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名词解释与重点整理
教育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重点问题
第一章绪论1、教育学的内涵及其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分析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处于一级学科的地位,它侧重探讨教育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教育活动,其中充满矛盾,包含着现实性和理想性的对立统一;“现实的个人”的教育活动,是教育学最具体、最基本的研究对象;对象,教育现象、教育规律2、教育学产生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及其观点1、教育经验——教育术2、《论语》《理想国》柏拉图3、《学记》: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古代西方第一部教学方法论著夸美纽斯,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人,早期公共教育的倡导者,大力推行班级授课制,1632年出版《大教学论》,1658年出版世界上第一本学校教材《世界图解》。
夸美纽斯尝试把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从零散、肤浅的教育经验提升为更加深刻、系统,因而更具普遍意义的教育理论。
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德国教育家、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1806年出版《普通教育学》。
赫尔巴特在其《普通教育学》中明确将教育学定性为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科学化过程:通过把对教育现象的解释建立在可验证的经验基础之上,从而追求教育学知识的可靠性。
3、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教育学的科学化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建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学说。
把人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联系起来。
系统阐发了关于教育本质、人的个性和社会性、人的实践和人的主体性、人的全面发展等教育基本理论。
为教育学的科学化发展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理论基础,开启了人类教育思想发展的新纪元4、教育学的发展趋势与众多学科交叉发展突破学校时空框架,向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展呈现出信息化、国际化和全球化等时代特征5、教育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研究方法: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历史研究、行动研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认识教育问题最基本的思想方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指导我们社会主义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最重要的科学理论;第二章教育及其本质1、教育的不同起源论的基本观点(一)生物起源论(二)心理起源论(三)劳动起源论(四)需要起源论(五)交往起源论2、当代世界教育发展趋势(一)教育全民化(二)教育现代化(三)教育国际化(四)教育终身化(五)教育信息化3、教育的涵义、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一、名词解释1.教育的概念: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所构成的一个教育目的系统。
3.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活动。
4.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种具有强制性、法律保障的、免费特征的教育制度。
5.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心变化。
6.教师专业化: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7.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
8.经验课程:也称为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9.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10.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
它是将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安排教师有计划地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二.简答题1. 学校产生的条件:(1)进入奴隶社会后,金属工具代替了原始社会的石器,生产水平提高了,有了剩余产品且足以供养一部分人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专门从事教育与学习,学校的产生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以及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教师。
(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生产、生活经验,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更丰富的教育内容。
教育学自学考试重点资料整理
一、名词解释:1、教育学P4-5:“教育学”基本上有三种含义:一是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属于一级学科;二是指一种课程的名称,该课程也称为“教育学原理”、“教育概论”、“教育原理”等等;三是指一种教材的名称,是“作为一门课程的教育学”所使用的教材,其名称随着课程名称的不同称谓而有所不同。
2、教育P36,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3、教育者P38,教育者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与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是直接的教育者。
4、受教育者P38,受教育者即各级各类学生,也即教育的对象。
5、教育影响P38,教育影响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6、学校教育P38:学校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7、学校P66,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
它始于人类知识与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8、学制P67,现代学校制度是与社会的人才需求结构相适应,把学校教育机构纵横联系、统一和协调起来,形成一个幼儿、青少年、成人教育纵横贯通,学校、社会、家庭密切配合的一体化学校教育机构网,一般简称学制。
9、管理P85,管理是指管理者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为完成既定的组织目标所必需的一套规章制度,对该机构内的人、财、物等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以有效地实现该系统的预期目标的过程。
10、学校文化P76,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与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教育学名词解释与重点整理
名词解释: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它包括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社会上所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
狭义的教育:指的是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教育,还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什么是环境:环境泛指个体生存与其中,在个体的活动发展中,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世界。
人的生存环境十分复杂,根据其性质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教育目的: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与运行的规则,如相关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学校教育制度: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
从育人目标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路径.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的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在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的个性。
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
333教育学综合名词解释汇总
333教育学综合名词解释汇总教育学是研讨人类在教育活动中的各种问题,以期能够更好地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学科。
在教育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许多专业术语和名词。
本文将对333个教育学的综合名词进行解释和汇总,并探讨其在教育学领域中的重要性、应用和影响。
一、教育学原理解释1. 传统教育学:传统教育学是指基于长期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一系列教育原则和方法,主要包括师道、育人、非智育、涵养、以身作则等。
2. 现代教育学:现代教育学是在传统教育学的基础上,结合了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如教学设计、学生素养培养、教育评估等。
3. 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是指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虚拟实验等,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的方法和工具。
4. 反传统教育学:反传统教育学是对传统教育学观念的否定和批判,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性,倡导个性化教育和多元评价等。
5. 人本主义教育学:人本主义教育学是强调个体发展和全面素质培养的教育理论,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和情感,追求人的自由和幸福。
二、教育学方法解释1. 实验教育学:实验教育学是通过设计和实施教育实验,研究教育活动的规律和效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 统计教育学:统计教育学是通过收集和分析教育数据,研究教育活动的规模、结构、效果等问题,为决策者提供科学支持。
3. 案例教育学:案例教育学是通过研究个别教育案例,分析教育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法,提供经验教训和指导意见。
4. 比较教育学:比较教育学是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地区、学校的教育制度、课程、教学方法等,研究教育差异和共同点,促进教育改革和交流。
5. 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以个体为单位,深入探究和分析特定教育问题的研究方法,旨在揭示个体成长和教育过程中的内部机制和影响因素。
三、教育学概念解释1. 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对教育活动所追求的理想结果的表达和概括,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等。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重要汇总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重要汇总
教育学原理涉及的概念众多,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概念的名词解释:
1.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2. 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3. 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4. 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5. 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7.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8.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9. 批判教育学:代表人物有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尔迪尔等。
主张当代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不是一种民主的建制和解放的力量,而
是维护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的工具;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决定学校教育机构,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关系和经济结构。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可以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教育学家。
教育学名词解释大全
教育学知识名词解释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教育学重点名词解释汇总
名词解释1.广义教育---指一有意识影响人、培养人的活动,包括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所接受的一切有目的的社会生活影响的总和。
2.狭义教育---是指专门通过教育机构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下,对受教育者施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3.人的发展---是指人从出生到死亡,在身心两方面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4.遗传素质---是指先天继承下来的、与身俱有的生理解剖特点。
5.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
6.义务教育---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7.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
教育方针是执政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的具有全局性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和总目标,是制定教育政策的总依据。
8.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体力与智力充分发展、包括人的思想道德、审美情趣、情感意志、个性才能等多方面的充分发展。
9.智育---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现代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的教育。
10.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有效的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体力和运动能力,养成学生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11.智力因素---是在人们的智慧活动中,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方面。
12.非智力因素---指人在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
教育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整理
教育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整理1、教育学话语体系:是指教育学独有的话语体系,由教育学术语按照一定的学术规范组成的系统理论体系。
2、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有意识地依据自觉设定的目的所进行的对象性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目的:人们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存在着的教育活动所要取得的结果,它指明教育要达到的标准和要求,说明办教育为的是什么、所培养的人要求达到什么养的规格。
4、个性发展:是在人的共同性德基础上,充分的把人的差别显示出来,从而是每一个人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
5、内化:外部客体的东西转化为内部主体的东西。
(道得内化、知识内化、智力内化)6、个体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
通过这个过程,个体的以独立参与社会生活,从自然人逐渐变成社会人。
7、教师:是指那些专门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人。
8、教师角色:是指教师再跟学校课程有关的关系中所表现的一种身份并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
(时代性、普遍性)9、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的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10、课程计划: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用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文件,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基础要求,是编制各学科教材大纲和教材编写的基本依据,是课程实施、评价和管理的基本准则。
在我国,课程计划是由教学计划演变来的。
11、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鬼法和要求,它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12、课程目标:是一定的教育目的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教育目的是通过具体的课程目标体现出来的。
13、教育现象:指的是存在于社会中的有关教育活动的一种客观实在。
14、。
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题汇总及答
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题汇总及答案(一)1.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答案要点】“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1)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它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这三者既有各自的内涵、特点和功能,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字的产生。
普通教育学中使用的“教育”概念,即是这种狭义的教育。
其特点它的对象主要是新生的一代,其任务是实现个体社会化;这是在受过专门职业训练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它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
(3)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现象是对教育活动的基本概括,是各种各样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教育问题是具有矛盾和冲突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葛亮因素之间以及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教育学存在的意义在于通过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2.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教育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答案要点】(1)有三个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2)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心脏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他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人微言轻教育的对象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
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简述教育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答案要点】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教育学名词解释(重点)
教育学名词解释(重点)1.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一]
2.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
3.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内容,在奴隶社会可以概括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科目。
[一]
4.什么是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或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人的质量规格所作的总体规
定与要求。
[三]
5.什么是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而言的。
它是一种以学校为本位,根据一定的学校教育哲学思想,由学校的教师、学生、学生家长以及社区代表共同参与决策的,为了满足学校自身特殊需要而开发的一种课程形态。
[五]
6.什么是教学
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六]
班级授课制指把学生按照年龄或在某个科目上的大体程度分为若干
个人数较多的教学班,教师同时面对全体学生进行教学,所有学生
每次的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及采用的教学行为都是一样的。
[六] 7.教育目标的含义
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人的思想品德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是预期的德育结果。
[七]。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1.广义教育——指一有意识影响人、培养人的活动,包括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所接受的一切有目的的社会生活影响的总和。
2.狭义教育——是指专门通过教育机构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下,对受教育者施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3.人的发展——是指人从出生到死亡,在身心两方面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4.遗传素质——是指先天继承下来的、与身俱有的生理解剖特点。
5.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
6.义务教育——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7.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
教育方针是执政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的具有全局性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和总目标,是制定教育政策的总依据。
8.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体力与智力充分发展、包括人的思想道德、审美情趣、情感意志、个性才能等多方面的充分发展。
9.智育——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现代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的教育。
10.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有效的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体力和运动能力,养成学生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
11.智力因素——是在人们的智慧活动中,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方面。
12.非智力因素——指人在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
教育学必背名词解释
1 教育:广义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社会活动。
狭义:学校教育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2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3 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文献中最早的、体系比较完整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4 人的发展:指随着时间和年龄的递增而发生的个体身心方面的积极变化。
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发展。
5 教育目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
6 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知道思想。
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7 美育: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叫审美教育。
8 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9 智育: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递系统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活动,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0 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制年限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1 义务教育: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12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13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14 教师职业道德: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用于调整教师与社会、教师与教育事业、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爷家长、教师自身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15 教师的专业能力:个体在教育工作中体现出来的,制约教育工作效能的比较稳定的心里特征,包括教育能力、教学能力、研究能力。
16 师生关系:指师生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教育学名词解释整理
教育学名词解释整理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①广义的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②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形式化教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对稳定,有稳定的教育场所和设施,教育内容也相对规范化。
3.非形式化教育:指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
4.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的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
5.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6.普通教育: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
7.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育内容的教育。
8.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一体化,青少年教育和成人教育一体化,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一体化,把终身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或成人教育史片面的。
9.全民教育:就是让所有的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使中青年脱盲。
10.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首先指教育机会均等,其次指师生关系民主化,再次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11.教育世俗化:与公立教育发展相适应,教育逐渐从宗教中分离出来,有些国家明确规定,宗教、政党不得干预教育,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等向世俗化方向发展。
12.教育多元化:包括教育思想多元化、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等多元化,它是社会生活多样化和人的个性化在教育上的反映。
小学教育学名词解释重点
小学教育学名词解释重点教育学名词解释1、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
它包括属于基础学科的中国古代教育史、中国近现代教育史,属于基本学科的教育原理、德育原理、教学原理、教育管理学原理,属于分类学科的学前教育学、普通教育学、中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特殊教育学、比较教育学、职业教育学,属于交叉学科的教育人类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教育政治学等,属于应用学科的各科教育论等。
2、全面发展教育:是为了促使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896年7月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条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展素质,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3、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会么样的人的问题。
按照《教育法》的规定,我国现阶段的老说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一各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
5、体育:是授与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6、教师:教育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7、教学模式:是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开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
8、学生集体:指由全班学生组成的集体。
9、标准化测验:是考察是否达到预先规定的标准,类似于各种执照考试,这种测验只关注考生是否达到了应该达到的水平,而不去管别的考生怎么样。
教育学名词解释整理
教育学名词解释整理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①广义的教育:是培育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大体途径。
②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必然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转变的活动。
2.形式化教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对稳定,有稳定的教育场所和设施,教育内容也相对规范化。
3.非形式化教育:指与生活进程、生产进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
4.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和它们的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和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
5.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必然年龄的儿童实施肯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6.普通教育: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
7.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为主要教育内容的教育。
8.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一体化,青少年教育和成人教育一体化,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一体化,把终身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或成人教育史片面的。
9.全民教育:就是让所有的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使中青年脱盲。
10.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首先指教育机缘均等,其次指师生关系民主化,再次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缘。
11.教育世俗化:与公立教育发展相适应,教育逐渐从宗教中分离出来,有些国家明确规定,宗教、政党不得干与教育,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等向世俗化方向发展。
12.教育多元化:包括教育思想多元化、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等多元化,它是社会生活多样化和人的个性化在教育上的反映。
教育学考试重点(附答案)
教育学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培养目标:就是指特定的社会领域、不同层次、不同级别和不同类型教育的具体目标,它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是各级各类学校对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2、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通过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身心诸方面发生怎样的变化,或达到怎样的预期效果,它存在于一切教育活动中。
狭义的教育目的主要是指学校教育目的。
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各级各类学校无论具体培养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
3、教学模式: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未定而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模型及其具体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
4、现代教学原则:现代教学原则是教学经验的概括与总结。
人类在长期从事教学实践的活动中,不断探索出一些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对于这些经验或教训反复认识,不断深化,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经过概括抽象,即对教学规律有所认识,从而制定出教学原则。
5、现代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具体而言,就是教师指导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6、现代德育:即教育者根据现代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现代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其品的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养成与现代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及现代法治等现代社会相契合及所期望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也就是说,现代德育是现代政治教育、现代思想教育、现代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总称。
7、学校教育制度:现代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组织其学校教育活动的规则体系和各级各类学校体系。
学制作为规则体系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及相互之间衔接关系。
8、现代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并通过育人活动,从而实现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它包括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社会上所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
狭义的教育:指的是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教育,还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什么是环境:环境泛指个体生存与其中,在个体的活动发展中,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世界。
人的生存环境十分复杂,根据其性质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
】教育目的: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与运行的规则,如相关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学校教育制度: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
从育人目标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路径。
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的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在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的个性。
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
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班级上课制: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只是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分别学习所设置的各门课程。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所做的质量评测、分析和评定。
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结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做的评价。
德育:即道德教育。
学校教育,一般来说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为基础,同经过选择的人类文化,特别是一定的道德观念、政治意识、处世准则、行为规范相互作用,经过自己的感受判断、体验,从而形成道德品质、人生观和社会理想的教育。
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品德的过程。
审美教育:是审美主体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韵,直接作用与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而互动的教育活动。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学记》战国末期,外国最早的是罗马的昆体良《论演说家的培养》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班级授课制“教师中心论”卢梭的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儿》康德是较早在大学开设教育讲座的教授。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多样化阶段:斯宾塞的《教育论》——教育的人物教导人们为完满生活做准备梅伊曼最早提出的的“实验教育学”,拉伊1908年出版《实验教育学》;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说《民主主义与教育》“从坐中学”“儿童中心”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深化阶段;卢布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赞科夫《教学与发展》;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原始社会有教育、无学校、无阶级;奴隶社会有学校、有阶级、教育与生产劳动分离对立;人的发展可分为生理发展;心理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的规律:顺序性(循序渐进),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整体性【问题方式:教育应如何适应人的发展规律?回答方式:1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应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2人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我们应该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3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要求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4人的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我们要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的兴趣、爱好进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姓,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5人的发展具有整体性,我们应把学生看做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在体智德美全方面的和谐地发展,把学生培养为完整和完善的人。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1)遗传;内发论;孟子;人性本善;柏拉图;格赛尔(2)环境;外铄轮:荀子:人性本恶;;洛克“白板说”;华生【什么是环境:环境泛指个体生存与其中,在个体的活动发展中,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世界。
人的生存环境十分复杂,根据其性质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
】(3)个体的能动性: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个体能动性诗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个体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4)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何炅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变革。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制约受教育权;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文化传统制约教育传统与变革。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层次、职业岗位、科层之间转换调整和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征,展现其智慧才能。
包括横向流动和纵向流动。
教育目的: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第四章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有四个:一是国家或社会所规定的教育总目的;二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三是课程目的;四是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有两部分组成,一是所培养的人身心素质;二是所培养人的社会价值。
新中国的教育目的: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教育目的的实现:普通中小学的教育性质与任务: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
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普通中小学教育包括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和综合实践活动。
第五章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与运行的规则,如相关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教育制度的性质:客观性;规范性;历史性;强制性。
学校教育制度: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现代教育制度的类型有三种,一是双轨学制(西欧);二是单轨学制(美国);三是分支型学制(苏联).我国学校教育制度:1902清政府颁布“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学制,但未实施;1904又颁布“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学制。
1922北洋政府颁布“壬戌学制”通称“六三三学制”。
我国现行学制有四个层次: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第六章课程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
从育人目标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路径。
被教育工作者称为“三本书”的是:课程方案(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教材)。
课程方案:教育学研究的课程方案主要是我国的普通小学与中学的课程方案,它是指在国家的教育目的与方针的指导下,为实现各级基础教育的目标,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有关课程设置、顺序、学时分配以及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性文件。
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一句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教科书:亦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我国古代课程设置:周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春秋:“六经”(《诗》、《书》、《礼》、《乐》、《春秋》);宋以后:“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第一个进入人的视野的真正课程问题是由斯宾塞提出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问题。
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是1918年出版的博比特的《课程》;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是1949年出版的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学科课程:是指依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立,它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
课程的基本因素是社会、知识、学生三要素。
完美的课程目标体系包括三类:结果性目标、体验性目标与表现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