质、使用原则和管理方法;•了解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等基本知识。

2. 能力目标•能够熟练运用基本药学概念和原则进行药品分类和药品使用;•能够评价和应用各种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形成严谨的药物使用思维;•能够辨识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药物安全评估能力。

3. 价值目标•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预防疾病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成为合格的药学人才。

三、教学组织1. 教学内容《药学概论》第三版共分为10个章节,主要内容包括:1.药学概论2.药品基本性质3.药品分类与命名4.药物动力学5.药物代谢和排泄6.药物不良反应7.药物相互作用8.基本临床药理学9.药物管理和药物开发10.中药与天然药物2. 教学方法1.讲授:采用PPT讲授,通过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讲解方式,将知识点呈现给学生。

2.互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互动性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实践:利用药学实验中心,让学生实际操作,深入了解药品性质和管理方法。

四、教学评估1. 考核方式•笔试:主要考核学生对各章节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课堂表现:包括出勤率、考勤情况、课堂互动、作业情况等。

•实践操作:对学生在药学实验中心的表现进行评估。

2. 评估指标针对学生不同能力和知识点,评估指标如下:1.知识掌握:能否准确识别药品的基本性质、分类和使用方法等,并能运用药学原理解决相关问题。

2.实践操作:能否正确操作药学实验中心提供的药品,并有一定的品质控制、药品管理能力。

教学系统设计概论

教学系统设计概论

第1章教学系统设计概论1、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设计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

2、教学系统设计的学科性质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桥梁性学科;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方法论性质的学科;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设计理论学科;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规定性理论学科3、教学系统设计应用的三个不同层次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包括软件、声像教材、印刷教材、学习指导手册、教师用书等,它把教学中需要使用的媒体、材料、教学包等当作产品来进行设计,教学产品的类型、内容和教学功能常常由教学系统设计人员和教师、学科专家共同确定。

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设计范围多指课堂教学,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一个班级的学生,对一门课程或一个单元教学进行教学系统设计。

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这里所指的系统是特指比较大、比较综合和复杂的教学系统,涉及内容面广,设计难度大,例如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大纲等宏观系统。

需要由教学设计人员、学科专家、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等共同完成。

4、教学系统设计的主要理论基础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方法、传播理论*5、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的关系(1)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的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而教学设计是为学习而创造环境,是根据学习者的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充分发挥人类的潜力,因此,教学设计必须要广泛了解学习及人类行为,以学习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

(2)主要流派:①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②认知主义分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派,代表人物加涅;结构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皮亚杰。

③建构主义: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3)①行为主义对教学设计的贡献:重视控制学习环境;重视客观行为与强化的思想;尊重学生自定步调的个别化学习策略;行为矫正(态度的学习)贡献突出②认知主义对教学设计的贡献:学习过程是一个学习者主动接受刺激,积极参与和积极思维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精彩教案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精彩教案第一章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授课对象:一年级本科生教学时间:8学时教学目的:使学生懂得哲学是一门追求智慧的学问,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明确世界物本质和辩证本性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确立的基础,把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唯物辩证法及其基本规律。

坚持辩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

学会按照唯物辩证法办事,克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树立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

重点难点:本章重点包括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与时间观,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等。

本章的难点在于哲学基本问题与不同哲学派别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等。

课外阅读文献: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一种反动哲学的批判)(节选)有关章节,《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所罗门:《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分课时教学安排:第1课时:哲学是追求智慧的学问第2课时:哲学基本问题与不同哲学派别的基本观点第3课时: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第4课时: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第5课时:辩证法的总特征第6课时: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第7课时: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及辩证思维方法第8课时: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教学内容设计(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实施方案):本章的教学内容可围绕以下几个核心问题展开:哲学及其基本问题是什么?唯物论与唯心论的表现形态及本质区别是什么?辩证法的核心与实质是什么?如何掌握与运用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怎么理解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本章的教学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在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之前,先要对哲学及其基本问题进行讲解。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互动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互动
区别性归因:行为是否具有特殊性 一致性归因:与他人行为是否相似 一贯性归因:不同时间、情境中是否一直如此
维纳的归因理论:(成功与失败)
个人行为的原因可从两个维度考虑: 控制性:内在 (可控制) :能力、努力 外在(不可控制):难度、运气 稳定性:稳定:能力、难度 不稳定:努力、运气
第四章 社会互动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 学生了解社会互动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分析,了解社会互动的基本过程及其 特点,了解社会互动的行为方式类型。
教学重点和难点 社会互动的基本概念、 理论、主要类型。
教学方法与手段 系统讲授、提问。
第四章 社会互动
第一节 社会互动中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基本过程 第三节 社会互动的基本行为方式
从众与模仿的区别:
(1)模仿是自愿行为,而从众并非自愿; (2)模仿没有外部压力,从众则受到外部压力 (3)模仿的对象可是多数人,也可是少数人,从众的
对象则一定是多数人。
二、合作型互动
含义: 为达到某种共同的目标而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 合行动。
合作的条件:
共同的目标: 共同的认识: 合作的资源:如知识、技能、财物
绑架、劫持人质、爆炸、纵火等; 3)攻击目标有直接和间接之分,直接目标一般为游客和大众,
间接目标是政府; 4)是所有犯罪中最能造成人们恐惧心理的行动; 5)崇拜者和实施者是极少数极端主义分子。
冲突结果有四种类型:
引退; 强加; 皈依; 妥协。
使对方就范的方式有三种:
作用分析:
是对社会群体最简单最经济的认识,有利于对某一群人做 概括的了解,但也容易“先入为主 ”、“以偏概全”,造 成认知偏差,阻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教育概论概念及简答论述题

教育概论概念及简答论述题

教育概论概念:1.教育: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

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类型有正规教育、成人教育、技术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等。

2.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纵向和横向关系。

3.活动课程: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

是与学科课程对立的课程类型。

它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

因此,活动课程也称动机论。

活动课程的思想可以溯源到法国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家卢梭。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杜威和克伯屈发扬了这一思想,杜威的课程为“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

4.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为使教师的专业水平继续提高、不断获取反馈信息,以便改进教学而进行的系统性评价。

它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目的是为了找出教师工作中的不足,为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5.教育目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

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

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

6.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是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7.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是以人类基本活动为主题而编制的课程系统,在实质上,它是活动课程的发展。

相互作用高中物理教案

相互作用高中物理教案

相互作用高中物理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相互作用的概念和分类;2. 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表达形式和实际应用;3. 了解平衡和不平衡力的概念;4. 熟练运用相互作用定律解题。

教学重点:1. 牛顿第三定律的概念和实际应用;2. 平衡和不平衡力的辨识;3. 相互作用定律的运用。

教学难点:1. 牛顿第三定律的深刻理解;2. 相互作用定律的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关于力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力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2. 引出相互作用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概念讲解1. 介绍相互作用的定义和分类,包括接触力和距离力;2. 讲解牛顿第三定律,引导学生理解“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3. 解释平衡与不平衡力的区别,帮助学生掌握力的平衡条件。

三、案例分析1. 给学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让他们分析其中的相互作用;2. 引导学生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物理思维能力。

四、小组探讨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并解决一些力的相互作用问题;2. 鼓励学生主动发言,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总结反思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理清思路;2. 让学生反思自己对相互作用的理解,检验学习效果。

六、课堂练习1.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相互作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2. 鼓励学生勇于提问、探索,不断完善自己的物理知识体系。

教学资源:1. 课堂教学PPT;2. 相互作用相关案例分析;3. 牛顿第三定律实验器材。

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其物理思维能力,但也需要注意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握重点和难点,及时解决学生的疑惑,确保教学效果的达到。

教学系统设计

教学系统设计

教学系统设计一、教学系统设计概论1.教学系统设计的概念:教学系统设计主要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的原理转换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与“程序”。

2.教学系统设计学科的发展:思想萌芽1900年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理论发展20世纪50、60年代初程序教学和行为目标理论孕育了设计理论体系的思想理论形成20世纪60年代末学科建立20世纪70年代以后3.教学设计的特点:系统性(将教育教学做为一个系统实地考察;系统方法就是教学系统设计的核心方法);理论性与创造性(设计活动就是理论的应用领域活动,同时具备多样的情境);过程的计划性与灵活性(模式的创造性地应用领域);具体性(教学设计的过和每一个环节都就是具体内容的)。

4.教学系统设计的学科性质:应用性很强的桥梁性学科,方法论性质的学科,设计理论学科,规定性理论学科。

5.教学系统设计的相同层次:以“产品”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系统”为中心。

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教师,学生,媒体和教学信息。

6.系统方法:运用系统的思想、观点,研究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系统问题而形成的方法,即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

(把单一的要素放到整体中,考虑它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特点:综合性,整体性和最优化。

7.瑞格鲁斯的细化理论(et)(宏策略):一个目标:按照心智主义自学理论同时实现对教学内容最合理而有效地非政府。

两个过程:挑选起始概述;对挑选出的概述展开细化等级设计。

四个环节:挑选,定序,综合和总结。

七条策略:确定课程的细化顺序、每一堂课的内容顺序、总结的内容和方式、综合内容综合教学系统方法的构成及教学设计方法的广泛应用心智心理学、系统科学理论稀释至了教学系统设计中方式;创建当前所学科学知识与学习者旧有科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心智策略;同时实现学习者在自学过程中的自我掌控。

第一讲 教学系统设计概论

第一讲 教学系统设计概论


系统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启示


1.把教学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考察,综 合考虑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 2.将教学系统作为一个子系统置身于社会系 统中加以考察
环境 教师 目标 内容
媒体
过程 学生 效果
教学系统构成
四、传播理论
传播:由传播者运用适当的媒体,采用一定的 形式向接受者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一种社会 活动。

1.加涅的“九五矩阵”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罗伯特· 加涅 (Robert Mills Gagne 1916- 2002),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教学设计 大师。

加涅--教学设计的核心思想
为学习设计教学

教学必须考虑影响学习的全部因素:
学习的条件


内部条件:学生学习的内部心理加工过程 (9个阶段) 外部条件:教学任务分析、学习内容分析、 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设计工作)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布鲁纳、奥苏贝尔、加 涅 基本观点: ①学习个体本身作用于环境,人的大脑的活动过程 可以转化为具体的信息加工过程。 ②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和 新学习的内容相互作用(同化),形成新的认知结 构的过程。
认知学派对教学设计的启示


①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 极性 ②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尽量使学习者联系以往 已经掌握的知识
第一章 教学系统设计概论
本章学习目标与要点



理解教学系统设计的概念、特点与学科性质 了解教学系统设计的发展历程、应用范围与层次 理解教学系统设计主要的理论基础 了解主要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过程模式 理解学习教学系统设计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被认为是社会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本文将从理论层面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进行复习和探讨。

一、生产力的定义和作用生产力是指人们在一定生产关系下所具备的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能力,是制约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

生产力的发展与提高可以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生产力主要包括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和劳动力等要素的综合运用。

生产力的提高可以通过技术进步来实现,技术进步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缩短生产时间,还能改善劳动条件和产品质量。

此外,生产力的发展还需要充足的资源供给和合理的组织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生产力的潜力。

二、生产关系的定义和作用生产关系是指在一定生产力条件下,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和相互联系。

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生产中的社会关系,主要包括所有制关系和分配关系。

所有制关系是指生产资料的占有制度,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会决定生产力水平的不同。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公有制是主要的生产关系形式,生产资料由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和管理,这种所有制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社会积极性,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是主要的生产关系形式,生产资料由私人占有和支配,这导致了剥削的现象和社会不平等的产生。

分配关系是指按照一定标准将生产好的产品和社会财富分配给劳动者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按劳分配是基本原则,通过劳动获取报酬,这有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

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按资分配是基本原则,富者愈富,穷者愈穷,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

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要求适应的生产关系,只有在适应的生产关系下,生产力才能充分发挥并发展。

而生产关系的建立和变革也需要在生产力的基础上进行。

生产力的发展可以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

设计概论(精选五篇)

设计概论(精选五篇)

设计概论(精选五篇)第一篇:设计概论小皮的总结,请不要非法转载….设计概论1.设计的定义:设计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基本范畴,它涉及人类一切有目的的活动,反映着人的自觉意志和经验的技能。

2.设计的本质特征:1.设计是有目的、有预见性的行为。

2.设计是自觉的、合规律的活动。

3.设计对实践的指向性和指导性。

4.设计是生产为。

3.设计的评价系统:1.功能体系2.材料体系3.结构体系4.技术体系5.价值体系6.安全体系7.审美体系8.人机体系4.设计师的定义:是从事设计工作的人,是通过教育与经验,拥有设计的知识和理解力,以及设计技能与技巧,而能成功完成设计任务,并获得相应报酬的人。

5.设计师的分类:视觉传达设计师、产品设计师、环境设计师6.设计师应具备的知识技能:艺术与设计的知识技能、自然与社会科学、设计能力7.设计师应具备的艺术与设计的知识技能:造型基础技能、专业设计技能及与设计相关的理论知识8.造型基础技能:手工造型、摄影摄像、电脑辅助设计9.手工造型: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设计速写、构成造型、制图与材料成型 10.构成造型: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光构成、动构成、综合构成 11.制图:机械制图、效果图12.能力与知识的区别:能力是个体完成某项活动时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知识是人们后来获得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它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属性和联系。

13.设计意识:是设计师从强烈的责任感和职业本能出发而形成的对于设计对象的思考和反应;是将设计作为一种职业本能、责任感、自豪感的设计意识;是以观察力、判断力、表现力、想象力等相应的设计能力为基础的设计意识。

14.设计意识包含:创新意识、为人的意识、生态意识、功能与形式和谐发展、综合艺术观小皮的总结,请不要非法转载….15.设计传达设计:是利用视觉符号进行信息传达的设计。

16.设计传达设计范围:字体设计、标志设计、插图设计、编排设计、包装设计、展示设计、广告设计、影视设计 17.包装设计定义:是对制成品的容器以及包装的结构和外观进行的设计。

初中物理中的相互作用教案

初中物理中的相互作用教案

初中物理中的相互作用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相互作用力的概念,知道相互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2. 能够区分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不同。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相互作用力的概念及其特点。

2. 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

教学难点:1. 相互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理解。

2. 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相互作用力。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实物演示相互作用力的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相互作用力的例子,如两个人拉扯一根绳子、两个人相互推挤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例子中力的作用情况。

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讲解相互作用力的概念,解释相互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2.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相互作用力的特点。

3. 讲解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强调相互作用力是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平衡力是一个物体受到的多个力的合力。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分析一些实际问题,如拔河比赛、打篮球时两个人相互推挤等,引导学生运用相互作用力知识解决问题。

2. 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实例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法。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对练习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相互作用力的概念和特点。

2. 反思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相互作用力知识。

教学延伸:1. 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更多的相互作用力的例子,并尝试用相互作用力知识解释。

2. 开展小组活动,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相互作用力的特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在讲解相互作用力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相互作用力的特点。

在实例分析和课堂练习环节,学生能够运用相互作用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完整版)何克抗主编的《教学系统设计》学习笔记.docx

(完整版)何克抗主编的《教学系统设计》学习笔记.docx

教学系统设计学习笔记第一章教学系统设计概论一、名词解释:1、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新的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2、教学系统:按照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我们把为达到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实现一定的教育、教学功能的各种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看成教育系统或教学系统。

3、教学系统的基本层次:机构层次的系统、管理层次的系统、教学层次的系统、学习层次的系统。

4、系统方法:运用系统论的思想、观点,研究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系统问题而形成的方法,即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

它侧重于系统的整体性分析,从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中去发现系统的规律性,从而指明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一般步骤、程序和方法。

系统分析技术、解决问题的优化方案选择技术、解决问题的策略优化技术以及评价调控技术等子技术构成了系统方法的体系和结构。

5、加涅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6、细化理论:一个目标、两个过程、四个环节、七条策略。

7、成分显示理论:8、 ITT :9、教学处方理论:六个基本概念、一个理论框架、三条基本原理、两个关于教学设计的知识库。

10、肯普模式:11、史密斯—雷根模式:二、思考题:1、有人认为“教学论与教学系统设计二者研究对象相同,是性质上的低层次重复和名词概念间的混同与歧义”,你对此观点有何看法。

答:教学系统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新的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教学论与教学系统设计在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学科层次上都有所区别:研究对象: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学的本质与教学的一般规律;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是用系统方法对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过程。

马原第一章第二节教学设计

马原第一章第二节教学设计

马原第一章第二节教学设计引言本教学设计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马原)第一章第二节进行设计,主要内容涉及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概念和理论。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旨在通过理论学习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认识到经济基础对于上层建筑的影响,并且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对马原的基本观点进行思考和分析。

教学目标•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联系,明白两者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熟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认识到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影响;•掌握马原中有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基本概念;•能够运用以上概念进行分析和思考。

教学内容和步骤Step 1:引入•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教学内容,复习马原的基本概念和思想。

Step 2:导入•提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请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后,引出下一步内容。

Step 3:学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联系•呈现相关内容或示例,引导学生思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

•介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定义和基本特点,以及它们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

Step 4:讨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提问: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请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后,引出下一步内容。

Step 5:学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呈现相关内容或示例,引导学生思考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介绍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定义和基本特点,以及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影响。

Step 6:实例分析与讨论•提供一个实际案例或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鼓励学生发表观点、互相讨论,并指导学生从马原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

Step 7:总结提升•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重要性和内在联系。

•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反思,如何将所学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初中数学中的相互作用教案

初中数学中的相互作用教案

初中数学中的相互作用教案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相互作用的概念,掌握相互作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学会使用相互作用解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相互作用的存在;(2)培养学生运用相互作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相互作用的概念:相互作用是指两个或多个物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包括引力、斥力等。

2. 相互作用的表示方法:相互作用可以用箭头表示,箭头的方向表示作用力的方向,箭头的长度表示作用力的大小。

3. 相互作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两个人拉扯一个物体,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2)弹簧的伸长与压缩,表明弹簧受到相互作用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两个人拉扯一个物体,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物体的运动状态会发生变化?引导学生发现相互作用的存在。

2. 知识讲解:(1)介绍相互作用的概念,让学生理解相互作用的基本含义;(2)讲解相互作用的表示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表示相互作用;(3)举例说明相互作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掌握相互作用解决问题的方法。

3. 课堂互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相互作用在实际问题中的具体应用,分享各自的想法和观点;(2)提问解答: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共同探讨相互作用的相关问题。

4. 练习巩固:布置一些有关相互作用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相互作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 总结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相互作用在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运用相互作用解决问题。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相互作用知识的掌握程度;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高中物理相互作用教案

高中物理相互作用教案

高中物理相互作用教案
主题:相互作用
目标:学生理解相互作用的概念,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
一、导入(5分钟)
引入相互作用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相互作用的定义和分类。

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明白相互作用在我们周围的重要性。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 引力:讲解引力的概念和定律,以及引力的计算公式。

举例说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和万有引力定律。

2. 电磁力:介绍电磁力的概念和表达式,讲解静电力和磁力的作用原理,以及电磁感应和库仑定律。

3. 核力:简单介绍核力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核力在原子核中的重要性。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进行有关相互作用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相互作用的过程,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问题讨论(10分钟)
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与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应用练习(10分钟)
布置相互作用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六、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相互作用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七、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下继续学习和巩固相互作用的相关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相互作用的定义和分类,掌握相互作用的概念和相关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单元相互作用4.1 力的基本概念问题一:甲、乙两图所示的现象的原因是什么?1、运动状态的变化和形变:2、力的定义:3、力的作用效果:思考问题:如图所示,物体A、B叠放在水平地面上,则:如果A 物体重5N。

思考以下问题:(1)如果仅有A或B物体存在,则会有AB间的压力和支持力吗?(2)A的重力、压力与支持力均为同一个力吗?(3)A对B的压力的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分别是?(4)B对A的支持力的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分别是?(5)A物体撤掉的瞬间,AB间的支持力与压力还存在吗?(6)作出AB之间压力与支持力的图示和示意图?1、力的性质(1)物质性:(2)相互性:(3)矢量性:2、力的三要素:3、力的图示与示意图的区别B A例1关于力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有的力有施力物体,有的力没有施力物体B.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C.任何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后形状或者运动状态都要发生改变D.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E.只有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才有力的作用例2 作出下列力的图示和示意图:(1)卡车对拖车的牵引力F的大小是2 000 N,方向水平向右;(2)物体受250 N的重力;(3)用细线拴一个物体,并用400 N的力竖直上提物体;(4)水平向左踢足球,用力大小为1 000 N。

练习: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同学甲用力把同学乙推倒,说明只是甲对乙有力的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B.只有有生命的物体才会施力,无生命的物体只能受到力,不会施力C.任何一个物体,一定既是受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D.在几组力的图示中,长的线段所对应的力一定比短的线段所对应的力大2、用图示法画出力,并指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1)在水平桌面上50 N的书所受的重力。

(2)空气对气球的20 N的浮力。

(3)小孩以东偏北30°的方向拉小车用的200 N的拉力。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自然界所有的相互作用都可以归纳为四种基本相互作用B.在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中,万有引力是最强的C.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规律是完全独立的,不可能再统一了D.万有引力和电磁力是长程力,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是短程力4、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B.若一物体是施力物体,则该物体一定同时也是受力物体C.只有互相接触的物体间才存在相互作用力D.磁铁间有作用力,说明力可以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4.2 重力问题一 如图所示,质量均匀的物体A 、B 分别重5N ,10N 叠放在水平地面上(g=10m/s 2),则:(1)A 、B 两物体为什么会受到重力; (2)分别找出A 、B 两物体的重心; (3)分别作出A 、B 两物体的重力的示意图; 1、重力产生的原因:2、重力的大小计算和方向确定:3、重心的概念:(1)重心是一个等效作用点:一个物体的各个部分都分别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可以认为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即物体的重心,如图所示,引入重心的概念,整个物体就可以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从而使所研究的问题大大简化。

要注意重心并非物体上最重的点,也并非只有这一点才受到重力的作用。

(2)重心的位置可能在物体上,也可能不在物体上。

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位于几何中心处。

关于重心的位置,要通过实例分析,弄明白物体的重心可能在物体上,也可能在物体外;物体发生形变时,它的重心位置可能会发生变化。

质量不均匀的物体重心位置一般通过悬挂法确定。

例1、下列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同一地点,物体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B.重力的方向一定垂直于物体所在处的地面 C.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BAD.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例2 、下列关于重心的说法正确的是()A.重心是物体内最重的一点B.物体的重心可能不在物体上C.物体形状改变时,重心位置一定发生变化D.物体的重心可能会随着质量的变化而变化例3、如图所示,把一个平放着的、棱长为l的匀质立方体绕B'C'棱翻转,使对角面AB'C'D处于竖直平面内,则它的重心位置升高了多少?练习:1、关于重力、重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风筝升空后,越升越高,说明风筝的重心相对风筝的位置也越来越高B.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C.舞蹈演员在做各种优美动作的时候,其重心相对身体的位置不断变化D.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地面2、下列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重力是物体的固有属性B.重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地心C.若用细线悬挂小球,静止时细线所在的直线一定通过小球的重心D.小球对细线的拉力就是重力3、关于重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向上抛出的石块在上升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小,是因为它受到的重力越来越大B.在空中飞舞的羽毛也受重力作用C.浮在水面上的木块由于受到水的浮力,重力变小D.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处所受重力相同4、如图所示,一个被吊着的均匀球壳,其内部注满了水,在球的底部有一带阀门的细出水口。

在打开阀门让水慢慢流出的过程中,球壳与其中水的共同重心将会()A.一直下降B.一直不变C.先下降后上升D.先上升后下降4.3 弹力一、弹力产生的条件和大小1、弹性形变和非弹性形变的区别2、弹力产生的条件3、演示微小形变(“微元放大法”)4、一般情况下弹力的大小如何计算例2关于弹力的产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两物体相接触就一定产生弹力B.只要两物体相互吸引就一定产生弹力C.只要物体发生形变就一定有弹力产生D.只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才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作用例3 物体静止在水平桌上,物体对桌面的压力()A.就是物体的重力B.与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C.是由于物体的形变而产生的D.是由于桌面的形变而产生的例4 一辆汽车停在水平地面上,下列关于汽车和地面受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面受向下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弹性形变;汽车未发生弹性形变,所以汽车不受弹力B.地面受向下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弹性形变;汽车受向上的弹力,是因为汽车发生了弹性形变C.汽车受向上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弹性形变;地面受向下的弹力,是因为汽车发生了弹性形变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例5、下列关于弹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把一块橡皮泥捏成一只小兔子,由于橡皮泥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因此小兔子能够产生弹力B.手用力压桌子,桌子没有凹陷,所以桌子对手没有产生弹力C.用力拉弓,松手后箭会被射出去,弓对箭产生了弹力D.用磁铁吸引附近的铁钉,铁钉对磁铁产生了弹力二、胡克定律:1、引入胡克定律的目的2、胡克定律的表达式3、轻弹簧产生的弹力方向和特点4、轻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函数图像。

例1在探究弹力和弹簧的形变关系时,某弹簧的劲度系数为250N/m,原长为10cm,弹簧水平放置且左端固定,在弹性限度内,则:(1)弹簧向右拉伸至16cm时,弹簧的弹力为多少;(2)弹簧向左压缩至2cm时,弹簧的弹力为多少;(3)若题目中的劲度系数和原长未知,弹簧向右拉伸至16cm时,弹簧的弹力为15N,弹簧向左压缩至2cm时,弹簧的弹力为20N。

则如何计算弹簧的原长l和劲度系数k;例2一根弹簧的原长为20cm,竖直悬挂着,当用15N的力向下拉弹簧时,量得弹簧的长度为24cm。

若把它竖立在水平桌面上,用30N的力竖直向下压时,弹簧的长度为多少?(弹簧始终处于弹性限度内)练习1.如下图所示,物体A和B的重力分别为10N和3N,不计弹簧秤和细线的重力和一切摩擦,则弹簧秤所受的合力为弹簧秤的读数为。

2.(多选)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的实验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弹簧被拉伸时,不能超出它的弹性限度B.用悬挂钩码的方法给弹簧施加拉力,应保证弹簧位于竖直位置且处于平衡状态C.用直尺测得弹簧的长度即为弹簧的伸长量D.用几个不同的弹簧,分别测出几组拉力与伸长量,得出拉力与伸长量之比相等2.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关系”的实验中,某实验小组将不同数量的钩码分别挂在竖直弹簧下端,进行测量,根据实验所测数据,利用描点法作出了所挂钩码的重力G与弹簧总长L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回答以下问题.(1)弹簧的原长为________.(2)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_______.(3)分析图象,总结出弹簧弹力F跟弹簧长度L之间的关系式为________.3.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测定弹簧的劲度系数,被测弹簧一端固定于A点,另一端B用细绳绕过定滑轮挂钩码,旁边竖直固定一最小刻度为mm的刻度尺,当挂两个钩码时,绳上一定点P对应刻度如图乙中ab虚线所示,再增加一个钩码后,P点对应刻度如图乙中cd虚线所示,已知每个钩码质量为50 g,重力加速度g=9.8 m/s2,则被测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_______N/m,挂三个钩码时弹簧的形变量为________cm.4.某同学利用如图装置做“探究弹簧弹力大小与其长度的关系”的实验.(1)在安装刻度尺时,必须使刻度尺保持________状态.(2)他通过实验得到如图(b)所示的弹力大小F与弹簧长度x的关系图线.由此图线可得该弹簧的原长x0=________ cm,劲度系数k=________ N/m.(3)他又利用本实验原理把该弹簧做成一把弹簧秤,当弹簧秤上的示数如图(c)所示时,该弹簧的长度x=________ cm.5、某实验小组做“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的实验.实验时,先把弹簧平放在桌面上,用刻度尺测出弹簧的原长L0=4.6 cm,再把弹簧竖直悬挂起来,在下端挂钩码,每增加钩码个数1234 5弹力F/N 1.0 2.0 3.0 4.0 5.0弹簧的长度x/cm7.09.011.013.015.0(1)(2)由此图线可得,该弹簧劲度系数k=________N/m;(3)图线与x轴的交点坐标大于L0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接触面之间、直杆、绳子产生的弹力有无和方向的判断1、接触面之间的弹力问题一、判断下图中小球是否受到斜面弹力作用,若受到弹力,请指出其施力物体和弹力的方向并作出小球所受弹力的示意图。

(接触面光滑)“假设法”判断接触面之间的弹力:例1 画出下列各图所中A 所受的弹力的示意图,并指出各弹力的施力物体(物体A 均处于静止状态)例2 画出下列各图所中A 所受的弹力的示意图,并指出各弹力的施力物体(物体A 均处于静止状态)(不考虑摩擦)例3 画出下列各图所中A 所受的弹力的示意图,并指出各弹力的施力物体(物体A 均处于静止状态)FA (1)(2)AAA(1)(2)A A(3)(4)例4、画出下列各图所中A所受的弹力的示意图,并指出各弹力的施力物体(物体A均处于静止状态)总结:接触面之间的弹力的方向判断及特点2、绳子产生的弹力特点问题一、判断下图中小球是否受到绳子张力作用,若受到弹力,请指出其施力物体和弹力的方向并作出小球所受张力的示意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