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症案例

合集下载

克服恐惧症一个成功的案例报告

克服恐惧症一个成功的案例报告

克服恐惧症一个成功的案例报告恐惧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它能极大地影响一个人的生活质量。

然而,通过适当的治疗方法和坚定的意志力,一个人可以克服恐惧症并重获自由。

本文将介绍一个成功的克服恐惧症的案例,以此作为启示,帮助更多人战胜内心的恐惧。

案例背景小明(化名),一个三十岁的年轻人,从小就有高度的社交恐惧。

他极度害怕与陌生人交谈,大多数社交场合都能让他感到巨大的压力和焦虑。

他曾试过一些心理疗法,但效果并不明显,因此一直没有找到根本的解决办法。

治疗过程小明决定尝试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简称CBT),这是一种常用于治疗恐惧症的方法。

他联系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治疗师,开始了长达半年的治疗过程。

1. 自我认知治疗的第一步是帮助小明了解他的恐惧症的根源和对他的生活造成的影响。

治疗师鼓励他对自己的思维模式进行深入思考,以及与他的亲朋好友交流,以了解他们对他的看法和感受。

小明逐渐认识到,他的恐惧症不仅限制了他的社交能力,还妨碍了他的个人成长。

2. 恐惧曝露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治疗师通过渐进式曝露来帮助小明逐渐面对他所害怕的情境。

开始时,小明先与治疗师进行模拟社交对话,并通过反馈和指导来纠正他可能出现的不适应行为。

慢慢地,他逐渐扩大了曝露的范围,与一两个熟悉的朋友进行真实的社交对话。

每一次交流后,治疗师都会与小明回顾交流中出现的问题和进步。

3. 心理支持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治疗师不仅给予小明心理方面的支持,还教授他一些应对焦虑的技巧。

例如,深呼吸、放松训练和积极思考。

这些技巧帮助小明在面对恐惧时保持冷静,并逐渐降低了他的焦虑水平。

治疗结果经过半年的治疗,小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他能够与他人进行正常的社交对话,不再害怕与陌生人交谈。

他甚至主动参加了一些社交活动,并建立了新的友谊和人际关系。

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克服恐惧症的启示通过小明的案例,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克服恐惧症的启示:1. 主动寻求帮助:恐惧症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很难自己独自面对。

不可思议!全球最奇怪恐惧症

不可思议!全球最奇怪恐惧症

不可思议!全球最奇怪恐惧症【恐惧纽扣】英国汉普郡滑铁卢维尔市22岁女孩吉莉安·林金斯患有一种罕见的“纽扣恐惧症”,她看到任何纽扣都像看到蟑螂一样害怕。

据吉莉安称,她是在7岁那年意识到自己害怕纽扣的,因为从那时开始,她一直拒绝穿带有纽扣的校服。

吉莉安说:“对我来说,触碰纽扣就像触碰一只蟑螂一样可怕,我会感到它们肮脏和污秽。

”【泥土恐惧症】英国约克郡一头名叫“灰姑娘”的小猪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头患有洁癖症的小猪,自出生后,它一直不肯和兄弟姐妹一起在泥巴中玩耍。

直到主人为它定做了4只小靴子,它才终于肯和泥巴亲近。

【女人恐惧症】现年27岁的英国男子尼尔·旦多——27年来,只要他一见到女孩就会开始紧张、发晕甚至神经错乱、陷入极端焦虑之中。

英国媒体2009年9月23日报道说,尼尔堪称世界上“最痛苦的男人”,患上“女人恐惧症”的他连女孩子的手都没有牵过,更不敢奢望像普通人一样跟心爱的女孩谈恋爱。

据悉,在平常的工作中,尼尔和正常人并没有什么不同。

然而,只要尼尔一与年轻女孩接触,病情便马上发作,让他苦不堪言。

“我曾经尝试过不去想它,假装用最正常的语气和女孩子交流,但还是没有用。

晕眩和恐惧的感觉会直接冲进我的大脑,我根本无法控制它。

”尼尔在接受采访时痛苦地表示。

【恐惧吞咽】在一般情况下,“恐惧吞咽”症患者只食软的和液态食品,他们终日抱怨难以吞咽各种食物。

然而,身体检查和实验室分析表明这些患者并没有任何明显的致使难以吞咽食物的身体方面的原因。

长此以往,此类“恐惧吞咽”症患者可能进而导致恐惧吃食物或对吃食物感到极为烦恼,随后将会产生营养不良和体重减轻等现象。

【膝盖恐惧症】据英国《每日邮报》2009年9月14日报道,英国汉普郡戈斯波特市25岁女子萨拉·利斯特,自从11岁那年看到父亲膝盖骨脱臼后,就患上了一种罕见的“膝盖恐惧症”,萨拉只要见到别人露出膝盖,就会惊慌失措、浑身流汗,她不敢去海滩游泳、不敢到酒吧消夜,甚至害怕看未婚夫克里斯·贝利斯穿着短裤踢足球。

恐怖症案例

恐怖症案例

恐怖症案例李小姐是一个30岁的女性,在过去的几年里,她逐渐发展出对蜘蛛的恐惧症。

每当她看到蜘蛛,无论是实物、图片还是电视上的镜头,她都会感到极度的恐惧和焦虑。

这个恐惧症已经影响到她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她无法再进入任何地方,哪怕只有一只看上去无害的小蜘蛛。

李小姐的恐惧症最初是在她18岁时开始的。

当时她正在家中的卧室里休息,突然发现一只蜘蛛爬到了她的床上。

尽管她知道这只蜘蛛并不会对她造成伤害,但她还是感到了巨大的恐惧。

她尖叫着跳起来,并用拖鞋将蜘蛛打死。

自此以后,她开始对蜘蛛产生了恐惧心理。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小姐的恐惧心理逐渐加重。

她开始避开任何可能出现蜘蛛的地方,包括花园、地下室和地道等。

她甚至开始检查她的床上床下、床罩和被子,确保没有蜘蛛。

每当她看到蜘蛛的图片,她的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感到全身发冷。

她变得越来越害怕外出社交活动,因为她不敢承受在公共场合将可能出现的蜘蛛。

李小姐的恐惧症不仅影响到她的日常生活,还对她的工作产生了负面影响。

她是一名教师,每当她发现蜘蛛爬到教室里,她就会失控地尖叫,让学生们感到恐慌和不安。

她的同事们也很难理解她的恐惧,并对她的反应感到困惑和无奈。

最终,她因此失去了工作。

鉴于李小姐的情况,她决定寻求专业的帮助。

她去看了一位心理医生,并接受了一系列的心理干预和治疗。

医生首先采用了认知行为疗法(CBT)来帮助她了解恐惧症的原因和根源。

通过与医生的讨论,她逐渐明白了自己对蜘蛛的过度反应是因为过去的负面经历。

随后,医生教给李小姐一些应对和缓解焦虑的技巧,如深呼吸、放松训练和正念练习。

同时,医生还引导她进行暴露疗法,让她逐渐接触那些引发恐惧感的刺激,以帮助她逐渐克服恐惧。

治疗过程中,李小姐还接受了一些关于蜘蛛生物学和行为的教育,以帮助她改变对蜘蛛的认知。

随着治疗的进行,李小姐的恐惧症逐渐减轻。

她学会了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焦虑,并不再对蜘蛛产生过度的反应。

她开始慢慢重建自己的生活,重新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

老范之四个案例

老范之四个案例

案例一:社交恐惧症社交恐惧症是以焦虑,恐惧和自闭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1.自我封闭,不敢交友,害怕社交,有社交的欲望而得不到满足;由此而产生焦虑、孤独、不敢面对挫折,由此而逃避现实,觉得只有躲在没人的地方才安全。

2.社交恐惧症的表现形式不仅仅是面对陌生人而手足无措,而且还表现为不能在公众场合打电话,不能在公众场合和人共饮,不能单独和陌生人见面,不能在有人注视下工作等较为极端的行为,在这种恐惧、焦虑的情绪出现时还常伴心慌、颤抖、出汗、呼吸困难等症状社交恐惧症的成因:1.生理原因:2000年在上海召开了有关社交恐惧症的研讨会,主讲人美国著名精神病学教授戴维·西汉先生说,社交恐惧症的发病是因为人体内一种叫( 5-羟色胺) 的化学物质失调所致,这种物质负责向大脑神经细胞传递信息,这种物质过多或过少都可引起人们的恐惧情绪2.心理原因:社交恐惧症患者一般自尊心较强,害怕被别人拒绝,或者对自己的外貌没有信心3.家庭原因:从小性格受到压抑,或者是父母没有教会他们社交的技能! 或者是家庭搬迁过于频繁,4.社会原因:本身所处的社会环境较为恶劣!与人交往时受到的挫折居多社交恐惧症的治疗:一般的程序是通过逐步递增社交的情境而增加对恐惧的耐受性从而达到消除社交恐惧反应的效果。

1.首先要不断地告诉自己,这种恐惧是可以消除的,并正确认识人与人交往的程序,了解与人交往的方法2.其次要查找出自己产生社交恐惧的事物种类,并试图挖掘心灵深处的根源然后在一个假想的空间里,不断地模拟发生社交恐惧症的场景,不断练习重复发生症状的情节!并不断地鼓励自己勇敢面对这种场景,以便从假想中适应这种产生焦虑紧张的环境3.最后采用强迫疗,小步渐进,先站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适应后减少人数,在商场里购物,接着再减少人数! 参加一些大规模的聚会,然后参加小聚会! 并试图发表你的观点% 最后和自己很惧怕的人交往! 并时刻给自己以奖励" 利用这种方法!经常不断地练习! 就会使病症有很大的改观案例二:偏执型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个体表现为对他人极端的不信任,对发生的社会事件经常做出错误的解释,哪怕是和别人发生了非常小的摩擦,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个体也会对别人表现出一种愤恨的反应。

一例社交恐惧症的案例报告

一例社交恐惧症的案例报告

一例社交恐惧症的案例报告社交恐惧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在社交场合中感到极度的不安、害怕和自卑。

以下是一例社交恐惧症的案例报告,以了解该疾病对患者的影响。

个案资料:患者姓名:李明性别:男年龄:25岁教育程度:大学本科职业:会计师病程:4年主诉:患者抱怨在社交场合中感到极度不安,无法与人正常交流。

病史:患者在大学期间开始出现社交恐惧症的症状。

他描述了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的紧张感和公开演讲时的恐惧。

这些问题开始频繁出现,甚至扩散到与陌生人见面、与同事交流甚至是与家人交流的时候。

患者还提到,他会为了避免参加社交活动而编造借口,甚至放弃了一些重要的聚会和社交活动。

这些行为使他感到非常沮丧,他觉得自己在工作和个人生活中被社交恐惧症所限制。

诊断及评估:根据患者的主诉和病史,我们初步怀疑他可能患有社交恐惧症。

为了进行全面的评估,我们使用了结构化临床访谈和一些标准化的评估量表来衡量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

他在社交场合中的焦虑和恐惧得分非常高,而在其他领域的焦虑和恐惧得分较低,这支持了社交恐惧症的诊断。

治疗方案:基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病史,我们建议他进行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的治疗方案。

这种疗法的目的是帮助患者识别并改变与社交恐惧症相关的负性思维和行为模式。

我们还建议他进行药物治疗,以减轻他在社交场合中的焦虑和恐惧。

治疗进展:患者接受了为期12周的CBT治疗,每周一次的会诊。

在治疗过程中,他学习了如何识别并改变负性自我评价和不合理的思维模式。

他通过角色扮演和模拟练习逐渐增加社交活动的频率和难度。

同时,在药物治疗的辅助下,他的社交恐惧症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他描述了自己在与陌生人交流、在会议上发言和参加聚会等社交场合中的自信和放松感。

治疗结束后,患者的临床评估显示他的社交恐惧症症状减轻了很多。

他能够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包括与同事的工作聚会和与朋友的聚餐。

社交恐惧症案例

社交恐惧症案例

社交恐惧症案例社交恐惧症,又称社交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特征是对社交场合产生过度焦虑和恐惧。

这种症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甚至导致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了解社交恐惧症的表现和影响。

小明,一个25岁的年轻人,从小就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交流。

在学校时,他总是避开人群,不愿意参加班级聚会和社交活动。

他觉得自己会成为别人的笑柄,害怕被别人嘲笑和否定。

因此,他逐渐对社交场合产生了恐惧,甚至是强烈的焦虑情绪。

毕业后,小明进入了一家公司工作。

在工作中,他总是避免和同事交流,不愿意参加公司的聚餐和团队活动。

他宁愿选择独自完成工作,也不愿意和别人合作。

这导致他在工作中缺乏合作精神,影响了工作效率和团队氛围。

除了工作,小明的社交恐惧症也影响了他的个人生活。

他不愿意参加朋友的聚会,更不用说去参加大型的社交活动了。

他觉得自己无法融入集体,无法和别人产生真正的交流,因此宁愿选择独处。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明的社交恐惧症越发严重,他开始出现了焦虑和抑郁的症状。

他觉得自己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对未来充满了恐惧和绝望。

最终,他选择了就医,并接受了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通过长期的治疗,小明逐渐学会了如何面对和克服自己的社交恐惧症。

他参加了一些社交技能培训班,学会了如何与人交流和沟通。

他也通过参加一些社交活动,逐渐放下了自己的防备心理,和别人建立了真正的友谊。

如今,小明已经摆脱了社交恐惧症的困扰,他能够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和同事朋友们保持良好的关系。

他也意识到,社交恐惧症并不是一种无法克服的障碍,只要有足够的勇气和努力,每个人都可以摆脱恐惧,享受社交带来的快乐和成长。

通过小明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社交恐惧症对个人生活和工作的影响。

它不仅会导致个人与社会的脱节,还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社交恐惧症,给予患者足够的理解和支持,帮助他们走出困境,重新融入社会。

同时,患者也应该学会如何面对和克服自己的恐惧,通过各种途径寻求帮助,走上康复的道路。

儿童恐惧症案例

儿童恐惧症案例

儿童恐惧症案例儿童恐惧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通常表现为对特定事物或情境的强烈恐惧和回避。

这种症状可能会影响儿童的日常生活,包括学习、社交和家庭关系。

下面我将介绍一个儿童恐惧症的案例,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心理问题。

小明,7岁,是一个活泼可爱的男孩,但他有着严重的恐高症。

每当他置身于高处,比如楼梯、栏杆或者高台,他就会感到极度恐惧,全身颤抖,无法自控。

他的家人曾试图带他去游乐园玩摩天轮和过山车,但小明坚决拒绝,甚至一提到这些设施,他就会开始哭闹和逃避。

小明的父母非常担心他的恐高症,因为这已经影响到他的生活质量和家庭活动。

他们决定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以帮助小明克服恐高症。

在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小明接受了系统性脱敏和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逐步暴露于高处,结合放松训练和正面思维,小明逐渐学会了如何控制自己的恐惧和焦虑。

在治疗过程中,他也学会了一些自我安慰和情绪调节的技巧,帮助他更好地面对恐高症带来的挑战。

经过数月的治疗,小明的恐高症状明显减轻,他能够勇敢地走上楼梯,站在高处,甚至尝试了一些简单的攀爬活动。

他的家人也在治疗过程中得到了支持和指导,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小明沟通和支持他的康复。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儿童恐惧症并非不治之症,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许多儿童都能够克服恐惧症,重拾自信和勇气。

关键在于家长和治疗师的支持与引导,他们的理解和耐心对儿童的康复至关重要。

总之,儿童恐惧症是一种常见但可治疗的心理问题,家长和教育者应该重视并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帮助儿童克服恐惧,健康成长。

希望这个案例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让我们共同关注儿童心理健康,为他们创造一个温馨、安全的成长环境。

一例大一学生的社交恐惧症案例报告8篇

一例大一学生的社交恐惧症案例报告8篇

一例大一学生的社交恐惧症案例报告8篇篇1一、背景介绍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为在社交场合中感到强烈的不安、恐惧或焦虑。

近年来,随着学习、生活压力的增大,社交恐惧症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发病率逐渐上升。

本报告旨在分析一例大一学生社交恐惧症的案例,以期为相关研究和治疗提供参考。

二、案例描述患者张某,男,18岁,大一新生。

自入学以来,张某在社交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恐惧和焦虑。

具体表现为:1. 课堂上不敢发言,即使对老师的提问有答案也不敢举手。

2. 在参加集体活动或聚会时,常常选择独处,避免与他人交流。

3. 与同学交往时,表现出紧张、手足无措,担心自己的言行引起他人的反感。

4. 在网络社交中较为活跃,但在现实中与人交往时显得较为生疏。

三、案例分析1. 病因分析:结合张某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及个性特点,分析其社交恐惧症的成因。

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成长过程中缺乏自信心的培养;(2)家庭环境中过于严格的教育方式;(3)面对新环境、新同学的压力;(4)对自我评价过低,担心在社交场合表现不佳。

2. 症状评估:根据张某的表现,其社交恐惧症已对其日常生活和学习产生了一定影响。

需要对其进行心理评估,以确定其症状的严重程度。

四、治疗与干预措施1. 心理咨询:建议张某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进行心理疏导和认知行为治疗。

通过调整其不合理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增强自信心,减轻恐惧和焦虑。

2. 社交技能训练:组织张某参加社交技能训练活动,如团体辅导、角色扮演等,帮助其在实践中提高交往能力。

3. 家庭支持:与张某的家长沟通,了解其家庭环境及教育方式,为家长提供相关的心理教育建议,以改善家庭环境对张某的影响。

4. 药物治疗:如症状严重,可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辅以药物治疗,以缓解焦虑情绪。

五、治疗效果与跟踪观察1. 治疗效果:经过心理咨询、社交技能训练及家庭支持等措施,张某的社交恐惧症症状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一例大一学生的社交恐惧症案例报告7篇

一例大一学生的社交恐惧症案例报告7篇

一例大一学生的社交恐惧症案例报告7篇篇1一、引言社交恐惧症,也称为社交焦虑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

患者对社交场合和与他人交往产生强烈的恐惧和焦虑情绪,从而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学习。

本报告将介绍一例大一学生的社交恐惧症案例,分析其症状、原因、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以期为类似患者提供参考和帮助。

二、案例描述患者小张,男,18岁,大一学生。

自入学以来,他一直对社交场合和与他人交往感到极度恐惧和焦虑。

在课堂讨论、小组活动和社交聚会等场合,他总是显得紧张不安,甚至出现心跳加速、出汗和发抖等症状。

他害怕自己的表现会被他人评价和嘲笑,因此常常选择独自一人,避免与他人接触。

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他的学习和生活,使他无法正常融入校园生活。

三、症状分析小张的症状符合社交恐惧症的诊断标准。

他不仅对社交场合感到恐惧,还出现了明显的焦虑情绪,这些症状严重影响了他的日常生活和学习。

通过深入了解他的生活经历和家庭环境,我们发现其症状可能与其成长经历和家庭环境有关。

小张从小性格内向,缺乏自信,父母对他的期望较高,常常对他的表现提出严格要求。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他形成了对社交场合的过度敏感和焦虑情绪。

四、治疗方法针对小张的症状,我们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首先,我们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他认识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和恐惧行为,并引导他逐步面对和接受自己的恐惧情绪。

其次,我们通过暴露疗法让他逐渐暴露于不同的社交场合中,通过实际的体验来逐步减轻他的恐惧感。

同时,我们还为他提供了一些放松技巧和社交技能训练,以帮助他更好地融入社交场合。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张的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

他不再像以前那样紧张不安,能够更加自信地面对社交场合和与他人交往。

五、预防措施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但通过一些预防措施可以降低其发病率。

首先,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关注孩子的性格发展和社交能力,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

其次,学校应提供多样化的社交机会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培养自信和社交技能。

一例大一学生的社交恐惧症案例报告5篇

一例大一学生的社交恐惧症案例报告5篇

一例大一学生的社交恐惧症案例报告5篇篇1一、引言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为在社交场合中过度紧张、害怕和不安,严重影响个体的日常生活和学习。

本报告将介绍一例大一学生的社交恐惧症案例,分析其症状、原因及治疗方法,以期为类似患者提供参考和帮助。

二、案例描述患者小张,男,18岁,大一学生。

自入学以来,他一直感到在社交场合中无法自如地表现自己,常常担心自己的言行会受到他人的评价和嘲笑。

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他总是紧张得语无伦次,课后与同学交流时也总是小心翼翼,生怕说错话或做错事。

他渴望能够与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但往往因为过度紧张而无法如愿以偿。

三、症状分析1. 社交焦虑:小张在社交场合中表现出明显的焦虑情绪,担心自己的表现会受到他人的负面评价。

2. 社交回避:他常常回避社交场合,不愿意与人交往,甚至在课堂上也不敢主动回答问题。

3. 社交尴尬:小张在与人交往时常常感到尴尬和无助,不知道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沟通。

四、原因分析1. 性格因素:小张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容易紧张和焦虑。

2. 家庭环境:他的家庭环境较为封闭,父母对他的教育比较严格,导致他缺乏社交经验和技能。

3. 学校环境:他所处的学校环境较为复杂,同学之间的竞争和评价让他感到压力和不安。

五、治疗方法1. 心理治疗: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和放松训练,帮助小张了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模式,增强自信心和应对能力。

2. 社交技能训练:通过角色扮演和模拟训练,帮助小张学会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沟通,提高社交技能和应对能力。

3. 家庭支持:鼓励小张的家长给予他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建立积极的心态和自信心。

六、治疗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训练,小张的社交恐惧症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他不再像以前那样过度紧张和焦虑,能够更自如地与他人交往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同时,他也学会了如何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建立了更加健康和积极的社交关系。

七、结论与建议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但通过积极的治疗和训练,患者可以明显改善其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

一例大一学生的社交恐惧症案例报告8篇

一例大一学生的社交恐惧症案例报告8篇

一例大一学生的社交恐惧症案例报告8篇篇1一、引言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为在社交场合中过度紧张、害怕和不安。

本文将介绍一例大一学生的社交恐惧症案例,分析其症状、原因和治疗方法,以期为类似患者提供参考和帮助。

二、案例描述患者小张,男,18岁,大一学生。

自述在社交场合中感到极度紧张和不安,与人交往时容易脸红、出汗,甚至出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等症状。

他非常害怕与陌生人交流,也尽量避免参加集体活动,平时大部分时间都独自一人。

他的学习成绩优秀,但因为社交问题,导致他在课堂上发言时也常常紧张失语。

三、症状分析1. 紧张和不安:患者在社交场合中表现出过度紧张和不安,这是社交恐惧症的核心症状。

2. 脸红、出汗:这些症状是患者在紧张情况下出现的生理反应。

3. 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这些症状表明患者的自主神经系统在紧张状态下出现了异常反应。

4. 避免与陌生人交流和参加集体活动:这些行为是患者在恐惧心理驱动下做出的自我保护行为。

四、原因分析1. 遗传因素:患者的家族中有精神疾病史,可能存在遗传易感性。

2. 家庭环境:患者在家庭环境中较为内向,缺乏社交锻炼和自信心。

3. 学校环境:患者在新的学校环境中不适应,缺乏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

4. 心理因素:患者可能存在自卑心理和完美主义倾向,导致在社交场合中过度在意他人的评价。

五、治疗方法1. 心理治疗:采用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不合理的思维模式,增强自信心。

2. 社交技能训练:通过角色扮演和模拟训练,提高患者的社交技能和应对能力。

3. 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焦虑药物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4. 家庭支持:鼓励患者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的支持和理解,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

六、治疗效果评估经过一个学期的综合治疗,患者的社交恐惧症状有了明显改善。

他能够更自信地与人交往,不再过度在意他人的评价。

他的生理反应也得到了缓解,不再容易出现脸红、出汗等症状。

此外,他还学会了更多有效的社交技巧,能够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社会环境。

儿童恐惧症案例

儿童恐惧症案例

儿童恐惧症案例小明,7岁,患上了社交恐惧症。

每当他需要面对陌生人或者和同龄人交流时,他都会感到极度的恐惧和紧张,甚至出现心跳加快、手脚发抖的症状。

这给小明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带来了很大困扰,他变得越来越内向,不愿意和别人交流,也影响了他的学业和社交能力。

小红,5岁,患上了特定恐惧症。

她对昆虫有着极度的恐惧,甚至只要看到蜘蛛或者蜜蜂的画面,就会立刻大哭大闹,拒绝靠近。

这种恐惧不仅影响了她的日常生活,也给家人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以上两个案例,展现了儿童恐惧症的多样性和严重性。

儿童恐惧症的症状主要包括情绪焦虑、生理反应和行为回避。

这些症状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交。

那么,儿童恐惧症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遗传因素在儿童恐惧症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些研究表明,儿童恐惧症可能与家族遗传有关。

其次,环境因素也是儿童恐惧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刺激和负面影响,都可能导致儿童恐惧症的发生。

此外,个体的心理特点和应对能力也会影响儿童恐惧症的形成。

针对儿童恐惧症,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干预和治疗呢?首先,家长和老师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理解和支持,不要对孩子的恐惧轻视或者嘲笑。

其次,可以采取心理疏导和行为疗法,帮助孩子逐渐克服恐惧,建立自信。

再者,家长和老师也可以通过陪伴和鼓励,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情绪和心态,培养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

最后,有需要的话,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进行系统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总之,儿童恐惧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着严重的影响。

家长、老师和社会应该重视儿童恐惧症,给予孩子足够的理解和支持,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帮助他们克服恐惧,健康成长。

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让更多的儿童能够摆脱恐惧的困扰,健康快乐地成长。

学生心理健康典型案例

学生心理健康典型案例

学生心理健康典型案例1. 张明:学习焦虑张明是一名高中生,他在学习上非常努力,但成绩始终无法达到自己的期望。

他对考试成绩过分关注,经常担心自己的表现不够好。

他常常失眠、食欲不振,并且经常感到紧张和焦虑。

这种学习焦虑逐渐影响了他的学习和生活。

2. 李娜:社交恐惧症李娜是一名大学生,她对于与陌生人交流感到非常害羞和紧张。

她害怕被别人评价和拒绝,因此避免参加社交活动和与他人建立深入的关系。

这种社交恐惧症使得她在学校和社交场合感到孤立和不自信。

3. 王磊:抑郁症王磊是一名大二学生,他最近感到失去了对生活的兴趣,经常感到沮丧和无助。

他的学习成绩也开始下滑,他感到自己一无所长,没有任何价值。

这种抑郁症使得他无法正常地参与学习和社交活动。

4. 张琳:自卑心理张琳是一名高中生,她对自己的外貌和能力非常不自信。

她常常觉得自己不够漂亮、不够聪明,经常与他人进行自我比较。

这种自卑心理使得她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影响了她的学习和人际关系。

5. 李明:注意力不集中李明是一名小学生,他在学习和做作业时常常分心。

他很难集中注意力,经常被周围的事物干扰,导致他无法有效地完成任务。

他的学习成绩因此下降,他感到很沮丧和无助。

6. 王莉:恐高症王莉是一名大学生,她对于高处感到非常害怕。

她经常避免上高楼、坐过山车等活动,因为她害怕从高处摔下来。

这种恐高症影响了她的日常生活和参与户外活动的能力。

7. 李强:过度自责李强是一名初中生,他对自己的过失和错误非常自责。

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他都会为自己的失误而责备自己。

这种过度自责使得他产生了消极的情绪,影响了他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

8. 小芳:逃避行为小芳是一名小学生,她在面对压力和困难时经常选择逃避。

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与人沟通时,她总是选择回避和逃避。

这种逃避行为使得她无法面对问题和解决困难,进一步加重了她的心理压力。

9. 张杰:自伤行为张杰是一名高中生,他经常在情绪低落时采取自伤行为来缓解内心的痛苦。

一例恐惧症怕鬼的临床心理咨询案例

一例恐惧症怕鬼的临床心理咨询案例

一例恐惧症(怕鬼)的临床心理咨询案例注:本案例为真实案例,经来访者知情同意用于教学督导和发布。

图片:恐惧症患者:初步解决问题:3-5次基本控制疗效:1-2个疗程(一疗程10次)持续解决并长期痊愈:3-5疗程(一疗程10次)人口学资料:主诉:“有鬼在我旁边,晚上白天都跟着我”现病史:患者女性,28岁,已婚,财会工作。

来来院前大概3周前的一个晚上,半夜醒来起夜,看见床边墙角有一个影子,开始没觉得有什么事,就继续睡;然后她突然惊醒过来,觉得不对,坐起来一看,发现那是一只鬼,再定睛仔细看看,真的是“一只鬼”!“一只鬼”是患者的说法,很形象。

她吓坏了,丈夫出差不在家,她也不敢再睡,开着灯一晚坐到天亮。

患者来曙光医院时,能看见鬼已经三周了,鬼一直都在,而且跟在身边,到哪都跟着。

刚开始只是晚上能看见,所以晚上她不敢睡,满屋子开了灯不敢关,睁着眼睛到天亮。

现在白天也能够看到它(鬼),上班的时候也可以看到。

最近一周,患者已经不敢上班了,整天要丈夫陪着她,一刻也不敢离开,神经紧张、心慌,精神疲惫不堪。

晚上7点半,眼看着又一个晚上来临,她一定要做咨询,她觉得没有办法再度过一个夜晚了。

既往史:月子没有坐好,身体一直很弱,有乳腺增生;前一段时间身体很差,很憔悴,面容苍白;个人史:自由恋爱结婚,夫妻感情基础好;结婚4年,育有一女3岁。

结婚后曾跟跟婆婆同住2年,经常吵架,痛不欲生,夫妻感情受到影响,矛盾总是因婆婆而产生;家族无遗传病史,父族和母族上三代及旁系均无家族精神病史。

体格检查:未见异常精神检查:一般情况:患者看起来营养中等,着装整洁,时间、地点及人物定向力正常。

语言功能:语言逻辑清晰,情绪丰富,认知及自知力完整。

情感活动:情感反应强烈,有明显的情绪高涨或低落,伴随焦虑、大起大落、恐惧情绪明显等表现。

感知觉:似乎身体总是轻微发抖,有过于怕冷的感知,总是说冷得发抖。

思维活动:否认存有妄想,思维逻辑无问题。

注意力:正常。

智力和记忆力:正常。

儿童恐惧症案例

儿童恐惧症案例

儿童恐惧症案例儿童恐惧症,又称儿童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常常会给孩子和家庭带来困扰。

下面我将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介绍儿童恐惧症的表现、影响和处理方法。

小明,7岁,是一个活泼可爱的男孩,但最近他的父母发现他对于上学有着强烈的抗拒情绪。

每天早上,小明都会表现出焦虑、抗拒、哭闹,甚至出现身体不适的症状,如头痛、恶心等。

经过和小明沟通,他的父母发现,小明的这种情绪是因为害怕上学而产生的,他害怕在学校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害怕与同学发生矛盾,害怕老师批评等。

这种情况持续了一段时间,小明的学习成绩也开始下降,在家中也变得越发沉默和内向。

父母意识到小明可能患上了儿童恐惧症,他们带着小明去了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

经过专业心理医生的评估,确认了小明患有社交恐惧症,这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恐惧症类型。

在治疗过程中,小明接受了认知行为疗法和儿童游戏治疗,通过专业的指导和辅导,小明逐渐学会了面对自己的恐惧,学会了与同学和老师进行积极的沟通和交流,逐渐摆脱了恐惧的情绪。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儿童恐惧症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成长产生负面影响,需要及时干预和治疗。

父母在发现孩子有恐惧症状时,应该给予关爱和支持,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医生帮助,通过专业的治疗方法来帮助孩子克服恐惧,重建自信和积极的心态。

此外,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和理解,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从而减少恐惧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儿童恐惧症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心理问题,家长和社会应该共同关注和帮助儿童克服恐惧,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希望通过这个案例的分享,能够引起更多人对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共同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助力。

一例大一学生的社交恐惧症案例报告7篇

一例大一学生的社交恐惧症案例报告7篇

一例大一学生的社交恐惧症案例报告7篇第1篇示例: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对患者的人际交往造成极大的困扰。

本文将介绍一个大一学生的社交恐惧症案例,并探讨其症状、原因和可能的治疗方法。

案例描述:小明是一名大一新生,来自一个小城市。

在高中时期,他是一个内向而害羞的学生,总是喜欢独自一人做事情,很少参与班级活动。

他对于与他人交流感到十分不安,经常觉得自己会说错话或做出尴尬的举动。

在大学的新生迎新会上,小明感到十分焦虑和不安。

当他看到陌生人时,心跳加快,汗水不断涌出,甚至出现呼吸急促的症状。

他不敢主动和别人打招呼,总是躲在角落里默默地看着别人聊天。

即使有人主动和他交谈,他也会表现得很羞涩和局促不安,很难与他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在上课、实验、宿舍乃至食堂,小明总是感到被别人注视和评判,他害怕和别人交流,甚至想方设法逃避社交场合。

他经常因为参加班级聚餐、社团活动或者做报告而感到极度的不安和压力,甚至做噩梦。

由于无法与同学建立亲密的友谊,小明在大学的生活中感到孤立和失落,对未来感到十分悲观。

症状分析:小明表现出典型的社交恐惧症症状,包括对于与人交往的焦虑、自卑感、社交回避、对他人评价的担忧等。

他的社交恐惧症可能源于他在成长过程中的个人经历、家庭环境、性格特点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治疗建议:针对小明的社交恐惧症,可以采取以下治疗方法:1.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小明认识到自己的社交焦虑是不合理和过度的,教导他通过积极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来应对社交场合。

2.暴露疗法:逐渐让小明接触到他害怕的社交情境,通过反复暴露和适应来减轻他的恐惧。

3.药物治疗: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辅助药物治疗,如抗焦虑药物或抗抑郁药物来减轻小明的焦虑和不安。

4.心理辅导:通过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帮助小明解决内心的矛盾和困惑,提高自我认知和情绪调节能力。

总结: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造成极大的困扰。

针对这一问题,患者应及早求助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法,尽快缓解症状,重建自信和社交能力。

心理问题案例素材

心理问题案例素材

心理问题案例素材
1. 患有强迫症的小李
小李是一名20岁的大学生,患有强迫症多年。

他总是担心不
停地检查自己的门窗是否关好、电器是否断电、书包里是否忘记了什么东西等等,这些行为让他的生活变得非常困扰和痛苦,对于学习和社交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小李的父母曾经试图让他接受治疗,但是他总是抵制并非常苦恼和抵触这些事情。

2. 患有社交恐惧症的小张
小张是一名25岁的行政助理,患有社交恐惧症。

她总是担心
别人的评价和看法,特别是在公共场合,她会变得非常紧张和害怕,甚至无法正常交流和表达自己。

这些行为对于她的工作和人际关系都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和阻碍。

虽然她已经努力尝试去面对这个问题,并且寻求专业帮助,但是她仍然觉得很沮丧和挫败。

3. 患有抑郁症的小王
小王是一名30岁的市场营销经理,患有抑郁症。

他总是感到
无助、悲伤和焦虑,没有动力和兴趣去做任何事情或者与别人交流,这给他的工作和个人生活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尽管他很努力地尝试去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他感到非常困惑和无助,无法摆脱这种情绪的束缚。

他同时也担心会影响到家庭和亲友的关系。

心理咨询案例一社交恐惧症

心理咨询案例一社交恐惧症

心理咨询案例一社交恐惧症心理咨询案例一:社交恐惧症社交恐惧症,也被称为社交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个体在社交场合中过度担心他人评价、害怕尴尬和担忧被否定的一种焦虑障碍。

下面是一个心理咨询案例,描述了一个社交恐惧症患者的经历以及咨询师给予的帮助。

案例:患者小明(化名),二十五岁,大学生。

小明一直以来对社交场合感到十分不安,与陌生人交谈时会紧张得手心冒汗,心跳加速,甚至会出现言语不连贯的情况。

他避免与人建立亲密关系,担心自己的话题会让别人觉得无聊或尴尬。

在学校里,他总是选择独自一人而不愿参加任何集体活动。

这种持续了数年的社交恐惧症状给小明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小明的社交恐惧症是源于他年少时的一次尴尬经历。

他记得有一次在全班同学面前,他突然紧张起来,脸红如血,发抖不止。

当时,他的发言忘词了,全班都在嘲笑他。

自那以后,他对社交就感到畏惧,尽量避免与人接触,以免再次遭到尴尬和嘲笑。

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首先与小明建立了信任关系,鼓励他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咨询师了解到小明对社交的恐惧主要是由于过度关注他人的评价和害怕被拒绝。

咨询师通过认知行为疗法(CBT)的方法帮助小明理解他的恐惧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对他的生活造成了怎样的负面影响。

咨询师与小明一起制定了一系列的治疗目标。

首先,他们一起探索小明的自我认知,并试图改变他过于关注他人评价的消极思维。

咨询师鼓励小明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从而树立起自信心。

其次,咨询师引导小明通过渐进式曝露的技术来面对他的恐惧。

他们从一对一的对话开始,然后逐渐进行小组对话,最后尝试参加社交活动。

这样的慢性疗法帮助小明逐渐适应社交环境,减少了他的不适感。

另外,咨询师提供了一些应对焦虑的技巧。

小明学会了通过深呼吸和肌肉放松来减轻自己的紧张感。

咨询师还建议他通过积极思考来应对他的负面情绪,例如告诉自己每个人都会有尴尬的时刻,而且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并不重要。

弗洛伊德的经典案例

弗洛伊德的经典案例

弗洛伊德的经典案例弗洛伊德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他的经典案例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教育和研究中。

以下是十个以弗洛伊德的经典案例为题的例子。

1. "小汉娜的恐惧症":弗洛伊德通过分析5岁的小汉娜,发现她的恐惧症源于对父亲的恋物欲望,以及父亲的威胁和惩罚。

2. "小阿尔弗雷德的神秘失明":弗洛伊德研究了一个年轻男孩的神秘失明症状,发现这一现象是由于童年时期对于禁欲的冲突和焦虑所导致的。

3. "德尔的多重人格":弗洛伊德分析了一个患有多重人格障碍的患者德尔,揭示了他不同人格之间的童年创伤和心理冲突。

4. "安娜·奥的梦境解析":弗洛伊德通过解析安娜·奥的梦境,揭示了她潜意识中对于父亲的恋物欲望和对母亲的嫉妒。

5. "弗朗茨的强迫症":弗洛伊德研究了一个患有强迫症的患者弗朗茨,发现他的症状来源于对儿童性欲和禁忌的冲突。

6. "玛丽亚的抑郁症":弗洛伊德分析了一个患有抑郁症的患者玛丽亚,发现她的症状与童年时期的失去和自我指责有关。

7. "约翰的恋母情结":弗洛伊德研究了一个患有恋母情结的患者约翰,探讨了他对母亲的爱与童年时期的冲突。

8. "丽莎的性幻想":弗洛伊德通过分析丽莎的性幻想,揭示了她对于父亲的恋物欲望和对母亲的嫉妒。

9. "彼得的恐高症":弗洛伊德研究了一个患有恐高症的患者彼得,发现他的症状源于对父亲的攀比和对母亲的恋物欲望。

10. "安妮的性冲突":弗洛伊德分析了一个青春期的女孩安妮,发现她的性冲突和对父亲的恋物欲望有关。

社交恐惧症案例

社交恐惧症案例

社交恐惧症案例社交恐惧症,又称社交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指的是在社交场合中出现过度紧张和恐惧情绪的一种心理疾病。

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往往对社交场合产生恐惧,害怕被他人评价、担心自己的言行举止会引起他人的反感,因而避免社交活动,甚至导致严重的社交障碍。

下面将介绍一个社交恐惧症的案例,希望通过这个案例能更好地了解社交恐惧症的症状、影响和应对方法。

小明,25岁,是一名大学毕业生,工作在一家外企公司。

在工作中,小明需要经常参加各种会议、活动和社交聚会,但他却总是感到非常紧张和不安。

每当有社交活动时,他就会感到恐惧和焦虑,担心自己的言行举止会被他人嘲笑或批评。

因此,他常常回避社交场合,尽量避免和同事、客户交流,甚至拒绝参加公司的团建活动。

在工作中,小明的社交恐惧症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他的工作需要和同事、客户进行频繁的沟通和合作,但由于社交恐惧症的影响,他的表现总是畏畏缩缩、言语吞吞,导致同事和客户对他的工作能力产生了质疑。

他的上司也多次批评他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让他感到非常沮丧和自卑。

除了工作上的困扰,小明的社交恐惧症还影响了他的日常生活。

他不敢参加聚会、聚餐,也不愿意结识新朋友,整天宅在家里,过着孤独的生活。

他的家人和朋友看到他这样,都非常担心他的身心健康,希望他能够主动寻求帮助,走出社交恐惧症的阴影。

针对小明的社交恐惧症,他开始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他逐渐了解到自己社交恐惧症的症状和原因,明白到这是一种可以通过心理治疗和自我调节来改善的心理障碍。

心理咨询师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暴露疗法等方法,帮助小明逐步克服社交恐惧症,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和自信心。

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治疗,小明的社交恐惧症症状有了明显的改善。

他开始主动参加公司的团建活动,和同事、客户进行更多的交流和合作,也勇敢地结识了新朋友,拓展了自己的社交圈子。

他的工作表现也得到了上司和同事的肯定,生活中的乐趣和充实感也逐渐回到了他的生活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例特定恐惧症罪犯的矫治案例报告摘要:本人于2013年七月到八月这段时间,在湖南省某监狱实习,并跟随监狱心理健康中心主任主任进入监区对服刑人员进行心理辅导。

在实习期间,接触很多有意思的案例,所以从中选出一个作为报告的内容。

一、个案介绍2013年5月25日,监狱心理健康中心收到刑罚执行科转来的的“监狱长信箱”信件处理呈阅件,称罪犯蒋某思想不稳定,多次写信给监狱领导,希望得到监狱领导的指点和帮助,监狱领导了解到相关情况后,认为该犯有一定的心理问题,批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要加强对该犯的心理矫治。

收到指示后咨询师通过查阅档案、走访相关人员及摄入性谈话等措施,对蒋某进行了深入的了解。

综合临床资料,对其心理问题初步诊断是:特定恐惧症。

具体情况如下:(一)一般资料蒋某,男,30岁,盗窃罪,判10年6 个月,余刑4年8个月。

(二)观察、了解到的情况1.观察到的情况:蒋某中等身材,衣着整洁,年貌相符,刚进咨询室时,神情憔悴、紧张,在咨询师的热情接待下,情绪明显好转。

谈话过程合作较好,对答切题,思维清晰,能叙述自己的问题,自知力完好,有求治的愿望。

2.了解到的情况:(1)既往史:蒋某左眼天生残疾,无其它的器质性疾病,无手术史、传染病史和昏迷史,身体健康。

(2)个人史:兄妹两人,妹已出嫁,父母50多岁,均在家务农,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初中文化,在外打过工,做过生意,开过车。

无烟酒嗜好,无吸毒史,谈过女朋友,未婚。

(3)改造表现:警察及同犯反映,蒋某平时改造表现尚可,能遵规守纪,能基本完成劳动生产任务,但性格内向,少与人交流,行为孤僻。

(三)主诉及个人自述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后,咨询师询问了他最近一次写信给监狱领导的情况,他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写信时主要是心情不好,写得有些夸张了,但是现在没有事了。

问他当时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心情不好。

他说,那天晚上就寝时,因为上铺同犯随地吐痰,两个人就吵架了,后来虽然被别人劝开了,但吵完后,就感到特别难受,心里好像被什么堵住了一样,头昏目眩,全身发抖,当时就迷迷糊糊地写了一封信给罗监狱长,自己心里清楚其实就是想缓解一下情绪。

问他类似的情况以前发生过吗?他讲入监前不明显,入监后发生过好几次了,只要看到有人吵架或者受到了干部的训话,就会全身发抖,胸闷,脑子里模模糊糊的,就会写信给监狱领导。

咨询师问起他童年的经历。

他说自己童年是在恐惧中渡过的,父亲性格暴躁,并且有虐待倾向小时候经常看到父亲只要一不如意就殴打母亲,自己只要做得不好也一样经常挨父亲的打。

在印象中,童年基本上是天天活在恐惧中。

自己初中没有读完就外出打工了,不想回家,一直想摆脱父亲的这种控制,想忘记这些事,但是就是摆脱不了、忘记不了。

现在有些恨父亲,有好多话想讲给他听,可是看到他又讲不出来。

他接着告诉咨询师,他读过心理学方面的书,知道自己心理有病,而且这种病是遗传的。

咨询师问他为什么这样说呢,他讲他爷爷也得了抑郁症,爷爷解放前本来是一个大学生,后来不知道怎么就辍学了,辍学回家后,就一直把自己关在房子里不出门,不跟他人来往,就是爷爷的亲兄弟去世,也没有看到他出过房门。

小时候,经常听到村里人讲爷爷有神经病。

听说父亲小时候也很会读书,但读了两年,奶奶就不肯让他去读书了。

(四)测验结果1.MMPI:Hs63.41,D66.70, Hy70.20 Pa61.10,Si63.71。

2.SAS:标准分为64。

(五)诊断及诊断依据综合临床资料,对蒋某初步诊断是:特定恐惧症,既对有训话、吵架这一特定处境的恐惧。

诊断依据:蒋某的症状符合特定恐惧症的诊断标准。

1.害怕和处境不相称。

2.自己感到痛苦,并伴有显着的植物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发抖、胸闷,现实解体)。

3.对所害怕处境的回避,直接造成了社会功能受损害(不与人交流)。

4.持续时间较长。

(六)原因分析蒋某心理疾病的形成与其童年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爷爷受到挫折后,将自己封闭起来了,沉闷的家庭环境,养成了父亲暴躁的性格,父亲将压抑的情绪发泄到了自己的妻儿身上。

蒋某年幼的时候经常看到父亲殴打妻子和儿女,时常感到恐惧,心理受到了严重的创伤。

长大后,蒋某虽然刻意想去忘记那些经历,但是那些创伤已经深深的存在他的内心里,他的情绪反应已经泛化,以后只要再碰到训话、吵架的情景,他那种恐惧的情绪就必然还会产生。

另外左眼残疾、入狱服刑也是造成其恐惧症形成的重要原因。

(七)矫治目标总目标:减少恐惧情绪,增强安全感,最终促使其人格完善,心理健康。

阶段性目标:1.掌握自我放松的技巧;2.认识到心理疾病形成的原因;3.宣泄内心压抑的情绪;4.增强应对特定处境的能力;5.改善人际关系,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八)矫治计划各项矫治目标计划3个月完成,如果矫治效果较好,根据完成情况,可以给予相应的调整。

整个矫治计划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主要任务是让其掌握放松技巧,缓解紧张、恐惧的情绪;认识到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帮助其树立矫治信心和矫治目标。

计划每周两次,每次60分钟,共4次。

第二个时期:主要任务是引导其正视其童年的创伤经历,解开他的内心情结,纠正其错误的认知结构。

计划每周1次,每次60分钟,共4次。

第三个时期:主要任务是增强其特定处境的应对能力,改善其人际交往方式。

计划每周1次,每次60分钟,共4次。

矫治目标、矫治计划是在与蒋某协商的前提下制定。

二、矫治过程及矫治技术的运用第一阶段诊断评估与矫治关系建立阶段1.进行会谈、心理测验和评估诊断。

向蒋某介绍心理矫治的相关事项与规则,强调保密原则,消除他的顾虑心理,建立信任的矫治关系。

了解他的成长史及改造现状,进行MMPI、SAS测量,并反馈测验结果。

综合临床资料,进行初步诊断。

向他讲解恐惧症的相关知识,并告知他这是心理疾病,但只要配合心理咨询师的矫治措施,是完全可以康复过来的。

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重塑自我的信心。

2.进行放松练习,缓解焦虑紧张的情绪。

放松练习在每一次的矫治过程中都有所运用,采用呼吸放松和冥想练习法。

呼吸放松主要运用“吸哈”功,吸哈功是简单易行的呼吸运动,由中医“六字功”转化而来,主要通过深呼吸和“哈”、“嘻”、“呵”、“舒”发声来调整情绪。

吸哈功易学易懂易用,每次都能立刻调整蒋某的情绪,让他战胜了无助感和压抑感。

冥想练习法是让他靠在椅子上以最舒服的姿势坐好,播放冥想放松音乐,让他在冥想中观察自我、接纳自我。

放松练习在每次大约进行10分钟左右,并要他在日常的改造中自己去练习。

第二阶段心理帮助阶段主要采用认识-领悟疗法,辅以完形疗法和系统脱敏法。

1.运用认识-领悟疗法,了解心理疾病产生的原因。

认识-领悟疗法是钟友彬先生提出的,是指充分利用求助者的认识能力,引导求助者认识自己在个体心理发育某一阶段所发生的某种停滞,并认识到这类心理发育停滞造成的心理和行为特点,进而引导求助者认识到这些停滞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与现在的年龄阶段是何等的不相容、不合理,最后通过领悟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不合理性,达到自觉矫治的目的。

在引导了蒋某形象地回忆了幼年、童年的经历和家庭情况后,咨询师告诉他,小时候自己面对父亲的打骂、训斥,感到恐惧是因为自己那个时候还没有长大,还没有处理问题的能力,这种害怕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

自己现在长大了,已经完全有能力去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困境了,如果现在面对吵架的情景还像小孩子一样感到恐惧、害怕是不是很不合理呢。

然后再让他体会小时候,在那样的家庭里面父亲是不是也很痛苦。

他听后沉默了很久,眼睛里面充满了泪水,咨询师要他回去再体会体会。

接下来的会谈,他说自己想明白了“其实父亲是很爱母亲和儿女的,他也不容易,现在看到他,觉得他老了很多”。

2.运用“空椅子”技术,宣泄内心压抑的情绪。

“空椅子技术”,是格式塔流派常用的一种技术,是使来访者的内射外显的方式之一。

是完形治疗法种种著名而有影响的技术中,最为简便易行而适于心理辅导的。

“空椅子技术”的目的就是帮助当事人全面觉察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分析体验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帮助他们朝着统整,坦诚以及更富生命力的存在迈进。

咨询室里,咨询师在蒋某的面前摆了一张空椅子,让他想像父亲坐在上面,让他把心中的委屈、怨恨,想对父亲讲的话说出来。

他目视椅子很久,没有做声。

咨询师引导他开始“爸爸,我有好多话一直憋在心里想跟你说……”,引导了几分钟后,他开始能自己诉说,说完后已经是泪流满面,从内心他已经接纳了自己,宽恕了父亲。

3.进行系统脱敏,消弱特定场景恐惧感。

系统脱敏法是指让一个原可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求助者面前重复暴露,同时求助者以全身放松予以对抗,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引起焦虑的作用。

咨询师与蒋某探讨,列出他感到恐惧的5个场景,根据害怕的程度将它们排列成等级,并给每个场景确定一个分值,分别是:(1)警察严厉训斥他(50分),(2)他与同犯争吵(40分),(3)警察批评其他罪犯(30分),(4)同组的两个罪犯争吵(20分),(5)两个不熟悉的罪犯争吵(10分)。

然后引导他从低分值开始想像这些场景,同时要求其以全身放松予以对抗。

系统脱敏共进行过4次,第一次效果不理想,他有明显的阻抗情绪,中途停下,没有强制进行。

后几次效果逐渐较好。

第三阶段结束与巩固阶段1.与其本人会谈,肯定他在矫治过程中取得的进步;鼓励他要进一步开放自我,要多与人交流沟通;指导他制定新生的计划;告知他矫治暂告一个段落,但有需要还可以继续咨询。

2.与相关警察交流,提出今后的矫正工作建议。

一方面向他们反馈蒋某的心理状况及矫治效果;另一方面要他们根据其心理特征,采取合适的矫正措施,接纳他的性格缺陷,在日常管理中,有意识地培养他的自信心,增强他的心理承受力。

三、矫治评估1.蒋某自己的评估:通过矫治,症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再也没有写信给监狱领导,对吵架不像以前那么害怕,对矫治效果满意。

2.警察的评估:人看上去比以前精神多了,偶尔也会主动找警察汇报思想。

3.同犯的评估:没有以前那么孤僻了。

4.咨询师的评估:蒋某通过矫治情绪明显好多了。

三个月后到监区回访,脸上有笑容,称接见时看到父亲心里比以前坦然多了。

5.心理测量结果显示正常,SAS标准分为48。

参考文献1.巴洛编.心理障碍临床手册(刘兴华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2.陈丽云,樊富珉,梁佩如等编.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中国文化与团体心理辅导.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3.宋行主编.罪犯个案矫正技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4.高天编.音乐治疗导论(修订版).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北京分公司,2008.5.钟友彬等著.认识领悟疗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6.李中莹.简快身心积极疗法.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北京分公司,2012.7.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心理咨询师(三级)》、《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