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中物理 第三章《相互作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 第三章 相互作用 第2节 弹力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中必修1物理教案
![高中物理 第三章 相互作用 第2节 弹力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中必修1物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36523fb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34.png)
第2节弹力1.弹力是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弹力产生的条件:(1)两物体相互接触;(2)接触面之间发生弹性形变。
3.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总垂直于物体的接触面指向被压或被支持的物体;绳的拉力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4.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
5.弹簧的劲度系数由弹簧本身的因素决定,与所受外力大小无关。
一、弹性形变和弹力1.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这种变化叫做形变。
2.弹性形变物体在形变后撤去作用力时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3.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4.弹性限度如果物体的形变过大,超过一定限度,撤去作用力后物体不能完全恢复原状,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5.弹力产生的两个条件(1)物体间相互接触;(2)在接触面上发生弹性形变。
二、几种弹力1.常见弹力平时所说的压力、支持力和拉力等都是弹力。
2.弹力的方向(1)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物体的接触面,指向受力物体。
(2)绳的拉力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三、胡克定律1.内容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
2.公式F=kx,其中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牛顿每米,符号:N/m。
x为弹簧的伸长量或缩短量。
1.自主思考——判一判(1)发生形变的物体才能有弹力,且一定有弹力。
(×)(2)物体的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
(×)(3)弹力的方向一定与物体发生形变的方向相反。
(√)(4)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大小有关,体积越大的物体产生的弹力也越大。
(×)(5)弹簧的劲度系数k与弹力F有关。
(×)2.合作探究——议一议(1)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一定有弹力作用吗?提示:不一定,物体如果只是接触而没发生弹性形变,则无弹力作用。
(2)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与桌面相互挤压,书对桌面产生的弹力F1竖直向下,常称做压力。
高中物理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a9dfcf21f705cc17552709e9.png)
备课日期课堂类型新授备课累计课题§4.5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科目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2.会用准确的文字叙述牛顿第三定律.3.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方式。
4.能区分相互平衡的两个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5.能综合运用牛顿第二、第三定律分析解决有关问题.6.培养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感受、实验演示、分析总结等过程,帮助学生逐步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一些基本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会利用物理知识来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基本物理现象。
重点难点1.在初中学习阶段,学生对一对力的认识往往只停留在力的大小和方向上,对于力的作用点往往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如何区分一对力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内容,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平衡力的关系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学生常常把这两种力混淆。
对于这两种力的作用效果学生往往比较难以区分,要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学生头脑中不正确的认识。
教具本教案使用情况授课时间授课班级班级人数缺席人员作业反馈月日第节备注月日第节备注月日第节备注教学过程具体教法教学内容一、引入新课问题1、力是如何来定义的?问题2、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总结:1.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具有同时性。
2.施力物体可以是受力物体, 受力物体也可以是施力物体,具有相互性.下面请同学们来感受一下力。
二、进行新课【学生感受】用力拍手请学生谈感受,教师根据学生的感受,引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教学内容【板书】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这个物体同样会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我们把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两个力分别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问题:当我们研究一个力或一对相互作用力时,我们一般从那些方面来研究呢?学生回答:从力的三要素来研究。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1册 第三章 相互作用—— 力 4 力的合成和分解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1册 第三章 相互作用—— 力 4 力的合成和分解](https://img.taocdn.com/s3/m/079baa3e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54.png)
答案 ×
)
)
2.(多选)关于合力与分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个合力与它的两个分力是等效的
B.一个合力与它的两个分力作用点相同
C.一个合力与它的两个分力是同性质的力
D.一个合力一定大于它的任意一个分力
解析 合力与它的分力的作用点必然相同,合力与分力本来就是从效果相等
如图所示,用图示中的线段表示150 N的力,用一个点O代表牌匾,依题意作出
力的平行四边形。用刻度尺量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长为图示线段的5倍,故
合力大小为F=150×5 N=750 N,用量角器量出合力F与F1的夹角θ=53°。
方法二 计算法
设F1=450 N,F2=600 N,合力为F。
由于F1与F2间的夹角为90°,根据勾股定理,得
2.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相加时遵从算术法则的物理量叫作标量。
[自我检测]
1.正误辨析
(1)两个力的合力一定大于任一个分力。(
)
解析 合力与分力是等效替代的关系,合力在两个分力之差与两个分力之和
之间,合力不一定大于任意一个分力,也可能小于其中任意一个分力。
答案 ×
(2)合力与其分力同时作用在物体上。(
一个分力
的方向
②当 F1<Fsin θ 时,
无解
③当 Fsin θ<F1<F
时,有两组解
④当 F1≥F 时,有一
组解
3.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
具体问题中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分力必须根据这个力在该问题中的实际
作用效果来分解,这就要求在力的分解之前必须搞清楚力的作用效果。搞
清了力的效果,也就搞清了力的方向,而搞清了各个力的方向后,分解力将
2021-2022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3章 4
![2021-2022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3章 4](https://img.taocdn.com/s3/m/fdfefa78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48.png)
一、合力和分力
1.共点力 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的 同一点 _相__交__于__一__点___,这几个力叫作共点力。
,或者它们的作用线
5
2.合力与分力 假设一个力单独作用的 效果 跟某几个力共同作用的 效果 相同, 这个力就叫作那几个力的合力,这几个力叫作那个力的分力。 3.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合力与分力之间是一种 等效替代 的关系,合力作用的 效果与分 力 作用的效果相同。
6
二、力的合成和分解 1.力的合成:求 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 2.力的分解:求 一个力的分力的过程。 3.平行四边形定则:在两个力合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有向 线段为邻边 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 对角线 就代表合力的 大小和方向,如图所示, F 表示F1与F2的合力。
7
注意:(1)力的合成是唯一的。(2)只有同一物体所受的力才可以 合成。(3)不同性质的力也可以合成。(4)受力分析中分力和合力不能 同时出现,切勿重复分析。
2
核心素养 1.物理概念: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初步体会等效替代的思 想;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会用正交分解法。 2.科学思维:利用等效替代思想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3.科学探究:探究求合力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 4.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练习掌握作图法结合数学知识求合力 的技巧。
3
自主 预习 探新 知
39
[解析] 解法一:作图法
40
用图示中的线段表示150 N的力。用一个点O代表牌匾,依题意 作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如图所示。用刻度尺量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 线长为图示线段的5倍,故合力大小为F=150×5 N=750 N,用量角 器量出合力F与F1的夹角θ=53°。
41
解法二:计算法 设F1=450 N,F2=600 N,合力为F。 由于F1与F2间的夹角为90°,根据勾股定理得 F= 4502+6002 N=750 N, 合力F与F1的夹角θ的正切值 tan θ=FF12=640500 NN=34, 所以θ=53°。 [答案] 750 N,与较小拉力的夹角为53°
《相互作用》新旧教材对比
![《相互作用》新旧教材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ec9f929d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dc.png)
的关系——合力为0,开始建立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拉开了培养学生运 动与相互作用观的大幕,这是本章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也是本章 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意义所在。
2.第三章“相互作用—力”这一章的重点是学会运用运动与相互作用关系 的视角来观察物理问题。形成以“选择研究对象”为起始步骤的共点力平 衡问题的分析思路。这一章的难点是在真实情境中如何选定研究对象。不 仅要有选择研究对象的意识,还要具有选择研究对象的能力,能使研究对 象既涵盖情境中的已知条件和需解决的问题,且符合共点力的模型。
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这两个实验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 具体要素上具有不同的特点。
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的实验,主要侧重于“解释”,通过对实 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学会利用物理图像解释证据,包括建立坐标系、设计 标度、描点、拟合、发现规律、陈述结论等。
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的实验,则应侧重“问题”要素,根 据合成的两个力及其合力的矢量图的平面位置关系,判断它们可能具有平行 四边形的几何关系,作出假设,进而通过作图检验这个假设。
这一章联系实际的内容很多,让学生运用自己学得的知识正确解决生活 和社会中的实际问题,有利流内容
二. 新、旧教材落实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对比
三.第三章“相互作用 力”在新教材的地位
三.第三章“相互作用 力”在新教材的地位 1.教材第一章、第二章学习的是关于运动的知识,不涉及发生各种运动的原
一.课标要求: 1.认识重力、弹力与摩擦力。通过实验,了解胡克定律,知道滑动摩擦和静 摩擦现象, 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2.通过实验,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矢量和标量。能用共点力的平衡条 件分析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 2.“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整为“通过实验了解胡克定律”。 3.力的合成和分解从“理解”调整为“了解”。 4.“用力的合成和分解分析生活问题”调整为“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分析生 产生活问题。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1册 第三章 相互作用—— 力 1 重力与弹力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1册 第三章 相互作用—— 力 1 重力与弹力](https://img.taocdn.com/s3/m/9d2a3c9a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38.png)
作弹性形变。
2.弹性限度:如果形变过大,超过一定的限度,撤去作用力后物体不能完全恢
复原来的形状,这个限度叫作弹性限度。
3.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力F的大小跟弹簧
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即F=kx。
4.劲度系数:公式F=kx中的k叫作弹簧劲度系数,单位是牛顿每米,符号是
N/m。
状态,关于其受到弹力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地面是光滑水平的,A与B间存在弹力
B.图乙中两斜面与水平地面的夹角分别为α、β,A对两斜面均有压力的作
用
C.图丙中地面光滑且水平,A与竖直墙壁有力的作用
D.图丁中A受到斜面B对它的支持力的作用
解析 图甲中对B进行受力分析,B球受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二力平衡B球静
2.重心与物体形状、质量分布情况的关系
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其几何中心
质量分布不均匀、形状不规则的物体,重心与物体的形状、质量分布情况
均有关
要点笔记 重心是物体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不是只有这一点才受重力。
重心的位置可能在物体上,也可能不在物体上。薄板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
定,其原理是二力平衡。
思维导图
课前篇 自主预习
[必备知识]
一、重力
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大小
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即G=mg,式中G、m、g的单位分别是N、kg、 N/kg。
3.方向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4.重心
(1)定义:一个物体的各部分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可以认为各部
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作物体的重心。
②在不同地点,同一物体的重力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随海拔高度的
2021-2022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3章 3
![2021-2022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3章 3](https://img.taocdn.com/s3/m/6fb4eff7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ea.png)
(3)依据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对有些力是否存在,或力的方向 难以确定时,可依据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运用物体的平衡条件或 牛顿运动定律来判断。
46
[跟进训练] 4.下列“画阴影”的物体受力分析正确的是( )
47
B [图A中球静止在光滑平面上,合力为零,球不受斜向右上 方的支持力,A错误;图B中小球静止在斜面上,要使其合力为零, 球只受重力和绳的拉力,B正确;图C中物体沿粗糙斜面向上冲,摩 擦力的方向沿斜面向下,C错误;图D中两物体一起匀速向右,所受 合外力为零,上面的物体不受水平摩擦力作用,D错误。]
26
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区别
如图甲、乙为球的重力 G、木板对球的力 F1 和球压木板的力 F2, 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甲
乙
提示:G 与 F1 是一对平衡力;F1 与 F2 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7
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比较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平衡力
作用对 作用在两个相互作用 象 的物体上
7
1.思考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物体间可能只有作用力,而没有反作用力。 (2)物体间先有作用力,然后才有反作用力。 (3)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合力为零。 (4)受力分析时,只分析物体受到的力。
( ×) ( ×) ( ×) ( √)
8
2.关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性质不一定相同 B.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它们的作用效 果可以抵消 C.书静止在水平桌面上,书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D.大人和小孩掰手腕,虽然小孩输了,但是小孩给大人的力 等于大人给小孩的力
36
第三章 实验 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2020-2021【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课件
![第三章 实验 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2020-2021【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2306071ed630b1c58eeb53d.png)
实验
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 成规律
一、实验目的 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
二、实验原理 1.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挂上一个轻质小圆环。 (1)用手通过两个弹簧测力计共同拉动小圆环至某点 O,小
圆环受到拉力 F1、F2 的共同作用,处于 O 点; (2)撤去 F1、F2,改用一个力 F 单独拉住小圆环,仍使它
(3)该弹簧测力计的最小刻度为 1 N,因此根据读数规则应估 读到下一位,为 9.0 N。 [答案] (1)度的力的合成规律”的实验中,有下列实 验步骤: a.在桌上放一块方木板,在方木板上垫一张白纸,把橡皮条
的一端固定在板上的 A 点。 b.只用一个弹簧测力计,通过弹簧测力计把小圆环拉到同样
六、注意事项 1.弹簧测力计使用前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
否则应校正零位(无法校正的要记录下零误差)。还需用钩码 检查弹簧测力计是否存在示值误差,若存在,应加以校正。
2.被测力的方向应与弹簧测力计轴线方向一致,拉动 小圆环时弹簧不可与外壳相碰或摩擦。
3.在同一次实验中,使小圆环的位置 O 一定要相同。 4.在具体实验时,两分力 F1 和 F2 间夹角不宜过大,也 不宜过小,以 60°~120°之间为宜。 5.读数时应正视、平视刻度。 6.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时,读数应适当大些,但不能 超出它的测量范围。
(2)下面关于此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A.如图甲,用两支弹簧测力计共同拉着小圆环处于 O 点时, 两支弹簧测力计之间的夹角必须取 90°,以便算出合力的大小 B.再用一支弹簧测力计拉橡皮条时(如图乙),必须保证小圆 环仍然处于 O 点 C.实验中,弹簧测力计必须保持与木板平行,读数时视线 要正视弹簧测力计的刻度 D.拉橡皮条的细线要稍长一些,用以标记细线方向的两点 距离要远些 (3)图丙是测量中某一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读出该力大小为 ________ N。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3章 1.重力与弹力 课件(88张)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3章 1.重力与弹力 课件(88张)](https://img.taocdn.com/s3/m/112fcf85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d8.png)
1:思考辨析(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 √)
(2)只有物上。
( √)
(4)力的示意图能准确表示力的大小、作用点和方向。 ( × )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是否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它 们之间才有相互作用?风吹草动,是谁对谁的作用?
如果两个物体间有弹力的作用,则它们一定直接接触 了,但两个物体直接接触,它们之间却不一定有弹力的作用。
2:思考辨析(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只要两物体接触就一定产生弹力。
( ×)
(2)发生形变的两个物体之间一定有弹力。
( ×)
(3)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
如图所示,树上的苹果会落向地面; 建筑工地上工人常用重垂线来检测墙壁 是否竖直。为什么树上的苹果总要落向 地面?为什么使用重垂线能检测墙壁是 否竖直呢?
提示:苹果落向地面是因为受到了竖直向下的重力作用;重垂 线能检测墙壁是否竖直,也是因为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重锤 静止时,悬挂重锤的细线方向一定是沿竖直方向的,如果墙壁与细 线平行,就说明墙壁是竖直的,没有倾斜。
②决定因素 a.物体质量分布情况。 b.物体的形状。
(3)重心位置的确定方法 ①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上。 ②形状不规则的薄形物体,可用支撑法或悬挂法来确定重心。
名师点睛:悬挂法仅适用于薄板状的物体,若板比较厚,则重 心不在板的表面。只有忽略板的厚度,才可以认为重心在板的表面。
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
1.重力与弹力
[核心素养·明目标]
核心素养
物理观念
学习目标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大小和方向。 (2)知道重心的概念。 (3)会画力的图示和示意图。 (4)知道弹力的定义及产生的条件,知道压力、支持力和拉 力都是弹力。 (5)知道胡克定律的内容、表达式。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3章第1节重力与弹力 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3章第1节重力与弹力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a10dc6fd4d8d15abf234e04.png)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教学设计思考讨论:苹果为什么会落向地面?衣服上的水为什么会向下?出示动画:弹簧的拉伸和压缩。
思考讨论:弹簧为什么能被拉伸和压缩呢?教师总结:这些现象都与我们今天要讲的重力、弹力有关。
图片中的问题。
弹力。
讲授新课一、重力1、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符号G。
2、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
3、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方向竖直向下。
出示图片:画出重力方向教师总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不能说垂直向下。
4、物体受到的重力G与物体质量m的关系是:G=mg(1)g是自由落体加速度。
(2)g的单位:N/kg,m/s21 N/kg=m/s2(3)在没有空气阻力时,由静止下落的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
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只受到重力的作用,g又叫做重力加速度。
出示图片:自由落体运动5、重心一个物体的各部分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作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重心可以看作是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
学生动手画出重力方向学生观察图片了解重心掌握重力的方向让学生认识重心是假设的点并不实际存在(1)质量均匀分布的物体,重心的位置只跟物体的形状有关。
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出示图片:形状规则的均匀物体的重心均匀细直棒的重心在棒的中点,均匀球体的重心在球心,均匀圆柱体的重心在轴线的中点。
(2)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除了跟物体的形状有关外,还跟物体内质量的分布有关。
出示图片:运载不同重物的货车质量不均匀、外形不规则物体的重心可以用二力平衡的知识通过实验来确定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
方法:先在A 点把物体悬挂起来,通过A 点画一条竖直线AB,由于A点悬线的拉力跟薄板的重力平衡,薄板的重心必定在AB连线上,然后,再选另一处D点把物体悬挂起来,过D点画一条竖直线DE,薄板的重心必定在DE连线上。
因此,AB和DE的交点C,就是薄板的重心。
相互作用高中物理教案
![相互作用高中物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0dc8b27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ba.png)
相互作用高中物理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相互作用的概念和分类;2. 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表达形式和实际应用;3. 了解平衡和不平衡力的概念;4. 熟练运用相互作用定律解题。
教学重点:1. 牛顿第三定律的概念和实际应用;2. 平衡和不平衡力的辨识;3. 相互作用定律的运用。
教学难点:1. 牛顿第三定律的深刻理解;2. 相互作用定律的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关于力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力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2. 引出相互作用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概念讲解1. 介绍相互作用的定义和分类,包括接触力和距离力;2. 讲解牛顿第三定律,引导学生理解“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3. 解释平衡与不平衡力的区别,帮助学生掌握力的平衡条件。
三、案例分析1. 给学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让他们分析其中的相互作用;2. 引导学生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物理思维能力。
四、小组探讨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并解决一些力的相互作用问题;2. 鼓励学生主动发言,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总结反思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理清思路;2. 让学生反思自己对相互作用的理解,检验学习效果。
六、课堂练习1.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相互作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2. 鼓励学生勇于提问、探索,不断完善自己的物理知识体系。
教学资源:1. 课堂教学PPT;2. 相互作用相关案例分析;3. 牛顿第三定律实验器材。
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其物理思维能力,但也需要注意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握重点和难点,及时解决学生的疑惑,确保教学效果的达到。
高中物理 第三章 力与相互作用:重心与稳定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 第三章 力与相互作用:重心与稳定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3732becc52d380eb63946d32.png)
【知识点名称】【课标内容对照(沪科J)《课程标准》的要求(沪科J)*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沪科J)*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知道胡克定律。
(沪科J)*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注:对于(课程标准)中这一条,在本章中仅涉及牛顿第三定律。
)【版本对照(含选修)】【三维目标】(鲁科J)5.知道重心与稳定的关系。
(鲁科J)6.运用重力、重心解决实际问题,体会重力的奇妙。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鲁科J)体验各种力现象的奇妙,保持对力现象的探索热情。
体会各种力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发展将知识服务于人类的愿望。
【重难点知识】【内容结构概述】【教学建议】【课型安排】【课时安排】【相关知识准备】【教学建议】(鲁科J)重力的方向有很多应用。
“迷你实验室”中的倾角仪可让学生在课后制作,在课堂上展示各自的倾角仪,用来检查物体的水乎或倾斜程度,既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培养解决动手实践的能力。
不同学生的能力倾向、个性特长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数理逻辑比较强。
有的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强,教学中要善于创造各种机会,让不同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成功的体验对于建立自信是很重要的。
(鲁科J)重心是学生在生活、生产中经常碰到的问题。
教材首先通过实际的生产、生活提出问题,然后通过与质点概念类比,以等效的思想引出了重心概念。
教学时应注意思想方法的渗透。
对于形状不规则、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可让学生自带材料在课堂上测量。
同时,也可鼓励学生寻找确定重心的其他方法,以培养创新精神。
(鲁科J)重心位置改变的现象很多,教材联系了公共汽车、吊车、飞机等方面的例子,教学时可鼓励学生联系实际多举一些生活、生产中的例子。
(鲁科J)重心与稳定是生活、生产中经常碰到的又一问题。
为了增加稳定程度,可降低重心,也可扩大支持面积,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列举一些增加稳定程度的例子。
2021-2022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3章 2
![2021-2022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3章 2](https://img.taocdn.com/s3/m/13e7ce5a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9f.png)
4.静摩擦力的大小 (1)探究:如图所示
(2)结论:静摩擦力会随着外力的改变而改变,由二力平衡可 知,静摩擦力大小总等于使物体发生相对运动趋势的外力。
静摩擦力有一个最大的限度,即最大静摩擦力Fmax,静摩擦力 的大小范围是0<F≤Fmax。
41
[名师点睛] 1最大静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要稍大一点,但在 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可近似认为两者相等。2静摩擦力的大小 与正压力无关,但一般情形下,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成正 比。
42
【例2】 如图所示,物体A、B叠放在水平地面上,水平力F 作用在A上,使二者一起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之间无摩擦力 B.A受到B的摩擦力水平向左 C.B受到A的摩擦力水平向左 D.地面对B的摩擦力为静摩擦力,水平向右
43
[思路点拨]
44
C [对A物体,由于A匀速运动,由水平方向二力平衡可知,B 对A的摩擦力必与F等值反向,故选项A、B错误;对B物体,由力的 作用的相互性可知,A对B的摩擦力一定与B对A的摩擦力反向,故B 受到A的摩擦力水平向左,故选项C正确;对A、B整体分析,由于 A、B一起向左匀速运动,则地面对B的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且水 平向右,故选项D错误。]
(√)
(4)静摩擦力总是发生在相对静止且有相对运动趋势的物体之
间。
(√)
10
2.关于滑动摩擦力,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滑动摩擦力总是和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B.滑动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 C.只有运动的物体才受到滑动摩擦力 D.滑动摩擦力总跟物体的重力成正比
11
B 动,但并不一定跟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选项A错误,B正 确;滑动摩擦力产生在相对运动的物体间,静止的物体也可以受滑 动摩擦力,选项C错误;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一定跟接触面间的压力 成正比,但压力不一定等于重力,所以,不能说滑动摩擦力跟物体 的重力成正比,选项D错误。]
高中物理 第三章 第二节 弹力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物理教案
![高中物理 第三章 第二节 弹力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物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0e2808131b765ce040814ee.png)
第三章相互作用2 弹力【课前准备】【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图示或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画出它们的方问。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
4.针对实际问题确定弹力的大小方向,提高学生判断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
5.掌握利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力法。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根据弹力产牛的条件分析弹力方向的能力。
2.体验显示微小形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求知欲。
2.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弹力产生的条件、弹力的方向。
2.胡克定律及应用。
教学难点1.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是否有弹力的判断。
2.弹力方问的确定。
教学方法:探究、讲授、讨论、观察、思考、归纳【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导入】通过以上的观看,被压弯的撑杆恢复原状,使船离开河岸,跳板被压弯后恢复原状,把运动员弹起,形变的蹦床能把人弹起,拉满的弓能把箭射出,这些现象有哪些共同点?【回答】他们共同的特点这些物体都接触,并且都发生了形变,产生了力的作用。
【思考】这又是个什么力呢?它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大小、方向各如何?【新课讲授】弹力一、弹性形变和力【演示】拉橡皮筋变长捏面人【思考】几个现象共同的特征是什么?【回答】这么多的实验现象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它们或形状发生变化,或体积发生变化,即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会发生改变,这种变化叫形变。
【提问】橡皮筋被拉变长,挤压面团雕出弥勒佛,折纸变成玫瑰,根据形变的不同,物体发生的形状改变有哪些形式?【回答】形变有拉伸、压缩、弯曲、扭转等不同形式。
【思考】这些现象都很容易观察到,如果一本书放在桌面上,书和桌面发生形变了没有?【回答】可能发生了形变,但是由于形变量太小,所以肉眼观察不出来.【展示】三角形有机玻璃压在另一块有机玻璃上用力压桌面,刻度尺上光点位置变化【思考】这两个现象中也受到力作用,物体也会发生形变,但现象不特别明显,发生了形变,但是由于形变量太小,所以现象不明显.三角形有机玻璃压在另一块有机玻璃上,发生的形变眼睛看不出,但不同部位光的性质不同,观察到不同部位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在一个大桌上放两个平面镜,用小型激光源发射激光照射平面镜M2,用力压桌面,让一束光依次被两面镜子反射,通过反光镜的放大原理可以看到在尺移动一定的距离。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物理 第三章 第一节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课件 34张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物理 第三章 第一节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课件 34张](https://img.taocdn.com/s3/m/b65850a8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0a.png)
(二)现代分类方法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万有引力 电磁相互作用
重力
引力、电磁力能在 宏观世界里显示其
作用
电场力、磁场力等
强相互作用 核力等
弱相互作用 存在于放射现象中
说明: 1. 强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引力相互
作用
(二)现代分类方法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万有引力 电磁相互作用
重力
(二)现代分类方法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万有引力 重力 电磁相互作用
电场力、磁场力等 强相互作用 核力等 弱相互作用 存在于放射现象中
(二现代分类方法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万有引力 电磁相互作用
重力
引力、电磁力能在 宏观世界里显示其
作用
电场力、磁场力等
强相互作用 核力等
弱相互作用 存在于放射现象中
引力、电磁力能在 宏观世界里显示其
作用
电场力、磁场力等
强相互作用 核力等
弱相互作用 存在于放射现象中
说明: 1. 强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引力相互
作用
2. 弱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的规律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做一做]
1. 关于物体所受的重力,以下说法中正确
的是(
)
A. 物体只有在地面静止时才受到重力作用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有关足球的图片
有关足球的图片
有关足球的图片
有关足球的图片
足球的运动 状态变化了
足球的速度方向变了 是什么原因使足球改变运动状态?
再看一下图片 树枝为什么弯曲?
一、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1.力的物质性— 2.力的相互性— 3.力的矢量性— 4.力的作用效果—
2021-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课件:第三章 第1节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2021-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课件:第三章 第1节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96a9521358f5f61fb636661d.png)
0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第1节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刷基础题型1对“力”的理解1.[江西九江一中2019高一上月考]下列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BA.对于力,只需要说明其大小,不需要说明其方向B.力不能离开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C.一个力,可能既没有施力物体,也没有受力物体D.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由力的大小和方向共同决定,与作用点的位置无关解析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对于力,既要说明其大小,也要说明其方向,故A错误.因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所以力不能离开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故B正确,C错误.力的作用效果由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共同决定,故D错误.第1节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刷基础2.[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高一上期中]下列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CA.力的作用效果只由力的大小和方向决定B.运动员把球踢出,在空中飞行的足球受到运动员的力和重力的作用C.力是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单独存在的D.用拳头击打棉花包,不会感到拳头疼痛,说明棉花包对拳头没有作用力解析力的作用效果是由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共同决定的,选项A错误;运动员把球踢出,在空中飞行的足球只受到重力作用,而不受运动员的力的作用,选项B错误;力是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单独存在的,选项C正确;用拳头击打棉花包,虽然不会感到拳头疼痛,但是棉花包对拳头产生了力的作用,选项D错误.题型2对重力和重心的理解3.[山东新泰一中2019高一上质量检测](多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BA.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引力B.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故地球上一切物体所受的重力的方向都相同C.物体的重心可以不在物体上D.弹簧测力计可以测出物体的重力,但读数时必须保持弹簧测力计和物体都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解析重力是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但不是地球对物体的引力,故A说法错误;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但在地球不同位置,物体受到的重力方向不同,故B说法错误;物体的重心可以在物体上,也可以不在物体上,故C说法正确;用弹簧测力计测物体受到的重力时,要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物体受到的重力和弹簧弹力才是一对平衡力,故D说法正确.A、B符合题意.4.[河北石家庄辛集中学2019高一上月考]关于物体的重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A.任何物体的重心一定在这个物体上B.在物体上只有重心受到重力的作用C.一个球体的重心一定在球心处D.一辆空载的货车装上货物后,重心会升高解析重心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所以重心可以在物体上,也可以在物体外(比如均匀圆环的重心在环外),故A、B错误.重心除了与几何形状有关外,还与密度分布有关,因此一个球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球心处,故C错误.一辆空载的货车装上货物后,汽车上方的质量增加,重心升高,故D正确.5.[湖北荆门2019高一上月考]如图所示,A为矩形匀质薄板,B为半圆形钢条,C、D均为直角形支架,把这些物体分别用细绳竖直悬挂,静止时所处的位置符合实际的是(ꢀꢀ)C解析当用绳子悬挂物体时,绳子的延长线必过物体的重心.根据物体重心的位置,可知C正确,A、B、D错误.题型3ꢀ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6.(多选)一个重20 N的物体沿着斜面下滑,如图所示,关于物体所受重力的图示不正确的是(ꢀBCꢀ)解析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即垂直于水平面向下的,不一定与接触面垂直;另外,选取不同的标度,表示力的大小的线段长度会有所不同,则选项A、D图示正确,选项B、C图示错误,B、C 符合题意.7.如图所示,匀质球A置于倾角为37°的光滑斜面上并用竖直光滑挡板挡住,已知球A的重力G=40 N,斜面对A的弹力N1=50 N,挡板对A的弹力N2=30 N,要求在图中用直尺作出球A所受的力的图示.(作图要求:直尺作图,各力作用点均在球的重心上,标明各力名称)解析如图所示易错点ꢀ忽略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随纬度和高度的变化而变化8.[河北邢台二中2019高一上期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物体的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B.物体的重力总是垂直接触面向下的C.物体运动时受到的重力大于它静止时受到的重力D.同一物体在地球两极处所受到的重力比在赤道处所受到的重力大解析物体的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并不等同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选项A错误;物体的重力总是竖直向下的,选项B错误;物体运动时受到的重力等于它静止时受到的重力,选项C错误;同一物体在地球两极处所受到的重力比在赤道处所受到的重力大,选项D正确.9.[陕西西安长安一中2019高一上月考]下列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DA. 地球上的物体只有静止时才会受到重力的作用B.物体从赤道移到北极,重力的大小逐渐减小C.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就是其对水平面的压力D.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解析地球上的物体都受到重力,与是否静止无关,故A错误;同一物体从赤道移到北极,重力逐渐增大,故B 错误;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它对水平面的压力不同,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而压力的施力物体是该物体,故C错误;物体的重心是重力的作用点,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故D正确.易错分析重力加速度与纬度和高度有关:随纬度的升高而变大,随物体离地面高度的增大而减小.地球上不同地理位置处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不一定相同.1.[山西省实验中学2019高一上月考]关于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B.当物体不发生运动时,一定不受力的作用C.力作用在物体上时,必定同时出现形变和运动状态的改变D.物体本身就有重力,所以重力没有施力物体解析根据力的定义可知,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A正确;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与物体是否发生运动无关,B错误;力有两种作用效果,即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但不是说力作用在物体上,必定同时出现形变和运动状态的改变,C错误;任何一个力,一定能找到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D错误.2.[安徽蚌埠铁路中学2019高一上月考]下列关于重力、重心、重力加速度g的说法,正确的是(ꢀꢀ)D A.地球和物体在不相互接触时也会产生重力作用,可见力是可以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的B.物体的重心一定与它的几何中心重合C.用一绳子将物体悬挂起来,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该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绳子的延长线上D.在地球上的重力加速度g,两极最大、赤道最小解析地球和物体在不相互接触时也会产生重力作用,是通过重力场实现的,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A错误;重心的位置不仅与物体的形状有关,还与物体的质量分布有关,所以物体的重心不一定与它的几何中心重合,只有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才在物体的几何中心,B错误;用一绳子将物体悬挂起来,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物体受到重力和绳子的拉力,根据二力平衡可知重力与拉力在同一直线上,则该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绳子的延长线上,C错误;在地球上的重力加速度g,两极最大、赤道最小,D正确.3.下图表示小车所受外力F 的图示,则对小车的运动,作用效果相同的是(ꢀB ꢀ)A .F 1和F 2B .F 1和F 4C .F 和F 、F413D .都不相同解析在图示的四种情况下,F 方向斜向上,其余力的方向水平向右,F 的作用效果与其他力肯定不同,33又知F 比F 、F 两个力要小,所以F 的作用效果与F 、F 的作用效果也不同,将F 和F 的作用点均21421414平移至小车的重心处,可看出两力的作用效果相同,B 正确.4.[江西赣州会昌中学2019高一上月考](多选) 在下列情况下,某物体所受的重力发生了变化的是(ꢀꢀ)AB A.把它从赤道移到南极B.把它从地球上送到月球上去C.把它从某处的地上放到水里D.改变它的运动状态解析同一物体从地球的赤道移到南极,质量不变,重力加速度g变化,则重力G=mg也随之变化,A符合题意.同一物体从地球上移到月球上,质量不变,重力加速度g变化,则重力G=mg也随之变化,B符合题意.同一物体从地上放到水里,或者改变它的运动状态,物体的重力都是不变的,C、D不符合题意.5.[云南腾冲八中2018高一上期中]一个圆球形薄壳容器所受重力为G,用一细线悬挂起来,如图所示.现在容器里装满水,若在容器底部有一个小阀门,将小阀门打开让水慢慢流出,在此过程中,对容器和容器内的水组成的系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系统的重心慢慢下降B.系统的重心先上升后下降C.系统的重心先下降后上升D.有可能绳的方向不竖直解析装满水的容器和水组成的系统,其重心在球心,随着水从阀门不断流出,重心位置不断下降,当水快要流完后,重心又上升,最后处于球心,故重心的位置先下降后上升,故C正确.6.用悬挂法测一段折成“”形的均匀铁丝的重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A.只有取两个角作为悬挂点,才能测出“”形铁丝的重心B.如取三个悬挂点作出三条竖直线,这三条线的交点可能不止一个C.无论取何处为悬挂点,无论测多少次,所测得的重心位置都是唯一的D.如果将铁丝左、右两条竖直边对折起来,重心的位置和未折前相同解析用悬挂法测量重心时,可以选取任意点进行测量,故A错误;因铁丝的形状和质量分布不变,悬挂时各竖直线均过重心,故三条线的交点也只能是重心,交点只有一个,故B错误;因重心的位置不变,故无论测多少次,所测得的重心位置都是唯一的,故C正确;如果将铁丝的左、右两条竖直边对折起来,由于形状和质量分布的改变,重心的位置会发生变化,故D错误.7.[江西高安二中2018高一上期中]如图所示,n块厚度均为d、质量均为m的相同砖块,靠在一起平放在地面上,今将它们一块一块向上叠放起来,全部叠完这堆砖,砖的重心升高了多少?解析砖块靠在一起平放在地面上时的重心高度为h1=d,全部叠完后砖的重心高度为h2=0所以砖的重心升高了Δh=h-h=.218.[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2019高一上月考]运输货车的制造标准是当货车侧立在倾角为30°的斜坡上时,如图所示,货车仍不至于翻倒.也就是说,货车受到重力的作用线仍落在货车的支持面(以车轮为顶点构成的平面范围)以内.如果车轮间的距离为2.0 m,则车身的重心与路面之间的最大距离(水平路面上车身的重心的最大高度)是多少?(不计轮胎高度,设车的重心在如图所示的中轴线上)1.73 m解析设O为车箱的重心,过O作两车轮连线的垂线,交点为A,如图所示,过O作重力作用线,此线不能超过B车轮,否则车将翻倒.取临界点B,在直角三角形OAB中,由几何关系可知∠AOB=30°,AB=BC=1.0 m,则OA=AB=1.73 m.9.[江苏徐州2018高一上期中]如图所示,“马踏飞燕”是汉代艺术家高度智慧、丰富想象、浪漫主义精神和高超的艺术技巧的结晶,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稀世珍宝,飞奔的骏马之所以能用一只蹄稳稳地踏在飞燕上,是因为(ꢀꢀ)DA.马跑得快的缘故B.马蹄大的缘故C.马的重心在飞燕上D.马的重心位置和飞燕在一条竖直线上解析飞奔的骏马之所以能用一只蹄稳稳地踏在飞翔的燕子上,和马跑得快慢无关,和马蹄的大小也无关,而是因为飞燕对马的支持力和马的重力在一条竖直线上,故A、B错误,D正确. 根据马的形态可知,马的重心不会在飞燕上,C错误.。
高中物理《相互作用》大单元集体备课
![高中物理《相互作用》大单元集体备课](https://img.taocdn.com/s3/m/189c1f9d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9d.png)
2. 本单元在形成“运动与相互作用观”中的地位
重力 弹力 摩擦力 牛顿第三定律
运动 相互作用
运动与相互作用的关系
共点力的平衡、牛顿第二定律
本单元是“相互作用”的核心内容;是运动与相互作用关系的 纽带,是形成“运动与相互作用观”的最关键内容。
单元内容要点
用“共点力的平衡”分析问题的思路
选择受共点力 作用的平衡物 体为研究对象
(3)力的合成和分解,从等效替换的方法来细化对“受 力平衡计算”的要求
(4)共点力的平衡条件,从运动与相互作用关系的视角 来细化解决相关问题的思路。
4. 把“运动与相互作用”分析思路作为核心目标
●通过例题分析,渗透分析问题的思路
5. 把“运动与相互作用”分析思路为核心目标
四、全面布局提升核心素养的课外练习题 ●发挥练习题的“提升素养”功能
高中物理《相互作用》大单元集体备课
一、从教材地位看本单元的核心素养目标
1. 必修1课程内容要求(要点)
本单元内容
(1)物理实验的作用 (2)质点、物理模型 (3)匀变速直线运动 (4)自由落体运动
(5)重力/弹力/摩擦力、胡克定律 (6)力的合成与分解、共点力平衡 (7)牛顿运动定律 (8)国际单位制
数据30°是随意编的, 数据是真实的,能了解地铁运行的实
理论与实际脱节
际情况,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4.“提升素养”跟“知识应用”的练习题举例 ●对两道练习题特点的分析:
培养用物理观念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
增强证据意识;提升 设计方案、数据解释
等科学探究能力
养成联系实际、务 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提升素养(新教材题)
(2)提前学习牛顿第三定律。
(3)在牛顿第三定律后面增加“物体受力分析”的教学 内容。
高中物理相互作用教案
![高中物理相互作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fb2eda2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27.png)
高中物理相互作用教案
主题:相互作用
目标:学生理解相互作用的概念,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
一、导入(5分钟)
引入相互作用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相互作用的定义和分类。
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明白相互作用在我们周围的重要性。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 引力:讲解引力的概念和定律,以及引力的计算公式。
举例说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和万有引力定律。
2. 电磁力:介绍电磁力的概念和表达式,讲解静电力和磁力的作用原理,以及电磁感应和库仑定律。
3. 核力:简单介绍核力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核力在原子核中的重要性。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进行有关相互作用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相互作用的过程,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问题讨论(10分钟)
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与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应用练习(10分钟)
布置相互作用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六、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相互作用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七、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下继续学习和巩固相互作用的相关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相互作用的定义和分类,掌握相互作用的概念和相关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高中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课标要求【知识和技能】⒈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⒉知道力的三要素,力的单位和符号,会画力的图示和示意图⒊知道按力的性质和力的效果对力分类,能正确区别力的类别⒋知道重力的产生原因,正确理解重力的定义,能确定物体重力的大小,指明重力的方向⒌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能确定质量分布均匀的规则物体重心的位置,会分析一般物体重心位置与质量分布的关系6.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过程和方法】⒈通过研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⒉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⒊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的物体方法分析综合方法.(力的概念的深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探研自然的兴趣,知道物理与生活的关系,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力、重力、重心的概念。
力的图示和力的作用效果教学难点力、重心概念的深入理解教具弹簧、弹簧秤、木块、海绵、不规则的薄板、细线、曲尺…教学过程新课准备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含义是什么?学生看书P54后答:物体速度(大小、方向)发生变化物体发生形变的含义是什么?学生看书P54后举例。
【思考】怎样才能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要想使物体发生形变有哪些方法?其它物体对它作用。
新课教学1.力⑴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物体受力是相互的,受力物和施力物体同时存在.力是物体产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2)力的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单位N测量:测力计(3)力是矢量(结合实例分析)【想一想】怎样力作用在物体上才能使物体加速直线运动?(4)力的图示与示意图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例】木块浮于水面先定力的单位标度——再画出力指向的方向——最后画出。
箭头、箭尾均可表示出力的作用点。
【思考】苹果从树上由静止下落是受到什么力作用?2.重力(1)重力:是由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重力G与物体质量m的关系:G=mg g=9.8N(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师:下面我们来研究重力作用点(用悬挂、支撑实验说明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可认为集中于某一点。
)3.重心①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物体重心位置是几何中心。
②一般物体重心位置和物体形状和质量分布有关。
(起重机和载物卡车的重心变化)【做一做】悬挂法可确定薄板和曲尺重心位置(重心可在物体上也可在物体外)4.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学生看书P56总结)(1)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它们的基本特点是什么?(2)*力的分类(按力的性质和力产生的效果分类)①性质力—重力、弹力、摩擦力…②效果力—动力、阻力、压力、支持力…师:严格分清性质力和效果力是物体受力分析的基础,也是正确解决力学问题的重要环节。
课后作业:课本练习⑴、⑵题做在练习本上。
1.2 弹力课标要求【知识和技能】1.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画出它们的方向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胡克定律。
会用胡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和方法】1通过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2.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
3.知道实验数据处理常用的方法,尝试使用图像法处理数据。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真实准确地记录试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的重要作用。
在体验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善于把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
2.从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入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世界观。
认识事务本来面目,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教学重点:1.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2.弹力大小的计算。
3.实验设计与操作。
教学难点: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其方向的判定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演示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自然界的四种基本力是不需要物体相互接触就能起作用的,但是在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我们所观察到的相互作用,无论是推、拉、提、举,还是牵引列车、锻打工件、击球、弯弓射箭等,都是在物体与物体接触时才发生的,这种相互作用力可称为接触力。
我们通常所说的拉力、压力、支持力、阻力等都是接触力。
接触力按其性质可归纳为弹力和摩擦力。
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弹力。
二、新课教学1.形变举例:钢锯条在手的作用下弯曲、弹簧被拉长或压短、泡沫塑料块受力被压缩、弯曲与扭转等,观察这些物体的形状和体积的情况。
(1)形变定义: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学生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运动员在撑竿跳高的比赛,运动员在跳板上跳水等。
(2)弹性形变:有些物体在形变后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如刚才所举的钢锯条在手的作用下弯曲后能够恢复原状;弹簧被拉长或压短后能够恢复原状。
如果形变过大,超过一定的限度,撤去作用力后,物体就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
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3)非弹性形变:如果形变超过弹性限度,物体撤去作用力后不能完全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做非弹性形变。
如拉力过大可以把弹簧拉直,可以把锯条掰断,力度太大可以把跳板弄断等。
有些形变很小,不容易观察,如课本图3-2-2有机玻璃的形变,3-2-4桌面的形变,问题与练习1中瓶子的形变,发生微小形变的物体可以借助仪器去观察,如上述的形变相应的观察方法见课本。
2.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要恢复原状就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有力的作用,我们把(1)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演示实验让学生总结弹力产生的条件:弯曲的锯条由于形变将小球弹出、压缩弹簧由于弹簧发生形变将与之相毗邻的小车推出(课本图3-2-1)、伸长的橡皮筋由于形变将与之相连的小车拉过来(注意弹力产生时注意判断是相互接触的物体中的哪个物体发生形变)。
总结(2)弹力产生的条件:接触且发生形变。
力是一个矢量,弹力当然也是矢量,那么通过以上的实验大家总结一下(3)弹力的方向:总是指向施力物体形变恢复的方向。
通过几种常见的弹力进一步研究弹力问题。
实验演示课本放在桌面上,绳子悬挂物体。
当把课本放在桌面上,根据以前所学知识,课本和桌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什么呢:课本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课本的支持力,根据弹力产生的条件判断压力和支持力是否是弹力以及哪个物体发生了形变。
然后判断方向:压力的方向是垂直与支持面并且指向被压的物体,支持力的方向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同样判断绳子的拉力是否为弹力,并判断出绳子的拉力方向为沿着绳子收缩的方向。
3.胡克定律设计实验,用悬挂钩码的方法给弹簧施加拉力,系统静止时,弹簧的弹力等于所悬挂钩码的总重;通过实验探究弹簧弹力与弹簧的伸长量的关系并设计表格用图象法处理数据:在下面的坐标纸上,以弹簧弹力为纵轴,弹簧伸长量为横轴建立坐标系,描点以寻找弹簧弹力和弹簧伸长量之间的关系。
总结:胡克定律: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即F=kx,其中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
单位是N/m,x表示弹簧长度的变化量,即|原长-现长|。
三、小结通过该节内容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形变及弹性形变的概念;弹力的概念及常见弹力的方向;胡克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四、课后作业1.课堂作业,60页2、42.课外作业:课课练教学后记1.3、摩擦力课标要求【知识和技能】1.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认识滑动摩擦的规律,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知道动摩擦因数与相互接触的物体的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能运用滑动摩擦力公式来计算滑动摩擦力。
2.认识静摩擦的规律,知道静摩擦力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
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
会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地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
【过程和方法】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2.通过对生活实例的思考,培养学生探究科学规律的能力。
3.让学生学会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解决问题的思想。
使学生懂得,在解决问题时,要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1.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的有无的判断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1.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大小的简单计算。
教学方法:实例列举、观察讨论与分析讲解。
导入新课:生活实例思考:人走路前进依靠的是什么?手为什么能握住钢笔而不掉落下来?启发与点拨:这些常见的现象都依赖于一种力——摩擦力!讲授新课:摩擦力:通过对初中知识的复习,总结出摩擦力的概念: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一、静摩擦力通过演示推箱子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箱子虽然未动,但有相对地面的运动趋势,再利用二力平衡的有关知识分析总结出有阻碍其运动的力的存在,从而概括出静摩擦力的定义。
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若它们之间有相对运动的趋势,而没有相对运动,这时的摩擦力叫静摩擦力。
继续围绕刚才的演示现象,分析总结出静摩擦的产生条件。
A.产生条件:①两表面不光滑②(相互接触、相互挤压)存在弹力③相对静止,但有相对运动趋势。
B.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通过对课本61页的实验演示,总结出如下规律:当物体不动,处于平衡状态时,静摩擦力的大小随拉力大小的变化而变化,总是等于拉力的大小,随着拉力逐渐增大,静摩擦力也增大,但大到某数值后就不再增大了,这时的最大值,叫做最大静摩擦力F max 然后板书:C.大小:0<F≤F max F max叫做最大静摩擦力2、日常生活中的静摩擦现象:列举生活实例,说明静摩擦力无处不在:线织成布,布缝成衣服,拿在手中的瓶子、毛笔不会滑落……思维发散:擦力一定作用在静止的物体上吗?(学生回答,老师点评)例题巩固:用手握住一个油瓶(瓶始终处于竖直方向,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瓶中油越多,手必须握得越紧。
B、手握得越紧,油瓶受到的摩擦力越大。
C、不管手握得有多紧,油瓶受到的摩擦力总是一定的。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见新教案150页,课堂训练)二、滑动摩擦力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有相对滑动时,物体之间存在的摩擦力叫做滑动摩擦力2、条件表面粗糙存在弹力相对运动3、大小 F=μF Nμ——动摩擦因数与物体间的材料接触的粗糙程度有关(见课本62页表格)F N——压力注意:不一定等于重力!举例,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4、方向: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思维发散:滑动摩擦力方向一定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吗?(学生思考,老师点评)例题巩固:1、课本53页例12、补充例题:一个重为200N的物体,放在水平面上,物体水平面的动摩擦因数μ=0.1(最大静摩擦力近似等于滑动摩擦力)求物体在下列几种情况下受到的摩擦力:⑴物体受到F等于5N的水平向左的拉力⑵物体受到F等于10N的水平向左的拉力⑶物体在拉力30N的作用下,开始向右运动附:滚动摩擦力的概念弹力、摩擦力习题课1,关于弹力产生的条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两个物体接触就一定有弹力产生 B.只要两个物体相互吸引就一定有弹力产生C.只要物体发生运动就一定受弹力作用 D.只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才会产生弹力2,关于弹力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所受弹力方向,同自身形变方向相同 B.物体所受弹力方向,同自身形变方向相反C.绳中的弹力方向沿着绳 D.轻杆中的弹力不一定沿着杆3,关于静摩擦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是:A静摩擦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B静摩擦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C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之间一定有静摩擦力的作用;D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一定是静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