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优秀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让学生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知道重力加速度的概念。
4.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计算公式、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 教学难点: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及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重力的产生原因和作用。
2.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重力的存在和作用。
3.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4. 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重力的计算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为新课学习做铺垫。
2. 讲解重力的概念:结合地球的吸引力,解释重力的定义。
3. 讲解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引导学生理解公式中各量的含义。
4. 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通过实验或实例,让学生观察重力与质量的变化规律。
5. 讲解重力加速度的概念:介绍重力加速度的定义和特点。
6. 练习与应用:布置一些有关重力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课后作业1. 总结重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和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 思考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物体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重力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是否能熟练运用重力计算公式。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重力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及能否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是否能积极参与,并提出有价值的观点。
七、教学反思1. 针对课堂反馈,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合适,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
2. 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将重力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课后作业的难度,以保证教学质量。
3.1 重力_基本相互作用 优秀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 (2)
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一)内容及解析1.内容:这一章教材通过分析生活和生产中大量的实际问题(如运动员踢球、守门员接球、压锯条、物体落向地面、地球自转等)引入力的概念和重力的概念,并应用二力平衡原理引入重心的概念。
自然界中的物体,正常情况下都离不开重力的作用,因此在相互作用的教学中,教材将重力放在其它力的前面,突出重力的重要性。
2.解析:由于学生对重力并不陌生,因此教材在这部分的处理中只做陈述性的简单介绍。
从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现有接受能力来看,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力的三要素和重心的概念是这节课的难点。
为了解决重心这一难点,教材列举了大量的实例,以求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难点。
(二)目标及其解析目标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
2、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能用重锤线检验一条线或一个面是否竖直或水平。
3、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4、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5、知道力的三要素6、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解析通过观察和亲身感受以及对初中知识的回顾,概括出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产生、方向及大小与什么有关。
重心就是把物体受到的重力集中于一点,力的作用效果就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2、力的作用效果3、正确画出力的示意图难点1、正确画出力的示意图2、重心的概念(四)、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基本流程概述本章内容→本节学习要点→学习过程、实例分析→练习、小结教学情景问题1、怎样理解力?怎样进行力的图示?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投影播放“运动员踢球、守门员接球、运动员用头顶球”等录像资料。
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学生讨论解释现象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讨论现象的共同点,教师引导,得出结论点评:通过实际问题以及现象的分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高中物理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三章相互作用本章设计本章讲述的是关于“力〞的基础知识,是学习静力学的基础和准备.内容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力的合成、力的分解.本章内容与初中学过的有关力学知识联系密切,是初中知识的扩展和深化,是今后学好其他力学知识的基础.所谓基础性,就是要为学习力学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从知识方面来说,就是理解力的初步概念,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特性,会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从运用方面说,是初步熟悉对一个物体的受力分析,会画出正确的受力图.本章具有预备性,不论在知识上和运用上都要有一个“度〞.比如在本章第二节提到:“用悬绳挂着的静止物体,用静止的水平支持物支持的物体,它们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在这一节就不要求从道理上把这一论断说清楚,可先作为事实接受下来,讲过牛顿第三定律后再解决.再比如静摩擦,要想一开始就把问题讲深讲透,企图学生能够处理比较难的有关问题,可以说是“拔苗助长〞,是不可能的.关于滑动摩擦力,教材中虽然提到“阻碍相对滑动〞“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但举例只限于受滑动摩擦力的物体相对于另一静止物体(相对地面静止)的情形.一开始不宜涉及两物体都相对于地面运动的情形.关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计算,介绍动摩擦因数时应强调该因数无单位,与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组成材料及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而与其他因素无关,动摩擦因数一般情况下小于1.静摩擦力是个难点,更要注意要求适当.关于静摩擦力的方向,只限于容易判断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的情形.关于静摩擦力的大小,只限于可应用二力平衡求解的简单情形.这里不宜涉及静摩擦力是阻力还是动力的问题.力的分解也是本节课的难点,首先,在没有条件限制下,一个合力的分力有无数组解;其次是如何确定条件来对力进行分解.这里有两种方法:一是根据力的实际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从而确定两个分力;另一种是正交分解的方法.前一种是从力的实质上对力进行分解,后一种方法却更简单,更能解决较复杂的问题.本章共5节课,建议安排8课时,各课时安排建议如下: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整体设计力学知识是整个物理学的基础内容,本节课对于建立清晰的力概念以及力的运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节主要包括:力的概念、力的矢量性及力的图示、重力、四种基本相互作用.1.力的概念: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及物体发生形变是有原因的,是由于其他物体和该物体发生了相互作用,这种作用称为力.认识力、研究力,都要从力的作用效果入手.力离不开物体,每一个力都对应着一个受力物体和一个施力物体,仅有受力物体和仅有施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力的矢量性及力的图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不仅有力的大小,还有力的方向及作用点,所以力是矢量,将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今后分析研究一个力,不仅要明确它的产生条件,还要明确力的三要素,描述、表示力也要抓住这三条,所以在力的图示中为了让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必须先规定标度,为了表示方向必画箭头.3.重力: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要明确重力的普遍性,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不管处于静止还是各种运动状态,不管是否受到其他力的作用,它总是受到重力,而且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其大小G=mg,由于地球不同位置g不相同,所以同一物体在地球不同位置所受重力并不总是相同.关于重力的测量,要明确测力计的读数,并不是测量了重力本身,而是根据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竖直悬绳的拉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来测量的.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让中学生了解这四种作用,同时用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探索物理问题的兴趣.教学重点“重力的三要素〞的分析过程是重点,其研究过程和方法也是为其他力学习作铺垫,是本节核心.教学难点不规那么物体重心的确定,以及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内容.课时安排2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使物体产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用力的图示表达力的三要素.2.了解重力的产生;理解重力的三要素.3.能测量重力的大小,确定重力的方向.4.能解释稳定等与重力相关的现象,并能应用.过程与方法1.通过设问、讨论、交流等方法引导学生建立重力的概念.2.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究重力概念的建立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的作用.3.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和交流合作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力的分解,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2.通过合作找出不规那么物体的重心,逐步养成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分享的团队精神.课前准备磁铁、小铁块、细线;弹簧秤、钩码〔学生用,2人一组〕;刻度尺、圆规.有条件的可以用实物投影设备,并准备相应的力的图示的投影片或实物投影图.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设问导入1.你觉得力是什么?请举例说明理由.2.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举例说明.情景导入〔课件展示〕播放“苹果落地、投掷标枪、喷泉、飘落的雪花〞等录像资料.图3-1-1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找出共同点.探讨结论:这些物体都最终落向地面,是因为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本节课就来学习力和重力,以及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推进新课一、力和力的图示尽量多设置几个典型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得出力的概念.演示实验1:用细线竖直向上拉动放在桌上的钩码.引导答出:细线对钩码施加了力.演示实验2:磁铁吸引铁块引导答出:磁铁对铁块施加了作用力.[合作交流] 再举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实例,要求说出哪个物体对哪个物体施加了力的作用.〔对学生举出的目前不好说明的实例,不必过多分析,可指明以后会涉及〕结论:力是一物体对另一物体的作用.〔板书〕说明:这里指出了力的物质性,没有脱离物体而存在的力,一个孤立的物体不会存在力的作用.也就是说,有受力物体,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力是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的.当我们研究某一个物体受力时,有时不一定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存在.〔例如说物体受重力,其施力物体是地球〕问题:力是有大小的,力的大小用什么来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什么?符号是什么?〔学生初中已经学过以上问题,估计不难答出,可根据具体情况处理〕仅说一个力多大〔是多少牛〕,能不能完整地表达这个力?教师可以根据实例和学生交流讨论.讨论结果:仅说一个力多大〔是多少牛〕,不能完整地表达这个力,因为力是矢量,力有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要把三要素都表达出来才算完整地表达.为了形象地表达一个力,可以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有向线段〕来表示:〔1〕线断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2〕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箭尾〔或箭头〕常画在力的作用点上〔在有些问题中为了方便,常把一个物体用一个点表示〕.例1〔教师做〕:卡车对拖车的牵引力F的大小是2 000 N,方向水平向右,作出力F 的图示.步骤:选一标度〔依题而定其大小〕:如用1 cm长的线段表示500 N的力.从力F的作用点O向右画一线段四倍于标度〔4 cm〕,然后画上箭头〔图3-1-2〕:图3-1-2例2〔学生做〕:作出以下力的图示是:〔可同时出三个题,全班分三组,每组做一个题,并分别选一个学生在黑板上做〕①物体受250 N的重力.②用细线拴一个物体,并用400 N的力竖直上提物体.③水平向左踢足球,用力大小为1 000 N.参考答案:图3-1-3 图3-1-4图3-1-5说明:①选不同标度〔单位〕,力的图示线段的长短可不同;②标度的选取要有利于作图方便.提示:力的图示是形象地表述一个力的方法,不要忘了定标度.力的图示要正确反映力的三要素.二、重力1.重力的产生:重力是地球上或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指出:地球附近的物体都会受到重力的作用.[合作探究] 同桌合作,一起找出自己周围有关重力现象的例子,同桌指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特别强调: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重力并不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而是引力的一个分力.桌面上有一个弹簧秤,天平一套,请选择适当的器材,测出物理课本〔或其他物品〕所受重力的大小,并指出你的依据.学生讨论分析并说出自己的依据.归纳总结:可以利用二力平衡,用弹簧秤称量;一般情况下,也可以利用G=mg求解,要用到天平.两种方法的原理不同,但最终都能求出物体所受的重力.知识拓展:地球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g不同,物体的地理位置对于以上两种求重力的方法有没有影响呢?〔教师可以不给出答案,由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完成.或者作为课外实验探究的课题,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科学求知态度〕问题设置:任何一个力都有方向,你知道重力的方向吗?请用实例说明你的依据.学生交流讨论,教师适时投影展示有关现象〔雨线、垂柳、铅垂线……〕.归纳总结: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现象和应用方面涉及重力竖直向下的知识?教师结合生活实际,给出重心概念:重心: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等效集点.思考:请你指出以下物体的重心:充足气的篮球、方砖、石块.做一做:指出怎么找重心〔画图、操作、说明〕:“做一做〞,找出不规那么物体的重心.教师演示:木圆环,直角三角尺的重心.图3-1-6 图3-1-73-1-6、3-1-7所示.归纳: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之上,也可在物体之外.结论:规那么均匀的物体重心在其几何中心;不规那么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用悬挂法.例3一个被吊着的均匀的球壳,其内部注满了水,在球的底部有一带阀门的细出水口.在打开阀门让水慢慢流出的过程中,球壳与其中的水的共同重心将会〔〕先让学生自己回答,估计很多学生会选择A;教师提示开始和最终重心的位置,学生很快就能得出正确答案.借机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要全面.参考答案:在注满水时,球壳和水的共同重心在球心,随着水的流出,球壳的重心不变,但是水的重心下降,二者共同的重心在下降.当水流完时,重心又回到球心,应选项C正确. 课堂训练1.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解析: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产生两个效果:一个效果是吸引力的一部分使物体绕地球转动;另一个效果及另一部分力才是重力,也就是说重力只是吸引力的一部分.重力只决定于地球对物体的作用,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也与物体是否受到其他力的作用无关.答案:CD“背越式〞技术.解答:运动员跳高时,重心升得越高,需要的能量就越大.采用跨越式、滚式、剪式三种姿势时的重心肯定要高过横杆,而采用背越式时的重心,就不一定高过横杆,甚至比横杆还低,这样有利于运动员提高成绩.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图3-1-8〔播放宇宙中的星系运动录像〕阅读教材后总结:是万有引力的作用把宇宙中的恒星和行星聚集在一起,组成了太阳系、银河系和其他星系.力的相互作用遍布我们周围的一切物体.除此之外还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我们把这种力称为电磁相互作用.[思考与讨论]质子带正电,但质子〔与中子一起〕却能聚集在一起构成原子核.你能推测是什么力的作用结果吗?攻略一:阅读教材53页,师生共同讨论、总结.攻略二:网络搜索或工具书查阅“四种基本相互作用〞,进一步了解概念.结论:决定物质的结构和变化过程的基本的相互作用.近代物理确认各种物质之间的基本的相互作用可归结为四种: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近代物理的观点倾向于认为: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是统一的,物理学家们正在为建立大统一理论而努力.但至今也没有公认的结论,望同学们好好学习,为科学事业奉献自己的聪明和才智.课堂小结本节内容主要包括:1.力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大小、方向和力的作用点常称为力的三要素.要会作力的图示,它表达物理学的研究方法;2.重力 重力的产生:重力是地球上或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心:物体重力的作用点;3.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布置作业“问题与练习〞2、3题.2.试测自己家中不同物体的重心.设计好思路,选择最简洁方便的测量工具,写出简要的活动报告.板书设计1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三等效焦点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重心总是竖直向下方向求解也可以利用用弹簧秤称量可以利用二力平衡大小重力的三要素物体受到的力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使重力是地球上或附近的重力的产生重力二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使物体形状改变力的作用效果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和力的图示一用作互相本基力重,::;,:.2:.1,;:.2.1,mg G 活动与探究课题:自制一个“不倒翁〞或作一个“杂技演员走钢丝〞的研究报告步骤:1.选择器材,组装并进行试验;反复尝试,直到试验成功;2.做好实验记录,包括材料和数据等,注意成功与失败的数据对比.结论:物体的重心位置决定试验的成功与否.习题详解1.解答:(1)玻璃杯从桌子上掉下,在重力作用下,运动得越来越快;被抛出去的铅球,在重力作用下沿曲线落回地面;蹦蹦床在人的压力作用下,向下凹;橡皮筋在拉力作用下变得细长.(2)人坐在凳子上,人对凳子有一个压力,该力的施力物体是人,受力物体是凳子.2.解答:首先画出各个物体的重力,再画出力的图示,如图3-1-9所示.图3-1-93.解答:是位于同一点.设计点评本节课由三部分内容组成,针对不同的内容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或方法.共同的原那么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教学中或引导或置疑,或探究或交流讨论,或实物或影片展示,总之首先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知识感知,进而通过知识运用以提高能力、深化所学.。
高中物理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2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一节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一、课标要求【知识和技能】1、通过学生亲自实践,体验并认识到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2、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3、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指出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的测量工具、单位、量性;4、知道力的三要素,力的单位和符号,会画力的图示和示意图;5、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6、知道重力的产生原因,正确理解重力的定义,能确定物体重力的大小,指明重力的方向;7、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能确定质量分布均匀的规则物体重心的位置;【过程和方法】1.知道认识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开始的;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4.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理解等效替换是一种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探索与创新的意识;2、通过学生之间实验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使他们体验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快乐;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通过课本内容的完成,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多观察、多分析,看问题不能片面。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图示以及力的作用效果2.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和方向及重心的理解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力的图示2.重力的概念、“重心”概念的理解、g值因在地球的不同纬度而不同。
三、教学方法实创设情景,导入目标——自主探索,实践体验——表达交流,总结归纳。
四、教具准备弹簧秤、砝码、质量均匀的不规则薄板、细绳、木圆环、直角三角尺、重锤线五、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节力与力图示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提出问题】在足球场上,守门员大脚开球,球由静止变为运动;守门员接住球时,球由运动变为静止;运动员用头顶球,球的方向改变了。
用劲折木条,木条弯曲了,这些都是什么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思考】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含义是什么?匀速直线运动,加速直线运动有何区别?怎样才能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1.力(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举例)说明: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思考:任一个力都需要几个物体?你用一个简便的实验来说明物体间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二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比如用手拍桌子,手也会感到痛。
高中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重力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new)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1)。
2)。
3、如图所示,绳对物体竖直向上的拉力大小为150N,用力的图示法和示意图法表示拉力.图示法示意图法(二)、重力(自学归纳)1、定义: .2、重力的大小:根据公式G=计算,g是 .3、重力的方向怎么描述?。
4、讨论:什么是重心?物体的重心位置与什么因素有关?是如何进行确定的呢?(1) 定义:.影响因素:。
(2) 形状规则、质量均匀分布的物体,它的重心在 .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位置除了跟物体的形状有关外,还跟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高中物理 3.1 重力与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物理教案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表示拉力.
(注:力的图示法要标明单位长度表示力的多少)(2)、力的示意图:
(力的示意图只需大概反映力的作用点和方向)
两种方法的区别:
3、学生活动:
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前面的观察得出的结论进一步的拓展,得出力的性质和表示方法。
【说明】:拓展对于力的性质的研究和表达,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环节二:
1、教师活动:
力会改变物理体的运动状态,地球上的物体,都要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下落,只要是地面附近的物体,只受地球的吸引,都要落到地球上,就如我场景演示总结说明。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2. 使学生了解重力的基本相互作用原理,明白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2. 重力的基本相互作用原理3. 重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重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其应用;重力的基本相互作用原理。
2. 难点: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重力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重力的基本相互作用原理。
3. 结合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苹果落地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重力的概念。
2. 新课:讲解重力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应用,让学生掌握重力的基本知识。
3. 互动环节:分组讨论,探讨重力的基本相互作用原理,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
4. 实例分析:运用重力的基本相互作用原理,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物体悬挂平衡的条件等。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重力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这五个章节的内容主要涵盖了重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基本相互作用原理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的教学。
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我可以继续为您编写后续章节。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对重力概念、计算公式的掌握情况。
2.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对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原理的理解程度。
3. 分析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能否运用重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七、教学拓展1. 探讨重力在航天领域的应用,如卫星发射、地球引力等。
2. 介绍重力与其他力的关系,如摩擦力、弹力等。
3. 引导学生关注重力在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八、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悬挂物体、测量工具、实验记录表格等。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2.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作用范围,即地球表面及附近物体。
3. 理解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知道重力是由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产生的。
4.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
2. 教学难点:重力作用范围的确定;重力与万有引力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重力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利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重力的作用。
3. 采用讨论法,分析重力的作用范围及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
4. 运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悬挂重物的绳子、秤砣、地球仪等。
2. 教学课件:重力概念、计算公式、作用范围等图片和动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2. 探究重力概念:让学生用秤砣悬挂重物,感受重力的作用,引导学生探究重力的概念。
3. 讲解重力计算公式:引导学生理解重力的计算公式,并进行公式推导。
4. 应用重力公式:让学生运用重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质量。
5. 讨论重力作用范围:引导学生分析重力的作用范围,地球表面及附近物体。
6. 讲解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让学生了解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知道重力是由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产生的。
7. 案例分析:运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重力的理解和应用。
9.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重力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10.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重力概念、计算公式和作用范围的理解程度。
2. 作业批改:对课后作业进行批改,评估学生对重力知识的掌握情况。
人教版必修一《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docx
人教版必修一《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本课的背景和作用分析《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人教版)物理 1 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的教学内容,是建立在初中力的相互作用、重力的大小、力的图示及示意图基础之上的。
重力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力,在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中,已提到了“只在重力作用下”。
所以,本节内容既是运动的延续,又是下一章牛顿运动定律、受力分析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而基本相互作用的引入,也为学生初步建立了统一的概念。
因而,本节《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在物理学习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二)学习《重力基本相互作用》的三维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分析学生在学习重力之前,初中已学习了力的相互作用、重力的大小、力的图示等相关内容,已初步掌握了物体为什么会受到重力及力的相互作用,会区别、画力的图示、示意图。
本节通过重力、基本相互作用的学习,将进一步了解引入重心的思想和找重心的方法及影响重心的因素。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讨、观察、猜想、实验、总结等形式,促使学生掌握找重心的方法及影响重心的因素,并运用力的图示、示意图表示重力,为后面学习受力分析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学生通过自学和看、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统一的进程的和分类。
2、过程与方法分析物理学习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学习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学会科学探究。
因此本节重在体现知识点的引入及探究过程上,不仅要做到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注意力。
也要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概括物理规律的过程。
通过一定的探究过程,寻找物理规律,让学生尝试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老师的提示,猜想并加以验证。
同时,在基本相互作用方面,通过学生自学的过程,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成功的体验。
教师还可对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做一补充和展示相关资料,还可通过让学生查资料的作业形式,让学生了解这方面的最新动态。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
2. 使学生了解重力的作用,能够分析重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重力的定义: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2. 重力的计算公式:F=mg,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
3. 重力的作用:使物体受到向地心的拉力,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4.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力的概念及计算公式的理解与应用。
2. 重力的作用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重力的概念和作用。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重力的存在和作用。
3. 运用例题分析,让学生掌握重力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初中阶段学过的重力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重力概念:讲解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让学生理解重力的定义。
3. 介绍重力计算公式:讲解F=mg公式,让学生掌握重力的计算方法。
4. 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直观地感受重力的存在和作用。
5. 分析重力作用: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重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6.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7.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和作用。
8.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重力概念、计算公式和作用的理解程度。
2. 实验观察: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和对重力现象的观察能力。
3. 练习题解答:检查学生对重力应用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重力与其他力的关系,如弹力、摩擦力等。
2. 探讨重力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卫星导航、地球物理学等。
八、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质量计、悬挂装置等。
2. 教学课件:用于展示重力概念、计算公式和实例分析。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5-新人教版必修1
2.力的三要素及力的图示
1.引导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的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图示
2.设计练习:
用水平向右100N的力推地面上的箱子,请完整地表达这个力
点评两份练习而后归纳板书:
3.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
独立思考并写出力的三要素
学生练习并改错
能区分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
问题:学生有可能提出月球(太空)上是否存在重力的问题
预案:适当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进行相关的探导
2.重力的三要素
A.大小
问题:桌面上有一个弹簧秤,天平一套,请选择适当的器材,找出你文具盒(或其他物品)所受重力的大小,并指出你的依据。
根据学生讨论和归纳,点评并板书:
A.大小:可以利用二力平衡,用弹簧秤称量
通过质疑、讨论交流,,逐步养成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分享的团队精神。
目标制定依据
教材分析
学生目前状态分析
本节分三个模板,力的描述;重力三要素;重心与稳定。(并不是完全按教材分)
“力的描述”是本节和本章的预备知识;
“重力的三要素”的分析过程是重点,其研究过程和方法也是为其他力学习作铺垫,是本节核心;
“重心与稳定”紧密联系生活,但其应用和有关现象的解释则是难点。
归纳并板书:
方向:坚直向下。
拓展:讲一讲生活中哪些现象和应用方面涉及到的重力竖直向下的知识
思考并回答
同学间质疑、交流
讨论
进一步加深重力方向竖直向下在生活中的应用
问题:
学生可能思维展不开,思考面窄,
预案:
引导学生大胆想,不要轻易否定。
重心
教师结合生活实际,给出重心概念,板书:
重心: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等效集点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艺1.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三要素;2.正确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及位置;3.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二〕进程与方法1.知道看法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发生的效果末尾的;2.能经过探求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要素有关;3.能经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结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4.经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浸透〝等效代换〞的物理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培育片面观察剖析效果的才干教学重点:了解力的概念、体会重力的发生缘由和特点教学难点:了解重心的概念教学方法:讲授、温习讨论教学用具:锯条、橡皮条、粉笔教学进程:〔一〕新课引入:在初中你们曾经学过了力,明天我们来进一步学习力。
〔二〕新课教学:1、力和力的图示1、演示:〔1〕用手压锯条、拉皮筋等,先生观察现象,是什么缘由招致这种变化呢?〔2〕扔掉手中的粉笔,拖动桌面上的书等,又有什么现象,又是什么缘由惹起这样的变化呢?锯条、皮筋的外形发作了改动,粉笔、书的运动形状发作了改动,这些都是由于这些物体遭到了其他物体的力的作用的结果。
在物理学中,人们把改植物体的运动形状,发生形变的缘由,即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作力。
2、力的作用效果:〔1〕使物体发作形变。
〔2〕使物体的运动形状发作改动〔包括速度的大小,方向〕。
3、力的定义: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4、效果:力可以分开物体而独自存在吗?〔1〕物质性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有力就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两者是同时存在的,不分先后。
在研讨某物体时,我们把它叫做受力物体,对它作用的物体叫做施力物体。
不是有生命的物体才干作为施力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不是相对的,在研讨不同效果时,同一物体有时是受力物体,有时是施力物体。
效果:我们用手拍打桌子时,是手给桌子一个力,可为什么我们的手也会感到疼痛呢?〔让先生用力打桌子,体会手的觉得〕〔2〕相互性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甲对乙有作用力,同时乙对甲也有力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相互作用本章设计本章讲述的是关于“力”的基础知识,是学习静力学的基础和准备.内容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力的合成、力的分解.本章内容与初中学过的有关力学知识联系密切,是初中知识的扩展和深化,是今后学好其他力学知识的基础.所谓基础性,就是要为学习力学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从知识方面来说,就是理解力的初步概念,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特性,会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从运用方面说,是初步熟悉对一个物体的受力分析,会画出正确的受力图.本章具有预备性,不论在知识上和运用上都要有一个“度”.比如在本章第二节提到:“用悬绳挂着的静止物体,用静止的水平支持物支持的物体,它们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在这一节就不要求从道理上把这一论断说清楚,可先作为事实接受下来,讲过牛顿第三定律后再解决.再比如静摩擦,要想一开始就把问题讲深讲透,企图学生能够处理比较难的有关问题,可以说是“拔苗助长”,是不可能的.关于滑动摩擦力,教材中虽然提到“阻碍相对滑动”“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但举例只限于受滑动摩擦力的物体相对于另一静止物体(相对地面静止)的情形.一开始不宜涉及两物体都相对于地面运动的情形.关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计算,介绍动摩擦因数时应强调该因数无单位,与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组成材料及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而与其他因素无关,动摩擦因数一般情况下小于1.静摩擦力是个难点,更要注意要求适当.关于静摩擦力的方向,只限于容易判断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的情形.关于静摩擦力的大小,只限于可应用二力平衡求解的简单情形.这里不宜涉及静摩擦力是阻力还是动力的问题.力的分解也是本节课的难点,首先,在没有条件限制下,一个合力的分力有无数组解;其次是如何确定条件来对力进行分解.这里有两种方法:一是根据力的实际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从而确定两个分力;另一种是正交分解的方法.前一种是从力的实质上对力进行分解,后一种方法却更简单,更能解决较复杂的问题.本章共5节课,建议安排8课时,各课时安排建议如下:整体设计力学知识是整个物理学的基础内容,本节课对于建立清晰的力概念以及力的运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节主要包括:力的概念、力的矢量性及力的图示、重力、四种基本相互作用.1.力的概念: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及物体发生形变是有原因的,是由于其他物体和该物体发生了相互作用,这种作用称为力.认识力、研究力,都要从力的作用效果入手.力离不开物体,每一个力都对应着一个受力物体和一个施力物体,仅有受力物体和仅有施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力的矢量性及力的图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不仅有力的大小,还有力的方向及作用点,所以力是矢量,将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今后分析研究一个力,不仅要明确它的产生条件,还要明确力的三要素,描述、表示力也要抓住这三条,所以在力的图示中为了让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必须先规定标度,为了表示方向必画箭头.3.重力: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要明确重力的普遍性,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不管处于静止还是各种运动状态,不管是否受到其他力的作用,它总是受到重力,而且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其大小G=mg,由于地球不同位置g不相同,所以同一物体在地球不同位置所受重力并不总是相同.关于重力的测量,要明确测力计的读数,并不是测量了重力本身,而是根据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竖直悬绳的拉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来测量的.4.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让中学生了解这四种作用,同时用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探索物理问题的兴趣.教学重点“重力的三要素”的分析过程是重点,其研究过程和方法也是为其他力学习作铺垫,是本节核心.教学难点不规则物体重心的确定,以及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内容.课时安排2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使物体产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用力的图示表达力的三要素.2.了解重力的产生;理解重力的三要素.3.能测量重力的大小,确定重力的方向.4.能解释稳定等与重力相关的现象,并能应用.过程与方法1.通过设问、讨论、交流等方法引导学生建立重力的概念.2.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究重力概念的建立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的作用.3.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和交流合作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力的分解,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2.通过合作找出不规则物体的重心,逐步养成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分享的团队精神.课前准备磁铁、小铁块、细线;弹簧秤、钩码(学生用,2人一组);刻度尺、圆规.有条件的可以用实物投影设备,并准备相应的力的图示的投影片或实物投影图.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设问导入1.你觉得力是什么?请举例说明理由.2.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举例说明.情景导入(课件展示)播放“苹果落地、投掷标枪、喷泉、飘落的雪花”等录像资料.图3-1-1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找出共同点.探讨结论:这些物体都最终落向地面,是因为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本节课就来学习力和重力,以及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推进新课一、力和力的图示1.力尽量多设置几个典型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得出力的概念.演示实验1:用细线竖直向上拉动放在桌上的钩码.引导答出:细线对钩码施加了力.演示实验2:磁铁吸引铁块引导答出:磁铁对铁块施加了作用力.【合作交流】再举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实例,要求说出哪个物体对哪个物体施加了力的作用.(对学生举出的目前不好说明的实例,不必过多分析,可指明以后会涉及)结论:力是一物体对另一物体的作用.(板书)说明:这里指出了力的物质性,没有脱离物体而存在的力,一个孤立的物体不会存在力的作用.也就是说,有受力物体,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力是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的.当我们研究某一个物体受力时,有时不一定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存在.(例如说物体受重力,其施力物体是地球)问题:力是有大小的,力的大小用什么来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什么?符号是什么?(学生初中已经学过以上问题,估计不难答出,可根据具体情况处理)仅说一个力多大(是多少牛),能不能完整地表达这个力?教师可以根据实例和学生交流讨论.讨论结果:仅说一个力多大(是多少牛),不能完整地表达这个力,因为力是矢量,力有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要把三要素都表达出来才算完整地表达.2.力的图示为了形象地表达一个力,可以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有向线段)来表示:(1)线断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2)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箭尾(或箭头)常画在力的作用点上(在有些问题中为了方便,常把一个物体用一个点表示).例1(教师做):卡车对拖车的牵引力F的大小是2 000 N,方向水平向右,作出力F 的图示.步骤:选一标度(依题而定其大小):如用1 cm长的线段表示500 N的力.从力F的作用点O向右画一线段四倍于标度(4 cm),然后画上箭头(图3-1-2):图3-1-2例2(学生做):作出下列力的图示是:(可同时出三个题,全班分三组,每组做一个题,并分别选一个学生在黑板上做)①物体受250 N的重力.②用细线拴一个物体,并用400 N的力竖直上提物体.③水平向左踢足球,用力大小为1 000 N.参考答案:图3-1-3 图3-1-4图3-1-5说明:①选不同标度(单位),力的图示线段的长短可不同;②标度的选取要有利于作图方便.提示:力的图示是形象地表述一个力的方法,不要忘了定标度.力的图示要正确反映力的三要素.二、重力1.重力的产生:重力是地球上或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指出:地球附近的物体都会受到重力的作用.【合作探究】同桌合作,一起找出自己周围有关重力现象的例子,同桌指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特别强调: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重力并不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而是引力的一个分力.2.重力的三要素A.大小桌面上有一个弹簧秤,天平一套,请选择适当的器材,测出物理课本(或其他物品)所受重力的大小,并指出你的依据.学生讨论分析并说出自己的依据.归纳总结:可以利用二力平衡,用弹簧秤称量;一般情况下,也可以利用G=mg求解,要用到天平.两种方法的原理不同,但最终都能求出物体所受的重力.知识拓展:地球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g不同,物体的地理位置对于以上两种求重力的方法有没有影响呢?(教师可以不给出答案,由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完成.或者作为课外实验探究的课题,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科学求知态度)B.方向问题设置:任何一个力都有方向,你知道重力的方向吗?请用实例说明你的依据.学生交流讨论,教师适时投影展示有关现象(雨线、垂柳、铅垂线……).归纳总结: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现象和应用方面涉及重力竖直向下的知识?C.作用点教师结合生活实际,给出重心概念:重心: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等效集点.思考:请你指出下列物体的重心:充足气的篮球、方砖、石块.做一做:指出怎么找重心(画图、操作、说明):学生自己选择被测对象,分别找出物体的重心.参考教材52页“做一做”,找出不规则物体的重心.教师演示:木圆环,直角三角尺的重心.图3-1-6 图3-1-7具体过程:先用悬挂法确定重心之后,在板上固定一条细线ab,让ab穿过重心c 点,再在其重心c处拴上细绳提拉,验证薄板可以水平平衡.如图3-1-6、3-1-7所示.归纳: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之上,也可在物体之外.结论:规则均匀的物体重心在其几何中心;不规则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用悬挂法.例3一个被吊着的均匀的球壳,其内部注满了水,在球的底部有一带阀门的细出水口.在打开阀门让水慢慢流出的过程中,球壳与其中的水的共同重心将会()A.一直下降B.一直不变C.先下降后上升D.先上升后下降先让学生自己回答,估计很多学生会选择A;教师提示开始和最终重心的位置,学生很快就能得出正确答案.借机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要全面.参考答案:在注满水时,球壳和水的共同重心在球心,随着水的流出,球壳的重心不变,但是水的重心下降,二者共同的重心在下降.当水流完时,重心又回到球心,故选项C 正确.课堂训练1.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B.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C.同一物体在地球上不论怎么运动都受到重力的作用D.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解析: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产生两个效果:一个效果是吸引力的一部分使物体绕地球转动;另一个效果及另一部分力才是重力,也就是说重力只是吸引力的一部分.重力只决定于地球对物体的作用,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也与物体是否受到其他力的作用无关.答案:CD2.用重心的知识解释为什么现在优秀跳高运动员都采用“背越式”技术.解答:运动员跳高时,重心升得越高,需要的能量就越大.采用跨越式、滚式、剪式三种姿势时的重心肯定要高过横杆,而采用背越式时的重心,就不一定高过横杆,甚至比横杆还低,这样有利于运动员提高成绩.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图3-1-8(播放宇宙中的星系运动录像)阅读教材后总结:是万有引力的作用把宇宙中的恒星和行星聚集在一起,组成了太阳系、银河系和其他星系.力的相互作用遍布我们周围的一切物体.除此之外还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我们把这种力称为电磁相互作用.【思考与讨论】质子带正电,但质子(与中子一起)却能聚集在一起构成原子核.你能推测是什么力的作用结果吗?攻略一:阅读教材53页,师生共同讨论、总结.攻略二:网络搜索或工具书查阅“四种基本相互作用”,进一步了解概念.结论:决定物质的结构和变化过程的基本的相互作用.近代物理确认各种物质之间的基本的相互作用可归结为四种: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近代物理的观点倾向于认为: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是统一的,物理学家们正在为建立大统一理论而努力.但至今也没有公认的结论,望同学们好好学习,为科学事业奉献自己的聪明和才智.课堂小结本节内容主要包括:1.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大小、方向和力的作用点常称为力的三要素.要会作力的图示,它体现物理学的研究方法;2.重力重力的产生:重力是地球上或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心:物体重力的作用点;3.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布置作业1.教材第54页“问题与练习”2、3题.2.试测自己家中不同物体的重心.设计好思路,选择最简洁方便的测量工具,写出简要的活动报告.板书设计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三等效焦点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重心总是竖直向下方向求解也可以利用用弹簧秤称量可以利用二力平衡大小重力的三要素物体受到的力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使重力是地球上或附近的重力的产生重力二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使物体形状改变力的作用效果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和力的图示一用作互相本基力重,::;,:.2:.1,;:.2.1,mg G 活动与探究课题:自制一个“不倒翁”或作一个“杂技演员走钢丝”的研究报告步骤:1.选择器材,组装并进行试验;反复尝试,直到试验成功;2.做好实验记录,包括材料和数据等,注意成功与失败的数据对比.结论:物体的重心位置决定试验的成功与否.习题详解1.解答:(1)玻璃杯从桌子上掉下,在重力作用下,运动得越来越快;被抛出去的铅球,在重力作用下沿曲线落回地面;蹦蹦床在人的压力作用下,向下凹;橡皮筋在拉力作用下变得细长.(2)人坐在凳子上,人对凳子有一个压力,该力的施力物体是人,受力物体是凳子.2.解答:首先画出各个物体的重力,再画出力的图示,如图3-1-9所示.图3-1-93.解答:是位于同一点.设计点评本节课由三部分内容组成,针对不同的内容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或方法.共同的原则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教学中或引导或置疑,或探究或交流讨论,或实物或影片展示,总之首先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知识感知,进而通过知识运用以提高能力、深化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