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环境管理的技术基础
(完整word版)《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大纲(新换教材)
《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54118课程名称:环境规划与管理学时/学分:36/2。
0先修课程:环境保护概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水污染控制工程适用专业:环境工程开课系或教研室:城建学部环境工程系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2.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方法和内容.比较系统的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及相关基础学科与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获得较宽的环境学科与环境规划学、环境管理学的专业知识,提高环境规划制定、环境工程决策、污染预测和防治、环境经济分析和系统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1。
学时:理论学时36。
2。
作业次数:5次3。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1。
基本内容1)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2)环境规划和管理思想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对象和内容2。
基本要求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思想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对象和手段以及研究内容的基本框架。
3。
重点和难点重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难点:环境规划与管理思想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1.基本内容1)我国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体系2)环境保护法规体系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法律制度体系5)环境管理机构体系2.基本要求了解在我国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的构成和环境管理机构体系的发展;掌握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和政策,掌握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环境规划法律制度;理解环境标准体系的概念和分类,作用和意义。
3。
重点和难点重点:环境保护法规体系,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和政策,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环境规划法律制度。
难点: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和政策,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环境标准体系。
第三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理论1。
基本内容1)管理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2)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生态学原理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系统论原理4)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经济学原理2.基本要求理解各个理论基础(管理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生态学原理、系统论原理、经济学原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则,各个理论基础与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关系。
《环境规划》第五章 水环境规划-1
– C、定量计算阶段
1、确定设计条件;2、选择水质模型及计 算;3、计算混合区范围;4、优化模拟。
– D、综合决策阶段
1、通过综合评价,确定切实可行方案; 2、拟定分期实施方案。
二、水污染控制单元
– 在水环境规划中,水污染控制单元是由源和水域两部分组成的可 操作实体。
• 水域是根据水体不同的使用功能并结合行政区划而定;
2.依据研究尺度的不同,可将水环境规划分为:区域、流域以及城市等层次。
• 区域水环境规划 强调区域的综合协调和整治。如《珠江三角洲水污染防治规 划》。
• 流域环境规划 以水环境子系统为核心,将与其密切相关的其他子系统纳入规 划的范畴,以保障水质达标和水生态系统健康,以及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 展。
• 城市水环境规划 以城市水环境改善和水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以水质改善、 水生态修复、水生态及生态景观建设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
1、设计条件的类型和内容
平均化过程是设计条件的主要过程,即在稳态条件下平均化,或在概 率分布条件下平均化。由此构成了两类设计条件:随机(或概率分布) 设计条件和稳态(或定常)设计条件。
A、设计条件的内容:主要包括自然条件、排污条件、目标条件和约 束条件等。
B、时期、时段和保证率是建立这些条件必不可少的三要素。
二 、水环境规划的类型及尺度
– 1.根据水环境规划研究的对象,可将其分为两大类型:
– 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或称水质控制规划)以实现水体功能要求为目标,是水环境 规划的基础;
– 水资源系统规划(或称水资源利用规划)强调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水环境保护, 它以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宗旨,是水环境规划的落脚点。
备; • F、通过多个可行方案的优化决策,确定最优化方案; • G、为政策协调和管理决策,确定环境保护目标和方案。
环境管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1.全球环境展望是一份反映全球环境状况的系列报告,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 .P22.《蒙特利尔议定书》在保护平流层臭氧层目标方面取得重大进展.3.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又进一步将环境问题与社会发展问题联系起来思考,并明确指出,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类的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
P74.人类的发展进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原始文明阶段、农业文明阶段和工业文明阶段。
P75.人类的社会行为可以分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三大类,政府行为起着主导作用。
P156.人的行为从另外一个角度还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另一类是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行为。
P167.环境管理的主体和对象,是指“谁来管理?”和“管理谁?”的问题,是指环境管理活动的参与者或相关方,包括政府主体、企业主体和公众主体。
P178. 环境管理主体:政府、企业、公众。
管理的具体对象: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以及作为这些行为的物质载体的物质流、能量流、资金流等.P299. 企业的环境管理和环境经营,一般应包括制定环境目标、规划,绿色设计,绿色营销,开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通过和执行ISO14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以及发布企业环境报告书多个方面。
P2110.公众和公众行为是社会的基石,是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的对象。
P2311.环境管理学的形成p26(1)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2)把环境问题作为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3)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4)把解决环境问题作为人类文明演替推动力的新阶段。
12.环境管理也可以根据“环境社会系”中的物质流划分,分为区域环境管理、废弃物环境管、企业环境管理、自然资源环境管理四大领域。
从物质流的角度,区域环境是各种环境物质流交流、汇通,融合和转换的场所.P3113.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人类不可持续发展。
05基本制度
程序
审批权限
其他规定
35
1.适用范围
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
36
2.分类管理
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重大环境影响,全面评价
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
轻度环境影响,分析或专项评价
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评
37
3.程序
报批
《环评法》第22条
16
二、体系
地方环境标准 • 由省级人民政府批准颁发的在该人民政府行政区域
内适用的环境标准。
• 地方政府依照法律规定制定有污染物排放标准的, 应当适用地方标准。
• 当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时,
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优先实施。
17
二、体系
国家环保部标准(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 需要在全国环保工作范围内统一技术要求,但又没
和方法标准,统一各国环境保护的名次、术语、单位等;
1973年我国颁布《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 1999年发布《环境标准管理办法》,标志着我国环境标
准制度的建立。
15
二、体系
《环境保护标准管理办法》:五类三级
三级
国家环境标准
• 由国家专门机关批准颁发,在全国范围内或在特定 区域内适用的环境标准。 • 强制性(GB)、推荐性(GB/T)
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等;
1989年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将我国环境管理的主要制度
归纳为:“老三项”和“新五项”;
1989年《环境保护法》予以确认,环境资源基本制度的概念
和体系逐渐形成;
1992年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下,环境法与自然资源法不断融
管理学基础重点
管理学基础重点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管理学基础》重点*注意:红色字为必背部分,黑字或绿字为次重点部分(有些得背,有些得理解),由于《管理学基础》里面有部分知识点是以前有学过的,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记忆!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P4,一、管理的两重性•(一)管理的自然属性•1、管理由人类活动产生,人类的任何社会活动,都必定具有各种管理职能。
•2、管理是由社会分工所产生的一项特殊职能。
•3、管理也是生产力。
•以上特点,既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所以称之为管理的自然属性。
•(二)管理的社会属性•管理是为了达到预期目的,所进行的特殊职能活动,体现着生产资料所有者指挥劳动、监督劳动的意志,因而管理具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管理的两重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管理问题的基本观点,反映了管理的必要性和目的性。
•二、掌握管理的两重性,学习管理学和从事管理工作•(一)认真总结我国建国以来,在管理活动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逐步实现科学管理•(二)注意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三)结合实际,有效地学习和运用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P9,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管理学研究内容分为三个方面:•1、生产力2、生产关系3、上层建筑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P15,管理的必要性•1、如何合理配置和利用有限资源;•2、只有通过有效的管理,才能使科技真正转化为生产力;•3、专业化的社会分工,需要有效的管理活动;•4、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需全体人员共同努力。
P21,最早对经济管理思想系统论述的学者,首推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Smith)。
•亚当·斯密在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基础上,提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人的观点。
P23,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是美国的弗雷德里克·泰罗(1856-1915),他认为,光凭经验进行管理,是不科学的,必须加以改变。
生态环境标准管理办法
生态环境标准管理办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生态环境部•【公布日期】2020.12.15•【文号】生态环境部令第17号•【施行日期】2021.02.01•【效力等级】部门规章•【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标准正文生态环境部令第17号《生态环境标准管理办法》已于2020年11月5日由生态环境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1年2月1日起施行。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2020年12月15日生态环境标准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生态环境标准管理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生态环境标准的制定、实施、备案和评估。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生态环境标准,是指由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依法制定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要求。
第四条生态环境标准分为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和地方生态环境标准。
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包括国家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国家生态环境风险管控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生态环境监测标准、国家生态环境基础标准和国家生态环境管理技术规范。
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在全国范围或者标准指定区域范围执行。
地方生态环境标准包括地方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地方生态环境风险管控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地方其他生态环境标准。
地方生态环境标准在发布该标准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范围或者标准指定区域范围执行。
有地方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地方生态环境风险管控标准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区,应当依法优先执行地方标准。
第五条国家和地方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生态环境风险管控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法律法规规定强制执行的其他生态环境标准,以强制性标准的形式发布。
法律法规未规定强制执行的国家和地方生态环境标准,以推荐性标准的形式发布。
强制性生态环境标准必须执行。
推荐性生态环境标准被强制性生态环境标准或者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引用并赋予其强制执行效力的,被引用的内容必须执行,推荐性生态环境标准本身的法律效力不变。
YYH-环境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
(二)三种生产理论的指导意义 1、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在三种生产中,环境 生产是人口生产和物质生产存在的前提,物质生产 是物质转化、能量流动的途径,人口生产是系统运 行的原动力。
2、揭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与产生原因:环境生产在输 入输出上的不平衡;人为的开发和破坏活动,导致 自然环境的生态功能不断“透支”。 3、指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方法:协调人与自然的 关系,实现三个系统间的同步发展。
6、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环境管理学就是 解决管理什么以及如何管理的核心问题。
• 三种生产理论表明,要使物质在三种生产子系统 之间的流动畅通,人类社会所应采取的方法学原 则就必须且只能是协调和协同。 • 把人类社会涉及到三种生产的一切行为协同起来, 把三种生产子系统自身的利益追求与世界系统物 流畅通的要求协调起来,这也就是环境管理学的 方法论基础。
• 排污许可证制度体现了冲突协同理论的思想和原则。
• 排污许可证制度说明,在进行环境管理时,只要抓 住关键的问题就可以同时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促使 其在治理污染、加强管理、改革工艺、调整产品结 构上下工夫,以取得排污余额。
• 它协同了经济活动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
四、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
1、全过程控制原则 指对人类社会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管理控制,无论是人 类社会的组织行为、生产行为或是生活行为,其全过 程均应受到环境管理的监督控制。
52
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 之间的冲突(其中包 括人类团体之间的冲 突)主要有: 从区域看,有国家之 间的利益冲突,比如 说公海的利用,以及 目前关于全球二氧化 碳排放量的争议等, 都是属于不同利益主 体在环境利益方面表 现出来的冲突。
日韩两国巡逻艇从左右两边分别扣住 被指侵犯日海域的韩国渔船“神风号”。
《生态环境标准管理办法》全文及起草说明
附件2生态环境标准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2019年10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8)第二章环境质量类标准 (10)第三章污染物排放类标准 (12)第四章环境监测规范类标准 (13)第五章环境基础类标准 (15)第六章环境管理规范类标准 (17)第七章地方生态环境标准 (17)第八章标准实施评估及其他规定 (21)第九章附则 (22)生态环境标准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立法目的】为加强生态环境标准管理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生态环境标准的制定、备案、实施,以及对实施生态环境标准的监督和评估。
第三条【标准制定主体】为防治环境污染、防控环境风险、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公众健康,由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依法制定生态环境标准,统一规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要求。
第四条【标准分类和执行范围】生态环境标准分为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和地方生态环境标准。
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包括国家环境质量类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类标准、国家环境监测规范类标准、国家环境基础类标准和国家环境管理规范类标准,在全国范围或标准指定区域内执行。
地方生态环境标准包括地方环境质量类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类标准和地方其他生态环境标准,在颁布该标准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范围或标准指定区域内执行。
有地方标准的地区,应当依法优先执行地方标准。
第五条【发布形式和法律效力】国家环境质量类标准和污染物排放类标准等法律、行政法规明确规定强制执行的国家生态环境标准,以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形式发布。
法律、行政法规未明确规定强制执行的国家生态环境标准,以推荐性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形式发布。
地方环境质量类标准和污染物排放类标准等法律、行政法规明确规定强制执行的地方生态环境标准,以强制性地方标准的形式发布。
法律、行政法规未明确规定强制执行的地方生态环境标准,以推荐性地方标准的形式发布。
环境管理学复习提纲
环境管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1.环境问题:(广义)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称为环境问题。
环境管理学所说的环境问题,一般不包括由自然因素如地震、火山爆发等引发的环境变化,指的是狭义的环境问题。
2.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一书,第一次将环境问题与经济增长问题联系在一起来寻找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而不是局限于从生产技术上去找根源。
3.《我们共同的未来》进一步将环境问题与社会发展问题联系起来思考,并明确指出,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的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
4.环境问题产生的三个层次:一是在思想观念层次上的;二是在社会行为层次上的;三是人类社会自然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动层次上。
5.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1)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关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观念的转变是根本。
环境管理可以通过建设一种环境文化来为整个人类文明的转变服务。
环境文化的建设是环境管理的一项长期的根本的任务。
)2)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相对于对思想观念的调整而言,环境行为的调整是较低层次上的调整,然而却是更具体、更直接的调整。
人类的社会行为可以分为行为主体、行为对象和行为本身三大组成部分。
从行为主体来说,还可以分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三张。
其中政府行为起着主导的作用。
环境管理的主体和对象都是由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公众行为所构成的整体或系统。
)3)控制人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动,进而形成和创建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和和谐的生存方式,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需求环境管理的三项任务是相互补充、构成一体的。
其中环境观的转变是根本性的。
环境文化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它在短期内对环境问题的解决不会有明显的效用。
行为的调整是具体、直接的调整,可以比较快地见效。
“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是人类作用于环境的行为的物质基础和表现形式,对这种物质流的控制是观念转变和行为调整的具体方法和实践。
环境管理学
第一节:环境问题与环境管理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根源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环境问题(严格)环境科学中的环境问题——不包括自然因素对环境问题的认识程度:1、农业文明以前的远古时代---不存在2、农业文明时代---局部地区水土流失、荒漠化3、工业文明时代——环境灾难具体:区域环境质量下降、自然资源耗竭、全球生物多样性减少、固体有害废气物分类:1、按性质分: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水等),二次污染问题(酸雨、全球变暖),生态破坏问题(土地荒漠化),矿藏资源衰竭问题(煤炭、石油)2、介质:大气、水体、土壤3:、产生原因:农业、工业、生活环境4、地理空间:局地、区域、全球产生的原因:单个的生产厂商将环境成本转嫁给社会的结果——环境外部性,环境资源为可自由取用的公共物品根源:人类将自己异化与大自然,以自己为中心,按照自己的尺度和意志对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随意操纵人类社会物质流动:索取资源——加工——流通——消费——弃置二、环境科学与环境管理△(最后背)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1、探索自然环境演化规律2、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3、探索环境变化对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影响4、揭示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迁及其对人体健康与生物的影响5、研究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资源循环利用技术6、探索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处的途径三、环境管理的目的和任务根本目的:从宏观到微观对人类自身的行为进行管理,控制人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物质流,已尽可能快的速度逐步恢复被损害了的自然环境,并减少甚至消除新的发展活动对环境的结构、状态、功能造成的损害,保证人类与环境能够持久地、和谐地协同发展下去基本任务: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关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动,进而形成和创建一种新的、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存方式,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需求第二节:环境管理的主体、对象、内容一、环境管理的主体——由谁来管政府:环境管理中的主导性力量企业:既与政府、公众的管理行为互动,又发挥着推动作用公众和非政府组织:环境管理的最终推动着与直接受益者二、环境管理的对象——管什么管理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公众行为三、环境管理的内容按管理领域划分:1、要素环境管理---水、气、声等自然环境要素2、产业环境管理---人类社会的产业活动,工农业等3区域环境管理---城市、农村等4、政府环境管理、企业环境管理、公众环境管理---落到环境管理的主体上按环境物质流分:1、自然资源环境管理2、产业环境管理3、废弃物环境管理4、区域环境管理---环境管理的核心内容,重点中心(国家环境管理、全球环境管理)第三节:环境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一、环境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1、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2、把环境问题作为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理手段——外部性3、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最后背)生命周期评价(LCA)二、环境管理学的概念、内涵、特点1、概念和内涵——以环境管理的实践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研究环境管理的一般规律、特点和方法学为基本内容的科学2、特点:首先,环境管理学是在传统学科交叉、综合基础上形成的一门新科学其次,环境管理学是综合性科学再次,环境管理学是正在发展的科学第九章:中国和外国的环境管理简介第一节:中国环境管理简介一、中国环境管理的机构设置:1、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3、国务院其他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机构……. 4、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5、地方环境管理机构二、中国环境管理的主要政策手段基本政策、基本方针、基本政策:1、环境保护是中国一项基本国策2、基本方针:i、三十二字方针ii、三同步、三统一方针3、中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中国环境管理的主要政策手段:1、“老三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三同时”:建建设项目中防止污染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2、新五项制度:1、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2、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3、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4、污染集中控制制度5、污染限期治理制度三、中国环境管理中的环境投资(最后背)环境投资:是指社会各有关投资主体从社会的积累资金和各种补偿资金中,拿出一定的数量用于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及与其相关联的经济活动。
环境标准
环境标准体系
六类
环境质量标准 污染物排放标准 环境基础标准 环境方法标准 环境标准物质标准 环境保护仪器设备 标准
三级
两种执行规定
国家级标准
强制性标准 地方级标准
推荐性标准
行业标准
⑵环境标准的分级
三级
国家环境标准
地方环境标准
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14
三级标准
制定者
国家级标准
适用对象 标准代码
地方级标准
环境噪声 标准 土壤环境标准
污染物排放标准
是根据环境质量标准以及适用的污染治理技
术和经济的承受能力,对排入环境的污染物 和产生的各种因素所作出的限制性规定 总量控制标准不是针对某一污染源 我国既有污染物的综合排放标准,也有行业 的污染物排放标准,这两类标准一般不交叉 执行
23
污水综合 排放标准 锅炉大气污染 物排放标准
④可行性原则。制定环境标准,一方面要根据生物生存 和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考虑到经济合理,技术可行。
要从实际出发做到切实可行,要对社会为执行标准所花的总费 用和收到的总效益进行“费用──效益”分析,寻求一个既能满 足人群健康和维护生态平衡的要求,又使防治费用最小,能在 近斯内实现的环境标准。
⑤积极采用国际环境标准和国外先进环境标准的原则 既 可节约,又可接轨。
行业标准
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关系
国家环境标准——对共性或重大的事物所作的统一规定,是制定 地方环境标准的依据和指南 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执行的环境标准 例如,国家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监测方法标准、 基础标准、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和由国际标准转化而来的标准。 地方环境标准——对局部的、特殊性的事物所作的规定,是国家 环境标准的补充和完善。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 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污 染物排放标准; 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己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 16 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环境保护概论(林肇信)》总结复习
环境保护概论第一章绪论一、环境概论环境(广义):是指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种中心事物有关联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壤、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旅览、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
这里指的是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事物,即对人类来说,环境就是人类的生存环境。
环境分为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和星际环境。
其中聚落环境分为:院落环境:不仅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也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
村落环境:农业人口的主要居住地,其主要的污染来源于农业污染及生活污染。
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
城市化对大气的影响:1、城市化改变了下垫面的组成和性质;2、城市化改变了大气的热量状况;3、城市化大量排放各种气体和颗粒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会改变城市大气环境的组成。
城市对水环境的影响:1、对水量的影响:2、对水质的影响:二、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环境问题的由来;1、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的统一,人类改造环境,环境也反作用于人类;2、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调节人类社会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但要真正实现这种易傲杰必须具备下列条件:A、在通晓环境变化过程的基础上,预测人类社会活动引起的环境影响,掌握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B、要以环境制约生产,运用规律改造环境;C、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有计划地安排社会生产力,使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协调起来;D、要提高人类对环境价值的认识,使千百万人协调动作,为实现这种调节进行系统的自觉的努力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一是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
三、环境科学环境科学研究对象:“人类---环境”系统,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发展和调控的科学。
《环境规划与管理》—第05章—水环境规划与管理-4学时
1/62
章节简介
第一节、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础 第二节、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技术措施
2/62
水资源的概念
指自然形成的淡水,它的功能通过水量、水质及水能三个方
面来表现。
水量
水质
水能
“水资源”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能被人类直接或间接开发利 用的那一部分水体;主要指河流、湖泊、地下水和土壤水等 淡水,个别地方还包括微咸水。这几种淡水资源合起来约为 1065×104km3,只占全球总水量的0.32%左右,所占比例虽 小但极其重要。
式有关。
22/62
水环境容量的分类
自然 水环境 容量
耗O2 有机物 水环境 容量
稀释 容量
可更新 容量
可 分配 容量
按水 环境
目标 分类
按污染 物
分类
有毒 有机物 水环境 容量
按降解 机制
分类
按可再 生性
分类
按可 分配性
分类
管理 水环境 容量
重金属 水环境 容量
自净 容量
不可 更新 容量
不可 分配 容量
目标
从水生态系统完整性的角度 提出具体要求。
水生态建设
水资源利用
以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为最高目标。
侧重于水质的保障。
水环境保护
18/62
水环境规划与管理目标的要求
满足先进性与前瞻性
反映当前水环境综合管理与 生态系统一体化管理的思路, 考虑当前先进水质改善、生 态修复技术的可借鉴性,引 入先进理念。
与社会经济活动协调
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主要目 的之一是促进社会、经济系 统与水环境之间的和谐,保 障社会、经济与水环境系统 的协调发展。应处理好两者 之间的冲突与矛盾。
环境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管理学课件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第三章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第四章环境管理的技术方法第五章区域环境管理第六章废弃物环境管理第七章产业环境管理第八章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第九章中国和外国的环境管理简介第十章全球环境管理《环境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环境管理学课程类型: 专业选修课总学时: 36 讲课学时: 36 实验学时:0学分: 2适用对象: 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的本/专科学生先修课程:环境化学,环境学概论,环境生态学等环境基础课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环境管理是指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通过全面规划使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站在理论的高度,来认识中国的环境管理实践以及在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从宏观和微观管理的两个层面上解决环境管理中“管什么”和“怎么管”的基本题,为今后从事各领域的环境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专业选修课,拟采取以下形式进行教学:1.课堂讲解、提问、讨论等形式进行启发式理论教学;2.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查资料,互相探讨;3.安排学生去环保局了解目前的环境管理等形式进行实践教学。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环境管理的内容、手段以及基本理论有系统的认识,熟悉我国的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以及11项环境管理制度体系,对区域环境管理、工业企业环境管理、自然保护区环境管理有较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对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以及全球环境问题管理有一定的认识。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第一章环境管理的概念、对象、内容及手段重点、难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
第二章环境管理学的思想和理论基础重点、难点:1、三种生产理论、界面活动控制论和协调理论在实际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2、环境管理的全过程控制原则和双赢原则并能对具体的环境管理制度进行分析。
环评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1.环境质量: 环境质量是环境系统客观存在的一种本质属性,并能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加以描述的环境系统所处的状态。
2.环境质量评价是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方法确定一个区域内EQ状况、预测EQ变化趋势和评价人类行为对环境影响的一门学科3.环境质量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各种环境要素(如大气、水、土壤等)中的污染物或污染因子所规定的允许含量和要求。
4.污染物排放标准是根据环境质量要求,结合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对污染源排入环境的污染物和产生的有害因子所做的控制标准。
5.污染源是指能够产生环境污染物的场所、设备和装置6.污染物因子:以不适当的浓度、数量、速率、形态和途径进入、作用于环境系统并对其产生污染或破坏的任何物质(能量)称为环境污染物因子,简称污染物因子。
7.环境影响评价:在人们采取对环境有影响的行动之前,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识别、预测和评价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的影响,按照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原则事先制定出消除或减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对策,就能较适当地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这种做法叫做环境影响评价,它是一项技术。
8.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对人类开发建设活动可能导致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分析与预测,并提出减少影响或改善生态环境的策略和措施。
9.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就是指在规划编制阶段,对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预防或者减缓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的过程。
二、简答题1.、环境标准的作用1)、环境标准是制定环境规划和环境计划的主要依据;2)、环境标准是环境评价的准绳;3)、环境标准是环境管理的技术基础;4)、环境标准是提高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
2、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主要特点1)、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对象侧重于开发建设活动。
2)、被法律确认,执行具有强制性。
3)、纳入基本建设程序,是计划管理的重要内容。
4)、强化了环境保护设施配套制度的落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环境监测的分类
按监测目的分类
监视性监测
特定目的监测
研究性监测
(又称例行监测 (又称特例监测) (又称科研监测)
或常规监测)
第五章环境管理的技术基础
n
监视性监测(常规监测):在指定地点对指
定项目进行长期的、定期的监测,了解环境质量
是否有变化、治理工作的运行情况…等,这是监
n GB/T24040-1996idt IS014040:1997 环境管理 生命周期评 价 原则与框架
n GB/T24041-1996idt IS014041:1998 环境管理 生命周期评 价目的与范围的确定和清单分析
n GB/T24050-2000idt IS014050:1998 环境管理 术语
n
ISO/TC207 的主要任务是根据ISO的宗旨,研讨涉及
环境管理方面的问题;协调世界范围内环境管理标准化方
面的工作,共同制定国际标准;交流环境管理信息,并与
其他国际组织合作,有效开展环境管理系统的标准化工作。
ISO/TC207 的业务范围是环境管理的标准化。
n 3.ISO/TC207 制定标准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的标准。内容有:分析方法、取样方法、标准制
定程序、模拟公式、操作规程、工艺规程、设计
规程和施工规程等。
第五章环境管理的技术基础
n 三、环境标准的制定
n 1.制订原则: n (1)保障人体健康 n (2)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效益的统
一
n (3)综合考虑各种类型的资源管理、各地的区域经
济发展规划和环境规划的要求和标准贯彻高功能区 用高标准保护,低功能区用低标准保护的原则 n (4)制订环境标准要和国内其他标准和规定相协调, 还要和国际上的有关协定和规定相协调
第五章环境管理的技术基础
n 3.环境标准的管理: n 1999年4月1日颁布的《环境标准管理办法》 n 4.环境标准的实施:主要是强制性标准
第五章环境管理的技术基础
第二节 国际环境管理系列标准
n 一、ISO组织及TC207简介
n
ISO 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际科技组织,属于非政府
性机构,成立于 1947 年 2 月。ISO 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简称。
第五章环境管理的技术基础
TC207 依据上述指导思想对 IS014000 系列标准的制定规定 了下列原则。
n ① IS014000 系列标准应具有真实性和无欺骗性; n ②产品和服务的影响评价方法和信息应有意义、准确、可
检验; n ③评价方法、试验方法不能采用非标准方法,而必须采用
国际标准、地区标准、国家标准或技术上能保证再现性的 试验方法; n ④应具有公开性和透明度,但不应损害商业机密信息; n ⑤具有非歧视性,不产生贸易壁垒; n ⑥能进行特殊的、有效的信息传递和教育培训。
第五章环境管理的技术基础
n 2.污染物排放标准 n (1)国家排放标准 n (2)地方排放标准
第五章环境管理的技术基础
n 3.基础标准与方法标准
n (1)基础标准
n 对有指导意义的符号、指南、原则等所做的规 定。内容有:名词术语、符号代码、标记方法、 标准编排方法等。
n (2)方法标准
n
以抽样、分析、试验等方法为对象而制定
一、环境监测的任务
1. 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2. 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寻
找污染源、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 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3. 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 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 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4. 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 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n ISO/TC207 规定了起草与制定 IS014000 系列的指导思想。
n ① IS014000 系列不增加贸易壁垒,无论是对环境状况好 的地区还是环境状况差的地区;
n ② IS014000 系列标准可用于对内审核及对外认证、注册 等;
n ③ IS014000 系列标准必须应回避对改善环境无帮助的任 何行政干预。
第五章环境管理的技术 基础
2020/12/11
第五章环境管理的技术基础
第一节 环境标准
n 一、基本概念
n 1.环境标准的定义
n
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持生
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
源的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制定的标准称为环
境标准。
第五章环境管理的技术基础
n 2.环境标准的意义和作用 n (1)环境标准是制定环境保护规划、计划的依
第五章环境管理的技术基础
n 其中特定目的监测包括: 污染事故监测 仲裁监测 考核验证监测 咨询服务监测
第五章环境管理,确定污染
物扩散的方向、速度扩危及的范围。
n
仲裁监测: 主要能对污染事故纠纷、环境
法执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进行监测,此类监测
应由国家指定的具有权威的部门负责,提供具有
测工作中量最大、面最广的工作。
n
特定目的监测: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
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见下一页)
n
研究性监测:为特定科研目的而进行的高层
次的监测 。如环境本底的监测研究;有毒有害
物质对从业人员毒害的研究监测;为监测工作本
身服务的科研工作的监测。如国标、一部标制定
研究、标准物质的研制……等。
准有 6 个方面 26 个标准。
n 2.IS014000 系列标准的实施情况
第五章环境管理的技术基础
第三节 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定义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代 表环境污染和环境质量的各种环 境要素(环境污染物)的监视、监 控和测定,从而科学评价环境质 量及其变化趋势的操作过程。
第五章环境管理的技术基础
第五章环境管理的技术基础
n 2.ISO14000系列标准的特点
n
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同以往的环境排放标准和产品技
术标准有很大不同,具有如下特点:
n (1)以市场驱动为前提
n “绿色消费”"浪潮促使企业在选择产品开发方向时越来越多地 考虑人们消费观念中的环境原则。 (2)强调污染预防
n
ISO14000系列标准体现了国际环境保护领域由“末端控制”
第五章环境管理的技术基础
n 2.制订环境标准的基础: n (1)与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有关的各种学科基准值 n (2)环境质量的目前状况、污染物的背景值和长期的
环境规划目标 n (3)当前国内外各种污染物处理技术水平 n (4)国家的才力水平和社会承受能力、污染物处理成
本和污染造成的资源经济损失等 n (5)国际上有关环境的协定和规定
n
IS014001 标准是规范性要求。其内容全面系统地规
定了进行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依据,是环境管理体系必须
做到的要求。而IS014004 标准是关于环境管理体系的指南
性标准,它为建立、实施改进环境管理体系做出更为详细
的说明,并提供了具体的方法和步骤。该标准提供帮助的
内容涵盖了IS014001 环境管理体系的所有要素,具有更强
它们分别是:GB/T24001-1996 即 IS014001 环境管理体
系一规范及使用指南;GB/T24004-1996 即 IS014004 环
境管理体系一原则体系和支持技术指南,于 1996 年 9
月 1 日正式颁布。2004年对这两个标准进行了修订。
n
GB/T24010 -1996 即 IS014010 环境审核指南通用原
第五章环境管理的技术基础
n GB/T24021-1996idtIS014021:1999 环境管理 环境标志和 声明自我环境声明 (Ⅱ型环境标志〉
n GB/T24024-1996idt14024:1999 环境管理 环境标志和声 明 I 型环境标志 原则和程序
n GB/T24031-1996idt IS014031:1996 环境管理 环境表现评 价 指南
的操作性,侧重解决如何做的问题。它的内容不能作为审
核依据,但能有助于组织建立环境体系,以满足认证的要
求。
n
第五章环境管理的技术基础
n
制定 IS014004 审核标准的目的是给一切组织建立、
实施和改造环境管理体系提供帮助。它是帮助企业建立符
合 IS014001 标准要求的管理体系,是一种管理工具。
n
第五章环境管理的技术基础
n 三、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简介
n 1、IS014001 是 IS014000 系列的主体标准
n
ISO/TC207 于 1996 年 9 月 1 日和 10 月 1 日先
后颁布了 5 个属于环境管理体系 (EMS) 和环境审核 (EA)
方面的标准,这 5 个标准已等同转化为中国的国家标准。
法律责任的数据,代执法部门进行仲裁。
n
考核验证监测: 对权威部门的工作人员的
IS014001 标准的模式是描述环境管理体系建成后的
运行状态的,而 IS014004 标准的模式是描述环境管理体
系的建立过程的。
第五章环境管理的技术基础
n 四、ISO14000系列标准的制定与实施进展情况
n
1、IS014000 系列标准制定的最新进展
n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已颁布的 IS014000 系列标
其任务是制定各行业的国际标准,协调世界范围内的标准化工作。
n
ISO 下设若干个管理技术委员会议(TC),TC207 就是ISO 为
制定环境管理国际标准,于1993 年6 月成立的一个庞大的技术
机构一一环境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SO/TC207), 开始制定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