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知识点汇总
高三物理爆炸知识点总结

高三物理爆炸知识点总结在高中物理学习中,爆炸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涉及到能量转化、动能和势能的关系、爆炸的原理等内容。
下面将对高三物理爆炸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1.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在一个爆炸过程中,爆炸物质的势能转化为爆炸物体的动能。
2. 能量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体系的爆炸过程中,能量总量保持不变。
二、爆炸的原理1. 爆炸物:指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释放大量能量的物质,如炸药等。
2. 燃烧:爆炸物质在氧气存在下,放出大量热量和光能。
3. 爆炸波:爆炸物质迅速燃烧释放的气体产生冲击波、火焰和烟雾等现象。
4. 爆炸反应速度:由于爆炸物质的特殊性质,爆炸反应速度非常快,通常以米/秒来描述。
三、爆炸的影响因素1. 爆炸物质特性:不同的爆炸物质具有不同的爆炸性质,如稳定性、爆速等,对爆炸威力有影响。
2. 爆炸物质量:爆炸物质的质量越大,释放的能量也就越大,爆炸威力更强。
3. 传播介质:爆炸波的传播受到介质的影响,不同介质会对爆炸波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产生不同影响。
四、爆炸的应用1. 爆炸工程:例如拆除建筑物、矿山爆破等,利用爆炸的力量进行工程施工。
2. 军事应用:“硝烟弥漫的战场”,爆炸在军事行动中起到重要作用。
3. 烟火表演:烟花爆竹是利用爆炸产生的美丽火花表演。
4. 生活安全:了解爆炸知识可以帮助人们安全处理和预防各种爆炸事故。
五、爆炸的防护措施1. 加强安全意识:提高人们对爆炸的危害性认识,增强安全意识。
2. 保持距离:远离可能发生爆炸的地点,减少受伤风险。
3. 遵循规定:遵循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合理使用爆炸物品。
总结:对于高三物理学习中的爆炸知识点,我们了解到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爆炸的原理和影响因素,以及爆炸的应用和防护措施。
理解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爆炸的现象和应对相应的问题。
在学习中,我们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安全意识,避免发生爆炸事故,并合理利用爆炸技术,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化学的爆炸知识点总结

化学的爆炸知识点总结化学爆炸的类型化学爆炸可以分为两种类型:高速燃烧爆炸和爆轰。
高速燃烧爆炸是一种化学反应,在短时间内放出大量的能量,导致物质燃烧并产生高温。
而爆轰是一种化学反应,其速度远远超过燃烧速度,导致产生冲击波和大幅度的膨胀。
爆轰的速度可以达到音速甚至超音速。
化学爆炸的条件化学爆炸的发生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包括燃料、氧气和点火源。
燃料是产生化学反应的物质,氧气是氧化反应的氧化剂,而点火源可以引发化学反应。
当这三个条件齐全时,就有可能发生化学爆炸。
化学爆炸的影响化学爆炸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其中包括高温、冲击波和气体释放。
高温会导致物质燃烧和蒸发,冲击波会导致物体的震动和破坏,而气体的释放会导致爆炸现场产生浓厚的污染。
因此,化学爆炸会对周围的环境和人们的生命产生很大的威胁。
对于化学爆炸的预防和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化学爆炸的预防和处理化学爆炸的预防和处理是保障人们生命安全的重要措施。
对于化学反应会产生爆炸的情况,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燃料和氧气的供应,防止点火源的发生,以及合理的储存和使用化学品。
当发生化学爆炸时,需要迅速采取应急措施,包括疏散周围人员、通风等。
此外,需要调查事故的原因,加强对爆炸事故的治理和处罚。
化学爆炸的应用化学爆炸在军事、民用、工业和科研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军事领域,化学爆炸可以用于制造武器、发动攻击等;在民用领域,化学爆炸可以用于爆破工程、矿场爆破、以及庆祝等;在工业领域,化学爆炸可以用于化工生产中的气体生成和燃烧等;在科研领域,化学爆炸可以用于研究化学反应的规律和机制等。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要对化学爆炸有着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预防和处理化学爆炸事故,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
在化学爆炸的应用中,还需要注意一些安全问题。
首先是要正确使用和存储化学品,在进行实验或者工作时要严格遵循操作规程,避免发生事故。
其次是要加强对化学爆炸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提高人们对化学爆炸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气球爆炸知识点总结

气球爆炸知识点总结一、气球爆炸的原因1.1 充气过度:气球的材质有一定的承受压力极限,如果充气过度,会导致气球爆炸。
1.2 高温环境:在高温环境下,气球内部的空气压力会增加,可能导致气球的爆炸。
1.3 锐利物体:气球被尖锐的物体刺破,也会引发气球爆炸。
1.4 低质量的气球:使用低质量的气球或者存放的时间过长,会导致气球材质老化,爆炸的危险性增加。
1.5 不当使用:如果气球被不当使用,比如被撕扯、折叠或者挤压,也会引发气球的爆炸。
二、气球爆炸的危害2.1 人身伤害:气球爆炸会释放出高压气体,对人体造成伤害,可能引发烧伤、破裂伤等。
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2.2 财产损失:气球爆炸会造成周围环境的混乱,可能引发火灾、其他物品的损毁等,造成财产损失。
2.3 心理影响:气球爆炸是一种突发事故,对于目击者和受害者来说,可能会造成心理上的创伤和影响。
三、预防气球爆炸的措施3.1 选择优质的气球:在购买气球时,应选择质量好、厚度适中的气球,尽量避免购买低质量的产品。
3.2 合理充气:在充气气球的时候,要根据厂商的要求,控制好充气的量,避免充气过度。
3.3 避免高温环境:气球应该远离火源、高温等环境,以防止气球内部的气体压力过高。
3.4 注意使用方法:在使用气球时,要注意避免将气球撕扯、挤压或者折叠,正确使用气球,避免损坏。
3.5 定期更换气球:对于存放时间较长的气球,要定期更换,避免因为老化导致气球爆炸的危险。
3.6 安全环境:在气球使用的环境中,要保持安全,避免气球被尖锐物体刺破,以减少气球爆炸的危险。
3.7 急救知识:在气球爆炸事故发生时,应该学会正确的急救知识,及时处理伤者,避免事故的进一步扩大。
四、气球爆炸后的处理措施4.1 现场安全:在气球爆炸后,要第一时间确保周围环境的安全,避免造成二次伤害。
4.2 灭火处理:如果气球爆炸引发了火灾,要及时采取灭火措施,防止火势蔓延。
4.3 急救处理:对于受伤者,应该及时进行急救处理,避免伤势恶化。
关于爆炸的科普

关于爆炸的科普
爆炸是指物质内部能量的猛烈释放,通常伴随着明亮的光芒、巨大的声响和强烈的破坏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不同类型的爆炸事件,如煤气爆炸、火药爆炸、化学品爆炸等。
以下是一些关于爆炸的科普知识:
1.爆炸的基本原理:爆炸是由于物质内部储存的能量突然释放导
致的。
当物质受到外界刺激(如高温、撞击、电火花等)时,内部储存的能量就会猛烈地释放出来,形成爆炸。
2.爆炸的分类:爆炸可以分为物理爆炸和化学爆炸两类。
物理爆
炸主要是指由于压力或温度等变化引起的物质分子运动加剧而引发的爆炸,如氢弹爆炸。
化学爆炸则是指由于化学反应过程中释放出的大量能量引起的爆炸,如炸药爆炸。
3.爆炸的危害:爆炸有极大的破坏力和危害性。
爆炸会释放出大
量的热能和压力波,瞬间产生高温、高压、高速的冲击波,造成周围物体的毁坏和人员伤亡。
此外,爆炸还会产生有毒气体和火灾等次生危害。
4.预防爆炸:为了预防爆炸事件的发生,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如加强安全管理、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正确使用和储存易燃易爆物品、定期检查设备和管道等。
总之,爆炸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现象,我们应该加强对它的认识和了解,提高预防和应对的能力,以保障我们自身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九年级化学爆炸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爆炸知识点一、引言化学爆炸是指在短时间内,由于化学反应放出了大量的热和气体,产生巨大能量释放的现象。
化学爆炸既有很高的破坏力,也广泛应用于工业、军事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九年级化学中与爆炸相关的知识点。
二、爆炸的定义和特点爆炸是指在某种条件下,物质在短时间内发生剧烈的化学物理变化,伴随着能量的释放和产生反应产物。
爆炸的特点包括以下几点:1. 爆炸速度极快:爆炸前后物质状态发生剧变,可在毫秒或更短的时间内完成。
2. 产生巨大能量:爆炸释放的能量是一般化学反应所无法比拟的,可造成严重的破坏。
3. 伴随着有害物质生成:爆炸反应常伴随有毒、有害的气体或剧毒的产物,对生命和环境带来威胁。
三、燃烧和爆炸的区别燃烧是指物质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产生能量和产物。
而爆炸是燃烧的一种极端形式,是在相同的化学反应条件下,由于物质与氧气接触的方式或速度发生变化,导致剧烈的反应放热和气体生成,从而形成巨大的能量释放。
四、化学爆炸的条件化学爆炸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 可燃物质:爆炸反应的物质必须是可燃的,例如有机物和某些无机物。
2. 氧气或氧化剂供应:爆炸反应需要足够的氧气或氧化剂参与反应,提供氧化物。
3. 点火源或引发能量:化学爆炸需要点火源或引发能量,使反应开始进行。
4. 适当的反应条件:爆炸反应需要一定的温度、压力和物质的浓度等条件。
五、常见的爆炸物质1. 火药:火药是一种含有硝酸盐、炭和硫的混合物,在爆炸反应中起到氧化剂和可燃物的作用。
2. 炸药:炸药是比火药更强烈的爆炸物,由能发生高速氧化-还原反应的物质组成。
3. 火焰引发物:火焰引发物是一类可引燃性物质,如酒精、甲烷等,能够在空气中迅速燃烧,释放大量热能和气体。
4. 氧化剂:氧化剂是指能够接受电子的物质,在与可燃物接触时能够提供氧气供反应使用。
六、化学爆炸的防范与控制化学爆炸具有很高的破坏力和危害性,因此需要我们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防范和控制:1. 严格遵守化学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正确存放和处理易燃易爆物品,避免产生火花或引发反应。
爆破知识点

一、选填题1、炸药三种不同形式的化学变化是缓慢分解、燃烧、爆炸与爆轰。
2、氧平衡值:炸药内含氧量与所含可燃元素充分氧化所需氧量差值相比之间的差值,分为正氧平衡、负氧平衡和零氧平衡。
3、爆轰产物主要有等,若炸药中含硫、氯和金属等产物中还会有硫化氢、氯化氢和金属氧化物、金属氯化物等。
4、炸药爆炸产生的有毒气体主要有CO和氮氧化合物。
5、感度:在外界能量的作用下,炸药发生爆炸的难易程度。
6、列出炸药的几种感度:炸药热感度、炸药机械感度(包括撞击感度和摩擦感度)。
7、殉爆距离:主发药包爆炸时,引爆被发药包的两药包间的最大距离,单位一般是厘米。
8、影响殉爆距离的因素:装药密度、药量和药包直径、药包外壳和连接方式。
9、随着药包直径的增大,爆速相应增大,一直到药包直径增大到d极时,药包直径虽然继续增大,爆速将不再升高而趋于一恒定值,亦即达到了该条件下的最大爆速。
d极称为药包极限直径。
随着药包直径的减小,爆速逐渐下降,一直到药包直径降到d临时,如果继续缩小药包直径,即d<d临,则爆轰完全中断,d临称为药包临界直径。
10、炸药爆炸性能有爆速、威力、猛度、聚能效应。
11、炸药做功能力是衡量炸药威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威力的表示方法)12、测定威力的实验方法有铅铸扩孔法、弹道臼炮法、爆破漏斗法。
13、按炸药组成分类:单质炸药、混合炸药按炸药作用特性分类:起爆药、猛炸药、发射药、烟火剂按工业炸药主要化学成分分类:硝铵类炸药、硝化甘油类炸药、芳香族硝基化合物类炸药14、硝铵类炸药主要有硝酸铵、铵梯炸药、铵油炸药、乳化炸药等含水炸药。
15、含水炸药包括:浆状炸药、水胶炸药和乳化炸药。
16、铵梯炸药有硝酸铵、梯恩梯和木粉三种成分组成铵油炸药:以硝酸铵和燃料油为主要成分的粒状或粉状(添加适量木粉)爆炸性混合物称为铵油炸药,简称ANFO爆破剂。
17、爆破器材的销毁方法:爆炸销毁法、焚烧销毁法、溶解销毁法、化学分解法。
18、按引爆方式和起爆能源的不同,工程爆破中常用的工业雷管有火雷管、电雷管和非电雷管等。
物品爆炸相关知识点总结

物品爆炸相关知识点总结一、物品爆炸的原因1. 内部能量积聚:物品内部可能存在着燃烧物质、火药、炸药等具有高能量的物质,如果这些物质在适当的条件下积聚了足够的能量,就有可能发生爆炸。
2. 外部作用力激发:外部的撞击、挤压、破坏等作用力都有可能触发物品的爆炸,尤其是对于火药、炸药等易燃易爆物品来说,外部作用力更容易引起爆炸。
3. 化学反应:在适当的条件下,物品内部的化学反应也可能引发爆炸,尤其是一些化学物质的不稳定性和易燃性很高,一旦受到外部影响就有可能发生爆炸。
二、常见的物品爆炸危险物品1. 火药:包括黑火药、烟火药、火药品,这些物品在受到撞击或者高温等外部作用力时容易爆炸,尤其是在加工、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容易引发事故。
2. 炸药:炸药是一种含有高能量的物质,一旦受到撞击、挤压或者高温等外部作用力就会发生爆炸,因此需要特别注意防范。
3. 化学危险品:包括硫酸、氢氧化钠、氯化氢等化学品,这些物品在遇到水或者其他化学物质时容易发生化学反应,因此容易引发爆炸事故。
4. 燃气:燃气是一种易燃的气体,一旦遇到明火或者高温就有可能引发爆炸,因此在使用和储存过程中需要特别小心。
5. 液化气:液化气在高温或者高压条件下容易发生爆炸,因此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需要特别小心。
三、物品爆炸的危害1. 人员伤亡:物品爆炸会造成爆炸冲击波和热能的释放,会对周围的人员造成重大伤亡和生命安全的威胁。
2. 财产损失:爆炸会造成建筑物、装备设施、交通工具等财产的损坏和丧失,给企业和个人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3. 环境污染:爆炸会释放大量的有害气体和固体颗粒物,对周围的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4. 社会影响:爆炸事故会给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带来不良影响,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四、物品爆炸的防范措施1. 合理储存:对于易燃易爆物品需要进行合理的储存,采取防火、防爆措施,确保物品的安全。
2. 安全操作:在使用和运输易燃易爆物品时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严禁违章操作,确保工作安全。
防范爆炸的措施(有答案,含解析)

防范爆炸的措施防范爆炸的措施【知识点的认识】防范爆炸的措施,主要分为有以下四种情况:1.防止可燃性气体爆炸的措施:各种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都有一定的爆炸极限,点燃气体前,一定要先检验气体的纯度.特别是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在点燃或加热这些可燃性气体进行反应前,都必须检验其纯度.2.防止加热时爆炸的措施:(1)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否则可能将火焰沿灯颈压入灯内,引燃灯内的酒精蒸汽及酒精,可能会导致爆炸的现象发生.(2)给试管等玻璃仪器加热前,必需将其外壁擦干;加热的时候,应先给试管等进行预热,待试管均匀受热后,再把灯焰的外焰固定在放药品的部位加热.在整个加热过程中,不要使试管跟灯芯接触,烧得很热的玻璃容器,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否则,这些情况都可能炸裂试管.(3)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必须稍微向下倾斜,以防止固体试剂受热时放出的水蒸气,在试管口冷凝后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炸裂试管.3.防止燃烧产物引起爆炸的措施:在集气瓶中燃烧细铁丝、铝丝或铝片等金属时,会放出大量的热,使生成物熔化,如果生成的熔化物溅落下来,可能会造成集气瓶炸裂,甚至溅伤或炸伤实验人员.因此,在做这类实验时,经常在瓶底放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等.4.防止倒吸引起爆裂或炸裂的措施:在加热制备气体并将气体通入溶液中进行实验时,要防止因反应容器内压强锐减而造成液体倒吸入热的反应容器内.玻璃的膨胀系数比较小,冷热不均会造成玻璃容器爆裂,甚至溅伤或炸伤实验人员.为此,要注意以下几点:(1)加热尽可能均匀;(2)在反应容器后加一个起缓冲作用的安全瓶;(3)在导管的末端连接一个倒扣的漏斗等等;(4)实验结束前先从溶液中撤出导管再停止加热.【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防范爆炸的措施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燃烧和爆炸及其实验现象、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氢气的爆鸣实验、甲烷(或一氧化碳、氢气等可溶性气体)的验纯及燃烧、酒精灯的使用及给物质加热、细铁丝等金属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加热制备气体并将验证该气体的某些性质、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防范爆炸的措施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防止甲烷(或一氧化碳、氢气等可溶性气体)燃烧、酒精灯的使用及给物质加热、细铁丝等金属在氧气中的燃烧、加热制备气体并将验证该气体的某些性质等实验时发生爆炸的措施及现象、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防范爆炸的措施,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等.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产或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一、选择题(共18小题)1.下列实验事故处理正确的是()A、可燃性气体大量泄漏时,立即接通电源用排气扇排气B、酒精灯中的酒精洒在桌上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扑盖C、氢氧化钠溶液沾到皮肤上,直接涂上浓盐酸D、少量浓硫酸沾到皮肤上,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浓氢氧化钠溶液2.了解安全知识,可以更好地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下列做法安全的是()A、煤气泄漏,关阀开窗B、霉变大米,煮熟食用C、电器着火,用水扑灭D、乘坐火车,携带鞭炮3.下列场所中,宜贴上“严禁烟火”标语的是()A、加油站B、面粉加工厂C、石灰窑D、炼铁厂4.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A、煤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轻轻开窗通风B、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洒出的酒精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盖灭C、启用闲置的沼气池前,先用燃着的蜡烛进行试验D、烧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用锅盖盖灭5.生活处处有化学,安全时刻记心中.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A、若发现家用煤气泄漏,应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B、燃放烟花爆竹时,要远离人群和可燃物C、用甲醛溶液浸泡海产品,以防其变质D、霉变的大米、花生等不能食用6.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厨房煤气管道漏气,马上打开抽风机B、冬天关闭门窗用煤炉取暖C、实验桌上少量酒精着火,迅速用湿布盖灭D、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浇水灭火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进入煤井作业时可以点火照明B、炒菜时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C、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D、大米给我们提供的主要营养素为油脂8.为了防止事故发生,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A、厨房煤气泄漏要先关闭阀门,再开窗通风B、变霉的大米,要煮熟后食用C、燃放烟花爆竹时,要远离人群和可燃物D、电器失火后首先要切断电源9.下列措施安全的是()A、进入煤矿的矿井时用火把照明B、到溶洞里探险时用火把照明C、启用闲置的沼气池前先进行火把实验D、用点燃木条的方法检查液化石油气罐是否漏气10.为了避免火灾,加油站采取的下列措施中不合理的是()A、严禁烟火B、禁止使用手机C、架高顶棚加强通风D、降低燃料着火点11.下列图标中属于消防安全标志的是()A、①②B、③④⑤C、①③⑤D、②④12.请你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天然气泄漏,开灯检查泄漏处B、汽油除去油污和洗涤剂除去油污都是乳化过程,与食醋除水垢的原理不同C、铵态氮肥不可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D、KNO3和Ca3(PO4)2都是复合肥料,为植物生长提供N、P、K等营养元素13.下列说法符合科学道理的是()A、家中天燃气泄漏,可开灯检查B、实验室中能用过滤方法将硬水软化C、农业上熟石灰与(NH4)2SO4混合使用,可提高肥效D、生活中用铁锅炒菜可补充铁元素14.加油站采取的下列措施或做法中,你认为不安全的是()A、严禁烟火B、汽车进站后要先熄火再加油C、禁止使用手机D、打雷时照样给车加油15.下列生活中的一些安全措施正确的是()A、煤气泄漏,应打开电灯检查漏气管道B、室内发生火灾,应打开所有门窗通风C、维修沼气池前一定要先做灯火实验D、在教室等人群密集的地方应注意经常通风换气16.生活中下列情况所用的处理方法及分析错误的是()A、煤气泄漏时应及时关闭阀门开窗通风,降低煤气浓度防止发生危险B、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倒入水,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C、加油站要严禁烟火,防止空气中混有的可燃性气体遇明火发生爆炸D、生煤炉时可点燃木柴来引燃煤,木柴的着火点比煤的着火点低易被点燃17.下列对有关主题知识的归纳错误的是()A.安全常识室内煤气泄漏﹣﹣立即打开排风扇浓硫酸沾到到皮肤上﹣﹣立即用水清洗B.元素与人体健康人体缺铁﹣﹣易引起贫血人体缺氟﹣﹣易产生龋齿C.生活常识洗涤剂洗去油污﹣﹣乳化作用煤炉取暖防中毒﹣﹣开窗通风D.环保与物质的利用减少白色污染﹣﹣使用可降解塑料减少汽车尾气污染﹣﹣使用乙醇汽油A、AB、BC、CD、D18.在夜晚,若家中燃气泄漏,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不立即开灯B、点燃蜡烛查找漏气处C、关掉进气总阀门D、打开门窗通风二、填空题(共5小题)(除非特别说明,请填准确值)19.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必须,否则可能发生.20.加油站、某些仓库等地方按规定要张贴“禁止烟火”的标志,这是因为这些地方除氧气外还存在着大量的,当遇火或温度达到时,会发生燃烧甚至爆炸的事故.21.实验室试验氢气性质时,某学生用试管收集氢气并检验其纯度,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如立即用试管再次收集氢气,可能会发生,请你帮助他设计合理的操作方法(至少两种),以确保第二次收集氢气的安全.(1);22.搞好节能减排,全面完成“十一五”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是岳阳市创建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的工作重点之一.各县、市、区正在进行家用燃气管道工程建设,在天然气输送到千家万户之前,先要在天然气管道中充满氮气,请回答下面问题:(1)先充满氮气的作用是.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燃料有煤、、天然气,我们常称它们为化石燃料,它们是不可再生能源.(3)写出天然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4)用天然气替代煤等固体燃料的优点有(答一点即可).23.2005年5月19日,河北承德暖儿河煤矿发生瓦斯爆炸,造成多人死亡和下落不明的重大安全事故.瓦斯的主要成分是甲烷,请写出瓦斯爆炸的化学方程式,为了防止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你认为应该采取的措施是.三、解答题(共3小题)(选答题,不自动判卷)24.如果发现室内煤气泄漏,你应采取什么措施?25.请回答有关问题.(1)为什么油库及加油站要严禁烟火?据《柳州日报》报道,2009年柳州市进一步减少了二氧化硫的排放,完成了全年控制二氧化硫排放的目标.请你说一说为什么要减排二氧化硫(答出二氧化硫的两点危害即可).(3)发生在某高速公路上的一起盐酸罐车泄漏事故,引发了某班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事故现场处理的讨论.甲同学认为盐酸有强腐蚀性,它腐蚀水泥路面,渗入土层酸化土壤,污染周围的农田.他提出用烧碱来中和.乙同学认为不妥,原因是烧碱的碱性太强,在野外无法控制用量,会造成二次污染.经过讨论后,他们选择了下表中的两种物质来处理泄漏的盐酸.请说一说这两种物质用于处理现场时各有什么优点?备选物质CaCO3(粉末)Na2CO3(粉末)优点26.请用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油库、面粉厂都要严禁烟火?某温度下,华雪同学用纯净的氯化钠固体配制好5%的氯化钠溶液后,用pH计(精确测定溶液pH的仪器)测得该氯化钠溶液的pH=6.5,于是得出氯化钠溶液呈酸性的结论.你认为华雪同学的结论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还需要增加什么对比实验?【考点训练】防范爆炸的措施-1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8小题)1.下列实验事故处理正确的是()A、可燃性气体大量泄漏时,立即接通电源用排气扇排气B、酒精灯中的酒精洒在桌上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扑盖C、氢氧化钠溶液沾到皮肤上,直接涂上浓盐酸D、少量浓硫酸沾到皮肤上,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浓氢氧化钠溶液考点:防范爆炸的措施;常见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A、根据可燃性的气体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气体遇明火、静电、电火花或加热能发生爆炸判断;B、根据灭火的原理进行解答;C、碱液沾到皮肤上,要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D、浓硫酸溅到手上,要立即用抹布擦去,然后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碳酸氢钠溶液.解答:解:A、可燃性的气体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气体遇明火、静电、电火花或加热可能发生爆炸,打开排风扇会产生电火花,故A错误;B、酒精灯中的酒精洒在桌上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扑盖,使酒精与氧气隔绝同时降低温度使其降到酒精的着火点一下,故B正确;C、氢氧化钠有腐蚀性,沾到皮肤上应立即冲洗,然后涂上硼酸溶液,故C错误;D、浓硫酸溅到手上,应用抹布擦去,冲洗后涂上碳酸氢钠溶液,不能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因为氢氧化钠溶液也有很强的腐蚀性,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从生活的实际出发,考查利用课本知识解决新问题能力,能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2.了解安全知识,可以更好地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下列做法安全的是()A、煤气泄漏,关阀开窗B、霉变大米,煮熟食用C、电器着火,用水扑灭D、乘坐火车,携带鞭炮考点:防范爆炸的措施;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亚硝酸钠、甲醛等化学品的性质与人体健康.专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分析:A、根据可燃性气体的性质进行解答.B、根据霉变大米产生有毒的黄曲霉素这一情况分析判断.C、根据防止触电的方法判断.D、根据鞭炮属于易燃易爆物品判断.解答:解:A、煤气属于可燃性气体.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所以应先关阀后开窗通风,故A正确;B、霉变的大米产生了黄曲霉素,黄曲霉素有毒,不能食用,故B错误;C、为了防止触电,电器着火要先切断电源而不是用水扑灭,故C错误;D、鞭炮属于易燃易爆物品,乘坐火车不能携带,故D错误.故选A.点评:“生命重于泰山”,安全问题无小事,尤其是防火、防爆问题,所以燃烧和爆炸知识就成了化学考查热点,要注意燃烧爆炸的条件和防护措施.3.下列场所中,宜贴上“严禁烟火”标语的是()A、加油站B、面粉加工厂C、石灰窑D、炼铁厂考点:防范爆炸的措施.专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分析:可燃性气体或粉尘与氧气混合达到一定程度时遇明火会发生爆炸.解答:解:加油站、面粉加工厂周围存在大量的油气和面粉粉尘,极容易发生爆炸,所以宜贴上“严禁烟火”的标语.故选A、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爆炸方面的知识,爆炸的条件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可燃物剧烈地燃烧,放出大量的热.4.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A、煤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轻轻开窗通风B、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洒出的酒精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盖灭C、启用闲置的沼气池前,先用燃着的蜡烛进行试验D、烧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用锅盖盖灭考点:防范爆炸的措施;常见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专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分析:A、根据煤气的性质进行判断;B、根据可燃物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解答;C、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具有可燃性;D、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可以灭火.解答:解:A、煤气泄漏时,应关闭阀门,打开窗户,这样可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故选项正确;B、酒精燃烧起火,可立即用湿抹布盖灭,使酒精与空气隔绝并降低了环境温度,故选项正确;C、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或氧气混合遇明火点燃可能发生爆炸,故选项错误;D、油锅起火时,盖上锅盖可以灭火,故选项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安全方面的知识,解答时要理解只要破坏了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5.生活处处有化学,安全时刻记心中.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A、若发现家用煤气泄漏,应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B、燃放烟花爆竹时,要远离人群和可燃物C、用甲醛溶液浸泡海产品,以防其变质D、霉变的大米、花生等不能食用考点:防范爆炸的措施;亚硝酸钠、甲醛等化学品的性质与人体健康.专题:压轴实验题;化学与生活.分析:A、根据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可能发生爆炸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燃放烟花爆竹易引起燃烧、爆炸事故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甲醛能破坏蛋白质的结构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霉变的大米、花生中含有黄曲霉毒素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煤气具有可燃性,泄露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若发现家用煤气泄漏,应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故选项做法合理.B、燃放烟花爆竹易引起燃烧、爆炸事故,造成人员受伤、财产损失,故燃放烟花爆竹时,要远离人群和可燃物,故选项做法合理.C、甲醛有毒,能破坏人体蛋白质的结构,使蛋白质变质,故选项做法不合理.D、霉变的大米中含有有毒的黄曲霉毒素,霉变的大米、花生等不能食用,故选项做法合理.故选C.点评: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生产、生活相关的知识是2015年中考考查的热点之一,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6.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厨房煤气管道漏气,马上打开抽风机B、冬天关闭门窗用煤炉取暖C、实验桌上少量酒精着火,迅速用湿布盖灭D、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浇水灭火考点:防范爆炸的措施;一氧化碳的毒性;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专题:化学与生活.分析:A、根据煤气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后的气体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用煤炉取暖,为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应通风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常见的灭火措施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煤气与空气混合遇明火等易发生爆炸,关闭阀门、开窗通风,可以稀释燃气、降低温度,防止发生燃烧或爆炸,打开抽风机,可能产生静电,故错误.B、用煤炉取暖,为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应通风,故错误.C、打翻燃着的酒精灯,应立即用湿抹布盖灭,故正确.D、锅里的油着火了,应立即盖上锅盖灭火,这是因为盖上锅盖可以隔绝空气,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立即浇水灭火,油会附在水的上面,继续燃烧,故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了根据灭火原理的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要根据具体物质的性质来确定用什么方法进行灭火.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进入煤井作业时可以点火照明B、炒菜时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C、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D、大米给我们提供的主要营养素为油脂考点:防范爆炸的措施;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专题:化学与生活.分析:A、根据煤井中含有可燃性的甲烷气体等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灭火的原理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的危害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人体所需六大营养素的种类、食物来源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煤井中含有可燃性的甲烷气体等,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进入煤井作业时不能点火照明,故选项说法错误.B、炒菜时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利用的是隔绝氧气的灭火原理,故选项说法正确.C、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如水体的富营养化等,故选项说法错误.D、大米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大米给我们提供的主要营养素为糖类,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防止爆炸的措施、灭火的原理、使用农药与化肥的危害、各种营养素的食物来源等即可正确解答本题.8.为了防止事故发生,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A、厨房煤气泄漏要先关闭阀门,再开窗通风B、变霉的大米,要煮熟后食用C、燃放烟花爆竹时,要远离人群和可燃物D、电器失火后首先要切断电源考点:防范爆炸的措施;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亚硝酸钠、甲醛等化学品的性质与人体健康.专题:化学与生活.分析:A、根据煤气属于可燃性气体,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进行解答;B、根据变霉的大米中含有黄曲霉毒素,煮熟后也不能食用进行解答;C、根据燃放烟花爆竹易发生爆炸进行解答;D、根据电器失火后首先要切断电源进行解答.解答:解:A、煤气属于可燃性气体,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所以厨房煤气泄漏要先关闭阀门,再开窗通风,故A正确;B、变霉的大米中含有黄曲霉毒素,煮熟后也不能食用,故B错误;C、燃放烟花爆竹易发生爆炸,所以燃放烟花爆竹时,要远离人群和可燃物,故C正确;D、电器失火后首先要切断电源,否则容易引起更大的损失,故D正确.故选:B.点评:“生命重于泰山”安全问题无小事,尤其是防火、防爆问题,所以燃烧和爆炸知识就成了化学考查热点,要注意燃烧爆炸的条件和防护措施.9.下列措施安全的是()A、进入煤矿的矿井时用火把照明B、到溶洞里探险时用火把照明C、启用闲置的沼气池前先进行火把实验D、用点燃木条的方法检查液化石油气罐是否漏气考点:防范爆炸的措施;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A、可燃性气体与氧气混合达到一定程度时遇明火会发生爆炸;B、溶洞里可能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C、沼气与氧气混合达到一定程度时遇明火会发生爆炸;D、液化石油气与氧气混合达到一定程度时遇明火会发生爆炸.解答:解:A、进入煤矿的矿井时用火把照明容易发生安全事故.故选项错误;B、到溶洞里探险时用火把照明,既可以照明,又可以检验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否偏高.故选项正确;C、启用闲置的沼气池前先进行火把实验容易发生安全事故.故选项错误;D、用点燃木条的方法检查液化石油气罐是否漏气容易发生安全事故.故选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安全常识方面的知识,要充分理解爆炸的含义,即在有限的空间里急剧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的气体急剧膨胀,发生爆炸.10.为了避免火灾,加油站采取的下列措施中不合理的是()A、严禁烟火B、禁止使用手机C、架高顶棚加强通风D、降低燃料着火点考点:防范爆炸的措施;燃烧与燃烧的条件.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分析:严禁烟火、禁止使用手机、架高顶棚加强通风可以防止火灾的发生;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情况下不能改变.解答:解:A、严禁烟火是防止引爆挥发出来的汽油,从而可以避免火灾.正确;B、禁止使用手机是防止引爆挥发出来的汽油,从而可以避免火灾.正确;C、架高顶棚加强通风时,汽油或柴油的浓度不容易达到其爆炸极限,从而可以避免火灾.正确;D、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的属性,一般情况下不能改变.错误.故选D点评:解答本题要掌握物质燃烧的条件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11.下列图标中属于消防安全标志的是()。
爆破知识点总结

爆破知识点总结一、爆破原理爆破原理主要是利用爆炸物瞬间释放的能量,通过气体膨胀和冲击力破坏材料的内部结构,使材料迅速破碎。
爆破技术是将粟米粒大小的炸药放置在要破坏的物体内,通过引线点燃炸药,释放大量的热量和气体,形成爆炸冲击波,对物体进行瞬时破坏。
二、爆破工程的基本要素爆破工程主要包括爆破设计、爆破材料、爆破装置和爆破作业。
1、爆破设计爆破设计是爆破工程的核心环节,它是爆破工程成功与否的关键。
爆破设计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包括工程的具体要求、地质条件、周围环境、安全和环保等因素。
爆破设计需要在满足工程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爆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2、爆破材料爆破材料是进行爆破工程必不可少的物资,主要包括炸药、起爆药、导爆索和引线等。
在选择爆破材料时,需要根据工程的需求和地质条件做出合理的选择。
3、爆破装置爆破装置是进行爆破作业必需的设备,主要包括起爆器、引爆装置、雷管和导爆索等。
爆破装置的选择和使用需要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操作,以确保爆破作业的安全和有效进行。
4、爆破作业爆破作业是进行爆破工程的最后一步,需要在严格的操作规程下进行。
在进行爆破作业时,需要注意安全和环保,保证施工人员和周围环境的安全。
三、爆破设计的基本原则1、合理确定爆破方案爆破设计需要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结合地质条件和施工要求,制定合理的爆破方案。
爆破方案需要考虑破碎效果、振动、气体冲击和飞石等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确保爆破操作安全和环保。
2、控制爆破震动在进行爆破设计时,需要采取措施来控制爆破震动,减少对周围环境和建筑物的影响。
可以通过合理的炸药配置、合理的炸药量、适当的装药方式和合理的爆破参数来减少爆破震动。
3、预防飞石和飞尘爆破工程会产生大量的飞石和飞尘,给周围环境和施工人员带来安全隐患。
在爆破设计中,需要采取措施来预防飞石和飞尘的产生,可以通过铺设挡墙、封闭爆区、喷淋等方式来减少飞石和飞尘的产生。
4、环保要求在进行爆破设计时,需要考虑环境保护的要求,采取措施来减少爆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一级消防工程师知识点(爆炸和爆炸分类)

第三章爆炸爆炸分类:1物理2化学:炸药爆炸,可燃气体爆炸,可燃粉尘爆炸,条件:1粉尘本身可燃,2粉尘悬浮在空气中,并浓度处于一定范围3足以引起爆炸的引火源3核爆炸爆炸极限:气体液体(体积分数表示%)爆炸极限影响因素:火源能量,初始压力,初温,惰性气体可燃粉尘(g/m3单位体积所含质量)引起爆炸直接原因:物料原因,作业行为原因,生产设备原因,生产工艺原因常见爆炸引火源:机械火源撞击,摩擦热火源高温热表明,日光照射并聚焦电火源电火花,雷电,静电火花化学活跃明火,化学反应热,发热自然最小点火能: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爆炸混合物的起爆最小点火能第四章易燃易爆危险品爆炸品的特性及参数爆炸性敏感度易燃气体分级:Ⅰ级:爆炸下限小于10%,或者不论爆炸下限如何,爆炸极限范围不小于12%Ⅱ级:爆炸下限不小于10%,但小于13%,并且爆炸极限范围小于12%易燃气体的火灾危险性:1易燃易爆性2扩散性3可缩性和膨胀性4带电性5腐蚀性,毒害性易燃液体的分级:Ⅰ级:初沸点小雨或等于35℃,如汽油、正戊烷、环戊烷、环戊烯、乙醛、丙酮、乙醚、甲胺水溶液、二硫化碳等。
Ⅱ级:闪点小于23℃,初沸点大于35℃,如石油醚,石油原油,石脑油,正庚烷及其异构体,辛烷及其异辛烷,苯,粗苯,甲醇,乙醇,噻吩,吡啶,香蕉水,显影液,镜头水,封口胶等。
Ⅲ级:闪点大于或等于23℃且小于60℃,初沸点大于35℃,如煤油,磺化煤油,浸在煤油中的金属镧等很多。
易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1易燃性2爆炸性3受热膨胀性4流动性5带电性6毒害性易燃固体的火灾危险性1燃点低,易点燃2遇酸,氧化剂易燃易爆3本身或燃烧产物有毒易于自燃的物质分类:发火物质,自热物质易于自燃的物质火灾危险性:遇空气自燃性,遇湿易燃性,积热自然性建筑防火生产火灾危险性分类方法:第50页(重点,需要会背)①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第55页(重点,需要会背)②。
化学实验爆炸知识点总结

化学实验爆炸知识点总结爆炸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涉及诸多物理化学和热力学知识。
在化学实验中,了解爆炸的相关知识,可以更好地预防和处理爆炸事故,保障实验安全。
因此,在本文中,将从爆炸的定义、发生原理、常见爆炸原因、爆炸防范和应急措施等方面展开讨论。
1. 爆炸的定义爆炸是指在受到外部刺激或内部能量释放的作用下,物质发生瞬时的剧烈变化,产生巨大的热、光和声能,并释放出大量的气体或蒸汽等现象。
爆炸可以分为化学爆炸、物理爆炸和核爆炸等多种类型,其中化学爆炸是实验室中常见的一种。
2. 爆炸的发生原理化学爆炸的发生是由于在一定条件下,化学物质发生了快速氧化还原反应,大量的热量和气体得以迅速释放,导致环境中的能量迅速增加,从而产生了爆炸现象。
化学爆炸的发生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存在足够的反应物和氧气:化学爆炸需要足够的反应物和氧气,只有在反应物充足的情况下,才能够产生足够的能量。
(2)反应物的混合状态:反应物必须以合适的混合状态存在,才能够形成可燃的混合物。
(3)存在能够引发反应的活化能:化学爆炸还需要具有引发反应的活化能,这样才能够在适当的条件下引发快速放热反应。
3. 常见爆炸原因在化学实验中,发生爆炸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操作不当: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如果操作不当,可能会导致反应物的混合不均匀或者存在局部过热、过压等情况,从而引发爆炸。
(2)实验装置失控:实验装置在设计、制造、运输和使用中出现失控,可能会导致设备爆炸,引发爆炸事故。
(3)材料缺陷:在化学实验中使用的材料可能存在缺陷,例如容器泄露、管道腐蚀等,这些都可能导致爆炸。
(4)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环境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化学反应的过程,从而引发爆炸。
4. 爆炸防范与应急措施在化学实验中,爆炸是一种常见的事故形式,因此如何防范爆炸事故,以及在爆炸发生时如何应对,是确保实验安全的关键。
针对化学实验中的爆炸,一般的防范与应急措施包括:(1)制定安全操作规程:在进行化学实验前,需要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和安全预案,确保实验操作的安全性。
高三物理爆炸知识点

高三物理爆炸知识点在高三物理学习中,掌握物理爆炸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高三物理爆炸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1. 爆炸的定义和基本特征爆炸是指在短时间内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
其基本特征包括剧烈的声响、明亮的闪光、巨大的冲击波和产生的高温高压等。
2. 爆炸的分类根据爆炸产生的能量来源,可将爆炸分为化学爆炸、核爆炸和物理爆炸三种类型。
其中,化学爆炸是最常见的一种,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3. 爆炸与能量转化爆炸是能量从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等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过程。
在爆炸中,化学能转化为宏观机械能和热能,从而产生冲击波、火焰和声光效应等。
4. 爆炸的速度和压力爆炸的速度和压力是其重要的物理特性之一。
爆炸速度取决于反应物的爆炸性,在火药等爆炸物中,其速度可以达到数千米/秒。
而压力则由爆炸物的性质和装置等因素决定,常常能产生巨大的冲击波。
5. 爆炸的防范和安全使用熟悉爆炸物的物理性质和安全使用方法对于防范和减少事故的发生至关重要。
防范爆炸意外事故的措施包括合理储存、正确操作、禁止残留等。
在实验室或工业生产中,必须遵守相关安全规定,确保人身和设备的安全。
6. 爆炸的应用爆炸在军事、工业、矿山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军事方面,爆炸被用于军火的制造、焚烧战术和火箭发动机等方面。
在工业生产中,爆炸用于破碎岩石、焊接金属等过程中。
在矿山中,爆炸被用于炸开矿石,提高采矿效率等。
7. 爆炸的研究和发展爆炸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研究爆炸发生的机理和爆炸物的特性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爆炸学在战争、工业、安全等领域日益重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通过对高三物理爆炸知识点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爆炸现象的原理和特性,学会正确防范和安全使用爆炸物,同时也扩展了我们对爆炸的应用领域的认识。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中加深对物理爆炸的理解,为未来的应用和研究做好准备。
爆破工程复习知识点

1.爆破方法:按敷设炸药方式分:1 炮孔法2 药室法3 药壶法4 裸露药包法.2.按药包形状分类:1 集中药包2 延长药包3 平面药包4异性药包3.现代爆破技术:延时,光面和预裂,定向,拆除控制,水下,地下掘进爆破4.爆炸分类(按原因):物理,核,化学5.炸药爆炸三要素:反应过程的高速性,反应的放热性,生成大量气体产物。
6.炸药的化学变化:缓慢分解,燃烧,爆炸.7.爆轰:以最大速度传播稳定的爆炸过程.8.氧平衡关系:炸药内含氧量与可燃元素充分氧化所需氧量之间的关系.9.爆容:1kg炸药爆炸生成的气体产物换算到标准状态下的体积。
10.爆热:单位质量炸药爆炸时所释放的热量。
11.爆温:是指炸药爆炸时放出的能量将爆炸产物加热到的最高温度。
12.爆压:当炸药爆炸结束,爆炸产物在炸药初始体积内达到热平衡后的流体静压值。
13.波:扰动的传播.14.弱扰动:外界作用引起状态参量变化很小的扰动。
15.三大方程:16.压缩波:受扰动后波阵面上介质的压力,密度,温度等状态参量增加的波。
17.冲击波:冲击波是一种在介质中以超声速传播的并具有压力突然跃升,然后缓慢下降特征的高强度的压力波。
18.冲击波的特性:19.爆轰波与冲击波的异同:20.间隙效应:混合炸药细长连续装药时,在炮孔中如果药柱与炮孔孔壁间存在间隙,常常会发生爆轰中断或爆轰转变为爆燃的现象。
21.起爆:激发炸药爆炸的过程。
(机械能,热能,爆炸能)22.感度:炸药在外界作用下发生爆炸的难易程度。
23.冲击波感度:在冲击波作用下,炸药发生爆炸的难易程度.24.爆轰感度:炸药在爆轰波的作用下发生爆炸的难易程度。
25.殉爆:炸药爆炸后引起其周围一定距离处炸药发生爆轰的现象。
26.炸药的爆破作用:炸药爆炸对周围介质的各种机械破坏作用(动,静作用)27.猛度:炸药动作用的强度。
28.炸药的做功能力:炸药爆炸对周围介质所做的机械功的总和(铅铸法,弹道臼炮法,爆破漏斗法)29.聚能效应:利用爆炸产物运动方向与装药表面垂直或大致垂直的规律,做成特殊形状的装药,能使爆炸产物聚集起来,提高能流密度,增强爆炸作用的现象。
地球大爆炸知识点总结

地球大爆炸知识点总结地球大爆炸理论的形成地球大爆炸理论最初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希腊哲学家,但是这个概念真正开始发展则是在20世纪之初。
当时,爱因斯坦提出了广义相对论,这一理论描述了物质如何影响时空,可以被用来解释宇宙的演化。
随后,由比利时的天文学家乔治·勒梅特尔和爱德温·哈勃等人提出了观测证据,证明了宇宙是在膨胀的。
在20世纪的中叶,天文学家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这一发现提供了关于宇宙早期状态的更多信息,以及对大爆炸理论的支持。
地球大爆炸理论的证据支持地球大爆炸理论的主要证据包括:1. 宇宙膨胀观测:哈勃天文望远镜等现代望远镜的观测显示,宇宙中的星系在远离我们,说明宇宙在膨胀。
这一观测结果与大爆炸理论中的宇宙膨胀模型相吻合。
2.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天文学家发现了宇宙中均匀分布的微波背景辐射,这种辐射来源于宇宙膨胀时的辐射残余。
这一发现成为大爆炸理论的主要证据之一。
3. 早期宇宙物质丰度:宇宙膨胀模型可以预测宇宙早期物质的丰度,这一预测与观测结果相符。
天文学家通过观测星系中的氢、氦等原子核,可以对宇宙早期的物质丰度进行研究,这也成为了大爆炸理论的支持证据之一。
地球大爆炸理论的问题与挑战尽管地球大爆炸理论已经获得了广泛的支持,并且能够解释很多宇宙的观测现象,但是它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其中主要的问题包括:1. 暗物质和暗能量:宇宙中大部分的质量和能量构成是不明的,它们被称为暗物质和暗能量。
地球大爆炸理论并不能解释这些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本质。
2. 宇宙的加速膨胀:天文学家观测到宇宙的膨胀速度在不断加快,这一现象被称为宇宙的加速膨胀。
地球大爆炸理论并不能解释宇宙加速膨胀的原因。
3. 宇宙的起源:地球大爆炸理论能够成功解释宇宙的早期演化,但是它并不能提供关于宇宙起源的详细信息。
宇宙从何而来,为什么开始膨胀,这些问题仍然待解答。
地球大爆炸理论对宇宙观的影响地球大爆炸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对宇宙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九年级化学爆炸知识点归纳总结

九年级化学爆炸知识点归纳总结在学习化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爆炸现象,了解爆炸的原理和知识点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九年级化学爆炸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化学爆炸相关的知识。
1. 爆炸的定义和特点爆炸是指物质在极短时间内迅速放出大量热能、光能和声能的化学或物理变化。
它具有以下特点:a) 爆炸反应是自行进行的,不需要外界的能量输入。
b) 爆炸反应速度非常快,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释放出大量能量。
c) 爆炸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可以迅速膨胀,形成冲击波。
2. 爆炸反应的三要素一个成功的爆炸反应需要三个要素:a) 燃料:燃料是指能够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例如火药、炸药等。
b) 氧化剂:氧化剂是指能够和燃料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一般是氧气或含氧化合物。
c) 起爆点:起爆点是指引燃烧或爆炸反应开始的物质或条件。
3. 燃烧与爆炸的区别燃烧是指物质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放出能量,一般是缓慢进行的。
而爆炸是指物质在短时间内迅速放出大量热能、光能和声能的反应,反应速度非常快,具有爆炸性。
4. 爆炸的类型根据爆炸反应状态的不同,爆炸可以分为两种类型:a) 气体爆炸:气体爆炸是指气体与氧气发生爆炸反应,产生大量的热能和气体膨胀,从而形成冲击波,造成巨大破坏力。
例如天然气爆炸、氢气爆炸等。
b) 固体爆炸:固体爆炸是指固体燃料与氧气或氧化剂发生剧烈反应,产生大量的热能和气体。
例如炸药爆炸、火药爆炸等。
5. 爆炸的安全措施为了避免和减少爆炸事故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一些安全措施:a) 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品进入爆炸危险区域。
b) 储存和运输爆炸物品时,要遵守相应规定,确保安全。
c) 在进行实验或操作时,应注意操作规程,遵守相关安全规定。
d) 在发生爆炸事故时,应迅速采取逃生和报警等紧急措施,确保人身安全。
6. 重大爆炸事故案例历史上发生过许多重大爆炸事故,其中一些案例给人们带来巨大的伤害和教训。
例如:a) 1984年印度海德拉巴化学厂爆炸事故:这起事故造成至少500人死亡,数千人受伤,同时造成极大的环境破坏。
高三易燃易爆炸知识点

高三易燃易爆炸知识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易燃易爆物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普遍。
对于高三学生来说,了解和掌握易燃易爆炸知识点至关重要,不仅可以保障自身的安全,还能培养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
本文将重点介绍与高三学生息息相关的易燃易爆炸知识点,帮助大家了解相关概念、危害以及预防措施。
1.易燃易爆炸物质的定义易燃易爆炸物质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燃烧或爆炸的物质,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常见的易燃易爆炸物质包括液体、气体和固体,如汽油、丙烷、火药等。
2.易燃易爆炸物质的危害(1)火灾和爆炸:易燃易爆炸物质容易受到热源、明火等引发火灾和爆炸,导致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甚至生命危险。
(2)毒性气体释放:燃烧和爆炸过程中,易燃易爆炸物质可能释放出许多有害气体,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3)环境污染:火灾和爆炸会导致空气、水源等环境的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和人类居住环境。
3.易燃易爆炸物质的常见来源(1)家庭环境:家庭中的煤气、清洁剂、柴油、汽油等均属于易燃易爆炸物质,需要妥善存放和使用,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2)实验室和化学品:在学校或实验室中,常常使用一些易燃易爆炸化学品进行实验,学生在操作时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3)工业生产:工厂和化工企业中常用到大量的易燃易爆炸物质,相关工作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安全生产。
4.易燃易爆炸物质的防范措施(1)正确存放:易燃易爆炸物质需要存放在防火防爆的专用仓库或储存柜中,保持通风干燥,避免高温、潮湿环境。
(2)谨慎使用:使用易燃易爆炸物质时,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避免使用明火、静电等可能引发火灾和爆炸的因素。
(3)定期检查:定期检查家中的燃气管道、电线等设施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如发现问题及时修复或更换。
(4)加强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提高对火灾和爆炸的预防意识,遇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适当的应急处理措施。
5.高三学生应具备的防范知识(1)学习防火知识:了解火灾的成因和发展过程,熟悉安全逃生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爆炸知识点汇总
爆炸的分类——按物质产生爆炸的原因和性质不同,通常将爆炸分为: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和核爆炸三种。
(一)物理爆炸——是指物质因状态或压力发生突变而形成的爆炸。
如蒸汽锅炉爆炸;压缩气体或液化气钢瓶、油桶受热爆炸等。
(二)化学爆炸——是指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产生温度、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而形成的爆炸现象。
各种炸药的爆炸和气体、液体蒸气及粉尘与空气混合后形成的爆炸都属于化学爆炸。
(1)可燃粉尘爆炸应具备三个条件,即粉尘本身具有爆炸性、粉尘必须悬浮在空气中并与空气混合到爆炸浓度、有足以引起粉尘爆炸的火源。
(2)粉尘爆炸的特点。
①连续性爆炸;
②粉尘爆炸所需的最小点火能量较高;
③与可燃气体爆炸相比,粉尘爆炸压力上升较缓慢,较高压力持续时间长,释放的能量大,破坏力强。
(3)影响粉尘爆炸的因素。
①颗粒的尺寸。
颗粒越细小其比表面积越大,氧吸附也越多,在空中悬浮时间越长,爆炸危险性越大;
②粉尘浓度。
③空气的含水量。
空气中含水量越高,粉尘的最小引爆能量越高;
④含氧量。
随着含氧量的增加,爆炸浓度极限范围扩大;
⑤可燃气体含量。
有粉尘的环境中存在可燃气体时,会大大增加粉尘爆炸的危险性。
爆炸极限
(一)气体和液体的爆炸(浓度)极限
通常用体积分数(%)表示。
通常在氧气中的爆炸极限要比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范围宽。
除助燃物条件外,对于同种可燃气体,其爆炸极限还受以下几方面影响。
(1)火源能量的影响。
引燃混气的火源能量越大,可燃混气的爆炸极限范围越宽,爆炸危险性越大。
(2)初始压力的影响。
初始压力增加,爆炸范围增大,爆炸危险性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干燥的一氧化碳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压力上升,其爆炸极限范围缩小。
(3)初温对爆炸极限的影响。
初温越高,爆炸极限范围越宽,爆炸危险性越大。
(4)惰性气体的影响。
加入惰性气体,会使爆炸极限范围变宽,一般上限降低,下限变化比较复杂。
(二)可燃粉尘的爆炸(浓度)极限
粉尘的爆炸极限通常用单位体积中粉尘的质量(g/m³)表示。
三、爆炸极限在消防上的应用
物质的爆炸极限是正确评价生产、储存过程的火灾危险程度的主要参数,是建筑、电气和其他防火安全技术的重要依据。
控制可燃性物质在空间的浓度低于爆炸下限或高于爆炸上限,是保证安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的基本措施之一。
爆炸极限的具体应用有以下几方面:
①爆炸极限是评定可燃气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依据,爆炸范围越大,下限越低,火灾危险性就越大;
②爆炸极限是评定气体生产、储存场所火险类别的依据,也是选择电气防爆型式的依据。
生产、储存爆炸下限
易燃易爆危险品消防安全知识
爆炸品
爆炸品的主要危险性——爆炸性、敏感度。
易燃气体
易燃气体是指温度在20℃、标准大气压101.3kPa时,爆炸下限≤13%(体积),或燃烧范围不小于12个百分点(爆炸浓度极限的上、下限之差)的气体。
一、易燃气体的分级
易燃气体分为二级。
I 级:爆炸下限<10%;或不论爆炸下限如何,爆炸极限范围≥12个百分点;
II 级:10%≤爆炸下限<13%,且爆炸极限范围<12个百分点。
实际应用中,通常将爆炸下限<10%的气体归为甲类火险物质,爆炸下限≥10%的气体归为乙类。
二、易燃气体的火灾危险性——易燃易爆性、扩散性、可缩性和膨胀性、带电性、腐蚀性、毒害性。
易燃液体
易燃液体是指闭杯试验闪点<61℃的液体、液体混合物或含有固体混合物的液体。
一、易燃液体的分类易燃液体分为三级。
I 级。
初沸点≤35℃。
II 类。
闪点<23℃,且初沸点>35℃。
III 类。
23℃≤闪点≤35℃,且初沸点>35℃。
或35摄氏度<闪点≤60℃,初沸点>35℃且持续燃烧。
实际应用中,通常将闪点<28℃的液体归为甲类火险物质;28℃≤闪点<60℃归为乙类;闪点≥61℃归为丙类。
易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易燃性、爆炸性、受热膨胀性、流动性、带电性、毒害性。
第四节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在易燃易爆危险品这一类物质中包含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三项。
易燃固体根据燃点的高低,燃烧物质可分为易燃固体和可燃固体,燃点高于300℃的称为可燃固体。
燃点低于300℃的为易燃固体。
二、易于自燃的物质
(1)发火物质。
指即使只有少量物品与空气接触,在不到5min内便会燃烧的物质,如黄磷、三氯化钛等。
(2)自热物质。
指发火物质以外的与空气接触不需要能源供应便能自己发热的物质。
如油纸,动、植物油,潮湿的棉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