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18版)第三章 人民群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新版)前四章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范畴是对一切客观存在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和概括,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意义:(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论述: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的胜利。
1.2谈谈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条件下,如何认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意识是特殊的物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人工智能,它的“意识”就基于他所处的躯壳以及其中的代码,这决定了它的“意识”。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人工智能的“意识”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便有可能突破人类的限制而产生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3)要想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1.3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对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 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现实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 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 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 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 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马克思指出: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 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 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 的总和。
___《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马克思恩格斯则针锋相对地指出:“历史活动 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 着的群众”。
这两种观点集中反映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 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主要分歧。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历史观
1.民本论,唯意志论,宿命论 2.唯心史观两个主要缺陷
(1)考察人们参加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 有揭示这些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注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同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 程相一致的。
3.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 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经济条件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有着 首要的、决定性的影响
群众
人民群众的作用
人民 群众的 是社会 物质财 富的创 造者
丰收图
人民群众的作用
编钟
人民 群众是 社会精 神财富 的创造 者
人民群众的作用
人民 群众是 实现社 会变革 的决定 力量
秋收起义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一) 党的群众路线及其内容 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五、材料分析题
1.分析下列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的不同观点:
[材料l]孟轲说:“民为贵,社樱次之,君为轻。”荀子认为:“君者, 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摘自《孟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总体概况本部分主要围绕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三大问题展开论述。
(一)、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 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 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由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等所组成的综合的有机系统.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迁徙、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
社会意识: 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是社会精神生活过程, 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政治法律思想、哲学、道德、艺术、科学、宗教等意识形式,以及风俗、习惯等社会心理现象。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2、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从这一根本观点出发,唯物史观认为,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特别是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2、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
3、并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会存在是第二性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从这一根本观点出发,唯心史观把人们的思想动机或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看成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 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是特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各要素中的决定性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8.1)--第三章第8课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湖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国际歌中这些熟悉的歌词伴随激昂的旋律,表达了一个极其深刻而又颠扑不破的伟大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两种历史观的对立谁是历史的创造者?怎样看待人民群众和个人的历史作用?这是在社会认识史上长期困扰人们的难题。
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4页。
]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占统治地位的历史观是唯心史观。
因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故被称为英雄史观。
英雄史观有两种基本表现形式(1)是唯意志论或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认为少数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的意志可以决定历史进程。
19世纪末德国尼采:“超人”的权力和意志是“决定一切的力量”群众“是一堆任人使用的无定形的材料,是一块需要雕刻家加工的石头”。
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
胡适说: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梁启超英雄史观的第二种表现宿命论或客观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认为社会历史是由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决定的。
柏拉图认为:奴隶主贵族是“神”用“金子”做的,具有统治能力;农民和手工业者是“神”用“铜”和“铁”做的,只能被人统治。
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
宇宙精神是历史必然性的基础,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
”英雄史观产生的根源英雄史观的产生有其深刻的认识根源、社会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唯心史观相反,唯物史观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这主要是从社会实践的主体力量上进行考察的。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_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 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存在
生产方式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 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 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 全部社会生活。 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
2.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 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
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
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 群众的选择性。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形态的更替,还表现为历史的前 进性与曲折性、渐进性与跨越性的统一。
这一规律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 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 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 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 再到相对稳定。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具有极为重要 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这一规律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 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 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 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9.2)--第三章第9课电子教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教材第3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并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唯物史观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基本前提出发,科学地说明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一)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每个人尽管在历史上发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各有不同,但都会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
离开了每一个个人的作用也就不可能有群众的作用。
唯物史观主张在考察个人的历史作用时,要具体分析个人及其作用的性质、大小。
个人是指社会群体中单个的成员,是社会的一个“分子”。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存在着差别。
有的人的作用大些,有的人的作用小些;有的人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有的人对历史发展起阻碍作用。
在分析或评价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时,要坚持历史的、具体的观点,不应简单化。
(二)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者,对历史事件有深刻影响,甚至有时能够决定个别历史事件,从而导致历史发展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重大变化,历史人物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主要倡导者、发起人、组织者和领导者。
历史人物按其发挥作用的性质,可分为杰出人物和反面人物。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新的历史任务往往是由一些历史人物首先发现或提出来的。
他们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远,解决历史任务的愿望比别人强烈。
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所提出的思想能够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他们为群众指明革命斗争的方向,在革命斗争中起着领导核心的作用。
有些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政治代表,在特定的条件下,运用其权力满足社会某些方面的需要,对历史发展也会起某种甚至是重大的促进作用。
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教育家等的创造性活动,对于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必须明确,不管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2018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答案完整版

201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答案完整版《201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答案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学习这门课程,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现象、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以及指导个人的成长和实践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第一章,我们探讨了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物质的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而静止则是相对的。
这一观点让我们明白,世间万物都处于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产生离不开物质,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从而反作用于物质世界。
但这种能动作用也不是无限的,它受到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多样的,既有直接联系,也有间接联系;既有内部联系,也有外部联系。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但这一过程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
第二章,我们学习了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人们通过实践获得感性认识,然后经过思维的加工上升为理性认识。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而且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具有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客观性在于它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和无限性,而相对性则是指真理在一定条件下的有限性和近似性。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第三节讲义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 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自考365 中国权威专业的自考辅导网站官方网站: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一、人的本质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一)人性和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种属性。
自然属性是指人的肉体存在及其特性;社会属性是指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与人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但从根本上讲,人之所以是人,不在于人的自然属性,而在于人的社会属性。
人的本质不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的,而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
马克思从三个方面对人的本质作了界定。
1.劳动是人的本质所谓劳动是人的本性,是指劳动是一切人所共有的一般本质。
2.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劳动是人的本质这一界定,只涉及人与动物的区别,尚未涉及不同时代的人和同一时代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人的本质的区别。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对人的本质的界定,讲的不是人与动物的区别,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区别,既包括不同时代的人之间的区别,又包含同一时代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之间的区别。
所以它讲的不是一切人所有的共同本质,而是不同的人所具有的不同的本质,即人的具体本质。
由于人的具体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即它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所以它就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发生相应变化的;在阶级社会里不是超阶级的,而是有阶级性的。
3.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具体本质的形成,与个人的需要密切相关。
因为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的需要从事社会活动,积极地实现自己的存在;每个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去与其他人发生社会交往和社会联系。
而每个个人具体的社会联系即具体本质的形成,是由他们特定的需要决定的,所以说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版)思考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版)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范畴是对一切客观存在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和概括,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意义:(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论述: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的胜利。
1.2谈谈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条件下,如何认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意思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意识是特殊的物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
人工智能,它的“意识”就基于他所处的躯壳以及其中的代码,这决定了它的“意识”。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人工智能的“意识”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便有可能突破人类的限制而产生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3)要想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1.3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人民群众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人民群众作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理论体系。
其中,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人民群众的参与、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三个方面来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人民群众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的参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强调人民群众的参与是社会改革的基础。
正如列宁所说:“没有受到民众参与的革命就无法胜利。
”人民群众作为社会的创造者和建设者,他们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智慧。
他们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和对社会问题的痛感使得他们成为社会改革的积极参与者。
在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人民群众通过参与各种形式的群众运动和社会实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他们可以通过大规模的示威和罢工来表达对剥削阶级的不满和抗议,推动社会革命的进行。
同时,人民群众也可以通过参与决策和管理,直接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环节中。
他们的参与使得社会的民主性得到进一步提高,工人阶级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
二、人民群众的创造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创新的主体和源泉。
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人民群众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和思维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首先,人民群众的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
无论是在工业生产、农业生产还是服务行业,人民群众通过劳动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为社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次,人民群众的思维创造了科学思想和文化艺术。
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不仅体现在技术创新和生产方式的改进上,还体现在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对现实的批判能力上。
他们通过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和分析,深化了对社会运行规律的认识,提出了一系列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三、人民群众的实践能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强调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认识活动。
只有通过实践,人民群众才能深入理解社会的本质和规律。
人民群众的实践能力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人民群众通过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
这些经验不仅是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观察和总结,还是对社会变革和建设的实践验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页码范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年版)导论马克思主义的内涵P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P3-4马克思主义的产生P4马克思主义的发展P8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P10-13(简答)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P13-17(论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与方法P17-18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性统一性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P20-21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定义及其意义P21-23为什么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P24-25物质决定意识P25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P26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P27世界的物质统一性P28-30第二节事物的联系与发展简述新事物及其不战胜性P32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P33-36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①对立统一规律是事务发展的根本规律(简述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P37;运用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分别说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性P39)②量变质变规律(简述量变、质变及其辩证关系P40)③否定之否定规律(简述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P41-42)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P42-45学习唯物辩证发,不断增强思维能力P49-51(辩证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实践与认识实践的定义、形式和特点P56-58,实践的形式P60简述实践的主要客体及辩证关系P58-59简述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为什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P61-63认识的本质与过程P63-7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性质虽然不同,但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P68-69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P72-74第二节真理与价值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P74-82真理的内涵:1.一元的;2.客观的;3.有价值的;4.理性的;5.没有阶级性的;6.具体的,历史的;7.绝对与相对性统一的;8.不是抽象的。
2018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新教材目录

目录导论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三、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第二节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三、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四、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二、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三、学习唯物辩证法,不断增强思维能力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实践与认识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第二节真理与价值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二、真理的检验标准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第三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三、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二、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三、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第一节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二、价值规律及其作用三、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四、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二、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三、资本主义所有制四、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五、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第三节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一、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本质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第一节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三、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第二节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变化的新特点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二、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第一节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二、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四、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第二节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一、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及其主要内容二、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第三节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三、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开拓前进第七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第一节展望未来共产主义新社会一、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原则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二节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一、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二、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历史过程第三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一、坚持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辩证统一二、坚定理想信念,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18版)第三章 人民群众

在我国解放战 争的辽沈、淮海和 平津三大战役中, 支前民工就有490 多万,支前粮食就 有40多万吨,从而 有力的保证了战役 的胜利。
材料一:在所有资产阶级大起 义中,如果没有自耕农和城市平 民,单靠资产阶级决不会把斗争 进行到底。 --恩格斯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同英雄
史观的根本区别并不在于是否承认个别杰出人物的作用﹐
而在于如何回答谁是历史发展中的决定力量。历史唯物主
义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和个别人物的关系﹐使被颠倒了的历史
重新颠倒了过来。
(二)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时坚持如下原则:
首先,唯物史观立足于现实的人及其本 质来把握历史的创造者。
毕升
瓦特
杰出历史人物的作用也要受到社会历史条 件的制约,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 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二)辩证的理解和评价个人的历史作用
历史人物的出现体现 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历史人物的作用性质取决 于他们的思想、行为是否 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 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
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一切工作的根本 出发点。
开国大典
一切依靠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力量源泉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是我们 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之一。
1939年,毛泽东在延安杨家岭与农民谈话 毛泽东与群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无产 阶级政党最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答案:C
答案:BD
马克思第三章第三节_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 上的对立
1.
英雄史观
含义:它是指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人民群众对历史 发展的决定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 造历史的观点。
历史人物活动的历史制约性 势造就英雄
时势召唤英雄
即 :时
时代造就英雄
时势锻炼英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时代造就英雄
时势筛选英雄
(四)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 历史分析方法:要求从特定历史背景出发, 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 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
阶级分析方法: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 阶级关系中,同他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 考察和评价。
那就是要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 心上
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胡锦涛同志在十 八大报告中特别关注民生问题。他强调,加 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 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 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 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 活。
阶级分析方法: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
同他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
问题辨析:
“共创论”(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共同创造 历史)是否正确? 能否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 英 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 “时势造英雄”与“英雄造时势”各自体 现什么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18版)第三章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
规定和制约 具体体现
社会主要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 转化。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历程
• 1953年到1956年底,随着土地改革的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 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这一主要矛盾的解决就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 1956年,党的八大报告指出,我国的主要矛盾,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
经济特区及沿海开放城市
改革开放40年里,我国经 济社会各项经济从一度濒于 崩溃的边缘发展到了总量跃 居世界前列,人民生活从温 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政 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 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改革前后
事实雄辩地证明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 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 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其次要做到具体性,即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
1、 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 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 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 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 力,推动社会发展。
2、社会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首先,它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 定性环节。
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性。 6、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
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 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7、根据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结合我国当 前的实际,谈谈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和自 然资源的关系?
(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的杠杆
1、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其二,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 其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3、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马克思第三章第三节_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课件

群众史观: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英雄史观:少数英雄人物 及其主观意志创造历史
18年 10
唯物史观主张群众史观
唯物史观主张,“全部历史 本来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 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 ”。人是现实的社会中的人, 要说明历史创造者问题,必须 全面、具体、历史地考察和分 析人们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 用。
18年
黄道婆
爱迪生
高尔基
26
非物质文化遗产
18年
27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并改 造着社会关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人民群众 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要求改进生产关系 ,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主力军 。
18年 11
(二)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 发展的前提
现实的人,是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 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处于一定社会关 系中的、具有能动性的人。只有把人看 做是现实的人,才能正确把握人及其活 动的本质,把握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 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8年 12
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一,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 其次,人的本质应该由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来决定,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本 质只能被理解为“类”,即是受到一切社会 关系的总和的制约。 第三,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的 。
18年 13
人的本质
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劳动实践:人类本质的活动
柏拉图
18年
黑格尔
宇宙精神是历史必然 性的基础,历史人物不过 是“宇宙精神”的受托人 。
8
2.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 造的。 这是由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 量的原理得出的,因为生产方式从动态 上看,就是物质生产活动,物质生产活 动的主体不是英雄,而是人民群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3章第3节清华学生问过的126问共家学派韦正翔教授收集制作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无产 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时刻关注最广大任免 的利益和愿望、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以人为本,都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了人民群众 创造历史的观点。(第114页)
清华学生由此联想到或关心的问题: 怎么知道什么是群众的要求?怎么处理作为 总体的群众和个体的群众的关系?以人为本 与人的主体性有什么关系?作为群众一员的 党员或政府公务员,是否也需要享有以人为 本的待遇?为什么缺乏主体性会挫伤人的工 作和生活积极性?
清华学生由此联想到或关心的问题: 怎么判定什么人属于人民的阵营?个人在不 推动历史向前发展,也不阻碍社会发展时, 他属于什么阵营?为什么推动社会发展的人 比阻碍社会发展的人更具有社会价值?为什 么当人感觉自己无用时,会感觉自卑?为什 么有的人追求要对社会有贡献和对社会有用 呢?
最后,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的不同层次上考 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人与历史 的关系具有类与历史、群体与历史、个体与 历史三层关系。当把历史主体当做类看待, 从最抽象的形式上考察历史主体的活动时, 无疑应该肯定总体的人在总体历史过程中的 主体地位。(第112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清华学生由此联想到或关心的问题: 为什么说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意义的,只是 有的人起的是消极意义,而有的人起的是积 极意义?为什么衡量人的积极价值,可以衡 量他的贡献和贡献的大小?为什么要在社会 群体中来衡量个人的积极价值?
清华学生由此联想到或关心的问题:
普通个人是人民群众吗?在人民群众的合力 中,普通个人与杰出个人之间的作用有什么 区别?什么群是个系统,什么群是个堆?系 统中的个人与堆中的个人的作用为什么不同? 伦理在整合不同的个人时起什么作用?个人 能够创造自己的历史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 期进一步强调了群众观点 和群众路线。 把“人民拥 护不拥护”、“人民赞成 不赞成”、“人民高兴不 高兴”、“人民答应不答 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 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 调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 益。
带领受灾群众抗灾自救的临时党支部
科学发展观主张以人为本,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了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
(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历史唯 主张社会存在 物主义 决定社会意识
群众史观: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历史唯 心主义
主张社会意识 决定社会存在
英雄史观:少数英雄人物 及其主观意志创造历史
唯心主义历史观:夸大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否定人民群 众的历史作用。
A、唯意志论: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的意志决定社会发展的进程。 B、宿命论:认为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决定社会的发展,而英雄人 物则是这种神秘力量的体现者,受托人。
胡适
英雄史观的代表:
英国的卡莱尔(1795—1881)认为﹕全世界的历史“实际上 都是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伟大人物的思想外在的、物质的结 果”,“这些伟人的历史真正构成了全部世界历史的灵魂”。
唯心史观主要缺陷
第一,至多考察了人的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 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
答案:C
答案:BD
答案:BCD
答案:ABC
答案:ABCD
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一切工作的根本 出发点。
开国大典
一切依靠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力量源泉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是我们 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之一。
1939年,毛泽东在延安杨家岭与农民谈话 毛泽东与群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无产 阶级政党最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第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 成精神发展史,根本否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只看到少 数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没有看到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
英雄史观根源
社会历史
社会生产力水平 较低,少数人从事 政治统治、垄断精神
生活
阶级
剥削阶级维护本阶级的利益
补充:与唯物史观的根本区别
2
辩证地理解和评价个人的历史作用
(一)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每一个人作用大小虽不同,都会在历史上留下自己 的印记。离开每个个人的作用就不可能有群众的作用。
个人:指一个个具有社会、精神和肉体的特性的个体,是在社 会群体中单个的成员。按照对历史影响的大小,个人可分为普通 个人和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 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同英雄
史观的根本区别并不在于是否承认个别杰出人物的作用﹐
而在于如何回答谁是历史发展中的决定力量。历史唯物主
义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和个别人物的关系﹐使被颠倒了的历史
重新颠倒了过来。
(二)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时坚持如下原则:
首先,唯物史观立足于现实的人及其本 质来把握历史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 的物质条件
(2)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 发展的源泉
(3)人民群众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聂耳材同料他一的:朋屈友在原黄的浦《江离畔骚散》步闲、谈《,九突然歌听》到直了接码取头材工人于劳远动的号 子声古,时他代不禁人赞民叹群说众:创“造这有的—节神—奏话人的和劳民传动群说呼众声。的,《生是水活多浒么和》壮实、美践啊《是,三精旋神律是 多 功么地国 是有塑在演力造民义啊了!中间》” 国口、聂工头《耳人文西由阶学厢此级和记受的到艺民》财启术间、富发形传《形,象说浮谱。成的士写和基德出发著础》展名上等的的修世源《琢界码泉提名头。炼著工人而,歌成都》。,成
材料二:鲁迅说:“陶渊明如果没有劳动人民供他 吃穿住用,那他就不—但—没人有民酒群喝众,的而实且践也为没精有神饭财吃富,的只创能造 饿死在东篱旁边,哪提里供还了能必吟要出的什物么质‘条采件菊。东篱下,悠然 见南山’的诗呢?”
瞎子材阿料炳三,:原名陕华北彦是钧民,歌一之生坎乡坷,,最献能身代音表乐,陕终北成民杰出歌的风民韵间音 乐的家是。他信创天作游演,奏它的是二胡陕、北琵人琶民乐在曲山《听峁松、》沟《壑寒、风赶春曲脚》、《耕二地泉、映月》 《放大牧浪淘、沙捡》柴《时昭即君兴出塞而》编《,龙它船是》随是我天国漫民游族,音抒乐发的瑰感宝情,,在国表际乐
类与历史 人与历史的关系 群体与历史
个体与历史
“
拿我破比仑阿横尔
跨
卑
阿
斯
尔
山
卑
还
斯
要
山
高
”
请同学们思考回答: 没有身后的众多士兵和民众,拿破仑能够成就举世瞻目
的业绩么? 拿破仑虽然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者、
指挥者,发挥着领导核心的作用,但人民群众 才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资产阶级的辉煌成就 是广大人民争得的。
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
从质上说,指一
从量上说,指绝
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 大多数人构成的人
推动作用的人们。
群。
以劳动群众(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为主体的、 占居民绝大多数、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人民群众 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 其知识分子。
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并改造着 社会关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 产力的发展而不断要求改进生产关系。人民群众是社会 革命的主力军 。
在我国解放战 争的辽沈、淮海和 平津三大战役中, 支前民工就有490 多万,支前粮食就 有40多万吨,从而 有力的保证了战役 的胜利。
材料一:在所有资产阶级大起 义中,如果没有自耕农和城市平 民,单靠资产阶级决不会把斗争 进行到底。 --恩格斯
秦末陈胜吴广揭竿起义,直至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 运动。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农民有三个伟大的创造: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
(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社会条件
经济条件 政治条件 精神条件
既为人民群众创造
社 会
历史提供了基础,又使 他们的活动受到制约。
在抗震救灾中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
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 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 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 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 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 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 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四、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1 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英雄史观的代表:
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 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 “英雄之能事在造时势而已”,“世 界何者?豪杰而已矣,舍豪杰则无世 界”。“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 雄几无历史”。
梁启超
胡适说:英雄人物“他吐一口
痰在地上,也许可以毁灭一村一族, 他起个念头,也许可以引起几十年 的血战。他也许一言可以兴邦,一 言可以丧邦”。
。 坛达上心享有声很的高表声现誉方式《。二集泉中映展月》示以了悲陕愤北激高昂原的音的调自,然倾诉景了观对、世间
不社平会的控风诉貌和和对陕美北好人未—来的—的精劳憧神憬动世,群界被。众列为还世直界接十大创名造曲了之一精,神被财美国富宇。
宙探测器带入太空播放。
年画
剪纸 虎头鞋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 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构成的
现实的人,是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 事一定实践活动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 有能动性的人。
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
其次,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 过程来探究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材料二:辽沈、淮海、平津三 大战役都是伟大的人民战争,没 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就没有三大 战役的胜利。--毛泽东
人民群材众料是一社、会二变说明革什的么决道定理力?量
斯巴达克奴隶起义,导致古罗马帝国的加速灭亡。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武装的巴黎工人攻打巴士底 狱,直到第三次武装斗争取得胜利,建立雅各宾派的 专政。 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 发展中的作用
目录
1
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 者问题上的对立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
3 路线
2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
程中的决定作用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
4 的作用
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在历史创造者问
题上表现为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的对立。马
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占统治地位的历史观是 英雄史观。
普通个人的作用:
普通个人也可以做出
伟大的事情来
比
尔
盖
茨
历史上的杰出人物都是由普通个人发展而来的
历史人物可以分为杰出人物和反面人物。
杰出人物指在一定历史阶段 上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或 推动作用的伟大人物。
反面人物指阻碍历史发展 的反动阶级和反动势力的 代表人物。
丘吉尔
杰出人物:是历史人物中对推动历史发展 做出重要贡献或起重要作用的人。
条
件
不断发展着的群众的 实践又能够不断地突破
这种限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开创和推进的伟大事业。
三、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
①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③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④虚心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