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应激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应激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哈尔滨医科大学陈力
现今社会中,由于激烈竞争、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社会体制的不断变革,给人们带来前所没有的精神负担和不同程度的工作压力。这些来自职业及工作的应激源对劳动者的健康可以造成巨大的损害。目前大约有 50%~80%的疾病为心身疾病或是与应激有关的疾病〔1〕,还有相当多的人群遭受应激的作用处于亚健康状态。职业应激除了对健康产生影响外,过强的工作应激对组织行为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如引起组织成员的工作满意度低下、消极情绪、高离职率和缺勤等问题。因此职业应激对个体及组织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有关学者对这一问题做了大量研究。据统计,关于职业应激的研究在近20 年中增加了50 倍。〔2〕在我国,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体制的迅速变革,各行各业工作者所面临的要求、竞争、管理等压力与日俱增,已经成为近年来心理学界、行为科学界和医学界研究所关注的热点问题。〔3,4〕
1 职业应激的概念
1.1 职业应激的概念界定与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中的许多其它概念
一样,研究者们在研究
职业应激时也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含义作了不尽相同的解释,采用了不一致的定义。
在名词术语方面国外一般称谓“Occupational stres s”或“Job
stress”。我国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将其称作职业应激、职业紧张、职业压力、工作应激或工作压力等。根据我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心理学名词规范,应统一为“职业应激”或“工作应激”。〔5〕应激(stress)概念的演变大致可以归纳三种模式〔6〕:
(1)应激是引起个体心理或生理反应的刺激物。对于职业应激来说,有些研究者将职业因素或工作作为一个刺激变量看待,强调刺激物的性质、特征及强度,注重对“压力”对研究。
(2)将应激看作是反应变量。这一模式在医学研究中较为普遍,比较集中关注应激对心身反应方面,而不是引起心身反应的原因。Beehr 和 Newman 等认为职业应激是职业因素与个体因素相互作用改变了个体心理和生理状态所表现出的心理或躯体异常反应。
(3)应激是应激源和应激反应的中间变量。这种变量一方面决定了大量的潜在应激源能否成为现实应激源;另一方面也决定了个体应激反应的性质和程度,把应激视为各变量相互作用的过程。Lazarus 提出,应激的发生并不伴随特定的刺激或特定的反应,而是发生于个体觉察和评估一种有威胁的情景之时。研究发现应对方式、个人经历和个性等因素对应激反应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7〕
有些人认为它是环境变量,有些则认为它是个体和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例如,Lazarus 和 Launier[7]对工作应激的定义强调应激的来源,认为“应激源是超出正常适应反应的状况。”而 Quick[8]对应激的定义则强调应激的后果,他们把应激反应定义为“在面对应激源时对机体自然能力资源的普遍的、有规律的、无意识的调动。”有些
研究者对工作压力给以操作性的定义,将某些职业或工作特点定义为工作应激,如工作负荷、工作复杂性、角色冲突、角色模糊等[9]〕。Summers,DeCotiis,DeNisi[10]在研究中强调了工作应激中个体由于正常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引起的感觉,而并不强调改变的本身。他们对工作应激的定义是“当个体被迫偏离正常的或希望的生活方式时体验并表现出的不舒适的感觉。”
研究者对职业应激的不同定义表明职业应激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但不同的定义使得研究之间缺少可比性。影响研究者之间的交流,因此研究者对这一概念的更确切的理解和一致的定义将有助于职业应激研究的顺利进展。
我国医学心理学家姜乾金教授借鉴国内外有关应激的研究成果,通过多因素研究方法研究应激产生与发展的规律,提出心理应激过程的系统平衡论观点,认为任何调整应激结构体系和促进因素间平衡,都有利于个体对内外环境保持适应。
在我国,有人认为职业应激是劳动者在工作中受到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影响而不能适应时出现的紧张状态。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职业应激是在某种职业条件下,个体觉察到各种客观需求与应对能力之间失衡,需要适应时的心身紧张状态。”
1.2 关于工作倦怠
在职业应激的研究中,另一个常使用的概念是工作倦怠(Job burnout)。这个名词在国内的称谓也有多种说法,如“职业倦怠”、“职业枯竭”、“工作耗竭”和“过劳”等。工作倦怠指的是体力和情
绪衰竭的一系列症状,它包括消极自我的产生,消极的工作态度,失去对工作对象的关心和感觉[11]。
Maslach 和Jackson 从三个维度对工作倦怠做了操作性定义,认为工作倦怠是一种心理综合征,即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工作怠慢(cynicism)和自我业务效能降低(decreased professional self-efficacy)。其中情绪衰竭是这一系列症状的主要方面,是指心理资源的耗竭,有过度付出感;常有对他人的冷淡、隔离等消极情绪。工作怠慢表现为工作态度消极,失去工作乐趣,与工作有距离感,工作行为懈怠。自我业务效能降低表现为工作行为效率低下,工作绩效降低。Pines 认为,那些希望从工作中获得重要性的个体很容易体验到倦怠,对于工作没有期望的个体所体验的是工作应激而不是工作倦怠。这样来看的话,我们可以认为工作倦怠是一种特殊的、长期的和具有多侧面本质的工作应激,而且,包含有负性态度的发展,通常发生于那些具有较高动机的个体身上〔12〕。
我国近年来的体制变革、经济转型、人才竞争,使越来越多的人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工作倦怠现象越来越成为不可避免的职业问题。这已经成为国内心理与行为科学工作者所关注的研究热点,其中对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医生、护士、教师、社会工作者及服务行业等)的研究论文颇多〔13〕。
2 职业应激的影响因素职业应激的产生和转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
同的理论可能会强
调了不同的因素。总的来说,工作压力的产生来自四个方面:组织因
素、工作本身、个体特征和社会环境。
2.1 组织因素组织目标的实现有赖于组织成员付出和努力,个人价值
的实现也
体现在组织的组织行为之中。组织激励机制不完善往往挫伤员工的积极性,成为一种工作应激源。根据社会交换理论中的相互性原则,组织所付出的物质报酬和精神激励(如尊严、赞许、关心)将换来员工对组织的承诺.以及在工作中付出的努力。当组织不能满足员工的需要、甚至给员工造成压力时.员工交换给组织的将是低工作效率、不满、离职[14]。大量研究发现引起职业应激的组织因素包括:角色冲突、角色模糊、工作超负荷、时间压力、低参与、低控制、管理-监督问题、组织气氛、群体冲突等。有的研究者们对各种组织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对于管理-监督问题的调查所涉及的问题有:认为管理者是一个好的计划者的程度。对群体的代表表现出一致性,建立好的工作程序,明确责任,在压力下表现良好,帮助雇员表现良好。为个体工作提供反馈。Summers 等人[15]在研究中发现组织程序的特点和角色特点比个人特征和组织结构特征与应激有更密切的联系,这说明组织政策和程序是职业应激的重要来源。
2.2 工作本身特点工作的经济价值影响着个体对工作的情感反应。由
于工作的经济
结果影响着个体生活的其它方面,因此工作经济价值对个体幸福有着核心的影响。了解雇员怎样从经济上解释他们的工作对于了解职业应激是很重要的[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